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空间效果的建立论文

2024-04-30

壁画空间效果的建立论文(精选9篇)

篇1:壁画空间效果的建立论文

壁画空间效果的建立论文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表现空间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利用形体或线条之间的相互重叠、相互穿插以表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前后空间位置以及主次关系。三清殿壁画同样采用了这一传统方式。其一,整体形象与局部形象之间的相互重叠。三清殿壁画所描绘的292尊神仙形象在画面中的纵向排列为三至四排,在画面前排的形象以全身像的面貌呈现,处在第二排和第三排的形象被描绘为半身像或者胸像,而画面最后一排的形象仅为头像。其二,在表现个体人物或器物时,艺术家则是通过线条之间的相互重叠表现体积和空间效果。如:人物面部与耳朵的前后关系、鼻子与眼睛的前后关系、帽子与头部的前后关系以及众神仙服饰上的飘带与身体的前后关系等。其三,贯穿壁画始终的云团,同样是运用大量弧线的层层叠压体现流云奔涌、前后翻卷的空间效果。

虚实变化与多种对比建立空间效果

运用虚实变化使画面产生前强后弱的对比,从而达到空间表现的目的,是三清殿壁画空间表达的又一重要元素。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虚实方法的运用在山水画和花鸟画中较为广泛,古代画家在创作人物题材的作品时,一般采用的是平面排列的方式,涉及到主次及远近关系时,则是通过人物在画面中所占面积大小以及前后位置来体现,如《历代帝王图》、《韩熙载夜宴图》等。三清殿壁画在保持传统绘画平面排列构图的基础上,大胆地使用了虚与实的对比,使庄严肃穆的画面产生空灵虚幻的空间效果。这种形式首先体现在对光环的`处理上,其次在表现穿插于人物之间的云彩时,所用墨色的浓淡变化则是随着云彩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三清殿壁画不仅在整体布局中安排画面的空间效果,而且在局部塑造中,也十分注意空间处理。其一,利用弧线与直线的对比。在大量运用弧线表现动感的同时,艺术家有意强调直线的作用,通过弧线与直线的对比使画面产生丰富的空间效果。与数量众多的弧线相比,直线所占比例极少,然而在艺术家的精心安排下,少量的直线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绝妙效果。如玉女手中的羽扇、宫幡,神o手中的剑戟、长矛与周围密集弧线形成的对比;一些直泻而下的飘带、建筑物的边线、装饰图案中的直线与周围大量弧线形成的对比等。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清殿西壁北段的天猷副元帅,他的形象被描绘为三头六臂,两手执剑,两手捧刀,一手拿钺,其形象威武勇猛、势不可挡。元帅手中的剑、刀、钺三种武器在画面中形成的横、竖、斜直线,穿梭于衣带飘飘、虬髯飞舞的大量弧线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尤其是手中的钺杆,与后面繁缛的装饰、飘扬的衣带形成了曲与直、横与竖、多与少的视觉对比。由于钺和剑的出现,使原本纷乱缭绕的画面产生了强烈的秩序感,武器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也随之产生。其二,利用疏与密的对比产生空间效果。艺术家充分利用疏与密的对比关系,使画面在形成节奏感的同时,让观众产生空间幻觉。这种方法的运用,一方面体现在对主神的表现上。为了凸显主神的绝对权威,除了所占面积远远超出周围随从外,每位主神的周围都留有较大的空间,再加上对主神像后面随从形象的弱处理,造成了视觉空间的进一步扩大,前后之间的空间距离也随之产生。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对正面与侧面形象的繁简对比中。壁画中的正面形象不仅数量多,而且塑造的极其华丽繁缛,与少量简洁概括的背面与侧面形象形成了明显的疏密对比。如北壁西段勾陈大帝右下方的侧面立像与周围的对比;西壁南段身着蓝袍太乙的侧面立像与周围形成的对比;神龛西侧东极大帝左面的背面形象与周围形成的对比等。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疏与密的对比元素在画面中形成的空间作用。其三,通过静与动的对比营造空间效果。静与动的变化关系,在壁画中是以或隐或显的形式呈现的,虽然这种对比元素不及其他对比元素那么张扬,但其对画面空间的形成,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纵观壁画的整体布局,八位主神的形象不论是坐姿还是站姿,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周围形态各异的众神仙像;在相对直立的朝拜队伍中,人物之间的对语、沉思、倾听、注视以及左顾右盼使画面形成了静与动的对比;恂恂儒雅的学士、凝目欲语的玉女与须发猬立、横眉怒目的神王以及相貌奇特的天神之间,同样地形成了静与动的对比;在看似整齐的队伍中,人物之间三三两两的相互照应也同样是静与动的对比;涌动于壁画上下部分的云彩与相对静止的人群形成了整体画面静与动的对比。

运用色彩变化建立画面空间效果

三清殿壁画的主色调为石青、石绿,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搭配小面积的深红、土黄、土红、紫色、朱砂等暖色系颜色,使壁画在统一中求变化,既浑厚有力又不乏靓丽。大面积冷色与局部暖色之间的对比,使画面产生跳跃感,并产生了远近效果。如主神像衣袍中大面积的暖色,有别于周围随从冷灰色的服饰;西壁北部引进仙官通体的大红衣袍与周围蓝绿色调形成前后空间关系;勾陈大帝右下方穿绿色袍服的随从与周围的暖色形成对比;西王母旁边身着高纯度蓝色袍服的太乙与周围形成的色彩对比等。对于画面的局部表现,艺术家也充分运用色彩的冷暖变化表现空间。如东极大帝红色的袍服搭配以绿色衣带,太乙蓝色长袍搭配以金色衣带,奉宝玉女土红色袍服搭配以绿色衣带等。冷暖色的有效运用,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增强了表现空间的力度。另外,艺术家在运用色彩冷暖创造空间的同时,对画面黑白灰的运用也十分讲究。如大部分人物的面部、衣服的领带以及诸神仙头后面的光环都以白色绘制,与周围较深的颜色形成了黑白对比,使人物的面部在深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在深色面积较大的地方,绘以浅色衣服或者利用白色衣带进行分割,使画面产生空间秩序;大面积白色的云彩,穿插于深色的人物中间,使画面形成黑与白的强烈对比。沥粉贴金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壁画在一些重要的部分,如西王母头上金色的凤冠,人物的头饰、服饰,以及器物等都运用了这种技法,熠熠生辉的金色和突起的线描相结合,在以青绿色为主的壁画中,十分耀眼。

在平面中表现立体和空间,并不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点所在,尤其是宗教题材的人物绘画。13世纪的中国画工,还处在思想受禁锢和技术手段不成熟的时期,即便是同时期意大利画家乔托,也仍在寻求立体再现自然的方法。然而,绘制三清殿壁画的工匠们,通过大胆巧妙地运用各种“中国式”表现空间的元素,将最高达2.85米,共292位神仙形象以及众多饰品、器物、亭台楼阁等统一于同一画面中,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庄严肃穆的大型朝拜画面。这种有效地表现空间的能力对壁画的成功绘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且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中国传统绘画的范畴,使观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内容的教化,产生一种接受的自觉与敬仰之情。

篇2:壁画空间效果的建立论文

【发布文号】文物博函〔2008〕376号 【发布日期】2008-04-29 【生效日期】2008-04-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关于申请建立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函

(文物博函〔2008〕376号)

科技部:

国家文物局于2004年依托敦煌研究院设立了“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甘肃省科技厅于2006年依托敦煌研究院组建了“甘肃省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们认为,依托敦煌研究院建设“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施重大文化自然遗产保护的任务”和《国家“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等政策要求,具备申请条件。该中心的建设对重点解决我国面临的大量古代壁画和土遗址急需保护的关键性保护技术难题,进一步促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开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实现产业化,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经我局与甘肃省有关部门协商,决定共同申报建立“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恳请你部予以立项支持,我局将大力支持此项工作的开展。

附件: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建议书

国家文物局

二○○八年四月二十九日

篇3:地铁空间中壁画艺术的价值研究

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的压力变大,中国于1953年修建第一条地铁,之后的60多年中国的地铁的快速成长。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出行习惯,人们已经习惯的乘坐上班、出游和购物,在节假日己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地铁空间大多是封闭的地下空间,人流量很大,空间面积相对较小,封闭性相对较强,人流量密集度较高,空气流通性较差,很容易让人产生心理上压抑感。壁画介入地铁空间有效舒缓了人们位于地下空间的不良心理反应:同样壁画和公共空间同样有紧密的联系,离开了墙壁壁画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交通公共艺术食欲设置地点密切相连的艺术,这样的艺术被称为“定点艺术”(Site-Specific Art)。按照日本著名策展人南条史生的说法,定点艺术出去必不可少的艺术条件外,还需要融合展示地点的两个重要元素即空间属性和文化脉络。地铁空间的壁画不是架上绘画的专业,墙面已形成一个无形的边框与壁画是在相互融合中共同进步发展着,材料的选择上也是多样的。

二、壁画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价值

(一)装饰地铁空间

地铁空间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环境中,空气不流通,空气较为潮湿,地面、天花板、墙面等装饰材料多为单一的石材类硬质材料,地铁空间就变成了单纯的功能空间,壁画艺术的介入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壁画艺术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为地铁空间带来美的享受,激活地铁空间的活力,壁画装饰也为地铁空间更换了新鲜的肌理,今天的壁画功能与传统壁画已有本质的差别,地铁空间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下,墙壁变成特定的边框,不能把纯艺术的审美放在这个环境中,欣赏的人不再是小众的艺术群或者是有欣赏倾向的人群,而是包括各行各业,广大民众都享有和使用公共艺术的权利,不管你在社会生活中是位高权重的达官贵人,还是一身尘土的拾荒者,在这里都只有一个身份一一乘客。壁画艺术的介入地铁空间要考虑大众的权利,看懂就是他们的权利。壁画创作内容上就不能以公共艺术家主观情感色彩来表现,要考虑到大众的接受程度;壁画在制作时要考虑多种材料,如传统材料石材、锦砖,还有现代材料金属、塑料、琉璃、针织、彩绘甚至是一些回收的材料等,既丰富了壁画作品材料,展现给大众不同的肌理感;壁画还应考虑地铁空间环境以呈现带有节奏感的色彩,又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缓解地铁空间的压抑感。壁画还应该照顾到地铁空间环境的艺术气氛,壁画艺术在地铁空间中取得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壁画参与在地铁空间环境再创造再表现的工作中来,作为地铁空间不可缺少的部分。或者是在壁画作品上充分展现它的趣味性,首先要在视觉上去吸引观众,其次进一步诱惑观众参与到作品的表现意志之中,与作品产生一定程度的互动,比如合影,从而达到作品的设置意义。用壁画表现手法创造出了想象的空间,壁画赋予场所精神化的空间涵义。

(二)记录历史作用

一座没有历史文化的城市是不值得停留的城市,衡量一座城市的标准也不应该是高楼大厦的多少,而是市民享有多少博物馆和图书馆。人们只把城市看作是使用的、功能的、物质的,却没有看到它的独特魅力与文化意义。为了一个商业中心的修建无情的拆除那些古老的城市标记,在城市化建设中为古老留的一席之地,非但不会让人觉得格格不入,反而会让现代人找到了精神归属感和生命存在的意义。公共艺术也是保留历史的一种形式,一件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应该具有记录的作用和被作为后世参考的价值,城市在不断的发展,城市面貌在不断变化,不断的翻新与扩建,灾难的变故,一些古老的文明、风俗随着发展的步伐在消退,那我们的历史那些残存的古巷老街、地道的方言、一些符号等都可以把人们带进一座城市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把这些融入公共艺术,运用这些展现给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成为古今沟通的桥梁。

(三)唤起市民的公共意识

当下社会的最大危机不是我们常说的生活压力,而是市民缺少公共意识,当前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的历史文脉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和断层,经济、科技己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标志,而在这样一个人心浮躁的社会,文化,审美和机制的部分缺失,还是存在很多遗憾。蔡元培先生曾不止一次的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强调美育是一种世界观教育,可见美感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公共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一种形式,首要的意义是社会学上的意义,其次才是艺术上的意义,公共艺术在不同的区域也应该体现出不同之处,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是对区域历史文化特色的传承和宣传,同时,也使忙于行走的人们,停下脚步来审视和感知自己所在的城市,寻找文化上的认同感和精神上的归属感。

(四)地铁壁画的导识功能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交通管理部门在网站上这样写道:“艺术让地铁站变得更加漂亮有趣,也让人们更容易识别道路方向。”不论是通道,还是大厅式站台,斯德哥尔摩地铁很多站台的主体空间都有一个主题设计,与周边的地域文化相映成趣。斯德哥尔摩地铁站的公共艺术有常驻性公共艺术和临时性公共艺术,常驻性所,但每年必须更换一次,这样既保证了地铁公共艺术的新鲜度,也致美观,风格迥异的雕塑、浮雕、石刻及灯光饰品,如同金碧辉煌的宫殿。在近200个地铁站中,每个地铁站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而且是由不同的设计师设计而成,绝不会有风格相同的站。相比国内的某些地铁美术馆概念在机制、费用和推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相比所举例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还是可以起到导识的功能。

三、对地铁空间中壁画艺术的的思考

随着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贸易和文化上的频繁交流,国外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当代艺术思潮被引入中国,这对中国的地铁公共艺术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国内一些学者和普通市民也越来越关注地铁空间的环境质量和公共艺术的配置状况,在学术方面的重视也逐年上升。公共艺术的发展状况来看,较之地铁建设之初己有很大改进,在材料运用和表达主题上都有进步,但基本还局限于传统艺术中,特别是在整体线路特色规划和与公众的互动方面还远远不够。

摘要:壁画是用于墙面的艺术,当今壁画艺术的功能与传统壁画艺术功能也有了很大的区别。壁画艺术介入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壁画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出发点就带有公共性质,而不是当成一个画种来欣赏。壁画介入地铁空间不仅要具有审美功能,而且要注重装饰功能、使用功能、带有一定的记录性质,审美和使用在在地铁空间中得到完美的结合,给人们一个带有美的生活空间。

关键词:壁画,公共艺术,地铁空间

参考文献

[1](法)卡特琳·格鲁著,姚孟吟译.艺术介入空间[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日)南条史生,潘广宜,蔡青雯译.《艺术与城市——独立策展人十五年的轨迹》.台湾田园城市与文化事业丛书.

篇4:壁画空间效果的建立论文

壁画与建筑空间环境的关联性

任何设计都离不开环境这一重要因素,每个设计项目都会受到环境带来的一定程度的影响和限制。壁画处于不同建筑空间环境时,既要与空间环境合理相融,同时也要体现本身的固有艺术性,如果不这样的话壁画的存在就毫无价值了。当壁画在不同建筑空间环境里,我们不能仅仅认为只是对比和整合关系,而是要保持以自身特性为出发点,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因此,可以通过它们的不同之处得到它们的相同点,创造出更好的空间环境。壁画与建筑空间环境的之间协调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对比去处理两者的关系,壁画与建筑空间实体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差,这就要求我们对建筑空间环境、功能特点等方面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壁画艺术因其自身独有的特性使观众不管是视觉上还是心理上都受到很大的吸引,正是在这种影响下,壁画不仅在空间环境中产生了作用,同时把壁画在空间环境中的意义也得到了充分肯定。另一种是以整合的方式去相互融合,壁画特性可以对空间环境存在的不足的地方加以整合,使空间环境更加优化,通过这种方式以达到空间环境进一步的完善和延伸。

壁画与空间环境的关系不只是一方与另一方之间的适应和影响,而是相互适应,相互影响,这才是壁画与空间环境协调在一起的意义所在。

壁画对建筑空间环境的协调作用

1. 壁画内容与建筑空间的功能相契合

建筑空间能很好得为壁画提供所需的载体和空间环境。由于建筑空间有着不同的功能需求,这就需要壁画创作在不同的建筑空间功能、环境特点上而进行不同的设计。壁画设计既要考虑到建筑功能特点、空间环境相融合,同时要注意构图的整体塑造要与建筑空间环境整体达到一致和谐的效果。好的壁画设计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要与建筑的功能性和审美性相统一,既要满足人对建筑的物质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人对建筑的精神需求,因此壁画内容在一定程度受到了建筑空间环境的限定。

2. 壁画构图方式与建筑具体的空间形态相结合

随着建筑空间向多功能、形式自由、造型简洁、人性化的趋势发展,在这种状况下驱使建筑的空间环境形态也呈多样化改变。壁画已成为建筑空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壁画设计创作必然会受到建筑风格造型、功能特点、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由于现在建筑空间造型结构的多样化,使得壁画构图方式的与建筑空间形态结合也产生了不同的转变。为了让壁画与建筑空间更加完善的融合在一起,壁画在建筑设计与艺术观念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下,表现形式向自由简单、抽象化转变。

3.壁画对建筑空间环境优化与扩展

通过精心设计的壁画可以对原有的建筑空间环境进行优化,使存在不足的空间在人的感官上得到了调节。在限定的建筑空间内,通过壁画创作来体现建筑设计师的想法是很重要的。虽然壁画在建筑空间实体上不占什么位置,但是壁画设计的不同,使建筑空间中人的感受也存在这差异,因此壁画设计应更趋于人性化,把人作为另一个重要的主体。壁画对建筑空间有着扩展的作用,可以给人带来不仅仅是建筑墙面的感受,还有壁画对建筑空间环境整体扩展和延伸效果带来的感受,所以壁画设计既要突破在墙壁二维空间的平面性,还要通过构图形式,色彩空间,材质表现等给人在视觉上造成空间的维度感,使建筑空间在感官上得到延展。

4.壁画对建筑空间环境性格的整理

由于建筑的空间环境,层次结构,功能形式等因素的不同,使建筑具有不同的空间性格特点。不同的建筑性格特点给人的感受也会不同,所以在壁画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建筑空间之间性格的不同,把壁画与建筑之间性格更加的整合。规整简单的几何空间,使人简洁、平稳肃穆的感觉;不规整的空间,人会感到自由、活泼开阔;封闭空间是内向、静谧、惬意的写照;开敞式空间则给人爽朗、自由、阳光的印象;大空间给人开阔宏伟之感;低矮的空间则使人温馨;动态空间表现为活跃的、开朗的。生活中不同的建筑空间环境给予人不同的心理和生理感受。

5.壁画追求建筑空间环境的整体美感

建筑空间环境为壁画提供了创作所需的环境与设计方向,壁画与建筑空间环境不管是在功能特点、材质表现、还是人文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共通性。建筑出现了多风格、向多元化趋势发展,不同功能的建筑也有不同的建筑风格特点,建筑空间的多样化使壁画为了与建筑更好的融合,而进行改变。壁画设计应充分结合整体的建筑空间风格特点,通过壁画对其的作用使建筑空间环境加以协调与延伸,同时,壁画家与建筑师,环境设计师在想法上应该达到一致,通过壁画和建筑空间环境的和谐融合,来达到建筑空间整体统一。优秀的壁画设计既要与整个环境相协调,同时还应彰显空间的独特性。壁画创作在整体风格上与建筑空间保持一致来达成在建筑空间的整体美。

结语

壁画以“视觉空间艺术”存在于建筑空间环境中,壁画与建筑空间环境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来营造更好的空间环境。壁画为建筑空间的完善和延伸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在壁画创作的时候全方位综合考虑建筑空间的特点加以整合。壁画既要与建筑空间环境整体相融合,同时要体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壁画与建筑空间环境是相对独立的而存在的,在相互作用中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了相互依存关系。

篇5:陶瓷壁画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壁画作为一门独特的视觉艺术,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壁画依附于建筑物,可装饰于公共场所,如园林景区、大型会客厅、候机楼、车站、候车室等,给人们带来无限美感与艺术的享受。制作精美的壁画,宛如建筑上的璀璨明珠,光彩夺目,成为建筑艺术的一部分。在建筑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壁画更是成为建筑装饰不可缺少的形式。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人们对于建筑环境的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越来越向往自然的生态环境。壁画可以作为人们面对自然的一个窗口,在灰色的建筑、冰冷的墙面上能看到五彩缤纷的壁画,犹如置身大自然的怀抱,无疑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壁画对于建筑环境的参与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审美趋势,而在所有壁画形式中,最经久耐用、最易清洗、色彩最艳丽、同时表现手法也最多样的当属陶瓷壁画了。

陶瓷壁画是以陶瓷锦砖、画砖、陶板等为原料而作的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现代建筑装饰,它巧妙利用空间环境和建筑内外墙壁,用绘画、雕刻、镶嵌等形式经过放大、制版、刻画、配釉、施釉、烧成等一系列工序创作而成,装置于公共环境之中。陶瓷壁画的艺术特点是不受焦点透视的拘束,利用散点透视的空间,给人们以多视角、全方位的视觉体验。其审美价值体现在建筑物体的内外墙壁的环境之中,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建筑风格交相辉映。陶瓷壁画是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型壁画精巧别致,大型壁画可以负载宏观表现空间,对环境有很大的覆盖力和感染力。

纵览欧美、日韩和我国陶瓷壁画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陶瓷壁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特定的社会意识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1 欧美和日本陶瓷壁画的应用

在欧洲和美国,陶瓷壁画被大量用于公共空间,作为整体环境设计的一部分,无论是一些重要的建筑物,还是街边一些造型各异的小型建筑,围墙壁面上均有用上釉陶瓷砌成的壁画作品,如丹麦赫尔宁历史博物馆的壁面砖上按年代顺序描绘着博物馆的重要馆藏史料,使观者从博物馆的外围就感受到了该馆的藏品丰厚,历史悠久。又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尼得兰兴银行总部接待厅的墙面也是用釉砖、陶板等材料镶嵌的,色彩丰富,豪华气派。

追溯欧美陶瓷壁画的历史,应从陶瓷制作开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瓷器生产国,英国瓷器的制作比中国晚了两千年,而且英国瓷器的发端,完全跟随着中国瓷器的脚步。四百多年前,中国瓷器传播到中东,然后,随着阿拉伯人的扩张,又被传播到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各国。受中国瓷器的启发,意大利发展了自己的锡釉陶器。随后,意大利的制陶技术影响到法国,法国影响到荷兰与英国。可见是中国瓷器带动了整个欧洲的瓷业生产。

19世纪叶末20世纪初,在欧洲,瓷砖开始应用于公共空间。西班牙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创作的一系列建筑作品,都大量地使用了陶瓷材料。高迪喜欢在创作中对表面做许多装饰和图案,他将石块和精美的彩绘瓷片做成水平或阶梯状的装饰效果,在建筑表面镶嵌大量的彩色瓷片。此种设计风格成为他特有的装饰手段,体现出高迪对陶瓷材料的钟爱。他以这种手工设计创作手法创作出一系列建筑作品,如《文森公寓》(1883~1888年)、《巴特罗公寓》(1904~1906年)和《吉尔公园》(1886~1889年)等,使陶瓷贴面远远超越了陶瓷和陶艺本身。

回顾20世纪的欧洲美术,许多艺术家都曾制作陶瓷壁画来参与建筑环境的构成。西班牙著名画家、超现实主义大师约翰米罗的陶瓷壁画创作,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因大多放置于公共空间,所以非常注重与自然和建筑环境的结合。20世纪60~70年代,米罗经常和陶艺家约瑟夫·罗伦斯·阿蒂加斯合作创作陶瓷作品并在全世界巡回展览。野兽派的代表马蒂斯曾于1954年为温斯玫瑰园教学设计陶瓷壁画。更值得一提的是英国著名雕塑大师亨利·摩尔20世纪50年代曾在英国创作完成了包塞崔姆地砖浮雕墙。另外,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立体派的创始人毕加索等也都曾以陶瓷为媒材创作作品。

在日本,日本人把陶瓷看作是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他们不断研究陶瓷的生产工艺,继承传统的优秀部分,研发创新新的产品。日本在利用陶瓷材料对建筑进行装饰方面,更是其它国家无法相比的。日本人将这种具有空间美感和文化特征的陶瓷装饰称为“陶壁”,广泛装饰于各类公共空间。日本陶瓷壁画的题材十分丰富,人物、花鸟、飞禽走兽、山水树木、日月江河等无所不有。有反映传统民俗和宗教神话的故事,也有表现都市的现代生活。表现手法上有泼墨的“写意”,也有精雕细琢的“工笔”。更有融合了西方元素的装置或观念艺术。据不完全统计,这种陶壁在日本约五万多幅,构成了建筑或公共环境中独特的景观。

当今的社会为陶瓷壁画介入环境艺术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陶艺家与建筑师、环境设计师及工程师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在丹麦、挪威、意大利、美国以及日本、韩国等国的大型建筑和公共艺术项目都将陶瓷艺术作为了整个建设项目的一个有机部分。

2 中国陶瓷壁画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我国在国际上素有“陶瓷之国”的盛誉。在英文中,“China”,也有“瓷器”之意,可见陶瓷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从第一件彩陶的诞生,到现代的陶瓷艺术,陶瓷的发展一直不曾中断,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在我国,陶瓷艺术历来与建筑或壁画相互渗透,有着密切的联系。宋、金时期的观台窑窑址出土了大量的琉璃瓦脊兽、墙砖、板瓦等产品,其中有的就是用于壁画装饰的。另外,明清时期陶瓷壁画即以盛行,著名的故宫九龙壁就是以低温三彩釉烧制的浮雕型壁画,历经数百年来,饱经风雨侵蚀仍然色彩艳丽,造型栩栩如生。明清时期,我国著名瓷都彭城在当地的庙宇及民居建筑上,都有瓦当、琉璃装饰壁饰等建筑装饰,许多民居的屋脊上也有很多以彩釉壁画作立面的屋脊艺术品。当地普通民居家院落中,几乎都有砖雕壁画或影壁墙壁画,此种以壁画艺术装饰人类生活空间的习俗,已延续了数百年。70年代末,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振兴,大批公共建筑拔地而起,带来建筑艺术的蓬勃发展。出现了环境艺术新概念,艺术家们创作出了一大批充满时代气息的大型壁画,尤其是以陶瓷材料为主的壁画,成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

陶瓷是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不同于国画、油画、水粉、丙烯画等,它将巧妙的装饰、奇幻的釉色、朴素的质地、火的艺术再创造等因素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在强烈地再现材料美的同时,带给人们以丰富的遐想与美的享受。陶瓷坚实的坯体,多彩的釉色,丰富的表现形式,变化万千的装饰手法,在壁画中发挥着其他绘画材料所不能替代的独特功能。所以陶瓷壁画被誉为“纪念碑式的艺术”。

3 陶瓷壁画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建筑的持久性相应地也要求壁画有一定的持久性。一幅好的壁画作品,内容形式及材料都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陶瓷材料表现形式多样,釉色变化丰富,能有机地与建筑物相吻合,是一种与建筑共存的硬质材料。“陶瓷”是一种通称,“陶”和“瓷”在质地上、物理性能上有很大区别。中国是最早制造陶器的国家之一,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陶器的出现大约在距今1万年左右,从材质上分陶质和瓷质两种形式,陶表面无光泽,大多表现粗旷,具有古朴、凝重的感觉,表现手法上多在方形、矩形陶板上以线刻、填色、浮雕形式为主。在欧美的陶制壁画中,其风格多以现代绘画相结合的抽象装饰,追求材质、肌理、造型与现代建筑环境相对比的装饰手法,以求突陶质壁画的粗犷、凝重感。

陶壁不仅仅作为护壁之用,而更多的是它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价值。首先是陶瓷壁画的整体情致。情致如同交响乐的主旋律,不管有多少乐章的起伏变化,主旋律永远贯穿乐曲的始终。陶瓷壁画可以从画面的整体格调去激发观者的审美情趣,也可以从内容、造型、色彩、陶瓷的肌理变化去提炼壁画的审美主题,引发观者的审美趣味。其次是陶瓷壁画的构成形式感。形式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构成语言,那些纵横交错的圆线、弧线,抽象提炼出生活的美感,与陶瓷特有的制面结合,形成一种直观的感性符号。再次是陶瓷壁画的色彩美。色彩是陶瓷壁画的盛装,它带来的审美情致无人能比,是观者最直观的感受,使建筑与空间环境更富生机。

4 结语

在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仅仅局限于使用安全,而现代,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空间艺术化、意识化正是环境意识强化的具体体现,在人与建筑和自然环境的系统关系中,陶艺家们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艺术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陶瓷壁画作为现代环境陶艺表现形式之一,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式介入建筑空间,使我们生存的环境空间获得精神提升。有人把陶瓷称为“最简单和最复杂的东西”,其简单是因为它的基本素材是无处不有、就地可取的泥土;而复杂却不仅在于它是人类最早把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还在于它是人类智慧、情感和审美的反应。陶瓷壁画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活空间,但它不是原画稿的简单复制,而是艺术的再创造,那些巧夺天工的壁画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反映时代特点与民族风格的产物,更是一个国家文化艺术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吴松.壁画设计与制作.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2]唐鸣岳.壁画设计.山东美术出版社,1999年11月

[3]周刚.环艺/建筑专业水彩.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1月

[4]赵云川.陶瓷壁画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6月

篇6: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陶瓷壁画及应用

关键词:审美疲劳;高楼大厦;崇尚自然;公共空间

陶瓷壁画艺术有着悠远的历史,这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也是一种装饰与欣赏合二为一的艺术。它带给人们的是视觉上的欣赏及思想文化上的追随。陶瓷壁画以其自身独特方式妆点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为我们美化了公共空间的环境,从而也满足了现代人追求环境空间艺术的需求。这其中由于绘画艺术和陶瓷壁画装饰艺术的巧妙结合,也产生了叹为观止的艺术效果。

一、陶瓷壁画的原料与特性

陶瓷壁画不是复制画像本身,而是一种利用素坯为载体来创造的工艺技术。它主要的原料就是粘土、高岭土,再经过火的高温烧制而成。是土与火相互融入的升华,有着自然的亲和,让冷漠的城市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流动力。由于自身材质特有的天然性、及自然底色的柔和性而更透露其自然魅力所在。陶瓷壁画所运用的表达形式,就是在天然的泥土上利用绘画艺术来呈现出的语言效果。泥土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可塑性,各种手法的运用,都可以在造型过程中表现出来,多种肌理效果的展现,也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觉感受。陶瓷壁画在形成的过程中,经过了各种各样挤压,及每个线条的曲折、刻画使其高温窑火烧成之后,就拥有了质地坚硬、经久耐磨、耐腐蚀、抗氧化、易于清洁、色彩丰富、呈色稳定、等特点。因此,具备了这些特性优点的陶瓷壁画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

二、陶瓷壁画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发展, 大众对视觉艺术的认知发生了重要的改变, 对公共空间艺术的需求不断提高,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单一的公共艺术呈现。作为多数的环境雕塑,以往有着纪念意义的公共空间艺术让人们产生了视觉上的审美疲劳。而今天的现代陶瓷壁画艺术, 融入了更多的现代理念,体现出了自然亲和的艺术魅力,从而脱离了那种单调、孤立的形态, 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达到了现代人对生活品质以及艺术的追求。陶瓷壁画作为一种现代公共艺术形式,融入到公共环境空间中来,无疑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其作品无论粗犷、恢宏、细腻、清秀, 还是表象、意象及抽象的语言艺术,都和构图、材质融合得相得益彰。

(一)环境艺术效果

陶瓷壁画是一种艺术,同时作为环境艺术,也是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形式之一。城市是大众人群生存与生活的主体之地,人群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的同时,都渴望从生存空间中獲得美感,以此来增添生活的乐趣,继而达到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以减缓现代快节奏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构建和谐的城市生存空间,用以体现人文与环境的相互融合,让生活娱乐与艺术欣赏兼容并蓄。

陶瓷壁画也是一种视觉艺术,它通过绘画技巧与建筑载体的相互依赖,产生二维空间的立体形象,来达到一种视觉上的美感。现代陶瓷壁画逐渐成为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标志,不仅美化了公共空间环境,也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审美交融,以及受众人群对居住环境的认知。在一定环境下的陶瓷壁画对受众群体产生的视觉感知也相当于人的行为方式,在这种前提下,人类就会与所在的环境形成一种自然的和谐。

(二)陶瓷壁画主题内涵

陶瓷壁画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及形式丰富多彩,主题思想、情趣都是具有通俗易懂的特性,而营造文化精神氛围更是陶瓷壁画所追求的永恒主题。就作品的主题而言,充满了人性之美、艺术之精,其产生的文化品位不断地激发大众的审美意识。尤其环境空间中所产生的意蕴之美,不断地让人心底产生触动、想象和对艺术探求的渴望。不同风格的陶瓷壁画主题,承载着不一样的内心情愫,或愉悦,或深思,或感知,这都意味着与壁画之间无声的交流和思想上无限的延伸,也有着更为深广的文化底蕴。现代的陶瓷壁画艺术在不同的环境下,表达了不一样的主题,地域风情与教育感知的塑造,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为忙碌的大众人群构建了一个具有公众思想的艺术主题空间,良好的公共环境使置身其中的人群感受到身心上的愉悦。通过陶瓷壁画主题的展示,让人类与公共环境空间产生视觉审美的共识。

(三)文化精神的传承

陶瓷壁画艺术在给大众带来视觉审美的同时,也在生活及文化的内容上结合得非常紧密,每一件作品都散发着艺术魅力。从陶瓷壁画艺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源。在欣赏当代陶瓷壁画艺术作品时,除了感受到陶瓷壁画艺术的精美外,我们还感受到一份民族文化的厚重、沧桑,以及我们所拥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随着大众生活水平及个人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对文化越来越注重。陶瓷壁画艺术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其作品艺术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不同的作品,都记录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生产水平。从陶瓷壁画作品主题的表达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时人们对宗教信仰、生活情趣、人文理念及审美意识的种种表现。

陶瓷壁画的原料来源于自然,它巧妙地与人类在艺术上相结合,其展示的艺术氛围与文化内涵,在作品里所表达出的效果尤为突出。其目的是能够让人类与大自然交流的思维渗透到作品中来,可以让我们欣赏到整个艺术过程,也同时感受到陶瓷壁画在建筑装饰里完美的艺术效果。陶瓷壁画不仅美化了环境空间,更在不断地创新中充满了时代气息。在现代技术与设计理念的牵引下,陶瓷壁画呈现出丰富的地域文化,也让冰冷的建筑群在陶瓷壁画艺术的装饰下溢满了诗情画意。随着大众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的陶瓷壁画已满足不了现代人的需求。这就需要先进的技术与创作,不断地拓展陶瓷壁画的种类。现在都市快节奏的生活,让人的精神与身体承受着双重的压力。而陶瓷壁画装饰就是要带给大众一种精神与视觉上的放松,从而达到减压的效果。

三、陶瓷壁画在现代发展中的趋势

现代陶瓷壁画的风格逐渐趋向情感化、多样化、艺术化,以至于表现出无尽的亲和力。其中不仅仅是给人们创造自然、和谐、宽松而富有文化气息的居住环境,也找到人与空间互动的纽带。陶瓷壁画艺术正是以这样的优势,来满足于环境艺术的发展,也承载了现代风格艺术构想中所有的优良传统。可以用恢宏大气的《森林之歌》来表现艺术的魅力,也可以用怡情《雅舍兰香》来体现小资情调。既是叙事写真,也能抽象立意。因此,现代陶瓷壁画在城市环境艺术中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陶瓷壁画作为纽带融入到环境艺术范畴时,其创作者要同时做到公共艺术与环境艺术并存。因为环境艺术是公共艺术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文化内涵无法体现或艺术性不强烈的话,将会在城市的进步中被淘汰而变成毫无用途的文化垃圾。只有具备了超强的文化内涵和极具观赏性的公共艺术性,才能更好地传承,并服务大众,让人类享受到来自于公共环境空间的美。一个代表着时代意义的艺术作品,必会受到大众的推崇,也必然会与公共空间环境相互融合,最终凝聚成一个城市的标志性亮点。每个城市都有代表自身特点的公共艺术,在公共环境艺术领域,陶瓷壁画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它特有的优越性,在将来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的建设中将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四、结语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陶瓷壁画作为一种装饰艺术、环境艺术及视觉欣赏艺术,不断地在改善、发展。在未来城市的公共环境空间建设中,陶瓷壁画必将以它自身独特的性能,融合当地各个城市的不同文化,为公共环境空间发挥它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光明.浮雕壁画展现光辉岁月[N].深圳商报,2011-06-29,(C01).

[2]杨建鸣,傅建文.粉彩瓷山水人物图艺术特色与意境探究[J].中国陶瓷,2010,(09).

[3]游凌志.论民国新粉彩人物瓷画艺术特色与当代影响[J].中国陶瓷,2012,(06).

[4]李东.浅析陶瓷壁画艺术的装饰应用[J].作家,2013,(05).

作者单位:

篇7:漆壁画在公共空间应用

壁画是具有历史、科学与民族审美精神的一种美术样式,也被称为环境艺术,又具有强烈的公众艺术色彩,是一种公众艺术。鲁迅先生曾热情地赞扬壁画说:“壁画是最能尽社会的责任,因为这和宝藏在公侯邸宅内的绘画不同,是在公共建筑的壁上,属于大众的。”壁画通常具有宏大的面积和容量,并与建筑及周围环境相结合。壁画作为建筑整体的一部分,其与建筑及周围环境的艺术语言应当和谐统一,其内容和形式也要服从于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格调。

中国是个壁画大国和具有辉煌历史的壁画古国,从几千年前的摩岩壁画开始,经春秋战国的宫殿壁画到汉唐的佛教墓室壁画,使中国的壁画艺术达到了高峰。后因历史原因曾一度没落,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首都“机场壁画”的复兴重新开创了中国壁画的新纪元。具有现代意味的装饰风和各种新材料、新工艺型的壁画不断出现。漆壁画也由此而产生,它是壁画家、漆艺家们不断努力下的结果,是壁画与漆艺的完美结合,它的出现既是对壁画艺术的丰富完善,也是对漆艺的拓展,是属于中国现代壁画。

漆壁画是通过工艺手段来制作的壁画,其材料与工艺技法是漆壁画重要的构成因素。漆壁画的工艺沿袭了传统漆器与漆画工艺,又与现代科技结合,在材料与工艺上不断的创新。漆壁画是以材质美、工艺美而著称,富丽堂皇、清新典雅、温和亲切、自然肌理等这些特有的美感都是漆壁画材质与工艺的完美表现。以这种美来装饰着空间,能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美感和心理美感,具有着装饰美。这种装饰之美,美在于能够烘托出建筑空间环境所需要的气氛;美在于能够体现其所在空间环境的文化价值。漆壁画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但这些年来却以迅猛的发展势头而成长类形式题材的作品不断问世,而且有很多的艺术家都还在为其孜孜以求,从实到理论都试图使其更加完善化。

作为壁画中的某工艺型漆壁画,首先它具有着壁画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即具有宏大的面积和容量,并与建筑及周围环境相结合,具有建筑性。1919年著名建筑家格罗佩斯起草的《包豪斯宣言》说:“完整的建筑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

艺术家最崇高的职责是美化建筑,……建筑家、画家、雕塑家必须重认识,一栋建筑是各种美感共同组合实体。”

选材到工艺制作等都要考虑到其周围建筑结构、材质的色彩肌理及空间环的特点等。漆壁画是在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所出现的一种新工艺型壁画,在传统漆工艺的基础上,经过漆画的发展与推广,并且与现代科技、工艺、材料相结合,发展成为现代建筑进行装饰的一种崭新的壁画表现样式。漆壁画的出现使得我国的漆艺进入了现代环境艺术领域,既是对传统漆工艺的应用和发展,又是对壁画艺术的丰富和完善。那么什么又是漆壁画呢?漆壁画是漆与壁的结合,是以漆为主体综合各种材料在胎面上进行绘饰,并固定在建筑壁面上来装饰其所在的特定空间环境,以此来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的一种工艺型壁画,它是工艺与绘画、艺术与科学、设计与制作相结合的。

首先,漆壁画有着壁画的宏大面积和容量的特点,在制作完之后预制安装在筑墙面上是难以随便更换的。而漆画则作为一般的“架上绘画”可以随便更换、动悬挂,相比较下有着小而轻的特性。且漆璧画具有的大而广的特点,也比“架上绘画”显得庄重。

其次,漆壁画设计时,从其内容到形式一开始就要考虑到其周围的环境因素及建筑的特点,创作者在进行壁画创作之前,要对建筑类型、风格、结构、建空间与壁画尺度、观赏者距离、角度和方式、自然采光或人工照明、墙面的质、肌理、硬度以及特定环境中的色彩、气氛、装饰风格特点等诸方面进行全面虑才能进入设计。而漆画创作是艺术家凭借着自身对艺术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手来表达某种艺术思想,是一种自由的心灵创造。

还有,漆壁画的创造是作为一种以装饰功能为主的艺术创作,不仅可对过于单调的墙面进行装饰,而且能为其周围环境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人文气氛,给们带来愉悦的视觉感受,从而也满足于大众的审美需求。而漆画则主要以具有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形态而存在,其表现出来的是创作者的某种艺术理念,当种艺术理念为艺术接受者所接受或产生某种共鸣时,其价值也将体现。漆壁画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而深受人们的青睐,这一特征是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形式及其建筑环境性来综合体现。它是依赖其特殊的材质美、工艺以及与环境结合所产生的装饰美作用于人的视觉,并让人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这种美,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提升了所在空间的文化价值,既能使人增长知识,又能怡悦人的心情。

漆壁画作为一种工艺型壁画种类,依靠漆这一独特的媒材来制作的壁画,与壁画中的其它工艺材料型壁画相比,有着独特性。漆材料具有抗腐蚀、耐热、耐潮,比起丙烯、油画、重彩等更具有耐久性;且其所具有的坚固性、光洁性,可让其直追陶瓷、马赛克等镶嵌材料的壁画。漆壁画的完成是依赖于特殊的工艺技法和严谨的工艺流程,是一项严肃的、科学的创造性劳动,有着很高的技术含量。

漆壁画的制作不是以漆为媒介综合其它材料直接绘饰于墙面,而是通过制作好的胎面,在胎面上进行髯漆绘饰,之后再把绘饰好的胎面固定于墙体上,装饰于墙壁及周围环境。同时,漆壁画由于其工艺的复杂性,因而一般要求在专业的从事人员制作下才能顺利完成。从这一点来说,这和我们的民间艺人或漆匠等用油漆或彩色漆在壁面上直接涂饰是不同的,漆壁画是现代社会经济和艺术不断发展下的产物,其作为一门新兴的壁画种类,按照新事物的发展规律,其必然有个很长的成长期,漆壁画正处于发展的初期,正待于日致完善。

摘要:漆壁画是从传统漆器脱胎而来,是对现代漆画的拓展,并已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审美特征的现代工艺型壁画。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壁画艺术的繁荣作为根基,并以其独特的材料和丰富的工艺技法而深受人们的青睐。

关键词:漆壁画,材料,工艺,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篇8:壁画空间效果的建立论文

关键词:陶瓷壁画 公共空间 艺术语言

引言

壁画是空间中应用最早的绘画艺术形式,陶瓷壁画是陶质与瓷质壁画的总称,陶瓷壁画艺术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范围颇为广泛,陶瓷壁画主要分为彩绘工艺陶瓷壁画、颜色釉陶瓷壁画和浮雕与装置类陶瓷壁画。本文主要探讨陶瓷壁画艺术语言在室内公共空间环境中的影响。

一、彩绘工艺陶瓷壁画对室内公共空间环境的影响

彩绘工艺陶瓷壁画包括釉上彩绘和釉下彩绘。釉上彩陶瓷壁画是用已经烧成的白釉瓷砖用低温颜料绘制,现在一般多使用新彩颜料,经过低温烧制而成的。釉上彩陶瓷壁画因在已烧成的瓷板上再绘制烧制因而简单易于控制,具有色彩稳定、丰富、层次明朗、鲜明且表现力强等特点。釉下彩陶瓷壁画是运用釉下彩陶瓷颜料多为青花、釉里红,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与釉上彩相比釉下彩因为在釉下绘制而更为经久耐用,色彩更为莹润明快,具有古朴典雅、水润饱满、抗腐耐磨等特点。

陶瓷材质的特殊质感使得画面具有其他载体所不同的韵味,瓷质本身的光泽感和厚重感让空间整体环境具有高档感,同时瓷质的不腐蚀性也让空间环境具有长期的保鲜效果,应用于室内公共空间中更具有经济效益,保质期长不像纸质或木质等壁画容易受潮变旧,彩绘工艺陶瓷壁画不仅能表现出丰富的画面效果还能体现其特殊的艺术语言,给室内公共空间带来不同的环境氛围。在不同类型的室内公共环境空间中应用的形式也不同,可时尚可古典,可庄严肃穆可轻松活泼。如由陶瓷学院郭文连教授设计,装置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国际陶艺中心大厅的《千年圣火》如图 1.1,壁画有构成的艺术语言,主要表现陶瓷工艺流程,青花装饰方法是釉下彩绘的代表结合陶瓷材质的应用使得整体展现出古典氛围,与整体空间基调一致更加烘托了公共空间的文化与艺术氛围。

釉上彩绘色彩丰富表现形式更是多样化,可以在白瓷上绘画也可以在有特色的颜色釉瓷板上绘画,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如西安地铁站北大街站的《尽染秦林》图1.2,是用釉上彩绘的表现形式,画面浓厚的艺术气息增加了地铁站的文化品位,在地铁站这样人流密集和流通快速的公共空间这样大型的艺术壁画无疑增大了文化传播的功效,也使得整个空间品位提升,让来往的人们在匆忙的瞬间享受到艺术带来的美感和文化价值感。陶瓷壁画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提升和积累公共空间环境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价值的作用。

二、颜色釉陶瓷壁画对室内公共空间环境的影响

颜色釉陶瓷壁画一般分为唐三彩陶瓷壁画和高温色釉陶瓷壁画。

唐三彩壁画是直接用流动性非常好的多彩低温釉料作为颜料在素坯上绘制而成的,唐三彩由唐代发展而来,主要有红、绿、褐等多种釉色,发展到现代艺术家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引入沥粉技法而创造出三彩平面壁画,其因釉料而带来的适度的反光和多种颜色艳丽的层次感给人一种华美与质朴并存的美感。如图2.1传统装饰形式的唐三彩壁画,整个色调对比鲜明,色彩绚丽明亮,釉质莹润,风格古朴。图2.2现代图案装饰形式的唐三彩壁画釉色淡雅,具有很强的装饰韵味。两种类型的唐三彩壁画如果应用在不同的室内公共空间中会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

高温色釉陶瓷壁画采用拓器质或瓷制砖生坯或素坯作壁画载体,以高温颜色釉当彩料绘制,经1200-1300度烧成的一种陶瓷壁画高温颜色釉的特点是抗腐蚀、耐冷热、经久不变。因为底面釉的釉层厚度和高温燃烧时粘度的差异,经过高温的熔融,相互渗透融和后产生出奇妙的艺术效果,具有窑变趣味的丰富釉色,具有色调典雅古朴,统一和谐等艺术特色。如图2.3是陶院07级研究生由翠青创造的《唐风》系列高温色釉瓷板画,画面完全使用釉料作为颜料充分展现高温窑变产生的独特艺术魅力,图2.4也是一组高温色釉瓷板画,画面表现出苍茫的艺术韵味。高温色釉陶瓷壁画在室内公共空间中目前应用范围不太广泛,主要原因还在于其制作成本较高,这种装饰壁画比较适合用于具有古典特色的室内公共空间。

三、浮雕与装置类陶瓷壁画对室内公共空间环境的影响

浮雕与装置类陶瓷壁画具有综合装饰手法,多为浮雕浅浮雕陶瓷壁画、半立体构成陶瓷壁画、综合装饰陶瓷壁画。陶艺家以陶瓷本身特有的材质语言融入环境空间之中,运用泥料不同的肌理特征和变化多样的构成形态,将陶瓷材料本身的语言特点与所处的空间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创作出满足人们生理与心理需求的作品。如日本著名陶艺家会田雄亮设计日本札幌百货广场酒店壁画《北归行》图3.1,使用浮雕和色釉装饰方法,让进入酒店的人都能因为壁画留下深刻的印象,朱乐耕在韩国麦粒音乐厅创作的一系列浮雕与装置类陶瓷壁画图3.2,充分应用了陶瓷的质感和较好的回音效果,不仅在功能上使得音乐的声音效果达到最好,在形式上也带来了可触摸可体味的艺术质感。室内公共空间中应用这种手法进行装饰的还有很多,比如罗小平在中国上海市政府大楼会议厅的装置性陶艺壁画《今日上海印象》;广东东莞银城大酒店陶瓷壁画作品《生命》等,浮雕与装置类陶瓷壁画的艺术性非常适合应用于一些有文化气息和艺术气息的公共空间环境如音乐厅走廊、图书馆墙壁、画廊等。

结语

室内公共空间环境设计随着时代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而不断的发展着,陶瓷壁画以具有视觉、触觉等因素营造特定的心理空间的艺术形式融入到室内环境设计中,它最直接的作用是美化空间环境、提升环境的质量同时增加更多的文化内涵,使得室内空间营造成为一个蕴含温馨、舒适、优雅及艺术特质为一体的环境氛围。陶瓷壁画在室内公共空间环境中的使用使原本单调的空间凸显出独特的文化艺术氛围。

总之不同的陶瓷壁画适合与不同的空间环境相结合,在使用中应该具有整体观念和空间意识能与整体空间相融和,陶瓷壁画所具有的独特的材质语言与艺术魅力营造着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的室内公共空间环境氛围,可见陶瓷壁画艺术语言对室内公共空间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随着人们精神生活要求的提高,有着丰富艺术性的空间环境在今后的室内公共设计中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通过本文的浅要探讨陶瓷壁画与其它材质相结合更能够给空间设计师将陶瓷壁画向更多的空间环境中应用提供很好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玉山.世界当代公共环境艺术#陶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2]朱乐耕.陶艺与音乐融合.行者笔记[M].中国义化报.

[3]张行舟.公共设施中的环境陶艺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

[4]黄小容.陶瓷壁画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09.

[5]杨山厶.陶瓷壁画在公共空间中的装饰艺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作者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篇9:建筑结构与壁画空间

壁画与建筑的关系大致呈现出两种协调方式:以和谐和适应的方式与环境相近,在人为的空间限定里,维护墙壁的有限性价值,壁画同墙面的二维空间的平面性在感觉上保持一致,壁画与墙和建筑的风格、意境构成配合与适应的协调关系形式与建筑空间相关联,形成一种较为完美的空间。

以矛盾和冲突的方式与环境相异,在人为的空间限定里。拓展建筑空间的限定范围,壁画设计冲破所依附墙面的二维空间的平面性,使建筑空间有所抗张,达到另一种程度上的合一空间。

壁画是包括在建筑再设计中的(与经济性、社会或功能因素和技术条件一样),一切都会出现在建筑上,正如一切都会出现在重大的人类活动如艺术、思想或实践中一样。

2 建筑结构与壁画环境

不同类型的建筑不断出现,需要形式上的相应的空间形式,所采用的物质技术手段推动着建筑结构的发展。所谓建筑结构是指建筑的实体表面(内、外界面)的具体形状和建筑形象的结构逻辑。仅就结构形式而言可分为:以墙或柱承重的梁板结构、框架结构、大跨度结构和悬挑结构等四大结构体系。由于对建筑构造部件赋予建筑的形态,在无限的空间中划出一块块区域模式,区分出室内和室外,并且界出各空间的边缘。建筑结构的形态影响着建筑物容积的空间尺寸、比例和布局,建立起千姿百态的墙面。壁画所在位置必然受到空间划分,以及柱、梁、门、窗等结构的制约。例如,拱架间的大面积花棂窗墙,人字型屋顶上端形成的三角形的墙,半球型的穹窿天顶,顺楼梯倾斜的锯齿状菱形墙面,不规则型的墙面,甚至支离破碎的墙面外橼形状,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壁画的画面结构,这些受建筑结构制约而产生出来的墙面,驱使壁画的设计必须因势利导顺应各种具体结构形态与建筑实体表面相吻合,同建筑的结构逻辑之间保持着内在的联系。像哥特式教堂在拱架间非承重的玻璃框内设置的壁画,垂直排列的图像,加强了整个结构的上升趋势,各部分有秩序的隶属与整体。符合建筑结构所体现的垂直向上的原则,使之与整幢建筑纵向上升的高耸形式浑然一体。只有把它们的每一部分做为整体的一部分有关联并相互制约,才能寻找到有机的完整和统一的规律。相反,若将其孤立起来看,则无法准确的把握。

建筑的内部分内墙,有的不再起力学上的承重作用,往往采用薄的、曲面的、可随意活动的隔墙,这就提供了实现灵活或开放的现实条件和特殊的建筑构件,在日本唐招提寺御影堂的“上段之间”以及“宸点之间”,东山魁义绘制了《山云》《涛声》两幅壁画。看了壁画再阅读《唐招提寺之路》一书:“我身旁放着1/30比例的模型。隔扇画不是全部摆在同一平面,而是环绕房间的—综合时必须考虑这一关系,必须进行立体构思,正殿的隔扇,北侧与鉴真和尚像供合所在的青松厅为邻,右侧同梅花厅平行,其中十二面隔扇,由三根立柱分成三部分,各分为四面、两面、两面、四面。整体上当然是作为一个构图来画,单位与中间的两面隔扇……”。看到这里可以想东山魁夷早已将壁画在脑海中推出房间的布局,璧盒和隔扇的排顺序,以及还要将拉开中间两面后即见到上段厅诸因素也都统统考虑进去了,这些都成为壁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壁画在大部分情况下置身与墙面,墙面赋予建筑物以形式,并给出内外空间的边界,窗口把光照和空气引入建筑物的内部空间。位于壁画中的各种洞孔,构件和建筑物的墙型,为壁画设计规定了范围也提供了可能,既要遵循限制的制约,又要突破其限制。在法国埃菲尔铁塔附近有一幅名叫《巴黎伟人墙》的室外壁画,设计者极为重视墙面上的若干窗洞及外墙上端的不规则外缘等建筑结构的存在,并同主题内容组织在一起,使之产生一种新的语义和内在的生命力,壁画把二十世纪在世界各个领域起到过重要作用的名人领袖都集中在竞技场的看台上。墙壁上的窗洞口被艺术家设计成看台的出入口,卢森堡广播电视地域局的缩写,用团体操北京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在外墙上端到屋脊不规则的墙面上,行走的宇宙人用来表示电波……壁画在语言设计上更注重为一个建筑物中的特定位置构思和制作。充分利用墙面上那些内在要素上的规律性,使之既不影响又能反映内部空间的结构特点,不规则的墙面和窗洞,都能在壁画的内容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例如,德国巴德、茨维森埃的玛丽教堂玻璃窗,这是一个框架式结构的教堂,沿外墙开大窗,窗外端靠近公园。路德维希、沙夫拉特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帮助人们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其中大部分是透明的冒泡玻璃,这有助于创造室内安静的气氛,但是在卷曲的铅条之间,他却使用了透明玻璃,从室内可以看到室外景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外界景物的色度也随之改变,这扇巨型的玻璃门窗把这些变化清晰而巧妙的反映出来。对待设计,沙夫拉特感到必须了解这些这座建筑物的全部材料,包括那些与门窗没有特殊关系的一些资料,他说,“我必须十分详细的了解要设计的建筑物,对我来说,建筑图纸比照片或草图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在看了图纸之后,才能在思想上形成一个粗线条的设计。”在沙夫拉特看来,彩色玻璃设计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把建筑物各种不同要素贯通起来,玻璃墙上的卷曲图像必须与支撑的竖框和周围的表面紧密相关,要使他们成为建筑整体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为了点缀建筑物中的几个门窗,而是要寻找同建筑环境紧密结合的形式。

天顶与地面是形成空间的两个水平面。由屋顶解构所演变出的天顶,可以反映出结构的形式和跨越空间的方式。天顶是给人以强烈视觉感受的大面积界面,其装饰特性对室内空间总体装饰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壁画有时沿着垂直的墙面通过转角走向天顶,组合成特殊的空间。天顶与观者是有一定距离的,并且是分离的。这一距离通常大到足以使观者能够在一个相对窄的视角内一览到整个天顶画和周围有关场景的环形装饰。如果处理得当,将有助于空间的完整与统一。地面通常反映着它跨越空间和传递荷载的方式,一般被看作是共用的表面,要承托家具、设施,人又要活动在其上,显露的程度受到一定的局限,观者还要借助人的有限高来看它的透视,但由于其位于视平线以下,因而给人的视觉感受较天顶更为强烈。许多作品皆在地面上展开,以加强其空间变化来谋求效果。再如在美国纽约尼亚加拉停车场,迪维斯所作的局幅地面丙烯画《艺术广场》耗费将近540加仑的颜料,硕大无比,创下了1979年吉尼斯百科大全的世界记录,其尺寸之所以显得重要,不仅因为迫使人们不得不注意,而且对于我们探索艺术创作的手段提出了怀疑。它取代了观赏一幅正面叠立,置于镜框以及画廊白墙之中的绘画,可以从直升机上往下看。可以在作品上信步,可以按实际所派的用场——在上面停车。

显然,天顶与地面上的壁画引出了特殊效果。而对在其上的壁画设计应遵循鲁道夫、阿根海姆的告诫:“一幅天顶画必须要么分担天花版的物理牢固性,如一些巴罗克式穹顶上的天景所表现的那样。而一幅地板装饰则应该是观者相信他能够安全的通过它。”

3 壁画与建筑相得益彰

壁画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壁画既宜于表现花木虫鸟、生活小品,更适合于反映气宇轩昂、雄伟辉宏的重大主题性题材。技巧上可简笔粗线,亦可精雕细刻,仪态上可清秀俊美,也可雄浑挺拔。而且,壁画有广阔的空间,能幽居宾馆楼阁,也能露宿公园街头,是一种具有公共性和群众性的艺术表演形式。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

壁画与建筑的关系以及壁画的形式特点,这是一个既大而又复杂的问题,各说不一。一般讲建筑本身没有具体思想意义,如果要求建筑具体反映某种思想,那么只能利用雕塑、壁画等艺术手段来实现,从而形成艺术综合体。这种三结合的例子,在古今中外的宫殿、教堂、庙宇、公共场所等建筑中都可以看到。运用雕刻、壁画来表现建筑的某种思想意义,必须反映建筑的功能作用,只有壁画与建筑结为一体时,才会产生新的特点。所以,壁画的内容、构图、色彩和形式一定要考虑到建筑这个特定空间,进行综合处理。当然,可以采用多种手法,既可以协调一致,也可以对比统一,但不能歪曲建筑本身,更不能硬给它不可能承担的任务。另外,建筑具有时间艺术的特点,所以,壁画要融入到建筑这个时间艺术中去展开,相互依托、相互协调。

关于壁画的形式特点,有人认为壁画必须是装饰的,夸张变形的,在构图上必须是平面性和具有安定感,不使建筑造成凹凸不平房屋倾倒的错觉等。事实上这些只是壁画形式的一个方面,还不能包括历史上各个时期不同建筑所出现的壁画艺术特点。评定一幅壁画,必须与建筑联系起来。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不同,带来建筑风格也不相同。如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很注重尺度,内部长度与宽度,比例十分匀称。罗马建筑中用券拱结构,内部空间相当宏大而十分完整。罗马帝国的早期壁画,倾向写实,加添装饰性,但后来发生了变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复杂的风格,即通过壁画创造出深远的幻象,壁画造成了建筑透视上有“墙上开窗”的效果,内容包括人物、风景,把墙壁开向另一个世界,这样巧妙的透视法,确实使空间显得非常宏大。

本世纪以来的墨西哥壁画,其中西盖罗斯的壁画韵律感、力度感都超过前人,他的壁画表现出一种超越造型形式以外的奇特力量,人物有强烈的雕塑效果,有时,画中人物的大动势,将一个封闭的正方空间造成不规则的形体。类似这种运动感很强的壁画,外国近代和现代的壁画比比皆是。当今的许多室外壁画,为了在空旷的空间与建筑外形协调,采用高浮雕做基底然后用大理石块,陶瓷板或马赛克将形象镶嵌而成,这种凹凸不平的处理办法,比平面的处理方法的效果更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变化,建筑上各种流派也很多。目前明显的两种倾向,一种是造型趋向简洁、单纯、明朗、轻巧,平面和体积组成规律性很强的几何形体。所有建筑装饰也跟着趋向几何化、图案化、整体化。另一种是建筑外形与设备都是现代化,而室内装饰又采用了民族的传统风格。建筑上的多样化为壁画多样化开拓了途径。

参考文献

[1] (意) 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年3月版

[2] (美) 鲁道夫、阿根海姆《中心的力量—视觉艺术构图研究》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年8月版

上一篇:浅谈对话式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好处下一篇:第四次班主任例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