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英语作文信件

2024-05-24

上海高考英语作文信件(精选6篇)

篇1:上海高考英语作文信件

Dear Editor,

As a student reader, I am writing to talk about the English textbooks published by your house.

On the whole, these books have many advantages. First of all, the topics in the textbooks are various, most of which are focused on students’ life. What’s more, the pictures in the textbooks are so colorful and vivid that w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knowledge in it.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the textbooks is that they can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However, some vocabularies in the textbooks are too difficult for us to understand. I hope you can change them into easier ones so that we can learn English better.

Best regards,

Li Hua

亲爱的编辑,

作为学生的读者,我写了一个关于你家出版的英语教材的作文。

总的来说,这些书有很多优点。首先,教材中的主题是多方面的,其中大部分都是以学生的生活为主题的。更甚的是,在课本上的照片是如此的丰富多彩,生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知识。对教材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然而,一些课本中的词汇太难了,我们难以理解。我希望你能把他们变成更容易的人,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学习英语了。

最好的问候,

李华

篇2:上海高考英语作文信件

① Many thanks for your kind and warm help.② Thank you for your generous(慷慨)hospitality(好客).③ It was really exciting to get your New Year's card!

④ I'm sincerely grateful(感激)for all your help in finding me a place.⑤ Thank you for doing so much to make my trip interesting.⑥ Thank you for your kindness to have done me a favour(帮忙).邀请信:

① I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

道歉信:

① I am writing to apologize(原谅)for my …….② Excuse me for my ……

③ I am sorry to tell you that

祝贺信:

① I write to congratulation(祝贺)you upon……

② I wish you ……

③ We look forward to doing……(期待……)

④ Please accept our most sincere(真诚的)congratulations and very best

wishes

求职信:

① I would like to apply for the ……(我想应聘……)

② I graduated from ……(我毕业于)

篇3:上海高考英语作文信件

一、试卷评析

1.基础全面且扎实

基础要求是高考试卷最基本的元素,在每年高考所占的分数比值都较大,既是一种导向,又是能力立意的基础。虽然词汇、翻译、写作等都需基础知识,但基础知识依然主要体现在语法。细审今年英语试卷的语法部分,会发现涉及面非常广,有五题是师生不太重视的基础语法点,失分较多。比如,第31题中形容词作主语补足语虽是英语多样化的表达手法之一,但因教材未呈现很多相关例句,易被忽视。

2.能力提高重表达

今年上海高考英语试卷对学生能力要求非常高,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概括提炼能力

在听力部分的第4题中,虽有不少学生能听出一些与文具相关的内容,却因欠缺提炼概括能力,难以捕捉到stationery一词,导致失分较多,该题分值1分,平均分仅0.46分。

(2)推理能力

听力第19题的全市平均分仅0.20分,是罕见的低分。究其原因,乃是大多数考学生未具备在有限时间内作合理推理的能力,仅停留在听什么就填什么的程度,且往往先入为主,故大多选择$800,而句子原意是“But it’11 mean increasing the registration fee by$50,from$800 to$850."这种失误导致了失分。

(3)书面表达能力

今年试卷反映出大多数考生的表达能力不尽如人意。尤其在翻译部分,总分20分,平均分仅为11.35,得分率约56%。今年英语试卷的翻译有两个特点:一是更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考查的词组和句型都十分常见;二是具有较大的层次性,既有基础题,又有难度较高的题目。而呈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语义的贴切性、词汇的语用功能和使用频率的差异。语义的贴切性方面:第3句的前半部分“经过多年的建设”,阅卷时要求只能使用名词形式,但有不少考生因不熟悉其中的名词用法,使用了完成进行时的形态,虽语法正确,但语义不贴切。词汇的语用功能方面:能否将“耳熟能详”转换成考题括号内要求的单词,乃考验学生对词汇语用功能的掌握程度。须注意的是,在考题中有两题括号内的所给提示为语法结构,而非学生熟悉的简单搭配。使用频率的差异方面:题中涉及“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等热点词汇,虽是当下较时髦的出题形式,但因此类词使用频率较低,故得分率亦不高。

3.重语篇理解能力

今年高考英语试卷的阅读部分内容新颖、题材广泛、信息量大,涉及心理、经济、健康、新科技及社会科学诸多领域;体裁多样,包括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科普文等,考查学生阅读不同体裁作品的能力;就难度而言,无论是今年的词汇部分还是阅读B篇和D篇,都是近四年最难的,对学生极具挑战性,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考试成败的关键。由此可见,寻觅解决路径应成为教师思考的重点,语篇分析宜作为破解的切入口。

4.词汇测试新突破

今年的词汇考核方向已发生一定变化,开始逐渐往词汇深度方向发展,考量学生对词汇内涵的掌握,具体体现在一词多义、词汇搭配、词汇位置等方面。如此专业化的考核,能对教学起到很好的反哺作用。一是一词多义。试卷第41题极具代表性,composition一词在语句中表示脸部的“组成”部分,而非平日所学的“作文”含义(《高中英语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有此意的动词形式)。二是搭配。完型填空中有三处出现词组搭配,该考查方式正是基于词汇丰富的内涵特征,并将在未来考试中不断出现。如阅读C篇也多次出现下述内容:off the shelf,offboard,all on our own,on a day-to-day basis。三是不同位置的用法。在此方面,试卷中的中译英第4句对familiar用法的考查可谓典型,对学生的惯性思维提出了挑战。学生平日熟悉的短语是be familiar with/to,很少遇到familiar作前置定语的,作后置的情况就更少了。

对于词汇测试所暴露出的问题不可小觑,应引起高度重视。针对词汇总量不足的问题,尽管词汇是高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师生为此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但效果往往微乎其微。其中虽然也有多种因素,但有部分因素是由于教师对词汇的定义有理解偏差,常强调某个具体的语用功能,而疏忽vocabulary具有的主要内涵。针对记忆的内容和方式问题,今年试卷中有不少单词难倒了学生,如globalization,dimension,interconnected等。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平日仅背诵词根,未留心词汇形成的规律,如背诵globe一词,未通过联想扩展至以“-tion”为后缀的名词,而不知globalization为何意。殊不知这些规律性内容的背诵和理解比识记某个全新单词要容易得多,但这种词汇学习的捷径往往遭到忽视。针对缺少阅读而形不成背景图式的问题,教材不可能覆盖考试所有主题,教学与考试之间总会存在一定间隙,这就需要学生大量阅读,弥补空白,形成大量背景图式,起到理解背景的作用,以应对考试中未出现于课本的主题内容。

二、复习教学的具体建议

针对上述2013年上海高考英语试卷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基础知识学习应遵循《高中英语学科基本要求》。虽然今年高考语法部分有个别题目让人“出乎意料”,但仔细翻阅“基本要求”,会发现基本要点都暗含其中。这就为教师的复习教学指明了方向——不应将模拟试卷奉为“圣经”,而应遵循《高中英语学科基本要求》。

2.注重语境语篇。脱离语境的语法复习,只会让学生习得刻板的条框,不利于应对高考新题型和愈发灵活的翻译、写作。高考新增题型的最大特点就是将词汇考查融入篇章理解,教师应明确该点,不再追求难题怪题,而是增强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教师在做完限时的阅读操练后,可要求考生细读文章,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学习。利用语篇复习语法知识无疑比单项选择的机械操练效果更好,且语篇包含文化背景和交际背景的语篇也能锻炼学生根据上下文猜词的推理能力,带动单词、句型和短语的复习,为翻译和写作的语言输出打下基础。

3.在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也培养其各项技能。语言学习“质”为关键,盲目求“量”只会适得其反,为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梳理语言知识的同时,还须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首先是信息的梳理能力,其次是语言的概括能力,再次是信息的推理能力,若有可能,再向高级能力发展。但无论何种能力,终将应用于交际。就此,教师应不失时机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在阅读时,在验证学生理解时,可让学生进行表达,而不是在写作课时才突击操练。

4.摒弃“满篇翻译”的低效方法,更多关注篇章的题材、体裁、语言特征等。其中,教师尤其要引导学生注意语法结构复杂的长句,从呈现语篇主要事实或观点的关键句着手,进行解剖,解决语篇理解的难点,如词义、指代关系、句间关系、替代、省略、隐含意思等。此外,在阅读训练的语篇选择上,应以原版文章为主,与高考接轨,尽量将文章缩减至高考阅读文章的字数范围。

篇4:上海高考英语作文信件

一考生

“自由是什么?”我试着去找寻可能的答案,可每一次都是无疾而终,这似乎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不难发现的是:我们对于自由的渴求,总是伴随着某种过度的束缚和压抑而产生的。

当我们处在程式化的生活状态下,很容易产生渴望轻松、渴望自由的想法,而且这种渴望异常强烈。可是我们同时也不难发现:过度自由的情况下,也会导致寻求束缚的愿望。当忙碌的学习工作后得到一个冗长的假期,或者结束高三紧张的学习生活步入轻松愉快的大学生活后,我们便可能会渐渐厌烦每天的无所事事与慵懒无为。由此看来,我们是在自由与束缚的状态中循环往复、苦苦挣扎,似乎我们追求束缚与追求自由的意愿是同等强烈的。

自由与束缚哪个更好?这似乎泾渭分明。但绝对的自由于我们而言,如同绝对的束缚一样,都会导致自我的毁灭。绝对的自由能产生个人对束缚的最大愿望,而绝对的束缚同样也能使我们无比渴望自由。这样看来,自由与束缚就像一只手的两面,相辅相成。

古代科学一度等同于炼金或炼丹。炼金是想获得财富,扩大自己的自由空间和内容;炼丹是为了长生不老,获得时间上的自由。随着认识的提高,人们不再把科学等同于炼金和炼丹,但科学仍是人们追求自由的工具。当波义耳提出化学的目的是探索各种化学现象背后的规律后,人们终于认识到,若要扩大自由,首先要认识规律。人可以不受人为规范的限制,但不得不接受客观规律的限制。约束和自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没有约束就没有自由。

自由的本质应该是在适当束缚下的多元的精彩生活。为此,我们需要主动地约束自己,适当地约束自己。制定必要的社会规范,可以让我们免受由错误行为引起的惩罚。减少多余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努力发现不合理的规范进而废除它,这是人们追求自由的主要目的。

作为常人,我们追求自由与追求束缚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作为一个卓越的人,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如阿里巴巴的马云,他应该具备平衡自由与束缚的能力,而不是被自由与束缚控制住整个人生。自由与束缚都是相对的,他不随波逐流,不盲从众人所云,内心自有独特的思想见解与信仰理念;同时他又不放纵自我,不无所事事,自身有着严格的行为准则。两者相互制约而并存,合二为一。

为了更高的自由,请勒住马儿的缰绳,任其在广阔的天地驰骋。

[点评]本文作者在细读材料的基础上,提取出“自由”与“束缚”两个核心词语,可谓是抓住了题目的要害。标题《为了自由的束缚》颇具鲁迅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思辨意味。在行文中,该考生充分展示了其辩证思维的才能,充分论述了“自由”与“束缚”对立而统一、相辅而相成的关系。没有过多的实例,也没有常规的引用,完全靠绵密而富于逻辑力量的阐述,坚实地支撑起自己的观点。有时候这种逻辑力量,就体现在词语恰到好处的选择与运用之上,如第五段第二句中的“主动”、“适当”二词,第六段第一句中“追求”、“平衡”二词,都将观点推向了深处,极具思辨的张力。

懂得限制的人才能获得自由

一考生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简短的一句话,揭示出了生活中的现实困境:每个人主观上都在追求自由,然而客观上我们又必然遭遇不自由。那么,怎样去面对人生的困境呢?我想起了一位法学家曾说过的一句话:“懂得限制的人才能获得自由。”

作为群体生活中的一员,必然要受到各种限制,遵守一定的规范。我们生活中的法律规矩、人伦道德,正如材料中的“沙漠”一样。我们可以在其范围内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我们是自由的。但我们不可以越过这些限制,这无疑又是不自由的。

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被限制在一定的框架、规则之内,似乎我们失掉了自由,但进一步想,这些框架、规则不也同时保障了我们的自由和权利吗?我们不能为了一己私利去杀人、放火,我们没有剥夺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权利和自由;同样地,我们自己也拥有生存的自由,拥有财产安全受到保护的权利。

同时,这种框架、规则却能让人的行为趋正、品德完善,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区分好界限,那你就会做一个于己于人都有益处的人。为人正派、乐善好施、拾金不昧,必定受人敬重;为人自高自大、痞气十足、冷漠自私,当然遭人鄙弃。所以,“懂得限制的人才能获得自由”是很切合实际的。假如我们丝毫不尊重法律的权威,不遵守基本的人伦规范,毫无顾忌地去触犯法律与道德的底线,等待我们的当然便是失去更多的自由。而法律、道德的“条条框框”在限制每个人的同时,不是让更多人的自由得到了更大的保障吗?否则,强者肆意挥霍自由,弱者又有何自由可谈?

回眸历史,可堪回首!在那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年代,帝王可以凭一时之喜怒,毫无理由地当众廷杖、侮辱一个人,甚至剥夺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的生命。还有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侵略者视人命如草芥,杀人如乱麻,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成为了屠刀下的冤魂。而正是因为缺乏“必须穿越沙漠”的不自由,缺乏对君王权力和侵略者行为的制约,才让他人的自由被无情地剥夺了。如此看来,这些限制难道可以因满足暴君与刽子手的所谓自由而消失吗?

因此,限制才能产生真正的自由,懂得限制的人才能获得自由。

[点评]该考生由分析题目材料入手,很自然地引用了法学家的名言“懂得限制的人才能获得自由”,以此为文章中心论点,既简明扼要,又自然地点题,给阅卷老师留下了非常直观的印象。这在考试作文中无疑是值得借鉴的好办法。作者很有思辨意识,一方面论述必须遵守法律、道德规范的限制,因而每个人都是不自由的;另一方面又阐明“这些框架、规则”“同时保障了我们的自由和权利”,此外,正是因为有了制约,才让自己和他人有了更大的完善人格的自由。倒数第二段进一步联想到对少数人的限制才是更多人的福音,封建社会的暴君与南京大屠杀刽子手的事例给人以警醒的力量,使论证趋于深入,也更令人信服。综观全文,审题精准,思路清晰,逐层递进,行文流畅,将相关道理阐释得头头是道。endprint

自由与约束

一考生

不论在哪里,不论是什么制度的国家或地区,人们可以不断地扩展自由的空间,但不可能享有随心所欲的自由。游戏有规则,社会生活有秩序,伴随自由的一定是“约束”。试想一下,上有宪法这个神圣不可侵犯的金环,下有林林总总的规章、条例、制度;内有道德理性的监护,外有社会规范与群体利益的制约,怎么可能人人都随心所欲呢?也正是这些“约束”规范了人们的举止行为,才保障了众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自由。

如果从全社会的利益考虑,自由与约束都是好东西,一个也不能少。自由是让人们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迈开腿走路,放开手干事业,敢于闯新路子;而约束则告诫人们,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必须在“游戏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也就是说,不论职务高低,不论穷人富人,大家都只能在某些约束下享受自由,谁也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只有那些按照人类与社会发展规律迈步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很多时候,对局部、个体的约束,恰恰是为了整体和全局的和谐。英国散文家、文艺批评家罗斯金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过一段极为深刻的话:“上自天使的职责,下至昆虫的劳作,从星体的均衡到灰尘的引力,一切生物、事物的权力和荣耀,都归于服从而不是自由。太阳是不自由的,枯叶却自由得很;人体的各部位没有自由,整体却和谐;相反,如果各部位都自行其是,则必导致整体的溃散。”

合理的约束不会扼杀创造性的发挥,这一点在体育竞技中表现最为明显。以篮球比赛为例,首先是场地的限制,运动员不得越过四周的白线;其次还有不许两次运球,不许带球走步,不许回中线,不许带球撞人,进攻一方不许篮下三秒,防守不许堵截、撞人、打手等等,限制与约束多多。可是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却能在诸多约束的范围之内,如鱼得水,获得篮球场上最大的自由。

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或一些人的心目中,似乎权力愈大自由度愈高,以权势扩张个人的自由,甚至剥夺他人的自由,把权力与自由划为等号,实际上是仗势欺人。这种特权式的自由是必须反对的。

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有的人以牺牲他人的自由获取自己的自由。如你已经午夜深眠,他那里却夜半歌声;小区里的绿地本来是全体居民所有,有的人却圈围一块独家种花种菜;还有的在公众场合大喊大叫,独霸公园长椅呼呼大睡,不遵守交通规则,排队加塞,随地吐痰,乱丢垃圾,不一而足。这些人总是任自己的性子说话做事,并美其名曰:“你别干涉我的自由。”任性也能叫自由吗?如果叫“自由”,那也是非理性的自由,损害了公共道德的自由。那种主张绝对自由的人是嘲弄公平,嘲弄大多数人的利益与自由。日本现代思想家池田大作有针对性地指出:“不尽责任(义务)的自由,只能产生无秩序的混乱;不重视伦理的个人主张,只能是对人性的蔑视。”

[点评]这篇优秀的议论文,写法上具有如下优点:(1)认识深刻,思路开阔。在作者看来,社会生活中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恰恰是种种“‘约束规范了人们的举止行为,才保障了众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自由”,这样的理解透彻而辩证。开门见山亮出“不论在哪里,不论是什么制度的国家或地区,人们可以不断地扩展自由的空间,但不可能享有随心所欲的自由”这一中心论点后,该考生打开思维的闸门,从多个层面有力地阐释了自己的观点——主体部分先由正面作出论证,谈“如果从全社会的利益考虑,自由与约束都是好东西,一个也不能少”,议“很多时候,对局部、个体的约束,恰恰是为了整体和全局的和谐”,评说“合理的约束不会扼杀创造性的发挥,这一点在体育竞技中表现最为明显”,各层之间,绝无交叉、重叠之处;再从反面予以提醒,一是“特权式的自由是必须反对的”,二是“主张绝对自由的人是嘲弄公平,嘲弄大多数人的利益与自由”。(2)事例典型,引证丰富。文中既有“点”的实例(“以篮球比赛为例”),又有“面”上情况的概述(“如你已经午夜深眠,他那里却夜半歌声……”),点面结合,富于说服力;引证法的运用同样出彩,罗斯金之言与池田大作之语,本身内涵极为丰富,表达又极具韵味,作者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为全篇增色不少。

传统文化的末世新生

一考生

浮躁的年代里,它像末世荒城的一只鹰,停栖的地方再不如旧。于是如约出现了一群勇士,但他们不免沦为苦行僧。

这只鹰便是中国传统文化。她虽被誉为中华之瑰宝,如今却渐渐衰老,被置于一望无际的沙漠。的确,它处于最美好的时代,却也是最糟糕的时代。面对这民族的根,有人弃之如敝屣,有人漠然视之,有人徘徊不前,剩下的对之欣喜又悲戚。只是在这样的人口基数下,后者少之又少,他们在一条孤寂而悲凉的“守魂”路上踯躅着,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理想家”。

走在这条路上的,自然也不乏实干家。我们曾听过钱理群教授振聋发聩地说,现在的大学培养的都是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国学等传统文化,这样一些“上了年纪”的东西,到如今该是我们最为敬重的。然而,或是因为民族的劣根性,或是源于新鲜文化的入侵,“理想家”与“实干家”在传扬中华文化的路上历经坎坷与磨难,最终也没能达成目标。

事实上,“守旧派”的方法确有其劣处,持一些旧理论,在新时代自然迈不开步伐,即便他们深谙我们必须穿过这片沙漠。“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三毛的话我是极为赞同的。在如今这个现代化、科技化的时代,传统文化在新文化的冲击下确实会受到重创,个中缘由我们都知道。传承于我们是一条必经之路,我们没有理由将它抛到脑后,因为传承是一种义务,只是如今大多数人都不再重视这种义务。的确,在此我们受到了种种约束,然而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着更多的选择。

穿过这片沙漠,看似艰难困苦的问题在庞大的人口面前微乎其微,于是,这看似文化的末世却可能是它的新生。如今大多数人所做的,更多的是无奈之举,降低高考英语分值来保护汉语言文字,申请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要少过洋节日……这样的政策或是呼吁一出现,往往是骂声一浪高过一浪,同时让文化陷入更深的沙漠腹地。欲求文明之发展,必经民族之觉醒。似乎于今世,再有一百个鲁迅从文也难以促就全民爱文化的局势,更多的唤醒成了形式主义。抛却文化的是我们,也必须由我们自己将之捡拾回来。endprint

我们有很多途径穿越沙漠,但必须有意识地自觉地去穿越它。这不是文化在求生,而是我们每一个国人应尽之义务。新文化或者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该是冲击或取而代之,更应该是融合交汇,那样才会带来中华文化的新生。

该有的觉悟必须有,而如何穿越沙漠就因人而异了,所以我们不自由地自由着,而只有“自渡”,才能换来文化的新生。

[点评]这篇议论文的标题夺人眼球。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可谓有深度的论题;“末世新生”,准确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真实困境。考生开篇设喻,形象地引出论题;全文紧扣“传统文化的沙漠”这一物象,不断挖掘,反复引申,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作文考题的核心内涵。“然而,或是因为民族的劣根性……”、“然而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着更多的选择”、“但必须有意识地自觉地去穿越它”,作者在不断转折中推进议论,体现出不俗的思维品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针对传统文化的新生开出了两剂药方,一是“欲求文明之发展,必经民族之觉醒”,二是“只有‘自渡,才能换来文化的新生”。其思考的高度与表述的精准,明显高出一般考生一筹。

不可或缺的方格

一考生

人心驰骋的疆域可以有多宽广?可以说是无限,而这无限却也应囿于方圆。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人格”。人可以自由,可终究有一个局限的道德方格,只要脚出了界,人便失去了“格”;一旦做了出格的事,人便丧失了基本的人格。

道德的约束,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方格——就像在面对沙漠时,我们虽可以自由地选择穿越的方式和道路,却必须穿越那片沙漠;而这“必须穿越”,就是人生的方格。

《道德经》开篇第一句便是“道可道,非常道”。确实,道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它自在人心,它客观存在,它难以名状,它不可或缺。从古至今,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君王都是人们咒骂的无道昏君,比如商纣王,比如隋炀帝。而人们自己所追求、崇尚的境界也多是“得道成仙”,即使是神话,即使是幻想。可见,道德在人们口中的地位从未动摇,但是人心,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判定的,世人对他人的评判,或许总有那么一部分与自己的本意有违。悲哉!怪哉!如今,人的道德观念在日益提高,人的道德水准却不升反降。

我们谴责小悦悦事件中路人的冷漠,我们指责在“非诚”中公开拜金的马诺,我们……我们总是在质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可我觉得,那是社会在质问我们到底怎么了。我们,正在走向集体的隐性出格。我们站在方格的边缘,脚还在界内,却将身子倾斜着探了出去。总是揣摩在面对道德问题时社会的反应,却不思考自己会怎么做,这就是这个社会的现状。是的,我们都认识到沙漠必须穿越,都了解方格的不可或缺性,可是,我们也都习惯了将它放在脚边,用脚趾指指点点。

现在,是时候把自己的责任挑起来了,是时候把自己倾斜的身子立正了。人之“格”,那不应只是地上的圈套,那应当是无形的一堵幕墙。训练有素的骏马,它懂得驰骋之道,可脱了缰绳放纵了心,肆意狂奔的结果只能是坠崖的粉身碎骨。对于马来说,脱缰尚且如此,何况于人?人的危险不是肉体,而是精神的沉沦。人“格”,这“格”不该仅仅说说而已,而应成为人们所具备的基本行为准则。试想,站在方格的边界,你以为那是在探索“格”的最大限度吗?不,那已经出格了,因为你的心已经出格了。

也许有人会说,所有人都在“格”中生活,那么人性不是要泯灭了吗?不要紧,“格”本来就是方的,“格”内的舞蹈是圆润中的棱角。守住人格,并非禁锢自己,而是让自己在正确的地方更撒得开手脚。

“人格”是个奇妙的东西。你愈站在边缘想要冲破它,你的手脚越常碰壁;你愈站在方格的中心坚守人格,你的舞蹈愈是潇洒而舒展。

[点评]本文最大的特色就是针砭时弊,有的放矢。作者明确指出现实中存在着隐性的“道德出格”,即人们习惯性地站在道德的边缘,手持道德标杆,指指点点,对人一套,对己一套。白居易曾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关注现实,代表了你的眼光与胸襟,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当然希望能够选出紧贴时代脉搏发表见解、具有自己独特思考的优秀学子。文中将富于隐含意义的人生必须穿越的“沙漠”与人们必须拥有的人生之“格”相对应,角度具体而新颖,并且合情合理。作者选点切入的意识,无疑也是值得肯定的。

给野马套上缰绳

一考生

两百多年前,美国人亨利在弗吉尼亚州会议上毫无顾忌地喊出“不自由,毋宁死”的壮言,展现了一种政治的诉求和人生的希冀——我们需要自由。

以后的每一天,人们时不时地将它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标杆,用来抵抗一切的“枷锁”和“镣铐”,去昭示一种存在的姿态。每个人都渴望生命像风一样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飘过,和蓝天相融,无拘无束、没有一丝牵挂。

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我们有传统文化的约束,我们有惯性的集体思维方式,我们有法律的制约和规范,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故事都是在戴着镣铐跳舞。为此有人说,有时候生活就像是一锅粥,在每个日子里不停地沸腾,将每个人搅来又拌去。可我更想说,我们必须在这锅粥里沸腾。我也想决绝地逃离,我也想我的世界我做主。但是,当我在心中歇斯底里地喊出“要自由”这个口号的时候,有一种声音似乎在说:“人生而自由,但枷锁无处不在。”

可以说,在造化的安排下生老病死,世间万物何曾有过绝对的自由?我们需要在不自由的夹缝中自由地生存。

是的,肉体无法彻底地自由,只有灵魂才可以“逍遥游”!

很喜欢《一个人的朝圣》里的主人公哈罗德,六十岁,一辈子未获升迁,既无较多的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他跟妻子住在英国乡间,生活平静,夫妻情感疏离。有一天,他却意外地收到一位身患绝症的老友的来信。在亲自寄送回信时,他不由得思考着现实的种种,并越走越远,一直从英国的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正如作品中所说:“他明白了,在这段旅行中,不但脚下的土地,连其他的一切都是对他开放的。”一个在精神上禁锢已久的人,跳出了自己原本乏味的生活圈,走出了一段不可思议的人生旅途。我们似乎可以把这种旅行称为一种灵魂的释放。生活让这个老人太过压抑,他用一次“出走”告诉大家,灵魂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自由地飞翔起来。在不自由的肉体内,拥有一颗追求无限自由的心,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效仿的。endprint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生命受到束缚,就像没有任何动物愿意被关在笼子里一样。人的一生,是挣脱某种束缚、争取一定的自由的过程。只是,别忘了,自由的野马一定要有“缰绳”。

套上“缰绳”,然后在无边的草地上策马奔腾,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点评]本文开篇引述“不自由,毋宁死”的名言,凸显自由的美好;接着笔锋一转,用精彩的比喻、生动的语言告诉读者,自由总是要受到限制的,现实社会中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在此基础上作者深入一层,又辩证地提出“只有灵魂才可以‘逍遥游”。下文就此作出阐发,结合名著中的故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进而用“在不自由的肉体内,拥有一颗追求无限自由的心,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效仿的”升华文章的主旨。结尾点题,再次用比喻的方式说理,紧扣材料内涵,富于形象性地指出,“自由的野马一定要有‘缰绳”,而“套上‘缰绳,然后在无边的草地上策马奔腾,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文章论证手法丰富多样,剖析事理从容不迫,是一篇有理有据、启迪人心的议论文佳作。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

一考生

毛毛虫选择了短暂的束缚,才有了蝴蝶破茧而出的翩翩起舞;牡蛎选择了短暂的痛苦,才有了珍珠脱壳而出的莹润光泽。为了到达理想的彼岸,为了想要的自由,我们必须“穿越沙漠”。当人生遭遇不自由、遭受困境时,我们要乐观旷达,坚持信念,勇敢面对,从而为自己开辟一方独有的天空。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乐观旷达。苏轼,一代文豪,从意气风发步入仕途,其间有得意,更有坎坷。他有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和睿智的思想,更有乐观旷达、忘怀得失、超然物外、闲适洒脱的心境。虽然命运多舛,人生路途风雨飘零,多次遭贬,甚或深陷乌台诗案几近有生命之忧,他依然宁静如月,旷达如风。窘居黄州、亲耕东坡时,他依然乐观地高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纵笔酣畅淋漓,使《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成为千古绝唱。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坚持信念。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格桑德吉师范大学毕业后,执意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然而困难重重,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艰险的山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身边。她坚持信念,用一颗真心脉动了一群人的心。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还要勇敢面对。作家史铁生在最美的年华突然双腿瘫痪,人生一下子跌入低谷。他无数次坐着轮椅来到地坛,似乎要从这座历经四百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某种启示,追问生命的意义,汲取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他迷茫过、痛苦过,但他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勇敢地走了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他找到了写作这条路,他曾戏称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在写作这条路上,史铁生勇敢地坚持下去,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人生路漫漫,学习或生活中难免遇到坎坷,当遭遇不自由时,我们无需迷茫、徘徊,甚或消沉,因为命运执掌自己手中,我们要乐观旷达,坚持信念,勇敢面对,开辟自己独有的天空。

[点评]这是一篇规范、典型的议论文。作者紧扣“当人生遭遇不自由、遭受困境时,我们要乐观旷达,坚持信念,勇敢面对”的观点,选用苏轼、格桑德吉、史铁生三个例子,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层次非常清楚。文章语言成熟老到,自然流畅而又耐人寻味。如“他依然宁静如月,旷达如风”、“她坚持信念,用一颗真心脉动了一群人的心”、“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等剖析事例的文句,均能切中要害、言之成理。

篇5:上海高考英语作文

Dear Cathy,

I am writing to you to share my opinions on fashion with you, for I have just heard that you were depressed because you couldn’t afford the best(famous) brands.

I shall say that it is natural for everyone to pay much emphasis on his own image. And it is true that stylish clothes, shoes or something like those will make one more fashionable and eye-catching. However, everybody has his(her) own family background, and it is really extravagant for you to buy the famous brands. Besides, it will also add to the burden of your parents.

What’s more, beauty is just skin deep. There are many things which can make you popular with others except fashion. A great amount of knowledge, noble character and a warm heart will surely win others’ respect and admiration. Good qualities are the treasure in your life which is more valuable than anything you wear.

Never judge a person by the appearance. I hope that you will remember the saying and become as happy as you used to be.

篇6:上海英语高考作文素材

As the saying goes: & quot; The food is. & quot; In recent years,our environ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food safety, such as tainted milk powder,such as tainted milk powder, dyed steamed bread events appear constantly, people can not help but ask, food additives, safe?

food additives is approved by the state, because of antisepsis, improve the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so on need to join in food chemical synthetic or natural substances.The hygiene standards of using food additives in China will be divided into its preservative, curing agent,nutrition enhancer etc. More than 1500 kinds of 22 classes. When human food into industrial production, in addition to a few natural wild food, almost nothing is without additives.

上一篇:家园合作对策论文下一篇:职场白领要面对应酬、跳槽、过节三大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