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

2024-05-24

浅论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精选6篇)

篇1:浅论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

浅论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

兴化市合塔学校 225700 戴雯雯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而这正是大部分学生感到头疼的,也是语文教师棘手的问题。在作文训练中,为了把景物写得更美好,把事情写得更有意义,把人物特点写得给人印象深刻,可以综合生活中的直接、间接积累,根据作文需要,加以重新组合,然后构思表达。

[关键词]: 作文 材料 实践

著名教授钱理群说:“语文课应是一种精神漫游,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现在的语文却变得很可怕,不怕作文的学生太少了。”可见,对于作文,学生们就算不是深恶痛绝也是相当讨厌的。这其中的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低段忽视作文的渗透教学,造成写作起步晚,没有做好低中段写作教学的衔接工作,一到中段就手忙脚乱,以致于到高段还是写不好作文。但是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作为教师我们仍然要紧抓作文教学。在教学中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 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地习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体验到作文的乐趣,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想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来,首先必须培养他们写作文的兴趣,学生只有产生了作文兴趣,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

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作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同时要注意,学生写作的内容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因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精心地创设情景,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提高写作实效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阅读才能为写作服务,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1、语言表达从词句训练入手。万丈高楼是由一块块砖垒起来的,一篇文章是由一句句话组成的,“一句话”就是文章的基本单位。我们必须遵循渐进的原则,从阅读教学开始渗透,从词句训练入手,通过踏实、到位的训练为学生今后的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语文作业练习涉及到许多“照样子,写句子”的题型,其实这也是写作起步的训练。如何让学生生成更多有质量、有意义、有创新的精彩语句,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和时间赛跑》时,跑,有时和西北风比赛,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要求用三个“有时”进行说话训练。精彩的语言在教师的启发下,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再拓展到生活,不论是语言还是思维都有了质的飞跃。假若学生能将教材中的语言,内容化为自己的语言,能运用自如,那么就真正掌握了祖国的语言文字。

2、紧扣教材,从仿写课文入手。教材中编者精心挑选的美文佳篇总能引起学生情感哄鸣,而且语言表达的特点,文章框架结构,是学生最直接、最合适的仿写范文。如果教师能对教材中的精彩的篇目或段落重视写作指导,对于提高作文实效是颇为有益的。

学了童话故事,学生掌握了童话故事的特点,教师不妨提供材料,让学生也编一编童话故事。人教版 材料很多,但生活中的人、事、情和景,初写作文的学生往往缺少“抓”和“写”的意识,需要老师或家长的点拨、揭示加指导。如我校去年元旦前夕要召开文艺晚会,布置同学们自带小红花,可老师没教过花的做法,有一位家长教会了他的女儿做红花,当这位小学生带着红花上学时,同学们求她帮助,她帮同学们做红花。事后,有的同学表示送她小“礼物”。虽然她喜欢小“礼物”,但是没要。老师知道这件事后,就指导她把这件事写成作文《我帮同学做红花》。由于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她写成的作文,内容充实,还挺有思想的。

2、给孩子创造积累写作材料的条件。平时,学生只能天天重复着“家中——路上——学校——路上——家中”的过程,生活的范围有限,所以学校和家长应利用周末和节假日,领孩子去公园、野外等见世面,领略和感受积极的、丰富多采的社会和自然生活。但要有益于教育孩子,其中一项便是为写作文积累材料。例如,在今年暑假中,某家长带他的女儿去野外捉蝈蝈,临行前布置了写作要求,让她注意观察和记忆。回来后,她写了作文《捉蝈蝈》,较生动地写下了捉蝈蝈的过程和动作,很有情趣。

3、给学生讲些直接感受不到的作文材料。受生活的地点、环境等条件所限,有许多素材是学生直接看不到、得不到的,却是可写的。这类材料需老师及家长的讲述,指导课外阅读等进行积累。有一位学生家长在去某沿海城市出差回来时,给他的孩子带回来许多“礼物”,如:各种贝壳、小(海)石头、小纪念品等。女儿最喜欢那串珍珠项链,她认为很贵。其实仅几元钱,使她很惊奇。这位家长抓住时机,向她讲了珍珠的人工养殖以及我国海上育珠事业的过去和现在,鼓励她以此为材写成作文《爸爸送我的礼物》,既训练了写作,又进行了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4、要让学生学会剪辑原有的写作材料。固然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和真景是小学生入门写作的主要材料,但不要因此束缚他们的自我发挥和想象,而是要让学生们学会将已有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剪辑、必要的取舍。有一位学生游过秀水公园后,在写《我爱秀水公园的美丽风光》草稿中提到“在草丛中捡到一只死去的蜻蜓”,这是真实的,但对文中的“美丽风光”起了削弱作用。老师对此进行了指导,经过修改,学生的作文是:“我走上拱桥向东望去,湖面上是一片荷花和荷叶,交映相辉。叶面上的水珠儿在阳光照射下,如珍珠般闪闪发光。忽然一只红蜻蜓飞来,落在一支卷着的荷叶上,我想起了古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一小小的剪辑,使作文增加了艺术性。总之,老师及家长应相互配合,共同创造条件,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生活,获取并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入门写作时,感到“材”有源头滚滚来。

四、引导学生学习一些优美的习作范文,积累好词佳句,让学生有话可写

万事开头难。三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到习作写片断,许多人都感到难以下笔。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美的习作范文,试着仿写,积累一些好词佳句,为日后作准备。实际上,一篇篇课文就是学生写作的好例文。在学习《槐乡的孩子》一课时,其中有几个自然段就为学生提供了习作范例,一些优美的词语,学生也可信手拈

来,举一反三。学习之后,学生可仿写《美丽的家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学习和借鉴,经过多次的仿写,学生再也不为写作犯难了,再加上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经验,习作水平定会更进一步。

以上就是我在作文教学上的一些理解和感悟。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使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 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21世纪我们怎么教作文》 上海教育出版社 【2】《小学作文教学漫话》 王有声 宁波教育出版社 【3】《小学心理学》 冯维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 林崇德 申雪亮 北京教育出版社 【5】《作文循序教学法》包全杰 辽宁人民出版社 【6】《“儿童作文”教学论》 宁波出版社

篇2:浅论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美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在教育中应该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本文试通过感受语言美、品悟意境美、激发情感美几个方面采论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作 者:姚元西 作者单位:贵州省平塘县塘泥小学,贵州,平塘,5583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KEJIAO CHUANGXIN)年,卷(期):2008“”(6)分类号:H09关键词:语言美 意境美 情感美

篇3: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

一、这里风景“读”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当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便是富有个性的心得和体会了。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册单元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这是父亲对儿子郑重的承诺,凝聚着深沉的父爱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教师引导朗读体会。

师:于是,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时,让他重新挺立并执著坚持的正是这句话———(生读)

师:当众人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不断回响他耳边的也是这句话———(生读)

师:当危险来临时,给他信心和力量的还是这句话———(生读)

师:当人们摇头叹息,说他精神失常时,支撑起他的仍是这句话———(生读)

师:这句话是支持父亲的一盏心灯,在他心底亮着,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伟岸、坚强、执着!

片段二:1.深情朗读结尾,感受父与子的幸福。

师:就这样,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凭着对彼此的深深信任,凭着永不言败的执著精神,谱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深情地读读故事的结尾。(生齐读)

师:让我们一起扣住“了不起”“无比幸福”“紧紧拥抱”这些字眼,祝贺这对劫后余生的父子吧!”(生再齐读)

这两个片段在体会重点句所表达的情感时,注重了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加深感受和体验,引起情感震撼,从而深刻感悟父亲的坚定执着、永不言弃和儿子的沉着勇敢、先人后己的人物形象。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作为“引语”点燃情感的火花,给学生营造一个默默读书的“场”和细细品味的“场”;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层层叩问,通过一咏三叹式的回读,情感步步推进,学生在层层推进中强化了感受,并将自己的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书声琅琅,情韵声声。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小学语文课堂怎能不风景“读”好?

二、语文课堂“读”占鳌头

“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三字经》上说“口而诵,心而惟”。《训学斋规》提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理解文章,体会语言的重要途径,是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重要手段。

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卷五》中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一篇文章真正意义上的解读,必须经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匆匆》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对于光阴荏苒、匆匆而逝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三、小学语文“读”领风骚

莱辛说过:“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抓住学生心灵的耳朵,必须采用各种读书形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初读课文可以采用自由读文,要求读通读顺,也可以采用默读的形式,带着问题圈点批注。品读课文可以采用指名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教师示范读、齐读等等。另外,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环节,它的作用又不尽相同。如听录音朗读,放在开课环节起示范作用,放在总结全文时则起情感升华的作用。而对于语言和意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阅读,可以配以情感一致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在文字与音符的交汇中畅游。诵读则适用于古诗文教学。上古诗歌、乐府诗、唐诗宋词均能吟咏,平平仄仄,声情并茂地诵读经典篇章,可以帮助读者深入诗词,提高艺术感受力及创作能力。不同形式的朗读各有千秋,我们教师应该精心备课,反复斟酌,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

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要确保实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背诵”目标———50+50+60篇(段)。要重视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培养读书的习惯。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篇4: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

一、这里风景“读”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当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便是富有个性的心得和体会了。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册单元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这是父亲对儿子郑重的承诺,凝聚着深沉的父爱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教师引导朗读体会。

师:于是,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时,让他重新挺立并执著坚持的正是这句话——(生读)

师:当众人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不断回响他耳边的也是这句话——(生读)

师:当危险来临时,给他信心和力量的还是这句话——(生读)

师:当人们摇头叹息,说他精神失常时,支撑起他的仍是这句话——(生读)

师:这句话是支持父亲的一盏心灯,在他心底亮着,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伟岸、坚强、执着!

片段二:1.深情朗读结尾,感受父与子的幸福。

师:就这样,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凭着对彼此的深深信任,凭着永不言败的执著精神,谱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深情地读读故事的结尾。(生齐读)

师:让我们一起扣住“了不起”“无比幸福”“紧紧拥抱”这些字眼,祝贺这对劫后余生的父子吧!”(生再齐读)

这两个片段在体会重点句所表达的情感时,注重了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加深感受和体验,引起情感震撼,从而深刻感悟父亲的坚定执着、永不言弃和儿子的沉着勇敢、先人后己的人物形象。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作为“引语”点燃情感的火花,给学生营造一个默默读书的“场”和细细品味的“场”;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层层叩问,通过一咏三叹式的回读,情感步步推进,学生在层层推进中强化了感受,并将自己的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书声琅琅,情韵声声。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小学语文课堂怎能不风景“读”好?

二、语文课堂“读”占鳌头

“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三字经》上说“口而诵,心而惟”。《训学斋规》提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理解文章,体会语言的重要途径,是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重要手段。

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卷五》中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一篇文章真正意义上的解读,必须经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匆匆》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对于光阴荏苒、匆匆而逝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三、小学语文“读”领风骚

莱辛说过:“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抓住学生心灵的耳朵,必须采用各种读书形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初读课文可以采用自由读文,要求读通读顺,也可以采用默读的形式,带着问题圈点批注。品读课文可以采用指名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教师示范读、齐读等等。另外,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环节,它的作用又不尽相同。如听录音朗读,放在开课环节起示范作用,放在总结全文时则起情感升华的作用。而对于语言和意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阅读,可以配以情感一致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在文字与音符的交汇中畅游。诵读则适用于古诗文教学。上古诗歌、乐府诗、唐诗宋词均能吟咏,平平仄仄,声情并茂地诵读经典篇章,可以帮助读者深入诗词,提高艺术感受力及创作能力。不同形式的朗读各有千秋,我们教师应该精心备课,反复斟酌,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

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要确保实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背诵”目标——50+50+60篇(段)。要重视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培养读书的习惯。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施秀娟.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J].小学教学参考,2010(12).

篇5:浅论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方法是关键

1.1 尝试朗读,理解课文。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讲解和朗读,老师读和学生读,读句和读段的有机结合,要注意指导学生研究朗读的规律,并强调基本要求:“不错、不添、不丢字、不喊、不唱、不重复”。

要求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不应当看一个字读一个字,而是应当看一句话,通过瞬时的记忆或思维,读这句话,做到“眼先到,脑思考,口读好”。

在学生理解了解课文内容,对文字的运用、内容的描述、感情的表达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再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1.2 通读课文,了解大意。教师在进行新课前,一般对课文题目进行分析,或者介绍本文作者,时代背景等,有的还播放录音,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通读课文可以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在通读课文前,事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通读,这有利于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1.3 咀嚼课文,细品佳句。在学生学习了课文后,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中心,学习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段尤其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进行细细品读与欣赏。教师可以提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反复试读、体会感情。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的途径。我们的母语很优美,其原因在于汉语是声调语言,可以有平仄规律,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可以有它的特殊的声韵规律。这些规律在千古诗人,文豪手中往复交织、精雕细刻、推敲锤烧,构成了文质兼美、千古留传的大文章,成为滋养千百中国人心灵的精神食粮。

1.4 反复朗读,激情增趣 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把作者的情感美满地读出来。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很多文章,词藻优美,内容丰富,应让学生反复读,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

1.5 示范朗读,注重语感。小学生的知识面较窄,由于地方方言和客观条件的影响,想把课文朗读好是有困难的,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因为小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都很强。因此只要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注重语感,做好范读和指导。教师在范读和指导学生朗读时,都应把握课文的体裁和背景、语句特点,重视朗读的感情色彩,注意朗读语句时哪些字应该读重,哪些应该读轻,哪里该停顿,哪里该延长。做到朗读时句句读得抑扬顿挫,或是振振有力。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应把握三条线

2.1 范读引路,点拨先行。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

2.2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各个年级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进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

2.3 授之以“渔”,举一反三。在朗读训练中,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的精心指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2)训练要求细致、精要,每次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不可贪多求全;(3)训练的过程需精心设计。尽量避免朗读的随意性。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应抓住三个点

3.1 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3.2 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教材中课文的语言大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语句,把握个别用词特别形象的地方进行训练,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传情达意。

3.3 紧扣文章的韵律点,指导学生品读。佳作中的许多语言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韵的整齐匀称和语句的轻重缓急等因素构成,它给人们以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这种感受必须通过吟诵品味才能接受,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韵律点,可以由此及彼地读好全文,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实践,我们觉得一旦抓住了文章的特性,找准了文章的出发点,着力点,进行有针对的指导朗读,可以牵一“点”而动全“篇”,由课内“指导”而延伸为课外“自练”。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最终目的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朗读效果。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朗读训练

摘要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朗读又是最经常的、最重要的阅读训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好示范朗读,优化朗读的教学形式,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课堂充满读书声,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重视朗读,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无限乐趣。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训练 教学指导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朗读是最经常的、最重要的阅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很多专业人士都指出,应还语文课以本来的面目,让课堂上重新响起朗朗的书声。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 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朗读训练的作用

(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 学习过程变成语言表达过程。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 “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 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 “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朗读训练应把握三条线

(一)范读引路,点拨先行。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各个年级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进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授之以“渔”,举一反三。在朗读训练中,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的精心指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2)训练要求细致、精要,每次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不可贪多求全;(3)训练的过程需精心设计。尽量避免朗读的随意性。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应抓住三个点

3.1 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3.2 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教材中课文的语言大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语句,把握个别用词特别形象的地方进行训练,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传情达意。

篇6:浅论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

摘要:教育的越来越低龄化幼儿园和小学是孩子各种学习兴趣和天赋发掘的教育场所, 孩子们早期在这里受到启蒙教育可能因此对某一个方面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说绘画音乐体育这些方面, 很多学生在第一堂课时可能就会被老师或者家长发现这方面的天赋异禀, 然后送去培训机构继续深造也就因此在长大之后成为这个领域一个十分伟大的人物。认识到这一点之后, 教育越来越重视小学的教育小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启蒙。因此, 教师应当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运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互动;四年级;

互动是一个比较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早期的教学里, 教师总是以一个主导者的身份出现学生只是听着课被动学习, 师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 互动在现在的课堂里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了, 不像以前学生无法理解教师教师也不能知道学生想要什么。在新型的互动关系中, 师生之间互相了解相互尊重彼此信任, 教师只有知道了学生的问题症结所在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师生之间只有关系融洽的情况下学生才会有问题敢求助于老师并且讲解不懂的情况下才敢发问。本篇文章的重点就在于研究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堂的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 进行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将互动纳入备课的内容, 课堂之前做好互动准备

备课包括许多方面, 有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等, 在新授课的教学中, 我们总要了解学生的学情, 这就是备学生。备学生绝对不可以成为一句空话, 而要在教学中践行。针对互动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教师要设计出针对每一位学生的问题, 教师要特别关注不举手的, 因为他们往往有一些比较大的基础性的问题, 但是出于自尊心他们可能不好意思发问, 这个时候老师要更加主动一点估计他们说出自己的问题。

笔者认为, 课堂时间既有限又宝贵, 采取措施鼓励不举手的同学就要放在备课这一环节上。比如说给班里的同学列一个表, 每次有同学发言就在名字以后做记号, 以五节课或者是十节课为一次小结的机会, 给一些发言多的同学一些小礼物。为了鼓励那些从来都不发言的同学, 可以在做好记录的情况下进行了解, 提问发言的情况有进步比如说这个月比上个月发言次数多就可以得到奖励等等, 从来不发言的同学发言一次就可以得到奖励等鼓励的方式就非常直接并且有效。

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说, “语文课就要上得简练、利落, 不可以有一句废话。教师的备课一定要精心准备, 课堂中出现的每一个教育情境教师都要在备课过程中打个问号。师班互动中, 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要预想可能在课堂中讲出的废话, 从而加以避免师个互动中,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品性有着很好的把握, 从而在课堂互动中, 能够把对学生的表扬与其实际的性格特征、学习准备联系在一起个个互动中, 教师对生生合作互动中出现的问题要做好总结, 备课过程中,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 教师要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 保证小组合作的效率与质量。注重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师生互动产生的影响

首先要说的是, 教师要注意课堂中多用幽默同时有感染力的生动语言。其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运用微笑语言和友好的肢体语言, 感染学生的情绪, 引起学生的情感呼应, 为课堂带来活力。最后, 教师应该多多称赞、鼓励学生, 时刻关注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 对于需要改进的学生,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改正问题,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加强教师的管理, 还要加强学生自我的管理

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良好的秩序, 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教师管得再好, 也总有有事情不在的时候, 而且这种情况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但是, 如果教师能够培养好学生的自律能力无论老师在现场与否, 学生都会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班级的纪律, 步入社会, 也将是一个守法的好公民。

这种集体一旦形成, 所有学生都能通过集体的影响力, 展开自主的、创造性的活动。班级课堂教学互动中, 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各自表明自己的观点, 抒发个人的见解, 并相互评论、修正与补充各自的认识, 和谐而又高效率的掌握教学内容。并且伴随着这种集体的形成, 学生也会提高自己的素质, 这样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会更加文明和融洽。

参考文献

[1]陈婷.小学语文教学中快乐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3):63.[2]周秀兰.打造互动课堂, 涌动生命活力——小学语文互动活跃课堂策略探析[J].新课程导学, 2014(4):34.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范文6篇导航:

第一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第二篇:浅论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第三篇:个性化阅读教学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第四篇:浅论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重点及优化策略

第五篇:浅论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课堂互动

上一篇:上半年廉政工作总结下一篇:对外投资框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