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音乐著作权的保护以及思考论文

2024-04-21

互联网音乐著作权的保护以及思考论文(精选9篇)

篇1:互联网音乐著作权的保护以及思考论文

互联网音乐著作权的保护以及思考论文

基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产生的着作权,是指作者及其其他权利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总称。因此,着作权拥有人可以对作品进行具体的发表,署名,修改,复制,出租等操作,非权力人在未经着作权人允许的情况下或未支付相应报酬时进行以上针对作品的操作,皆属于侵害着作权的违法行为。

一、互联网音乐作品着作权的法律界定

针对现在计算机互联网新的传播方式,音乐作品被数字化后,其储存方式和传播方式的转变使得音乐产业链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此对于这个新过程中的法律权利的规范,必须有针对性的对此类基于互联网对作品的复制,传播,合理使用等行为做出新的界定。着作权法修改后增加的一项新的着作权权能是信息网络传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得权利。该权力的界定规范了作品创作者和使用者之间的权力分割。艺术作品或者科技产品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是用于分享和贡献,是需要面向大众传播的目的物。具体谈回互联网音乐产业,音乐作品由创作者开始,音乐本身属性就定义了它的产生必须经各种途径传播到使用者手中。互联网平台提供了这样的快速便捷的渠道,一首音乐作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大量的被复制传播开来。

音乐作品在互联网平台上存在形式变化为二进制的数字信号代码,看似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存在形式。但是,必须意识到的是,此类作品只是外在的存在形式发生了变化,并没有脱离固有的传统的文学,科学和艺术作品形成范围。互联网世界作品依然是与传统作品一致,是智慧和劳动的产物,是创作者付出汗水的成果,现今无非是传播和储存方式的转变。换言之,计算机网络的传播是传播方式的革新,并没有新的作品,没有对着作权制度带来质的影响,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侵权行为的多样化依然要求法律上对此做出新的界定和补充。国家版权局、信息产业部联合制定的《互联网着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公布,加强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政保护,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二、互联网音乐产业存在问题及侵权行为

近年来,网络运营商在提供音乐MP3收听,下载等服务大多是免费提供,可以说这样的模式下,音乐产业一时间得到了新的出路,科技在这个方面上改变了生活,让音乐享受变得更加的大众化。必须承认,互联网发展了音乐产业,在不断的构建一个全新的音乐产业价值链条。这样的一个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然而是存在着严重问题。

互联网兴于提供服务,音乐在其上变得免费,和简单。这种偏向消费者的模式,使得音乐作品得以快速大量的传播,毫无疑问,消费者享受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然而,有许多网站所提供的免费音乐是未经音乐创作者的同意而进行传播,这显然损害了创作者的利益,侵犯了其法律上享有的着作权。

(一)着作权内容里的着作财产权规定了权利人拥有的复制权,这是着作财产权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为了作品的有效传播和普及,衍生出的.“复制”功能是指对作品的最初始,也是基本的利用方式。在修改后的着作权法里,第十条关于着作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复制权的规定了“复制权,即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多份的权力。”在复制权的具体行为操作方式里,学界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临摹此类不同其他形式的复制,原因在于对于艺术作品,如绘画作品,进行临摹或者说参照,其行为是倾注自身技艺性智力手段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的创造性的行为并不能进行量化,所以不便于界定此类形式的复制。但是,回归主题关于互联网音乐的复制下载,这是毫无疑问的复制行为,音乐MP3格式的转化和复制过程简单,对于作品本身无创作性的修改行为,属于“复制”行为。对于MP3和PC用户来说,一般要取得网络音乐着作权人的许可或者取得发行制作人的许可才能以正常的途径下载链接,恰恰在网络中对于音乐复制权的滥用经常可见,未经权利人许可复制提供下载,并且未支付相应报酬,侵害了着作人的复制权,以此为基点,复制权的法律保护的精神就在于此。

(二)着作人身权里的署名权为着作权一项重要内容。署名权,是指作者在其创作的作品及其复件上如何标记作品来源的权利,或者姓名表示权。作品作为创作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一份珍贵的财富,在作品上标记创作人的行为除了表示其之间的“血缘”关系,更是对创作人的一种尊重。由此,权力人所拥有的署名权不容侵害,这是和谐社会,干净的创作环境必须遵守的行为底线。互联网世界往往忽略了这一重要原则,网络条件下实现了快速,高效的传播,却忽略了来源性的问题,甚至于标定了错误的来源。流行音乐因互联网快速流传,实践过程中很多没有其署名,甚至于更改了作品创作者。这样的行为泛滥开来,混淆了歌迷的判断,对创作者也是创作热情的一次次打击,致使近年来的音乐市场的持续低迷,好音乐少之又少,不断涌现了老歌重唱。因此,网络运营商们的不负责任的传播严重侵害了权力人的署名权,而消费者虽不知情,但也确实参与了其中。

三、互联网音乐环境的法律规范

业界对互联网音乐环境的侵权行为的法律认识已经产生很久了,但是具体的规范条例的出台和实施却迟迟不达,其实不难理解,这是市场主导的环境。消费者习惯了免费的“午餐“,瞬时间要硬生生纠正模式,忽略市场的影响,可以说音乐产业会因此遭受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如何在保护创作者权力的同时,不去刺激市场才是让互联网音乐变活力的关键。网络音乐着作权的保护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权利人的维权保护意识必须提高,二是互联网音乐产业运营模式须改进。

在诸多的网络音乐作品的侵权案例中,很多案件在审理的过程中皆不了了之,甚至于被侵权人不知晓自己的作品已经被非法利用了。现实中,案件可能会因为地理条件和诉讼成本等因素,权利人主动放弃了维权的权利。并且,审理此类音乐作品侵权案件过程中,现金对于此类作品侵权损害也无一个明确的赔偿标准,很多个人因此也会踌躇不前。长此以往,其实不利于净化网络音乐环境,有助长不良之风的态势。不仅如此,案件诉讼主体多位唱片公司和音乐协会,这样的主体其实在消费者眼里是模糊的,试想如果案件由歌手本身发起,加之其自身的公众影响力,足以提高公众对此类侵权行为的认识,是有利于社会提高权利认识的。

音乐作品被非法获利,关键在于创作者或权利人不被通知或未的到相应报酬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块利益蛋糕最大的受利方就是网络音乐运营商,所以网络音乐产业链模式的利益分配问题必须从运营商开始。网络运营商在提供免费的音乐服务时,其实仍然在赚取网络流量和点击量带来的广告模块的价值提升,相关的法律必须出台,规范并制止网络运营商对音乐作品的侵权行为,保护创作人的着作权。网络运营商的经营策略可以进行针对市场的调整,现今,已经有百度,腾讯等音乐下载服务的网络运营商采用高品质音乐作品需付费下载。网络运营商作为经营者,其经营模式需考虑到市场和创作者双方的权利和利益,例如网络运营商可以延迟作品的免费公开发布,由梯次陆续减价的方式提供音乐下载服务。同时司法部门依然需要不断努力,对此类行为进行规范并加大处罚力度。此侵权之前就要有明确的法律规范来予以制止,就处罚方式,赔偿额度,免责事由等给予统一的规定。

互联网音乐产业需要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为以支撑,如果我们将网络音乐着作权系统建立在合理、正确、公平的基础之上,网络音乐着作权的保护与利用在未来的日子里必将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当然此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篇2:互联网音乐著作权的保护以及思考论文

如何保护自己的音乐作品著作权

原创歌词、原创音乐曲子,以及音乐成品的著作权该如何申请保护?

如果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原创音乐作品遭到别人的剽窃甚至被人抢注版权,而此时您又拿不出有效的证据,是不是一件令人愤怒但又无可耐何的事情呢?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法律面前是讲究证据的,剽窃和盗窃他人作品的现象大有人在,所以,为了保护自己的作品不受他人侵犯,我们总结了几个方法供大家特别是原创作者参考:

一、把作品底稿用特快邮递或者传真给自己或者亲朋好友邮寄一份,邮递收到后不要开封。这种方法比较原始,但很实用,既经济又方便,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特快邮递和传真件可以做为法律证据。当有人剽窃或者盗窃您的作品时,您就可以拿着这份邮寄到法院当做证明了。切忌邮递不要开封,否则就失去时间效力了。

二、到各地版权局注册登记版权这种方式相对麻烦一些,但从法律意义上来讲更具说服力。各地的版权局注册手续均不一样,注册费用也不一样,可以打电话咨询相关问题。点此查看全国各地版权局联系电话及地址。

三、到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登记这种方式更麻烦一些,而且要求较高。这个协会对登记作品的条件必须是您的作品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过,而且对您的作品在商业用途方面产生的利益他们可以取得分成比例。

篇3:互联网发展对著作权保护的影响

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后, 每天我们都能接受到纷繁复杂的信息, 信息已然成为一项重要的资源, 是衡量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新指标。因此, 信息共享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 促进社会进步。然而, 这却与以保护著作权人利益为宗旨的著作权法相矛盾。一方面, 著作权人当然希望能从自己的知识作品中获取利润, 他们多不愿意将自己的作品供于大家免费使用。但如果给予著作权人绝对的保护又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符。另一方面, 网络的不断发展也使得著作权侵权的形式多样化, 各种新型的侵权方式出现, 对这些行为又该如何界定也是个难题。由此,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著作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

二、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一) 著作权作品的认定问题

我国《著作权法》于1990年通过, 并在2001年进行修正, 由于制定较早, 对于进入21世纪以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无法预期, 也就在网络作品的保护方面留有空白。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规定:“作品, 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由此可见, 作品的构成要件为:具有独创性;是智力成果;以及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但是互联网中以数字化形式存在, 以网络为传播载体的各种作品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就有待商榷了。也正是因为如此, 实践中对于网络作品能否认定为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存在很大争议, 这也使得权利的保护无法充分及时。

(二) 证据的举证问题

网络作品保护在实践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证据举证问题。证据是法院了解案情, 查明案件的重要依据。但网络的虚拟性却让证据的取得面临很大的难度。网络信息的不固定使得信息很容易被修改, 如何辨别什么才是真实的信息, 什么样的信息可以作为证据很困难。此外, 现实中, 很多人会在网上发表文字作品等, 如果文字作品是现实中已有的作品, 只是通过网络进行数字化以使受众更广则比较易于认定, 但如果作者直接在网络上进行创作就面临很大的困难, 因为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得我们往往知道的只是一个个数字化的代号, 并不知道我们所接触的人在现实中的信息, 所以, 如果作者并没有对真实信息进行登记, 那么日后如果想就自己的作品主张权利时就将面临着一系列举证困难的问题。

(三) 诉讼的管辖问题

互联网的一个极大的优点就在于信息的全球化, 网络的普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我们得以随时随地知道任何时间任何地方的信息。如此迅速全面的信息传播无疑是向以地域性为特点的著作权提出的巨大的挑战。从法学理论的角度来看, 侵权之诉由侵权行为地管辖, 但在网络著作权纠纷中侵权行为地很难被界定。网络作品传播范围广泛, 并且侵权行为可能仅仅是借助于一台电脑而完成, 其侵权行为地更是显现出明显的不固定性。对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 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

(四) 大众的权利意识淡薄

不久前, 美国一名大学生因在网上下载了31首歌曲, 遭到美国唱片协会控告, 经过法院审判, 最终以“非法下载音乐”为由要求他赔偿67.5万美元给唱片公司, 相当于为每首歌付出了2万多美元的代价。反观国内, 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内我们在线下载音乐都是免费的, 大众几乎没有需要因为下载音乐而收费的概念, 并且网上各种盗版肆掠, 甚至大行“山寨文化”, 殊不知, “山寨文化”背后往往面临着严重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可见, 民众对于著作权网络保护的意识十分淡薄。

三、网络环境下对著作权进行保护的建议

(一) 构建网络实名制

网络作品的保护面临这种种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网络的虚拟性。在中国, 各大论坛, 门户网站的注册要求极低, 身份信息验证系统不完善。这样, 如果行为人借助公共使用的计算机注册临时信息进行了网络侵权行为, 要想对其进行追查也几乎是无迹可寻的。对此, 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构建网络实名制, 这能让权利有明确的归属, 在发生侵权行为时也能即时发现证据以及侵权人。同时, 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很多人作为时毫无顾忌, 抱着侥幸心理, 认为自己的一些行为“没有多大的危害”, 或者是“不会有人知道是自己干的”。由此, 构建网络实名制对减少网络作品侵权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加强法制宣传

立法、执法、守法这三者必须同时做到才能使一项法律制度得到更好的实行。目前,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关的法制体系, 但市民的法治素养并未真正得到提升, 以致网络作品侵权屡见不鲜。所以, 法制宣传还是必不可少的, 民众需要了解到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 可能带来危害性, 并且自己也将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才会自觉去杜绝, 只有民众的自律才是网络作品最好的保护伞。

(三) 国内保护与国际保护相结合

知识产权的一大特点在于其地域性, 互联网的发展则使世界走向国际化, 信息的全球化与传统的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保护相背离。一方面, 我们应该加强国内立法保护, 但同时也要加强国际交流, 通过国际条约对知识产权进行国际化保护。

四、总结

著作权的网络保护是一条漫长道路, 要从立法层面慢慢做起, 期待随着法制化道路的建设, 我们能早日迎来著作权保护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赵春兰.网络发展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的完善[J].学术交流, 2011 (04) .

篇4:论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关 键 词:音乐作品;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著作权权利限制制度;著作权网络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2)09-0119-05

收稿日期:2012-07-10

作者简介:徐鹤薇(1990—),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法学院;张雅光(1962—),女,吉林长春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副编审,研究方向为法学。

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的正式建立始于1990年,2001年《著作权法》的修正直接关系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决定》;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2010年4月1日起施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标志着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日趋成熟,可见中国的立法者在履行国际义务方面的积极态度。但在立法技术上我国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制定条文的时候,存在简单地把国际条约嫁接到国内法上的问题,进而与我国原有的法律制度产生冲突。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经验和立法技术,针对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以及建议,从而促进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日益走向完善。

一、音乐著作权

音乐作品是能够演奏或者演唱的作品,通常的使用方式是表演、复制、广播和网络传播。相对应的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对其创作的作品依法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音乐作品的表演权、复制权、广播权、网络传输权等财产权利以及除财产权之外的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精神权利。对于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人而言,其享有的著作财产权是重要的权利。

(一)表演权

不同国家对表演权的规定有所差别。[1](p75)《日本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著作权人享使公众直接看到或者听到而上演或演奏其著作物的專有权。[2](p225)《美国版权法》规定,“公开的演出”是指:⑴演出作品的地点是向公众开放的地点,或聚集超出一个家庭及社交关系正常范围的相当数量的任何地点;⑵利用任何装置或方法向以上第⑴项规定的一个地点或向公众播放或用其他方式播送作品的演出或展出。[3](p24)德国《著作权法》将表演权区分为音乐会表演权以及舞台表演权。音乐会表演权属于一种把音乐作品通过个人表演而让公众能够通过个人听觉感知到的权能。用音响制品再现作品的行为以及通过广播电视节目再现作品的行为不属于表演权的范围。

我国《著作权法》中的表演权是指公开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种手段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权利。以上各国对于表演权的规定略有差异,但是相同点很明显,即对于现场表演(活表演)都是予以保护的,而对于机械表演权,即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公开再现作品的表演是否属于表演权规定略有不同。德国和日本未明确将其规定为表演权,而美国和中国则明确规定其为表演权。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音乐作品表演权包括现场表演权和机械表演权。[4]所谓现场表演权,也称为活表演,是指演员直接或借助技术设备以声音公开再现音乐作品。机械表演权是指借助录音机、录像机等技术设备将自然人的音乐作品表演公开传播,即以机械方式传播作品的表演,使用录放设备公开播放音乐等。音乐作品的表演能给著作权人带来经济利益,因此表演是一项重要的财产权。表演权的内容包括:一是著作权人可以自己表演或授权他人表演其作品;二是著作权人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许可表演其作品。表演者必须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并支付相应报酬才能使用他人作品进行经营性演出。另外,法律为了平衡著作权人与大众的利益,对于音乐作品规定了免费表演。免费表演可以不经过著作权人的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而使用。但是,免费表演应该为非营利性表演。

(二)广播权

广播权是音乐作品的另一项重要权能。世界各国对广播权的规定大体是相同的。日本规定,著作权人享有广播或有限播放其著作权的专有权;著作权人享有的使用接收设备公开传播其被广播或有线广播的著作物的专有权。德国规定,广播权是指通过电台、电视台的无线发射、有线发射或类似技术设施使公众可接收到著作的权利。美国规定,一个“广播节目”是以一个单元向公众连续的广播为唯一目的而制作的一整套题材:“播送”一个节目或展出,就是用任何装置或方法发送该演出或展出,从而在播放地以外的地方可以接收到发出的图像或声音。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广播权是以无线方式公开广播或传播作品,以有线传播或者转播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广播作品,以及通过扩音器或者其他传送符号、声音、图像的类似工具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的权利。

综上可见,从几个国家有关广播权的规定可以看出,广播权所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大体包含了以无线方式向公众传播、以有线方式向公众传播以及用其他设备向公众传播广播作品的权利。德国虽然将广播权分为了播放权和再现电台播放权,但包含的内容与我国的广播权相当。

音乐作品著作权人通过广播权的实现能够获得巨大的利润,因此,对广播权的保护可以有效维护著作权人的利益。广播权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著作权人可以自己广播,也可以授权他人广播并获取报酬;二是著作权人有权禁止他人未经允许广播其作品,除法律规定外,擅自广播的行为构成侵权。

(三)网络传播权

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作品的传播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音乐作品同样深受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当前,网络已成为音乐作品传播渠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此之外,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国际性,因此,对于网络传播的规范又涉及到国际规则与国内规则协调的问题,从而使网络传播问题十分复杂。

网络传播音乐作品涉及到著作权人的利益,因而法律应当赋予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人独立的网络传播权。网络传播与传统方式在形式上差异较大,但是本质上并无差异,赋予音乐作品著作权人独立的网络传播权毫无异议,但是由于网络传播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更加难以控制,因此,应该完善技术方面的保护,即完善音乐作品网络传播权的细则性规定。

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对网络传播权都做了规定,但由于各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差异较大,所以对音乐作品的保护效果不尽相同。我国《著作权法》只原则性地规定了著作权人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基于信息网络传播权,音乐著作权人可以自己在网络上传播也可以授权他人在网路上传播,且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有权禁止任何人未经其许可在网络上传播其作品。

综上所述,音乐作品著作权人享有以表演权、广播权以及网络传播权为主要内容的财产性权利。主要是通过对作品的使用方式不同进行分类,各国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各自的分类标准。但无论如何分类,只要是利用音乐作品进行经营性活动则应将此权利归属于音乐作品著作权人。比如法国《著作权法》规定,表演主要是指通过以下方式将作品直接向公众传播:公开朗诵;演奏、演唱;戏剧表演;展览;以各种方式传播语言声音;公开放映;用在公开场所所安置的扩音器或电视屏幕转播广播作品。其对表演权的规定更为宽泛。音乐作品是一种智力创作成果,智力创作成果产生的无形财产权是一种特殊的垄断权,该垄断权的产生有哲学、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论据。首先,智力创作成果是作者人格的表述、智力劳动成果的结晶,因此,著作权人有权决定是否发表以及如何发表,而且他们有权要求获得由于作品的利用而产生的经济利益。其次,精神财富的创造与传播都需要一定的投资,如果人们想要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就必须保证让这方面的投资有利可图,若使用者在不支付适当报酬的情况下使用了无形财产,对投资者来说,他们的行为属于不当攫取。再次,创作活动为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这种创作活动应当得到奖励和支持。最后,智力创作成果的使用把社会上的人联系起来,超越了民族、种族、等级和时代的界限。根据以上论述可以得到这个结论,作者理应完全享有他所创作作品的一切自然权利,法理理应为作者享有这些权利提供充分的保护,他人理应尊重作者的权利。因此,除法律另有规定之外,任何未经作者的许可而营利性使用作品的行为都应视为侵权。

二、音乐作品著作权受到侵害的情形分析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的繁荣從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文化的繁荣。音乐的繁荣以音乐创作人高质量、高效率创作为前提,为了保证音乐创作人的创作积极性,需要良好的创作环境作为保障。一个对音乐作品保护不力的国家是很难激发音乐创作人的创作热情的。反思我国目前对音乐作品的保护现状,侵犯音乐著作人财产权的现象比比皆是。

(一)广播、电视中无偿使用

广播电台、电视台每天自行选择播放大量音乐作品,绝大多数为无偿使用,并未向音乐著作权人支付任何报酬。然而,作为音乐作品重要权能之一的广播权规定,任何人未经音乐著作权人的许可是禁止广播其作品的,并且音乐著作权人享有报酬请求权。从我国历史传统看,由于广播电台、电视台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因而认为他们有权使用作者已经发表或者已经被录制的作品。部分媒体在地位上有强烈的优越感,认为使用某音乐是对该音乐作品的认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作品著作权人与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在法律的地位上是平等的,音乐作品的财产权属于著作权人,音乐作品作者对于媒体的营利性使用拥有报酬请求权。我国《著作权法》第42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已经发表的录音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支付报酬。第43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已经出版的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当事人另有规定的除外,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通过上述规定可知,音乐作品已经发表或被制作成录音制品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即可不经许可使用。尽管法律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支付报酬,但广播电台、电视台往往利用自身特点和上述规定的漏洞对音乐作品进行无偿使用。首先,广播电台、电视台节目播放具有时效性,即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不主动支付报酬时,著作权人欲维护其获得的报酬权需时时收听、收看广播电台播音和电视节目,这无疑是极其不现实的,因为著作权人需要支付大量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其次,法律赋予广播电台、电视使用音乐作品的权力,但并未对其附加任何义务,广播电台、电视台几乎不会有任何侵权的风险。换言之,著作权人尚未发现广播电台、电视台使用其作品,广播电台、电视台极有可能选择支付报酬;而即便著作权人发现了其使用他的作品,电视台也只不过支付其应支付的报酬,并无需承担其他侵权责任。广播电台、电视台自然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即大量使用录音制品而不对著作权人支付相应报酬。基于以上原因,才出现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被广播电台、电视台无偿使用,音乐作品著作权人的广播权屡屡被侵犯的局面。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著作权法中关于音乐作品的法定许可制度,提高著作权人在与广播电台、电视台博弈中的法律地位,保护音乐著作权人的财产权益,这也有利于我国广播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免费表演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免费表演是指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根据此规定,免费表演的构成要件有两个:第一,该表演未向公众收费;第二,该表演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但是如果仅仅以这两点判断是否为免费表演是不够全面的。比如:在选秀节目中,选秀节目没有给表演者支付报酬,也没有收取观众的费用,但是电视台却通过广告获得了利益;再比如:企业请明星代言,让明星为其宣传产品造势献唱,尽管未直接收取观众费用也没有额外给表演者报酬,但企业与明星双双获利。实际上,这是建立在侵害音乐作品的财产权益基础之上的侵权行为,因为电视台、企业以及明星是通过表演音乐作品获利。电视台和企业为谋取自身利益钻法律漏洞,这让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人无法保障其合法权益。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是为了促进演艺事业的发展,但是却与合理使用制度的公平价值相冲突,侵犯了著作权人的基本权益。因而明确界定免费表演的范围,彻底堵住法律漏洞就成为当务之急。

(三)营业性播放问题

音乐作品以表演权为核心,表演权除了现场表演权之外,还包括机械表演权。前述关于免费表演问题的分析,主要针对现场表演权的保护与限制。而作为机械表演,它与现场表演存在较大差异,前者是将已经被录制的作品予以播放的行为,基于对免费表演规定的理解,我们可以认为免费表演的限制仅针对现场表演而言。因此,对于机械表演权不存在免费表演的限制问题。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机械表演权是指用各种手段公开播放音乐作品的权利。由于规定过于笼统,因此在判定何种情形为“公开”播送作品的表演也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如学校举办庆祝活动而播放的音乐作品,这种行为是否应该被纳入公开播放的范畴而要征得作者本人的同意并且支付报酬?我国《著作权法》对此并未做出明确界定,如果该使用行为并不是服务于活动举办者的营利目的,仅在中小学内主办并且该活动仅仅在特定时间和单位举办而非经常性的活动,我国法律则事实上默认了此类行为的合理性。然而,在宾馆、餐厅、商店以及火车车厢等公共场所经常为顾客播放的音乐,这类音乐属于营业性播放,但是我国法律对于此种类型的合理化使用以及播放没有做出清晰的界定,在相关问题的认定上难以准确把握。

(四)网络传播问题

随着网络技術的迅猛发展,音乐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及广度已不是其他方式所能比拟的,随时随地下载、欣赏音乐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但由于著作权保护的不全面,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音乐创作者的积极性。唱片业在网络下载几乎全部免费的情况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消费者可以免费获取任意一首喜欢的音乐作品而无需支付任何费用。网络服务提供者为网民提供免费的下载平台,在获得点击率的同时获取巨额的广告收入,这与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利用音乐作品传播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对于音乐著作权人的损失,应该由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但由于难监管,再加上法律中的“避风港原则”,为不法网站逃避打击提供了一定条件;另外,对于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人来讲,维权成本太高,因此,大部分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人选择了放弃维权。

三、对策及建议

上述问题是音乐著作权被侵害比较常见的情形,具有代表性。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著作权权利限制制度

著作权权利限制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著作权权利限制制度涉及约束著作权的主体、客体、权利内容、权利存续期间与权利行使等范围的规范。狭义的著作权权利限制制度是著作权法处于公共利益之目的,所规定的约束著作权与有关权之财产权的行驶范围,使得范围之外的特定行为不构成著作权侵权行为且不必承担侵权责任之后果的豁免规范体系。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始终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从两者的辩证关系来看,公共利益优于个人利益。一方面,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有同一性,两者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两者之间存在冲突性以及斗争性。由于个人追求的利益往往与公共利益不符合,因此,在斗争中需要国家进行实际的干预和约束。就著作权来讲,著作权人的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是辨证统一的。一方面,两者相互依赖,相互转化,个人著作权的实现可以提高个人创作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繁荣文化经济;另一方面,由于著作权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会导致对文化市场的垄断,不利于文化的传播与社会进步,因此国家对于著作权应该作出必要的限制。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公共利益。

⒈完善法定许可制度。为了达到法定许可的立法目的,在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又不会损害著作权人的利益,首先,应该明确版税及费率,使得著作权人收取费用有法定标准可循,省去重复谈判的成本,维护公共利益。其次,赋予音乐著作权人获取合理通知的权利,使著作权人多一层保护。保障音乐著作权人不会因为不知作品被使用而失去获取报酬的机会,也给广播电台、电视台增加了保护音乐著作权人权利的义务。对此,我国《著作权法》需要从以下方面对音乐作品法定许可制度加以完善:第一, 增加广播电台、电视台的通知义务。广播电台、电视台在使用音乐作品前应通知音乐作品著作权人或其参加的音乐著作权协会,未经通知擅自播放构成侵权,著作权人有权要求广播电台、电视台停止侵害并赔偿损失。第二, 明确音乐作品使用费用的缴纳方式。法律应该设定合理的支付时限,广播电台、电视台都应该按时支付,对支付方式予以明确化、细致化,使之具有操作性。第三, 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对使用的音乐作品有详细记录,保留一定期限。

⒉完善合理使用制度。在现实中,对于免费表演的规定过于粗糙,以免费表演为名进行的营利性活动大量存在。在我国,对免费表演的规定为“不得向公众收取费用,也不得向表演者支付报酬”,此规定过于笼统,笔者建议:应该明确规定表演行为不具有任何营利目的,将表演者明确界定为表演者或表演的组织者,增加收费方式和限定,不得向听众、观众直接或者间接收取任何费用。

(二)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我国的音乐作品集体管理组织是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简称音著协),目前,音著协的组织较为完善,管理日趋成熟。音著协管理的权力主要包括音乐作品表演权(现场表演权和机械表演权)、音乐作品录制权、音乐作品广播权以及音乐作品网络传播权,并且对音乐作品表演权、音乐作品录制权、音乐作品网络传播权的许可申请程序以及收费标准做了详细的规定。为了更好地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关系,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维护公共利益,促进文化繁荣,我国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法规。⑴规定音乐作品著作权集体组织设立条件。⑵明确音乐作品著作权集体组织保障义务。⑶制定音乐作品集体组织收费标准。⑷加强对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监督。

(三)完善网络管理制度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是现行对著作权的网络传播权的细则性保护规范,尽管此条例对网络传播问题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对各网络主体也作出了比较清晰的界定,但依旧存在争议。因此,应该完善网络传播中有关著作权保护的相关规定。对音乐作品网络传播权的保护除了在立法和司法上加大力度外,网络技术支持也必不可少。通过完善立法,规范司法,严格执法,加之网络技术的支持,著作权人一定会在网络环境中实现自己的权益。

【參考文献】

[1][2]中外版权法规汇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德)著作权法[M].张恩民译.法律出版社,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Z]第十条.

(责任编辑:徐 虹)

On the Copyright Protection of Musical Works

Xu Hewei,Zhang Yaguang

Abstract:The musical work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the entire copyright works system,protection of copyright music works reflect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pyright Law.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the exchange of musical works in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deepening our legal system should also increasingly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and thus the protection of musical works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of copyright restrictions and copyright collective management system inevitable trend.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musical work performance rights,the right to broadcast and network propagation rights,property rights,three important musical works,the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ase of musical works copyright has been infringed upon,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and opinions of the above circumstances,namely improve the copyright Restraint system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collective management of copyright,as well as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the Internet system.

篇5:互联网音乐著作权的保护以及思考论文

一、网络音乐作品著作权的特征及保护的重要性

网络音乐作品著作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著作权,它是特指在网络环境下音乐作品著作权人对其网络音乐作品所享有的著作权权利。与传统意义上的音乐作品著作权相比,主要有以下明显特征:

从其专有性上看,网络音乐作品是著作权专有性较弱的一类作品。网络环境下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作品的改编、再创作变得容易得多,由于数字化作品属于著作权中的复制形式,在复制过程中,有的移花接木,有的粗制滥造,侵权者可以轻松地利用计算机软件对他人的网络音乐作品进行所谓的再创作、再传播,网上作品的无形性、高效性和普及性削弱了著作权的专有性,这使得对音乐作品专有性的认定上带来一定的难度。

从其时间性上看,网络音乐作品与其他作品没有太大的区别,保护期限一般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作者的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修改权等人身权永远受保护,只是网络音乐作品其有效期的确定要比其他作品更为困难。

篇6:自媒体时代下音乐著作权的保护

一、自媒体时代下的音乐著作权

自媒体时代无疑给音乐发展带来契机也带来了危机。

( 一) 自媒体时代下音乐的发展

自媒体时代前, 音乐作品的发表、传播一般是通过唱片、磁带、光盘等形式, 由于发行成本问题, 使得音乐作品的发表流传受到限制。直到2001 年的3 月, 一首Flash版的MTV打破传统的音乐发表传播模式, 开启了自媒体时代下音乐新纪元。随后音乐进入发展高峰期。不少网络歌曲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很多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歌手开始成就星梦, 一夜爆红的例子在这个时代层出不穷。无不彰显自媒体时代下音乐发展蓬勃之势。

( 二) 自媒体时代下音乐著作权纠纷

自媒体时代下, 音乐作品不断涌现, 不少歌手、曲作者为人民群众熟悉, 同时, 音乐著作权纠纷也呈增长之势。仅以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为例, 2012 年到2014 年, 审结知识产权案件近300 件, 仅2012 年就高达147 件知识产权纠纷。可见在网络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知识产权维护亟待加强, 音乐著作权维护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重中之重。曾经某歌曲的著作权之争轰动全国, 而今, 法院审理著作权之争的案件已经不是新鲜事, 自媒体时代音乐著作权亟待更完善有效的保护。

( 三) 音乐著作权侵权新特点

一方面权利主体范围扩大。随着时代发展, 通过自媒体发表传播音乐, 权利主体已经超越原来歌手、曲作者范围, 而进一步扩大。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网络电台、网络电台主播等顺应时代新兴组织、职业的出现, 必将带来新的维权主体。

正如现在很热门的网站软件, 鼓励有兴趣的用户来当主播, 只需简单录音录像设备, 只要网络上轻点鼠标, 就可在网易云音乐创建电台, 选择脱口秀、情感、音乐、翻唱分类上传音频节目即可, 此情形下, 任何人都可成为歌者, 可随时收获自己的听众群。而今, 部分网站软件旗下的艺人主播都超2000 多位, 并拥有上万集优质节目。此发展趋势无疑会增加音乐著作权维权主体数量, 毫无疑问的权利主体范围也将扩大。

另一方面, 侵权行为呈多样化、复杂化特点。音乐作品通过自媒体上传网络, 迅速传播同时, 使侵权形式呈现网络化, 如因链接而产生的网络著作权侵权, 某些网站给网友提供免费链接甚至是下载链接, 使得音乐作品拥有者难以获得应得收益。例如, MP3 有关侵权。MP3 这“传统唱片业杀手”的网络音乐格式一经应用, 就不断引发各类纠纷。随我国发展, MP3 侵权纠纷不断涌现。2000 年, 北京市二中院受理四家唱片公司诉某网站有关MP3 歌曲链接、下载纠纷案, 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网络虚拟性, 使侵权主体、侵权行为标准难以确定。新技术发展出现了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搜索、链接、点对点等服务的网络经营者, 网络音乐作品合理使用与侵权使用间、有偿使用与无偿使用间难以分辨。使自媒体时代音乐著作权侵权纠纷呈现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二、自媒体时代音乐作品著作权保护

自媒体时代到来是不可逆的趋势, 人们通过自媒体发表传播自己的音乐作品, 也通过自媒体欣赏分享别人的音乐作品。应该如何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保护音乐作品著作权, 成为司法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

音乐作品著作权保护的法律依据主要是: 2006 年5 月10 日国务院第135 次常务会议通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13 年1 月16 日国务院第231 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修改〈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决定》。显然相关法律法规呈不足状态。

三、音乐著权保护尚存的问题及对策

前文已分析, 在自媒体时代的今天, 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侵权呈现新特点, 学术界、司法实践界, 都在努力探索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寻找有效对策, 希望实现对音乐作品著作权更加完善的保护。

( 一) 法律规范方面

最重要的是立法的完善, 增强法律法规可操作性,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一方面通过法律规定明确各方责任义务。如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有责任对其管理的音乐作品著作权是否受到侵犯做定期调查、网络电台在提供平台的同时有义务对下载浏览其电台主播作品的网民进行监督, 一旦发现侵权行为立即阻止、各大网站进行定期排查防止未经授权的下载链接侵权。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明确规定音乐作品收费标准。网络侵权案件时有发生, 音乐收费的标准模糊不清, 容易导致实际判决的混乱[2]。因此, 确定一个法定的收费标准, 既能够为市场行为提供参考, 又能为法律判决提供依据。

( 二) 司法实践方面

自媒体时代下音乐侵权通过司法途径进行保护, 即权利人和国家公诉人向法院对侵权人提起刑事, 民事诉讼, 以追究侵权人的刑事、民事法律责任, 使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人的利益得到切实的保护, 不仅仅给著作权人以信心上的支持, 也给侵权人一定的威慑力[3]。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践中维护著作权诉讼成本过高、诉讼时间过长、举证困难、涉及内容过于专业等等。因此, 本文认为法院可以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庭, 由专人负责此部分的诉讼, 既提高诉讼效力, 也有利后期审理。

( 三) 调解机制的充分运用方面

保护音乐作品著作权, 可以发挥法院调解的作用。我国调解机制是有巨大积极意义的, 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特色。通过法院调解解决纠纷往往具有执行容易, 不伤和气的优势, 所以我国应该充分的运用调节机制。正如威海市某人民法院在2014 年处理的几件著作权纠纷案件, 如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与暴某某的著作权纠纷案, 就是通过调解完成的,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四) 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完善网络环境下音乐作品著作权管理模式[4]是时代的需求, 也是加强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必然要求。现在很多音乐作品著作权人将作品交由中国音像著作权管理协会管理, 但是我国却缺乏对这一协会进行管理的法律法规, 因此我国应加强完善音乐作品的集体管理制度。

( 五) 公众方面

社会公众才是音乐作品的最终享受者, 是我国音像事业发展主要推动力, 广大听众也应成为音乐作品保护的重要力量。为此, 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 增强公众对著作权进行保护的意识, 呼吁公众参与。同时著作权人应提高法律意识, 增强法律知识, 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利不受非法侵害[5]。

音乐作品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陶冶情操, 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作用。如今随着自媒体的迅速发展, 我们得以随时随地的享受着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同时自媒体的发展是每个有才华的人可随时随地上传自己的作品, 和听众分享自己的成果。毫无疑问自媒体时代下音乐事业必将蓬勃发展。但是在其发展的道路上, 作为法律人应该做好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不断在实践中探讨音乐著作权保护问题, 为我国音乐著作权保护提出建设性意见, 为自媒体时代音乐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各种即时通讯工具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给人们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 也衍生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就是自媒体。自媒体即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借助各种网络工具如微信、微博、QQ、百度账户等将自己的原创作品或其他作品传播分享的方式。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必然给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新的挑战, 本文以音乐作品为例, 重点探讨自媒体时代下音乐著作权面临的问题, 分析音乐著作权保护现状, 以及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音乐,音乐著作权

参考文献

[1]吴汉东.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法]克洛德·科隆贝著, 高凌瀚译.世界各国著作权和邻接权的基本原则—比较法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5.7.

[3]郑成思.知识产权法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86:124.

[4]崔艳蕾.论新时期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完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8.3.

篇7:互联网音乐著作权的保护以及思考论文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网络著作权。网络著作权是指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人所享受的著作权利。2001年,网络著作权第一次被写入《著作权法》,这一做法是根据实际做出的新变动。但法律实践的实效明显低于法律的制定,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著作权被侵犯的事件。本文通过对网络著作权的调查,寻找出对网络著作权的挑战和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著作权

一、网络著作权保护包含的含义

与传统的作品下相比,网络作品是将作者发表到纸张上的作品上传到网络上。与传统著作权相比,网络著作权就是将上传到网络上的作品实行著作权保护,防止作品被窃取,损害原创者的利益。这里指的是信息网络的传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发表在网络上的作品未经原创者的同意不得私自转载或者改编,除非支付一定量的报酬给原创作者。

二、网络著作权的特点

(1)作品的表现形式是数据化。与传统作品相比,作品的数据化更加便利。随着电子设备的推广,人们手中的设备成为了人们了解时事、读杂志的重要工具。在手机浏览器上阅读文章的方式越来越得到普及,相比之下,纸质版的文章阅读量正在减少。在数据化过程中,作者将自己的灵感通过计算机语言的方式推送到计算机,再将这些计算机语言还原成原來的文字,图形,声音。

(2)著作权的权利内容拓宽。在传统著作权保护中,《著作法》仅仅是保护著作者的署名权,发行权等权利,是不允许被别人复制抄袭的。而现代的网络著作权对复制权有了不同的界定。因用户在进行网络阅读时,在看到有用的地方时会进行适当的复制。这种复制在现代的网络著作权的时期不是违反《著作法》的行为。例如,大学生在写作学年论文时,因自身对题目的不了解借鉴发布到网络上的学年论文进行阅读并进行适当的复制。当然,若大规模的复制必然是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3)著作权的主体发生变化。传统的著作权保护的主体是所有的原创作者所创造的作品。现代的网络著作权不仅包括传统的著作权的主体还包括网络服务商。网络服务商是指为所有的网络提供信息传播中介服务的人。他是网络空间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支撑着网络上的信息通讯。所有用户的浏览痕迹,创作的网络作品都会通过网络服务中心这个平台,再由网络服务平台将作品扩散到整个网络中。但是由此会产生一个问题,网络作品通过网络服务中心时,会被网络服务中心复制,这种复制行为在传统著作权看来是违反著作权的行为,但这在现在看来应该就事论事,所以网络服务中心的复制不是违法行为。类似于网络服务中心这些著作权主体的复制行为都不应该被视为违反著作权的行为。

三、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类型

(1)将网上作品擅自下载并发表在传统媒体上。

(2)未经作者许可,擅自将传统媒体上发表的作品在网站上传播。

(3)网站间转载及链接方式。

(4)域名抢注引发侵权行为。

四、我国著作权保护面临的挑战

在传统社会人们想去看电影就会去电影院看,但是随着手机录像的普及,网上流传着一些“抢片”,这些人利用手机拍摄下来电影内容然后发布到网上以获取利益,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电影制片人的利益。试想若大多数人都躲在自己的家里看抢片,那我们的电影业的发展便会岌岌可危,没有人再去花心思拍摄高质量的作品。像私人复制的作品是用于个人的学习使用,那这构不成侵权行为。但若是将所有的以个人学习为由随意复制作品的,那这就严重侵犯了我国的著作权法。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也发生这变化。随着微博,电子邮件,朋友圈等方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将自己的作品放到自己的社交软件上,但是这样他们的著作权会受到严重的挑战。一些人会未经制作者同意擅自将他人的作品转载到传播媒介上,供人们免费欣赏。但是有些人却不认为这是侵权行为,他们认为这些公开性的信息,是充分开放的,作者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到社交网络上就默认为可以随意传播,并且作者也默认同意。殊不知,这种认为万万不可,因为个人的作品不能因为摆放到社交网络上就可以随意拿来使用,它也是被收到保护的,因此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法律规定此事。

五、网络著作权的保护对策

越来越多的网络著作权纠纷案,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完善相关立法,加强网络著作版权的法律保护措施 。加强网络著作权的立法规范,使得网络著作权有法可依,在复制权,发行权等方面给予明确的条款说明,避免有些人歪曲条例造成著作纠纷。

(2)采取先进的技术保护措施,获得网络技术支持。加强技术保护,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在大面积“抢片”泛滥的今天,我国要做的不是紧抓不放而是提高技术水平,进而禁止此类事情的发生。美国应对“抢片”的庆幸时不是严厉打击这一行为,而是在播放的影片中加入了一些新技术,这些影片在放映时人眼观看没有一点影响,但是一些电子设备录像时,录出来的画面是白茫茫的,根本不能观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制了抢片的泛滥。

(3)增强用户的著作权意识。没有买卖就没有犯罪,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增强著作权意识,自觉抵制盗版行为,那么盗版就会基本没有了。让人们意识到网络作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自觉抵制的话对我国社会和个人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加强行政管理,促进网络健康发展。各个部门加强对盗版和侵害著作权的行为的惩处力度,不放过任何一个漏洞,对侵害行为进行严惩,这样会大大减少盗版的横行。

(5)建立稿酬制度,鼓励创新网络作品。鼓励作品创新,对这些劳动成果给予优厚的待遇,让劳动者尝到甜头,那么人人都愿意去创作作品,也就大大减少了盗版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孟尼卡.韩寒诉百度网络著作权侵权赔偿案例分析[D].河北大学,2013.

[2]位艳玲.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D].华中科技大学,2009.

[3]孙继光.互联网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之认定[EB/OL].

[4]法治博客.浅析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 [EB/OL].

篇8:互联网音乐著作权的保护以及思考论文

一、我国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侵权问题

(一) 侵犯财产权

著作权的财产权的行为, 即复制、表演、发行、翻译、注释等方式使用作品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 以及许可他人以上述方式使用作品, 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除了有些复制 (供用户浏览、学习、研究等十二项) 不需要著作权人的授权外, 复制作品必须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 否则视为对版权人的侵权。目前发达的网络环境下为著作权侵权提供了诸多便捷, 但侵权的性质没有变化, 网络侵权是传统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在网络媒介中的延伸。

(二) 侵犯署名权

作品发表在网络上和报纸杂志等刊物上, 除了载体不同外, 本质上是一致的。从网上“下载”网络作品, 与摘登其他报纸的作品一样, 应视为“转载”, 应依照《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规定, 对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予以保护。目前有报纸无偿使用网上作品的情况发生, 且不署原作者的姓名, 这就已经侵犯了作者的署名权。

(三) 网络媒体之间互相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这类侵权行为更多地表现为对其他网站的信息资源著作权的侵犯, 这种侵权行为因为技术上的便利而十分常见, 成为侵犯网络作品著作权行为的主要部分。

(四) 其他非法下载、转载等行为

网络是一种传播速度快、面积广的传媒手段, 方便广大读者共享资源, 但有的人利用了这种便利条件, 不按照《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享用资源, 不经授权、不付费用就下载、转载作品, 甚至断章取义、剽窃作品, 这些都是对作者著作权的严重侵犯。

近几年来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案件屡有发生, 而许多著作权人由于法律意识淡薄, 在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 自己还全然不知, 少数有识之士则拿起了法律武器为自己讨回公道。

二、著作权侵权问题的思考

(一) 博客的著作权纠纷及思考

在信息网络高度发展的时代下, 有关博客著作权侵权等相关问题接踵而至, 影响着网络环境的正常运行。2010年6月13日,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出租车司机李强诉跳水教练于芬著作权纠纷一案。在这一案件中, 原告称被告在文章中用了自己的文章, 要求被告停止侵权, 并道歉和赔偿维权所支出的费用, 而被告答辩称引用的原告文章字数只占自己文章的10%, 且发表于自己的博客上, 是合理使用, 不构成侵权。那么原告的答辩理由是否成立呢?法院这样认为:

1. 我国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作了十二条具体的规定, 属于该十二条规定的情形的, 可以不经许可不支付报酬, 但应当注明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称。本案中原告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全著作权, 因此受到法律的保护, 被告在引用时没有注明引用文章作者的姓名, 因此侵犯了原告的署名权。

2. 被告对自己的文章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 但不得侵害他人的相关权利。被告在答辩中用“文章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 来否认自己的侵权行为显然是没有依据的。在网络中, 博客始终处于公开状态, 并不能认为是属于《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第一项规定的“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等范畴, 因此也应当是不属于合理使用。

3. 对于原告提出的占10%的说法, 我国法律发规及司法解释并没有明确规定这一范围, 这只能由法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判。

对于上述事例的, 我们应当看到被告毫无疑问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中的署名权, 但我们应思考在博客上写自己的文章是否属于个人学习、研究的范畴。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并没有明确这一点, 但我认为行为人在引用他人作品来说明某一问题并把它发表到博客上, 应当视为个人研究学习之用。因为:博客应当认为是私人领域, 只不过比原先的笔记要先进, 允许别人进入博客是所有人对自己权力的行使, 并不是公开的发表。就像私人日记一样。

关于引用的范围, 我们需要对全文进行理解, 考虑引用文对全篇文章的作用。所以, 我们应该对作品发表的定义进行扩展, 并对合理使用的范围进行概括式和列举式的方式来界定。

(二) 网站音乐的侵权及思考

早在十几年前, 我们如果要听音乐, 就得要去音像店买碟, 而如今那些体积大容量小的东西, 早已被年轻人遗忘, 因为现在网络下载这种速度更快、内容更多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2000年5月份,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像全国音乐网站发送了律师函, 要求其停止侵权, 赔偿经济损失, 从此开始了网络音乐的维权。

对于这次事件, 我们知道, 音乐作品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 网站提供免费下载音乐作品已经非常普遍, 如果要进行维权打击, 那么可能不利于现实, 所以我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1. 我国法律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著作权法其中一个主要原则就是鼓励作品传播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 我们应为鼓励作品多渠道传播, 互联网为作品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平台, 所以立法和实践都不应该竭力打击这些传播行为, 应该对此加以正确的引导, 为作品更好的传播提供合法、稳妥的保障。

2. 对于网站音乐免费下载的情况, 音乐著作权协会与网站达成协议, 可以把部分著作权转让给网站, 再由网站提供免费下载。这样可以避免网站侵权了。

3. 对于著作权法规定合理使用情形, 立法应对在网络上使用的情况作出具体细致的规定, 明确各方权责, 防范侵权于未然;对“以营利为目的”概念进行细化和区别, 对网站提供音乐的行为区分是营利还是用点击量来获取广告费。

通过立法的完善, 减少了网络侵犯著作权的风险, 有利于国民对自己作品的合法广泛的传播, 可以更好的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 网络著作权其他问题的思考

1. 著作权侵权主体的确定

当处于网络中的著作权被侵权的时候, 我们需要确定侵权行为人, 有人认为确定侵权人应按照民法当中的侵权构成要件来确定。我认为, 知识产权虽是民事权利的一种, 但与其他民事权利有所不同, 包括两点:一是它的标的是无形物, 在网络环境中很难分得出是否有损失;二是它具有地域性, 这与网络空间区别是很大的。所以, 要确定侵权人最重要的是找到网络中的连接点。比如, 输入或输出的IP地址的使用人, 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商。这样可能就产生了共同或连带责任人, 当无法确定时, 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确定。我国对网络服务商采取的是过错责任原则, 我认为应当借鉴外国的做法, 就是采取严格责任原则, 否则服务商的责任太轻, 起不到维权的效果。

2. 著作权侵权的管辖

我国目前并未针对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进行系统立法, 但也有零星的法律法规存在, 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第十五条“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均难以确定或者在境外的, 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

在网络当中实施侵权, 这完全是一种无声无息的行为, 要想根据传统理论确定管辖有一定难度, 根据上述规定, 将侵权行为地规定为服务器是网络的一个个据点和计算机终端设备所在地, 管辖权自然容易确定。

综上, 信息技术的发展确实对包括著作权在内的知识产权的影响很大, 但如何能很好的运用技术来促进知识创造能力, 这还需要靠一个国家的制度来保障。无论哪个国家, 只有提高知识创造能力, 加快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使其得以及时有效地利用才能增加其市场竞争力, 提高其综合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和完善专利制度。制度的完善能提高创造者的积极性, 从而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 但最后还是以制度来保护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促进知识产权的完善。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主要是通信技术的发展, 它的发展使得信息全球化, 这样对我们如何保护知识产权, 如何确定知识产权侵权提出了挑战。正是这样的挑战使著作权的保护也延伸至网络空间, 原有的著作权法律体系逐渐地显示出漏洞, 通过文章将提出我国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存在的几个代表性问题并分析存在的原因, 结合现有事实和法律规范, 对网络著作权保护提出自己的看法, 希望能对我国立法的不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篇9:互联网音乐著作权的保护以及思考论文

百度文库等互联网文档共享平台对著作权保护的影响

(一)百度文库等对著作权侵犯的推动作用分析

1、宏观数据分析

百度当前的官方资料表明,百度文库正式上线于2009年12月8日,其前身是2009年11月12日上线的百度知道文档分享平台测试版。2010年初,其文档数为20万份,并保持着几何级数的增长,2010年4月便突破了百万份,5月,突破200万份,2010年8月突破500万份,11月,突破1000万份,2011年3月,达到2000万份。3月15日,发生了“作家讨百度”案,3月19日19:52,百度文库文档数量为20231055份,其中文学作品类270多万份,日下载量超百万次。 3月19日,迫于压力,百度开始删除侵权文档,至3月22日,文档数量减至1700余万份,文学作品分类更是从270万份减少到170万份。迫于版权方、舆论和法律的压力,百度不得不开始正视文库上的侵权问题,对百度文库开始整改,然而一系列措施之下,百度文库上的侵权现象并未消除,相对于豆丁文档等合作伙伴,其平台上的“灰色作品”仍较多,对版权方依然存在一定的伤害。

2、调查问卷分析:

2012年9月,我们在青岛市进行的随机问卷调查中,在220名使用过百度文库的用户中,共有59人上传过文档,其中,原创作品占比为100%的有8人,原创作品占比为50%-100%的有11人,原创作品占比为20%-50%的有8人,原创作品占比为0%-20%的有32人。这表明,在这些草根上传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所上传的作品并非自己的原创作品。(见表1-1)

(二)百度文库等文档共享平台对著作权保护的促进作用

自“作家讨百度”案之后,百度删除了大批侵权文档和文学作品分类,上线DNA对比识别等技术,实行先审核后开放的制度,上线“文库书店”(现为百度阅读),上线了文库开放合作平台,向版权方开放了版权绿色通道,并与版权方开展分成合作,而要想长远发展,百度文库必须妥善解决好用户、版权方和平台自身的关系。

事实上,自百度的举措已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版权方关切的侵权问题,也为版权方开辟了获取收益的渠道。

例如,目前百度文库上有上亿份文档,而百度予以公开的仅有67632696份(截止2013年4月21日13:00);同时,截至目前(2013年4月21日),百度文库开放合作平台上,已经入驻了829家合作机构,贡献文档数为5970705份(截至2013年4月21日),占所有公开文档数接近10%,这部分文档都是合作方主动上传的,并与百度开展收费分成、广告分成等方面的合作。

百度文库等互联网文档共享平台对信息传播的促进作用

(一)宏观数据分析

1、文档数据分析

关于百度文库和豆丁文档具体的文档数量我们无从得知,只知道百度首页所显示的文档数量(这个数量截止2013年4月21日13:00是67632696),然而,使用权威的搜索引擎google.com.hk搜索“wenku.baidu.com”,得出的搜索结果有超过6000万个,而搜索www.docin.com可以得到4700万个结果,百度文库和豆丁网绝大多数的页面都是文档页面,因此,可以推断,百度文库实际存在的文档是多于豆丁文档的,因而,其平台上的文档数应在亿级以上。即使按照百度公开显示的67632696份,也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

2、浏览数据分析

(1)根据“站长之家”提供的数据,百度文库(wenku.baidu.com)、豆丁文档(www.docin.com)、道客巴巴(www.doc88.com)的访问数据分别如下(2013年4月18日):

这表明,百度无论是独立访问者数目还是人均页面浏览量都较豆丁网高出许多,由此可见,百度文库每日的浏览/下载量应在千万级别以上。

(2)据Alexa数据,豆丁网访问数据如下(2013年4月21日):

人们永远都希望以更简单的方式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刚刚成立5年的豆丁网和刚刚上线3年多的百度文库的快速发展,说明百度文库、豆丁文档等互联网文档共享平台满足了网民简单、高效地获取信息的需求,说明其对信息传播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1、在线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在我们2012年9月所做的在线调查问卷中,共收到有效问卷177份,其中171人使用过百度文库,使用率为96.6%;在这其中,有117人的浏览次数大于每周1次,76人每月下载量大于2篇,31人下载量大于每周2篇,6人下载量大于每天1篇。

在接受网络问卷调查的用户中,有32人在百度文库下载的文档数在所有下载文档中占比超过50%,这表明,在接受问卷调查的人中,有18%的用户将百度文库作为其获取文档资料的最重要的方式;有55人在25%-50%之间,表明约31%的用户将百度文库作为其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

然而,我们的网络问卷主要通过QQ、微博、人人等SNS网站及邮箱等工具发出并回收,并且,反馈主要是高等院校的学生,因此,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并不能代表全部人群。

2、纸质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为避免网络调查问卷受众单一的情况,我们在2012年9月在青岛市市区对市民进行了一次随机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6份,其中26人未使用过百度文库,220人使用过百度文库,使用率为89.4%;使用不到半年的有11人;半年到一年的有28人;一年到三年的有170人,在所有使用者中占比77.3%。

在220位使用过百度文库的人中,有164人每月浏览百度文库2次以上;有83人每周浏览次数在2次以上,占比37.7%;其中有18人几乎每天浏览百度文库,占比8.2%。

在220名使用者中,有98人下载量大于每月2篇,其中29人下载量大于每周2篇,占比13.2%;在这29名重度用户中,有6名用户下载量平均每天1篇以上,占比2.73%。

这次问卷结果还表明,在246名接受调查的人中,有240人使用过文档共享平台,其中,使用过爱问共享的有86人;使用过MBA智库文档的有45人;使用豆丁文档的有42人;使用道客巴巴的有21人;使用其他文档共享平台的有56人。表明在接受本次问卷调查的人群中,有97.6%的人使用过互联网文档共享平台。

同时,在调查中,有12.2%的人(30人)表示,其从百度文库获得的文档在其下载的所有文档中占比超过50%;另有23.2%的人(57人)表示其下载的文档中,从百度文库下载的占20%-50%。

以上数据表明,互联网文档共享平台也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

互联网共享平台下著作权保护与信息传播的统筹分析

传统的信息传播需要以纸张等作为载体,其生产、复制和传播都需要较高的成本,要生产一本质量相近的盗版书,因为不具有规模优势,其成本甚至比正版书还要高。而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诞生,使得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成本几乎降为0,然而创造信息依然需要大量的脑力劳动,创造有价值的信息的成本并未降低。

百度文库等文档共享平台的诞生,并不是简单的为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创建了一个0成本的B2C(Business to Customer)平台,更多的是为众多的消费者之间创建了一个免费的C2C(Customer to customer)平台,甚至是C2X(to everybody 一人上传,万人下载)众多的消费者“互通有无”,免费获取产品,使得信息的生产者失去了市场。

若信息只能由生产者所有,不能变现,则信息便没了价值;若信息可以为所有人所免费拥有,那么信息市场将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有价值的信息不会被创造出来。

百度文库等文档共享平台首先要做的就是阻断这种C2C甚至C2X的传播,删除盗版的和侵权的文档,并杜绝其再次上传,这样真正的生产者才能获得市场,其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回报。

同时,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百度文库上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消费者可以在上面获取任何一个领域的资料,在任何一个领域内真正有价值的文档都会很快被发现。众多消费者的阅读、下载、评价都将作为其他消费者的参考。

由此,百度文库将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消费者可以低成本甚至免费地快速、高效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传统的出版社、作家等获得低成本且受众广泛的渠道;草根创作者作为“小而美”的生产者,其有价值的信息在领域内获得认可。

在保护著作权的前提下发挥互联网共享平台信息传播促进作用的对策分析

(一)与版权方合作

在意识到C2C模式不可持续、大规模地删除侵权文档之后,百度开始希望引进“大B”,与国内众多出版机构展开合作,而合作的主要方式就是开放版权合作平台并成立文库书店(现百度阅读),与众多出版机构开展付费分成和广告分成方面的合作。

百度文库的持续发展必然要解决三个问题:作者、出版商赢利;内容足够丰富,满足所有消费者;百度不至于支付过高的成本。“百度文库版权合作平台”可以一定程度上平衡三方利益,百度将为版权内容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并版权方提供销售分成、广告分成、宣传营销等合作模式。

销售分成即付费阅读,出版商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放上文库书店,允许用户免费阅读作品部分章节,在此基础上,如果读者希望阅读全本内容,则需要通过网络支付通道支付一定费用。而经由百度文库收取的费用将与版权方分成,大部分比例将划拨给版权方所有,百度文库每月定时结算,图书在线销售价格将由出版商决定,百度会给出建议。接下来,百度还将推出虚拟货币、电话卡充值、包月/租赁/按章节付费等支付方式和套餐。

广告分成则允许读者免费阅读整部作品,但百度文库会在确保用户的优质阅读体验前提下,在作品阅读页面适当位置开发和放置相应广告内容,使作者或版权方获取相应收入。国内网络广告的市场前景巨大。一边是庞大的广告市场规模,一边是群众强烈的信息需求,广告分成模式的运用成效值得期待。

其次,捐赠模式我们认为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它采用“微支付”的理念,可在每个数字作品旁设置按钮,每点击一次,就会为喜欢的内容支付一小笔钱,用户需每月存入一笔设下限的捐赠总额,最终会平均分给获得该点击的文章作者,而每一笔支付.平台也可从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收入。尽管这一模式目前仍处在初步探索阶段,但作为在付费与免费之间取得一个中间值的创新方法,也值得尝试。

虽然百度已经有了不少的改进,但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如依然有较多侵权作品等,为了进一步完善百度文库,为百度和产业链各方更好的创造收益,也为了为千万网友建设一个更纯净的文档共享平台,我们做了进一步的探索,主要包括在技术手段、流程设计和权限控制方面的一些方案,以更好的保护著作权利人的权益。

(二)技术手段:

2011年3月30日,百度推出“版权作品DNA比对识别”系统,通过后台识别技术,对网友上传文档与正版资源进行对比审核,阻止侵权作品流入网络。百度同时开通“绿色举报通道”,承诺即时响应,快速删除盗版内容。

百度承诺“你登记、我保证文库没有盗版作品”,但百度再大,出版社再小,作者也没有义务去做这个登记,因此很难保证版权登记的覆盖率。 但假如百度自己通过爬虫在网络上抓取样本,或通过扫描采集纸质出版物样本,仅做“版权DNA对比”,不做任何分享,等于自己买了本书放在家里,这样做就没有问题。

使用“数字权利管理系统(DRMS)”,将被保护的信息加密,即使用户下载保存,只要不得到授权中心的验证授权,也无法浏览或观看,更无法复制;“数字水印技术”,将一些标识信息直接嵌入数字载体中,且不影响原载体使用价值,也不易被探知。

对于目前的“存量文档”,百度文库可对热门资源进行重点鉴别,以确定其是否侵权,比如以一个文档下载量达到100为触发审查的阈值,下载量超过100的文档将被严格审查,一旦发现侵权将立即删除并收入样本库,禁止用户再度上传同样的文档,除非用户证明自己拥有版权。这样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权利人遭受的损失,也减轻了百度文库的审查负担。

(三)流程设计与权限控制

对于原创作品,权利人上传时可以选择“是否可以下载”,“是否可以转载”等选项,如果权利人设定不可复制、不可转载或付费阅读、付费下载,那么这篇文章任何人都不允许复制、转载,需要复制、转载就必须付费用或者直接与作者联系。

百度文库目前是默认允许免费或支付积分后下载的,对于一部分作品,可改成默认不允许下载,除非上传者证明自己是权利人。

对于收费文档,百度可参照中国知网模式或淘花网模式,用户付费方可下载,可通过技术手段设置为加密+专用软件阅读+禁止复制。

结尾:正如百度文库的slogan所说的: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经历过“版权风波”的文档共享平台们已经不可能后退,唯有前进,探索出一条让版权方获利、方便公众,并实现自身盈利的道路,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上一篇:在花下停止呼吸美文欣赏下一篇:李户庄小学节能宣传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