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推课堂有效教学

2024-04-23

信息技术助推课堂有效教学(通用10篇)

篇1:信息技术助推课堂有效教学

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插上腾飞的双翼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为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积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将“高效课堂建设”和“信息技术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在“搭建平台、做足活动、抓实过程、卓见成效”上狠下功夫,走出了信息化教学助推高效课堂特色的信息化教学之路。

一、完善硬件设施,构建高效课堂的“施力”平台

为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助力高效课堂,学校已全部配备“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施,本学期还申请配备了一台交互式一体机,为我校高效课堂建设搭建了一个现代化的平台。

二、加强培训学习,提升信息化素养

要用好信息技术,首先要了解、熟悉这些设备与软件。学校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对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培训,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不断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学习微课制作技术,采取集中培训和自学实践的学习方式,引导全体教师学习微课的发展趋势、微课的应用、微课的制作等。现在,教师们都能够熟练地使用信息化技术获取、分析、加工所需信息,能够灵活的运用多媒体设备,能够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满足教学需要。(幻灯片2)

三、利用信息化平台,提高教学效益。

上级教育部门为我们搭建了“国家数字资源平台”、“甘肃教育资源平台”“临泽教育云平台”等优质平台,我们充分利用,发挥其最大效益。引导教师积极制作、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反思、课件、论文、微课等,组织力量提供技术支持,上传到平台。同时,引导教师认真学习的平台中的优质资源,导入到教学实际中,优化课堂教学。学校定期检查各种平台资源的上传和使用情况,利用例会时间通报,充分调动全体教师使用网络资源的积极性,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信息化高效课堂建设插上翅膀。

四、深化教学改革,助推信息化高效课堂建设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必然选择。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课堂的参与意识。改变课堂教学呈现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近年来学校在信息技术助推高效课堂方面开展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初见成效。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以及配备的计算机为学校打造现代化的课堂奠定了物质基础。

(1)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目的在于能使学生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将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的优越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小学生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虽然有一定的说写基础,但把握不好尺度。而现代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既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又便于教师指导学生说话,在练习说话时,教师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在观察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复述课文,编故事、想象说话等多种训练表达方式,启发学生动脑,想象,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强化语言与思维的训练。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可增强学习效果,丰富了课堂内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例如,二年级上册《我有一盒彩笔》一课,作者以准确优美的文笔描写美丽的今天和明天的理想,景物由模糊变得清晰的动态过程是文章的重点。但学生却难以理解一些词语的深刻意思,例如海底的宝藏、结满面包的大树、饥荒等,这时我们可通过极短的时间,把这些影象和词语的意思进行情景的再现,把语言无法完成的内容,通过画面直观化,真正做到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幻灯片4)

(3)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能够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征,要让小学生在四十分钟内自始至终的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教师只有创造出一个个新奇、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

比如在一年级上册数学《背土豆》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声情拼茂,课件中小老鼠直观的装背土豆的情境,让学生快速表述出5+2=7的算式,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增加学习的有效性。(4)信息技术在幼儿教学活动中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教学中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虚拟现实,再现生活物景,从而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培养了幼儿思维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还极大地增强幼儿的认识动力和能力,拓宽了幼儿视野,增长幼儿见识,推动他们学习。为幼儿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觉、听觉的交互式的环境,发挥出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良好水平。

尤其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也应该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因为教育契机存在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会出现问题。教师应抓住每一个机会,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直观、快捷、生动的优势,完善教学活动。在其他环节中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也同样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好的完成教育目标。如:我们班有一些孩子挑食,体质不好,很容易生病,于是我就收集了一些有关食物营养的素材,制成了PPT课件,让幼儿观看。我发现幼儿观看后,挑食的现象有了明显的好转,从而更加体会到多媒体教学的魅力。

再如:在传染病多发季节,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一些预防传染病的方法,于是我又制作了一个《传染病预防》的课件。幼儿观看课件后讨论学习正确的预防好办法,发现幼儿不但知道了预防好办法还附注于行动了,可以说事半功倍。(5)微课成为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目前有很多的教师把“微课”引入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生动、活泼。“微课”学习,使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教学过程转变成学生高效的自学,使儿童在小组合作中体验与情感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微课”学习,在当前小学教学中已逐渐成为一种教师所认可的教学形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在甘肃省“班班通”的微课大赛过程中,我校老师们根据教学需要、学情需要制作了一些微课资料,开展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从而获得了一些经验性做法,受到了一些启发,下面,我们结合具体课例,认识微课是如何实现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的。

(一)微课案例评述

例如:拼音教学《学习声母P》。一年级拼音教学是一重难点,要用教师传统的我教你读的方法学生学习起来较为枯燥,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化抽象为具体, 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又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突出教学的重点。

二年级语文微课《查字典》,有效突破了查字典指导上的难点。二年级语文教学中,部分后进生对查字典的方法不能很好的掌握,教师用三分钟的微课视频把查字内的方法分析的步步清晰,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对查字典的方法有了很好的掌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6)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班级活动

班主任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集体舆论,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利用信息技术,寓管理于活动之中,并且利用这些为班级服务。

1、课前一支歌,每天下午课前利用2分钟左右时间打开多媒体选择学生喜欢、积极向上的歌曲学唱一唱。让学生大脑慢慢清醒,精力充沛,听课效率高,加强了教学与管理间的联系。

2、班会视频教育

传统的班会课,一般是教师在台上总结班级一周内学生的不足与成绩,并且做具体的工作布置,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聆听老师的任务,而不做深入的思考。但接助信息化效果就不同了,例如学校开展的“三爱三节、播撒金种子”等系列活动中,生动的画面,鲜浩的事例,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了活动的目的。在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中,班主任利用张掖市安全教育平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安全知识,掌握各种安全自救常识,增强了安全防范意识,为创建平安校园打下了基础。

3、利用信息技术,融洽师生关系

现在家庭大多都有电脑,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是信息技术参与班级管理的一大特色,老师利用QQ设立班级群,随时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可在群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大家一起讨论。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各种困难,也可随时与同学、老师交流,解疑答惑。学生的充分参与,必将创造性地营造班级文化,塑造班级形象,更好地促进班级建设和学生的成长,增强班级凝聚力和主人翁责任感。这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好似有点困难,但我们正在尝试,希望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优化学科教学的一种工具,它的优越性是不容置疑的。我们应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量和度,只有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深入研究它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与策略,就能发挥这种教学工具的巨大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空间无限扩大,我校将进一步深化信息化教学的研究,开阔视野,开拓创新,加大研修力度,积累更多资源,积极探索常态下信息技术助推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让宣威小学的明天更美好!

篇2:信息技术助推课堂有效教学

陕西省宁陕县城关初中

王小琴

我们的社会正在进行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贯彻执行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国家注重了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老师接受信息技术的培训,多媒体教学成为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主要手段,信息技术的操作是教师必须掌握一门技术,更是一种助推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今年,国家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此次培训我觉得获益匪浅。

一、了解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对症补课学习

中国教育电视台从上至下进行合理安排,全程跟踪辅导,服务热线24小时开放,运用QQ群、短信信息指导老师登陆学习,通过自测了解各位老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然后结合问题建议老师进行选学课程。

二、课程内容丰富,顺应教师需要

结合自测结果老师有针对性的学习,有最基础的word编辑,ppt制作,电子表格运用,还有新形势下的flash动画制作,微课录播,以及交互式白板的运用,此次信息技术的培训既注重基础,有体现时代特色。解老师之需,帮老师跟上时代要求,算是实惠的培训。

三、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助推课堂效果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教育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教育手段费时费力,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把握知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用于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四、信息技术运用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传统的知识教学中,老师凭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张嘴进行教学已经落伍了。学生觉得传统的教学方式枯燥,老师很累,如今,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内容,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信息技术的运用是社会的需要

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师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当今社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 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六、我的希望

1.在这个以网络为主流的时代,上网浏览网页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我希望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学到有关网页制作的内容,比如自己制作一个网站等。

2.再增加一些同学间合作的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协作能力。

3.将此次学习内容在网上多挂一段时间,便于我们在学习,在弥补差距,平时教学忙,假期可以再看看。

篇3:用信息技术助推课堂变革

首先,变革教育观念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共同行动。行动的核心就是如何让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与教方式的转变。教师观念的改变伴随着对技术本身的研究与发现,伴随着不断挖掘人在使用技术时所迸发出的潜力。在这段历程中,我们看到洛川学校从几个教师的探索到一群教师的共同努力,再到逐渐影响着每一位教师。

其次,洛川学校经验告诉我们,变革是一段漫长的历程,是教师持续自我革新的演进。信息技术助推教育变革的核心是转变学与教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却非常艰难。在洛川学校,教师们在长年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持续进行自我革新:他们从制作课件开始让教学设计可视化,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该校教师尝试构建框架式的教学设计方法,基于主题或项目学习,并把重点放在活动结构的设计上。这种学习活动结构不是简单的模板,而是一种灵活的框架。依据这个框架,可以支撑起丰富的、符合师生个性化特点的教学形态。接着,该校教师进一步思考探索信息技术如何从“辅助教”走向“支持学”。他们根据学科的特点,将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创设问题解决的环境,以教学案例为突破口,聚焦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有效教学基本过程,他们摸索和体会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在规律,研究和实践着怎样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的特点采用信息技术应用的合理策略,一个以“学”为核心的课堂开始显现。此后,教师们继续深入思考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的学习与思考真正发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展开科学讨论,通过讨论一是引导学生对探究结果作出解释,二是探讨发现的条件,注重学习的迁移,提高了学习效能。

第三,洛川学校经验还告诉我们,变革是一场回归本源遵循规律之路,关键在于如何破解什么样的教学最有效。从基于主题或项目的学习到与基础型课程整合,洛川学校在追寻学习方式变革的过程中创造着有效教学的新经验,其核心在于重构教学流程,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结构。这样的流程与结构更加关注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更多地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观察者,更精准地发现、识别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篇4:信息技术助推课堂有效教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 现代技术教育 兴趣 思维 突破 具体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学好语文对获取新的知识,实现教育目标,全面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乃至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了其他教学媒体所无法做到的丰富多彩的情境,提供了必要的色彩感、动感,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情趣盎然、生动鲜明,从而与学生的各种心理功能相契合与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整体效应。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好奇、易动、乐于参与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的表现手段正适应了他们这个特点,使学生感到学语文不再是以前所经历的枯燥和乏味。多媒体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的能力,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充分利用直观的外部刺激,如生动鲜艳、声像一体的画面,动静结合、色彩变换的图像文字,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在冷冰冰的书本中栩栩如生,学生全方位地、立体地接受信息,对生活的认识也由看书或听教师讲述后去理解想象转为更加直观,如身临其境。这种直观无疑会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地唤起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学、乐于学,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在教《月光曲》一课时,学生很难理解贝多芬用乐曲表达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讲课时我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营造《月光曲》的特定意境的动画:贝多芬在小茅屋内忘我地弹奏《月光曲》,盲姑娘和她的哥哥陶醉在优美的乐曲中。画面上钢琴放在窗前,月光从窗口直射到钢琴上,盲姑娘和她的哥哥静静地坐在钢琴旁。《月光曲》的旋律也随着贝多芬的手指在钢琴键上的挪动而播放出来。此情此景,消除了时空的距离,使学生如临其境,体验到了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品味到了贝多芬用音乐给穷兄妹带来的无法得到的快乐。这样的设计,视听结合,声像并茂,新颖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的思维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最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思维的培养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现象到本质、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这都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探求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所拥有的独特动画效果,如动画模拟、录像抓帧、背景拟音、图文串联、问题显示等方式,皆能结合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通过画面展示、切换、停顿、闪烁、组合、重复等步骤,达到以往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效果,锻炼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先播放精心制作的情景动画:一个衣服破旧的小女孩蜷缩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雪花伴着狂风纷纷打着她金黄的头发,随着圣诞快乐的乐曲声的响起,小女孩的眼前慢慢依次浮现出大火炉、苹果、烤鹅、圣诞树、奶奶。圣诞快乐的乐曲结束后,便传来了人们踏雪的脚步声……。接着我随机点拨,将动画诱发的情感指导学生会诸于字里行间,进行表情朗读。于是学生入境动情了,他们会从“蜷”、“缩”、“冻僵”、“温暖”、“填满苹果和梅子的烤鹅”等词句中体会到小女孩的现实生活是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疼爱,因而擦火柴后,联想到温暖、苹果、烤鹅、圣诞树和亲爱的奶奶。学生看着此情此景,就好像自己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充分课文的主角展开想象,带给小女孩温暖的棉袄和喷香的烤鹅……,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重难点便于突破

影响课堂教学成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难点的突破往往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小学生缺乏观察实践和生活体验,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重点知识的掌握。这一点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使较复杂的、不常见的、难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浅显、动态、多维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

《落花生》一课,理解父亲谈花生的两段话的意思是重点,特别是借花生说道理是难点,在教学中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组合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利用活动灯片:右上方是“落花生”图,形象地演映出落花生“矮矮地生长在地里,果实埋在泥土里,一定要挖出来才知道的特点;右上方是“高挂枝头、鲜红嫩绿,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苹果、石榴”;下面是活动文字片。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一边品味文字意思,使声形结合、声画并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图画形象上观察感知到同类植物的不同之处,从语言文字中品味出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对比的写出两种事物本质的不同,从图文创设的意境中,从视听创设的感知中,学生自然品味出父亲将花生和苹果等作比较是为了突出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从而反映花生“谦逊朴实,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同时让学生读读议议,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自然的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哲理,文章借物喻理的难点迎刃而解。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内容变抽象为具体

在小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正开始发展,而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但如果单靠语言文字提供的形象思维,无疑会受到知识、阅历、经历的限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它既可以活化教材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又可以化难为易,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起到了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如《詹天佑》一课,有关工程学知识的设计“人”字形线路,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而对课文中文字叙述理解不够深刻,通过利用移动幻灯片演示,使学生对“人”字形线路有了具体的形象,同时通过演示,使学生了解了火车行使的原理,从而也进一步体会到詹天佑的确不简单,确实是了不起的工程家。

篇5:构建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

姓名:

石增磊 职务:

中学二级教师 单位:

汤头沟镇中学

电话:0314-7329596 *** 通信地址:河北省隆化县汤头沟镇 邮编:

068155

构建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

隆化县汤头沟镇中学

石增磊

摘要:现代教育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的作用要体现在引导上,面对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每一个学生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喜恶,而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把握有效教学策略,勇于探索和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字: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教学手段 有效教学

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课在当今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的地位,虽然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途径很多,但都不完整、不系统,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主要还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获得,所以课堂还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阵地。同时,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挖掘各种教学资源支持学生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前提。

课堂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所有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与学的这种互动关系告诉我们要善于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进行创新性活动。实践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现教学互动效果,激励学生独立学习,积极思考,让其创新思维不断地开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创造性地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因特网资源共享特点,针对不同的探究内容,积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挖掘材料,选择生动形象的、富有个性的体验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善于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问题,并给予及时指导,这样有利于克服学生操作中的薄弱环节,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机会,恰当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心保护他们心中萌发的兴趣之芽,并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其独立地、全身心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情趣中进行学习,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满怀热望中不断取得成功。

二、精心管理,因材施教,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精神愉悦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会学得更有效。学生智力因素、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相差较大,于是我在注重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法,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明确每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克服现代教学中教学目标与学生现有水平的矛盾。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编排,每节课制定不同的主题,再将主题分解为一个个小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课堂上,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但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为人师的特点,任命这些学生为教师的小助手,采取分组教学法,使学生在相互协作、相互帮助中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这种分组和互助式的方法,使平时很难完成的教学任务变得迎刃而解了。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图像、文字、声音、动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运用这种技术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清晰化,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有效地位教学服务,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合理优化课堂教学,充分挖掘叙事潜能,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真正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注重师生的互动关系,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还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运用的媒体技术授课,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现代教学中,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它改变了原有教师讲和教师操作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的模式,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打破原有多媒体课件由教师制作并控制的常规,学生参与制作和演示,而不是被动地吸收,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利用课上或课余时间与教师一起制作相关的课件资源,然后由学生讲解,这样既体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要求,更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尝试使用思维导图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教学手段单一,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的课堂要求。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思维导图的使用能丰富教学手段,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动手制作、动脑思考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思维导图的个性化创作,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导图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教给学生使用,学生在预习或者复习时,借助这种工具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思维空间得到拓展,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渠道。同样思维导图的制作也可以运用在合作学习上,在合作学习中,由小组成员共同创建的思维导图往往更适用于多种情境,在各种教学情境下,小组成员对思维导图有不同的理解,通过共建来进行协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篇6:浅议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摘 要: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本学科的“有效课堂教学”新形势,让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从技术改造、知识更新、课程整合等方面促使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开展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字:信息技术 “有效”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网络迅猛地扩展到了全球的每个角落,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也给教育带来了深刻变革。细细观察我们的课程表,信息技术学科可能是其中最为“年轻”的学科了。作为一门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而出现的现代新兴学科,它是科学性与工具性的结合体,有着自身的显著特点,彰显无限的“生命力”;也正因为它过于“年轻”,还需要我们逐步完善它,使它有效地成为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阵地”。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本学科的“有效课堂教学”新形势,让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探究的核心问题。

很多同仁从改变教师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评价的策略等方面做了探讨,使我深有感触,受益匪浅。本文从课程整合、技术改造、知识更新等方面促使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开展作了一些探讨。

一、改善教学环境,促使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时间有效

用。除此,对这些服务器做对外做了发布,使得学生在家也能访问,更增加了论坛的互动性。

二、注重知识的更新,促使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内容有效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有它本身的特殊性,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不停发展,可能会出现课本知识的滞后,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站不停的充实内容或更新、改版,使得网站的内容和书本上讲解的内容不一致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一方面要不停地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应时常关注课本上的内容与当前网站内容的差异,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除了备好书本上的课以外,还应关注相应的软件和网站的更新,并恰当的运用教学策略,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需要。

三、渗透整合,促使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加有效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里明确的提出了“坚持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学习工具”。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又是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良好工具。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要在重视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的同时,注重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各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去,使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成为课程结构体系中的一部分,而且成为学生改进学习方式的信息化学习的平台。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完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后,很难独立完成一幅作品或者在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具体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脱离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本意。如何使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如何能使其它课程对信息技术有效?

持课程改革和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会更高。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长远常新话题,等待我们不断寻觅,上下求索。

姓 名:吉爱军单 位:亭湖区南洋小学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篇7: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刘琼

(深圳市宝安区文汇中学,广东 深圳 518133)

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新课标体系下初级中学的一门必修课,有其课程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但初中阶段的部分学生进入信息技术课堂却有着娱乐而非学习的潜意识反应,此反应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性,本文从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必修课;教学;引导;自主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务必逐步推行信息技术必修课,该课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即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作为深圳特区的初中学校,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上,早就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经过多年的实践,特区的初中信息技术老师们都不得不清醒的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学生进入信息技术课堂的愉悦更多的来源于他们面对电脑与网络的第一反应是娱乐而非学习,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课让他们玩玩电脑游戏、上网聊聊天„„课程的目标要求与学生的内心反应仿佛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协调这一对矛盾,让教学更有效?笔者对此进行了思考。

二、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思考

(一)生动有效的问题引导

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与学生的潜在意识决定很少学生进入信息技术课堂能够自觉学习,老师必须设置有效的问题引导,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才是一节课的良好开端。

如在“图形图像的采集与加工”一章中《色彩的调整》(由深圳市电教馆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8年7月第3版《信息技术》初中二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教材)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引入教学情境的。

师:(投影一张自己穿着蓝色条纹衫的生活照)这是谁?她穿的衣服什么颜色的?

生:(停止干其他事情,看照片,评头论足,高兴)老师!蓝白条纹的!

师:确定吗?(点击切换照片,同一照片,衣服却变成了紫白条纹、绿白条纹)

生:(糊涂了)咦?到底穿的什么颜色的衣服呀?

师:想知道吗?老师不会变魔术,只是用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利用Photoshop软件对照片进行色彩的调整。具体如何实现的,老师给大家10分钟,请大家自主阅读课本第37页至40页,利用老师所给的素材尝试调整色彩,10分钟后请完成的同学上来揭密。

学生们开始阅读课本并动手探究利用Photoshop软件对图像进行色彩调整。

教学情境的设置应该是造就一个充满诱惑的学习现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许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但这才是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的源动力。

(二)科学明确的任务设置

依据信息技术操作性较强的特点,“任务驱动”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被普遍应用。“任务驱动”教学通过教师将教学内容巧妙的任务化,在营造的情境中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索活动,通过完成任务从而掌握知识或形成技能。这无疑是较为适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要取得实效,有两个关键。第一个关键是任务设置的科学性,即任务设置不宜过难,也不宜过易,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分层的任务设置与同学间的合作互帮,让每一位孩子“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第二个关键是任务目标的明确性,初中学生不同于成人,不能要求他们时刻都清醒地知道每个45分钟要完成什么任务,这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对于才十岁出头的初中学生来说,除了“诱惑”与“要求”,有时还难免带点“强迫性”,诸如“这节课我们的目标是„„”“下课前你们必须将„„作业给小组长检查”“没完成任务的同学,这次作业记不合格,纳入平时成绩”等带有“命令”与“强制”的话,并非在新课改背景下就必须被“改革”掉的。下面再举一笔者教学的实例加以说明。

同样是“图形图像的采集与加工”的教学中,教材仅仅是以PHOTOSHOP软件为例教学生如何进行色彩的调整、蒙版的使用、滤镜的设置等。没有综合的运用,学生只能形成一些零散的知识点,遇到实际问题该如何综合、灵活运用技术与技巧,学生往往很茫然,所学的知识最终不能在实际中得到运用,慢慢遗忘和丢失。为此,笔者自主设置了这样一节以任务为载体的综合运用课。

师:(提供一张破损不堪的老照片)家里有这样的老照片吧?

生:有/没有。

师:照片坏成这样了,还有没有办法修复呢?

生:(思考,七嘴八舌)

师:我们前期学过Photoshop软件的色彩的调整、修复工具的使用、蒙版的使用、滤镜的设置结合起来就可以完成了,这节课我们的目标就是结合前面四节所学将旧照片翻新,来,试试看吧!

生:回顾所学,查阅课本,自主尝试。(10分钟)

师:展示几个完成的比较好的作品,请1位同学谈做法。

生:看作品并听同学的发言,思考„„

师:听了同学的解说后,请大家再一次尝试自己将相片翻新,实在做不到的同学,可以参阅老师提供的教程网页,10分钟后,小组长检查,老师抽查(提供一个事先准备的介绍相片翻新操作过程的网页)。

生:参阅网站,再尝试。(10分钟)

师:检查完成情况,给已完成的学生以评价,并请他们做“小老师”分任务辅导没有完成的同学。生:没有完成的在“小老师”的指导下继续完成,“小老师”辅导有困难的同学,并给他们的作品以评价。(10分钟)

师:评价整体的完成情况,给辅导同学有成效的“小老师”与进步特别大的学生加“操行分”(文汇中学学生日常表现的量化评分)。

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综合前期所学、自学与互帮可以达成的任务设置,加上在提醒、强调与监督下始终明确的任务目标,保证了教学不失方向。

(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动态场景,老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格局必须改变,而“学生不是科学家,在面对任务与问题的时候,他们不是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1],怎么办?教师应随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生生成性问题等变化而动态调整教学方式,需任务驱动则任务驱动、需讲授则讲授、需演示则演示、需交流则交流、需合作则合作„„学生则应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任务与问题选择科学且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有的知识需要先听老师讲解就先听讲解,有的问题具有探索价值就亲身探索,有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就要多给思考的机会,有的学生的程度仍停留在观察模仿上就不应强迫其盲目探究„„

就拿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说,虽然“任务驱动”教学已被普遍应用,但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的不同,又怎能说哪一种教学方式是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呢?如前述的两个教学案例均采用的“任务驱动”为主,但也必须辅以讲授法、演示法、合作法等。再例如《初识计算机网络》(由深圳市电教馆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8年7月第3版《信息技术》初中一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的教学中讲到“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如果采用常规的操作式的“任务驱动”教学则无从下手,仅仅是讲授也很难讲得清楚。笔者在该部分的教学中则采用先提出问题,再将学生带到学校的网络中心,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观察边讲解,将教材上的知识与现场的实物一一对应,教学效果很好。

(四)经历实践的探究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信息技术课堂需要学生的探究,前面举例提到的讲解利用Photoshop软件对图像进行色彩调整的时候,如果不是让学生先去主动尝试探究,发现问题后再由老师来点拨,而是教师先讲解色彩调整的具体步骤,再让学生模仿,谁又知道枯燥的讲解有几个学生会认真听?学生又怎会知道老师讲解的就是他将要遇到的问题?老师又怎能将变化迅速的信息技术包含的内容讲的穷尽?又怎能要求学生在迅猛的变化去不断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这种工具性学科的教学,必须强调“做”,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活动中,亲历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找到方法,才能实现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倡导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

(五)形式多样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非常重视评价的多元化,在此笔者们先不讨论如此大的论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主选择、有效的主动实践,教师是可以在评价上玩一些“小花样”的。

以笔者自己的课堂为例,初一的学生特别重视加“操行分”,笔者就以完成任务前三名、做“小老师”特别有成效、小组整体表现好、学困生进步大等项目“加分”来激励他们;初二的学生特别喜欢展示自己,笔者就以展示优秀作品作为一种正面评价;有的学生特别“好为人师”,笔者就以如果他任务完成的好就请他做“小老师”来促进他;有的学生基础弱、胆子小,笔者就每节课多到他身边辅导几次并为他降低标准;教学内容重要的课就评价他们的目标完成情况;需要合作交流的课就评价小组的合作成果;以主动探究为主的课就评价他们的参与程度;以观察模仿为主的课就评价谁“静得下来”„„

勿容置疑,教师的评价在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上起着“风向标”般的重要作用。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必修课作为新课标体系下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具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这些特点,达成有效教学,笔者认为做好以上五个方面也许可以实现教师的指导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学生的学习也能够既有自主性又不乏实效性。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既不是老师一讲到底的“独角戏”,也不是让学生们电脑游戏、网络聊天的“放养场”,只有在老师正确有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才能让课堂成为“教”与“学”的互动场。

参考文献:

篇8: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创设导入情境, 精心导入, 引发学生主动性

创设导入情境, 是指教师在学生进入新课题学习的时候, 运用各种不同的情境, 将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的教学行为。利用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 起着集中注意、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将学生带入良好学习状态的作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功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心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我经常创设以下几种情境。

1.问题式情境

通过情境创设引出问题。例如, 在教学《数据与处理》这一章节时, 我先播放一段伊拉克战争的视频画面, 然后提出问题: (1) 统计美军在这次战争中的伤亡情况 (根据课本改编, 与例题难度相仿, 较容易) ; (2) 计算美军的损失 (由课本延伸, 有难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3) 使用几种方法计算 (培养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 能迅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任务式情境

把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可执行的任务。例如, 在教学《文件的查找》这一章节时, 首先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引入, 以羊村村民赠送礼物给小朋友, 而礼物藏在电脑中的情境, 引出本节课的话题:“如何查找文件?”把直接查找和搜索两个知识目标隐藏在学生找礼物的任务中, 将枯燥的操作转化为真实的可执行的任务, 引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3.演示式情境

把课件和师生的演示引入课堂教学, 吸引学生眼球, 激发学习兴趣。比如, 在进行Flash教学时, 先演示一些精彩的网络动画 (建议多找一些线条和形状动画, 便于学生学习与模仿) , 在学生欣赏赞叹之时, 引入Flash动画的教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根据教授内容的需要, 有时通过师生的现场演示, 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改进课堂模式, 灵活组织, 激发学生内驱力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心理充分自由安全的环境中展开自主学习,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呈现师生平等、协作的关系与地位, 使得学生乐意参与课堂活动。相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比较成熟的课堂教学模式, 收效颇佳。

1.讨论式

这种结构是由教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激发、引导学生讨论,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例如, 教授完Word图文混排之后,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要求:“中秋节快到了, 我们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技能设计一张电子贺卡呢?”由学生自由讨论, 如何用Word来实现, 要怎么操作才能设计得精巧、美观。讨论和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图文混排功能的认识和技能的掌握。在这种结构中, 学生是讨论的主体, 教师是问题的主要设计者、解决问题的引导者。

2.尝试式

这种结构, 突出学生尝试, 让学生在自觉训练中掌握知识, 学会方法。例如, 在教学《FrontPage中插入图片》一课时, 我先告知学生在FrontPage中插入图片的方法和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的方法是一样的, 可以自己进行尝试, 掌握相关知识, 然后拓展提问: (1) 如何在FrontPage中插入音乐? (2) 如何在FrontPage中插入动画?由学生带着新问题去尝试, 带着旧知识去寻找、获取新知识。在这种教学结构中, 学生真正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则指点迷津。

3.情境式

与创设导入情境不同的是, 这种教学结构将情境的创设贯穿了课堂组织的全过程, 覆盖了教学组织的各个环节, 情境具有连贯性, 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 都让学生身处情境中, 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使之主动、独立地参与教学。例如, 在教授Flash动画基础时, 我将一节课设计为一次影片的拍摄, 学生身兼数职, 集编剧、导演、美工于一体。我先有针对性地介绍本次“影片拍摄”的过程:编写脚本 (设计动画内容) —寻找演员 (绘制图形元素) —拍摄影片 (制作动画) , 然后引导学生按环节进行创作。学生整节课忙得不亦乐乎, 兴趣非常浓厚。

●注重实际操作, 用好评价, 提升学生成就感

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成果大部分体现在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上。目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中关于课时安排的规定是: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 一般不少于68学时;高中信息技术课一般为70~148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多动手、多实践、多让学生独立操作的重要性, 因为知识的理解并不意味着技能的掌握, 训练任务的完成也不代表操作技能的熟练, 所以设计好每一次训练任务, 并督促学生完成, 甚至引导学生在训练后能够积极反思, 主动改进操作思路, 提高操作技巧, 成为切实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而只有通过对学生训练作品和操作的多元化评价, 有效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实践欲望和提高操作技能水平的需求。

1.多维评价

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倾向, 鼓励学生个人和小组进行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 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当然, 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及时评价, 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在此过程中,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 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 也要客观、恰当地指出学生的不足, 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并能巧妙地维护学生的自尊,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 并产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如:“你做得不错, 但如果这样去试一试, 效果可能会更好!”“比刚才进步多了, 继续努力!”

2.多元评价

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很大, 课堂评价要正视这种个别差异,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要在保证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 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展示自己。一方面, 不同起点的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都应该得到认可,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对不同思路和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等, 都应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

篇9:信息技术助推课堂有效教学

关键词:思维导图;信息技术;主动学习

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技术应用性、可变性、时代性等特点的学科。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能完全遵循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尝试适应这门学科特色教育的教学方法,更有效地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已成为信息技术关注的一个焦点。目前思维导图工具和基于思维可视化原理的理念引入信息技术教育领域以来,已经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有效构建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知识建构能力的发展。

一、思维导图的内涵与教学价值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它是20世纪70年代一位叫做东尼·巴赞的英国人开发的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形象地呈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描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成绩和学习能力。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的策略

1.运用思维导图,化繁为简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不仅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如何思考”,从而强化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科学创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理清内容的知识结构,使教学设计更加优秀、完整。

如在“导购电脑设备”一课的教学,在备课环节,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能,能明确地掌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及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并根据学情确定重难点。同时,学生也能借助思维导图将教学目标、重难点及过程形象化、直观化,明确这节课在教师的引领下要掌握的知识点。这样就将繁琐的教学内容简单化,层次清晰,目标明确。

2.运用思维导图,变文为图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阅读大量的文本信息时,需要长时间来消化,但个体对一些图形、符号、颜色等很敏感,并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记住。思维导图正符合这一思维规律。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Word和Power Point中输入编辑文字或插入图片,其操作方法基本相同。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将这些相似的操作步骤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并用不同的颜色加以表示,如果课中不能完成,课后也可作为拓展。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而且使用思维导图便于学生进行比较、理解和掌握操作方法,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学生的大脑,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3.运用思维导图,促进探究

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合理使用思维导图,设置合理的学习任务,能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对主题活动的任务更加明确,内容更加清楚,层次更加分明,从而使学生有更大的发挥自我的空间。

如在学习“制作电子报刊”时,教师制作了一个网页课件,供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已有的思维导图尝试进行修改。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而且通过教师的适时点拨和补充,使得探究更有成效,促进学生有效构建知识体系,促进高级思维能力和知识建构能力的发展。

4.运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

目前使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是以板块(单元)化和主题活动任务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的,教材中各板块(单元)的教学内容,不仅围绕着单元教学内容安排,而且前后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对教学内容做出最优化的教学处理,将新旧知识进行及时的整理和总结,帮助学生迅速建立本节课或者整单元的知识结构体系框架,使知识融合成整体,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了锻炼,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总之,思维导图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高质高效具有明显的作用。应用“思维导图”不仅为初中信息技术注入了新的思想、新的活力,而且提供了新的手段和策略,已被学生所接受和喜欢,他们体会到了它的益处和神奇。当然,还仅是一个探索性尝试过程,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学科教学中更深层次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使思维导图真正成为高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周新香.思维导图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8).

[2]廉飞.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新西部(理论版),2012(7).

[3]孙万斌.关于思维导图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的应用[J].才智,2011(12).

篇10:信息技术助推课堂有效教学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在探索构建“有效课堂”中,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中,围绕转变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构建师生开放、活跃的课堂教学文化,创新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形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有效课堂 信息技术  创新思维  教学评价 教学反思

自实施“有效课堂”行动以来,我校全体信息技术教师,紧紧围绕“有效课堂行动计划”,组织了“构建有效课堂文化”专题研讨等系列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教师整体素质和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生存发展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小组协作”。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小组协作,鼓励探讨扩充。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实施工作:

一、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课堂上具有生命性,有效的课堂是充分尊重师生生命的、释放师生生命激情的课堂。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仅靠老师单方面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课堂教学中我们具体从两个方面做出了努力:

㈠、有效课堂要尊重赞赏学生,要激发、要包容,更要呵护学生学习兴趣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有效课堂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而且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尤其要注意这一点,这也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前提。比如新初一的学生初次接触计 1

算机,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一会儿工具栏没有了,一会儿输入法打不开了,总之学生只要上机就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耐心加以指导。如果我们大声斥责学生,讽刺挖苦学生,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会产生恐惧、厌学心理,由刚开始的争先恐后跑向微机室,转变成一种心理负担而不愿上信息技术课,初始状态的激情也随之消散。所以上信息技术课时,我们一定要以平和的语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要赞赏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不断激发、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教学自然事半功倍。

㈡、有效课堂要求利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有效课堂具有互动性,有效的课堂不是教师“一言堂”,也不是少数学生的“多言堂”,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进行充分的表达、交流、思维、分享的师生、生生之间多维互动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应用非常重要,应用得当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以任务驱动法为例,教学中我是这样来实现的:

1、创设环境,重视导入,明确目标

有效的课堂不仅追求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特别重视智慧和情感教育。所以就要重视每节课的开始和导入。上课之前,尤其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大都比较瞌睡,让他们听听歌、或者讲个笑话,就比较有利于上课的效果。精心设计的导入,能促进学生情绪高涨,精力集中。因此,每节课我们都尽力去创设情景,尽量使自己的每一堂课都是优质课。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应遵循实践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创造性原则,任务明确学而有趣。

如我在讲PowerPoint时,开始先给学生展示自己用PowerPoint自定义动画制作的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学生看了很吃惊:“我们也能做出这样的作品?”接着讲述并演示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任务驱动,巧设任务,小组协作

有效的课堂相对于传统课程的载体——教材而言,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具有增值性。这里的“增值”既来源于学生课外学习知识与经验的分享,更来源于师生、生生互动中发现的“新知识”。在学期初,我把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起一个或响亮或时尚的名字。小组长由学生推选或毛遂自荐产生。遵循“教师指导,组长负责,组员协作”的原则,将教学内容溶于实际任务中,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学生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让学生在实际上机操作中学习新知识, 2

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则需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并适时的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掌握的概念、思想、方法。如在WINDOWS的画图软件教学中,让学生画美丽的图画,给学生布置了一系列的任务,同学们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小组成员积极地进行查阅、思考、探讨。虽然受条件限制,但学生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索和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这正是构建起有效课堂文化的真实写照。

3、及时评价反馈,再激学习高潮

正如海明威所言:“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有效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不断超越自我的课堂。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应及时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乐趣,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每一节课我都尽量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学生作品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推选优秀的作品参加班内评比。下课前,评选出优秀小组,在小组量化上奖励一枚小星星。这样一学期下来,就可以评选出冠军小组、亚军小组。让学生对这个作品展示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课后还可组织学生进行打字比赛、电脑绘画展览、贺卡制作等,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4、课堂小结,内容扩展

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下课前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我在教网页制作时,在课后我提出:“如要使自己的网页更美观、内容更充实,更具魅力,那么必须要对网页进行美化进行修饰,如何才能实现呢?”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有效课堂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要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知识“吸引”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要向学生释放知识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宝藏。”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对这方面的要求似乎更高。除了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外,还得有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较为熟练的操作计算机,还得学会多种操作方法,掌握多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教师掌握知识越多,对学生产生的知识“吸引”就越大。为此,我做到了以下4点:

㈠、终身学习,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

有效的`课堂必然深刻地打上教师本人独特的个性与风格。越是张扬教师个性的课堂,越是教师智慧潜能发挥到极致的课堂,越是具有有效品质的课堂。古人讲:“亲其师则信其道”,就是说:学生首先是喜欢了他们的老师,然后才喜欢上他们所教的课程。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时时提醒自己吸收新知识。为此,我们认真钻研整个初中的信息技术教材和各种教参资料,并不断从网络上学习一些新知识。

㈡、脚踏实地干教研

主动地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他们的在有效课堂行动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取长补短,促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不过对于听课我还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如果听同学科课时,我认为一定要在自己充分备好课的前提下去听,比较自己的课堂设计和知识点讲解与其有何不同之处;如果听的是不同学科的课,重点要学习其教学方法、技巧,组织课堂、管理学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学习到他人的宝贵经验,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保持自己的教学风格,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㈢、重视教学反思

实施有效课堂行动,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之后,针对有效课堂标准认真对自己上过课的情况进行回顾与评价,仔细分析自己上课的得失成败,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再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在教学中,要坚持做到每节课都做及时反思,单元或章节做阶段性总结反思。反思成功之处,反思失误之处,让自己在学习和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㈣、加强集体备课

有效课堂要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对集体备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教研组群策群力,集体备好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我们拥有一个团结与充满活力的集体。我们定期进行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活动内容有教材分析、教法研究、教学反思、课堂点评等,并且认真学习钻研新教材。组内成员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通过以上两大方面的努力,我们的学生在多次比赛中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每年的NOC作品比赛中,我们都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每年都有学生作品取得市、县一等奖、二等奖的好成绩。课题研究方面,我们的《璧山县班班通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应用》已成为立项课题。

面对成绩我们感到欣慰,但绝不沾沾自喜。因为信息技术学科是发展最快的一门科学,做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感到身上的担子还很重。同时在我们教学目标的实施及实现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组织好信息技术课题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既没有组织机构上的保证,也没有现行模式可供借鉴。

2、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影响,目前信息技术学科还没有得到足够地重视。

3、我们学生能使用的计算机数目满足不了目前课堂操作实践为主,需要继续加大投入建设。

4、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永远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学习。

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紧紧围绕有效课堂标准,不断探索创造适应有效课堂教学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而奋斗。在课程改革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创生出了独具风格和特点、能够适合学生发展、符合学生兴趣、展示学生主体的“个性化教学法”,完成了从依赖“教学模式”这根手杖到扔掉手杖、独立执教的转变,默默而坚定地探索属于自己、益于学生的有效课堂,真正构建起有效课堂文化,做课堂教学改革的先锋,推进信息技术教学。

参考文献:

[1]刘经华,马国顺.《教学设计的智慧》;延边大学出版社;;158-164

[2] 闫红梅.初中生合作学习适应性研究[D];西南大学;20

[3] 张丽霞,续向党.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合作学习过程分析;《电化教育研究》(08)

[4] 陈明选,刘径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学设计的转型 ;《电化教育研究》;(7)

上一篇:画大树小班教案下一篇:威力无边的张老师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