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公开课

2024-04-21

幽径悲剧公开课(共7篇)

篇1:幽径悲剧公开课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本文叙述了幽径藤萝被人砍伐的悲剧,美丽的藤萝“毁于愚氓之手”,作者的内心极其悲伤。他深感社会对于“愚氓”毁灭美丽的现象还没有引起起码的重视,呼唤社会群体爱美护美意识的提高。作者愿意背起“自己性格制造的十字架”,永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社会责任,表现了一个倔强的老人矢志不渝的决心。

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本文浓墨重彩的描绘与酣畅淋漓的抒发相结合。文章中写幽径、写藤萝、写藤萝被毁,处处运用极为细致的描写,充分表现对象的形象特点和内在神韵。在描写的基础上,作者又十分重视抒情议论,表达自己对藤萝被毁的哀伤,揭示文章主题。这些都必须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进行感悟赏析。

二、导入新棵:

1、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来给人看,往往毁灭的越美则悲剧性色彩就更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株藤萝的悲惨命运中去。板书课题:“幽径悲剧”

2、走近作者:

(1)、感动印象: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荣辱不惊。会”

颁奖词: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说,把心留在东方。――“感动中国2006评委

(2)、一生无数头衔,唯独喜欢“教授”这一称号。

一生精通英、德、印等多种语言,唯独热爱着祖国的文字。出生山东清平县,家境也十分清贫,唯独满腹诗书之足。就读清华,博得“四剑客”之一的美誉。

留学德国,二战的烽烟造就他成为东方语言大师。回归祖国,执教北大。

文革间挨斗受批受尽凌辱,可从未放弃救世治学之道。十年磨一剑,译成了印度人都惧怕的《罗摩衍那》。是他――大力的沟通了东西方文化。是他――推动了东方文化的前进。

他就是一代宗师——季羡林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以第一人称,完成下列探究任务。(1)、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悲剧?

幽径上一株美丽的古藤萝惨遭毒手。

(2)、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居住这儿的环境。

明确:

1、环境:一边傍湖,一面靠山。

2、山上的春季:小花生命灿烂

3、山上的夏季:绿阴浓烈,小鸟和鸣

4、枫叶变红、松柏相映。湖中之美:绿叶红荷(夏);冬天无论是山上还是湖中都是白雪覆盖,绿色更浓。

(3)、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曾经美丽的我。(请从各个角度赏析我的外形美和内在美)……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形:盘曲而上;

色:苍黑,万绿丛中一点红; 香:一股幽香;

声:嗡嗡的蜜蜂声;

命运:逃过数劫,成鲁殿灵光;

内在美:和:与大树和睦相处;善:阅尽沧桑,从无害人之心

(4)、现在的我是什么样儿的?你看了以后,你是什么样的感受?

……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形:盘曲而上 成了吊死鬼

藤萝之美 色:红绿相映 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 味:芳香袭人 控诉、投诉无门

声:回味无穷 哭泣,哭泣,哭泣…… 教学目标:

交流你所知道的 “十年浩劫”历史,认识“十年浩劫”,揣摩作者细腻,哀婉,愤懑的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懂得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懂得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教学内容及分析:

一、导入: 复习导入

二、交流互动:

1、本文要写的是藤萝,为什么却写幽径的美?

明确:烘托出幽径藤萝,显出藤萝在幽径中的不寻常地位,幽径够美了,但却不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可以想象藤萝的美比幽径的美更吸引人,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兴趣。

2、题目是“幽径悲剧”主要内容是写“悲”,为什么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了“美”幽径的美、藤萝的美。

明确:悲剧就是对美的毁灭,毁灭的越美便越悲,作者把藤萝描写得越美,所突出的悲剧色彩也就越浓。

3、从文中找出表示作者悲伤的句子,并思考作者是用什么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的。

明确:从此以后,“我真有点怕走”这条幽径。文章具体描写了“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的景象,渲染了“我简直是悲哀至极”的心情,又具体摹状了“我隐约听到”的“古藤的哭泣声”,又展开丰富联想,描写藤萝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的悲惨情景,这一切笔墨,充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痛悼之情,有着催人泪下的笔力。

4、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这样”指的是富于感情,“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具有博爱之心。“伟人们”决不泛爱生灵,处事铁面无私,甚至滥杀无辜。这里所谓“真正的伟人们”含贬义。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无疑怀着鄙视厌弃的感情。

三、质疑探究:

1、“藤萝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让作者心生悲痛,难道他仅仅是为这一棵藤萝而悲伤吗?

明确:这时里的藤萝是真善美的象征,愚氓是美的毁灭者的象征。藤萝被毁灭的悲剧其实就是世人对美的忽视,对美的否定,对美的毁灭,所以说古藤萝的悲剧,其实是在说人的悲剧,人们亲手一个一个地消灭身边的美,这是让作者最为心痛的,而且这样的悲剧每天还在上演着。

幽径(四季美景)―衬托――→古藤萝(真善美)←――毁灭―愚氓(毁灭美的无知者)(悲剧)

2、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把矛头把向了十年**中打砸抢对美的破坏,你认为全面吗?为什么?

明确:这种说法不全面,文章矛头所指既是“十年**”又不仅是十年**,文革的反“修正主义”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固然是毁灭美的一种极其野蛮的方式,但这样的行为今天仍然屡见不鲜,所以说必须消除愚昧,提高国民素质,才能使真、善、美得到维护和弘扬。

3、“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样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这里的“十字架”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要背下去? 明确:这里的十字架指的是“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作者深感到社会对于“愚氓”毁灭美丽的现象还没有引起起码的重视,呼唤社会群体爱美护美意识的提高,自己愿意承担起呼唤人们重视美,保护美的责任,表现了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四、自主小结:

这位文化巨匠的民族忧患意识发人深省,尽管面对的是“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残酷现实,然而他将永不放弃,义无反顾,矢志不移地狐独地为我们的民族抒写悲歌。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季老在这里达到了屈原、鲁迅的高度,他是一个真正的勇士——懂得真、善、美,并甘愿做一位孤独的维护真、善、美的勇士。

篇2:幽径悲剧公开课

教材分析:

1、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2、难点:强烈的悲剧效果。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教学设计:

采用自主学习方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人人都应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教学设想:特定的历史时期,愚昧的人们不放过任何展示美的事物,这种行为深深刺伤了作者爱美、维美的心灵。他对美的热爱,对愚氓的痛恨化作浓浓的悲伤,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读者。因此本课的教学,着重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细腻、哀婉、愤懑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环境,热爱环境的情感。具体做法是通过对文中语句的品评、挖掘,联系时代生活,让他们倾听大自然的呼声,谴责愚氓的恶行,明白善待环境就是善待人类、善待自己。

主要学法:自读、感悟、品味、交流 本课拟二课时完成。课前准备:

学生

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了解词的大意。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3、按预习要求完成预习笔记

教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由旧课导入新课。我们去年学过一篇北大学子怀念母校的文章《十三岁的际遇》,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篇既是北大学子,又在北大任教的北大人的关于北大的文章《幽径悲剧》 板书《幽径悲剧》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者。本文写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

古藤萝的悲剧。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二、揭示目标

1、学习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三、检查预习,展示预习笔记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释题:师:我们不要看课文内容,你认为文章会写些什么?

(学生进行自由猜想)同学们都猜了很多,文章到底是写的什么呢?就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时间三分钟,在读的过程中要求你们能用笔圈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语句,读完后交流;并请你们谈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阅读情况以及阅读习惯,为待会儿的点评作准备。学生读完后交流,遇到学生难以解决的教师点拨。然后请学生谈谈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教师指导他们从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把握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幽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7),写藤萝悲剧。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怎样写幽径的美景?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怎样写藤萝之美?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写幽径,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文中既有侧面烘托,又有对藤萝的正面描写。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萝“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甚至还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真是有形有色,可观可闻可嗅,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课后练习四。

六、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怎样写幽径的美景?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七、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怎样写藤萝之美?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写幽径,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文中既有侧面烘托,又有对藤萝的正面描写。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萝“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甚至还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真是有形有色,可观可闻可嗅,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八、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1、检查背诵:课文中你喜欢的片段。

2、如果你是作者的同事,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你也发现了幽径,你看到了和作者一样美的“新大陆”,你要回去告诉其他同事,想让他们和你一起去欣赏,你会怎么对他们描述?可以参考作者的描述。

二、继续学习第三部分 思考:作者运用哪几种表达方式来写藤萝的悲剧?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写。

先描写了“今年春天”所见的吓人景象“成了吊死鬼”,而尚未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这种景象令人无比震惊、害怕和痛心。从此以后,“我真有点怕走”这条幽径。文章具体描写了“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的景象,渲染了“我简直是悲哀至极”的心情,又具体摹状了“我隐约听到”的“古藤的哭泣声”,又以议论之笔,指出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等,这一切笔墨,充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痛悼之情,有着催人泪下的笔力。

这一部分的最后,作者从自身的角度论述“我”为古藤伤心的原因。维护真善美的责任,一个倔强的老人,表现了矢志不移的决心。

三、品味语言

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为什么作者对一棵古藤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2、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是什么感情?你是怎样理解的?

3、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 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对古藤的感觉,是与特定的环境分不开的。“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这一棵藤萝成了仅存的一棵,因而也就成了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

2、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有着鄙视的感情。“这样”是指的是富于感情,具有博爱之心。伟人们决不泛爱生灵,处事铁面无情,甚至滥杀无辜。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无疑怀着鄙视厌弃的感情。

3、作者批评世人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四、探究

课文中说:“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怎样看待“愚氓灭美”的事实?从中可悟出什么道理来?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作者用“毁于愚氓之手”来概括藤萝的悲剧,这是非常慎重、准确而发人深思的。文章写于1992年,“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六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重要成绩。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氓灭美”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到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的重要。

五、小结

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事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篇3:《幽径悲剧》难点指津

全文共17个小节,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幽径之美。首先交代了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凸显周遭景物特殊的美。按时间顺序, 作者从“春天”写到 “夏天”, 再写到“秋天”, 强调“总有翠色在园”。作者描写了拥有夺目生命力的、“过一阵换一个颜色”的小花的春天;写了“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的浓烈的夏天;写了“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的秋天。写了虽有“白雪覆盖”,但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的冬天。总体看,作者注重表现的是幽径的浓烈勃发的生机,而写幽径,其实是为了烘托幽径中藤萝的形象。

第二部分为了突出藤萝的美, 作者采取了特殊的写作手法。为了使藤萝的形象真切立体地跃动在读者面前,文中既有对藤萝的正面描写, 又有侧面烘托。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萝形状“盘曲而上”,香气“蓦地”扑鼻而来,有着“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动人颜色,还有那“袭入耳内”的蜜蜂声, 可谓有形有色有味有声。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明白, 此藤萝不仅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也显得“最得特色”,令人难以忘怀。

第三部分的藤萝悲剧, 作者主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完成。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自然结合, 令悲剧更加震撼人心。作者首先描写了“今年春天”见过的藤萝“成了吊死鬼”的吓人景象 ,为了凸显此景的令人震惊与痛心, 作者特写了藤萝花朵尚未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还在绿叶丛中微笑”的画面,花在此时的绚烂和注定要消亡的命运让人不禁产生一种撕心裂肺的痛。作者说,从此以后,“我真有点怕走”这条幽径。为了渲染“我简直是悲哀至极”的心情, 作者还具体描写了“非走不行的时候”我的神态和动作———“紧闭双眼,疾趋而过”;作者还真切地描摹了“我隐约听到”的“古藤的哭泣声”。古藤岂会落泪,这其实是作者自己的情感。两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结果落得如此下场, 作者以议论之笔替其表达了万分委屈,可又投诉无门,孤立无援,“只有哭泣,哭泣”。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让文章有着催人泪下的力量,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事物毁于愚氓之手的痛悼之情。

篇4:《幽径悲剧》难点指津

全文共17个小节,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幽径之美。首先交代了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凸显周遭景物特殊的美。按时间顺序,作者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强调“总有翠色在园”。作者描写了拥有夺目生命力的、“过一阵换一个颜色”的小花的春天;写了“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的浓烈的夏天;写了“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的秋天。写了虽有“白雪覆盖”,但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的冬天。总体看,作者注重表现的是幽径的浓烈勃发的生机,而写幽径,其实是为了烘托幽径中藤萝的形象。

第二部分为了突出藤萝的美,作者采取了特殊的写作手法。为了使藤萝的形象真切立体地跃动在读者面前,文中既有对藤萝的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萝形状“盘曲而上”,香气“蓦地”扑鼻而来,有着“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动人颜色,还有那“袭入耳内”的蜜蜂声,可谓有形有色有味有声。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明白,此藤萝不仅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也显得“最得特色”,令人难以忘怀。

第三部分的藤萝悲剧,作者主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完成。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自然结合,令悲剧更加震撼人心。作者首先描写了“今年春天”见过的藤萝“成了吊死鬼”的吓人景象,为了凸显此景的令人震惊与痛心,作者特写了藤萝花朵尚未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还在绿叶丛中微笑”的画面,花在此时的绚烂和注定要消亡的命运让人不禁产生一种撕心裂肺的痛。作者说,从此以后,“我真有点怕走”这条幽径。为了渲染“我简直是悲哀至极”的心情,作者还具体描写了“非走不行的时候”我的神态和动作——“紧闭双眼,疾趋而过”;作者还真切地描摹了“我隐约听到”的“古藤的哭泣声”。古藤岂会落泪,这其实是作者自己的情感。两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结果落得如此下场,作者以议论之笔替其表达了万分委屈,可又投诉无门,孤立无援,“只有哭泣,哭泣”。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让文章有着催人泪下的力量,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事物毁于愚氓之手的痛悼之情。

篇5:幽径悲剧教案

泰兴市老叶初中

设计者:张颖

一、教材简析

《幽径悲剧》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与环境”模块中第三篇课文。本文主要写了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作者视它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反思悲剧根源,呼吁人们关注一切生灵,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二、学情分析

学生比较容易欣赏到藤萝的美,但不太了解作者为什么特别关注藤萝的命运,因此有必要穿插相关的文革背景,让学生了解藤萝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给作者带来的心灵安慰。

三、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季羡林先生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并在欣赏的基础上学会思考。㈡过程与方法

1、了解如何运用现代媒体搜集相关资源的方法。

2、能结合背景和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所蕴涵的作者对人性、人生悲剧的深层思考。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懂得如何避免悲剧的重演。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课前学习

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尝试圈点批准。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讲述季老看包的故事,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

今天我们将通过《幽径悲剧》走进这位文化巨匠的精神世界,聆听他诉说的智慧,智慧地诉说。下面就让我们走近季羡林的《幽径悲剧》。

(二)初读,走进作品

1、学生回顾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2、文章主要内容既是写古藤萝的悲剧,本文题目为什么不用“古藤悲剧”,而是用“幽径悲剧”?(学生思考讨论之后若不能回答,姑且存而疑之。)

3、文章藤萝的悲主要内容是写古藤悲剧,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根据一些过渡句,把本文分为三部分。

(三)诵读,感幽径之美

1、文章开头描绘了幽径之美,美在哪里?用笔圈出,品一品,读一读。

教师范读,感情饱满,学生听读感受,说说这里的描写重点突出荷塘中怎样的特点?(礼赞生命力之强烈)字里行间流溢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喜爱、陶醉、礼赞)试读出来。

2、作者如此用力描绘幽径之美,是否有些浪费笔墨?因为至此文章的主角——古藤萝还没出场,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思考讨论)

点拔:文中有一句话能显示作者的用意,划出来:“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试用自己的话来诠释。

明确:幽径神奇而美丽,如诗如画,秀色可餐,然而生于其间,长于其间的古藤萝——将更是一个不同凡响,让你难以忘怀,让你刻骨铭心的角色。这便是铺垫、蓄势——用不同寻常的神奇秀美环境来烘托她。

(四)赏读,析古藤萝之美

文章中这一颗古藤萝在作者的心中最后似乎已幻化成什么?(一个神话传说中美丽的女子)那我们在研读这一部分时不妨也暂且把古藤萝当作一个这样的主角——神话传说中美丽的女子,经过层层铺垫之后,我们的女主角终于登场了,试想象一下这个传说中的美女拥有怎样的容貌、气质,性情?怎样的举止、声音呢?

例:“她身着一袭清纯的白色纱裙,星星点点的淡紫色花朵点缀于纱裙之间,更显示出她娇艳无比的面容。”

“她又是善良可亲的,空中的小精灵时常飞到她身边,扇动着小翅膀与她嗡嗡细语”。

“她时常会轻柔地挥舞着袖衫,飘来荡去,拜访山头的群树,问候池中的荷花,与林中的小鸟快乐地嬉戏、追逐。”

(五)走进作者,探悲剧之因

这如天使一样的藤萝,为什么要遭到了无情的砍伐呢。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呢?作者当时这样说,“我当时日子实在非常难过。游街、批斗、挂牌、住牛棚,被分配掏大粪、看大门、守电话、发信件。我知道正义是在自己手中,可是是非颠倒,人妖难分,我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答,一腔义愤,满腹委屈,毫无人生之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我虽处人世,实为异类。”那是失去理智的、荒唐、愚昧而疯狂的年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古藤萝”被无情砍伐是那个时代悲剧的见证。所有代表真善美的人或物都被毁灭了。

(六)品读,叹藤萝之悲

1、作者是如何描写藤萝的惨状的?如:“它们仿佛成了失去母亲的孤儿„„„„”

“吊死鬼”让人联想到一个那样美好的天使突然被杀戮之后带给人们的恐怖、震惊。

“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这让人想到一幅凄美画面:一位天使般善良的绝色美女在临死前绽放着世间最美丽的笑容。

2、朗读,感悟作者的悲情。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感情。

(七)悟读,悟作者之痛

1、这棵藤萝被无情的毁掉了,我的心境如何?从12、13节找出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2、作者悲伤、痛苦的情形是什么样子?阅读12—16小节,找出句子,圈划勾点,写出品读感受。

3、朗读,悟作者之痛。

师总结:天使就是天使,即使被毁灭了,依然让人感觉到她美丽的哀怨的哭泣,感慨她曾经的优雅历史:她是那样的善良,二三百年来与同伴和睦、友善相处,虽阅尽人间沧桑、饱经风霜雨雪,见证了燕园的历史,却从无害人之意;即使遭人暗算,在浑然不觉时依然朝着世人微笑,这是何等的纯真与善良;只有奉献之意,为世人送去淡淡的幽香、绽放甜美的微笑,全无防人之心,这该是怎样博大的胸怀啊!

(八)拓展延伸,悲剧反思

1、藤萝是被谁毁灭的?愚氓。

2、幽径的悲剧如果发生在“十年**”期间,是不足为奇的,因为那是一个悲剧的年代,可是它发生在“十年**”结束十几年后的今天,并且毁于北大燕园内。这不能不让人痛心疾首。这十多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迅速提高,已经奔上小康之路,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显得那样的贪乏。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并维护之,并不仅仅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博爱之心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是否具有健康、积极、良好的精神素质的大问题。

3、列举生活中愚氓灭美的事例,所以,当我们看到生活的悲剧,我们该怎么做呢?

(九)教师寄语

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贻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拯救自然环境,实际是拯救人类自己!

学生大声朗诵:拯救自然环境,实际是拯救人类自己!

(十)布置作业

1、写写这节课,你写作上和思想上有什么启发?

2、推荐阅读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附:板书设计

幽径悲剧

季羡林

藤萝

(烘托)

维护真 善 美

警示:善待生命

关注自然

篇6:《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篇1

这节课从总体上来说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对“人与环境”这一主题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较深的感悟,并能用合理的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意识到了对待自然应有的态度。

从教学的几个环节来看,同学对主题学习材料的体验感悟要比对课内文章的体验感悟深。

一方面,就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文章而言,新鲜的、有趣的、丰富的材料活跃了他们的思维,所以他们的感受就显得丰富、真实、生动。从学生的讨论来看,可以说达到了全员参与,组内同学能够积极的发言,认真的倾听,真的做到了畅所欲言而又能“说有所获”;从学生的发言来看,他们对材料的感受和体验还是很敏感的,能在不脱离主题的前提下从更广的范围内谈到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并一定程度的结合了历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将自己了解到的东西互相联系,融会贯通,这也是学好语文必须的,而且发言时语言的表达都很顺畅流利,可见真的是有所感触,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但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主要集中到了几篇文章上,所以在课前预习时,应征集一下同学感触较深的几个单元或几篇文章,让他们讨论时就可围绕这几篇文章来谈,这样感悟认识的能更深一些,回答也许能更集中一些,而同学们听时,也就更容易产生共鸣。

而另一方面,对课内文章的体验却未到好处,同学更多的关注的是内容方面的认识与感知,过多的交流的是文章客观表达出的东西,而较少的说了自己对文章的感悟(这与这篇文章本身比较难理解有关,同时我觉得这也是课内文章学习习惯带给学生的思维定式的结果,学生通常对课内的文章更多的关注了知识内容的学习与掌握,而较少的关注了情感的体验。)。对这一点,我却没有作出适时的正确的引导,以后还要多加注意——教师的引导应该是能使学生用发散思维去思考,用与主题的有关的信息去回答,使学生的思想既不受单一思路的禁锢,又能及时的适时的回扣到主题,能对学生的回答做一针见血的指导,对这个目标,我以后还应多思考,多努力。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篇2

《幽径悲剧》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教这篇文章,我用了两课时。这篇文章学生初步理解会有一些困难,教师要能够注意引导,激起学生的共鸣。教后反思如下:

一、目标明确,环节安排得当。

第一课时的目标是整体把握,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并通过质疑探究,让学生领会文章主旨。第二课时的目标是通过品析语句,学习精练、雅致的语言特点。根据两课时的目标设计课堂环节,朗读与分析结合,讨论与思考结合。课堂环节安排得当,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课堂目标达成情况较好。

二、赏析佳句和质疑探究的有效调整。

把学生对词句的琐碎讲解变为赏析,要求学生必须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话,必须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真实体验,最好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创新发言。在问题设计中,把引起学生争论的两个题目作为讨论重点。第一个问题是:既然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了古藤的悲剧,那又为什么以“幽径悲剧”为标题呢?通过这一环节,就自然过渡到问题探究上,教师主动“挑起事端”让学生争论。第二个问题是:面对幽径上这株古藤的悲剧,作者又是怎样做的呢?为什么作者在最后说要把这十字架背下去,而且要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学生讨论后总结出本文主旨。

三、对学生读写训练提出要求。

在学生充分赏析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下来,读出来,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落实到口头上,落实到笔头上。读,可以非常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课文语言的魅力。在激情与陶醉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要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而绝不是说教。当然如何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值得每一个语文老师深思。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篇3

上这节展示课之前,我曾在另外一个班进行试讲。虽然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参与也很积极,但总感觉整节课显得支离破碎,教学目标不明显,学生过多的对语句进行生硬的支解性分析,而没有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师生对文章的深层挖掘也不够深入。后来有幸请到了潍坊市教科院李科长,在他的的精心指导下,我对这节课的教学思路进行了重新调整:

一是把字词、诗句展示过程省去。

因为这些已经在预习课解决了。只要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来了,这也算是展示,何必一定要让学生再讲解一遍呢?展示课应该是解决预习课上没能解决的问题,它不是预习内容的翻版和再现,而是预习课的提升。这样我就把课堂重点放在对语句的评析和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据此设计了两个学习目标:(1)通过品析语句,学习精练、雅致的语言特点;(2)通过质疑探究,让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学生展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部分–文章思路、佳句赏析和问题探究。这样可以使教学环节得以简化,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

二是赏析佳句和质疑探究过程的调整,这也是本节课教学思路的最大转变。

把学生对词句的琐碎讲解变为赏析,要求学生必须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话,必须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真实体验,最好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最好能联系印发的补充文章回答问题。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创新发言。在问题设计中,我把能引起学生争论的两个题目做为讨论重点,因为学生展示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引发争论,从而促成小组内、小组间的学生互动。如果设计问题如果太简单,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就引不起学生的争论。我在学生赏析完佳句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既然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了古藤的悲剧,那又为什么以“幽径悲剧”为标题呢?通过这一环节,就自然过渡到问题探究上,教师主动“挑起事端”让学生争论。第二个问题是:面对这样的悲剧,作者又是怎样做的呢?为什么作者在最后说要把这十字架背下去,而且要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学生讨论后总结出本文主旨。

三是对学生读写训练的调整。

在试讲时没能突出这一重点,本节课我重新做了调整。在学生充分赏析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下来,读出来,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落实到口头上,落实到笔头上。尤其是读,可以非常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课文语言的魅力。在激情与陶醉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的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是繁琐机械的分析记忆还是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呢?我想答案应该是非常明确的。以上这三点不仅仅是一节展示课教学思路的调整,它更是一种教学观念的调整,我认为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本节课虽然是作为一节示范课,但由于准备时间仓促(周四下午接任务,周五下午调整备课思路,周六上午讲课),更主要是由于自身原因,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文章本身的挖掘不深。过分注重于课堂结构的完美,而把一些重要细节忽视了。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篇4

教学反思:

《幽径悲剧》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语言精炼,含义丰富。课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本文的教学目标我定为:

1、通过朗读,体悟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通过品析,学习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通过文本分析,理解藤萝不幸遭遇的根源。一堂课结束,发现原定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很多的环节设置和处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一、课时定位

《幽径悲剧》一课,篇幅不短,内容不少,主题不浅,这样的课文不该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由于之前的考虑不周,45分钟的时间内我就像是一个疲于奔命的农夫,不停地鞭策着我的学生,赶着完成之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于是先前设计的那些教学环节,统统变成了华而不实的空架子,只是像样地摆一下,完全失掉了它之前的功效。没有思考的空间,没有切实的途径,学生自然跟不上我预想的进度,所以在课堂上的一部分时间里,我的确是在自言自语。

一堂课的好坏最重要的评判该是学生是否有所得,仅从这点判断的话,我觉得这堂课就是失败的。所以备课之前备学生是多么重要的环节,可是我却脱离了学生的基础,兀自思索着教学目标,设计着教学环节,等到上课,才发现一切的设计都是徒然,不过就是一座装修华丽的空中楼阁。

二、文本定位

《幽径悲剧》是一篇具有强烈悲剧效果的散文,作者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无论是浓墨重彩的描绘还是酣畅淋漓的抒发,都是文章的悲剧性的体现。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悲痛欲绝?如何让学生体悟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最好的法宝就是读。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是这堂课中的读书声太少了。在赏藤萝美的时候可以读,在藤萝被毁的时候可以读,在作者悲伤无语的时候可以读,在作者愤慨表态的时候还是可以读,甚至可以专门设计一节课,就是读《幽径悲剧》,教师在做一些朗读的指导,在品析的基础上诵读,那么学生就能更轻易的走进季老的心扉,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这幕悲剧的直面者,不再觉得季老是无病呻吟,而是真的痛季老所痛,急季老所急。

这节课给我的启示在于,语文课首先该是一堂课,一堂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服务的课。教师之前所有的预设都应该基于学生能接受的基础之上,其次在考虑形式是否新颖。所谓创新,不是指形式的创新,而是通过这堂课学生能力的是否能有所创新,在备课环节中,千万不可本末倒置。其次,语文课就该是一门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课,基于不同的文体特点要配合不同的训练重点,或读、或辩、或写、或品,千万不能千篇一律。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篇5

一: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有着无穷的人格魅力的学者、教授,他有着丰富的内心和爱心,《幽径悲剧》是他的一部代表作,历来为大家所喜欢。学习这篇文章,要求学生对写作背景和作者有所了解,对“愚氓”这个词也要有了解。在教学本文时,我作了如下尝试,现作如下回顾反思。

一、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先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到表现时间的词语,知道这棵藤萝经历过怎样的劫难,最后在什么时候被毁的。思考作者这样写的用意,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

二、对比赏析,体会作者情感。

文中两次写到藤萝,分别对藤萝的美丽和被毁后的惨状进行了描写,在写藤萝的美丽之时,又将它与其他被毁的藤萝作了对比,针对这一点,我先让学生抓住具体语句,赏析领略藤萝之美,体会作者对藤萝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赏析被毁后的惨状,感受作者内心的悲伤。最后让学生以藤萝的身份和口吻,对那些“愚氓”控诉内心的悲伤。再次感受作者内心。

三、人物的比较分析

文中除了作者,还提到了另外几个人,“愚氓”、“伟人”、“世人”,对于这些人物,作者又是怎样的情感呢?我先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找到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互相纠正补充,最后明确,原来作者用了反语的手法,对这些人,作者都是持否定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再让大家探讨分析作者是怎样的人,并对中心有更深入的理解。

篇7:《幽径悲剧》 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2、难点:强烈的悲剧效果。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者。

本文写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幽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7),写藤萝悲剧。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怎样写幽径的美景?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怎样写藤萝之美?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写幽径,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文中既有侧面烘托,又有对藤萝的正面描写。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萝“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甚至还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真是有形有色,可观可闻可嗅,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检查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二、继续学习第三部分

思考:作者运用哪几种表达方式来写藤萝的悲剧?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写。首先描写了“今年春天”所见的吓人景象“成了吊死鬼”,而尚未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这种景象令人无比震惊、害怕和痛心。从此以后,“我真有点怕走”这条幽径。文章具体描写了“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的景象,渲染了“我简直是悲哀至极”的心情,又具体摹状了“我隐约听到”的“古藤的哭泣声”,又以议论之笔,指出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等,这一切笔墨,充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痛悼之情,有着催人泪下的笔力。

这一部分的最后,作者从自身的角度论述“我”为古藤伤心的原因。维护真善美的责任,一个倔强的老人,表现了矢志不移的决心。

三、品味语言

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为什么作者对一棵古藤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2、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是什么感情?你是怎样理解的?

3、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

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对古藤的感觉,是与特定的环境分不开的。“经过了史无前例的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这一棵藤萝成了仅存的一棵,因而也就成了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

2、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有着鄙视的感情。“这样”是指的是富于感情,具有博爱之心。伟人们决不泛爱生灵,处事铁面无情,甚至滥杀无辜。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无疑怀着鄙视厌弃的感情。

3、作者批评世人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四、探究

课文中说:“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怎样看待“愚氓灭美”的事实?从中可悟出什么道理来?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作者用“毁于愚氓之手”来概括藤萝的悲剧,这是非常慎重、准确而发人深思的。文章写于1992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六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重要成绩。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氓灭美”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到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的重要。

五、小结

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事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六、布置作业

上一篇:表1刻制印章申请表下一篇:设计院诚信守法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