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热点

2023-04-15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热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童话教学

长沙县春华镇九田小学黄召

我最近几年的教书生涯中,我都是教低年级语文。因此常常接触到的课文多是天真烂漫,充满乐趣,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童话,是一类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虚幻故事,它以拟人、夸张、象征为其主要表现手法,以幻想为其艺术形态,主要读者是儿童。上好童话课对学生有很大的意义和帮助,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随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童话以其独特的价值大量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于是,如何教授童话故事,如何教好童话故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几年的教学摸索,试验,我比较喜欢童话故事的课文。慢慢的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了一些童话故事的教学方式,和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步:以听激情

听故事是每个孩子都喜爱的一项活动。上课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我发现,在课堂上,孩子们在听故事时,一个个都要聚精会神,而且总爱问为什么。在开始上课时,我常常然孩子质疑激趣,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激活思维,产生兴趣,所以他们总爱问。如在教《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课题产生质疑——花盆里面都有花,为什么这是空花盆。然后再让学生听老师惟妙惟肖的讲叙。通过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以最积极的心态去迎接这个童话。

第二步:以读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和背诵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是学生理解语言、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方式。在朗读和背诵时,它让学生动口、动眼、动脑,调动多种感官。如果教师指导得当,学生就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只有读出声音,自己听到,才能有效地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 联系起来,一些难以言传的词句通过朗读可以意会,想象其情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有所知,还能有所感,有所悟。让孩子们明白更多的道理。儿童对童话的理解会因为自生的生活经历和想象力的不同而变得非常丰富。语言可以给儿童想象的空间,使儿童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力。所以教师应该利用童话作为载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步:以演内化

儿童之所以喜欢童话,是因为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最能满足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童话因起故市的生动有趣,语言的丰富多彩而深深吸引着孩子,童话又往往以拟人的手法来叙叙故事。因而孩子对其中的故事倍加喜爱。前面的读,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只有演,才能使故事情节,故事语言,故事寓意得以内化。

在童话教学中,我适时抓住学生的热情,让他们试着把童话表演出来。比如《小壁虎借尾巴》老师先准备好小壁虎、鱼、黄牛、小燕子、壁虎妈妈的头饰,然后找几个学生分别戴上小壁虎、小鱼等的头饰扮演小壁虎、小鱼、黄牛、小燕子等。“小壁虎”按书上故事情节

发展的顺序先表演失尾巴——向小鱼、黄牛、小燕子借尾巴——壁虎妈妈告诉它,尾巴长出来了,也明白了小鱼、黄牛、小燕子的尾巴各有用途,自己的尾巴断了是能够长出来的。

通过表演,满足了学生喜欢游戏的天性,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的勇气,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的充分的体验。

第四步:以编启发想象

通过学习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述童话,然后鼓励学生对童话进行改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复述童话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改写童话。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发展的“敏感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培养学生想象力。比如鼓励学生给童话改写结尾,更改人物角色,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重写童话。例如:如果你是小壁虎,尾巴断了你该怎么办?《月亮的心愿》中月亮还有什么心愿?一位教师在教《丑小鸭》时,充分利用课文,设计了两个想象写作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对故事的理解,进行角色的换位,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他们感悟:一是在丑小鸭被迫离家出走时,给家人的一封离别信;二是在丑小鸭变成天鹅后,给家人写一封报喜信。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编童话故事。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在低年级童话教学模式的一些试探,这几年的试验下来,我惊喜的发现:孩子不仅仅特别喜欢我上童话故事课,还乐于自己寻找更多的童话故事来阅读,每每让孩子们续写童话故事,或者编写童话故事的时候他们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且写出来的习作天马行空,非常有想象力。翻看着孩子们篇篇童心童趣的习作本,我想这个教学模式应该是可行而有实效的。

第二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感悟

在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学生都害怕老师布置写作文,一提起写作文就犯难,抓耳挠腮,不知从何下笔。经过这几年了解主要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1、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

2、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

3、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

4、缺乏想象力。

5、题材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针对以上问题,根据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

1、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以“趣”激趣。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如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命题为《××,我想对你说》。又如根据学生最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游戏内容,游戏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同学的言行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自然会说得兴致勃勃,写起来就不难了,而且有兴趣了。

2、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欲望。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去学习,在实践中我具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用肯定给学生自信心。学生的作文被拿到班上作范文宣读,小作者的眼睛会一亮,神情高兴。哪怕学生写得很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甚至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讲读,以此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作文兴趣。其次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

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的目标。第三是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把优秀的篇,段张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赏。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等。

3、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活动,激发写作兴趣。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形式多样的习作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如开展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到讲台宣读自己的优秀习作,或是宣读从作文选上看到的好文章,精彩片断等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为了表现自己,在课外时间他们就会趣味盎然地寻找或写出自己满意的习作。又如开展作文竞赛活动,竞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由于竞赛中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长,因而多数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一般比没有比赛的情况下好得多。中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好胜心强,开展竞赛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和表现机会。这样不但可以调节以往习作所形成的氛围,激发学生“我要写”的兴趣,还可以大面积地提高习作的质量。

还可以用导语激趣,创设情境激趣等等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的突破口,是指导学生作文迈向成功的基点。

二、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1、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

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每学习一篇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

2、联系课文,适当摹仿,仿中求创。中外作家历来强调创造,但在写作中可以适当摹仿。

3、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懒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

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4、多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指的是人们在阅读书报时所作的一些文字记录。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要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但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作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但这也需要我们老师们长期有目的地培养,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子洲县师家坪创新实验小学李飞老师

在小学语文常规教学的几个环节中,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勤备课,备好课

演戏先排练,上课先备课。术语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日功。可见,备课特别重要。怎么备,备什么?按新课标要求备:备教材,备学生。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明确教学任务、目的,备出重点、难点。只有熟悉学生,量体裁衣,才能备出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案。

在备课中,以教材要求的新编体系,采用新的备课方法:分组备,分类备。

具体备每一课:备预习,备重点,备如何突破难点。列出一个个知识点,便于教学;备各个课时授课内容,先备预习状况了解;再备教师讲什么,学生练什么;对难点、重点,更要精心设计问题,善于创设探究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识。就《峨眉道上》这课,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是课文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从铺路石板之大、数量之多、运送之难;再从铺路时间之长、铺路之辛劳;最后从铺路为方便别人之目的的等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把问题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上,引发学生思考、交流和合作。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学习,从中获得知识将会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使学生自然体会课文中有关句式:“„„如果没有„„没有„„,„„就没有„„就没有„„也就没有„„”的深刻含义,领悟到: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这样疏导、启发,引进来,再走出去,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有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成功后的喜悦感。总之,备课时应:抓住重点,分散难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选择最佳突破口,带领学生进入文章所描写的意境中去感受、去领悟。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真正做到学有所乐,乐有所学。再则,备课的关键应抓住一个“新”字,备出新意,备出新方法,备出新思维,才能常教常新,才能使学生如今吃桃,明日吃杏,后日吃梨,常学常新,兴趣盎然。否则,梨子再好,天天吃,月月吃,年年吃,也会使学生倒胃口的。

二、讲“活”课,能“乐”学

在教学中,开发快乐因素,引导思维,激发兴趣,使学生变得想学、爱学、乐学。怎样才能把深奥、复杂的问题讲的浅显易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我以为,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一次,我结合课文学习了“情不自禁”这个词语后,让同学们用这个词说一句完整的话,同学们纷纷举手,要求回答。当我叫起一位留级生回答时,他吞吞吐吐说:“老师讲的课真好!”我用鼓励协商的口吻说:“算得上好吗?那你怎么知道我讲得好呢?”他说:“我听了后,不由得想说。”我引导他说:“你的感情不由得表露出来,那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可用怎样一个词来说呢?”他茅塞顿开,爽朗地答道:“听了老师这堂课后,我情不自禁地说,老师讲得真好啊!”我当即给了肯定和表扬。我以为:教师的责任,主要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把“似懂”教的“真懂”,把“非懂”处全部“教懂”,决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要知道,当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他自己也有能力获得新知识,并且,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会领悟到:“我也行”。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决不能简单给予否定。在课堂提问时,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有的教师就急了,便会说:“坐下吧,别耽误时间了。”就这一句话,却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应知,学生自己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后的愉快心理才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就上面所说的那位同学,那节课之后,他在当周的作文中写到:“我第一次得到老师表扬,心里是多么的高兴,我觉得自己并不笨,我有信心,一定要学好„„”我看着他的作文,斟酌着教师的语言、行动在学生的心目中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一句鼓励的话语,促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轻松、自然、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使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

三、勤指导,树典型

较多地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各种兴趣小组,老师的指导十分重要。具体说,拿我过去教的四年级两班一百一十六名学生来说,要在部分学生中完成教学任务,并不难,但要在绝大部分,甚至全部学生中完成好就难了,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树典型。把好的学生作为典型,给后进生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促后进。对差的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启发、激励他们。有时采用讲故事等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对他们讲:童第周上小学时,校长要他留级、退学。经过他的努力,后来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说:“我并不比别人笨,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我激励他们:“你们并不比别人笨,好好努力,表现一下自我,让同学们瞧瞧,我想你们准行。”想方设法,触发学生求知的动机。

3、鼓励竞争。对两个班集体,我有意设下“圈套”,要“套住”他们,让他们展开激烈的竞争。到了甲班夸乙班,到了乙班夸甲班。这样,两个班级就自然“挑战”起来,学习上形成浓厚的竞争气氛。在班级内部组织了各种兴趣小组,开办:比赛台、优秀作文选栏、好人好事上榜等园地,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用语言、行动来感化学生,沟通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

我以为,还必须明确:“教过”并不等于“教会”,“教会”更不及学生自己“会学”。“教过”每个教师可以办到,上课、下课,周而复始,要“教会”可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一个班,教会几个、十几个不算很难,难的是教会每一个学生;更难的是“教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要以满腔的热忱研究他们的学业状况,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把一颗爱心贴在学生身上,那么就会发现各个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促使他们积极进取,掌握学习新知识,这才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四、勤批改,善诱导

老师的工作辛劳,辅导和批改占了大半时间。我认为:学生的本领,是在作业训练中练出来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地练,不断地改——错了——改——改了——再练,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深化。我在批改作业时,采用精批细改得方法。把每次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归类摘录,然后,具体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另外,在批语中也有窍门。我感触更深的是:一个简单的“好”或“有进步”等,也要针对具体学生,因人批注。批上“好”,可以给学生带来喜悦和求知的欲望,使他更上一层楼;批上“有进步”,对后进生说,也能激励他一步一个高度,一天一个新台阶。特别是作文批改,要注重评析,引导思路,激发兴趣。对后进生,决不能冷嘲热讽,另眼看待。否则,会扼杀他们学习积极性。这样说,我们手中的红笔,决不可随意勾划“√”号或“×”号。的确,它能划出一个孩子的锦绣前程,也可能毁掉一个孩子的灿烂青春。因此,在批语中,语言要富于艺术性和倡导性,我们要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体验到取得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变得快快乐乐地学,充满信心地学,独立自主地学,把学习当作自己生活的第一需要。

我们的事业就是爱和勤的事业,“一勤天下无难事”。只有真诚地热爱学生,勤于奉献,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如苏”的好效果。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方法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是个重要的任务。人生识字聪明始,成人识字率高的民族才可能是也一定会是高素质的民族。所以说对教语文识字任务的老师来说是个多么重要的职责,所以说要用各种方法来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好识字,还识字教学于精彩。下面谈谈几点看法。

1 以多种形式的识字方法,唤起学生识字兴趣

新大纲要求学生识字量为4000字左右,掌握2500个字。识字量的多少是学习语言文字的根基。因此,识字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唤起学生对识字的兴趣。

1.1 电脑动画识字

教学课件的运用,把枯燥的识字变得形象、有趣了,加以声音的画面吸引了孩子。如学习“采”时,色彩鲜艳的画面:一棵树上有一些果子,一只手灵活的采摘着树上的果子。辅以字理与解说:“采”树上采果子。动感的画面,形象的解说,艳丽的色彩吸引着学生把画面与相关联的汉字“采”联系在一起。再如“走”字的学习,出现画面A:以一条宽广的大道为背景,一个疾跑的人闪现在屏幕。教学中组织学生观察,进行语言训练:(1)这是一个( )的人。这个人( )。(2)他跑得( )。 画面B:出现“走”的字理,加以解说:古人说“走”就是跑的意思。“儿童疾走追黄蝶”就是这个意思,后来才单指步行。小朋友你明白了吗?你又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个字? 教学中的课件,以接示字理让孩子们了解字的本源,加深对字的理解,既形象又生动。

1.2 故事联想识字

调动孩子的观察、分析、想象等各种能力,运用语言来描述,创造性的识字。现采撷教学中孩子的精彩描述,供大家赏析。(1)学习“首”时,学生讲到:“首”字上面点、撇象头发,横向头顶,脸上最突出的是鼻子。古时鼻子的图画代表自己,所以“首”字下面是“自”。 (2)学习“壮”时,学生讲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上将军的士兵才是真正的壮士。” (3)“非”字学生这样记忆:两个非常强壮的人,打到了六个坏人。 此外,诸如:“师徒两人徒手走在路上”学习徒;“我非常伤心” 学习悲;“妹妹是个女孩,她是未来的希望”学习妹;“姥姥是妈妈的妈妈,她年老了。”学习姥......通过孩子们的语言描述,把识字与语言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丰富了孩子们的识字方法,促进了各种能力的提高。

1.3 字型联想韵文识字

当学过同一类字后,启发学生由一字想多字,把字串成串,辨字义记字形,并利用韵文帮助识字。如学习过“青、清、请、晴、情、蜻、睛”后,组织学生观察联想,编写韵文:“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池上蜻蜓眨眼睛,它们一同捉害虫。请出专家评一评,庄稼丰收好心情。”再如:学习了“各、处、落、洛”时编写韵文:“三人同日踏春去,赏观洛阳名牡丹。各个争奇斗艳处,花落东都满城香。”

此类识字,借鉴了“字族文识字”中的“字以族聚,族以文存”的原则,把本字和由之派生出的字归拢起来,看成一个“族”,把这一族字编进韵文,使生字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现,既明字义,又辩清了字形。使学生在学过一族文字后,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识字框架,形成识字能力。

此外绘画识字,演示识字,猜谜识字等都深受学生喜爱,他们通过画笔、动作等助其记忆。如:两个孩子背对背坐在地上,形象的揭示了“坐”的形、义。孩子们笔下画出了一条长长的道路,路上有一个行走的人,逼真的揭示了“道”形与义。

总之,识字教学的方法很多,当我们不在以长者自居,俯下身来,与孩子们共同学习探索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思维之广阔,潜能之无边。只有相信他们,为他们营造更多的锻炼空间,相信孩子们会更主动学习,更好的发展。

2 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识字,以培养其自主识字的能力

识字贵在得法,有了方法贵在应用。新大纲指出“注重学生识字能力”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在识字教学中,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识字,会更好的提高其自学能力,促其发展。

识字教学中,帮助学生总结方法是为学生自主识字提供基石。随着基本识字方法的掌握,便可开始放手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创造性的识字。教学中采用了三步法:(1)分析归类;(2)选择方法;(3)学习交流,总结提高。

以《池上》一诗为例。该课有生字八个,首先学生给这几个字分类,如:(1)圭――娃 掌――撑 首――道 (2)采 首 (象形) (3)浮萍 (与水有关)分类后,有选择的学习一类字或几类字,并选择或创出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生字。学习中不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学生展示出令人惊讶的能力。如:有的画出“道”;有的做出“撑”的动作等等。

最后的交流学习十分活跃,一“浮”字为例,展示孩子们不同的识字方法: (1)结构分析:浮――左右结构,左边是个三点水,右边是个孚,合起来就是“浮” (2)语言描述:用手摘池边的莲子 (3)演示:学生端来一盆水,演示浮的现象 (4)猜谜:“水边捞莲子” (5)绘画:(略)

在我的教学研究中,同孩子们共同成长,我们的识字课堂也不在单调,在识字的学习中,开启着孩子们的心智,激荡着孩子门充满灵性的创造。让孩子们学习识字更加有乐趣,这样才能让孩子们茁壮成长。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沙城镇第五小学

赵艳峰

【内容摘要】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新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教学总目标中也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而且能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与真理的渴望和追求。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取决于语文教学的特点。小学教材中入选的课文,无论是内容、结构还是语言、意境,大都文质兼优,教学内容中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所以,教师要不断探索,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文学审美的因素,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感染学生,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阅读和欣赏作品时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去体验、反思人生,去观察和认识社会,培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情感体验

实施途径 【正文】

一、引言

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有志之士的质疑?为什么孩子们喜欢读书却不喜欢上语文课?无疑,应试教育僵化的模式败坏了孩子们读书的胃口,败坏了语文教学。我们的老师在教学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把文章拆得七零八落,整体的美感不在了,在低层次上在抽象问题上分析了又分析,解读了又解读,直把学生搞得昏昏欲睡,厌烦到对语文课的抵触。我们的课程资源中,所选的每一篇经典文章都有独到的地方。或是文笔优美,或是语言准确,或是说理透彻,或是感动人心,不同的文章施以不同的方法,达到不同的目的。教师一定要把文章蕴藏的美挖掘出来,让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

1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新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教学总目标中也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语文教材中并不缺乏美,它包含着大量的美育因素,每一篇课文就是一颗闪光的珍珠。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不管是诗歌、戏剧还是小说、散文,它们都情文并茂、情景交融,融语言美、结构美、形象美、意境美于一体,这就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寻找审美教育的入口,引导学生顺利进入美的世界,从而唤醒学生美的感觉,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与自信,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构建学生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这是本篇论文着力探讨论述的问题。

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教学总目标中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语文教学诸因素中丰富的美学内容,在引导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构建学生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

审美教育凭借的是直观的感染性的形象,它是以整体形象教育和具体细节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这种感染性特点,使得审美教育带有情感教育的特点,因为审美对象的具体生动的感知必然激起情感活动,它主要通过对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诸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

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对德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由审美对象引发的情感体验,直接涉及到审美对象的评判,进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得出道德的判断,审美时由于形式的美丑欣赏必然进入对内容真假善恶的判断,从而避恶从善,去伪存真,由情感上的陶冶上升到道德上的净化,进而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

三、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美。

2 “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教学时,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观潮》一课可以通过播放钱江潮的电视录像,让学生随着跃宕起伏的音乐观看潮来时的壮丽与雄奇。音乐声,浪潮声,声声入耳。音乐的采用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浪潮越来越近,一齐向这边涌来,声音非常响。”理解了潮来时的“浩浩荡荡”、“山崩地裂”。当时学生所表现出的眼神和表情,证明了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大潮的壮美。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如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概括地介绍圆明园的总体面貌,通过圆明园四十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的美,通过安排英法联军犯下滔天罪行的视频信息和圆明园的断壁残垣的记实图片,让学生在一种至美到至恶的情景中产生强烈震撼,迅速投入到一种极度激昂悲愤的情绪中,真正了解到“落后就挨打”的道理,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转化为积极向上的情感追求。

(二)、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丰富的,是感性的,是典雅的,是精美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文章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美。《长亭送别》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些语句不是作者随意从生活中俯拾来的,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是作者心血的结晶。只一个“泪”字,画龙点睛,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着别离的泪光,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品味炼字的贴切和用法的精妙,既可以使学生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又可以从名家名篇中汲取营养,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再比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境界开阔,色彩明丽,仿佛一幅笔墨简练剪裁适当的中国画在你的眼前铺开。作者通过黄、翠、白、青给我们描绘出色彩丰富的画面,而且还调动视觉听觉效果使画面具有了现场感,让人充分感受到了清新的春意和欢快的心情。如果我们真要就这首诗来作画的话,那么,这幅画用工笔描绘丝毫不觉得有欠缺,肯定会是一幅绝妙的画卷。其实,诗句中色彩的选择运用,同样反映了作者的情感色彩。这首《绝句》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在景象的描绘中能让人体会到一种春天的美好,体会到作者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杜甫为

3 我们营造了这种浑然一体的意境美。我们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作中的语言美,才能让学生入其“境”, “悟其神”,会 其“意”。

又如《春夜喜雨》中,诗人用灵致委婉笔触写出了“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四句诗也是很有画面感的。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无边的黑暗与江船的渔火,过一组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了雨夜的景象。“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雨后的花簇,饱受雨水滋润显得沉甸甸、湿漉漉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 “湿”和“重”这两个词,体会作者通过这两个词形象地刻画了花朵的姿态。体会作者那种喜悦的心情。

(三)、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意境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好的文章需要多读,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细细品味作品美的意境。例如《曼谷的小象》一课,文章一开头就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派美丽的景象,在这都市的郊外,景色色彩绚丽,气氛宁静平和,空间开阔而又充满生机。文中对晨雾作了生动的描写,“淡紫色的晨雾”“橘红色的晨雾”“金色的晨雾”,晨雾的奇异色彩给人以无限美好的遐想,对于这些不用过多讲解,而应让学生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明快的语调反复朗读,从而唤起他们的想像,使他们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美好意境中,融入美的氛围中。

好的文章都具有音乐般的节奏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如我在指导朗读《荷花》中一段话:

白荷花/在这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第一句话总起句,句首的“白荷花”起提示作用,指导读重音,二至四句起始“有的”读时稍加停顿;第二句描述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语调轻松,语音稍低;第三句写有的花瓣全都开了,“全都”读重音,语调稍高,语速稍快,展现荷花怒放的气势;最后一句语音稍低,稍重,好似花骨朵积蓄力量,就要竞相开放。通过这样的美读,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像,体味白荷花的美姿。

叶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融情入境,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教诗词,不仅使学生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其主要内容,还必须“入境”才成。“多读多练”是教学诗词的一个特点。反复吟咏,方能读出韵味来,细细体味诗中蕴含的意境。同时使思维产生发散。如教《朝发白帝城》,全诗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创造出生动

4 感人的艺术画面:“清晨诗人辞别朝霞满天的白帝城,乘着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而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好一幅三峡行舟图啊!”通过听有感情的配乐导读,学生进入情境了:全诗展示了三峡美景,洋溢着诗人遇赦东归时轻松,喜悦的心情。从而与作者思想感情交融,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对部分文章的精彩片断,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参与认识活动,做到语言、形象、情感三者融合。使审美教育成为情感教育,思想教育的突破口,让学生在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的氛围中分析情境和再现情境,使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得到发展。

海水,海水,你为什么这么蓝? 海水微笑着回答, 我的怀里抱着天。

海水,海水,你为什么这么咸, 海水微笑着回答, 因为渔人流了汗。

这是一年级的一篇课文。听青年教师讲课时,这首小诗深深地打动了我。是啊,海的怀里抱着天,多么诗意的想象,多么美妙的回答。渔人流了汗,又是多么富有人情味的联想。不过,像这样的课文该怎样教?倒是很值得研究的。科学的解释与艺术的想象迥然不同。一篇课文就是两个因果句式,这么美妙的诗句如何让一年级的学生体会?如何对孩子们进行审美的教育?这个文本具有很好的研讨价值。我以为最好是让学生体会领悟诗句的色彩美,结构美,想象美,人情美。在孩子学习语言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兴趣之火一旦燃烧,所有的平凡都将化为神奇。我们当老师的要能够发现汉语文学里这些丰富的诗意与激情,这些美丽的联想与想象,这些深刻的启迪与感动,让自己沉醉其中,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学生。美,需要唤醒,需要巧妙的引导。孩子们对美的理解也许是浅显的,但他们心灵中对美的敏感度要强于成人,所以,我们做老师的如何引导孩子们体会品味语言文字的美,篇章结构的美,思想感情的美是语文教学应当引起重视的。老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品味,想象,在想象中读,入情入境,脑海中要有大海的形象,要有天空的高远,蓝得醉人,咸得实在。在理解中品读,在品读中理解,借助想象让诗情诗意融到学生的心灵里。只有这样,这首诗的美才能让学生体味,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灵动的。

(四)、剖析形象,驾驭情境,激发学生追求高尚品质精神美。

5 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老师要在言传身教中时刻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分辨美与丑、判断善与恶、识别真与伪,陶冶儿童的情操,进而追求美。例如:在出示董存瑞昂首挺胸舍身炸暗堡图片时,分析品味董存瑞神态的刚毅、动作的果断、目光的坚毅、话语的激昂,体现了一位杰出的战斗英雄,誓死卫国的光辉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唤起学生爱国报国的美好愿望,也使学生感到真正的英雄形象的力量。又如《田忌赛马》,故事简单,但孙膑、田忌、齐威王三人形象生动鲜明,栩栩如生,而同样的马给不同人物运用对比中产生不同的结果,其中蕴涵着深深的做人哲理。因此,美的事物、人物、景物,不完全在表层,尤其是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美,其美的实质,往往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教师必须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哲思美。

审美教育不仅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例如学习《火烧云》一课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感情朗读,了解了火烧云颜色美,样子多,变化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火烧云?它是怎么变化的?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通过想象,再现情境,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落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四、结论

二十一世纪人类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而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对 “生活世界”的疏离,学校教育与生活实际的脱离,与现代社会现实的脱离,忽视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内在的精神发展,这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会有积极的作用。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美的陶冶,还要引导学生自己拿起笔来借鉴美,模仿美,表现美,创造美。这是美育教育的归宿,也是形成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文学审美的因素,有条不紊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审美”这棵大树茁壮成长,让它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优秀的语文教师是在乐趣中教学的,靠潜移默化的训导能力,在感性形式上吸引学生,以情动人,理在其中。在语文教学中,抓住审美教育这一课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

6 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进一步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反映的人、物、事,大都是以美的语言表达蕴涵着美的故事,每一篇教材中都应该可以挖掘到各种审美因素。文中的例子仅是沧海一粟,而所归结的方法也是肤浅的。并且“教无定法”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韩清林《课程与教学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4、李吉林著《小学语文情境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5、阎立钦《语文教育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陆嘉明主编《语文审美教育》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2 7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师师德述职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