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数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2024-04-26

农村小学语数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开题报告(共8篇)

篇1:农村小学语数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语、数教学质量提高途径与方法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农村小学语、数教学质量提高途径与方法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国内外不少专家就此问题进行了众多研究,特别是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办法与措施研究成果很多。然而农村小学目前仍面临着教学质量不高这一严重问题。教学点、村小与中心校之间教学质量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的教学质量也在逐渐拉开距离。农村小学生在语文、数学及其他综合科目的平均成绩、合格率、优秀率等方面都明显地低于城市学校,没有完成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着实令人担忧。总之,提高教学质量从有学校教育以来,就没有停止过研究,研究成果为本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本课题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对义务教育提出的目标、任务。而我市目前推行的“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源头上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围绕顺阳小学的现状,对影响学校教学质量各因素进行调查、了解、研究,最终实现以下预期目标:

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基本实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精细化管理局面。

2.形成一支乐于学习、乐于奉献、善于反思的学科教研团队,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3.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行为发生根本性改变,学生语数学科成绩得到提高。

4.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教学质量监控为“突破口”,探索出一套易于操作、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操作体系,在政策层面上为我校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条件。

(二)研究内容

1.顺阳小学管理、教学现状与问题调查。

2.制约顺阳小学教学质量提高因素分析。

3.顺阳小学教师素质提高途径。

4.顺阳小学有效课堂教学实施途径与方法。5.顺阳小学学生学习能力提高途径与方法。6.顺阳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完善。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1、研究方法

(1)查阅文献法。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念知识,认真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

(2)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及教师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等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诊断,并提出有效教学建议。寻找制约教师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制定出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绩效考评方案。

(3)行动研究法。通过同伴互助合作、专家引领、课例研讨、课堂教学评优、师生竞赛等形式进行研究。建立以优秀教师带动下的全体教师发展机制,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目标考核,以教师示范,学生监督方式,遏制学生不良行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经验总结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对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形成工作报告、论文、心得体会。

2、研究思路

影响农村小学语、数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因素有学校管理、教师素质、学生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与社会环境等。课题从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出发,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立足学校,从学校实际考虑,围绕困扰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进行多角度研究。因此,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如下:

1、通过不断修订绩效考评方案中的教学质量奖发放方法,以此带动、促进教师提高语、数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2、通过改革传统备课方式,鼓励教师不拘一格地进行备课与教学,摒弃过多形式上的制约,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了解学生,培优辅差,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发学生学习潜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善于会学习、乐于学习,从而提高中教学质量。

4、通过定期的语、数教学质量监控、分析、诊断过程,及时了解各年段在各个教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渐完善我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5、通过校讯通、家访,特别是下村家访的形式,多渠道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提高家长监督、辅导孩子家庭作业的积极性、辅导方法与辅导能力,提高语数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加强理论学习,明确研究方向

课题组采取集中学习培训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形式,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提高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实验方案,加深对本课题研究方向的认识。同时,课题组组织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也让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二)创造条件,开展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行动

1、以校本教研为依托,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结合市课题“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课改活动的开展,诊断课堂教学效果,找出影响教学质量的主客观因素,并提出有效教学改进意见,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以竞赛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学业质量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开展了系列竞赛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业质量,通过竞赛活动的结果分析诊断学生学习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学生学业质量。如开展“小学生作文比赛”、“小学生写字比赛”,“小学生演讲比赛”,“优秀作业展”、“小学生口算比赛”、“小学生经典诵读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以有效作业为平台,保证学生作业质量

在以往的教学常规检查中,发现大部分老师作业设计单一枯燥,机械重复作业,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没有真正发挥作业的复习、巩固作用。为此,教研组开展“作业有效性问题”研究活动,通过对教师作业设计与批改方面抽查,开展“作业有效性问题”专题研讨活动,对当前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性作业的方案。改变单一的作业评估方式,建构多元评价方式;每天的语数作业要及时批改,次日反馈给学生,并督促学生及时改正错题,保证学生的作业质量,为语数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的途径与基本的保证。

4、以质量监测为监督手段,提升学校管理质量。

为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了解学生阶段性知识掌握情况,以月考为教学监督手段,通过对学生月考成绩的分析、诊断,为教师进一步的教学安排提供可靠的信息,使教学工作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同时也让学生通过月考巩固和复习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改进。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相应学科的骨干教师,对每次的质量监测情况进行分析,并把分析结果以书面形式进行总结,提交任课教师加以整改,发挥质量监测的监督、激励与导向的作用。

六、研究周期及步骤

(一)研究周期:两年(2014.9---2016.8)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四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为课题的论证、开题、研究对象确定和对象现状调研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论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制定调查量表和访谈提纲,分析调查结果,完成各样本的现状调查数据收集。

第二阶段(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为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反思学校管理,总结管理得失,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略,建立符合学校自身的管理措施。反思教师课堂,整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分析课堂教学问题,完成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研究。组织教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开展各项活动。

第三阶段(2016年2月至2016年6月),为课题深化研究阶段。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开展教学改革,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实现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全面提升。

第四阶段(2016年7月至2016年8月),为成果推广阶段。总结研究经验,提炼研究成果,把有价值的管理经验和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加以推广,让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受益。

七、预期研究成果及表现形式

本课题预期主要研究成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环境、管理、教师素质、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家长、社会对学校评价明显好转。

二、教师精神面貌、敬业精神发生改变,学校教研、科研氛围浓厚,教师教学成果(文章发表、获奖),受到上级主管部门表彰明显增加。

三、领导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各项制度落实到位,责任到人。

四、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能力明显增强,考试成绩跃居同级同类学校前列。

五、通过课题研究,形成能反映学校办学经验有价值的文献及论文。

八、课题研究人员的分工

王兰珍:课题负责人,负责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及结题报告,同时负责整个课题的全面协调工作。

魏生全:负责课题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李彩珍、魏巧珍、范春卿、何生婢:课题研究的主要实践教师,按课题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课题研究,收集第一手的资料;所任教的班级也是本课题的重点实验班。

九、存在的困难:

1、师资队伍薄弱

现在农村小学教师中还有相当部分是过去的民办教师,年龄大、身体差、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是这些教师的共性。而部分年轻教师分配到农村小学工作后又纷纷调往城区学校,这样使得不少农村小学师资队伍相对于城区小学明显弱化。

2、教师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1)教师职业道德下滑,敬业思想缺乏。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一些教师出现敬业精神淡化,工作责任心退化,教育行为简单化,师生关系庸俗化,表现在对教育教学不负责,不钻研业务,对学生也缺乏耐心,工作方法简单。

(2)职业倦怠,漠视问题的存在。绝大多数教师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工作、生活在农村偏远的学校,很少走出去观摩、学习。长期偏安一隅,使得农村教师的思维逐渐迟钝,激情逐渐冷却,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变得熟视无睹。(3)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够,创新意识、质量意识不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学科的综合性更强了,每位教师只掌握一门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一些教师参与进修培训、接受再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不高,造成业务素质低下,妨碍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不思进取,教育方法陈旧,特别是年龄偏大的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吸收不够,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哪里谈得上创新呢?这样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没有改观,教育教学质量就难以真正地提高。

3、留守儿童问题

目前,农村大部分学生家长常年外出打工,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严格督促,造成一些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形成,逃学、旷课、不能完成家庭作业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无疑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4、家庭教育的配合不够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许多家长赚钱的脚步走得更快了,却无暇顾及孩子们的成长,他们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就放心了。孩子要钱给钱,需要什么就买什么,他们对孩子缺少督促,而孩子们的自觉性往往较差,这样就造成孩子懒散习气的形成。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也缺少耐心,动辄打骂,更谈不上什么激励了。因此说,家庭教育的缺失,这已成为我们农村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绊脚石。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篇2:农村小学语数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老师们:

我校《提高教师作文教学技能途径与方法的实践研究》课题,已被确立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运行机制,提升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的规划子课题。课题负责人是xx,经费自筹。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结束,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组,做如下汇报。

一、课题名称。

篇3:农村小学语数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提高途径

一、小学体育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1.小学生的 体育兴趣不浓厚 。由于我国 在开展素质 教育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宣传和深化活动,导致一些学校领导对于体育教学不够重视,体育课程无新意,原本没有体育兴趣的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信心,原本有兴趣的学生在长期得到学校和教师认可的状态下也会慢慢失去兴趣,认为体育课程是可有可无、没有意义的科目,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不端正。另外,一些学生本身对体育课没有兴趣,对于这样的学生,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

2.教师的教学 态度不端正 。在小学 体育教育中 ,教师面临的问题很多,尤其是在体育教育方面,学生对于体育教育兴趣不浓厚,教师往往因此而感受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会降低教学积极性,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非常密切。由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学生存在一些不良行为,教师面对这些学生有些无计可施。

3.学校对体育科目 不够重视 ,缺乏必要的体育设 施。因为体育科目在高考中不会作为重点科目被考查,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是其步入大学殿堂的敲门砖,因此,小学在体育教育上普遍存在不够重视的现象。学校和教师的态度不端正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二、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途径与策略

1.加强兴趣 小组的组 建。所谓 兴趣小组 ,就是在课 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兴趣爱好,组建起来的学习小组,各个小组依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进行体育活动,活动自由开展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活动积极性, 还能够密切学生之间的联系,增进友谊。

比如:街舞和篮球活动,可以在训练学生体能的同时,提高其运动热情,帮助学生树立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非常适合在初中体育课堂上开展。在初中体育课堂上构建兴趣小组,是促进兴趣教学的有效措施,初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他们自行构建小组,找到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伙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2.丰富体育游戏 教学活动。 在体育教学 中 ,将游戏与 教学有机结合,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游戏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并且属于一种娱乐方式,学生不会感受到课堂的沉闷和死板。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科学地将游戏引入课堂,并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从而改变学生体育课堂的固有认识, 帮助那些平时不喜欢体育的学生融入体育活动中,实现身心的锻炼和发展。

比如:教师应该先提出几个游戏,学生以举手表决的形式,确定游戏,并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游戏中。又如:老师可以利用轻物投掷游戏打破学生传统的体育学习观,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纸飞机和羽毛球作为投掷物,看谁投得准。这样的游戏可以丰富学生的体育学习生活,更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怎样在游戏中取得胜利, 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重要的意义。还可以让学生玩一些丢手绢与捉瞎子的游戏,在游戏中锻炼观察力、反应能力,提高身体素质,这样不仅能达到体育课的目的,还能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意识,强化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

3.利用情境满足小 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 ,学生的身心都处于一个高速的发展阶段,而在这个时期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兴趣教学,正好投其所好。学生的兴趣众多,教师在平日教学中要对学生的这些兴趣爱好进行全面掌握,比如,一些学生喜欢跳高、一些学生喜欢羽毛球,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简单地说,体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生动的运动场景, 帮助学生喜欢更多的体育项目,并逐渐对体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采用情景教学法时体育课堂的教学活动趣味性会得到增强。

比如:进行跑步训练时,一些学生不喜欢田径项目,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进行跑步训练,重视田径项目。教师还可以讲述一些著名体育明星的事迹,以此作为活动开展的背景。刘翔是我国的第一飞人,他的事迹可谓家喻户晓,教师可以以这样具有代表性的运动员创设情境,学生假想自己就是刘翔, 在平坦的跑道上体验百米冲刺的快感和成功的喜悦。鼓励学生尝试体会,告诉学生,体育运动的魅力就在于身心的投入,只有投身运动,才能拥有到不一样的收获和感受在这样的 情景引导 之下 ,学生的学 习兴趣会 得到大幅 度激发,会找到体育训练的成就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

篇4:农村小学语数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关键词】小学体育 教学质量 途径与策略

小学阶段以语文、数学以及英语为主要学科,体育是一门副科,导致大多数学生与家长忽略这一学科,这也是教学质量一直提不起来的原因之一。直到升了初中,考试体育成绩与中考成绩挂钩,人们才逐渐重视起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怎会有精力去好好学习呢?所以体育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在忙碌的学习中放松自己,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一点是提高个人的体质,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让自己有足够多的资本去放飞自己的梦想,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人生。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教学质量?在教学中讲求一个“学以致用”的理念,教师作为学科的引路人,首先要理解教程,熟练掌握教学技巧,才会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学识,这样才可以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师生之间是一个传授的关系,并不意味着学生一味的接受,学生还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选择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并且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帮助,真的把所学转化为所用。

教学质量主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成果进行评定,另一方面是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以及掌握的程度进行评定。关于提高教学质量则要从这两大部分进行着手。

那么,小学生更是活泼好动的时候,要努力给他们一个缤纷的童年世界,不去约束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走向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

一、教师角度

在传统教学中,一直是教师为主角,学生对老师听之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成为小主人,让他们真正融入到教学中去,将课堂变成他们的舞台,让他们每个人能够展示自己独特的一面,重要的是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1.教学内容层面

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是放松身心,强身健体。并且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在对一些内容的理解上有点吃力,这就要求老师尽可能地将教材灵活化,更加通俗易懂,最高境界是贴近生活,真正为学生们所理解、喜爱。

比如做游戏“划龙舟”,这一游戏是为了纪念屈原,开展游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以一种新颖的方式接受枯燥的体育知识,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两全其美。

一般情况下,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原因有怕脏、怕累、没有自己的爱好。那么老师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注意这一点,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跑步等一些剧烈运动,学生的精力很快就会被耗尽,那么这一节课中也不会有几个学生有精力听课,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乐趣进行开展教学。那么这就要求教师爱岗敬业,真正是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就会不怕累、不嫌烦地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从而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

在体育教学,脱离不了对体育设施的使用。或许每个学校的教育基础设施不一样,在学校,不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使用到自己想要的设备,可以带动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手工制作。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还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并且教会他们凭借自己努力,可以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体育课与其他教学不同是需要组织队伍,其实体育课不是军训,没必要按部就班,可以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组织队伍,他们少了些许约束、紧张,反而会多几分快乐,体育课就是娱乐身心,而不是压抑他们。

由于小学生在组织能力上较缺乏,应该事先安排好人员,实行轮换制,编排人员课前去拿器材,一方面,不会杂乱无章,另一方面不会影响课堂教学。

2.课堂层面

教师面向的是小学生,教学语言也要生动有趣、幽默诙谐。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们深深地喜欢这个老师,才会深深地喜欢上体育课,这可以说是一个老师的魅力所在。

此外,即使教师面向的是小学生,也要注意教学示范规范化,教师的完美准确的示范动作也会给他和体育课的魅力加分。极力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实现教学效果。

教学方式是主要的方面,注重方式的多样化、新颖化。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单纯地让学生跑步,很快会打压学生的兴趣,可以改用游戏的方式,比如“贴膏药”,全体学生围成一个大圈,留下两个学生进行你追我跑,被追的那个人一旦贴在某个人的身边,这个人的伙伴就会成为被追的对象,以一种竞跑的方式锻炼学生的体质,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反应灵敏性。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方法。教育方针是“以人为本”,要尽可能关照到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因材施教是最好的选择,注重教学针对化,对于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到这一个大集体中。学期末都会进行教学评价,这也是体现学生学习成果的证明,教师不应该过于苛刻,注重考虑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注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3.反思教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教师也不例外,應该时刻审视自己,在反思中取得进步,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

二、学生角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也要不断培养自己对这一门课程兴趣,深入了解开设这一门课程的意义,并且懂得学知识是为了自己今后更好的发展。合理安排自己每天规划,并且要不断提高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好的习惯是要从小时候慢慢培养的,体育方面的能力也需要从小开始,这样到了初中在体育方面才不会那么吃力。

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离不开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不过由于小学生在启蒙阶段,更重要的是老师对他们的引导作用,引导他们逐步开启知识之门。这对自己今后教学事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向导,努力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余立峰;体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解析[J];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02期

[2]郭志明;追求有效教学的理想境界[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3]施霞;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年

[4]吴健;新课标下的有效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2007年07期

篇5:农村小学语数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指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校名义上是街道办事处,然而大部分学生来源于周边农村,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相对较差,这就给学生学与老师教带来不少的困难。因此,习作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习作缺少实际的需要,缺乏明确的动机。朱自清先生早在1934年为叶圣陶、夏丐尊的《文心》所写的序言中就曾谈到国文教学的三大困难。其中之一是:“无论是读是写,学生不易感到实际的需要。”“学生读写都是为人,都只是奉行功令;自然免不了敷衍、游戏。”至今这种情况仍然严重地存在着。学生习作千篇一律,大人腔套话满篇。如学生写人,往往是“老三段”,先写外貌,再写事例,最后写感受;写好事就是“新三篇”,不是让座就是拾钱包或雨中送伞。语言呢,表达高兴之情爱写“我的心就象喝了蜜一样甜”;表达喜爱之情就写“我多么喜欢XXX啊!”教师要求过高使学生望而生畏。常听一些语文老师教学生:习作是很难写的。要把字写好,要把句子写通顺,要中心突出,要详略得当,要写具体,写生动,标点符号要正确......这么多的要求早已使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识字效率不高,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起步晚。汉字难学。传统的语文教学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识字效率低,学生不能做到尽早阅读,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更做不到习作的提早起步,练写增量。习作评改方式单一,耗时太多,效果不好。习作评改由老师一人担当,耗时多,不能做到及时反馈。以上这些问题,在实施课改以后,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具有普遍性?每个年级是否有不同表现?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于是,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运用人本主义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以及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习作教育教学观念与实践进行比较,找出影响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效果教育机制、教育观念、方法等不同层次的原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以期找出有效的对策,改善我校习作教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状况,提高小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感知运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促进我校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研究依据

(一)政策依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小学教育的方向。

2.新课标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作文要“有兴趣”,要“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想象中的事物写下来”,“能不拘形式地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2.多元智力理论: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个体的智能是单一的、可量化的,而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课题研究现状:指所研究的课题目前所呈现的状态

(二)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

1.学生练习习作的现状

(1)学生习作兴趣不高,不愿意写习作

(2)学生习作内容贫乏,不知道写什么

(3)学生习作方法缺失,不清楚怎么写

2.教师教学习作的情况现状

(1)习作教学要求不明确

(2)习作教学指导不得力

(3)习作讲评修改不到位

(4)习作教学研究不重视

(三)对策研究:是对于习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对策分析和应对策略的研究。

(四)习作教学的对策研究:对于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对策分析和应对策略的研究

1.进一步明确“习作”年段目标

2.提倡“习作”与“阅读”同步走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的有关知识,加强读与写的有机结合。将习作教学提前到与阅读教学同步进行,注重“前习作”指导。

3.习作指导应从内容入手

4.激励和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据资料可查,2011年重庆珊瑚小学开展了课题为《心与习作》的课题研究,他们研究的是小学生的真心真情习作,取得了优秀成果。2008年,江都吴桥中心小学开展了《留守儿童习作》课题研究。2011年江苏省陶湖中心校开展了《留守儿童感恩教育习作》的课题研究。上述研究较好地探索出小学生习作教育的具体内容、方式和评价标准。

2.国外对习作教育非常重视,其中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中小学的习作教育很有特色,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美国的教育对习作的格式有一定的模式,内容却没有要求,反而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美国从小学阶段起就非常重视写作教学。他们认为,写作包括复杂的多维度的认知能力,学生在掌握写作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过程中,会遇到重重困难,必须从小开始进行训练。而且,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综合的整体的发展,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相辅相成的。某一项能力的发展过分滞后,都会影响到其他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他们提出了整体语言教学观,即在语言教学中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五、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及创新

(一)主要观点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能说;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能到大自然中去扩大事业,取得丰富的学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习作”。因此。我们的习作教学应做到五点:

1.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习作的首席自主性。立足学生,构建教学思路。

2.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积淀情感。

3.建构开放型习作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高认识,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创作空间。

4.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增强习作自信。

5.开发整合习作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创意习作的表达,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创新之处

1.将习作教学的环节前置,让学生真正融入生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细节,积累写作素材,还学生习作教学于生活的本位,真正实现鲁迅先生所说的“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让学生采生活之蜜,孕育写作的激情。

2.改变教学模式,还习作权利于学生,让学生学会在共同探究、合作、讨论中,学会审题、选材,构建自己的习作思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学会评价,并在评价中增强习作的信心,提高习作的鉴赏水平。

3.让学生在实践认知的基础上,再次对评讲后的习作,进行再次修改实践,真正实现习作水平质的飞跃。

六、研究目标及内容

通过对我校习作教学中出现的“知识面窄、内容空洞,千人一面,层次不分,缺乏想象、有创意的表达,习作中尽是假话、空话、套话”这一瓶颈,进行深层的剖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农村特有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注意提升教师习作教学的理论水平,更新习作教学理念,革新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的形成,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细节,积累写作的材料,还习作教学于生活的本位,激发学生内在习作动机,孕育写习作的激情,让学生学会构建自己的习作思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学会评价,并在评价中增强习作的信心,提高习作的写作、鉴赏水平。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进行习作修改实践,提高学生习作品位,同时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展示平台中,真正实现自我需要,让学生乐于表达,实现习作水平质的飞跃。

七、研究对象及范围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5--6年级全体语文教师及学生

八、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习作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教师习作指导课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探索出农村小学习作指导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为辅。

1.问卷调查法:采用个别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了解小学生习作个性心理表现及教师习作指导课教学个性心理表现,通过调查我校习作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学生习作存在问题,确定课题。

2.文献研究法:通过对习作教学相关理论的学习,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不断学习并借鉴成功经验,推进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3.行动研究法:分析研究我校习作指导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拟定相应策略,在习作指导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反思、学习、改进,探索农村小学习作指导的有效性策略。

4.经验总结法:不断将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出农村小学习作指导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九、研究计划及步骤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精神指引下,围绕现实中“教师难教,学生写不生动”这一现象,对照课程标准关于小学习作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分别从实践与理论两个方面,对现行的人教版小语教材习作的编排体系,编排用意,各年级段习作教学特点及内在联系等习作教学的诸多因素,进行研究,加强教师习作教学的理论学习,更新观念,走出传统习作教学的误区。突出重点,抓习作教学研讨与实践的过程管理,及时总结反思归纳,加大习作教学观摩研讨及理论培训的力度,注重课堂教学的细节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形成自己的习作教学体系及特色。

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7.05——2017.6)对我校学生习作情况进行调查,搜集相关理论资料,课题组成员进行集中学习探讨,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方案制度、重难点确定、措施),同时也是课题申报阶段。

2.实施阶段(2017.6——2020.06)课题研究全面展开并达到较成熟阶段,课题组成员在各自分工的领域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并密切合作,达成资源共享。

3.总结阶段(2020.05——2020.06)根据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并采用实绩展览、公开课教学、论文集等形式,邀请上级主管门的领导、教育专家进行鉴定验收。

十、预期成果及分工

成果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成果

成果形式

2017.6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申请书

申请书

颜明扬

2017.7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书面报告

陈立德

颜明扬

2018.3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系列论文

论文

孙淑兰

2018.12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中期报告

书面报告

颜明扬

2019.3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活动实录

活动实录

张智蓉

2019.12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指导概要

课外积累

孙淑兰

2020.6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优秀习作集

资料

李永娥

2020.6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优秀教案集

教案集

吴红艳

2020.6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工作报告

报告

颜明扬

陈立德

2020.6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报告

颜明扬

陈立德

成果

序号

完成时间

成果

成果形式

2020.5

汇编习作案例、论文集

案例集

论文集

陈立德

2020.6

课题研究报告

报告

颜明扬

十一、课题组构成负责人姓名

陈立德

性别

民族

土家族

出生日期

1973年10月14日

行政职务

副校长

专业职务

二级教师

研究专长

小学教育

最后学历

专科

最后学位

任教学科

科学

工作单位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

电子信箱

631556512@qq.com

通讯地址

黔江区冯家街道办桂花居委2组

邮政编码

409006

联系电话

79422159

***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职务

研究专长

学历

学位

颜明扬

1972.09

一级教师

小学语文

大专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

孙淑兰

1974.10

一级教师

小学语文

大专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

李永娥

1976.07

一级教师

小学语文

专科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

吴红艳

1985.11

二级教师

小学语文

本科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

1985.11

二级教师

小学语文

本科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

张智蓉

1983.04

二级教师

小学语文

本科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

十二、课题经费预算

序号

金额(元)

资料费

购买图书、订阅有关报刊、杂志、档案、文献等材料的费用、搜集资料

1000

国内调研差旅费

外出参观学习、考察等费用

2000

小型会议费

开题论证会、研讨会、成果鉴定会、专家评审会等费用

1000

计算机使用费

包括计算机购置费、录入费、软件设计费、上网费、维护费等

3000

印刷补助费

设备以及文具纸张等费用

1000

管理费

专家咨询、报告费

1000

其他

其它费用包括用于研究人员的奖励等

3000

以上7个科目

预算经费合计

12000元

预算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00元

5000元

5000元

其他经费来源

学校自筹经费

自筹经费课题

经费保障说明

本单位保证能够提供该课题完成所需的时间、经费和条件。

参考文献:

篇6:农村小学语数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研究现状:

新大纲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将原大纲“教学内容与要求”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一提法的改变既是社会发展、国内外教育改革大潮催发的结果,也是听说教学改革自身的逻辑延伸。为此学者们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口语交际”进行了分析,以下三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强调工具与手段。研究者认为提高学生口语能力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手段来实现,例如演讲、评析、说日记、辩驳、自我介绍、口述见闻、接待客人、求助于人、自由议论、争辩问题等。

(2)强调目的与目标。研究者将口语交际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交际上,认为“口语交际”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3)坚持目的与工具的统一。研究者认为口语交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应具备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待人处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双向互动的方式才能实现。缺少双向互动性,就无所谓交际。

2、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于口语交际的认识,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语言交际中“听”的重要性,或者将“听”和“说”两个方面截然分开,把他们看作孤立的两个方面来培养。新的《语文课标》(2001年)则认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把听说作为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即“口语交际”能力来培养,符合人际交流的实际以及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对“口语交际”理念认识的深化,这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的。

口语交际能力的心理分析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们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的功用体现在表达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心灵沟通,这条相通的道路,言文一致就畅行无阻,言文不一致则滞塞难通。口语发展到畅行无阻的高度,是长期实践和训练的结果。一个人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说明:

①、语言的习得与形成是一个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在语言形成的过程中,大脑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起着关键的作用。所谓第一信号系统,就是将外界的语言信息接受过来的心理机制,也就是输入语言信息的心理机制。大脑的第一信号系统将输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词符号与相关的神经网络组块建立一定的联系,形成具有表象意义或抽象意义的双重编码,从而成为第二信号系统的组成部分。所谓第二信号系统是将输入的信息经过选择加工,然后内化为个体的思维工具的心理机制,也即输出语言信息的心理机制。外部环境的信息或者说社会交际语言输入个体后,只有在大脑神经网络具有相应的解码结构时,才能被正确的认识和反映。每一个神经网络组块都及时的接受外界信息符号。该信息符号又被感知和加工成初级编码储存,并且将初级编码的信息与整个认知系统联网,形成完整的信息编码输出。这就是第二信号系统所起的作用。所以,社会交际语言就是由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经过输入输出过程,从而使个体的语言习得和形成的。社会交际语言为个体所习得和形成,这就使口语交际能力有了培养和发展的基础。

②、口语交际中语感形成的心理依据。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核心要求。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语感的形成,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口语交际中的语感,体现为对口头语言信息的敏锐感受能力以及灵活顺畅的运用口语的能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一定的心理依据。

语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既是指一种言语心理行为,也指人的一种心理状态。首先,从动态的角度看,语感作为一种言语心理行为,它的特征是迁移。语感有一种极值效应即以最少的言语触发,获取最大的语言信息。这种极值效应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就是迁移。这是一个由此及彼的心理过程。这种迁移是建立在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语言积淀的基础上的,是语感形成的重要条件。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化的心理特征,通过迁移,成为语感的重要特征。语感是个体经验的心理迁移。其次,从静态的角度看,作为一种言语心理状态,它的特征是图式。图式是外界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心理结构。语感和其它认识过程的显著区别就是它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不单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经验到思维的认识过程,还在于它能将这种理性和思维继续升华为一种理智的感性和思维。也就是说,感性既包括感性的成分,也包括理性的成分。语感形成的这种心理过程对于形成正确的语感图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感图式是言语形式在言语主体内部形成的一种有序、规则的言语结构。语感图式的这种有序性是由语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决定的。语感图式是言语在言语主体内部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这种语感图式对于言语主体支配和使用语言非常重要。它是人们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和必要准备,对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极为重要。口语交际能力的智力分析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类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能力,它是社会经验活动在个体心理中的对象化。与人们的心智能力和心智状态紧密相关。所以,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应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智力的内容是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联想力、思维力、创造力在内的多种基本能力。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记忆力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由于记忆力对语言信息的输入和保存具有特殊的作用,同时它又是其他能力尤其是作为智力的核心的思维能力的基础,记忆力与学生思维能力有着必然的本质联系。剖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①、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想的东西总是要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了思想,他必须借助一种媒介或工具将他的思想表达出来才能使人们清楚的了解他的思想和意图,才能使人们更好的理解他,以达到交流的目的,或则就不能实现正常的社会交往。所以,语言是思维的凭借,思维只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实现固有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的东西必定是包含着一定的含义的。也就是说,语言总是负载着一定的信息量的。它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思想材料的体现,是作为一个人的思维状况的体现。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是思维状况的晴雨表:思维周密时,表达就有条理:思维敏捷时,表达就很迅速;思维清晰时,表达就很准确;思维混乱时,表达就会含糊;思维存在障碍时,表达就会有吞吐;思维有了缺陷,表达必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使人不知所云。可见,思维直接决定着语言的质量和效果。所以,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口语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的效果往往反映了思维的现实,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的开发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思维能力的锤炼与开发。②、从思维力与记忆力的关系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思维力与记忆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力是人们对大脑中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的选择加工的能力以及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或进行创造的能力。记忆力是摄入和存储外界信息并保存内部信息的能力。在两者之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高低往往反映一个人智力的高下,思维力的高低决定一个人记忆力的保持与发挥,体现其智力水平。但是记忆力也是智力的重要方面。而且,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记忆力对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记忆力是智力的储存库,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要得到发展,首先必须以记忆力为基础。记忆力对于作为智力核心的思维力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接受并存储进足够多的进行思想的材料,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思考有现实的依据,而不是凭空而起的瞎想和空想。只有在自己的思想库中存储进大量的记忆材料,才能使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旁征博引,对记忆库中的材料产生触发和联想,才能使我们的思考向广处和深处开掘,体现思维的广延性和深刻性。所以,记忆力对于思维力来说,它是思维发展的丰富而厚实的土壤,只有在大脑中记忆和储存了大量的信息和材料,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思想之花绽放盛开,放出异彩。同样的道理,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与记忆力的高低也是不无关系的只有在记忆了大量的信息和材料后语言才会言之有物、富有见地,体现思维的特点。

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口语交际能力与思维力和记忆力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既然口语交际能力与人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密切相关,语言与思维紧密相连,而思维能力的提高又有赖于记忆力的培养与发展。所以,口语交际能力与记忆力是密不可分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记忆力水平的一定显现,记忆力则是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另外,从口语交际的角度看,记忆力与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有着本质的天然的联系。由于语言能力是一种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的能力,因此,要使信息的输出更为有效,要使说出的话具有内容,达到正确、简明、得体、流畅的要求,就必须使输入的内容尽量的多。就是说,必须记忆大量的信息材料,这样才能保证口语交际水平的提高。而且,从口语形成的语感条件来看,在语感形成的过程中,摄入的语言信息必须比输出的要远远大得多,这样才能使语感图式形成。从而产生良好的语感,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所以,从语感的形成来看,记忆力与口语交际能力也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现状

目前农村小学生在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要数“说”的能力,有关统计显示,农村的学生在数理化方面比城市学生成绩高,而语言表达、口语交际能力普遍比城市学生弱,农村学生普遍不善于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如无话可说,有话不敢说,不知道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使得体等。

导致我国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的主要因素有:

①、学生见识少。有人用“文化的沙漠”来形容农村文化生活的落后。这话虽然有点过,但也多少道出了一点现实。大多数农村没有图书馆,家里没有图书架,学生课外阅读没有书,除了电视,几乎看不到有什么新鲜的东西。除了学校等一些机关单位,报纸、杂志、书籍等文化传播途径,几乎都不存在„„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造成农村学生的见识少。见识少直接导致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匮乏,学生表达的原材料的缺乏,使口语交际成了无水之源,无木之本。

②、家庭教育差。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普遍缺少现代城市文明生活的经验,缺乏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既无经验亦无主动意识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加上农村家长忙于生计、平时无暇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久而久之,形成“只养不育”的局面。近年来农村打工族数量日益增加,农村家庭中很多是母亲成了留守家长,一个人操持家务已经不易,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了。

③、语言环境恶劣。另外家长也只重视笔试成绩而不在意口头表达能力,在我国大部分农村,除了学校外,农村孩子耳濡目染的都是土话、方言,有的学生日常生活中只习惯用方言来交流,不善于也不习惯于用普通话来表达;甚至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胆子小,怕说错话,不愿表达。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导致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薄弱的重要因素之一。

3、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①、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的社会一个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信息万变的社会,交往活动是21世纪人的最基本、最经常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有强烈交往意识,通过交往,开放自己,大量吸收社会信息,丰富情感体验,接受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使之得以顺利发展。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紧跟时代脉搏的需要。

②、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个个参与,人人实践,学生在广阔的互动空间里学习语文、识字用字、用词造句、润饰成文、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长才干,交际中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能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口语交际综合性课堂教学能打破过去传统教学“说”与“听”不能同步的环节,把过去“轻说”“轻听”,重“写作”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予以否定,同时更能打破学生“守口如瓶”的僵局,锻炼学生的胆量与勇气。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展开口语交际活动,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听”促“说”,以“说”促“写”,相互结合,提高能力,迎合素质教育。

③、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促使农村孩子知行统一发展的需要。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行一旦分离,必能导致活动变形。口语交际是训练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综合训练,口语交际课把口语和交际结合,避免了孤立的听话、说话训练,学生通过口语交际的实践,规范了口头语言,培养的是交际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不仅表现在说的准确,流利上,更表现为说的状态、形式上,也就是要求在口语交际的时候,要表达自己的思想,体现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是对学生道德认知和社会交际能力的综合要求。使农村学生们对语言的认知、语言的运用、语言的交际结合,增强了农村孩子们对语言的知、行统一,有利于提高语文听说教学效率。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和特色与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构建口语交际课典型课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1)、学生层面上的目标:

①、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②、能认真听别人说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③、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④、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口语交际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由多种因素构成,其中主要因素是:良好的语音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组合能力、得体的举止谈吐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口语交际训练的目标。(2)、教师层面上的目标: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我们将透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透视教学设计、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的针对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3)、教学结构上的目标:

“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学生交际的舞台,就是学生交际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给学生交际的方法,还应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实践交际的本领。即“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2、本课题主要研究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1)、口语交际训练途径多样化的研究。

凡是有人际交往的地方就可以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这是由母语学习的广泛性决定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这应当成为教师的教学追求。所以口语交际训练的天地是广阔的,途径是多样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课外资源,双线训练,立足课文,创设多种多样的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①、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口语交际课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主阵地,而口语交际课的落脚点是语文,大量的训练还应该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所以语文教师课堂上要有训练的意识,融口语交际训练于识字课、阅读课和作文课中。

②、充分利用农村独有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生活的母语环境,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无时、无处不需要口语交际。生活是实施“口语交际训练”的无边课堂。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适合儿童的知识首先是儿童在现实事物中寻求的知识和真理,应该让儿童通过活动,积累对周围事物的经验,对儿童来说,“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因此,教师应当从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出发,充分发挥农村自然资源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选择活动素材,利用各种场合、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有价值的活动,为学生创造交际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利用语文活动课和课余活动时间,组织一些模拟社会交际活动,也可在社会交往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2)、口语交际指导方法情境化的研究。

教无定法,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灵活多样的方法中有一个总钥匙,即一个“活”字。《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因为生动、逼真的情境展现,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因而要上活口语交际课,这个“活”的金钥匙就是要有一种交际的情境或氛围。可以这么说,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也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

(3)、口语交际课堂评价多元性的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无纸化的过程,因而,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显得格外重要。我们提倡口语交际课堂上采用多元性评价。评价视点既有听说还有交往,既要关注语言因素也要关注非语言因素。在语言因素方面,不仅要继承听话说话课的一贯做法,借助评价激活学生语言储备,规范口头用语,还要借助评价,培养学生语言的应变性和得体性。在非语言因素方面,要把交往态度、习惯、方法、沟通能力、处事能力等也置于评价的视野,以全面完成口语交际课教学的任务。

当然,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因为口语交际课讲究的是师生双方的互动,所以教师应下放评议权,让学生一起参与到我们的评价中,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互相欣赏、互相悦纳、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3、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是:积极构建开放、创新的口语交际课堂,通过对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具有丰富的口语交际素材、宽松的交际环境和充分的口语表达空间,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变羞于表达为主动表达,变不善表达为善于表达,乃至能说会道,能言善辩,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长足发展,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以本课题为契机,推动学校各学科的大胆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就现在小学生目前已有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惯作调查分析,制定调查实验方案。

(2)对与本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现在成果的收集、整理、学习。

(3)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4)实施调查实验方案

(5)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6)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7)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评价(8)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2、实施步骤

(1)、2011.9—2012.1 ①、就现在小学生目前已有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惯作调查分析,制定调查实验方案。

②、对与本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现在成果的收集、整理、学习。

③、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2)、2012.2—2012.7 ①、实施调查实验方案

②、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3)、2012.8—2012.12 ①、社会、家庭与小学生口语交际培养关系的研究。②、小学生口语交际训练途径多样化的研究。

③、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4)、2013.1—2013.7 ①、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评价。③、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总结阶段: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汇编成果集。

四、研究组织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 罗小冬

成员: 徐剑锋

邓诗礼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刘

成员:肖家明

曾祥娥

徐剑锋

邓诗礼

罗小冬

五、成果形式

篇7:农村小学语数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课 题名 称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樊灵艳

课题负责人单位:黑林镇中心小学

课题 立项 级别:赣榆县教育局

课题设计论证

我校《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是经赣榆县教育局批准立项的科研课题。经过有关领导的悉心指导和课题组的精心筹备,今天正式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向大家汇报本课题的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和要解决的问题

课程的变更与新的课型的出现是不由人们主观意志决定,而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步入了稳定、高速的发展轨道。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扩大了人们的交际空间,迫使交际活动更加频繁。口语交际作为最理想的交际方式,它的意义得到人们充分认识与肯定。口语交际能力成为知识经济时期社会人的必备素养之一。

然而,现阶段的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操作仍存在诸多误区,与轰轰烈烈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极不协调,大部分教师仍把“口语交际”课简单地割裂为“听话”课、“说话”课。本课题旨在引导教师准确理解“口语交际”本质内涵,为“口语交际”教学提供理论的支持和操作策略与模式的引导。让“口语交际”课堂真正体现学科

特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无拘无束的进行口语交流,逐步实现在交往过程中灵活、机智地听说和应对,在动态的口语交流中,形成倾听和表达的能力,在不断的分辨、归纳、评价中发展思维,提高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和深刻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认识水平,同时养成学生认真倾听、礼貌交际、懂得合作等良好的交际习惯,形成文明和谐地与人交往的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语言活动,离开了这种特定的环境,言语交际就无法进行。因此,新课程标准提倡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应精心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会说。因而本课题的研究着重在双项互动上下功夫。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只有双项互动、只有口语交际的双方或多方都处于互动状态,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交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师生、生生只有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进行交流沟通,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才会高涨。教师把对学生的指导、生生、师生评议,努力方向,优缺差异,有机地融合在交际中,精心设计教学,渗透宽松和谐的交际氛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才会调动起来,才会有说的自信和欲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引导学生发表一点新思想,谈一点新见解,说一点与众不同的看法,不要人云亦云,鹦鹉学舌。

第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学会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

方向人请教,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听人说话能把握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清楚明白并有礼貌地表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

第四,研究关注口语交际的反馈和评价,通过分辨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口语规范,语言习惯,听说态度,非语言交际等方面的标准要求,并且在互相评价中达到口语交际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1、话题贴近生活,形式灵活多样。

话题贴近生活,学生感到亲切,没有距离感,激发交际的兴趣和欲望,也易于交际,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口语交际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把动手与口语交际结合起来,还可以采用讲故事说见闻,进行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口语交际教学。

2、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尽可能真实,自然地进行口语交际,教师要注意创设交际的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尽可能地回归常态,还原生活,这样,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积极投入、主动交际,提高训练质量。

3、强调双项互动。互动是口语交际课的基本特点,教师要认真设计,采取多种形式,在一步一步逐渐深入的互动中,体现学生由交际的比较简单,表面到交际得比较丰富,深入的训练过程。

4、注重提高语言能力,培养好语言习惯。

口语交际课是语文课,语文课主要用来学习语言的,口语交际课主要用来提高口头语言水平,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此外,还要加强

在交际中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规范和发展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目标,重要任务。

5、广开渠道,提供机会,鼓励学生主动锻炼口语交际能力。除了口语交际课,除了利用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之外,教师还要关注语文课以外的口语交际,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自主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总目标:逐步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及交际中情感态度,良好语言习惯的能力培养,能整理一套提高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时,改变以往教学方式,逐步提高教师教学写做水平,课堂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1)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

(2)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情境的创设

(3)农村小学口语交际中良好习惯的培养

(4)农村小学口语交际中情感的运用

(5)农村小学口语交际的评价

四、课题研究实践的主要途径及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实践的重要途径:第一、坚持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题材说话并评议,使口语交际习惯化;第二、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第三、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谈感受,讨论重点环节,就不同意见展开争论,发现收获,相互交流;第四、联系

生活,展开活动,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第五、拓展语言积累,如吟诗、诵词、说说妙语佳句,谈天说地,展开课外阅读等让学生快乐、自由的表达;此外,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课外活动及日常学习生活都是进行口语交际的机会,可让学生在常态下受到切实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针对广大语文教师在口语交际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疑惑,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进行问卷,走访调查,来定论研究。

文献研究:针对国内外课堂教学实施,以及相关教育理论做出分析、借鉴,不断调整落实,形成发展。

实验法:选择相同年级,不同班级进行跟踪教学实践,比较差异。测查法:在阶段实施结束后,进行有针对性地测查评价,对比研究。

行动研究法:边实验边研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行动中,对课题不断探究,总结、完善。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

1、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09年4月)

(1)方案设计、修订和论证

(2)查阅文献资料及材料收集

(3)成立课题组,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

(4)开题论证。

2、实验阶段(2009年5月—2010年11月)

开展研讨或观摩会等,全面进行研究,完成必要的研究内容,做好中期成果报告。

3、总结阶段(2010年12月)

全面总结,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撰写专题论文和总结性材料,撰写实验报告等。

六、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一直以来,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便得到了我校众多教师的热心关注,此次参加课题研究成员均为我校教育教学精英,具有较前卫的教育理念,同时,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探索。近期,我们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细致分析、多方探讨、论证,提出了口语交际的研究课题,并建立了相应的课题研究的制度,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七、课题成果表现形式

1、撰写课题研究论文

2、学生成果展示资料

篇8:农村小学语数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一、对体育教学质量的理解

布卢姆对教学质量的定义是:“如何向学生提供线索或指导;学生参与(外显地或内隐地)学习活动的程度;以及如何给予强化以吸引学生学习。”章献明把教学质量定位于三个层面:“学生对学科教学所规定内容的掌握程度;对所掌握知识的应用能力,在掌握与应用的基础上,学生对学科的喜爱程度。”人民教育出版社耿培新教授也撰文到:“树立并形成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必须明确体育学刊的性质和功能;充分认识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和运动实践作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作用;深入研究学生,实现学生真正的发展;要有适应的运动负荷;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以上理解与消化并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我认为体育教学质量应该是依据一定的教学计划和标准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学生身心得以发展的程度,其评价指标包括知识掌握与运用、学业成绩、情感体验等。同时我还认为教学质量具有动态性,评价教学质量要综合性进行评价,不能依据某一指标就评定其质量的高低。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而且在教学环境的营造上、学生心理上都要进行研究。

二、影响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教师层面

白二宏认为:“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评价分析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学质量评定指标的主要内容。”教师本身对体育教学的理解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唐素岚研究认为:“以前的教学观念总是以教师为主,老师教,学生学,把学生当做一个不断接受知识的接收器。”这极大地阻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严小鹏认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实现角色的变换。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些都说明教师理念对于所任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性,转变教育理念势在必行。教师的魅力体现是激发学生参与的重要因素,同时教育运用教学手段能力也非常重要。教育技术信息化正逐渐在教育领域中形成,多媒体、网络等手段已经在教育中应用,体育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还有,教法的不断创新已经成为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将老的教法加以加工或创新是教师自身能力提高的必然。

(二)学生层面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具有内在兴趣,这就是最好不过的动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对学生的研究。江丽英研究认为:“小学生处于发育期,具有独特的身心特征,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应当针对儿童的个性特征,结合小学生实际,在教学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确,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两个角度来看处于爱动期,对什么都有一定的好奇感。同时,在自我约束能力等方面也不够,这时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程度来分析,学生的兴趣保持比较重要。小学生对于某一事物的兴趣保持不会很长,且具有多变性。同时,学生的掌握能力、领悟能力、交流能力都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指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所需的场地、器材等,在体育教学中我们需要足够大的实践活动场地和必备的练习器材,除了这些和谐的课堂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构成教学环境因子都是影响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有效地构建是我们教师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因为环境育人的效果要高于说教。

三、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途径与策略

(一)详实了解,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条件

作为一门学科,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有其固定的教学内容和一定的教学方法,但体育教学又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它具有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和独特的教学方式。耿教授认为:“人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这说明人是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要素,教育活动离开了人的参与就不叫教育活动了。因此,我认为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要做的就是执教者要了解学生,了解你的教学对象,了解他们现在需要什么。众所周知,小学生现在需要的就是健康成长,需要的就是参与游戏,需要在游戏中掌握本领、技能。因此,体育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在体育课上让孩子们玩,如何有目的地玩。知晓了这一信息,那么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了。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耿培新教授认为:“学校各学科教育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共同的任务——提高教育质量,另一个是共同的目标——育人。”这段中我们可以悟出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学生们健康成长。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主要载体,如何选择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游戏内容,就是比较好的教学内容,通过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完成掌握与锻炼的任务。

教学设计是保障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依据,在小学教学设计上要注重游戏的运用。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下足工夫。教师不能在不了解教材、学生、场地器材等信息情况下就开始做教学设计,否则只能是空谈。因此,在设计前可完成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即教材的内容是什么,教材的重难点是什么,教学对象特点是什么(平行班的学生共性),教学对象的兴趣取向是什么(共性的,课根据教学观察或问卷调查分析出),选择什么教法来解决重难点,场地器材如何选择与布置,教学中如何评价,如何布置课后小作业(便于巩固级下次教学)等。

(三)授之于渔,教学质量提高的助推器

教育领域中有句名言:授之于鱼不如授之渔。“教会学生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达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前提或者说是载体。体育学习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既是体育教学目标,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也就是说体育方法、技能是我们学生健康发展的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我建议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多交给学生方法,让其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感、满足感,从而激发参与积极性。

(四)优化教法,教学质量提高的催化剂

小学生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以增强学生体育活动兴趣,保证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实践证明,游戏教学法比较适合小学生,因其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某种欢娱,能满足人们对于娱乐的需求。体育游戏是人们在一定规则约束下,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以游戏为活动内容、以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的特殊的体育活动。它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和主动性的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灵活多变的方法、强烈的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对学生全面锻炼身体,促进体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美的情操,发展集体意识和个人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等都有特殊的作用。小学生天性爱玩,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通过积极的参与,学生能实现“玩中学,学中玩”。这样我们的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就得到了提高,我们的教学有效性也得到了提高,教学质量自然而然就实现提高了。除游戏教学法之外,比较教学法对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也非常有效。

(五)规范化,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石

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教学也是这样,需要一些规章制度加以约束。这里的规范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规范。首先,教师的规范。这里包括教学设计的规范、课堂教学组织的规范、场地器材布置的规范、教学评价的规范等。这些规范是保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规范主要包括课堂常规的规范,如听课的规范、练习时的规范、布置器材的规范、自主探究的规范等。可以说教师和学生的规范总和就是课堂教学的规范,是提高教学质量基石。

(六)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提高的动力之源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认为提高自身的能力要做到4个多,即多阅读、多动笔、多总结、多交流。多阅读,就是我们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制定等相关方面的研究书籍、期刊、网络文章、论坛帖子等,从中获取提升专业素质的理论知识、技能和技巧等。在多看的基础上我们教师就要多动笔进行教学设计、科研论文撰写等,因为我们在阅读了相关的文献后必定会有所触动,此时就可以趁热打铁进行钻研,正如“水到渠成”一样。总结是最有效的提升途径之一,在总结内容上可以是自己成长中成功的,也可以是失败的,同时教师要对总结进行必要的存档与分类,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便于以后我们进行提炼与参考。交流是人们进行观点传递、经验传授的有效载体,也是提高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让自己毫无保留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对自己的成长才会更具有针对性。

四、结论与建议

我认为,小学体育是学校体育工作最基础性的工作,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事情,小学体育教师是主力军。我国的基础教育一向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学生的体制健康更是重中之重,因为这些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因此,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具有极大的时代意义。

对待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我有如下几点建议:首先,教师要做好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是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否则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其次,要学会等待。教育不是工厂里的生产线,很快就能见到成品。我们的教育成果有时是隐性的,是要通过很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的,因此,教师要学会等待。最后,教师要学会沟通。在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上,教师要学会与上级主管领导、部门间的沟通,不要自作主张,否则有些时候所做的事情等于徒劳。

摘要:基于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下滑的现实情况,笔者通过文献法、座谈法、归纳法等对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内涵、提高途径与策略等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研究着重对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高途径与策略进行了整理与分析,提出了了解对象、学会合作等提高途径与策略建议。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质量,途径,策略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杨海健.如何上好小学体育课.当代教育[J],2007(1).

[3]章献明.什么时教学质量.

[4]唐素岚.提高教学有效性之浅见.新课程学习[J],2011(2).

[5]严小鹏.如何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小学教学参考[J],2008(12).

[6]江丽英.紧贴小学生实际,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新课程学习[J],2011(2).

[7]陈绵清.如何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小学教育[J],2009(5).

上一篇:瓦房店河库长制实施方案下一篇:在人才工作半年调度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