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问题对策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近年来,中国自然保护区迅速发展,但“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的发展现状使得自然保护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就需要对旅游管理对策进行改进和完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壁画问题对策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壁画问题对策管理论文 篇1:

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营销策略分析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升,消费者收入的提高和消费者支出的增加使家装行业的销售额呈现增长趋势。壁画作为家装品,在家装企业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随着消费者观念的改变,壁画零售业激烈的竞争,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企业应该掌握好市场营销中的动向及现状,并随时调整自己的营销渠道策略,做好万全的准备,来迎接挑战。基于此,本文从市场营销渠道相关理论出发,对壁画产品的市场营销渠道策略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为例分析其在中国的市场营销渠道策略,然后通过分析找出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在中国市场营销渠道策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未来家装市场的发展提供些许借鉴价值。

一、市场营销渠道相关概述

(一)市场营销的定义

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学科和概念出现发生在美国上个世纪初,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迅速发展成为企业经营效率提升和发展壮大的关键指导准则和重要思想。著名的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将对其概念进行相关阐述:市场营销是一种交易手段,是社会和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是指某个体和集体开创一种产品,积极的塑造其价值,并与别的个体或集体进行自由交换,从而使该个体能够获得其所需要的东西。

(二)渠道策略的定义

所谓的渠道策略指的是制造商为了达到公司分配的目标,对已有渠道进行管理,保证渠道、公司以及渠道成员都能密切交流和合作。主要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渠道策略具体包括了:渠道奖励、评估、决策、成员的选择和退出等。制造商可以为自己的分销渠道实现两个层次的渠道控制和策略,也就是低控制和绝对控制。

二、壁画产品的市场营销渠道策略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国家装市场营销发展现状

上世纪 80 年代至今,连锁经营成为了现代快速发展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并在零售、餐饮等多个服务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众多家装零售连锁的行业中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依靠“薄利多销”的营销手段和“服务第一”的经营观念,成为家装行业的领头羊。经济的发展,政治格局的稳定,零售企业接二连三的不断的扩张,面对这样的竞争态势,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应该掌握好市场经营中的动向及现状,并随时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增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优势,做好万全的准备,来迎接挑战。

(二)壁画在中国市场营销渠道分析

分析目前的网络营销渠道,一些网上商城想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将国内外各大知名品牌进行汇集,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家装信息。正是因为网络销售存在有各种优势,所以电子商务在短时间里迅速发展壮大,消费者的购物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从线下转到了线上。

三、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在中国的市场营销渠道策略分析

(一)纸浆壁画的设计色彩分析应对市场的需求

在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的整体协调性,和谐性是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在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中,各种彩相互作用于这个空间中,和谐与对比是最根本的关系,如何恰如其分的处理这种关系是创造空间气氛的重中之重。色彩的协调以为着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和纯度之间的靠近,从而产生一种统一协调感,但要避免过于平淡、沉闷。因此,色彩和谐性应体现在对比中的和谐、对比中的衬托(其中包括冷暖对比、明暗对比、纯度对比)。

(二)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营销渠道形成和发展

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的供应商来源绝大多數都是壁画产品,因为,当时我国壁画品牌影响力不够,不能抓住消费者独特的眼球,得不到顾客的青睐。经过两次大规模的降价,才引起国内消费者的关注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当时壁画销售量非常乐观。范围广阔的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消费品涉及面,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壁画广告。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随着经营的产品种类的多层次化、品牌的多样化,能够最大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在中国市场营销渠道策略存在的问题

1.渠道构架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

最近几年,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壁画连锁经销商在短时间不断壮大,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和连锁经销商之间的矛盾。事实上,壁画经销商也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经营任务,所以,双方矛盾不断加深。可以预测,随着壁画连锁经销商在市场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能够在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的主要会议上发声。所以,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企业需要尽可能的减少和壁画连锁经销商的冲突,如果出现这种冲突要灵活应对,最好是双方进行有效地沟通,达到双赢的局面。

2.高成本、低利润,引起生存困难

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低价策略,之所以能够走低价主要是因为其对上游厂家施加压力, 上游生产厂家的整体盈利能力受到了冲击,也给壁画产业带来了危机。

高成本,低利润出售的壁画企业只看到了自身的经济效益,殊不知在赢得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在危害壁画行业整体的健康发展,损害了社会效益。在壁画行业升级转变的过程中,企业从此在研发新产品、壁画科学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提升上越来越困难,而科学技术的创新对于企业来讲是全方位的提升,是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未来发展的良策。掘取自身优势,靠产品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加之科学技术的创新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优秀的管理模式获得的利润的管理方法必将在激烈的价格战中胜出,推动行业供给侧改革。

3.缺乏大量多元化专业人才

在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营销策略中分析显现出规模、价格、品牌、渠道的危机,对未来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的发展会起到阻碍作用。目前的发展告诉我们,组织架构和产品渠道设计不能确保多元化的扩张成功,如果缺少了专业人士的配合,各类尝试只会浪费更多的资源。

四、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在中国市场营销渠道策略建议

(一)加强对市场掌控,决胜终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及企业转型,实现品牌化、规范化、服务化发展。现在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的市场营销模式就是围绕" 价格" 为核心的产品销售方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更多的消费者去追求高质量、新奇特的产品,在面对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这种低价的策略,往往不能从根本上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反而打消消费者对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消费的积极性。所以,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应该摆脱依靠廉价劳动力、大量消耗原材料为主的低价经营模式,转变运营管理方式,主打为以品牌、服务进行增值,使企业在市场运营上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渠道行为差异化,渠道重心下移

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需要联系市场发展需要,在中端和高端的产品供应商中寻找可以合作的对象。未来的发展更多的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决策,要层层筛选,注重质量和品牌建设。销售公司是壁画类型的经销商,要想把业务做大、做好、做强,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购买,就需要提前对行销管理做好划分,按照销售品牌的差异建立起不同的销售团队,制定符合团队发展的销售策略。

(三)優化渠道平台支撑,充分给予经销商支持力度

1.渠道扁平整和逐渐改善

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企业和供应商可以在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前提上,建立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重新定位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与供应商渠道的关系采用供应链管理方式,建立有效的供应商机制,建立公平、公正的供应链协议,立足于长期的合作关系。

2.大力给予经销商支持

厂家需要发挥出调控作用,帮助零售企业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调整业务内容,加强和连锁经销商之间的联系,良性竞争,对产品价格体系严格把控,避免商家在不良竞争中信誉受损情况的出现。通过深层次的战略协同,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从根本上提升渠道的整体销售效率。

五、结语

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企业想要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解决现在市场上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的市场营销策略及渠道策略的分析,发现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营销策略及渠道策略上的不足并对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营销策略提出了改进建议, 为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及其他发展中的壁画连锁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营销策略的劣势和威胁依然存在,对此纸浆画可拆卸式组合壁画企业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必须在原有的营销策略上吸收外来的优秀成功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调整改革,对症下药。(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宁师范大学 2019 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作者:王麒深

壁画问题对策管理论文 篇2:

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对策研究

摘要 近年来,中国自然保护区迅速发展,但“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的发展现状使得自然保护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就需要对旅游管理对策进行改进和完善。笔者通过对自然保护区及生态旅游的概念的阐述,依据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管理的现状及问题,以政策管理、社区管理、资源管理和游客管理4个方面来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对策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对策;可持续发展

自1956年第一批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经过近60年的发展,中国自然保护区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它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野生生物的“天堂”和最后的“避难所”。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自然保护区数量不断增长,从2004年的2 194个增加到2013年的2 669个,总面积由148.23万km2,覆盖全国面积的14.8%扩大到149.65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4.93%,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12%。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增长较快,但其质量问题也逐渐突出。我国将近九成的草原出現不同程度退化,内陆淡水生态系统受到威胁,濒危物种情况堪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一个起点,合理的管理和维护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随着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的提出,自然保护区和旅游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而旅游资源开发和自然保护的矛盾却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为了平衡自然保护区和旅游业的利益,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实施适合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的生态旅游管理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1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

1.1 自然保护区及其分类系统

自然保护区是对原生性生态系统、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珍稀动植物集中分布区以及能揭示内在自然规律的特定风景区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的自然区域[1-4]。设立自然保护区是人们对自然环境承载力的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加深的产物,它以其特殊的功能在最大程度上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在维持生态平衡、确保资源完整性、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保护区分类系统,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将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分为六大类型,各个类型与IUCN的分类见表1[5-6]。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在开发和保护的要求上也不尽相同,我国所有的自然保护区都属于IA类型。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拥有丰厚资源的自然保护区不应该只是封闭式的保护和管理,而是要在实现自然保护区初衷的条件下,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给予人类美的享受和体验,达到科普教育的作

1.2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概念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范围内的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方式,在不干扰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以及为当地社区提供有利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享受和体验自然文化景观和历史遗迹景观[7],其核心思想是保护自然环境,维护当地社区利益。

我国拥有面积广大的自然保护区,其类型多样、数量众多,且保护区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条件得天独厚[8]。在自然保护区基础之上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它是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促进自然保护区、游客、经营者以及当地社区的共同参与,严格规划和管理具有保护、发展、教育等功能的旅游活动[9],不仅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提供资金支持,也保证了当地社区居民的经济利益,增强了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但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的开展普遍存在问题:生态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受到威胁,周边社区居民生活受到负面影响等。由此,促进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旅游管理对策尤为重要。

2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现状及问题

我国具有面积广袤、资源丰富自然保护区,为了充分实现保护区资源的价值,促进保护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目前超过80%的保护区都开始兴办旅游业。由于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展相对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较晚,无论是在管理模式还是在监督机制上都还不够完善。另外,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应把握“保护第一”的理念,坚持自然保护区设立的初衷,但一些保护区只顾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的关注和投入不够,致使环境问题和资源退化日益突出,游客的景观享受和体验感减弱,社区居民的生活受到负面影响,最终使旅游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潜力。为此,笔者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1 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复杂

目前,我国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制度有分部门管理和分级管理的特点。分部门管理是实现综合管理和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综合管理主要由国家环保总局承担,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农业部、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分项管理;我国自然保护区根据保护对象重要性的不同分为国家、省、市、县四级,每一级别的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体制形成了管理重叠问题,致使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上分工和职责不明确,不同部门对同一自然保护区制定不同的规划方法、管理模式、经营战略等,引起管理混乱、生态的整体性破坏,增加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本,降低甚至失去理应取得的效益[10]。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可以在不影响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组织开展参观、旅游等活动”,这一条例将行政权和经营权同时赋予了管理机构,且无统一的监督部门,使管理机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失去了行政管理职能上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因此,自然保护区要搞好生态旅游的管理,就必须进行体制的变革。

2.2 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利益冲突

我国实行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强制式管理[11],较少考虑到当地社区居民的意愿和建议,而自然保护区的开发管理所涉及的相关部门和经营者在旅游开发和管理中所获得的利益也未分配至社区居民,因此,社区居民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上参与度不高。另外,虽然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带动了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但是也推高了当地的物价,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增加了他们的生活压力。而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由于文化差异、教育有限,当地居民没有足够的能力参与到旅游项目中,失去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旅游活动对原本属于当地居民的休憩空间和资源的占用,与当地居民形成竞争,形成潜在的冲突关系。另外,游客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对周边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卫生也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而不少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行为影响了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甚至威胁到他们的利益,进而引发矛盾。例如,自然保护区旅游的开发需要利用一定的土地来建设基础设施,而部分保护区的土地所有权不清,界限划分不明确,导致许多土地纠纷,阻碍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发展;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商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很少采取综合效益的分析评估,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而盲目开发,破坏了自然原始景观,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原住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以云南石林为例,石林自然保护区中有一个古老的彝族村落,即五棵树村。五棵树和大、小石林景区紧紧连成一片,为一级保护区。石林县政府为了充分开发石林旅游业,协调石林景观,同时更规范地保护石林,要求五棵树村必须进行整体搬迁。在历史上,五棵树村民倚靠石林地耕种为生,对石林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政府的搬迁要求侵害了原住民利益,伤害了村民的乡土情感,使得拆迁工作得不到顺利的实施,造成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与当地居民利益的矛盾无法协调。至今,石林景区中还残留有未能拆除的村民楼房,不仅破坏了石林的景观,也影响了村民的正常生活。

2.3 自然保护区资源过度开发

不少自然保护区受商业化的利益熏陶,缺乏综合性的评估调查,盲目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此外,许多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进行大规模的旅游规划和开发,建设大量的人造景观和设施,使得旅游开发失控。不仅使自然保护区失去了原有的景观风貌,而且对生态环境的整体性造成严重破坏。例如,道路、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开展旅游活动必不可少的,但无科学规划的建设会造成植被的破坏、土壤结构的改变、野生动植物多样性和栖息地遭威胁等,直接改变了环境现状。又如,在自然保护区内安装各种电器设备,乱建造佛像寺庙,过度采矿放牧等,不仅破坏了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性,而且其所产生的工程废弃物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12]。

目前,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出现了“掠夺式”放牧、过度采矿等行为,造成草原和冻土层的破坏,引发地表地质灾害。另外,随着全球日益变暖、冰雪反射率因矿业粉尘降低,祁连山的雪线逐渐上升、冰川加速消融,原有的生物链也遭到威胁,祁连山的自然环境岌岌可危,生态旅游也就无从谈起。

2.4 游客与自然保护区的相互影响

2.4.1 游客及其旅游行为影响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我国自然保护区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游客超载的现象,特别是旅游旺季的一些旅游热点自然保护区,对自然保护区的资源造成巨大的压力,甚至超出了环境承载力,造成生态景观破坏和生境破碎化。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自然保护区在开发前未进行环境容量分析,开发管理者由于薄弱的生态意识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在旅游高峰期不顾保护区的环境容量,使游客人满为患,满意度下降,环境质量得不到保障[13]。

另外,许多游客在自然保护区旅游的过程中,由于环境意识淡薄,生态旅游知识匮乏,经常出现随意吸烟,乱丢垃圾,踩踏草地,破坏植物,伤害动物,对壁画、佛像、古塔等历史文化建筑乱刻乱画等不文明行为,对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4.2 自然保护区提供的游憩活动过于单一。

开发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自然保护区中盲目模仿新興的旅游产品,使旅游产品千篇一律,缺乏区域特征,而且单纯的低水平模仿未能吸引游客市场,从而拉低了自然保护区旅游的积极性。另外,自然保护区的游憩活动大体都是以景观观赏为主,缺乏参与性,降低了游客的体验质量。

3 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

3.1 明确管理职责,加强监督

自然保护区多头管理的特征使管理交错复杂,责权不明确。因此,实行管理体制改革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自然保护区需要有专门的生态旅游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承担保护区管理的全部责任,同时对其他部门起到协调和监督的作用,使整个管理系统具有整体性,提高办公效率。这一机构的选举建立可由自然保护区林、农、水、矿等部门以及相关的主管部门和政府单位共同协商。另外,为了更好地维持整个管理机制健康运行,可鼓励一些非官方组织以及当地社区参与管理,共同监督,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实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发展。

3.2 开展保护区与社区的生态旅游

开展保护区与社区的生态旅游不仅能够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使社区居民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还能增强社区居民和游客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以一定的支持。为了实现保护区和社区的生态旅游,就要在社区的管理方式、生活环境保护、居民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3.2.1 实行自然保护区自下而上的管理。

自然保护区在管理上需要建立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机制,并在保护区开发、规划和管理时,关注和尊重社区的权利,加强社区和自然保护区之间的合作,体现和维护社区的利益,为社区参与和共同管理提供支持。对于社区来说,经济利益是提高社区参与度的途径之一,若社区居民在生态旅游中取得足够的经济利益,他们就会重新看待保护区的资源,从而提高他们的资源保护意识和合理利用资源的能力。国有、集体所有、个人所有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的3种资源所有制形式,股份制把生态旅游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纳入经济分配,以此形式让社区居民具有主人翁的意识,不仅实现保护区和当地社区的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而且推进民主决策和共同富裕[14]。

3.2.2 保护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

游客和旅游活动的增加,无论对自然保护区还是周边社区来说,都是一个促进经济增长的机会,而保护区、社区内的商户都是分散的,很容易出现“价格攀比”,“高物价、低质量”等市场现象,为了维护游客和社区居民的利益,需要组织相关机构对市场进行系统管理和监督。为解决社区和游客使用空间上的竞争和冲突,需要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合理的分区规划和管理,保证游客在使用资源的同时,不占用社区居民正常生活所需要的空间。对于废弃物的管理,除了自然保护区对游客进行宣传外,还应布置和建设相应的废物分类、回收等基础设施,方便游客对垃圾的处理,同时做到资源的回收利用。另外,景区可向游客发放可降解的垃圾袋,减少游客随意丢掷垃圾以及环卫工人冒险索降至崖壁上捡拾垃圾的情况,实现生态旅游的目标。

3.2.3 提高社区教育程度。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对于社区居民来说是一种新事物,他们对此都不甚了解,为了提高当地居民对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管理的参与度,加强对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就需要保护区的相关单位对当地社区进行宣传教育,说服引导。社区教育可以包括文化素质教育、旅游就业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等。社区教育可充分利用农闲时间或旅游淡季进行并通过专业培训,培养一批由当地居民组成的旅游服务工作者,既解决自然保护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让更多的社区居民以此获得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

43卷34期 黄 宏 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对策研究

3.3 强化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管理

3.3.1 实行“资源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管理策略。

生态旅游的开发应该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例如,道路、建筑、管道、指示牌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尽量避免对植物、土壤、水域等自然环境的破坏,并尽量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和谐,严禁对保护区进行人为分割。为游客提供吃、住、购等服务的设施可在毗邻保护区的社区中建设,并协调其建筑外观与当地民居的建设习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生态旅游的特色[15]。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任何可能会对区内生态环境造成伤害的旅游项目、建筑或设施,应勒令禁止,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管理理念。

3.3.2 保护生物资源及其栖息地。

我国绝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建立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自然景观和维护生物多样性,所以,在生态旅游管理中,应该对生物资源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其在旅游开发中干扰和破坏生态系统。在自然保护区开发前,需要确定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主要的分布区并划定界限,禁止在野生动植物集聚区内进行旅游开发,保护生物的生活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3.3.3 保护和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保護区文化。

自然保护区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时,需要对区内的人文景观进行专项保护,保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游客到自然保护区旅游,除了观赏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外,还热衷于追寻和体验与游客常住居住地不同的生活氛围。因此,自然保护区可通过一定的经济补贴政策,鼓励当地居民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服装、歌舞、节日习俗等,充分展现当地特有的生活方式,创造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氛围,提供与众不同的文化体验,增强市场吸引力。

3.4 优化游客管理

3.4.1 控制游客数量。

为了使自然保护区在旅游旺季时不至于人满为患,威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不至于在旅游淡季时寥寥无人,闲置和浪费旅游资源,就需要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和管理。游客的管理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在时间上,如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等游客较多的时间段,可通过旅游通道限制和经济限制客流量,如封路、限量出售门票或抬高门票价格、限制车辆或收取停车费、优化保护区游览线路等措施[2]。2013年《旅游法》要求各大景区测算最大承载量,以及2015年《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的实施,在法律上对景区旅游客流量进行了规范化。而在旅游淡季或工作日,自然保护区可针对客源市场采取促销手段。例如,提供景点间的专车接送服务、降低票价、赠送当地特色小礼品等吸引游客。在空间上,保护区可根据不同类型游客的旅游偏好进行区域划分,利用游憩机会谱(ROS)[16]协调旅游需求和自然资源的关系,并在不同区域设置多样且参与度高的游憩活动来实现游客分流和分区管理,满足游客的游憩体验感,实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

3.4.2 规范游客行为。

游客的各类行为会对游憩区域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在自然保护区进行开发前,就需要运用旅游环境承载力管理系统的可接受改变的极限方法[17]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 LAC)确定游客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环境、生物和社会影响的可接受度,并通过监测、评估和管理等手段,将游客行为对环境的破坏控制在这一可协调的范围内,实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在游客行为的管理上,对组织活动松散的自助游游客需要加强管理和引导,树立文明的旅游规范,并通过建立游客中心、博物馆,发放宣传手册,利用解说系统等手段[18],加强对游客的环境教育,增强游客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从而有效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兆萍, 张小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以哈纳斯自然保护区为例[J].地理科学, 2000, 20(5): 450-455.

[2] 杨絮飞.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价值、存在问题及实施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 22(5): 86-90.

[3] 魏遐.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旅游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 2005, 12(2): 157-162.

[4] 王祖良, 沈月琴, 丁丽霞,等.自然保护区资源的分类管理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7,24(6): 736-740.

[5] 蒋明康, 王智, 朱广庆,等.基于IUCN保护区分类系统的中国自然保护区分类标准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 2004, 20(2): 1-6.

[6] EAGLES P F J,MCCOOL S F.Tourism in national parks and protected areas—Planning and management[M].Wallingford: CABI, 2002.

[7] 罗清.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的分析[J].消费导刊, 2008(16): 44-45.

[8] 梁留科, 曹新向.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初探[J].生态经济, 2006(3): 120-123.

[9] 刘青, 王智, 钱谊,等.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存在问题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 25(3): 11-15.

[10] 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2.

[11] 徐琼瑜, 胡伟强, 王祥荣.中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模式探讨:伦敦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借鉴[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1, 14(5): 20-22.

[12] 曾黎黎.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J].新西部, 2013(21): 53,72.

[13] 蒋明康, 吴小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对策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 2000,16(3): 1-4,14.

[14] 房艳刚, 刘继生.中国自然保护区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 20(1): 37-41.

[15] 李毅.自然保護区生态旅游的管理对策[J].生态经济, 2001(12): 151-153.

[16] 王冰, 蔡君, 杜颖.析中国有效利用游憩机会谱(ROS)的途径[J].四川林勘设计, 2007(3): 19-23.

[17] 马建章, 程鲲.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对野生动物的影响[J].生态学报, 2008, 28(6):2818-2827.

[18] 徐忠丽.茂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村经济学, 2012(13): 328,330.

作者:黄宏

壁画问题对策管理论文 篇3:

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现状与立法研究

摘 要: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是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莫高窟(Moga.o Grottoses)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宫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作为历史文化地位极高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近代考古四大发现之一具有十分鲜明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在本论文中以敦煌莫高窟为例,从其历史和发展入手,深入探究当下的开发与保护现状,从立法的角度讨论文化遗产切实可行的开发与保护策略,可以为部分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立法;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保护文化遗产是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近代考古四大发现之一,不仅是从极高的历史文化地位还是从当下的立法保护来看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以敦煌莫高窟为例比较分析文化遗产当下的开发与保护现状,从立法的角度讨论切实可行的保护策略,并由此提出一些建议,可以为部分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2 近代以来敦煌莫高窟的历史与发展

敦煌莫高窟创建于1600多年以前的十六国时期,现存有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这样规模宏大的石窟文物能够保存至今,其主要原因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的气候环境,相对稳定的区域地质环境和比较偏避的社会政治环境。然而,在莫高窟的历史长河中,石窟文物仍然遭受了相当程度的损失,其中主要为历史因素、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

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鲜为人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藏经洞被发现后,随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以下为莫高窟文物的掠夺与破坏简史。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敦煌、肃州(酒泉)政府在王圆箓上报后未作任何保护措施;

1907、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從藏经洞中栋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6000多件;

1910年清朝学部将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途中大量为各级官吏私扣或遗失;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掠走约600件经卷和精美唐代彩塑两尊;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与一万多件文物碎片,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1940年-1942年,国画家张大千两次赴莫高窟临摹壁画,将130窟第一层的西夏壁画与第二层的晚唐壁画以及108窟、454窟壁画严重剥损。

历史因素导致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应该把责任归因于任何个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是近代中国为落后所付出屈辱的惨重代价。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追思叹息“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为了消除或缓解各种隐患,使莫高窟尽可能的长期保存,早在很多年前莫高窟的保护就引起了相关各界的关注。

3 古文物保护的不利因素

任何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的演变中都会面临着种种挑战,对莫高窟而言研究窟区环境,认清不利于石窟文物保护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石窟文物产生损害的机理十分有必要性。

3.1自然因素

西北地区多风沙,敦煌地处大漠之腹地,北靠巴丹吉林沙漠,西连库木塔格沙漠,南依祁连山、阿尔金山等,干旱缺水,是我国沙尘暴的源地之一,沙漠化对敦煌侵袭的强度和速度都在增强,土地沙漠化与荒漠化范围较大,风沙成为石窟长久保存的最大威胁。粉尘随风沙气流涌入石窟能侵入壁画与塑像颜料的空隙,逐渐向外挤压壁画颜料层与白粉层,使之脱落,导致壁画残破不全;其次石窟采用泥塑彩绘和壁画艺术形式开凿于石质疏松的砾岩上,目前莫高窟周边存在崖体不稳定、背靠沙山形成风沙伤害以及大气降水岩体下渗引起岩体内可溶盐向壁画运移等危害,不利于洞窟建筑、彩塑与壁画保存;最主要的是经历了1000多年的岁月的敦煌壁画中约半数存在白粉层起甲病害及被称之壁画“癌症”的酥碱病,而颜料层龟裂、霉变、脱落、空鼓等问题也使壁画保护面临巨大挑战。“起甲”是指壁画白粉层及其上的颜料层发生龟裂,进而成鳞片状卷翘,甚至脱落。起甲后的壁画给人的感觉是得了“牛皮癣”。酥碱从窟脚向上侵蚀,下面的壁画也就无所依托而脱落。

3.2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为因素决定的。用水结构不合理、人口增长迅猛和绿化面积减少是加剧敦煌及周边地区荒漠化、沙漠化的关键因素;其次,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宽与旅游人数日益增多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给莫高窟的保护和管理造成了更多压力,打破了石窟内恒温小环境,尤其是增大了空气中有害离子的含量,这些有害成分通过空气中的水分浸入石窟,或形成沉积于石窟表层逐渐侵蚀文物,加剧损坏作用。对空间狭小、材质脆弱、年久多病的洞窟壁画和彩塑的保存构成威胁。

作用机理: 岩石组成部分普遍含有CaCO3,空气中水蒸气或吸收水分的堆积物中含有的SO4 2-与岩体中的CaCO3,作用形成石膏:

CaCO3,+SO4 2- +H2O → CaSO4·2H2O+ CO2

在高温干旱时期,石膏可脱水形成硬石膏,体积缩小,常温常压下,硬石膏又可水化成石膏:

CaSO4·2H2O<——> CaSO4 +2H2O

硬石膏水化时体积增大,产生膨张压力,使裂隙张度变大,增大了有害物质的渗入,从而加剧对石窟岩体的侵蚀作用:

CaCO3+H+→Ca2++ HCO3-

岩体的组成部分Ca2+随渗水不断流失,造成石窟逐渐失去其原本的面貌。

4 文化遗产立法保护历程

4.1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的发展历程

文化遗产相关的国际法包括国际公约、宪章、宣言、建议等,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纲领性文件。这些主要都是100多年以来形成的,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更盛,文化遗产保护也颇有成效,各种形式的法律文件有100多份,文化遗产立法保护一直以来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而进步,从简单的对文化遗产的初步认知仅限于可见性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古建筑和实物作为起步,扩大到历史地区、历史园林、历史景观、历史城镇(城市)的文化及自然遗产、传统及民俗、城市规划及周边环境、文物安全、文化景观等。一个标志就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树立了“人类共同遗产”的指导理念。直至进入21世纪,文化遗产保护范围进一步扩展,人们也注意到一些特定领域的立法保护,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对于文化遗产来说更加“全球化”是最典型的特征。

4.2中国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遗产立法保护源于文物保护,1930年《文物保存法》是其标志,后来增加了保护历史建筑方面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1961年颁布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为此后文物保护法的建设提供了大体思路,文化遗产立法保护逐渐起步。在经历了十年动乱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入新时期,国家加强了对历史文物和古建筑为重心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文物制度建设。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方面有了一部正式的法律指导,直到现在,历经了三次修改。这一阶段,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有了质的提升,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遗产的保护。2004年,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确立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2005 年又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范》。同时一些省市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了大量专门性和地方性的文化遗产法规或规章,如《长城保护条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等。同一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目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所制定的法律中相关的法律规范:《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如《文物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2005-1-2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7-1)等;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部门规章,如国家文物局颁布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2003-5-1)、文化部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2006-11-2)等;地方性法规,如《敦煌莫高窟保护管理条例》就于2012年12月经甘肃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并于2015 年3月1日开始实施。就莫高窟而言,不管从基本法、普通法、行政法规,或者甘肃省的地方性法规来讲,对其从法律意义上的保护已经较为全面,目前不仅通过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借助当代先进数字技术与多媒体展示向观众呈现敦煌莫高窟多彩的石窟艺术,从而适量减少现有开放洞窟的数量,减轻参观活动对石窟遗址造成的压力来保护文化遗产、缓解敦煌莫高窟旅游开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

4.3对文化遗产国内立法与文物保护相关问题的思考

近年来从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指出“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义”,并提出了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加强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建设的明确要求。再到继之前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明确要求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重点提出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这是文化遗产保护第17次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提出。可以说保护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是立法的重中之重,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有5000处左右,加上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最多也不过10万处,这相比其他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来说数量和范围都有待提高,而在一些基本建设中,特别是在旧城改造、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决策部门往往缺之文物保护意识,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以外的古建筑、古墓葬、纪念建筑、工业遗产、乡土建筑、商业老字号、文化景观等一推了之,使遗产保护工作受到极大摧残。我国文物保护提升的空间很大。从立法保护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三部分: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村镇。此外,像乡土建筑、工业遗产、农业遗产、商业老字号、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特殊类型文物,也都应当纳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视野并予以认定。而不同地域的文化遗产也应当发挥出地方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保护,比如对于莫高窟所在地而言,甘肃省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良好的工业基础及地理战略位置,省会兰州的科技研究水平在国内也处于领先地位,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科研教育、综合交通与物流商贸中心,在“一带一路”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甘肃地方政府能够获得更大自主性的制定有利于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规章制度,相较于全国统一的基本法而言更具有先进性,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对象。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M].199

[2] 颜延亮主编:《敦煌学概论》,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1页。

[3]谢雪梅,乾春鲜,赵枫。基于“推-拉模型”分析的敦煌入境IJ1.2003

[4] 杨永生,对酒泉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志考[N].2002 06.

[5]樊锦诗、莫高窟保护和旅游的矛盾以及对策[J].敦煌研究,2005(4)

[6]汪训波,王衡.敦煌市莫高窟在保护与旅游业开发中寻找平衡[DB].化夏经纬网.2005--05

作者:王子忠

上一篇:城镇医疗保障管理论文下一篇:现代企业车辆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