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践作业演绎精彩习作

2024-04-27

让实践作业演绎精彩习作(通用11篇)

篇1:让实践作业演绎精彩习作

让实践作业演绎精彩习作

作文教学是许多语文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件事.学生写的作文或是胡编乱造或是语言平淡,言之无物.因此,学校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增加了小练笔的内容。第一次练笔由少先队开展的一次活动引起的,结合妇女节的到来,要求每位学生给母亲写封慰问信。但我觉得这不足以表达慰问之意,于是加了一项实践作业:要求每位学生吃饭时主动为母亲盛一次饭,夹一次菜,然后把经过和感受写下来。这次练笔和批改让我很感动,学生练笔的内容虽然长短不一,但情真意切。让我感受到学生心中涌动的真情。其中有位学生这样写到:平常都是妈妈为我夹菜盛饭,我觉得很平常,可今天我为妈妈夹菜盛饭时,妈妈竟然哭了,我不知为什么。我偷偷问爸爸,爸爸说:“妈妈被我感动了,因为妈妈觉得我长大了,懂得孝顺她。”我恍然大悟,以后一定要多给妈妈夹菜盛饭,多帮妈妈干些力所能及的事,也要让妈妈感受到我的爱。这样的习作学生感到言之有物。下笔自然就顺畅多了。

再如我所在学校是农村学校,父母多数以务农为主,因此,在五一长假期间,我要求学生下地劳动一天,将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小练笔上交后我发现学生作文言语朴实,但都不同程度体会到父母艰辛和不易,都表示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

这样实践作业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他们不但乐于去做,而且在完成过程中多了一份独特的心灵体验,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重要的习作内容精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把所思所感通过笔端流淌成美妙的语言,达到言为心声的目的,这样小练笔学生乐写。看来“实践作业”真的可以演绎精彩的习作。

让实践作业演绎精彩习作

(教学随笔)

汤池中心小学

陶虹

教学案例

陶虹让实践作业演绎精彩习作

篇2:让实践作业演绎精彩习作

[摘 要]习作教学究其实质是言意互转的过程。言意互转,是一种综合了方法论教学法、价值观的习作教学构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较强的现实意义。学生习作能力在互转过程中获取和提高,语文素养在互转过程中得到涵养和发展。教师创设更多言意互转的“精彩故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便能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立足于言与意的转换,能够实现习作教学的最佳效果,演绎出习作教学的精彩。

[关键词] 言意互转习作 教学习作教学长期以来积弊难消,是因为习作教学只停留在一种语言符号排列组合的拼盘式的过程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习作教学要着眼于儿童内涵的整体丰富,即发展。

对习作规律的再认识,要求在习作教学中努力实现言与意的高度统一。而言与意的吻合,就要求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让言与意互转,达到言能准确地表达意,意能周全地体现言,做到意出言随,意、言适切。习作过程,究其实,是言与意的互转,互转的能力及其灵活、准确、品位的程度便是“活动”的质量,亦即“过程”的质量。不会互转、难于互转,即“活动”受阻,“过程”不畅;克服了阻碍,找到了互转的方法与途径,即“活动”继续,“过程”展开。学生习作能力在过程中获取和提高,语文素养在过程中得到涵养和发展。言意互转,是一种综合了方法论教学法、价值观的习作教学构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较强的现实意义。笔者在习作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深切体会到:“言”与“意”互转,能够实现习作教学的最佳效果,演绎出习作教学的精彩。

一.再现生活过程,在言意互转中丰富积累

习作既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又是对生活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小学生的“意”多是直觉的、感性的,他们往往对身边的人和事不大关心,外部的感受和内在的情感几乎同时萌发,互不分离。以写具体实在的记叙文为主的小学生,其习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而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宝库。学生的习作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因此,教师要有一颗童心,去对待那一篇篇稚嫩的习作,并巧妙地诱发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再思考,重视再现生活过程,并尽可能合理地展开过程,让学生在互转过程中去经历、去认定、去排除、去体验、去获取,乃是习作教学成功的根本。

1.利用媒体再现生活

事情经历了,也有了一定的体验。但观察后留下的印象并不一定很清晰,要是能把事情的关键部分在习作指导时在学生面前重现出来,往往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很好的阶梯。或用数码照相机记录,制成课件,或选择相关网络资源„„

如一次去海边秋游时,笔者有意识地拍下一系列镜头。在习作指导时,教师出示这些镜头,然后让小组合作,给本组选定的照片取名字,书面创作解说词。一张张照片勾起了学生美好的回忆,一段段精彩的解说词便很快生成。学生也很轻松、出色地完成这次习作。

2.利用表演再现生活

习作指导中,往往发现学生内容不具体。教师利用情境表演,为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可大大减缓习作坡度。对于精彩动作,适当“定格”、“慢放”、“重放”,引导其他同学观察描绘。

在一节作文指导课——《演演说说写写》中,笔者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老师与一学生扮演一对母子,为看电视而抢遥控板的过程。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学生说说,说好了,再写下来。由于为学生再现了真实的生活画面,他们在实际运用语言表达时,认识了自己,就有了急于想表达内心世界的欲望,因此,写起来得心应手,一篇篇有独创性的文章也随机而生。

3.利用阅读再现生活

学生阅读的书籍多样,有与教材内容互为补充的,也有与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自由阅读的书籍报刊„„无论是购买的还是网络上的书籍,这些书籍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源泉。通过采集典范的语言,阅读书籍上的各种信息,能形成再现或再造表象,从而逐步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如阅读描写“饱经风霜的老人”这段话,脑海便会浮现生活中老人的形象,还会联想到文中这位老人的生活背景、命运等。因为书籍的言语作品是作者心迹表露的结果。通过阅读,学生感受到习作源自生活。学生因“言”会“意”,凭借原来相关、相似、相同的生活积累,有了新的体验和心得,从而充实和改善了原有的生活积累。表达中,就能生发更多的“意”。

可见,重视挖掘学生已有的认识,创设广泛交流、自由交流的氛围。将学生带入各种生活场景,尝试回忆,就为再现过程创造最基本的条件。一旦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积淀被调动,储存在学生意识深处的“意”被激活,就能使学生产生许多新鲜的“意”,而且还有说不完的话。有真切而具体的生活积累中写出来的作文自然能言之有物、具体生动。

二.激活情感体验,在言意互转中发展思维

言与意的互转在有声、有形化之前,是潜藏在大脑“黑箱”之中的,至多只能观察其动作和表情来做出推测和判断。言意的互转过程便因难以观察而难以实施教学操作。好在“互转”过程多有“产品”问世。因此,习作教学要展开“言意转换过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言语活动,要求他们以一定的言语作品作出显示;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全程伴随和辅助,像引导幼儿学步那样,以利“转化”的完成。越俎代庖和撒手不管都是不对的。教师要调动学生原有的积累,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心灵的碰撞中真切感受。

1.激活生活体验,关注情的滋润

所谓“情动而辞发”。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他们的情感往往是在特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最佳情景,利用直观媒体和风趣、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激活生活体验。如提供鲜明生动的形象:童话故事、小品表演、音乐绘画等,诱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开发每一个学生的习作潜能,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轻松习作。

如练习《记一次参观活动》的习作时,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海塘。让学生观察基地的设施,聆听工人的介绍,亲身感受海塘生活:呼吸微咸的海风,找寻石缝中的小螃蟹。回到课堂上,学生表达丰富多彩,争先发言,讲起来滔滔不绝。有的同学写道:“在海塘大坝上,我顺着风飞快地跑着、叫着。我的长发随风飘动,心也随之放飞,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快乐。2 我要好好享受这美好的时光„„”精彩的片段真让人爱不释手。这样,充分把学生的内心诱因和需要激发出来,写起习作来又怎能不得心应手呢?

2.捕捉独特感受,融入心的接纳

人与文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对于发展中的小学生,有些看法难免片面或不正确。但教师也要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让他们感他人之所未感,言他人之所未言。用心去接纳学生,促成其转变,从而提高自我认识。

如在教完一些课文后,让学生畅谈感受,然后动笔写下来。由于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激活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

3.唤起言语表象,寻求意的抒发

言语表象具有形象性,可以保留在人的记忆之中。这就决定了表象在儿童遣词造句、表达中必然起到巨大的作用。研究表明,某些小学生在习作方面落后,常常是由于在智力活动中缺少某一阶段的活动,或进行得不够充分引起的。因此,习作教学从实际出发,想方设法,促进儿童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每天用固定时间让学生积累语言,并用学生已有经验或生活积累进行还原、诠释,在头脑中形成言语表象。

(1)图文互译

教师呈现图画或文字材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体味画面或文字材料,调动表象储备,展开想象,就画面情景说(写)一段话。通过观察,学生心理相册内存就逐渐丰富起来。由于融入了对画面的独特体味和感受,其积极主动的表述,也成了本人的体验、发现和思考。

(2)音响习作

利用音响设备,播放一组采择于自然或人为环境中的各类声音,如风声、雨声等,让学生据此通过想象说出或写出一段话。这种做法能扩展想象空间,营造出一种逼真的言语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有话可说,有题材可写。

(3)想象习作

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文字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揣摩、想象,让文字与表象沟通。经过对表象的加工、改造、想象时,使文字材料转化为活动情景与画面,以此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加工。

实验证明,储存丰富的表象,为其言语活动提供足够的认知资源,能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又可使他们心中相应的情感积淀得以抒发,并充分发挥了主体在言语活动中的能动作用。由于抓住了互转,就能带着“言”的介入和“意”的完形,并追求逐层地提高。从而使习作教学荡漾出浓浓的意韵,变得生动、形象,更具新颖性和吸引力。

4.鼓励自由创作,形成思的泉涌

创设自由倾吐的习作氛围,鼓励学生自由创作,有情便抒,文章长短不拘,格式不限,并允许学生从模仿起步,在模仿中尝试。让学生在模仿中推敲语言,掌握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整合、变迁,创造性地运用,不拘泥于方法,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加德纳语),学生的习作技能也会从单一走向复合,心里自然会酿出许许多多的“意”,写出妙趣横生的文章。

可见,在言意互转过程中,学生亲历过程,就能主动获取更多的材料。学生体验求知的过程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并引发共鸣,从而使习作变成学生个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 真正成为自己精神发展的需要,一篇篇富有个性的习作也会应运而生。

三.锤炼语言文字,在言意互转中发展言语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有明显的雅俗之分,文野之别,美丑之辨,精粗之异。锤炼语言则是习作的基本功,须下苦功。锤炼语言,是为了由“言”知“意”,是动用生活积累与言语信息汇合形成表象、体验情意的的关键性阶段。平时应多让学生接触名家名篇以及古诗文,从中体味锤炼语言,开拓视野,发挥想象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厚积而薄发。

1.变空泛为具体

学生习作,往往缺乏具体的描写,枯燥乏味。碰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妨改动一下,加些语言和心理描写或环境的点染。就如一位学生在写一次考试习作时,原文是这样的:考卷发下来,我的语文超过了90分,我非常高兴。可有几个同学以为我是抄的,说了我不少的讽刺话。这些话对我刺激很大,但没想到却激发了我发奋学习的信心。

改后的文章:成绩公布了。嘿,92分,万岁!我想唱想叫,想蹦想跳,想让所有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分享我的喜悦。几个同学走过来,我笑着迎上去,准备迎接他们的祝贺。哪知钻进耳朵的是一串嘲讽--“瞧那得意劲,麻雀变凤凰了!”“哼,抄的分也值得炫耀!”“嘻嘻„„”“哈哈哈„„”轰!我头皮一炸,眼前暖烘烘的阳光一下变得冷飕飕的。我想哭,痛痛快快地哭!我不能哭!我要用更多的90分向他们证明:我这只麻雀一定要变成凤凰!这段改动后的文字有语言和心理描写,还有环境的渲染,不再是空洞的线条,而是有了具体的形象。

2.变平庸为神奇

小学生往往信笔涂鸦,不注意推敲语言。其实,有些句子只要稍微“修理”一下,就可化平庸为神奇。如改为拟人句、善用比喻句,只要稍稍雕琢一下,就可以化平庸为神奇。

如把“黄叶落下来”。这举话改为“一些性急的黄叶就落了下来。”加上“性急的”则把树叶拟人化了。句子也形象生动了许多。

3.变冗繁为精美

有的小学生文章的语言拉拉杂杂,冗长累赘,像记流水帐。这类习作,语句虽顺,但读起来总觉得繁杂乏味,感受不到语言美。

例如:早晨,我一听铃声就起床。铺床、刷牙、洗脸等等。洗刷完毕,我吃过饭,背起书包上学校。上午,我上了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重点抓住其中一个点展开写,使之思路清晰。

4.变平淡为生动

语言平淡是很多学生习作通病。要使语言生动,思维要展开,笔法要灵活。采用的方法多样。既可以用词语替换的方法,也可以用巧用修辞格、诙谐语的方法。

如我的肚子“咕咕”叫,早已唱“空城计”了。读起来诙谐幽默。还可用填空法,选择一些精彩的文段,抽出其中生动的备选词语,让学生选择;也可以不提供选项,让学生填写自以为生动的词语,并要求阐述选用“这个词”生动的理由。当然也可以选取学生习作中用词平淡的语段,让大家一起修改润色。

这样,在这个推敲语言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许多有用的言语材料,充实了许多“意”,他们的遣词造句能力便会有所发展。

四.搭建多种平台,在言意互转中提高习作

言意互转,本来就是内心与外界沟通,人品与文品齐飞,学习与生活一体的开放系统。言意互转,不是别人能代庖的,也不是旁人能够随意左右的,只能是学生的心力总动员去亲历的。作为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多种平台,在学生互转的过程中适时、适量地点拨和诱导,精要地说出自己阅读和写作时“转换”的路数、方法和心得,推波助澜,切实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1.倡导自改互评

自改互评,用学生的眼光看学生的习作,避免了学生习作中充满童趣、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成人化。

教师将具有特色的典型习作记录下来,并把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制成课件。评价时不一味地纠错,善于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让学生自己和自己比,后篇习作与前篇比,看是否进步了。这样,学生在整个欣赏、评析、修改过程中,就能发现自己习作上的优缺点。同时在整个自改互评中感悟到表达的技巧,提高鉴赏能力,从而产生更高品位的“言语作品”,不断提高习作水平。

2.提供展示机会

设置多种多样的作文展示台,让学生学会欣赏借鉴别人的习作,生成新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布置墙报,开辟班级“优秀习作专栏”;也可以设立作文成果袋,把班级学生每期的优秀习作装订成册;或在小组内、班级里循环展示;或发表在班级博客中„„通过展示,教师倾听、了解到学生的心声,便能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鼓励学生彼此敞开心扉,互相接纳,实现多种沟通。被展示的学生从同学和老师那儿得到了表扬,再次创作的欲望便油然而生。

3.开展各类竞赛

多样的习作竞赛,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是言语学习的成功教育。促使学生由“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多项与习作有关的各类竞赛,如读书活动竞赛、演讲竞赛、自选精彩片段背诵竞赛、即兴说话竞赛、新人新事报告会、讲故事竞赛、手抄报竞赛、自编优秀习作选竞赛等,并且鼓励学生向各级各类报刊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在各类竞赛中获奖,就能体味到成功的喜悦,就会产生再次习作的内驱力。

4.鼓励合作交流

创设民主和谐的合作交流平台,各自体会心得,提出不同见解,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体验成功。在交流讨论中,互相启发、补充,达到共同促进。

教师可让学生大声把自己的习作读出来,也可以倡导师生合写,家长与孩子合写„„在合作交流中,促进转换的契机,更是锤炼思维、训练言语能力的机会。学生也在整个交流过程中,由于自身投入转换过程,原本生疏或干枯冰冷的知识,也会变得活泼跳跃。学生的习作就会有创造性的表述。

通过多种展示平台,学生在亲历了听、说、读、写的反复结合,他们的知、能、情、理也因在不断克服“语言的痛苦”的过程中,在“言”、“意”融汇的过程中得到了积淀,习作 5 能力就会明显提高。

当然,言、意是一体的,丢掉了“言”,就旁落了“意”,忽视了“意”,就失去了言。教师主要引导学生穿透“两层”,即语表层与内蕴层。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充分进行“对话”,充分展开想象,使“意”变得充实与完整,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从而让语言的激流宣泄出来。当学生大脑贮存的记忆库房的储存逐渐丰盈时,他们心中的“意”也就“呼之欲出”,真正达到“用我口说我心”、“用我手写我口”。

综上所述,立足于言和意的互转,教师创设更多言意互转的“精彩故事”,引导主体学生积极参与,便能经受更多的言意的陶醉和熏染,就能够实现习作教学生动的灵性,达到习作教学的最佳效果,演绎出许许多多习作的精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篇3:让“错误”演绎精彩

1. 独具慧眼, 善于捕捉“错误”

幼儿出现的错误并不是都有可点化为金子的价值, 它需要教师独具慧眼, 敏锐地洞察出可用做教学资源的“错误”, 为教学添姿增彩。如在阅读活动《小老鼠的糖果罐》中, 幼儿A正绘声绘色地讲述着画面:小老鼠打开了糖果罐, 吃了里面的五粒糖, 小老鼠的糖果罐撒了, 掉出了三粒在地上……这时, 教师示意幼儿A暂停后说:“请大家仔细看一下, 小老鼠吃了几粒糖, 剩了几粒糖?” (幼儿一起翻书查看) 幼儿B说:“吃了五粒糖, 还剩三粒。因为糖果罐里本来有八粒糖。”幼儿C说:“吃了四粒糖还剩四粒。因为小老鼠一共有四只, 一只老鼠吃一粒, 应该吃掉四粒。”幼儿D说:“他们说的不对, 应该是吃掉四粒半, 还剩三粒半。你们看, 还有被老鼠咬过的半粒滚到了角落里, 应该是有只小老鼠多吃了半粒。”教师微笑着说:“D小朋友看得真仔细, 小老鼠共吃掉四粒半糖果, 还剩下三粒半糖果。”

教师从幼儿A没有看清剩下的糖果个数的错误中, 敏锐地感觉到幼儿A的这一错误可能在幼儿中较为普遍。于是, 教师面向幼儿全体提问, 以引导幼儿仔细查看剩下的糖果个数, 进而培养幼儿阅读的细致性。从幼儿的回答来看, 正是教师的这一问, 幼儿才顺利地数清了剩下的糖果个数, 从而达到对阅读内容深刻理解的境界。

2. 将错就错, 巧妙利用“错误”

在幼儿出现错误后教师不必急于矫正, 可将错就错, 引导幼儿自己对事物进行辨析, 让幼儿在思辨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在看图讲述活动《公鸡与狐狸》中, 师: (画面上有一只狗和一只公鸡) 这次狐狸会骗谁呢?幼儿A:狐狸会去骗狗。师 (面向幼儿A) :为什么狐狸会去骗狗而不去骗鸡呢?幼儿A:因为, 是因为……师 (面向全体幼儿) :大家能不能帮A小朋友说说理由呢?或者发表一下你们自己的看法。幼儿B:老师, 狐狸不会去骗狗的。师: (故作不明白) 为什么不会呢?幼儿B:狐狸打不过狗, 狗比它凶, 狐狸不敢去骗狗。幼儿C:狐狸只会骗鸡, 鸡肉好吃又可口。幼儿D:鸡没有狐狸厉害, 狐狸敢去欺负它。

教师明知幼儿A回答的不正确, 但仍装作不明白, 并通过提问让他思考自己回答的问题是否合理, 从而引起他认知上的冲突。然后, 再通过提问全体幼儿以达到在集体思辨中帮助幼儿A认识错误的目的。可见, 教师适时的课堂调控、合理的资源重组, 不仅带来了师幼之间的有效互动, 而且还调动了幼儿对生活经验的运用, 丰富了幼儿对故事文本的内心体验。

3. 搭桥铺路, 引导幼儿走出“错误”

幼儿的知识经验与教材内容的原本意义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差距, 这就容易导致幼儿与教学内容进行对话时的浅尝辄止, 甚至走入误区。这就需要教师巧搭桥, 解其惑。如在阅读活动《熊猫拍彩照》中, 教师问:“熊猫身上只有黑白色, 怎样帮助它拍出彩照?”幼儿A说:“用点颜料在熊猫身上涂一涂。”教师没有直接否定他的说法, 而是出示了红蝴蝶结、绿裙子、金项链等材料, 说:“你看, 这些材料对熊猫拍照有帮助吗?”幼儿A想了想说:“要是给熊猫佩戴上, 它就有好几种颜色了。”教师点点头, 说:“你说得很好, 大家还有其他办法吗?”幼儿B说:“可带熊猫到有草地有鲜花的地方去拍照。”幼儿C说:“可以和孔雀一起拍照。”……教师又问:你若是熊猫, 你不会选择哪一种方法?幼儿D说:我不会选第一种方法, 颜料涂在身上要洗半天, 太麻烦了……

篇4:让作业演绎语文的精彩

一、尊重个体,体现差异性

学生是有差异的,如同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我们面对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倾向、有不同的智力水平,各自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作业的设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针对学生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既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中差生的接受能力去设计分层次的作业。具体做法有:

1、作业量分层。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是必要的。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多选择一些精彩片段背下来,适量、适当的作业和联系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2、完成作业的时间分层。如在课堂上就要求背诵的段落,允许课堂上背诵不熟的同学回家继续背到熟练为止;要求优等生隔天就得交的作文,后进生可以宽限几天。这样,保证了后进生的作业质量,使之扎实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良性循环。

二、激发兴趣,渗透开放性

1、作业形式灵活化。小学生富有好奇心,如果我们语文教师每次布置的作业一成不变,时间一长,学生对作业就会慢慢地失去兴趣,那求知欲、好奇心,就会慢慢地被抹杀,只能是麻木地完成一项又一项的任务。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经常改变作业的形式。如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续编故事、搜集相关资料交流、当导游、宣传员、唱歌、朗诵、讲故事、演课本剧等,来调动学生对作业的兴趣,进而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2、作业内容花样化。许多老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就是让学生抄写生字新词,查查字典,抄抄解释,课后练习或配套练习不分青红皂白全部要黑字落在白纸上,诸如此类单调乏味的作业,压抑了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对语文学习、语文作业失去了兴趣,成为一种“只有压力,没有魅力”的负担。因此,在作业内容上应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形成让学生“立足课内、放眼课外、重在深化”的作业设计与指导策略,让学生用眼去发现、用手去创造、用脑去思索、用心去体会,愉快地完成如花样童年一般绚烂的花样作业。

3、作业评价多元化。至今,学生把写满词句的作业本交给老师,老师只是简单地在本子上标上“√”、“×”,评上一个潇洒的“优”、“良”、“中”、“差”之类的评语,就算完事。学生对这样的作业评价司空见惯,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不仁了,如果教师能换一些有感染力、有人情味的评价形式和语言去激励学生,效果定会不一样。

三、参与设计,突出自主性

“自主”应当成为小学生语文作业设计的重要原则。学生自己设计作业,拥有自主创造的空间,学生自己选择、计划、探究、体验、自主地学,自觉地学,学习效率比强迫学习高出许多倍,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都会有所提高。

1、确定作业目标,自己设计方法。如教学《大写字母表》,我布置作业的目标是想办法记住大写字母表。有的学生把26个字母画成了精美的图画,如D画成半圆月亮,A画成一座山上有一条路……;有的学生编成了儿歌,如A像架子梯,B是13,大C小c一个样……学生运用了多种方法,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2、确定作业范围,自己设计内容。如教学了古诗之后,可以让学生自选古诗阅读和欣赏,数量自定,内容自定。

自主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不再把练习当成负担。

篇5:参与合作让课堂演绎精彩

参与合作让课堂演绎精彩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这是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描述的一种教育理想,课堂教学是师生以教育资源为中介的互动过程,互动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的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和沟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通过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达到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教师进行着大胆的尝试与革新:层出不穷的活动方式;大胆开放的教学行为;精巧独到的教学设计……如雪后晴天般绚丽多彩。教学互动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之一,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设计多种多样的互动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对话,将使学生真正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 一、互说――畅所欲言,欣赏自我 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给学生创设充分“说”的环境,变“听众”为“主人”。学生通过互说法则公式、互说解题思路充分体验表达的愉悦,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欣赏自我。 在互说的过程中,“说”的学生为了表述清楚,必须经过反复思考,这样就迫使学生积极思维,理清条理,形成一个反思过程;“听”的学生想迫切了解别人的发言、观点与自己有何不同,有何长处,有何不足,必定会认真倾听。只有认真倾听了才能撷取别人思想的精华,博采众长,使“听”、“说”双方共同提高。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买衣服》一课时,当学生认识了不同的人民币面值后,我设计了一个模拟买衣服的活动。一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其他学生扮演顾客。活动开始了,同学们纷纷走进商店,有的想买一条41元钱的.裙子,有的想买一件价值59元的上衣......称心的商品拿到手了,扮演售货员的黄馨怡却给大家出了一个难题:拿到商品的同学要把付钱的方式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排到第一位的同学说:“我买了一条价值41元钱的裙子,给你一张50元钱。”其他同学争先恐后说出了3、4种不同的付钱方式......活动结束了,同学们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此环节的设计使同学们在“互说”的过程中轻松学会了付钱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每个个体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正好提供了学习上的优势互补。“三人行,必有我师”。因此,教学中通过“互帮”加强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学困生,通过互帮互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点滴进步中不断建立自信,肯定自我。 二、互评――相互激励,提升自我 学生的评价,语言是儿童化的,情感是亲切的,思维水准差不多。他们的评价不一定很准确深刻,但常常是实事求是的。“互评”可以提高学生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如何接受别人表扬和批评的态度。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因此,我们适时地组织学生互评,譬如――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拓展自主评价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他人,学会欣赏别人,从而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一次,我给学生讲思考题,一位平常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举了手,我知道他根本做不出来,但为了对他的行为表示肯定,我第一个叫他回答。他说了没几个字便讲不下去了。我只是微笑,请别的同学先对他的行为进行评价。有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感到他很有勇气,虽然是难题但他也能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了。”我马上肯定地说:“你们都很积极,表现很好。”这样一来,学生都很活跃,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对平时作业中出现的错题,我让学生及时的写到错题本上,每天抽10分钟的时间,同桌互找出错点,互评出错的原因,学生通过错题锁定自己的知识点差距,再通过强化训练,达到每一个知识点都掌握。 三、互考――寻找差距,完善自我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现行的考试制度还是以分数考察学生的能力。绝大多数老师认为只有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知道自己的教学效果,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改变了自己大脑中根深蒂固的片面观念。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五节“拔萝卜”一课结束后,我设计了同桌互出考题的环节。10分钟过后,95%的同学汇报完成了学习任务。我快速检查了一个小组全对了。同桌马朝阳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觉得今天的考试方法特别好,我出前两道试题时,王明俊一点都不会,我给他指出了错误的地方,并教会他各位瞒十怎样进位,后面的题他全做对了。听了马朝阳的话,我觉得非常有道理。让学生自己出题考同伴,通过同桌互考、组内互考、个人考全班等形式,即达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员参与学习的目的,又达到了学生互相寻找差距,不断完善自我的目的。 四、互辩――质疑思维,反思自我 “辩”,是为了认识和掌握真理;“论”则是为了诠释和捍卫观点。互辩的目的是辩真伪、论是非、究事理。课堂中的有效互辩能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对于“辩手”来说,受益匪浅,对于“听众”,新颖的课型使他们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引起共鸣与思考,有的甚至跃跃欲试,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互辩”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开阔了视野。总之,有效互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学生通过互辩,质疑思维,反思自我,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 学生的探究是数学课堂生命的全部,我们要积极创造互动条件,创设互动氛围,把握互动价值,指导学生参与互动过程,师生共同评价互动成果。让真实、有效的互动生成成为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能力的桥梁,让有效互动,为课堂演绎出精彩乐章。

篇6:游戏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精彩演绎

游戏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精彩演绎

文/赵海涛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职体育教育作为培养国民健全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体育游戏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值得探讨。

关键词:体育教学实践;体育游戏;意义

一、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体育教学在教育事业中得到了广泛关注,随着广大体育教育者的努力探索,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已获得了很大突破,但有关体育教育实践仍存在许多问题。而教学实践在体育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堂生动高效的体育课既要有科学的教学理论又需要动态的教学实践。在体育实践中可以通过体育游戏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

二、体育教学实践――体育游戏

1.开展体育游戏的原因

随着我国体育教学的深入开展,体育游戏因其自身优点在教师教学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体育游戏即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以体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达到教学目的的特殊的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中老师设计有关游戏以达到有效开展体育训练的目的。体育游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开动脑筋、运动身体、增长见识、磨炼意志,对于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体育游戏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由于其竞争激烈、趣味性强的特点所以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师也借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升体育教学效率。又由于其具有形式多样、情感丰富的特点,使学生百玩不厌。学生都有一定的好胜心理,再加上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加以表扬,这更加激起了学生玩游戏的欲望,从而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

2.体育游戏应用举例

体育游戏内容广泛,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也较多,而一般在准备阶段却应用较少。在体育教学中,热身一般采用既定的慢跑或准备操等方式,但这种限定的模式也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所以在体育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就应该准备一些简单的体育游戏来使学生达到热身的目的。例如,可以玩传球游戏,学生围在一起成一个圈,一个接一个地传下去,接不住的要得到老师的`处罚,处罚可以为原地跳等方式。类似这种小游戏,运动量不算太大,但既可以起到活动学生的身体以达到热身的效果,()又可以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的热爱以及运动的积极性。

此外,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体育游戏的应用。例如,在学习篮球的投篮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组,三人互相传球投篮,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领导能力。也可以分成两人一组,两人互相背着跑,到达终点后,被背着的同学下来投篮。类似这种游戏,既可以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又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集中注意力的游戏、报数游戏、反向运动游戏等,以提高学生的兴奋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整理活动阶段,考虑关于体育游戏的应

用也是非常必要的。一些恰当的体育游戏有利于学生消除疲劳,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此时,教师应当分外注意的是整理活动阶段的体育游戏一定要采用一些小负荷的游戏,这样才能起到整理活动

阶段应达到的效果。

例如,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比赛那位同学能坚持更长的时间;或是老师先做一遍肢体动作,再由两位同学模仿,最终看哪位同学记住的动作多且连贯,动作也要做到位。类似这样的小游戏,既没有那样激烈的竞争,又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使学生对本堂体育课的内容更加难忘。

3.应用体育游戏的结果与反思

通过一学期的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游戏的应用,发现学生

对体育学习的兴趣爱好及课堂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体育游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勇于进取、果断机制等优良品质,使学生拥有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此外,通过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应用实践,发现体育游戏在

教学中的应用也不是盲目的。编创和运用体育游戏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体育游戏虽然种类繁多但也需要有一定的取舍。教师应尽量编创和运用趣味性强的体育游戏,还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要求,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设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编创的游戏还要易于开展,体育教学实践中要尽量选择一些易与开展的、组织方法容易的、对于场地要求不太高的游戏。这样有益于体育游戏的开展。编创和运用体育游戏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体育技能,锻炼身体素质。

三、教学实践研究成果及意义

体育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全力为学生打造一个轻松

自由的学习模式。因此,体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意义。中职体育教育自主调节适应教育体制的新变革,推崇素质教育理念,以强身健体为最终教学目标,进入到现代化体育教育模式新阶段。推进中职体育教育实践的研究体现了体育教学的真正内涵及意义,使教师端正了正确的全面的教学观念,为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新时期进一步的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前提。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近一学年的运用体育游戏的教学实践,体育课堂效率有

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体育游戏在体育教育实践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应该更加

重视体育游戏的进一步研究。加强体育游戏理论的研究有利于体育游戏实践的普及与发展,使体育游戏的运用更加具有参考方向。

参考文献:

[1]周西宽。体育学[M]。1版。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2]曹湘君。体育概论[M]。1版。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5.

[3]刘福林。体育游戏[M]。1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06.

[4]林可。学校体育游戏[M]。1版。杭州:浙江体育科学编辑部,1989(14)。

[5]邱学华。中学尝试教学设计[M]。教育科学出版社,-09.

篇7:新课标下让数学作业也精彩

菱湖三小

杨晓艳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型的数学作业,利用数学作业来发展学生,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又富有探索与思考的作业。[关键词]:开放作业的情境

开放作业的内容

开放作业的形式

今天,《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给我们一线数学教师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课程,加强了各学科的整合;新课程,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新课程,突出了数学的文化价值,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而长期以来,教师较多地偏重作业使学生形成解题技能技巧的操练功能,重视作业的短期功利价值,不太顾及长远的教育价值。学生成为作业的工具和应试的机器。对如何开发与利用数学作业在培养学生正确数学观念,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创造才能等功能的研究不够,即使有一些,也局限于现成习题的改变和筛选,缺少应有的广度和深度。这种作业形式已深深的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又富有探索与思考的作业呢?笔者认为作业设计应紧贴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环境,使“数学生活化”。应将数学、语文、科技、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一、开放作业的情境,把实际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上。

新课标明确规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学生的学习应脱离枯燥的纯数学的没有任何情境的学习。应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采的生活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可能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才可能让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如在教学《元、角、分》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教学《数学广角》时,举办“我是小小设计师”等活动。在这些开放的情境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虽然他们所用的方法、得到结果不一定相同,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二、开放作业的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作业。

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过去那种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要一张纸一支笔的作业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作业,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得到享受,得到发展。

1、设计童趣性的作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

如:在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我设计了一道“帮助八戒找门牌号”的游戏性作业,即:八戒接到猴哥打来的电话,邀请八戒到它家去玩,猴哥说,它家的门牌号是108号。可八戒到了猴哥居住的小区一看,傻了,原来这里的门牌号都是一些乘法算式,你们能帮帮八戒找到猴哥家吗?为了改变原有计算题枯燥、乏味的现象,可设计一些如“找门牌号”、“小猴闯关”、“小猫钓鱼”、“登上宝座”等带有童趣味的游戏性作业,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合在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2、设计探索性的作业,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也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

A、观察作业。观察是思维的窗户,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如:学习“几分之一”时,可布置这样的作业:请你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思考哪些事物能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表示?对这些事物你有什么感觉?

B、调查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数感。如:数学活动课“节约用水”教学后,可让学生调查家里或学校每月的用水情况,根据调查的结果,写一份合理用水的建议书。

c、实验作业。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如: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后,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家电饭锅的使用说明书中米与水的比例要求,为爸爸妈妈做一次饭。

D、小课题探究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不仅能深入理解数学,体验乐趣,而且能自主建构知识。如:学习“比例尺“后,要求学生对自己家里的客厅制作一个平面图,并思考:你认为这客厅的设计和摆设合理吗?你有什么改进的措施?为什么?请你写一篇探究报告。

3、设计生活性作业,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并逐步成为一个知识的实践者。如:学生学习了“时、分、秒”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并记录父母的作息时间。

4、设计层次性的作业,让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

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在作业设计时,不能“一刀切”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任何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如:在学习加减法的简便计算后,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星级作业:

二星级作业:669+138

1084-897

201+754

972-602

384-57-43

1876-(876+258)

658+895+242

三星级作业:286-37-42-21

74+87+26+13

99+98+97+6

(567+248)-(267+248)

(5746-382)+(1254-618)

五星级作业:1+2+3+4+„„+100

2+7+12+17+„„+87

4+12+20+28+„„+124

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选择不同星级的作业。

三、开放作业的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

参考文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初步探索》

篇8:让动态生成演绎课堂的精彩

一.质疑问难绽放精彩课堂

明人陈献章云:“疑者, 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认识, 并在学生的质疑问难中达成新的教学目标。为此, 我们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并因势利导, 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如我教《背影》这一课时, 我在完成了教学任务后设计了一个质疑的环节:

生1:老师, 写人有好多角度, 朱自清的《背影》为什么非要从“背影”入手呢?

师: (顺水推舟) 是啊, 写人有好多角度, 从“背影”入手就未必好。不妨先让一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吧, 谁来——

生2:我来读。 (声情并茂)

(教室里一片啧啧称羡声)

生3: (眼睛有点湿润) 文章用父亲的“背影”来表现父子之情是最好的选择, 父亲艰难去“买橘子”的细节真感人, 他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生4:“背影”, 特别是读到最后一处“背影”时, 我感觉到作者内心很复杂, 愧疚、忏悔、伤悲、感恩、酸甜苦辣各种滋味都有。

师:是啊, 剪不断, 理还乱, 是——

全体学生: (接着) 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2: (很动情) 我父亲在杭州打工, 去年农历十二月十六回来, 风雪交加, 父亲执意送我和我叔叔上火车, 在车站告别的时候, 父亲推着自行车, 蹒跚地走在回工地的路上, 他还不时地回头望着我, 雪地上留下了一条艰难的足迹。看着父亲背影, 我当时流下了眼泪。

(同学们都很有同感)

生1: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朗读和讲述, 我懂得了……

(许多同学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这一教学环节, 我的设想只是希望学生归纳本文生动的的细节描写的特色, 而学生却不仅再一次体会到朱自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父子之情, 还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述说自己的父亲在火车站送行的场面, 实在令人欣喜。不经意的一次质疑活动, 不仅使学生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 还引发了他们内心的共鸣, 激发了他们对自己生命历程的体验, 实在精彩。

二.巧用错误演绎精彩课堂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 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说错话、做错事都是正常的。有时, 正是学生的天真无邪、幼稚无知, 才使教学活动意趣横生, 多姿多彩。那么, 教师如何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准“豁口”, 在“错误”中发现合理的因素, 把学生从错误引向正确;或将错就错, 让“错误”暴露无遗, 使学生自己发现错误, 自己改正错误;或将“错误”和“正确”加以比较, 让学生自行判断, 自然得出结论呢?

教学《曹刿论战》, 自然离不开对成语“一鼓作气”的讲解, 然而, 当默写课文 (或成语填空) 时, 却总有一些同学写错, 有一些同学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了。

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避免错误的产生呢?我忽灵机一动, 何不创设一个活动情景, 让学生结合课文自行改错呢?于是, 我向同学“发话”:你们能运用文中的知识, 来帮助那些同学“改邪归正”, 不把“一鼓作气”写错吗?

这一招还真见效, 纠错方案很快“出笼”了:“一鼓作气”原指在战场上决胜的关键是士气, 古代用击鼓法指挥进军作战, 只有在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达到最佳状态, 后面几次就差了。所以, 成语“一鼓作气”中的“鼓”是击鼓之意, “作”是振作。在使用中发生错误, 大多是因为不理解成语意思所导致的。

这个小插曲, 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纠正错别字训练, 实际上却是对文本的细加工, 精加工, 只有当学生认真阅读文本, 理解文本后, 才能真正明了成语“一鼓作气”的含义, 才能保证今后不再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也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习文言文是不能脱离文本的。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尝到了自我纠错的乐趣, 明白了学习中的许多错误其实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的道理。如果教师稍作引导, 让学生还能明白生活中的错误也是可以自我改正的话, 那语文课堂教学就更显示出了人性的光辉, 就更为精彩。

三.智化危机点活精彩课堂

课堂教学活动中, 外在环境存在不确定因素, 当它们突然闯入课堂时, 我们如果处理不当, 不仅正常的教学秩序会被打乱, 还可能伤害学生, 损害自己形象, 如果利用得好, 把它作为课程资源, 倒也会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我的母亲》 (胡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的教学流程到了板书“母爱”时, 天色阴沉下来, 当我写好“母爱”转过身来时, 突然有一位学生的母亲悄然“闯进”教室, 把伞递给她的女儿, 转身给我一个微笑就走了。整个教室一下子沸腾起来, 有的笑有的叫。面对这种情景, 我急中生智, 在原来的思路上, 作了个性化练习设计, 用“母爱是……让……”的格式写一句话, 结果学生写出了:

母爱是一把小雨伞, 让孩子免遭风吹雨打。

母爱是一句叮咛, 让孩子感到亲情的温暖。

母爱是一个眼神, 让孩子获得心灵的慰藉……

如此真切动人的语言, 可以说是为《我的母亲》的教学作了最好的总结。

这种因“不速之客”而造成的教学危机, 只要我们能心平气和地加以利用, 不仅不会给正常的教学造成麻烦, 反而使学生得到了美妙的情感体验, 实现文本与生活的最佳融合。

除了外来的“不速之客”, 我们也会遇到来自于学生的很棘手的偶发事件。

冰心的《纸船》正在教学, 忽然有个学生举手说:“老师, 某某和某某在玩纸飞机!”按理说, 我应该停止上课, 对那两名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但当我发现那两名学生抬头看了我之后, 都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时候, 我觉得和他们重申遵守集体纪律的重要意义已没有必要。

看着他们的纸飞机, 我突然想到今天的语文课我们正在学习冰心的《纸船》, 诗人以纸船作为一种的载体, 寄托着自己对母亲的思念。我想就让两个学生也以纸飞机为题材, 来写一写自己的心情。想到此处, 我便对两个学生提出了要求:既然你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那么老师就不再多说什么。不过, 有一个额外的要求:请你们以“纸飞机”为题目, 完成一首小诗。

我知道这两个学生语文成绩都不错, 平时也喜欢写几句小诗, 做这个作业应该不难。不一会, 两人的作品就完成了。一个写的是:我把小小的纸飞机/投掷在无限的空间/我的梦想随着它一同飞翔/无论是什么/都无法阻挡心的飞翔。另一个写的是:纸飞机/一只白色的小鸟/飞驶在蓝色的天堂/明天的我/将也如你一样/张起知识的羽翼/冲向成功的天宇。当他们两个念给大家听了以后, 得到了全班学生热烈的掌声。

在学生的掌声中, 我感到:对学生犯错的学生因势利导, 深入的挖掘了他们心灵深处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让这种情感因素迸发出来, 并转化为孩子发展的一种动力的重要性。这其实是我对学生进行的关于尊重的一次教育——因为课堂教学毕竟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当然两个学生的创作, 无意间激励和教育了全体同学。也可以说是由“纸飞机”事件, 带来的一次意外的收获。

篇9:实践指向写作,让习作洋溢精彩

[关键词]实践 体验 兴趣 素材 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2-081

新课标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非常重视,而教材编写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每一册都安排相应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其实对语文来说,综合实践固然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更多的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习作需要学生的情感,遗憾的是虽然有教师注意到了这一点,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结束后作文,但更多的是把这当做任务,而不是一种表达的需要。本文结合实践,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谈谈综合实践活动对丰富学生情感,提高他们习作水平方面的作用。

一、综合实践,可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从表面上看,综合实践和习作是两回事,但两者并不矛盾,它们都有一个情感体验做中转站,综合实践是输入,习作是输出。教师在强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其动手能力的作用的同时,更要有效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

小学实践活动很多,访问调查、文娱活动、体育比赛等,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目的,其实与课堂教学目的或者作前指导目的一样,都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相对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越有趣,学生的情感体验越丰富,表达的欲望越强烈。

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淡化创作意识,强调写与说是一样的,怎么说就怎么写。架设实践与习作之间的桥梁,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表达,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交流,还可以让他们通过视频、照片等形式进行表达,这样一来可以丰富表达形式,二来能让他们的情感体验更深。实践证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精神越兴奋,想象力越丰富,表达就越流畅。

二、综合实践,可以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

学生怕作文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素材。其实不是他们没有生活,而是缺少细致观察。因此,要指导学生习作,前提是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综合实践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指导学生观察的平台。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指导,去思考,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习作兴趣。对实践活动,最好的指导就是分步指导,即开始需要准备什么,中途重点观察什么,包括观察顺序、方位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践前或活动中强化。

比如针对《找春天》这一习作,笔者一改常态,把作前指导改成了综合实践,分别设计“找春天”“话春天”“写春天”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到操场上,到花坛里,细心观察春天花的变化、叶子的变化。当学生收获满怀的时候,教师及时提问:“找到春天了吗?谁来说说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能不能用笔来描绘一下春天?”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习作精彩纷呈,有的说:“春姑娘来了,她吹白了梨花,吹红了桃花……”

学生经过实践体验后,可以说不缺素材了。教师需要认识到,写作指导的前提是让学生实践,并且指导他们实践,只有情感丰富了,才能文思如泉涌。只有认真观察了,主动参与了,学生才会有那种真切细腻的感受。这才是习作首先需要的,毕竟方法可以很快掌握,而素材情感不可一蹴而就。

三、综合实践,可以引导学生抒发真情

综合实践是以活动形式体现的,强调的是学生亲身经历,亲自体验,在探究、观察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在实践中观察的内容是真实的,情感蕴含也是真实的,习作是表达的最佳渠道,习作的生命也在于真情实感,两者的融合进一步让实践指向了写作,让真情在实践中酝酿,在习作中流露。

比如妇女节,笔者就曾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我为妈妈做事”的实践活动。有的学生回家帮助妈妈洗菜,有的回家帮助妈妈打扫卫生,也有的给妈妈洗脚。学生表达心意的方式很多,真情流露得也很多。比如,有的写道:“今天我帮妈妈洗了脚,我心里很高兴,妈妈更高兴,一个劲儿地夸我懂事!”有的写道:“我帮妈妈梳头,发现妈妈头上又多了一根白发……”

真情的流露,让习作更加感人。实践活动提供的平台,让语文生活更加丰满。教师要重视语文实践,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体验。学生生活经历有了,情感体验有了,真情流露也有了,习作自然水到渠成。

总而言之,语文实践活动与习作不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而是相辅相成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情感得以丰富,让学生说话、表达等能力得以发展,从而最终为他们习作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篇10:课堂的精彩, 让学生来演绎

一、学得精彩———学会自学, 让“教堂”变“学堂”

“满堂灌”、“满堂问”, 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现象比较普遍, 这样的“教堂”更多的是教师与优秀学生的对话。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 聪明的孩子很快就能举手回答, 其他学生随声附和。时间久了, 就会有一部分学生对老师提的问题不做思考, 在他们看来这些问题都会有人举手回答, 自己只要应道“明白了”、“听懂了”就可以“轻松”地听课。

“教堂”的弊端让我们意识到, 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要把以教师为主的“教堂”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 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虽然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时, 所得到的收获是不同的:优秀的学生学得更深入, 理解更透彻;而后进生的表现或许让教师担心。但是这些收获都是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得到的, 这样的学习是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的, 这远比在“教堂”中当“观众”好很多。

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 有的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 量一量, 得出结论;再沿着宽边折一折, 量一量, 得出结论。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全体参与, 全体动手, 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 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如果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他们会从不同角度, 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的,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扶得过多, 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惰性, 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

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做好铺垫, 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 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 享受成功的喜悦, 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后续课程的学习, 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 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 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在保证大多数学生公平的基础上, 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 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小灶”的机会, 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 教师巡视时, 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 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 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 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 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 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 从而落实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真正把“教堂”变成了“学堂”。

二、问得精彩———学会提问, 激起思维的浪花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可见,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有问题, 才会有思考。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 说明他们主动参与了学习过程。而传统的课堂, 教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 学生只有回答问题的份。所以我们的孩子只会回答问题, 而不会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我在学生自主学习时, 要求学生围绕本节课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例如, 在教学“年、月、日”时, 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今年已经是2014年, 为什么书上画的日历还是2003年的?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为什么平年是365天, 闰年有366天?为什么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2008年的上半年有几天?下半年有几天?又如, 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以后再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要求学生提出问题, 结果有的学生问:万以内数的读法与亿以内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再如, 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后, 出示 (1) 65÷3=; (2) 650÷30=; (3) 6500÷300=这三道题让学生计算, 结果有不少学生算成: (1) 65÷3=21……2; (2) 650÷30=21……2; (3) 6500÷300=21……2。针对学生计算的结果, 我让学生进行验算, 学生发现第 (2) (3) 题计算错了。这时我引导学生比较这三道题, 并要求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第 (2) (3) 题的计算错了, 是商错了?还是余数错了?”有的提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以后, 商和余数会变化吗?它们会怎样变化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第 (2) (3) 题的商和余数应该是多少?最后总结出:“在有余数的除法里, 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相同的倍数, 商不变, 但余数也扩大了相同的倍数。”……每节课这样精彩的提问都是有的, 可见, 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能力, 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 是促进学生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作为教师, 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宗旨, 坚持在教学中教学生学会提问。

三、说得精彩———学会表达, 分享学习的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在这方面, 我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首先根据“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分组, 并把小组成员编号, 组内按1至4的顺序分别是后进生到优秀生, 讨论时都是按从低往高的顺序发言, 让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后进生也有发言的机会。虽然后进生说得并不好, 但也要鼓励他主动地去说, 最先发言, 说不好可以由后面的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小组长是教师精心挑选的, 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并且经过不断训练后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每次自主学习结束后, 都由小组长带着组员进行小组讨论。

虽然学生的话比较稚嫩, 语言不够精确到位, 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 能每节课进行这样的讨论交流, 让每个孩子都积极主动地说, 是相当不容易的。数学课上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 而且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 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这才是数学学习的真谛之所在。

四、做得精彩———学会拓展, 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我们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 学生的学习也不能局限于课内, 怎样才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呢?如何让学生获得的知识超越书本, 并且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呢?那就需要我们老师把课内的学习进行合理的拓展, 让书本知识延伸到课外, 鼓励学生去探究未知,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之后, 我安排学生进行购物的模拟实践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感受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之余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又如学习“时、分、秒”之后, 我将教学向课外拓展延伸。在教室里挂上一个钟表, 每天在“不经意间”都问问学生关于时间的问题:几点到校的?几点上第一节课?几点下课?第一节课间是从几点到几点?几点放学?……学生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生活中, 不断巩固, 发扬光大。

篇11:让实践作业演绎精彩习作

一、“习作自由”点燃激情

上课时,我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互相传字条。这些条子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是开玩笑,有的是借学习用品,还有的是问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因为传字条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我总是禁止学生这样做,但屡禁不止。后来我突发奇想,何不让学生光明正大地传一次字条,由此我就上了一节“传字条”课。允许学生自由传条子,内容不限,要求写条子的人做到字迹端正,语句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而收条子的人对条子进行批改,写上评语。老师也参加写条子和批条子的活动。这节课出乎意料地上得成功,学生个个都积极参与其中,情绪亢奋,一篇篇佳作诞生啦!这“传字条”竟然演绎出作文教学的别样精彩,渐渐地每次作文,我也让学生先互相传递看看,互相批改,提意见。最后,我看其中一部分。这样初步改变了教师是唯一读者的局面。别说,让我始料未及的是,这样做不仅潜移默化地锻炼出学生对句子的评审能力和阐述读后感言的能力,让学生对自己写的一句话或者一段话甚至到一篇文章都能渐渐自评自审了,还培养了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圈圈点点,注上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的习惯。

二、“言论自由”活跃思维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

另外,我规定,学生可以在自习时间自由地朗读自己的作文给同学听,无需经过教师同意;班上的同学可以听,也可不听。这样改变了以前只有优秀作文才可以在班上读的局面,读作文的同学也可以从同学的反应中判断自己作文的优劣,过去学生根据老师的意见写作,现在却要努力吸引更多的同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真是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因为“言论自由”,学生的思维被点燃,活跃无比。思维被点燃的好处多多。不仅习作题材无比新颖,而且语言表达异常生动,习作形式还很多样化!

三、“出版自由”享受成功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孔子亦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才能“乐学”。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在学习中对某门功课产生较高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就会不断增强,学习的效果就会好,学习的创造思维就活跃。反之,学习被动,效果就非常差。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以兴趣就是学生主动学习强大而持久的动力。但它并不是生而有之,而是可以激发的。因此,要想把作文教学搞好,先要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有关研究早就表明:任何人的内心都强烈渴望获得成功。强烈的成就感使人具有更大的动力。因而要让学生从习作的成就感中不断提升,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具有成就感,这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好方法之一。我还鼓励学生自己办小报,允许学生把自己的文章自由地贴在墙报栏里。这样,学生的作文就有了发表的机会。谁办的报吸引人,谁的文章拥有读者多,大家都在竞争。有竞争才有动力,有竞争才有进步,这样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接着我又组织同学们开展评报活动。这样一来,班里可真有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味道,几十份小报竞相出版,几十篇文章贴满墙上,小报旁一张张小纸条是读者的反馈,有建议,有意见,还有表扬。“出版自由”让学生享受到了习作的成就感,学生对习作不再是应付了事,而是绞尽脑汁让作文别样生辉。

作文教学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果你在习作教学中存在困惑,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妨还给学生三个“自由”吧!一起去寻找学生习作最好的切入点,寻找习作快乐的源泉吧!让自由点燃创作激情,让创作演绎习作精彩!

上一篇:员工如何提高服务质量下一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综合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