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政治复习

2024-05-04

高一必修一政治复习(精选6篇)

篇1:高一必修一政治复习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容易出答题的知识点

1、市场调节方式

2、市场调节的优点

3、市场规则的内容即准入原则竞争原则和市场交易原则

4、市场交易原则和社会信用制度

5、怎样规范市场秩序

6、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包括调节不了禁止调节和三个弱点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8、社会主义国家能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的的原因

9、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0、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相互关系

二、选择题

1、为最大可能满足人类的多方面需要必须对有限资源的利用作出合理的安排。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是A A.市场和计划

B.法制和道德C.价格和供求

D.法律和规则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有(D)①供求关系

②价格机制③竞争机制

④国家计划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

3、近年来,我国国内市场上经营混乱,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商业欺诈、逃废债务现象日益严重,坑害消费者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主要违反了市场交易原则中的(D)A.自愿原则

B.平等原则

C.公平原则D.诚实守信原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它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其弱点和缺陷主要有(C)

①自发性 ②开放性 ③盲目性 ④竞争性 ⑤滞后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②③④

5、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2009年我国成功实现了“保增长”的经济目标。这表明宏观调控(B)①比市场调节更有优越性②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③能有效弥补市场的不足④是实现公平的有效途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下列行为属于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是(A)A.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B.物价部门核准公共交通的价格 C.国家修订个人所得税法D.工商部门给新办企业发放营业执照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困难,主要表现为外部需求下降、出口贸易不畅,经

济增速放缓、失业增加,通货膨胀预期正逐步形成等。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应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是(C)

①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提高盈利水平②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加快重点产业发展③提高出口退税率,鼓励企业出口④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扩大积累基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高效益。这是因为(A)

①通过市场竞争,能使经济资源向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集中②商品的价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③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必然努力降低个别劳动时间④市场竞争会导致优胜劣汰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下边漫画《同一只气球》中经营者的做法(D)

A.减少了商品的价值B.减少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C.违背了国民待遇原则D.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

示例近年来,有关“毒物”的话题一直不绝于耳。从毒大米到喷农药的火腿,从问题奶粉到加了色素的茶叶,再到“苏丹红一号”“多宝鱼事件”。这些“毒物”之所以能够堂而皇之地走上饭桌,都离不开那只操纵在背后的“利益黑手”。这说明(C)

A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B价值规律的作用是有条件的C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 D.商品生产者应当把维护消费者利益作为从事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一、判断题(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打“√”号,错的在题后括号内打“×”号)

1.任何社会都需要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需要。()2.资源配置的方式只有计划和市场两种。(错)

3.市场通过价格涨落、供求变化和竞争机制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4.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5.只要实行市场经济,就必然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错)6.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7.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具有滞后性。()

8.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可以让市场来调节。(错)

一、判断题(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打“√”号,错的在题后括号内打“×”号)

1.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既可以与资本主义结合,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结合。()2.市场经济只能以私有制为基础。(错)

3.坚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错)

4.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5.促进经济增长是我国宏观调控的唯一目标。(错)

6.我国宏观调控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错)7.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实行宏观调控。(错)

二、选择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D)

A.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B.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规体系 C.市场主体之间平等、正当的竞争D.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应以________为主。(D)

A.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B.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C.行政手段D.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C)

A.实现资源优化配置B.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C.实现共同富裕D.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也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因为(C)①市场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②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③社会主义国家以计划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④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经济学家说:政府一直试图代替这只看不见的手,想当上帝,那是不合时宜的角色。“不合时宜”意味着 C A.计划与市场应该要结合 B.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

C.政府必须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D.宏观调控必须同时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

6. 2009年1月14日至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钢铁、汽车产业、纺织工业、装备制造业、船舶工业、电子信息、轻工业、石化产业、有色金属和物流业振兴规划。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从2009年至2011年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D

A.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

B.能有效巩固“十大产业”的基础地位 C.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D.有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其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7. 2009年3月18日,商务部表示,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未通过反垄断调查。商务部否决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A A.目的在于维护我国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B.目的在于保护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 C.是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D.说明政府不鼓励企业之间进行兼并 8.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市场经济中,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是 A A.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B.凡不符合市场准入规则的企业、商品,均不允许进入市场

C.国家的宏观调控

D.禁止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非法垄断及其他非法竞争行为

9.目前,我国每年订立的经济合同大约有40亿份左右、但合同的履约率仅有60%左右。全国每年由于产品质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达2 000亿元。全国165万户企业的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的38%,是利润总额的85倍,达到14 827亿元,因此增加的财务费用1年有2 000亿元左右。关于信用缺失对市场经济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 ①信用缺失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行质量 ②信用缺失降低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 ③信用缺失严重影响了市场体系的发育和成长 ④信用缺失使市场交换根本无法进行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2010·九江模拟)漫画《脱节》说明

(B)①广告能影响商品的价格 ②生产者应重视产品的使用价值 ③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 ④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 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1. 2009年3月13日上午,针对目前的经济形势,温家宝总理表示:“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要重要”。之所以对我国经济充满信心,是因为 B A.黄金在金融危机期间,缺乏足够的保值功能B.我国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 C.必要的信心是战胜金融危机的根本条件

D.市场调节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2路灯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却从来没有谁愿办一个路灯公司,以收费的方式向我们提供服务。认识正确的是 B A.路灯只能由政府提供,个人没有能力提供

B.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事它不能调节 C.路灯收费不合理

D.路灯关系到公共安全,只能由政府来解决13、2010年中央投资重点投向五个方面: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加快实施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重点解决交通运输“卡脖子”路段和优化能源结构;加大对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以上材料主要体现了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目标是C

A.保持国际收支平衡B.稳定物价C.促进经济增长D.保证社会公平

14.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下

列行为属于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是A

A.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B.物价部门核准公共交通的价格

C.国家修订个人所得税法

D.工商部门给新办企业发放营业执照

15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越来越多地运用税收、利率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运行,经济杠杆能够起到调节作用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

(B)

A是以政府强制力为后盾B直接关系着市场主体的利益C能够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D能够熨平经济发展中的波动16、2009年国家将安排50亿元资金对农民报废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换购轻型载货车和购买1.3L以下微型客车给予财政补贴。这一举措有利于B

①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②改善农村消费结构③有效弥补市场的缺陷④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食品安全法》,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9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这说明 D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 ②国家主席作为我国政府首脑有颁布法律的职权 ③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宏观调控 ④国家实施经济职能加强市场监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③④

18、针对当前世界金融危机日益严峻、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不利影响逐渐加大的局面,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到2010年底约投资4万亿元,扩大内需,大范围实施调整产业规划,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力促经济平稳较快发展。(1)材料充分表明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是什么?

(2)通过国家投资重点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

(1)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扩大内需,力促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表明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

(2)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国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正是为了实现这一根本目标。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国务院此次重拳出击,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体现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也是我国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和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的根本原因。材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9、2009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和 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大幅度增加投资和政府支出,以刺激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和深化改革.今年中央政府投资总额9 0 8 0亿元,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工程建设,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农田水利、铁路,高速公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要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提高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5分)

(2)材料中体现了财政的哪些作用?(5分)

篇2:高一必修一政治复习

第一部分:知识专题 专题一 经济学

【专题考案】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50分)

近年来,格力空调由于坚持专业化和自主创新,产品不仅出口到了非洲,在巴西、俄罗斯也是响当当的牌子,“格力”自主品牌远销9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金融海啸给格力空调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国内空调业“老大”,格力空调却捷报频传。据此回答1—2题。1. 格力空调很受国际消费者的青睐这一事例告诉我们 A.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B.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

D.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如果1台空调==2吨咖啡符合等价交换原则,现在空调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加一倍,而生产咖啡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加两倍,那么一台空调可以换咖啡 A.2吨 B.3吨 C.4吨 D.8吨 3.商品生产者之所以重视产品质量,是因为

A.质量与企业的效益有密切联系,有了质量就有效益 B.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C.质量差的商品没有价值

D.提高产品质量,有助于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好地实现商品的价值

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人民币不能升值也不能贬值。据此回答4—5题。

4.人民币

①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②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③只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④是我国国民经济赖以维持发展的血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如果人民币升值,在经济领域会出现如下现象

① 商品价格下跌 ②通货膨胀

③ 单位纸币的购买力下降 ④人民币存款所代表的实物量减少 A.①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货币是 A.观念的货币 B.实在的货币

C.一种价值符号 D.价值不变的特殊商品 7.通货膨胀会引起商品价格全面上涨,而这些商品的价值则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 8.价值规律要求的等价交换是指 A.每一次的商品交换都是等价的

B.每一次的商品交换价格都应与价值相符 C.等价交换应当理解为商品交换过程的总趋势

D.在商品交换中,绝大多数是等价交换,只有少数是不等价交换

9.有人说,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实际上就是市场价格在调节作用。这种说法 A.是正确的,因为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B.是正确的,因为价格和供求有时是相互决定的

C.是错误的,因为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价值的唯一表现形式

D.是错误的,因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有价值规律才有调节作用

10.价值规律之所以能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由于商品经济中存在着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价格和价值的矛盾

C.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D.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标志。”据此回答11---12题。

11.之所以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 A.有效地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C.使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D.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12.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 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国有企业在全国企业总数中占绝大多数

D.公有制经济在各地区各产业部门都起主导作用

13.目前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30%;过去10年间,个体、私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已从不到1%提高到20%以上,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这一事实说明,非公有制经济

A.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已成为新增就业的主渠道

C.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D.成为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009年8月16日出版的今年第16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重要文章《高度重视林业的改革和发展》。这场改革是农民的创造,是基层的经验,它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一样,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据此回答14-16题。14.实践证明,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利于

①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②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④从根本上解决土地资源短缺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① 赋予了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权

② 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了法律上的保障

③ 有助于维护农民在土地使用、收益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④ 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A.说明我国私有化进程在加快

B.是农村集体经营的优越性的日渐显现

C.体现了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在逐步增强

D.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17.在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分配方式主要包括 ①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②私营企业主的投资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K`s`5`u ③国有企业职工的资金和津贴 ④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⑤利息、股息、债券 ⑥国际红十字会捐赠灾区人民的救援物资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⑥

18.当前,我国“硅谷热”(即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热遍全国。有关专家指出,我国一些地方在某一点上可能有自己的优势,但如果遍地开花,就无法形成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硅谷”。我国“硅谷”遍地开花集中体现了市场调节具有 A.开放性 B.竞争性 C.盲目性 D.滞后性

19.近年来,追求绿色、时尚、安全、营养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绿色食品产业也因此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产品开发到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态势。这说明()A.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 B.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C.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 D.生产水平决定消费水平

20.2009年9月,某市12358价格举报中心共受理群众有效投诉、咨询80件次,退还消费者25742.00元。这是政府运用 进行宏观调控

A.经济手段 B.舆论手段 C.行政手段 D.法律手段

21.有专家指出,发展“绿色经济”有助于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A.“绿色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B.“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绿色产业

C.我国具有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条件

D.发展“绿色经济”需要的投入较少 2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下列选项中具有缩小收入差距功能的再分配措施有

①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②个人工薪所得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③扩大财产性收入 ④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这部法律

①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②明确了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③为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 ④有利于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自2008年3月1日起,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1600元/月提高到2000元/月。按照经济学原理,这一调整将

①增加财政开支 ②刺激中低收入居民消费 ③增加财政收入 ④促进公平分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5.目前,我国股市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和一定的投机性,但国家仍要完善和发展股票市场,这是因为股票市场对_____具有重要意义。①搞活资金融通 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③提高银行盈利水平④筹措建设资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我国2009年的新增就业目标为900万人。大约有2000万的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而提前返乡。

(1)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你认为怎样才能解决材料中出现的问题?

27.2009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摩托车生产从生产至销售均形成了更加广泛的、深层次的全面竞争的格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产竞争,重庆隆鑫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始终注意在强化品牌意识的同时,以生产高质量产品为目标,保证了建设牌摩托车在激烈的竞争中畅销不衰。

请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回答:

(1)指出材料突出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什么特征?

(2)简要说明该公司以生产高质量产品为目标的经济学依据。

(3)分析说明该公司强化品牌意识的必要性。

28、材料一:读表1 我国西部某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单位:%)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39.3 37.8 37.2 37.0 49.2 47.5 45.0 44.5

注:恩格尔系数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划分标准,恩格尔系数60%以上者是绝对贫困;50%-60%者为温饱;40%-50%者为小康;30%-40%者为富裕;30%以下者为最富裕。

材料二:读表2 我国西部某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6350 6750 7800 8570 2355 2390 2576 2850

材料三:2005年—2008年,我国西部某市在农村推行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全市农村居民人均负担50.2元,较费改税前减少29.8元,减少了37%;在城镇围绕“清费、治乱、减负”的工作中心,强化检查执法手段,并且通过教育、卫生、医疗、住房等惠民政策,切实减轻城镇居民的负担。

材料四:《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1)材料一、二 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材料一与材料二 之间有什么经济联系?(3)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当代民生问题的认识。

(4)从经济学角度说明为什么要力争在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专题考案】参考答案:

1-5 BBDDA 6--10 ACCAC 11-15 DBCAD 16-20 DCBBC 21-25 ADACB 26.(1)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①国家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要大力发展经济。

②劳动者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要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7.(1)突出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性特征。(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质量是使用价值的保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该公司只有提高质量保证摩托车的使用价值才能实现其价值,公司才能盈利。(3)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品牌是企业的产品质量、信誉和形象的集中体现。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谁的品牌响,谁才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强的竞争力,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一个没有品牌的企业就不会发达兴旺。因此该公司非常重视强化品牌意识。

28、(1)表1显示:从2005年到2008年,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逐年下降,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我国农村居民刚刚进入小康;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较高。表2显示:从2005年到200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但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较大;而且这种差距正在扩大。

(2)从表1与表2之间的关系看,居民恩格尔系数高低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存在密切联系,城市恩格尔系数比农村低,是因为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多。农村的恩格尔系数高,因为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少。

(3)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视改善民生问题,是政府的基本职责;重视改善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我国西部某市正是在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篇3:高一必修一政治复习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与要素

对合作学习的内涵, 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 通过对国内外对合作学习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概括梳理可以发现一些共性。 美国约翰逊大学的莱斯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使学生在小组中学习, 并依据小组成绩获得认可的课堂教学方法。 ”此外, 嘎斯基教授认为, 合作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 他要求学生在少量人数组成的小组中一起学习活动, 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在每个小组中, 学生通常需要合作与互补提高任务的完成水平。 我国一些专家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分析与有效指导, 王坦研究员认为, 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小组间的活动, 努力实现同一学习目标, 并将小组成绩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著名教育学家网红宇一直注重对学习理论的研究, 他认为以小组为教学模式的合作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在课堂实践活动中, 合作学习模式主要通过划分小组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 对比传统学习模式, 在合作过程中, 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同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并且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智力的开发, 并在合作中变得更成熟。 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如果忽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就会造成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诸如懈怠学习、不善于思考、严重依赖教师等。

合作学习形式, 以小组活动为主, 合作学习成功要素取决于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在合作学习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 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 使得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加强, 这有利于学生提高沟通能力, 提高合作效率。 不仅如此,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颇重要。 在教师的鼓励下,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让小组成员在合作中自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让学习能力优秀的学生帮助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 这样教师的压力将适当减轻, 此时的教师更像学生的朋友。 合作学习是一项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较大帮助的学习方法。

二、高一政治 (必修一) 合作学生策略

合作学习的策略, 可以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层面分析, 教师要改变角色, 由主导者变成合作者和监督者, 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的主人。

1.发挥教师作用, 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

为了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需要在教学前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规划活动, 还要有极强的应对能力, 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 做到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时动态, 比如当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时, 教师应该对学生保持足够的耐心, 对学生在合作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 采取有效的鼓励措施, 使每位学生都平等参与合作, 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 当课堂上不同意见的时候, 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 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在小组讨论出现偏离主题时, 教师应该给学生适当的点拨, 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要让学生在思考中得到答案。

2.教师对学习氛围的调控。

学生需要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样他们的思维和思路才能得到更好的激发。 但是我们发现, 在学生讨论问题时, 一些教师更像主导者, 控制学生的思维进度, 让学生的合作活动缺少主动性。 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学生中的一员, 融入学生中, 在学生的讨论中起到协助的作用。 以第一章“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为例, 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应用货币的例子, 激发学生对货币的兴趣, 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讲解文章的内容后, 可以进一步引导学习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探索, 比如“废品是不是商品”、“纸币是不是发行越多越好”等问题, 让学生深刻理解货币的本质。

3.做好师生角色的改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往往是主导, 学生更像配角。 学生的地位只能通过考试体现, 学优生和后进生都会受到不同的对待。 然而在合作教学中, 教师和老师的主体性都会发生变化。 在合作教学中, 学生的地位受到高度的重视, 许多教师原来需要教学的任务可以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完成, 教师从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中的监督者, 教师的工作重担得到减轻, 有更多的时间对课堂进行合理设计, 确保教学质量。

4.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 推进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合作学习往往围绕新课开始,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先指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然后由小组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在小组活动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 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更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参与交流活动, 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知识,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从而对合作学习充满期待。

5.明确学习任务。

学生在分组之后应该明确本组的学习目标, 学生的学习任务应该是把团队的目标作为重点, 将团队的要求作为活动的引导。 因为学习的任务是属于团体的, 若脱离团体, 小组的成员反而没办法实现预期的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应该对学习目标进行分析, 不同的组员负责不同的任务。

在当今的社会中, 合作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合作学习最大的优势是给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机会, 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但是合作学习不一定都能达到预期的要求, 所以只有小组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努力配合、参与, 才能使合作取得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春华, 主编.合作教学操作全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6.

篇4:高一必修一政治复习

【关键词】地理必修一 教学建议

引言 新课改后要求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深层次的研究教材,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要领。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已决定高考采用全国卷,为准确把握全国卷,必须从我们日常教学做起,加强教材研究,以下是我对必修一教材教学的一些浅显认识。

一、教材分析:

必修一以自然地理为主,它是高中地理知识和理论的基础,通过地理必修一模块的学习,学生可“获得关于地球和宇宙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为在后面的课程中深入理解人地关系、认识区域差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奠定知识基础。

二、教学建议:

1、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 :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速,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落实。教师应多钻研教材同事交流中学习。

2、高中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新教材的使用,改的更是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不在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强调最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即:突出模块性。相对而言,模块性强有利于学生对该模块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在知识的深度上缺乏系统化,使学生对一些更具体的内容了解甚少,知识结构有所欠缺。因此,教师应从高考备考的角度对课本作一定的补充,在教学中板书要清晰,知识结构完整,要求学生做笔记,在书上对重点内容要由一定勾画。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要求教师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在课标在每节教案中必须列出,学习钻研教材;在收集优秀教案的基础上,撰写符合学情的优质教案,教案环节要完整,大致要有十个环节:

(1)课标要求;(2)教材内容分析;(3)教学目标;(4)学生学习情况分析;(5)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6)教学重点和难点;(7)教学资源;(8)教学过程设计;(9)教学评价;(10)教学反思

南川地理必修一教材的主要内容:

中图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8课时);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7课时);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3课时);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9课时);

3、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学生的组成情况,包含初中就学于何种学校、学校开设地理的情况、家庭情况等;其次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4、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积极稳妥地探索新教法,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更好的求知和成长。通过新课改实践,我们大体总结出了以下三种课堂教学模式:

①讲述—领悟型。这种课型主要针对那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如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章第一节中“大气运动”等,

②自主学习—探究型。这种课型主要围绕那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的章节而进行。

③实践活动型。这种课型主要是针对新教材上的一些探索、案例研究等内容而进行。

5、网上的课件需重新编排,每节课图片不要多。

6、作业和练习:高一课程多,学习任务重,为了不给学生增加负担,不需要订练习或对资料进行一定删减后使用,可利用填充图册,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对作业进行合理删减,做到统一;

7、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地理学科的图表教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地理必修一以自然地理教学为主,难度大,课时紧,重庆的区县一般每周2课时,完成课程难度较大的,可每2周在晚自习中安排1节。

8、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实例,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选择案例,如:地 震、台风、寒潮等,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9、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最好每周1次),相互听课,不论校内、校外,共同交流,相互提高;

篇5:高一必修一地理复习提纲

一二章知识点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 ③距离遥远。

彗星 哈雷彗星 76周年

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地球

天体系统:总星系 地月系

太阳系 月球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

5.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分类 巨 行 星 木星 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 海王星

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 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7.存在生命 地球上有液态水

的行星 安全的宇宙环境

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④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

注意:地热、核能、潮汐、地震与太阳辐射能无关

4.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太阳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层(太阳风)。

#FormatTableID_0#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 耀斑---色球层 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 周期约为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主要黑子与降水的关系)。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FormatTableID_1#

备注:

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FormatImgID_0#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赤道(1670km/h),30度1447km/h,60度837km/h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黄赤交角

#FormatImgID_1#

自转 → 赤道(平)面

#FormatImgID_2#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FormatImgID_3#

公转 → 黄道(平)面 (23°26′) 限制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FormatImgID_4#

变大,热、寒带面积变大 变小,热、寒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大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1.移动方向

#FormatImgID_5#

夏至日→冬至日 向南移动

冬至日→次年夏至日 向北运动

2.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各只有一次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

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无直射

3.周期: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

2.晨昏线:

A.判定: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如果是由夜进入昼则为晨线,由昼进入夜则为昏线。

B.特点:

a.晨昏线(晨昏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0.

b.晨昏线(晨昏圈)把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两个部分,昼弧代表昼长,夜弧代表夜长,如果昼弧>夜弧→昼长夜短,昼弧<夜弧→昼短夜长,昼弧=夜弧→昼夜等长。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每天6点日出,18点日落。

c.只有在二分日时,晨昏线(晨昏圈)与经线圈相重合,全球昼夜等长,全球各地6点日出,18点日落。

d.二至日时,晨昏线(晨昏圈)与极圈相切。夏至日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时,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e.运动方向为自东向西。

昼夜交替的周期:太阳日 昼夜交替的时间 24时

光照图的判读

?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④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昼长夜长的计算)

(2)时差

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①规律:

A.经度相差3600,地方时相差24小时;经度相差150,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0,地方时相差4分钟。

B.东早西晚

C.东加西减

D.东大西小

F.同经同时

②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的经度差/15°(东加西减)

2.区时:

①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为同一个时区,每相差一个时区,时间就相差1小时。

②区时的计算步骤:

a.求时区:时区号数=已知经度/15°(余数部分<7.50,取商;余数部分>7.50,取商+1)

b.求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c.求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差(+/-的选择,根据“东加西减”原则)

?日界线

人为日界线:原则上以180度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简称“日界线

从东十二区到西十二区,日期减一天;从西十二区到东十二区,日期加一天

#FormatImgID_6#

自然日界线:即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那条经线,又称为子夜线,它是前一天的结束和新的一天开始的经线

注意:顺着地球转动,从0点到180?为新的一天,180?到0点为旧的一天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移(右图)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向。(左右手定则)

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FormatTableID_2#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书19页)

①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简便计算:太阳高度=900-两地的纬度差(同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四季更替和五带

四季的划分

①我国的传统四季划分:四立

②欧美国家的四季划分:二分二至日

③气候四季的划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次年2月为冬季。

五带的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限分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

划分依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

#FormatTableID_3#

2.分层

#FormatTableID_4#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地震波的波速变化: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纵波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岩石圈=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

地球的外部圈层

#FormatImgID_7#

大气圈 主要成分是氧和氮

水 圈 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 范围为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分层: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对流层 :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降低 ,原因是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 :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升高 ,原因是 该层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

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

1.受热过程示意图

#FormatImgID_8#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选择性 性。平流层 臭氧 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水汽、CO2 吸收红外线;

反射: 无选择 性。

散射: 有选择 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FormatImgID_9#

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

2.结论:①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最根本)的能量来源

②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根本原因:地球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3.形成过程:

#FormatTableID_5#

结论:

①一般而言,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②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状况正好相反

③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④高压低压指同一水平面而言,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

⑤等压面高压向上弯,低压向下弯

4.几种现象的解释:(注意结合图)

①海陆风

②山谷风

③城市风

大气的水平运动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三种情况:一力: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

#FormatImgID_10#

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FormatImgID_11#

二力: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这种情况只在高空中出现。

#FormatTableID_6#

三力: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风向最终和等压线斜交,这种情况在低空中出现。

风力大小的判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识记: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力大小。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FormatImgID_1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从图上可知:

(一)形成:

(1)气压带

1.分布规律:共7个气压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2.成因:

①热力原因:赤道低气压带(原因:气体受热膨胀上升)

极地高气压带(原因:气体受冷收缩下沉)

②动力原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2)风带:共6个风带,00-300为信风带;300-600为西风带;

600-900为极地东风带

(3)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移动方向随太阳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FormatTableID_7#

备注:

总的而言,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的原因在于:北半球海洋与陆地相间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呈条带状分布就在于: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性质比较单一(均匀)。

亚洲低压形成的原因:夏季,陆地升温比海洋快,气体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

亚洲高压形成的原因: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气体受冷收缩下沉,形成高压

补充:

季风:1.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称为季风。

2.分布地区 夏季 冬季 成因

东亚地区 东南风 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

南亚地区 西南风 东北风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全球气候类型:

#FormatTableID_8#

气候类型的判断:根据气温、降水判断气候类型(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特殊气候类型的成因:从地形、洋流、风是否来自海洋(主要大陆东岸考虑风)。如果形成的特殊气候比理论上的气候降水多,考虑的因素(位于迎风坡、暖流、风来自海洋吹带来丰富水汽);如果形成的特殊气候比理论上的气候降水少,考虑因素(位于背风坡、寒流)

#FormatImgID_13#

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的区别

⑴从全年降水总量看: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1500毫米~毫米;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为750毫米~1000毫米。 孟买的雨季月降水量可达600mm,而巴马科却只有250mm。从年降水量来看,孟买大约是巴马科的两倍。

⑵从雨季上看: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偏短,为6月~9月,且集中在夏季;热带草原气候雨季偏长,为5月~10月,干、湿季明显。

⑶从降水过程看: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过程具有突变特点;热带草原气候降水过程具有渐变特点。

⑷从降水的集中程度来看: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更为集中,季节变化大。

(5)从最少月降水量上看:热带季风气候没有为零的月份,所以,生长乔木;热带草原气候可能出现为零的月份,所以,生长一年生草本植物。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锋与天气

(1).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

(2)锋面: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叫做锋面。.

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

(3)类型: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FormatTableID_10#

三、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北半球)。

掌握锋面气旋的结构、冷暖锋判断方法、降水位置

(1)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 锋面气旋。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 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 天气。

(2)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重合。

(3)锋面类型的判断: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 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 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如果冷气团主动 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形成暖锋。③标出雨区:冷锋降雨在锋后,暖锋降雨 在锋前。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 ①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

②森林的破坏严重

?火山爆发等

全球变暖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影响水循环过程

全球变暖可的应对措施:

应对措施:多使用清洁能源;植树种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地理应该提高的四种能力

一、进一步深化统整地理知识的能力

在第一阶段复习时,知识点落实到章节,用的时间较长,是以单元为单位重点讲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第二阶复习时,应重点复习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知识之间内在联系。针对复习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应该在精读课本的基础上多换角度思考,多借助几个载体来整合知识,从而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速度。如气候知识,就可根据气候的具体分布、气候的主要特点、影响气候的成因、各种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对工农业的影响、气候资源的利用与评价这一线索进行知识串联;也可利用区域图对中国各分区之间、中国某区域与世界某区域之间气候资源的利用等进行对比联系;还可对各大洲相同的气候类型进行影响因素的逐一对比等。还要注意知识归类。在回归课本防止知识遗忘的同时,应该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类工作,对高中地理重点和主干知识进行归类,可得出几种类型。

(1)影响因素类。如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的因素、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因素、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等。

(2)区位因素类。如工农业的区位因素、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区位因素、交通(铁路、港口等)建设的区位因素等。

(3)措施和意义类。如减少水土流失的措施、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措施、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等;修建铁路的作用和意义、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的作用和意义等。

二、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绝大部分高考题都以地图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中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命题的图像多种多样,而且多数是课本中图的变形或创新。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题中,地理部分出现较多的图形类型有:日照图、模式图、等值线图、地理数据统计图(表)或区域地图等等。虽然种类繁多,变化各异,但其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逻辑关系等),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表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一)掌握好读图的基本步骤

(1)先看所给地图的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例如“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图”,不仅表明了地图所示区域是中国,还表明了地图所示内容是中国工业布局的时空变化。

(2)细辨图中图例。当地图上出现多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首先可从图例中找出各项地理事物的名称,然后分门别类地分辨识别它们的分布特点。

(3)重视图中分界线。地理分界线是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依据,如洲界线、国界线、日界线、晨昏线等。

(4)注意空间位置或形象特征。可通过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来认识其分布。如深圳位于珠江口东岸,而珠海位于西岸;法国的轮廓近似“六边形”,智利的轮廓像“长剑”。通过阅读较熟悉的或有一定意义的地理事物,如城市、铁路、公路、河流等,然后再沿某一方向顺序去读图。

(5)分析判断。在地图上了解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时,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作层层分析,找出规律,最后作进一步分析成因。

(6)勿漏辅图。有些地图配有辅图,如课本中的洋流图,就配有一幅北印度洋夏季洋流辅图,我国的地图往往配有一幅南海诸岛的辅图。辅图有时有很重要的信息,读图时更需注意主图与辅图的关系及相对应的位置,不可忽视。

(二)判读不同类型的地图应有所侧重

如判读等值线图要“五读一分析”,即读数值范围、读极值、读疏密程度、读弯曲方向、读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分析成因。判读曲线图,应先看清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再认清各种图例所代表的地理要素,然后去读图、析图。注意利用曲线图的连续性,向两边进行定性或定量地延伸分析,揭示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而说明各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去解决问题。又如分析统计图表时,要按下面步骤进行:一读图名、图例,二读坐标、数据,三读整体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问题分析作答。

(三)应加强图图、图文转换训练

要让学生知道,大部分地理知识都可在图上直观地反映出来,而且教材表明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图上可以显示得更为紧密和清晰。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并加上图文转化、图图转化训练。如将局部图转化为全部图,将从某一角度绘制的图转换成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角度去看,将试题中的图转化为课本上的图或文字等,使之转换到自己比较熟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方便解题。也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文字等信息,将其转化为各种形式的图表,以了解图像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增强自己的判读能力和绘制图表的能力。

三、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要全面思考,对比分析。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其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再如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等等。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概念。

要多角度进行训练,促进知识迁移。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去思考的地理问题,要整体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学习中注重加强对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给出一组等值线图,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如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如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如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等。

要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联系起来,以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平时要关注热点和重大问题,如全球变暖、北京奥运会、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化、人口问题、能源的开发利用、新农村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生态文明等。但不应盲目追逐热点,要善于用地理的眼光看待问题,从中发掘所涉及的原理和规律。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高审题、答题的能力

审题具有一定的程序。

(1)注意试题的数量和分数的分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要确实弄清楚每道题的题意,搞清楚题目所给予的条件和问题,明确题目要求,因为考试要求可能与自己习惯的答题要求有所不同,所以一定要按题意和要求去回答。要认真解读试题中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每个数字、符号,搞清楚设问与所给材料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多地从题干、设问和图表上提取有效信息,进行信息间关系的判断,互相论证或排除错误判断。更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否则就可能造成误答或答不全。

(3)对于有些“似曾相识”的题目,更不可掉以轻心,不能凭“想当然”作答。要将考题与平时做过的题目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细枝末节”上的区别。如有,把这些“区别”看出来,就可避免失误。

在准确审题后,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灵活地调动和运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综合分析,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成功“对接”来解答。针对不同的题型,应采取不同的解题方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试题基本上是两种类型,即选择题和综合题。对选择题来说,一是注意事物的因果关系,试题往往要求以果推因,有时则是以因推果;二是采取排除法,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有时这样解题会更快一点。综合题的解答时要有整体性思维,因为综合题的设计往往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从不同侧面或者事物的不同层面来设问,因此必须用区域研究的方法,全面思考,围绕着“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一思路,去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即从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资源、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方面入手,找出优势条件或限制性因素,综合分析,提出发展方向或解决措施。如分析沙尘暴的危害、产生原因和对策时,从危害来说,就必须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对人类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从原因来说,必须考虑自然原因,如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的稳定性、气温的变化、地表的植被状况等;而人文原因则要考虑人类对地表的各种破坏,以及造成这种破坏的背景因素,如人口的增长导致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发而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等。

第二阶段复习做题时要多联想、多琢磨、找思路、找规律,在思考、总结、深化上多下功夫。每做一道题,不能只满足于知道答案,还应总结出解决这类题型的思路、方法、技巧和规律。还要研究高考试题答案,要知道这个答案的来龙去脉,这样你就对做高考题有一种感觉,包括获取和解读有效的地理信息以及答题规范的感觉,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应考能力。

地理主观题20条答题技巧

1.地理位置分析

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1)经纬度位置高低中纬热带、温带、寒带

(2)海陆位置

(3)相对位置:相邻地区(国家、经济发达区);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

(4)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

(5)半球位置

2.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

(1)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地形)

(2)地势起伏(相对高度,大、小)

(3)地势特征(东西南北中,哪高哪低)

3.某地地形分布特点

描述哪个方位是以什么地形为主即可。

4.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

(1)等高线的分布

(2)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

(3)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中间低、四周高,放射状即山地,中间高、四周低)

5.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地形)特征

(1)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2)云贵高原:崎岖不平,地无三里平

(3)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

(4)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5)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6.分析某区域地形地貌成因

(6)冰川的侵蚀作用:挪威的峡湾(U形谷、冰斗、角峰)和五大湖,欧洲的许多湖泊(千湖之国芬兰的湖泊)。欧洲的地形

(7)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8)岩层断裂上升(块状山):泰山、庐山、华山等。

(8)板块相撞: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和高大年轻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沟、地震、太平洋中的岛弧。

(10)板块张裂,地壳下陷: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约旦河谷、大西洋。

(11)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

(12)由火山的喷发物堆积而成(火山岛):夏威夷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等。

(13)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易被侵蚀。

(14)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的岩层受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

(15)渭河平原的成因:地壳断裂下陷,流水的沉积作用。

【易错整理】高中地理流水地貌的重难点

7.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高低(决定因素)。具体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度

(3)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8.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规律

(1)气温日较差,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及地表性质等有关。

①气温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

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②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③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

④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2)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或称气温年振幅。其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

①气温年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原因: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②气温年较差与海陆的关系:离海越远,年较差越大。

原因: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③地形: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愈小。

如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冬季因纬度低,地势高,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弱,气温不太低。

④天气:晴天多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于阴雨天多的地区,如新疆比同纬度的沿海地区的年较差大。

⑤植被: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年较差比裸地的年较差小。

9.降水多少的影响因素分析

(1)大气环流因素——决定降水多少的因素

季风控制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副高控制区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气、热带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的夏干;赤道低压带控制区降水丰沛;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要注意风的来向:迎岸风往往多雨;离岸风则少雨)

(2)天气系统因素——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多,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部位降水少;锋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贵阳冬雨、北方夏季暴雨;气旋过境降水多,如西欧冬季、东北和江南春季;反气旋过境降水少,如伏旱;台风过境降水多。

(3)洋流因素:沿海暖流流经区降水多;沿海寒流流经区降水少。

(4)海陆位置:一般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5)地形地势:暖湿气流在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

10.某两地气候特点比较

(1)气温(最低月气温,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

(2)降水(降水量总量大小,季节分配情况及雨季长短)

11.西风带的风力夏季弱冬季强

因为冬季高低纬度间的温差大,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夏季反之。(可用于解释我国冬季风比夏季风强的原因之一)

12.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1)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

(2)降水少,时间分配不均匀;

(3)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13.海洋性气候特征

(1)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小,冬暖夏凉;

(2)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年际变化小

14.干湿度影响因素

降水量和蒸发量共同决定

15.雾、霜的影响因素

(1)湿度(河流湖泊附近、水库附近);

(2)地形(低洼地、山坳里);

(3)尘埃(道路边、市区内、建筑工地、矿区)

16.风力的影响因素

(1)气压梯度力大小

(2)距高压中心远近

(3)摩擦力大小(地面平坦开阔、海面上)

(4)植被多少

(5)地形(山谷口的狭管效应、高原上)

17.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及其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汛期(凌汛)

(6)水能资源: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7)航运价值

18.河流的水系特征

(1)发源地、长度、入海口;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和支流形状;

(7)有无湖泊沟通

19.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德干高原、巴西高原、东非高原等)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我国西北地区、中亚、西亚、北非、美国西部内陆、澳大利亚中西部等)

(4)大气清洁度:城市和乡村

20.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反之则雪线高)

举例: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天山北坡雪线低;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北段和安第斯山南段的西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南段和安第斯山北段的东坡雪线低等

篇6:高一政治教案必修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地位意义、文化多样性的地位,意义,态度,原则。

理解: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重视民族节日,保护文化遗产,尊重文化多样性,及怎样做

●能力目标:

(1)准确把握为什么重视民族节日,保护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能够多角度分析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及如何做,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结合我国文化现状,提出重视民族节日、文化遗产的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认识重视民族节日的重要性,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2)树立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尊重文化多样性,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难点: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一组过“春节”“圣诞节”的图片,文化多样性,要复习新内容,同学们先了解一下整本书的体系,基本单元的体系

展示本书的整体知识体系

2.展示:第二单元的知识框架

二.复习(考点突破,深度分析)

(一)主干知识知识检测:提问学生回答

1.文化多样性集中表现在:

2.文化多样性的含义:

3.文化多样性的地位:

4.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

6.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7.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二)知识点突破,深度分析整合

知识点一文化多样性

1.是什么---含义,多样性

【基础知识过关】

(1)含义: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老师分析:文化文化多样性是指文化的差异,不仅是文化的形式,还指文化的内容

(2)表现: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集中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强调:文化多样性可以通过很多方面表现出来,民族节日,文化遗产只是最突出的表现)

引导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强调:文化遗产,世界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年底了,各种节日有一次来袭,你们喜欢过洋节么?喜欢过民资节日么?)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自己的民族节日,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深度总结】

1.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我们的民族节日

(引导学生从民族节日的含义,作用,民族文化的作用,文化继承发展,文化对人的作用)

①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领略不同民族文化韵味。

③有利于人民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增强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④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而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

⑤推动世界文化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⑥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你知道锦州有那些文化遗产?它们现在保护情况怎样呢?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

2.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文化遗产保护

(引导学生从文化遗产的地位,作用,存在问题,文化继承发展,文化作用)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文化遗产正在遭受破坏,而且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

④文化遗产对于我们还原和客观评价历史具有史实证据价值

⑤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发展

结合文化作用:

例如“古村落”保护,回答时可以加上“文化与经济相交融,保护古村落,还有利于发展旅游,发展经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通过总结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效果检验】

[·浙江卷]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因为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B

做学案:易混易错1-2,高考真题1,2。

2.为什么

【基础知识过关】

(中国春节的年文化与圣诞文化的不同,原因)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怎么办---尊重文化多样性

【基础知识过关】

(1)尊重文化多样性意义

①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深度总结】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注意区别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引导学生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地位,意义)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2)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4)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5)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6)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我们必须重视自己民族文化)

【2】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本民族文化?P29,P32

①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②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文化的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③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常出选择题)

④尊重本民族的文化有利于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综合国力。

(2)尊重文化多样性态度

【基础知识过关】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们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

(3)尊重文化多样性原则

【基础知识过关】

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态度和原则,回答哪个个知识点时能够用到这两个知识点)

【深度总结】

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引导学尊重生文化多样性态度,原则,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

(1)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交流: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4)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5)反对“两个错误倾向”

(注意:如何左中文化多样性的知识点也可以用到“文化交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学习效果检验】

[·课标全国卷]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二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学生分析,中国春节与圣诞节的异同)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仅是这个民族的还是世界的

【基础知识过关】

1.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

(2)文化是世界的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世界性

(3)文化是民族的: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如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民族性

2.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统一

(1)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二者是一般与个别、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克服错误倾向:只承认文化的民族性忽视文化的世界性,只承认文化的世界性,忽视民族性

【深度分析】

①文化的共性不是趋同,也不是相互取代;文化的个性不代表文化没有一致性

②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学习效果检验】

[2014·江苏卷]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了()

A.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D.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答案:A

请完成《学案》易混易错3-6,高考真题3,4。

三.课堂探究: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且中国很多城市和乡村的年俗都不一样,有着各地的特色,如煮腊八粥、扫尘送土、张贴年画、敬祭祖先等丰富多姿的民俗活动。我们还有“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民族节日,这些节日申遗成功能有利于遏制民族“节”文化的淡化消失。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民族节日”申遗的必要性。

(2)请对我国如何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合理的建议。

(1)①民族节日的重要地位(基础知识)。“民节”申遗有利于展示中华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②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基础知识)。“民节”申遗有利于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民节”特有的文化特色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

①积极地将优秀文化遗产申报给联合国教科组织,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给予保护

②政府要增加投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③公民要树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自觉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去。

课后小结

通过学习文化多样性集中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指导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地位,意义,态度,原则,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明确了,为什么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和怎样保护文化多样性。

课后习题

【课内学习效果测评】

一.易混易错:

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

2.文化就是科学,艺术

3.文化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社会发展。

4.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的进步

5.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经济、政治的发展

6.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因此经济政治落后,不可能产生先进文化

7.当今国际竞争是以文化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二.高考真题演练

1.31.J1[2014·浙江卷]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因为()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1.B[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古村落属于文化遗产,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②③符合题意。①不是保护好古村落原因,也不符合现实,排除。对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批判地继承,④说法错误。故选B。

29.J1[2014·福建卷]精湛绝伦、底蕴深厚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不过有人认为,一些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对此,正确的态度是()

A.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B.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

C.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D.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29.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有关知识。对待一些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反对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的观点,因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对展现文化的多样性、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C项符合题意。A观点中“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说法错误,违背了文化多样性的观点。B、D两项持赞同观点,显然错误。

24.J1[2014·江苏卷]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了()

A.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D.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4.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既重视民族和地域色彩,又寻求世界共鸣,体现了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包容外来文化的信息,排除B、C两项。D项强调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要求,与题意无关。

21.K1[2012·课标全国卷]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21.B[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及包容性。澳门不同宗教的和睦相处,建筑、婚礼、饮食等方面的中西借鉴、交流和融合的文化现象一方面可以说明文化是多种多样的,另一方面说明文化是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具有包容性,①④符合题意。澳门文化的性质不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②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澳门文化中西元素的主次问题,③不符合题意。

由我国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引起轰动。这个蕴含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B.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D.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体现了文化

①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源于实践,引导实践的发展

③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④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文化环境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31.斯瓦西里语版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热播。坦桑尼亚观众在欢笑中领略中国媳妇处理婆媳关系时的善良和智慧,在感动中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该剧成功走出国门说明

A.不同名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B.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C.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通性

D.优秀文化能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

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在欢笑中领略中国媳妇处理婆媳关系时的善良和智慧,在感动中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说明两国文化有共通性。中国媳妇的善良和智慧、中国的“和”文化,说明不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材料中没有体现不同名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A与题意不符。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要继承和发扬,B错误。D与题意无关。

1.[2014·重庆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年来,中俄文化交流日益活跃。两国多次成功互办文化节、语言年、旅游年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展示了各自的艺术、语言、服装和风俗;两国的教育、科学、音乐、舞蹈、美术相互交融,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J1结合材料,谈谈中俄文化交流对发展我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答案]①有助于保持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②有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传播、交流、借鉴、融合,实现文化创新。③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解答此题要明确设问依据:中俄文化交流。明确设问指向:分析对发展我国文化的意义。所以此题应立足文化交流,分析文化发展。立足文化交流角度,可以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繁荣本民族文化角度来分析。立足文化发展可以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促进文化创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强国战略来分析。

(2012·江苏单科·节选)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6分)

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②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③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解析]本题以城镇化建设为背景,主要考查文化多样性、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文化的作用。解答时,首先,要从乡村入手,把乡村与乡村蕴含的文化联系起来;其次,从乡村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及乡村的作用角度来分析。乡村文化的作用可以从展示地域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等角度分析。

【课后拓展案】

1.(2012·江苏高考)9月,有着58年历史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再次成功举行。参赛人数从首届13个民族的395人,发展到如今第九届55个民族的6700多人,各民族兄弟姐妹实现了更好地交流和融合。这从侧面表明,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A.和睦相处B.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C.一律平等D.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2.(·安徽高考)为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内地省市根据国家要求认真落实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落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①是增进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保证②是贯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原则的具体体现

③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④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3.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艰苦创业,使民族自治区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政治生活角度看,上述材料表明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②民族平等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③我国各民族都应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④党的正确领导是加强民族团结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保证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4.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数字十年”显示,“兴边富民”行动实施10多年来,逐步缩小了边境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各民族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明显增强。这()。

①表明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②说明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③表明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④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A.①③B.③④C.②④D.①②

5.10月9日,国务院批准新设立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这一举措

①贯彻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②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③有利于消除民族差异,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④巩固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中华民族的历史,不仅记录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文功武略,也传扬着松赞干布、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的旷古传奇。在我们薪火相传的记忆中,既有胡服骑射、关山飞渡,又有苏武牧羊、昭君出塞。中华民族的历史,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是繁荣昌盛的基础,和则两利,分则俱伤。这说明()

①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

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国家和人民之福③必须十分珍惜和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④符合我国民族分布特点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形成的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7.9月28日至29日,大会指出,民族地区发展,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大好机遇,加快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民族地区。大会强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新疆发展进步的基石。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如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文字的三级民族自治地方,13个世居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外,其他少数民族均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在教育、科技、文化、新闻出版等各方面享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当地的几个主要民族都有适当数量的人员在地方各级国家机关中当选领导人员。从至今,中央选派了近4000名汉族干部援疆,内地41所高校分别对口支援新疆11所高校的85个相应学科。到204月,19省市近千亿资金的注入,让新疆站在了“跨越式发展”的起跑点上。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和共同奋斗,铸就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

结合材料,说明新疆地区的发展历程是如何体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其关系的。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且中国很多城市和乡村的年俗都不一样,有着各地的特色,如煮腊八粥、扫尘送土、张贴年画、敬祭祖先等丰富多姿的民俗活动。只有申遗成功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春节”申遗的必要性。

(2)请对我国如何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合理的建议。

(1)①民族节日的重要地位(基础知识)。“春节”申遗有利于展示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②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基础知识)。“春节”申遗有利于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春节”特有的文化特色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①积极地将优秀文化遗产申报给联合国教科组织,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给予保护

②政府要增加投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③公民要树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自觉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去。

上一篇:三下生命生态安全教案下一篇:白帝城风景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