浅谈网络作品著作权的保护

2022-09-12

互联网络作为2 0世纪的一大发明正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交流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为我们拓展了前所未有的行为空间和行为途径, 使作品的产生、储存、管理和使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与此相对应, 互联网用户以几何级倍增, 涉及的主体范围越来越广泛, 财产价值明显增大, 权益冲突、交叉、重叠日益突出, 而涉及网络的法律行为规范却相对滞后, 这对传统著作权法律制度的生存不仅是冲击, 更是挑战。

1 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类型

网络作品是指在计算机互联网上出现的符合著作权法规定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它在网络上以“1”和“0”的二进制数码表达, 所以也可称为数字化作品。网络作品也具有一般作品的特性, 即独创性和可复制性。网络作品的具体形式除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的以外, 还包括其他具有独创性和可复制性的智力成果。它们均受法律保护。目前, 网络著作权的侵害根据侵权主体不同大致可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1.1 网络内容提供者的著作权侵权行为

网络内容提供者 (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 ICP) 指任何选择某类信息上网供公众访问的人, 不论是普通的网络用户还是某个大型企业, 只要其向网络发布信息就属于网络内容提供者。目前, 网络内容提供者最主要的信息发布方式就是创建万维网网站, 在其网页上发布储备信息, 这种网站的所有者就是我们俗称的“网主”。ICP在网上提供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个来源于自己的创作, 这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涉及任何侵权问题;另一个则来源于他人。如果来源于他人的信息是任何人不能主张著作权的公共信息或虽为著作权作品但已经授权, 也不会引致任何侵权纠纷。但如果网主发布储备的是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的著作权材料, 则极有可能被指控著作权侵权。一般来说, ICP在网上发布的未经授权的著作权材料主要又包括两种:未经许可将非数字化作品经过数字化转换后上载到网上供用户访问;将数字化作品未经许可进行网络传播。

1.2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著作权侵权行为

网络服务提供者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ISP) 是指提供通路以使ICP和网络用户与因特网连线的从业者。实践中, 网络连线服务一般分为三种方式:通过调制解调器用电话线路连通网络 (即俗称的“拨号上网”) ;通过电缆专线等固定线路接通网络;让小客户的网站挂在ISP的服务器下, ISP向客户收取费用的同时向客户提供服务器的部分记忆空间放置客户网站。ISP的著作权侵害包括直接侵害和间接侵害两种。直接侵害著作权主要表现为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对著作权材料的复制 (主要是暂时复制) , 但这种未经许可的复制行为是侵权还是对作品的合理使用, 目前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还存在较大争议;间接侵害著作权则主要表现为因其客户的著作权侵权行为而产生的间接侵权行为。

1.3 网络用户的著作权侵权作为

网络用户对著作权的侵害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为非合理使用的目的擅自下载他人的著作权作品, 特别是为商业目的下载他人的著作权作品。目前, 在一些国家 (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出现了一种“网转书”现象, 即将因特网上的有关信息下载并翻译汇编成书出版发行。这种行为属于典型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因为网上信息虽是公开的, 但其中相当部分却受著作权法保护,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擅自使用即构成侵权。二是擅自改动著作权人的“权利标示”。在实践中, 著作权人将其作品上网时, 通常要在作品上加注有关作者、作品名称、“著作权保留”、是否付费使用等权利标示。在网络环境中, 这些标示对著作权人非常重要。而某些用户却将著作权人的作品下载并在改动权利标示后上载, 以达到自己的特殊目的。针对此类现象,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96年“WCT”和“WPPT”已明确确立了著作权人的“权利标示权”, 以此从法律的角度禁止对著作权人权利标示的任意改动。

1.4 因网络技术而产生的著作权侵权行为

在网络上人们从事各种活动都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但是, 人们司空见惯的电子邮件、超文本链接、离线浏览、有声浏览等, 在为网民们提供技术便利的同时, 也有可能引发著作权侵权纠纷。由于这些网络技术为所有的网民普遍使用, 所以很难划归到某一主体的名下。

2 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

著作权具有财产权性质, 它体现为作品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任何人未经权利人许可无偿地使用作品就是侵犯了作者的权利。2006年11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二) (以下简称《解释》) 规定, 《民法通则》和《著作权法》所有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都适用于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具体的责任形式有:排除妨碍、消除危险、停止侵权以及损害赔偿等。

2.1 网络内容提供者法律责任

ICP的服务性质使其在网络著作权保护中具有特殊责任。ICP必须保证其所提供的内容符合著作权法的各项规定。由于网络内容庞杂, ICP的管理有一定难度。《解释》强调了民事责任的过错原则, 即网络著作侵权的前提之一是须有过错, 过错既有主动实施的, 也包括消极放任所产生的过错。

2.2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

I S P是因特网上信息传播的中介, 用户上网浏览, 都要经过I S P的服务器。《解释》第3条至第8条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以及与此有关的问题作出了规定。其主导思想是:尽量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对著作权侵权的过错责任, 不使其轻易承担过重的责任, 以保护和促进新兴的网络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行为作出约束, 明确其在何种情况下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以促使网络服务提供者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 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2.3 网络用户的法律责任

著作权保护与每一个网民息息相关。有些网民在个人网页上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就使用他人作品, 还有人搞深层链接, 这些都是对他人著作权的侵害。天津南开大学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李翔未经《大学生》杂志社许可, 在个人网站上载《考研胜经》主要内容, 法院判决李翔侵权责任成立, 责令其在“首都在线263”个人主页频道的首页上发表致歉声明;赔偿《大学生》杂志社经济损失人民币5000元。

摘要:在著作权法领域, 对于如何将原有的完全规范有形的著作物的著作权法适用于新的网络上传输的无体著作内容的现况, 各国甚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都在积极寻求对策。本文将对网络作品的认定, 网络作品著作权的保护进行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络,网络作品,著作权,网络著作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郭庆存.知识产权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

[2] 周仪等.电子商务法律及案例[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1, 1.

[3] 陈传夫.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法[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1.

上一篇:原油储罐应用太空隔热特种涂料防腐节能效果评价下一篇:低压配电柜的安装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