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龙吟-丫口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初探

2024-05-04

贵州龙吟-丫口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初探(精选8篇)

篇1:贵州龙吟-丫口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初探

陕西马元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陕西马元地区铅锌矿位于扬子地台北缘碑坝隆起东南缘一带.矿化带长大于60km,宽10~200 m,可分为南、东、北3个铅锌矿化带,已圈出了40多条铅锌矿体.其中南矿化带长大于20 km,宽20~120 m,已圈出了40多条铅锌矿体;东矿化带长大于30 knl,宽20~200 m.地表已发现7条铅锌矿体;北矿化带长大于10 km,宽10~100 m.矿体一般长100~2560 m,厚0.80~10.01 m.锌品位1.05%~10.82%,铅品位0.55%~7.54%.主矿体长2 560 m,厚1.46~32.53m,平均厚约7.60 m,最厚28.40 m,锌品位1.45%~11.42%.平均4.47%.矿化带主体由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组成,产于灯影组的砾状白云质角砾岩带中.矿化主要受地层和构造的`控制.经预测.马元地区铅锌矿有较好的找矿远景,具有形成超大型铅锌矿的潜力.

作 者:侯满堂 王党国 杨宗让 高杰 HOU Man-tang WANG Dang-guo YANG Zong-rang GAO Jie 作者单位: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陕西,西安,710054刊 名:中国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LOGY IN CHINA年,卷(期):34(1)分类号:P618.42~43关键词:铅锌矿 地质特征 控矿条件 找矿标志 找矿远景 陕西马元

篇2:贵州龙吟-丫口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初探

黔西北地区典型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及找矿思路

通过归纳黔西北地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比较矿床中矿石和含矿地层的Pb/Zn比值和REE配分模式,分析构造展布、矿床(点)的分布和物探异常之间的关系,提出构造是区域的主要控矿因素,从而强调研究构造体系是综合找矿工作的重点.

作 者:余未来 范良伍 Yu Wei-lai Fan Liang-wu  作者单位:余未来,Yu Wei-lai(贵州省有色地勘局二总队,贵州,水城,553004)

范良伍,Fan Liang-wu(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刊 名:矿物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MINERALOGICA SINICA 年,卷(期): 27(3) 分类号:P612 P618.4 关键词:黔西北地区   铅锌矿床   地质特征   找矿思路  

篇3:贵州龙吟-丫口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初探

升坪铅锌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隆马超营断裂带东段, 属秦岭多金属成矿带东段北缘[1]。

区域地层为中元古界熊耳群、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中元古界熊耳群根据岩石组合划分为许山组、鸡蛋坪组、马家河组。

区域褶皱构造不明显, 断裂构造发育。马超营深大断裂带从区域北部穿过, 向东呈帚状断裂逐渐撒开。不同方位、不同级别的次级断裂均有产出, 根据其产出方位不同分为六组:北西西向、北北西向、东西向、北北东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其中, 北西西向、东西向、北东向三组断裂最为发育。

区域岩浆岩发育, 岩浆活动频繁。根据岩浆岩形成时代不同, 分属晋宁期、海西中期和燕山期。其中燕山期岩浆岩在区内出露规模较大, 燕山期岩浆热液活动, 与区内Au、Ag、Mo、Pb、Zn矿的形成具成因关系[2]。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出露为中元古界熊耳群鸡蛋坪组上段, 岩性为一套厚层状青灰、黑灰、紫灰色流纹斑岩、流纹质火山角砾岩、夹灰绿色安山岩薄层, 局部流纹斑岩具石泡构造。

2.2构造

矿区断裂构造发育, 主要含矿构造总体走向北西西向, 以陡角度正断层为主。

F1:分布于西七里沟一带, 长约740m, 宽0.8~1.2m, 产状330°~345°∠70°~88°, 带内硅化较强, 带内断续充填有星点状、团块状黄铁矿和方铅矿。

F2:分布于小七里沟—银洞沟一带, 长约3 500m, 宽1~20m, 产状320°~345°∠65°~82°, 局部产状倒转, 局部内见星点状或团块状黄铁矿, 见褐铁矿化、方铅矿化等, 局部可见孔雀石化。该断裂带具多期次性活动特征;从片理化带到膨大部位的透镜状、囊状, 说明了该区经历了由压—扭—张的力学转变过程。

F3:分布于银洞沟—泥池硐—换香坪一带, 长约1 200m, 宽1~2m, 产状320°~355°∠56°~80°, 带内见硅化较强的蚀变岩, 受不同程度的热液蚀变, 局部内见褐铁矿化、铅锌矿化等。

F4:分布于南沟—冷水沟一带, 长约1 800m, 宽1~2m, 产状303°~324°∠56°~75°, 在矿区最西南部为硅化蚀变带出露长度约230m, 见褐铁矿化局部见萤石矿化, 其余部分被花岗斑岩脉充填。

F5:分布于冷水沟—泥池硐一带, 长约1 100m, 宽1~2m, 产状320°~355°∠60°~81°, 局部见褐铁矿化、方铅矿化等。

F6:分布于三道沟与四道沟一带, 长约470m, 宽10~20m, 产状37°~340°∠63°~80°, 带内见褐铁矿化、镜铁矿化, 局部见方铅矿化等。

2.3 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发育, 岩浆活动频繁, 主要为晋宁期石英二长闪长岩, 燕山期细中粒花岗岩。该岩体在矿区西北部出露, 为矿区主要含矿岩浆岩[3]。

2.4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矿区本次共圈定出18处综合异常, 其中甲3-2异常3处, 乙3异常1处。

升坪2异常:位于矿区东北部小南洼北面, 甲3-2异常。异常呈北东向带状展布, 异常元素组合复杂, 以Ag为主, 伴生Pb、Zn等。Ag最高72.9×10-6, 平均18.67×10-6, 衬度93.36, 面积0.0179km2, 规模1.671。Ag元素异常规模大、强度高, 浓集中心和浓度分带明显, 与其他元素异常相互吻合性较好, 异常区发现两条金及铅锌矿 (化) 体。

升坪6异常:位于矿区中部泥池洞到换香坪一带, 乙3异常。异常总体呈北东向带状展布, 元素组合复杂, 以Pb为主, 伴生Ag、Zn、Au等。Pb最高2 321.35×10-6, 平均629.23×10-6, 衬度6.29, 面积0.0636km2, 规模0.400。Pb元素异常规模大、强度高, 浓集中心和浓度分带明显。与Zn、Ag等元素异常相互套合较好, 异常区中南部发现银铅矿体。

升坪13异常:位于矿区南部银洞沟口西南部, 甲3-2异常。异常呈北东向带状展布, 异常元素组合复杂, 以Pb为主, 伴生Zn、Ag、Bi、Cu等。Pb最高1 569.6×10-6, 平均838.96×10-6, 衬度8.39, 面积0.0329km2, 规模0.276。Pb元素异常有规模大、强度高。与Zn、Ag、Cu等元素套合较好。元素在水平方向上分带明显, Bi元素位于中心, Pb、Zn、Ag、Cu等元素围绕Bi元素分布, As、Sb元素则分布在外围, 异常区中北部发现铅锌矿化体及萤石矿化体分布。

升坪15异常:位于矿区西南部四道沟沟脑一带, 甲3-2异常。异常呈北东向带状展布, 异常元素组合较复杂, 以Pb、Ag为主, 伴生Bi、Zn、Mo等。Pb最高2 658.8×10-6, 平均1 216.68×10-6, 衬度12.17, 面积0.0166km2, 规模0.202。Ag最高3.38×10-6, 平均1.67×10-6, 衬度8.36, 面积0.0149km2, 规模0.125。Pb、Ag元素强度较高, 浓集中心和浓度分带明显, 与其它元素异常相互吻合好, 异常区南部蚀变破碎带中发现铅化矿体。

3 矿 (化) 体特征

3.1 矿 (化) 体特征

在矿区共发现铅锌矿体9条, 铅锌矿化体3条, 萤石矿体1条。

K101矿体:赋存于F1断裂带内, 围岩为闪长岩, 位于西七里沟一带, 呈脉状产出, 长640m, 真厚度为1.00~1.15m, 产状330°~345°∠70~88°, 铅品位0.11%~0.64%, 锌品位0.15%~0.40%, 金0.87×10-6。

K102矿体:展布于小七里沟一带流纹斑岩中, 长约200m, 真厚度1.55~3.34m, 产状335°~345°∠65°~75°。铅品位0.27%~6.94%, 锌品位0.89%~4.50%。

K103矿体:展布于银洞沟、泥池硐到换香坪一带, 银洞沟一带矿 (化) 体呈褐红色, 见褐铁矿化, 局部见侵染状铅锌矿化;泥池硐到换香坪一带矿 (化) 体呈灰黑色、灰银色矿化, 局部见片理状构造。长约890m, 厚0.86~2.38m, 银品位134.9×10-6, 真厚度1.04m, 铅品位6.31%。

K104矿体:展布于小南洼一带, 矿体属硅化蚀变带, 出露长约330m, 厚度1.1~2.54m, 产状321°~330°∠62°~74°, 铅品位0.35%~1.59%;锌品位0.42%~1.05%, CK2金达到2.74×10-6, CK2银27.4~32.6×10-6。

K105矿体:展布于银洞沟—泥池硐一带, 地表出露长约600m, 真厚度约1.00~1.18m, 产状320°~345°∠65°~78°, 铅品位0.30%~0.67%, 锌品位0.15%~0.25%。

K106矿体:展布于四道沟脑, 矿体属硅化构造蚀变带, 真厚度约8~20m, 长约360m, 现在控制的有TC60 (铅品位0.46%, 真厚度1.02m) 、TC63、TC62、LD25, 产状310~334°∠65~78°, 矿体局部见镜铁矿化、黄铁矿化及褐铁矿化, 硅化强烈, 多沿裂隙充填。

K107展布于东七里沟闪长岩中, 属于构造蚀变带, 长约240m, TC70显示真厚度0.84m, 产状260°∠80°, 铅品位0.28%, 锌品位0.18%, TC71显示真厚度2.58m, 铅品位2.64%, 真厚度2.91m, 锌品位1.00%, 产状, 110°∠60°。

K108展布于东七里沟闪长岩中, 属于构造蚀变带, 长约260m, 厚1.24m, 产状230°~260°∠78°~80°, 铅品位0.53%, 锌品位0.23%。

K109展布于东七里沟闪长岩中, 属于构造蚀变带, 长约270m, 厚1.05~1.65m, 产状90°∠80°, 铅品位0.38%~1.03%, 锌品位0.24%。

K110展布于东七里沟闪长岩中, 属于构造蚀变带, 长约110m, 厚1.17m, 产状75°∠70°, 铅品位0.22%, 锌品位0.27%。

K111展布于东七里沟闪长岩中, 属于构造蚀变带, 长约108m, 厚0.93m, 产状210°∠55°, 铅品位0.35%, 锌品位0.14%。

K112展布于东七里沟闪长岩中, 属于构造蚀变带, 长约120m, 厚1.08m, 产状250°∠86°, 铅品位0.25%, 锌品位0.31%。

K113矿体:展布于冷水沟流纹斑岩中, 宽5.80m的萤石矿化体, 产状350°∠85°, 平均品位29.93%, 真厚度5.64m, 长约500m, 铅品位0.19%, 显示深部萤石矿化不连续, 但深部有存在金属矿的可能性。

3.2 矿石结构构造

原生金属矿物有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等, 次要金属矿物主要有褐铁矿、赤铁矿等;其他少量矿物主要为钾长石、石英、少量云母及绿泥石等。

岩光片鉴定:闪锌矿, 它形粒状, 粒径0.01~0.04mm, 可见被黄铜矿、方铅矿、蓝辉铜矿呈尖角状交代, 零星分布。方铅矿, 它形粒状, 粒径0.01~0.04mm, 可见被黄铜矿、蓝辉铜矿呈尖角状交代, 零星分布。黄铁矿呈自形-半自形-它形粒状, 粒径0.01~0.70mm, 可见被黄铜矿、蓝辉铜矿、闪锌矿呈网脉状、尖角状交代, 零星分布。蓝黄铜矿, 它形粒状, 粒径0.01~0.15mm, 可见与黄铜矿连生, 零星分布。

3.3 矿石类型

矿石类型主要为构造蚀变岩型矿石。

3.4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主要为钾长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硅化等, 颜色呈浅肉红色—肉红色。蚀变强度与距矿 (化) 体的距离有关, 一般矿 (化) 体和近矿围岩蚀变较强, 向两边逐渐减弱;同时, 与矿 (化) 体的厚度亦有关, 矿 (化) 体厚度越大, 其围岩蚀变越强。距矿 (化) 体远近, 围岩蚀变亦有分带现象, 各蚀变带之间有时相互重叠。

3.5 找矿标志

1综合的甲类化探异常是矿区较好的间接找矿标志。

2构造蚀变岩带是矿区重要的储矿构造标志。

3钾长石化、硅化是矿区重要围岩蚀变的找矿标志。

4 找矿前景

4.1 矿床成因

通过对矿床矿物共生组合和化探异常元素组合的分析, 以及对矿体围岩蚀变规律的研究, 初步认为矿区铅锌矿形成具多阶段性, 属多阶段形成构造蚀变岩型铅锌矿体。

4.2 矿床成矿基本规律及远景评价

4.2.1 矿床成矿基本规律

构造蚀变岩和石英脉是矿区重要的含矿部位;长时间、多期次的岩浆热液活动, 为区内矿体的形成提供了热动力条件和部分矿物质;矿石类型有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矿化以方铅锌矿化、黄铁矿化为主, 围岩蚀变主要为钾长石化、绿泥石化和硅化等。

4.2.2 矿床成矿远景评价

通过地质、化探等全面预查工作的开展, 在矿区内, 发现铅锌矿化体12条, 萤石矿化体1条, 其产出位置、长度、产状、规模基本得到控制, 其产出状态与物化探异常吻合性较好;物探成果化探成果的综合资料研究, 认为该区深部可能存在较好的铅锌矿富集中心;结合地质综合研究, 矿区处在马超营断裂带与秦岭多金属成矿带上, 综上所述, 矿区矿床成矿远景良好, 需进一步加大资金量和工作量的投入, 加强深部勘查, 有望实现铅锌矿找矿突破。

5 结论

5.1矿区共发现铅锌矿体9条, 铅锌矿化体3条, 萤石矿体1条, 矿 (化) 体主要产出于矿区出露为中元古界熊耳群鸡蛋坪组上段及晋宁期石英二长闪长岩中北西西向断裂构造中。

5.2矿区化探异常发育, 化探综合中甲3-2、乙3异常处皆发现有矿 (化) 体存在, 矿区地球化学环境对成矿十分有利, 研究区具有较好的铅锌矿的找矿前景。

因此, 在对矿区已取得找矿成果基础上, 加强矿 (化) 体深部找矿力度, 开展深部钻探验证, 有望实现铅锌矿找矿突破。

摘要:通过对嵩县升坪铅锌矿区开展1:10000地质测量, 1:10000岩石地球化学剖面测量等工作, 圈定12个铅锌矿 (化) 体, 1个萤石矿化体, 并开展了槽探揭露检查, 钻探深部验证。在综合研究基础上, 认为该矿区铅锌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 成矿地球化学环境十分有利, 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关键词:河南省嵩县,铅锌矿,成矿地质特征,找矿远景

参考文献

[1]卢欣祥, 于在平, 冯有利, 等.东秦岭深源浅成型花岗岩的成矿作用及地质构造背景[J].矿床地质, 2002, 21 (2) :168-178.

[2]李忠, 李任伟, 孙枢, 等.大别山南麓中生代盆地充填记录对造山作用属性的反应[J].中国科学D辑, 2002, 32 (6) :469-478.

篇4:贵州龙吟-丫口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初探

关键词:丹凤地区;石墨矿;地质特征;找矿前景

石墨是碳元素的结晶矿物之一,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具有化学稳定性、润滑性、导电性、特殊的导热性和可塑性、涂敷性等优良性能,不仅广泛用于耐火材料、坩埚、铸造、炼钢等传统行业[1],随着近些年来对石墨结构性能的深入研究,石墨将跨越传统行业的应用,成为新兴环保材料、新兴热交换材料、储能、导电材料、石墨烯及新型超级电容器材料等[2-3]。特别是近年来石墨烯的发现,作为目前自然界最薄、强度最高、导热导电性最强的一种新型材料[4-5],已经引起了电子通讯、航天军工、光电、锂离子电池等众多新兴领域的广泛关注,极有可能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新技术产业革命[6-7]。有学者指出到2020年我国天然石墨需求规模将达到100万t,比2010年增长42.5%[1],矿产资源需求量逐步扩大,为有力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必要加大对石墨矿勘查开发力度。

丹凤地区目前已发现石墨矿床两个:庾家河石墨矿、留仙坪石墨矿;石墨矿点多处,该区石墨矿产于秦岭群雁岭沟组含石墨大理岩中,是区域变质型晶质石墨矿床。在此以留仙坪石墨矿床为例,分析该区石墨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类型,探讨其找矿前景。

1. 区域地质概况

丹凤地区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北秦岭成矿带东段。石墨矿产于下元古界秦岭群雁岭沟岩组中,其岩石类型主要为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体的含石墨变质岩,主要岩性为石墨大理岩、大理岩夹薄层石英岩及各类片麻岩;总体呈北西西向残留体展布,分布于丹凤地区中北部,蔡川断裂以南、大坪——峦庄倒管油断裂以北的地区(图1)。

该套地层主要呈北西西向条带状、残块状分布于丹凤地区北部,经历了多期次、多类型、多层次构造变形——变质——热事件改造,变形变质十分强烈,多被早古生代花岗岩体穿插或侵吞,原生沉积关系已经消失,岩层间呈构造面理相叠覆,具有层状无序的特点。

2. 石墨矿床特征

2.1 矿区地质

2.1.1 地层

留仙坪石墨矿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元古界秦岭群雁岭沟岩组(Pt1y.),岩性主要为深变质的大理岩、(含)石墨大理岩夹片麻岩、白云质大理岩、斜长角闪岩、长英粒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等,以含石墨大理岩为其标志层。矿区内出露岩性有:灰白色-白色中厚层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含石墨大理岩、含石墨石英大理岩、斜长角闪岩,近东西走向,倾向北,倾角50°~60°。

2.1.2 岩浆岩

矿区内广泛分布混合花岗岩(hγ3),岩体形态复杂,大小不一,多呈脉状、岩株状、岩床状或不规则状侵入地层,北西西向展布,方向与地层、构造线方向一致,受混合花岗岩体的侵入和穿插的影响,矿区地层、构造、含矿层的完整性遭到明显破坏,因此矿区地层多以残留体的形式存在于岩体之中。

2.1.3 构造

矿区位于秦岭群南东东向倾伏的巨型复式背斜构造——峦庄复背斜,主要表现为碾子坪向斜构造的南翼,为倾向北北东的单斜构造。区内断裂发育,断裂构造整体呈北西西向和近东西向展布,主要为矿区北部商(县)——高(跃)大断裂带,以及贯穿矿区中部和南部三组北西西——南东东向断裂构造及其次级构造断裂;见大量挤压面、构造透镜体分布,表现为压扭活动特征;属于石墨成矿后期构造,导致矿体形态较为复杂,但对矿体分布、规模影响不大。

2.2 矿体特征

留仙坪石墨矿矿体产于秦岭群雁岭沟组含石墨大理岩中,共圈定石墨矿体七个,含矿岩性均为含石墨大理岩,矿体形态呈层状近东西向展布,总体产状337~22°∠52~63°,矿石呈块状,可见黑灰——铅灰色鳞片状晶质石墨,细小鳞片构造,亚金属光泽,硬度较小且污手。矿体厚度1.5m~5.2m,固定碳含量一般为3.42%~6.72%,矿体质量、品位变化较稳定[8]。

2.3 矿石特征

留仙坪石墨矿矿石自然类型皆为大理岩型,含矿岩石为(含)石墨大理岩。矿石中有用矿物为石墨,一般含量8%~15%,脉石矿物主要有:方解石(60%~80%)、透辉石(1%~10%)、石英(2%~15%)、钾长石(1%~2%),石墨含量有时高达20%,矿石工业类型为晶质(鳞片状)石墨矿。

石墨矿石一般呈自形——半自形及它形鳞片状变晶结构,主要为浸染状、条带状、块状构造。石墨呈稀疏浸染状、鳞片状、星点状散布在大理岩中,呈钢灰色、黑色,不透明,且污手;石墨鳞片之间往往夹少量绿泥石、硅线石、高岭土;鳞片中常有石英、褐铁矿包体。

2.4 石墨矿床的成因类型

前人研究表明,秦岭群雁岭沟岩组原岩为一套富含有机质的滨浅海沉积岩,为矿源层[9],该套含矿母岩经区域变质作用后形成了石墨大理岩、石墨片麻岩、石墨长英粒岩、石榴石硅线石片麻岩。后期因加里东期花岗岩侵入发生接触热变质,致使大理岩层变质形成晶质石墨矿床。石墨矿床显示出明显的沉积——变质成因,具有层控后期热液变质的基本特征[10]。

2.5 找矿标志

丹凤地区石墨矿受赋矿岩层——秦岭群雁岭沟组含石墨大理岩性段所控制,且在石墨矿床的形式过程中,热液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其找矿标志主要有三点:第一、石墨大理岩可以作为石墨矿的直接找矿标志;第二、大理岩与花岗岩接触带附近是寻找石墨矿化线索有利地段;第三、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地球物理电法测量低阻高极化异常是石墨矿良好的找矿标志[11]。

3. 找矿前景分析

(1)丹凤地区北部广泛出露下元古界秦岭群雁岭沟组含石墨大理岩,具有良好的接触变质型石墨矿成矿地质条件。

(2)丹凤地区位于北西西向分水岭断裂和近东西向蔡川断裂夹持区,属华北地台南缘北秦岭加里东构造——岩浆岩带,加里东期侵入岩广泛分布[12],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可以为石墨矿再次富集成矿提供热源。

4. 结语

丹凤地区石墨矿具有层控后期热液变质的特征,该区北部广泛分布下元古界秦岭群雁岭沟组含石墨大理岩,受后期加里东期岩浆活动影响强烈,从成矿地质背景分析认为丹凤地区北部具有良好的石墨找矿前景。

参考文献:

[1] 高天明,陈其慎,于汶加,沈镭.中国天然石墨未来需求与发展展望[J].资源科学,2015,05:1059-1067.

[2] 传秀云.石墨资源状况和产业发展前景[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4,02:50-55.

[3] 王文利.石墨深加工产品市场分析[J].建材工业信息,2002,02:18.

[4] 袁观明.高导热炭材料的制备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2.

[5] 王庆凯.石墨烯制备及导电性能的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5.

[6] 王莉,王腾跃,何向明,李建军,尚玉明,李毓良,李德会.国内石墨烯技术及产业现状分析[J].新材料产业,2016,05:25-31.

[7] 吴璟,董世梅,朱雪黎.石墨烯:“放长线”才能“钓大鱼”[J].化工管理,2016,13:62-64.

[8] 杨应章,李海平.1∶20万商南幅地质图及说明书[R].西安:陕西省地质矿产局,1991.

[8] 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二四大队,陕西省丹凤县留仙坪王家沟石墨矿勘查报告[R],2007

[9] 崔海洲,王菊婵,马晔.陕西省丹凤县庾家河石墨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J].地下水,2015,04:181-183.

[10] 李彦斌.浅析福建安溪陈五阆石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J].能源与环境,2010,01:108-109+113.

[11] 苏文,刘景波,陈能松,郭顺,巴金,张璐,刘新,施雨新.东秦岭——大别山及其两侧的岩浆和变质事件年代学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J].岩石学报,2013,05:1573-1593+1847.

篇5:贵州龙吟-丫口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初探

威宁县摆布卡铅锌矿床是黔西北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铅锌矿蕴藏量丰富,因此,研究该地的铅锌矿床特征及外围找矿潜力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矿床区内褶皱、断裂发育,变形复杂,燕山期前主要体现为升降运动,燕山期表现为强烈水平挤压,形成侏罗山式的构造面貌。该区构造在雪峰期出现雏形,加里东期继承和改造了前期的构造,产生了几条NE向的断层和断隆带,如早楼断层-隆起带,控制铅锌矿床(点)的分布。同时发育近EW向断层,具走滑拉张的特点,可能伴随着加里东热事件的产出,是早期进入同期沉积盆地的热源、物源通道。其中早楼断层是区内主要控制矿断层。区内出露地层有寒武系下统九门冲组、乌训组、杷榔组、清虚洞组,中统高台组、石冷水组,寒武系及奥陶系跨系地层娄山关组。

1 构造背景

按贵州省矿产勘查规划,云贵桥铅锌矿区属于昭通-六盘水古生代燕山期铜铅锌银锰成矿带(Ⅲ28)之威赫水铜铅锌银锰成矿带(Ⅳ8)(图1),位于北西向的紫云-垭都深大断裂北西段,带内褶皱断裂发育,出露地层主要为泥盆系、石炭系,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容矿层位较多。贵州威宁云贵桥铅锌矿区位于贵州西部威宁县境内,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与滨太平洋两大全球巨型构造域结合部位,属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褶带,地质构造复杂、沉积建造多样、大陆流溢拉斑玄武岩浆活动强烈。其成矿特征是,受北西向紫云-垭都断裂带控制,燕山期中低热液成矿作用相当活跃,形成一些铅锌(银)矿(床)点。

2 贵州威宁县摆布卡铅锌矿床特征(见图2)

2.1 地层

贵州威宁县摆布卡铅锌矿矿床内出露地层有寒武系石冷水组、高台组、清虚洞组。其中清虚洞组是区内含矿层位,该地层根据岩性特征分为两个岩性段,第二段分为4层,岩性特征如下:第一段(∈1q1)为灰、深灰色薄层条带状结晶灰岩,局部含白云质灰岩,厚12~40m;第二段(∈1q2)根据岩性特征分为4层:第一层(∈1q2-1):上部为灰到深灰色薄-中厚层含泥质白云岩;下部为灰至深灰色薄层泥质白云岩,普遍含炭质及黄铁矿晶体。厚77~94m。第二层(∈1q2-2):灰色厚层含鲕状细晶白云岩,岩石性脆、节理发育、较破碎,局部白云石化发育,闪铅锌矿分布在白云石脉或团块中,为Ⅰ矿带含矿岩性段,厚35~140m。第三层(∈1q2-3):深灰色中厚层层纹状泥质白云岩,具有层纹状、条带状构造,岩石中普遍见黄铁矿颗粒,厚10~25m。第四层(∈1q2-4):上部为灰色厚层豆状细晶白云岩,普遍含微量炭泥质、黄铁矿,由上至下豆粒逐渐减少,颗粒变细;下部为浅灰、灰色厚层鲕状细晶白云岩,岩石性脆、节理发育、较破碎,白云石化较发育,Ⅱ矿带分布在该岩性段中,厚55~160m(见图3)。

2.2 构造

贵州威宁县摆布卡铅锌矿矿床由于被燕山期构造运动破坏,难以恢复,但大致可以看出,背斜轴部与早楼断层一致并沿着断层分布,走向55。左右,走向长约16km。该背斜北西侧轴部主要出露清虚洞组地层,南东侧主要出露九门冲组、乌训组、清虚洞组。就该铅锌矿而言,整体呈现单斜产出,岩层倾向280~355°,倾角10~38°。根据现有工程揭露,矿体在背斜轴部及次级皱曲轴部附近富集,而两翼及向斜构造则逐渐变贫,甚至尖灭。区内断裂发育,同一条断层具有多期复活的特点,且后期断裂活动掩盖了早期构造形迹;断裂类型多样,如逆冲、断陷、走滑;作用有别,如控相、控矿、破坏等;形成了矿床复杂交织的构造格架。现主要对区内F1断层进行描述:F1是区域早楼断层的一部分。该断层在雪峰期已出现雏形,加里东期断陷控制相,属正断层,晚期逆时针平推走滑,燕山期顺时针斜冲走滑。在矿床内,走向40~50°,倾角54~74°,上盘地层为∈1j、∈1w,牵引褶曲发育,下盘为∈1q2,岩石强烈碎裂,铅垂断距大于150m,断层破碎带宽2~10m,成分取决于两盘岩性,一般为碎裂白云岩、断层角砾岩或白云岩透镜体。破碎带中常见白云石化、黄铁矿化、弱重晶石化、弱硅化。通过基岩化学样分析结果反映,沿早楼断层的蚀变带中有Hg、F、Ba、As、Sb、Ag、Pb、Zn、Cu、Au、Co、Cr、Sn、W、Ni、Mo、Bi等不同性质化学元素异常显示,与成矿关系密切,是矿区主要控矿断层。该断层属右型平移-逆冲断层,即顺时针走滑逆断层

3 矿床成因分析

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变化不大(<1%),表面年龄为正值374Ma,大于围岩,说明来自于下伏地层的古老铅被还原性盆地水淋滤出来,在中泥盆世通过地下热水深部循环作用,进入沉积盆地沉积层内,保留了古老铅的同位素组成。TH/U在3.91左右,属正常普通铅。U值较高,在9.73左右,说明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壳。浅色闪铅锌矿δ34S平均为3.85‰,深色的闪铅锌矿δ34S平均为3.6‰,表明闪铅锌矿与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有关。

沉积成岩中,富Pb、Zn含矿热卤水经过深循环作用后,进入沉积盆地局部凹陷区内,于安静、较闭塞的还原环境中参与沉积作用,其成矿作用发生在同生-成岩晚期。早期成岩成矿后,后期由于构造活动,在构造热液影响下,于断裂构造带或褶皱的虚脱部位产生热液叠加改造,从而形成热水沉积+构造热液叠加改造型铅锌矿床。

4 找矿潜力

现将摆布卡铅锌矿特征与黔西北主要的铅锌矿银厂坡及云南矿山厂等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类比(见表1)。

从表1可看出矿床特征有很多相似之处,可推测:该区具有较好的构造及岩性组合,通过在铅锌矿开展激发极化法测量,发现区内异常明显,呈带状分布,面积约1.5km2,幅值最高达20.98%,根据目前施工少量的工程揭露,发现了品位较富、厚度较大的盲矿体,证明该异常为矿致异常。通过对现有地质工作成果分析,认为该区是区内最好的成矿潜力区之一,具有中-大型铅锌矿的成矿潜力。BN找矿潜力区:该区具有较好的构造及岩性组合。同时对贵州威宁县摆布卡铅锌区开展的地质测量工作,发现区内分布有大面积白云石化、黄铁矿化蚀变带;在B铅锌矿附近开展激发极化法测量工作,发现该区存在视极化率异常,呈EW向展布,面积约0.8km2,幅值最高达15.6%,根据目前在东冲附近施工少量的工程揭露,发现局部钻孔中有铅锌矿体,该异常为矿致异常。预测深部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5 结束语

综合分析,贵州威宁县摆布卡铅锌矿矿石综合质量较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矿区前期投入了一定的工作量,对Pb、Zn矿体进行普查工作,但地表槽探工程揭露较少,对矿体走向上严重控制不足。因此下步工作建议应认真分析现有的地质资料,总结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结合此次工作存在的问题,在初步圈定Pb、Zn矿体的基础上,加大勘查力度,以期扩大其规模,并为后期工作及开采提供依据。

摘要:贵州省威宁县云贵桥铅锌成矿带是贵州省地矿局113地质队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铅锌矿化带。本文以贵州威宁县摆布卡铅锌矿床为研究背景,在分析该矿构造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贵州威宁县摆布卡铅锌矿床特征,以及矿床成因分析。

关键词:贵州威宁县摆布卡,铅锌矿,矿床特征,找矿前景

参考文献

[1]张信伦,杨晓飞,曾道国.黔西北筲箕湾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J].矿产与地质,2009(03):64~65.

[2]曾道国,吴昭阳.黔西北丫都铅锌矿床深部找矿潜力分析[J].矿产与地质.2009(03):33~34.

篇6:贵州龙吟-丫口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初探

[关键词]观音山铅锌矿床;黔西北;成因类型;找矿方向

川、黔、滇铅锌成矿区,为我国铅锌主要产区之一,位于昆明、成都、贵阳三市连线的大三角形内(柳贺昌,1996)。区域内已查明有铅锌大-中型矿床30余处,小型矿床-矿(化)点400余处,累计探明铅锌金属储量超过1000万吨,也有着良好的找矿前景(柳贺昌和林文达,1999)。由于区域内各铅锌矿床的成矿作用、控矿因素及矿化特征均基本相同,故命名为川、黔、滇铅锌成矿区。

赫章县白蜡厂观音山铅锌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小型铅锌矿床,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属川黔滇铅锌成矿区的一部分。本文从矿床特征着手,重点探讨了观音山铅锌矿床成因,并分析了矿区及周围找矿前景。

1.区域成矿背景及金属矿产特征

矿床位于川黔滇铅锌成矿区黔西北地区,大地构造上隶属扬子准地台(一级)、黔北台隆(二级)、六盘水断陷(三级)内的威宁北西向构造变形区(四级)。

区域从寒武系到二叠系均有出露,最老地层为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组,最新为三叠纪关岭组。其中,上奥陶统娄山关组—上泥盆统高坡场组大埔组为一套滨海-泻湖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组合,主要岩性为白云岩、粉砂岩、页岩和粘土岩,局部见赤铁矿;下石炭统簸箕湾组—中二叠统茅口组为陆相—浅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沉积,主要岩性为灰岩、泥质灰岩夹粘土岩、白云岩,局部地层见煤层;上二叠统宣威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组合,主要岩性为粉砂岩、中砂岩和粘土岩,局部含铜和煤层;下三叠统永宁镇组—上三叠统关岭组为一套滨海-泻湖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组合,主要岩性为白云岩、灰岩和泥质灰岩,局部见铜矿化。三叠系以上地层缺失。

区域构造以著名的紫云-垭都断裂分支断裂萝卜卡—垭都次级褶皱断裂带为主。此次级断裂带挤压十分强烈,宽约18公里,由大小30个背、向斜和13个逆冲断层组成,控制了区内铅锌矿和菱铁矿产出和分布,观音山铅锌矿即产于该断裂带南西边缘部位。褶曲以平缓开阔向斜为主,个别背、向斜因受断层影响,两翼不对称,倾角40°~80°,并有倒转,局部轴面向南西倾伏。核部地层为中志流统至三叠系。褶曲多被断层切割、破坏而不完整。背斜多向南东倾没,而向斜则多向北西扬起。断层,多为高角度逆冲断层,走向一般为310°,断层一般长20~30km,个别长达50余km,断层面以向南西倾为主,局部向北东倾。断层断距多介于300~500m,最大达1500m,断裂带经强烈挤压,角砾岩、断层泥发育,破碎带宽5~10m,内常充填有铅锌矿和菱铁矿。

岩浆活动较为发育。玄武岩呈岩被状分布于上二叠系宣威组与中二叠茅口组之间,平面上呈向东突出的舌状,主要由玄武质熔岩、火山碎屑岩及少量正常沉积岩组成。辉绿岩呈岩床状侵入于上泥盆至中二叠统各层位围岩中,出露长数百至数千米,接触带一般不具蚀变现象。

该区域是川黔滇铅锌成矿区组成部分,沿萝卜卡—垭都次级褶皱断裂带产出大量铅锌矿、赤铁矿和菱铁矿,以小型矿床、矿点居多,少量中型(铅锌)矿床。铅锌矿多呈脉状或似层状产出于中泥盆到中二叠统白云岩、石灰岩中,矿石常伴有银、镓、锗、镉、铟等稀散元素。铁矿多与铅锌矿相伴,以似层状为主,具多层性,赋矿地层为泥盆系、石炭系,矿体最大厚41m,分菱铁矿矿石和赤铁矿矿石两类,前者属碱性矿石,后者属半自溶性矿石。

2.矿床地质特征

2.1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位于威宁NM向构造变形区段中,出露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上司组至上石炭统、摆佐组、黄龙组,总厚度>521m,岩性以灰岩、白云岩为主。上司组共分为6段,观音山矿区出露第二段(C1s2)至第六段(C1s6)。上司组岩性以中厚层结晶灰岩、浅灰色厚层状中至粗晶白云岩为主,间夹黑色泥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及粘土岩,泥质灰岩、粘土岩等。上石炭统摆佐组岩性为灰至浅灰色厚层状微至细晶白云岩、浅灰白色厚层状粗晶白云岩,上石炭统黄龙组(C2hn)仅在矿区西南部出露,为灰、浅灰色厚层至块状亮晶灰岩、亮晶生物屑灰岩,夹白云质灰岩。第四系(Q)以坡残积物亚粘土、粘土为主,分布普遍,一般厚0~5m。

矿区构造相当发育。褶皱可分为4条:营脚向斜、白腊厂向斜、白腊厂背斜、黑坡背斜,均产于区域北西向珠市河背斜南西翼,其背斜轴或向斜轴方位于珠市河背斜一致或大致一致,其中后三条均与F2断裂有关。断层共有8条:4条正断层、4条逆断层,按走向可分为NW-SE、NE-SW、NNE三组,产状较陡,倾角50°~80°,一般在60°~70°左右。矿体主要赋存于NW-SE与NE-SW断裂的交汇部位,其中F1、F2、F7断裂为控矿断裂。受区域性北东—南西向应力场作用(白腊厂背斜及白腊厂向斜为主要标志),F2断裂附近岩层出现顺层滑动形成虚脱空间,可成为矿液停积的良好场所。Ⅰ、Ⅱ、Ⅲ、Ⅵ号矿体产于F2断裂破碎带中,受北西向F2正断层控制。

F1断裂呈NNE向展布,被NW向F2断裂错开。其断裂交汇附近岩石受力蚀变明显,断裂产状在交汇处附近骤然变化,其变化转折部位有利于矿液的储存,是良好的容矿构造。Ⅳ号矿体即产于F1断裂与北西向F2断裂交汇部位。

F7断裂呈NW向展布,受区域性北东—南西向应力场作用影响,形成低角度逆断层破碎带,并发育众多节理、裂隙,有利于含矿热液的运移与储存。Ⅴ号矿体即产于F7低角度逆断层破碎带中。

2.2矿体地质特征

矿区内共发现六个铅锌矿体,均为氧化锌矿,铅基本流失。矿体围岩主要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和少量粘土岩。其中Ⅲ、Ⅳ、Ⅴ、Ⅵ号矿体严格受断裂控制,产于断层破碎带中,破碎带中角砾岩主要为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角砾大小不一,大部分被溶蚀。

Ⅰ号矿体:位于勘查区中部,呈似层状产出,矿体倾向210~230°,倾角10°左右。矿体沿走向长380m,最大延深210m。单工程见矿厚0.26~2.20m,矿体平均厚1.40m,厚度变化系数44.59%;铅单工程平均品位0.21%~1.29%,矿体平均品位0.50%,品位变化系数69.02%;锌单工程平均品位4.47%~27.78%,矿体平均品位12.84%,品位变化系数53.45%,矿体产于C1S5灰至深灰色中厚至厚层状隐晶灰岩、泥灰岩中。

Ⅱ号矿体:位于勘查区中部,呈似层状产出。矿体沿走向长520m,最大延深310m。单工程见矿厚0.60~2.10m,矿体平均厚1.45 m,厚度变化系数31.46%;铅单工程平均品位0.20%~3.28%,矿体平均品位0.89%,品位变化系数102%;锌单工程平均品位2.95%~19.74%,矿体平均品位12.80%,品位变化系数58.37%,产于C1S5灰至深灰色中厚至厚层状隐晶灰岩、泥灰岩中。

Ⅲ号矿体:位勘查区北部,矿体倾向55°,倾角53°,呈脉状产出。矿体沿走向长90m,最大延深70m,单工程见矿厚1.02~1.16m,矿体平均厚1.09 m,厚度变化系数9.08%;铅单工程平均品位0.48%~0.80%,矿体平均品位0.63%,品位变化系数35.93%;锌单工程平均品位16.89%~19.99%,矿体平均品位18.34%,品位变化系数11.95%,矿体产于C1s6灰至深灰色厚层块状细晶灰岩形成的断层破碎带中。

Ⅳ号矿体:位于勘查区北西部,矿体倾向95°,倾角54°,呈脉状产出。矿体沿走向长150m最大延深90m,单工程见矿厚1.30~2.25m,矿体平均厚1.70 m,厚度变化系数28.82%;铅单工程平均品位0.39%~0.52%,矿体平均品位0.45%,品位变化系数15.01%;锌单工程平均品位7.29%~23.52%,矿体平均品位15.02%,品位变化系数55.85%,矿体在C1s5 、C1s6 及C1b1所形成的断层破碎带中均有产出。

Ⅴ号矿体:位勘查区西部,矿体倾向210°,倾角28°,呈脉状产出。矿体沿走向长140m,最大延深130m,单工程见矿厚1.87~2.07m,矿体平均厚1.94 m,厚度变化系数5.67%;铅单工程平均品位0.38%~1.38%,矿体平均品位0.71%,品位变化系数80.07%;锌单工程平均品位10.95%~21.39%,矿体平均品位17.03%,品位变化系数31.69%,矿体产于C1b2浅灰厚层至块状粗晶白云岩形成的断层破碎带中。

Ⅵ号矿体:位于勘查区东南角,矿体倾向45°,倾角45°。矿体沿走向长150m,最大延深90m,单工程见矿厚1.10~1.45m,矿体平均厚1.32 m,厚度变化系数14.38%;铅单工程平均品位0.40%~0.71%,矿体平均品位0.54%,品位变化系数28.55%;锌单工程平均品位14.28%~20.13%,矿体平均品位17.36%,品位变化系数17.00%,矿体在C1s2 、C1s3 及C1s5所形成的断层破碎带中均有产出。

2.3围岩蚀变及矿石特征

矿区内围岩蚀变较弱,以白云石化、褐铁矿化、角砾岩化和方解石化为主。

白云石化:沿断裂带分布(又称铁白云石化),白云石晶体粗大(0.5-2mm),受铁质浸染后呈棕红色和棕黑色,与铅锌氧矿之关系最为密切。

褐铁矿化:矿体围岩受铁质浸染后,常具红褐色斑点,常产于矿体附近。

角砾岩化:断裂带及其附近产出之岩石,受力作用后,发生破碎而成。

方解石化:白色方解石,呈团块状及脉状分布于白云岩、灰岩中。常产于断层破碎带内及断层两侧围岩中。

矿石构造以块状构造、网脉状构造为主,具半自形粒状、风化碎屑状结构。矿石以铅锌氧化物为主,硫化物次之,为氧化型矿石,氧化率在45%~95%之间。主要矿石矿物为菱锌矿、异极矿,次为白铅矿。其中菱锌矿含量为40%~80%,异极矿含量为5%~15%。脉石矿物主要为褐铁矿和粘土矿物,褐铁矿含量为10%~20%,粘土矿物(主要为水云母)含量为1%~2%。

光谱分析表明,矿石内除Zn、Pb元素达到工业利用要求外,还伴生Cd 、In、Mo、Ga、Ge等金属元素,其中Cd 、In、Mo已达综合利用要求。

3.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

3.1找矿标志

该类型铅锌矿招标标志如下:

(1) Pb、Zn化探异常;

(2)NW向与NE向断裂带交汇处;

(3) 白云石化、褐铁矿化、角砾岩化、方解石化发育部位;

(4)破碎的碳酸盐岩发育。

3.2找矿方向

据1:20万分散流样品分析结果,沿北西向萝卜卡—垭都褶皱断裂带圈定出众多Pb、Zn元素异常区,且异常区在背斜核部或断层相交汇部位Pb、Zn元素异常峰值极高,远离这些部位异常则变弱,暗示矿区外围及区域仍有寻找铅锌矿床的可能。另外,矿区矿石类型为典型的硫化物氧化后形成的氧化矿,矿体明显受构造的控制,为典型的构造控矿。矿体形成来自于含矿热液沿断裂带上升沉淀的结果。

因此,该类型铅锌矿床找矿方向有两个:

(1) NW向与NE向断裂带交汇处,具有较强的Pb、Zn化探异常,如发拉鹅、连发厂、天桥等地及以西地区;

(2)发育有白云石化、褐铁矿化、角砾岩化、方解石化的断裂深部,如观音山铅锌矿区F2、F1、F7断裂的深部。

4.结论

综上所述,可得出以下结论:

(1)观音山铅锌矿为典型的MVT矿床,矿体具有明显构造控矿的特点。成矿过程中,受峨眉山地幔柱活动影响,可能有少量幔源流体加入。

(2)区域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NW向与NE向断裂带交汇处,如发拉鹅、连发厂、天桥等地及以东地区,可成为今后找矿的方向。

(3)观音山铅锌矿F2、F1、F7断裂的深部也应成为今后的勘探方向。

参考文献:

[1]柳贺昌,1996,滇、川、黔铅锌成矿区的成矿模式. 云南地质,15(1):41~51

篇7:贵州龙吟-丫口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初探

1、区域地质背景

三王庙-大银厂铅锌成矿带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褶带, 属扬子陆块西南边缘滇黔桂裂谷带东端[2]次一级构造单元-水城断陷北西段[2], 区域构造上主要位于小江、师宗 (弥勒) 一盘县、垭都一紫云三条深大断裂包围挟持的昭通-六盘水古生代燕山期“Pb-Zn-Ag-Au”成矿域内 (图1) 。区内主体构造为北西—南东向的威水断褶带和威水背斜, 次级断裂及褶皱构造十分发育。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 地层区划属扬子区, 自古生代至晚三叠世中期均以海相碳酸盐沉积为主, 晚三叠世以后则为陆相碎屑沉积。火成岩主要为海西晚期陆相溢流的基性的玄武岩—峨眉山玄武岩[1]峨眉山玄武岩及同源异相的浅成侵入岩-辉绿岩。地表未见中酸性岩体出露分布。

铅锌矿的产出层位矿主要产于石炭系、二叠系地层中, 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 铅锌矿容矿岩石主要为白云质灰岩、生物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等。

2、成矿带地质特征

2.1 地层

三王庙-大银厂铅锌成矿带矿区主要出露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从石炭系下统至三叠系上统以海相碳酸盐沉积为主, 三叠系以后则为陆相碎屑岩沉积, 火山岩则为广泛分布的峨眉山玄武岩。铅锌矿产于威水背斜西翼及紧邻部轴西翼的下石炭统黄龙组 (C2h) 中上部之白云岩化灰岩及层间破碎带中 (图2) 。现概述如下:

1) 石炭系 (C)

石炭系地层广泛分布, 是本区铅锌矿的主要产出层位。地层发育完整, 从下统到上统为连续沉积, 包括上司组 (C1s) 大埔组 (C1-2d) 黄龙组 (C2h) 马平组 (CPm) , 以台地相浅色碳酸盐为主, 化石丰富, 以底栖生物为主。

2) 二叠系 (P)

二叠系发育不全, 假整合于石炭系之上, 是本内铅锌银矿的次要富集层位。二叠系中统梁山组 (P2l) 为碎屑岩, 与下伏马平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厚50~110m不等。栖霞组 (P2q) 、茅口组 (P2m) 主要为浅海台地相不纯碳酸盐岩沉积组合, 化石丰富, 以底栖生物为主。中上统峨眉山玄武岩 (Pβ) 为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 上统宣威组 (P3x) 为陆相含煤建造。

3) 三叠系 (T)

三叠系与二叠系假整合, 夜朗组 (T1y) 、嘉陵江组 (T1-2j) 、关岭组 (T2g) 等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沉积组合。

2.2 构造

三王庙-大银厂铅锌成矿带主体构造由威-水断褶带中部之三王庙—黄泥坡断裂带, 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 带内褶皱断裂发育, 褶皱常被后期断裂所破坏, 褶皱主要为威水背斜, 形态以侏罗山式褶皱为主, 呈北东长轴紧闭线状延伸, 断裂由多条北西-南东向叠瓦状逆冲断裂组成, 走向线局部呈弯曲状, 断面总体倾向南西, 具明显的挤压-走滑特征, 主要有锅厂逆断层、螺蛳沟逆断层、小海子逆断层, 该组断裂破碎带蚀变强烈。该断裂带控制了测区中部矿化带产出, 为测区中部主要控矿断裂。

威水背斜:给贯全区, 轴向290~310°, 核部地层为石炭系上司组, 北东翼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 南西翼地层为石炭系至侏罗系, 背斜轴常被威水断裂破坏, 褶皱轴不明显, 南西翼岩层倾角70~80°, 局部直立倒转极为明显, 北东翼倾角20~40°, 轴面倾向北东, 倾角60°。

2.3 地球化学异常及分布特征

本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表明, 在三王庙-大银厂一带异常呈北西向展布, 长近7km, 宽1~2km, , 处于威水背斜南西翼, 异常以Pb、Zn、Ag为主, 局部伴有Cd异常, 套合较好, Pb、Ag有三级浓度分带且浓度分带明显, Zn有二级浓度分带 (图2) 。Pb元素异常三级浓度分带面积为一级6.24 km2, 三个二级分别为0.96km2、0.38km2、0.69km2, 三级0.29km2, 平均值为673.91×10-6, 衬度3.37, 峰值为2194×10-6;Zn元素异常有两个, 呈北西向分布, 异常面积分别为2.0km2、2.3km2, 平均值分别为924.76×10-6、997.48×10-6, 衬度分别为1.849、1.99, 有两个明显浓集中心, 一级浓度面积分别为2.0km2、2.3 km2, 二级浓度面积为0.01 km2~0.08km2, 峰值分别为1760×10-6、1219×10-6, Pb、Zn异常浓集中心套合较好。异常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上司组 (C1s) 、大埔组 (C1-2d) 、黄龙组 (C2h) 和马平组 (CPm) , 岩性以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泥质灰岩为主。Pb、Zn元素 (以及相关元素) 与矿化蚀变带位置吻合, 浓度分带明显, 异常面积分布较大、套合较好, 经地质查证都发现了受构造控制的铅、锌矿体或矿化体, 表明这种异常均系矿致异常, 是由构造作用引起的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场, 是构造成矿的直接表现。

2.4 铅锌矿化带特征

蚀变层位为石炭系, 矿化带断续分布, 根据铅锌矿化带其所处构造部位不同而划分为铅锌矿化蚀变带4条:

1号蚀变带:走向北西, 倾向北东, 倾角75~82°。矿化蚀变带长800m, 宽10~20m, 受断裂控制。工程控制矿体长450m、控矿厚度1.08~1.28m。矿石含Pb0.24~6.40%、Zn0.29~15.05%。

2号蚀变带:走向北西, 倾向南西, 倾角76~80°。矿化蚀变带长1200m, 宽5~10m, 受断裂控制。工程控制矿体长500m、控矿厚度1.00~1.30m。矿石含Pb0.46~4.45%、Zn0.37~2.35%。

3号蚀变带:走向北西, 倾向南西, 倾角75~80°。矿化蚀变带长3200m, 宽5~10m, 受层间剥离带控制。工程控制矿体长600m、控矿厚度0.56~1.24m。矿石含Pb0.56~0.73%、Zn5.43~11.76%。

4号蚀变带:走向北西, 倾向南西, 倾角74~82°。矿化蚀变带长1800m, 宽5~10m, 受断裂控制。工程控制矿体长600m、控矿厚度1.15~1.23m。矿石含Pb0.17~2.28%、Zn0.23~4.88%。

区内4条矿化蚀变带均产于石炭系黄龙组地层内, 赋矿岩石为方解石化、重晶石化白云质灰岩。矿石类型为硫化矿、氧化矿。据取样分析结果显示, 矿石品位往深部有逐渐变富的趋势。

2.5 矿石质量

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有闪锌矿、方铅矿、菱锌矿、白铅矿, 次有褐铁矿和黄铁矿等, 脉石矿物有方解石、白云石及少量石英和粘土矿物。矿石有用组分Pb、Zn, Ag为伴生有用组分。

矿石结构、构造主要有粒状镶嵌结构, 它形晶粒和交代残余等结构。块状、蜂窝状、角砾状及少量浸染状等构造。

按矿石构造成可分为块状矿石、蜂窝状矿石、浸染状矿石等, 以块状矿石为主矿;按其氧化程度可分为氧化矿、混合矿石、原生矿石, 以混合矿石为主;按其工业类型可分为锌矿石、铅矿石、铅锌矿石、铅锌银矿石。

2.6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主要有重晶石化、方解石化、铁锰质白云石化、铁白云石化、硅化和黄铁矿化、铅锌矿化及成岩白云石化等蚀变类型。黄铁矿化、硅化是重要找矿标志。

3、控矿因素分析

3.1 地层、岩性控矿分析

三王庙—大银厂铅锌矿化带主要含矿层位为石炭系大埔组、黄龙组和马平组为主, 铅锌矿容矿围岩主要为结构相对疏松、孔隙度高的白云质灰岩、方解石化灰岩, 在区域构造作用下易于破碎, 于岩层能干性差异带形成层间断层或层间滑动带信其次级节理裂隙, 形成有利于成矿流体通过或停留的空间, 加之容矿层上部梁山组区域性不渗透障的屏蔽作用和提供硅化物源下, 有利于成矿组分在沉积作用中释放、活化、迁移、沉淀和富集为含矿层。

1-三叠系关岭;2-三叠系嘉陵江组;3-三叠系夜郎组;4-二叠系宣威组;5-二叠系玄武岩组;6-二叠系茅口组;7-二叠系栖霞组;8-二叠系梁山组;9-石炭系马平组;10-石炭系黄龙组;11-石炭系大塘组;12-石炭系上司组;13-背斜轴;14-断层;15-地层界线;16-矿化体;17-铅化探异常;18-锌化探异常;19-银化探异常;20-镉化探异常

3.2 构造控矿分析

三王庙-大银厂铅锌矿化带位于小江、弥勒—师宗、紫云—桠都三条深大断裂所挟持的“Pb-Zn-Ag-Au”成矿域内。区域构造运动史可知, 由于在印支-燕山期强烈的挤压作用, 在北西向的威宁—水城构造带内伴随水城断层、锅厂逆断层、四沟断层等的形成、由于灰岩的脆性和构造的影响, 加之容矿层上部祥摆组区域性不渗透障的屏蔽作用和提供硅化物源下, 有利于成矿组分在沉积作用中释放、活化、迁移、沉淀和富集。在上述断裂带的次一级层间断裂带 (或断裂+褶皱) 部位, 特别是断裂带附近的层间小褶曲、剥离带或破碎带部位是富矿的有利赋存部位。

3.3 岩浆岩因素

峨眉山玄武岩的喷溢, 是晚古生代扬子陆块西缘最重要的构造-热事件。威宁一水城带上, 峨眉山玄武岩K—Ar同位素年龄数值为253.3~218.6Ma, 辉绿岩同位素年龄值则以380~286~209Ma为主, l58~115.5Ma为次 (1:200000盘县幅、水城幅) 。铅锌矿矿石铅同位素测定成矿期为海西-燕山期, 即389~261Ma和190~84Ma, 与玄武岩喷发及辉绿岩侵入部分重合或接近, 可见峨眉山玄武岩浆活动期与海西期铅锌成矿期部分重合或接近。众多学者研究表明[3、6、7], 区内铅、锌矿的物源、热源可能与峨眉山地幔热柱的喷溢与侵入事件密切相关。

以上研究资料充分显示了峨眉山玄武岩对成矿区内铅锌成矿的重要控制作用。

4、找矿方向

4.1 沿层位及蚀变带找矿

三王庙—大银厂铅锌矿化带主要含矿层位为石炭系大埔组、黄龙组和马平组为主, 铅锌矿容矿围岩主要为结构相对疏松、孔隙度高的白云质灰岩、方解石化灰岩, 地层、岩性控矿明显, 围岩蚀变主要有重晶石化、方解石化、铁锰质白云石化、铁白云石化、硅化和黄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是重要找矿标志。

4.2 沿构造部位找矿

从成矿条件分析, 沿水城断层、锅厂逆断层、四沟断层等次一级层间断裂带 (或断裂+褶皱) 部位, 特别是断裂带附近的层间小褶曲、剥离带或破碎带部位是本区找矿的首选地段。

4.3 主要找矿部位

(1) 威水背斜轴部附近具有矿化地段, 特别是地表采矿遗迹处。

(2) 地表有铅锌硫化物矿化露头或铁帽的地段。

(3) 蚀变强烈特别上黄铁矿化、硅化发育地段。

(4)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Cu、Pb、Zn组合异常浓集中心套合较好出现地段。

三王庙-大银厂铅锌成矿带沿背斜轴部附近具有矿化蚀变强烈, 矿化蚀变带延伸稳定, 具有较好的构造及岩性组合, 发育着一系列的张性裂隙, 其虚脱部位常常伴有铅、锌、银矿化, 少量工程控制有铅锌矿体存在, 且有较多古代采冶遗址, 是寻找铅锌矿的主要构造部位和区段, 预测浅—深部具有较大找矿潜力。

致谢:本文主要资料源于贵州省地质调查院矿产六处承担的国家大调查项目《贵州艾家坪-水城地区矿产远景调查》的集体成果, 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贵州省地矿局106队地质高级工程师朱德彬的指导和帮助, 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地质矿产局.贵州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2]毛健全等.水城断陷构造演化及铅锌矿研究[M].贵州科技出版社.1997.

[3]王华云.贵州铅锌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J].贵州地质.1993, 4.

[4]吴铁铮.贵州层控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贵州地质.1987, 3.

[5]朱德彬, 胡从亮, 王忠福, 陈冲, 沈大兴.黔西北水城一艾家坪地区化探异常及铅锌矿找矿前景分析[J].贵州地质.2007, 24 (3) .

[6]顾尚义.黔西北铅锌矿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兼论黔西北地区铅锌矿成矿与峨眉山玄武岩的关系[J].贵州地质.2006, 23 (4) .

[7]廖震文.贵州省银厂坡铅锌矿矿床成矿远景分析[J]贵州地质.200017 (3) :

篇8:贵州龙吟-丫口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初探

【关键词】铅锌矿;成矿模式;矿床成因;找矿标志

1、矿床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质概况

某矿区岩体是一面积较大的酸性侵入岩基,地层出露有中三迭统杂谷脑组(T2Z)、上三迭统如年各组(T3r)、第四系(Q)等,除局部地段有扭曲外,地层总体走向NNW,倾向NE。位于牦牛沟一卡子复式向斜构造的西翼,次级褶皱主要有背斜及热桑山向斜;主要断裂属北西向的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与北东向的木居断裂的组成部分。

1.2 矿体特征

通过地质勘探,区内共圈出3条工业矿体,即西矿带I号矿体和东矿带Ⅱ、Ⅲ号矿体,3条矿体大致平行产出,自上盘至下盘分别为Ⅲ、Ⅱ和I号矿体。

I号矿体为矿区主矿体,矿体走向长1150m,自7勘探线至12勘探线以南,厚度平均231TI,走向NW,倾角37°,矿体总体向西侧伏、侧伏角10°~15°;矿体赋存于喜山期折多山碱长花岗岩体的含矿碎裂花岗岩相带(r53-Tr2)中,矿体产状与含矿层产状基本一致,顶板为花岗糜棱岩、碎裂花岗岩。矿体顶板与围岩多由断裂破碎带分开,底板界线不清晰,通过试样分析成果确定。矿体沿倾向分支现象明显,矿体总体厚度变薄,倾角变小。

Ⅱ号及Ⅲ号矿体分布在矿区东侧,赋存于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角岩层(T2Z-HS)中,两条矿体均规摸小,延深不大。

1.3 构造特征

矿区内构造以断层为主,褶皱次之,节理发育。矿区断裂较为发育,属于区域北西一南东向压扭性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构造体系所派生的一系列不同力学性质所产生的不同方向断层;节理、裂隙,构成矿区基本构造格架,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序次的构造都与矿体的形成和矿物组分富集密切相关。北西向压扭性断裂破碎带是主要断裂,位于矿区东部I矿带上盘,沿山岩体东部边缘展布,纵贯矿区,规模较大;主要将大山岩体边缘相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挤压呈糜棱结构,形成了花岗糜棱岩带,由于受强烈的区域挤压、扭裂作用,使糜棱岩带蚀变具强硅化现象,局部形成不规则脉状硅质岩,经工程揭露在糜棱岩带内部常夹有碎裂花岗岩块体;由于糜棱岩带岩石结构紧密,缺乏容矿空间,致使后期矿液沿该带上升成为导矿通道,仅在微裂隙内充填呈羽毛状铅锌微脉,使整个规模很大的糜烂棱岩带在成矿过程中普遍产生铅锌矿化,但没有形成工业矿体,仅局部地段出现厚度薄而规模短小的铅锌矿脉。

另一组沿北西走向紧贴于北西向区域压扭性断裂带下盘产出,由于受区域压扭性断裂糜棱岩带东侧挤压作用,使该断裂带下盘围岩产生一系列张性裂隙及与之相配套的不同方向节理。将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碎裂呈碎裂状,角砾状、网脉状,统称为含矿碎裂花岗岩带。由于该张性碎裂花岗岩带的产状、形态、规模及与之配套的低序次节理、裂隙共同组合,形成良好的容矿场所,为后来的矿液充填提供了良好的有利空间;该组断裂含矿性随距压扭性导矿断裂距离越远含矿I生愈差,因此一般厚度较大、品位较高的矿体多靠近糜棱岩带压扭性断层边部出现,而距离糜棱岩带愈远的花岗碎裂岩带多具铅锌矿化而形不成工业矿体,其主要原因就是碎裂岩带内的次级构造节理裂隙等远不如近压扭性断裂糜棱岩带处发育。

节理均较发育,尤以含矿碎裂岩带内更为密集,一般密度25条/m,其生成至少有两期,但产状差异不大,除层节理的倾角较缓外,其它三组节理倾角都较陡,一般为55°~89°。岩体中的陡倾角节理,常将岩体切成柱状体或陡崖峭壁;常见矿液沿一、二、三组特别是二、三组节理及派生的细微裂痕充填交代而形成脉状、细脉状、树枝状、网脉状和浸染状等铅锌矿石。

2、矿床成因分析

2.1 容矿岩性

I号矿体赋存于燕山晚期折多山碱长花岗岩体的含矿碎裂花岗岩相带(r53-Tr2)中,Ⅱ、Ⅲ号矿体赋存于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角岩层(T2Z-HS)中。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以上岩石形成碎裂岩、角砾岩带,含矿热液在角砾、颗粒间或裂隙中充填、交代、沉淀,从而形成浸染状、网脉状、致密状矿石,矿化对岩性有一定的选择性,即岩性活泼、孔隙度高、裂隙发育的岩石易于成矿。

2.2 构造条件

韧性、脆性剪切带是矿区的主要导矿和容矿构造,深部循环的含矿热液以韧一脆性剪切带为通导上升,定位于其内及不同级别的次级断裂、节理、裂隙中,断裂构造是本区铅锌矿床的主导控制因素和首要条件,矿床的空间分布、产状特征与其密切相关。

2.3 地球化学特征

三叠系中统碎屑岩沉积建造在形成、演化过程中,Cu、Pb、Zn、Ag等成矿元素得到了初步富集;在长期的、多期的构造活动和深部循环热卤水溶液作用下,将地层或岩石中有用元素活化而转入溶液中,随着溶液中成矿物质的不断加人而富集成含矿热液,在含矿热液的驱使下,长期活动的大断裂将深源物质导向浅部容矿构造的有利部位择地成矿,丰富的物源对矿区内矿床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4 成矿模式分析

折多山花岗岩体于燕山晚期沿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上盘形成北西向花岗岩带,喜山期由于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的持续活动,在一定深度范围内于岩体上部与围岩接触带形成韧—脆性剪切带,剪切带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形成大范围的热液循环系统,在热液循环作用下,由三迭系地层中萃取Pb2+、Zn2+、Ag2+、Cu2+等有用組分、由岩体中带入S2-,于脆—韧性带沉淀堆积,即第一期矿化,形成大范围的低品位矿化带,见图1。

随着地壳的不断抬升,矿化带抬升至近地表,韧性剪切作用逐渐减弱,脆性作用逐渐增强,叠加于初始矿化带上的脆性构造使得矿化进一步富集形成工业矿体;本次矿化过程不仅局限于第一期矿化带内,也可以沿脆性构造于第一期矿化带外形成小规模的富矿体;矿体升至地表,遭受后期构造破坏及风华剥蚀,现今矿体形态形成,显示出多期成矿特点。

综上所述,矿床成因类型应为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充填型或细脉浸染型Cu、Pb、Zn、Ag多金属矿床。

3、找矿标志

矿区西矿带产于花岗岩体中的断裂破碎带内,矿体规模大,矿化富而稳定,成矿作用复杂多样,属于一个含银较富、以铅为主,铅高于锌的多金属矿床;而东矿带尽管矿体规模小、矿化较差,但它的发现,扩大了矿床远景,同时指出该地区新的找矿方向。

3.1 地层及岩石标志

矿床含矿围岩主要属中三叠统杂谷脑组第二岩性段(T2Z-HS)。折多山黑云母花岗岩体有较好的含矿性和水平分带性,而矿化的具体产出岩石,则与动力变质岩密切相关;东矿带产于花岗岩的外接触带热液蚀变角岩中,岩性主要为碎屑岩变质的透辉石英角岩类;如花岗碎裂岩,花岗糜棱岩对矿化具有广泛意义,是找矿主要标志。

3.2 构造标志

该铅锌矿西矿带产于区域北北西向压扭断裂带下盘的碎裂花岗岩带中,而严格受该断裂带所牵引的次级构造裂隙控制,因此次级断裂和羽状断裂、节理、裂隙是铅锌矿的储矿构造,更是良好的找矿标志;东矿带产于该断裂带上盘,同样由于受该断裂带挤压而易于在三叠系不同岩性问,产生层间破碎,因此层间破碎带也是良好的找矿标志。

3.3 蚀变标志

沿断裂破碎带分布的黄铁矿化、褐铁矿化、云英岩化、硅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等蚀变等,由于铅锌矿化体金属硫化物经氧化淋滤后,将岩石表面和节理渲染成棕黄一棕褐色,构成远观十分醒目的铁帽带假象,这是最直接的找矿标志。另外,带状或片状分布的Cu、Pb、Zn、Ag化探次生晕异常(2004年)是间接的找矿标志。

4、结语

该铅锌矿位于三江造山带的唐古拉一杂多玉树一义敦一中甸岛弧隆起带东侧,属三江成矿带中的玉树一中甸矿带范畴,晚二叠一三叠纪期问紧靠东侧的活动大陆边缘发生强烈凹陷,在印支末期和燕山早期造山运动席卷全区致使普遍隆起,燕山一喜山运动使早期同生断裂再次复活,在该山侵入岩体内部及与三叠系地层接触边缘产生强烈韧一脆性剪切构造带,深源含矿地热水沿构造剪切带上升,于浅部岩体内张裂隙、短小张性断层发育的碎裂岩带内部、岩体与围岩接触边部及三叠系地层内层间裂隙空间充填,近南北向陆内造山带及与各阶段相应的成矿时空分布特点,其受酸性侵入岩基,在空间分布上受北西向鲜水河断裂带及北北西向磨西河断裂带制约,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为深源构造一热液成因,并具有多期成矿特征,即形成该山式热液充填型或细脉浸染型Cu、Pb、Zn、Ag矿床。

参考文献

[1]申大元.四川某铅锌矿区化探异常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远景[J].中国矿山工程,2009,(3).

[2]袁见齐.珠上庆,翟裕生.矿床学【M】 E京:地质出版社,1985.

上一篇:2007学年度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下一篇:姜刘小学2009-2010留守儿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