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总结

2024-05-16

x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总结(通用8篇)

篇1:x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总结

韩家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流动人口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总结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方案,我社区服务中心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部门始终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原则,使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整体推进,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流动人免费服务总体状况

1、截止目前,我社区服务中心办流动人口总数为146人,流入人口 146人,孕产妇 9 人,高血压患者3人,儿童 8 人。

二、流动人口免费服务内容

1、我社区工作人员上门与他们联系服务,为他们一一讲讲解,宣传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的指导思想,让他们拥有了解及享受的权利与义务。

2、对辖区内流动人口中6类重点人群依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进行服务管理,并为辖区内所有人群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

3、开展适宜流动人口参加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利用现代QQ群,手机信息,电话,宣传折页、志刊等宣传模式。加强与流动人口互动,取得了明显的宣传教育效果。

篇2:x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基本、逐步均等、有序推进”的原则,积极推行“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不断巩固和完善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既保障了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又充分发挥了流动人口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能动作用。

一、流动人口特点及均等化服务的重点内容

流动人口是一个特殊群体,正值年富力强和生育旺盛期,流动性大,多数居住和工作条件差,对避孕节育、妇儿保健、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等健康服务需求较高。

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实施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需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健康档案,为辖区居住6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健康档案,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二是开展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提高流动人口健康素养,引导流动人口更好地接受服务;三是加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为辖区内居住满3个月的0-6岁流动儿童建立预防接种档案,对入托入学流动儿童严格查验预防接种证;四是落实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控措施,对建筑工地、商贸市场、生产加工企业等流动人口密集地区,加强传染病监测工作,及时处置传染病疫情,切实落实流动人口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的免费救治政策;五是加强流动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管理,为流动孕产妇和儿童建立保健管理档案;六是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

二、信陵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做法

(一)基本情况。

共有流动人口5044人,其中流入人口1198人,流出已婚育龄妇女1296人,流入已婚育龄妇女304人。

(二)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信陵镇成立了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 “政府领导、卫计牵头、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将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纳入镇党委、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同时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建立出租房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登记、合同管理、联系通报、一岗双责等制度。

二是明确目标,强化责任。信陵镇党委、政府按照“共聚一地、共建家园、共保平安、共创繁荣”的指导思想,将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实行责任合同管理,层层签订责任书;为实现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到位率达到85%的目标,党政领导对所联系的社区、村委会实行“一岗双责”,社区、村委会一把手对本社区、村委会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负总责。

三是摸清底数,综合治理。准确掌握目标人群,建立流动人口月报机制,信陵镇依托村(社区)和属地管理单位,建立流动人口登记册,及时掌握人口信息,真正做到 “人来有登记,人走有注销”,让管理不留漏洞、服务不留死角。实行多部门协作和综合管理服务,全镇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使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来。

四是注重宣传,强化服务。通过发放宣传画、宣传单,组织宣传车,办宣传专栏,开展社区文艺活动等形式,广泛进行卫生计生政策和健康知识宣传。镇卫计办联合信陵镇卫生院、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深入开展优质服务,让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真正享受到“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同关爱”四同服务。

(三)工作成效

2016年,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取得了以下成绩。

一是为流入6个月以上的人员建立流动人口健康档案1019份;二是对流入6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员开展健康教育,覆盖1019人;三是为流入3个月以上儿童预防接种150人;四是落实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控措施;五是加强流动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管理;六是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全年免费生殖健康检查296人,生殖健康优质服务率85%以上;七是定期开展专项清理清查,今年共开展2次流动人口专项清理。32个村(社区)和104个属地管理单位分别组织专班入户调查、登记、验证,按照社区(村)不漏组(单位),组、(单位)不漏房,房不漏人的要求清理清查流动人口,建立信息台帐。

三、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一是流动人口信息采集难。流动人口流动性大,目标人群与实际常住流入人口有差距,今年虽然开展多次专项清理清查,但由于流动人口构成的复杂性、从业行为的随意性及居住环境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给及时、准确地掌握流动人口信息带来困难;同时流动人口的入户调查,存在着门难进、人难见、话难谈的现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人员由于入户宣传常吃“闭门羹”,存在着畏难情绪,工作难以深入;对于流动人口是否持有《婚育证明》,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和制约措施,尚未真正把住关口,大多数流动人口在离开户籍地前未主动到户籍地乡镇(街道)办理《婚育证明》。

二是流动人口健康意识薄弱。流动人口年龄结构普遍比较年轻,整体上比较健康,认为建立健康档案、接受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对上门服务的工作人员不配合。

三是齐抓共管未能到位。推进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涉及户籍地、居住地、用工单位、房东等多方主体和卫计、财政、公安等多个部门,关系复杂,需要部门配合和社会力量的支持;虽然对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实行了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综合服务的工作机制,但部分干部和本地市民对“均等化”工作认识不够,不理解,同时对协同部门没有有效责任追究手段,实施工作中尚未真正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综合服务的良好格局。

四、推进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搭建服务平台。一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二是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公平正义;三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的开展,可以缩小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之间在公共服务上的差距,从而化解、缓解、消除一些社会矛盾,体现公平正义;通过搭建服务平台,为流动人口提供与市民一样的均等化服务项目和内容,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不仅对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意义重大,对推进整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先导性的意义。

(二)整合信息资源,推动信息共享。健全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卫计、统计、公安、人社等部门资源,建立统一的全员流动人口信息采集、更新和动态管理机制,开展流动人口变动趋势的预警监测和综合分析,全面掌握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同时依托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整合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建立健全相关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相关信息系统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系统,逐步实现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公共服务信息跨地区、跨部门的互联互通、共享应用。

(三)抓好综合服务,落实齐抓共管。加强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与户籍管理、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政策衔接和制度协调,进一步完善均等化服务相关公共政策,形成部门合力,协同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

(四)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宣传教育。依托社区,配齐配强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员队伍,加强业务素质和技能培训;通过制订科学的人才引进和后续培养计划,抓好各级人员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训,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夯实基层基础;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强化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流动人口对均等化服务的知晓率;同时积极开展关爱流动人口的主题宣传服务活动,普及法律知识和健康知识,让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同享一片蓝天。

所有流入人口都可以享受到和户籍人口一样的“12+1”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即: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12项免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服务。以创建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街道为契机,以服务为抓手,融合计生工作网络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了一系列大型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 201 年6月9日下午

活动地点:村卫生所门口

活动形式:咨询、发放宣传单

活动主题:201 年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咨询宣传活动

主题:“关爱流动人口,促进全民健康”

组织者:

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协办单位:

村卫生所

参加人员:

接受健康教育人员类别:村外来流动人员 接受健康教育人数:75人

健康教育资料发放种类:25种宣传单各75张;健康教育处方:6种各75张。

咨询内容:

向受教育人解答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内容、政策、好处、免费项目,以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问题与常识

宣传单内容:

1、《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宣传资料—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问答》1套24张,2、《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 健康教育处方内容:

1、《健康生活方式》

2、《中医身体健康的十大标准》

3、《高血压病中医药保健》

4、《心脏的中医药保养》

5、《高血压》

6、《糖尿病》

活动小结评价:

通过本次咨询及发放宣传单宣教活动,约为75名

村外来流动人员解答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均等化的含义,重要性、对流动人口的好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常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个项目的问题,并免费测量血压;向每个受教育人发放了宣传单《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宣传资料—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问答》1套24张,《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1张;健康教育处方6种各1张。通过本次咨询和发放宣传单宣传活动,让受教人了解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常识、意义与重要性,均等化的含义、意义、对流动人口的好处等。通过宣传,提高了受教育流动人口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知晓率,增强了受教育育流动人口主动参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自觉性、主动性。对扩大我镇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力、覆盖面,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我镇群众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关注度、知晓度和满意度,全面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促进全民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达到预期的目的。由于时间紧张,宣教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将利用计免门诊宣教阵地,针对外来流动儿童家长,继续开展宣教活动。

填表人(签字):

负责人(签字):

篇3:x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总结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抽取广州市越秀区和番禺区、东莞市塘厦镇、佛山市禅城区、珠海市香洲区、惠州市惠阳区、深圳市盐田区、中山市南海区等8个样本区(镇),分别对样本地区15岁以上常住人口进行调查,每个样本地区调查户籍和流动人口各200名。

1.2 流动育龄妇女的界定

流动育龄妇女纳入对象为在广东居住一个月以上、年龄在15~49岁的妇女、主要以务工经商为目的的流动人口,不包括旅游、探亲、求学、出差、疗养、培训等目的人群,外籍人员不属于本研究范畴。

1.3 方法

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采用街头偶遇的方法,组织专业人员赴现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内容调查人口基本情况、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基本公共服务获得情况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 600份,回收4 340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7.50%。共调查2 193名流动育龄妇女,2 147名户籍育龄妇女。在调查的所有流动育龄妇女中,有59.2%为省外流动人口。流动育龄妇女年龄在15~48岁间,平均年龄31.2±6.1岁;户籍育龄妇女平均年龄32.7±6.0岁。流动育龄妇女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总调查人口的38.5%;已婚者居多,占94.3%。见表1。

2.2 流动育龄妇女公共卫生服务获得情况

流动育龄妇女中有医疗保险的比例为75.8%,低于户籍育龄妇女的92.2%。在过去的一年中,享受过免费体检的比例为57.1%;接受过健康知识教育、得到过免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享受过免费计划生育的比例分别为71.5%、88.0%和57.6%,均低于户籍育龄妇女。在参保的流动育龄妇女中,以参加户籍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见表2。

2.3 流动孕产妇保健服务获得情况

90.0%的流动孕产妇在怀孕期间会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低于户籍孕产妇的93.4%;流动孕产妇在怀孕期间,接受过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培训的比例为69.8%,户籍孕产妇为76.0%;在整个孕期,1.3%的流动孕产妇没有接受过孕期检查,接受过5次以上检查的比例为76.5%,低于户籍孕产妇的89.2%;35.5%的流动孕产妇产前检查费用全部由个人支付,远高于户籍孕产妇的8.7%;流动孕产妇中接受过产后访视和42天内健康检查的比例分别为60.3%和78.0%,均低于户籍孕产妇。见表3。

[n(%)]

[n(%)]

2.4 流动育龄妇女对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满意状况

流动育龄妇女中有36.8%的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印象不错,有34.5%的人认为很好;对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有41.7%的人认为很好,36.2%的人认为不错,均高于户籍人口。有1/3的流动育龄妇女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宣传工作感到不满意或者一般。有61.6%的流动育龄妇女和64.9%的户籍育龄妇女对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表示满意。见表4。

3 讨论

有报道显示,从1982年至今,全国女性流动人口规模呈快速上升趋势。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国女性流动人口仅358万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达到949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达到4910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女性流动人口已达总流动人口的1/2,约为1.05亿[4]。珠三角地区是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流动性比较大,管理困难,在公共卫生服务享受方面和户籍人口还是有一定的差距[5]。另一方面,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在年龄结构、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所以,卫生部门在制定宣传计划和提供相关服务时应根据她们的不同需求和特征有所侧重,相关部门对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知识的提供也应该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并针对不同人群心理特点来提供服务形式[6]。75.2%的流动育龄妇女参加医疗保险,且大多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余参保率较低,流动人口的参保率低于户籍人口,可能是由于流动育龄妇女大多数比较年轻,自认为比较健康[6]而不注重身体方面的保健。另外,根据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农民在户籍地缴纳保费后必须在当地就医和报销。因此,流动人口实际上很难享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真正益处[7]。从享受过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孕产妇保健服务的比例来看,流动育龄妇女均低于户籍育龄妇女,这可能与我们的服务宣传方式、服务形式有很大关系,流动人口居住场所和工作地点相对变化较大,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服务方式相对局限和固定。产前检查的次数、接受母乳喂养等相关培训次数,流动育龄妇女均低于户籍育龄妇女,也与流动育龄妇女相对文化程度较低,意识上不够重视有关。产前检查费用的自费比例,流动育龄妇女高于户籍育龄妇女,这可能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意识薄弱、计划外生育现象普遍存在有关系。流动育龄妇女对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整体满意情况以及宣传咨询等工作满意情况较户籍育龄妇女高,这与流动育龄妇女人群文化水平较低,与较低的接受服务的比例有关。另外,根据调查结果,对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能明确表示满意的调查人群不到60%,这提示基层计划生育机构和卫生机构应该在自身服务态度、服务技能、服务环境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查找问题,进一步提高综合服务质量,提高群众满意度。

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珠三角地区流动育龄妇女在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与户籍育龄妇女有较大的差距,这也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薄弱环节,需要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以及加强流动人口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工作。此外,流动人口所患疾病主要是一些常见病、多发病[8],其中大部分都可以在基层得到解决,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改变以往不够完善的工作形式和方法[9],在女性员工较多的企业,以及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和密集的地区开展公共卫生和生殖健康等工作的宣传和指导,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最终实现流动育龄妇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10]。

参考文献

[1]王伟,任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与实施策略[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6):58-60.

[2]邢海燕,李海玉,高向华,等.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3(27):201-204.

[3]朱晓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进展和对策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

[4]中国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EB/OL].[2015-01-02].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

[5]周学馨.流动人口生殖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143):523-527.

[6]罗阳,廖昕宇.流动育龄妇女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5,28(8):24-26.

[7]胡洋,李孜,陈慧文.深圳市宝安区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需求状况与服务可及性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6,19(8):19-21.

[8]韩优莉,李力等.北京市某区流动人口妇女参加医疗保险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308):49-51.

[9]杨爱珍.依托社区加强流动人口中妇女儿童保健管理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0,15(308):484-485.

篇4:x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总结

关键词: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筹资机制

中图分类号:C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6)04-0034-11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6.04.004

中国的户籍制度,催生了特定的“流动人口”概念,同时,很多政策和管理系统的建构也以户籍制度为依据。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流动人口面临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均等享受、社会融合等现实需求。在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改革进程中,政府关注到了流动人口的服务筹资问题,采用了以常住人口为基数核定筹资总额及责任分担的筹资政策,对解决常住流动人口(指纳入常住人口统计口径的非本地户籍人口)服务均等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目前,短期流动人口筹资政策仍有欠缺,不利于服务的均等利用,阻碍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进程。

筹资政策是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基石。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财政收入增速的逐步放缓与民生支出需求持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如何优化筹资机制设计、提升筹资政策安排的有效性,对加快实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且紧迫。本文期望通过对流动人口及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现状的梳理,分析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政策中存在的缺陷或可改进的空间,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相关体制背景,提出完善我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难题,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均主要致力于分析制约流动人口公平利用公共服务的障碍与解决机制。

由于人口管理制度的根本差异,国外一般没有“流动人口”这一概念,与之特征相近的人口概念是“不规则移民”(Irregular migrants)和“非登记移民”(Undocumented migrants),相关研究主要是对其享受卫生服务权益的障碍及解决机制进行调查和研究。如:克里斯塔(Christa)等研究了欧洲非规则移民的精神健康服务的供给问题,认为供给资源不足是非规则移民享受精神健康权益的主要障碍。德沃林(Dauvrin)等201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非登记移民即便是在不同的医疗体系中,在享受医疗服务方面也面临着大致相同的障碍,包括:沟通、文化上的误解、转诊困难、医疗服务延误或中断等。詹森(Jensen)等基于对急诊医生的调查则发现主要障碍是缺乏以权益保护为基础的政策。在筹资责任配置方面,为减轻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外部性对地方政府供给积极性的影响,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在财政体制中均表现出了支出责任向上层政府集中的特征。如美国针对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出台了专门的帮扶政策——始于1966年的“流动教育计划”(Migrant Education Program,MEP)。联邦政府依据各州实际吸纳的流动儿童数量拨付经费,即各州获得的拨款数等于其流动儿童数量占全部流动儿童的比重乘以联邦拨款总额。

在我国,研究者一般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主要障碍归纳为户籍制度、管理机制不健全和服务投入不足等方面。还有一些研究进一步从现有的公共卫生经费转移支付制度的制度缺陷角度,探讨了其对公共卫生服务非均等化造成的影响。但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均等化,其实质是财政问题。对此,蓝相洁等也持相同观点,认为财政保障是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因素。甘行琼等的研究发现,面对巨大的公共服务支出压力,地方政府确实存在依据户籍供给公共服务的倾向,流动人口受到歧视。而要化解地方政府面对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压力,必须先解决人口流入地财政压力加剧和人口流出地相对受益的财力失衡问题。对此,候建明认为要想使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获得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公共服务,必须逐步把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贾婷月也认为在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分担中,人口流入地政府承担更大的筹资责任是较为公平的制度安排。而乔俊峰则认为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等受益范围跨区域的公共服务,无法由某一地方独立提供,应明确为中央事权,由中央承担支出责任。

归结起来看,国内外的相关文献都认识到流动人口无法享受到与户籍人口同等公共卫生服务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财政保障機制。特别是国内的研究者结合我国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供给的实际情况,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支出责任划分,加强地方政府投入力度等方面提出了筹资政策的完善建议。但是,现有文献没有能够清晰回答筹资依据扩展为常住人口后,已经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的流动人口公平利用公共卫生服务的制度障碍是什么,如何通过政府支出责任的重新配置和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将非常住流动人口纳入经费保障范围并促进经费的高效利用。有鉴于此,有必要结合我国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入分析现有筹资政策制约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进程的制度性原因,结合国际成熟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可操作的优化建议。

二、我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政策现状

流动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改革要求,对我国现有的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政策和供给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等新特征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内容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流入地政府产生了巨大的资金筹集与服务体系建设的压力。近年来,国家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的目标出发,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筹资与供给体系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资金拨付依据实现了从户籍人口到常住人口的转变,将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纳入了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筹资标准和服务内容上的同等对待。但是与常住人口相比,短期流动人口在健康教育、孕产妇保健、儿童免疫接种等的服务利用方面明显不足,其中,筹资机制不健全导致的流动人口卫生管理跨地区协调机制不健全、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机构资源不足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nlc202309081015

1.公共卫生服务筹资责任划分的依据

在我国人口管理实践中,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区满特定时间(我国统计口径以半年为界限)的人群,它是目前我国核定公共服务筹资、计量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任务的依据。

本文基于常住人口的实际管理口径,进一步把流动人口区分为常住流动人口和短期流动人口,前者在流入地目前已经纳入常住人口管理,而后者则尚未纳入常住人口管理。短期流动人口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从户籍地到流人地时间不足半年的,其公共服务筹资和管理任务还在户籍地。二是从户籍地流出半年以上,但由于频繁更换流入地,按目前的常住人口统计口径,可能出现“两头落空”的情况,也就是流出地按常住人口统计时已经不包含这类人员,在流入地又没有达到常住人口统计标准。三是在流入地实际居住时间超过半年,但未按规定办理登记,未纳入当地常住人口管理。由于目前的政策实践是以常住人口为基数核定和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筹资责任,上述第一种情况导致筹资地与服务对象实际所处地点不一致,而后两种情况也许导致了筹资空白点。

2.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筹资政策安排

现有筹资政策以常住人口为基数,实际上已经覆盖了常住流动人口。本文分析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政策,是同时包括常住流动人口和短期流动人口的筹资政策。

(1)国家层面。2009年以来,中央明确规定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人均筹资标准(见表1)。以人均筹资标准为依据,中央与省级之间还进一步明确了筹资责任的分担比例。其中,西部地区12个省份中央财政补助80%;中部地区10个省份补助60%(其中:243个比照县和湖北恩施、湖南湘西、吉林延边参照西部补助标准补助80%);东部地区9个省份则分别确定筹资比例,其中:福建50%,山东40%,辽宁30%,江苏20%,广东15%,北京、天津、上海和浙江补助1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补助100%。这种差别化的筹资责任分担政策,有效分担了各省级地方政府因财力丰裕程度差异导致的筹资困难,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均等化。

(2)地方层面。在中央财政逐年加大对公共卫生经费投入的同時,各级地方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的筹资要求都安排了相应的经费,全部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最低标准。同时,在省级以下各层次政府间,也进行了筹资责任的再配置。筹资政策的主要特征如下。

第一,在中央财政补助的基础上,省级政府承担了对财力薄弱地区的经费补助责任。

第二,从可获得资料来看,除中央财政补助的部分外,关于地方政府出资部分,不同省份规定了省与市(县)政府间的不同分担比例或办法,有的省根据财力承受能力,给予不同的定额补助(如江苏省和河南省),有的省按比例分担(如安徽省和湖北省)。总体来看,由于中央财政补助政策的地区间差异,东部地区的省级政府承担了较中西部地区更多的筹资责任。

第三,总体上看,东、中、西部各省份间的筹资标准下限没有明显差异,大部分省份基本都按照国家规定的筹资标准进行筹资。但从实际筹资水平来看,东部省份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财力丰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筹资水平总体高于中西部省份。如:北京市到201 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达到67元,是国家标准的2.7倍;2010年,上海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就已经达到了46.41元,2011年人均经费达到了53.7元。但也有例外,同为东部省份的江苏省,2013年人均实际筹资水平虽然超过了30元的筹资标准,但也仅为33.1元。除此之外,中部与西部省份间的筹资水平差异不明显。

第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筹资水平差异不但体现在不同区域的省市问,在同一省市内部也有所体现,如浙江宁波、四川成都,筹资标准都明显高于省内的其他地区。

第五,财力状况是决定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标准的基本因素,但地方政府的政治意愿也会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水平有重要影响。比较典型的是陕西省,2009年,陕西省的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标准为21.5元,这一标准不但高于西部省份,也高于东部和中部的许多省份,在全国居于前列。但此后几年,陕西省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标准逐步与其他省份趋同,这可能与政府的投入意愿受到财力制约有关。

此外,地方政府在优化筹资政策的同时,也通过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范围和方式,着力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均等化程度。多数地方明确提出了向常住流动人口提供与户籍居民同样的服务项目的要求。但也有流入地政府虽然逐步将流动人口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范围,但仍设有一定的服务门槛。如浙江温岭,虽然将暂住证制度改为居住证制度,并取消了连续居住满3年才能办居住证的规定,但流动人口仍需根据居住年限、学历水平、就业状况、受教育程度等进行积分,根据积分享受不同的公共服务。当居住年限被流入地政府列为最主要的限制条件时,其直接政策后果就是将频繁流动人口排除在外,导致短期流动人口无法在当地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3.现有筹资政策的缺陷分析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与服务提供情况密切相关。在服务提供过程中,必然要花费相应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给以必要的经费保障,是机构承担服务供给职责的前提,也是保障服务持续提供的条件。在国家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制度设计中,也是“服务包”建设与筹资政策设计同步考虑,遵循了筹资与服务相互协同的内在逻辑。总体而言,目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政策已经比较完备,较为有效地保障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改革,但也还存在如下问题。

(1)筹资增长机制缺失。自2009年新医改以来,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几经调整,不断增长。但改革过程中,筹资增长的频度和幅度主要靠的是行政决策,人均经费标准是否充足,筹资增长是否适当,都缺乏充分论证。随着服务需求的增加、服务能力的提升,服务经费应该达到怎样的标准?未来几年应该以怎样的速度增长?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背景下如何保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筹资的充足性和可持续性?类似问题均缺乏系统研究,目前尚没有科学细致的、以绩效为导向的中长期筹资规划。

篇5:x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国家人口计生委 综治办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 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人口流管„2010‟69号)文件,按照《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郑政办„2010‟90号)文件要求,今年以来,我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部门始终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原则,使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整体推进,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服务总体状况

(一)截止目前,我办流动人口总数为2312人,其中流出人口26人,流出已婚育龄妇女13人;流入人口2286人,流入已婚育龄妇女196人。

(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绩效指标和免费服务指标完成情况。

流入已婚育龄群众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率达到100%;

省内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免费孕检率达到100%;

二、工作具体措施手段

(一)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机制

区委、区政府从关注民生、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出发,始终把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每季度区政府组织召开一次均等化服务专题工作协调会,研究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工作;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亲临一线督查指导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推进进度。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惠济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的通知》(惠政办„2011‟4号)文件,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在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工作中的职责任务、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的基本原则,督促协调解决经费、人员及部门协作等工作中的实际困难。一是强化经费投入保障。我区始终坚持按户籍人口财政投入水平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经费,2011年全办各级财政预算流动人口经费 2.37万元,为确保流动人口享受到同户籍地人口一样的优质服务提供了财政支持。二是强化队伍建设保障。根据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强化流动人口管理队伍建设,各镇办、各村(社区)按照500:1的标准配齐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员、楼院长和门栋长。截至目前,共配备流动人口专兼职人员1名,村(社区)管理员7名,基层流动人口计生队伍不断壮大。同时,还将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纳入公安部门招录的 名暂住人口协管员职责,并为其每月增加100元工资,为全员采集流

动人口基础信息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强化责任落实保障。区委、区政府成立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导小组,年初与各镇办、区直各单位签订了流动人口均等化目标管理责任书,实施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按照“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 的原则,加强沟通协作,明确责任分工;切实维护了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有效地增强了全区各级各部门参与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效果。四是强化目标考核保障。我区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纳入目标考核机制,区政府加大督导力度,根据流动人口的服务人数和实际状况,对各镇、办设臵不同的考核标准,促使各镇、办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履行职责,促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各项指标的圆满完成。

(二)优质服务,狠抓落实,全面提升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水平。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结合惠济区特点制订了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推动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的相关政策,积极落实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职责。实现了流动人口在安居、就业、保障、维权、关爱、素质提升、子女教育、计划生育等八大均等化等服务。

1、公共文化宣传教育服务均等化。区委宣传部、人口计生委、计生协会联合围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所思所想开展宣传活动,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宣传服务工作的有效载

体,开展适宜流动人口参加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村(社区)文化活动。激发其参与热情,切实改善流动人口的业余文化生活,逐步改变了宣传服务内容单

一、方法单调的状况。首先,营造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宣传大格局。实行“三个纳入”,把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宣传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把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宣传纳入精神文明、公民道德和幸福家庭建设计划;把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宣传纳入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考核。其次,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利用现代传媒网站、QQ群、手机信息等宣传形式,传播新型婚育文化和流动人口享受的合法权益,形成“报刊上有文、广播上有声、电视上有影”的立体化宣传格局。第三,开拓思路,拓展宣传模式。寓教于乐,积极举办知识竞赛、文艺汇演,邀请流动人口参与,加强与流动人口观众互动,取得了明显的宣传教育效果。

2、部门联动,综合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每季度召开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联席会,相关部门汇报了各自工作开展情况。区工商局:在为流动人口办理营业执照时帮助流动人口联系摊位,适当减少摊位租赁费,今年共帮助流动人口联系摊位 个,减免摊位租赁费 元,公安部门:对符合郑州市落户条件的流动人口根据本人意愿,准予其户籍迁入本区落户,同时上门为流动人口办理、查验《婚育证明》,持有《暂住证》的流动人口可以报考本地驾照。劳动保障部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充分发挥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借助我区创建高端宜居服务业新城的平台,在引导流入我区流动人口合理就业的同时,加大了对其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截至目前,共对流动人口引导性培训6人,技能型培训 人,帮助安排工作2人。房管部门:加强房屋出租管理为流动人口提供空房信息,今年以来提供空房信息 间,帮助流动人口找到住房 间。教育部门: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的实际问题,区教文体局及时下发全区招生工作意见,规定流动人口子女入托、入学坚持以“应入尽入,同等对待”的原则,使流动人口子女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无差别入学。截止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人数达到 人,其中小学 人,中学 人。

3、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继续坚持“属地化管理、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的工作理念,以完善计生政策利益导向为突破口,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文件,规范了10项对于流动人口计生家庭帮扶奖励政策,引导群众生育观念的自觉转变,主动纳入居住地的计生管理

一是确保计划生育基本免费服务全覆盖。免费为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提供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药具和宣教服务。制订了为流动人口落实免费技术服务的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免费技术服务。今年来免费

为流动人口开展健康检查93人次,康检证明通过网上传递或有乡镇计生部门代为邮寄。免费为流动人口代办婚育证明19张,为 名流动儿童小学生免费进行了健康体检。

二是全面启动免费优生促进工程。与卫生部门联手全面启动以“政府主导、部门负责、财政支持、群众参与”的免费优生促进工程,以“爱康服务”为依托对全区符合政策生育的已婚待孕妇女,组织开展孕前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科学知识培训,孕前优生筛查(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弓形虫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对高危人群提供叶酸或复合营养素等服务项目。截止目前,全区共开展免费婚(孕)前培训 人次,孕前风险评估 人,开展孕前优生筛查 例,妇科病普查 人,提供复合营养素补充 人,出生缺陷一级干预覆盖率达到 %。

三是普及惠民政策,开展便民服务。与妇联联手建立留守、流动儿童之家。为“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建立了图书阅览室,统一配备了电视机、投影仪和亲情电话,给留守流动儿童提供了一个同伴间交流和与父母沟通的空间。与民政局联手启动流动人口计生困难家庭帮扶计划,积极筹措资金和物资2000余元,对8户流动人口贫困计划生育家庭进行慰问帮扶,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对返乡人员3户计生贫困家庭送去 元的救助金;为1户自愿放弃二胎生育证的流动人口计生家庭办理了退证手续,并奖励2000元;与司法局联手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流动人口法律援助应援尽援

工作,设立便民维权窗口,开通3部维权电话,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咨询和劳动就业政策疑难解答工作,共受理投诉案件 起,解决 起,维权满意率达到 %。

四是依托流动人口协会,开展自我服务。我区狠抓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在社区和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和企业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13个,依托协会建立7个流动人口之家,发放流动人口“亲情服务联系卡”300份,及时为流动育龄群众提供服务和活动场地。

(三)创新工作模式,围绕五种示范化创建开展均等化服务

按照阵地建设好、制度完善好、均等化服务落实好、一站式服务推行好、“一盘棋”格局建设好的目标,进一步完善了服务内容,在全区认真组织开展了示范化社区、商(市)场、单位、都市村庄、封闭式住宅小区五个示范化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办已创建成示范化单位1个、示范化社区 个,%的公共单位和 %的社区达到了示范化标准,有力促进了城区流动人口整体服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时我们致力打造具有惠济特色的优质服务新品牌,构建党建、计生牵头各部门参与的党建计生联建服务管理新模式:

一、建立联建架构,明确各方职责。一委:街道成立计生党建联建协调委员会(以下简称联建协调委员会),由分管组织副书记任主任,分管党建和计生的领导任副主任,成员由各社区、非公有制企业及辖区公共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组

成。三会:一是成立社区计生党建联建议事会,负责社区计生党建联建各项工作。二是成立非公有制企业计生党建联建议事会,负责非公有制企业计生党建联建各项工作。三是成立辖区公共单位计生党建联建议事会,负责公共单位计生党建联建工作。

二、整合资源优势,实施共建四联。一是组织联建。建立街道计生党建联建协调委员会各议事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指导各议事会发挥职能,切实保障联建工作实效。二是服务对象联管。推行四个一体化:即档案管理一体化、培训一体化、队伍一体化、服务一体化。三是活动联办。扎实开展好五项具体活动:一是开展“我是党员我带头”,引导辖区党员、计生户开展比奉献、比服务、比技能,在社区建设、服务居民中当先锋、作表率。二是开展送健康、送岗位、送医疗、送衣物、送技术等“五送”活动,大力推行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生服务、卫生医疗、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进社区。三是启动“计生家庭创业牵手帮带工程”,采取计生创业家庭牵手联建和计生创业家庭、党员户与计生贫困户结对子的模式,积极搭建计生家庭和党员联系户牵手创业帮带平台。四是开展党员志愿者“先锋行”活动,以“构建和谐计生,营造温馨家园”为主题,设立计生宣教、帮扶、家政、治安等岗位,引导党员、计生家庭根据自身特长认领岗位,实行设岗定责。五是在企事业单位开展“计生服务星级创建”和“计生标兵”评选活动,对单位开

篇6:x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总结

服务管理职责

(一)负责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宣传教育,组织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知识咨询服务。

(二)负责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信息采集、核实与定期上报流动人口管理站。

(三)协助街道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做好药具发放、随访服务和跟踪管理。

(四)为流动人口中符合基本公共服务规范中的患者做好基本公共服务中的项目管理。

(五)建立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和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六)做好流动人口传染病监测和防控知识宣传工作。

篇7:x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市人口计生委的关心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口计生工作以“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项考核”为统领,始终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为原则,以抓流动人口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突破口,在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制、完善服务管理网络、落实服务管理人员、经费和优质服务上下功夫、抓落实,全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就具体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及时部署工作,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咸阳市被国家确定为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市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试点工作放在突出位臵予以安排部署。区级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听取计生局关于试点工作的汇报,专题研究部署,协调财政、教育等部门解决有关问题。并及时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区四大家主管领导为副组长,14个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把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试点工作纳入2011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点,全力予以推进。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分解落实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并于今年3月24日召开了 全区均等化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试点工作。要求各镇办、各部门要坚持党政领导、部门协作、优势互补、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推进此项工作。建立区级、镇办和社区三级服务管理网络,规范管理,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建立以宣传倡导、便民维权、避孕节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奖励优待等均等化服务工作机制。将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试点工作作为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评估重要内容,加大督促检查和奖惩力度,确保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二)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年来,我们按照《条例》和《规范》文件精神,要求各镇、办定期免费为流动人口组织开展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生殖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在流动人口密集的社区设臵了流动人口避孕药具自助领取箱。提出了“您到来我欢迎,您需要我服务”的口号,为育龄人口提供免费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相关的致富信息、就业岗位、帮助解决子女入学入托。建立了流动人口计生爱心超市,通过发放“爱心倡议书”、公布“爱心捐赠”热线电话、开展“我为流动人口献爱心捐款、捐物”等活动为流动人口爱心超市的正常运作提供物质保证。流动人口困难家庭凭计生爱心领货券就可领取所需的基本生活用品。为了稳步推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创新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系,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引导流动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人的全 2 面发展。我们在全区全面开展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三清楚、六均等、一满意”活动。“三清楚”,即办事处、社区利用定期清理清查活动对居住在本辖区的流动人口做到户籍地清楚,婚育、避孕状况清楚,现居住地清楚。“六均等”,即实行六项均等化服务。“宣传教育服务均等”即依托社区人口学校举办流动人口婚育知识培训班,引导流动人口树立婚育新观念。“免费技术服务均等”即区、镇办设立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公开流动人口免费服务项目、内容及程序。“生殖健康、随访服务均等”即村(社区)依托计生技术服务室为流动人口提供免费服务。“优生优育服务均等”即将流动人口纳入“母亲健康工程”、“优生促进工程”和“家庭创业工程”实施范围,与常住人口享受同等服务。“免费避孕药具服务均等”即在社区、服务站、市场、企业及流动人口集中的村居设立流动人口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点,设立避孕药具自取箱,为流动人口免费提供避孕药具服务。“关怀关爱服务均等”即流动人口在辖区享受同常住居民一样的子女入托入学、生育关怀、特困帮扶等服务。“一满意”即让辖区所有流动人口满意。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让流动人口在区享受到与常住人口同样的待遇和服务。

(三)推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更好地发挥计生、公安、教育、民政、财政、人社等部门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中的职能作用,我们组织六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试点 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各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将流动人口均等化工作纳入本系统的工作计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督查、同落实,切实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人员到位,使流动人口均等化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同时开展。要求计生部门在全区开展“三清楚、六均等、一满意”活动。辖区各派出所建立社区民警与计生专干的协作机制,利用每季度清理清查协助计生部门做好全员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和维护工作,及时沟通人口出生登记相关信息,提供有关流动人口信息和户籍资料。各计生办要及时将流动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检查情况等信息,通过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等便捷方式通报其户籍地人口计生部门,逐步取消由流动已婚育龄妇女本人邮寄避孕节育报告单的方式,减轻流动育龄群众负担。各学校积极配合人口计生部门工作,向广大师生和育龄人群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避孕节育、优生、优育、优教等知识。把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我区教育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子女就学保障制度。坚持以全日制公办学校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为主,实行统一的收费管理制度。加强对民办学校管理、指导和扶持,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子女与常住人口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民政部门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社会救助和综合帮扶力度。按照分类施保、突出重点的原则,将符合条件的生活困难家庭及时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并对重度伤残家庭按规定给予大病救助。对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生活困难家庭实施临时救助。财政部门进一 步完善了对计划生育公共事业经费的投入机制,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区级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工作所需经费按预算落实到位,保障试点工作顺利进行。人社部门要积极开展流动人口劳动就业服务,完善就业培训、援助和扶持等政策,为流动人口提供免费的岗位信息、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等基本就业服务。通过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系统推进,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运行机制,把流动人口均等化试点工作落到实处。

(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情况

今年以来,我区坚持“为民、便民、利民”的根本宗旨和“热情周到、依法办事、清正廉洁、高效服务”的工作原则,立足实际、整合资源,建立了一个区级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并在7个镇、办相继建立了镇办流动人口服务中心,打造便民政务,受到群众一致好评。中心主要针对群众在办事过程中环节程序多、时间长、效率慢等实际情况,吸取基层群众意见,实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咨询、二胎指标审核、婚育证明办理、奖励扶助的审核等事项的一条龙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区、镇上下联动,使“流动人口服务中心”极大地发挥了为民、便民、利民的作用。有效解决流动人口证件办理难、免费节育措施落实难、生殖健康服务难等问题,为全区流动人口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服务。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市场成立流动人口计生协会。把计划生育协会组织融入到流动人口中,吸纳个体私营企业经理、老板加入计生协会 组织,形成多种行业的流动人口计生协会队伍,发挥计生协会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作用。同时,制定了流动人口计生协会章程,明确了工作责任,实行会长负责制,形成了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由流动人口计生协会自我管理服务的新模式。

积极组织计生、妇联和人社等部门加强流动妇女维权网络建设。切实发挥区、办、村三级妇女维权组织的作用,发放流动妇女维权服务卡,做好流动妇女接访工作;区总工会在各类流动妇女较多的企业推进建立职代会等多种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组织,坚持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合同;区妇联、区司法局不断健全妇女法律援助机制,发放法律援助卡,成立区妇女维权法律专家团,深入流动妇女之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供专业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活动;区人社局进一步完善了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咨询服务体系,面向社会提供政策解答、信息咨询服务、受理电话举报投诉;对农民工拖欠工资和工伤医疗,简化程序快立快审快结,特别是对法律援助案子,更是突出一个快字,充分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基础建设

为了全面适应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需要,近年来,我们不断强化服务管理网络建设,全区基层计生专干工资由区财政统一解决,建立了一支社区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目前,全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已延伸到社区(村),形成了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网络。我们建立了 全员流动人口统计和监测制度,内容涵盖了全员流动人口个案信息数据库,据此掌握流动人口流量和流向,分析流动人口现状和发展趋势,为领导决策和服务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在2011年6月份,我们在全区开展了全员流动人口清理清查和信息更新录入工作,把清查流动人口的底数和具体流向,搞好全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采集,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数据库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基本实现了适时采集、动态监测、综合分析、科学决策的工作目标。据第四季度流动人口清查报表汇总显示,我区流动人口17731人,已全部录入在库。全年组织了4次人口计生质量指标抽样调查,重点抽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情况。检查后及时反馈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追查改进结果,进一步提升了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水平。利用计生春训会、基础帐表卡册等专题培训,建立了统一规范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资料。并组织工作人员定期下社区,针对存在问题开展流动人口业务面对面培训。以开展创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社区活动为载体,夯实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基础。

(六)流动人口利益表达及维权机制建设

一年来,我们通过免费为流动人口农民工提供避孕药具,组织技术人员上门提供科普知识,生殖保健知识,免费进行生殖健康检查,免费发放生殖健康宣传资料。组织计生工作人员深入村组,召开群众会、座谈会,认真宣传计生政策,针对农民工的需求,对各种证件的办理程序,办理条件,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再 生育的审批等进行现场解答,主动与流动人口签订计划生育合同。凡是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在低保、救助等普惠政策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并优先列入计生“三结合”帮扶户。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和生育,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把生育关怀行动落到实处。对外出的人员,上门为其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签订计划生育合同;对申请办理独生子女光荣证的,上门为其现场办理;对已外出而没有及时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由本人将相关资料寄到计生部门,计生部门办理后直接邮寄到当事人手中。对流入我区的人员,建立联系制度,帮助他们解决在就业、就医、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并在流动人口中的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中开展帮扶活动,做到流动人口与户籍地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

(七)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创新和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方面的创新情况

近年来,我区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区上印制了《给新市民的公开信》《致房屋业主的一封信》等宣传品5万余份,在节假日、计生活动日上街向流动人口发放。镇办、社区在运用宣传标语、板报为群众搞好计生宣传教育的同时,流动人口计生协管员、中心户长深入到出租房对流入人员开展“零距离”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宣传,转变了流入人口的婚育观念,提高了流入人口对《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证、验证工作的认识。从2006年开始,我区流动办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印发了“亲 情服务卡”,实施定期免费“三查”。为了方便群众,服务站医护人员组成医疗队每月定期深入到各社区和辖区企业为流动人口育龄妇女进行体检,拓宽服务项目,免费增添了心电图、测量血压、血糖测试等六项常规检查。还在流动人口密集的社区设臵了流动人口避孕药具自助领取箱,细致周到的服务既提高了流动人口对计生工作的满意度,又使“三查两清一服务”工作落到了实处。

二、目前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基层信息采集质量不高、内容不全,导致流动人口底数与实际情况还有一定的距离。

2、由于部门间信息网络不通或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导致区域协作和均等化服务不能完全展开。

3、由于缺乏必要的工作保障,导致基层基础工作相对薄弱。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针对基层信息采集质量问题,我们将要求镇、办社区计生干部加大流动人口集中清理清查活动工作力度。利用集中清理清查活动掌握全区流动人口底数,并将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全区所有的流动人口。

2、在服务内容上要全面拓展。一方面,要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在计划生育宣传倡导、生殖健康、生育关怀、便民维权、奖励优待等方面服务的均等化;另一方面,要结合相关部门职能,整合资源要素,逐步推进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险、劳动就业、教育培 训、公共卫生等方面服务的均等化,做到在保障流动人口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保障流动人口的发展需求和个性需求。

3、在服务机制上要全面落实。督促各级各有关部门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大经费投入、综合治理力度,健全工作运行机制、目标考核机制、措施保障机制,努力确保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篇8:x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总结

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社会成员能够平等的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2012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规划中提出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近年来,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重视。我国学术界关于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乡差异分析,学者认为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比较严格的户籍管控,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成为公共福利分配的载体[2];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三是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实证研究。有学者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属于不包容性匹配,在供给和受益维度上存在包容性偏差,而义务教育则归属于基本包容性匹配,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属性较弱”[3]。“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比较缓慢,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比较低”[4]。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使城镇人口结构日益复杂,对社会治理和社会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引发了人们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讨论城镇原住民同农业转移人口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2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制度性原因

城镇常住人口主要包括城镇原住民和在城镇中长期居住的外来人口,其中一部分外来人口甚至已经取得了居住地的户籍。城市外来人口主要由农业转移人口构成,包括拥有农村户籍但在城市中工作的迁移人口,以及被城市化进程裹挟而被动地成为城镇人口的那部分人,他们已经取得城镇户籍,并且在城镇中工作和生活。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刚性存在没有消除,公共财政体制和政府管理机制在一些问题上的双重失灵等问题没有解决。同城镇原住民相比,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享受的公共服务有限。

2.1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基本公共服务区隔化

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激增,但是城市的发展水平还不能同农业转移人口增加的幅度相匹配,城市承载能力有限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在某一阶段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状况,这种限制通过户籍制、社会保障的差异化等手段表现出来。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地区逐步放松了对城市常住人口的准入条件,从表面上看,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户籍制的限制作用。但是,以户籍制为核心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消除,我国部分地区的城镇化只能算作“半城镇化”,其特征是隐形的“户籍墙”依然存在,农业转移人口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时面临的制度性障碍暂时无法消除。户籍制依然是决定社会成员能否得到公共服务,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享受公共服务的甄别条件。

城镇常住居民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集中表现在农业转移人口在进入城市之后还无法享受同城市原住民相同的住房补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地方政府对持有当地户口的低收入群体提供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障。通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城镇原住民提供住房补贴,缓解他们的住房压力。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农业转移人口也面临巨大压力,在当今社会,教育资源仍然属于稀缺资源,城市中的优质教育资源首先分配给本地居民,一些大城市的公立学校入学和升学条件非常严苛,需要学生家长提供本地正式工作的有效证明或社会保险缴费记录,这对农业转移人口来说十分困难。

《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农民工人月均收入为3 072元,农民工群体在第二产业中从业比重为55.1%,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为31.1%,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21.1%,农民工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为44.5%[5]。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农民工收入较低,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并且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建筑业和制造业等高危行业。较低的收入使其很难保证自己的生活品质,在分享社会发展成果时处于劣势,城市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并不面向没有城市户籍的人口。高危行业又使他们相对于其他群体具有更高的风险性,就业保障对他们至关重要。尽管职工基本社会保险是由用人单位提供的,只要用人单位同就业人员协商好,就可以为在岗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同职工户口无关。但从当前的用工制度来看,用人单位对具有本地户口的求职者更加青睐,这就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在一定程度上被排除在外。

2.2公共财政制度导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我国当前的公共服务配置主要是由中央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标准进行制定,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政府的实际经济能力来提供具体服务。从总体上来说,行政调解机制的作用更大,缺乏税收调节和价格引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常住人口激增,人口结构发生变动,这必然会导致社会成员对于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刚性需求增加,城市中原有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有效供给不足,人口变动同社会公共服务配置不协调,社会成员不能均衡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等问题。尽管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但其投入比率同人口增长的速度不匹配,地方财政在承担与日俱增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时难免力不从心。近年来,中央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但是,政府间转移支付不断增加的同时,地区间财政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在逐步加大。

2.3公共资源配置差异导致基本公共服务的群体分化

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分配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受社会成员身份限制的分配方式,这类公共服务资源不能通过市场渠道获得,其可及性和可获得性同社会成员身份关联密切,另一类是可以通过市场化渠道获得的,同社会成员的经济状况和个人需求偏好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资源。由于身份的限制,相当一部分农业转移人口无法获得第一类公共服务。尽管第二类公共服务可以通过货币化的方式获得,看上去是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了一种相对公平的服务方式,城镇中的农业转移人口对某些公共服务也确实有较高需求,但是由于个人支付能力的有限,他们也很少选择通过市场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这种差异使公共资源间配置表现出不均衡性。同时,城镇原住民同城镇中的农业转移人口之间收入水平的差异,也导致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群体分化。

2.4利益诉求机制不畅导致基本公共服务的群体性缺失

在我国现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分配体制中,政府是最重要的行政管理和提供服务的主体,为行政区内的居民提供与其生活相匹配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的服务偏好决定了社会成员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状况。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的服务偏好问题。政府的良好运行离不开社会成员的大力支持,但是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从地方政府的行政长官到城镇居民对居民的身份属性都十分重视,对在城镇中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认同度较低。政府提供服务的能力和分配资源的方式受行政长官的行为偏好影响较大,而行政长官的行为偏好主要取决于各项决策和实际操作能够为其带来最大化利益。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分配是与之相关的三大利益主体(政府、城镇原住民和城市外来人口)之间的博弈。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城市原住民的力量较强,而城市外来人口属于最不具备谈判和博弈能力的群体,因此,城市管理者的决策往往不会倾向于城市外来人口。

《2015全国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初中文化程度占59.7%,小学和高中文化程度分别占调查对象的14%和16.9%,只有8.3%的调查对象是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5]。受教育程度影响,社会成员对自身权益的认知、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淡薄等因素会导致城镇中的农业转移人口对自身的利益诉求表达不够积极。

3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途径

3.1完善取消户籍制后的分类保障机制

不可否认,户籍制的存在曾经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户籍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资源对当地居民的公平分配,因此有必要对户籍制进行改革。截止到2016年9月,我国31个省份都已经出台了户改方案,全部取消了农业户口登记,这是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还长期存在。在城乡二元体制阶段,城镇居民同农村人口之间至少在60种社会福利服务上存在差异,统一户籍之后,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的紧张。政府需要对取消户籍差别后的教育、医疗、养老、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问题进行再平衡,要逐步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各种制度和相关法律,确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服务均等化,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2健全财政体制,强调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供给中的责任

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需要大量的资金,单一的财政渠道很难满足其要求。从现实状况来看,财政分权的程度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财政分权程度越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抑制作用越明显,因此,需要进一步健全财政体制,强调中央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责任。另外,要认识到,均等化不是平均化,均等化是从服务效果上来评价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对于地方财政来说,在满足当地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意愿,在考察该群体实际承担能力基础上,对不同群体给予差异性满足,对城镇中的弱势群体给予一定的倾斜。

3.3培养弱势群体的博弈能力,构建公平的利益诉求机制

在当前的社会中,法律诉求和行政诉求是社会成员主要的利益诉求体系,但从实施的情况来看,这两套诉求机制在实际应用中效率较低,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利益诉求渠道的制度化建设还不够完善,参与利益博弈的各个群体之间,博弈能力差距较大。城镇原住民一般有稳定的职业,其所在的群体和组织能成为其利益诉求的组织化代表,而农业转移人口往往很难找到代表其利益的稳定组织,因此个人利益博弈能力的大小对其能否成功实现利益诉求有着重要影响。另外,法律诉求的过程具有市场化的特征,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法律意识,并且时间较长,作为城镇中的弱势群体,农业转移人口很难通过这一渠道获得相应服务。而在我国社会成员的意识中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因此,行政诉求是弱势群体乐于选择的诉求体系,但是这种诉求体系较为复杂,行政性较强,程序更为烦琐,涉及的部门更多,操作更为复杂。因此,提高弱势群体的博弈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提高弱势群体的博弈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快信息公开化过程,使弱势群体了解自己享有哪些权利,这些权利如何获得,在此基础上提升弱势群体对于自身权益的认知水平;二是简化利益诉求程序,增强利益诉求机制的可及性。

摘要:本文从户籍制度、公共财政制度、资源分配制度和利益诉求机制四个层面对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

关键词: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R].2012.

[2]彭希哲.剥离式改革: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新方向,探索与争鸣[J].2013(11):24-26.

[3]詹国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受益的包容性匹配水平检验——关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义务教育的一个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2016(2):24-25.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R].2016.

[5]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R].2016.

[6]马西恒.建设包容性社区:居民权利均等化的社会政策想象,学习与实践[J].2011(2):104-106.

[7]刘德吉.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综述[J].地方治理研究,2016(4):57-59.

[8]姜晓萍.统筹城乡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2(6):34-35.

上一篇: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义下一篇:阅读教学教什么王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