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

2024-05-07

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精选8篇)

篇1: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

1作文题目

王磊同学他要做的事是:写一个“发现上海”的短途旅游方案的改善建议和理由。

2点评

这道题目其实就是类似于一封建议信的水平。由于题目给出的信息不多,就需要自己适当构(xia)思(bian)内容。这时候就有一个窍门:英文写作=中文写作+英文翻译。先是用中文组织语言,这样难度会比直接用英语组织语言容易得多;然后再翻译成英文。翻译的过程中注意:要用标准的书面中文组织语言,才能翻译成标准的书面英文。否则,用口头中文组织语言会在翻译中错误百出。

篇2: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

摔倒之后擦擦眼泪爬起来。鲜衣怒马,扬帆起航。那是青春无畏的颜色,冲向终点的你们都将是荣归故里的将士。

那天雨不大,却淅淅沥沥的,地板很滑,有点让人站不住脚。操场上的人群随着篮球一次一次的进去,而沸腾着。跑道上的人群随着接力棒一次又一次来回传递,而欢呼着。地滑人多还下着雨,即使冒着感冒生病的风险,运动员们还是那么拼命的练习。

也许是天公不作美,在一次次来回角逐中,有个女孩子摔倒了。出乎意外的意外,人很多很多,雨声却淹没了许多暖情。她的哭声很大,但得到的并不是众人的心疼。为了她忙前忙后的只有一个姑娘,她没有说任何话,就直冲冲的上前去。沉默着不发一语的她形影单,只穿的薄薄的一件在照顾着摔倒的女孩。小雨一滴一滴的打在她的身上,她的举动和别人站在一旁看事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为什么他一摔就哭,哪会有这么严重呀?”,“摔倒了有什么好哭的,爬起来就好了。”尖酸刻薄的一句又一句话,像一把把刀子扎进了摔倒的姑娘的心里,这些风凉话也是意外中的意外。

接力的训练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那个姑娘抽抽泣泣的边走边哭。而说那些话的人啊,说完那些话后也不知怎么了,反而跑过来安慰她了。她又哭了起来,她很感动她们的到来,即使她们前面说了些让她心里不是特别舒服的话。而那个忙前忙后的姑娘拿着药给她抹伤口的时候,那些人才知道她摔得有多么严重。一块又一块斑驳的伤口,似乎被烙在她的身上,姑娘小心翼翼的为她涂着药。

那一刻,她所有的不美好都变得美好起来,我意外的看到她的眼睛里亮晶晶的,像是繁星坠入她的眼中一般。那闪烁的泪光,好比钻石般珍贵。

生命中会发生许许多多让你意想不到,措手不及的事情,那些事都是一种意外。我很意外,一个脾气算不上好的姑娘,那么的细心温柔。也很意外,平时仗义大气的人,却在别人的背后说着风凉话。

篇3: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

一、2012年上海高考数学(理科)试卷三大特色

1. 基础题“求稳”

今年的试题延续了往年高考的形式,题型和题量与以往保持一致(填空题14道、选择题4道、解答题5道),其中“容易题、中等题、较难题”基本按2:2:1比例配备,编排顺序合理,学生不会感到意外。除此之外,全卷没有偏题、怪题、繁题,更没有超纲题。试题非常重视对考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掌握程度的考查,主要特点有以下两点。一是起点低:填空和选择题除了第14题以外,其他题学生都比较容易解答。如第13题,学生根据函数的解析式和函数的图像,利用割补法,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第18题,学生利用计算器,探寻出数列中若干项及单调性的规律后,可以轻松解答。二是范围广:试题涉及五十多个知识点,且蕴涵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全面测试。如第1题考查了分母实数化的方法;第7题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第12和第22题考查了坐标法思想;第13和第20题考查了数形结合思想;第14题考查了转化能力;第19题考查了空间想象能力;第21题考查了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3题考查了学习能力和分析论证的能力。整份试卷基本分约为122分,有利于学生真实水平的发挥。

2. 常态题“求变”

常态题指在平时教学或测试评估中经常采用的题型,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并有利于甄别不同层次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水平,与以往相比,此次试卷在命制历年考查内容出现频率较高的常态题方面“稳中求变”。(1)“三类”题的比例发生变化:容易题少了,中等题多了,压轴题对考生要求更高了,整套试卷的区分度更加明显。(2)问法发生变化:如对极坐标知识的考查,2011年上海卷考题是“在极坐标系中,直线ρ(2cosθ+sinθ)=2与直线ρcosθ=1的夹角大小为——”;2009年上海卷考题是“在极坐标系中,由三条直线θ=0,,ρcosθ+ρsinθ=1围成图形的面积是——”。这两道题都是“已知极坐标方程,求未知量”,而今年第10题恰是“已知若干量,求极坐标方程”,这种“逆向”设计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3)重视解法的多样性。如第10题的解法1:在直角坐标系下,列出直线方程,再转化为极坐标方程(这是学生惯用的方法),解法2:根据极坐标(ρ,θ)的几何意义,直接求直线的极坐标方程;第12题利用坐标法和非坐标法解题均可;第22 (3)题除了命题组提供的标准答案外,将两种曲线都转化为参数方程或极坐标方程求解也可,且计算量小,更节约时间。应该说,在规定考试时间内,如何在众多的方案中选择合适的解题切入点,对学生的能力而言是一种考验。

3. 压轴题“求新”

为了体现考试的公平性,上海高考试卷每年都坚持“在有一定难度的考题上有创新”,今年的试卷中出现的不少题目,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命题组有意回避了考前各地的模拟题,这与学生考后反映相一致。值得一提的是,填空的第14题,观察题中的2c和2a,容易联想到“椭球”,其实质也是以“椭球”为背景而命制的。该题背景新颖,载体简洁大气,巧妙地考查了考生的转化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是一道难得的好题。又如,试卷的最后一题,以集合为背景结合了数列内容,既是学习能力的考查,又对逻辑推理提出了高要求,数学味道浓,抽象性强,以至18分的满分题,学生能够取得8分已很辛苦,这直接击中了大多数学生的软肋,导致140分以上的高分段考生凤毛麟角。

总体来说,今年上海高考数学理科卷特色鲜明。当然,白璧微瑕,笔者也发现这份试卷中有一些小地方值得商榷,在此提出与各位同仁讨论。

首先,针对第17题,命题组本意是考查学生对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本质的深刻理解,数学期望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程度,而方差反映的是一组数据与其均值的偏离程度,试题提供的两组数据考生若能从“均值和离散”两个角度比较观察,无需公式计算,便能一目了然。但事实上,大多数考生解决此题采用的方法是任意选择均值相等的两组具体数据,代入公式计算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显然,这种做法与命题者的本意相违背。

其次,第18题是新定义函数数列的前n项和的正负值讨论问题,属于创新性综合题。试题考查周期摆动数列的求和与三角函数周期的综合应用,有一定难度。但一些考生充分运用了计算器的列表功能,根据数列每一项的值,很方便地就能估算Sn的正负值,导致此题得分率不低。可见,“弱化考生对计算器的依赖”是命题组的美好愿望,但离现实还有一小段距离。

二、对高三复习教学的建议

1. 夯实基础,把握本质

历年来高考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既全面又突出重点。扎实的基础知识是灵活应用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在高三复习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图,便于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但在众多的知识里,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哪些是核心概念,复习时要抓住“核心概念、概念的核心、核心方法”。

这些核心理念就好比是盖房的原材料:钢筋、水泥、砖块,原材料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房子的质量。因此,在高三复习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对核心概念的本质理解。比如“弦长公式”的复习,要走出公式名称“弦长”之误区;三角学习中“变角方法”的使用,要抓住化未知角为已知角的思考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把握本质时不仅要知道概念是什么,更要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关注不同概念的联系。

2. 变中求新,活化思维

今年上海高考数学(理科)卷第22题中的第三小题使不少数学优秀生失分,原因在于学生方法选择不当,导致计算量大,解题失败。其实,此题用极坐标方法更简单、更自然。笔者通过对几名考生的调查得知,之所以没有采取极坐标方法,是由于在复习阶段遇到的类似题型都没有用极坐标方法来解,教师也很少介绍。所以,笔者认为,对数学知识、技能、方法的熟练应用,教师要经常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环境,通常包括:(1)一题多解(多角度、多层次)与多题一解(同背景);(2)此命题的逆命题与否命题是否成立;(3)加强(削弱)条件时命题的结论能否成立;(4)改变原题中的某些条件或结论,使之成为一道新题等。实际上,习题教学是整个高三阶段复习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但并不是在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在更多的新情境下、更高的层次中不断地、反复地渗透,才能达到螺旋式再认识、再深化乃至升华的结果,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标。

3. 鼓励猜想,增强策略

尽管对于今年高考数学卷学生普遍反映有难度,但从考分看,试题并没有传说中那么难。笔者通过对几名考生调查得知,试卷中有好几道创新题学生是可以“猜对”的。如第14题,学生虽不会严谨求解,但可类比“斜棱柱构造直截面求体积”的方法,借助特殊位置获得最值的经验顺利求解;第17题,大多数学生都是采用了选取1或2组具体数据获取结果的方法;第22 (3)题少数学生另辟蹊径,用了参数方程求解;第23 (3)题少数学生虽讲不清理由,但能凭直觉猜出数列通项公式。笔者认为,在如此紧张的2小时内,学生敢于“大胆猜想”,敢用“特殊方法”,敢于“移花接木”,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们在投机取巧。其实,在考场中能够进行“合情猜想”的学生恰恰彰显了他们战胜困难的自信、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强大的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蕴涵的是难能可贵的解题策略。

篇4: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

(河南、山西、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

内蒙古、河北、云南、陕西、海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大纲卷

(贵州、甘肃、青海、西藏、广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北京卷

根据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敬礼。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敬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请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自立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海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70分)

人们对自己的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

根据上述图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重庆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这是一个发生在肉类加工厂的故事。

下班前,一名工人进入一座冷库检查,冷库门突然关上,他被困在了里面,并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

突然,门被打开了,工厂保安走进来救了他。

事后有人问保安:“你为什么会想起打开这道门?这不是你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啊!”

保安说:“我在这家企业工作了35年。每天数以百计的工人从我面前进进出出,他是唯一一个每天早上向我问好并且下午跟我道别的人。”

“今天,他进门时跟我说过‘你好’,但一直没有听到他跟我说‘明天见’。”

“我每天都在等待他的‘你好’和‘明天见’。我知道他还没有跟我道别,我想他应该还在这栋建筑的某个地方,所以我开始寻找并找到了他。”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广东卷

阅读以下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她上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却被全班学生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博文引起了广大网民的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都应该肯定。

nlc202309031543

从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孙中山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70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江西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2)不少于700字。(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台后一帘深色幕布,台上一架钢琴,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键上,人们屏息等待。女钢琴家悄然出现,衣着简朴。演奏家上台,谁不身着华美的演出服,光彩夺目?人们就此问她,她的回答是:“人,要隐于音乐背后。”

女钢琴家的话耐人寻味。

有人感佩不已,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有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福建卷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手握一滴水

一滴水里有阳光的谱系图/有雪的过去和未来式/有大陆架和沙漠/有人的生命……

我手握一滴水/就是握着一个世界/一个小小的意外,比如一个趔趄/足以丢失这一切

请根据阅读全诗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诗的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用规范汉字书写;④不少于800字。

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前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良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篇5: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

【作文题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实业,评价他人生活变的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评价他人生活: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这是典型的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要求针对“评价他人生活”这一现象给出自己的思考。该作文有两个角度:一个角度是认同“评价他人生活”的这一做法,因为它能够帮助规范他人的行为,引导社会走向“正能量”;另一个角度是不同意“评价他人生活”的这一做法,因为它会侵犯别人隐私,给他人心灵造成伤害,也会影响社会的安全、和谐运行。

老师点评:《中文自修》主编聊高考作文题解析

一直以来我都是从教师的视角来看高考作文题的,今年我想换一个身份。如果我是一个考生,看到这个题目,会怎么样。

因为作文要统一命题,除了选拔需要同一个起点,同一把标尺之外,从学习能力的角度来说,是对学生信息接受能力、信息解码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的考验。

所谓信息接受能力就是读得懂“命题方要我说什么”。从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来看,要“我”说的是对“评价他人生活”的看法。我觉得这个题目的开放度是非常大的,而且它改变了以往那种纯理性的思辨,非常地贴近我们的生活。评价他人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事情,我们常常讲“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对学生来讲,这个题目是非常贴近生活的。

从今年的作文题来看,信息解码能力就是要考虑“命题方要我说的话题里有哪些元素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评价他人的生活变得更容易和轻率,这是一个因素;第二个要考虑的因素是这些评价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些因素有哪些是正面的、有哪些是负面的;第三个因素是“他人”的生活和“我”的生活的关系,等等。这个题目的开放度还是非常大的。没有故弄玄虚让人们思辨什么,但考生必须开动脑筋才能好好回答。

再讲信息传播能力,就是学生“怎么表达我想说的话”。这么一个贴近生活的题目,貌似是非常容易写的,一般的内容考生也不难讲,比如网络时代进入视野的信息很多,评价他人很容易,有好有坏,等等。但是真的要写好却需要比较好的构思,想想怎么表达。在题干中有提示,“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是提示考生不一定要说评价他人是对或者错。评价他人的生活,最后其实是会影响自己的生活的。

我们比较喜欢用“审题”来代替上述这三种能力。我觉得单纯从“审题”出发,会导致命题作文的作用狭窄化。高考是大家都重视的考试,对考题比较敏感,我觉得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作为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训练应该从高处出发比较好。今年的作文题,我觉得就是一道既从高处出发,又贴近学生实际,充满思辨因素,又不刻意的好题目。

【高分作文】

“捧”与“喷”之间

人们对出现在自己视野里的他人的生活,给出相应的评价,是人之常情。因为,人是社会动物,评价是人们社会沟通的基本属性,它在满足人们对真相的索求的同时,也帮助人们进行道德选择。

现代社会的发展,即一方面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但很容易“抓取”到他人的生活信息,而且也容易将这些信息借由多种信息渠道进行推送与他人分享,从而触发对他人的生活的评价;另一方面思想活跃言路广开,人们对他人的生活评价也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的束缚,直抒己见,一吐为快。这些使得对他人的生活评价的越来越常见。然而,我们距离事物的真相更进一步了么?我们的道德选择更加清晰坚定了么?这仍是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来自于,对他人评价越来越不审慎的“捧”与“喷”。

当今社交媒体被广泛运用为人们的沟通工具,对他人的生活评价常见于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上。对他人的评价,除了体现人们沟通的基本属性之外,获得更多的点赞、转发和粉丝,已经成了一些人动辄对他人的生活进行评价的目的,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要么就夸大其词的“捧”,要么就竭尽全力的“喷”。有些人甚至并不知道对他人评价的来龙去脉,却也热衷对评价进行评价,参与到无确切事实依据的“捧”与“喷”的行列中,追求参与的快感。也有些人,干脆什么都不说,只浏览评价,享受“围观”对他人评价的乐趣。至于A站和B站对他人的生活信息进行“弹幕”式评价的,更是不管相关生活信息的完整解读,只顾捕捉到一个话题点,撂下惊世骇俗的“捧”与“喷”。写的人断章取义,急于表态,看得人无暇思考,匆忙结论。

不错,这谈的正是互联网时代语境下的话题。爱德华·希尔斯在他的《论传统》一书中指出:“现在总处在过去的掌心之中”。伤仲永是一个不能在传统的故事了吧?看一看互联网上一度被“捧”的抗震小英雄雷某的从英雄到阶下囚的命运转变,再看一看被“捧”的一些90后创业者从披金戴银的成功案例到一贫如洗的折戟沉沙,这些互联网“捧”杀得案例还不多见面吗?看一看互联网上一度被“喷”的那位被外国青年撞到的妇女,被还原事实真相后,那种心痛大于身痛的苦楚,再看一看,那些“喷”警察和社会人士资助超市偷窃母亲的孩子看病的行为是助长盗窃行为的言论的背后,把良知的彰显与不良行为的纵容混为一谈的逻辑。如此种种,我们到底是离真相更近了,还是更远了,我们的道德选择是更坚定了,还是更迟疑了?互联网时代,在对他人的生活评价上不求审慎的“捧”与“喷”必然会制造出又一个仲永和阮玲玉。

篇6: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

如果将今年高考作文题作一比较,那么,很明显,上海卷远胜于北京卷,更胜于全国卷。北京卷去年是“规则”,今年是“转折”,不但容易被猜中,且太贴近热点,对学生束缚太大,很难展示学生的文化底蕴。全国卷则捆绑得更厉害,“感情亲疏对认知的影响”,已经将作文的思想观点限死,学生只能在这条小巷中施展拳脚,几乎无法表现自我了。学生的水平很大部分表现在思想见识方面,一旦文章思想、内容、观点都被规定死,那还剩些什么呢?我敢断言,全国卷是不会有多少好文章的!

与之相反,上海卷的“杂”就大气多了。这道题实际上是在讲“读书”,讲“做人”,讲“城市精神”,既可以谈历史,也可以谈现实,既可以谈学习,也可以谈做人和治国,既可以谈身体健康,又可以谈精神成长;题材广阔,凭君驰骋;但又必须围绕“杂”这个话题。

这道题可以反映出学生的读书范围,文化底蕴,反映出学生的思辨能力,还可以反映出学生文字功底。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道作文题更像语文。由于它与前几年的作文题区别很大,因此又很难猜题押题,使抄文套文者无所逞其技,于是拉开了档次。我同样敢断言,今年上海卷一定能有许许多多好文章,使阅卷官的眼前一片光明——这才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出的作文题。

遗憾的是,与作文题相比,上海卷的阅读部分实在不能让人恭维。现代文阅读素来是一个难题,这是先天带来的,“出浅了”等于不出,“出难了”往往故弄玄虚,故作高深,弄不好还会无答案甚至答案错误。笔者近两个月在《招考特刊》上写了十几篇辅导短文,没有提到现代文阅读,并非偶然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因为在我看来,照现在的考法,现代文无法辅导,不必复习。这样考法,还不如不考;用功复习,不如不复习。

今年上海卷现代文阅读,撮其要,有四不足:

一、选文差高考选文应经得起分析、咀嚼、品味,即使不是经典也应有经典性,至少是耐读的好文章。这些文章虽然文字浅,内涵却要深,能考出学生的理解能力。然而今年的三篇文章,都不是大家作品,不能说是平庸之作,至少是平平的。比如一篇平常的访谈,问答还有相当的随意性,如第5问,王洛宾先生本身就是答非所问。用这样的文章去挖空心思出题,怎能不出问题!

二、失之浅如“好山万皱”句说明什么道理,只要照抄前一句即可,有如傻瓜相机;谁要深究,反而出错。第3题问“目光有压力”的内容要点,本来一看就懂,却偏要人回答是“有压力,但压力不大。”

三、问得奇第8题,问“发问的方式和特点?”学生一般不知何从下手。12题,问“简简单单的一撇的‘一’的含义?”叫学生如何回答?

四、答案怪第2题,问“罗丹敲掉优美的手说明什么?”稍有阅读能力的人,稍懂美学原理的人都知道正是为了突出整体美,让观者目光更集中,而正确的选项却是“要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人物的不同侧面。”第15题,问“符合文意的答案”,竟是“语言流畅……”。第13题“百代之下,依然令我仰慕不已”难道就是因为写了送别诗吗?这样的答案怎不叫人心惊肉跳!

至于古诗文阅读。应该说有了一点进步,其进步特别表现在同现代文一样,没有了诸如修辞、语法等知识点的考查。基本上都是对文意、词语的理解。但与现代文有一个同样的缺陷,就是选文不理想,因此,出题也发生了不少问题。第17题“矗立云间”“近青天”,要求回答“楼之高”,太简单。第18题要求从“空间”“时间”回答,是套话。第19题,一定说“倒映在酒樽”是错的,太武断。

总的说来,这阅读部分正应了某些人所说的一句俏皮话:“现代文读得懂做不出,文言文做得出读不懂。”如此考法,怎不令人扼腕。

阅读题的这些问题由来已久,并非某人之责。去年笔者参与命题,也同样发生类似问题。这是命题框架和思路所决定的。这样的测试不利于选才,更不利于导向素质教育,是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对今后语文怎么考,应该引起语文界、教育界、知识界的讨论,不能再讳疾忌医,不能再含糊过去。笔者在此提出二点想法,以引起争鸣。

一、“死去活来”,要重视基本功考查现在写错字,读错字的现象十分普遍。全国卷一直坚持考查这些基本功,上海卷为什么不借鉴。还有成语的积累,名言、名句、名诗、名文、文学常识等的积累,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为什么不加强。考这些内容答案唯一,学生复习有方向,这些看似是死的内容,却有利于积累。只有“死去才能活来”,只有下这样的死功夫,今后才能灵活运用。一味考似是而非的分析、选择,将贻误学生的多少光阴!

二、“化繁为简”,重视理解、见识的考查一般地说,对作品的理解不应有标准答案,应鼓励考生自由发挥,从中看出考生的阅读量及见识高下、悟性高低。比如,可以给一篇文章,要求写读后感。甚至可以将阅读与写作合而为一。对于古诗文的考查更应简化,只要考查是否读懂就可以了。

篇7:江苏卷高考作文题目及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问题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界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篇8: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

在经验性命题中, 试题、试卷难度的控制问题往往成为争议的核心。近年来,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将高考各科难度系数设置在0.65, 考试的科学性与社会性得到统一 (雷新勇2006) 。

从近三年考试结果看, 高考政治 (上海卷) 难度系数在0.65~0.70之间, 分数分布平均偏度值-1.39, 呈负偏态, 表明高考政治 (上海卷) 难度已明显偏低。然而, 高考政治试题高分难得, 依然是每年考试评价的话题之一。

本研究将以2008年高考政治 (上海卷) 考生为对象, 根据正态分布理论验证负偏态分布中高分缺失现象, 进而根据现代考试理论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

本文以2008年选做“二期” (6117人) 和“一期” (4825人) 试题考生为研究对象, 同时根据考生总分的四分位数, 分别将研究对象划分四个层次。

本研究运用项目反应理论研究考生能力分布, 以经验法则推算正态分布中高分考生频数及其百分率, 验证负偏态分布中高分缺失假设。若假设成立, 则对考生能力与试题难度进行比较, 以进一步研究导致高分缺失的试题方面的原因。通过分层试题分析, 观察试题中每个得分点反映出的考生心理结构差异, 推测考生学科知识、技能和思维品质的强弱, 或存在的问题。

项目反应理论研究中使用的数据处理软件为MUTILOG, 其中对客观题采用的是双歧三参数项目反应模型, 对主观题采用两参数多级评分模型。

三、研究结果讨论

1. 验证负偏态分数分布中高分缺失假设

图1为利用MUTILOG软件估计的选做“二期”试题考生能力频数图 (已删除极值THETA<-1.5的数据) 。根据项目反应理论, 如果样本足够大 (一般对三参数模型而言大于1000) 所估考生能力参数THETA与考试采用的试题无关。从图1看出, 考生能力近似地以THETA=0.67355为中心呈对称分布, 表明考生能力近似地呈正态分布。此结论与行为科学理论观点———人的心智一般呈正态分布相应。考试的本质是推测考生的心理结构 (一般称“能力”) , 推测考生心理结构的依据是考生对试题的应答, 因此, 在考试试题的难度分布与考生能力分布相吻合的条件下, 考生分数也应近似地呈正态分布。因此, 研究负偏态分数分布中高分是否缺失, 可以通过与平均分、标准差相等的正态分布相比较获得。

图2为选做“二期”试题考生考试分数频数图 (已删除极值考试分数<24的数据) 。由图2可以看出, 考试分数集中在100到110分之间, 比较正态曲线, 考试分数分布在120分以上的频数明显缺失。以选做“二期”试题考生考试分数 (删除极值后, 平均分100.73, 标准差16.424, ) 为例, 推算出不同标准差范围内实际考试分数频数和正态分布中的频数见表1, 正态分布中的不同标准差范围内的频数根据以正态概率为基础的经验法则 (见图3) 计算所得。

由表1可知, 实际考生考试分数中近60%高于平均分, 48.84%落在μ~μ+1σ的范围内, 大大超过正态分布中的34%比例, 而其它标准差范围内实际频数均少于正态分布中的比例, 分布在 (117, 133]的少2.5%, 相当于160名考生, 分布在 (133, 150]区间的少2.4%, 相当于140名考生, 也就是说, 按正态分布看, 考试分数在 (100, 117]的考生中有近300名考生有可能获得117分以上的分数, 依次类推, 考试分数在 (117, 133]的考生中有近140名考生有可能达到133分以上, 高分频数应大大超过实际频数。由此证明, 在政治学科考试分数呈负偏态分布中高分缺失的假设成立。

2. 造成负偏态分数分布中高分缺失现象的试题方面的原因

判别试题有效性是研究试题方面原因的前提。通过观察试题特征曲线 (略) 和内容效度问卷调查 (略) , 证明试题本身有效, 考试结果可以作为统计研究的有效数据。

比较表2中考生能力与试题难度描述性统计量可见, 选做“二期”试题考生能力平均分-0.67355, 试题难度平均分-1.0833, 考生能力参数的三个四分位数都高于相应试题难度的四分位数, 尤其是第一四分位数, 两者相差达3.1, 表明整卷试题难度低于考生能力, 试卷偏容易, 这是导致考试分数呈负偏态的直接原因。考生能力参数分布在-1.497到1.938之间, 试题难度值分布在-7.95到6.16之间, 表明有相当数量试题难度低于最低考生能力-1.497, 试题偏易;也有部分试题难度高于最高考生能力1.938, 试题偏难。

数据统计显示, 有28个评分等级的难度低于或高于考生能力, 其中偏难的评分等级有10个 (见表3) , 几乎集中在每道主观题的最高评分等级上, 共10分。主观题T33_3、T34_2、t35_2、t36_2、t37-3的评分等级中, 既有偏易的, 也有偏难的, 表明对评分等级内涵的不适当描述可能是引起偏易或偏难的主要原因。

(1) 实际描述的评分标准高于标定的试题测量目标。

评分标准是用以评价考生应答的操作性规定, 应严格恪守试题标定的测量目标, 若不然会出现试题考查功能的偏差, 甚或导致整卷测量目标分布不平衡。以t32_2为例, 统计显示, 第四层次考生的平均分4.5分, 试题测量目标是枚举重大时政。评分标准规定“应从不同的角度举两例, 每举一例并加以说明的给3分, 其中举出实例给1分, 说出该实例体现的奥运理念给1分, 说明该实例体现该理念的理由给1分, 试题满分6分”。显然, 试题既考查考生对时政的了解, 又在一定程度上考查考生运用时政知识本身分析理解时政的能力, 而后者超出了《考试手册》的规定, 所以, 评分标准与测量目标不完全一致是导致6分评分等级偏难的主要原因。

(2) 将评分标准的最高等级作为绝对标准而非相对标准。

高考的考试性质属于常模参照考试, 在竞争性的大学入学考试中, 试卷区分功能最大化是设计常模参照考试的基本出发点 (雷新勇2006) 。因此, 设计主观题评分标准时, 应以有效区分考生的能力水平差异为价值取向。若评分标准的等级内涵与考生能力不一致, 则必然加大考试的测量误差。

以t38-5为例, 该评分项满分3分。79.8%第四层次考生得2分评分等级, 即“论点紧扣论题, 论述比较缜密, 较多使用学科术语”。只有15.1%的考生得3分, 在34个130分以上的考生中, 有19个考生得3分, 15个考生得2分, 表明即便是130分考生也不是都能获得最高评分等级。从整体评分效果看, 2分等级的测量误差较大, 而最高评分等级“论点紧扣论题, 论述逻辑缜密, 正确使用学科术语”的内涵要求远高于考生能力, 若舍弃这个绝对标准, 将现有的2分等级内涵描述为3分评分等级, 即制定相应于考生能力的相对标准, 则能大大提高试题的区分功能。

3. 造成负偏态分数分布中高分缺失现象的考生方面的原因

第四层次考生代表了能力水平较高的考生群体。从统计数据看, 第四层次考生的答题存在“难题不强”和“易题示弱”的现象。在偏难的评分等级上, 该群体考生与其他三个层次考生差距不大, 优势并不明显, 反映出考生在思维品质方面存在问题;在偏易的评分等级上该群体中部分考生也会犯低级错误, 暴露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薄弱一面。因此, 该群体考生存在的学科知识、技能和思维品质方面的问题也是引起负偏态分布中高分缺失的重要原因。

(1) “易题示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薄弱

数据显示, 在以概括、辨别学科概念、原理等为测量目标的试题上, 如在考查宏观调控手段、政治协商形式、和平发展道路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涵等基础知识的试题上, 第四层次考生的表现并不突出;在考查民主特征, 经济发展与个人消费品分配、社会保障体系的关系等常识性知识上, 情况亦然。例如, 我国宪法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这反映了民主的重要特征是

A.少数服从多数原则B.平等原则C.法制原则D.差额原则

正确答案B, 试题难度0.91。经验告诉我们, 在试题难度系数如此高的情况下, 迷惑项对最高层次考生本不具迷惑力, 但数据显示, 高端能力考生中有2.7% (近300人) 错选C。显然, 相当多的第四层次考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民主的特征”这一最基础知识。有理由怀疑, 相较于考生能力对考试结果的影响, 这些考生的考试分数与考前死记硬背相关性更高。其典型表现是, 一旦遇到新的情境, 思考就缺少理论依凭, 思考的深度无法得以延展。

(2) “难题不强”———分析能力缺乏理性掌控

上海政治高考试卷中主观题分值占整卷58%, 除论述题 (20分) 以外, 其余68分主观题均采用采点评分法, 这就使得堆砌教材语言的考生应答也可获得一定分数。分析考生应答可以发现, 有相当部分第四层次考生同样拙于表达, 应答中逻辑线索混乱, 既无逻辑起点, 也无推导过程;推导的结果与试题要求甚远等, 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一些主观题的最高评分等级乏人问津, 又直接反映出考生分析能力的不足。

例如t36-1, 试题满分2分, “能整体把握材料, 归纳材料所反映的政治现象的实质”是本题试题考查的行为目标之一, 是分析能力的最高水平。按照评分标准规定, 观察考生在这个行为目标上的表现的主要依据是, (1) 考生能归纳出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 这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 (2) 考生能有意识地将此结论置于答题的开头或结尾, 或者能在行文中指明“材料整体反映了……”等。全体中88%考生得1分, 第四层次中只有10%考生得2分, 与其他层次相比, 优势并不明显。反映出90%高端能力考生只能归纳部分材料。

又如t37_3, 要求考生回答“‘国家粮食安全保卫战’对社会与经济安全运行有何积极意义?”试题中“安全”是思考的核心, 对经济而言, 逻辑起点在粮食和国内粮食市场, 对社会而言, 稳定的粮价对特定人群意义重大。试题是对分析能力的第一级水平———要素分析能力的考查, 考生既要分析出材料、或现象中的行为主体, 还要明确回答问题的角度。试题满分7分, 第四层次考生中只有24%得满分, 失分主要在于不能从微观层面切入回答的逻辑起点, 并逐渐推深。

上述实例表明, 分析能力的不足限制了考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影响了考生的思维完整性和连贯性。

四、结论和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近年来, 高考政治 (上海卷) 考试分数分布已

呈较明显的负偏态, 但高分频数并未增加, 考试分数大量集中在高于平均分的一个标准差范围内。

2. 在负偏态分数分布中, 高分缺失的主要因素是试题和考生自身。

在试题层面上, 部分主观题高评分等级的内涵要求过于绝对, 超过考生群体中的最高能力水平, 或者评分标准与试题标定的测量目标不一致, 超过了标定的测量目标的要求。

在考生层面上, 考生缺乏对核心概念、知识原理的深入理解, 导致考生在一些较易试题上也容易失分。考生缺乏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不能理性地从要素分析、关系分析和组织原理三个水平上分析问题, 导致相当部分考生在主观题上难以获得最高评分等级。依赖于考前死记硬背也是考生获得高分的重要因素。

3. 考生能力分布呈尖峰态, 是教学长期疏于培养考生高端能力的直接反映。

基于上述结论, 对高考政治 (上海卷) 命题、阅卷及思想政治课教学分别提出如下建议:

1.命题组要注意评分标准与标定的测量目标的一致性;在描述评分等级内涵时, 要参照相邻年份考生的能力参数, 使最高评分等级的内涵与考生能力水平相适应。

2.阅卷前应该跨全距抽样试评, 对比考生应答表现中最高、最低水平与评分标准中最高、最低评分等级内涵, 及时对不同评分等级进行适度调整。

3.教学过程中, 要让课程核心概念深植于考生个体头脑中, 要提高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雷新勇.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雷新勇.考试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解释[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Ritchey F.The Statistical Imagination Elementary Statistic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Robert R.P.Understanding Statistics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 (6edition) [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5].朱迪恩, A.麦克劳夫林著.严文蕃, 夏春等译.Understanding Statistics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 Step by Step[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观《飞天》有感下一篇:生命的永恒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