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一

2024-04-17

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一(通用8篇)

篇1: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一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一

作者:深圳 曾甜甜                 现代文阅读作品赏析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1、感受考点            2、加强答题方法的指导            3、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点:作品赏析方法及规范化答题的指导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题型感知考点。            2、要点概括,知能储备。 一、简介导入       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是中考中现代文阅读的特色题之一,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主观性,答题灵活,主要考察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等的领悟程度,来评价我们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今天,我们将对这一内容进行专题复习。 二、考点感悟       (一)中考回顾   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深入,欣赏品味类的试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在考生面前。 例如:中考卷第15题,是从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角度去品味;第17题是从人物的形象去分析(阅读文本为《走一步,再走一步》)。第21题从抒发情感入手,去辨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第22题是结合表达意图去品味内容(阅读文本为《青菜》)。 中考试卷第29、30题是从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行动、环境描写的作用方面进行品析(阅读文本为《送报的少年》)。 中考试卷第23题,品析某一段落在全文所起的作用(文本为《有趣的种子旅行》);第27题是抓词语品读,第28题是抓人物语言研读,第29题从结尾内容进行赏析(阅读文本为《蝈蝈》)。 (二)角度例说   1.  请从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语段。若从别的角度呢?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查尽力刺去,那查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  请从文体知识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从别的角度呢?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3.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从别的角度呢?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和“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好丈夫。                                                         4、请从层次结构角度品析下面的文段。若从别的角度呢?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5.请自选角度品析下面文段。                                     暮春,中午,踩着畦垄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还是稠,中耕得深还是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侯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三)问题解答                                                                         尽量挖掘学生中丰富多彩的答案,教师相机点评。 (四)考点透析   作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审美认识,包括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对作品思想的情感体验,对文学内容的深入领悟,对作品语言的品析评点,对写作手法的鉴别欣赏等。主要考点有: 1.  体味作品的意境; 2.  感受文章的主旨; 3.  体验作者的情感; 4.  分析人物的形象; 5.  把握文章的结构; 6.  品味语言的特色; 7.  评论作品的内容; 8.  表达自己的见解; 9.  赏析文章的美点。 三、知识概括         1.  从语言的角度: (1)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作用: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        (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      (3)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可从语言优美、清新隽永、真挚朴实、不落俗套、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2.  从结构层次的角度:       一般有并列结构(显得层次清楚)、递进结构(论述步步深入)、总分结构(观点明确、内容具体)。  3.从文体知识的角度:       记叙文------记叙的要素、记叙的材料、记叙的方法……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       议论文------论点的提出、论据的运用、论证的方法……       小  说------小说的要素、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       散  文------散文的线索、散文的主旨、散文的意韵……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如叙议结合,寓情于景,或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这样使文章极富表现力)    特别是描写:(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篇2: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一

(一)小说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小说阅读的指导,明确此类文体阅读技巧以提高叙述类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

通过适当的训练,以形成此类阅读文章的答题模式 教学重点

此类阅读文章答题模式的形成 教学方法

指导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高考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过程 要点:知识传授 一,具体操作

(一)小说文体常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二)小说阅读三步曲 第一步:写什么?

1、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主题

第二步:怎么写?

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 第三步:写得怎样? 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

(三)鉴赏:题目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如《祝福》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如:《药》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雁阵》 以主要人物为题。如《侯银匠》 以特定环境为题,如:《荷花淀》

一、人物

设题:

1、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

【答题: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身份定位)】

2、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3、塑造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答题:(1)衬托主要人物(2)突出主题】

4、刻画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或运用了哪些方法)? 【答题: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反衬)】 从四个方面揣摩

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③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一)从描写手法入手分析形象

如: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思想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6分

①忠于职守(如“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等)

②面对威胁不退缩(如“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等)③坦荡、自信(如“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等)

④关心他人(如“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等)⑤对像狗娃这样犯过罪的人也并不丧失信心(如“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等。(二)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白生这一人物形象。(《一片苍茫》)

白生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

①白生临行前拜见恩师多举,示其不敢忘恩,可见其有情有义。

②白生到任第二天即投入问案等事中,并微服私访,示其想有所所作为,可见其胸有志向。

③白生挨家挨户走访民情,示其能够体恤下情,可见其对百姓的一颗爱心。④白生能用自己的方式使百姓摆脱“梨灾”,可见其处事有智谋。

⑤白生为了百姓的利益敢于冒犯龙颜,蹈死不顾,可见其有舍生取义的大勇。石丁这一形象主要有什么特点?小说塑造石丁这一形象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作用?(6分)

(1)画艺高,为人精明,戒备心重。(2分)

(2)①衬托了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与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形成对照),突出胡笛的率直和坦诚。②突出了主题,通过写石丁在画中作”暗记,表现出对胡笛的不信任,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信任”缺失现象。

小说刻画胡笛这一形象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并略加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概括介绍。原文第四段概括介绍了胡笛的人品和画艺。②语言描写。如:“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这一段文字表现了胡笛的正直与坦诚。③神态描写(或:肖像描写)。如“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通过这些描写表现出胡笛的正直、镇定和问心无愧。④侧面描写。主要通过石丁的猜疑来反衬胡笛的正直无私。

二、鉴赏小说的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设题角度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内容(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微型小说情节的典型特点:一波三折;曲折离奇、出人意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情节

1、这一情节安排是否合理?

【答题:(1)符合情节发展、生活真实

(2)符合、强化 /丰富人物性格

(3)符合、突出 / 深化主题】

2、这一情节的好处/作用是什么? 【答题:

(1)情节:丰富情节、增加波澜、照应、铺垫、巧设(揭示)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2)人物:充分揭示人物性格、使人物更为丰满立体(3)主题:揭示或升华、深化主题】 从三个方面揣摩

①理清小说的结构;②寻找线索;③抓住场面。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1、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4分)

从开始的自我怀疑到产生决心重新认识自我的念头,然后在与名人外貌特征、生活习惯的比较中寻找自我,最终获得信心、认定自我。

你认为小说中胡笛改掉石丁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答案:这一情节的安排是合理和巧妙的。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1分)首先,它符合和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社会上普遍的“信任”缺失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互信,因而讲诚信者;坦诚待人者十分难得和可贵;(2分)其次,它符合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强化了人物性格:胡笛是国画专业毕业的,山水画有名气,所以改掉暗记石丁看不出;他性格犟直(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错规则,跟领导闹矛盾),才敢改掉别人画中的暗记。

三、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 设题角度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揭示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 ④揭示深化主题;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阴冷的气氛:故事发生在一个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的夜晚。②推动情节的发展:渔夫打鱼迟迟不归和最后一无所获,冉娜担心外出察看天气,女邻居悲惨死去,都与风暴有关。

③衬托人物形象:恶劣的天气加剧了渔民夫妇生活的艰难,却没有改变他们善良的心灵,美好的行为。

四、鉴赏小说的主题

作品或文章所显示的总的思想意义,也就是作者在塑造人物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总的意图。

选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做到了对学生成长的关怀与道德修养的指引。有的材料关注生命与环境,有的剖析生命的价值,有的颂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的培养健全的人格,有的揭示生活的哲理,闪耀着灿烂的人文思想火花。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五、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因事说理、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象征)、卒章显志、设置悬念、伏笔铺垫、讽刺、正、侧面描写结合、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细节描写、各类修辞(比喻、比拟、对比、夸张、排比、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

(二)、表达方式: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

说明

(三)、语言风格:平白

质朴

清新

绮丽

简洁

明快

洗炼

含蓄蕴藉„„

例举:鉴赏小说艺术特色(1)鉴赏一:题目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如《祝福》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如:《药》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雁阵》 以主要人物为题。如《侯银匠》 以特定环境为题,如:《荷花淀》(2)鉴赏二:人称

人称 在行文中起到的效果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 便于面对面地交流.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第三人称 :不受时间、空间、生理、心理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事物。(3)鉴赏三:结构

文章或段落开头: 引起下文,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文章或段落中间: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连接,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 :总结上文,揭示文章中心,照应文章开头,升华主题。(4)鉴赏四:表现手法

象征具有暗示的作用。运用象征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铺垫的作用是引出后文,曲径通幽。呼应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衬托或烘托 可以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抑扬 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态度。(5)鉴赏五:情节 曲折跌宕,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制造悬念,借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6)鉴赏六:描写方法

见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7)鉴赏七:语言特色

朴素,华丽,幽默,机智,讽刺凝练隽永,委婉含蓄

篇3: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初探

一、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

阅读能力的形成, 需要持之以恒, 不间断地训练, 这就有必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1. 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提高阅读素养, “读”为根本, 主要靠学生大量地品读作品, 靠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这是不能丢弃的。我校积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 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 训练学生读好, 读出感情, 品出文章的意味, 增强语言感受力。

2. 积极开展佳作欣赏活动

教师推荐一些优秀作文、名家短文、富有时代感的美文、含有深刻道理或人生哲理的经典作品, 让学生朗读与欣赏。除此以外我们还推荐学生的优秀作文及中考满分作文, 让学生朗读与欣赏, 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感。

3. 注重积累

课外我们还布置学生写作随笔, 对其中精彩的随笔要求学生圈点勾划, 并能适当地进行批注, 写出自己的感悟。对精美的语句不仅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加以朗读, 还要求学生尽可能背诵, 以达到积累的目的,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通过以上三个途径,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学生营造良好宽松的阅读氛围, 使学生置身其中, 受其熏陶, 保持较高的阅读兴趣。在潜移默化中, 学生对作品的语言、结构等的欣赏与把握能力就显著增强了, 对文章意蕴的感受、思想感情的辨析、深层阅读的能力明显提高了, 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按文体进行专项指导

翻阅历年中考试题不难看出, 各地现代文阅读考查多选用不同文体的材料, 尽管明确针对文体知识的考查在逐步淡化, 但阅读的考查无疑还需与文体相结合。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 不少考生文体意识模糊, 答题表述错误, 失分现象严重。有鉴于此, 我们学校对现代文阅读按文体进行了专项训练, 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拥有好的做题习惯, 能够及时、迅速地捕捉到有效的答题信息并能认真审题、规范答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

首先, 按文体指导学生掌握答题方法及技巧。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按文体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答题方法及技巧。如:散文阅读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 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散文的内容与中心;品味重要词句的内涵;赏析散文的语言特色;揣摩作者的情感;分析写法技巧等。小说阅读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梳理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把握人物形象等。说明文阅读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把握说明对象;判断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判断说明方法, 并能分析其作用;品味说明语言等。议论文阅读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答题指导:寻找和归纳论点;辨析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揣摩和品味议论文的语言等。

其次, 指导学生认真审题, 规范答题。

在审题时, 要认认真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 甚至标点, 要看清题目的要求, 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特别是区分题目中哪些是统览全文作概括回答的, 哪些是就某一个节次作精读分析的;哪些是考查表达方式、表现方法, 哪些是考查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哪些是要用文段原句解答, 哪些是要用自己的话概括……问几问就答几问, 不能漏答, 更不能所答非所问。

指导学生规范答题。该用术语回答时必须用术语回答。如: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 (形象、准确) 地写出了…… (对象+效果) , 换了后就变成…… (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 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 (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又如: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因为 (1)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 不一致; (2)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 环环相扣, 表达了……。再如: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对象+特性) 。 (2) 排比:有气势, 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层层铺开, 逐步扩大, 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 (对象+特性) 。 (3) 对比:强调了……, 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 (对象+特性) 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 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就是这样, 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三、“读”与“练”相结合

对现代文的阅读理解, “读”是基础, 方法指导是关键, 但“练”也必不可少。练应求精练, 有选择地练, 科学地练, 练出能力来, 而不能搞题海战术。训练前, 我们可以结合新《课标》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要求, 明确训练的重点、难点, 然后分解训练, 强化巩固。具体步骤如下:

1. 精心选材

我们在出题前要精心选材, 选择那些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文质兼美的文章来进行阅读训练。

2. 注意“三度”:难度、梯度、力度

训练时我们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还要注意讲求实效, 严格训练, 不搞题海战术, 不流于形式。

3. 精要训练

这是直接收到训练效果的极其重要的一环。所谓精要训练是对阅读训练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筛选和提炼, 不要把拼音、字词等基础知识内容过多地穿插于阅读训练之中, 要突出重点、难点, 强化对如下能力点的训练:中心句的提取, 段落层次的划分, 表达方式的理解, 修辞手法的确认, 论证方法的识别, 说明方法的判断, 记叙描写方式的辨析, 以及简答题、概括题、表述题的训练等。对学生答题中失分率较高的考点, 如:对文中具有深层含义的语句的理解、描绘画面等, 我们要反复进行强化训练。

篇4:刍议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 2015 )06-0019-01

现代文阅读在整个试卷中占有很重的分量,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过程会拉动包括写作、语基和语言运用三大考点的能力提高。然而,如此重要的一块,每届高考的实际情况却是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卜几点:一是重视立竿见影的语言基础训练,轻视效率不明显的阅读;二是重视题干的审读,轻视对语言环境的揣摩;三是重视题目的阅读区间的分析,轻视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尤其缺少对截取自阅读材料的语言进行剪裁的训练。鉴于此,我们应该从以卜几个方面复习备考:

一、要侧重要求学生掌握命题特点

1.现代文大阅读选文的一般特点

从历年高考来看,故乡情怀、文化寻根、和谐共处、本真情感、人生感悟、颂扬名人等题材是散文阅读命题者所钟爱的。这些题材总体上旱现出贴近生活、关注人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思辨性强等特点。所选文本的篇幅大部分在1000~1500字,以一千二、三百字为最多。在语言上,语法典范,有陶冶与引领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实用性,有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能提升考生的人生境界,促进考生的发展。文本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融,有利于课程文化的建设。

2.现代文大阅读设题的特点

纵观历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形式,我们发现在设题和答题上也同样有一些规律可寻:①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②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⑧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④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⑤保持题型的相对稳定、整齐。⑥开放与限制结合,体现了探究性阅读的特点。

二、要侧重正视训练,注重做好练习分析,加强能力培养

练习题要精选,切勿求多。根据高考说明要求精心设计练习题进行训练,最简单的方法是精选近几年高考题中的精品题。虽然说高三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经过几年的训练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解答开放性题型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应作为训练的重点。但仪抓训练不行,还得对练习作分析。分析练习绝不是对答案,而应该让学生知道所以然,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章学知识,以及回答问题时常用的套路,即使用正确的套话,再添加一些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正确答案就出来了。如问“作用”,它的答题套路是:于法+于法结合内容产生的效果。如2005年全国卷(三)第17题,作者用了反衬于法,反衬的作用是以次衬主,突出主体。第三段描写主体是山峰的气势,夜晚看到的是“山影”,山影在火光的衬托卜-“令人魂悸魄悚”。整合起来就是这一描写反衬张家界夜空山影的摄人魂魄。

另外,通过练习,我们可以将现代文阅读题中主观性表述题的解题步骤归纳为五步:第一步,对试题中的文章(段)作仔细通读。第二步,审清题干包含的有关信息,如要解答什么问题,表述上有什么要求,字数多少,叙述角度有无限制等等。第三步,找准题干所提问题在语段中的具体位置。第四步,在通读语段后,确定哪些文字与要解答的问题有关,从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第五步,按答题要求,对文中的信息作必要的整合,使答案表意准确全面、文字简洁、结构合理、符合答题要求。

三、要侧重摸索规律,总结答题方法

篇5:现代文阅读训练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现代文阅读在高考中占有很高的比重,阅读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考试的成败。

2、技巧:

3、情感:较强技巧训练,减轻学生对阅读题的恐惧感,增强自信,进而提高整个考试的得分。

教材分析:

现代文阅读在高考中占有很高的比重,阅读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考试的成败。掌握好阅读技巧,理解题目的真正意图,把握考察方向,就可轻而易举地攻克这个难关。

学情分析:

整个试卷,除了作文,现代文阅读使学生最害怕的,因为每次都拿不到多少分,尽管文章都看懂了,但就是摸不着答题的方向,写出来的答案不少,但得分缺少的可怜。为此,我对现代文(实用文)提问方式进行了一些归纳,并总结出了一些答题的步骤和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这类型的题目有了一定的方向,现阶段训练的重点是将这些步骤记牢,将技巧训练熟,同时教会学生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方向。

难点和重点

记牢答题步骤,如何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方向

教学过程

1、导入:近期阅读情况的小结,引入本课学习内容。

2、投影练习

《人淡如菊文藏金》第5题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林斤澜的“笑”,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是对文章人物细节的分析。“笑”是林斤澜的笑,首先要看清传主为什么笑,笑的目的何在——这是浅层的理解,这一点必须要写;再者,问题以提到“笑”出现在开头和结尾,那么这个细节一前一后很明显有前后照应的作用,(这是套话,文章前后内容一致,必然有这作用,学生要记牢这种套话)。作为传主的行为,文章中的任何传主的行为都是为了塑造专注的形象服务的,所以要归纳出传主在这些“笑”中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或形象特色,1 这是文章的主旨,一定要思考。

第6题:第四、五段用大量的篇幅写汪曾祺和张爱玲两位作家,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分析:这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其中包含写作方法的鉴赏。首先归纳两位作家的情况,接着对照传主,思考传主语者两位作家的异同。这里要提醒学生,无论什么文章,文中的任何情节都是为了衬托出文章的主旨,尤其是人物传记,所有的内容都是为了表现出传主的性格特征,其他与传主看似无关的内容,也也是服务于传主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阅读方向。

3、对题目的分析有学生来进行,老师补充。

4、投影答案,学生交换答案评分

5、投影学生答案,学生解释评分理由。(抽两位学生)

6、老师点评。

7、强化训练阶段

《拯救诗人》第5题,第6题

第5题:综观全文,应该如何理解“拯救诗人”这一标题?

分析:对标题的理解,实为对文中词句的理解。首先分析标题本身,从本义即字典义理解“拯救”和“诗人”两词,解释隐晦的地方,接着在文章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信息,整理归纳;最后从文章写作目的,即主旨的角度再次理解标题。

第6题:文章在主写何路的同时,还穿插写了曾德旷和卧夫,试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与上一篇文章的考察方向一致,答题技巧接近,故分析略)

8、学生分析题意,老师补充。

9、交换答案,评分,阐述理由。

10、步骤:

1、审题。对应考点,分析题意。

2、注意分值,安排答题层次。

3、分点作答,注意概括要点。

11、作业(略)

小结

篇6: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一

一、【考纲内容及解读】

探究主旨能力层级为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所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人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通常指能够概括分析文章描写的事物,阐述论证的观点,介绍说明的道理以及作品表达的感情;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通常指能够对作者的观点看法作出中肯适当的评述,判断其正误,分析其意义,甚至要谈出自己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体会与认识,要融进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某一方面的感悟。【命题角度】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2)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题型】 第一种类型,文本探究类。这类试题研讨的话题往往结合对文本中某一个内容的理解来进行,答案指向比较明确,我们可以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提炼相关要点作答。第二种类型,联系现实类。这种题型命题人要求考生联系现实结合文本作者的观点、态度、价值观等进行探究。第三种类型,启示类,这类题实际是考查文本给学生带来的生活启示。

二、典型例题回顾:

(一)文本探究类

1、《四堡雕版》

文中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①第一个问句,表明作者对四堡雕版儒雅景象的期待和进行实地考察的愿望;中间三个问句,表现作者在面对四堡雕版现实窘境时的痛心、无奈与不甘;最后一个问句,表现作者对四堡雕版前途的担忧,强烈呼吁对这种文化遗产进行拯救。

②五个问句,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表现了作者对四堡雕版文化历史兴衰和未来命运的反复思考与追问,形成文章内在有机的文脉,串起全文。

2、《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或“赞叹”)。②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和反感。③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④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

3、《听 雨》

“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8分)参考答案: 第一问:①南方老城的雨,给他留下了古旧、神秘的童年记忆;②川滇边界山区的雨,给他留下了特殊年代苦味的记忆;③陕北高原的雨,给他留下了农村生活绿草般温馨的记忆。第二问:听雨就是听一个人的心声,听一个时代发展变化的脚步声。

4、《樱 桃》

第⑦段称赞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其实,作者当时根据自己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观察与思考完成的这篇文章,同样显示了他的“见识与魄力”。请结合文本,从两个方面谈谈作者的“见识与魄力”。(8分)

参考答案:(1)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敏锐发现和积极肯定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作者通过对桐庐长街变化的观察,敏锐地感受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并通过对桐庐风貌的描写,赞美与肯定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2)对改革发展前景的信心和期待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作者笔下的樱桃,虽未完全成熟,甜味也只是淡淡的,但还是让作者欣喜;樱桃“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发生命的力”,预示着未来更大更多的收获,作者对此抱有坚定信心。(3)对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洞察和关注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更多关注物质生活的进步与变化;而作者却从影院前人群兴奋、专注的神情,景区内游人激增的现象中,洞察到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的渴求。(4)大胆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作者赋予在古诗词中象征惜春的“樱桃”以新的寓意,再借品赏齐白石的画丰富其内涵,以此体现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讴歌当时那种坚实、健旺、充满生机的时代精神。(5)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和思考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对桐君山历史气息的描述,对桐君祠重修的肯定,表现了作者对改革开放之初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的关注;同时,对这些景点被游客冷落的现象,作者也流露了些许遗憾。

6、《马 缨 花》

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6分)

参考答案: 第一问: 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②“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第二问: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二)联系现实类

1、《粮 食》

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①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②可以从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等角度来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示例)近年来,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食物的需求,某些商家为追求更大的利益,有意忽略了食物天养天成的过程,市面上出现了速成鸡、催熟西红柿、篡改基因的食品、甚至毒鸡爪等,这些都是人类贪婪的表现。他们对食物毫不尊敬,对人的生命也无敬畏之心,丧失了自己的良知和灵魂。

2、《耳边杜鹃啼》

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8分)

参考答案:答案示例一: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城》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鹃鸟啼叫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了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

答案示例二: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杜鹃鸟的文学形象总是或隐或显地与“不如归去”的啼鸣声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经常用杜鹃鸟啼来表达思归之情。比如本文引用的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点。即使在作者看来,杜鹃鸟的叫声也表达了思归之情。可见,杜鹃鸟作为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归之情的文学符号。

答案示例三: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杜鹃鸟这一文学形象蕴涵丰富:杜宇望帝的传说表达了爱国思想;“姑嫂鸟”的故事表现了求真求美的理想;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表达了思乡之情。这些丰富意蕴,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三)启示类

1、《浣花草堂》

要全面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6分)

参考答案: ①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②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诗歌所描写的对象。

③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④不片面理解诗人作品,不凭主观随意取舍。

(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可)

2、《记住回家的路》

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参考答案: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面对现实提供的一切可能性,我们不应闭塞与拒绝,要保持自己的心灵家园。

3、《牛铃叮当》

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5分)

参考答案:①本文主旨: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

感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利益,忽视了最淳朴、善良、纯粹的东西,所以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经济如何发达,都应该保持那颗淳朴、善良、纯粹的心。感悟:当今快节奏的生活节奏已经消磨了人们内心的那份宁静、淡泊,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人们失去了很多,但并未觉察;内心的那份质朴、宁静已尚存无几,正如文中最后的牛铃依旧叮当,但少了往昔的悦耳和悠扬。

五、归类小结 探究题的主要特点

①题干有标志。一般出现“探究”字样,有时出现“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请联系实例”等字样。②思考有依据。要求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③观点有创新。要求有自己的思考,有不同于作者的看法,且稍有深度。

④答题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答案要表述的意思一般不会只有一层。【答题模板】

面对探究题时,可以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类型,然后确立观点,观点必须明确,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表述多用判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认为„„”“我觉得„„” “我赞成„„”等。

1、文本探究类(观点+文本)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等。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注意摘录或者化用文本的相关字词句,整合成话,扣紧观点进行分析。

2、联系现实类(观点+事例)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等,此类题目,分析过程要注意事例的叙述简洁,分析到位,材料与观点要相互融合。

3、启示类(文本+现实+观点)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这句话给了你哪些启示”等。解题思路:先表明观点,后论述。重在作出自己的判断,前提是由文本而发。无论是感慨还是体验,都必须是立足自我,见解独到。解答时必须注意限制性条件,围绕限制性的内容指向,联系文本进行分析阐述。

概括主题的方法:

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主题,也往往与中心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思想,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

3.分析议论抒情句法。这些句子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的主题。

4.联系背景法。有的文章,只有了解它的背景,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主题。要特别注意文后的注释说明的文字。

篇7: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一

学案1 了解传记的文体特点,掌握阅读方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明确《考试大纲》对传记阅读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传记的文体特点,掌握阅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更加耐心解题,并学会从优秀的传记篇目中汲取精神力量。

二、教学重点

依据近三年高考传记阅读试题,吃透考纲,掌握阅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

了解传记的文体特点,掌握阅读方法。

四、预习要求

课前做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传记阅读试题,认真思考如何读懂文章, 思考传记阅读的解读方法。

五、学情及命题分析

①在选材上,仍将以传记类文本阅读为主,能力要求及设问方式不会有太大变化。

②对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将成为不容忽视的命题点,尤其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

③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题,将更注重综合,要求考生经过分析概括后得出答案。④探究题将进一步受到青睐,探究题的点和面将进一步拓宽,要求评价贴近文本。

六、教学方法

探究

讨论

提问

讲解

质疑

总结

七、教学课时:2课时,1课时方法介绍,1课时习题训练

八、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研透全国卷】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地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 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相关链接】

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答案:BE

解析:A项,“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过于绝对,文中表述的是“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C项,拔高了人物形象。D项,不认同的是“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不是“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

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②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③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②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③现行奥数教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②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③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④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

一、了解文体特点,明确阅读重点 1.知文体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2.明特点 3.抓重点

传记阅读的中心任务是梳理传主的生平经历,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追溯其事业、人生等方面成败的原因。因此,阅读传记,要善于提取四要素、八问题,抓重点内容。

二、传记的阅读技巧

阅读传记,可以采用“五步十字”真诀:

第一步:画“线”:就是在阅读传记文本时画出关于传主的人生成长经历或轨迹的相关语句,这是文章的线索。

第二步:筛“事”:就是筛选出“事”,传主有哪些“事迹”“成就”“贡献”“行为”“经验”等。

第三步:找“境”:就是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找出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语句,并体会其意图。一个人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其所处的特定时代及其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第四步:品“细”:就是找出刻画传主的细节并体会其作用。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关注这些,在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的同时,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第五步:想“旨”: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想一想作者传达了传主怎样的思想、性格、观点等,这需要结合传主的事迹思考。二)是想一想传记中的评论性语句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作者评论的传记一般称之为评传,评传是传记中的跨类文体,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一方面有对人物生平较完整的叙述,借以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传记中的“评”往往是文章的要害。因此,读懂这类文章必须注意分析作者的评论性语言。

三)是想一想除了传主之外的人物作用及相关链接内容的作用。

(三)、[范文阅读示例] 例文 读文示范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第一步:画“线”

请用横线标出陈忠实文学创作成长经历的时间性语句。第二步:筛“事”

读赵树理、柳青作品,萌发文学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信任》获奖,确立文学自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篇小说《白鹿原》成为文学经典。第三步:找“境”

请用着重号标示交代陈忠实的生活时代和社会环境的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对塑造传主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品“细”

1.脱下中山装意识到自己________→面对世界,他痛感________________→对各种新近读过的作品有困惑,又有启发,他认识到_________________→多年后回忆往事,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步:想“旨”

1.陈忠实是从哪些地方剥离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文学巨著《白鹿原》。

答案:第二步:在家乡,想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散文《夜过流沙沟》发表,文学生涯正式开始 加入中国作协 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成为专业作家 将剥离的愿望写进《蓝袍先生》,出访泰国

第三步:陕西农村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陈忠实出生于陕西农村,这是他能从赵树理、柳青的作品中获取文学滋养的原因之一,中山装换成西装,让他的思想有了转变,面对社会环境,这种剥离的愿望更强烈,要从思想上打开自己。第四步:

1.答案:就是蓝袍先生

要从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有要剥离的愿望

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确立在文学上的地位 自己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 2.答案:“陈忠实的句子”应指陈忠实的文学成就,而“永留人间”是指他的文学成就对后世的影响。第五步 1.答案: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④从自身的文学成就中剥离。

2.答案: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 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答案:AD 解析:B项,“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说法不准确,文中“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只是他个人的感觉。C项,“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错误,这是陈忠实受到刺激后的真实体验,是一种正确的判断。E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错误,陈忠实的文学生涯是有曲折的。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的。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回到原文,找到题目的对应信息。细读全文可以发现,文中第3自然段中说“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然后可以以此为基点从上下文中寻找关键信息。这里的小说指的是《蓝袍先生》,陈忠实在《蓝袍先生》中表达了要从赵树理、柳青的作品特色中剥离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的愿望;1985年,他出访泰国,第4自然段中明确地说他“痛感自己需要„„打开自己”。由此即可得出答案。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解析:回答此题,重点要理解这个句子。结合文章来看,“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指的应该是陈忠实的作品;“永留人间”指的是虽然陈忠实去世了,但他的作品却永留人间。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考虑陈忠实作品的重要性。细读原文可以发现,对于陈忠实作品重要性的评价主要在相关链接①中。筛选其中的重要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解析:回答第一问,应注重分析“剥离”和“寻找”在文中的意思和具体表现。如“剥离”指陈忠实想把自己的作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即褪去赵树理、柳青文学特征的影响;“寻找”指陈忠实想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特色,创作一部有自己特色的小说。然后可以发现“剥离”和“寻找”存在着辩证关系。第二问,从文中筛选出“剥离”的相关内容,即可得出具体答案。

(四)、方法总结: 阅读传记,可以采用“五步十字”真诀:

第一步:画“线”。第二步:筛“事”。第三步:找“境”。第四步:品“细”。第五步:想“旨”。

(五)、布置作业:完成《创意课堂》p151-152

九、板书设计:

“五步十字”真诀: 第一步:画“线”。第二步:筛“事”。第三步:找“境”。第四步:品“细”。第五步:想“旨”。

教学反思: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传记阅读》

学案2 传记常见题型(一)——筛选整合信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传记阅读方法,筛选整合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三大题型:“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和“传主作出贡献、取得成就的原因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的概括与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更加耐心解题,并学会从优秀的传记篇目中汲取精神力量。

二、教学重点:

研习高考传记阅读试题,吃透考纲,掌握阅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三大题型:“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和“传主作出贡献、取得成就的原因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的概括与分析”。

四、预习要求:

认真思考如何读懂文章, 思考传记阅读的解读方法。

五、学情分析

筛选整合信息,是传记阅读最常考的考点,传记是以写人为主的一种文体,因此筛选整合信息常常围绕“传主”来命题,结合近几年高考题型,这方面体现在传记这一文体中有三大题型:“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和“传主作出贡献、取得成就的原因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的概括与分析”。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和训练。

六、教学方法

探究

讨论

提问

讲解

质疑

总结

七、教学课时:2课时,1课时方法介绍,1课时习题训练

八、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结合近几年高考题型,这方面体现在传记这一文体中有三大题型:“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和“传主作出贡献、取得成就的原因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的概括与分析”。

(二)题型1 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

传主的事迹,构成了传记材料的主体,直接对表现人物形象的特点、品质以及思想风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阅读一篇传记,首先应该围绕传主的事迹来进行梳理,看看写了有关传主的哪些事迹,再进行概括归纳。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题干中有“如何”“形成”“成为”“事迹”“人生经历”等字样;(2)在辨别时学会转换问法,如“如何形成”可以变换为“经历了哪些事件形成的”。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的事迹主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2)文中写了有关传主的哪几件事?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介绍)×××的?

“四出”法概括分析传主事迹 1.“找出”时间变化的语句。传主的事迹可能不止一处,不同时间的事迹要分别列出。2.“画出”地点变化的语句。地点的变化也有可能标志着传主事迹的变化,概括传主事迹需要注意地点的变化。3.“标出”称谓(职位)变化的语句。对传主称谓的变化,标志着传主身份、官职、工作情况的变化,也体现出传主事迹的变化。4.“析出”工作的内容与性质的变化。传主的工作是其事迹的具体体现,概括传主事迹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传主工作的内容和工作性质的变化。【答题模板】

第一步,浏览筛选。根据题目要求,浏览全文,搜索相关信息,找出答题区域。

第二步,切分层次。对传主事迹的概括,要注意根据时间、地点、称谓、工作的内容将其事迹合理切分为若干点,并用简要的语言归纳概括。

第三步,调整组合。对内容相同的工作,要注意整合;对内容相近的工作,要注意区分。

例1

[2017•河北省邯郸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①2016年1月13日,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周有光迎来了111岁大寿。这位文化名人一生的经历可谓充满传奇色彩,精彩异常。11日上午,周有光外甥女毛晓园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舅舅在百岁之后仍然思路清晰、眼界开阔,只是这两年身体确实比以前差了一些,他还一直关心国家、世界上发生的大事。”

②周有光十岁时,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后来,与同为语言学家的吕叔湘成为同学。1923年,成绩优异的周有光中学毕业,在亲友的资助下,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

③1925年,周有光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一同前往日本留学。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于光华大学。在此后十多年的时 间里,他基本都在经济、金融领域工作,并出国任职。解放后,他放弃了海外优裕的生活,毅然选择回国。

④在周有光的工作经历中,最为人熟知的或许就是他参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工作。有资料称,是周有光主导建立汉语拼音体系的,他也因此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⑤1955年10月,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为期一个月的会议结束后,组织上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就这样,周有光在50岁左右时,改行专职研究语言学,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⑥改行之后的周有光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拟订《汉语拼音方案》的工作,在三年的时间内,周有光认认真真工作,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在与他人的通力合作下,该方案最终于1958年正式公布。之后,周有光又提出了“文字三相分类法”(符形、语段、表达法),并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学习、借用、仿造、创造”四个阶段,对汉字文字学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⑦在周有光的传奇人生中,还有这样一段为人津津乐道的趣事,他曾经做过爱因斯坦的“陪聊”,他们见过两次。周有光是极少见的和爱因斯坦聊过天的中国人。

⑧在《周有光百年口述》一书中,周有光这样描述:“打完仗,何廉到美国,我也到美国,他到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教授,爱因斯坦也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教授。他跟我说:‘爱因斯坦现在空闲得不得了,想找人聊天,你高兴跟他聊天吗?’我说:‘当然很高兴。’这样,就两次去访问爱因斯坦。我们是一般的谈话,就当时的国际形势、当时美国发生的情况,随便讲讲。为什么我会把这个事情忘掉呢?因为谈话内容没有特点。这是一个遗憾的事情。也不可能有特点,因为他的研究方向跟我不一样。我跟爱因斯坦谈过两次,只是随便的聊天,没有学术性的,所以我就不放在心上„„”

⑨到了晚年,乃至年过百岁之后,周有光仍然精神健旺,没有停止思考,先后出版《朝闻道集》《拾贝集》《周有光文集》等作品,撰写了大量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文章。文化批评家解玺璋曾这样评价道:“他达到了勇者无惧的境界。”

⑩在叶芳的眼中,周有光既是一位思维敏锐的学者,也是一位宽厚待人的老人:“他过生日,有很多人去看望他。他现在身体很弱,坐那么长时间听别人说话是很耗费体力的,但他特别宽容,不会阻止别人说话,静静等着人家离去。这是一种很高的人格。”

⑪“周老先生自己说过,从来都是把坏的东西尽快忘掉,记住的都是生命中有趣的、美好的事情。”叶芳说,“周有光对世界新奇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心,他很多次提到高铁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也非常想坐一次高铁回常州老家,但他心里知道,再也不可能做这样的长途旅行了。”

⑫中评网称周有光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苏培成称其“敢于说真话、说实话”;《晶报》也称他“敢讲一般人不敢讲的话”。(选自中国新闻网,有改动)【相关链接】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他是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他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 学领域发表过《中国拼音文字研究》《汉字改革概论》《世界字母简史》等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百度百科)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领域作出了哪些突出贡献?请简要说明。[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在语言文字学领域”限定了范围,“哪些突出贡献”实际就是包含突出事迹,由此可知此题为“事迹概括”题型。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答题前指出时间词,画出地点词,标出职位词,再根据题干“在语言文字学领域”寻找相关区域。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第④段 在工作经历中,周有光为人熟知的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⑥段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周有光做的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⑨段 周有光晚年做的事:撰写了大量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文章。

相关链接 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领域的成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参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工作

主导建立汉语拼音体系

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又提出了“文字三相分类法”„„并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学习、借用、仿造、创造”四个阶段 他在语言文字学„„专著30多部„„广泛影响

[尝试答题] ①主导建立汉语拼音体系,参与制订《汉语拼音方案》,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②总结文字发展规律,提出“文字三相分类法”,并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学习、借用、仿造、创造”四个阶段。③著作等身,发表的30多部专著、300多篇论文,产生了广泛影响。

(三)题型2 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是传记类文本考查的又一个热点题型。因为传记本身就是以写人为主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刻画人物、表现人物。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应该建立在对传主事迹概括的基础上。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题干中有“人”“性格”“形象”“特点”等字样。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 法。

[2011•广东省卷]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通过文章可以看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2)通过×××事件,反映出传主怎样的性格?(3)从文中可看出×××是一位怎样的人?

“三步”概括传主形象 第一步:梳理事件

1.梳理出文中的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性格)。2.区分文本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抓评议性、概括性的词句。第二步:思考细节

从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事迹和形象(性格)。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主要人物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第三步:关注关系

关注主要人物与各方面的关系,即要从主要人物与时代,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事迹和形象(性格)。“主要人物与时代”“主要人物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类文本的经纬。

1.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主要人物。要理解主要人物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因素。

2.理解关系网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人物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别要注意其他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评价。

例2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①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②《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③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④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 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治学有什么特点”,这一字眼已界定要回答顾炎武在治学方面的形象特点。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有关《日知录》的成书过程的叙述,集中在文本第②段。本题主要是对事件的梳理。第一句是评价总说,下文用事迹来阐述。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评价概括性词语 第②段第1句是作者对《日知录》的评价。评价的关键语句是_____________。

重要事迹(梳理事件)“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体现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成长经历(思考细节)“从小读书,‘每有所得„„时复改定’。一旦发现„„一律删去”体现出顾炎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书的命名(关注关系)《日知录》取《论语》子夏之言,“供后人研讨”,可知他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的________的风格。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

积少成多,不断增改,求真务实

治学求真务实、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

实事求是,做事严谨

[尝试答题] 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

(四)题型3原因的概括与分析

原因的分析概括是指传主作出贡献、取得成就的原因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的分析概括,因为任何人的成功或个性品质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这与个人的天赋、良好的性格、环境的影响、后天的努力等因素有很大关系,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高考也常常在这方面设题。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1)题干中有“原因”“因为”“理由”“为什么”等字样;(2)题干中往往提到传主某一方面的突出特性或特殊事件。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吴文俊的教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从全文看,×××为什么会坚持×××?(2)是什么原因让传主走上了×××路?(3)结合全文,分析×××成为×××的原因。

分析概括传主贡献、成就、个性成因,注意“3联系”

分析概括传主作出贡献、成就的原因或者其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入手作答:主观原因多从个人的成长环境、天赋、努力程度等角度考虑;客观原因多从社会时代特点和别人的帮助等角度考虑。具体思考时应注意“3联系”: 1.联系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关注“相关链接”

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人物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

2.联系人物的成长经历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

深刻地认识人物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人物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3.联系传主与他人的关系

主要人物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其个性品质及成因,是阅读答题的一条通道。

例3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阅读传记《一代通儒顾炎武》(文本见本专题学案2[例2]),完 成下面题目。

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有“经学大师”“世人楷模”“为什么”,由此可知此题属于“分析传主成就的原因”题型。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时代背景和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中“遍游华北„„都有研究”可知他________,为人敬佩;“晚年治经侧重______,开清代朴学风气”,提倡“________”的实际学问,不愧为经学大师。

传主和他人关系 在交友过程中,他被人称道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

(心路历程)他是经学大师源于他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______”“________”。可见他谦虚谨慎,严于律己。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学问广博

考证

经世致用

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

博学于文

行己有耻

[尝试答题] ①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②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③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

(五)归纳总结:

题型1 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

“四出”法概括分析传主事迹 1.“找出”时间变化的语句。传主的事迹可能不止一处,不同时间的事迹要分别列出。2.“画出”地点变化的语句。地点的变化也有可能标志着传主事迹的变化,概括传主事迹需要注意地点的变化。3.“标出”称谓(职位)变化的语句。对传主称谓的变化,标志着传主身份、官职、工作情况的变化,也体现出传主事迹的变化。4.“析出”工作的内容与性质的变化。传主的工作是其事迹的具体体现,概括传主事迹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传主工作的内容和工作性质的变化。【答题模板】

第一步,浏览筛选。根据题目要求,浏览全文,搜索相关信息,找出答题区域。第二步,切分层次。对传主事迹的概括,要注意根据时间、地点、称谓、工作的内容将其事迹合理切分为若干点,并用简要的语言归纳概括。

第三步,调整组合。对内容相同的工作,要注意整合;对内容相近的工作,要注意区分。题型2 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三步”概括传主形象 第一步:梳理事件

1.梳理出文中的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性格)。2.区分文本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抓评议性、概括性的词句。第二步:思考细节

从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事迹和形象(性格)。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主要人物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第三步:关注关系

关注主要人物与各方面的关系,即要从主要人物与时代,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事迹和形象(性格)。“主要人物与时代”“主要人物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类文本的经纬。

1.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主要人物。要理解主要人物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因素。

2.理解关系网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人物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别要注意其他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评价。

题型3 原因的概括与分析

分析概括传主贡献、成就、个性成因,注意“3联系” 1.联系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关注“相关链接” 2.联系人物的成长经历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 3.联系传主与他人的关系

(六)布置作业:完成《创意课堂》专题设计三十二

九、板书设计:

题型1 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

“四出”法概括分析传主事迹 1.“找出”时间变化的语句。2.“画出”地点变化的语句。3.“标出”称谓(职位)变化的语句。4.“析出”工作的内容与性质的变化。题型2 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三步”概括传主形象 第一步:梳理事件 第二步:思考细节 第三步:关注关系 题型3 原因的概括与分析

分析概括传主贡献、成就、个性成因,注意“3联系” 1.联系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关注“相关链接” 2.联系人物的成长经历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 3.联系传主与他人的关系 教学反思: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传记阅读》 学案3

传记常见题型(二)——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传记常见题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传记常见题型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更加耐心解题,并学会从优秀的传记篇目中汲取精神力量。

二、教学重点:了解传记常见题型。

三、教学难点:了解传记常见题型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四、预习要求

了解传记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物的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

五、学情分析

建议考生复习时要善于借鉴小说和散文的知识与经验,同时抓住传记的主旨、构思以及语言特征来解答问题。

六、教学方法

探究

讨论

提问

讲解

质疑

总结

七、教学课时:2课时,1课时方法介绍,1课时习题训练

八、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实用类文本都有其鲜明的文体特征,传记的文体特征体现为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传记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物的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

在实际考查中,对传记中段落作用、细节描写、人物陪衬以及环境描写设题较多,对于材料的选择与组织也常有涉及。

考生复习时要善于借鉴小说和散文的知识与经验,同时抓住传记的主旨、构思以及语言特征来解答问题。

(二)题型1分析文体特征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笫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1)题干中有“特点”“特色”“特征”等字样;(2)题干中有“组织”“安排”“顺序”等字样。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请简析本文在选材方面的特色。

(2)本传记选取事件多、事件跨度大,文本是怎样组织起来的?(3)本文材料的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分清题目类型,选准答题角度

1.从凸显人物的角度分析选材。传记的材料是为传主服务的,有关传主的材料要能体现传主的品格和性情,要真实和典型。

2.从表现主题的角度分析选材。作者为传主作传,有其创作意图和要表现的主旨,一个人物一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之所以选这些材料,与要表现的主题密切相关。

3.从表现手法及语言的角度分析选材。传记不是流水账,需要讲求一定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因此作者常常采用对比、映衬、点面结合、详略结合等手法,这些手法在选材上都有体现。语言方面,可从语言风格、句式等角度分析。

例1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 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 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已经明确了“文本有什么特点”,所以本题考查文章的文体特征。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根据题干中的“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可从内容(传主、主旨)、行文脉络、语言特色等角度分析。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行文结构(表现主题角度)这篇自传共有11个段落,分为五个层次:第1~3自然段,介绍朱东润先生的家境、任职情况及献身传记文学的原因;第4~5自然段,讲述古代文学作品对近代传记文学的影响;第6自然段,讲述别传对传记文学的影响;第7~9自然段,讲述国外传记文学对中国传记文学的影响;第10~11自然段,讲述的是朱东润先生自己对传记文学的认识体会和给明代张居正写传的创作实践。所以文本偏重________,介绍了传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主角度(凸显人物角度)文章前三段及相关链接,体现了传主的________,也使其生平经历和学术二者交融。

表现手法及语言角度 行文中“掺沙子”“穿新鞋走老路”等口语,使文章读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学术经历 传记文学观及形成过程 家国情怀 通俗易懂,平易自然 [尝试答题] 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三)题型2分析表现手法 角度一

把握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包括线索与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与 照应、开头与结尾等。

传记,多用顺叙的手法。一般是按传主的成长经历去安排的,但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或几个侧面来表现人物的魅力。背景材料通常会灵活穿插、巧妙安排在文中。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4•辽宁省卷]本文第①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题干中常有“某段”“某句”“作用”“用意”等字样。

[2013•广东省卷]简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013•辽宁省卷]本文第6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常见的设问方式:

(1)×××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2)文中反复强调××这一××特点,请从结构安排方面对其表达效果进行赏析。

“内容+结构+手法”

解答这类句段结构作用分析题要从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角度去答。不过,必须要扣住传记的文体特征去答。如内容作用,则要指向表现传主和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结构作用,则要与传记的结构特征联系在一起。另外,术语使用不可混乱。不能使用如“为下文某情节作铺垫”之类的文学类文本术语,最好用一些通用术语,如引出下文、照应开头等,再适当地突出传记术语,如“传主”“真实性”等。

例2 [2014•辽宁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②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

③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④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 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刻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串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

⑤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

⑥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中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⑦在这次考察中,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⑧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⑨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

⑩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本文第①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已明确“第①段有何作用”,可知此题属于“句段作用”题。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句段作用题可从内容(传主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结构和文体特点等角度去回答。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内容 第①段写了:侯仁之放弃医学,投考历史专业,是要给社会治病,表现了传主______________的品质,使人物形象________。

结构 第③段写了:侯仁之在英国,逐渐接受历史地理学概念,并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对许多城市充满热爱,这都和他是为________分不开的,为下文的____________作铺垫。文体特点 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也体现了传记的________。

[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关注国家命运

更丰满

社会治病

研究和成就

真实性

[尝试答题] ①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②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③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④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作铺垫。

角度二 赏析传记中的细节描写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描写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1•湖北省卷]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价。题干中一般有“细节”“小事”“写法”“手法”等字样。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本文追述×××的往事有几个细节,举例说说这些细节的写法体现了传记什么样的特色。(2)×××细节对刻画传主形象有何作用?请分析。细节描写作用及答题模板

思考角度

1.传主角度: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传主的精神品质,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 主的特征。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2.读者角度: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符合读者的心理需要。

3.艺术效果角度:让人物真实可信。要把人物写好,就要写其普通的一面,因为读者是普通的公民,他愿意接受伟人身上普通的一面。这样的描写会让读者觉得真实亲切,易于接受。答题模板

(1)写人细节

①思维趋向:细节内容+独特形象+表现主题+读者心理。

②答题句式:通过描写„„细节,„„地刻画出一个„„形象,突出„„(主题思想),给读者„„感受。(2)场面细节

①思维趋向:细节内容+读者感受+表现主题。

②答题句式:通过对„„的描写,传神地写出在场人„„的心情,烘托了一种„„的现场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真实性和感染力都很强,真实地反映了„„,表达了„„的情感倾向。

例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可爱梁宗岱 梅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化界,梁宗岱算是浪尖上的人物。

他祖籍广东新会,聪颖早慧。有一次,一群记者登门访问在文坛崭露头角的诗人梁宗岱,前来开门的是一个小孩,问:“你们找谁?”“找你爸爸梁宗岱。”“我就是梁宗岱。”开门的小孩说。此时梁宗岱十六岁,还是个中学生呢。

梁宗岱1923年被保送岭南大学文科,第二年赴法国留学。留法期间,他与法国象征派诗歌大师瓦雷里的相识相知,以及从罗曼•罗兰口中所获的赞誉,成为他终身受用的人生经历。梁宗岱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法文系主任兼教授,同时兼任清华大学讲师,年方二十八岁。1941年至1944年受聘于复旦大学,任外国文学系主任,跻身于著名教授、学者行列。

梁宗岱性情放达可爱。梁宗岱的可爱,主要缘于他的好辩,而且他与人争辩的缘由,多是纯粹的理论问题。1931年1月,徐志摩等人创办的《诗刊》创刊,上海新月书店发行。创刊号发行不久,远在柏林的梁宗岱写信给徐志摩,谈论他对《诗刊》的看法。信末,梁宗岱说:“这种问题(即诗)永久是累人累物的。你还记得吗?两年前在巴黎卢森堡公园旁边,一碰头便不住口地啰唆了三天三夜,连你游览的时间都没有了。”

20世纪30年代的北大教授温源宁,曾对梁宗岱与人争辩的情景做过生动描述:“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起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 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也完全照样。辩论的题目呢,恐怕最难对付的就是朗弗罗和丁尼孙这两位诗人的功过如何。要是不跟宗岱谈,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么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梁宗岱与人争辩甚至会“动武”。著名学者、教授、古希腊文学翻译家罗念生先生曾在文章中回忆道:“1935年我和宗岱在北京第二次见面,两人曾就新诗的节奏问题进行过一场辩论,因各不相让竟打了起来,他把我按在地上,我又翻过身来压倒他,终使他动弹不得。”而梁宗岱任教于复旦大学时的一位学生,在回忆文章中也记录了梁宗岱与一位中文系老教授为一个学术问题争论直至交手的场面:“两人从休息室一直打到院子当间,终于一齐滚进了一个水坑;两人水淋淋爬了起来,彼此相觑一下,又一齐放声大笑„„这两位师长放

浪形骸的潇洒风度,令一些讶然旁观的学生永远忘不了。”

梁宗岱教授上课的时候,讲到忘我处,经常捋起衣袖,露出上臂肌肉,“炫耀”自己的强壮,强调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学生被他的这种亲切所感染,整个课堂气氛让人如沐春风。

1944年秋天,正在复旦大学任教的梁宗岱刚刚完成一个学期的授课任务,正赶上蒋介石物色“智囊团”人选,他看中了在知识界有影响的梁宗岱,就派人持他的亲笔信来召见梁宗岱,前后三次召见都被梁宗岱婉言拒绝了。第四次,由徐道麟坐蒋介石的轿车来到重庆北碚,要亲自接他去见蒋介石。徐是梁宗岱留欧时的同学,又是蒋介石的亲信。他来之前曾先打电话通知复旦大学校长章益,梁宗岱知道这一次走脱不了,只得出面周旋。他见到徐道麟后便说:“老同学,我刚下课,肚子饿得叫了,咱们先上馆子吃一顿再说。”于是他拉上章益校长一同下饭馆。在餐桌上,梁宗岱不断饮酒,并装出一副醉态,摇摇晃晃地对徐道麟说:“今天不能去拜见蒋总裁了,改天再去吧。在北碚兜兜风,就送我们回学校好不好?”就这样,他巧妙地躲过了蒋介石的“召见”。(有删改)有人认为,传记最后一段与主题无关,应该删去,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联系文本,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理解。[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关键词“最后一段”“删去”,看似是考“句段作用”题型,细看是写了梁宗岱谢绝蒋介石“召见”的场景,实际是考结尾“细节描写作用”题型。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尾段内容(细节内容)________描写,即梁宗岱谢绝“蒋总裁”“召见”的场景。独特形象(传主角度)________描写,“假装喝醉”“摇摇晃晃”表现了梁宗岱________的性情,折射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风骨。

表现主题+读者心理(读者角度)让读者了解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书生本色形象。让人物真实可信(可答可不答)。画龙点睛,提升人物精神境界。

结构上(从句段作用考虑)和第1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呼应。[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场景

细节

机智幽默

不屈从权贵 不为功名折腰

放浪不羁

笑傲王侯

浪尖上的人物

[尝试答题] 不能删。传记收束段主要描写梁宗岱第四次谢绝“蒋总裁”“召见”的场景,是传记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是凸显了梁宗岱放浪不羁、笑傲王侯的书生本色,展现其灵活机智、幽默风趣的性情,折射出梁宗岱不屈从权贵、不为功名折腰的风骨;二是与传记开头“浪尖上的人物”相呼应,既圆合首尾,也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人物的精神境界的作用。

角度三

赏析传记中引用的作用

直接引用大量原始材料,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7•河北省石家庄市二检]文中的两处引用(画线句)在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这两处引用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题干中一般有“引用”“援引”“写法”“手法”等字样。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文中大量引用了×××的诗词文章,有什么表达效果?(2)传记的最后援引了×××的描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一、明类型

引用类型 引用效果:直接引用大量原始材料 可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 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 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续表

引用类型 引用效果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文字以及传主的话 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引用他人的话 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烘托传主的形象。

二、明角度:对传记的引用手法及作用,要注意从四个角度分析:

1.传主角度: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的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2.文本角度: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文化底蕴。

3.结构角度:照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映衬,总结上文,深化主旨,彰显品格。

4.读者角度: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传记的阅读价值。【答题模板】

特点+作用①+作用②+作用③

例4 [2017•河北省石家庄市二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黄德鸿:“学者”的意义

“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颇深。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荣华富贵及身而止,但学术之成就,可以垂及久远,嘉惠后人——梁同寅这样强调做学问的好处。此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感动了黄德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

大学时代,黄德鸿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了“学者”二字,入读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社会部”,从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

之后,他又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黄德鸿的说法是:“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对经济学的研究比社会保险更有意义。”鉴于当时国家正处于抗战的社会环境,面对着社会保障在中国真正实行非常困难的残酷现实,他认为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还存在一个中国化的问题,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黄德鸿师从卓炯老师,卓炯既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他的影响下,我对经济学比较了解,所以学校很自然安排我进行工业经济的教研工作”。

1948年,黄德鸿还曾获得去联合国工作的机会:“我投考联合国社会福利机构,一百多名应试者中我的排名是第六,年末我就接到联合国正式的任命通知。”可是,“当时经济凋敞、民不聊生,我们还要建设国家,我希望我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在这上面。”于是,黄德鸿放弃了高工资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留在了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先后执教于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暨南大学,撰写了许多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后来结成论文集出版,书名为《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面对变幻莫测的经济风云,黄德鸿积极探索广东经济发展方向。他目光如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论文一篇篇分量十足,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80年代初期,他又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在充分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做出了广东工业发展“大而不强”的整体判断,从技术、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了促进广东

工业发展由大到强的战略构想和对应措施。

黄德鸿十分重视对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及企业活力的研究,他在《论增强企业的活力》一文中提出了五项战略措施,同时注重对珠江三角洲现实经济问题和华南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等问题的研究。

1985年,黄德鸿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编委兼分编《计划管理与经营决策》主委及条目撰写人,这是我国首部企业管理百科全书。1988年,他参加《中国工业经济管理》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该书1991年获“光明杯”社科著作荣誉奖。

黄德鸿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他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既不同于欧盟那样的区域联盟,又不同于一国之内各地区间的经济联合,以往的区域经济理论和经济一体化理论不能解释这个区域现存的经济整合问题,必须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他建议把这个特殊的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这个提法,不但有利于区域各成员扩大市场、增进贸易,也有利于加强区内分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推行联合开发计划,实现联合研究发展,促进科技交流也有帮助。

在暨南大学,黄德鸿建立了产业经济学博士点。他说:“没有这个点,广东的经济发展就会少很多精兵强将。”从事高教工作70余年,他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即使年事已高,他也仍然坚持在教研第一线,经常带着研究生们挤公共汽车,顶着烈日暴雨跑工厂。

学术生涯七十余载,且漫且长,黄德鸿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培养人才的系统思想与方法。他主张要先学做人,后学做学问。黄德鸿经常告诫学生,为人处世要谦虚,治学更要谦虚,骄傲自满在学问这部字典中是永远查不到的。他以身作则,甘当人梯。他常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要树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一生倾注学术研究的黄德鸿教授,为广东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又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观之可以鉴照世人。(2015年6月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文中的两处引用(画线句)在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这两处引用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的“引用”已明确本题属于“引用”类题型,而且是引用传主的话的作用。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题干中已限定“在内容上”“在表达上”的作用,这揭示了答题方向。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文本角度 第一处“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说明了________的原因。第二处“当时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传主角度 第一处报考社会学,表达了他希望________的理想。

第二处放弃优厚的工作,要改变国家现状,表现了他的____________之情。读者角度 引用传主的话,能使读者多角度了解黄德鸿,使人物更_____,内容更有________。结构角度 两处引用都照应题目,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黄德鸿报考社会学

黄德鸿放弃到联合国工作

改造社会

爱国

真实说服力

[尝试答题] 作用:第一处引用交代了黄德鸿报考社会学的原因,体现了他求学“改造社会”的理想与责任感。第二处引用交代了他放弃到联合国工作的机会的原因,为了建设国家而选择放弃,表现了他的爱国热忱。

好处:引用传主自己的语言,使文章更鲜活,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角度四 赏析传记中的侧面描写

传记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在传记中,常常用以次要人物侧面衬托主要人物的方法来达到刻画传主的目的。通过众多人物烘云托月般地衬托传主,使传主形象更加鲜明,传主性格更加突出。这些人物虽然属于次要人物,但对于表现传主的品质与精神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除了次要人物的衬托以外,运用别人对传主的评价等也对传主具有侧面衬托作用。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1•福建省卷]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1)题干中有传主,还会提到另一位人物;(2)题干中还有“为什么”“作用”“效果”等字样。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本文的传主是×××,为什么还要写另一人物×××?

(2)“自传”顾名思义应该写自己,为什么还写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的材料? 从两个方面分析侧面描写(映衬传主的人物)在传记中的作用 1.内容方面

(1)从侧面表现传主。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写传主本人,但通过写与传主相关的人、事、物,从侧面表现传主的性格、特点、品性等。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可以塑造丰满的传主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2)内容和情节的需要。不交代其他相关的人、事、物,内容情节就不完整,就无法更好地表现传主。只有把传主放到一定的环境中,他的行为、性格才显现其合理性。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内涵和文化底蕴等。

(3)由点及面,揭示除传主之外更深的主题。作者要揭示某种社会道理或者一个大的群体,比如整个民族的某种品质,光凭借传主一个人无法全面地展现,就必须拓展,除了写传主

之外,还要写其他的人、事、物。这样传主再加其他的人、事、物,点面结合,就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表现主题。2.表达方面

(1)结构表达:有的需要先明确手法对比(映衬),或者明确从结构上的作用,如引起下文、总领下文、承上启下等。

(2)其他效果表达: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给人丰富的想象,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等等。

例5 [2011•福建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

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吗?”“梁思成?”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的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

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摘自2006年6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注】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有传主“朱启钤”,还提到了另一位人物“梁思成”,并且还有“作用”,已经明确本题属于“赏析映衬题”。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主要从对传主和文章结构表达两方面入手分析。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第③段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表第⑤段 内容: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________,这间接反映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⑥段 内容: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________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表明朱启钤不为人熟知

点明题旨,引出下文

朱启钤

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

照应题目

梁思成 朱启钤的贡献

以他人直接评价的方式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最令人信服

[尝试答题](作用)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35 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所选事例及分析)第③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

第⑤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

第⑥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

(四)课堂小结: 题型1分析文体特征

(1)题干中有“特点”“特色”“特征”等字样;(2)题干中有“组织”“安排”“顺序”等字样。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请简析本文在选材方面的特色。

(2)本传记选取事件多、事件跨度大,文本是怎样组织起来的?(3)本文材料的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分清题目类型,选准答题角度 1.从凸显人物的角度分析选材。2.从表现主题的角度分析选材。3.从表现手法及语言的角度分析选材。题型2分析表现手法

角度一

把握文章结构: “内容+结构+手法”

角度二 赏析传记中的细节描写:1.传主角度。2.读者角度。3.艺术效果角度。答题模板

(1)写人细节

①思维趋向:细节内容+独特形象+表现主题+读者心理。

②答题句式:通过描写„„细节,„„地刻画出一个„„形象,突出„„(主题思想),给读者„„感受。(2)场面细节

①思维趋向:细节内容+读者感受+表现主题。

②答题句式:通过对„„的描写,传神地写出在场人„„的心情,烘托了一种„„的现场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真实性和感染力都很强,真实地反映了„„,表达了„„的情感倾向。

角度三

赏析传记中引用的作用

一、明类型

二、明角度:对传记的引用手法及作用,要注意从四个角度分析: 1.传主角度。2.文本角度。3.结构角度。4.读者角度。【答题模板】特点+作用①+作用②+作用③ 角度四 赏析传记中的侧面描写

从两个方面分析侧面描写(映衬传主的人物)在传记中的作用1.内容方面2.表达方面

(五)布置作业:完成《创意课堂》专项训练三十三

九、板书设计:

题型1分析文体特征 分清题目类型,选准答题角度 1.从凸显人物的角度分析选材。2.从表现主题的角度分析选材。3.从表现手法及语言的角度分析选材。

题型2分析表现手法 角度一

把握文章结构 角度二 赏析传记中的细节描写 角度三

赏析传记中引用的作用 角度四 赏析传记中的侧面描写

教学反思: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传记阅读》 学案4

传记常见题型(三)——传记文本探究两大考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从历年高考题型看,探究题主要有两种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评价文本或作者的主要观点、基本倾向、写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更加耐心解题,并学会从优秀的传记篇目中汲取精神力量。

二、教学重点:评价文本或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

四、预习要求:

从历年高考题型看,探究题主要有两种类型。

五、学情及命题分析

与文学类文本不同,实用类文本对探究能力的要求是:(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缺失的是这方面的具体方法。

六、教学方法:

探究

讨论

提问

讲解

质疑

总结

七、教学课时:2课时,1课时方法介绍,1课时习题训练

八、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与文学类文本不同,实用类文本对探究能力的要求是:(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历年高考题型看,探究题主要有两种类型:

(1)评价文本或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2)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

(二)题型

评价文本或作者的主要观点、基本倾向、写作意图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1)题干中有“观点”“主张”等字样;(2)题干中还有“评价”“评论”“看法”等字样。[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013•辽宁省卷]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

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请结合×××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2)结合全文评价×××的形象或行为。

评价文本观点和倾向的答题四步骤 步骤 分析

1、梳理成长历程 全面梳理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从传主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中汲取精神养料,获得有益的启示,丰富人生经验,形成主动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2、捕捉主要材料 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传主精神实质的材料,不可以在无关紧要的枝节性的材料上大做文章。依赖枝节性材料所得出来的结论,是不能代表文本的主体意思的,是有失偏颇的。

3、由浅入深解读 了解传主其人其事,是浅层面的;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获得个性化理解,就深了一层;还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联系现实生活,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还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和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能获得更宽广的普遍意义。

4、选择审视角度 对同一篇传记,我们完全可以从社会的角度、政治的角度、教育的角度、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的角度等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

例1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①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②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

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③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④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⑤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⑥邓叔群生活简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相关链接】

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摘自《辞海》第六版)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从题干“哪些突出表现”“你的理解”等关键信息看,本题是

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的题型。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由题干“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可知,选文的主要观点是表现邓叔群在科学事业方面对国家的贡献,由此可选定答题区间。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从文本入手体现传主对科学事业的贡献 在真菌科学方面:

第②段,回国后十年中,搜集第一手真菌资料,向世界宣告中国有了自己的真菌科学。由第②段可以看出,邓叔群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_____。在林业方面:

第③段,抗战开始不久,为国计民生转向林业研究,绘制早期林型图为大后方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可知邓叔群是为了________。第⑤段,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完成建校任务。邓叔群是为了________。第⑥段,1960年,举办培训班,培养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邓叔群是为了________。[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为中国在学术领域争一席之地

改变中国落后面貌

国计民生

新中国农业的发展

[尝试答题] ①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②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选学农林专业。③为国计民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④为新中国农林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专业人才。

(三)题型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题干中经常有“认识”“见解”“看法”等字样。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常见设问方式:

(1)对文中某句话,谈谈你的认识。

(2)文中就某问题,有人这样评价,有人那样评价,谈谈你的认识。(3)文中某点内容或写作方法可能存在不足,提出你的见解。

一、探究问题、表达见解应遵循的步骤 步骤 分析

1、研究探究对象 所探究的问题可能是题目规定的,也可能是探究者自己确定的,不管是哪一种情形,我们都必须了解这个将要探究的问题存有什么样的“疑”或有什么“难”,并明确问题的实质和范畴,也为下一步的探究作铺垫。

2、寻求文本依据 整体阅读文本,了解问题在文本中的语境,并搜集相关线索,为明确个

人观点打下基础。

3、提出探究设想 提出自己对该问题的大致看法,并且应该以极其简练的语言说明自己探究的路径和凭据。

4、展示探究过程 组织答案时要依照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顺序分条逐层地展示出探究过程(有时也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的排列顺序),在展示过程中要让自己见解的正确性或合理性得到证明。最后还要有一个简练的结语。

掌握答题捷径(1)文章的选材或结构安排是否恰当——多从真实性和是否有利于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入手作答。

(2)某句话有什么含义——多从揭示人物精神、事件意义等角度分析。

(3)某人在某件事上的做法或看法是否得当——多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社会现实、个人观点等层面切入。

二、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的答题要领

1.明确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一是明确选择性观点,即题干已提供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只要择其一种“赞同”或“不赞同”即可;二是明确亮出自己个性化的观点,题干并没有给出观点以供选择,只是给出“启示”等一些关键词语,这时必须明确自己个性化的观点。

2.引据论述: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恰当引用论据,有条理地陈述。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3.联系现实: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除了引用文本,还要合理联系生活现实。“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4.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例2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传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文本见本专题学案1[范文阅读示例]),回答下面的问题。

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从题干中“是什么关系”这一关键信息可知,此题属于“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题型。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解答此题应先理解“剥离”“寻找”的意义及具体表现。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研究探究对象 看题目。由“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可知“寻找”指_________。第3自然段第一次出现“剥离”一词,指___________,即褪去赵树理、柳青文学特征的影响。提出探究设想 研究探究对象发现,没有寻找的愿望就没有剥离,没有剥离最终也不能寻找到愿望,二者是________关系。

寻找文本依据 第4自然段,面对世界,他痛感自己要剥离的不仅是在生活上,更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

第5自然段,陈忠实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寻找到“_______”学说。第6自然段,陈忠实在功成名就后继续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________问世。[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陈忠实想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特色,创作一部有自己特色的小说

陈忠实想把自己的作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

辩证

在思想上,从而寻找面对世界的机会

文化心理结构

《白鹿原》

[尝试答题] “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四)课堂小结:从历年高考题型看,探究题主要有两种类型:(1)评价文本或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题四步骤:

1、梳理成长历程。

2、捕捉主要材料。

3、由浅入深解读。

4、选择审视角度。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2)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

一、探究问题、表达见解应遵循的步骤

1、研究探究对象。

2、寻求文本依据。

3、提出探究设想。

4、展示探究过程。

掌握答题捷径 :(1)文章的选材或结构安排是否恰当——多从真实性和是否有利于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入手作答。

(2)某句话有什么含义——多从揭示人物精神、事件意义等角度分析。

(3)某人在某件事上的做法或看法是否得当——多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社会现实、个人观点等层面切入。

二、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的答题要领

1.明确观点。2.引据论述。3.联系现实。4.回扣观点,简要作结。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五)布置作业:完成《创意课堂》专项训练三十四

九、板书设计:

探究题主要有两种类型:(1)评价文本或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题四步骤:

1、梳理成长历程。

2、捕捉主要材料。

3、由浅入深解读。

4、选择审视角度。

(2)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

1、研究探究对象。

2、寻求文本依据。

3、提出探究设想。

4、展示探究过程。课后反思: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传记阅读》

学案5 传记常见题型(四)——综合性选择题(“4选1”和“5选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传记常见题型——综合性选择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更加耐心解题,并学会从优秀的传记篇目中汲取精神力量。

二、教学重点:培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命题者对文本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往往通过增添、删减、拼凑、调换等方式,改变原文说法。学会在五个选项中快速准确地选出两个正确的选项。

四、预习要求:课前做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传记阅读试题,认真思考如何读懂文章, 思考传记阅读的解读方法。

五、学情分析:命题者对文本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往往通过增添、删减、拼凑、调换等方式,改变原文说法,考生容易产生判断正误。

六、教学方法:

探究

讨论

提问

讲解

质疑

总结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全国新课标卷传记阅读的题目中有一题采用5选2的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命题者对文本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往往通过增添、删减、拼凑、调换等方式,改变原文说法,让考生判断正误。怎样才能在五个选项中快速准确地选出两个正确的选项呢?本学案会助你一臂之力。

(二)了解设题陷阱 设题陷阱 应对方法

1、以偏概全 个别的、特殊的、局部的、少数的表述成全部的、普遍的、整体的、所有的。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关注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统一而论还是具体分析,是特称还是全称。

2、混淆是非 选项在肯定与否定、是与非、有与无、表扬与批评等方面设置干扰,与原文相悖,造成与事实不符。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关注原文阐述观点、明确是非、陈述有无的句子。

3、夸大缩小 ①描述或陈述性语句,程度、情状与原文不符,故意加重或减轻;②条件、范围、分寸与原文不符,故意扩大或遗漏。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关注表程度、情态、范围、分寸、条件的词句。

4、无中生有 ①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提及;②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无此暗示或根据,属主观臆断。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看原文有无此说法,或原文有无此说法的充足依据。

5、张冠李戴 ①在有关联的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把甲事物说成乙事物,或把甲的事迹、言论、成绩说成是乙的;②在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设置干扰,把同一事物的甲方面说成乙方面,如把某一时间、地点、事件说成另一时间、地点、事件。找到选项所对应内容,逐句核对,注意所牵涉的人、事、物、理的对应关系。

6、混淆时间 此类干扰项就是命题者故意把现实中未发生的事实(又称“未然”)判断为已发生(又称“已然”),或把已发生的事实判断为未发生。当考生在辨析选项时,应当注意时态类词语,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7、偷换概念 把原材料中某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内容,故意变换成其他内容。在辨析选项时,应当注意所表述的名词同原文的内容是否在概念上相符,有无漏掉或交换了原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

8、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例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传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文本见本专题学案1[范文阅读示例]),回答下面问题。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教你分析]选项细分 原文信息 比对分析

A.①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②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①对应第1自然段中的“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②则对应第3自然段中的“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分析对应的文本信息可以发现,选项将“剥离出来”换成了“必须突破的对象”,根据文意,不难发现文本中的“剥离”与选项中的“突破”是同义的,故而此选项应是正确的。但是,因“突破”前面有限制词“必须”,表述过于肯定,故而赋分2分。

B.①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②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对应的答题区间是原文第2自然段。该项①与文中“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意思一致;而②说的是《信任》这一小说对陈忠实的影响,对应文中“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第②句和原文的说法不一致,从原文看重要转折应是小说集《乡村》的出版。说法和原文不完全相符,故而赋分1分。C.①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②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对应的答题区间是原文第4自然段。该项①中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与文本中“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对应。②中的“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与文本中“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打开自己”对应。①和原文说法一致,而②与原文不符。从文本来看,作者表达的是肯定陈忠实的“剥离”是一种觉悟、觉醒,故而“错误判断”的说法是错误的,该项赋分0分。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对应的答题区间是文后的“相关链接②”。该项与文本材料吻合度最高,故而赋分3分。

E.①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②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对应的答题区间是原文第2自然段和“相关链接②”。①与文本第2自然段中“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意思一致,“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与“相关链接②”意思一致,而②“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则与文本中“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等内容不符,故而该项中的“一帆风顺”表述错误,赋分0分。

[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答题]AD

(三)课堂小结:

设题陷阱

1、以偏概全: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关注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

是有所针对,是统一而论还是具体分析,是特称还是全称。

2、混淆是非: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关注原文阐述观点、明确是非、陈述有无的句子。

3、夸大缩小: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关注表程度、情态、范围、分寸、条件的词句。

4、无中生有: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看原文有无此说法,或原文有无此说法的充足依据。

5、张冠李戴:找到选项所对应内容,逐句核对,注意所牵涉的人、事、物、理的对应关系。

6、混淆时间:当考生在辨析选项时,应当注意时态类词语,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7、偷换概念:在辨析选项时,应当注意所表述的名词同原文的内容是否在概念上相符,有无漏掉或交换了原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

8、因果混乱: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四)布置作业:完成《创意课堂》专项训练三十五

九、板书设计:设题陷阱

1、以偏概全

2、混淆是非

3、夸大缩小

4、无中生有

5、张冠李戴

6、混淆时间

7、偷换概念

8、因果混乱

篇8: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技巧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中考,复习

近几年来, 我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部分所占分值比较大, 这是令许多语文教师伤脑筋的复习部分。现代文阅读复习不容易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只要教师掌握技巧,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提高一定的分数还是可以实现的。那么, 怎样有效而合理地进行阅读复习训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掌握初读的方法技巧是关键

首先, 要重视利用文章的关键词句。在概括能力的培养中, 利用关键词句非常重要。文章中常有“总起分述”或“先具体后概括”的写作方法, 也经常会有一些对人物的性格、思想、品质定性的词语。我们在阅读复习中要学会抓住总起、概括等有提示作用的关键词句, 有助于概括能力的提高。

其次, 要重视对阅读内容的有效提炼。阅读时要提炼文中有意义的段落和整段的篇幅, 还可以直接提取文中典型代表意义的词句。有的阅读问题的展示的信息较复杂不容易被学生发现, 干扰的信息也比较多, 就要采用“排除”“比较”等方法去伪存真, 循序渐进, 然后再加以整合归纳, 提炼出解题时所需要的信息。

最后, 要重视答题语言的精确表述。现代文阅读的表述是阅读成果的书面呈现, 需要运用概念化的词语,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表达。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是现代文阅读的关键部分,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因材施教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现代文阅读所考内容大多是课外阅读, 主观性题居多。教师和学生需要先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了解自己在现代文阅读解题中, 哪一方面是强项, 哪一部分是自己的弱项。对于强项, 学生要善于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对于弱项, 学生要加强专项训练, 反复演练, 争取做到熟能生巧。对于考试的常见题型, 学生应掌握每种题型的做题思路与解题技巧, 平时要多读、多写、多积累。对于学生答题辞不达意, 表述欠佳, 重复罗嗦, 甚至不知所云的情况教师要适当降低要求, 并循序渐进地给予指导, 争取适量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三、在具体解答试题时, 要培养学生仔细审题, 按要求答题的良好习惯

1. 先不要急于解答, 要将整篇文章先大致看一遍, 大体明白有哪些内容, 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再审清题干, 细读题目, 回头再次浏览开头、结尾, 筛选反复出现的词、句并严格按要求答题。

2. 审题时一定要结合分值。

分值的多少往往取决于答题要点的多少。所以, 在审题时, 我们要指导学生从分值中归纳概括出答题所需的要点, 避免因为答题时出现因疏漏而丢分的现象。

3. 答题书写一定要整洁、清晰。

上一篇:保险公司干训部竞选演讲稿下一篇:不一样的我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