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

2022-09-01

第一篇: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

改变信息技术观念,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策略 

改变信息技术观念,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已经多年,从最初的计算机初级学习,到中级培训及高级培训,经过了很多年,老师们从不接受电子信息技术,排斥电脑办公,到逐渐接受渗透到教学领域,这个过程感觉有些漫长,十年前我就接触电脑技术,并对此产生浓厚的 兴趣,也意识到未来电脑必将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继电视之后的又一重要电子产品,果然,电脑很快走进了普通人的家庭,从最初的电子游戏,单一的娱乐需求逐渐成为办公必备的办公工具。 人们对新事物的产生和接纳都有一个复杂的心理演变过程,拒绝-接纳-再拒绝-再接纳,一旦从再拒绝走到再接纳,这必将是走进骨子里的接纳,不会再被拒绝。老师们从最初的继续教育中不得不学的心态,拒绝学习和使用,到现在办公不得不用,被动的接受着电脑走进课堂教学。教师是教学设备积极的使用者吗?我说不是。 最初吸引人眼球的是疯狂的网络游戏,并沉迷于此,本人也曾经沉迷于伟大的帝国战争游戏中,在游戏中学会了电脑的使用。电脑游戏在不同年龄层面中都出现了消极的社会影响,小到少年儿童,大到办公单位,闲暇之余游戏似乎成了人们主要休闲或者消磨时光的手段。网络流行那样的一张图片,一百年前祖先躺在床上抽着大烟,今天我们青年躺在床上同一个姿态,手里拿的是手机电脑,大烟是毒害身体的毒药,而手机电脑成为毒害当代人的精神鸦片。以至于单位办公因噎废食,我校对于电脑办公起初的做法是,每个办公室配置一台电脑,主要领导办公室装网线可以网络连接办公,而老师们不接网线,就是为了防止老师办公之余上网游戏,老师们下载材料只能排队等候,这样的办公方式影响了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积极性,从最初教师们被动的接受电脑使用训练到现在的限制使用,无疑这样的办公理念制约了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媒体设备如不是讲授公开课,就是摆设。通过这次电子信息技术培训学习,我们学习了让手机走进课堂的教学手段,无线信号连接网络多媒体共同参与教学技术,新的电脑教学技术和现在的学校管理成为一种新生矛盾,一方面管理者严禁手机带进课堂,一方面是手机的新教学功能,在这样的矛盾中,教师处在一个可悲的教学工作角色中,一方面推广,一方面制约,管理层的观念不改变,那必将产生上下级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管理层的尴尬:我三令五申说了,手机不准带进课堂,你不服上级领导;开放手机使用教学,你玩游戏让我怎么能够信任你。被管理者被制约着,失去开发教学设备的热情与动力。不能互信,就不能互利!新技术的应用也不过是成为一线教师一个美丽的愿景。好在管理者的管理方法也在改变,教师电子办公,进行了电子备课,而电子备课要求模式统一,一方面用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办公,一方面统一的模式,同样制约着教师教案个性化,创新性的发展。 我认为作为一个教育的管理者在提倡教师职业道德的同时也应当提高自己的管理道德,不已私利做法影响教师教学的热情、教学技术资源的开发。做为一个开明的管理者,应当顺应时代发展,和电子产品的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已经让我们目不暇给了,我们的电子教学设备已经落后于现在电子产品生产的速度,更多陈旧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成为新型垃圾,开放多媒体设备的使用,鼓励教师开发多媒体教学使用方法,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为教师教学创设有利、便捷的教学条件,为教师减负!以达到高效使用电子计算机设备,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我们不能因为它存在消极作用而忽视它积极的功能。现代化达标不能仅成为电子产品销售的一个市场,而是真正的把这些资源启动起来,服务于教学,避免过多的行政制约,责任人,不仅行使它的管理权,也要行使它的维护权。放下身段,更多的参与教学技术研究,为教学提供便利的教学条件,成为教育教学的领航员,督导者,而不是一个制约教育进步的绊脚石。 我们的教育体制不是完美的教育体制,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教学服务网链应当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循环网链,它能促进教学,也能促进教育经济的发展。经济与教育也是不能硬性割裂分开的。教育应当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应适应经济的发展,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促进一系列产业链的形成。计算机多媒体改变现代学校教学,是必然。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会接受,不然我们将无法投入现代生活。

第二篇: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方法的思考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提起信息技术课,很多教师可能会说:“计算机课,学生最喜欢了,每次上课都提前到机房。”其实他们有所不知,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热情的确很高,但大多数学生上课是为了上网玩游戏、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电视剧等。即使教师在广播教学时,有些学生为了不被教师控制,就重新启动计算机进入安全模式玩游戏。练习时,有些学生宁愿自己漫无目的地改动计算机的各种设置,也不愿意做教师指定的练习。所以,每堂课下来教师都觉得疲惫不堪……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不是真正的兴趣。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这些问题引起了我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做到“亲”,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才能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气氛,进而使学生“信”,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效果。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应当适当地、积极地加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我们既把自己当做学生学习的一个成员,融入到学生中间去倾听,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又要做一名引导者,适时点拨、引导和帮助。

二、学玩结合,综合提高

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不仅需要我们从传授课本内的知识着手,而且还要综合考虑到少年儿童的心理以及年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避免儿童成人化,相应地去选择一些益智游戏和趣味性强的知识作为补充,并运用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手段(如知识性的内容用小顺口溜或竞赛形式加强记忆,在实践时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操作等)来上课,使儿童懂得信息技术在现今社会应用中的所占的重要地位。这样不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且,让学生在愉悦中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多设计新颖性、趣味性强的课堂活动,做到寓教于乐。例如,教画图,就要让学生从填充开始,让图画变得更漂亮;教打字,可以考虑用金山打字通上的游戏软件;教Word,可以让学生设计本班的课程表,制作一张生日贺卡等等。通过玩中学、乐中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评价反馈,促生提升

评价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向,又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来源之一。合理的评价实施,不仅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课堂上,我们既要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操作训练,还要不断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即时进行反馈,让他们在不断的信息变换和新认知的产生中去挖掘知识的更深内涵。例如,我们可以在信息技术课堂设置“个人文件夹”,既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保存下来,满足初学者小小的虚荣心,增强成就感,增加了下次学习投入性,还可以方便跟全班的学生进行横向的交流、比较,也可以跟自己进行纵向的比较,可以更多地看到进步。在课堂上,我们对学生个体或小组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注意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打击,让学生有巨大的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学生的兴趣。另外,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课堂给学生预留出一点自由时间是必要的,是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条件之一。每节课给学生预留5分钟,让他们自由驰骋在自己所掌握的各项信息技术能力之中,他们兴趣会更浓。

四、及时恰当的评价,体验成功的快乐

及时、恰当的评价是为课堂增色添彩的必不可少的一环,评价的反馈更重要,把评价沦为形式会影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对课堂的破坏力极大。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侧重在学生的接受程度、反应情况和参与意识等的检测与记录,要针对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讲、学、练,让评价得到落实。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作品演示评比、填写互评表、网络实时检测等手段来进行,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量化每一项评价指标。

鼓励学生多样化练习,防止学习成果的千篇一律,这是抓住学生“眼球”的重要因素。现在提倡的评价不仅包括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包括学生的创造性与差异性,所以通过不同的作品成果来展示教学的效果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

五、合理分组,培养合作意识

农村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比如,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操作技能方面水平很高;有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在操作方面是一片空白。所以,在上课时我把学生分成两种类型的小组,一种小组是把操作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分在一起,他们在上课时可以取长补短,互相竞赛,学习情趣高涨;第二种小组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混合搭配,分在一组,并在小组中选出负责人,进行管理。这样一来,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各组基础好的学生也可以相互交流。实践证明,这种分组合作的方法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堂效率也明显提高。

小学每班学生都在五十至六十人左右,学生年龄尚小,绝大部分学生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学生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学生当“小老师”,把他们流动到各组去,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向教师提问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共同进步。

六、课后拓展,及时总结反思

每节课讲完后,如果时间允许,需灵活安排一些学生的拓展练习,没有拓展的时间也要布置一下课后的拓展学习任务。教师根据现实情况和未来趋势引导学生继续探索,这既是对一些疑难问题的拓展,也是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创造条件。同时,教师也应写好教学反思。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每天都进行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对我们教师的成长是多么重要,所以每节课后都要进行认真的反思:看教法的选择是否妥当,如何对原教案设计进行及时修订等等,从而使教学方案得到不断完善,并根据教学实际,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在教学中把认为对自己有影响的教学事件及其解决过程,或是学习名师的心得体会一一记录下来,我想这不仅提升了教师素质,也是保证实施有效课堂的重要措施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教师要掌控好我们的40分钟课堂,提炼教学内容,教我们该教的,设计有效的课堂任务,对学生、对考试知己知彼,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落实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最终真正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责编 张宇)

第三篇:构建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

姓名:

石增磊 职务:

中学二级教师 单位:

汤头沟镇中学

电话:0314-7329596 13832468135 通信地址:河北省隆化县汤头沟镇 邮编:

068155

构建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

隆化县汤头沟镇中学

石增磊

摘要:现代教育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的作用要体现在引导上,面对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每一个学生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喜恶,而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把握有效教学策略,勇于探索和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字: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教学手段 有效教学

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课在当今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的地位,虽然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途径很多,但都不完整、不系统,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主要还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获得,所以课堂还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阵地。同时,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挖掘各种教学资源支持学生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前提。

课堂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所有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与学的这种互动关系告诉我们要善于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进行创新性活动。实践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现教学互动效果,激励学生独立学习,积极思考,让其创新思维不断地开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创造性地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因特网资源共享特点,针对不同的探究内容,积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挖掘材料,选择生动形象的、富有个性的体验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善于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问题,并给予及时指导,这样有利于克服学生操作中的薄弱环节,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机会,恰当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心保护他们心中萌发的兴趣之芽,并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其独立地、全身心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情趣中进行学习,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满怀热望中不断取得成功。

二、精心管理,因材施教,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精神愉悦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会学得更有效。学生智力因素、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相差较大,于是我在注重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法,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明确每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克服现代教学中教学目标与学生现有水平的矛盾。 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编排,每节课制定不同的主题,再将主题分解为一个个小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课堂上,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但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为人师的特点,任命这些学生为教师的小助手,采取分组教学法,使学生在相互协作、相互帮助中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这种分组和互助式的方法,使平时很难完成的教学任务变得迎刃而解了。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图像、文字、声音、动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运用这种技术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清晰化,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有效地位教学服务,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合理优化课堂教学,充分挖掘叙事潜能,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真正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注重师生的互动关系,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还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运用的媒体技术授课,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现代教学中,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它改变了原有教师讲和教师操作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的模式,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打破原有多媒体课件由教师制作并控制的常规,学生参与制作和演示,而不是被动地吸收,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利用课上或课余时间与教师一起制作相关的课件资源,然后由学生讲解,这样既体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要求,更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尝试使用思维导图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教学手段单一,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的课堂要求。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思维导图的使用能丰富教学手段,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动手制作、动脑思考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思维导图的个性化创作,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导图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教给学生使用,学生在预习或者复习时,借助这种工具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思维空间得到拓展,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渠道。同样思维导图的制作也可以运用在合作学习上,在合作学习中,由小组成员共同创建的思维导图往往更适用于多种情境,在各种教学情境下,小组成员对思维导图有不同的理解,通过共建来进行协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基础教育的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和创新,对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的探索也不会停止,为此提供信息技术课堂的实效性,把握有效教学策略,勇于探索和实践,就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

第四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新城二小 信息组

一、课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直以来,我校早已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硬件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现状远不如人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远未发挥出来。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不排除有符合新课程要求,勇于改革和创新,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既能注重知识建构又能注重人格塑造,既能注重全体发展又能注重个性发展的优质课,总体来讲,课堂教学的成绩不容否定。但是,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率低微。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生学习的效果则表现为低效或无效,从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对此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由于操作的难度,而没有深入的进行。虽然也撰写了一些文章,大多数也只是在理论方面做了研究和推断,少有具体可行的指标性的时间指导,或在研究上不够全面,有失偏颇。鉴此,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的课题,以期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课堂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研究成员:

成员: 丁 莉 薛肖俊 亢亚红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帮助学生掌握信息化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逐步让学生适应和应用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技能。

3、通过课题研究指导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新课标、新观念,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推动学校的课改实践;初步探索出一些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4、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四、研究内容:

1、本课题的研究,将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先导,建设以学为本的模式,坚持学为主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学施教。让学生发挥潜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勇于质疑,善于拓展,大胆创新,切实改变低效或无效教学的状况。

2、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符合学科实际且具有个性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探索发展性课堂教学方式。在学校的指导下,本学科根据自身特点,从实际出发,探索本学科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教学方式。主要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策略探讨等方面的科学性、有效性、普遍性的问题。

五、研究思路、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者为提高自己实践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增进对实践及其得以进行的情境的理解而采取的自我反思探究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研究活动,有五个相连续的步骤: “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反思后再产生问题,周而复始。运用这一方法适时调整计划,采取相应行动,不断观察、反思,根据实际情况随机相应调整、修改、及补充,以求研究的实效性。

六、预期效果:

信息技术环境下地教学既包括多媒体教学,也包含网络教学,它与传统教学相比,既有优势也有局限。我校青年教师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能力快,对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下的新型课堂模式有较强的适应、学习能力。只有正确的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适时、适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各教学环节的作用,才能使教育教学活动从整体上得到丰富和提升,才能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第五篇:利用信息技术 促进语文有效教学

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而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教育技术则为小学语文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们要有意识地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位信息用于多媒体课件、专题学习网站的制作,化解教学难点、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习时空促进有效教学。

一、 优选“信息源”为学生认知发展、情感激发推波助澜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汉语语义内涵丰富性的特点决定了很多语言现象“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阅读教学必须重感悟、重品味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要使学生对语言有所体验必须先让学生有所“感”这样才能有所“悟”。所以我们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先调动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功能去触摸言语对象的整体通其气辨其味。感其情品其美。而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才初步形成。逻辑思维极差他们习惯于和具体对象进行对话或者与形象鲜明的图画进行交流。 在阅读教学中儿童交际的对象全都变成了一个个模样差不多的文字在这种单纯与文本“对话”的交流中学生难以进行文字意义的重组。再加上小学生词汇积累量少生活经历单纯对很多事物都缺乏了解这就严重影响了他们语感的形成。由此可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往往会成为我们阅读教学的难点。这时多媒体课件和专题学习网站作为教学的辅助、支持工具参与教学就以其声、文、像、图一体的优势使得单一的文字生动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简单的结论充实化、静止的画面动态化为学生整体感悟语言文字提供了便利。 如在《水乡歌》这一课中学生对什么是渠、什么是驳等问题不是很了解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一段江南水乡风光的影像一下子就让学生清楚明白地看到了江南水乡“千条河万条渠”、“千只船万只驳”的景象这个教学难点就不攻自破。在影片播放过程中美妙的江南民曲《茉莉花》欢快的旋律倾泻而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感受到了江南如诗女Ⅱ画的美景和人们愉悦欢快的心情。

二、提供“资源包”为学生有效学习、自主发展构筑平台 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是《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基本准则是落实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根本挑战。“自主”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学习内容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过程自主。“自主”充分体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有所“选择”有所“偏重”有所“先后”。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依据阅读教学的教材和目标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总是存在差异的在教学中应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如可以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设计成多层面、多角度的模块组成网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原有的基础自由选择自主学习。比如对不少学生而言。所谓的生字词也许在课外阅读时就已知音会意教师在课堂上耗费不少的时间例行公事似的依次正音释义。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在教学篇幅较长的常识性课文《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我一改传统教法中的“读通语句了解文意”的线性流程在专题学习网站上设计了“朗读指导”和“说文解字”两个链接模块这些模块既可以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学生打开链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有选择地从“资源包”中“各取所需”地读取信息从而避免了无需、无效的繁杂信息对学生学习的干扰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的实效。

三、开掘“生长点”为学生丰富积累、发展能力创造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九年的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此对于学生来说除了课本中的精读资料外还需要大量的课外补充资料来丰富积累,开阔眼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们养成搜集信息、对课文的文本进行补充拓展的良好习惯。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语文教学就是要着力于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信息来冲击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有效填补教材的空白沟通课堂内外拓展学习时空提供创造舞台。 教学《长征》一诗时我根据诗歌简洁凝练的特点大胆设计了“薪火相传”和“真情故事”两个链接模块。在“薪火相传”中放置了从网上下载的一些关于长征的简短新闻报道及相关评论力求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促其铭记光荣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长征精神。在“真情故事”中则汇集了《马背上的小红军》、《草地夜行》、《金色的鱼钩》、《丰碑》、《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等多篇长征题材的文本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主选读、自由浏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必需的快速感知信息、提取信息、接受信息的能力。最后我又设置“素材仓库”让学生从中选择一张喜欢的图片用今天学的一句诗给它配题再在下面写下几句学习感言并将其制成一张纪念卡的方式。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备展其能动手创作在实践中加深体验强化感受。

四、构建“局域网”为学生资源共享、交流沟通提供支持 认知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让人们发现只强调个别化学习是不够的在学习稍高级知识能力的场合。比如疑难问题的分析、评价等采用协作学习方式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并非所有学生都有条件和能力上互联网收集和处理信息。因而课堂上的合作共享和协作学习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多种多样的信息交流机会如小组讨论、软盘共享和联机交流等通过交互共享学生获得的信息将更方便、快捷、有效、全面。 例如在教学《长城》这课时我指导部分学生收集互联网上有关长城的信息有“长城的地理状况”、“秦始皇与长城”、“孟姜女的故事”、“长城的历史作用”、“国际友人论长城”等。课堂上通过联机交流所有的学生都获得这些信息。学到了远远超出教材的知识。

上一篇:学习会计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学校敬老月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