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 学习心得

2024-04-17

静悄悄的革命 学习心得(共14篇)

篇1:静悄悄的革命 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暑假期间学校推荐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开始自己读的是电子版本,但是经过阅读,不仅仅是这本书本身的内容让自己受益匪浅,而且书中提到的相关内容自己也很需要学习,所以自己又买了纸质版本的书本来拜读。这本书虽然写的是“静悄悄的革命”,但是其中的内容不仅仅是只有教学的革命,而且深入浅出的阐述了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师生互动观。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渐在自己的脑海中扎下根的时候,在学习高效课堂的模式同时,我也开始试图将自己的课堂转变为我理想中的开放的、个性的、多彩的课堂,但在许多次的尝试中,对于中低年级而言,高年级的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参与小组讨论交流的学生越来越少,有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但不愿分享,还有的学生表情淡漠。如今来到小学,教低年级的孩子,课堂显得一片和谐,很积极,很热闹,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我陷入了困惑中,我不知是否有其他的老师也如我这般,在茫然困惑中继续探索:如何去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暑期打开《静悄悄的革命》,原来诸多的困惑并不是我一人所有。“日本的教师也在边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这一切与我国教育的现实状况是何等的相似!”认真读完这本书,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个性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现在想想,一味地关注自己要说什么,要做什么,不去想学生需要什么,不倾听学生们的声音,怎么可能上好课,可见,会倾听也是种能力啊!佐藤学说,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因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那么不善于倾听的老师呢,往往自己很爱讲话,但讲话时是不会对自己的言辞进行谨慎的选择的,也对在场的每个学生能否听到或理解自己的话毫无意识。

以后我要一直提醒自己努力做一个倾听者。在课堂上将必要的知识表达给学生,去倾听学生的接受程度,倾听学生的理解程度,倾听学生的学习感受。然后再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坚定地想成为优秀的倾听者,与自己对话,与学生对话,倾听孩子有声的、无声的语言。课堂上的质疑、梳理我会有选择地放手让孩子们做,而我就是倾听、判断、指导。比如,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我发现有待调整的地方,就会请其他的孩子给出建议,再回到原问题上有针对性对话,让孩子们在倾听与对话的过程中有效的学习,我尝试着用有意识的自我提醒和约束来改变我的课堂。

佐藤学说,会倾听的老师才能实现与学生的对话。这种对话绝不是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课堂,而是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或许,课堂上是静悄悄的,但是老师的倾听让课堂浸润在一种不一样的氛围里,空气中流动着孩子和老师的思考、碰撞、融合、完善、超越,那必定是润泽的课堂,也是我努力想要追求的课堂。

篇2:静悄悄的革命 学习心得

很早以前就听过佐藤学教授的大名,但对他的书就是没有阅读的欲望,总是以为一名外国教授,又是专门搞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权威,写出来的著作会不会是超现代的,自己看得懂吗?这次因为阅读任务,带着疑问读完这本书以后,不禁为佐教授的研究态度深深折服,“务实、坚持、平易、深刻”就是我对他研究态度的印象。他作为日本名牌大学的名教授,对行动研究从不马虎,也不搞形式化、表面化。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走访了全日本各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习班和学校进行改革,就如他书上说的“一直在积极推进这一“静悄悄的革命”,“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来一直如此”,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20年来他一直坚持做着行动研究,摒弃形式化、表面化的作法,深入学校,与校长和老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种种问题,用强有力的事实来支撑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坚持实事求是,认为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真实交流自己所感受的,会得到意想不到收获,认为“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为此他发现“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为自己最初5年的行动研究的力不从心,充满着自责和自厌的情绪,但通过20年来的坚持,他认为“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从书本中学到的东西固然重要,但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还是从教学实践和现实中学习,像能够读懂书本一样读懂课堂里的现实”。

佐教授还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化的现象、问题和案例进行深刻分析,如在“谈到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息息相通”中,认为“与学生息息相通是组织相互学习的教师的基本功”,在案例中,他叙述着一个“浦公英学习”的故事,案例中原田老师是一名代课教师,原田老师是一位能够与学生产生绝妙感觉的教师,但原田老师拒绝“齐步走”,终于选择与学生同呼吸的方向,作出“即使明年会失业也不管了”的决定,原田老师和学生一起经历“浦公英学习”,但当原田老师代课期满以后,没等浦公英开花,全被校长拔掉了,佐教授为之可惜,深深叹息“这些浦公英不是杂草,而是学生、家长和原田老师息息相通的交往的结晶啊”,批判当前教育没有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缺乏能够发展与学生交往的教师。

篇3:静悄悄的革命 学习心得

新课改指出: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等都是有益的。教师应当基于学生这种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不断改进教学行为。

“让学”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哲学家海德尔首次提出的。“让学”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

一、让学———“让”学生先学,学什么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应该说最有效的“教”就是让学习者“学会学习”。在新课标理念的影响下,改变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教之前先学! 这种先学是激活已有生活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感悟、去实践,从而初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先学,老师需要提出学习问题并逐渐成为基本要求:学习本课内容,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以前类似的学习内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针对教学内容的差异, 我们还可以精心布置前置性作业。如在学习“折扣”这一内容之前,布置了以下前置性作业:(1)什么是打折?请举例说明。 (2)以一件物品为例,到商场了解一下,打折是优惠还是陷阱? 这两个问题既有适度的空间让学生去经历,又有研究的价值和可操作性。

二、让学———“让”学生互学,怎么学

学习过程中,问题权、互动权、话语权应该是学生的,我们不排除接受式学习方式, 但更欣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欣赏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互动交流后产生的灵感,这样的交流不仅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还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不断改善自己的先学方式,利于主动构建新知,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教学中,笔者尝试着让学生在研学、展学中进行互学。

1.研学———在小组中互学

小组合作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轻松的氛围,学生少了压力, 多了自信, 他们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互相帮助、相互启迪,利于创造发现。教学中,我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同质合作小组, 让组内成员把自己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以及疑问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共同探讨,形成小组共同的研究成果。

如教学“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探讨圆柱的体积。生1:圆柱可以通过分,拼成长方体,考虑到两者变与不变的关系, 圆柱的体积就是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用底面积乘高。生2:仔细观察,我可以用侧面积乘长,即v=(r×h)×(c÷2)。生3:可以用前面乘宽,即圆柱侧面积的一半乘半径。途径不同,但结果一样。

可见,这种基于小组合作下的数学学习,学生之间可以产生共鸣,可以有不同观点的交锋,也可以在别人观点的基础上引发新的思考。组内互学使学生对知识的解读变得多元化。

2.展学———在集体中互学

展学是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进行交流。在组内初步达成统一的认识后,每组选派代表汇报,教师要及时捕捉探究资源,对学生的汇报组织点评、辩论。这是个不断修正、不断优化的过程,利于形成科学规范的认知体系。

教学苏教版数学(下同)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关于订阅杂志的问题时,汇报1:答案是7种不同的方法。只订一本,有3种,订两本的有3种,订三本的有1种;汇报2:我们用搭配的知识,画图的方法得出的也是7种;汇报3: 我们是用数字表示的,1代表《科学世界》,2代表《七彩文学》,3代表《数学乐园》, 订阅的方法是 :1、2、3、12、13、23、123。教师 :怎样更简洁又能让人一目了然。讨论后,有小组说,用表格呈现能让人一目了然,表格呈现的需求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体现。

这种集体式互动学习,思想得到了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相互启迪,互相借鉴,方法不断优化,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提升。

三、让学———“让”学生学,教师教什么

让学,提醒教师,先学后教。

1.教“最有价值”的知识———变 “学会”为“会学”

教学过程既是“教法”的实施,又是“学法”的体现。加强学法指导,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领悟,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自己的“方法体系”,拥有自己的“工具箱”,进而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三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时,我以“观察现象—分类命名—特征分析—实践应用”为主线展开教学研究,总结阶段将问题聚焦到了刚才的研究方法上, 为四年级的“旋转”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

2.教“最有力量”的思想———变 “传授”为“探究”

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源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积累的诸多经验,进行有目的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更好的认知结构。这是一种积极心态下的主动建构过程。

教学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一课时,小军所坐位置的确定,在科学描述、表述方式上,老师没有急于传授,而是不断创设悬念、激发需求,学生潜能被激发,创意不断,老师捕捉资源,引领分析、修正完善,最终出现并介绍数对。学生的这种主动探究,思维是深刻的,还渗透了函数思想。

四、让学———“让”学生学,教师怎么教

1.因学生的需要而教

面对未知,学生充满了好奇,有积极探究的欲望。但是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局限,导致在先学、互学中,呈现出来的依然是点状的、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学生需要教师进行评判、点拨。教者应该是资源的捕捉者、处理者,在于帮助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验证,将点状认识有序整理、提升能力,让认识清晰,思维深刻,知识结构化。

2.贴学生的思维而教

学生是富有想象力的,思维是丰富的、发散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依赖课堂预设,很少关注生成性的东西,对学生外显的思维,因不符合教师的期待而不予关注,忽略了学生的思维价值。

教学三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时,对于平移几格,学生一直存在问题,总是相差1,教师往往不以为然。细细观察,学生用点移动时,往往在数点,而不数格数。抓住问题的所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交互讨论中,思维得以清晰。

3.留有空白地教

留白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智慧。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但获取知识的方法、手段更为重要,有了方法、手段,可以更为主动地获取新知。

“留有空白地教”, 也许只是点到即止 , 却让学生的“学”欲罢不能 ,其深层意义在于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领他们无限可能地生长。

篇4:静悄悄的革命

【编者按】

一名教育局长,主政一方教育,他肩负什么样的使命,他的工作内容是什么?他以什么样的方式履行他的行政职能?是“人、财、物”一把抓,还是“责、权、利”一肩挑?面对基层学校,是领导还是服务,是检查还是指导?如何激发校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如何打造高效精干的机关队伍?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局长邵建华这样一个“没有教育专业背景”且“专做看似与教育无关的事情”的“局外人”履新近三年来,以他的教育“新政”令张家港教育“风生水起”“气象万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大举措,对许多重大教育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沈健厅长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结合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科学谋划如何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促进公平,以改革提高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县(市)级教育行政领导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将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本刊“独家报道”推出邵建华和他的教育“新政”,意在为我省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一种经验和思路。而专门对一个县级市教育局的行政负责人进行专题报道也是《江苏教育》的首次尝试,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篇5: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直到我手中拥有《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才解开了多年的困惑。造成这一现象有若干原因,诸如班级人数、一统化教学形式、讲究效率的课堂等,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过分追求虚假的主体性教学。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讲授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教师可以从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而转变为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师”,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师”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像这样的精辟之言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了呢?一到课间,老师就会互相抱怨自己班级的学生不回答问题,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公开课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桌上摆放着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想着自己该说些什么话,该怎样把学生引到自己的教案中来,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预设的答案,我们心里就很急,一急就随便给孩子找个借口让他坐下,或者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还美其名曰:“你是这样认为的……”,课堂上,学生始 终被 老师牵着走,所以长期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就容易陷入一种“齐步走”的框框中。 左滕学 先生说:“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只有教师俯下身子,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才能取得教学相长。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这种以倾听为基础的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就是佐藤学先生所言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佐藤学先生认为在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师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互动,这就是伊藤学所认为的服装裁剪式教学,学生的学习乃是不断地从个体发出,又回归到个体的。另一种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如文字所述,这样的课堂好像不同乐器的声音相互协调的鸣响而产生了交响乐那样,称之为交响乐式教学。书中的 田原 老师很值得我们学习, 田原 老师从“蒲公英”的学习开始。在班级里讨论一位同学带来的蒲公英,怎样寻找到日本的蒲公英。在这一过程中,连作文没写过的学生,竟然以蒲公英为题开始写作文;有的同学还到图书馆到图书馆里查询;妈妈们在星期天也带着孩子到郊外去采集。 田原 老师还和孩子们一起种植蒲公英。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用诗用文章表达自己的感动。 田原 老师的做法既包含了“量体裁衣 ”般的学生个性,又包含了“交响乐团”般的相互作用,息息相通的润泽的教室才能生成。

这样润泽的教室,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

★ 关于《静悄悄的革命》的读书心得

★ 井冈山革命教育心得

★ 马克思原理实践心得革命

★ 革命英雄事迹

★ 读书心得

★ 读书心得

★ 读书心得

★ 革命精神教育学习心得

★ 革命电影观后感

篇6: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初闻书名,很难想象这是一本教育学书籍。事实上它是日本教育学专家佐藤学先生经过二十多年,参观了1000多所学校,走了7000多间教室,以“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为观察出发点,结合许许多多的实例著就而成。

刚站在讲台上时,我满腔热情,一心想把所有学生都教好。上课时好想把所有相关知识都讲给他们听,想把所有的题型都呈现给他们,课后也布置很多作业,但是效果很不明显。其实教育不就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并使受教育者的身心都受到影响的事。这正如佐藤学先生指出的:“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看到这段话,我明白了书名的由来,同时也引起了想看这本书的兴趣。

在上课时,我喜欢让学生来回答问题,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来发现知识。但是我一直很疑惑:遇到理解缓慢、说话声音轻的、说话模棱两可的学生,我是让他继续讲下去还是让他坐下。讲下去,其他就受不了了,吵闹声会越来越大。坐下去,又怕这会使他越来越不敢发言。当我读到下面这段话的时候,看法有了很大改变,以至心情也豁然开朗。书中指出:“对清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的教师是不肯能理解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么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想、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的。”对于这一点我相当忽视。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不善于用明确地语言来描述自己思想的学生,他们的回答不正是他们思考的过程体现。比起积极发言的学生来说他们同样非常优秀。而对于那些不假思索就断言的学生,我更应该告诉他们:“要思考后才发言。”

总是在办公室时听到有些教师说:我们的教室气氛总是死气沉沉的,学生缺乏表现能力。但是看看课后,没有一个班级是不活跃的。我们不要求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我们应该去追求“互相倾听的课堂”。在家访时,不少家长都会说,我的孩子在别人面前不说话的,但是回家就会把学校里的事情告诉我。为什么学

生在课堂沉默寡言而在家里可以大胆言语?原因无非是孩子在家信赖自己的父母,父母愿意听孩子讲。那么我们课堂如果也能做到这样,还怕学生不积极、踊跃发言吗。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这首先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静下心来去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需要,接纳学生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也不例外。教师还应该在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后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还有一点影响比较深的是“公开日常授课”。书中说:教师们通常对于别人批评自己的工作是极度反感的,然而指责起别人的工作来却是言辞有加。这正与学校里总看到新教师在上公开课,而很少会有老教师主动去上的现象符合。同时这也说明我们在工作中总是指责学生的不是,很少会去用心发现他们优点。我想只要我们在平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的培养他们,即使当天的课失败了,也根本不需要害怕。

篇7:《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七台河市第二小学刘淑阳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青年教师的关注。此书封面设计简单,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静静读来,收获颇丰。《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当今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着日本的教育的‚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润泽的教室

作为青年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是啊,‚润泽‛,是多么让人心生憧憬的词语,我仿佛来到春雨后盎然的草地,仿佛闻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仿佛触摸到了女子滋润丰盈的手背。教室是润泽的,那一定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教室是滋润的,那一定是丰富的,有暖阳,有清风,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鸟语花香。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

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学会倾听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的确如此,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篇8:静悄悄的革命 学习心得

改革, 势在必行。

互联网的全球化发展, 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阻隔, 让不同国家、民族、地域的人们可以“零距离”沟通。这一特点使得课堂教学形式转变成为可能。美国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应运而生, 中国紧跟其上。幕课、微课、翻转课堂、创客等各种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 正在给中国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我校于2014年9月推出了翻转课堂“211+1”课堂教学模式, 旨在通过学案翻转和信息技术的翻转, 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教育信息化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

1. 时代背景

2015年5月23日, 在青岛举行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 刘延东副总理提出了信息化对教育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一是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与学的“双重革命”, 是共享优质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二是教育信息化打造了“没有围墙的学校”, 是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必然选择;三是教育信息化汇聚了“海量知识资源”, 是人类文明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因此,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 以教育信息化来带动教育现代化。

2. 个人背景

作为一名教学副校长, 我一直在思考, 教育信息化到底该怎么搞?如何跟学校教学、管理结合起来?哪些信息技术能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这将会对提高学生成绩和学习能力产生哪些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 带着对教学改革的一腔热情, 我从2010年起, 重新来到教学的第一线, 亲自担任1004班的兼职班主任兼物理教师。1004班毕业后, 又继续担任1407班的兼职班主任和物理教师, 这样做就是想通过和学生的“零距离”接触, 真正探索和践行教学改革, 体会改革给教师和每一个孩子带来的点点滴滴的变化, 总结经验, 进而将成果再深入推广。

二、优质资源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技术支撑

教育信息化浪潮来袭, 幕课、微课、翻转课堂、创客等新概念、新技术正一步步改变着学校的教学模式和人们的学习方式。为了应对这种种变化, 为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我们不断更新硬件, 学习新软件。

1. 硬件方面

教育部提出了“三通两平台”的核心目标, 即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搭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目前, 我校的互联网接入率达100%, 每个教室和办公室都可上网, 实现了“班班通”, 每一个班级都拥有多媒体设备。全校教工开展网络教研, 共享网络优质资源。

2. 软件方面

刘延东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提到:“‘互联网’开启了人类文明交流交融的新时代, 我们应以教育信息化为契机, 相互学习借鉴各自的成功经验。”

一是幕课培训:我校邀请以北大博士唐振庭为代表的幕课培训团队, 来校为教师进行了十余次培训和讲解, 目的是让教师们对当下的教学模式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更新理念, 改变方法。二是微课制作:我校组织各学科的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 多次前往上海、西安、南昌、广州、深圳等地学习制作微课, 亲自聆听如何用微课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并且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微课大赛。三是读书活动:为了和翻转课堂相结合, 推荐教师认真阅读《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 (教育部推荐图书排名第四) , 了解“美国数学教父”可汗是如何凭借一根网线颠覆了美国的传统教育。

三、翻转课堂“211+1”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1. 翻转课堂“211+1”课堂教学模式介绍

概念:翻转课堂是从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翻译过来的术语, 也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简称“翻转课堂”或“反转课堂”。我校目前翻转课堂的载体分两级, 即高级形式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微课”和基本形式的书面文字支持下的“太原十五中教学设计”, 即信息技术的翻转和学案翻转。“211+1”即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课中以问题驱动式的形式开展20分钟的师生、生生互动交流, 10分钟时间的以小组为单位构建本节课知识框架, 10分钟时间进行本节内容的检测, 查缺补漏。课后“+1”的周清制, 每天上午第五节课为周练时间, 每天安排一科。

实施方案:根据我校实际的生源现状, 在校领导为期一年调研和系列实验的基础上, 课改于2014年9月正式拉开序幕, 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课改组织机构、实施步骤、实施办法、模式流程、集体备课、教学评价、保障实施。其中, 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学案的编写要求、课堂流程操作手册、学生分组方案、“学案式”教学过关考核实施方案。

模式成立:经过一年多的持续深入发展, 老师们在把握教材、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方面的能力提升了, 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进行本校教师的赛讲选拔, 逐渐推出并形成了一套太原十五中翻转课堂“211+1”课堂教学模式, 最终编写成集, 它们是《太原十五中翻转课堂“211+1”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集》和《太原十五中翻转课堂“211+1”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课教学设计集》。

2. 成果及反思

信息技术的翻转是指老师提前录制微课, 让学生自学完成知识传授;课堂上老师再针对学生的薄弱知识点进行教学, 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进行知识的交流, 实现知识内化。信息技术让学校的课堂真正实现了翻转——学生已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微课自学的优势在于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 而是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碎片化学习方式。

到目前为止, 我已录制了200多个教学视频, 点击量达3万多次。通过数据分析, 通过QQ等交谈工具, 我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 对问题随时解答, 并且用“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这种形式在网上回复, 既做到了师生互动, 又体现了人文关怀。在QQ群中学习, O2O线上线下实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 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学习和混合式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翻转课堂课改,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日渐显现。以我所带的1407班的物理学习为例, 学生的学习状况改善显著:

一是差生转化。有一位学生, 过去不会学物理, 在微课的帮助下, 坚持努力不放弃, 逐渐由“学不会”到“学会”, 产生了兴趣后, 又由“学会”到“会学”, 在最近一次的考试中, 物理成绩居然跃居年级第一。

二是好生优化。有一部分学生, 以前物理学习有较好的基础, 接触了翻转课堂后, 自主学习热情更高, 通过老师和学生的线上交流和对话, 学习由“会学”变为“爱学”。

三是成绩良化。通过对1407班物理成绩的跟踪分析可以看出, 本班的成绩正稳步前进。这个班在高一入学时属于平行班, 从高一到现在的9次考试中, 前五次成绩还和其他平行班的成绩不相上下, 到第六、第七次考试时, 班级物理均分已经开始高出平行班, 而在最近的第八、第九次考试中, 物理均分甚至超过了尖刀班。

反思

刘延东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提出:“要以人为本, 推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她说, “再先进的技术, 再高级的软件, 也无法替代教师的言传身教;再多彩的视频, 再精美的画面, 也无法替代面对面、手牵手的温暖鼓励。”

仔细观察周遭, 我产生这样的疑问:同样运用信息技术, 同样录制微课, 有的微课甚至讲解精湛, 为何点击率不高?为何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

我个人的体会是:翻转课堂这一手段, 最终是要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更重要的是在教授学习的过程中, 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注重对

习习的的过过程程中中, , 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注重对“人”的培养。

我利用翻转课堂搞了一次高中物理夏令营和一次冬令营, 目的是“悟物穷理、启迪智慧、修炼品质、明礼诚信”。每一位参加的学生都要郑重地写下申请书, 并请家长签字寄语, 经我一一审核后签字批准, 方可加入。在寄语中, 我这样写道:“希望这次特训收获显著, 不仅在知识上, 更是在能力和做人上;教育是慢功夫, 希望大家小步走不停留。老师我守候陪伴, 静待花开。”学生们没有一个不愿意参加的。

曾经的1004班, 我用晨跑来育人。三年坚持每天晨跑, 让学生从小事开始, 将小事坚持下去,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学习, 最终实现对“人”的培养。三年下来, 学生们懂得了坚持, 懂得了做事, 懂得了做人, 他们说:“我们在享受人生。”

今日的1407班, 我用翻转课堂来育人。我用每一次细致的视频告诉他们细节决定成败;我用每一个收集的数据告诉他们坚持就能花开;我用每一日的陪伴告诉他们成长并不孤单。也许今天的他们还不能体会, 但我深信有一天他们会知道我教给他们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知识, 会体会到做人比知识更重要, 做事比成绩更重要!

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到位:由于积习难改, 教师理念转变不及时, 导致行动延迟, 教育改革不彻底;由于信息沟通阻滞, 不能及时了解世界教育教学方式的发展进程;还有一些原因造成不能让更多的教师走出去看看, 从而引起触动, 真正改变教育现状!

“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教育的本真是还原教育的本色, 是回归教育的平淡, 是恪守教育的宁静。教育就是把朴朴素素的东西坚持做好, 把平平凡凡的事情坚持做好, 并且做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篇9:静悄悄的革命

几年前,本刊记者去云南采访时,发现财政厅已经设立了一个名为“绩效评价处”的新处室。当时主管副厅长笑着形容道,“无爹无娘,无儿无女”。意指上下都没有可对接的机构。

时至今日,财政绩效已经在地方悄然生长。在本期的采访中,抽样选取的五个省,均设立了专门的绩效管理业务处室,并且,他们对财政绩效的重视,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开展这项工作,均源于自发。地方自发性的实践已经远远领先于顶层设计。

他们这样做,也并非出于“轰轰烈烈大干一场”的考量。五省的政府理财官均理性地强调,这只是财政职能的一次重构和回归。

但,这的确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是因为这一次的变革,无需“流血”,看起来也不那么轰轰烈烈。

而之所以叫做“革命”,是因为它确实让财政开始“质变”。

其一,它改变着财政的职能与命运。

财政的职能,曾被人简称为三个字:“管分钱”。而这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让财政的职能由“管分钱”转型为“管花钱的效果”。“管花钱的效果”,不仅是财政本应具备的职能,更是财政的未来命运。事实上,唯有“管花钱的效果”,也才能分好钱。

其二,它重构了财政与部门之间的关系。

五省的政府理财官均表示,这种“重构”的核心,在于财政所掌控的资金与部门掌控的项目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也在于项目运行前后事权与财权的和谐。财政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分钱”的角色,而是还要“管花钱的效果”。

最起码,在专项资金面前,财政不再是“过路财神”,而是开始管部门的花钱效果,这直接把以往财政无法管的专项资金管起来了。最重要的是,它保证了“钱”到“事”的转化中的绩效最优化。

其三,它促进了政府理财时代的真正到来。

目前政府理财的质量似乎成了边缘性问题。实际上,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更应该讲求理财的质量,理财水平的高低和理财质量的优劣直接反映一个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但现实是,政府理财的实效与企业理财和个人理财比起来,差距不小。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以燎原之势从基层开始蔓延。

篇10: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

花园小学 陆彩虹

《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分别从教室布置、教学改革、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等几个方面来讲述日本的课程改革是超前的,而且是静悄悄的。笔者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教育是一个慢的学科,教育改革急躁冒进是很难成功的。在本书的前面,教室里面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其中一个老师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姿态,看他们是否是持续学习?”这说明新课程里面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已经引起教育评价的注意。一切自主的学习都是理想的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学生学法指导的中心即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本书中提出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形式——手势。在教学效果中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不可能发生的。交流不是突然发出信息而得到应答,而是在发出信息之前就想到了对方的“应对”。多数教师只注意自己的教学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

此书中有两个形象的关于教师的比喻: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在此书中,服装裁剪是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堂。每个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所以称之为“交响乐团”。

此书中强调的另一个重点是在中小学中的公开课非常重要,因为学校中的教研只有相互之间听课,相互指出缺点,切磋。只有这样每个老师才能共同进步。学校里面的教研才能真正实施,有效进行。我也认为教学行为是一种公共行为,所以开门上课是正常的,推门听课也是每个老师应该接受的。教师上课应该主动让别人听。

综合学习是本书的一个重要论题。综合学习是一种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最大的魅力就是从人活生生的现实出发进行学习。综合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开发。我国以后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

教师常常爱用“大家”来称呼学生,但是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的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所以教师不应该忽略深入学生内心,来教育他们。班级授课的一个缺点就是老师目中无人,悲哀的事是对待不同的学生用一种方法。这样不利于发现拔尖人才。如果想真正教育一个人,前提条件是了解他们。教育是一个人人都参与的事情,包括家长。家长应该常常去学校了解教育。此书中,如果学校失去了这些热心于教育和学习的人们,那么,它即使能够招收和训练学生,也不过是一个不能发挥任何创造能力的机构而已。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花园小学 贾文琴

在众多的教育理论书籍中,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以独特的叙述方式,给我强烈的感受。我被书中那些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态度所感动。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时间是一种文化,而文化的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心情久久难已平静,它也许不是一本能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疑问的书,但应该是一本能引起不满足于操作化教学的教师们心中共鸣的书。书中用作者多年观察和参与的教学改革的案例,呈现出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

我非常敬仰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那该是一个怎样朴实、认真、讲究实效的学者?他流连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将一切收纳于胸,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并精辟地论述:“静悄悄的革命,即使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效果。”读着这些充满睿智与思考、信心与执着的文字,就像喝一杯极品冻顶乌龙茶,甘甜隽永、回味无穷。

书中介绍了教室里的“静悄悄的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理的、反思的学习。这种是创造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师里的交流;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学习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时间活动。作者为我们提出了许多的命题,结合我的感受谈几个触动我的。

一、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所谓学习,是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世界(物)的接触与对话,是与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学生的或教师的认识的接触和对话,是与新自我的接触和对话。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人际交往和完善自我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作者把通过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学习的特性称为“学习的三位一体论”。活动的、合作的学习我们并不陌生。这个反思的学习又该如何体现呢?在新课标中建议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回顾自己思考过程的习惯,能在回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自己思维过程中的得和失,并总结经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问一些:想一想,你是怎么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的?你为什么没有能够得到问题的答案?你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回想起自己的教学,更多地是追求那种热闹的,积极发言的课堂气氛对于课堂上一时的沉默,总是担心因此会浪费时间,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总觉得这样的课一定是在设计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参与面寥寥无几便是自己教学工作的最大失败。于是,便总是追求课堂上积极发言,积极响应的热闹气氛,全然忽视了相互间地用心倾听。在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发现大多老师也是如此,好像课堂气氛是否热闹便是一节课成败的标志。于是,往往一个问题的设计造成课堂上的暂时沉默,教师就会很急躁地给予适当的提示,或直接给出答案,随后在一连串的“知道了吗?”“明白了吗?”的询问声,在学生频频地附和声中,满意地继续去上自己的课。如今“主体性”神话的提出,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仔细回味佐藤学教授的话。是的,从表面上看,课堂显得异常活跃,气氛相当热闹,学生是在积极地配合,实际上是教学中的一种假象。教师在无意识中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剥夺了学生创新的机会。

二、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啊”等共感共鸣。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学生的看法,而并不是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于是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其实,对那些不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倒是该写上“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预期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由此可见,看来作为教师十分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倾听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间的交往。要做到让学生能竖起耳朵去倾听教师另一角的学生说话,与远处的学生发生相互交流,那必须经过非常耐心的长期的反反复复的努力。其实,学会倾听是一种学习,一种礼貌,一种修养,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然而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倾听,是一种理解。有人说,教育就是不断消除误解的过程。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倾听,还是一种等待,给孩子机会,不随便打断孩子,也不轻易做出评价,让他们把话说完,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共创成就.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我们都应学会倾听,倾听他们的话语,倾听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梦想。

三、互惠合作的同事关系

教师间怎么形成“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呢?必须是所有的教师都开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时才能构建起来。同时,改变教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本学期以来我校进行了开放式教学观摩课,还有教学开放周和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我们学校都有专门的摄像师给每位上公开课的老师所讲授的课精心刻录成光碟,这样便于我们今后更好的改进教学之用.在这期间,我们认真准备课堂教学活动,先是同课头老师相互发表对此课的见解和看法,然后相互听课和评课,家长也被邀请参与我们的教学活动,并请他们谈谈对此课的看法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我想课程建设需要的不是僵化的头脑,而是充满活力的躯体,是和同事们合作、亲手共建的快乐感。

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尊重学生的不确定

武进区花园小学 董美华 佐藤学认为:学生在认识和表现事物的同时,也在表现自己并建构和他人的联系。在这类学习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课堂上经常会有不确定的回答,我们教师大多没那么有耐心去听他们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像挤牙膏一样地去说。其实: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课堂上,学生的思考脱离了常规思维,正在酝酿中,思考得还不够成熟,为了就发言表达自己所想,就举手发言了,这样的回答带有很大有确定的成分。如果遇上这样的回答,教师最要不得的是棒杀这种思考、这种回答,如果这样的话就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思维出现障碍的体现,这个障碍需要教师或其他同学疏通。像这种不确定的言语,最能深入到其他学生的心中,只要帮助这个学生扫清了思维障碍,其他有同样思维障碍的学生也将扫清自己对新知识认识上的障碍。表面上,教师是为某个学生扫清了对新知识的障碍,实则为许多有同样障碍的学生理清了对新知识的认识,一举多得。同样,教师最要不得的是棒杀这种不确定的回答,要知道这种回答的障碍处大多是具有代表性的,出现这种障碍的学生在内心深处是迫切希望教师能及时帮助他们的。扼杀了学生这种不确定的回答,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更为严重的是回答问题的学生再也不愿意举手发言了。

由此可知,教师必须慎重对待学生不确定的回答和表现。当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告诫自己这种回答具有重要意义,不可以棒杀,要慎重对待。

篇11:精选经典书籍静悄悄的革命心得

“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然而,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看法,而并不认真地对待‘倾听’。”“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日本佐藤学先生所著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像这样的精辟之言俯首可拾,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了呢?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对学生的发言不耐心听,不加以辨析,学生回答中明显的错误,老师也会充耳不闻,甚至还笑着鼓励:“你说得真好!你真聪明!”这不,前不久,一位学校的骨干教师上课时,当学生回答“秋天到了,金黄的油菜花开满了田野”时,这位老师微笑着说:“你真会观察!”俗话说:“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如果说这是老师的口误,那还可以原谅,但是,我们仔细地想想,这位教师认真倾听了吗?老师或许是出于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吧,殊不知,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不加辨析的盲目鼓励,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也许会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我们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认真倾听

篇12:《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一、什么是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先生认为,教育改革应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和我国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历史观上,日本的教师正在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但乐观的伊藤学称“这种混乱局面决不是坏的征兆”。真正从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许就要有这种耐心和观察的。在耐心与观察时,伊藤学融入了学校和教师中。他说:“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老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他发现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定的风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进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第二实验中学的所有教室也同样和上边一样,每个教室都有不同的风景,都有不同的问题。我们所有教师必须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

二、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

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相互工作的同事关系

教师间怎么形成“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呢?必须是所有的教师都开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时才能构建起来。同时,改变教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我们学校组织的研究课、开放日等活动时,我们教研组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想教育改革需要的不是僵化的头脑,而是和同事们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快乐感。

篇13:静悄悄的革命让学生快乐成长

《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是日本教育家佐藤写的一部关于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等的著作, 拜读之后, 我受益匪浅。在书中我接触到很多全新的教学形态方面的课程, 引领我进入了一片关于教学改革的新天地, 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 和大家分享。

一、转变观念, 创建情感交融的课堂

要顺应教学改革的浪潮,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等综合素质, 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知识的灌输者, 教师的任务就是维护课堂秩序, 然后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没有学生的直接参与, “尊重学生”仅仅是一句好听又响亮的口号, 是一句空话, 并没有落到实处。面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不仅自问:这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吗?我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老师吗?作为教师, 我的课堂能称得上是成功的课堂吗?我想,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虽然我们对学生也有付出, 但是, 我们没有和学生进行过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对话, 没有真正走近学生, 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不是合格的教师。我们要力争让学生真正喜欢, 在教学中享受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的教育理念是倡导教师要像母亲一样关爱学生,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应该带领学生去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 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真正用心成为学生喜爱的人。为了做到这一点, 适应新课改环境下的新教育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要重视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改变以前那种只重视认知理解, 而忽视情感体验, 重视共性统一, 而忽视个性发展的做法, 鼓励学生开拓自己的视野, 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 多角度、多元化地理解文本,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个性思想融入到学习过程中, 力争得到自己独特的感知和体验, 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尊重学生, 创建润泽和谐的课堂

在大家看来, “静悄悄”这个词语用来形容教学改革似乎不是很恰当, 新教育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实际不然。“静悄悄”只是指学生的学习环境, 是指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变化状态。而我们说的“生机与活力”同样指的是师生参与活动时对课堂的激情, 这二者之间是不矛盾的, 而且只有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教育改革才会收获颇多。佐藤先生就在《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中指出:作为教育工作者, 必须要关注课堂改革, 致力于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 让自己的课堂变成润泽和谐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 每个人的呼吸都是舒缓柔软的, 教师和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自由自在地表达、沟通、交流、分享, 人和人之间是真诚互信的, 心灵是无拘无束的, 让教育变得单纯而又简约。

在润泽和谐的课堂中, 教师和学生都要摆脱束缚, 不仅学生尊重教师, 教师更要尊重学生, 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自然而然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建立互相信赖的氛围, 在这样的环境下, 即使你的见解不够完善和成熟, 哪怕你没有自己的见解, 也不会受到歧视和被放弃, 你得到的永远是尊重和支持, 这就是润泽和谐的课堂带给我们的舒服的课堂感觉。这样的课堂, 就像是春风雨露, 让人感觉温暖滋润, 享受鸟语花香, 体会舒心轻柔, 这样的教室才是注重人文性的课堂。当然, 教学改革绝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改变和完善的过程, 经过时间的积淀和经验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才能构建出让我们憧憬的润泽课堂。

三、学会倾听, 创建自主合作的课堂

读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追求的课堂形式不是那种闹闹哄哄的教室, 而应该是一种互相用心倾听的课堂。佐藤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指出:构建优良的课堂的前提条件就是让学会用心地去倾听对方的声音, 哪怕这种声音不够动听, 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倾听对方的声音, 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重要的作用。但是, 以往的课堂都是教师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在教室也出现了争着回答问题的热闹景象, 但是这并不是所有学生的表现。有的学生只注意自己的答案, 对别的学生的答案却充耳不闻, 也不会倾听, 这样的学习就显得死板、片面, 也缺乏主动性, 因此, 热闹的气氛、踊跃的发言固然重要, 但是, 更重要的应该是倾听, 这样才能让学生认知更加深刻。

当然, 倾听是有方法的。教师倾听学生的声音, 不能只注意表述的内容, 判断正确还是错误, 而应该注意听学生的发言中流露出来的心情以及想法, 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而学生倾听教师, 也不是只听教师的分析讲解, 而要注意教师语言中隐含的心声, 同时还要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见解, 也能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体会, 开拓自己的思路, 扩充自己的视野空间。会倾听的人, 能听到他人心灵的声音, 互相倾听的课堂, 教师和学生都会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严肃的态度, 用心去体会对方话语中透露出来的内在信息, 同时帮助自己的理解, 正如佐藤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说的:互相倾听的教室, 是一种轻声细语的自然交流, 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四、拓展延伸, 创建共同发展的课堂

佐藤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指出学校教育不能只是学生之间的活动, 教师也要注重学习和提高, 同时也要将家长以及社会人员吸收到教育工作中来, 实现大家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学生之间因为拥有相同的学校环境, 学习的内容也几乎一致, 因此彼此容易形成相似的兴趣爱好, 这样, 大家互相影响就能实现共同进步;而教师, 通过合作交流也能很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从而促进学校优良文化的形成。一个学校只有拥有具有强烈合作意识的教师团队, 拥有奋发向上的教学风气, 才是一所成功的学校。所以, 教师应该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组织教学活动, 如公开课、组建教研小组等, 哪怕只是休息时间的短暂交流都将有助于教学经验的分享、教学能力的提高, 从而帮助优良校风的形成。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 要想深入开展, 外部的力量不可忽视。佐藤先生认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自己的家长, 因此, 家长这个宝贵的资源非常重要。要邀请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活动, 如学校以固定的时间作为“家长日”, 欢迎家长到学校来参与学校整天的教育教学活动, 在这样的过程中, 家长能够直接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 而且能够观察到其他孩子的表现, 从而以自己孩子为中心的意识就会被克服, 同时, 家长和老师以及学校之间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 拥有彼此之间的信任和默契, 有利于对孩子的共同教育。家长之间增进了解, 有利于共享信息资源, 也有利于所有孩子的发展, 所以, 充分利用家长等校外资源, 能有效促进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的共同发展。

篇14:这里的革命静悄悄

【关键词】家常课;讨论;真实;朴实;扎实;丰实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一、一次讨论引发的头脑风暴

两年前四月的一个周末,春日的暖阳柔柔地洒进鉴湖小学二楼多功能厅“鉴湖讲堂”内。讲堂内座无虚席,鉴湖小学全体教师正在这里进行“今天,我们追求怎样的‘家常课”专题大讨论:

话题来自于高语教研组陆燕芬老师记录的“问题菜单”:“如何在公开课与家常课之间寻找平衡点?让公开课更家常些,让家常课更精彩些?”这个话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众多一线教师的共鸣。的确,我们绝大多数教师,在他(她)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或许很少甚至从没有上过那种“轰轰烈烈”的公开课,却每天都在上着这种“平平淡淡”的家常课。但由于这类课是只有教者本人和教学对象才参与的课,缺乏一定的透明度,所以有些教师的课就不免流于“随意”,甚至“随便”,把“家常课”上成了“随意课”“随便课”:课前无准备,铃响进教室;课中无调控,上到哪算到哪;课后无反思,更谈不上研究与提高。于是,关于“家常课”的研究,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成了春风不度的“玉门关”。

其实,“家常课”作为课堂教学原生态的一种自然存在,因为它没有像公开课那样非常的境况和太多功利因素的干扰,使师生都能以一种平常的心态,真实地投身于教与学的活动之中,所以,它也天然地具备了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特点。

二、真实——“但写真情与实境,任他埋没与流传”

家常课上,教师摒弃了公开课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一鸣惊人”的功利心态,解除了“埋没”还是“流传”的后顾之忧,卸掉了太多太多的精神负担,就会真诚地去思考教材的难点、特点和疑点,真心地去面对每个孩子的情况、情绪和情思,实事求是地与学生一起经历教与学的过程,从而扎扎实实地去实现应当达到的教学目标。

三、朴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由于课前准备的繁杂与耗时耗资,家常课上教师极少会如公开课那样为追求轰动效应而去做大量的课前准备,没有了琳琅满目的道具,没有了刺激眼球的课件,没有了喧宾夺主的表演,没有了迷人眼的“乱花”,有的只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有的只是师生间、生生间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这样的课是朴素的、简约的,教师不会因展示“精彩”而手忙脚乱,学生不必为“奉迎”教师而不懂装懂,懂装不懂。

四、扎实——“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因不必如演员演绎剧本般受制于精心设计的教学预案,所以诸如“上课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注意读写姿势、作业认真仔细……”等等的课堂常规指导、学习习惯培养,是家常课上老师强调得最多的。因为我们每一位老师都知道“好的习惯使人终生受益”,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决定其学习效率的高下,影响其学习兴趣的形成,甚至还关系着一个人的终生发展。

“你还有什么不懂吗?”“大家说说看,这道题错在哪里了?”……这样的停顿、这样的问话,更是家常课有出现频率最高的,因为我们知道谁是学习上的困难户需要特别照顾,知道哪里是最容易出错的,得提醒大家注意,知道求知必须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老老实实地走着。

五、丰实——“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教育家崔峦老师曾指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但是,鉴小人觉得家常课仅有真实、朴实与扎实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是丰实的。家常课的“丰实”,首先应体现在它的有效率。家常课,并不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里,它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它追求以师生最轻的负担达成最高的目标,获取最大的效果。家常课的“丰实”,其次应体现在它的有生成。家常课,并不是不要预设,但它更关注生成,关注学情,关注因学而教,顺学而导。家常课的“丰实”,更应体现在它的发展。发展来自于遗憾,而常态下的家常课是最容易发现缺点、留下遗憾、找到改进点的。

这就是鉴小人追求的家常课,看似水波不兴,细细品味,你却又处处能感受到它的亮点。它是家常的,但它也是精致的,其中真实是本色,朴实是特征,扎实是目标,丰实是境界,所以它是“精致化”的家常课。

将家常课“精致”到底!大讨论后,鉴小人提出了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为了践行这一口号,学校开始了《“轻负高效”的精致家常课实践探索》这一省教研课题的研究。

六、一场革命带来的丰硕成果

任何的教育变革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它与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的环境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如日本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在其力作《静悄悄的革命》(中文版)的序中将现在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尽管这场革命是“静悄悄”的,进程是“缓慢”的,但它终将带来“确实的成果”。

两年来,鉴小人以语、数、英、科这四大学科的家常课为实践基地,提出了“改革备课要求,做到心中有学生;改革评课标准,做到心中有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做到手中有方法;改革评价体系,做到评价求多元;改革作业布置,做到作业有情趣”等实施策略,努力打造以“真实、朴实、扎实、丰实”为基本特征的精致课堂、高效课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们制定出了《鉴湖小学“精致家常课”备课细则》,倡导“精品式+反思式”的备课新形式,要求教师树立“教师引领精简,学生活动精炼,课堂文化精美”的教学新理念,构建起“一·三·四精致家常课”课堂新模式(即课堂教学要贯穿一条主线,达成三项要求,抓好四步教学:“一”是围绕“精致教学,活力课堂”这一主线;“三”是要求教师认真落实三项要求,即自学探究不少于5分钟,质疑问难不少于5分钟,课堂作业不少于5分钟;“四”是整个课堂尝试四种教学方式落实,即学、导、探、实)。

研究中,许多备课组或教师个人根据学科特点,深入探索实践,创新出一系列能体现这一思想的个性化精致课堂教学模式,如四年级语文备课组,创建了“问题解决式”语文阅读教学模型,“自学课文,整体感知→个体质疑,伙伴(小组)互助→问题征答,群体协作→问题延伸,课外拓展”,通过这一阅读教学流程,使学生的学习从“?”处开始,又在“?”处结束,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数学组张盈菲老师创建的是一种将数学融入生活的“体验式”课堂教学新课型,它的基本结构是:体会生活,激发疑问→感悟生活,大胆猜想→感受生活,收集数据→合作交流,提升结论→解决问题,生活实践。另外,如“同质互助式”“对话互动式”等语文教学新课型,“游戏导入式”“尝试错误式”等数学教学新课型,“自主探究式”科学教学课型、“媒体参与式”英语教学课型……如千树万树的梨花绽放在鉴小人的课堂里。

为深入推进“一·三·四”精致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学校又改革了原先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制定了《鉴湖小学精致家常课评课标准》,建立课堂观察与课堂问诊两项机制,并通过团队亮课与校本教研活动来运行这两种课堂管理机制。而《鉴湖小学作业减负“三制”》(即“下水作业”制、“统一记录”制、“超时免做”制)的出台,则从数量与时间上对教师的作业布置作了明确的规定,有效地减轻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将孩子们从烦琐、机械的作业中解放了出来,并鼓励广大教师在学生的课内外作业设计上动脑筋、想策略,使其变成一道有滋有味的“文化餐”,变成孩子们极欲一品为快的“下午茶”“小甜品”。

该课题现已正式结题,其研究成果被评为省三等奖,并有十余个子课题在县市级立项,并已陆续结题获奖;四十余篇相关论文案例在省市县各级发表获奖。当然,课题的结束并不代表着鉴小人对家常课研究的止步,为“将家常课精致到底”,在“轻负高效”精致家常课研究的基础上,鉴小人又开始了“新书院文化下,‘学导精致课的实践探索”这一新课题的研究。

上一篇:不运动不吃药的减肥方法下一篇:拖欠工资支付令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