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2024-04-22

分享《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精选8篇)

篇1:分享《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每个学生相互作用——交响乐团式的教学 读《静悄悄的革命》第一章第六节有感

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静悄悄的革命》中第一章第六节的内容“每个学生相互作用——交响乐团式的教学”。选择这一章节和大家交流,首先源于我的学科特性。音乐学科的我,一看到本章节的题目时就被深深的吸引了!“交响乐式的教学”!让我的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精彩课堂的美丽画卷。提到交响乐团,我们的大脑中肯定就会出现不同乐器相互配合来演奏的辉宏情景。而佐藤学先生提到的这个“交响乐团”的演奏地点不是音乐厅而是在教室里;演奏者不是音乐家而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学生;每个学生的不同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演奏出一首首激动人心,回响共鸣的“交响乐”。

当然,教学中的交响乐团不是在演出,而是相当于平时的练功。既然是练功,就肯定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这些不和谐的音符,佐藤学先生称之为“异向交往”。对于“异向交往”我也查找了一些资料:四种交往类型:只有一方讲话的“单项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向交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

回想课堂中的交往类型无非就是以上所说的四种类型,然而课堂上经常运用自如的是“单项交往”、“双向交往”和“反向交往”。

一、“单项交往”课堂中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被动的接受,也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从教学的效果上来看老师讲的高效,学生听的低效。

二、“双向交往”这种相互交谈的方式与我们现在的小组合作学习是相吻合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一般要求如下,先独立思考,带着自己的疑问先一对一的交流,然后组内集体交流。但在交流中也经常会出现组长的一言堂,组长讲学生听,或者成了核对答案的讨论,又变成了“单项交往”。

三、其实相对这四种交往的方式,我们最理想的交往方式是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但这种交往方式往往是课堂中容易忽视的。尤其在公开课中,老师为了一节课能够顺利的完成自己的预设,对于学生的“异向交往”往往视而不见变成了“反向交往”。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渐渐消失,甚至有的同学索性也不在举手回答问题或积极动脑思考。在这本书中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老师当时没有给这个学生发言的机会,没有静下心来一起倾听学生的心声,可能这位老师永远不知道这个天真的孩子这句话的所想所思。认为这个孩子是胡言乱语。但这个老师耐心的倾听“异性交往”的话语使教学中的交往变得丰富而深刻,这个示例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样的发言和行动,都有孩子自身的“逻辑世界”。慢下来倾听孩子的“异向交往”是我们和孩子用心交流的开始。课堂上我们期望学生的答案和老师是一致的,但是结果一致的答案学生的思路又是怎样的呢?正如我们音乐课上,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一段音乐,有些学生听起来感觉热血澎湃,而个别学生听起来却感觉心情低落。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存在不一样的思路,这样才能激发出更多的火花,我想,这也就是我们强调的“课堂生成”吧!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老师的思路一般都被禁锢了,可能方法是一些常规方法,但不一定是最简单的。有时候学生的思维让我们老师眼前一亮的感觉,学生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只有慢下来倾听孩子的“异向交往”我们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如果课堂上多一些和孩子进行“异向交往”的交流,生活中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才可 能放心的和老师进行交流,老师的日常管理才能顺利的进行

除了“交响乐团”,在这一章节里,佐藤学先生提到了“服装裁剪”这个词语。“服装裁剪”顾名思义就是量体裁衣了,就是让我们依据学生的个性创造课程。其实“量体裁衣”和我们强调的“因材施教”是一个意思,佐藤学强调“学生的学习乃是不断从个体发出,又回归到个体的,因此教师的活动也应当从应对学生个体出发又回归到学生个体上去”,如何进行有效的“量体裁衣”呢?我有以下思考:

一、教学目标需要“量体裁衣”

二、教学内容需要“量体裁衣”

三、作业布置需要“量体裁衣”

四、教学评价也需要“量体裁衣”

在我看来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两个活动不应该是独立存在的,应该相互交替,相互融合的,这样才能使教学更有效。愿我们也能学习佐藤学先生的精神,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自身开始,从学科开始,在我们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篇2:分享《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育人在先。孩子的教育没有回头路。在今天,教书育人仅靠敬业来支撑远远是不够的。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胜于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我们的眼光绝不能仅仅放在升学上,更要看到孩子们五年、十年之后的发展。

佐藤学教授认为:“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所谓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

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是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的场所;教师的劳动是集体性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学校变成“学习共同体”,教育学生不单单是学校一方面的事情。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应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育出丰硕的成果。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作者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用心倾听,更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篇3:我读《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 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 他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 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习班和学校进行改革。《静悄悄的革命》一书, 是他作为研究者在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阐发的关于基础教育的诸多见解的归纳与总结。该书的中译本经国内幼教专家李季湄教授翻译后, 于2003年由长春出版社出版。

[内容精要]

一、做一名“身体力行”的研究者

过去我们常常在意研究者的理念是否先进、观点是否鲜明, 而今我们更在意的是研究者的行为是否与其观点相互呼应和融为一体。例如, 研究者如能在日常的行为中也能时刻表现出对儿童的尊重和信任, 那么他所提出的尊重儿童的相关论点才能真正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佐藤学教授就是这样一名研究者, 而且他希望教师们也能如此。佐藤学教授觉得作为一名研究者和观察者, 如果自己不能亲身经历、参与以及被接纳到教育活动的过程之中, 那么自己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研究。

二、关注日常教学, 关注平常时刻

教师要善于并乐于上好日常教学中的每一节课, 而不要在意和追求轰轰烈烈的教学效果。这一观点是佐藤学教授从教师们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小林老师在学校教育改革中响应校长的号召, 率先开放了自己的教学, “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 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 并能做出美味佳肴的教师;他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在教学中, 小林老师努力在教室中与学生构建起“相互学习的关系”, 并首先营造出一种氛围, 使得学生能够安心地学习并能直率地向他人进行求助。小林老师还发现每次活动的开头非常重要。他认为“结果”怎么都行, “开头”决定了一切。在观看小林老师的教学录像后, 佐藤学教授由衷地赞叹说:“孩子在默默地专心致志地投入操作的同时, 在一种毫不需介意的轻松关系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其状态真是好极了!”小林老师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而小林老师自己总结后认为, “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 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 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

教师的价值来自于学生的肯定, 教师素质的提高来自于对日常教学工作的改进。如果能把日常的工作看作是一项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研究项目, 那么枯燥乏味的工作就会变得趣味盎然, 课堂会变得生机勃勃, 教师也会体验和享受到专业成长的快乐。

三、超越主体性神话, 做一名与学生息息相通和相互学习的创造型教师

既要相信学生, 但是也不能过高地估计学生的主动性。佐藤学教授深刻地指出:“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 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 现在所有的教学中几乎都能看到这一倾向。”他继而指出:“所谓‘主体性’神话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割裂开来, 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 成为把学习理想化只有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但是, 在教材、学生、教师等同时介入的教学过程中, 单将其理想化是不行的。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 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学生只有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互动关系中, 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 学生的‘主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立起作用的, 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也不是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在此分析基础上, 佐藤学教授倡议今后的教学应当是“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 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

佐藤学教授还建议教学应以“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为中心。他认为那些能做到这一点的教师会“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 倾听他们有声的无声的语言。”他认为只有这样, 课堂学习才能成为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和反思的”学习。

对于师生间的关系, 佐藤学教授用了“息息相通”这个词。他认为“与学生息息相通是组织相互学习的教师的基本功。息息相通在人际关系中乃比言语还要基本。能够感受学生的气息, 能够发展与学生的交往的教师非常的缺少。”

四、通过改变教研活动, 改变教学, 使得学校从内部开始转变

佐藤学教授在20年的时间内以一个行动研究者的身份访问了1000所以上的学校, 参与了诸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在他看来, “要改变一所学校, 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 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改变学校的第一步, 就是在校内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开课的体制。无论是怎样的改革, 学校里只要有一个教师不上公开课, 要取得成功都是困难的。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 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相互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 (collegiality) 关系, 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他还提出做到这些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是校长的领导能力;第二是要让教研活动充实起来。就校内的教研活动, 佐藤学提出了三个原则: (1) 应对学生的教学。上课不是为了上出精彩的课, 而是要在师生间建立起彼此尊重和影响的关系, 要在教室里形成一种每个学生都能安心上课, 彼此之间能够互相勉励的学习氛围。 (2) 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善于学习的孩子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孩子。而一名优秀的教师也应当能够认真地听取每个人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 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孩子能够理解的词语讲话。 (3) 教师持有自己明确的课题。有了来自自身需要和意愿的明确的课题, 教学将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为了能让教学具有创造性, 每个教师都要有自己的挑战性课题。通过这些举措, 学校才能真正成为以创造性教学为中心的、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地方。

[简要评价]

正如佐藤学教授所说:“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已, 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 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 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在和读者共同分享教育改革中经验的同时, 更是深刻地启迪教师们要发现蕴藏在自己身上的力量。教师们在关系个人和民族命运的教育变革中完全可以有所思、有所为, 他们将能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投入到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之中, 而更好地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发展, 促进自身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名言选萃]

·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 这是我观察的出发点。在想观察什么之前, 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与其说我想在教室中发现什么, 还不如说我想把教室中所发生的一切全部都收纳于心中。……教学是充满活力的, 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 那么, 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

·对教学的反思和经验的相互交流成了每位教师成长的食粮。改变教学、改变学校的条件绝不是遥不可及的, 而使其实现的条件乃存在于所有的教室中, 存在于所有的学校中。

·教师和孩子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 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 即使耸耸肩膀, 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 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 得到承认。……“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篇4:静悄悄的革命

【编者按】

一名教育局长,主政一方教育,他肩负什么样的使命,他的工作内容是什么?他以什么样的方式履行他的行政职能?是“人、财、物”一把抓,还是“责、权、利”一肩挑?面对基层学校,是领导还是服务,是检查还是指导?如何激发校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如何打造高效精干的机关队伍?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局长邵建华这样一个“没有教育专业背景”且“专做看似与教育无关的事情”的“局外人”履新近三年来,以他的教育“新政”令张家港教育“风生水起”“气象万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大举措,对许多重大教育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沈健厅长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结合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科学谋划如何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促进公平,以改革提高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县(市)级教育行政领导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将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本刊“独家报道”推出邵建华和他的教育“新政”,意在为我省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一种经验和思路。而专门对一个县级市教育局的行政负责人进行专题报道也是《江苏教育》的首次尝试,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篇5:《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陈智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 陈智慧

在众多的教育理论书籍中,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以独特的叙述方式,给我强烈的感受。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连夜写了一篇读后感:

那该是一个怎样朴实、认真、讲究实效的学者?他流连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将一切收纳于胸,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并精辟地论述:“静悄悄的革命,即使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效果。”读着这些充满睿智与思考、信心与执着的文字,就像喝一杯极品冻顶乌龙茶,甘甜隽永、回味无穷。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如,他在书中谈到: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即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令我吃惊的是,他居然通过自己的实践,将这种理想在学校的实施变成了现实,并取得丰富的经验。我可以说,这是我读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专着。在这本书中,佐藤学先生凭着丰富的深入学校的经验,巧妙的将教育理念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对于目前我们正在探索新课程改革的基层教育研究人员来说,他工作的方法与作风是那样令人肃然起敬;他提供的经验是那样的丰富和及时;他对问题的剖析是那样的深入和透彻;他提出观点和提供的案例是那样的发人深省!

首先,令我感动的是佐藤学先生的敬业精神、研究态度、讲究实效的教研作风、敢于对形式主义的批判的勇气。作为一个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他为了研究教学,走访了全日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校进行改革,这需要多么惊人的毅力。

当然,我更感到佐藤学先生给我们提供的经验是那样的宝贵。因为,这是他从各学

校的改革中总结出的。这些经验和改革的方法,无疑是我们借鉴的楷模。当我们正在开展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创立校本教研为主的教研机制的探索时,佐藤学先生《静悄悄的革命》中的一些经验,可谓为我们送来了一场及时雨。先看他在谈到一所学校如何改革时怎么说的吧:我认为,要让学校转变,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情况的校内教研体制;第二年,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通过如此三年的教研活动,学校就可能成为一所像样的学校了。这在一个大学教授的口中娓娓到来,是多么平易、深刻、务实、具体的计划呀,面对着这样的教育专家,我只觉得自己是一个身无分文的流浪者,平时的经验变成了一些鸡零狗碎,简直登不了大雅之堂。除了对学校发展有整体的长远规划外,还细叙学校进行改革的方方面面:学校的改革包括学习的改革、教学的改革、课程的改革、教研制度的改革、经营管理的改革、与地方的合作多方面的课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并且是中心的,是围绕创造教学和教研制度形成作为专家教师们之间互相培养的“合作性同事”之间的关系。这种合作的同事之间的关系一日不形成,学校的改革就不能成功。而这种同事关系只有在所有教师都开放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时建立起来的。看了佐藤学先生的论述,我的思绪飘向到我们的教学研究,自2001年秋季以来,我们国家也在进行着一场教育改革,作为国家级实验区,我们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与研究,虽然取得了重大进步,然而,两年多来,我们深感改革的阻力与艰辛,不竟反思:自上而下的改革,比起从学校自身变革的方式,要困难得多,我们的教学研究,是调整方向的时候了。如果,我们能尽早像佐藤学先生一样,从学校的变革做起,我们的教育改革将会是怎样一番面貌呢?

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除了提供给我们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外,他对一些问题的剖析,也是那么透彻。其中,有几处给我深刻的印象。我想,如果不是扎根在学校,对学校的一切进行认真的研究,他的分析不会这么入情入理,如,他在批判关于主体性的神话时写到:这是一种将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现在所有的教学中几乎都能看到这一倾向。教学中的主体性神话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主体性神话是在将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理想化,将自我实现或自我决定等理想化之后而产生出来的。当他分析教师不愿开放教师的原因时写到:开放教室、实施观摩教学很难的原因:

1、教师不想在同时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

2、教师的文化存在问题:不想被别人指责

3、学校培训、教师研究活动的实施方法存在问题。

4、教研方法存在问题。并指出:让所有的教师超越自己,构筑起和同为实践者的同事们的团结合作关系,这正是所有学校改革的前

提。那么,教师如何超越自己呢?其实,佐藤学先生指出了原因,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校培训、教研方法存在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他继续分析:如何打开教室的门呢?第一个条件是校长的领导能力,要求每个教师打开其教室的门,第二,充实教研活动,第一年,如何使教研活动开展得生动有趣:过去的教研活动,往往在准备工作上倾注大量的精力,事后花30分钟议论就结束了。比起事前的研讨来,开展事后对教学过程的反省,针对实际的事例进行相互学习尤为重要。读到在这段话,我感觉他就简直就是一位高明的医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原因所在,这也是对当今教育研究现状的反思。我们的教研存在的问题何尝不是佐藤先生说的那样呢?我们经常开展教研活动,然而,这种教研活动展示的成分多,反思的成分少,研究形式的东西多,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研究少。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对学校的教研方法、要研究哪些问题进行细致的说明:校内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应对学生的教学:围绕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和教师的对应来进行讨论。如,对于学生上课窃窃私语或困惑,教师是否能够领会;教师是否在无意识中,以不恰当的对应遏止了学生学习发展的苗头;对于事先没有预料到学生的反应,教师有没有采取耐心的态度;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教师有没有给予恰当的帮助等等。要进行以学生的学习实况和教师的应对为中心的研讨,最重要的是,在教室里进行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这在第一年的教学改革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为让学校教研活动成为中心工作,佐藤学先生还大胆地提出了学校组织的简化的主张,并率先在神奈川县茅崎市的浜之乡小学进行改革,废除了一切校务分管和委员会的会议:以校内教研活动为中心建立教师间的“合作性同事”之间的关系,是学校改革的中心课题。如果第一年建立了每个教师每年至少上一次公开课并听取同事们评课的制度,那么,第二年必须着手研究的课题是学校组织的简化。读到此处,我不觉深思:在我国,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也正在进行着,作为教育研究者,怎样投身与这场革命呢?我接下来该如何做呢?佐藤学作为大学教授,尚且能扎根在学校,我有什么理由,坐在办公室里搞研究呢?我突然有了扎根在一所学校,按佐藤学先生的说法去实践的念头。我们再看他的精辟分析吧:从实际情况看,在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认为自身的作用是消极的。而实际上,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较之集体划一的教学讲,恰恰需要教师更积极地与每个学生更复杂地互动,在划一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精力是用在让全体学生集体听讲,一起思考问题,维持教室良好的秩序,把活动控制在一个方向上。而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以让学生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中轴。从目前大多教师的现状来看,教师的洞察力或观察力是发挥不够的,在对学生不怕挫折力的支持上,在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让学生

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其思维能力等方面,教师的工作还没有认真地展开。这当中,存在着教师们对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认识上的混乱。读着这段充满理性思考的文字之时,我不觉感动得几乎流泪,同时,我很惊讶的是,这样理性的文字竟有如此的感染力。这感动源于他对教师的认识与思想把握这么准确,与我的感受竟如此相同。此刻,我脑中蹦出一个词:懂你!我回想起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一千多个日子里,洒下的汗水尽管每一滴都是苦涩的,而其中蕴涵的我们为之付出的艰辛却粒粒不同。其中,有欣喜、有困惑、有迷茫、有苦涩„„佐藤学先生却给了我信心:对教学的反思和相互经验的交流成了每位教师成长的食粮,改变教学,改变学校的条件决不是遥不可及的,而使其实现的条件存在于所有的教室中,存在于所有的学校中。“改变学校的条件决不是遥不可及的,而使其实现的条件仍存在于所有的教室中,存在于所有的学校中。”我重复着这句话,蓦然,心中似乎增添了信心,看到了方向。不觉我想起《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中最后的那段话来:圣者克利斯朵夫渡过了河。左肩扛着一个娇弱而沉重的孩子,快要倒下的克利斯朵夫终于到了彼岸,于是他对孩子说:“咱们到了,唉,你真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孩子回答说:“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即将来的日子,对教研员来说,我想,是我们在佐藤学先生的感召下,开启寻找学校改变条件可能性的方法的日子;是我们扎根于一所所学校进行有效的专业引领的日子;是我们与教师一道探索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日子;是我们不断开发创造性课程的日子;是我们为建立学校共同体不断探索的日子„„

从佐藤学先生《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有许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帮助我弄清楚了我曾经苦苦思索却始终认识不清的问题。如,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一直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的研究。在该课程的研究过程中,如何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因为,在现实中,这门课程与学科交叉的现象较多。佐藤学先生的论述,给我很大的启示:综合学习与学科学习的区别:两者的区别并非在形态方面,两者的区别在于把“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的方法不同。综合学习是以现实的“主题”为核心,把“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的学习;而学科则是以学科“内容”为核心,将“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的学习„„综合学习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当综合学习中创造出的学习与学科学习的改革结合起来时,综合实践就有可能导致教育课程的整体改革,反过来说,综合学习不管开展得多么好,但如果不能推动学科改革的话,则可以说课程改革没有成果。日常学科学习的改革才是中心课题。„„设置综合课程的意义有两点:作为公民教育的意义和学习“学习方法”的意义。在这里,佐藤学先生阐述了综合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指出了综合学习的价值,为我在今后的实践中把握这门课程的实施目标提供了参考。

佐藤学先生《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还有许多观点和案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篇6:分享《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渐在自己的脑海中扎下根的时候,我开始试图将自己的课堂转变为我理想中的开放的、个性的、多彩的课堂,但在许多次的尝试中,我发现:相对低、中年级而言,高年级的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教室里能自主参与小组讨论交流的同学不到四分之一,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有想法,却不愿交流,另一半同学表现出观望、漠然的态度,那神态让人看不见他想交流的意愿。这样寂静、沉闷的课堂,让我茫然,疑惑......我不知老师们是否也在这样的茫然、疑惑中努力地探寻着、摸索着――如何去引领学生的个体参与?如何去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如何去构建一个异彩纷呈的课堂?

打开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看到了,原来诸多的困惑并不是我一人所有。“日本的教师也在边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这一切与我国教育的现实状况是何等的相似!”

读着此书,文中的许多话语引发了我的共鸣,现择取部分话语,与大家共赏之,共析之:他流连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将一切收纳于胸,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并精辟地论述:“静悄悄的革命,即使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效果。”读着这些充满睿智与思考

篇7: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000字

朋友,当你读到如下内容: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此时你会怎样来想想我们的工作了吗?

我真诚地想,工作的目的必须彻底地发生变化,由关注少数的优胜这的应试教育,彻底地扭转为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的个性化教育是我们当前工作的目标和核心,如果还不发生转变,你就“敖拓乐”。这场革命从哪里开始呢?通过上边的那句话,就知道该如何转变了吧?从我们日思月想的课堂开始,这是我们工作的方向,是不可动摇的力量,课堂不能改变,这场革命就不能彻底,就不能服务于我们的时代,就不能服务于我们的每位学生,就不能服务于我们的社区每位公民。由此可知,悄悄的革命必须从教室开始,从每位同学开始,从每位老师和每个课时开始,这就是“悄悄的革命”开始了。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尊重,打开心扉,每个人的学习活动都得到关注。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自主学习的进行中,获得独立的自主学习知识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获得知识,有充分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尽力互相关注学生间的知识交流和只是感情的交流。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当我读至此处时,才真正理解到课堂学习的内容“用心倾听”而不是相互排斥,不是敷衍了事,这是非常关键的内容。如何教育学生倾听,这需要我们做足功课,慢慢地养成习惯。

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传统的“阶梯型”课程之外创造“登山型”课程。在教学中,我想既要保证大多数的同学学会内容,做到普及教育,又要像登山一样,让学生朝上追赶,力争逐步提高,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共同体中,教师处在首席之中,适时引导,适时讲解,适时点拨,让学生有逐步获得适时提高的机会,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日常的学科学习的改革才是中心课题。这项改革是非常关键,把“国学课程”

变成中心的工作,才能保证所有的、悄悄的革命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才能保证教学革命的长期性、经常性、彻底性,才能让每位同学收益,才能让革命成功。

来自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革命开始了,勇敢地面对,把课堂教学革命进行好,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篇8:静悄悄的革命让学生快乐成长

《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是日本教育家佐藤写的一部关于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等的著作, 拜读之后, 我受益匪浅。在书中我接触到很多全新的教学形态方面的课程, 引领我进入了一片关于教学改革的新天地, 以下是我的一点感受, 和大家分享。

一、转变观念, 创建情感交融的课堂

要顺应教学改革的浪潮,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等综合素质, 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知识的灌输者, 教师的任务就是维护课堂秩序, 然后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没有学生的直接参与, “尊重学生”仅仅是一句好听又响亮的口号, 是一句空话, 并没有落到实处。面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不仅自问:这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吗?我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老师吗?作为教师, 我的课堂能称得上是成功的课堂吗?我想,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虽然我们对学生也有付出, 但是, 我们没有和学生进行过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对话, 没有真正走近学生, 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不是合格的教师。我们要力争让学生真正喜欢, 在教学中享受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的教育理念是倡导教师要像母亲一样关爱学生,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应该带领学生去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 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真正用心成为学生喜爱的人。为了做到这一点, 适应新课改环境下的新教育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要重视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改变以前那种只重视认知理解, 而忽视情感体验, 重视共性统一, 而忽视个性发展的做法, 鼓励学生开拓自己的视野, 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 多角度、多元化地理解文本,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个性思想融入到学习过程中, 力争得到自己独特的感知和体验, 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尊重学生, 创建润泽和谐的课堂

在大家看来, “静悄悄”这个词语用来形容教学改革似乎不是很恰当, 新教育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实际不然。“静悄悄”只是指学生的学习环境, 是指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变化状态。而我们说的“生机与活力”同样指的是师生参与活动时对课堂的激情, 这二者之间是不矛盾的, 而且只有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教育改革才会收获颇多。佐藤先生就在《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中指出:作为教育工作者, 必须要关注课堂改革, 致力于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 让自己的课堂变成润泽和谐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 每个人的呼吸都是舒缓柔软的, 教师和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自由自在地表达、沟通、交流、分享, 人和人之间是真诚互信的, 心灵是无拘无束的, 让教育变得单纯而又简约。

在润泽和谐的课堂中, 教师和学生都要摆脱束缚, 不仅学生尊重教师, 教师更要尊重学生, 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自然而然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建立互相信赖的氛围, 在这样的环境下, 即使你的见解不够完善和成熟, 哪怕你没有自己的见解, 也不会受到歧视和被放弃, 你得到的永远是尊重和支持, 这就是润泽和谐的课堂带给我们的舒服的课堂感觉。这样的课堂, 就像是春风雨露, 让人感觉温暖滋润, 享受鸟语花香, 体会舒心轻柔, 这样的教室才是注重人文性的课堂。当然, 教学改革绝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改变和完善的过程, 经过时间的积淀和经验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才能构建出让我们憧憬的润泽课堂。

三、学会倾听, 创建自主合作的课堂

读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追求的课堂形式不是那种闹闹哄哄的教室, 而应该是一种互相用心倾听的课堂。佐藤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指出:构建优良的课堂的前提条件就是让学会用心地去倾听对方的声音, 哪怕这种声音不够动听, 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倾听对方的声音, 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重要的作用。但是, 以往的课堂都是教师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在教室也出现了争着回答问题的热闹景象, 但是这并不是所有学生的表现。有的学生只注意自己的答案, 对别的学生的答案却充耳不闻, 也不会倾听, 这样的学习就显得死板、片面, 也缺乏主动性, 因此, 热闹的气氛、踊跃的发言固然重要, 但是, 更重要的应该是倾听, 这样才能让学生认知更加深刻。

当然, 倾听是有方法的。教师倾听学生的声音, 不能只注意表述的内容, 判断正确还是错误, 而应该注意听学生的发言中流露出来的心情以及想法, 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而学生倾听教师, 也不是只听教师的分析讲解, 而要注意教师语言中隐含的心声, 同时还要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见解, 也能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体会, 开拓自己的思路, 扩充自己的视野空间。会倾听的人, 能听到他人心灵的声音, 互相倾听的课堂, 教师和学生都会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严肃的态度, 用心去体会对方话语中透露出来的内在信息, 同时帮助自己的理解, 正如佐藤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说的:互相倾听的教室, 是一种轻声细语的自然交流, 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四、拓展延伸, 创建共同发展的课堂

佐藤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指出学校教育不能只是学生之间的活动, 教师也要注重学习和提高, 同时也要将家长以及社会人员吸收到教育工作中来, 实现大家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学生之间因为拥有相同的学校环境, 学习的内容也几乎一致, 因此彼此容易形成相似的兴趣爱好, 这样, 大家互相影响就能实现共同进步;而教师, 通过合作交流也能很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从而促进学校优良文化的形成。一个学校只有拥有具有强烈合作意识的教师团队, 拥有奋发向上的教学风气, 才是一所成功的学校。所以, 教师应该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组织教学活动, 如公开课、组建教研小组等, 哪怕只是休息时间的短暂交流都将有助于教学经验的分享、教学能力的提高, 从而帮助优良校风的形成。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 要想深入开展, 外部的力量不可忽视。佐藤先生认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自己的家长, 因此, 家长这个宝贵的资源非常重要。要邀请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活动, 如学校以固定的时间作为“家长日”, 欢迎家长到学校来参与学校整天的教育教学活动, 在这样的过程中, 家长能够直接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 而且能够观察到其他孩子的表现, 从而以自己孩子为中心的意识就会被克服, 同时, 家长和老师以及学校之间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 拥有彼此之间的信任和默契, 有利于对孩子的共同教育。家长之间增进了解, 有利于共享信息资源, 也有利于所有孩子的发展, 所以, 充分利用家长等校外资源, 能有效促进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的共同发展。

上一篇:库位规划管理制度下一篇:城市的夜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