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壁画

2024-04-18

陶瓷壁画(精选8篇)

篇1:陶瓷壁画

杂志 中国壁画——古代壁画

中国壁画·远古就地取材刻岩画

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现存史前绘画多为洞穴和摩崖壁画,最早的距今已约2万年。在漫长的史前时期,古代中国“艺术家”就地取材在岩石上凿刻或绘制图画,记录生活场景,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壁画。出现了很多简洁生动艺术作品,为后世所惊叹。中国远古岩画在构思上天真纯朴,反映出人类童年时代某种幼稚的想象和美好的愿望。在造型上采用平面的造型方法,许多岩画往往是一些相互不关联的个别图像,即使是组成一幅画面的,也经常是一个个图形的重叠,而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画面采用垂直投影画法,视线与对象最富特征的面保持垂直,追求物体的正面显示。岩画在塑造平面图形时,很善于物象的基本形,物体的机构简化到不能再简的程度。没有细节刻画,大都不画五官,这些粗制的图形中,却能描绘出生活的真实,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其中以动物形象尤为生动。这种原始形态的艺术的特征是对于生活敏锐的观察力,与艺术上粗犷手法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这或许是许多岩画至今仍有其生命力的原因。中国壁画·先秦繁华壁画无觅处唯有文献寻仙踪

古文献中记载,商、周时期就有笔画的存在。商纣王时“宫墙之画”是见诸文献最早的壁画,在殷墟也曾发现建筑壁画的残块,以红、黑两色在白灰墙皮上绘出卷曲对称的图案,颇有装饰趣味。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是参观周代明堂,见到壁画“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且画出“各有善恶之状”;又传说:“有周盛时,褒赏功德;独周公有大勋,劳于天下,乃绘像于明堂之墉”。可见当时壁画之盛行。到了战国时期,规模宏大的壁画已经出现,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为屈原《天问》作序中说“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谲诡,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又说屈原“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就壁画内容提出诘问,共172问。可见壁画内容极为丰富。这说明当时楚国庙堂壁画题材多样,内容广博,充满浪漫主义精神。成语故事《叶公好龙》:叶公好龙之说源自《庄子》,文章云“叶公好龙,室屋雕龙,尽与写龙”。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后汉代刘向《新序·杂事五》据此改写的成语故事: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墙壁上画的也是龙,真龙知道后大为感动,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吓得拔腿就跑。从故事可以看出,春秋时室内壁画已经非常盛行。在我国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可以看出,中国早期壁画自西周开始才出现在墓葬之中。而且,先秦时期壁画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且多在农牧交错地带,这或许暗示了中国壁画起源于这一区域。而石峁遗址壁画为研究中国壁画发展史、早期壁画的艺术特征和制作工艺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中国壁画·秦汉秦统天下汉承制宫殿、墓室两争辉

历史的车轮不断的推动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朝代的不断更迭、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促进了作为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珍贵财富的艺术的不断发展演变,在经历了落后的石器时代萌芽期,我们的壁画艺术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王朝,然而秦传二世而亡,继而汉朝崛起,承袭秦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这就是秦汉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中华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东汉的皇帝们为了巩固天下,控制人心,鼓吹“天人感应”论及“符瑞”说,祥瑞图像及标榜忠、孝、仁、义的历史故事成为画家的普遍创作内容。汉代厚葬习俗,使得我们今天可以从陆续发现的壁画墓、画像石及画像砖墓中见到当时绘画的遗迹。秦汉时期的壁画以宫殿寺观壁画和木事壁画为主。秦汉时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有壁画,但随着建筑物的陆续消亡几乎丧失殆尽。

这一时期,已发现的最为重要的壁画墓和墓室壁画有:属于西汉时期的陕西西安墓室壁画《天象图》,属于新莽时期的洛阳金谷园新莽墓壁画;属于东汉时期的山西枣园汉墓壁画《山水图》,河北安平汉墓壁画、河北望都 1 号墓壁画以及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发现的壁画墓等。它们分别描绘了有关天、地、阴、阳的天象、五行、神仙鸟兽、一些著名的历史故事、车马仪仗、建筑及墓主人的肖像等,含义复杂,但大多是表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以及对其死后升天醒了的美好祝愿,希望死者在艺人们营造的地下世界里享受富足的生活。可见这一时期的壁画,已经从最初的记录事件上升为装饰宫廷庙宇的殿堂壁画和沟通天、地、人的墓室壁画,我们从以往的考古发现中可窥一斑,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给我们研究这个历史时期的壁画发展提供了佐证。

《乐舞百戏图》《乐舞百戏图》一九七一年出土于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图绘于东汉晚期。画面中央绘有一建鼓,两侧各有一人执桴擂击。左边是乐队伴奏,弄丸表演者同时飞掷五个弹丸;飞剑者跳跃着将剑抛向空中;舞轮者立在踏鼓上将车轮抛动;倒提者在四重叠案上倒立;童技是最惊险的节目,一人仰卧地上,手擎樟木,樟头安横木,中间骑一人,横木两侧各一人,作反弓倒挂状;画面上部,一男子与一执飘带的女子正翩翩起舞。表演者都赤膊,束髻,肩臂绕红带,动作优美、矫健。在图的左上方观赏者,居中一人似为庄园主,正和宾客边饮酒边观看乐舞杂耍的表演。《乐舞百戏图》构图处理为罗列式,反映出中国早期绘画的观念。以建鼓为中心安排人物的构图位置,将观者放置于上角,在余下大面积中尽情描绘场中乐舞杂耍之人,只描写其意而不事雕琢。设色鲜艳,以红为主,间以黑、棕色,透露出天真质朴的气质。表现出作者稚拙的艺术思维和熟练的绘画技巧。其制作技术一般是先用石灰抹壁并打磨成洁白的“素壁”以便描绘。绘画只用单线描轮廓或直接设色渲染,大部分是先设色,后勾勒。色与线不求吻合,带有随意的形式。所用颜色均为矿物原料,着色艳丽。汉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早期发展阶段,该图虽在造型能力和表现手法上仍显幼稚,就其自身所处时代而言,绘者已经凭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借有限的手段,充分表现出舞耍者各自的动态特征,展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动人场面。《乐舞百戏图》无疑是汉代壁画小的精品之一。中国壁画·魏晋佛教兴敦煌现千佛洞中藏经典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甘肃、河南等地的石窟寺庙中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佛教壁画,如新疆的吐鲁番、库车、拜城,甘肃的敦煌、天水、永靖、酒泉、武威等地的石窟,都有不少壁画。其中以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量最多,最为精彩。魏晋南北朝的壁画除了佛洞壁画外还有墓室壁画。如辽阳三道壕一、二、三号墓和北国二号墓,河西地区嘉峪关市新城古墓区,山西太原娄睿墓等。这些壁画的风貌,成为我们了解魏晋南北朝宗教绘画的可贵资料。

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地理位置公元前三世纪,我国新疆地区的石窟艺术开始兴起,人们开凿洞窟,以绘画、雕塑表现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等形象,以及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这些洞窟的数量很大,其中南疆的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壁画最具代表性。克孜尔千佛洞现存236 窟,其中壁画窟70多个。克孜尔千佛洞壁画的艺术成就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多表现佛本生故事,如大光明王本生、月光王本生、虚空净王本生、萨棰那太子本生等等。壁画各种形象大部分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壁画人物粗线沟外轮廓,颜色平涂为主,有的则晕染肌肤,表现体积。画面上构图简洁,以流畅如屈铁盘丝般的线描勾勒形象轮廓,内部设色,以兰、白、绿、赭、灰等色为主。其中一些人物形象如菩萨、供养人等,画成裸体,比较丰满,多用曲线,人物造型比较优美,有舞蹈化倾向,比例准确,动态鲜明。动物飞鸣之态也尤为生动精彩。敦煌莫高窟壁画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特征此时社会动荡,人民处于深重的灾难之中而寻求解脱,佛教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对于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多以佛教故事为主要表现内容。壁画色彩绚烂,场面富丽,如254窟《萨棰那太子舍身饲虎图》、428窟《须达那太子本圣徒》、257窟《九色鹿本生故事》,从中宣扬牺牲自我、挽救生灵以修正果的思想。第257窟《九色鹿本生图》,故事情节由两端向中央发展,一端为九色鹿救溺水人,另一端为被救人告密,中部为九色鹿向国王叙述事情原委。此壁画不追求事物的立体感和正常的比例关系,而是把人物、动物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统一在一起,情景交融,引人入胜。画中特别突出九色鹿坦然高雅的神态,并通过动态深入刻画了任务的性格。敦煌壁画的艺术水平在其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中不断提高。敦煌壁画以劲细线条勾勒并注重晕染为表现方法,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为表现形式。墓室壁画魏晋南北朝的墓室壁画有:辽阳三道壕一、二、三号墓和北园二号墓,令支令将军墓以及上王家村墓。辽阳地区的墓室主要描绘宴饮、庖厨、车骑、门卒、门犬等世俗生活片段,间或出现日月、云气、仙禽、异兽等景象和形象。在制作上,勾线填色,涂以朱、黄、赭、紫、青、白诸色风格简略粗率。河西地区嘉峪关市新城古墓区、嘉峪关市牌坊粱墓、酒泉县下河清五坝河、慕石庙子滩墓等都有壁画遗存。河西地区的墓室壁画水平很高,以嘉峪关市古墓区发现的六座壁画砖墓最具特色。这些墓葬共遗存壁画砖六百多块,一般都是一砖一画,少数是几十块砖组成的大壁画。壁画砖除了表现墓主人的宴饮、乐舞、博弈、牛马、扯行等生活场景以及杀猪、宰羊、烹饪等庖厨活动外,还有大量的以农桑、屯垦、畜牧、狩猎、营垒等为题材的壁画砖。这两大类壁画砖几乎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河西地区社会生活的全景式反映。制作上,通过线条的粗细变化表现不同形象的质感,施以石黄、白粉、浅绿等色。形成了朴实雄健、豪迈奔放的艺术风格,是汉代壁画传统风格的延续和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洞窟壁画和墓室壁画从形象到艺术风格都对后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为唐朝壁画艺术的繁荣和昌盛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壁画·隋唐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

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题材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场面宏大,色彩瑰丽。无论人物造型、风格技巧,以及设色敷彩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壁画的创作中大量出现净土经变画,如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等。如初唐220窟的各种经变壁画所呈现出的盛大歌舞场面,众多的人物、绘制精巧的建筑物等,使整个洞窟形成一个“净土世界”。除了经变画以外,还有说法图、佛教史迹图画、供养人像等。盛唐以后的经变内容逐渐增多,直接取材现实的供养人像身高日渐增加,占据了洞内、甬道的醒目地位。盛唐103窟的维摩变、中唐158窟的涅槃变、晚唐196窟的劳度叉斗圣变等是其中的精彩作品。晚唐156窟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更是以持有的长幅形式表现了现场宏大的人马队列,堪称巨制。中国壁画·五代两宋延袭唐画亦求新不逊新生卷轴画

五代两宋时期的绘画出现了继唐代之后又一个灿烂昌盛的局面。唐末藩镇割据,国家走向分裂,相继出现五代十国。虽历时纷争并峙几十年,但绘画创作并未停滞,在唐代绘画的基础上持续发展。五代时期绘画活跃的地区主要为中原、西蜀和南唐所辖地。西蜀和南唐都建立了花园,山水、花鸟画科成熟,出现了一批对后世有极大影响的画家。北宋统一后,绘画得到了一进发展,画家兴盛,文人画兴起。这一时期的石窟、墓室、寺观等壁画与同时期的卷轴画相比逊色许多,但也有所发展,特色鲜明。唐朝末年已经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十国时这种分裂局面的继续。中原地区由于长期遭受战乱,生产受到破坏,寺观亦多毁损。后梁继唐,画事逐渐兴起。中原仍延袭唐画传统,只是画手在风格手法方面有些新的探求。

宋王朝积极提倡佛道,大肆兴建寺观。寺观壁画也随之有所发展。山西省高平县开化寺大雄宝殿死宋代遗构,殿内还保存有宋代壁画。描绘精丽端严,在唐代的传统基础上有所变革。佛前的善男信女均为宋代装束。全面无论形象塑造,构图布局,用笔傅彩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是宋代寺院佛画的精品,代表了这一时期宗教画家所具有的杰出水平。五代十国时期虽处乱世,但因感承唐朝文化的流风,书画艺术活动仍在继续,特别是在偏安一隅的西蜀、南唐、统治者雅好文学,推重书画,中原画家纷纷南就,宫廷和画院中聚集了黄筌、顾闳中、周文矩,王齐翰、卫贤、徐熙、董源等一批杰出的画家。南北画风,各家技法彼此争竞,绘画的题材除了人物之外,又在山水和花鸟画上开启新的意趣,在今天传世的五代绘画作品鹤墓室壁画上能看到这个时代的清晰面貌。中国壁画·元代吴带当风迹可寻原来高手在民间

元代壁画以石窟壁画和寺观壁画为主。元代统治者实行宗教保护政策,喇嘛教受到高度尊崇,道教也有显赫地位。而随着寺观规模的不断扩大,佛、道壁画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壁画主要有三类:即石窟壁画、佛寺道观壁画、墓室壁画。石窟、佛寺、道观壁画多出自民间画工之手,其内容一是佛教密宗的绘画,敦煌莫高窟元代壁画是其代表;一是道教绘画,永乐宫壁画是其代表。墓室壁画也多出自民间画工之手,但有很强的地方色彩,山西、内蒙古的元墓壁画可为代表。中国壁画·明清卷轴盛行壁画渐衰画壁映现世俗风

明清时期,与民间工匠美术家关系更为密切的壁画的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的状况。壁画由盛转衰,壁画的功用大多已为卷轴画所替代,所以壁画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在明代,继承唐宋传统的寺庙壁画仍是壁画的主要表现形式,较之前代,明代的壁画显得更为规范化和世俗化,也显示出不同教派之间的融合。这一时期的壁画遗存尚多,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等地。其代表为完成于 1444 年的北京郊区的法海寺大雄宝殿中的壁画《帝释梵天图》,在性格描绘上颇具匠心,画法亦沿用唐宋遗法,沥粉贴金,风格精密富丽。这幅壁画的作者是工部营缮所的画士官宛福清、王恕及画士,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现了宫廷画风的特点。民间画工所作的壁画的代表作为河北石家庄毗卢寺后殿壁画,内容为元代以来流行的“水陆画”,佛、道、儒三教混而为一。位于云南、青海等多民族聚居区的佛寺壁画,题材往往具有显密合一的特点,画法则融合了汉藏两族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品有云南丽江白沙、束河的大宝积宫与大觉宫的壁画、青海西宁塔尔寺壁画等。

清代寺庙壁画与宫廷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关现实重大题材的描绘以及民间小说与文学名著的表现。西藏布达拉宫灵塔殿东的集会大殿内,画有《五世**见顺治图》,记载了五世**率领 3000 人的使团进京朝见顺治的史实,以连环画的手法成功处理了众多的人物和丰富的活动,堪称清代壁画的杰作。此外,山西定襄关帝庙壁画取材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北京故宫长春宫回廊上的《红楼梦》壁画则参以西洋画法描绘了这部千古名作里的部分情节。三品杂志201712期中国壁画实拍图

篇2:陶瓷壁画

刘方平壁画山,刘方平壁画山皇甫冉,刘方平壁画山的意思,刘方平壁画山赏析 -诗词大全

刘方平壁画山

作者:皇甫冉  朝代:唐  体裁:四古   墨妙无前,性生笔先。回溪已失,远嶂犹连。

侧径樵客,长林野烟。青峰之外,何处云天。

篇3:论陶瓷壁画与审美环境

壁画与环境须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在设计过程中, 壁画的应用必须从既定的环境出发, 选取适宜的题材内容、构图形式和表现风格。同时, 壁画环境的空间形态、色彩氛围、光因素等, 也制约着壁画的表现。与环境协调吻合的壁画, 能够升华环境, 使环境具备浓郁的文化与艺术气息。

“宜居”和“居乐”是现代环境美学的基本原则, 建造一个适宜人居住而且让人感到快乐的环境是环境美学的出发点。用美的规律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这个环境不仅能让人住得下来, 而且能让人住得开心, 住得愉快。美的环境更多地关注环境的宜人性, 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这就是环境的审美价值。从壁画入手, 构建一个生态的、文化的、审美的环境是当代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而在环境壁画的表现过程中, 陶瓷壁画兼具自然与人文的双重美质, 有着其他材料工艺壁画无法比拟的独特美学内涵。

一、陶瓷壁画以其优质美材对环境的介入

陶瓷是一种优质美材, 在经过高温烧制后, 不会冻裂、渗水、生锈, 具有耐高温、耐腐蚀、永久牢固的优点。它用黏土制作而成, 能和其他材料掺和, 产生各种各样的色泽肌理。陶瓷有着极强的表现力, 可粗犷、可细腻、可淡雅, 也可表现轻巧活泼、凝重厚实……加上丰富的釉色效果, 能产生不同的美的视觉感受。陶瓷壁画具有多彩的形式与内容, 其丰富的肌理表现、变幻莫测的釉色独具魅力。陶质的特性能使整体环境呈现出一种自然、质朴的美感。

陶瓷是一种极佳的建筑与装饰材料, 陶瓷壁画应用于建筑环境中, 能与建筑结构、环境空间协调统一, 其泥土的天然质朴美让人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亲切感和归属感。陶瓷壁画从属于建筑主体, 是环境构成的重要部分, 能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与主体建筑一起共同为人们创造一个抒发情感的心理空间。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融情感、自然与生命为一体, 与建筑环境和谐交融, 美化和提升了环境, 改善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正如美国文学家梭罗所说:“诚然, 绘一幅画、塑一座像或者创造几件美的东西, 这样的才干实为可贵, 但通过我们的眼和手去描绘、塑造周遭的氛围、环境, 那要伟大得多。去改善生活的质量, 这是最高明的艺术。”[1]

陶瓷壁画介入环境中, 与环境对话, 互相融合, 可以营造出一个富有视觉美感的环境。其独特的环境美学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陶瓷壁画以材料本身对环境具有的自然的优化效果来美化和装饰环境, 重在形成环境的自然美学价值, 强化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 将自然环境视为从事生命体验、生成审美化生存的领地。陶瓷作为重要的装饰材料, 在城市环境建设中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内外墙面装饰、广场道路的铺面和公园与绿地环境的建设等。经过陶瓷饰材改造后的环境, 具有自然形态之美质, 能让人们生活得方便、舒适、快乐, 给人以心理上的真实审美享受。另一是以壁画艺术作品的主题表现运用于环境中, 重在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 通过完整的外在艺术形态以及内容来烘托环境, 彰显环境的人文、历史、艺术思想。陶瓷壁画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作品, 它是为环境而作, 具有应用性环境美学特质。陶瓷壁画是环境中人文景观类的艺术品, 相较于相对冷漠与理性的建筑空间而言, 具有给公众精神抚慰与情感互动的美学效应。

二、陶瓷壁画环境的美学内涵

陶瓷壁画作为环境艺术, 属于城市美学的审美范畴。城市是公众生活与工作的中心, 人们在此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同时, 也希望从外界环境中获得美感, 增加生活的情趣, 求得愉悦和审美的精神享受, 以缓解现代工业化城市环境所带来的紧张、压抑情绪。建造和谐生态的、具人性化的城市环境, 实现人文与环境的审美融合、生活与艺术的兼容并蓄, 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陶瓷壁画是城市美学所关注的一种特殊人文景观, 即人建环境。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 人们在感受其带来的环境美的同时, 也从中体味着生命的快乐。陶瓷壁画是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既美化着城市环境, 也塑造了城市形象。其所创造的城市美具体体现在与环境的审美交融, 以及公众对环境的感知体验。在特定环境中的陶瓷壁画对公众产生的视觉影响也作用于人的行为模式, 在其影响下人与环境能够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它是与公众互动下的美学。

营造文化环境是壁画表现的永恒追求。在对环境中的陶瓷壁画进行感知时, 视觉与形式的方面不再占主要地位, 而是意味着感知者与壁画之间的相互交流, 更包含着对主题内容所蕴含的深层历史文化的兴趣, 及其与环境作用后所产生的意蕴美。陶瓷壁画的内容与形式应当符合人类的审美情趣, 体现文化品位, 表达人文关怀。人性之美, 重在合情, 重在富有趣味, 能够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 给人愉悦、触动心灵, 启发人们的想象和探求。其不同品质、风格承载的视觉审美与观者之间产生的欣赏距离, 是意象更纯粹的美学意境, 它能使壁画内容产生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文化意义, 创造性地构筑起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

陶瓷壁画有主题、有思想、有情趣, 是大众化的, 具有一定的通俗性, 不同层次的人都能适应在它作用下的环境。它能反映当地的人文历史、地域风貌, 启迪、教育、感化公众的思想, 营造出一个具有意味的主题空间, 让人置身其中, 感受到舒适与协调。陶瓷壁画的主题内容所体现的文化氛围能与公众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陶瓷壁画不同艺术形态下的美学环境

陶瓷壁画通过材质、色彩、内容、构图等丰富的表现语言作用于环境, 使公众透过形式认识其内容, 全身心地去感知体验, 从中获取对环境总体的审美感受, 并以各种具体的艺术形态, 与不同功能、空间、结构的多元化建筑环境有机结合, 构成一个和谐的审美艺术环境。

釉彩是陶瓷壁画的主要表现语言, 五彩斑斓、艳而不俗、淡而有神等不同的装饰趣味, 给人以或晶莹润泽、或清雅明快、或古朴厚重的审美享受。釉彩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可运用渲染、描绘、填涂等手法创造出多种艺术风格的画面。釉彩所表现出的不同层次、丰富的艺术形象, 能美化和改善环境, 所传达的文化内涵能使环境的审美品位得到提升。将釉彩陶瓷壁画装置于环境空间, 不仅给公众以愉悦的审美快感, 而且使环境充满着情境和意境, 营造出具有整体视觉美的艺术空间。

以高温釉陶瓷工艺和材料制作的壁画, 色泽光润而厚重, 且有高温釉熔融交合窑变的特殊效果, 五光十色的质地美在众多壁画中独树一帜, 别具风格。根据设计的意图可利用陶胚的表面的色泽变化拼接成多样的画面形象, 也可利用陶胚的厚薄变化, 有意地制作出凹凸、镂空、起伏等形体变化的浮雕效果。在陶瓷壁画的制作过程中, 将高温釉陶瓷有如筑造环境景观物似地进行组构, 并借用高温釉陶瓷表面富于自然、奔放的视觉肌理, 可以创造出一种神秘莫测的美感空间。高温釉陶瓷具有建筑材质的性能特点, 用其制作的壁画能与建筑、环境等空间造型浑然一体, 这样的环境不是凝固冷漠的, 而是充满着艺术气息的。

马赛克镶嵌是环境景观中最为常见的陶瓷壁画形式, 其特殊的材质特性能使其与环境形成一个整体, 其镶嵌所产生的视觉肌理与图形色彩能使环境形成一个美境, 一个富有文化情趣的语境。马赛克镶嵌对环境有极强的渗透力, 其表面曲折变化的特质, 能将不同形象画面融会其中, 无论建筑环境的结构如何复杂, 马赛克镶嵌都能与其协调一致起来, 并形成一种舒适的视觉美感。满墙式构图是马赛克镶嵌壁画的主要表现手法, 大量运用于建筑的整体外墙及宏观的场景中, 对环境空间视野的拓展, 以及对环境自然与人文美的塑造具有积极的意义。前苏联的马赛克镶嵌壁画艺术就很具特色, 其富有地域特征、整体气势和多彩的造型风格, 充分迎合了公众的审美价值取向, 对其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人们步入其中, 仿佛游行在一个梦幻般的意境, 极具情趣与意味。环境中的马赛克陶瓷壁画, 以突出的色彩、形象作用于公众的视觉, 能使人感受到不同空间的区域特点, 甚至可成为城市中的重要标志, 并营造出一种功能分明、秩序井然、极具审美意蕴的美环境。

参考文献

篇4:论陶瓷装饰中的永乐宫壁画

1、永乐宫壁画的创作起源及发展

永乐宫壁画诞生于元代。而元代的社会背景又不同于其他朝代。自1260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至1368年元朝灭亡期间,所有的蒙古族统治者虽然对宗教持兼容并包的态度,但更倾向于藏传佛教。道教在此期间曾经一度遭到统治者的排斥,也曾因传道者与统治者之间的特殊关系而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作为道观的永乐宫时建时停,历时一百余年才建成。时断时续的建造过程也使得永乐宫壁画的内容包罗万象,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

为了加强统治,元代统治者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将国人分成四等:一是蒙古族人;二是色目人,其中包括西夏、回鹘等西北各少数民族;三是汉人,包括契丹、女真和原来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四是南人,主要是长江以南的汉人和西南各少数民族。而中原文人多为汉人,在元代的地位之低是其他朝代所罕见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永乐宫壁画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反映。从永乐宫壁画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等级制度的烙印。壁画中,凡大帝、王母均是身材高大、小眼睛、大脸盘,近似于蒙古人的长相。三清殿壁画中的人物,除了蒙古族人、汉人、色目人以外,还有中亚人、西南亚人、欧洲人等。这是成吉思汗建立元朝后,版图空前广大的反映。

2、永乐宫壁画与永乐宫壁画装饰

永乐宫以壁画艺术闻名天下,这里的壁画是我国现存壁画艺术的瑰宝,可与敦煌壁画媲美。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的奇葩,是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到高水平的范例,也是14世纪东方宗教绘画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永乐官壁画分布在龙虎、三清、纯阳、重阳四座殿内。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这些绘制精美的壁画题材丰富,画技高超,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永乐宫壁画的独特风格;既是精彩宏伟的道教壁画艺术杰作,又生动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成为元代寺观壁画中最为吸引入的一章。三清、龙虎两殿是以大型道教人物仪式朝拜式出现的。纯阳、重阳两殿则以青绿山水人物、通景连环故事所表现。宗教艺术大多由建筑、雕塑和壁画集合而成,三者共同构造出特有的宗教氛围,起到揭示教义、感召人心的作用。在这方面永乐宫堪称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永乐宫壁画装饰在我国陶瓷工艺美术史中是有很重要意义的,将永乐宫壁画的这类传统题材应用到瓷器装饰图案中,它在线条、色彩的处理方面集中体现了绘画的装饰美感,图案形象优美,纹样内涵寓意丰富。

3、陶瓷艺术作品中的永乐宫壁画

古代的陶瓷艺术装饰美轮美奂,其中和高温色釉相关的装饰是陶瓷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颜色釉是陶瓷装饰的始祖,它美化陶瓷,更美化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古今中外的诗人学者形容它“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明媚有如江南的春水,洁净有如北国的坚冰。”还有人这样描述景德镇迷人的颜色釉:“窑变”如波涛翻滚,“红釉”如美人醉酒,“花釉”如千变万化,“青釉”如雨过天青。近现代陶瓷艺术作品就有不少作品吸收一些描写宗教题材的作品,此类宗教题材的作品,画面宏伟、气魄逼人,衣冠宝盖,沥粉贴金,勾线流畅自如富有弹性,充满动感。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管是帝王将相,神灵鬼怪,还是力士玉女,男女老少,壮弱肥瘦,都动静相参,疏密有致。帝后高贵庄重,玉女温文秀雅,武士英勇果敢,真人翩翩欲仙,在多样的变化中达到和谐统一。各个不同的虚构神仙,经过艺术家的精心构思,利用颜色釉的质地和色彩美的特性,结合利用不同色彩质地和色彩差异进行处理得出的不同效果,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世间形象,曲折地显示了现实中不同阶层、不同经历、不同气质、不同情思的各种人物。而每一个形象都是那样吸引人,那样富有情味。像是一部历史人物图像的总汇,又仿佛现实世界中形形色色人物的映射,值得我们反复探索和寻味。以这样众多硕伟的人物形象组成如此宏阔的构图,气势又如此雄伟,特别是人物造型准确,姿态生动,形象饱满,变化丰富,异常传神。

永乐宫壁画与高温颜色釉都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将两者的艺术元素融合创新,更具一翻新景象。所以,到了现当代,许多喜欢创新的大师都不再满足于只是简单的在纸上作画了,他们都纷纷把新想法和创作激情直接带到了作品上来,希望把技巧和意蕴,更好地利用到瓷器创作上。

周志兵

又名周文,1986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东乡,2007年毕业于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擅长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雕刻。2007年在学校举办了陶瓷展览。

篇5:古代壁画与宗教壁画 教学设计

第五课

古代壁画与宗教壁画教学目的:

1、认识古代壁画与宗教壁画。通过对比让同学们懂得用构图、色彩、造型等方面来欣赏中国古代壁画与宗教壁画。

2、了解古代壁画在汉唐时代壁画作品的特点,代表性作品的题材、艺术成就。

3、了解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的作用,制作特点及艺术价值。

4、通过典型作品的介绍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的丰富内容和艺术成就。教学重点:

1、了解古代壁画与其种类。

2、宗教美术中佛教美术作品比较多,而道教美术作品则比较少,讲清楚佛教美术作品的各种题材,如佛像画、经变画、神话故事与历史人物壁画等。教学难点:

1、了解画像石和画像砖及其艺术风格。

2、如何从构图、色彩、造型三方面去欣赏古代壁画。教学过程:导入:

1、古代人们相信人死后还能永生,进入极乐世界,所以一些地方豪强和权贵之家厚葬成风,特别是在汉代,除了带进很多贵重葬品,还在墓室里绘制各种壁画,希望死后还能享受生前那种生活。

2、同学们欣赏一下课本中各个时期的壁画作品,看看什么是壁画?并对比于现代绘画有什么不同?

一、什么是壁画?画在墙壁或天花板上用来装饰壁面的画就叫壁画

二、壁画的种类:

1、绘画型:干壁画、湿壁画、蛋彩画、油画、蜡画、丙烯画。

2、绘画工艺型:壁雕壁刻、镶嵌壁画、陶瓷壁画。◎绘画工艺型主要表现为:画像石和画像砖画像石:指在墓室建筑石下面先绘画后再刻制而成的图像石。如P26画像砖:指用刻画后的图像木范压印在土坯上,再经过烧制着色而成的画砖。如P26画像石与画像砖的艺术风格:(1)生产劳动场面(2)经济生活场面(3)动物、植物与象征物(4)历史传奇与神话故事(5)战争与刑徒

三、如何欣赏壁画:从三个角度去欣赏(1)构图(2)色彩(3)造型如P27《辟车伍佰》这幅壁画的构图比较简单,只是用平列的方式摆放,但还能注意到画面的重要位置,主次分明。色彩比较单一。因为汉代绘画还不能处理复杂的透视或比例关系,所以造型上只是一些简单的造型,画出人物的动作形态。

四、汉代壁画与唐代壁画的区别汉代壁画构图简单色彩单一造型简单。唐代壁画构图比较讲究,色彩丰富,具有一定的明暗关系,更有立体空间感,造型比较逼真。

篇6:陶瓷壁画

题礼上人壁画山水

作者:钱起朝代:唐体裁:七绝 连山画出映禅扉,粉壁香筵满翠微。

篇7:陶瓷壁画

李兵曹壁画山水各赋得桂水帆

作者:李颀朝代:唐体裁:五古 片帆浮桂水,落日天涯时。飞鸟看共度,闲云相与迟。

篇8:陶瓷壁画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壁画作为一门独特的视觉艺术,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壁画依附于建筑物,可装饰于公共场所,如园林景区、大型会客厅、候机楼、车站、候车室等,给人们带来无限美感与艺术的享受。制作精美的壁画,宛如建筑上的璀璨明珠,光彩夺目,成为建筑艺术的一部分。在建筑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壁画更是成为建筑装饰不可缺少的形式。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人们对于建筑环境的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越来越向往自然的生态环境。壁画可以作为人们面对自然的一个窗口,在灰色的建筑、冰冷的墙面上能看到五彩缤纷的壁画,犹如置身大自然的怀抱,无疑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壁画对于建筑环境的参与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审美趋势,而在所有壁画形式中,最经久耐用、最易清洗、色彩最艳丽、同时表现手法也最多样的当属陶瓷壁画了。

陶瓷壁画是以陶瓷锦砖、画砖、陶板等为原料而作的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现代建筑装饰,它巧妙利用空间环境和建筑内外墙壁,用绘画、雕刻、镶嵌等形式经过放大、制版、刻画、配釉、施釉、烧成等一系列工序创作而成,装置于公共环境之中。陶瓷壁画的艺术特点是不受焦点透视的拘束,利用散点透视的空间,给人们以多视角、全方位的视觉体验。其审美价值体现在建筑物体的内外墙壁的环境之中,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建筑风格交相辉映。陶瓷壁画是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型壁画精巧别致,大型壁画可以负载宏观表现空间,对环境有很大的覆盖力和感染力。

纵览欧美、日韩和我国陶瓷壁画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陶瓷壁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特定的社会意识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1 欧美和日本陶瓷壁画的应用

在欧洲和美国,陶瓷壁画被大量用于公共空间,作为整体环境设计的一部分,无论是一些重要的建筑物,还是街边一些造型各异的小型建筑,围墙壁面上均有用上釉陶瓷砌成的壁画作品,如丹麦赫尔宁历史博物馆的壁面砖上按年代顺序描绘着博物馆的重要馆藏史料,使观者从博物馆的外围就感受到了该馆的藏品丰厚,历史悠久。又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尼得兰兴银行总部接待厅的墙面也是用釉砖、陶板等材料镶嵌的,色彩丰富,豪华气派。

追溯欧美陶瓷壁画的历史,应从陶瓷制作开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瓷器生产国,英国瓷器的制作比中国晚了两千年,而且英国瓷器的发端,完全跟随着中国瓷器的脚步。四百多年前,中国瓷器传播到中东,然后,随着阿拉伯人的扩张,又被传播到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各国。受中国瓷器的启发,意大利发展了自己的锡釉陶器。随后,意大利的制陶技术影响到法国,法国影响到荷兰与英国。可见是中国瓷器带动了整个欧洲的瓷业生产。

19世纪叶末20世纪初,在欧洲,瓷砖开始应用于公共空间。西班牙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创作的一系列建筑作品,都大量地使用了陶瓷材料。高迪喜欢在创作中对表面做许多装饰和图案,他将石块和精美的彩绘瓷片做成水平或阶梯状的装饰效果,在建筑表面镶嵌大量的彩色瓷片。此种设计风格成为他特有的装饰手段,体现出高迪对陶瓷材料的钟爱。他以这种手工设计创作手法创作出一系列建筑作品,如《文森公寓》(1883~1888年)、《巴特罗公寓》(1904~1906年)和《吉尔公园》(1886~1889年)等,使陶瓷贴面远远超越了陶瓷和陶艺本身。

回顾20世纪的欧洲美术,许多艺术家都曾制作陶瓷壁画来参与建筑环境的构成。西班牙著名画家、超现实主义大师约翰米罗的陶瓷壁画创作,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因大多放置于公共空间,所以非常注重与自然和建筑环境的结合。20世纪60~70年代,米罗经常和陶艺家约瑟夫·罗伦斯·阿蒂加斯合作创作陶瓷作品并在全世界巡回展览。野兽派的代表马蒂斯曾于1954年为温斯玫瑰园教学设计陶瓷壁画。更值得一提的是英国著名雕塑大师亨利·摩尔20世纪50年代曾在英国创作完成了包塞崔姆地砖浮雕墙。另外,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立体派的创始人毕加索等也都曾以陶瓷为媒材创作作品。

在日本,日本人把陶瓷看作是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他们不断研究陶瓷的生产工艺,继承传统的优秀部分,研发创新新的产品。日本在利用陶瓷材料对建筑进行装饰方面,更是其它国家无法相比的。日本人将这种具有空间美感和文化特征的陶瓷装饰称为“陶壁”,广泛装饰于各类公共空间。日本陶瓷壁画的题材十分丰富,人物、花鸟、飞禽走兽、山水树木、日月江河等无所不有。有反映传统民俗和宗教神话的故事,也有表现都市的现代生活。表现手法上有泼墨的“写意”,也有精雕细琢的“工笔”。更有融合了西方元素的装置或观念艺术。据不完全统计,这种陶壁在日本约五万多幅,构成了建筑或公共环境中独特的景观。

当今的社会为陶瓷壁画介入环境艺术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陶艺家与建筑师、环境设计师及工程师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在丹麦、挪威、意大利、美国以及日本、韩国等国的大型建筑和公共艺术项目都将陶瓷艺术作为了整个建设项目的一个有机部分。

2 中国陶瓷壁画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我国在国际上素有“陶瓷之国”的盛誉。在英文中,“China”,也有“瓷器”之意,可见陶瓷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从第一件彩陶的诞生,到现代的陶瓷艺术,陶瓷的发展一直不曾中断,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在我国,陶瓷艺术历来与建筑或壁画相互渗透,有着密切的联系。宋、金时期的观台窑窑址出土了大量的琉璃瓦脊兽、墙砖、板瓦等产品,其中有的就是用于壁画装饰的。另外,明清时期陶瓷壁画即以盛行,著名的故宫九龙壁就是以低温三彩釉烧制的浮雕型壁画,历经数百年来,饱经风雨侵蚀仍然色彩艳丽,造型栩栩如生。明清时期,我国著名瓷都彭城在当地的庙宇及民居建筑上,都有瓦当、琉璃装饰壁饰等建筑装饰,许多民居的屋脊上也有很多以彩釉壁画作立面的屋脊艺术品。当地普通民居家院落中,几乎都有砖雕壁画或影壁墙壁画,此种以壁画艺术装饰人类生活空间的习俗,已延续了数百年。70年代末,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振兴,大批公共建筑拔地而起,带来建筑艺术的蓬勃发展。出现了环境艺术新概念,艺术家们创作出了一大批充满时代气息的大型壁画,尤其是以陶瓷材料为主的壁画,成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

陶瓷是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不同于国画、油画、水粉、丙烯画等,它将巧妙的装饰、奇幻的釉色、朴素的质地、火的艺术再创造等因素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在强烈地再现材料美的同时,带给人们以丰富的遐想与美的享受。陶瓷坚实的坯体,多彩的釉色,丰富的表现形式,变化万千的装饰手法,在壁画中发挥着其他绘画材料所不能替代的独特功能。所以陶瓷壁画被誉为“纪念碑式的艺术”。

3 陶瓷壁画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建筑的持久性相应地也要求壁画有一定的持久性。一幅好的壁画作品,内容形式及材料都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陶瓷材料表现形式多样,釉色变化丰富,能有机地与建筑物相吻合,是一种与建筑共存的硬质材料。“陶瓷”是一种通称,“陶”和“瓷”在质地上、物理性能上有很大区别。中国是最早制造陶器的国家之一,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陶器的出现大约在距今1万年左右,从材质上分陶质和瓷质两种形式,陶表面无光泽,大多表现粗旷,具有古朴、凝重的感觉,表现手法上多在方形、矩形陶板上以线刻、填色、浮雕形式为主。在欧美的陶制壁画中,其风格多以现代绘画相结合的抽象装饰,追求材质、肌理、造型与现代建筑环境相对比的装饰手法,以求突陶质壁画的粗犷、凝重感。

陶壁不仅仅作为护壁之用,而更多的是它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价值。首先是陶瓷壁画的整体情致。情致如同交响乐的主旋律,不管有多少乐章的起伏变化,主旋律永远贯穿乐曲的始终。陶瓷壁画可以从画面的整体格调去激发观者的审美情趣,也可以从内容、造型、色彩、陶瓷的肌理变化去提炼壁画的审美主题,引发观者的审美趣味。其次是陶瓷壁画的构成形式感。形式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构成语言,那些纵横交错的圆线、弧线,抽象提炼出生活的美感,与陶瓷特有的制面结合,形成一种直观的感性符号。再次是陶瓷壁画的色彩美。色彩是陶瓷壁画的盛装,它带来的审美情致无人能比,是观者最直观的感受,使建筑与空间环境更富生机。

4 结语

在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仅仅局限于使用安全,而现代,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空间艺术化、意识化正是环境意识强化的具体体现,在人与建筑和自然环境的系统关系中,陶艺家们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艺术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陶瓷壁画作为现代环境陶艺表现形式之一,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式介入建筑空间,使我们生存的环境空间获得精神提升。有人把陶瓷称为“最简单和最复杂的东西”,其简单是因为它的基本素材是无处不有、就地可取的泥土;而复杂却不仅在于它是人类最早把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还在于它是人类智慧、情感和审美的反应。陶瓷壁画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活空间,但它不是原画稿的简单复制,而是艺术的再创造,那些巧夺天工的壁画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反映时代特点与民族风格的产物,更是一个国家文化艺术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吴松.壁画设计与制作.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2]唐鸣岳.壁画设计.山东美术出版社,1999年11月

[3]周刚.环艺/建筑专业水彩.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1月

[4]赵云川.陶瓷壁画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6月

上一篇:中班歌唱活动下一篇:铝塑铝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