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流行规律

2022-08-07

第一篇:动物传染病流行规律

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及变化趋势(本站推荐)

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及变化趋势

[摘要] 目的

了解南宁市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及变化趋势,为今后制定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提供的年报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年南宁市无甲类传染病病例报告,共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24种73007例,死亡232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095.94/10万、3.48/10万、0.32%,与2010年相比分别为-23.67%、+14.23%、+49.69%。乙类传染病居前五5位的病种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淋病和痢疾;丙类传染病居前三3位的病种为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和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结论

在2011年南宁市法定传染病报告中,以乙型肝炎为主的血源及性传播疾病、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和手足口病是当前南宁市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为了解南宁市法定传染病流行规律和变化趋势,为今后制定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现将2011年南宁市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如下。 1 资料和与方法

1.1 资料

疫情资料来自《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现住址为南宁市的、发病日期在2011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的39种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数据;人口资料来源人口资料来源于《基本信息系统》中的分地区、分年龄组常住人口数。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采用Excel2003统计分析软件。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1.1 传染病总发病、死亡概况

2011年南宁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4种73 007例,死亡232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095.94/10万、3.48/10万、0.32%,与2010年比较分别为-23.67%、+14.23%、+49.69%。无甲类传染病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16种23362例,死亡230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350.70/10万、3.45/10万、0.98%,与2010年比较分别为-4.13%、+31.37%、+37.02%。无病例报告的病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禽流感、流行性出血热、炭疽、流脑、百日咳、白喉、布病和血吸虫病等10种。丙类传染病报告报告8种49645例,死亡2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745.24/10万、0.03/10万、0.004%,与2010年比较分别为-30.35%、-92.87%、-89.82%。无病例报告的病种为黑热病、包虫病和丝虫病等3种。

2.1.2 传染病发病、死亡位次

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在前5五位的病种为:病毒性肝炎(37.10%)、肺结核(25.45%)、梅毒(23.26%)、淋病(21.24%)和痢疾(4.16%),发病数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6.03%;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数在前三3位的病种为:艾滋病(80.87%)、肺结核(11.74%)和狂犬病(5.22%),死亡数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7.83%(表2)。 2.2 流行特征

2.1.1 人群分布

2011年南宁市报告的法定传染病中,男性发病47018例,死亡182例,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357.22/10万、5.25/10万、0.39%;女性发病25989例,死亡50例,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812.84/10万、1.56/10万、0.19%。男女性别比为1.81∶1。年龄分布以0~-4岁组(40 106例)和20-~49岁组(15 075例)报告发病数较多,分别占总发病人数的54.93%和20.65%.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报告30 695例,占总发病数的42.04%,其次为农民(12 200例,占16.71%)、幼托儿童(11 794例,占16.15%)和学生(7189例,占 9.85%)。

2.1.2 时间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以5-7月报告发病数最高,共报告发病29 901例,占总发病数的40.96%, 2月报告病数最低,为2 731例,占总发病数的3.74%(图1)。

2.1.3 地区分布

全市6六县六6城区都有传染病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三3位的区县为西乡塘区(11 388例)、横县(8 987例)和宾阳县(8 802例),邕宁区报告发病数最低,为2 434例,其次为上林县,3 983例。 2.3 乙类传染病疾病构成

2.3.1 肠道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未分型)、痢疾、伤寒+副伤寒3种,发病1574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6.74%,无死亡(2010年死亡1例)。发病率为23.63/10万,与2010年相比下降16.40%,但甲肝和戊肝的报告发病率高于2010年。

2.3.2 呼吸道传染病

甲型H1N1流感、麻疹、肺结核、猩红热4种,发病6188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6.49%,死亡29例,占乙类传染病死亡总数的12.61%。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92.89/10万、0.44/10万、0.47%,与2010年相比分别为-9.84%、-25.68%、-17.57%,但麻疹和猩红热报告发病率高于2010年。

2.3.3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狂犬病、乙型脑炎、登革热、钩体病、疟疾5种,发病90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0.39%,死亡12例,占乙类传染病死亡总数的5.22%。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35/10万、0.18/10万、13.33%,与2010年相比分别为+52.47%、+19.91%、-21.33%,主要是狂犬病、乙脑和疟疾报告发病率高于2010年。 2.3.4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

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淋病、梅毒4种,发病15502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66.36%,死亡189例,占乙类传染病死亡总数的82.17%。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232.71/10万、2.84/10万、1.22%,与2010年相比分别为-0.35%、+51.13%、+51.66%,但乙肝和丙肝报告发病率高于2010年。

2.3.5 新生儿破伤风:

发病8例, 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0.03%,无死亡。发病率为0.12/10万,与2010年相比上升33.30%。 2.4 重点传染病疫情分析

2.4.1 艾滋病

全年共报告发病518例,死亡186例。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7.78/10万、2.79/10万、35.91%,与2010年相比分别为-3.04%、+54.93%、+59.79%。本病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六城区和六县都有病例报告,以横县(112例)、西乡塘区(72例)和宾阳县(50例)报告发病数较多。职业以农民(290例,占55.98%)和家务及待业(51例,占9.95%)为主。年龄分布主要在25~74岁(471例,占90.93%),其中男性383例,女性135例,男女之比为2.84:1。

HIV 全年共报告感染者1247例,死亡176例。感染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8.72/10万、2.64/10万、14.11%,与2010年相比分别为+38.03%、+38.52%、+0.35%。全年各月均有感染者报告,无明显季节性。六6城区和六6县都有感染者报告,以横县(356例)、西乡塘区(172例)和隆安县(143例)报告感染例数较多。职业以农民(710例,占56.94%)和家务及待业(136例,占10.91%)为主。年龄分布主要在20-74岁(1148例,占92.06%)。其中男性894例,女性353例,男女之比为2.53:1。

2.4.2 病毒性肝炎 全年共报告发病8667例,发病数居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首位,死亡3例。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30.10/10万、0.05/10万、0.03%,与2011年相比分别为+8.36%、-50.06%、-53.87%。各型肝炎发病构成: 乙肝78.14%、丙肝15.74%、未分型肝炎2.76%、戊肝2.03%、甲肝1.34%。该病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六城区和六县都有病例报告,以横县(1678例)、西乡塘区(1072例)和青秀区(1030例)报告发病数较多。职业分布主要以农民(4635例,占53.48%)为主。年龄分布以20~49岁(5755例,占66.40%)居多。其中男性6081例,女性2586例,男女之比为2.35∶1。

2.4.3 肺结核

全年共报告发病5946例,发病数居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第二2位,死亡27例。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89.26/10万、0.41/10万、0.45%,与去年相比分别为-9.48%、-22.89%、-14.80%。该病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六6城区和六6县都有病例报告,以西乡塘区(1006例)、宾阳县(769例)、江南区(657例)和横县(644例)报告发病数较多。职业分布以农民(3316例,占55.77%)和离退休人员(416例,占6.70%)为主。年龄分布以20~79岁(5506例,占92.60%)居多。其中男性4375例,女性1571例,男女之比为2.78∶1。

2.4.4 手足口病

全年共报告发病35899例,发病数居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首位,死亡2例。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538.89/10万、0.03/10万、0.01%,与2010年相比分别为-10.59%、-92.87%、-91.98%。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以5-~7月的春末夏初季报告发病较高。6六城区和六6县都有病例报告,以西乡塘区(6376例)、宾阳县(5158例)和青秀区(3751例)报告发病数较多。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24866例,占69.27%)和幼托儿童(10119例,占28.19%)为主。年龄分布以0-5岁(34635例,占96.48%)居多。其中男性22966例,女性12933例,男女之比为1.78∶1。2011年南宁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突发事件7起,与2010年(20起)相比下降65.00%。

南宁市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为:各城区各县均有病例报告,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年龄分布在5岁以下,男性高于女性,发病高峰在4-7月,暴发疫情均在幼托机构。 2.4.5 流行性腮腺炎

全年共报告发病6934例,发病数居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第二位,无死亡。发病率为104.09/10万,与2010年比上升39.57%。该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以5-7月和11-12月报告发病数较高。六6城区和六6县都有病例报告,以横县(1024例)、宾阳县(1017例)和西乡塘区(897例)报告发病数较多。职业分布以学生(4303例,占62.06%)为主,其次为幼托儿童(1310例,占18.89%)。年龄分布以3~19岁(6026例,占86.91%)居多。其中男性4402例,女性2532例,男女之比为1.74∶1。2011年南宁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突发事件9起,与去年(10起)相比下降10.00%。 3 讨论

南宁市2011年报告的法定传染病结果显示,资料显示,全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构成中,以乙肝、梅毒和艾滋病为主的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居首位,其次是以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二者合计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92.84%。病种顺位中病毒性肝炎发病数居首位,乙型肝炎已成为南宁市肝炎的主要构成型别,占肝炎发病数的78.14%。其原因可能是: ( 1) 城镇建设导致人口的频繁流动,增加了免疫接种的相对空白,增加了易感人群[1]; (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一旦发现身体有不适,就及时看病,这样乙肝病人就更容易被发现[2]。3)医疗单位开展网络直报以后,乙型肝炎疫情漏报率减少,更真实的反应了发病情况。居第2位的为肺结核,原因为南宁市自2002年启动了世行贷款/英国赠款结核病项目、2004年卫十项目、2005年南宁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以来,对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人实行免费抗结核治疗。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医防合作,使大量的肺结核病患者人得以发现。要降低南宁市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首先要降低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的发病率,将控制乙肝作为重点,加强乙肝疫苗的接种,提高高危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种率;由于发现并治愈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是预防和控制结核病最有效的措施[3],因此,要严格执行规范治疗,提高患者治愈率,消除传染源。肠道传染病的主要报告病种为细菌性痢疾、甲肝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因此要继续开展肠道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加强食品卫生监测、监督管理。

2011年南宁市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占法定传染病报告数的49.17%,以散居儿童居多,占手足口病发病数的69.27%,且暴发疫情均在幼托机构。提示因进一少加强社区散居儿童和托幼机构儿童的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托幼机构的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对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降低手足口病在幼托机构暴发的机率。

南宁市传染病发病以散居儿童、农民和幼托儿童为主,占报告发病数的74.91%。这主要与农村卫生条件、卫生意识较差等因素有关。提示我们应经常在加大对农村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发病高的原因可能与家长喜欢带孩子到人群较多的地方玩耍,暴露感染的机会增多有关。

综上所述,以乙型肝炎为主的血源及性传播疾病、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和手足口病是当前南宁市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今后不仅要加大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力度,还须加强对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的综合防治。

第二篇:第一章 动物疫病的传染与流行

一、名词解释

1、感染

2、疫病

3、传染病

4、持续性感染

5、慢病毒感染

6、潜伏期

7、转归期

8、疫源地

9、地方流行性

10、爆发

二、填空

1、动物疫病通常具有一定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前驱期、临床明显期和。

2、动物疫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为传染源、。

3、感染的类型按照病程的长短分有最急性、

4、全身感染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菌血症、病毒血症、、和脓毒败血症等。

5、持续性感染包括潜伏性感染、慢性感染、和

6、传播途径有和两种方式。

7、疫病的流行形式有散发性、地方流行性、流行性、

三、判断题

1、同种病原微生物对不同动物的感染力和致病性差异不大。()

2、按疾病的危害程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将动物疫病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

()

3、猪瘟继发多杀性巴氏杆菌或猪霍乱属于原发性感染。()

4、传染源的含义要比疫源地广泛。()

5、一类疾病大多数为发病急、死亡快、流行广、危害大的急性、列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疾

病。()

6、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疾病称为二类疾病。()

7、目前已发现人兽共患病约200种,其中常见的有89种。()

8、猪气喘病的主要传播渠道是饲料和饮水。()

9、日本乙型脑炎一年四季都有病例出现。()

10、在经过一个相对恒定的时间间隔后,牛、马等大家畜比猪禽等容易发生周期性流行的特

点。()

四、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一类疫病指的是()。

A. 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疾病。

B. 常见多发、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动物疫病。

C. 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

2、在动物疫病的预防与控制中,()所指的范围最大。

A. 疫点B. 疫区C. 受威胁地区

3、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切断任一环节则不能造成流行;接种疫苗是从

()环节阻止传染病流行。

A.易感动物B.传染源C.传播途径D.传播媒介

4、疫点、疫区、受危胁区和封锁令由()划定公布。

A.市畜牧兽医行政部门B.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C.省畜牧兽医行政部门D.农业部

5、依各种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的长短,观察期一般为()。

A.一个月B.3个月C.半年D.一年

五、问答题

1、动物疫病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简述动物疫病的发展阶段。

3、动物疫病的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是如何划分的?

4、简述动物疫病流行的周期性。

第三篇: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规律

[摘要] 目的

了解沙湾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

对沙湾区2008-2011年的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沙湾区2008-2011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4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5.74/10万,2009年发病最多,共发病142例,年发病率为75.24/10万,占4年总发病数的41.16%;病例主要集中在1~4岁之间4个年龄组,合计发病303例,占发病总数的87.83%,以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45:1,男性病例明显多余女性病例;季节分布呈双峰型,发病高峰期是6月和10月;地区分布以城区为主;流行毒株以EV71为主。结论

2008-2011年沙湾区手足口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以手足皮肤和口腔黏膜疱疹为主要症状的小儿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2~10 d,平均为3~5 d,可导致流行或暴发;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但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1]。国家于2008-05将手足口病列为丙类传染病进行网络直报,为此,沙湾区也高度重视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并加强了对网络直报工作的监管。为了解沙湾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掌握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现对沙湾区2008-2011年的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手足口病疫情资料来源于沙湾区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数据来源于沙湾区统计局。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9版)》中规定的手足口病诊断标准进行。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08-2011年沙湾区共报告手足口病345例,其中临床诊断333例,实验室诊断12例,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5.74/10万,2008年发病最少(18例),年发病率为9.54/10万,2009年发病最高(142例),年发病率为75.24/10万,发病数占4年总发病数的41.16% (表1) 。 2.2 流行特征

2.2.1 时间分布

2008-2011年间,各月均有手足口病发病,但发病高峰期是6月和11月。发病最少的是3月和8月,各发病5例,发病最多的是11月,该月发病64例,占发病总数的18.55%(图1)。

2.2.2 地区分布

沙湾区所辖的13个镇乡均有发病,发病数居前五位的是沙

湾镇94例、加农镇83例、福禄镇40例、太平镇35例和碧山乡17例,5镇乡合计报告发病269例,占总发病数的77.97%。发病最多的是沙湾镇(政府所在地),合计发病94例,占总病例数的27.25%,发病最少的是范店乡,无病例发生。 2.2.3 人群分布

2.2.3.1 职业分布

345例手足口病病例中,发病以散居儿童发病为主,共计发病189例,占总病例数的54.78%,其次为幼托儿童,共计发病146例,占发病总数的42.32%(表2)。 2.2.3.2 年龄、性别分布

345例手足口病病例中,男性204例,女性141例,男女性别比为1.45:1。发病年龄发病年龄最小的为6月龄,最大的为20岁,主要集中在1~至4~组之间,4个年龄组合计发病303例,占发病总数的87.83%。发病最多的为3~组,共计发病99例,占总病例数的28.70%(表3)。

2.3 病原检测

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例标本采集和保存技术要求》,采集临床诊断病例发病3d内的咽拭子和7d内的肛拭子标本,送上一级CDC做肠道病毒PCR检测。2008-2011年共采集41份有效咽拭子标本,其中EV71阳性9份,阳性率21.95%,CoxA16阳性1份,阳性率2.44%,其他肠道病毒2份,未检出混合感染病例。 3 讨论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我国在1981年始见于上海,之后疫情向全国蔓延[2]。在2008年之前沙湾区手足口病缺乏准确的疫情数据,自2008-05-01手足口病被列入法定传染病以来,使疫情有准确的数据信息。

分析显示,2008-2011年沙湾区手足口病发病率由9.54/10万上升到75.24/10万,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报告的345例手足口病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45:1,发病人数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喜好活动,活动范围大,接触密切频繁,从而导致相互传染的机会大有关[3]。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期是6月和11月,与手足口病春夏高发的流行特征和林晶[4]、黄鹂[5]等报导的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明显的春夏季节性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幼托机构的儿童在暑假期间减少了相互间的接触频率,从而减少了相互传染的机会所致。发病年龄以1~4岁的儿童为主,由此可见4岁以下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是防控的重点人群,幼托机构是重点的防控单位。从病例的地区分布来看,政府所在地的沙湾镇报告的病例最多,一定程度上与城区儿童密度大和接触频繁密切,相互传播的机会大有关。病原体的流行毒株以EV71为主。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口杯、玩具、床上用品和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流行强度大、传播快,且至今尚无疫苗和特效的抗病毒药物[8],因此,防控工作难度极大。为保护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应做好以下措施:①加强传染源的控制与管理。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健康带毒者,因此,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是控制本病扩散的有效措施,各级医疗机构对符合定义的病例及时报告,患者到正规的医院治疗,并严格执行隔离制度,病愈1周后方可复课。疾控机构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尤其对幼托机构严格执行相关控制措施。②采取综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让儿童家长(特别是重点人群)及幼托机构人员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传播途径等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人们的自我防患和保健意识[9];所有幼托机构全面落实晨检制度,发现病例或可疑病例及时送医;全面落实幼托机构的全园消毒制度,每天对玩具、餐具等日常用品至少进行1次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保持良好通风[10]。③加强卫生行政监督和技术指导。各医疗机构做好院感控制工作,落实预检分诊制度,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尽早进行治疗,防止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的发生;基层防疫医生对辖区内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追踪随访,及时掌握患者的转归情况,做好消毒药品的分发、管理工作,并指导疫点的消毒工作;各卫生院加强与学校和托幼机构的沟通,做好消毒和健康教育,提高学校和托幼机构的防病意识。④加强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对辖区内的医务人员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严格按照指南的标准进行诊断、治疗和报告。

第四篇:传染病流行应急预案

梅 陇 中 学梅陇中学传染病流行应急预案

为了保护广大学生身体健康,防止传染病在学校传播、暴发和流行,一旦出现疫情能迅速、有序、高效控制疫情、处理疫情,及时报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场所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本预案。

一、总则

依据“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校级领导统一协调下,协调作战,科学防治,依法管理,责任明确,任务到人,快速反应,高效处理,一旦学校出现传染病发生和流行,迅速控制疫情,做好处理工作,有效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对保障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是我们防治工作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二、职责和机构

⑴成立学校传染病流行处理领导组

乔慧芳

施建忠

顾彩芳

钟小花

陈丽华

陈胜亮

周建平

宋培洁

疫情报告组

宋培洁

各班主任

⑵领导组职责

负责协调各部门关系,统一领导,统一部署,迅速控制事件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上报政府同意后,迅速组织实施,并指导检查工作措施落实情况,对事件迅速做出处理,根据疫情情况决定对学校进行停课、局部封锁、病人隔离等措施。

⑶疫情报告组职责

负责对全校所有班级疫情收集报告,一旦接到疫情报告,立即到达,核实诊断,一旦确诊,于第一实际时间向卫生局和市防疫站迅速报告疫情,并及时收集疫情动态和传播范围,并根据疫情流行趋势,人、时、地三间分布,做到汇总、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预防

要求学校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和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病意识,学校要结合传染病流行的季节特点,安排必要的课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使学生对防疫、防病知识能安全掌握,并督促师生加强体育锻炼,不断增强体质,增强防病抗病的能力,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建立学生定期体检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范措施,及时切断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途径,并对学校周围环境及污水、粪便、污物处理进行监督指导,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求进行严格处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检查

每天对学校卫生工作进行检查,对学生身体状况进行定期体检,对食品与餐具消毒进行不定期抽查,对学生环境卫生,污水排放,厕所粪便处理,污物处理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必须采取措施,以保障广大学生身体健康。

2012年9月

第五篇:传染病爆发流行应急预案

栗元史完小 2013.9

栗元史完小传染病爆发流行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学校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我校在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市卫生局、教育局的有关规定要求,特制定本工作预案。

二、部门职责:

1、加强领导,落实传染病管理责任制,建立校长责任制。保证传染病防治的必要经费,按照卫生部门和教委要求,组织校内各项传染病防治措施落实。

2、学校设立专职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制定专人(校医)具体负责本校传染病疫情收集、报告、学校健康晨检或巡查、学生健康教育、饮水卫生检查、免疫预防等传染病防治工作。

3、学校主动与卫生防疫部门加强沟通,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技术指导、培训、督导检查等工作。

4、发生疫情后应协助与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医疗机构开展调查、病后救治、控制措施落实等工作。

三、传染病疫情报告:

(一)报告病种

1、法定报告的甲类和按照甲类控制的乙类传染病。 学校内发现甲类(霍乱、鼠疫)传染病疑似或确诊的散发病

例,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疑似或确诊散发病例。

2、法定报告的乙、丙类传染病。

(1)呼吸道传染病。学校内发生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感冒、风疹、流行性腮腺炎。

(2)肠道传染病。学校内发生急性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痢疾及丙类肠道传染病。

(3)其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的乙类、丙类传染病。

3、非法定报告的传染病。

学校班级内出现集聚性水痘、手口足病等非法定传染病病人以及集聚性不明原因疾病病人,应立即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4、发热事件。

同一班级内在近3天内突然出现有3例以上的体温大于38度或同一学校内在近3天内突然出现有5例以上的体温大于38度,并伴有痛、咽痛、肌肉酸痛等类似流感症状的病人应立即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5、食源性疾病。

学校在短期内发生因食品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有发热症状的病人10例以上,立即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二)报告要求

1、学校校长、老师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分管领导为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责任人。

2、学校师生中一旦发现有上述情况的,学校校医应做好学校传染病病人登记,在第一时间内以电话报区教育局安全科,同时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发现学校内上述传染病暴发或流行、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集体性发热事件和水痘、手足口病等非法定传染病暴发疫情应立即电话向所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做好新续发病人的动态报告。

四、传染病预防:

1、学校应认真执行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做好对新生的预防接种凭证入学,配合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所在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相关疫苗免疫接种、传染病监测等工作。

2、学校每年应拨出一定比例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专项经费,用于学校肠道、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应急预防控制,包括应急药物储备、疫苗储备、消毒药械以及现场疫情控制等。

3、每年组织对校内从事饮食、饮水人员定期体检,发现属于法律规定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应及时调离岗位。

4、加强对学校内食堂卫生工作管理,建立规范工作制度,防止食品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交叉污染。做好师生饮水卫生、确保提

供师生安全、卫生、合格的食品与饮用水。做好校内粪便管理和苍蝇、蚊虫等媒介昆虫消杀灭工作。

5、做好对学生健康查检和巡查,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的健康教育。

五、传染病预防操作程序及责任人:

1、日晨检:班主任每天应密切关心学生的健康状况,统计学生的出勤人数。责任人:班主任。

2、报告:一旦发现师生有传染病症状的疑似病人,有关人员应立即告知卫生老师和学校领导,学校应按规定报教育局业务科室,同时报区疾控中心。责任人:班主任、校医、校长。

3、劝说:发现学生身体不舒服或有摄氏38度以上高热学生必须迅速隔离,及时通知其监护人带其去医院看病,并在家休养。责任人:校医、班主任、年级组长、安全主任、分管校长、校长。

4、记录:校医应及时统计好患病学生的具体情况(班级、人数、症状、就医情况、上课情况、目前康复情况)并记录在册。责任人:校医。

5、跟踪:每天关心患病学生的身体状况,并主动对学生进行补课。责任人:班主任。

6、家访:积极做好患病学生的上门家访和家长的思想工作,经常保持联系。责任人:班主任。

7、消毒:学校要在卫生防疫部门专业的指导下,严格按规定做

好消毒控制工作(包括发病及相干关班级、食堂、厕所、公共场所、共用教室等)消毒工作。责任人:消毒值班人员。

8、观察:加强宣传,正确认识,做好防范,确保稳定,每天加强巡视,对痊愈后的学生必须经校医认可后方可进教室,对班级其他同学加强观察了解。责任人:班主任。

9、新生报到,学校必须要求其监护人如实填写《在校学生健康状况登记表》。校医应当分类建立在校学生健康档案。

六、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理:

1、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做好登记;配合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病人的流行病调查;根据疾控专业人员划定的密切接触者协助做好每天医学观察,做好宣传教育、饮食、饮水卫生等控制措施。

2、发现传染病暴发疫情、重大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及时护送病人就医治疗;对现场予以保护;如认为属共同食用污染的食品或水而引起的,应暂停供应,并保留污染食品或水;同时积极配合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调查、样品采集、消毒等工作;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确定的密切接触者协助做好医学观察、预防性服药及应急接种;做好学校内卫生宣教、饮水饮食卫生和学生健康状况的晨检或巡查;根据控制疫情需要和疾控机构提出的暂停集体活动、停课、停学等紧急措施,经主管教育部门和当地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2013.9

上一篇:电梯施工安全协议书下一篇:电梯井基坑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