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立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策略

2022-10-22

草原生态补偿是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有效解决环保资金供求矛盾的主要手段。同时,由于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周期较长,但其资金补贴存在一定的期限,相对来说缺乏稳定性与长期性,无法满足草原生态补偿的需求,所以如何在“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社会背景下,建立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成为当前环境下我国生态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笔者收集并整理了多项研究资料与文献报道,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建立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有效策略,现简要阐述如下。

1适当延长草原生态补偿期限,增加补奖经费

现阶段,经以往多项研究资料表明,许多草原地区的牧民易受到当地环境、气候、市场以及民俗的影响,形成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载畜率,但这一心理概率与国家规定的草畜平衡标准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且许多地区的草原生态补奖经费不足,难以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导致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在减畜工作中实施难度较大。

对于上述这种情况,国家与各地区相关部门需依据当地草原生态补偿工作的实际情况,适当延长补偿期限,并增加补奖经费。具体实施对策如下:(1)通过科学、严谨的调查工作,依据当地牧民的心理载畜率与惯性,分段实施减畜任务,采用“分布式”减畜策略,如牧民部分减畜(先减少30%的超载量)—初步适应—二次减畜(减少30%的减畜量)—二次适应—再次减畜(再次减少30~40%的超载量),直至最终减至生态优化载畜率标准。且上述各项实施过程可先以“3~4年”为期,预计“15~20年”完成,所以当前环境下各部门需制定若干以“3~4年”为期的阶段式减畜目标,形成稳定的适应性减畜模式,创建草原生态补奖长效机制。(2)科学调整草原生态补奖面积结构,在加大“草畜平衡”面积的同时减少禁牧面积,实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此外,提高草原生态补偿标准,采用激励性为主、损失性为辅的生态补偿标准,扩大覆盖面,最好稳定到所有的草原区县,并对补奖政策与标准进行细化,避免发生“一刀切”的情况。

2建立和发展创新型草原生态畜牧业经营模式

当前环境下,我国要想改善草原生态补偿现状,需从实际情况出发,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或革新以往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模式。同时由于受到各地区不同的气候、生态环境、资源破坏以及畜牧业发展等多种情况的影响,需分别创建和实施不同的经营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庭式生态畜牧业经营模式。科学采用“限时放牧”、“补饲舍饲”、“育肥”以及“出栏”等多项畜牧技术,保证牧民减畜不减收,增强减畜效益。其次,绿色化生态畜牧业经营模式。依据我国牧区丰富的牧草资源与特色家畜品种,明确各区域分布的家畜产品地标,建立“优质牧草+特色家畜品种”相结合的生态牧区产业区,大力发展该产区优质产品的溯源技术,培育优质产品品牌,从而壮大畜牧业产业。再次,饲料化保障供给畜牧业经营模式。对于草原地区的畜牧业来讲,其冬春季节草饲料的存储与保障是关键,尤以雪灾或旱灾时期更为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各大牧区需积极发展草原天然水灌溉与人工草地建植技术,加大草饲料生产,并健全和完善各区域、县域与牧户之间的饲料存储与运输系统,增强饲料保障能力;同时,各牧区还需建立雪灾或旱灾预警体系,增强牧民的防灾意识与抗饲料短缺能力。

结束语

目前我国许多草原地区的生态补偿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笔者建议政府与各地相关部门需依据当地的客观环境与生态补偿工作现状,适当延长草原生态补偿期限,并增加补奖经费,为草原生态补偿的长效性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各大牧区还需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和发展各项创新型草原生态畜牧业经营模式,以适应不同条件下的草原生态区畜牧业发展。另外,牧区相关部门还需加强并完善草原生态畜牧业制度的保障体系,重视各牧区牧民培训与人才培养,提高牧民对畜牧业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与牧区管理能力,增强牧区畜牧业生产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促进草原牧区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自然资源作为高科技经济所附带的副产品遭到大量破坏,水土流失、山体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处处可见,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愈发明显。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倡导社会大众注重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其中较为典型的广泛性措施主要为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但现阶段我国草原生态补偿工作中普遍存在草原生态治理难度大、投入少、周期短、受牧民心理载畜率影响等多种问题,草原保护成果不乐观。本文主要从草原生态补偿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科学建立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曙光.减贫与生态保护:双重目标兼容及其长效机制——基于藏北草原生态补偿的实地考察[J].农村经济,2015,(05):03-08.

[2] 包晓斌.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5,(06):115-120.

上一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下一篇:《南方农业》征稿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