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课堂

2024-04-18

“静悄悄”的课堂(共11篇)

篇1:“静悄悄”的课堂

“静悄悄”的课堂

近些年,在新课改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背景下,很多学校的课堂变得“热闹”起来,不论什么学科,不论什么内容,学校硬性要求每节课都必须“自主、合作、探究”,甚至有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做出一些相应的规定,如优质课评选、教学能手评选等必须使用多媒体、必须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等,否则会一票否决。

这几年,笔者曾多次当过不同级别的优质课评选的评委,每年听过的课不下百节,发现绝大多数的课太注重形式,太重视各种资料的收集、展示,“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拿大家熟知的语文教学而言,很多教师不是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能力,而是将主要精力用于制作和展示精美的课件,让课堂从原先的“人灌”变成了“机灌”,课堂气氛很热烈,但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却没有多大的长进,更何况多媒体一点,画面立即呈现,也无形中省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害莫大焉。

在我看来,“热闹”的课堂并不一定是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至少不是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一堂课最根本的问题,应该是教给学生什么,要让学生得到什么,在明晰了教学目标之后,再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单一,没有“合作、探究”的价值,就不需要让学生“讨论、交流、展示”。

即使那些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也并不是从始至终都在“合作、探究”,在课堂上也要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去潜心思考,独立得出结论,然后相互交流和合作。课堂教学虽说没有一定之规,但少一些花花绿绿的“门面装饰”,少一些闹闹哄哄的“讨论展示”,让学生多一些时间静心思维,多一些时间自主感悟,会更接近课堂教学的真谛。在课堂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今天,我们依然应该提倡“静悄悄”的课堂。

篇2:“静悄悄”的课堂

上午最后一节课,我们进行了美丽生态校园的演讲。由于没有要求全员参与,认真准备的两个孩子讲完,即兴讲了三个,时间正好留给我安排下午第一节课内容。我想好了让他们每个人做自己的事,还不用交头接耳,也不用商量问题,也就是说没有说话的理由。但老师不在,谁来控制这样的自习课,保证他们安静呢?我还是相信他们,通过上周五的教育,这次他们会通过考验的。我首先告诉孩子们校内实际情况,下午学校出现教师严重不足的局面。低年级必须保证有老师在,因清明节放假,我需要去开会。我们班是乱名在外,要想摘帽,这就是最好的机会。没有教师在,班主任不在,课堂能安安静静,这才是真正的纪律好。若是老师在或者班主任在,课堂再好,也是有怕老师之嫌,不是大家内心真的认同班规班风。上周五,作文课大家表现不佳,我相信这次一定行。上次也有我安排的原因,不是让大家读自己的作文吗?有的同学不会默读,可能因此乱了课堂。这次我们安排一次抄写作业:要求像练字一样,工整美观。我们本来要求背诵《再见了,亲人》,可是一直没有检查。这一次就让大家抄一遍本课文,我回来一一检查。若是写得不好,放学时留下继续写。这周咱们也开始了严查作业,每天上午放学总有孩子留校。咱们不能让王浩同学说:老师,说话不算数。本来说惩罚,却食言原谅。”这次不在安排班委管纪律,挑四个学生负责只记录,不管不制止违反纪律的。为了客观公正,四个记录员不准商量,不准交流。回来后将记录结果给我,我将惩罚四个同学都记录的违反纪律的学生。

下午一点五十我去开会,因为还没有上课,学生在校园玩。看见我拿着会议记录本和车钥匙出来,他们跑向我。一个男孩子给我一个拥抱,我说:“两点开会,再不走就晚了。”他们说:“我们送送你。”没有上课,不拒绝他们的好意。我告诉他们上课了一定要遵守好纪律,老师相信他们能做好。到了车那里,我开门,他们帮我开,说着:“老师请,祝老师一路顺风。”我很是感动,他们的心灵多美。

开会期间,我甚是担心,一直后悔没有安排在校的老师抽空去五年级转转。但我还是忍住了这种冲动,给学生表现的机会,相信他们能做好。若是这次有老师去,他们会怎么长,老师还是不放心我们,不相信我们?

回来后,没有学生再像上次那样给我反馈。给教师开完简短的会后,到班里上最后一节课。收上了四个记录员的记录,发现名字都是很少,竟然少到三个,多的也不过六七个。相比原来可是天上地下,我很是惊讶,原想班里肯定还是乱糟糟的。我让大家相信的班长统计,找出四个人都记得名字。我开始一一检查他们的作业。这次出现了奇迹:几个平时字迹潦草的孩子,这次抄写工整美观,让人看了就眼睛一亮。像李思铄,我在读这些好的同学名字时,大家还不由自主给了掌声。大家写上名字和日期,交了作业。这时统计结果出来,只有两个孩子是都被记录的。他们也心服口服,愿意接受惩罚。我的心里已

经想好了怎么惩罚?若是班里整体表现优秀,他们就轻罚;相反若是班里违纪严重,就重罚效尤。

我问他们,第一节课感受如何?一个孩子说:“班里很安静,是五年级以来最安静的一节。”有的说:老师地上掉一根针,都能听见;有的说:老师,我们听四年级老师讲的课很清楚,还会背他们上的古诗《清明》,说完还背了起来。我实话实说,没有想到他们这样的出色表现。对于他们的惩罚,就以我们击掌代替。

篇3:“静悄悄”的课堂

改革, 势在必行。

互联网的全球化发展, 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阻隔, 让不同国家、民族、地域的人们可以“零距离”沟通。这一特点使得课堂教学形式转变成为可能。美国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应运而生, 中国紧跟其上。幕课、微课、翻转课堂、创客等各种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 正在给中国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我校于2014年9月推出了翻转课堂“211+1”课堂教学模式, 旨在通过学案翻转和信息技术的翻转, 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教育信息化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

1. 时代背景

2015年5月23日, 在青岛举行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 刘延东副总理提出了信息化对教育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一是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与学的“双重革命”, 是共享优质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二是教育信息化打造了“没有围墙的学校”, 是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必然选择;三是教育信息化汇聚了“海量知识资源”, 是人类文明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因此,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 以教育信息化来带动教育现代化。

2. 个人背景

作为一名教学副校长, 我一直在思考, 教育信息化到底该怎么搞?如何跟学校教学、管理结合起来?哪些信息技术能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这将会对提高学生成绩和学习能力产生哪些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 带着对教学改革的一腔热情, 我从2010年起, 重新来到教学的第一线, 亲自担任1004班的兼职班主任兼物理教师。1004班毕业后, 又继续担任1407班的兼职班主任和物理教师, 这样做就是想通过和学生的“零距离”接触, 真正探索和践行教学改革, 体会改革给教师和每一个孩子带来的点点滴滴的变化, 总结经验, 进而将成果再深入推广。

二、优质资源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技术支撑

教育信息化浪潮来袭, 幕课、微课、翻转课堂、创客等新概念、新技术正一步步改变着学校的教学模式和人们的学习方式。为了应对这种种变化, 为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我们不断更新硬件, 学习新软件。

1. 硬件方面

教育部提出了“三通两平台”的核心目标, 即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搭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目前, 我校的互联网接入率达100%, 每个教室和办公室都可上网, 实现了“班班通”, 每一个班级都拥有多媒体设备。全校教工开展网络教研, 共享网络优质资源。

2. 软件方面

刘延东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提到:“‘互联网’开启了人类文明交流交融的新时代, 我们应以教育信息化为契机, 相互学习借鉴各自的成功经验。”

一是幕课培训:我校邀请以北大博士唐振庭为代表的幕课培训团队, 来校为教师进行了十余次培训和讲解, 目的是让教师们对当下的教学模式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更新理念, 改变方法。二是微课制作:我校组织各学科的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 多次前往上海、西安、南昌、广州、深圳等地学习制作微课, 亲自聆听如何用微课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并且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微课大赛。三是读书活动:为了和翻转课堂相结合, 推荐教师认真阅读《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 (教育部推荐图书排名第四) , 了解“美国数学教父”可汗是如何凭借一根网线颠覆了美国的传统教育。

三、翻转课堂“211+1”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1. 翻转课堂“211+1”课堂教学模式介绍

概念:翻转课堂是从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翻译过来的术语, 也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简称“翻转课堂”或“反转课堂”。我校目前翻转课堂的载体分两级, 即高级形式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微课”和基本形式的书面文字支持下的“太原十五中教学设计”, 即信息技术的翻转和学案翻转。“211+1”即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课中以问题驱动式的形式开展20分钟的师生、生生互动交流, 10分钟时间的以小组为单位构建本节课知识框架, 10分钟时间进行本节内容的检测, 查缺补漏。课后“+1”的周清制, 每天上午第五节课为周练时间, 每天安排一科。

实施方案:根据我校实际的生源现状, 在校领导为期一年调研和系列实验的基础上, 课改于2014年9月正式拉开序幕, 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课改组织机构、实施步骤、实施办法、模式流程、集体备课、教学评价、保障实施。其中, 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学案的编写要求、课堂流程操作手册、学生分组方案、“学案式”教学过关考核实施方案。

模式成立:经过一年多的持续深入发展, 老师们在把握教材、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方面的能力提升了, 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进行本校教师的赛讲选拔, 逐渐推出并形成了一套太原十五中翻转课堂“211+1”课堂教学模式, 最终编写成集, 它们是《太原十五中翻转课堂“211+1”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集》和《太原十五中翻转课堂“211+1”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课教学设计集》。

2. 成果及反思

信息技术的翻转是指老师提前录制微课, 让学生自学完成知识传授;课堂上老师再针对学生的薄弱知识点进行教学, 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进行知识的交流, 实现知识内化。信息技术让学校的课堂真正实现了翻转——学生已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微课自学的优势在于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 而是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碎片化学习方式。

到目前为止, 我已录制了200多个教学视频, 点击量达3万多次。通过数据分析, 通过QQ等交谈工具, 我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 对问题随时解答, 并且用“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这种形式在网上回复, 既做到了师生互动, 又体现了人文关怀。在QQ群中学习, O2O线上线下实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 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学习和混合式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翻转课堂课改,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日渐显现。以我所带的1407班的物理学习为例, 学生的学习状况改善显著:

一是差生转化。有一位学生, 过去不会学物理, 在微课的帮助下, 坚持努力不放弃, 逐渐由“学不会”到“学会”, 产生了兴趣后, 又由“学会”到“会学”, 在最近一次的考试中, 物理成绩居然跃居年级第一。

二是好生优化。有一部分学生, 以前物理学习有较好的基础, 接触了翻转课堂后, 自主学习热情更高, 通过老师和学生的线上交流和对话, 学习由“会学”变为“爱学”。

三是成绩良化。通过对1407班物理成绩的跟踪分析可以看出, 本班的成绩正稳步前进。这个班在高一入学时属于平行班, 从高一到现在的9次考试中, 前五次成绩还和其他平行班的成绩不相上下, 到第六、第七次考试时, 班级物理均分已经开始高出平行班, 而在最近的第八、第九次考试中, 物理均分甚至超过了尖刀班。

反思

刘延东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提出:“要以人为本, 推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她说, “再先进的技术, 再高级的软件, 也无法替代教师的言传身教;再多彩的视频, 再精美的画面, 也无法替代面对面、手牵手的温暖鼓励。”

仔细观察周遭, 我产生这样的疑问:同样运用信息技术, 同样录制微课, 有的微课甚至讲解精湛, 为何点击率不高?为何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

我个人的体会是:翻转课堂这一手段, 最终是要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更重要的是在教授学习的过程中, 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注重对

习习的的过过程程中中, , 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注重对“人”的培养。

我利用翻转课堂搞了一次高中物理夏令营和一次冬令营, 目的是“悟物穷理、启迪智慧、修炼品质、明礼诚信”。每一位参加的学生都要郑重地写下申请书, 并请家长签字寄语, 经我一一审核后签字批准, 方可加入。在寄语中, 我这样写道:“希望这次特训收获显著, 不仅在知识上, 更是在能力和做人上;教育是慢功夫, 希望大家小步走不停留。老师我守候陪伴, 静待花开。”学生们没有一个不愿意参加的。

曾经的1004班, 我用晨跑来育人。三年坚持每天晨跑, 让学生从小事开始, 将小事坚持下去,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学习, 最终实现对“人”的培养。三年下来, 学生们懂得了坚持, 懂得了做事, 懂得了做人, 他们说:“我们在享受人生。”

今日的1407班, 我用翻转课堂来育人。我用每一次细致的视频告诉他们细节决定成败;我用每一个收集的数据告诉他们坚持就能花开;我用每一日的陪伴告诉他们成长并不孤单。也许今天的他们还不能体会, 但我深信有一天他们会知道我教给他们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知识, 会体会到做人比知识更重要, 做事比成绩更重要!

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到位:由于积习难改, 教师理念转变不及时, 导致行动延迟, 教育改革不彻底;由于信息沟通阻滞, 不能及时了解世界教育教学方式的发展进程;还有一些原因造成不能让更多的教师走出去看看, 从而引起触动, 真正改变教育现状!

“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教育的本真是还原教育的本色, 是回归教育的平淡, 是恪守教育的宁静。教育就是把朴朴素素的东西坚持做好, 把平平凡凡的事情坚持做好, 并且做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篇4:“静悄悄”的课堂

简约是一种美,简约的语文课堂会更精彩。小学语文课堂的简约,就是避免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让语文课堂回归简约,回归单纯,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更需要在“静”中引发学生思考,加深理解,“静悄悄”地成就语文课堂的精彩。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 简约

“静悄悄”的语文课堂,并不是简单的语文课堂,而是简约,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浸润,一种语言的内化,是一种富有情趣和韵味的精彩。只要形式上的花哨,没有充实的内容,这不是精彩;只求表面上的热闹,没有实际的效果,那也不是精彩。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因为学生年龄偏低,认知能力不足,接受能力也比较弱,很多情况下更需要一种“静悄悄的精彩”,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一、在“静听”中捕捉语文的精彩

在小学语文课堂,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都很积极,发表意见也非常踊跃,争先恐后、七嘴八舌,显得很热闹,但是很少有人能够认真地听完其他同学的意见和想法。没有认真聆听的这个过程,就不会发现别人的亮点和不足,学习效果就会打折扣。所以说,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更需要一个“静悄悄”的课堂氛围。教师和学生首先都要静下心来,静静地品读文本,静静地与作者交流,静静地思考问题,然后认真聆听别人的见解,找出可取和不足,发表自己更加新颖的观点,以此来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我制作了一个音频,有那首凄婉关于丹顶鹤的歌,还有丹顶鹤美丽的叫声,然后是配乐朗诵《美丽的丹顶鹤》课文。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静下来,坐好,然后闭上眼睛,来听这段音频。听完以后,我发问:同学们听到了什么?有同学回答:听到了一首关于丹顶鹤的歌;有同学回答:听到了丹顶鹤的叫声;有同学回答:听到了一篇关于丹顶鹤美丽的文章……这种以“静听”导入的教学方法,通过单纯的听觉首先让学生对丹顶鹤这种动物产生了一种认知和情感,有效地加深了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静”在这堂课的开始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收束了小孩子好动活泼的身心,让他们静悄悄地走进文本,走近丹顶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首先让学生静下来、听进去,才有可能让孩子一步步走进美丽的语文世界,让孩子们在静听中去自主体验,接受语文的熏陶和感染,慢慢提高语文素养。

二、在“静思”中挖掘语文的精彩

教师的教学过程离不开思考,学生的学习过程也离不开思考,没有思考就不会深入,没有思考就不会理解和掌握。尤其是低年级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和品味的时间,巧妙设计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和形式,善于创设一种宁静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因为受到低年级小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大禹治水”这个概念,对于小孩子而言,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非常遥远和虚拟的,不好把握。为了引导孩子们走近大禹的世界,我首先运用了设问的方式,让孩子们在静静的思考中,慢慢向大禹靠拢。“《大禹治水》中的水指的是什么‘水’?”“你见过洪水吗?”“你见过的洪水是什么样子的?”“洪水都有哪些危害?”……孩子们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了解了来势汹汹让人胆战心惊的洪水猛兽。“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然后是“大禹为什么下决心要治理洪水?”“大禹是怎么做的?”“大禹在治水过程中都吃了哪些苦?”……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读,孩子们慢慢走近了这个遥远的“大禹”,走进了“大禹”的内心世界,理解了这个人物的伟大。

通过让孩子们在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的同时,动脑筋去想,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静静的思考上来,让静悄悄的课堂成为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最佳场所。

三、在“静等”中期待语文的精彩

新课程改革反复强调,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个人素质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提升素质、展示才华的空间,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只是引导者、帮助者。这种等待就是教师做好铺垫之后,留给学生暂时的宁静,是为新的高潮进行的预热。

教学《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在朗读课文和引领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我抛出了一个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高度和难度的问题,“同学们想对乌鸦和狐狸说的什么吗?”问题一出来,课堂上出现了片刻的宁静,孩子们顿时变得鸦雀无声。然后才是精彩纷呈的回答。“我想对狐狸说,狐狸你太馋了!”“我想对乌鸦说,你真笨!”“我想对乌鸦说,千万不要再上狐狸的当啦!”“我想对狐狸说,你这样骗人,就会失去朋友的。”……孩子们在这个问题的启发下,经过了片刻的“静等”,竟然引发了他们对狐狸和乌鸦那么多的联想,产生了很多精彩的答案,使他们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加深了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里,所谓的等,不是教师被动地等待,而是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留白”,是教师特意留给学生酝酿的环节,是有意而为之的一种静悄悄的精彩。

静,是洗尽铅华,是回归本真。恰到好处的“静”,是一种技巧,一种艺术,一种境界;合理地在语文课堂运用“静”,就能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沉思的状态,一种陶醉的状态,一种探究的状态,从而成就静悄悄的精彩。所以说,在小学语文低年级的教学课堂上,生动活泼的热闹需要提倡,但是必要的宁静也是不可或缺,只有热闹与宁静有机结合,才是一个完美的小学语文课堂,才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1】兰秋梅.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05)

篇5:“静悄悄”的课堂

读了《课堂革命静悄悄体制内外的语文对话》这一文章,我想到了自己学习语文课程的经历,同时对于课堂改革也有一些浅显的看法。

本人学习语文课本上的知识12年多,上大学后,我学习数学专业几乎不再学语文方面的知识了。回想这12年多的语文学习——从拼音的读写认识到汉字的认识读写,再到词语认识读写造句,理解某句话的意思怎么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等等,自己都只是按部就班的去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看课外书的时间很少几乎没有,回想起来还是自己对于语文的学习理解不够。记得同班有一个男同学对于语文学习十分热衷,平时最喜欢阅读了,别人不要的报纸他拿来读,到处找同学借书看。现在回想起来挺惭愧的,那时的学习条件虽然艰苦但是他没有放弃自己的读书热情,只要有东西阅读就非常开心满足。

读完这篇文章我有以下几个想法:

1、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持有一颗质疑的心是十分必要的。语文教师郭初阳对于语文教材《鞋匠的儿子》一文里的插图提出了疑问,他不止一次的在公开场合对小学语文教材提出质疑。郭初阳提出“一本能让小孩愿意打起手电在被窝里偷偷读的教材才是好教材”的一言,使我想到了语文教学任务的艰巨,现在的语文教材是不可能达到郭初阳所谓的“好教材”的标准,最起码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是不会因为自己喜欢语文课本的内容而去开夜车的。郭初阳、蔡朝阳、吕栋几位70后一线语文教师概括出三套语文教材的四大缺失非常的有道理,但是若要正真的去改掉这些缺失却是十分艰难的。

2、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平常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尊重孩子天性和生长节奏,让孩子自由快了的生长。课堂中我们要向窦桂梅博士学习,采用启发式教学,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孩子们能够如临其境的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才是深刻的。在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在学习中孩子们去表达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孩子们存在问题的时候适当给予提醒。

篇6:这里的日落静悄悄

犹太人世世代代以“一日的开始是日落”的独特思想教育子孙后代,他们将黑暗降临作为开始,认为只有黑暗之始,才有成功之终。这里的日落静悄悄,仿佛伴随着我的思考,夕阳敛住了光芒,赠予我一份暗夜前奏般的清冷,似在宣告轰轰烈烈的日落拉下了一天的帷幕,又将在暗夜的角落酝酿一场无与伦比的日出.犹太人的见解可谓独至精妙,人生亦本该从黑暗走来,再向辉煌的终点走出。

有时,我想把太阳留在空中,贪婪地享受那一份永恒的.光和热,日落之际充盈着太多的不舍,静悄悄地跃入地平线,仿佛从此开始一个又一个漫长的黑夜之等待,但有一日我竟惊异的发现,每一天的日出都有新意被我不经意寻觅,就好似生命中每一天都有小小的惊喜.我顿悟,原来人生总是向前看的,就如不断攀登高峰看到更为壮观的景致。

这里的日落静悄悄,无声地凝视人生变选,世事沧桑,那厚重的眼光洗涤了奔波于人间而疲惫的灵魂,那华丽亦淡然的光芒让本无声无息的小城光芒四射;那份美,不食人间烟火,美得纯澈,美得逸然,美得那般静谧却超然这纷乱的人间外。

山西晋中榆次二中初二

申枢汇

性格:半明媚、半忧伤

最喜欢的文人作家:李清照、纳兰容若、张爱玲、饶雪漫……

最喜欢的运动:艺术体操

最崇敬的运动员:艾莉娜卡巴耶娃

最喜欢的颜色:黑白蓝

最大梦想:当作家

文字是心与心之间那种情感碰撞的巨大共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时代背景下擦出的绚烂火花,是我心间那世外桃源般宁静的风景,每一次文字与心的畅谈,安静却透着一种大彻大悟。哪怕我的文字不是最精彩的,哪怕只做一个写字的人,部是无法换取的快乐。为了它,倾其一生,终究值得。

篇7:静悄悄的教育革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教育一直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但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比如说,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推进,但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好像始终在围绕着应试教育打转转。当我读了日本著名大学教授佐藤学写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时,心境豁然开朗,书中的语言文字质朴,教育案例生动,教育理念全新,以及改革策略可操控,震撼着我的心灵。书中说,日本也在进行着课程改革,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我觉得他们的某些已经成功的做法值得借鉴。我们的教育也需要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教授的教育理论中有一点我深有感触,他说教师应当追求“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而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它真正告诉我们什么是课堂。课堂是用来“交流”的,而交流的前提条件是“用心的相互倾听”,没有这个前提条件,那么一切的语言交流表达则会陷入肤浅和表面的热闹中。拿我们的语文课堂来说吧,现在的语文课堂不像语文课堂了,满堂都是学生们天马行空般的各抒己见,并旁征博引加以佐证,老师则在一旁连连喝彩,学生大有喧宾夺主之势。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学生是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那么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语文老师又该处于什么位置呢?往日那种我们在底下如痴如醉的听,老师在讲台上或抑扬顿挫的读、或栩栩如生的讲、或唇枪舌剑的辩、或声情并茂的诵,我们很难体会到了。在那种课堂中我们常常能跟随老师进入美妙神奇的语文课文世界中。但现在课堂呢?不久前,我听了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讲《生命的壮歌——生命桥》时,整堂课都是老师在按流程指挥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在最后作课外延伸拓展时,他说,我们要保护动物,做动物的好朋友,同学们想想我们该怎样做呢?于是学生们个个活动开来,你一言,我一语,踊跃发言,“要爱护我们的地球”、“保护绿色,呵护动物家园”、“发出倡议,禁止捕杀猎物”„„这种课外拓展显然偏离文章主题,没有很好体现出对老羚羊们舍己救小羚羊的大无畏精神的歌颂,这种看似热闹,学生踊跃积极的课堂,却是无序无功的。

佐藤学教授说,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的确,我们认为倾听的过程更是一个深层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内心深入交流的过程。

篇8:“静悄悄”的课堂

佐藤学教授指出:“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的确,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太重视“说”, 而又太忽视“听”了。具体表现在:一是强调学生要倾听老师的讲解, 而忽视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无视学生的意见, 甚至以“因为时间关系”的名义, 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 久而久之, 学生也加以模仿, 在学习中抬高声调“抢着讲”、公众场合“高声讲”, 别人意见不会听, 父母之言不想听, 完全失去菁菁学子应有的素养。二是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互相倾听。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化表达, 于是老师们的课堂“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热闹非凡, 但缺乏冷静的思考。学生不能从别人的发言中吸取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更不能养成尊重别人的良好品性。三是只对学生提出倾听的要求, 而忽视了倾听方法的指导和倾听习惯的强化养成。有的教师显然已经发现“百家争鸣”的弊端, 于是根据《小学生课堂行为标准》对学生提出了倾听的要求, 条条框框讲了一大堆, 但是没有具体方法的指导, 也没有过程的训练, 更没有督促和评价, 也很难真正使学生形成倾听的习惯和素养。

倾听是学生学习素养和生活素养的重要内容, 虽然是非智力因素, 但仍值得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关注。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应该注重以下三个“结合”。

一、要求与示范相结合

倾听是一种素养, 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仅仅是要用耳朵来听说话者的言辞, 还需要一个人全身心地去感受对方的谈话过程中表达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礼记·曲礼》上有云:“立不正方, 不倾听。”教师要告诫学生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和“自以为是”的不良品质, 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 在对方说完之前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也不要提前打断别人的发言;遇到别人重要的、有价值的发言还要及时做记录, 以便取长补短。同时, 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还要做出示范, 身体向前倾, 保持目光接触, 集中注意力, 用身体语言表示你对学生的信息感兴趣, 尽量避免用自己的主观色彩影响学生的思维过程, 这样更能激发讲话者的信心。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将严格要求与言传身教相结合, 相信一定能形成互相倾听的良好氛围。

二、倾听与评价相结合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课堂上倾听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当一个学生发言之后, 可以及时提问:“刚才那个同学讲什么了?你同意他的意见吗?”对于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发言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并对不认真倾听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 这样可以警示学生要关注他人的发言, 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同学也是一种促进。同时,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思考和评价, 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从而形成真正有效的对话。课堂其实就是文本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 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只有发言没有倾听, 谈不上真正的对话, 不能形成生生之间的互动;只有建立在倾听基础上的对话才是有成效、有创造的教学相长。养成习惯的过程也许曲折, 但是比起“直奔知识主题”的“顺利”更为可贵。

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 难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的机会, 良好的习惯需要在“反复”中强化养成。因此, 课内训练与课外巩固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发挥班集体的舆论作用和班干部的带头作用, 引导学生在课间、课外文明交流, 继续保持良好的倾听习惯;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引导家长自觉克服“一言堂”的坏习惯, 充分利用跟孩子接触时间多、方便个别引导的便利条件, 优化亲子交流的过程, 促进倾听习惯的养成。

篇9:“静悄悄” 成就课堂精彩

一、精彩的课堂,在静读中呈现

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的教本,文章优美,形神兼备,有很多课文都非常适合学生进行静静地朗读、品味。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给予学生一片宁静的星空,让他们在静默中神思飞扬,在静读中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

默读,是中高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无声的阅读,正因为无声,会显得理性。我在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就采用默读的形式,让学生去想像鸟儿的目光,从而理解小鸟的内心。我对学生说:“如果你就是树根,你就是大门,你就是煤油灯旁的那个小女孩,看着飞来飞去的鸟儿,你看着她,静静地看着,你是否注意到了她的眼睛?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那眼睛里又流露出怎样的目光?请大家默读第5~17自然段,想一想。”在三四分钟的时间里,我并没有讲一句话,学生也没有窃窃私语,教室里安静得很,大家都在静读体会。过了一会儿,学生回答道:“我仿佛看到了鸟儿湿漉漉的眼睛,眼睛里露出焦急的目光。”此时,另外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看到了鸟儿眼里饱含泪水,眼神灰暗了……”从这里我体会到,单单是鸟儿的眼神,都让学生在静读中品出了如此丰富的内涵,学生的这种感悟,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二、精彩的课堂,在静听中形成

在我们的课堂上,不难发现这样的情景:“同学们谁来谈谈你的感受?”教师的话音刚落,便有许多只小手高高举起。“我,我,我……”“老师,老师……”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达着,七嘴八舌地争吵着,课堂里一片“沸腾”。也有时候,教师让某一个学生发表意见时,下面的同学不是打断他的发言,就是在下面交流切磋,很少有学生去倾听他人的意见。如果不去倾听别人的意见,又怎能发现别人的亮点或者不足呢?又怎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呢?在这样热闹的课堂中,学生到底收获了多少呢?要想使对话教学真正平等、互动、有意义,必须首先营造一种“静悄悄”的氛围。教师和学生都要静下心来,去细细地品味文本,静静地同作者,同语言文字交流,只有深入地思考了才会有更深刻更独特的见解。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浮浅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在听懂别人观点的基础上或补充,或发表更为新颖的见解。有效地吸收集体的智慧,才能使自己的感悟更丰富更透彻。让我们来看看《鸟的天堂》的一个片段:

师:让我们随着巴金先生,伴着夕阳的余晖,走近这株神奇的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地听。(师配乐朗诵1~9自然段,生闭眼听)

师:你仿佛看到一棵怎样的树?

生1:这是一棵非常大的树。

生2:这是一株非常绿的树。

生:这是一株非常神奇的树。

……

课堂上的“静听”,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看似简约的教学方法也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像这类情感型的课文,我们不能以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更多的应该从情感的层面出发,可以听教师范读,听配乐朗读,或听同学讲故事……总而言之,应多让学生进行自主体验式的感悟,让他们在课堂上用心静静地体验着,享受着,从而使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心灵受到震撼。

三、精彩的课堂,在静思中展现

在课堂上,教师要给足学生潜心静思和品味的时间,让这种宁静的课堂成为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最佳场所。请看《西门豹》的精彩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还有什么疑问?

生:课文讲河伯娶媳妇的那一天,漳河边上站满了人。而课文中第一自然段写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可见,“站满”这个词用得不准确,应该改一改。

师:他的意见是否有道理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许多学生举起了手,但教师并不急着要学生回答。)

师:请举手的同学把手放下。大家注意,只要静下心来默读课文,深入思考问题,才能考虑得更周到,才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生边默读课文,边动手划划写写。大约六分钟后,学生交流见解。)

生1:有道理。邺这个地方“年年闹旱灾”,肯定饿死许多人,给河伯娶媳妇那一天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来到漳河边。

生2:人们为了躲避天灾和人祸,都逃到外地去了,又怎么可能有那么多人呢?

生3:……

在这儿,教师创设一种宁静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潜心阅读,静思默想,等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后,再让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产生新的发现,在与同学的交流中产生新的感悟,这是多么精彩的一幕。

四、精彩的课堂,在静等中生成

等待,是教师特意留给学生思考酝酿的环节。因为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个人素质表演的“舞台”,应该是学生提升素质、展示素质的平台。教师所要展示的是导师的气度、智者的风范、引导者的睿智、帮助者的虔诚。等待是课堂上的暂时宁静,它不是毫无生气的沉寂,而是为了新高潮进行的酝酿和预热。在虞大明老师引领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当教师深情地说:“看着这幅画面,你有什么话想问船长吗?”孩子们沉思片刻,哽咽着发问:“船长,你为什么不走啊?”“难道你真的不留恋这个世界吗?”教师接着引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作者雨果吗?”教师的这一引领,有一定的难度,但也留给孩子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此时,孩子们久久不语。于是教师反复诵读着“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等待学生地回答……三次诵读,三次等待,似乎看上去不那么精彩,甚至有些多余,但这种等待是珍贵和真实的。在教师的等待中,孩子们娓娓道来:“雨果,你为什么要把船长比作一座雕像啊?”“雨果,为什么此时此刻连薄雾都是阴惨惨的啊?”

这是心灵的叩问!这是通往情感共鸣的叩问!这份精彩就是来自于教师的等待!

篇10:静悄悄的夜晚作文

刚刚出门,皎洁的月光浇在我的身上,今天天气好,晴天伴有微风,月亮又圆又大,静悄悄地挂在天上,月光如水,照亮了夜的寂静。

我走在小道上,杨柳在月光下轻轻摆动,小道两边不断有猫经过的声音,这就给这静谧的春夜又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走了一阵子,不知不觉走到了湖边,这湖虽不如昆明湖大,可也是相当大,水里不时有鱼儿跃起,水面的波纹一层接一层,不断扩大,月亮照在波纹上,格外美丽,湖面上有一层淡淡的薄雾,给湖面增添了一丝恐怖色彩,微风过处,高大杨柳发出声音,它的影子,在湖面上起伏不定,动与静的奇妙,让这片湖面更加吸引人了。

在这宁静的夜里,你可以忘掉白天的一切烦恼,一切不愉快,去静静地享受属于你个人的时光,这片湖白天与黑夜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状态。平日的热闹变为了现在的宁静。这时最应该做的事就是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篇11:“静悄悄”的课堂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学先生提出要构筑“相互学习的关系”,构建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式”的课程,实施以“应对”为中心的教学,开展“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性学习,营造“相互倾听的教室”。这一系列的措施,都是源于佐藤学先生对“学习”一词有深刻的认识。仔细拜读后,发现日本的教师和我们很相似。它其中提到的虚假的主体性,悬在半空的主体性„„深有同感。他所倡导的润泽的教室正是我们现在在努力的目标,它里面提到的一些教师的惯用语在我身上也能找到。不同的是他们反思研究后的成果,我们远不可及。

在学校里,教师也应该边从事教育边相互学习,甚至教育行政人员、家长和市民也要学习和提高。在学校中,必须要有相互的目标,教师间要形成一种合力或凝聚力,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教师间在相互探讨,相互学习中促进大家的共同成长。我觉得这既是知识经济的要求,更是终身教育的要求。如果一个教师总是沉迷于以往的教学中,对以前的辉煌成就感到很自得,对于新课改的课程目标不加以学习,研讨,那么,她的知识水准、专业水平就会停滞不前,那么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就无从谈起,她的课堂教学也必然是那种灌输式、程序化的、刻板的教学模式。

我们说,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是教学的四大要素,在当今社会之中,我国教育界反复强调,形成一种共识,那就是课堂教学多一些互动,多一些精彩,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其主体性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果真如此吗?其实有些课上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从表面上看是达到了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其实,那只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虚假的主体性,不过是走过场的教学上的形式主义。在一些观摩课中,以往,学生在学习中总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满堂讲、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因此,合作、探究互动的学习方式唱得如此之响,学生果真在学习中发挥了自身学习的主体性吗?有些老师认为,发挥学生主体性就是要少讲,由此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泛泛而读,冠仪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手段想法设法追求学生的活动,在旁人看来,课堂上弄得热闹非凡,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而不顾教学的实效。那么,教师的“活动”又到哪里去了呢?,因此,本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都有差异,教师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式教学,教师的讲要有的放矢,该扶的就扶,该放的就放,力图达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而不是表面现象的教学上的走过场,不是给一个学生,而是给一群学生上课。在教学中,要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把教学作为一种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过程。

回想我们的课堂,常常埋怨孩子们不接应,不愿回答。阅读《静悄悄的革命》,似乎让我找到的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倾听。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因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而学生能倾听源于教师的倾听。《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像这样的精辟之言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了呢?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想着自己该说些什么话,该怎样把学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来,该开展哪个活动,对学生的发言没有耐心听。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

上一篇:恒泰金融网-创业目标和服务宗旨下一篇:军博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