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传染病讲义

2024-04-18

动物医学传染病讲义(精选6篇)

篇1:动物医学传染病讲义

绪论

一、动物传染病学概念〔5分钟〕

动物传染病学是研究畜禽传染病发生和开展的规律及其防制措施的科学。

研究内容

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开展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传染病的一般性措施;

各种动物传染病的分布、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诊病症、诊断和防治措施等。

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5分钟〕

〔一〕影响人身健康〔90年代英国疯牛病,FMD)

〔二〕经济损失

1.大批畜禽爆发传染病死亡,直接损失沉重;

2.生产性能严重下降〔如产蛋量、产乳量、产毛量、膘情、产仔数等〕;

3.影响外贸出口〔97年台湾FMD,98年香港禽流感〕;

4.防治、检疫、封锁工作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及财力。

三、开展史〔10分钟〕

1.早期观察、探索病因和防治方法。

2.实验、创立时期:〔以Pasteur和Koch为代表〕。

3.现代成熟快速开展时期:20世纪以来,由于电子显微镜、病毒培养、无特定病原动物、抗菌药物、生物制品在兽医工作中的应用,使动物传染病学无论在理论研究或实际应用方面都获得了很大进展。

四、我国的学科成果〔10分钟〕

1.马牛羊传染病

牛瘟

陈凌风、袁庆志等研制了牛瘟兔化弱毒、山羊化兔化弱毒、绵羊化兔化弱毒等疫苗,1956年消灭牛瘟。

牛肺疫

吴庭训等1958年研制成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1959年又研制成牛肺疫兔化绵羊适应菌苗。

马传染性贫血

沈荣显等1967年研制的马传染性贫血活毒疫苗是国际上唯一的活疫苗,该成果到达国际先进水平。

其它

布鲁氏菌羊种5号菌苗,猪种2号菌苗,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蓝舌病鸡胚化弱毒疫苗和羟胺灭活疫苗,牛流行热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

2.猪传染病

猪瘟结晶紫疫苗

何正礼、方时杰等选用抗原性优良的石门系毒株研究改良制成,效果明显。

中国系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1955-1956年周泰冲等研制而成。已推广到欧亚很多国家,被公认为目前世界上比拟理想的猪瘟疫苗。

3.家禽传染病

方定一等于1956-1963年首次发现小鹅瘟,此为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先发现的家禽传染病。

4.小动物传染病

兔病毒性出血症是1984年由我国首先发现的一种兔的传染病。

解放军军需大学应用空斑纯化等技术,选育了口服免疫的狂犬病弱毒株SRV9。

5.完善了动物防疫法规

1985年国务院颁发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

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五、学习内容和方法〔10分钟〕

主要内容:

总论:传染病的发生开展规律、预防及消灭措施的根底理论知识,非常重要。

各论:各种传染病的特性、历史与分布、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病症、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制〕措施等,掌握重要的常发常见病。

主要方法:

1.学好有关课程和理论;

2.联系实际,多看、多想、勤于实践;

3.善于进行比拟鉴别;

第一章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与流行过程

第一节

感染与抗感染免疫

一、感染〔15分钟〕

定义: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响的过程称为感染。

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的结局有几种可能性:

第一,被机体迅速消灭并去除;

第二,病原微生物能够在机体内增殖,引起严重的病理反响甚至死亡;

第三,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之间出现相对平衡状态。

感染的严重程度不仅取决于病原本身的特性(致病力和毒力),也与动物的遗传易感性和宿主的免疫状态以及环境因素有关。

二、感染的类型〔30分钟〕

1、按临床表现分:

①显性感染:具特征性明显临诊病症

②隐性感染:无任何临诊病症,而呈隐蔽过程

显性感染的两种特殊类型

①顿挫型:开始病症较重,特征病症尚未出现已消退

②一过性:

开始病症较轻,未发现特征性病症即行康复

2、按感染部位分:

局部感染:病原体被局限在机体内一定部位生长繁殖而引起一定程度的病变

全身感染: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通过血流或淋巴循环扩散到全身各处,并引起全身性病症: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病毒血症、脓血症、脓毒败血症

3、按病情缓急程度的差异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

最急性:通常将病程数小时至1

d左右、发病急剧、突然死亡、病症和病变不明显的感染过程。

急性:将病程较长,数天至二三周不等,具有该病明显临床病症的感染过程。

亚急性:病程比急性感染稍长、病势及病症较为缓和的感染过程。

慢性感染:开展缓慢、病程数周至数月、病症不明显的感染过程。

4、按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来源〔5分钟〕

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而引起的感染。

内源性感染: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作用,动物机体的抵抗力下降,致使寄生于动物体内的某些条件性病原微生物或隐性感染状态下的病原微生物得以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现象。

5.按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次序及相互关系〔5分钟〕

单纯感染:将一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

混合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原发性感染:由病原微生物本身引起机体的首次感染过程。

继发性感染:当动物机体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引起抵抗力下降后,造成另一种或几种新侵入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协同感染:在同一感染过程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使其毒力增强,而参与的病原体单独存在时那么不能引起相同临床表现的现象。

6.持续性感染:入侵病原与机体的斗争处于平衡状态,感染动物可短期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不出现临床病症或仅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响相关病症的一种感染状态。〔3分钟〕

包括潜伏性感染、慢性感染、隐性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等。

慢病毒感染:指那些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经过,最终以死亡为转归的感染过程。

7、按感染动物转归结果:

良性、恶性〔2分钟〕

8、按病原体性质:

病毒、细菌、真菌感染等〔1分钟〕

9、按病症的典型程度:

典型和非典型感染〔4分钟〕

三、抗感染免疫〔20分钟〕

(一)非特异性免疫:

1.屏障抵抗力:体表屏障;血脑屏障及胎盘屏障等。

2.炎症和吞噬作用: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3.其他抗感染因子:补体、溶菌酶、乙型溶素、特夫素和细胞因子等。

(二)特异性免疫

1.局部性免疫:分泌型IgA(SIgA);2.全身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三〕机体的免疫抑制

与化学药物、微生物、营养状况和饲养管理等因素相关。两种途径:感染细胞;诱导免疫抑制分子的产生等。

免疫抑制状态可导致感染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继发感染、二重感染或多重感染。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生和分类

一、传染病的概念和特征〔10分钟〕

概念: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特征:由病原微生物引起

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响〔血清学诊断根底〕

耐过动物获得特异性免疫

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二、传染病开展阶段〔15分钟〕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起,至疾病的临诊病症开始出现为止。

意义:确定检疫期限,推算感染日期;分析流行过程长短;判断共同传播媒介;防止疫情扩散,解除封锁和疫苗接种后观察期限的依据。

前驱期:一般性病症出现〔表现发热、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等〕。

明显〔发病〕期:出现本病的特征性病症〔每一种病可能有不同,对诊断有帮助〕。

转归〔恢复〕期:出现康复、死亡或慢性化等;视致病因子和机体免疫力双方矛盾斗争的情况而定。

三、传染病的分类〔20分钟〕

〔一〕按传染病的病原体分类:病毒病、细菌病、支原体病等。

〔二〕按动物的种别分类:猪传染病、鸡传染病、鸭传染病、鹅传染病等。

〔三〕按病原体侵害的主要器官或系统分类:全身性传染病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传染病等。

(四)按疾病的危害程度分类

1.我国根据动物疫病的危害程度、造成经济损失的大小分3类。

一类疫病: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大多数为发病急、死亡快、流行广、危害大的急性、烈性传染病或人畜共患病。

二类疫病: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疾病。

三类疫病:常见多发、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动物疫病。该类疫病多呈慢性开展状态,采取检疫净化、预防、改善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等措施控制。

2.国际兽疫局(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OIE)将动物疾病分成A类和B类。

A类疾病:指超越国界,可快速传播,具严重的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危害,并对国际贸易有重大影响的传染病。包括口蹄疫、水泡性口炎、猪水疱病、牛瘟、小反刍兽疫、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结节性皮肤病、裂谷热、蓝舌病、绵羊痘和山羊痘、非洲马瘟、非洲猪瘟、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

B类疾病:指在国内对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具有明显的影响,并对国际贸易具有很大影响的疫病。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根本环节〔15分钟〕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在畜群中发生和开展的过程。

三个根本环节: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感动物

1、传染源

概念:机体内有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向体外排出的动物机体。

1.患病动物:前驱期和明显期的病畜作为传染源的作用最大。潜伏期和恢复期的病畜是否具有传染源的作用,那么随病种不同而异。

病畜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2.病原携带者:外表无病症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存在着间歇排出病原体的现象。潜伏期携带、恢复期携带、健康携带

2、传播途径

定义:传染病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它易感动物体所经途径。

〔1〕水平传播: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进行的横向传播。

A、直接接触传播〔无外界环境因素参与〕:

B、间接接触传播〔有外界环境因素参与〕:病原体经传播媒介与易感动物接触引起的传播;空气、饲料和饮水、土壤,活的媒介物。

〔2〕垂直传播: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

A.经胎盘传播

B.经卵传播

C.经产道传播,病原体前行或胎儿后行

3、易感动物

易感性:指动物机体对于某种传染病病原体感受性的大小。

易感性的上下与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强弱有关,但主要由畜体的遗传特征等内在因素、免疫状态决定的。

发生流行的可能性不仅取决于畜群中有抵抗力的个体数,而且也与畜群中个体间接触的频率有关。

二、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10分钟〕

散发:散在发生或呈零星发生,发病数不多且无规律;〔群体免疫水平

;隐性感染率高

;需一定致病条件〕

地方流行性:发病数较多,且有地方〔区〕性;

流行性:发病数量多、发病率高、流行强度大,范围广。

爆发;短时间内出现较多病例,突然,范围局限在几个畜群或一定地区。

大流行:往往是跨省、甚至于跨国性的。

三、流行特点〔10分钟〕

季节性:指疾病多发生于一定季节或在一定季节中发病率升高。

周期性:一次流行后,间隔一定时间再度流行,发病率呈周期性升高和降低。

地方性:受生态环境的影响,疾病局限于一定地理范围。

年龄性:指疾病多发生于一定年龄或在一定年龄中发病率升高。

自然疫源性:病原体不依赖在人类和家畜中的传播和流行而得以在自然界长期生存的现象。

四、影响因素〔10分钟〕

1、自然因素:气候、气温、湿度、光照、风、雨、地理环境、动物种群等;主要通过对三个流行环节的作用而表现出来。

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社会进步程度、生产水平、饲养管理、科技、文化水平、人类活动、法律法规等。

第二章

家畜传染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第一节

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

一、传染病综合防治措施制定的原那么

〔一〕坚持“预防为主〞的原那么:传染病涉及面广,危害巨大,一旦流行那么损失沉重,故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那么。

〔二〕加强和完善防疫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动物保健和疫病防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条例建设,以标准传染病的防制。

〔三〕加强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开展流行病学乃至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监测,对实施有效的防疫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染病综合防制的根本内容

包括疫病预防、控制、消灭和净化。

〔一〕疫病预防:指采取一切手段将某种传染病排除在一个未受感染的动物群体之外的防疫措施。

1、通过多种隔离设施和检疫措施等阻止传染源;

2、通过免疫接种、药物预防和环境控制等措施防止动物群体感染。

〔二〕疫病控制:指通过采取各种方法防止传染病的蔓延,将其限制在局部范围内加以扑灭的措施。

1、患病动物的隔离、封锁、治疗、处理;

2、紧急消毒处理;

3、对周围动物进行检疫和监测,以发现病原携带者。

4、周围动物紧急接种;

〔三〕疫病消灭:将一种或几种疫病在限定地区铲除的措施。疫病消灭除取决于各种社会因素外,更受病原体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如宿主范围、免疫力的持续期、病原体的血清型等。

疫病消灭在空间上分为地区性、全国性、全球性三种。

通过严格立法执法、处理传染源、免疫接种、严格消毒、控制传播媒介等措施来实现。

〔四〕疫病净化:通过采取检疫、消毒、捕杀或淘汰等措施,使某一地区的某种传染病逐渐被去除的过程。

疫病净化是疫病消灭的根底和前提条件。其实现方法同疫病消灭。

第二节

传染病的综合防制措施

传染病的防制应从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即消灭传染源和病原、切断传播途径、减少易感动物等三个方面入手。

大体来说,防制措施可分为预防措施和扑灭措施。两者相互联系、互为补充,需要进行综合应用。具体来说,传染病的防制要采取养、防、检、诊、报、隔、封、消、处、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一、饲养管理

1、养殖场选址适宜、布局合理〔管理区、生产区、患病动物处理区〕

2、加强管理,建立和健全合理的畜禽饲养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的隔离设施;建立配套的防疫制度;全进全出制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3、优化生产管理,供应畜禽足够合理的营养,增强机体的自身抵抗力。

二、防疫

1、加强防疫知识和兽医法规的宣传教育

2、预防性用药。

3、免疫接种:

预防接种:平时有方案的对健康畜禽进行的免疫接种。

紧急接种:发生传染病时,为控制和扑灭疫情,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畜禽进行的免疫接种。

〔1〕免疫程序:根据免疫学原理和各种疫苗的免疫特性等合理制定的预防接种种类、次数以及间隔时间。

〔2〕制定免疫程序的主要依据:

当地疫情:

疾病性质:在易感受年龄和常发季节前进行。

动物用途:蛋用、肉用、奶用等。

母源抗体上下:

与疫苗的性质有关:弱毒苗,灭活苗等。

〔3〕疫苗接种反响

正常反响:轻微、短暂的沉郁、食欲下降和局部轻微炎症等。

严重反响:比正常反响严重、动物数量多,多因苗的质量低、毒力强、剂量大,操作与接种途径错误或使用对象不正确引起。

过敏反响:疫苗或培养液中存在过敏原。表现为粘膜发绀、缺氧、呼吸困难、呕吐、腹泻、虚脱、惊厥等。

〔4〕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免疫动物群的状况:动物品种、年龄、体质。

病原体的血清型和变异性:超强毒

免疫程序不合理

免疫抑制:

疫苗质量

体内抗体干扰和超前免疫

三、检疫

1、检疫:检疫是指由法定的机构或人员,按照规定的方法与标准对动物和动物产品的疫病情况及卫生平安实施强制性检查、定性和处理,并出具结论性法定证明的行为。

2、检疫的对象

动物、动物产品或其他检疫物〔疫苗、血清、动植物废弃物及其装载容器、包装物和可能污染的运输工具等。

3、检疫内容

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其他有害物质。

4、检疫的分类

国境检疫:维护国家主权、控制动物重大疫病的传入和流行。

入境检疫:检疫审批、报检、检疫、放行或处理等步骤。

出境检疫:报检、出证、离境。

过境检疫:过境申请、报检、检疫、离境

国际运输工具检疫:申报、检疫、处理

〔2〕国内检疫:保障养殖业的平安、人民健康、维护国际贸易信誉。

产地检疫:疫情调查、免疫状况检查、临床检查、患病动物的病理学检查及实验室检验,出证和处理等。

运输检疫:报检、查证、检疫、出证等。

屠宰检疫:宰前检疫和宰后检疫。

四、诊断

及早而准确的诊断,是扑灭畜禽传染病的一个主要环节。

传染病确实诊常有赖于综合诊断方法。常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和病理剖检作出初步诊断。然后通过微生物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变态反响诊断及分子生物学试验等进行确诊。应根据传染病的性质,采用适当的诊断方法。

1.流行病学诊断:如发病的年龄、季节、动物状态等。一些病症上虽相似的疾病,但流行病学上有不同点,诊断上很有价值。

2.临诊诊断:利用感官或诊疗器械直接检查和记录患病动物的异常表现。主要用视、触、叩、听的方法,或血、粪、尿常规检查等一些简便方法进行,依据疾病的特征性病症,对一些疾病可作出诊断。

3.病理学诊断,这是兽医的优势,尤其是大体解剖。多数患病动物都会表现出特有的病理剖检变化,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可以做出快速、确定的诊断。

〔1〕死后应及早进行,冬季≤24h,夏季≤5-6h;〔2〕尽量多取几例,代表性更好;〔3〕炭疽疑似病例,先取末梢血液涂片检查,排除前方可解剖;

4.微生物学诊断:

〔1〕病料的采集:无菌采集,取病健交界处或有明显病变处;各种组织都应采一些。短时间不能送检的,要加100倍保存液:作组织学可加10%的福尔马林或95%酒精,作细菌学可加30%的甘油生理盐水,作病毒学可加50%甘油生理盐水。

〔2〕染色、镜检〔电镜及光镜〕:形态典型的细菌或特征性病毒如轮状病毒、冠状病毒、痘病毒、腺病毒、细小病毒及一些疱疹病毒,结合临诊可直接作出诊断。

〔3〕培养或接种:要选择适宜的培养基、细胞或实验动物,多数病毒初代即可出现CPE,有些需盲传几代,如TGEV。

〔4〕生化鉴定:运用细菌特殊的生化特性进行鉴定。

5.免疫学诊断

〔1〕血清学:有凝集试验、沉淀试验、补体结合反响、中和试验、免疫酶标记试验等;

〔2〕变态反响:常用于马传贫、马鼻疽、结核、副结核、布病等检疫。

6.分子生物学诊断:

PCR

核酸探针

核酸电泳

核酸测序

五、疫情报告

在发生畜禽传染病时,应将疫情立即上报领导机关和业务部门,并通知邻近有关单位,以便采取相应措施,迅速予以扑灭。

属于必须报告的几种情况

A.当地新发现的传染病或国外已有,但国内首次发生的。

B.属于死灰复燃的烈性传染病。

C.法定的传染病。

D.常见的但可引起较大经济损失的传染病。

六、隔离

1、隔离:将患病动物挑出,限制其活动,以防止传染的扩散,利于把疫情限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就地消灭。

2、隔离的方法,将畜群分为三类:

〔1〕病畜群:有明显病症的典型病例。是最危险的传染来源,应在彻底消毒的情况下,将其单独隔离或集中隔离在原来的畜禽舍,并严格消毒防止病原的扩散。

〔2〕疑似畜群:无病症,但与病畜禽及其污染的环境物体有过接触。应在消毒后转移他处,限制活动,详加观察,并可紧急接种和投药。

〔3〕假定健康群:与病畜禽没有接触或病畜禽邻近畜舍的畜禽。应进行紧急接种,或小群饲养,加强消毒。

3、隔离期限

依传染病的性质和潜伏期的长短而定。亦应考虑各种传染病愈后带菌〔毒〕的时间长短。

七、封锁

1、概念:指发生一类疫病和外来疫病时,对疫区或其动物群采取的区划隔离、扑杀、销毁、消毒和紧急免疫接种等强制性措施。

2、原那么:“早、快、严、小〞,即报告疫情要早,行动要快,封锁要严,范围要小。

3、封锁的发布:由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发布,并应通报毗邻地区政府采取有效防疫措施。

4、采取的措施:隔离、治疗及扑杀传染源,消灭病原体;

第一、封锁区四周边缘设立标志,设立岗哨,禁止易感动物通过。

交通要道设立检疫消毒站,封锁区动物不可随意调动。

第二、封锁区内:

病畜:隔离、治疗、扑杀。病尸深埋、化制、销毁。

环境:消毒、杀虫、灭鼠,消灭传播媒介,停止动物产品贸易,禁止输出畜禽产品及其饲料。

易感动物:进行紧急预防接种、群体药物预防等;

第三、受威胁区:紧急预防接种,禁止输入封锁区的畜禽产品及其饲料、水,禁止本区内动物自由出入封锁区。

5、封锁撤销条件:传染源与病原体的消灭并经过该病最长的潜伏期、易感动物中无新病例出现并进行了终末消毒。

八、消毒、杀虫、灭鼠

1消毒

〔1〕消毒分类

预防性消毒:为了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平时作为制度规定的定期性消毒。

临时性消毒: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及时消灭病畜禽排出的病原体所进行的不定期消毒。可根据实际需要,一次或屡次消毒。

终末消毒:为了解除隔离、封锁,消灭疫点内可能残留病原体所进行的全面彻底的大消毒。

〔2〕消毒方法

机械性去除:清扫、洗刷、通风等。

物理消毒:阳光、紫外线、枯燥、煮沸和蒸汽等方法。

化学消毒:消毒液。

一是使蛋白变性。

无选择性,如酚、醇、醛类等,用于环境消毒。

二是干扰酶系统,影响菌体代谢。

如重金属盐、氧化剂和卤素类。

三是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

百毒杀、新洁尔灭。

〔3〕消毒效果检验

灭菌器消毒效果检验:可通过芽孢杆菌试验纸片经待检灭菌器消毒后检查细菌的活性。

污染区消毒效果检验:从消毒后的场地或物品上取样进行病原体检查,全部为阴性时消毒合格。或检测消毒前后地面墙壁100cm2的细菌数量变化〔细菌总数减少80%以上为效果良好〕。

空气消毒效果的检验:在消毒后采用自然沉降法〔10um以上颗粒〕或冲击采样法来检测消毒前、后细菌数量的变化。

2、杀虫〔蚊、蝇、虻和蜱等节肢动物〕

物理杀虫法:火焰喷灯、沸水、蒸汽等。

生物杀虫法:改善环境阻止有害昆虫的孳生;采取昆虫病害微生物等。

化学杀虫法

喷洒化学杀虫剂。有机磷及除虫菊类杀虫剂等。

3、灭鼠

鼠类传播的疾病〔布鲁氏菌病、结核病、钩端螺旋体病、伪狂犬病、口蹄疫、猪瘟、猪丹毒、巴氏杆菌病、衣原体病和立克次氏体病等〕。

加固圈舍;清洁环境;投放杀鼠药物〔磷化锌、杀鼠灵、安妥、敌鼠钠等〕;利用天敌等。

九、处理

新发病死畜的处理:发现患病动物送兽医室检查,及时确诊,尸体送解剖室检查,集中深埋,或烧毁,不得食用或乱扔。

对于国家一类传染病〔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非洲猪瘟、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应扑杀、燃烧、销毁、深埋处理。

对于二类和三类传染病,可以采取急宰、扑杀、销毁等处理措施。

十、治疗

1、目的意义:消灭传染源,减少经济损失。

2、原那么:

注意隔离和消毒,防止病原体传播和扩散

及时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注意经济性

严格掌握不同药物和制品的适用症

禁止药物滥用,加强产品平安管理

3、对因疗法:

〔1〕特异疗法

应用高免血清、抗毒素等特异性的生物制剂所进行的治疗。这种疗法的特异注很高,如抗破伤风血清对治疗破伤风具有特效。

高免血清用于某些急性传染病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发病初期注射足够的剂量,效果较好。但应注意血清过敏,急救方法是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或应用其他强心剂。

(2)抗生素疗法

须按传染病的性质选择使用,开始剂量大,以便消灭病原体,以后可按病情酣减用量。

(3)化学疗法

是用化学药物消灭动物病原体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抗菌范围很广的磺胺类药物、抗菌增效剂和呋喃类药物等。

4针对动物机体的治疗方法

〔1〕对症疗法

系按病症性质选择用药的疗法,是减缓或消除某些严重病症,调节和恢复机体的生理机能而进行的一种疗法。如体温升高时,用解热药;心脏衰弱时,用强心药等。

〔2〕护理疗法

对病畜加强护理,改善饲养,多给新鲜、柔软、易消化的饲料。

〔3〕增强免疫力

使用干扰素、免疫因子、左旋咪唑等。

〔4〕中兽医疗法

如用承气汤、白头翁汤、乌梅汤等治疗羔羊痢疾;用千金散配合其他方法治疗破伤风等,都有较好的疗效。同时还可以使用针灸和穴位疗法。

篇2:动物医学传染病讲义

主讲:高能华

动物防疫员(包括村级)是从事动物防疫工作的专门人员,其工作行为均应受动物防疫有关法律法规的调整。当前适用动物防疫工作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甘肃省动物防疫条例》以及国家和省制定的有关配套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二条规定,“本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动物防疫活动”。

《甘肃省动物防疫条例》规定,“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动物、动物产品的饲养、生产、加工、经营以及其他与动物防疫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这二部法律,从根本上界定了从业人员应该遵守的动物防疫行为准则。学习、掌握和运用法律法规是对我们全体动物防疫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村级动物防疫员作为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人员,同样应该无条件接受法律约束,遵守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现结合动物防疫的有关法律规定,探讨交流村级动物防疫员应该掌握的有关法律规定内容和承担的动物防疫几方面工

作任务,怎样按照法律规定要求去开展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一、加强学习,深刻了解有关法律的精神实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动物防疫工作的法律,是动物防疫管理活动的根本依据。无论是各级畜牧兽医专业工作人员,还是村级动物防疫员都应该熟知法律的有关规定,并且要认真实践。作为村级动物防疫员应该掌握有关的条款。主要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为主线,《动物防疫法》共分为七章,五十八条。重点学习了解以下章节: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动物疫病的预防和第三章动物疫病的控制和扑灭,其中有关规定内容为重点。总则部分主要了解掌握:明确立法宗旨:《动物防疫法》的立法宗旨有四个:第一,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管理;第二,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第三,促进养殖业生产;第四,保护人体健康。了解适用范围:适用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也就是我国行使主权的领域。适用的行为活动——主要是指:动物的饲养、经营活动;动物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科研、教学有关的活动;动物疫病诊疗活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活动。适用的主体——主要包括:从事动物饲养、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从事动物防疫工作管理、服务的机关、单位和人员;从事动物诊疗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从事有关科研、教学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掌握调整对象:从动物、动物产品、动物疫病、动物防疫四个方面做出规定。其中,动物防疫包括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而动物疫病是指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这一条中对动物防疫的内容及对象界定的很清楚,凡属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都是我们管理范畴。动物的普通病如内、外科病、中毒病、营养代谢病等因不具有传染性,应该不是重要的防疫管理范围)、明确了解动物防疫工作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的基本制度。赋予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有:

第一,草拟、制定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规章并组织实施。第二,制定、实施动物防疫方针、政策、措施规划和计划。第三,制定、颁布动物防疫技术规范、规程和行业标准。第四,制定动物防疫条件和要求。第五,管理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第六,管理动物防疫有关证章标志。第七,管理动物疫情。第八,负责有关的国际协作和交流。第九,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生猪定点屠宰工作。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有三个方面:第一,承担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任务。第二,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法定检疫,出具检疫证明和加盖验讫印章(加封验讫标志)。第三,实施动物防疫监督(包括证章标志的订购、使用 和管理、对违反法律法规按件进行查处等)。

二、明确国家对动物疫病的分类及所采取的防制措施。《动物防疫法》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扑灭部分,国家根据动物疫病对养殖业生产和人民健康的危害程度,把动物疫病分为三类进行管理。主要掌握动物疫病的具体分类情况以及采取的防制措施。

一类疫病,是指对人畜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措施的动物疫病。包括: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非洲猪瘟、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禽流行性感冒(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等14种疫病。发生一类动物疫病时,根据《动物防疫法》动物疫病控制和扑灭规定,当地县级以上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派人到现场,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采取病料,调查疫源,及时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对疫区实行封锁。并立即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对易感动物采取隔离、扑杀、销毁、消毒、紧急免疫接种等强制控制、扑灭措施,迅速扑灭疫病。一旦发生一类传染病的地方,除动员各级动物防疫专业骨干力量开展控制扑灭工作外,基层兽医站或防疫监督分所工作人员,特别是村级防疫员应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积极协助当地主管部门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做好动物疫病的扑灭工作,譬如在各级的领导指挥下,认真开展疫源调查、紧急预防接种、消毒灭源、病料采集、销毁处理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二类疫病,是指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的动物疫病。包括: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牛结核、牛恶性卡他热、山羊关节炎脑炎、猪肺疫、猪丹毒、猪链球菌病、马传染性贫血、禽霍乱、鸡马立克氏病、小鹅瘟、兔球虫病、蜂美洲幼虫腐臭病等61种疫病。发生二类疫病时,按照法律规定和处置程序,服从上级的安排和调度,积极协助做好易感动物的隔离、扑杀、销毁、消毒、紧急免疫接种限制易感染的动物、动物产品及有关物品出入等控制、扑灭工作。三类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动物疫病。包括:李氏杆菌病、肝片吸虫病、牛流行热、绵羊地方性流产、马腺疫、猪副伤寒、结核病、犬瘟热等41种疫病。

发生三类疫病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遵照上级的组织安排,认真做好动物疫病的防治和净化工作,《动物防疫法》第四章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

三、了解和把握国家对动物防疫工作的整体要求。动物防疫和动物防疫管理是兽医工作的主体部分,也是职兽医人员”都包括由管部门和单位聘任的村级动物防疫、监管、疫情调查、流行病学调查、疫病普查等工作。

四、负责本村的动物疫情报告工作。积极参与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和扑灭工作。

篇3:毛皮动物主要传染病及其防控

我国水貂、狐狸、貉等毛皮动物养殖业发展迅速, 水貂年存栏数达6000万只, 狐狸2500万只, 貉1500万只, 年裘皮进出口总额达500亿元, 已经具备相当可观的产业规模, 成为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 犬瘟热、水貂病毒性肠炎、水貂出血性肺炎、水貂阿留申病、狐狸脑炎等主要传染病的发生日益频繁, 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上述传染病的发生, 成为保障毛皮动物养殖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1 毛皮动物主要传染病

1.1 犬瘟热

犬瘟热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犬瘟热病毒 (Canine distemper virus, CDV) 引起的犬科 (狐狸、貉) 、鼬科 (水貂) 和部分浣熊科动物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临床上以双相热型、急性卡他性炎、支气管炎、卡他性肺炎、严重胃肠炎和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2]。断奶前后幼龄动物和育成期动物最敏感, 发病率和死亡率在20%~50%, 其中雪貂最易感, 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发病动物的鼻眼分泌物、唾液、血液、脑及脑脊液、淋巴结、肝、脾、心包液和胸腹水、尿液中, 都可检测到病毒。本病可通过患病或带毒动物与健康动物的直接接触传播, 或经污染的饲料、水源和用具等经消化道传染, 也可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犬瘟热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病程经过和轻重程度, 取决于动物的饲养管理水平、机体的抵抗力、病原体的数量与毒力, 以及防疫和管理措施等方面。毛皮动物犬瘟热主要发生在每年6~9月份[3]。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化较大时, 2~3月份和10~11月份病例也有增多的情况。目前, 该病主要通过弱毒疫苗免疫接种来预防, 发病后紧急免疫和治疗效果不佳。

1.2 水貂病毒性肠炎

水貂病毒性肠炎是由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水貂肠炎细小病毒 (Mink enteritis virus, MEV) 引起的以剧烈呕吐、腹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4], 是世界公认的危害水貂养殖业较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 在粪便中含有灰白色的由脱落肠黏膜、纤维蛋白和肠黏液组成的管套状物[5]。该病的死亡率约为25%~30%, 幼龄水貂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约为70%左右, 多数病貂转归死亡, 而成年貂因为在幼龄时接触过病原并且耐过, 体内含有对肠炎病毒的抗体, 因而发病率相对较低仅为10%~20%[6]。本病呈地方流行性暴发, 由于本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 一旦地区内有貂场暴发过该病, 则会在该地区迅速传播, 形成疫区。在我国一些毛皮动物主要养殖区, 本病通常发生在7~11月, 近年来有在10月份集中暴发的趋势。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该病主要的传染源。发病后的耐过动物也会通过粪尿、分泌物持续不断的向外排毒。自然条件下的水貂、狐狸和貉子都可感染该病毒。断奶前后幼貂和育成貂最敏感, 发病率高、病死率高, 而且容易诱发细菌感染, 增加死亡率。

1.3 水貂出血性肺炎

水貂出血性肺炎是由绿脓杆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又称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以出血性肺炎和败血症为主要特征, 发病急, 死亡快, 常呈地方性暴发流行, 死亡率在10%~50%[7]。该病自2001年在我国山东、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等省频繁暴发。该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尤其是在秋季, 气温多变, 并且动物受到换毛等因素的影响, 以及母源抗体逐渐消失, 部分养殖场水貂感染出血性肺炎的死亡率较高。近年来, 出血性肺炎的发病区域由沿海地区向内地蔓延, 以前集中在辽宁省、山东省沿海等地, 近来在河北、吉林省等内陆地区发病日益增多;发病高峰期变长, 以往集中在8、9月份, 现在6月初即有绿脓杆菌导致的出血性肺炎发生, 7~10月是该病发病高峰期[7]。绿脓杆菌共有A、B、C、D、E、F、G、H、I、J、K、L、M、N 14种血清型, 我国毛皮动物出血性肺炎的流行血清型主要以G和B型为主[7,8]。本病发病急促, 病貂表现为精神沉郁, 体温升高, 食欲减退, 呼吸困难, 呈腹式呼吸, 病程1~2d后出现全身抽搐、尖叫死亡, 死后口鼻流出泡沫样红色液体。剖检主要可见肺部弥漫性出血或充血, 切开流出大量血样泡沫, 肺门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脏充血肿大、质脆;脾脏有出血点、梗死;肾脏有出血点。

1.4 水貂阿留申病

水貂阿留申病是由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阿留申病毒 (Aleutian mink disease parvovirus, AMDV) 感染水貂引起的一种慢性进行性传染病, 蓝色和黄色彩貂发病率最高, 标准黑貂和其他深色貂也时有发生[9]。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水貂产仔量降低、死胎、流产、肾小球肾炎、动脉血管炎和肝炎, 并导致成年水貂的免疫系统紊乱, 仔貂突发严重肺炎而死亡[10]。该病还会造成公貂丧失配种能力和免疫力, 毛皮质量下降。该病在我国貂群中的感染率达80%以上, 几乎遍布全国各地。水貂阿留申病的主要传染来源是病貂和处于潜伏期的带毒貂。水貂阿留申病能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传播, 带毒水貂能通过损伤的粘膜和皮肤传给健康的水貂。在笼养条件下, 主要是通过传递物或传递者间传播, 如病貂污染过的饲料、饮水、食具等, 特别是饲养人员和兽医工作者, 往往是散布传染的主要媒介[11]。在自然条件下, 直接接触感染的潜伏期平均为60~90d, 饲养在笼舍中的水貂, 潜伏期最长可达7~8个月之久;非经肠道感染的潜伏期平均为21~30d;试验感染的潜伏期约为6d。慢性经过的病程为数月或数年, 结果几乎都以死亡告终。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虽然常年都能发病, 但在秋冬季节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增加。自然感染的病貂, 多呈慢性进行性经过, 少数表现急性病程, 2~3d后死亡。口腔黏膜及齿龈出血或有小溃疡, 粪便呈黑煤焦油状, 病貂被毛粗乱, 失去光泽, 眼球凹陷无神, 精神沉郁, 嗜睡, 步态不稳, 表现出贫血和衰竭症状。

1.5 狐狸脑炎

狐狸脑炎是由犬腺病毒 (Canine adenovirus, CAV) 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致死性传染病, 以感觉过敏、肌肉痉挛、共济失调为主要特征, 并伴有呕吐、腹泄、便血等症状, 该病死亡率高, 是我国养狐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给我国养狐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12]。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 各年龄及品种的狐均可感染, 幼龄狐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发病率和死亡率在15%~20%之间, 有时可达30%。患病和带毒动物是主要传染源, 而且痊愈后动物在数月内依然可通过肾脏经尿液排毒。本病主要是通过食入被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传播。本病潜伏期较短, 呈急性脑炎症状, 表现为体温升高、眼球震颤、呕吐并伴有腹泻、过度兴奋, 肌肉剧烈痉挛, 一侧躯体或全身麻痹, 一般在发病24h内死亡, 偶尔也有病程较长的, 后期会出现精神沉郁、血样粪便、最后昏迷死亡。

2 毛皮动物传染病流行现状

2.1 犬瘟热、病毒性肠炎等依然呈散发式流行

由于饲养管理不规范, 免疫程序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 犬瘟热、病毒性肠炎等疫病在部分毛皮动物养殖区依然发生和流行, 而且亚临床病例增多。水貂阿留申病感染率居高不下, 种群难以净化[10]。

2.2 病原变异, 致病力和耐药性增强

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监测数据显示 (水貂狐狸及貉源犬瘟热病毒H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犬瘟热的宿主谱和流行范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 CDV H蛋白位点的变异突变可能影响了与受体的结合效率, 导致CDV在宿主体内发生了适应性进化, 使非犬源宿主 (水貂) 易感性增强;潜在N-糖基化位点的增加可能导致CDV H蛋白中和表位的改变, 从而使病毒逃避疫苗株诱导的中和抗体的中和作用, 进而使疫苗免疫失败, 致病力增强[13]。绿脓杆菌的耐药性产生迅速, 不同养殖场、不同流行时间的敏感药物都用变化, 常用药物的耐药性明显增强, 出现多重耐药菌株[14]。

2.3 混合感染现象增多, 加大防治难度

犬瘟热和病毒性肠炎、犬瘟热和出血性肺炎、犬瘟热和阿留申病、病毒性肠炎和出血性肺炎等混合感染的情况增多, 甚至出现三重混合感染的现象。而且近年来, 除绿脓杆菌引起水貂出血性肺炎以外, 支原体、巴氏杆菌、克雷伯氏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引起的水貂肺炎、胃肠炎等也有增多的趋势。

2.4 出现新发传染病和病因不明病例

目前已有水貂伪狂犬病、水貂星状病毒、水貂圆环病毒性肠炎等新发传染病的报道, 而且存在明显心肺、肝脏等器官病变明显, 但检测不到病原微生物的不明原因病症[1]。

3 防控措施

3.1 提高饲养管理技术水平, 加强疫病净化

从毛皮动物养殖场的选址、笼舍设计建设、引留种、饲料配制和饲喂、卫生防疫等方面提高饲养管理水平。选择在远离疫源地、居民区、水源地、工厂的区域, 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养殖场。良种引进和留种过程中加强对主要传染病的检疫, 尤其是阿留申病, 已有养殖场要加强疫病的净化。合理搭配饲料, 繁殖饲料霉变和肉毒梭菌污染, 尽量采用熟喂的饲养方式, 并确保饲料的新鲜, 提供动物抗病能力。养殖场要实行必要的隔离措施, 防止外界动物和人员和随意出入, 进出车辆和人员要做消毒处理, 及时清理粪尿, 并做好防蚊蝇和灭鼠工作, 病死动物尸体做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3.2 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 做好疫苗免疫接种

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环节,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疫苗进行接种可有效的减少毛皮动物主要传染病的发生。目前, 已有商品化的犬瘟热活疫苗 (CDV3-CL株、CDV11株) 、水貂病毒性肠炎灭活疫苗 (MEV-RC1株) 、狐狸脑炎活疫苗 (CAV-2RZ株) 在销售, 水貂出血性肺炎二价灭活疫苗已批准临床试验。毛皮动物养殖场根据疫病的流行情况和母源抗体水平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并认真实施。一般情况下, 每年应在种兽配种前和仔兽分窝后3周进行两次预防接种[15], 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规定的剂量、接种途径、保存方法合理的使用疫苗。

3.3重视传染病疫情监测, 及时采取隔离和诊疗措施

篇4:九月:预防传染病以及动物咬伤

健康提醒之一防蚊灭蚊,预防登革热

根据历年登革热发病时间分布,9月处于登革热发病高峰。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是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喜在室外瓶瓶罐罐、酒坛酒瓶、废物轮胎和居民家中花瓶、小鱼缸、托盘中的清水繁殖。清理蚊虫孳生地(积水),防蚊灭蚊是预防登革热的根本措施。提醒大家人人动手,清积水、除虱子、灭蚊虫、防叮咬;如果去东南亚、巴西等南美国家旅游,请做好防蚊措施;一旦出现突发高热、皮肤潮红、头痛、肌肉、骨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告诉医生自己的旅行史。

健康提醒之二9月开学季,预防传染病

9月正值学生开学季,是学校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感染性腹泻和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高发时节。流行性腮腺炎和手足口病容易侵袭儿童,托儿所、幼儿园要注意严格防范。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容易在人群聚居地暴发,所以加强学校肺结核的预防非常重要。

提醒学校加强入学体检,对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等人群密集场所的通风和消毒。要加强学生因病缺勤登记工作,如发现因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感染性腹泻和手足口病等传染病而缺勤,要及时进行转诊、报告,并继续跟进学生就诊情况。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提醒同学们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掩口鼻,经常开窗通风。若出现腹泻、发烧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健康提醒之三:小长假期间外出游玩,预防食物中毒和动物咬伤

9月份正值中秋小长假,外出旅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切忌食用无安全保障的食品,不吃生食,不光顾路边无牌照摊档,预防食物中毒。

9月28号是世界狂犬病日,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而导致疾病传播。狂犬病一旦发病,进展速度很快,病死率100%。若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应尽快接种狂犬疫苗,接种越早效果越好。如受伤已经超过24小时,只要还没有发病,仍需尽快接种狂犬疫苗。

篇5:王尚洪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案讲义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以阐述人体及高等动物的基本生理为主,并按照人体的系统分类划分章节。

生理学主要研究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出的生命活动现象或生理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内在机制的一门科学。根据某种生命活动现象探讨其内在的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乃至分子水平的过程,或通过研究获得的分子或细胞水平结果阐述普遍存在的生命活动现象是生理学课程的重要特征。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任何生理机制的阐明都以实验结果为依据。因此,生理学具有严格的客观性和良好的逻辑性。根据人体的系统分类,课程从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入手,首先阐明可兴奋细胞的一般生理活动过程及特性,为掌握和了解后面章节各系统的功能和功能调节打下基础。然后以人体的九大系统(除了运动系统外)为主线,按照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血液、循环、呼吸、消化(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排泄、生殖的次序进行阐述。学习建议:

1、生命活动过程和机理的统一。学习生理学,首先要了解有哪些生命活动过程

或现象,如血液流动、心脏跳动、呼气与吸气过程、消化与吸收过程、尿的

形成与排泄过程等,同时,也要了解产生这些过程的内在机制。

2、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机制的阐明都依赖于科学研究的结果,了解各

种机制阐明的过程、实验背景及依据很重要,可以多阅读一些参考书。不仅

有助于了解生理学的发展进程,也有助于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

3、对初学者而言,较难抓住生理学的重点内容。每章的思考题将围绕各章的重 点内容及重要概念提出,希望同学认真思考与复习。第一章: 神经和肌肉组织的一般生理本章概要:

本章以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为例,讲述了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的全部生理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刺激如何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兴奋,细胞某一局部兴奋后如何传导到整个细胞并如何在细胞之间传递,如何引起骨骼肌收缩等过程及机制。第一节 神经和肌肉的兴奋和兴奋性

一、刺激和反应

凡能引起机体的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环境变化因子都称作刺激,由刺激引起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都称为反应。

(刺激的种类很多:电压、电流、光、声音、冷、热等,环境变化因子包括。内环境的变化,如血压升高,PH 值下降等)

二、刺激引起反应的条件

在受刺激的组织、细胞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的条件下,一个刺激若要引起反应,通常与下列条件有关:

1、刺激强度:

一个刺激要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兴奋,必须要达到足够的强度。这种强度,一般可以靡欢ǖ牧扛倮幢硎尽H绲缈捎梅亍才啵簧艨捎帽炊⒎直矗还饪捎美湛怂梗凰峒疃瓤捎?PH 值等等。刺激强度越大,越易引起兴奋。

2、刺激作用时间

指某一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机体所持续的时间。任一强度的刺激,只有持续相应的时间才有效。持续时间越长,刺激效应越显著。

3、强度变化率 指单位时间内强度变化的大小。变化率越大,越易使组织兴奋 例:以常用的电压或电流刺激为例 作用时间 强 度 强度变化率

在我们平时的实验中,强度变化率都能控制在一种突变的型式,强度和时间就成了控制刺激的主要因素

4、强度---时间曲线

在上述例子中,我们改变作用时间,观察在不同的作用时间下,刚刚能引起肌肉收缩所需的最小强度,然后以作用时间为横轴,以强度为纵轴作一曲线,即得强度---时间曲线(图)图 刺激的强度-时间曲线

由图可见,对一个有效刺激,强度和时间成反比关系。根据强度---时间曲线,我们把一些概念说明一下: 阈强度 在某一作用时间下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 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 阈上刺激 高于阈强度的刺激 阈下刺激

低于阈强度的刺激 基强度 无论作用时间多长,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时值 在强度时间曲线上,两倍于基强度时的作用时间。

三、兴奋和兴奋性

1、兴奋和兴奋性

最初,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尽管形式不同)都称为兴奋,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图为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当我们刺激神经时,可以引起腓肠肌收缩。(图)为什么刺激神经可引起肌肉收缩呢?可以设想,神经受到刺激后,必然产生了一种快速的可传导的变化,它作为一种信息,又被快速地传递到了肌肉内部,于是引起了肌肉的收缩。这种快速的可传导的变化被称为冲动,如神经冲动,肌肉冲动。后来,生理学上把活组织或细胞因刺激而产生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把活组织或细胞因刺激而产生冲动的能力称为兴奋性。相应地,凡能产生冲动的活组织或细胞称为可兴奋组织或可兴奋细胞。随着电生理技术的发展和实验资料的积累,发现神经冲动本质上就是动作电位,因此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性被理解为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一词也就成为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或动作电位的同义语了。

兴奋和兴奋性是生理学的重要概念,兴奋是兴奋性的表现,兴奋性是兴奋的基础或前提。

2、兴奋性的指标 阈强度 与兴奋性成反比 时值 与兴奋性成反比

3、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先给组织一个阈上刺激(条件刺激)引起兴奋后,观察紧接着的第二个刺激(测试刺激)引起的反应,发现组织兴奋后的兴奋性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以粗神经纤维为例:(图)1)绝对不应期 无论多大刺激都不产生兴奋,兴奋性为 0。持续时间 0.3ms 2)相对不应期

阈刺激大于条件刺激,兴奋性逐渐上升,但低于原有水平。持续时间 3ms 3)超常期 阈刺激低于条件刺激,兴奋性高于原有水平。持续 12ms 4)低常期 阈刺激大于条件刺激,兴奋性低于原有水平。持续 70ms

4、阈下总和

阈下刺激通常不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但两个或多个阈下刺激可能引起兴奋,称为阈下总和。空间总和

作用于不同部位的多个阈下刺激同时或接近同时作用引起的兴奋效应。时间总和 作用于同一部位的的阈下刺激连续作用而引起的兴奋效应

四、神经和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一)损伤电位: 19 世纪中叶,德国著名生理学家 Du Bois Remond.(杜 波依 雷蒙),在

具有灵敏电流计的条件下,运用神经和肌肉标本,测定了损伤电位 若将组织局部损伤,将一个电极置于完整部位的表面,一个电极置于损 伤部位。可见电位计的指针发生偏转,损伤部位为负。这种组织损伤部位与 完整部位的电位差被称为损伤电位(injury potential)。(图)

为何在损伤部位与完好部位存在电位差呢?很显然,损伤部位反映的是 细胞内的状况。由损伤电位提示,细胞的膜内外存在电位差。如何才能证实 呢。霍奇金(Hodgkin)和赫胥黎(Huxley)1939 年找到了枪乌贼的巨轴突,利用极细的玻璃微电极插入轴突内,测定了膜内外的电位差,(二)静息电位: 一)静息电位的测定 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两侧的电位差称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通常膜内为负。当时,利用枪乌贼的巨轴突测得膜内外的电位差 约-50mv,膜内为负值。(图)

一般蛙、枪乌贼的神经、肌肉细胞的静息电位为-50~-70mv,哺乳动物的神经、肌肉细胞的静息电位为-70~-90mv 二)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 什么原因导致细胞内外出现电位差呢? 静息电位是 K 离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1、膜内外离子分布差异(枪乌贼巨轴突)mMol Na K Cl-内 50 400 40-100 外 460 10 540

2、膜对上述离子的通透性为 Pk : PNa : Pcl1:0.04:0.02 根据静息时膜内外离子的浓度差别和通透性差别,静息时主要以 K离子向外扩散为主,K 离子的扩散使大量的正离子由膜内扩散至膜外,导致膜内电位下降。由于电场的作用,在细胞膜内外聚集了正负电荷,形成了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电场。电场的方向阻止 K 离子的进一步外流。当膜内高浓度的 K 离子向外扩散力与电场阻止力相平衡时,膜内外电位达到相对平衡,构成电化学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该电位值可用电化学平衡电位公式 Nernst 方程求得。RT Co 8.31×27337 Ko Ko E=———ln —— = ——————— ×2.3log———=60log———mV nF Ci 1×96500 KI Ki 1 2 3R 气体常数,为 8.31 焦耳T 绝对温度,为 273+摄氏温度n 离子价数,F 法拉第常数,为 96500Co/Ci 为膜内外离子浓度这里主要为 K 离子浓度,当温度为 37℃时得公式

3。代入变量膜内外的 K 离子浓度,各种可兴奋细胞膜内外的比值在 20-50 倍之间,计算得平衡电位为-78~-102mV,非常接近。可见 K 离子是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离子。

3、Na-K 泵的作用 Na-K 泵在静息电位的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逆浓度梯度转运维持膜内外离子的浓度差。故又称生电钠泵。

(三)动作电位

细胞兴奋时产生的扩布性的可逆膜电位变化称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图)。一)动作电位的测定

如图,当给神经一个电流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并很 快又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

动作电位整个过程中,膜内电位由静息电位上升的过程通常称为去极化,有时把去极化过程后期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时相称反极化。动作电位由最高 点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的过程称复极化,低于静息电位水平的状态称超极化。(图)如图所示,运用高倍放大和慢速扫描记录动作电位,首先出现一快速上升 和快速下降的电位波动,称为锋电位,之后出现缓慢的电位波动称为后电位,依次为负后电位,正后电位。动作电位的特点: 全或无

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一旦出现,其锋电位的形状、幅度、持 续时间都是恒定的,不随刺激的变化而变化。传导性

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就以一定的速度向整个细胞传导,其锋电位

不随传导距离而发生改变。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动作电位是由 Na、K 通道介导的信号传递形式 +(图)AP 期间膜的通透性变化AP 的 Na 学说 去极化 Na离子通透性上升,Na离子内流 锋 值 Na离子平衡电位 复极化

Na离子通透性下降,K离子通透性上升 极 化 K 离子平衡电位,Na-K 泵活动上升,泵出 Na 泵入 K 由上可见,动作电位是由于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发生了一系列改变,从而引起了原来的平衡被打破,导致电位的逆转和恢复等过程,其中,Na-K 泵起了重要作用。下面我们要了解,刺激是如何引发动作电位的。第二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一、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一)刺激效应(图)

由于细胞膜具有电阻特性,当阳极处电流从膜外进入膜内时,在膜上产生电位,该电位与静息电位方向一致,从而使膜内外的电位差加大,形成超级化。在阴极则相反,形成去极化。

(二)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

如果我们在图中分别在阳极和阴极的细胞膜内插入记录电极,记录在不同刺激电压时膜内电位的变化,并把随时间的变化画在同一张坐标图上,得图。(图)

局部电位的特点 1)没有全或无现象,具有总和效应 2)无不应期 3)电紧张性扩布

产生的局部电位可以向四周扩布,但随扩布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衰减。

阈电位 可兴奋细胞膜电位去极化至某一临界值时,爆发动作电位,这种临界膜 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三)冲动的产生

当膜内外的电位差达到阈电位时,电压门控的 Na 离子通道打开,Na 离子内流,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值进一步缩小,引起 Na 离子通道进一步打开,Na离子内流加速,称这一现象为 Na 离子的再生式循环。由此迅速使膜内外电位差消失并发生逆转,形成锋电位。

(四)兴奋的传导

已知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可以不衰减地传遍整个细胞,那么,它是如何传 导的呢? 动作电位传导的局部电流学说(图)

二、神经干动作电位

平时做实验时,往往剥制动物的一根神经,该神经是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称复合神经干。将复合神经干置于记录电极上,刺激神经干可以记录到动作 电位,称为复合神经干动作电位。它体现出许多神经纤维共同兴奋时动作电 位的总和效应特点,而非全或无形式的。这是由于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不 同,所需的阈刺激不同,兴奋性高的先兴奋,随着刺激增强,参与兴奋的纤

维越多,动作电位越大。当所有纤维都兴奋后,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值。

三、神经纤维分类 在复合神经干动作电位测定中,当刺激部位远离记录部位时,记录到的 动作电位有 A、B、C 三个波,说明不同纤维传导速度不同。根据纤维 粗细和电生理特性,把神经纤维分成若干类型:(图)根据电生理特性分类(参见教材 33 页表格)根据纤维直径的传入纤维分类(参见教材 34 页表格)

四、双向动作电位和单相动作电位

复合神经干的记录方法为一对记录电极在神经纤维外(胞外)记录,由此可记录到单相动作电位和双相动作电位。记录过程见图(图)第三节 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之间的功能联系部位称为突触。神经肌肉接头是神经和 肌肉的功能联系部位,是突触的一种形式。包括如下三个部分:(图)突触前末梢 突触小体,内含突触小泡或囊泡,直径 500A 突触前膜(神经肌接头前膜)70A,突触间隙(神经肌接头间隙)

200-500A,与细胞外液相通。突触后膜(神经肌接头后膜)70A,有大量皱襞 又称终板,终板膜,运 动终板(motor end-plate)。

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传递过程(图)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是产生于终板膜上的一种去极化电位。它是一种局部电位,不具全或无性质,有总和现象,没有不应期。终板电位一经产生,就会以电紧张的方式向临近区域作有限的扩布。(图)

目前认为乙酰胆碱(ACh)是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的递质,有如下证据支 持:(1)已经确认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内含有合成 ACh 的原料胆碱和乙酰辅酶 A,以及促使胆碱乙酰化的酶(胆碱乙酰化酶)。所合成的 ACh 贮存于突触囊泡内。(2)在靠近肌肉的小动脉内注入少量的 ACh,可引起肌肉收缩。

(3)在箭毒化的神经肌肉标本上,刺激神经不再引起肌肉收缩,但灌流液中仍能测得 ACh。这个现象可解释为,箭毒占据了终板膜上的 ACh 受体而又无法起作用。(4)应用离子电泳(ionic electrophoresis)技术,将微量 ACh 导入终板膜的外表面,可在终板区及其附近记录到乙酰胆碱电位。精确的分析表明,该电位的波形、相位及空间分布等性质和刺激神经导致的终板电位完全相同,并且随着ACh 导入量的递增,其幅度也逐级增加,最后可爆发动作电位。乙酰胆碱的失活 终板膜上存在乙酰胆碱酶,使 ACh 迅速水解为胆碱和乙酸而失活。

二、神经肌接头传递的特点

1、化学性传递

2、单向

3、时间延搁 0.5-1ms 相对动作电位的传导而言,兴奋通过突触的时间较长。

4、易疲劳

5、易受药物和其它环境因素的影响

三、某些药物对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影响

1、ACh竞争抑制剂,具有阻断ACh的作用,从而阻断乙酰胆碱的作用。这类物质有: 箭毒类:筒箭毒、丁-南美防己碱 三碘季胺酚

烟碱(尼古丁)

2、胆碱酯酶抑制剂,使ACh不能及时降解而导致肌肉持续收缩。毒扁豆碱、新斯的明、有机磷农药(敌敌畏、敌百虫、乐果等)第六节

骨骼肌的收缩

一、骨骼肌的微细结构 1.肌肉、肌原纤维和肌小节(图)2.肌小节(图)3.粗肌丝与细肌丝的结构(图)4.肌管系统(图)

二、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

肌肉收缩时肌节缩短,明带变窄,暗带不变。说明肌丝不缩短,只是存在粗 细肌丝的相对滑行。滑行学说认为,肌肉收缩时,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央滑动,从而导致肌小节缩短。(动画 1-1)

三、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有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兴奋)到肌细胞开始收缩的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主要由如下过程:

1、兴奋通过横管传导到肌细胞深部

2、横管的电变化导致终池释放 Ca2 1横管的电变化促使终池内的 Ca2释出,肌浆中的 Ca2浓度升高并扩散到细丝所在部位,作为

Ca2受体的细丝肌钙蛋白,因具有带双负电荷的结合位点,而得以结合足够量的 Ca2,并引起自身分子构相的改变。

(2)肌钙蛋白构相的变化“传递”给原肌球蛋白,使它也发生相应改变。肌肉舒张时,原肌球蛋白掩盖者肌动蛋白的作用位点,使横桥无法同它相结合。原肌球蛋白构相改变后,原先被掩盖着的作用位点即被暴露出来。

(3)肌动蛋白的作用位点一经暴露,横桥端部的作用点便有可能立即和它结合,同时横桥催化 ATP 水解,所释放的能量,足以提供肌丝滑行之需要。

(4)横桥一经和肌动蛋白结合,即向 M 线方向摆动,这就导致细丝被拉向 A 带中央。据估计,一次拉动细丝滑行的距离最大可达 10nm;一次摆动,横 桥又和细丝脱开,摆向 Z 线方向,然后再和细丝的另一作用位点结合。通过

如此反复的结合、摆动、解离和再结合,便可使肌纤维明显缩短。

3、肌肉收缩后 Ca2被回摄入纵管系统(图)四。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 1.前负荷与后负荷 前负荷 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前负荷使肌肉收缩前就被拉到 一定长度,称为初长度。后负荷 肌肉开始收缩后才遇到的负荷和阻力 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前负荷使肌肉在收缩之前被拉长,从而使粗细肌丝处于较好的相对位置,可以使肌肉产生更大的收缩力。能产生最大收缩力的初长度成为最适初长 度。骨骼肌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小与初长度的关系如图(图)2.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等张收缩:即长度变化而张力维持一定的收缩形式。如我们开门拉动门的 动作。等长收缩:张力变化而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称等长收缩。如我们使劲拉 门而由于门锁着而拉不开。3.单收缩

骨骼肌受到一次刺激,出现一次机械收缩和跟随的舒张,称为单收缩。单收缩包括潜伏期,收缩期,舒张期三个时程。(图)4 肌肉收缩的复合和强直收缩 骨骼肌在第一次收缩尚未完全舒张时,如接受到第二次刺激,则第二次 产生的收缩幅度大于单收缩幅度,成为收缩的复合。若给予连续刺激,其频率使后一个刺激落在前一个刺激引起的单收缩的舒张期尚未结束,肌肉表现为锯齿形的收缩曲线,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若刺激频率增加,使新的刺激落在前一个刺激引起的收缩的收缩期,则上述锯齿不出现,而代之以平滑的收缩曲线,称之为完全强直收缩。参见实验图如下。(图)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概述:神经系统的功能主要围绕神经系统如何接受感觉信息,如何支配躯体骨骼肌的运动及内脏肌肉的运动,神经系统有那些高级功能及其特征。内容主要包括:神经元活动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机能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脑的电活动;觉醒与睡眠;学习与记忆等。学习本章时,主要掌握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特征。

1、熟悉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方式

2、熟悉各类神经递质

3、掌握兴奋在中枢部分的传布及其特征

4、掌握中枢抑制的类型

5、掌握感觉、运动的传导通路及特点

6、了解大脑皮层的感觉、运动区及其功能特点。

7、掌握牵张反射的含义及反射过程,熟悉地位脑干、基底神经节、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

调节

8、掌握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9、熟悉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神经元及其机能分类:。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故称为神经元(Neuron)按照生理机能,一般可将神经元分为三类(1)感觉神经元

也称为传入神经元,直接与感受器联系,把信息由外周传向中枢,如脑和脊髓的神经节细胞。(2)运动神经元

也称为传出神经元,直接与效应器联系,把冲动由中枢传向效应器,如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节内的多级神经元。(3)中间神经元

也称为联合神经元,其机能是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后,再将冲动传给另一神经元,起到联络作用。中间神经元为分布在脑和脊髓内的多级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多形成神经网络。

二、神经元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一)经典的突触联系 1.突触结构(与神经肌接头基本相同)(图)

篇6:预防医学专业传染病试题

2003116.乙肝病毒携带者为

117.急性或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为

[问题: 118-119]

A.快速补充平衡盐

B.给予大量青霉素

C.使用升压药物

D.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

E.应用大量脱水剂

118.男孩,2岁,突起高热。呕吐二天,昏迷一天,抽搐一次,大腿内侧皮肤有瘀 斑,血压稍低,瞳孔左>右,脑脊液压力300mmHO,微混,细胞数1.2× 10/L,糖1.2mmol/L,蛋白质0.8g/L,紧急处理应首选 119.青年农民,突起发热4天,口渴,尿少,Bp4.6/3Kpa(30/10mmHg),面胸潮红, 烦躁,不安。白细胞总数28.0×10/L,中性88%,异型淋巴12%,尿蛋白+++, 抗HFRS.IgM(+),此例应迅速采取哪种措施?

[问题: 120-121]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120.HDV常与哪型肝炎病毒合并存在? 121.输血后肝炎多与哪种病毒有关?

[问题: 122-123]

A.氯喹 B.奎宁 C.乙胺嘧啶 D.伯氨喹

E.氯喹+伯氨喹

122.能杀灭肝细胞内的速发型和迟发型疟原虫,有病因预防和防止复发的作用的是

123.怀孕5月,幼时有蚕豆病史,畏寒发热,血片发现疟原虫入院,最适宜的病因 治疗应选用

[问题: 124-126]

A.麻疹 B.风疹 C.幼儿急疹 D.猩红热

E.肠道病毒感染

124.发热3-4天出疹,此时体温上升,疹退有色素沉着及麦麸样脱屑,应诊为

125.发热1-2天出现细小红色斑丘疹,全身症状轻,颈后。耳后淋巴结肿大,应诊为

126.发热,中毒症状重,全身弥漫性鲜红斑丘疹,杨梅舌,咽扁桃体炎,应诊为

—————————————————————————————————

E1

(简答题)

下列试题请根据试题要求做简短的回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并标 明题号。

————————————————————————————————— 127.(2分)何为传染源?

128.(3分)何为隐性感染?

129.(3分)急性黄疸型肝炎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30.(3分)何为复发?

131.(2分)何为传染病的潜伏期?

—————————————————————————————————

E2

(论述题)

下列试题请根据试题要求做扩展性回答,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并 标明题号。

—————————————————————————————————

132.(4分)毒血症状包括哪些?

133.(6分)干扰素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请试评价影响干扰素疗效的主要 因素。

134.(5分)我国预防脊髓灰质炎应用口服减毒活疫苗糖丸,请阐述服疫苗时应注意的问题。

135.(6分)根据HIV的传播途径,请制定一个预防AIDS方案。

136.(6分)一39岁男性,体检时发现HBsAg、HBeAg、抗IHBcIg皆阳性。是否可诊断为乙型病毒 性肝炎,是否需进行其它项目的检查?

137.(6分)李某,男,48岁,职员。HBV携带14年,肝区疼痛2个月,肝组织学检查呈汇管区炎 症伴重度碎屑坏死,小叶结构紊乱,肝功能指标会有哪些改变?

138.(6分)3.5岁,男,突起高热6小时,有吐2次,抽搐1次,四肢厥冷收入病房。请列出该患 最可能的诊断及导致此疾病过程的原因。

139.(6分)男性,40岁,发热11天,伴腹胀、便秘,昨晚进食韭菜,于凌晨突感腹痛,排血性 大便约1000余克伴头迷收住院。请列出你首选考虑的诊断并说明为什么?

—————————————————————————————————

E3

(改进型论述题)

下列试题请根据试题要求,注意问题顺序,依次对试题的每个问题进 行简要回答,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并标明题号。

—————————————————————————————————

140.(8分)周某,男,43岁。发热9天,热退3天,极度乏力,昨晚饮白酒约6两,今晨起烦躁 不安抬入病房。

(1)按最可能的顺序列出该患的3个诊断。

(2)在体检时,你注意到了最有意义的哪5项体征?

追溯该患病史,家属否认有传染病史及传染病病原携带史。

(3)根据该患病史及你临床检查所见,请提出5项最有意义的检查。(4)应立即对该患进行哪几项处置?

141.(8分)刘某,男,62岁,农民。患者以发热8天伴头痛、眼眶痛,头迷1天为主诉于11月1 3日入院。

(1)列出该患最可能的3个诊断。

(2)在你诊断过程中发现哪5条最有临床意义的资料?(3)请列出你认为最有诊断意义的5项检查。

上一篇:200个成语改错题下一篇:给姑姑的一封信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