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试题及答案

2024-05-13

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试题及答案(共9篇)

篇1: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试题及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具有美术教育的一般含义,但它又具有不同于一般美术教育的一些特征,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也可通过美术和两方面体现出来。

2.写生画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进行描绘,可以教育使幼儿自觉地去注意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帮助幼儿提升观察能力和专注能力。

3.陶行知曾提出幼稚园应实施和谐的生活教育,对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封建传统的教学方法,他的思想对当时的幼儿美术教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

4.阿恩海姆以格式塔_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认为感知力是从整体到局部,通过一个知觉分化的过程发展而来的。

5.绘画的形式语言是指线条、形状、明暗、色彩、构图等美术要素,是绘画表现的手段。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A)深刻揭示了美术与道德的关系,他说:“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A.鲁迅 B.陶行知C.康有为 2.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造型美术教学方法主要是摹仿采纳经由日本传来的(B)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A.蒙台梭利 B.福禄倍尔C.冈仓觉

3.(A)是分析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中各部分之间组合的情形,如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和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的应用。A.形式分析 B.描述C.解释

4.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临摹画、写生画、(A)、意愿画和装饰画。A.命题画 B.创作厩 C想象画

5.在线条上,水平线意味着放松、平静与休止;(B)意味着静态张力、准备就绪、抵抗力、支撑;斜线意味着动作、活力和不平衡;弧线、曲线;波浪线给人以流畅、舒缓、优雅之感。

A.直折线 B.垂直线C.衄直线

6.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A)、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A.装饰阶段 B.兴趣阶段C.游戏阶段

7.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能力上相差很大,而不同类型的绘画使用的工具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幼儿的能力选择合适的绘画种类,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低年龄段的幼儿宜用硬笔,不宜用(C)。

A.油画棒 B.蜡笔C.毛笔

8.台湾地区资深美术教育工作者(A)在其著作《幼儿画教学艺术》一书中从五个方面来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这些正是在进行学前儿童美术学习成果评价时值得注意的方面。A.潘元石 B.潘公凯 C.潘元丰

9.(C)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目标中需要引导儿童学习深浅、冷暖颜色的搭配,并初步学习根据画面的需要,恰当地使用颜色表现自己的情感。A.2-3岁 B.3-4岁C.4-5岁

10.阿恩海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美术是如何与()和视思维联系在一起的。A.听知觉 B.触知觉 C.视知觉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成就感方面是观察和评价幼儿对自己美术成果的看法如何的标准,幼儿在这方面的行为表现为哪几种类型?

1·成就感方面是观察和评价幼儿对自己美术成果的看法如何的标准,幼儿在这方面的行为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自己认为很成功,主动请别人看自己的作品,并讲解作品的含义;能慷慨地将作品赠人。

第二,对自己的作品感觉满意,但不主动展示,听到别人的称赞感到愉快,希望保留作品。第三,认为不太成功,接受别人的看法,希望将作品交给老师。

第四,感到沮丧,对别人的反应无动于衷或抵触,对作品去向不关心或毁掉作品。

2.3岁~4岁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什么?

2.①引导儿童进一步学习多种绘画方法(如蜡笔水粉画、水墨画等),体验绘画的快乐。②引导儿童学习用各种线条表现感受过的物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

③引导儿童学习认识12种颜色并学会辨别同种色的深浅,学习用较丰富的颜色作画,学习区分并尝试画出主体色和背景色,培养他们对使用颜色的兴趣。

④引入写生画,使儿童将图画形象与实物形象沟通起来。⑤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在画面上安排物体的上下、左右关系。

3.4岁~5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什么?

3.4岁—5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能较熟练地使用合适的工具,具有一定的立体造型的想象力和制作能力。

●引导儿童较熟练地使用和选择手工工具和材料,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意愿。●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点状材料拼贴物象,表现简单的情节。

●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技法将纸折出物体的各个部分,组合成整体物象。

●引导儿童学习用目测的方法将纸等面状材料分块剪、折叠剪,拼贴平面的物象或制作立体的物象。

●引导儿童学习用拉伸的方法并配合其他泥工技法塑造结构较复杂的物象,表现其主要特征和简单细节。

4.在对话法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哪几点?

4.-是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儿童有自己的探索。

二是教师自己要首先学会与文本进行对话,并做好儿童与文本之间的“审美期待”的中介a三是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机会,扩大他们的视界。

四是教师要为儿童创设利用多通道感受、体验的条件和充分的时间。

五是教师要引导儿童学会提问,并能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四、论述题(共30分)

什么是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其对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有何影响? 要点描述:

智能的定义:智能是一种处理讯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背景之下,会被激活以解决问题或是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加德纳提出以下八种智能:语言智能和逻辑一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和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博物学家智能。

艺术的三大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而他认为情感在人的智能方面起着主要作用,这三种智能与艺术活动有直接的联系。此外在造型艺术中空间智能也是一种重要的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虽然认为每一种智能都是独立存在的,但同时也认为人类个体在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时,往往运用组合在一起的几种智能来完成,因此各自独立的智能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教育改革进行整合,确立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质量观、注重个性和发展的评价观、智能培养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观和尊重学生智能结构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从而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实践多元智能理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篇2: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色彩的运用是指学前儿童运用认识的颜色来表现物体形象,并通过颜色的对比、渐变、重复等变化来丰富画面,从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2.意愿画是指由儿童自己独立确定具体内容、形式和表现方法,教师协助完成的绘画。3.绘画的题材是指创作者在生活中形成的,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进行选择、改造或想象而进入作品的一定生活现象

4.探讨美术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必须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运动中进行。为此,加达默尔提出了“解释学循环”的方法,5.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分为以精神性为主旨的美术教育和以实用性为主旨的美术教育,前者被称为重“艺”的美术教育,后者则被称为重“技”的美术教育。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技

1.主张设立胎教院、乳儿院、幼稚园等一套养育机构,以代替家庭教育的教育家是(A)。A.蔡元培 B.陈鹤琴 C.张雪门

2.1927年,(B)先生在陈鹤琴等人的帮助下创办了中国一个乡村幼儿园——南京燕

子矶幼稚园,采取了一些平民化、因地制宜的方进行艺术教育活动。A.张雪门 B.陶行知 C.陈鹤琴

3.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和(B)。A.概念期 B.写实期 C.写生期

4.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C)。A.形象 B.主题 C.空间

5.(A)认为儿童绘画的原因是来自于儿童内心的一种冲动。A.天赋说 B.生理机能说 C.刺激反应说

6.屠美如认为不同时期的儿童绘画有着不同的特征,儿童只能画出一个物体的空间,但是不能参照一条轴线表现一系列物体的相对高度,是(C)的表现。A.双轴阶段 . B.单轴阶段 C.前轴阶段

7.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写生画、(C)、命题画、意愿画。A.素描 B.设计 C.临摹

8.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组织原则有审美性原则、(C)原则和实践性原则。A.实用性 B.目的性 C.创造性

9.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萌发了(A),即优美形态的审美态度,对优美事物的偏爱和识

别优美物体的审美敏感性及相应的美感体验。A.审美心理 B.创造心理 C.制作心理

10.幼儿园环境的设计要兼具(B)和美观性,更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环境美化包括室内与室外环境的布置。A.原创性 B.实用性 C.活泼性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描述阶段?

1.所谓描述,是指陈述美术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称的视觉对象,而不涉及作品的含义及其价值的认定。如果作品是写实的,则要指出作品包含哪些形象,如作品中所包含的人物、动物、景物、物品等。如果作品是抽象的,则要指出主要的形状、色彩及其运动的趋向。为此,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2.幼儿命题画的三个条件?

2.一是要有直接的(幼儿在幼儿园或家里亲身感受的)或间接的(幼儿在电影、电视、图书上看到过的)生活经历;

二是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

三是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

3.如何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观察?

3.①选择可供学前儿童欣赏感知的对象。美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来自现实生活本身并且经过创作者亲身体验过的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重要得多。

②注意感知内容的科学性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感知不同于科学活动中的感知。科学活动中感知的目的在于观察客观事实,形成科学概念,强调的是“真”。

③注意感知过程中方法的合理性,艺术知觉主要是完形知觉和超完形知觉,对部分的感知是为艺术整体服务的。

④注意感知过程中语言的引导性。

4.教师引导儿童进行泥塑活动时应注意哪些?

4.第一,教师自己要了解泥塑活动中所使用的粘泥、橡皮泥和面团的特性。

第二,彩塑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因而,在幼儿园大班时,教师可引导儿童对自己制作的泥塑作品进行着色描绘以美化作品。

第三,教师在评价儿童的泥塑作品时不应把重点放在追求作品的精确与细致上,而应注重儿童泥塑操作的过程及作品整体的稚拙感。

第四,妥善处理儿童的泥塑作品。

四、论述题(共30分)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需要作哪些准备?又透过哪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要点描述:

(1)深入了解儿童对欣赏的特殊态度、情感、信念和价值观,他们对美术表现形式的情感和理念。每个孩子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一定要以儿童能接受的程度作为课程教学的起点。(2)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有较为广泛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并能不断学习,富有挑战冒险的精神,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美感经验,用富有创意的课题吸引儿童的兴趣。(3)选择经典性的艺术作品,向儿童作系列的介绍,可以开拓儿童的视野,训练儿童艺术的敏感性。

(4)要创设良好的教学、学习环境,有足够的画册、幻灯片、录像、录音等设置,能经常有机会接触画家,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有进行创作练习活动的场所。

篇3: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试题及答案

幼儿园对英语教师的需求与日俱增, 也使得许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开始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 把培养学前英语师资作为了重点。自此, 学前教育 (英语方向) 这样一个新型的学前教育专业出现了。

一、重庆电大增设学前教育专科 (英语方向) 的必要性分析

1. 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的变革———自身发展需要

专业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不是一劳永逸的, 应根据变化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整, 强调专业人才和社会需求的对接。从2007年秋开始, 重庆电大学前教育专业经过7年的办学实践, 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学前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从招生数量上来看, 2010年春季招生421人, 2010秋季招生571人, 2011春季招生1682人, 2012春季招生6101人 (包括开放教育) , 现阶段重庆电大学前教育专业的专科注册人数已超过了8000人, 且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数量突破的同时, 我们不得不考虑该专业的发展。

将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内容选择与重庆电大学员的实际需要更好地结合起来, 不断深化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直是重庆电大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开发出新型的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专业和课程也成了重庆电大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2. 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双语教育的普遍性———市场需求

实施幼儿英语教学, 英语教师是关键, 能胜任学前英语教育的教师应熟知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状况制定教育计划, 选择教育内容, 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组织活动。他们除了开设英语课外, 还能协助其他教师用英语开展必要的活动。同时, 教师应具有较为扎实的英语基础, 能运用规范的语音进行正确示范, 掌握丰富的词汇并能随机灵活运用。

当前幼儿园主要的三种英语师资 (即本园教师、外聘英语教师、外籍教师) 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本园的英语教师大多是幼师毕业后通过各种途径达到学前专业大专程度的, 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用双语进行教学的能力十分有限。外聘的英语教师和外籍教师, 虽然英语基础相对扎实, 语音较规范, 能给幼儿提供良好的模仿对象和榜样, 但由于他们缺乏对幼儿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的认识, 把英语当作一门学科来教学, 背离了幼儿英语教育的根本原则和最终目标。总体来讲, 我国学前英语教师的英语专业水平较低, 既具有良好的英语专业水平又懂得幼儿教育的师资匮乏, 合格的幼儿双语教育师资已经成为劳动就业市场的迫切需求。[1]

3. 学前期实施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学科分析

很多研究表明, 外语教学的起始年龄越早越好, 因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是在3~6岁, 即幼儿园学习阶段,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有在大脑中形成两个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如果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内, 儿童没有得到第二语言的学习和训练, 儿童中枢的调节、控制机制就会受到第一语言较深的影响。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 受到母语的干扰越来越大, 会变得更加依赖于具体的动机和系统化的语言学习。因此, 让孩子在学前期开始学习外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期双语的学习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空间, 有利于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提高。双语儿童在思维的流畅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方面优于单语儿童, 因为同一思想与两种语言中的词汇相连接给儿童提供了更多联想的机会。拥有双语不单单意味着拥有两套语言代码, 双语发展使孩子具有更灵活的思维, 能够更好理解跨文化问题。加拿大的兰伯特教授通过多年的研究, 比较了双语儿童和单语儿童外语习得的差异, 发现双语儿童对其他民族和文化比较宽容, 而且拥有比较开放的心态。日本心理学家米治角田通过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 掌握双语的儿童比单纯会讲本族语的儿童头脑更趋灵活, 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更强。[2]

二、重庆电大学前教育专科 (英语方向) 建设发展构想

1. 专业定位

(1) 招生对象。招生对象为亟待提高学历的幼儿园教师或想从事幼教工作的高中 (包括同等学历) 及以上学历者。

(2) 培养目标。学前教育专业 (英语方向) 主要培养面向重庆市主城区以及周边的区县、城镇幼儿园以及一些教育培训机构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能够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 能够在幼儿园进行双语教学的大学专科水平的幼儿园英语教师。

(3) 就业方向。主要为幼儿园英语教师、儿童英语教育机构教师、社会英语培训机构教师、幼儿园外籍教师配课教师、各类儿童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教育行政、社区教育服务、广播电视、图书出版等部门从事儿童英语教育指导、宣传和管理等相关岗位。

2. 学前教育专科 (英语方向) 学生的能力结构定位

(1) 基本素质和能力。在毕业之前英语需通过全国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考试;计算机方面应具有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应用能力、汉字录入及文字处理能力、计算机常用软件使用能力, 并在毕业前通过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 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2) 教育观念意识。学生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应有生命健康教育为首的意识;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 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树立人本发展意识;要重视对儿童一生可持续发展有长远意义的基本素质的培养, 具有终身教育的意识;要重视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 为幼儿创造力的成长奠基。

(3) 英语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首先是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其次, 应掌握关于教育工作的“原理性知识”, 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等一般原理, 掌握幼儿语言、数学、科学、社会等学科教学法以及教学技能, 还要具备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学前英语教育教学能力, 并了解各学科双语教学法以及教学技能。

(4) 掌握基本的教育专业技能。观察儿童的能力:掌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 通过与儿童的交往, 能够觉察、把握孩子的需要和兴趣, 有效地实施教育策略和方法;环境创设的能力:能够创设健康、有趣、温暖、尊重、支持幼儿学习、生活和发展的环境;教育组织及课程整合的能力:能够有效地整合各来源的教育内容, 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一日活动;家园交流、协调的能力:能够采取各种方式与家长、社区交流互动, 获得家长、社区理解、认可、支持和有效帮助;教育科研的能力:要学会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 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难题、困惑, 运用教育理论进行理性思考, 探索问题、现象产生的成因、条件及解决途径、措施等。

以上四个维度是相辅相成、紧密相关的。我们应始终把传授语言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增强职业技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3. 专业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

(1) 培养模式。采用开放教育的培养模式, 引入多证书制度。专业培养规格涵盖职业标准的要求, 使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结合中央电大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为目标, 以适应从业人员学习需求的专业和课程为内容, 以整合优化的学习资源为基础, 以天网、地网、人网合一的学习环境为支撑, 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 以严格而有弹性的过程管理为保障, 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 教学方式。采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方式, 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适用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 重点开展网上交互式教学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辅导为辅”。下图为“交互式教学”为基础的结构化课程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为基础的结构化课程教学模式 (如图) 首先是知识的系统化, 通过系统讲授理论知识, 为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其次, 通过小组学习进行讨论学习, 主要形式有讨论交流式学习和解决问题式学习。小组内学习者应利用课程配备多媒体资源自学, 通过BBS、E-mail或非在线的方式围绕主题讨论、交流, 完成作业或实践性环节。再次, 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开展教学辅导;将单一的面授辅导变为双向视频辅导、音像辅导、面授辅导、网上辅导、电话辅导等多种形式的辅导。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面授辅导变为多种媒体组合教学的辅导。最后, 采用电话、电子邮件、网上讨论、小组讨论等交互式手段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任环.浅议学前双语教育师资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21) .

篇4: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探讨

一、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与儿童身心发展之间是彼此助益、双向建构的关系,即儿童需要美术活动,而美术教育活动又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和完善了儿童的内心精神世界和身体,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1. 美术活动是儿童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美术需要观察、想象和创造,这一特点决定了儿童的创作应从儿童自身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和情感体验出发,才能使儿童按自己兴趣由“感”而发,由“情”而画,而使儿童对美术活动始终怀着强烈的兴趣与创作热情。

2. 儿童美术创造活动随着年龄的不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儿童美术活动的发展阶段经历从对动作感兴趣,逐渐过渡到有意识地通过动作来反映周围世界,并充分融入自己的童心、童趣。

3. 图式期是儿童绘画发展中的“黄金时期”,教师应抓住时机,让儿童充分发挥其独创性。教师应尊重、保护儿童这个创作时期所运用的方法,不要以成人审美眼光评估、修改儿童画,压抑儿童的创作欲望与热情,抹杀儿童的创作天赋。不受法则拘束的“图式期”的儿童画创作为孩子一生成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儿童美术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儿童审美心理包括知、情、意三个系统,它是审美及艺术欣赏和创造的心理基础。有关审美和艺术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审美主体的知、情、意系统与审美艺术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起关键作用的心理功能有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和审美意志(创造行为),它们贯穿于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全过程。

1. 听音乐画画。因为音乐具有直接使人产生身体律动的作用,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情感。引导儿童欣赏音乐,可以更好地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儿童在创作过程中就会渗入自己的情感,画出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图画来。

2. 听故事画画。通过听故事,引导儿童对故事中的情节、个别对象间的空间关系及对象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丰富的想象和整合,使表现在绘画中的物或人更加生动、有序、合理、有趣,从而更好地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故事引导,儿童在绘画时充满了对童话的向往,并且体验到了神奇和快乐。

3. 边猜边画。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方法要灵活、生动,使单调的绘画步骤与力、品德乃至整个人格的发展有着重技巧变得有趣起来,具有浓厚的游戏性。這样,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趣提高了孩子们绘画的兴趣,使他们从不会画发展到会画,从不愿画发展到画得入迷。

4. 写生。教师要引导儿童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中的人、物、事。引导儿童欣赏音乐,可以更好地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并启发他们用绘画的方式将之表现出来。例如在设计绘画《小熊》时,引导儿童欣赏音乐《三只小熊》,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儿童对绘画的兴趣,培养他们优良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情感。

三、对学前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考

1. 以培养审美心理结构为中心

美术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为儿童的审美心理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客体和探究刺激。

审美心理结构以系统结构的方式内化,沉淀于人的心理构成审美心理的整体结构系统。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儿童进行整体的系统的审美感知,形成完整的心理结构。美术实践使儿童产生了审美需要,形成了特定的审美个性。只有长期的艺术熏陶、艺术实践和审美环境才能使一个普通的人建构和发展较为完善的个体审美心理结构,变为审美和创造美的人。从这种意义上看,美术教育就是塑造个体审美、创美的个性教育。

2. 以美术的要素为纲,遵循幼儿美术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有系统、有顺序地组织和设计美术教育活动。

在长期的美术教育活动实践中,美术教育往往未能有效地发挥起原有功能,究其原因在于对美术教育的实质缺乏清晰的认识,往往把美术的内容与形式的理解相分离。比如,我们往往满足于儿童图画内容是否丰富、主题是否鲜明,忽视美术形式的教育,甚至教法不得当,因而造成儿童画过早地步入“模式画”的局面。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必须把线、形、色、构图等最基本的要素作为美术教育内容的核心,培养儿童对形状结构特征的知觉把握,对色彩性质和设计构思表现美的法则的了解和体验。

篇5: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晕厥2.肥胖症3.环境污染4.体育游戏

二、填空题(每空l分。共10分)

1.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包括——、--------、——、饮水、——、——、--------

2.传染源有三类,具体指-----------、--------、-------

3.-----------指上身重量在椅面的着力点距地面的高度。

三、改错题(每小题5分,共10分。要求先判断正误,错误的要予以改正)

1.思维迟钝、人际关系障碍的学前儿童可以接受游戏治疗法。()

2.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是直线上升的,而且各系统的发育也是均衡的。()

四、解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要谈谈开展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性。

2.如何为幼儿园选购书籍?

3.简述学前儿童体育对跑的基本要求。

五、论述题(共20分)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是衡量、判断儿童健康教育计划及其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等方面的最客观、最重要的方法。请结合幼儿园的实践工作,谈谈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的步骤。

六、活动设计题(共20分)

目前保存食物的方法越来越多,如冷藏、冷冻、干燥、罐装等,但食物的保存一般会借助食品袋来完成。通过食品袋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我们可以了解到该食品是否新鲜。请以“食品袋”为主题设计大班的活动计划。

试卷代号-1250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晕厥是指因短时间大脑供血不足而失去知觉。常因疼痛、精神过度紧张、闷热、站立时间过久等引起。

2.因过量的脂肪储存使体重超过正常20%以上的营养过剩性疾病称为肥胖症。超过标准体重20~30%者为轻度肥胖症;超过30~50%者为中度肥胖症;超过50%以上者为高度肥胖症。

3.指有害物质对大气、水质、土壤和食物的污染,并达到致害的程度,以及噪声、恶臭、放射性物质等对环境的损伤。

4.是以身体练习(包括各种基本动作)为主要内容,以游戏活动为形式,以发展身心为目的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具有锻炼身体,富于娱乐,丰富生活,发展智力和陶冶情操的特点。‘

二、填空题(每空l分,共10分)

1.睡眠盥洗进餐人厕人园离园

2.病人病原携带者动物传染源

3.椅高

三、改错题(每小题5分。共10分。要求先判断正误。错误的要予以改正。)

1.对.

2.错,不是直线上升,各系统发育统一协调但是不均衡。

四、解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答: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能。首先对于学前儿童自身来说,他们对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没有形成误解(认为心理问题就是精神问题;认为进行心理治疗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等等),能迅速并愉快的接受专业人士、教师和家长对其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人士的治疗。其次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幼儿园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可以是家园合作对某个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干预;也有专业人士进行的游戏治疗,感觉统合训练等,这些教育和治疗采用的大多是游戏的形式,能让学前儿童获得在掰戏中恢复心理健康的效果。

2·答:书籍中的图画,要形象生动,线条清晰、颜色鲜明、大小合适。书籍中的文字要大而清晰可见,年龄越小、字越大,排版要便于阅读。所用的纸张要洁白、光滑,不反光、不耀眼,并且要有一定的厚度,避免印刷的字体透过纸的背面。

3·答:逐渐学会跑时躯干正直稍前倾,眼看前方。前脚掌着地自然跑,快跑时脚会用力后蹬向前奔跑,两脚左右距离不过宽。两臂屈肘于体侧,两手半握拳,拳眼向上,随下肢动作前后自然摆动。

五、论述题(共20分)答:(1)评价的准备组织工作准备根据不同的评价类型和预期评价的内容,确定是否聘请专家组成专家组,作好教师参与评价的动员工作。譬如,对幼儿园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评价一般外请专家的作用会大一些,而对幼儿园开展的饮食营养教育活动的评价,由园内教师、保健医生等组成的评价小组就能较好地胜任。评价方案准备评价方案必须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什么以及评价的内容是什么,并确定评价标准,设计好表格及其他文件,落实评价工具。

(2)评价的实施

搜集资料搜集而来的资料是否全面、客观,关系到评价的可信度,因此,评价者应在搜集资料上多花气力,尽可能运用科学的工具、技术搜集到理想的资料。

处理评价信息在获得大量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评价者根据被评价者的实际情况与指标的符合程度,酌情予以判断等级或分数,并且对多个项目进行汇总。有些量化工作可由计算机完成。

撰写评价报告对被评价者进行综合判断,并得出是否达到标准或优良程度的结论。(3)评价结果的处理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是为了进一步改进健康教育工作,所以评价并不是以是否达到标准的最终结论的形成而告终,而由评价者对评价结果进行解释,帮助被评价者认识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共同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切实促进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

六、活动设计题(共20分)活动名称(1分)

篇6: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语言包括 口头 语言和 书面 语言,所以语言既是人类的 话语,也是一种书面的符号。

2.语言能力一方面是指个人 使用语言 的能力,具体表现在 听说读写 四项;另一方面是指 分析语言 的能力,带有较强 直觉性 的特点。

3.目前学界关于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概括为三大类: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和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4. 独词句的出现 和 从独词句到双词句,这是儿童学话中的关键的两步,因为语言基本的奥秘已开始渗入这些简单的学习之中。

5.在儿童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准备阶段,称为“_前言语阶段__”。

6.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应该根据--一来确定,还应该根据一--和-------来选择。

7.谈话活动的主要类型: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有计划的谈话活动、开放性的讨论活动

8. 行动研究法 是指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针对实际的教育活动或教育实践在的问题,不断提出改进教育的方案或计划,用以指导工作实践。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自发地观察、模仿学习语言的过程。

(√)2.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综合化的过程

(√)3.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4.“言语”就是“语言”,两者只是名称不同,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5.组合关系是符号与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也就是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6.“儿童口吃成因的调查”旨在探讨儿童口吃形成的可能原因,它属于现状调查。(√)7.幼儿园语言教育方法一般的方法有:示范模仿法、视听讲做结合法、游戏法、表演法、练习法等。

(×)8.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是被动接收知识和能力的,听到什么才有可能说出什么。(×)9.语言学习的心理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知识经验的积累、认知能力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差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差异。

(×)10.为更好地掌握谈话技能和规则,在谈话活动中,要让幼儿反复练习某一交往技能,还可以让幼儿将某些交往词语背诵下来。

(√)11.重叠音出现是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重要现象,是婴儿说话所呈现特殊的“小儿语”式发音。

(×)12.研究表明,一般从一岁开始,婴儿才真正理解成人语言。

(×)13.儿童一般在3岁以后词汇量大大增加,出现“词语爆炸现象”,这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14.词汇量是从数量方面说明儿童词汇的水平,而词类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儿童词汇的质量。

(×)15.识字也是幼儿的学习任务,幼儿园组织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就是帮助幼儿获得识字经验,提高幼儿对文字的敏感程度。

(×)16.在谈话活动中,教师要做示范,给幼儿一些提示,及时纠正幼儿说话时用词造句的错误。

(√)17.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是语言形式、语言内容、语言运用的总和。

(×)18.观察评估法方法是由孩子通过观察、模仿老师的示范,从而学习语言的一种方法。(×)19.一般把从儿童出生到能够说出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的这一时期划为言语发生阶段。

(√)20.成人问“吃了没有”,婴儿刚吃完饭,还是答“没有”。答话和情景不符的现象是接尾策略在起作用。

三、问答题(前4题每小题5分,后2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答:首先,语言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人类社会之外是没有语言的,社会属性是语言最为基本的一种属性。

其次,在人类的交际工具中,语言是最重要的。人类的交际工具除语言外,还有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以及手势、表情等。文字记录语言,处于从属地位,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旗语、电报代码、数学符号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且在特定领域内为社会服务,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体态语只能作为辅助交际工具,代替不了语言交际的功能。

2.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一)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

答:(1)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活环境。语言中各要素的复杂程度造成了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习得方式和习得顺序的不同;家庭和社会的文化素质以及幼儿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很大;不同的生活环境对儿童的语言习得也有影响。

(2)教育的差异。

(二)成人语言观的影响

成人的语言观念可以体现在对待口语和书面语的态度,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地位,对本民族语和外语的态度等等,这都对儿童的语言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

3.讲述活动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讲述活动需要有一定的讲述对象。

(2)讲述活动是培养独白语言的主要途径。(3)讲述活动具有相对正式的语言情境。(4)讲述活动中需要调动幼儿的多种能力。

4.听说游戏活动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在游戏中蕴含着语言教育目标。

(2)将语言学习的重点内容转化为一定的游戏规则。(3)在活动过程中逐步扩大游戏的成分。

5.专门性语言教育有什么特点?

答:专门性语言教育是指遵循语言教育规律来组织的学习活动,侧重提供幼儿以语言为对象的学习机会,是实现语言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是组织和传递语言教育内容的实施环节,是落实语言教育任务的具体手段,是教幼儿学习语言知识,教幼儿学习语言形式,教幼儿学习语言运用技能的过程。

(1)语言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语言学习过程。语言教育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语言环境,它是有目的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语言环境,有明确的指向性。这种有目的性体现在各层各类的目标中,通过各项目标的实现,使全体儿童的语言都能得到同等的发展。

(2)语言教育活动是有计划的语言学习过程。其它非正式的语言学习是没有计划的、随意的,幼儿从中所吸收到的语言信息材料一般也是支离破碎的,对于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必然是不全面的。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是一种有计划的语言学习过程,这种“有计划”集中体现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3)语言教育活动是有组织的语言学习过程。语言教育活动是一种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的语言学习过程。在这种有组织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幼儿已有的语言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为幼儿提供新的语言经验,使幼儿通过学习,再次将新的语言经验转化为已有的语言经验。由此循序渐进,使幼儿的语言不断得到发展。

6.实地观察评价法和间接信息评价法、自我评价法和他人评价法各有什么优缺点?答:(1)实地观察评价法的优点是,全面、客观,具有鲜活、原生态的特征,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活动的本来面貌,可信度比较高。但实地观察评价由于组织评价要求的即时性,状态展现的短暂性,所以对评价者的时间、精力要求都比较高。

(2)间接信息评价法的语言教育信息材料具有可反复回放、重现的特征,能灵活地按照需要再现当时的活动情境,方便组织安排,可以用来不断的、多层次评价剖析,也便于深入研究、探索规律。但是由于信息资料均来自于间接,如被评价者由于某种原因,或者收集者的水平等问题,都可能会造成信息的失真,那就较难反映被评价真实的状态,使评价失去意义。因此,间接收集的信息尽量要求做到保持原貌,力求以最真实的状态呈现,使评价减少不必要的误差。(3)自我评价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场合的限制,简便易行,省

时省力,可以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操作,机动灵活,有利于发挥评价对象——教师的主体作用。缺点为,由于缺少外界参照系,不易进行横向比较,所以容易出现过高或过低的趋向,其结果的客观性较差。

(4)他人评价法的优点是,客观性强,有利于避免主观片面性;可信度较高,可避免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也有利于优秀经验的及时分享与推广。但对组织主持者要求较高,需要有专业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发挥好专业引领者作用。团体的研究氛围也十分重要,要求成员间能真诚合作,本着相互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而不是一团和气净说好话,或者故意找茬,鸡蛋里面挑骨头。他人评价法相对于自我评价法而言,比较化费精力和人力,故不大适宜频繁进行。

四、根据所给材料设计活动方案(共20分)

要求:1.设计应符合语言教育目标和幼儿年龄发展特点;

2.任意选择一种活动类型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可提炼“材料(2)”主题设计谈话活动或听说游戏方案,可围绕“材料(2)”设计讲述活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或早期阅读活动方案;3.方案结构完整,包含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

4.按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列出活动过程每一环节的要点。材料(1):中班儿童语言教育目标

第一,谈话活动。能集中注意力,耐心倾听别人谈话,不打断别人的话;乐意与同伴交流,能大方地在集体面前说话;能说普通话,较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学会围绕一定的话题谈话,不跑题;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不抢着讲,不乱插嘴;继续学习交往语言,提高语言交往能力。第二,讲述活动。养成先仔细观察,后表达讲述的习惯;逐步学会理解图片和情景中展示的事件顺序;能主动地在集体面前讲述,声音响亮,句式完整;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实物、图片和情景的内容;能积极地倾听别人的讲述内容,发现异同,并从中学习好的讲述方法。

第三,听说游戏。在游戏中巩固练习发音,正确运用代词、方位词、副词、动词、连词和介词等;能说简单而完整的合成句;能听懂并理解多重游戏规则;学习较迅速地领悟游戏中的语言规则,并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

第四,文学作品学习活动。喜欢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主动积极地参加文学活动;知道文学作品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的不同,进一步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学习理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感受作品的情感基调,能运用较恰当的语言、动作、绘画形式表现自己的理解;能根据文学作品提供的线索,扩展想象,仿编或续编一个情节或一个画面。

第五,早期阅读。能仔细观察图画书画面的人物情节、看懂单页多幅的儿童图画书的内容,增强预知故事情节发展和结局的能力;懂得爱护图书,知道图书的构成,有兴趣模仿制作图画书;在阅读过程中初步了解汉字的由来和汉字认读的规律,并有主动探索汉字的愿望;喜欢描画图形,尝试用有趣的方式练习汉字的笔画。

材料(2):小熊冒泡泡

小熊吉米嘴又馋了,他打开冰箱吃了起来,一会儿就吃了许多零食。吉米口渴了,他在冰箱里发现了很多瓶“超级汽水”。

一打开瓶子,汽水里就有很多很多泡泡冒了出来。吉米从来没喝过这样的汽水,一下子喝了好多瓶。

喝了“超级汽水”,吉米肚子里全是泡泡,他像大气球一样飘起来。

吉米从厨房飘到大厅,又飘上了楼梯。坏啦!窗户没关上,眼看就要飘出去了,吉米急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突然,吉米打了个嗝,肚子里的气泡从嘴里冒出来了,他不再往上升了。“嗝嗝„„”他又打了好几个嗝,肚子里的泡泡都冒出来了。吉米慢慢地往下降,又落到了地上。从那以后,吉米再也不敢一下子喝那么多“汽水”了。

(本题无统一答案,按所设计方案符合要求的程度酌情给分。)

要求:1.设计应符合语言教育目标和幼儿年龄发展特点(见试题材料(1));

2.活动类型应为文学作品学习、讲述活动、谈话活动、听说游戏活动、早期阅读活动中的一种;

3.方案结构完整,包含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

4.按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见所附材料)列出活动过程每一环节的要点。附:活动过程一般步骤

文学作品学习设计与实施的步骤:①初步感知文学作品;②理解体验作品经验;③迁移作品经验;④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

讲述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①感知理解讲述对象;②运用已有经验自由讲述;③引进并学习新的讲述经验。

谈话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①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②鼓励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③引导幼儿围绕中心话题逐步拓展交谈内容;④教师隐性示范新的谈话经验。听说游戏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①创设游戏情景,引发幼儿兴趣;②交待游戏规则,明确游戏玩法;③教师指导幼儿游戏;④幼儿自主游戏。

篇7: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

一、概念题(每小题4分,共16分J

1.科学教育

2.小实验

3.时代性要求

4.科学教育环境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____》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它全面地阐述了向学前儿童介绍自然的目 的、教材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和设备等内容。

2.科学区角活动的内容一般可分为下列几类:观察阅读类、------------

一、操作实验类、制作创造类。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纵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4.以认识冬季为主线,将科学教育中与之有关的内容集中编排,这是采用

--------------的方式选编幼儿科学教育内容。

5.在“不同衣料的服装”的活动设计中,有科学教育、美术教育和语言教育,这是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一-------------要求而设计的。

6.一-------------是指在幼儿园的室内、廊沿或活动室的一角,供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儿童收集的非生物及实验用品等的场所,是学前儿童开展区角科学活动的地方。

7.学前儿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对某一物体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对其质和量两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有较完整的认识,这种观察称为——--------------一。

8.一--------------的方法是指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运用低幼文学作品等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手段,以达到提高学前儿童科学素养目的的一种方法。

9.家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具有--------------、个别性、随机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10.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进展中,科学教育内容是基于学前儿童的——--------------来建构的。

三、单项选择题

1.科学的范畴极为广泛,我们把科学定义为:科学是关于()。

A.自然、思维和人类的知识体系B.思维、天然和社会的知识体系

C.自然、社会和人类的知识体系D.思维、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体系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是指()。

A.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B.科学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教育目标

C.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目标D.以上三项全是

3.渗透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包括()。

A.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偶发性的科学教育

B.集体性的科学教育、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其它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C.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偶发性的科学教育、其它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D.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其它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4.从各种水果、蔬菜、花卉中挑选出水果来,这种分类是()。

A.挑选分类B.感知分类

C.二元分类D.多元分类

5.不采用通用的量具,而是运用一些自然物,对物体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是()。

A.非正式量具测量B.正式量具测量

C.观察测量D.普通测量

6.“学习使用准确量具进行测量”,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

A.2~3岁B.3●4岁

C.4~5岁D.5~6岁

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原则是()。

A.科学性、启蒙性和系统性

B.科学性、启蒙性、系统性和时代性

C.科学性、启蒙性、系统性、时代性和地方性

D.科学性、启蒙性、系统性、时代性、地方性和季节性

8.用于科学教育的文艺作品范围很广,主要有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下例作品中不属于艺术作品的是()。

A.图片B.歌曲

C.谜语D.科普画册

9.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社会资源包括()。

A.物力资源、自然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

B.组织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天然资源

C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组织资源

D.组织资源、人文资源、物力资源、自然资源

10.专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不包括()。

A.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教育B.区角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C.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D.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四、问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科学活动中的材料应如何投放?

2.如何正确对待学前儿童的好奇好问?

3.请结合实例说明“做中学”对学前儿童的意义?

4.在进行区角活动的材料设计时,除了要求材料在性能上安全可靠外,还应考虑哪些因素?

五、设计题(共22分)

请用设计一份以《会变色的青蛙》为主题的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并对其中方法的设计进行说明。

试卷代号:250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1年7月

一、概念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实验的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

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

3.时代性要求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是指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科学素养的发展,由教育者创设、规划的一种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环境。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幼稚园的自然

2.科学玩具类

3.单元目标

4.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内容

5.整合性

6.自然角

7.长期系统性观察

8.文学艺术

9.潜移默化性

10.生活背景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D2.D3.D4.A5.A

6.D7.D8.C9.A10.D

四、问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1)材料的投放要有明确的主题并且紧扣具体活动目标;

(2)投放材料难度形成一定的层次;

(3)投放材料的开放性;

(4)同种材料与多种材料的灵活运用。

2.对于学前儿童的这些问题,始终应该持鼓励、支持的态度,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1)直接回答;(2)引导思考、鼓励探索;(3)指导阅读,(4)启发联想;(5)留下期待。

3.(1)以儿童的好奇心为基础,从日常生活出发,更好的了解自然界;

(2)带着问题做实验,探究性的学习的方式,帮助儿童自己建构科学知识;

(3)促进儿童语言发展与人际交往。

4.(1)材料的探索性;(2)材料的新颖程度,(3)材料的易理解性,(4)材料的丰富性I(5)材料的层次性。

五、设计题(共22分)

1.格式正确(2分)。

2.目标(4分)、内容(4分)、活动材料与环境的设计(4分)、过程(4分)。

3.目标设计的理由(4分):

(1)了解儿童已有的经验;

篇8: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试题及答案

1 对学前儿童开展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1.1 美术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目的

首先是为了提高学前儿童的美术素养。儿童的美术素养关系着他们对生活环境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和欣赏, 关系着他们对美术作品创作中的想象和展现, 关系着他们对美术作品创作的表达和评判, 成为他们感知美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 开展美术教育非常必要。其次是对儿童进行美术启蒙。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具有启蒙意义, 可以使儿童对美术产生兴趣, 并通过美术展现自己的思维和感情。这一阶段的美术教育决定着儿童对美术的喜爱程度, 及其以后从事美术专业学习和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是基础性的美术教育。再次是为了明确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目标首先要向教育总目标看齐, 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 使儿童建立自信, 形成合作、友好、团结的意识和能力, 促进他们的全方位发展。另外, 还要注重儿童美术素质的培养, 如感知并发现生活中的美, 可以在美术活动中获得快乐的情感, 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美术活动, 抒发自己的感情, 认识美术工具并掌握其基本用法。

1.2 学前儿童开展美术教育的作用

儿童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成长》中指出:“美术教育并不是教人画画, 通过造型训练, 促进人健康成长。”可见, 美术教育对学前儿童的作用是综合性、全方面的, 不仅局限于向幼儿传递美术知识, 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人生教育, 让他们学会欣赏, 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培养健康的人格, 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1) 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

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发现美和欣赏美, 而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 对于培养幼儿的美感, 使他们形成审美观具有重要作用。学前儿童对美的感受具有直观性, 虽然他们的认识还比较肤浅, 但是已经具备了审美感觉。他们喜欢色彩艳丽、造型夸张的事物, 为此, 我们可以利用周围的生活环境来启发他们对美的欣赏。如带领孩子们到郊外放风筝, 教给他们堆雪人, 带他们捡落叶做标本等, 利用自然界的事物为他们营造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 让周围事物的美感化学生, 让他们对美更感性, 并通过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让他们把美的体验和感受表达出来, 如绘画、拼图等, 让他们在快乐中创造美好。

(2) 培养幼儿的自然个性。

赫伯里德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 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教育可以直观展示幼儿的心灵感受, 培养幼儿的个性, 通过这种直观的视觉艺术让儿童在快乐中感受成功, 可以说, 美术教育为幼儿提供了最佳的表现自我的形式。幼儿的思维简单, 他们总能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绘画内容丰富, 虽然绘画的线条不规则, 甚至画面凌乱, 但却准确表达了他们的想法和对事物的爱憎分明。绘画中倾注了儿童的感情, 面对自己的绘画总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虽然大人不一定能看懂, 但是这是他们内心的直接表达。所以, 我们要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用儿童的眼光去欣赏美, 多鼓励孩子进行创作, 不要给他们规定条条框框, 深究其画的质量, 相反要从他们的创作中发现美, 这样, 他们才能更自信、更快乐。

(3) 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对于儿童来说,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技艺高超的艺术家, 而是要引导他们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每个儿童都是充满天真和童趣的, 都具有得天独厚的创造才能, 他们好奇心强, 对于每个事物都能问几个为什么, 总的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一, 积累创作素材, 总结经验教训。幼儿的美术表现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 通过创造条件, 构建有利的学习环境, 可以让幼儿积累更多的创作素材、总结更多的经验教训, 如绘画的主题是花时, 提前让他们进行观察, 讨论花的颜色、形状、种类, 从而在绘画中更好地展现出来。二, 营造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鼓励儿童把看到想到的事物描绘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创造力就会逐渐丰富起来。如先让他们听一段欢快的儿歌, 然后再让他们进行绘画, 有的描绘田野, 有的描绘天空, 有的描绘森林。可见, 幼儿的想象就在绘画中体现出来。三, 鼓励合作绘画。合作绘画的作品不仅是儿童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而且可以让他们借鉴其他人的创作手法, 积累创作经验, 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实现优势互补。因为同龄人更能理解同龄人的想法, 而且记忆深刻, 也更容易应用于创作。四, 不轻易打扰儿童的创作。在进行美术绘画时, 教师总是担心他们不会画, 就拿起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解说, 试图开启幼儿的想象力, 但是这样做不仅对儿童不利, 反而会适得其反, 因为有很多孩子也许正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 被教师打断后, 想象的思维很难继续, 也就是说孩子的创造力被我们毁灭了。因此, 要给他们充分的自由, 在绘画中慢慢摸索和感受。

(4) 完善幼儿的人格。

美术教育为儿童的人格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对于他们来说, 绘画是一种欢快、愉悦的游戏, 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可以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或者失落的伤心, 使他们的心情变化和心理感受通过绘画表达出来, 这样的感情宣泄对他们的心理具有调整作用, 有助于使他们调整不良心态, 调整好心情, 积极地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中来, 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困难。

2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

纵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 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美术教育是提高儿童艺术品位的有效课程, 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下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2.1 教育目标方面

在美术教育的目标方面, 存在两个方面的误区, 一方面是把美术教育看做传授技艺的教育, 认为孩子们只要画出一幅图画或完成一个拼图就算完成了任务, 过于注重孩子的技能培养, 把技巧的掌握当做主要任务, 毕竟玩儿是孩子的天性, 不能过早地把他们束缚在技能掌握的牢笼中。另一方面是忽略了美术教育的本质, 单独把它作为德育的手段, 美术教育没有形成独立的教育体系。美术教育本身是一个功能多面的教育系统, 对儿童实施德育是其一个方面, 但不能忽视其本质功能, 即培养儿童的欣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帮助他们用美的视角来看世界。

2.2 教学内容方面

在儿童创作的作品当中, 无论是形态各异的动物形象, 还是动作各异的人物形象, 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带有明显的模仿倾向。当然, 儿童把认识到的事物转化到自己头脑中, 再通过画笔表现出来, 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和家长往往会起到反作用, 通过语言或动作暗示强硬地把他们的想象毁灭, 让他们朝着自己引导的方向发展, 这样, 儿童的模仿能力增强了, 但是他们的思想却被禁锢了, 丧失了探索的兴趣。

2.3 教学方法方面

在教学方法上, 灌输教育仍然占主要地位, 美术教育中, 教师总是陈列出图画或图形让儿童模仿, 稍有不足就会对他们进行纠正, 导致最终培养出的学生的思维都是一个模式, 没有自我的创造和想象, 磨灭了孩子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3 对学前儿童实施美术教育的探索

3.1 全面培养儿童的审美心理

美术教育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为儿童提供充分的审美体验, 完善他们的审美心理构建, 审美心理是通过系统的结构方式来让人们接受, 最后沉淀到人们的心理形成审美结构的整体系统。美术教育有助于儿童形成系统化的审美感知, 熏陶他们的艺术情操, 在审美的环境和实践中发展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成为创造美的人。从这种角度来说, 美术教育就是一种塑造美、创造美的教育, 对于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

3.2 以美术教育活动为原则, 系统设计美术教育活动

在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活动中, 美术教育常常没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研究分析发现其原因在于对其教育实质认识不充分, 把美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割离开来, 如常常关注绘画内容的丰富与否和主题的鲜明程度, 而忽视了对教学手法的掌握, 常常用模仿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 造成儿童的思维陷入程式化的僵局。在对幼儿进行的美术教育中, 要始终注意把形状、颜色、构成等基本要素作为教育的中心, 培养他们的认知和感觉把握, 增加对绘图表现力的经验。

综上所述, 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是, 教会他们热爱生活, 善于发现美和创造美, 形成健康的人格, 充实全面地发展。美术绘画已经成为儿童表达感情的一种语言, 就像一面镜子一样, 他们的每一个作品都折射出内心的愿望和情感。因此, 教师要善于利用美术教育把握儿童的心理状态, 不能以成人的角度来看问题, 一味地引导孩子们模仿, 这样只会使他们丧失创造力和自主性, 应该给他们更多发挥天性的机会。教师要多注意绘画中所传达出的信息, 然后利用这一手段, 对儿童进行教育, 通过美术教育的技能教育和积极意义的发挥, 使儿童们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摘要:美术教育是幼儿理想的美好展现, 随着幼儿美术教育改革的进行, 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清晰地认识这些问题,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才能使美术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从在学前儿童教育中开展美术教育的作用出发, 结合当前的教育现状, 对如何改善美术教育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张育文.幼儿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现状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 2011.

[2]袁芳芳.基于幼儿园健康教学的教师有效提问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1.

[3]陈梵娅.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适宜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篇9: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从幼儿实际的涂画行为和过程上看,涂鸦是(C)的画线活动。A.有意识

B.表达思想

C.没有表现意图 2.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A)。A.弗兰兹.西泽克

B.福禄倍尔

C.皮亚杰

3.幼儿审美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B)。

A.完形性

B.主动性

C.情感性 4.在手工教学的构思过程中,“(C)”和“因材施艺”是两大基本原则。

A.废物利用

B,物尽其用 C.因意选材 5,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A)。

A,对话

B.讲述

C.临摹

6.(C)需要进行制版、印制后才能最后完成作品,所以兼有绘画、设计和制作的特点。

A.油画

B.水彩

C.版画

7.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能力上相差很大,而不同类型的绘画使用的工具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幼儿的能力选择合适的绘画种类,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低年龄段的幼儿宜用硬笔,不宜用(C)。

A.油画棒

B.铅笔

C.毛笔

8.(A)深刻揭示了美术与道德的关系,他说:“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A.鲁迅

B.陶行知

C.蔡元培 9.在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B)两个方面。

A.教师的教学效果

B.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C.天赋

10.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C)、幼儿有初步想象作 画的习惯。

A.教师仔细具体地指导

B.家长给以提示帮助 C.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

12.手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弄清(原理)和步骤,以帮助儿童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13.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教师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 互交流。

14.卢梭将感觉经验看做是对儿童进行(智育)的前提。

15.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欣赏、绘画和(手工)三大方面。

三、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6.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有哪几个方面? 答: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手的控制能力;第二,对工具和材料的理解与运用;第三,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及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认识与使用。17.如何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观察? 答:(一)选择可供学前儿童欣赏感知韵对象。美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来自现实生活身 并且经过创作者亲身体验过的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重要得多。

(二)注意感知内容的科学性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感知不同于科学活动中的感知。科学活动 中感知的目的在于观察客观事实,形成科学概念,强调的是“真”。

(三)注意感知过程中方法的合理性,艺术知觉主要是完形知觉和超完形知觉,对部分的感知是为艺术整体服务的。

(四)注意感知过程中语言的引导性。

18.陈鹤琴先生的“刺激一反应”说的内容是什么? 答: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喜欢画图,并不是内心有一种天赋的冲动,而是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在他脑子里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于是他借画图表达出来。”陈鹤琴先生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正确的。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投有外部事物的刺激,就不会有心理活动的内容。外部事物的刺激是儿童绘画的本源。

19.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有哪几个方面的注意点? 答:第一,活动目标要关注幼儿的发展。一方面,活动目标应适应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符合他们美术学习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另一方面,活动目标应把他们在他人的帮助下能达到的水平,即把促进幼儿的发展作为落脚点,为幼儿创造最近发展区。

第二,活动目标要注意整合性。这种整合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活动目标要考虑幼儿的认 知、情感、技能等多方面的整合;二是活动目标要考虑美术与其他教育领域的整合。

四、论述题(共30分)20.试述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中如何创设有效的环境(物质与心理环境)? 答: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萌发了审美心理。这时的儿童有了审美心理结构的雏形,即优美形 态的审美态度,对优美事物的偏爱和识别优美物体的审美敏感性及相应的美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时,要注意欣赏环境的作用:

第一,走进自然,激发、培养幼儿欣赏的兴趣。教师可让儿童走进自然,接触身边的美的事物开始,如欣赏柳树的婀娜多姿,感受松树的沧桑挺拔观赏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花朵,在各种随机的或专门的美术欣赏活动中,培养儿童对欣赏活动的兴趣。

第二,布置多样而优美的环境。在儿童生活和受教育的场所,为儿童刨设优美的环境,可以对儿童进行美的熏陶和感染,使其经常感受环境中的美。

幼儿园环境的设计要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更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环境美化包括室 内与室外环境的布置。室内环境的设计,除了让儿童具有足够的恬动空间以外,应在室内可利用的空间中作多种装饰,展示各种图片和儿童作品。在教学楼的过道、楼梯边的墙上可陈列幼儿的创作作品和名画复制品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专设一间幼儿美术活动室。

环境布置在色彩和形式上要有儿童的特点,应做到整洁、温馨、活泼及儿童化,使之成为花园和乐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儿童的情绪。环境设备力求实用、美观、整洁、有序。儿童在多样而美观的环境中,能随时观察各种事物,或动手操作,这有助于提高其对美的欣赏力和审美能力。教师也要有意识地用一些优美的语言感染他们,如对自然景物、美术作品带有感情的艺术性描绘,让幼儿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学习。

试卷代号:2506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试题 2015年1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之一是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和(A)。

A.手的控制能力

B.作画灵感

C.绘画能力

2.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造型美术教学方法主要是摹仿采纳经由日本传来的福禄倍尔以造型性游戏和(B)为主的教学模式。

A.绘画欣赏

B.手工制作

C.雕塑雕刻

3.1923年幼儿教育家(B)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A.张雪门

B.陶行知

C.陈鹤琴

4.(C)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目标中需要引导儿童学习深浅、冷暖颜色的搭配,并初步学习根据画面的需要,恰当地使用颜色表现自己的情感。

A.2—3岁

B.3—4岁

C.4—5岁

5.儿童的审美情感具有(C),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那种情感带入其他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

A.外显性

B.直觉性

C.弥漫性

6.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 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A)、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

A.装饰阶段

B.兴趣阶段

C.游戏阶段

7.(B)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目标是在折叠、粘贴的基础上.,开始接触工具。

A.2—3岁

B.3—4岁

C.4—5岁

8.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涂鸦”期、“象征”期、(A)。

A.“概念画”期

B.成熟期

C.形象期

9.(B)是给生活中的某些日用品、工艺品的表面装饰上图案纹样,使它更加美丽、引人喜爱。

A.写生画

B.装饰画

C.临摹画

10.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B)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

A.兴趣

B.年龄

C.能力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绘画的题材是指创作者在生活中形成的,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进行选择、改造或想象而进入作品的一定(生活现象)。

12.探讨美术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必须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运动中进行。为此,加达默尔提出了“(解释学循环)”的方法。

13.(写生画)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进行描绘,可以使幼儿自觉地去注意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帮助幼儿提升观察能力和专注能力。

14.阿恩海姆以(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认为感知力是从整体到局部,通过一个知觉分化的过程发展而来的。

15.陶行知曾提出幼稚园应实施和谐的(生活教育),反对对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封建传统的教学方法,他的思想对当时的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6.开展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需要作哪些准备? 答:第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确定绘画的种类、内容。如低年龄段的幼儿宜用硬笔,不宜用毛笔。

第二,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计划,目标要明确,考虑要周密。

第三,准备必要的工具、材料。要根据教案准备相应的工具和材料。

第四,如有必要,准备相应的范画、写生实物等。

17.4岁~5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有哪些? 答:4岁~5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能较熟练地使用合适的工具,具有一定的立体造型的想象力和制作能力。

●引导儿童较熟练地使用和选择手工工具和材料,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意愿。

●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点状材料拼贴物象,表现简单的情节。

●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技法将纸折出物体的各个部分,组合成整体物象。

●引导儿童学习用目测的方法将纸等面状材料分块剪、折叠剪,拼贴平面的物象或制作立体的物象。

●引导儿童学习用拉伸的方法并配合其他泥工技法塑造结构较复杂的物象,表现其主要 特征和简单细节。

18.在对话法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哪几点? 答:一是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儿童有自己的探索。

二是教师自己要首先学会与文本进行对话,并做好儿童与文本之间的“审美期待”的中介。

三是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机会,扩大他们的视界。

四是教师要为儿童创设利用多通道感受、体验的条件和充分的时间。

五是教师要引导儿童学会提问,并能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19.教师引导儿童进行泥塑活动时应注意哪些? 答:第一,教师自己要了解泥塑活动中所使用的粘泥、橡皮泥和面团的特性。

第二,彩塑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因而,在幼儿园大班时,教师可引导儿童对自己制作的泥塑作品进行着色描绘以美化作品。

第三,教师在评价儿童的泥塑作品时不应把重点放在追求作品的精确与细致上,而应注重儿童泥塑操作的过程及作品整体的稚拙感。第四,妥善处理儿童的泥塑作品。

四、论述题(共30分)

20.简述儿童对色彩的选择和描绘的特点。

答: 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元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涂抹阶段、装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

幼儿用画笔描绘事物的初期,不大考虑画笔的色彩,用什么都行,这时的画一般都是单色的,经常能得到什么颜色的画笔,画中就更多地出现什么颜色。渐渐地,幼儿对一两种色彩产生喜爱或讨厌的情感,于是开始更多地选用自己有好感的色彩,而拒绝用他们不喜欢的颜色。

经过一个阶段的玩色和较单调地运用色彩之后,幼儿对颜色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于是,进入色彩运用的第二个阶段。这时,他们对色彩产生极大热情,喜欢的色彩多起来。此时,幼儿对色彩的运用,没有再现或表现的意图,主要是满足个人美感的需要,有明显的装饰性。幼儿对色彩的美感主要取决于各种色彩的知觉特征与个人性格气质特征之间的关联。

约幼儿期末,第三个阶段开始了。有些幼儿会前发出表现事物的客观颜色的愿望,也就是说,一些幼儿有了再现物体固有色的想法。但在那些大量的不用固有色,并不影响表现的真实性的情况下,幼儿还是尽其所愿地给形象施色。有大量的事物可供幼儿装饰和美化,满足他们的美感需要。

上一篇:雇主推荐信,留学下一篇:论文评审稿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