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

2024-04-25

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共8篇)

篇1: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

《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

——侯百梅

《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本并没有多少大理论、大叙事的书,但其中却隐含着最真实的教育哲理。读着读着你会感到它与我们有许多的共鸣之处,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是学生成长之宝地。

作者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作者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用心倾听,更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善于倾听应该是教师的品质。倾听是一种心与心的对话,是师生间的心灵之约;倾听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知识的获取。

美国著名主持人林克莱特在一次节目中访问一个想当飞行员的小朋友,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的回答是:“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下去„„”当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个孩子,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林克莱特发觉这个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子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的真挚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林克莱特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能够让孩子把话说完,并且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仍保持着倾听者应该具有的一分亲切,一分平和,一分耐心,让他听到这名小朋友最善良、最纯真、最清澈的心语。

倾听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是一种精心培养的能力。我们在课堂上也时常抱怨现在的孩子多动,“个人主义”突出,上课只愿意自己做、自己说,不肯倾听别人的发言。对待学生的倾听需要教师的引导,要努力从学生的视角看他们的意见,“别忘了教师也有‘听觉功能’,学生也有‘口头语言’。我们要学做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学会给孩子留足表达的时间,聆听学生的倾诉。唯有这样教师才能倾听到学生的心声,了解到学生与文本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点拨引导,使整个课堂焕发出活力。

倾听要有要求、目的。倾听同学的交流,听谁的、听什么、怎样听,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培养的能力。如在上《植物的根和茎》一课时,要求学生在介绍小组实验装置的时候,倾听每个实验小组的装置哪些地方有优点,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因为本课的难点就是能利用自己的认识和讨论交流的方式完成对探究过程的运用,如果不能仔细的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不改进实验的装置,而是教师一手包办,那么就失去了探究的初衷。

倾听要有兴趣。学生对于倾听往往要加上自己的言词,也就是在别人发言交流的时候抑制不住而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其实这样的学生是在倾听,可是他倾听的方法不对,老师会反复强调他们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举手发言。

要适当地对学生的言说进行鼓励,让学生想说、乐意说;否则,你就没的听了,就听不到可靠的内容了。比如听到精彩处,称赞一句;听到动情处,会心一笑。在听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地打断学生的话,及时纠正其表述中的问题,或要求他重述,或提出些要求,或要求作出解释,这些常常能体现出教师重视学生、认真倾听的态度,对学生来说都是积极的信号。一定要避免假听,就是心不在焉,神情马虎,目光游移,但却还要装出听的样子。在听完之后最好能对学生的言说进行简要的概括和评价,它会很大地鼓舞学生,使之产生成就感,使之有自我价值体现的感觉,从而充满自信。

教师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要放下教师的架子,用温暖的笑脸去面对学生,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对于学生独特的体验、大胆陈述教师应该给予鼓励、支持,对他们的幼稚、不足也应该予以重视,善于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甚至才愿意积极地加入到对话的行列中来,才会在对话的过程中说出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展现自己的个性。

篇2: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

花园小学 陆彩虹

《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分别从教室布置、教学改革、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等几个方面来讲述日本的课程改革是超前的,而且是静悄悄的。笔者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教育是一个慢的学科,教育改革急躁冒进是很难成功的。在本书的前面,教室里面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其中一个老师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姿态,看他们是否是持续学习?”这说明新课程里面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已经引起教育评价的注意。一切自主的学习都是理想的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学生学法指导的中心即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本书中提出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形式——手势。在教学效果中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不可能发生的。交流不是突然发出信息而得到应答,而是在发出信息之前就想到了对方的“应对”。多数教师只注意自己的教学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

此书中有两个形象的关于教师的比喻: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在此书中,服装裁剪是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堂。每个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所以称之为“交响乐团”。

此书中强调的另一个重点是在中小学中的公开课非常重要,因为学校中的教研只有相互之间听课,相互指出缺点,切磋。只有这样每个老师才能共同进步。学校里面的教研才能真正实施,有效进行。我也认为教学行为是一种公共行为,所以开门上课是正常的,推门听课也是每个老师应该接受的。教师上课应该主动让别人听。

综合学习是本书的一个重要论题。综合学习是一种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最大的魅力就是从人活生生的现实出发进行学习。综合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开发。我国以后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

教师常常爱用“大家”来称呼学生,但是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的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所以教师不应该忽略深入学生内心,来教育他们。班级授课的一个缺点就是老师目中无人,悲哀的事是对待不同的学生用一种方法。这样不利于发现拔尖人才。如果想真正教育一个人,前提条件是了解他们。教育是一个人人都参与的事情,包括家长。家长应该常常去学校了解教育。此书中,如果学校失去了这些热心于教育和学习的人们,那么,它即使能够招收和训练学生,也不过是一个不能发挥任何创造能力的机构而已。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花园小学 贾文琴

在众多的教育理论书籍中,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以独特的叙述方式,给我强烈的感受。我被书中那些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态度所感动。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时间是一种文化,而文化的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心情久久难已平静,它也许不是一本能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疑问的书,但应该是一本能引起不满足于操作化教学的教师们心中共鸣的书。书中用作者多年观察和参与的教学改革的案例,呈现出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

我非常敬仰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那该是一个怎样朴实、认真、讲究实效的学者?他流连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将一切收纳于胸,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并精辟地论述:“静悄悄的革命,即使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效果。”读着这些充满睿智与思考、信心与执着的文字,就像喝一杯极品冻顶乌龙茶,甘甜隽永、回味无穷。

书中介绍了教室里的“静悄悄的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理的、反思的学习。这种是创造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师里的交流;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学习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时间活动。作者为我们提出了许多的命题,结合我的感受谈几个触动我的。

一、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所谓学习,是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世界(物)的接触与对话,是与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学生的或教师的认识的接触和对话,是与新自我的接触和对话。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人际交往和完善自我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作者把通过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学习的特性称为“学习的三位一体论”。活动的、合作的学习我们并不陌生。这个反思的学习又该如何体现呢?在新课标中建议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回顾自己思考过程的习惯,能在回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自己思维过程中的得和失,并总结经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问一些:想一想,你是怎么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的?你为什么没有能够得到问题的答案?你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回想起自己的教学,更多地是追求那种热闹的,积极发言的课堂气氛对于课堂上一时的沉默,总是担心因此会浪费时间,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总觉得这样的课一定是在设计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参与面寥寥无几便是自己教学工作的最大失败。于是,便总是追求课堂上积极发言,积极响应的热闹气氛,全然忽视了相互间地用心倾听。在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发现大多老师也是如此,好像课堂气氛是否热闹便是一节课成败的标志。于是,往往一个问题的设计造成课堂上的暂时沉默,教师就会很急躁地给予适当的提示,或直接给出答案,随后在一连串的“知道了吗?”“明白了吗?”的询问声,在学生频频地附和声中,满意地继续去上自己的课。如今“主体性”神话的提出,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仔细回味佐藤学教授的话。是的,从表面上看,课堂显得异常活跃,气氛相当热闹,学生是在积极地配合,实际上是教学中的一种假象。教师在无意识中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剥夺了学生创新的机会。

二、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啊”等共感共鸣。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学生的看法,而并不是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于是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其实,对那些不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倒是该写上“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预期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由此可见,看来作为教师十分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倾听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间的交往。要做到让学生能竖起耳朵去倾听教师另一角的学生说话,与远处的学生发生相互交流,那必须经过非常耐心的长期的反反复复的努力。其实,学会倾听是一种学习,一种礼貌,一种修养,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然而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倾听,是一种理解。有人说,教育就是不断消除误解的过程。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倾听,还是一种等待,给孩子机会,不随便打断孩子,也不轻易做出评价,让他们把话说完,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共创成就.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我们都应学会倾听,倾听他们的话语,倾听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梦想。

三、互惠合作的同事关系

教师间怎么形成“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呢?必须是所有的教师都开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时才能构建起来。同时,改变教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本学期以来我校进行了开放式教学观摩课,还有教学开放周和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我们学校都有专门的摄像师给每位上公开课的老师所讲授的课精心刻录成光碟,这样便于我们今后更好的改进教学之用.在这期间,我们认真准备课堂教学活动,先是同课头老师相互发表对此课的见解和看法,然后相互听课和评课,家长也被邀请参与我们的教学活动,并请他们谈谈对此课的看法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我想课程建设需要的不是僵化的头脑,而是充满活力的躯体,是和同事们合作、亲手共建的快乐感。

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尊重学生的不确定

武进区花园小学 董美华 佐藤学认为:学生在认识和表现事物的同时,也在表现自己并建构和他人的联系。在这类学习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课堂上经常会有不确定的回答,我们教师大多没那么有耐心去听他们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像挤牙膏一样地去说。其实: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课堂上,学生的思考脱离了常规思维,正在酝酿中,思考得还不够成熟,为了就发言表达自己所想,就举手发言了,这样的回答带有很大有确定的成分。如果遇上这样的回答,教师最要不得的是棒杀这种思考、这种回答,如果这样的话就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思维出现障碍的体现,这个障碍需要教师或其他同学疏通。像这种不确定的言语,最能深入到其他学生的心中,只要帮助这个学生扫清了思维障碍,其他有同样思维障碍的学生也将扫清自己对新知识认识上的障碍。表面上,教师是为某个学生扫清了对新知识的障碍,实则为许多有同样障碍的学生理清了对新知识的认识,一举多得。同样,教师最要不得的是棒杀这种不确定的回答,要知道这种回答的障碍处大多是具有代表性的,出现这种障碍的学生在内心深处是迫切希望教师能及时帮助他们的。扼杀了学生这种不确定的回答,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更为严重的是回答问题的学生再也不愿意举手发言了。

由此可知,教师必须慎重对待学生不确定的回答和表现。当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告诫自己这种回答具有重要意义,不可以棒杀,要慎重对待。

篇3:我读《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 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 他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 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习班和学校进行改革。《静悄悄的革命》一书, 是他作为研究者在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阐发的关于基础教育的诸多见解的归纳与总结。该书的中译本经国内幼教专家李季湄教授翻译后, 于2003年由长春出版社出版。

[内容精要]

一、做一名“身体力行”的研究者

过去我们常常在意研究者的理念是否先进、观点是否鲜明, 而今我们更在意的是研究者的行为是否与其观点相互呼应和融为一体。例如, 研究者如能在日常的行为中也能时刻表现出对儿童的尊重和信任, 那么他所提出的尊重儿童的相关论点才能真正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佐藤学教授就是这样一名研究者, 而且他希望教师们也能如此。佐藤学教授觉得作为一名研究者和观察者, 如果自己不能亲身经历、参与以及被接纳到教育活动的过程之中, 那么自己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研究。

二、关注日常教学, 关注平常时刻

教师要善于并乐于上好日常教学中的每一节课, 而不要在意和追求轰轰烈烈的教学效果。这一观点是佐藤学教授从教师们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小林老师在学校教育改革中响应校长的号召, 率先开放了自己的教学, “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 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 并能做出美味佳肴的教师;他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在教学中, 小林老师努力在教室中与学生构建起“相互学习的关系”, 并首先营造出一种氛围, 使得学生能够安心地学习并能直率地向他人进行求助。小林老师还发现每次活动的开头非常重要。他认为“结果”怎么都行, “开头”决定了一切。在观看小林老师的教学录像后, 佐藤学教授由衷地赞叹说:“孩子在默默地专心致志地投入操作的同时, 在一种毫不需介意的轻松关系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其状态真是好极了!”小林老师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而小林老师自己总结后认为, “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 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 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

教师的价值来自于学生的肯定, 教师素质的提高来自于对日常教学工作的改进。如果能把日常的工作看作是一项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研究项目, 那么枯燥乏味的工作就会变得趣味盎然, 课堂会变得生机勃勃, 教师也会体验和享受到专业成长的快乐。

三、超越主体性神话, 做一名与学生息息相通和相互学习的创造型教师

既要相信学生, 但是也不能过高地估计学生的主动性。佐藤学教授深刻地指出:“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 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 现在所有的教学中几乎都能看到这一倾向。”他继而指出:“所谓‘主体性’神话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割裂开来, 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 成为把学习理想化只有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但是, 在教材、学生、教师等同时介入的教学过程中, 单将其理想化是不行的。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 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学生只有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互动关系中, 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 学生的‘主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立起作用的, 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也不是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在此分析基础上, 佐藤学教授倡议今后的教学应当是“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 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

佐藤学教授还建议教学应以“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为中心。他认为那些能做到这一点的教师会“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 倾听他们有声的无声的语言。”他认为只有这样, 课堂学习才能成为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和反思的”学习。

对于师生间的关系, 佐藤学教授用了“息息相通”这个词。他认为“与学生息息相通是组织相互学习的教师的基本功。息息相通在人际关系中乃比言语还要基本。能够感受学生的气息, 能够发展与学生的交往的教师非常的缺少。”

四、通过改变教研活动, 改变教学, 使得学校从内部开始转变

佐藤学教授在20年的时间内以一个行动研究者的身份访问了1000所以上的学校, 参与了诸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在他看来, “要改变一所学校, 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 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改变学校的第一步, 就是在校内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开课的体制。无论是怎样的改革, 学校里只要有一个教师不上公开课, 要取得成功都是困难的。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 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相互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 (collegiality) 关系, 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他还提出做到这些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是校长的领导能力;第二是要让教研活动充实起来。就校内的教研活动, 佐藤学提出了三个原则: (1) 应对学生的教学。上课不是为了上出精彩的课, 而是要在师生间建立起彼此尊重和影响的关系, 要在教室里形成一种每个学生都能安心上课, 彼此之间能够互相勉励的学习氛围。 (2) 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善于学习的孩子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孩子。而一名优秀的教师也应当能够认真地听取每个人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 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孩子能够理解的词语讲话。 (3) 教师持有自己明确的课题。有了来自自身需要和意愿的明确的课题, 教学将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为了能让教学具有创造性, 每个教师都要有自己的挑战性课题。通过这些举措, 学校才能真正成为以创造性教学为中心的、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地方。

[简要评价]

正如佐藤学教授所说:“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已, 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 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 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在和读者共同分享教育改革中经验的同时, 更是深刻地启迪教师们要发现蕴藏在自己身上的力量。教师们在关系个人和民族命运的教育变革中完全可以有所思、有所为, 他们将能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投入到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之中, 而更好地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发展, 促进自身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名言选萃]

·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 这是我观察的出发点。在想观察什么之前, 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与其说我想在教室中发现什么, 还不如说我想把教室中所发生的一切全部都收纳于心中。……教学是充满活力的, 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 那么, 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

·对教学的反思和经验的相互交流成了每位教师成长的食粮。改变教学、改变学校的条件绝不是遥不可及的, 而使其实现的条件乃存在于所有的教室中, 存在于所有的学校中。

·教师和孩子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 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 即使耸耸肩膀, 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 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 得到承认。……“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篇4:静悄悄的革命

【编者按】

一名教育局长,主政一方教育,他肩负什么样的使命,他的工作内容是什么?他以什么样的方式履行他的行政职能?是“人、财、物”一把抓,还是“责、权、利”一肩挑?面对基层学校,是领导还是服务,是检查还是指导?如何激发校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如何打造高效精干的机关队伍?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局长邵建华这样一个“没有教育专业背景”且“专做看似与教育无关的事情”的“局外人”履新近三年来,以他的教育“新政”令张家港教育“风生水起”“气象万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大举措,对许多重大教育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沈健厅长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结合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科学谋划如何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促进公平,以改革提高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县(市)级教育行政领导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将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本刊“独家报道”推出邵建华和他的教育“新政”,意在为我省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一种经验和思路。而专门对一个县级市教育局的行政负责人进行专题报道也是《江苏教育》的首次尝试,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篇5:《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此书封面设计简单素淡,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当今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着日本的教育的“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润泽的教室

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是啊,“润泽”,是多么让人心生憧憬的词语,我仿佛来到春雨后盎然的草地,仿佛闻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仿佛触摸到了女子滋润丰盈的手背。教室是润泽的,那一定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教室是滋润的,那一定是丰富的,有暖阳,有清风,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鸟语花香。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学会倾听

篇6: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要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发言的教室环境的话,必须对各种不同的意见十分敏感地倾听,建立起相互倾听的关系来,否则这一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我的思考:在我的课堂上,我希望他们多多发言,但是事与愿违,有时会沉默、自问自答、或是迁怒于他们,后来读了《教学勇气》之后,我知道“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与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使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对话中。”,我也试着去努力了,心平静了,但是我发现我没有努力在营造一种倾听与回应的氛围,对暗暗支持你的声音没有很敏感地肯定它,在这方面,我要好好努力!)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 “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71页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27页

在日常交谈中,有一类人是不为大家所喜欢的,就是无论你在讲什么,他都没听进去,而只顾自唠叨,你会觉得索然无味,暗自祈求这无聊的对话赶紧结束。这是因为,对话的前提是学会倾听。如果你有过这种经历,就不难理解课堂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从小我们就被鼓励要积极发言,发言要大声清楚,通常还有各种各样的手势来丰富和活跃课堂,于是乎,教师的声音,学生的声音,形形色色的手势还见缝插针,把课堂塞得满满当当的,然而没有倾听的“对话”只不过是不入耳的喧嚣。我们的学生常常在没有听清教师的话语后就急急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只要发言就要鼓励”的信条下,肤浅变得堂皇。发言结束后学生如释重负,对于别人的发言充耳不闻。没有倾听,对话变得缺乏深度,思维变得龟裂而不流淌,根本不能汇成集体智慧的海洋。小学阶段的闹哄哄到了初高中阶段后变成了表情麻木,沉默不语,而美国的情况却相反,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我们原先的对话是没有倾听、急于表现的“虚假”对话。不仅学生需要倾听,倾听对于教师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经常在听学生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学生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同学回答。佐藤学认为,在对话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有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他提出要创建一个润泽的课堂,润泽是相对于“干巴巴”的教室而言,干巴巴的教室里教师与学生都是紧张的,润泽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每个人的呼吸都是这种均匀、柔和,大家互相倾听,真诚地交流,轻声模糊的发言也是被允许的,因为它反映了一个思维正在延续的过程,事实上,真正的创造性的发言往往都是轻声模糊的,如果强迫学生大声地喊出自己的意见,或用手势在对错之间站队都隐含着撕裂他们思维的危险,在“润泽”的气氛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都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而不会为无话找话而紧张地中断自己的思维。

二、打开教室的大门

一般的校内教研活动都是事前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讨论,事后却只用短短30分钟议论一下就结束了。事先之所以花那么多时间据说是为了避免事后被说这说那。这种防御性姿态,以及观摩者对授课教师评头论足、一味指责别人缺点的研讨方式,都必须改变。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讨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67页

篇7:《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几个月来我认真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对我的感触很深,他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钦佩,一言一语值得我们深思。

书中第二章第三部分讲到“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然而,在大多数的教室里,这种“倾听”关系没能在学生当中建立起来。在没有“倾听”这一相互关系的教室里,占支配地位的是对他人漠不关心,因此,互相学习的关系是不可能产生的。要形成这种互相倾听的关系,光靠说一句“喂,注意听啊”是不够的。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一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读完这样一段话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往往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总是在讲,学生听。当我讲课时课堂纪律似乎很好。学生没讲小话、没做小动作。但学生听进去没有,我没有时间考虑,因为我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候我会时时强调:同学们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如果偶尔注意到极个别学生没听讲,我就会让他回答我当时讲的内容,当然他肯定回答不上了。然后我要其周围的学生来回答我的提问,结果出乎我的意外,也没回答出来。接下来我又点了几个上课我认为能认真听讲的学生回答同样的问题,结果还没让我失望!这说明我们大部分学生上课不细心听、专心听。不明白倾听的重要性。这样的课堂能达到预计的效果吗?当然不会!因此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课堂上我反复强调的知识点落实并不好。甚至比预计的结果差很多。事后总是抱怨学生没认真听讲,却没去挖掘事实的本质。

找到了问题的所在我开始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在教室里营造轻松的倾听氛围,首先从我做起,老师做到耳聪,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我都认真倾听,教师的倾听也许与讲课同等重要,教师“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在对话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这样,课堂中学生“发言和发言之间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联系才能产生出来”。佐藤学教授的比喻非常有趣而又恰当,他把学生发言和教师倾听比喻成投球手和接球手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准确无误的“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并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那么,教室里的“投球”将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学生也会因此更深入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其次让学生做到耳聪,要学生做到耳聪就是要学生能听得进、记得住,要学会如何听老师的讲话和同伴的发言,课堂上经常让学生复述老师的讲话和同伴的发言。再次,让学生做到“会神”,要学生能听懂,若只是动耳听老师的讲解和同伴的发言,而没有动脑加以思考,就不能领悟和理解老师和同伴说的是什么,不能领会知识的本质,这样的“倾听”就等于没听。可以这样训练学生学会“会神”:课上经常让学生说一说同伴的发言有什么好的地方、有哪些错误、应该作哪些补充,你有什么好的方法等。

本书中还有许多观点和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小林老师开始了在教室里构筑相互学习的实践案例,原田老师从蒲公英的学习开始,与学生的气息绝妙地息息相通的案例,一个个都是那样的鲜活生动,引人入胜。然而,案例中作为代表教师的原田老师,只能偷偷地与学生进行心灵地沟通,学生、家长息息相通的交往结晶——蒲公英,还没等到花开,就通通被拔掉的结局,使我深深感受到教学改革的举步维艰。

篇8:静悄悄的革命让学生快乐成长

《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是日本教育家佐藤写的一部关于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等的著作, 拜读之后, 我受益匪浅。在书中我接触到很多全新的教学形态方面的课程, 引领我进入了一片关于教学改革的新天地, 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 和大家分享。

一、转变观念, 创建情感交融的课堂

要顺应教学改革的浪潮,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等综合素质, 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知识的灌输者, 教师的任务就是维护课堂秩序, 然后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没有学生的直接参与, “尊重学生”仅仅是一句好听又响亮的口号, 是一句空话, 并没有落到实处。面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不仅自问:这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吗?我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老师吗?作为教师, 我的课堂能称得上是成功的课堂吗?我想,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虽然我们对学生也有付出, 但是, 我们没有和学生进行过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对话, 没有真正走近学生, 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不是合格的教师。我们要力争让学生真正喜欢, 在教学中享受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的教育理念是倡导教师要像母亲一样关爱学生,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应该带领学生去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 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真正用心成为学生喜爱的人。为了做到这一点, 适应新课改环境下的新教育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要重视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改变以前那种只重视认知理解, 而忽视情感体验, 重视共性统一, 而忽视个性发展的做法, 鼓励学生开拓自己的视野, 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 多角度、多元化地理解文本,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个性思想融入到学习过程中, 力争得到自己独特的感知和体验, 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尊重学生, 创建润泽和谐的课堂

在大家看来, “静悄悄”这个词语用来形容教学改革似乎不是很恰当, 新教育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实际不然。“静悄悄”只是指学生的学习环境, 是指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变化状态。而我们说的“生机与活力”同样指的是师生参与活动时对课堂的激情, 这二者之间是不矛盾的, 而且只有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教育改革才会收获颇多。佐藤先生就在《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中指出:作为教育工作者, 必须要关注课堂改革, 致力于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 让自己的课堂变成润泽和谐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 每个人的呼吸都是舒缓柔软的, 教师和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自由自在地表达、沟通、交流、分享, 人和人之间是真诚互信的, 心灵是无拘无束的, 让教育变得单纯而又简约。

在润泽和谐的课堂中, 教师和学生都要摆脱束缚, 不仅学生尊重教师, 教师更要尊重学生, 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自然而然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建立互相信赖的氛围, 在这样的环境下, 即使你的见解不够完善和成熟, 哪怕你没有自己的见解, 也不会受到歧视和被放弃, 你得到的永远是尊重和支持, 这就是润泽和谐的课堂带给我们的舒服的课堂感觉。这样的课堂, 就像是春风雨露, 让人感觉温暖滋润, 享受鸟语花香, 体会舒心轻柔, 这样的教室才是注重人文性的课堂。当然, 教学改革绝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改变和完善的过程, 经过时间的积淀和经验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才能构建出让我们憧憬的润泽课堂。

三、学会倾听, 创建自主合作的课堂

读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追求的课堂形式不是那种闹闹哄哄的教室, 而应该是一种互相用心倾听的课堂。佐藤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指出:构建优良的课堂的前提条件就是让学会用心地去倾听对方的声音, 哪怕这种声音不够动听, 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倾听对方的声音, 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重要的作用。但是, 以往的课堂都是教师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在教室也出现了争着回答问题的热闹景象, 但是这并不是所有学生的表现。有的学生只注意自己的答案, 对别的学生的答案却充耳不闻, 也不会倾听, 这样的学习就显得死板、片面, 也缺乏主动性, 因此, 热闹的气氛、踊跃的发言固然重要, 但是, 更重要的应该是倾听, 这样才能让学生认知更加深刻。

当然, 倾听是有方法的。教师倾听学生的声音, 不能只注意表述的内容, 判断正确还是错误, 而应该注意听学生的发言中流露出来的心情以及想法, 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而学生倾听教师, 也不是只听教师的分析讲解, 而要注意教师语言中隐含的心声, 同时还要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见解, 也能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体会, 开拓自己的思路, 扩充自己的视野空间。会倾听的人, 能听到他人心灵的声音, 互相倾听的课堂, 教师和学生都会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严肃的态度, 用心去体会对方话语中透露出来的内在信息, 同时帮助自己的理解, 正如佐藤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说的:互相倾听的教室, 是一种轻声细语的自然交流, 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四、拓展延伸, 创建共同发展的课堂

佐藤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指出学校教育不能只是学生之间的活动, 教师也要注重学习和提高, 同时也要将家长以及社会人员吸收到教育工作中来, 实现大家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学生之间因为拥有相同的学校环境, 学习的内容也几乎一致, 因此彼此容易形成相似的兴趣爱好, 这样, 大家互相影响就能实现共同进步;而教师, 通过合作交流也能很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从而促进学校优良文化的形成。一个学校只有拥有具有强烈合作意识的教师团队, 拥有奋发向上的教学风气, 才是一所成功的学校。所以, 教师应该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组织教学活动, 如公开课、组建教研小组等, 哪怕只是休息时间的短暂交流都将有助于教学经验的分享、教学能力的提高, 从而帮助优良校风的形成。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 要想深入开展, 外部的力量不可忽视。佐藤先生认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自己的家长, 因此, 家长这个宝贵的资源非常重要。要邀请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活动, 如学校以固定的时间作为“家长日”, 欢迎家长到学校来参与学校整天的教育教学活动, 在这样的过程中, 家长能够直接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 而且能够观察到其他孩子的表现, 从而以自己孩子为中心的意识就会被克服, 同时, 家长和老师以及学校之间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 拥有彼此之间的信任和默契, 有利于对孩子的共同教育。家长之间增进了解, 有利于共享信息资源, 也有利于所有孩子的发展, 所以, 充分利用家长等校外资源, 能有效促进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的共同发展。

上一篇:中国部门职责下一篇:活动小游戏惩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