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学前教育布局调整

2024-04-29

县学前教育布局调整(共8篇)

篇1:县学前教育布局调整

县教科局陶书记到回水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工作调研

作者:文永茂 来源:回水小学 点击:99新时间:2016/6/17 11:24:36 6月17日上午,县教科局党组书记陶家瑜和教育股李国平股长一行5人在陵江镇教育督导站主任权勇宗的陪同下,深入回水小学校,就学校的布局调整进行了实地调研。

陶书记一行在学校领导的陪同下,实地查看了学校的校容校貌。随后,认真听取了校长杜秀义关于校园布局、办学规模、校园建设等情况的汇报。其次调研组认真听取了回水小学部分教师的意见。陶书记等领导对学校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学校布局调整是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作用,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切实做好学校的布局调整和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学校布局,真正实现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图为陶书记查看校园文化建设

图为陶书记在教师办公室检查教学工作

图为调研组与回水小学部分教师座谈

篇2:县学前教育布局调整

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规划

早胜镇地处宁县南部,东与良平乡接壤,南接中村乡,西与焦村乡隔沟相望,北与春荣乡以川为界,全镇总面积106.37 K㎡,共辖17个行政村,1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490人,其中农业人口40379人。

教育布局结构受建设初期“一村一校”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教学点多、学校规模小、教育资源浪费、整体水平不高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逐年下降,相当一部分完全小学在校学生将陆续降至四五十名,按照现行学校经费体制及教师编制标准,这些学校一是经费短缺,二是师资紧张。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使农村小学生同样能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根据早胜镇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整体调整学校的布局结构,利用五年的时间过度、完善、巩固,在全镇集中办2所寄宿制完全小学,2所中心点小学,5所教学点;1所中心幼儿园,6所中心行政村幼儿园。

具体计划是:

一、2010年撤并:

⑴撤并屯庄小学五、六年级(五年级9人,六年级12人,总计21人)并入清华小学,保留四年制教学点;

⑵撤并刘家小学一、二年级(一年级5人,二年级4人,总计9人)并入李家小学;

⑶撤并胡家教学点三、四年级(三年级7人,四年级7人,总计14人)并入李家小学,保留一、二年级教学点;

⑷撤并沟圈教学点一、二年级(一年级3人,二年级5人,总计8人)并入院子小学;

⑸撤并谭腊教学点三、四年级(三年级9人、四年级7人,总计16人)并入遇村小学,保留一、二年级教学点;

全镇保留六年制小学14所,教学点5所。

二、2012年:

建办早胜寄宿制小学,覆盖北街、南街、遇村、谭腊4个

行政村,学生人数达到1100人。

⑴并入早胜小学学生857人:其中一年级103人、二年级

139人、三年级175人、四年级145人、五年级146人、六年级149人。

⑵并入南街小学学生166人:其中一年级25人、二年级2

5人、三年级30人、四年级25人、五年级27人、六年级34人。

(3)并入遇村小学3-6年级学生77人:其中三年级23人、四年级18人、五年级13人、六年级23人。保留一、二年级教学点,学生数39人,其中一年级19人、二年级20人。(谭腊教学点1.2年级10人并入遇村教学点)

全镇保留寄宿制小学1所,六年制小学11所,教学点5所。

三、2013年:

建办清华寄宿制小学,覆盖清华村、郭铺村、院子村、樊

村、来远村、西头村、六个行政村;学生数达到677人。

⑴并入清华小学学生143人:其中一年级21人、二年级20

人、三年级15人、四年级21人、五年级31人、六年级35人;

⑵并入郭铺小学学生122人:其中一年级19人、二年级1

2人、三年级20人、四年级24人、五年级20人、六年级27人;

⑶并入院子小学学生130人:其中一年级22人、二年级3

3人、三年级23人、四年级19人、五年级14人、六年级19人;

⑷并入樊村小学3-6年级学生95人:其中三年级36人、四

年级21人、五年级18人、六年级20人。保留1、2年级教学点36人,其中:一年级16人、二年级20人。(刘畔教学点1.2年级12人并入樊村教学点)

(5)并入来远小学学生117人:其中一年级21人、二年

级23人、三年级25人、四年级11人、五年级18人、六年级19人。

⑹并入西头小学3-6年级学生70人:其中三年级16人、四

年级13人、五年级17人、六年级24人。保留1、2年级教学点35人,其中一年级13人、二年级22人。

全镇保留寄宿制小学2所,六年制小学5所,教学点6所。

四、2014年:

建办南北中心点小学,覆盖南北、尚家、寺底三个行政村,学生数达319人。

(1)并入李家小学3-6年级学生132人:其中三年级32人、四年级36人、五年级37人、六年级27人。保留一、二年级教学点,学生数37人,其中一年级14人,二年级23人。(胡家教学点11人并入李家教学点)

(2)并入南北小学103人:其中一年级15人、二年级18人、三年级17人,四年级29人、五年级13人、六年级11人。

(3)并入尚家小学3-6年级学生84人:其中三年级27人;四年级20人、五年级19人、六年级18人。保留一、二年级教学点,学生数35人,其中一年级16人、二年级19人。

建办大庄中心点小学,覆盖大庄、屯庄、寺底三个行政村,学生数335人。

(1)并入寺底小学144人。其中一年级28人二年级23人、三年级26人;四年级22人、五年级30人、六年级15人.(2)并入大庄小学145人。其中一年级25人、二年级20人、三年级28人;四年级28人、五年级22人、六年级22人。(葡萄沟教学点9人并入大庄小学)

(3)并入屯庄小学教学点学生46人。一年级15人、二年级13人、三年级9人、四年级9人。

全镇保留寄宿制小学2个,中心行政村小学2所,教学点5所。

四、2015年建办:

1.早胜中心幼儿园,学生数达240人,覆盖南街村、北街村。

2.建办李家幼儿园:学生数达140人,覆盖李家村、曹家村。

3.建办南北幼儿园:学生数130人,覆盖尚家村、南北村、寺底村。

4.建办大庄幼儿园:学生数120人,覆盖大庄村、屯庄村。

5.建办清华幼儿园:学生数150人,覆盖清华村、郭铺村。

6.建办院子幼儿园:学生数达120人,覆盖院子村、樊村。

7.建办西头幼儿园:学生数达150人,覆盖来远村、西头村、遇村。

篇3:县学前教育布局调整

一、适度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是教育发展的阶段性任务,是临沧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学校从少到多,农村教育从无到有彰显变化,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我国教育的影响不断扩大,国民办教育的热情逐步提升,教育发展成果丰硕,农村学校快速发展,基础教育不断加强。但是,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广大农村子女上学难问题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是教育发展的阶段性任务,也是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从临沧的情况看,长期以来,由于科学规划的缺失,农村学校的遍地开花,教育经费“撒胡椒面”,教育资源闲置与紧张并存,教育投入产出比不高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对原有的学校进行重新布局是非常必要的。

全面的教育发展带来的积极意义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社会服务均等化,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说,在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教育的发展,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息息相关的,只要一个环节出现大的问题,我们的目标就难以全面实现。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的发展显得更加重要。人口快速增长,推动了学校快速发展,人口的快速流动和学校的快速发展分散了教育资源,因此,出现了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的期盼与教育资源的不匹配、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针对存在的问题,国务院早在2001年就出台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这是国家教育战略调整的阶段性任务。临沧市在过去的几年中,对全市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作了大量的调整,很多农村学校和校点经历了撤并,从表象上看,教育资源得到了整合,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所以,临沧市的教育发展和学校布局调整,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加以研究。

二、临沧市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利与弊

对临沧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农村学校的现状而言,适当调整学校布局是必要的。截至2012年12月,全市有各类学校1312所,在校学生达399616人,其中:小学1096所(教学点159个),在校学生达193473人(农村户口176856人)。但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县城以上,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享受不到,而广大的农村学校由于点多面广,投入大,教育资源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改善。如何处理好优质资源与临沧80%的人口在农村的矛盾,须进行利弊分析。

有利方面:临沧市对农村学校布局作适度调整是贯彻国家和省教育发展有关精神的具体步骤。在一定时期内能够获得相关方面的支持;调整对优化办学结构,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具有积极意义;调整对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不利方面:调整与临沧市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相脱节;调整使广大农村学校(校点)迅速消失,原有教育资源迅速消亡,仍然居住在山区的群众子女上学难问题更加突出。据媒体报道,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一小时,就要消失四所农村学校。央视《新闻1+1》2013年6月4日播出《乡村小学:撤?并?留?》中报道:“乡村小学撤并导致辍学儿童增加,多地恢复教学点。国家审计署5月份公布的调查结果,仅仅52个县,1155所农村学校里头,辍学人数2006年是3963,已经不少了,没想到到2011年的时候增长了一倍还多,达到了8352人,这还是仅仅52个县,全国近3000个县,问题出在哪儿,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前几年非常流行的撤点并校。学校都挪远处去了,距离远了,成本增加了,很多孩子上不起学了”。临沧市也不例外,广大农村子女就近入学难,适龄学生入学意愿减弱,对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意愿明显减弱,新的文盲、半文盲的产生有了新的土壤,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有了新的难点。与国家倡导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相比,出现了新的障碍。部分学校撤并后,农村孩子上学远,甚至农村学前教育也要跑30多公里去上学。上学难,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的“99.38.61”(老、妇、幼)队伍不断壮大,使低龄学生上学管理难度加大。上学贵,远程入学的费用加大,来往交通费、寄宿费、家长陪护费等,加大了入学成本,导致了辍学儿童的增加。

调整与临沧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临沧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尽管2010年以后,年均GDP、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幅在全省处于上游水平,但总量、绝对值和人均水平仍是全省的下游水平,财政自给能力弱、教育自我发展和调控能力弱仍是临沧市的实际。同时,调整与临沧市的社会结构不相适应,社会举办教育能力弱。调整与临沧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配套功能、特别是小城镇(小集镇)配套功能不全。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教育的整体发展。

三、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的意见

1. 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是大势所趋,但须循序渐进

一是根据城市化发展水平适时调整。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要优先规划和发展教育,根据人口聚集情况调整原有学校;二是根据新农村建设需求适时调整。新农村建设要把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根据当地群众需求适时调整;四是根据生源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五是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水平要能够保障调整水平的到位。总之,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 在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对不具备调整条件的地方,要本着保留、提高、发展原则,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以培养“本地化”教师为基本点,强化师资力量,确保农村教育长期稳定发展;加强与城市学校的联动,坚持“以城带乡”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对已经调整的学校,需要根据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重新审视,确需恢复的要予以恢复,保证农村每一个孩子有学可上;对已经调整的学校资产,要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和安排,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最大限度维护好、利用好既有资源和条件。

3. 继续加大投入,加快临沧市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篇4:县学前教育布局调整

(一)学校服务半径过大,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困难,农村中小学学校控辍任务艰巨。孟连县现有57所小学,有村小48所,其中服务半径超过3公里的有42所,学校距乡镇完小最远的达46公里,偏远农村小学辍学现象时有发生,“普九”巩固提高十分困难。如勐马镇东乃村,离乡政府所在地有46公里,离最近的村小有近4公里,既要翻山越岭,又要趟水过河,7周岁的儿童难以入学。

(二)寄宿学生增加,加大了学校管理难度和教师工作量。孟连县是国家贫困县,布局调整后,农村小学中有住宿学校48所,有住宿生6681人,有的学生家长双双外出打工,部分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寄宿。一方面,部分小学食宿条件差,无法满足学生食宿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工作量大大增加,他们既要备课、上课,又要做饭、管理学生生活,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三)学生家长对寄宿制有顾虑,有意见。调整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家长一是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在边疆贫困地区,高山峻岭,道路崎岖,村落稀疏,路途遥远,学生年龄小,上学放学得走四五公里甚至走十多公里的山路,每天起早摸黑回家难免发生安全问题,若遇刮风下雨更令家长担忧。就算寄宿在学校里,可每周五放学和周日上学仍然要早出夜归。山区的交通工具、道路很差,学生往返主要靠乘坐拖拉机,安全得不到保障,教师又不可能一一照顾。二是学生的自理能力差。根据测算,三四年级的学生平均年龄在9岁至10岁之间,寄宿、食宿在校独立生活困难,而山区学校和教师是不可能提供切实保障的。三是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多。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同学与小同学之间、学校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利害关系也是家长们担心的问题。

(四)师资欠缺,教师培训落后。布局调整后的所有小学三年级以上的班级要开设英语课,五年级以上的班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然而到目前为止,很多学校不仅缺乏音、体、美教师,而且缺乏英语、信息课教师。

(五)基层学校校长素质亟待提高。孟连县有不少校长思想开拓,善于汲取新的知识,有较新的办学理念,但是,还有部分校长素质不高,甚至有的校长是“五无”校长:无先进的教育思想,无科学的教育管理,无学校具体的长远规划,无管理的整体构架,更无改革的胆识与魄力。

二、应对策略

(一)调整学校布局要与危房改造相结合。学校布局的调整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生的入学巩固问题。在寄宿制学校建设中,要把危房改造尤其是边远农村学校的改造列入其中。教育部门、学校要坚持到各乡镇与党政领导、村委会现场办公,讨论学校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及时解决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诸多问题。例如对较远的教学点,不能一撤了之,可以通过危房改造,加大对村级小学的投入,改善村小的办学条件,为较远的村庄儿童入学提供便利。

(二)调整学校布局要与“减负”相结合。在办学规模上不要搞一刀切,不能只注重扩大学校规模,单纯追求集中办学,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例如,对于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校舍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做好长远规划,按照当地人口发展的趋势,该撤并的予以撤并,暂不宜撤并的,应逐步压缩办学规模,尽量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撤并学校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农民的经济负担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子女上学问题,不能因此增加农民的负担和造成学生上学不方便。也不能单纯追求办学集中,造成合并后的班级规模过大,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调整学校布局要与学校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相结合。教育部门在布局调整的同时,要采取不同形式加大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力度,要把布局调整与学校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相结合。通过调整与改革,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激发学校内部的活力,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调整学校布局要与农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相结合。政府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处理布局调整与农民群众利益的关系,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有的学校按规划要求撤并,但应从地理位置的特殊和群众接受程度出发,采取逐步过渡的方法,不搞一刀切。对该撤并而群众一时想不通的学校,要配合乡镇领导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给他们算算账:一算学生数和教师配备账,二算目前学生数和后生源增减账,让群众认识到“1+1>2”的效益,以求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作者单位

篇5:教育布局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主要工作

近年来,县上深入实施科教优先战略,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改革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县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稳步推进,学校布局更加优化。自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以来,县上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先后制定了《通渭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和《通渭县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方案》。结合教育发展和人口变动趋势,按照“收缩边远、靠拢中心、适度集中”的总体要求,稳步推进、分步实施,共撤并教学点44个,村级小学47所,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优化了学校布局,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07所,其中完全中学4所、独立高中4所、职业中学4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独立初中15所、九年制学校24所、小学242所、幼儿园12所,教学点58个,在校学生75969人。

(二)加大投入,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一是加强城区学校建设。新建县三中已完成投资5228万元,县二中已完成投资5692万元,两校已投入使用。投资430万元建成了特殊教育学校,县第二幼儿园正在建设中,县职专整体搬迁工程已开工建设,城区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育布局更加优化。二是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目前有25所学校建成了学生公寓楼,有47所中小学修建了食堂,并配备了一些基本的设施设备,学校寄宿条件有所改善。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各学校积极开展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墨香校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大部分学校环境比较舒适,文化氛围比较浓厚。四是着力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配备电化教育设施,建设标准化实验室,购置图书仪器,配套音美体器材,大部分学校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三)完善制度,教育管理逐步加强。一是健全管理制度。制定了《关于实施科教优先战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通渭县教师队伍管理办法》等六个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提高了教育管理工作水平。二是加强督查整改。县教体局通过增加督查频次,创新督查方式,细化督查内容,对各学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三是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制定了《食品安全保障管理细则》、《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等制度,与各学区(校)、托餐家庭(个人)、供应商签订了责任书,靠实责任、加强监管、持证上岗,确保学校食堂和学生营养餐供应安全有序运行。四是加强校外寄宿生管理。各学校对校外寄宿生全部登记造册,建立住宿档案,组织教师定期不定期走访各住宿点,排查安全隐患,确保学生住宿安全。

(四)注重培训,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设立监督信箱,公布举报电话,深入开展“三评”活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实行师德一票否决等措施,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二是加强教育培训。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考试、离职进修、在职函授等形式加强学历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合格率。邀请知名教育专家作辅导报告,积极参加省市各类研讨会、专题培训班,组织教师赴外观摩、县内集中培训,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师的知识层次和专业水平。三是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对部分管理松散、工作能力不强的领导班子进行优化调整,今年共调整了51名学校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了各学校领导班子的战斗力,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城区教育资源短缺。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增多,以及群众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学生向城区大量集中,致使城区学校人数过多,班额过大。原有学校校园面积窄小,活动场地严重不足。新建学校资金缺口大,硬件设施还很不完善,城区教育资源短缺,招生入学压力大。二是农村学校规模偏小。近年来,全县学生人数下降明显,特别是小学人数自以来减少了32037人,下降了50.38%,大部分村级小学一个班只有几名学生,规模过小,资源闲置,教学氛围难形成,教学质量难提高,学校布局需进一步优化调整。

(二)寄宿制学校建设急需加强。全县有21496名住宿生分散住在学校周边农户家中,住宿条件差、用电、煤气、取暖安全隐患多,寄宿制学校建设明显滞后。有些学校虽然修建了学生公寓楼,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投入使用。大部分寄宿制学校食堂、餐厅、供暖等附属设施不完善,满足不了学生住宿生活需求。各寄宿制学校都没有专职医务人员和生活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服务不到位。

(三)学校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些学校的领导班子业务能力不打硬,管理手段不先进,学校管理比较松散。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处于“看门式”发展状态,年轻教师一心谋调动,思想浮燥,敬业精神不强,随意旷课、支差应付现象时有发生,群众意见大。

(四)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县虽然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来讲,教育理念还比较落后,教学方法不活、效果不佳、质量不高,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得不到家长的认可。今年高考处于全市后列,中考七科合格率仅为18.4%,小学毕业测试三科合格率仅为18.2%,教育质量亟待提高。

三、几点建议

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教育就是抓未来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修订完善调整方案,切实优化学校布局,促进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一)科学规划,加快城区学校布局调整。一要将学校布局调整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增强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着眼未来、科学论证,充分考虑今后几年及更长时期内,城区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流动、城市发展空间等问题,结合高中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农村学生向县城集中的发展趋势,适当增加城区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的数量,合理布局,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就学需求。二要将学校布局调整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将学校布局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及早编制详规,确定学校规模,预留建设用地。三要加快建设进度。在土地、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学校建设进度,完善基础设施,使城区布局调整尽快到位,减轻入学压力。

(二)审慎决策,优化农村学校布局。一要审慎推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我县农村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寄宿上学家庭负担沉重。要保留现有乡镇高中,扩大招生规模,提高高中学生入学率。以方便学生上学为最终目的,审慎推进农村初中布局调整。尽量保留农村小学特别是教学点,确保辐射半径不能过大,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上学。充分整合利用农村学校闲置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二要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抢抓政策机遇,加强衔接运作,加大项目争取,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强各学校实验仪器设备,音美体教学器材,数字化教学资源等的配置,大力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高起点、高标准,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住宿条件,尽快解决学生在校外散住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配置专业医护人员和生活指导教师,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严格管理,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要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以学校管理为抓手,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形象。一要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各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上多思考、下功夫,真正把有能力、会管理、讲奉献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建立科学合理的学(区)校领导班子考核机制,对工作不力的,要及时调整交流。二要加强学校日常管理。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大力实施学校精细化管理。完善教学评价制度,打造高效课堂,加强统考检测,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群众就近上好学的强烈需求,切实解决城区学校挤不下,农村学校没人上的实际问题。三要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高度重视营养餐供应和食堂管理工作,细化管理流程,靠实管理责任,确保食品供应安全。严格成本核算和价格控制,微利经营,保证饭菜的数量和质量,维护学生的消费权益。

篇6:县学前教育布局调整

----XX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总结

XX县位于鄂东南和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总人口47万,版土面积1986平方公里,下辖12个乡镇,186个行政村。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80所,其中高中3所,职教中心1所,初中22所,小学154所(完小112所,初小42所),教学点61个。全县共有在校学生85727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11444人,初中30181人,小学36287人,幼儿园7815人(含学前班)。全县在编在册教师共3917人。

长期以来,我县始终坚持把中小学布局调整和示范学校创建作为提高办学水平,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早在1996年,全县有325个村,村村办完小,我们就制订了《XX县中小学布局调整三年规划》,拉开了校点布局调整的序幕;2002—2004年,实施了第二轮中小学布局调整;2005年,确定为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攻坚年。由于我们谋划早,动手快,措施得力,投入到位,校点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对我县“普九”进行了复查,各项指标全部达标,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我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提高认识是打好布局调整攻坚战的前提我县地处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学校布局长期以来呈现出多、小、散的特点。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中小学生源减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据统计,1998年以前,我县每年小学招生达10000名左右,最高曾达到11166人;而2004年以来,每年小学招生只有5500人左右。有些地方校舍建好没几年,却因为生源不足而闲置。2005年,全县学生不足百人的学校(教学点)还有

120余所。学校虽小,但五脏俱全,建设、维修、设备配套等都需要投入资金,有限的资金撒了“芝麻盐”,带来的是人、财、物的浪费。此外,办学规模过小,功能不齐全,教师缺编且结构不合理,难以实现学科专业化要求,造成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低下。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村的教学点,办学条件差,教师实行包班制,课程开设不齐全,教学质量差,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城乡差距引发了学生“择校热”,县城学校人满为患,乡村学校人去楼空,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日益凸现。因此,加快校点布局调整步伐,有计划地撤并那些规模小、质量低、效益差的学校,创建一批规模大、质量高的示范学校,成为提高办学效益,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2005年,XX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打好布局调整攻坚战。我们认识到这是强力推进我县教育再上新台阶的一次大好机遇。因此,我们抓住机遇,狠抓落实,调整充实了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我们还多次组织有关人员赴本省、江西、浙江和湖南省等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搞得较好的县、市进行考察学习,进一步开阔了思路和视野,坚定了信心和决心。我们认为,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不是我们愿干不愿干、想干不想干的问题,而是必须干和如何干好的问题。我们下定决心,把中小学布局调整和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作为我县教育“普九”达标后的二次攻坚,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力争实现我县教育的二次腾飞。

二、科学规划是打好布局调整攻坚战的基础

为积极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我县把学校布局调整和示范学校创建纳入XX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我们制订了《XX县近五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关于XX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和示范学校创建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奋斗目标:以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宗旨,以建设鄂南教育强县为目标,以“三个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区片集中,小学向乡镇所在地或中心村集中)为基本原则,以办好寄宿制学校为突破口,坚持“四个结合”(与薄弱学校改造相结合,与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优化资源配置相结合,与提高教育质量相结合),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科学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中小学示范化、现代化和特色化建设,逐步适应城镇化发展需求,实现公正、公平、优良的民生教育,使全县学龄少年儿童70-80%在城镇上学,享受优质教育。

三年来,我县先后撤并小学116所、初中6所,建成了寄宿制小学13所,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到2012年,力争再撤并小学34所,初中11所,全县保留各级各类学校135所,其中小学120所(完小33所,初小87所),初中10所,普通高中3所,职教中心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基本实现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整体办学水平跨入全市先进行列。

三、资金投入是打好布局调整攻坚战的保障

中小学布局调整和示范学校创建,资金是关键。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我县中小学校规模普遍较小,按照省、市督导评估的办学要求,普遍需要改建、扩建或新建。这样,新征土地、建设校舍、增添设备等,都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多年来,我们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多方筹措,逐步建立了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或学校建设补助。近五年项目学校累计完成投资5600余万元。二是合理处置闲置校产。对闲置校产置换、租赁、变卖所得资金全部用于保留学校或新建学校。2005年11月,XX县委、县政府将原XX卫校资产置换,在天城镇城北新区动工兴建县职教中心新校区。新校区占地面积175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投资5000万元,2006年8月交付使用。XX县职教中心分设“三部一中心”,即中专部、职高部、短训部和

艺术中心,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于一体。2008年秋,在籍学生3762人,其中在校生2084人,实习生1078人。三是积极动员社会力量集资、捐资、投资办学。五年来共筹措社会资金4600余万元。

自1996年以来,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累计投资达2.5亿元。为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我们实施“阳光工程”,加强了对资金的审计监督,严格做到专款专用,对克扣、挪用资金的严肃查处。

四、狠抓落实是打好布局调整攻坚战的关键

我们采取多种措施,推动中小学布局调整和示范学校创建向纵深推进。

一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我们把每年的八月份定为“全县布局调整和校园文化建设宣传月”,充分利用电视台、报纸、墙体广告等形式,对实施布局调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大力宣传。同时,印发近10万份《关于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和示范学校创建告家长书》,发放到每个学生家长手中。我们还特别注重发挥乡、镇人民政府的作用,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乡镇干部包村进户等,向群众耐心讲解我县布局调整的规划和意义,赢得群众的理解和认同,为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是集中财力,重点投入,完善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我县地处深山区,崇山峻岭,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大力创办寄宿制学校,才能促使分散办学模式向集中办学模式转变。为此,我们按照中小学示范学校创建的要求,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集中财力,重点投入,保证建成一所,完善一所,示范一所,着力把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做大、做优、做强。

为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我县寄宿制学校建设,2008年,我县将城产中学资产拍卖,在城北新区征地600亩,筹建XX县教育城。教育新城2008年第一期工程投资近1亿元,兴

建城关中学新校区,新校区占地面积24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是县委、县政府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之一,整个工程由华中科技大学设计院设计,由中宇建设集团等6个施工单位承建。工程于2008年6月25日正式开工,2008年12月20日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将全部竣工,工期为179天,2009年春季城关中学新校区正式开学。教育新城教学楼、科技楼、学生公寓、学生餐厅、塑胶运动场、护城河等教学设施和绿化、美化设施一应俱全,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可同时容纳6000名学生就读。第一期工程竣工后,我们还将启动第二期工程,兴建少儿活动中心、小学、幼儿园、教工居住小区,占地面积160亩。教育新区第一期、第二期工程与已建成的职教中心和众望高中连成一片,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教于一体,形成一座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规模较大的教育城。教育新城的建成,将彻底改变XX县城区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要。

2008年秋,全县建成高标准寄宿制学校3所,撤并小学16所、初中1所,并由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为全县中小学新生更换了1万套课桌凳。明年计划再改扩建标准化寄宿制小学、初中各2所,撤并小学7所、初中9所。

三是全面启动,分步实施,典型引路,重点突破。为将校点布局调整工作扎实、稳步推进,我县制订较长时期的学校布局规划,先在部分基础条件好、工作力度大、成效明显、并具有代表性的乡镇、学校进行典型培植,进行重点指导,打造一批高质量、高水平、标准化的学校,吸引周边学生踊跃到这些学校就读。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推动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和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的全面开展。

尽管我县在中小学布局调整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与兄弟县(市、区)和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们决心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虚心学习兄弟县(市、区)的先

篇7:县学前教育布局调整

一、全区农村中小学分布及基本情况

(一)学校分布

目前,全区共有农村中小学21所,其中团林铺镇初中3所,小学7所;麻城镇初中1所,小学4所;掇刀石街道小学5所;白庙街道小学1所。

(二)学校现状

1、生源情况 见附件

2、硬件设施

全区农村中小学校园总面积415323㎡,校舍总面积90590㎡。各学校房屋大多数属砖混结构,还有极少数砖木结构,但抗震设防不达标。各校教室均基本满足教学所需,但功能室普遍奇缺,主要是美术室、劳技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音乐教室、理化生实验室等。部分学校缺少学生食堂和学生宿舍,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硬化的学生运动场地。全区农村中小学教学装备水平均不达标,部分村小根本没有相关装备。

3、师资队伍

全区21所农村中小学共有在编在岗教师597人,退休教师169人。597名在编在岗教师中,从性别情况看,男教师378人,女教师219人。从学历层次来看,本科244人,专科257人,中专52人,高中及以下学历44人。从职称情况来看,中学高级22人,中级361人,初级214人。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32人,30-39岁282人,40-49岁175人,50岁以上108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全区14所农村小学(不含中心小学)226名在编在岗教师中,30岁以下的27人、占12%,31—40岁有41人、占18%,41—50岁有81人、占36%,50岁以上的有77人、占34%。数据显示,年龄在40岁以上的教职工所占比例近70%,特别是何场小学、普庵寺小学、雷集小学、谭店小学、斗立小学等学校,50岁以上的教师所占比例超过一半。这些教师由于从教时间较长,有一定教学经验,但其拥有的知识面较窄,教学观念相对滞后,教学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再培训可塑性差。教师年龄老化、结构断层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是专业教师缺口较大。一是小学英语教师紧缺。全区农村17所小学在编在岗教师中没有英语专业教师,全部由本校年轻教师经过短期培训后承担。二是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农村小学专职教师紧缺。全区14所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综合实践、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不符合当前学科教师配备要求,且教学质效不高。

2、硬件设施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校占地面积及校舍面积出现“薄”与“博”的矛盾。生源情况较好的学校占地面积和校舍面积不达标,如麻城小学、团林小学等,而生源情况较差的学校则是大量土地、校舍被闲置,如红星中学、普庵寺小学、蒋集小学、中山小学、雷集小学等。

二是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达标。全区有15所农村中小学没有硬化的运动场地,如红星中学、蒋集小学、何场小学、张场小学、普庵寺小学、黄岭小学、中山小学等,遇到雨雪天气,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户外活动。

三是学校功能室普遍奇缺。主要是美术室、劳技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理科实验室、音乐教室等,部分村小根本没有功能室,如普庵寺小学、中山小学等,导致无法开设相关课程。

四是部分学校缺少学生生活用房。如红星中学没有达标的学生食堂,麻城中学、团林中学均缺学生宿舍。

五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部分辖区内学生外流。

三、对农村义务阶段学校布局调整的建议

1.要用科学规划好全区农村义务阶段学校。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和“城区以建为主、农村适当撤并”原则,以及有关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精神,结合掇刀区人口变动、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形势,对全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进行调整。要充分考虑团林铺西南片和麻城东南片农村小学的布局。

2.调整过程中要分步实施,稳步开展,并做好撤并学校的班子成员和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确保教育大局的稳定,同时按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好撤并学校的资产。

3.加大对农村中心学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入,稳定和补充农村学校师资,努力提高农村义务阶段学校的办学水平。

篇8:县学前教育布局调整

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入学机会公平。是指教育机会起点上的公平, 能够保证每个儿童都有学可上, 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其次是教育过程公平。也就是说学校能够提供的教学内容、教育经费、教育设备、师资水平等方面基本相当, 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 努力消除环境中的各种不利因素, 以保障弱势群体对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享有权;再次是结果公平。依据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和条件,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之后,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发展。教育公平这三个层次的含义是逐层递进的, 其中受教育权利和义务平等是最基本的要求, 是受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成功机会和效果相对均衡的前提;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是进一步的要求, 又是效果相对均衡的前提和条件;教育效果的相对均衡是最高的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 不仅要让每一个儿童有学可上、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还要保证每个儿童接受相同的教育资源、获得相同质量的教育。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 分级管理”后, 乡镇和村成为了教育投入的主体, 乡镇和村办学各自为政, 形成了村村建校的局面。学校布局分散不合理, 教育资源普遍短缺, 办学规模小, 导致人、财、物等的重复投入, 学校设施难以配套, 严重制约了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因此, 对学校布局进行调整, 撤销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的中小学校, 使教育资源适度集中,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便于政府集中投资, 以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使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学校教育资源, 促进农村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布局调整后, 基本改变了“散 (校点分散) ”、“小 (办学规模小) ”、“弱 (基础设施薄弱) ”、“低 (办学效率低) ”的不经济、不合理的局面。同时, 也缩小了农村与城市在义务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虽然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对偏远农村地区教育公平的实施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二、布局调整对偏远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公平的负面影响

虽然偏远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使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同时, 它也对农村中小学实施教育公平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1.对偏远农村地区学生入学机会公平的影响

布局调整对偏远农村地区影响比较大。布局调整后, 学校服务范围过大, 学生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加, 使许多山区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途遥远, 往返要步行十几里甚至二三十里。2004年对江苏北部3个县 15个乡镇的一份调查结果表明, 当地 1200名小学生中, 每天往返路程超过 5公里的约为40%, 超过 10公里的有近 10%;贵州、宁夏、甘肃等地的一项调研也表明, 有近 1/3的学生每天单程超过 3公里, 近 1/8的学生单程在 5~10公里。[1] 有些孩子才七八岁, 每个星期日下午就要背着书包翻过几座山, 到十多里以外的乡中心小学上学。由于上学距离较远, 学生年龄偏小, 即使有寄宿制学校, 家长也不放心, 只好让孩子推迟入学。2006年国家统计局教育统计资料表明, 2002年学龄儿童入学率比2001年降低了0.5%。

另外, 布局调整后, 增加了被撤并地区农民的负担, 有些贫困家庭无力支付子女的食宿费用, 学生辍学了;有的由于来自不同村庄的学生很难在一起融洽相处, 打架斗殴而辍学了;有的因为上学要爬山过岭、路途太远, 觉得太辛苦而辍学了。还有一些寄宿制学校管理不到位、食宿条件较差, 学生中途有退学的;有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因住校缺少家庭温暖而辍学了等等。

许多研究表明, 学生的入学率与学生上学的距离是成反比的。在英国, 一些规模较小的乡村小学合并后, 很多家长不愿意让他们的孩子每天去数英里以外的学校上学, 而是选择了正规教育制度以外的家庭教育。[2]

2.对学生教育过程公平的影响

(1) 超班额人数对学生教育过程公平的影响。

一些偏远地区的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 盲目合并, 片面追求办学规模, 不切实际地要求各村的初中、小学完全集中到乡镇中心学校, 没有充分考虑当地人口密度、地理交通、农民经济负担等实际情况, 也忽略了许多中心学校在财政、师资及配套设施等方面根本就无法满足大规模集中办学的需求等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一般采取就近合并的原则, 即把几所规模小、办学效益差的小学校合并到条件较好的学校。这样虽然教育规模扩大了, 教师和学生的人数也增加了, 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很多学校并没有新建教室, 只是增加各班的学生人数, 导致班额规模超大, 尤其是一些中心学校, 班级规模就更大。住宿和后勤配套无法跟上, 财政经费状况没有得到改变, 教师教学管理难度大, 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对教学质量影响很大, 难以保证教育质量。目前, 不少合并后的中心小学班额都在60人以上, 有的甚至超过70人。如果按照标准编班又会出现校舍紧缺、教师编制不足等情况。特别是在有的地方, 教育行政部门布局调整指标下得多, 教育经费又给得少, 农村学校公用经费极为短缺, 难以维持正常的学校运转, 更不用说进行校舍建设、师资提高等。

有研究表明:班级规模增大既不利于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和情感的交流, 也不利于学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学生在小班级的情感表现比大班级更为有益[3] 。班级规模越大, 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 班级规模大小影响成员间的交往模式。班级越大, 学生之间交往的频率就越低, 相互了解就越少, 建立集体规范就越困难, 学生之间的合作就越不容易进行。而且还容易形成非正式小群体, 这些小群体经常违反班级纪律, 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长此以往, 就会影响到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格拉斯和斯密斯对班级规模与教学效果的研究发现, 在人数较少的班级, 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 学习态度更好, 违反纪律的现象也较少, 师生和同学关系融洽, 学生有较强的归属感。而且课堂气氛更加友好愉快, 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 教学活动和方式更加多样化, 学生也能积极地参与课内外学习活动。[4]

(2) 寄宿制对偏远农村地区学生教育过程公平的影响。

寄宿制虽然解决了偏远地区孩子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 但学生的饮食费、交通费和额外生活费等开支却增大了, 致使个人的教育成本增加, 许多家长考虑到孩子上学路途的遥远和安全, 只好让孩子在学校寄宿, 这就增加了农民的教育经费负担。有研究表明:一个学生每周的交通费、生活费不低于30元, 每月120元, 每学期超过500元。即使享受国家优惠政策, 免交学杂费、书本费和住宿费, 一个学生一学期至少也得多花400元, 每学年就是800元。 [5] 而偏远地区的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田, 很少有其他收入。因此, 寄宿制对于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过程公平影响很大。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看, 集中办学可以节约资源, 提高效率。但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 集中办学会使弱势群体的利益遭到更不公平的对待。布局调整中被撤消的学校, 通常是那些生源数量不足、位置相对偏远、交通不便的学校。办学条件较差的村庄一般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普及义务教育的办学成本高于其他地区。当学校被撤并后, 学生家长只好把孩子送到新的学校, 所增加的额外费用大多还要学生的家庭支付。

布局调整后, 偏远农村地区的许多学校路途遥远、危险, 需要家长每天接送。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 如果遇到刮风下雨下雪, 就很艰难, 他们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另外, 农村寄宿学校的安全、卫生、管理等方面凸现出许多困难,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些学生由于离家太远, 中午不能回家吃饭, 他们只能在附近简陋的饮食摊或小卖部吃点东西, 营养、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

孩子在家附近上学, 可以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如照看年幼的弟妹、割草、做饭等。如果孩子在学校寄宿, 这些原本孩子帮忙做的农活和家务就得由家长承担。而且目前农民增收困难, 容易导致贫困家庭被迫做出学生辍学的选择。

三、对偏远农村地区学校布局调整的建议

偏远农村地区学校布局调整既要因地制宜,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集中办学, 还要兼顾教育公平。在保障每个农村儿童能够得到公平教育机会的前提下, 对偏远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切实可行的优化与整合, 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正确认识和慎重调整农村村办小校和教学点

学校布局调整通常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便于学生入学;二是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合理”布局就是要在“方便就学”和“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之间寻找切合点。偏远农村地区学校布局调整的合理性, 就是在不牺牲农民及其子女利益的前提下, 对一些地方的教学点做相应的调整, 但一定要从农村、山区的实际出发, 要为孩子着想, 科学安排教学点。不能撤并的教学点, 即使学生很少, 也要保留下来, 以保证孩子的入学机会平等。对交通不便、经济状况落后、不具备集中办学条件的地方, 暂缓调整, 先保留原村办学校或教学点, 并尽力提高和改进办学条件, 保证落后地区的适龄儿童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以缩小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 促进社会公平。

国务院《关于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对布局调整的要求是:“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 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 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 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如果被损害的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将会导致社会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从长远来看, 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学校布局调整的初衷是好的, 但如果处理不当, 就会损害部分弱势群体的利益。因此, 布局既要顾全大局, 还要兼顾教育公平, 不能以学生的失学和辍学、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为代价, 这样就本末倒置了。

1993年 12月通过的《德里宣言 》在其《行动纲领 》中指出应该确保每一位儿童的基础教育, “在人口稀少的地方创办小型复式学校, 以减少儿童到最近学校就读时的路程 ”。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都是很重要的组织形式。在印度偏远、人口分散的农村地区, 单一教师学校的数量就很多。单一教师学校的比例在农村占31%, 在城市为6%;马来西亚偏远地区小规模学校仍大量存在, 1990年, 规模在150人以下的小学占总数的37%。小规模学校的平均班额规模为15.5人, 师生比为1:12。[6] 一些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 其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小型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如美国曾经就有成千上万所“一师一校”的小学, 现在仍有463所这样的学校。[7] 因此, 偏远农村地区学校布局调整并不是就要消除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 中心学校和分散的教学点都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必要形式, 不能认为教学点或小规模的学校一定就要被淘汰。布局要因地制宜, 不能一刀切, 完全撤并分散的教学点。学校应该靠近学生家庭的居住点, 在农村地区, 多年级同班上课和只有一个教室的小学是必要的。同时, 还要考虑村民和学生家长对撤并教学点的不同意见, 慎重做出决定。

因此, 在农村人口较为分散或人口较少的地方, 应该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可以通过单式教学、复式教学和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小学阶段或小学部分阶段的义务教育。教学点的办学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如通过隔年招生的方式解决学生人数少的问题;或通过推迟上课时间、提早放学时间等解决家校之间路途遥远的问题。实际上, 我国偏远农村地区的村小和教学点办学模式还是很有效的, 教学点为改善山区、边远地区儿童接受基础教育困难的状况提供了条件, 有助于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保证了他们的入学机会公平等。偏远地区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比较贫困, 就近入学能帮助他们节约相当数量的交通费和食宿费。

2.学校布局要遵循公平与效益的统一

教育公平更多的是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 以改善弱势群体的教育状况。如果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教育公平问题就会依然存在。[8] 学校布局调整要在保证每个儿童享有教育公平待遇的基础上, 努力争取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即在保证每个儿童有学可上、享有教育平等权利和均等教育机会的基础上, 优化资源配置。因此, 偏远农村地区学校布局调整要认真考虑偏远、经济落后、人口分散村庄的实际情况, 统一调控和规划, 因地制宜。既要优化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 还要解决偏远地区农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使农民对布局比较满意。所以布局既要适度集中过于分散的学校, 又要方便学生的入学。按照低年级学生就近入学、高年级学生适度集中的原则, 在相对分散、集中有困难的大村庄, 可设立完全小学。其他村庄根据距离远近设立初级小学, 低年级可交叉招生, 到高年级时, 学生到完小或乡镇中心小学就读, 以提高办学效益。对经济落后、人口分散的村落, 要保留原小学, 让小学低年级儿童就近在教学点和小学就读, 并加强建设与管理。这样, 各教学点分散操作, 在适当的时间, 教师还可集中活动, 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初中可集中到乡镇学校, 如果小学建寄宿制学校有一定困难, 政府就不能强制要求, 避免或减少因学校布局调整而造成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的失学、辍学。布局调整不能抛弃公平而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必须依据现有的或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不能超越当地的实际情况, 追求模式化、标准化;学校布局调整也不是学校在数量上的简单增减, 而是合理配置、优化组合, 以提高办学效益。

摘要:学校布局调整撤并了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较差的中小学校, 使更多的孩子能享受到学校优质教育资源, 以促进农村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虽然布局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对偏远农村地区教育公平的实施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偏远农村地区学校布局调整要因地制宜,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还要兼顾教育公平, 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偏远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因地制宜[N].人民日报, 2006-03-16.

[2]Cotton, D.and A.Frehch, Enrollment Decline andSchool Closing in a Large City[J].Education and UrbanSociety, 1979 (11) .

[3]邓金.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学苑出版社, 1989.

[4]和学新.班级规模与学校规模对学校教育成效的影响——关于我国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1 (1) .

[5]任运昌.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给农民家长带来了什么——一项质的研究及其现实主义表达[J].当代教育科学, 2006 (18) .

[6]王英杰.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7]石人炳.国外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12) .

上一篇:陡沟镇民生工程宣传月活动总结下一篇:安装公司材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