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的名人名言

2024-05-06

自强的名人名言(精选9篇)

篇1:自强的名人名言

1、要成就一件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 ――列宁

2、有勇气做真正的自己,单独屹立,不要想做别人――林语堂

3、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力!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居里夫人

4、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高尔基

5、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6、没有完全的独立,就没有完全的幸福。 ――车尔尼雪夫斯基

7、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一定依赖别人;依赖别人的人一定怕人;怕人的人一定阿谀谄媚。 ――富泽渝吉

8、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陶行知

9、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所作为的人,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登攀的结果。――钱三强。

篇2:自强的名人名言

2、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3、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4、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 目标。――鲁迅

5、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鲁迅

6、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者听过的缘由,但决不会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者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见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鲁迅)

7、不满是向上的车轮。(鲁迅)

8、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9、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鲁迅)

10、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而看一切太难,固然能使人无成,但若看得太容易,也能使事情无结果。――鲁迅

1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干为孺子牛。――鲁迅

12、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

13、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14、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1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16、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

17、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鲁迅)

18、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不妨。做作的写信和日记,恐怕也还不免有破绽,而一有破绽,便破灭到不可收拾了。与其防破绽,不如忘破绽。(鲁迅)

19、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 鲁迅

20、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 鲁迅

21、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鲁迅

22、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 鲁迅

23、上人生的旅途罢。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 鲁 迅

24、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 鲁 迅

25、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 鲁迅

26、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 鲁迅

篇3:从小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一、课前活动,奏响自强不息精神序曲

1. 剖析教材,挖掘教育渗透点。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教材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范例和素材,还蕴涵着大量的民族精神教育因素。因此,我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自强不息精神教育的渗透点。

2. 分析学情,寻找教育最佳结合点。

“纲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具体细分为几个板块,分层次地安排在不同年龄学生的教育之中,体现出民族精神教育体系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因此,我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寻找教材内容和自强不息精神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3. 开展活动,渗透自强不息精神。

在课前,我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搜集资料的作业。在搜集资料的活动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如在《我为祖国骄傲》一课中,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如长城、运河、乐山大佛等。这些灿烂的历史文化、建筑,都是自强不息的中华儿女创造的。在资料的浏览过程中,学生们的视觉、听觉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二、课中感悟,浸润自强不息精神

1. 创设情境,自然浸润。

为了提升学生的民族意识,我努力营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采取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角色扮演、深入情境,利用音效、渲染情境等方法,引导学生感悟此情境,经由学生的认知判断,达到学生的知情统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民族精神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最终成为自己的道德需求和民族情感。

2. 优化语言,感染浸润。

语言是传播知识的载体,是人际交流的工具。教师生动的语言往往包含着真情,表现出坦诚的拳拳之心。它会发出磁石一样的力量,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我采取导语煽情、激发情怀,引语巧妙、衔接课堂,结语精辟、升华情感等方法感染学生。

3. 讲述背景,补充浸润。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的有限性,他们在学习时会遇到一定障碍,如学生在学习《王献之练字》《都江堰》《巧夺天工立丰碑》等课文时会产生一定阅读障碍,教师就应该适时补充相关历史知识,让学生与学习内容产生共鸣。

4. 树立榜样,示范浸润。

教材的一些典型事例中总会出现个性鲜明、品质突出的典型人物,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榜样人物,善于树立身边的典型,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5. 分工合作,互动浸润。

本学科倡导探索、合作、对话、反思的知识建构过程。在合作探究时,遇到难题,大家一起克服;在合作交流中遇到语塞时,大家互相补台;在合作游戏时,遇到挫折,大家互相鼓励。

三、课后拓展延伸,弘扬自强不息精神

1. 以“时政生活”为契机,拓展自强不息精神教育。

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关心时政,在实际生活中弘扬民族精神;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如当学生在反复练习书写却未达到预期目标时,教师可以结合奥运精神给予他们鼓励。

2. 以“节庆教育”为契机,延伸自强不息精神教育。

如抓住每年的“妇女节”“端午节”“劳动节”“国庆节”等节日,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来历,了解一些人物,如以屈原等历史名人和各界劳动模范为榜样,从小树立为国成才的理想。

篇4:姜浩文:“自强模范”的自强之路

医院首创于2000年初,院长姜浩文组织3名同志一起租用临时用房,以单一门诊烧伤专科为主头。当时无资金、无用房场地、无综合实力,靠的是一种吃大苦、耐大劳的拼搏精神,决心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创事业。由于有这种精神支柱,得到了中国民主同盟涟源市委的大力支持,于2004年5月12日正式成立涟源市民盟康复医院。有了牌子,如何保住、发展壮大,又是一个新的难题。姜浩文东筹西借,想尽一切办法购买医疗设备、仪器,初具规模。租用原365部队医院医疗用房3栋,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由3人发展到12人,由单一的烧伤整形专科向多科开发。

开拓进取奋勇拼搏

医院走出了第一步,有了成就感,但姜浩文仍把它当为起点,为医院的发展做出新的规划,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姜浩文不感到满足,曾去北京、广州、武汉等地进修专业和行政管理知识,开拓视野,谋求发展。由于有了好的领头人,医院一天天壮大,由十几个人发展为几十个人,由单一专业发展为多个专业,尤其是泌尿微创专科,是涟源首家创办者,由过去一年做几例手术、几十例手术,到现在一年几百例手术,过去从中山医学院请专家上门指导,现在自己能独立完成,并让病人满意。在仪器设备上,由过去使用听诊器起家,现在医院已拥有C臂移动式X光机、德国狼牌输尿管肾镜、钬激光、全自动生化仪、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500mA CR X光机、进口B超、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十二道心电图机等大型辅助检查仪器,最近自筹资金600万元引进深圳贝斯达BT1—050MRI核磁共振仪,填补了涟源市范围内过去没有的空白,同时也能减轻病人痛苦,减少病人费用。现在医院能为烧伤整形、泌尿微创、骨科、普外科病人施展各类手术。于2009年7月8日医院经涟源市卫生局批准,由“涟源市民盟康复医院”更名为“涟源市民盟医院”,成为一所综合性医院,为涟源市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医保病人住院医疗的垫付制医院,涟源市工伤职工保险、民政部门的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病人的医疗定点机构。

注重社会效益回报人民群众

姜浩文一直把医院的宗旨定为“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感謝人民、回报社会,注重社会效益,几年来他一直不忘社会给他的关爱,领导对他的重视,人民对他的支持,当人民需要他时,毫无顾忌地尽力,人民未提需要时,主动地尽力。先后资助20名失学儿童,使他们重返校园获得宝贵的学习机会;从2001年5月开始为家庭贫困的患者减少或免除医疗费用近200万元;组织开展了10多次大型义诊活动,先后为8000余名患者免费看病;特别是2006年至2010年连续五年为全市1100(每年)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免费健康体检,共投入资金120余万元;2002年至2010年,多次带头和组织职工无偿献血,本人无偿献血3400毫升;2002年10月获得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3年4月获娄底市人民政府“助残模范”称号;2004年全力抢救救火女英雄龙洪元,被“CCTV-1”、《夕阳红》、《健康之路》、连续三次报道,中央、省、地方各级媒体作了连续报道,开创了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救治成功的先河;获“2002-2005年度娄底市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2006年被涟源市人民政府评为首届“十大爱心人物”;2007年被评为湖南省“第十届省政协委员”;2008年8月18日荣获湖南省卫生厅、湖南省红十字会颁发的“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2009年5月荣获娄底市总工会“五一”标兵称号;2010年3月荣获娄底市人民政府 “双学双促”自强模范称号。目前,正在策划“阳光行动”,为已加入新农合医保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因遭受疾病或遭受重大灾害所致贫困家庭人员,实行免费健康体检和住院医疗费用(除合保政策报付比例之外)的自负部分实行免费,此“阳光行动”工程即将启动,时刻不忘为人民做贡献、谋利益。

向科技进军再创辉煌

篇5:有关自强的名人名言

2、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少不为不成。——荀子

4、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惠特曼

5、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莎士比亚

6、因循观望的人,最善于惊叹他人的敏捷。——莎士比亚

7、真正的勇气在极端的胆怯和鲁莽之间。——塞万提斯

8、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屠格涅夫

9、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潜

10、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11、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

1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13、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苏轼

14、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朗费罗

15、一个人即使已登山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6、为了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罗丹

17、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抱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雨果

18、侍人不如自侍,人之为己者不如之为人者也。——韩非子

19、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列夫·托尔斯泰

20、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

21、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周恩来

22、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23、勇气是智慧和一定程度教养的必然结果。——列夫·托尔斯泰

24、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25、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26、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徐玮

27、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屈原

28、充沛的精力加上顽强的决心,曾经创造出许多奇迹。——狄更斯

2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30、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31、只有我自己才是我的生命和我的灵魂的唯一合法的主人。——高尔基

32、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列夫·托尔斯泰

33、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布莱希特

34、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35、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海涅

36、做人之道,以刚介为自己之基,以敬恕为养性之本。——曾国藩

37、慎重者,始若怯,终必勇;轻发者,始若勇,终必怯。——苏轼

38、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40、人生如同故事。重要的并不在有多长,而是在有多好。——塞涅卡

41、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亚里士多德

42、学科学,是一口气也松不得的;科学的成就就是毅力加耐性。——张广厚

43、在学习上做一眼勤、手勤、脑勤,就可以成为有学问的人。——吴晗

44、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塞涅卡

45、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鲁迅

46、儿童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陈望道

47、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朱熹

48、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49、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哥德

50、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51、生活真像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郭小川

52、世界是归强有力者管辖的,应当做强有力者,应当超于一切之上。——莫泊桑

53、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54、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55、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56、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赫胥黎

57、进步,意味着目标不断前移,阶段不断更新,它的视野总是不断变化的。——雨果

58、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__

59、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

60、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 。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吴玉章

61、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首,因为这种德性保证了所有其余的德性。——邱吉尔

62、我惟一能信赖的,是我的狮子般的勇气和不可战胜的从事劳动的精力。——巴尔扎克

63、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奥斯特洛夫斯基

64、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墨翟

65、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66、我们以人们的目的来判断人的活动。目的伟大,活动才可以说是伟大的。——契诃夫

67、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都是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68、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柳宗元

69、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黑格尔

70、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陶行知

71、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裴多菲

72、一个人的欲望如果只是追求金钱或权势,他便永不能满足,而不满足便不能快乐。——柏杨

73、大胆的见解就好比下棋时移动一个棋子,它可能被子吃掉,但它却是胜局的起点。——歌德

74、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车尔尼雪夫斯基

75、在我们中间,就连最勇敢的人,对于自己真正理解的事拿得出勇气,也是罕见的。——勃朗

76、在策划一件大事时必须预见艰险,而在实行中却必须无视艰险,除非那危险是毁灭性的。——培根

77、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所作为的人,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登攀的结果。——钱三强

78、自己不能胜任的事情,切莫轻易答应别人,一旦答应了别人,就必须实践自己的诺言。——华盛顿

79、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80、一个人既要有雄心壮志,又不能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自立自强是生活的基本原则。——艾森豪威尔

81、庸庸碌碌、心安理得地过下去是不道德的。而自动从战斗中退缩的人则是一个懦夫。——罗曼·罗兰

82、两个人交谈,一个人可以洗耳恭听。但是,三个人则无法互谈这人世最严肃而应深究的事。——爱默生

83、既然他有勇气去死,他应该有力量去干斗争。拒不接受苦难不是力量的表现,而是懦弱的表现。——巴尔扎克

84、如果他是一棵软弱的芦草,就让他枯萎吧;如果他是一个勇敢的人,就让他自己打出一条路出来吧。——司汤达

85、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语言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刘少奇

86、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陶行知

87、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轲

88、我愿独立自主和照自己的意思过生活;凡是我自己需要的,我欣然接受,我不需要的,我就决不希求。——车尔尼雪夫斯基

89、由于竞争者在财富、名誉或其他好事方面取得成功而感到忧愁,同时又奋力自强以图与对方匹敌或超过对方,则谓之嫉妒。——霍布斯

90、野蛮人过着他自己的生活,而社会的人则终日惶惶,只知道生活在他人的意见之中,也可以说,他们对自己生存的意义的看法都是从别人的判断中得来的。——卢梭

91、勇敢精神正像任何精神力量一样,一定要在考验中得到锻炼和巩固。罗兰一直在追寻强大的力量,所以他早就是他这一时代最勇敢的人。——茨威格

92、只要你一息尚存,就不要让任何人牵着你的鼻子走。凡事自己作主。不让任何事情玷污自己的名誉。要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圣经后典·便西拉智训》

93、坚强、稀有的性格便是这样创造出来的;苦难,经常是后娘,有时却也是慈母;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灾难是傲骨的奶娘;祸患是豪杰的乳汁。——雨果

94、我是否曾主张,我们应对向着我们而来的一切灾难低头屈服?绝不!那只是宿命论的主张。只要有让我们解救情况的一丝机会,我们便要奋斗。——戴尔·卡耐基

95、成功的人,都有浩然的气概,他们都有是大胆的,勇敢的。他们字典上,是没有“惧怕”两个字的,他们自信他们的能力是能够干一切事业的,他们自认他们是个很有价值的人。——戴尔·卡耐基

96、许多天才因缺乏勇气而在这世界消失。每天,默默无闻的人们被送入坟墓,他们由于胆怯,从未尝试着努力过;他们若能接受诱导起步,就很有可能功成名就。——席巴·史密斯

97、一个人的胆子大,才能有作为;畏怯的人,懦弱的人,他虽然没有身临其境的危险,但只要一听到人家的恐吓言语,早已吓得不知所措,试问这样的人可能有什么建树呢?——戴尔·卡耐基

98、我宁可坐在一只大南瓜上,由我一个人占有它,不愿意和他人挤在天鹅绒的垫子上。我宁可坐一辆牛车,自由自在来去,不愿意坐什么花梢的游览车去天堂,一路上呼吸着污浊的空气。——梭洛

篇6:自强自立的名人名言

2. 不要容您自己昏睡!趁您还年轻力壮,血气方刚,要永不疲倦地做好事情。——契诃夫

3.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4. 事业常成于坚韧,而毁于争躁。——伊朗

5. 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裴多菲

6.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况

7. 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宋〕文天祥

8. 昨天只是今天的回忆,明天只是今天的梦。——吉卜龄

9.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朱熹

10. 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开始。——富兰克林

11. 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细阅读。为何如此。因为他们只能读它一次。——保罗

12. 我只有在工作得很久而还不停歇的时候,才觉得自己的精神轻快,也觉得自己找到了活着的理由。——契诃夫

13. 一思尚存,此志不懈。——〔明〕胡居仁

14. 自强像荣誉一样,是一个无滩的岛屿。——拿破仓

15. 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惠特曼

16. 困难是人生的老师,是一所最好的学校。——佚名

17.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8. 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单只收集;也不可像蜘蛛,只从自己肚中抽丝;而应该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蜂蜜来。——培根

19. 骐骥筋力成,志在万里外。——〔唐〕李白

篇7:名人自强的励志名言

2.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3.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5.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6.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7.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8.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9.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10.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1.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2.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13.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14.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15.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16.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17.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19.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0.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1. 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2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2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2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篇8:自强的名人名言

一.叙事策略

(一) 视角———内心活动

叙述视角又被称作“透视”、“聚焦”, 它关注的是“谁在看”和“谁在讲”的问题。故事的某些方面, 可以通过视角和聚焦得到清晰显现, 而另一些方面则可能因处于焦点之外而暂时或永久地不为人知。[1]小说叙事视角的选择, 体现的不只是叙事技巧, 更会整合出不同的内容。

在《人生》中, 作者虽然采用全知全能的视角, 但却增加了许多对于人物内心活动的心理描写, 并且对于环境与情节的描写并非冷静客观地呈现内容, 而是作者力图通过控制叙述者的叙述节奏来控制故事情节及人物的发展。小说中“加林与巧珍的爱情”、“加林卖馍”、“城里拉粪受辱”、“加林到城里工作”、“加林与巧珍的分手”以及最后“加林被弃, 返回农村”的经历, 都渗透了作者对人物深层心理与情绪的探索。例如:“集市卖馍”一节, 写到原为教师的主人公被生活所逼, 又碍于尊严, 不得不上集市卖馍的心理矛盾。第三人称的叙述者先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中, “现在折回去吗?可这怎么行呢!”一问一叹, 足见其心理矛盾。在写到高加林面对理想破灭, 爱情丢失和声誉受损, 而辗转回村途中的复杂心理活动时, 穿插有叙述者对其经历的审视, 有人物的内心表白, 有叙述者的评价, 甚至作家跳出来声明是在讲故事。这使得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具有了现代主义的意义, 有了纵深度, 有了可开掘的意义空间。

然而, 在《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 虽然作者也采用全知全能的视角, 但不同的是, 作者却极少对涂自强的心理进行描写, 即使描写也非浓墨重彩, 着墨不多。相反, 作者的意志凌驾于小说人物命运之上, 小说人物的命运似被作者向前推动着, 而非顺理成章地发展。小说仅有两处, 作者稍微多用了笔墨对涂自强的心理进行了描写, 但是就在这仅有的两处笔墨中, 方方却立刻煞住了笔。

一是在父亲去世后, 涂自强回到家乡, 他自我反思:“我3年不回家难道只是因为省钱?或许就是我根本不想回来?不想面对这个地方?难道我对这个地方全无热爱也无眷念之心?虽然这是我自小生长的地方, 是我的家乡, 可它的贫穷落后它的肮脏呆滞, 又怎能让我对它喜爱?又怎能拴住我的身心?难怪出去的人都不想回来。我也是他们中的一个了。这个地方我是绝不会回来的。”这里, 那个憨厚、朴实得近乎失真的涂自强终于有了比较完整的心理活动, “自私”了一回。然而方方立即煞住了笔。另外一处是房屋坍塌母亲受伤, 涂自强赶着回家, 深夜在雪地里艰难前行, “他很明白, 这世界并没有谁亏待于他, 这世间的人也并没有谁恶待过他。相反, 那些来自无数人们的温暖, 就像是许多的手一直在抚摸他。而他在享受这种抚摸之后, 面对的仍然是阵阵痛感。这世界于自己是哪里不对呢?是哪里扭着了呢?莫不是,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我有原罪?这本就是我的原始创痛?想到这些, 他的心有些悲伤。”涂自强的乐天有了崩塌的危机, 然而, 方方仍旧就此停笔, 而且她还不忘加上一句“他只好自我安慰, 古人说过, 这是因景伤情哩”。[2]

尽管路遥与方方都采用了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 但是路遥却增加了许多对于人物内心心理活动的描写, 对于环境与情节的描写并非冷静客观地呈现内容, 而是作者力图通过控制叙述者的叙述节奏来控制故事情节及人物的发展。而方方对人物心理活动却着墨不多。我们兴许不免发问, 方方为什么不在人物心理活动上驻留片刻, 而一味地快马加鞭使情节向前发展。其实, 这既是方方有意安排的地方, 也是文本的局限所在, 一方面, 方方力图迫不及待地告诉读者:我们的社会出现了问题, 不懈的奋斗者终究还是过着蚁族的生活, 我们需要马上改变它!阶层固化已经越来越严重, 在这里, 作者将所有的问题全都归结于社会;但是另一方面, 也正是由于她的这种迫不及待, 让读者感到:涂自强的命运并非社会造成, 而是作者这双无形的双手在背后操作, 使其成为这样, 作者对文本的操作性在文本中暴露得太明显, 适得其反。相反, 对于人物内心心理活动的描述不仅仅不会影响作者写作意图的表现, 反而会使涂自强的性格更加真实可信、自然发展, 拉近读者与人物的心理距离, 从而使读者与涂自强同呼吸、共命运。

(二) 叙述结构

叙述模式强调要在文学系统中建立一种秩序, 路遥对此有着清醒的意识, 他在《小说创作答问》中说:“作品应该是这样的, 当尾声部分写到高潮的低落, 他又应该暗示了生活的一个新的开端……但这决不是说, 要接着写下去, 但他必须有某种暗示……有些作品没有暗示, 就让人感到很窄, 好似嘎然一声, 把弦崩断了。最后一声应该是悠长的、颤抖的, 不要猛地一声把弦崩断了……对事物的下一步发展, 给予某种暗示, 会使作品更深刻, 意境更宽阔些。”[3]

《人生》的创作就贯穿了这种理念, 《人生》的叙述结构打破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经典叙述范式。整个文本的节奏旋律扬抑有致、情节的发展张弛相成、结构严谨又具有开放性。这不仅体现在文本的整体结构中, 还体现在小说情节的联系中。“高加林教师岗位被下”, 为生活所迫, 到“集市卖馍”, 又是“巧珍与加林的爱情”, 紧接着是“巧珍刷牙风波”、“关于巧珍与加林的谣言”、“卫生革命”、“加林进城拉粪”, 这些既促进了故事外在情节的发生发展, 同时也是人物内心成长的过程, 这两种力量交互作用, 共同推动小说主要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结尾一章, 就标明“并非结局”四个字, 高加林由“乡—城—乡”的历程没有终止, 小说故事在相对完整的叙述中告一段落。结局意味深长, 是这种开放性叙述结构的见证。

在《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 方方为主人公安排了一个意料之中却又唏嘘慨叹的结局:涂自强查出是肺癌晚期, 将母亲托付给了莲溪寺, 这个自强不息的孩子就这样一步步走出了这个世界的视线。虽然小说的结局在意料之中, 但是有结局的故事如同路遥所说, “好似嘎然一声, 把弦崩断了。”“最后一声应该是悠长的、颤抖的, 不要猛地一声把弦崩断了……对事物的下一步发展, 给予某种暗示, 会使作品更深刻, 意境更宽阔些。”开放式结尾便于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不应该把结局限制住, 没有结局的结尾留给读者的反思空间反而会更大。詹姆斯本人引领现代小说“开放式”结局这一个潮流, 如同戴维·洛奇在《小说的艺术》中所说, “开放的结局给予读者一种生活正迈向不可测的未来的想像感受。”“小说故事的结尾和文本最后的那一两页是不同的两码事。小说的结尾通常解决或者故意不解决叙述过程中读者心里出现的疑问, 文本最后的那几页往往具有某种收场白、附言的作用, 它缓和地让叙述话语减速并停止。”[4]

二.人物性格

根据福斯特的理论, 人物类型可划分为“扁型人物”与“圆型人物”。“扁型人物”有类型化的特点, 是围绕着单一的观念或素质塑造的。“圆型人物”则有性格复杂丰满、人物具有立体感的特点, 这些人物往往有一个核心性格, 同时又体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层次。韦勒克将“扁型人物”称作“静态型”的, 认为这种人物易于漫画化或抽象的理想化, “圆型人物”则是“动态型或发展型的”, 似乎特别适用于长篇小说。[5]

相似的背景和命运, 不同的性格, 不同的人生奋斗历程。高加林成为文学史上青春形象的经典, 涂自强的性格未免过于简单化, 而使他的悲伤上升不到时代之伤的高度。

(一) 狠劲与温和谨慎

高加林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农村, 但他不是回到了原点, 而是一种超越, 他在平凡生活中所经历的奋斗、失落、碰壁、挣扎, 永远激励着奋斗者。高加林虽然是个“失败者”, 但我们可以明确地感觉到高加林的巨大“野心”。他虽然被取消公职, 被打发重新回到农村, 恋人黄亚萍也与其分手, 被他抛弃的巧珍早已嫁人, 高加林失去了一切, 独自一身回到农村, 扑倒在家乡的黄土地上。但是, 我们总是觉得高加林身上有一股“气”, 这股气相当混杂。高加林给人的感觉是总有一天会东山再起卷土重来。高加林身上始终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狠劲”。

然而, 涂自强却不是这样, 温和谨慎可以称作涂自强的代名词, 极度乐观主义帮助他面对各种嘲讽, “认命”是涂自强接受一切不平的心理动因, 也是他保持乐天性格的根本原因。

例如:进入大学后他偶尔羡慕其他同学的光彩生活, 然而“也只是羡慕一下而已”———“每个人的人生是不一样的, 自己只能如此。这没什么好说的。也没什么可以抱怨。”

考研前的聚会上, 同学们唾沫横飞地谈着城市农村孩子的不平等, 而涂自强心里淡然地想着“该认的, 你自己都得认, 然后自己下气力改变就是了, 老是抱怨反倒是折损自己的硬气。”

毕业照相, 涂自强因为平时与同学少热乎, 与他合影的人寥寥无几, 然而“涂自强并没有失落感, 他认为本该如此”。即便在聚会上受到同学嘲讽, 涂自强也不恼不怒:“就像城里人经常笑乡下人一样。涂自强经常如此被人讪笑, 他已习惯。他对自己说, 这没关系, 下次我就会了, 我会了就不再有人笑我。”

工作后他喜欢的女生一句“你要房没房, 要钱没钱, 不是我的菜”拒绝了他, 他还是那么乐观:“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没有女人就没有吧, 这是天定的命运。他必须给自己充分的时间。好在他有耐心。”

甚至是自尽前留给赵同学的遗书, 语气一如既往地平静, 不像一个赴死人的留言, 最后一句写道“这只是我的个人悲伤”。

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野心, 有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狠劲;一个却只是温和谨慎地面对周遭的一切, 不免有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的聊以自慰之意味。为什么相似的背景和命运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 这是涂自强一人的性格还是当代社会青年的通病, 方方在小说中却没有暗示。

(二) 悲剧底蕴

1.高加林

(1) 生活与命运的抗争

《人生》集中表现了人与现实生活所产生的激烈矛盾, 在这一对矛盾中集中反映了人与自己命运抗争的全过程。尽管在这场抗争中高加林不是一个凯旅而归的光辉角色, 而是经过生活的洗礼, 成为一个复归生活故园的悲剧者。高加林一心想摆脱作为农村人的命运, 内心里“那种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幻想之火, 根本没有熄灭”, 涌动的是离开黄土地的热切渴望。突如其来的爱情使他品味着生活的甜蜜, 而随之封闭、愚昧灰色的生活冲淡了它, 风言风语的压力、卫生革命的风波、掏粪的屈辱经历使高加林本已安静的心重新猛烈地躁动起来。终于, 因为二叔的关系进入县城当了一名通讯干事, 但命运还是促使高加林回到了农村。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有的时候, 人到了坡顶却又意外地滑到了坡底, 我们习惯地称这种非人为的不可控的偶然因素为命运。

(2) 爱与理想的抗争

《人生》的情节起初几章进行得平稳而宁静, 写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犹如一支田园牧歌, 于温馨中显出优美。而后随着高加林二叔高玉智的回村, 故事情节出现了波澜, 情节出现较大的变化。尤其加林进城后黄亚萍闯入了他的生活并向他发出“爱的信号”后, 小说情节便出现了突转———高加林把恋爱对象由巧珍转向黄亚萍。而这种“突转”的情节变化, 则带来了小说震撼人心的又一所在———爱与理想的抗争。一面是理想之爱, 一面是现实之爱, 但高加林为了最大化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毅然放弃理想之爱, 追随所谓的现实之爱。

(3) 自我实现与自我丧失的抗争

高加林的人生是一种回归, 从农村来到城市最终又回到农村, 正当自己春风得意认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已然实现的时候, 人物命运却出现了危机, 正是这种危机, 使他的自我实现转变为自我丧失。

2.涂自强

相比于高加林, 涂自强的悲剧就显得单调多了。生活与命运的抗争自始至终伴随着他, 希望过上城市生活, 为母亲带来幸福, 和高加林一样, 他也在不停地奋斗着, 但是被命运无形的手牢牢地控制了, 他无力动弹, 这就是生活与命运的抗争。然而, 在涂自强的身上, 没有高加林轰轰烈烈的爱情, 也没有高加林般地雄心壮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的人生悲剧仅仅在于最终没有在城市扎下根。因此, 整个人物就格外单调而显得逊色。

在《人生》中, 工作、爱情、理想三条线索相互交织推动情节发展丰富人物形象, 而在《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 涂自强的性格被刻意简单化, 缺少高加林的雄心壮志, 缺少人生的种种矛盾, 因而人物塑造不免单调。其实, 在这个地方, 作者倒可以大作文章, 为什么相似的背景, 却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 这是时代的原因还是个人的原因, 在当今这个时代, 高加林式的青年奋斗者是不是越来越少, 更多的是像涂自强这样温和谨慎、缺乏狠劲的青年者, 这种问题, 方方在小说中却没有涉及。

三.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韦勒克认为,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人生矛盾的社会成因, 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强调社会关系的作用, 意味着拒绝接受那些完全不可能的、纯偶然的和极不寻常的事件和情节……[6]

小说《人生》一开篇, 高加林就被置为一种尴尬的境地, 因为没有背景, 民办教师的职位被大队书记高明楼刚高中毕业的儿子三星取代;又因为二叔高玉德的关系, 意外地进了县城当通讯员;后来, 因为张克南母亲的揭发, 城市梦想轰然倒塌, 最终失去一切之后, 只身一人回到黄土地……正是这样的时悲时喜时而幸运时而厄运的命运沉浮, 交织在高加林的奋斗之中, 使他的人生奋斗催人泪下, 人物形象真切感人。高加林的形象是一个待续的图谱, 他的将来会怎样?因为他曾经带给我们大喜大悲大幸大不幸, 于更加扑朔迷离中又更加坚定。《人生》以耐人回味的标题和沉浮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开创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又一励志感人的新篇章, 因为它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将永远在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画廊里占有一席之地, 因而具有了广泛的读者群体。高加林也由此成为当代文学史上青春形象的经典。

我们再来看看涂自强, 无论外界如何变化, “我自岿然不动”, 他的极度乐观主义精神让我们认为社会似乎与涂自强脱节。然而文章在仅有的两个地方却立即煞住了笔 (上文已有详细提及) , 一是在父亲去世后, 涂自强回到家乡, 他的自我反思;另外一处是房屋坍塌母亲受伤, 涂自强赶着回家, 深夜在雪地里的深思。

其实, 这些地方恰恰大有可为———它终于让涂自强的命运与社会发生联系, 并涉及到一个普遍而关键性的问题, 即不健康的社会变迁是怎样从精神层面压迫个体的, 怎样促使个体发生改变的?个体又该如何应对社会变迁带来的身份认同的焦虑?这些都是老舍和路遥驻足停留的地方, 高加林选择了自私, 却依旧被碾压;祥子终于放弃自我, 自甘毁灭———这样的毁灭更触目惊心。涂自强的悲剧是“特殊性”而非“普遍性”, 是“偶然性”而非“必然性”, 是“一个人”而非“一代人”, 所以注定了他的悲伤只能是个人之伤, 而无法成为时代之伤。

四.结语

一个时代的经典作品一定有其成为经典的不可动摇的理由, 本文从叙事策略、人物性格、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三大方面对比分析同样反映青年奋斗历程的两部作品《人生》和《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我们发现, 同样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 方方对涂自强的内心活动描述很少, 迫不及待地将责任归结于社会可能适得其反;相似的背景, 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 是时代的原因还是个人的原因, 高加林式的奋斗者在当代社会日益匮乏, 这个问题方方在文章中却没有暗示与涉及;两位作家都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都关注社会问题, 可是方方笔下的涂自强却似乎与社会脱节, 没有了因社会因素导致自身命运的变化, 何谈时代之伤呢?兴许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使作者迫不及待地将一切责任归咎于社会, 但这样的处理未免使文章带有情绪宣泄的意味。本文力图通过对这两部相同题材的作品进行比照分析, 使我们更加全面理性地解读方方的这篇新作。社会车轮前进的过程中, 未免产生社会弊病, 面对社会的大浪潮, 个体更应该解决的是:如何应对社会变化带来的精神冲击、如何守住自我、如何反省自我, 将这些个人化的问题融入社会变化的大潮中, 才更能升华文章主题。

摘要:相似的背景和命运, 高加林与涂自强两个人物的塑造效果截然不同。通过对比《人生》与《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笔者发现方方的这篇新作存在一些局限性影响小说走向深刻。本文拟从叙事策略、人物性格以及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这三大方面对比分析《人生》与《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旨在在对比中全面理性地认识方方的这篇新作。

关键词:高加林,涂自强,叙事策略,人物性格,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路遥.《人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

[2]方方《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5

[3]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4]韦勒克著, 高建为译:《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的概念》,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5]秦牧等著.《文学创作笔谈》,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5.

[6] (英) 戴维·洛奇著《小说的艺术》, 卢丽安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10

篇9:自强的幸福

在清华的三年,方子文得过很多奖励,第一个大奖——大一的体育优胜奖学金,是她始料不及的。方子文读的是航天学院,学院里女生特别少,她所在的19人班级中,女生只有两人。大一时,在学校的运动会上,师姐们打电话给她,让她多参加几个项目的比赛。就这样,原本充数的方子文参加了400米、800米、1500米,以及两个接力比赛。“我就是跟着乱跑。”不料,她在所有项目上都跑出了名次,方子文“会跑”在同学中传开了。

其实,方子文从未进行过跑步训练,只是从小喜欢跑步。为了节省路费,方子文经常在家和学校间连跑带走。进入初中,方子文在校住读,每个星期回一趟家。家离学校十几公里,为了节省一块钱路费,方子文和同伴经常走回去。有一次,她们俩走了四个多小时,天黑了才到家。连妈妈都笑着说她傻,不值得。方子文自个儿却特乐意,“那时,一块钱可以买五个本子,也可以买两包方便面。”对于家境贫困的方子文来讲,一块钱还真能办些事儿。

这也是方子文最后一次步行回家,因为不久,她的同伴辍学,到外地打工去了。方子文家乡许多人重男轻女,“女孩子上到初中,有的就不读了。我的同伴很听话,父母一说辍学她就不读了。”

幸好,方子文不“听话”,初一下学期上学报名的那一天,母亲带着她去亲戚家串门,亲戚们都说女孩读书无用,言外之意就是劝方子文辍学,“我不是那种‘听话’的人,一旦下定决心就要做下去。”方子文从小喜欢读书,只要是亲戚朋友送给她的书,书中的内容她都尽量背诵。想到自己有可能将与书无缘,方子文站在公路旁大哭大闹,硬是要母亲带她回家,赶紧报名。母亲心软了。

如今儿时的同伴们有的在外打工十几年,很多人身上多多少少留下了大大小小工伤。有一位同伴更惨,南下打了几年工,身亡在了他乡。同伴身上这些令人心酸的事情,成了支撑方子文不断前行的动力,“我要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

方子文是幸运的,爱读书让她得到了知识,考进了清华大学,“要说我与同伴间的不同,仅爱读书一点而已。”

经济独立的渴望

采访中,方子文多次提到经济独立。方子文不愿意伸手向父母要钱,因为他们生活得太苦。考上清华,她选择了定向生,不但学费减免还能获得每年3000元的生活补贴。不过3000元仅够吃饭。电脑、生活用品等开销以及参加种种活动都需要自己花钱。方子文尤其不愿错过学校的各类活动,因此,勤工俭学成了她大学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从大一下学期,方子文就开始勤工俭学。失物招领员、学生宿舍楼层长、卖报员、校园义务导游……在清华的三年,方子文干过太多的勤工俭学岗位,“大一、大二,我每个星期都要干十几个小时,而大三,我每天要干几个小时。”方子文说。

勤工俭学的活儿琐碎、累,方子文却不在乎。每到暑假,清华大学每天都会迎来几万游客,为了方便游人了解清华,勤工俭学大队成立了学生义务导游队,参加者每个小时可得20元补贴。大一暑假,方子文每天从早上八点讲解到下午五六点,“每天都人来人往,中间几乎没有休息时间。”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却让方子文欣喜:“这个暑假赚了一笔钱,我实现了经济独立。”

勤工俭学还给方子文带来许多别的收获。

没干勤工俭学前,方子文对宿舍楼长、保安之类的岗位存在偏见,“我觉得他们没什么活儿,工作特别无聊。”当自己在博士楼当宿舍楼长时,方子文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令方子文印象最深的是一位19岁的女保安,“她非常细心,会仔细记下同学的模样,每当收到包裹,她都能马上对上号,这确实不容易。保安的工作很单调,每天坐着,不能看报,不能干自己的活儿。这位与我同龄的保安有很强的责任心,心很细。”

在勤工俭学中,方子文认识了很多与她有着类似贫困背景的人,每当与他们交流,她既有亲切感,又时常沉思:“贫困是客观因素,如何能把客观变为动力呢?”

有一次,与一位女保安的交流中,方子文得知对方曾是柔道运动员,得过国家级比赛第四名,“当时我不相信,她一下就把我拎起来,捏得我骨头都痛。”方子文了解到自从退役后,从小训练柔道、忽视文化学习的女保安没有一技之长,无法找到一份好一点工作,“我就劝她在清华大学开柔道培训班。”女保安也许是失去了信心,不敢做。方子文就把情况告诉楼长,楼长出了个主意:让女保安教保安们擒拿基本动作。

清华大学的勤工俭学分班次,一个学期一个班次、暑假三个班次、寒假两个班次,在三年中,方子文除了大二寒假外,其他的班次她都参加,这也就意味着她没有寒暑假,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回家与家人团聚。

谈及大二寒假,方子文低下了头,十指不停地把记者的名片反复卷起来,记者明显感觉到话题勾起了她痛苦的回忆。方子文直言不愿回想这份“黑暗时期”,并坦承那份痛苦已在她的心里留下来了心理障碍,“我也一直在努力克服。”原来,方子文的母亲得了重病,“差点就离我而去,那个半年我过得特别难,尤其是大二的寒假。”母亲得病后一直瞒着方子文,直到她放寒假,“我得知情况后,立即回家。”寒假的一个月,方子文一直呆在医院,没有离开母亲半步,“除夕的那一天,我也是陪着妈妈在医院度过。”庆幸的是,死神最终离开了母亲。

勤工俭学和家庭遭遇的种种经历,让方子文更加珍惜在清华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她树立了一个更大的目标——帮助他人回馈社会。

台灯

勤工俭学占用了方子文很多时间,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她的学习和活动。从刚进清华的班级第8名,到大二时的第2名,大三时的第1名,方子文一直在进步。三年间,方子文至少参加了5个大型志愿活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志愿者、中国科技馆义务讲解员……她还去台湾参观学习,到马来西亚交换实习一个月,前往香港与香港大学生交流。勤工俭学、学习和活动,方子文的学习生活很充实,“我没有过晚上12点前睡觉的。”方子文忙碌的见证是她用坏了多个台灯,以至于每年过生日,室友都会送她同一份礼物——台灯。

三年中,大三是最忙的一年。

在勤工俭学期间,由于方子文干过的班次很多,工作出色,大三,她走进了由5人组成的勤工俭学大队管理层,担任办公室主任,服务着1200名勤工俭学学子。在方子文看来,勤工俭学不光是一份每月有四五百元报酬的工作,更是一份责任心。

办公室主任的活儿琐碎,有一次,办公室要进行改造装修。方子文从设计方案,到在建材市场买办公桌椅,都是一个人干,“办公室里有二三十张老桌椅,我就请来一位收废品的老伯,我们俩一起拆桌椅。之后,我还要逐一登记。”办公室改造前后花了一个月,在这个月中,除了上课,方子文都扑在改造上。

方子文喜欢美好的回忆,她觉得回忆过去的困难时,困难已被裹上了一层薄纱,朦胧的感觉特别美。改造办公室时,最困难莫过于到建材市场买桌椅,“这方面我没有经验,差点儿就给人蒙了。”原来,方子文与卖家谈好了价格,等她准备取货时,卖家却说价格不包括五金,“算上五金,价格翻了两倍,我就没有买。”

除了数不尽的琐碎杂事,每个星期,管理层还要开3次会,“师兄师姐们都很忙,大家都是完成学业后再开会,通常都是晚上十一点开,一开就两三个小时。”在大三的一年,方子文经常回到宿舍,室友们都已经睡着了。有时,方子文还有学业没有完成,台灯便是她唯一的陪伴,“几个台灯硬生生给熬坏了。”

忙碌的大学生活,方子文觉得其乐无穷,很是幸福。虽然家庭贫困,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方子文依旧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在她看来,在幸福面前人人平等,有的人会早一点得到幸福。还有一种幸福是迟到的幸福,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方子文自认为属于后一种,“我从小喜欢读书,通过努力,我得到了知识。”方子文对记者说,她小时候特别喜欢音乐,迫于艰苦的环境无法追求这份幸福。到了大四,方子文稍稍感到工作学习轻松点儿,便向一位老爷爷拜师,学习吹笛子,“音乐这份幸福就降临到我的身上了。”

大四,方子方无须为工作担心,作为定向生,她毕业后将去西安从事航天工作。她唯一的牵挂是“无止桥”志愿活动。这个活动是由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位教授发起的,给大陆山区的孩子们在一条条河流上,架起一座座小桥。这些小桥都是由在校大学生自已设计、建造的。想到为了上学,五六岁的孩子们必须淌水过河,方子文便想到了自己的遭遇,她决定加入其中。

2011年11月,方子文同清华六名学子去云南,开始了第一次实地考察。

坐在面前的女孩方子文,文静中透着坚持和对生活的乐观、激情。方子文告诉记者,不论她的家庭如何贫困,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她愿意付出更多努力,愿意不停地工作,去追寻知识和梦想。她更相信在幸福面前人人平等,只不过有的人会早一点得到,而她属于另一类,通过自己的努力,幸福会来的迟一点,“迟到的幸福已经降临到我的身上。”

上一篇:家属座谈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公司移动电话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