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疾病防控

2022-06-27

第一篇:动物传染疾病防控

2013年传染疾病防控工作计划

传染病防控工作计划

2013—2014为确保学生身体健康,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现就我校为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特制定以下计划:

一、工作目标:

1、明确传染病防控的任务和应采取的措施。

2、全面开展学生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高广大师生的疾病预防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技能,增强传染病和突发事件报告意识。

3、建立健全公共卫生防控制的长效运行机制。

4、学校应遵循“预防为主,严堵源头为重”的原则,成立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建立防控传染病应急预案,使学校各类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切实有效地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

二、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及时对发现传染病或暴发流行的传染病采取必要的措施,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重点抓好传染病预防和报告工作

1、疫情报告:

一旦发现师生患有传染病或发现有传染病流行时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局体卫艺股。为及早发现和及时报告疫情做到:

(1)切实落实晨检制度;(2)班主任每天进行巡视;(3)专人负责学校疫情报告;(4)建立专门的传染病登记本。

2、疫情控制:

一旦发现疫情,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调查处理工作:

(1)协助开展个案和爆发疫情的流行病的调查和采样工作。根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找出共同特征。分析病人的分布特征,查找可能引起疾病流行的因素。采集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血液和水、食物等标本。

(2)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配合防疫部门做好对传染病患者的隔离,对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及被污染的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开展对传染病接触者的医学观察。

(3)根据控制疫情需要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服药或疫苗应急接种。

(4)发生疫情重大流行时,执行政府依法做出的停课决定。

3、预防措施:

(1)把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有专人负责。

(2)开展对学生传染病的防病知识教育,开设健康教育课,使学生掌握有关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3)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改善卫生设施,切实做好学校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4)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学生疫苗接种工作。

第二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

高二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类型及现状

2、知道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的病因

3、知道如何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类型及现状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的病因 (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2、教学难点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类型及现状

三、教学方法:

讲解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概念、类型及现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 NCDS)简称“慢性病”或“慢病”,是指从发现之日起起算超过3个月且不能治愈或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治愈或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按照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ICD-10)标准可分为:

(1)精神和行为障碍 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等 (2)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3)循环系统疾病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4)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 (5)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 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营养缺乏等 (6)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 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 (7)恶性肿瘤 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1 慢性病已成为世界几乎所有国家成人的最主要死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未来十年,慢病死亡率将占死亡的73%,占疾病负担的60%。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也是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卫生部06年发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中死亡人数将近600万。09年11月11日慢性病防治研讨会指出,我国慢性病患者呈快速增长趋势,死亡率已占因病死亡人数的80%,未来30年将出现高峰。

(二)病因:

慢性病的病因可分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中间危险因素。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静坐生活方式等,下面主要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进行阐述。 (1)吸烟

众所周知,吸烟已经是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吸烟人群中患多种癌症、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WHO认为,每人每天吸5支以上的香烟,或每天连续或间断被动吸烟15分钟,就会对身体造成中度以上的损伤。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4000种有毒成分被吸入人体后与组织细胞争夺氧气和营养,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缺血,容易癌变,有毒成分还能导致血管硬化,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出现心脑血管疾病。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于吸烟的人数达500万,大概每10个成人中有1个死于烟草的毒害,约有一半的青少年呼吸着被香烟烟雾污染的空气。国外资料证实:被动吸烟的母亲与无被动吸烟母亲相比所生新生儿体重低200—500克,畸形发生率高1.8—3.8倍。总之,香烟杀人于无形之中,其破坏性之大、危害性之广已无需赘述。 (2)酗酒

长期过度饮酒对人体危害最大最直接的器官是肝,乙醇长期大量进入肝脏可使肝细胞反复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最终导致纤维化和肝硬化。除此之外还会伤害到生殖器官、消化系统等,大量饮酒也是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酒精是一种嗜神经性精神活性物质,严重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时会出现人格障碍、遗忘综合征、脑萎缩等,导致各种精神障碍的发生。但是, 适度饮酒对防治慢性病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3)不合理膳食

专家指出,“吃出来的慢性病”危害巨大,大量研究显示,膳食中营养过剩是肥胖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膳食不平衡尤其对心血管病影响最为明显,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和营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但也面临着营养缺乏和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全国居民消费结构正由“饥饿减少”向“慢性疾病”方向发展。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城乡居民铁、维生素A

2 等微量元素缺乏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超重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万,预计今后还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4)静坐的生活方式

我们这里谈到的静坐不是参禅的静坐,而是指缺乏运动,几乎整天坐在椅子上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学习、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强和电脑的普及,静坐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日益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缺少体力活动和钙以及维生素D会使骨质丢失,容易造成骨质疏松,同时,乙型糖尿病的诱因与体力活动不足也有很大的相关。静坐生活方式也容易导致肥胖、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等疾病。对此本人有切身的体会,我在高中时因课业繁重而极少运动,整天几乎屁股不离椅子,以致患上颈椎病,至今仍未痊愈。 (5)长期不健康的心理

WHO指出健康应包括身体、心灵的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心理问题十几年前在我国还较少被提及,但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工作节奏紧张,情绪波动大,极度亢奋或极度低落,精神过度压力,从而导致的失眠、焦虑、抑郁、和心理障碍已相当普遍。心理问题也会导致身体上的疾病,例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功能性和器质性的损害。

(三) 危害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因,加重了全球疾病的负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持久的创伤。预计到2020年全球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将达5000万人。慢性病其持久性和反复性导致其治愈率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假如能治愈还好,治不了还会致残甚至引起个体生命的死亡。慢性病病程长,这也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国家每年要为防治慢病投入数以亿计的资金,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消耗,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妨碍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慢性病的危害不容小觑。

(四) 防治

对于慢性病的防治可以针对前面提到的病因采取综合措施。

(1)以防为主:预防是最有效的措施,我们应该是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作为个人,应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酗酒、改变不合理的膳食结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心愉悦。作为医院,应该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医院的职责不仅仅在于治病救人,更应该把健康知识传授给群众,激励和引导人们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卫生资源和武器。作为国家和社会,应加大在慢病

3 预防领域的的投入,加强领导和改革慢性病防治机构,完善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建设。 (2)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当确认自己患上慢性病时,除了要积极就医外,更应该注意一些对此病禁忌的生活习惯,并保持乐观心态接受治疗。家人亲友对慢性病病人应多关怀、多照顾、多鼓励,耐心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中晚期不治之症的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帮助完善其人生观、价值观和死亡观,有条件的可以去临终关怀医院度过生命剩余的时间。国家应加强慢性病防治专业队伍建设,探索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防治质量。

(五)总结

十九世纪及十九世纪以前人类主要死于传染病,现在则面临着慢性病和传染病的双重压力。WHO指出,在人类健康和寿命方面60%与生活方式有关,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慢性病急剧增加,不良生活方式即前文所谈到的可改变的行为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静坐生活方式等,因此,预防慢性病也要从这些方面入手,遵循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无疑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慢性病呈现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卫生费用支出率高、控制率低的“四高一低”现象,在提倡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慢性病的防治刻不容缓。

第三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讲座

校园广播

颍西中心小学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讲座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成为危害健康的重要罪魁之一。为增强学校师生的健康意识,了解慢性病的相关知识,提倡健康生活,倡导文明生活理念,我校为全体师生举行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讲座。在讲座上,办事处中心医院杨院长,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经验,针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膳食结构,结合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特点,从工作、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随后,听课的老师、学生,就各自关心的医疗知识以及保健养生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咨询,杨院长均一一耐心地给予了讲解和指导。并呼吁大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要加强锻炼,不吸烟,不酗酒,定期检查身体,对自身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并保持良好的心态。

第四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教学设计

南平市炉下中心小学

王 薇

教学目标:

1、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类型及现状

2、知道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的病因

3、知道如何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概念、类型及现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 NCDS)简称“慢性病”或“慢病”,是指从发现之日起起算超过3个月且不能治愈或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治愈或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按照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ICD-10)标准可分为:

(1)精神和行为障碍 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等 (2)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3)循环系统疾病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4)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

(5)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 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营养缺乏等 (6)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 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 (7)恶性肿瘤 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慢性病已成为世界几乎所有国家成人的最主要死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未来十年,慢病死亡率将占死亡的73%,占疾病负担的60%。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也是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卫生部06年发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中死亡人数将近600万。09年11月11日慢性病防治研讨会指出,我国慢性病患者呈快速增长趋势,死亡率已占因病死亡人数的80%,未来30年将出现高峰。

二、病因:

慢性病的病因可分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中间危险因素。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静坐生活方式等,下面主要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进行阐述。 (1)吸烟

众所周知,吸烟已经是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吸烟人群中患多种癌症、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WHO认为,每人每天吸5支以上的香烟,或每天连续或间断被动吸烟15分钟,就会对身体造成中度以上的损伤。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4000种有毒成分被吸入人体后与组织细胞争夺氧气和营养,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缺血,容易癌变,有毒成分还能导致血管硬化,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出现心脑血管疾病。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于吸烟的人数达500万,大概每10个成人中有1个死于烟草的毒害,约有一半的青少年呼吸着被香烟烟雾污染的空气。国外资料证实:被动吸烟的母亲与无被动吸烟母亲相比所生新生儿体重低200—500克,畸形发生率高1.8—3.8倍。总之,香烟杀人于无形之中,其破坏性之大、危害性之广已无需赘述。 (2)酗酒

长期过度饮酒对人体危害最大最直接的器官是肝,乙醇长期大量进入肝脏可使肝细胞反复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最终导致纤维化和肝硬化。除此之外还会伤害到生殖器官、消化系统等,大量饮酒也是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酒精是一种嗜神经性精神活性物质,严重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时会出现人格障碍、遗忘综合征、脑萎缩等,导致各种精神障碍的发生。但是, 适度饮酒对防治慢性病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3)不合理膳食

专家指出,“吃出来的慢性病”危害巨大,大量研究显示,膳食中营养过剩是肥胖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膳食不平衡尤其对心血管病影响最为明显,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和营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但也面临着营养缺乏和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全国居民消费结构正由“饥饿减少”向“慢性疾病”方向发展。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城乡居民铁、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缺乏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超重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万,预计今后还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4)静坐的生活方式

我们这里谈到的静坐不是参禅的静坐,而是指缺乏运动,几乎整天坐在椅子上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学习、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强和电脑的普及,静坐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日益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缺少体力活动和钙以及维生素D会使骨质丢失,容易造成骨质疏松,同时,乙型糖尿病的诱因与体力活动不足也有很大的相关。静坐生活方式也容易导致肥胖、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等疾病。对此本人有切身的体会,我在高中时因课业繁重而极少运动,整天几乎屁股不离椅子,以致患上颈椎病,至今仍未痊愈。 (5)长期不健康的心理

WHO指出健康应包括身体、心灵的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心理问题十几年前在我国还较少被提及,但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工作节奏紧张,情绪波动大,极度亢奋或极度低落,精神过度压力,从而导致的失眠、焦虑、抑郁、和心理障碍已相当普遍。心理问题也会导致身体上的疾病,例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功能性和器质性的损害。

三、 危害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因,加重了全球疾病的负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持久的创伤。预计到2020年全球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将达5000万人。慢性病其持久性和反复性导致其治愈率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假如能治愈还好,治不了还会致残甚至引起个体生命的死亡。慢性病病程长,这也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国家每年要为防治慢病投入数以亿计的资金,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消耗,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妨碍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慢性病的危害不容小觑。

四、 防治

对于慢性病的防治可以针对前面提到的病因采取综合措施。

(1)以防为主:预防是最有效的措施,我们应该是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作为个人,应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酗酒、改变不合理的膳食结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心愉悦。作为医院,应该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医院的职责不仅仅在于治病救人,更应该把健康知识传授给群众,激励和引导人们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卫生资源和武器。作为国家和社会,应加大在慢病预防领域的的投入,加强领导和改革慢性病防治机构,完善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建设。 (2)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当确认自己患上慢性病时,除了要积极就医外,更应该注意一些对此病禁忌的生活习惯,并保持乐观心态接受治疗。家人亲友对慢性病病人应多关怀、多照顾、多鼓励,耐心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中晚期不治之症的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帮助完善其人生观、价值观和死亡观,有条件的可以去临终关怀医院度过生命剩余的时间。国家应加强慢性病防治专业队伍建设,探索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防治质量。

五、总结

十九世纪及十九世纪以前人类主要死于传染病,现在则面临着慢性病和传染病的双重压力。WHO指出,在人类健康和寿命方面60%与生活方式有关,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慢性病急剧增加,不良生活方式即前文所谈到的可改变的行为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静坐生活方式等,因此,预防慢性病也要从这些方面入手,遵循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无疑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慢性病呈现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卫生费用支出率高、控制率低的“四高一低”现象,在提倡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慢性病的防治刻不容缓。

第五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类型及现状

2、知道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的病因

3、知道如何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的病因

2、知道如何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教学过程:

一、概念、类型及现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 NCDS)简称“慢性病”或“慢病”,是指从发现之日起起算超过3个月且不能治愈或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治愈或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按照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ICD-10)标准可分为:

(1)精神和行为障碍 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等 (2)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3)循环系统疾病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4)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

(5)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 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营养缺乏等 (6)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 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 (7)恶性肿瘤 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慢性病已成为世界几乎所有国家成人的最主要死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未来十年,慢病死亡率将占死亡的73%,占疾病负担的60%。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也是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卫生部06年发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中死亡人数将近600万。09年11月11日慢性病防治研讨会指出,我国慢性病患者呈快速增长趋势,死亡率已占因病死亡人数的80%,未来30年将出现高峰。

二、病因:

慢性病的病因可分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中间危险因素。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静坐生活方式等,下面主要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进行阐述。 (1)吸烟

众所周知,吸烟已经是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吸烟人群中患多种癌症、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WHO认为,每人每天吸5支以上的香烟,或每天连续或间断被动吸烟15分钟,就会对身体造成中度以上的损伤。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4000种有毒成分被吸入人体后与组织细胞争夺氧气和营养,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缺血,容易癌变,有毒成分还能导致血管硬化,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出现心脑血管疾病。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于吸烟的人数达500万,大概每10个成人中有1个死于烟草的毒害,约有一半的青少年呼吸着被香烟烟雾污染的空气。国外资料证实:被动吸烟的母亲与无被动吸烟母亲相比所生新生儿体重低200—500克,畸形发生率高1.8—3.8倍。总之,香烟杀人于无形之中,其破坏性之大、危害性之广已无需赘述。 (2)酗酒

长期过度饮酒对人体危害最大最直接的器官是肝,乙醇长期大量进入肝脏可使肝细胞反复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最终导致纤维化和肝硬化。除此之外还会伤害到生殖器官、消化系统等,大量饮酒也是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酒精是一种嗜神经性精神活性物质,严重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时会出现人格障碍、遗忘综合征、脑萎缩等,导致各种精神障碍的发生。但是, 适度饮酒对防治慢性病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3)不合理膳食

专家指出,“吃出来的慢性病”危害巨大,大量研究显示,膳食中营养过剩是肥胖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膳食不平衡尤其对心血管病影响最为明显,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和营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但也面临着营养缺乏和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全国居民消费结构正由“饥饿减少”向“慢性疾病”方向发展。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城乡居民铁、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缺乏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超重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万,预计今后还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4)静坐的生活方式

我们这里谈到的静坐不是参禅的静坐,而是指缺乏运动,几乎整天坐在椅子上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学习、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强和电脑的普及,静坐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日益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缺少体力活动和钙以及维生素D会使骨质丢失,容易造成骨质疏松,同时,乙型糖尿病的诱因与体力活动不足也有很大的相关。静坐生活方式也容易导致肥胖、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等疾病。对此本人有切身的体会,我在高中时因课业繁重而极少运动,整天几乎屁股不离椅子,以致患上颈椎病,至今仍未痊愈。 (5)长期不健康的心理

WHO指出健康应包括身体、心灵的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心理问题十几年前在我国还较少被提及,但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工作节奏紧张,情绪波动大,极度亢奋或极度低落,精神过度压力,从而导致的失眠、焦虑、抑郁、和心理障碍已相当普遍。心理问题也会导致身体上的疾病,例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功能性和器质性的损害。

三、 危害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因,加重了全球疾病的负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持久的创伤。预计到2020年全球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将达5000万人。慢性病其持久性和反复性导致其治愈率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假如能治愈还好,治不了还会致残甚至引起个体生命的死亡。慢性病病程长,这也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国家每年要为防治慢病投入数以亿计的资金,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消耗,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妨碍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慢性病的危害不容小觑。

四、 防治

对于慢性病的防治可以针对前面提到的病因采取综合措施。

(1)以防为主:预防是最有效的措施,我们应该是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作为个人,应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酗酒、改变不合理的膳食结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心愉悦。作为医院,应该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医院的职责不仅仅在于治病救人,更应该把健康知识传授给群众,激励和引导人们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卫生资源和武器。作为国家和社会,应加大在慢病预防领域的的投入,加强领导和改革慢性病防治机构,完善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建设。 (2)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当确认自己患上慢性病时,除了要积极就医外,更应该注意一些对此病禁忌的生活习惯,并保持乐观心态接受治疗。家人亲友对慢性病病人应多关怀、多照顾、多鼓励,耐心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中晚期不治之症的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帮助完善其人生观、价值观和死亡观,有条件的可以去临终关怀医院度过生命剩余的时间。国家应加强慢性病防治专业队伍建设,探索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防治质量。

五、总结

十九世纪及十九世纪以前人类主要死于传染病,现在则面临着慢性病和传染病的双重压力。WHO指出,在人类健康和寿命方面60%与生活方式有关,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慢性病急剧增加,不良生活方式即前文所谈到的可改变的行为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静坐生活方式等,因此,预防慢性病也要从这些方面入手,遵循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无疑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慢性病呈现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卫生费用支出率高、控制率低的“四高一低”现象,在提倡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慢性病的防治刻不容缓。

《合理饮食,强身健体——平衡膳食宝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平衡膳食宝塔》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能够指导自己的膳食。。

3、培养学生平衡膳食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衡膳食宝塔

2、如何指导自己的膳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除了我们的嘴会说话以外,其实你们你的肚子也会说话,你听得动它说的是什么吗?

当你饿的时候,你最想干的是什么?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就说明了“吃”的重要性,“吃”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到底怎样能吃出健康,怎样才是科学的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衡膳食。(板书)

二、新知:

1、同学们你们平时吃的食物有哪些?

你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平时吃的量的多少,将食物填在你手上的那幅图上。(老师出示塔图)

第一层:我们吃得最多的,并且也是最基础的,应该是什么呢?

请一位同学到老师这里来填。

其它各层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摄入量的多少来填,老师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填。

填好后,判断进行判断。

第五层:我们平时都没有注意到,但是炒菜又离不开,在放菜之前要先放什么?

2、我们已经把这座塔建好了,有的同学见到好吃的就多吃点,不好吃得就少吃,你觉得这样做好吗?

我们的科学家们已经帮我们统计出来了一个标准值。(出示各层摄入量)

我们知道了这幅图是依据所需量的多少来形成的,那你们应该怎样做才是平衡呢?

3、为什么要这样做才是平衡呢?我们看一下各层的营养情况。(课件)

我们都是学生,学习任务很重,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我们大脑,今天小博士想告诉我们一些补脑益智的食品。(出示)。

三、运用

同学们我们已经把宝塔建好了,也知道塔是怎样形成的了,那该怎样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呢,我们来做几个小练习。

1、判断食谱。(可以看书)

2、判断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吗?(讨论后回答)

五、同学们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有人曾这样比方过:身 体是1,成绩、荣誉、钱财等都是1后面的0,如果1没有了,那么这个数字就变成什么啦?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吃出健康,吃出一个好身体,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意识,你们说好不好?

六、作业:把平衡膳食知识讲给你的父母听,你们能做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