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的名人名言

2024-04-29

加缪的名人名言(共12篇)

篇1:加缪的名人名言

关于加缪的名人名言

1、多少人犯下罪行仅仅因为不能忍受邪恶!

2、奴隶开始要求正义,但最终则要求王国,

3、真理在人那里获得生命力,并且展现出来,

《关于加缪的`名人名言》()。

4、所有伟大的事迹和伟大的思想都有荒谬的开头。

5、攀登顶峰,这种奋斗的本身就足以充实人的心。人们必须相信,垒山不止就是幸福。

6、什么是著名人呢,就是已经不需要名字的人。其他人的名字对其个人有着固定的意义。

篇2:加缪的名人名言

你对阿尔伯特·加缪了解有多少?Albert Camus,是一位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主要作品有:剧本《误会》、《卡利古拉》,中篇小说《局外人》,长篇小说《鼠疫》,哲学论文集《西西弗的神话》等。阅读以下名言,或许你会对加缪有一定的了解。

A.奴隶开始要求正义,但最终则要求王国,

B.真理在人那里获得生命力,并且展现出来。

C.所有伟大的事迹和伟大的思想都有荒谬的开头。

D.多少人犯下罪行仅仅因为不能忍受邪恶!

E.攀登顶峰,这种奋斗的本身就足以充实人的`心。人们必须相信,垒山不止就是幸福。

F.什么是著名人呢,就是已经不需要名字的人。其他人的名字对其个人有着固定的意义。

篇3:加缪的名人名言

一、研究综述

关于这部小说,国内外学者做过很多研究。在中国,大多数的研究是关于存在主义的,尽管加缪多次否认,认为自己并非存在主义者。而在国外的一些学者的研究中,Moser(1998)认为“已经有很多评论的关注点在殖民主义上,首先因为这起杀人案的受害者是阿拉伯人。”接着Moser总结道:“加缪认为他自己是一名阿尔及利亚作家,但他在小说中对阿拉伯人的双重定位,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站在法国这边。”但Thody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默而索才是种族主义者,而不是加缪。事实上,通过‘可怜的白人’的视角向读者呈现事件,加缪本人对默而索和男权都进行了声讨,他所呈现的其实只是殖民社会本身。”国内也有学者将研究点着重于殖民这个论点上,杨深林和邱晶指出《局外人》“不单单是存在主义哲学诗性彰显的杰出文本,而更是殖民主义政治的潜在同谋和一曲为欧洲殖民主义招魂呐喊的挽歌。”本文旨通过对作者和小说的分析,指出加缪通过该小说表达了自己对阿尔及利亚同情,但却在主题深处更坚定维护宗主国法国利益的殖民主义立场。

二、殖民主义者的潜在同谋

1、作者的特殊成长背景

作品通常都有作者的影子,正是因为《局外人》的作者加缪特殊的成长背景,这部小说才带上了殖民主义的色彩。作者阿尔贝·加缪在法属阿尔及利亚出生、成长。萨义德这样描述他:“一位可以被认为是世界级的法属阿尔及利亚作家”。加缪出生在阿尔及利亚,他热爱那片土地和那里生活的人们,有时他也很同情阿拉伯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一个处于不道德境况下的一个有道德的人”。但是他在阿尔及利亚接受的完全法国式的教育使得他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国人。所以当法国和阿尔及利亚之间出现冲突的时候,他选择了站在法国一边。他不仅仅代表“西方意识”,还代表非欧洲地域的西方主导意识。加缪的小说关注了法国和阿尔及利亚之间的实际状况,却通常忽略或无视历史。在《局外人》中,没有任何关于故事设定的国家背景和历史介绍。而这样的无视对于那些阿尔及利亚人是无法接受的,因为法国方方面面的存在就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权力的体现。

2、小说中的无心和无情

在《局外人》中,无心和无情两种情感贯穿始终。小说的最开始,主人公默而索被告知他母亲去世了。在母亲的葬礼上,他毫无任何悲伤的表现,甚至拒绝再看一眼遗体,在棺材前抽烟、喝咖啡,还与玛丽发生关系——对亲情完全无心。没过几天,他又跟邻居雷蒙德去报复他的女友,这位女性被认为不忠,默而索完全不考虑这位女性可能受到伤害——通常他对其他人要么没有兴趣要么就是完全忽视。随后,他和雷蒙德遇到了那位女性的兄弟和阿拉伯朋友,默而索杀了那个阿拉伯人,尽管第一枪就已将其杀死,他还是在第一枪的短暂停顿后又开了四枪——毫无任何情感波动地连续四枪。小说并没有向读者表达他当时有无罪恶感或任何其他的情绪,如果有,那也只是他当时被海边的热度和刺眼的阳光所困扰——对人命完全无情。小说通过情节展开生动地描述了默而索的无心和无情,其实这也正是殖民者对殖民地人民的冷漠和残酷。

小说自始至终,没人任何一个阿拉伯人被赋予姓名,包括默而索邻居雷蒙德的女友,以及那个被杀害的阿拉伯人。正如前文所述,从作者和作品的特殊背景,我们可以看出正是作者的态度导致了那些阿拉伯人的空白和缺席。那位受害者的死亡并不是真的想表达阿拉伯人的死亡,而是要表达法国人的意识。当他被逮捕时,默而索从来没有真正对他生活中的任何行为感到悔恨或有任何个人情感。最后,默而索说道:“我一直是对的,过去仍然是对的,我总是对的。”

3、默而索的真正死因

小说虽然不是以默而索的死亡告终,但当他被告知法官对他的最终判决是“他将被公开斩首”时,其实这已经是他的结局了。在小说中,加缪运用了多种描述来表现导致默而索死亡的真正原因,这个原因并不是杀人,而是他对母亲的冷漠态度。在法国殖民者的眼中,一个阿拉伯人被杀无足轻重,杀人犯被判死刑并非出于谋杀,而是出于对母亲的不敬爱,即对既定法式社会秩序的漠视,这样的漠视需要被扼杀——扼杀在摇篮里。而阿拉伯人?他的死亡并没有让法官、让所有参与判决的人有任何惩罚凶手的想法,他们讨论对他的判决,但完全没有在意受害者,只是就那些其他的道德缺失进行宣判。这样的表述,充分地反映了加缪作为一个法国人,即使成长于阿尔及利亚,即使对那片土地和人民有着深沉的感情,也不可豁免地在悄悄站在了殖民者的阵营,维护了殖民者的利益。

三、结语

对小说《局外人》的研究大多倾向于认为这是一部存在主义作品,但从本文上述论述的各个方面中可以看到这部作品背后的殖民意识。默而索对于杀死阿拉伯人没有任何遗憾、任何懊悔。他被处决不是因为他杀人的行径,而是因为对母亲态度的不道德。在这些法裔阿尔及利亚人眼中,阿拉伯人的生命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整部作品充斥着法裔阿尔及利亚人和阿拉伯人的冲突。尽管作者试图表明对阿拉伯人的一点同情,但他却在最大程度上对法国殖民者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摘要:《局外人》是阿尔贝·加缪的著名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默而索杀害了一名阿拉伯人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眼见西方殖民主义陷入困境,而亚非拉反殖民运动蓬勃兴起,作为一个在殖民地阿尔及利亚长大的法国人,加缪通过《局外人》表达了自己对阿尔及利亚同情,但却在主题深处更坚定维护宗主国法国利益的殖民主义立场。可以说,《局外人》正是法国殖民主义者的潜在同谋。

关键词:加缪,局外人,殖民主义,阿尔及利亚,法国

参考文献

[1]Brock,R.Meursault the Straw Man[J].Studies in the Novel,1993,25(1):92-100.

[2]Camus,A.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Stuart Gilbert The Stranger[M].New York:Alfred A.Knopf,Inc.and Random House,Inc,1946.

[3]李军.加缪在阿尔及利亚问题上的尴尬处境[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30(2):57-60.

[4]阮航.走近默而索解读《局外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2):177-180.

篇4:加缪与萨特的论战

每个人对社会的评判,大多与其知识状况和生活体验有关,加缪生长在法国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贫民窟里。一岁时,父亲死于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战争孤儿的孤独与贫穷铸就了加缪独特的人道主义世界观,对人类强烈的同情心和对人类命运的荒诞的反抗。他看到,从一次世界大战起,人类就再没有停止过屠杀、非正义和暴力。他认为革命破坏平衡,使世界陷入恐怖。他认为苏联的做法摒弃了一切道德准则,名义上为实现人类统一的梦想,实际上却在推行一个排斥一切自由的专制主义。加缪在《堕落》中总结性地叙述:在这个可怕的时代里,种族主义、统治欲肆意泛滥,战争技术的日臻完善,集中营的恐怖,时代教我们鄙视人,无视人的尊严和自由,以冷酷的心对待世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能保持清白无罪吗?这是不可能的!加缪企图以古希腊对美的赞扬,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热情来取代社会的暴力和丑陋,从而建立起人道主义的理解、博爱、节制、平衡,建立起一个新的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的中心是要实现人的尊严。加缪的愿望是良好的,但这一过于理想化的愿望的实现却是非常困难的,但加缪反恐怖反暴力的思想直至今日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

萨特受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当时形势的局限,在红色风暴中被极左思潮左右,对待现实问题不能保持清醒头脑,与加缪进行政治上的大笔战,这场辩论在当时巴黎知识界引起强烈震动,多数人反对加缪,认为他没有足够的哲学功底参加辩论,加缪在这场争论中成为众矢之的,陷入极端孤立的境地。他十分痛苦和绝望,精神上极其失意,尤其是这种失意和创痛是来自朋友的冷酷和不理解,缺乏友谊和温情的恶劣情绪始终折磨着他,内心世界的平衡被打破,使他的创作才能几近枯竭,几乎失去了一切生活热情,他绝望地为自己辩解说:“我热爱生活,这是我真正的弱点,我是那样热爱它,以至于无法想象那些不属于生活的东西。”直至加缪生命的终结,感情上的创痛一直在折磨着他。《堕落》的问世,隐晦地表现了这些复杂的历史背景,作品中展示的矛盾心理和模棱两可也令人难以捉摸,加缪还用了一些关键词:世界、痛苦、土地、母亲、人、沙漠、荣誉、苦难、夏天、大海。在他的多部小说中,他大量地运用这些带着隐喻的背景词。《堕落》是一部成熟的小说,体现了艺术作品的孤独。加缪把孤独比同流放,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被陌生人所包围,而友谊和友爱是要争取的王国。

三、四十年后的今天,再来看萨特与加缪的那场大论战,历史已经清晰地现出了经纬,人们不得不承认加缪有道理。所有的伤害都随生命的逝去而变得意义淡薄,文字留下了阿姆斯特丹的寒冷、大雾、腐水……

篇5:阿尔贝·加缪名言

2. 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3. 我拒绝一种事物的安排,在其中连小孩都受其害。

4. 我感到兴趣的是:为所爱而生,为所爱而死。

5. 一切特立独行的人格都意味着强大。

6. 真正严肃地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7. 我们反抗,所以我们存在。

8. 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9. 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篇6:加缪经典语录

1、我们既无力作恶亦无力为善。

2、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3、生命是短暂的,浪费时间是犯罪。

4、没有对生活绝望,就不会爱生活。

5、祸福相依,世上没有全然不幸的人。

6、没有什么命运不可以用藐视来克服。

7、我以前有理,现在有理,将来永远有理。

8、话说回来,人是不可能永远那么理智的。

9、不被爱只是不走运,而不会爱是种不幸。

10、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11、我们听说过的责任只有一个,那就是爱。

12、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13、人有可能痛苦时间一长便再也不感到痛苦。

14、尽管如此,人生在世总是免不了有点罪恶感。

15、真正严肃地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16、没有真知灼见就不会有真正的善和高尚的爱。

17、在光亮中,世界始终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

18、隆冬时分,我终于意识到,夏天在我心中永在。

19、只要我能拥抱世界,那拥抱得笨拙又有什么关系。

20、所谓魅力就是没有问明确的问题就得到肯定的回答。

21、学会生活和死亡,并且要成为人,就要拒绝成为神。

22、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23、我已经没有时间去对我不感兴趣的事情再产生兴趣。

24、有的时候我们自以为很笃定的事,实际上却非如此。

25、所有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盼望过他们所爱的人死去。

26、我们原先是无邪而不自知,现在则是有罪而不自愿。

27、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28、但是在他看来,它真正的病是衰老,而衰老是治不好的。

29、真正的生活是在撕裂内部出现的。生活,就是撕裂本身。

30、困难的是念念不忘“所以”这个词所代表的是逻辑力量。

31、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总是会衍生出过于夸张的印象。

32、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

33、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

34、每个心智健全的人,多多少少都曾盼望自己所爱的人死去。

35、在世界的早晨,大地也该是从一片类似的光明中冒出来的。

36、一个人对他所不了解的东西,总是会有一些夸张失真的想法。

37、忧伤者有两种忧伤的理由,要么他们无知识,要么他们抱希望。

38、很多事情别想的那么糟糕,毕竟,还有阳光来温暖我们的骨头。

39、所有身心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设想期待过自己所爱的人的死亡。

40、这才是真正的不幸,习惯于绝望的处境比绝望的处境本身还要糟。

41、占有欲只是要求持续的另一种形式。正是它造成爱情的无力的狂热。

42、当我听某个人说话听烦了,想要摆脱他时,就装出欣然同意的样子。

43、它的沉默与咆哮如雷声一样有效。那是原始森林的沉默,连嘴巴也“含而不露”。

44、想象过于着重于回忆,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缓缓升起。

45、人们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而我在这里的生活并不使我厌烦。

46、我并不是待在枯树干里,世上比我更为不幸的人多得是。人到最后什么事都会习以为常。

47、意识形态渗入了法律领域,决定了司法人员的态度与立场,从而控制了法律机器的运作。

48、死亡是我们无法摆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死。归根结蒂,太阳还是温暖着我们的身骨。

49、人世间的罪恶几乎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如果缺乏理解,好心能造成和恶意同样大的危害。

50、最细微的碰撞,都能让我们的存在根本产生动摇。连一道光瀑的泻下,都可以从中看到永恒。

51、要了解一个城市,比较方便的途径不外乎打听那里的人们怎么干活,怎么相爱,又怎么死去。

52、平凡想尽各种办法力图不朽,永恆却拒绝给它权利……任何短暂的事物,都妄想並希冀长存。

53、没有唯一真理,只有各种真理。从晚风到我的手,万物皆有真理。意识关注它,因而显扬了它。

54、我一夜又一夜,一心一意等待黎明,我从来不喜欢措手不及,要发什么什么,我喜欢有所准备。

55、面对这样的天空,以及那从天而降的`光热,我感觉无论是感到绝望或喜悦,都没有正当的理由了。

56、我们总是瞧不起自己。而贫、病和孤独,我们意识到了我们的永生。我们总是必须被逼到走投无路。

57、黑夜将近,汽笛鸣叫起来了,它宣告着世人将开始新的行程,他们要去的天地从此与我永远无关痛痒。

58、能让我记起这一世的,就是我想象的来世;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59、一个人之所以会踏上旅途,是为了自我养成,如果所谓的养成即是去锻炼我们那最内在的、对永恒的感受。

60、一个人只要学会了回忆,就再不会孤独,哪怕只在世上生活一日,你也能毫无困难地凭回忆在囚牢中独处百年。

61、报纸在老鼠事件里喋喋不休,对死人的事却只字不提。原因是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

62、我逃离了欧洲的黑夜,逃离了人间的寒冬;然而这座夏天的城市也失去了笑声,只给我一座隆起的、发亮的脊背。

63、如果你继续去寻找幸福是由什么组成的,那你永远不会找到幸福。如果你一直在找人生的意义,你永远不会生活。

64、当人迷途时,充满活力也是浪费自己的时间。那些要背离世界的人,随他们去吧。我不抱怨,因为我看着我诞生。

65、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

66、思想,就是重新学习观察、关注,就是引导自己,就是以普鲁斯特的方式把每个理念和每个形象变成得天独厚的领地。

67、美,永远不会让任何事物——神性的或理性的——走向极端,因为它从不否决任何事物,它顾及万物,平衡暗与光明。

68、若先验地颠倒问题的各项,就如人是自杀还是不自杀的问题一样,只有两种哲理结果:是或不是,这就显得过于简单了。

69、往后的事,照格朗说,十分平凡,正如一般人一样:他们结了婚,还有点相爱,两人都工作,工作一忙,爱情也就淡了。

70、真是无动于衷的人们呵。可是,现实中的自己和他们又差的多远。人人都事不关己,关在自己的笼子里生活,快乐何在。

71、这个没有爱情的世界真好比死人的世界,总有一天人们会厌倦监狱、工作和勇气,去找回可人的面庞和柔情似水的心曲。

72、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值得人们为了它而舍弃自己的所爱。然而,不知什么原因,我自己就像您一样,也舍弃了我的所爱。

73、荒诞人究竟是什么?就是不为永恒做任何事情,又不否定永恒的人。他并非对怀念一窍不通,但喜爱自己的勇气和推理胜过怀念。

74、人可以要求死亡。因为看透了生活,那就什么都无所谓了。一个人经历、遭受了种种不幸,他承受着这些不幸,安于自己的命运。

篇7:读《加缪文集》有感

读《加缪文集》有感800字

往后的事,写的是雅克幼年时与外祖母、母亲,还有玩伴、老师一起的时光。这些时光,在我读来,到处渗透了作者深深的怀念和憧憬,还有一丝淡淡的惋惜。可不么,我觉得雅克活脱脱就是加缪的缩影,这是加缪为自己所作的传记。眼盲的母亲,保持着几乎丧失了微笑能力的木讷,默默隐藏在黑暗的角落,感受着时光和外界的嘈杂,我想她心里该是空明一片的吧。世界的一切,对她来说不过是每天的呆坐、屋里生计的催赶,当然还有雅克那小小的身体,那调皮的笑声,那满身泥灰和不小心擦破的厚底鞋。这里的笔触是多么的动人。可当描写到外祖母那深沉的咆哮,还有几乎有些变态的简省时,作者的感情虽说有些不耐烦,但总体来讲还是充满爱意的。故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就是雅克的老师。当雅克考上重点高中时,就是他专程劝说外祖母不用担心学费的事。而且在雅克备考的那段时间,他每天都为雅克提供专门的单独辅导,这对雅克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我估计作者大概也有一个这样的老师,时常能给予他人生意义上的鼓励与引导。

小说内容就说到这里,下面我想继续说下小说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据介绍,这篇小说的手稿是在加缪发生车祸后从其皮包里翻出的,该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宣告了。也对,整个故事就像是对其匆匆一生的一个反思。该感谢的人都感谢了,该送走的人也送走了,剩下的只是孑然一身的孤独。所以标题才会是第一个人吧。因为在雅克之前,没有一个荒诞的人像雅克那样活过,在雅克之后,也不可能再产生出另一个雅克了。在觉出了生命必死的荒诞性的同时也意识到活于人世的不易。被车撞死的感觉该是何等强烈的痛楚啊,虽然一生匆匆而去,可却能在死前体会到那么强烈的痛苦,也算是对于其孤独的一种回报了吧。第一个人,因为死亡而复生;第一个人,也因为死亡而永远存在。

篇8:加缪的名人名言

一、加缪及其《局外人》的概况

1. 加缪其人及其创作手法。

阿尔贝·加缪 (Albert Camus) , 法国文学家, 作家、剧作家。1913年加缪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 小时候父亲去世, 靠着奖学金完成了中学教育。坎坷的生活和境遇让加缪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为了谋生, 他曾做过演员、写过剧本, 后来法西斯主义在欧洲盛行, 他参加了反法西斯抵抗运动, 并加入了法国共产党。加缪的文学创作有着极高的造诣, 著名中篇小说《局外人》通过对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清晰地展现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现状, 深刻诠释了对人性的理解, 在欧洲乃至世界文学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2. 加缪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加缪在文学创作中, 擅长运用白描的写作手法, 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刻画, 形象地再现了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此外, 在加缪的文学作品中, 我们总能看到他以简练的文笔、流畅自然的文风和朴实的语言勾画出他所理解的社会。在其细腻的文字内容里, 能看到一个哲学家对社会的思考与反思。正是这样的创作风格, 让加缪在世界文学中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加缪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奠定了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3.《局外人》的内容及其影响。

《局外人》酝酿于1938年至1939年, 不久之后即开始动笔, 完成时间基本上可确定是在1940年5月。这时的加缪刚过二十六岁的生日。小说于1942年出版, 大获成功。对于一个青年作家来说, 这似乎意味着一个创作与成功的黎明。事实上, 《局外人》正是加缪文学黎明的第一道灿烂的光辉, 在完成它之后, 加缪才于1941年完成、1943年出版了隽永的哲理之作《西西弗斯的神话》, 他的另一部代表作《鼠疫》完成于1946年, 发表于1947年。因此, 从加缪的整个文学创作来说, 《局外人》是他一系列传世之作中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二、加缪《局外人》勾画的社会现实

《局外人》篇幅不大, 仅有五六万字, 却成了法国二十世纪一部极有分量, 举足轻重的文学作品。简言之, 加缪在其作品中赋予的文化内涵可从两个角度理解。

1. 从内容上来看, 《局外人》这部作品的内容算不上很多, 其故事情节也不波澜壮阔, 简单点讲, 这部作品其实写的是一个小职员在平庸的生活中糊里糊涂犯下一条命案, 被法庭判处死刑的故事。

通观全书, 不免感觉故事的主干单一, 并无繁茂的枝叶, 那么它为什么会成为当代世界文学中一部意蕴深厚的经典名著呢?笔者认为, 一方面, 它是以传统的现实主义风格写成的, 其笔法简约精炼, 内容含蓄内敛, 另一方面, 加缪在文学创作上赋予了这部作品人性的思考, 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让这部作品赋予了特定时期的时代内涵和社会价值。

2. 从题材上来讲, 《局外人》这部小说就是法律题材、监狱题材, 即是对刑事案件与监狱生活的描写。

因为在这个方面所存在的状态与问题是广大社会层面上的人们都有所关注、有所认识、有所了解的, 不像夏多布里盎的《阿拉贡》中的密西西比河, 洛蒂的《洛蒂的婚姻》中的太平洋岛国上的生活, 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而且, 这方面的题材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与描写, 也是早已有之, 甚至屡见不鲜的。雨果的名篇《悲惨世界》中芳汀与冉阿让的故事与法朗士的中篇小说《克兰克比尔》都是有关司法问题的著名篇章, 足以使读者对这样一个“公共场所”不会有陌生感。

三、加缪《局外人》阐述的人性内涵

1. 从司法角度看人性的内涵。

《局外人》着力表现的正是法律机器运转中对人性、对精神道德的残杀。每件司法不公正的案件都各有特定的内涵与特点, 而《局外人》中的这一宗案件就是对人性与精神的迫害, 小说最出色处就在于揭示了这种迫害性的运作。本来要对默尔索这宗过失杀人的命案进行司法调查, 其真相与性质都是不难弄清楚的, 但正如默尔索所感受到的, 调查一开始就不是注意命案本身的实施过程, 而是专门针对他本人。这样一个淡然超脱、与世无争、本分守己的小职员平庸普通的生活有什么可调查的呢?于是, 他把母亲送进养老院, 他为母亲守灵时吸了一支烟, 喝过一杯牛奶, 他说不上母亲确切的岁数, 以及母亲葬后的第二天他会了女友, 看了一场电影等这些个人行为小节, 都成了严厉审查的对象, 就此形成了一个可怕的司法怪圈。

由于这些生活细节是发生在一个日后犯下命案的人身上, 自然就被司法当局大大地加以妖魔化。被妖魔化的个人生活小节又在法律上成了“毫无人性”与“叛离社会”等判语的根据, 而这些结论与判语导致对这个小职员进行了“罪不可恕”的严厉惩罚, 不仅判处他死刑, 而且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他死刑。这样一个司法逻辑与推理的怪圈就像一大堆软软的绳索把可怜的默尔索困得无法动弹、听任宰割, 成了完善的法律制度与开明的司法程序的祭品。

2. 从默尔索的性格分析人性内涵。

默尔索的性格与生活态度显然是不足取的。说得好一点, 是随和温顺, 好说话, 不计较, 说得不好一点, 是冷淡、不通人情。总而言之, 是现代社会中没有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的人。实际上, 加缪几乎是以肯定的态度描写这个人物的, 塞莱斯特在法庭上作证时把默尔索称为“男子汉”、“不说废话的人”, 这个情节就反映出了加缪的态度。后来, 加缪在《局外人》英译本的序言中, 对这个人物写下一连串溢美之词:“他不耍花招, 从这个意义上说, 他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里的局外人。”“他拒绝矫饰自己的感情, 于是社会就感到受到了威胁。”“他是穷人, 是坦诚的人, 喜爱光明正大。”“一个无任何英雄行为而自愿为真理而死的人。”

加缪对这个人物可谓是爱护备至, 他还针对批评家称这个人物为“无动于衷”一事这样说:“说他‘无动于衷’, 这措词不当, 说他‘善良宽和’则更为确切。”在加缪自己对这个人物作了这些肯定之后, 我们再论证这个人物的积极的一面, 就纯系多余了。

四、《局外人》的人性思考

《局外人》是一篇中篇小说, 是一篇优秀的小说。这篇小说有着厚重的分量。因为小说在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反思的时候, 有着独特的切入角度和简洁有力的笔调。这篇小说用独特的精神情调、沉郁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透析将人性较全面地展现出来, 并且最大限度地将默尔索这个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出来。默尔索是一个平凡的人, 老实本分、温顺善良, 对当时的社会和其他人没有一点攻击性, 也没有一点危害性。他只是一个过失犯罪的人, 但是司法当局通过一大篇极度夸张、严厉的语言将他刻画成了一个十足的坏蛋。将默尔索的品行同司法当局的言论对比, 就能够看出司法当局将这个人当做人类的敌人, 其实是在法律公正之外的一种司法专政, 同时也暴露出司法当局的精神暴虐。假如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对精神暴虐这一“硬件”的揭示, 那么默尔索在被执行死刑前被忏悔神父反复劝慰就是对精神暴虐的“软件”的揭示。在默尔索即将被执行死刑的时候, 神父对他基本上是一种强行的逼迫, 让默尔索对上帝进行忏悔。神父同样是将默尔索当做人类的敌人进行劝慰的, 是将他作为一只羔羊摆在了祭坛上。

如果说从司法程序来看, 默尔索是死于他作为当事人却被置于局外的这样一个法律荒诞的话, 那么从量罪定刑的法律基本准则来看, 他是死于意识形态、世俗观念的荒诞。默尔索发现, 在整个审讯过程中, 人们对他所犯命案的事实细节、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并不感兴趣, 也并未作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而是对他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感兴趣。他的命运并不取决于那件命案的客观事实本身, 而是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他这个人, 取决于人们对他那些生活、对他的生活方式、甚至对他的生活趣味的看法, 实际上也就是取决于某种观念与意识形态。

由此可以看出, 意识形态渗入了法律领域, 决定了司法人员的态度与立场, 从而控制了法律机器的运作。加缪的这种揭示无疑是深刻有力的, 并且至今仍有形而上的普遍的意义, 意识观念的因素对法律机制本身的侵入、钳制与干扰, 何止是在默尔索案件中存在呢?笔者认为, 这部作品唤起了人们对人性弱点的思考。

摘要:中篇小说《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代表作, 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典范作品。本文对《局外人》这部作品中所表达的社会现实, 以及通过对作品主人公形象的描写所折射的人性内涵进行了分析论述, 为《局外人》的赏析和深刻理解加缪通过这部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做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加缪,《局外人》,社会现状,人性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森.从“局外”到“局内”的反抗——加缪“局外人”、“鼠疫”阅读笔记[J].花城, 2003 (04) .

[2]王冰冰.浅析加缪“局外人”之含义[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09 (05) .

[3]杜渐.解读“局外人”中的荒诞意识[J].青年文学家, 2010 (16) .

篇9:加缪与他的女人缘

加缪的一生中出现过许多女人。他相貌出众,风度翩翩,富于智慧;他做事认真,有责任心,幽默风趣,感情强烈;像西班牙传奇式风流浪子唐璜一样,他也非常喜欢向女人示爱——他曾专门在《西西弗神话》一书中称赞过唐璜。除了他的两次婚姻和与玛利亚·卡萨雷斯漫长的风流韵事,他还与其他女性有过短暂却值得注意的恋情:帕特丽夏·布莱克,女演员凯瑟琳·塞勒斯,在许多传记里被简单地称作艺术系年轻学生;也曾与一些女性朋友保持着亲密友好的关系,如亚尼娜·伽利玛和马曼因——或者从阿尔及尔学生时代就一直保持联系的女性朋友们,如珍妮·西科和玛格丽特·多布朗。另外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女性:随意调过情的、旅途中表示过爱意的、无数个对他一往情深和短暂邂逅过的,她们都是对加缪地中海式的情欲和向往快乐的本性的见证。总之,加缪非常喜欢女人。他的朋友丹尼尔十分认真地解释说,这并不是说加缪是一个“勾引女性的人”,而是说他“魅力十足”,毫不费力就能迷住许多人。男人们对他的感觉与女人们一样好,丹尼尔补充道。

加缪与女人的关系这个课题本身就极具挑战性,因为它的私密性和稍许禁忌性的特点,也因为他的婚姻和弗朗辛(加缪的第二任妻子)的病情,还因为加缪除了在他的小说中有过歧视女性的描写以外,在其他作品中几乎很少提及女性。对于像加缪这样一个以道德良知著称的人来说,人们几乎不可能不对他身上的“流氓习气”感兴趣,那是他风流浪荡的一面。丹尼尔认为这与他清教徒的本性相对立。做一个硬汉是对他圣洁形象的华饰,而圣洁是戴在他头上的荆棘王冠。同样,他的道德力量和谦逊令他具有了不同凡响的男子气概。

看起来,加缪似乎喜欢萨特或波伏娃这样的人将他称为“流氓”、“淫棍”,正如他喜欢别人将他比作鲍嘉。他清楚地表示过,他与唐璜很相像;尽管他也清楚地表达过,他因此而相当内疚。

较之加缪的“唐璜主义”,或者杰曼·布蕾所谓的“他无限的性能力”或“他卓越的审美眼光”,女人这个话题涉及的内容更多些。在生活中的女人身上(不包括那些偶然的桃花运和一夜情),加缪似乎同时寻觅到热情的友谊和强烈的激情。他将女人视为他的知己和倾诉对象,对她们比对男人更坦率、更乐于相助,反过来,她们也给予他最迫切需要的理解和忠诚,玛利亚·卡萨雷斯称之为“热情而纯洁的共犯关系”,这是对他们的关系发自内心的认可。加缪会脱下他腼腆寡言的保护外衣(这对于他来说极为罕见),与女人们谈论最为私密的话题——他的工作,他的理想,他的疾病,他对死亡的恐惧,他对失败的担心——展现、甚至夸大他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暴露似乎一直都陪伴着他的脆弱心理。在处于绝望的时期,如《反抗者》引发论战之后,加缪会像一个受伤的斗士那样转向女人寻求避难和新生。

像在生病的隐秘时期一样,当有女人私下里陪伴的时候,加缪也进入到距我更近的生活空间,今天,当我带着我的目的阅读他的书信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这些信件就像是面对面的交谈,加缪在信中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再三解释和说明了自己。

在关于加缪的众多书籍中,数百封他写给女人的信件作为资料被列举,因为加缪与她们的关系持续得异常长久,这些信件就像他一生作品的姊妹篇。弗朗辛和玛利亚是他的“最爱”,这两份爱共存了将近15年之久,加缪外出时,有时候她们两人会在同一天分别收到他的来信。但是,他与其他人的恋情也十分长久,并具有几乎一样的发展模式:从开始迫不及待的狂热到更加持久的亲密友情。被加缪所爱就意味着一直出现在他的故事中。凯斯特勒的女朋友马曼因离开巴黎很久以后,加缪都定期给她写信表露心迹,直到她去世。1960年1月离开卢尔马兰之前(他在那里与家人共度了圣诞节),他给经常出现在他生活中的4个女人写信告知即将来临的重逢——帕特·布莱克、凯瑟琳·塞勒斯、玛利亚和米莱。米莱是他新的激情所在,是他得以新生的必要源泉。对于米莱,他将离别后的痛苦和对她无尽的渴望坦白相告。“我祝福我的渴望。”他写道。

在加缪的小说《堕落》中有一个不会被弄错的、令人感觉沉重得多的人物,那就是弗朗辛。她出现在小说的中心部分,由一个跳进塞纳河溺水而死的年轻女人所发出的呼叫声所代表,那是一声“还将继续等候我……总之,只要有我那苦涩的‘洗礼圣水’,就会有这一切”的呼叫声。这部小说在弗朗辛康复一年半后出版,她本人理解它的内容实质,并把它看作加缪直面自己过失的努力。“你应把它归功于我。”那时的弗朗辛已能对这本书的迅速成功开玩笑,而她的话也揭示出她的某些情绪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当《局外人》尚在创作中,弗朗辛就是一个忠实的读者,她比其他人更了解加缪和他的作品——加缪甚至将《堕落》的最初几页送给她读——并且,正如他们多年来的通信所揭示的,加缪求助于她,把她自然而然地看作一个助手,几乎就像是他自己的一个分身。弗朗辛了解加缪的性情,很久以前就接受了他追逐女性的需求,但她也从不希望加缪坠入与他人的爱河之中。事情后来的发展使她陷入一种痛苦的状态,医生将之诊断为一种感情和心理上的障碍。在弗朗辛接受治疗期间,加缪反思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把它界定为“深厚的友情”,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责任感,认为他的责任感就像他渴望逃离这种责任感的感觉一样强烈。加缪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对弗朗辛表示忠诚,要不是弗朗辛的家人坚持让他离开,他可能会继续住在他们在女士路的公寓里,以确保她病情的稳定。但是,加缪也承认,他们也许根本不应该结婚。弗朗辛以自己的方式承认了玛利亚存在的重要性,因为玛利亚在舞台之下过着安静的生活,在处理与加缪之间的关系时也十分小心谨慎。为了不招惹麻烦,玛利亚拒绝再次出演加缪的一部戏剧中的角色,弗朗辛去世后,她才发表了她的自传。玛利亚说,她在自传中尽可能多地写了关于加缪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弥补她保持沉默的那几年中所承受过的痛苦。据说,加缪去世后,玛利亚与弗朗辛相处得十分融洽。

无从知晓加缪(第一次)失败的婚姻是否能解释他对于性征服的狂热,或者他的忌妒和对女人的占有欲,但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早年被欺骗和被伤害的经历对一个骄傲、脆弱的地中海年轻人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这个年轻人原本就有秘密,披上了沉默克制的保护外衣,还要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和不幸需要去征服。西蒙(加缪的第一任妻子)的毒瘾造成的悲剧后来又被弗朗辛的患病蒙上了一层更深的悲剧色彩。“对于他来说,爱别人很难,”弗朗辛的煎熬结束之后,加缪在给伽利玛夫妇的信中写道,“但是他的确爱着别人。同样,对于他来说,写作也很困难,但他仍在写着。”那时,加缪已经开始着手《第一个人》的创作,上述这两个问题都在这部作品中被提到了。

1959年末,在日记的最后一页上,加缪用了更多的篇幅谈论了他的感情问题,再次不点名地提到了西蒙。在一封好像是写给一个密友的道歉信草稿中,他试图向她或者他自己解释对女人的态度。虽然他的率直和悲哀使得这段文字十分有趣又令人信服,但他对自己下的结论却使人难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责备他对自己的悲观看法。

“我的一生中,一旦有某人对我产生感情,我就尽一切可能疏远他们,”“我所热爱和忠实的第一个人逃离了我,因为毒品,因为背叛。也许许多事情都源于此,源于空虚,源于对更深刻痛苦的恐惧,然而我已经接受了如此多的痛苦,但是从那之后,反过来,我逃离了所有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想要所有人都逃离我。”

加缪为自己任何的“不公正”寻求谅解的同时,以一个温柔的声明结束道:“有时候,我指责自己失去了爱的能力。也许这是正确的,但我仍然能够挑选出一些人来并照顾她们,诚心诚意地,竭尽所能地,不论她们做什么。”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加缪:一个浪漫传奇》 作者:[美]伊丽莎白·豪斯 译者:李立群 等)

篇10:阿尔贝·加缪简介

姓名:阿尔贝·加缪(albertcamus)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13-1960

国籍:法国

所获奖项: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作家。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幼年丧父,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在亲友的资助和半工半读中念完大学并取得哲学学士学位。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共,后退党。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著名的论文。

加缪1935年开始从事戏剧活动,曾创办过剧团,写过剧本,当过演员。戏剧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剧本有《误会》(1944)、《卡利古拉》(1945)、《戒严》(1948)和《正义》(1949)等。除了剧本,加缪还写了许多著名的小说。中篇小说《局外人》不仅是他的成名作,也是荒诞小说的代表作。该作与同年发表的哲学论文集《西西弗的神话》,在欧美产生巨大影响。长篇小说《鼠疫》(1947)曾获法国批评奖,它进一步确立了作家在西方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因为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彻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1957年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身亡。

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

篇11:读《加缪文集》有感800字

读《加缪文集》有感800字

这是一个关于雅克的故事。主要记叙了雅克少年时天真无瑕和调皮捣蛋,还有伴随着这段多彩年华的种种生活的艰辛。极度俭省的外祖母、战死的父亲、眼盲的母亲。当然,还有他那些聪慧的玩伴和恣意胡闹的沙滩经历。通过阅读,我发现全文的记叙感情大多带着冷峻的漫不经心。可是,每每作者的笔墨触及雅克那无忧的生活和调皮的心态,作者就好像变得爱怜起来。我猜这种温暖的情感色彩可能是出于作者对自己的孩提身世的眷恋吧。而后,当作者写到雅克那双目失明的母亲时,情感似乎突然变得晦暗了,转而是一种哲理性的诗意的同情,这种同情,伴着雅克内心的童稚的慰藉,将黑暗描写得无比明亮了。小说开篇写的是雅克父亲和母亲生下雅克的情形。那是一个雨天,一切显得匆匆忙忙。在一个偏僻的小镇和还有无尽的黑暗里。然后,雅克降临了:“她站了起来,两个男人看见病人身旁有个血淋淋的难看的东西,似动非动,发出一种持续的声音,吱吱哑哑地好像来自地底下,几乎不易察觉。”马上,在一片朴素的欣喜中,远处传来了战火的召唤,父亲毅然投入了进去,然后就只剩了一具枯骨,一个坟墓。“高麦利·亨利,在马恩战役受了致命伤,1914年10月11日死于圣布里约。”人生的意味在巨变和悲喜中达到了极致的层次。可是,母亲由于双目失明不能到坟边细细流泪,于是,年青的雅克去了。在父亲的墓碑上,他发现地下的父亲竟然比自己还要年轻。这时,柔情、爱怜还有震慑瞬时充斥了雅克的心胸:“在凝固的他周围,在这些他不忍目睹的坟墓之间,接下来的时光本身被击得粉碎,岁月的脚步不再是齐整地追逐着那条流向终点的大河,它们只不过是碎裂声、激浪和漩涡„”终于,他发现了,在这阵奇特的眩晕里,这座所有人最终都要建立的雕塑,正随着岁月逐渐变得坚强,人们在此默默地消失,等待着最后的风化碎解。“他不再存在,只剩下这颗惶惑的心,抗拒着死亡的威胁,在这世上苟且偷生了四十年,这颗心总是以同样的力量冲击着那堵将他与整个生命的秘密隔开的墙„在死亡之前,最后为了生存而去弄个明白,哪怕一次,一秒钟,却是从来不曾。”就是在这躺着比自己年轻许多的父亲的坟墓跟前,年过四十的雅克第一次感到了生命的荒诞和可贵,可他正在懊悔,四十年的人生最终的重点就是躺入眼前的一座座墓碑,而他利用四十年干了什么,这时的他却迷惑了。死亡,从来不曾离开过,而生命,在死亡的威胁下似乎变得非常愚蠢。他正在寻找,寻找一种摆脱荒诞的办法。可是,面对着父亲的坟,面对着眼前隔离生与死的神秘的墙,他想不出有什么理由不对自己已经消逝的四十年生命充满愧疚。

往后的事,写的是雅克幼年时与外祖母、母亲,还有玩伴、老师一起的时光。这些时光,在我读来,到处渗透了作者深深的怀念和憧憬,还有一丝淡淡的惋惜。可不么,我觉得雅克活脱脱就是加缪的缩影,这是加缪为自己所作的传记。眼盲的母亲,保持着几乎丧失了微笑能力的木讷,默默隐藏在黑暗的角落,感受着时光和外界的嘈杂,我想她心里该是空明一片的吧。世界的一切,对她来说不过是每天的呆坐、屋里生计的催赶,当然还有雅克那小小的身体,那调皮的笑声,那满身泥灰和不小心擦破的厚底鞋。这里的笔触是多么的动人。可当

描写到外祖母那深沉的咆哮,还有几乎有些变态的简省时,作者的感情虽说有些不耐烦,但总体来讲还是充满爱意的。故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就是雅克的老师。当雅克考上重点高中时,就是他专程劝说外祖母不用担心学费的事。而且在雅克备考的那段时间,他每天都为雅克提供专门的单独辅导,这对雅克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我估计作者大概也有一个这样的老师,时常能给予他人生意义上的鼓励与引导。

篇12:加缪异乡人读后感

故事的开头是:妈妈死了。

第一次这样,一部还没有读够一页的故事,却让我的心深深的颤抖了一下,妈妈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最爱的,也是最爱我们每一个人的角色,一切的温暖和幸福都源于此,可是这样的人她死了,此刻,我相信一切的言语都会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更无法描述主人公心中的疼痛与绝望。

平淡无奇的四个字,便把所有的读者带入了这伤痛的境地。主人公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为妈妈的死去悲伤,而是出奇的冷淡与麻木,在整个葬礼没有掉一滴泪,第二天便与女友谈情,看搞笑电影,甚至对工作没有一丝的影响;一个对爱情、亲情、友情全然不乎的态度;这样冷漠的行为在社会看来是格格不入的,没有人性的。

整本书读完感觉一直很沉重,久久不能平复,可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心中的感觉却很复杂,其中的某些情节,我是看了又看,看了又看,一直揣摩其中的寓义。

这个故事更直接的表达了现实社会的冷酷无情,矫揉造作;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文明社会中,人人尊循着规则和秩序,进行着程序化的表演,否则就是社会的公敌,如果你违背了社会的公则,只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没有得到大众的赞同,那必将受到所有人的审判。这是社会的虚伪、人性的荒谬。而面对这个无能为力的世界,主人公他尊崇着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欣然接受着这世界温柔的冷漠,并用与之相同的冷漠向这个世界叫嚣着。

对于世界而言,我们何尝不都是外来的陌客,我们看不懂这个世界,它也看不懂我们,能够与之交换的也就是彼此的冷漠无情、麻木荒诞。生存的无奈,在于精神往往和肉体的分裂,人和社会的背离,事实的真相无人敢于触及,因为惧怕种种,所以只好顺从着、麻木着。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是这样的吗?只是面对这个荒诞的世界,更多的人选择着沉默,冷眼旁观这周遭的一切,于是便没有了心,没有了灵魂,成了一个个孤独冷漠的患者,没有同情,没有怜悯。周围千千万万,每个孤独的背影,诠释了生存的荒诞和无奈。

世界是冷漠荒诞的,可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类,我们的灵魂必须是自由的!

上一篇:写画画的作文下一篇:社区双拥主题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