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级城市水资源论文

2024-04-26

地级城市水资源论文(通用6篇)

篇1:地级城市水资源论文

1模型计算结果

通过利用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模型对2012年全国299个地级城市进行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2012年我国地级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估结果分示我国地级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分布图,将水资源利用效率计算结果按照效率指数值的高低分为以下5个等级。

(1)水资源利用效率高:效率指数值在3.28~4.70,主要分布在我国山东省、山西省、河北省、陕西省、河南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具体分布和排名

(2)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效率指数值在3.11~3.27,主要分布于我国河北、河南、湖北和安徽等地区,具体分布和排。

(3)水资源利用效率中等:效率指数值在2.95~3.10之间,主要分布在我国安徽、广东、甘肃、江苏、辽宁、四川等地区,具体分布和排名

(4)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效率指数值在2.82~2.94之间,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湖南、贵州、江苏、云南、甘肃等地区,具体分布和排名。

(5)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效率指数值在0.50~2.81之间,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黑龙江、江西和新疆等地区,具体分布和。

2全国地级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比较

为了更加直观分析全国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差异,对27个省(自治区)的用水效率等级城市比例进行统计。可以看出山西省、山东省和陕西省所辖的地级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高等级比例均大于60%,其中山西省的10个地级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等级均为用水效率高。河北、河南、内蒙古、浙江、辽宁、安徽、吉林、四川所辖的地级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高和较高等级比例之和均大于50%,表明这些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江苏、青海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广东、福建、新疆、贵州、湖南、海南所辖地级市水资源利用效率主要为用水效中或者较低等级低于全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平均水平,具有一定的节水潜力。宁夏、江西、广西、西藏所辖地级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等级比例大于60%,其中广西和西藏所辖地级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等级均为低,具有很大的节水潜力。通过对全国299个地级城市用水效率分布进行统计分析认为: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极其缺水的华北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水资源相对较丰富和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导致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是地区水资源稀缺程度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此结论与2006年,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中心联合课题组在《新的流域治理观:从“控制”到“良治”》一文中指出的结论相一致,即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水资源可得性大小、越是水资源易于获取、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用水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相反,在水资源越是不易得到、水量越是匮乏的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同时经济发展水平是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伴随着较高的城镇化率,非农产业比例大,耗水大户农业用水比重小,因而其用水效率比较高;发达地区产业积聚效应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使得供用水的规模效益较大,单位水资源的经济产出较高,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方投资能力较强,会有更多资源用于供水和治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来说,城镇化率较低,农业比重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导致用水效率较低;而且欠发达地区和环境及人口压力大,基础设施和水资源保护的投入不足,依赖水资源而生存的压力远高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行,因而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效率低。

3地级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指标因子分析

从模型计算结果,在全国299个地级城市中位于前10名的城市为:威海、青岛、阳泉、烟台、太原、大连、舟山、长治、白山、铜川。位于后10名为:抚州、宜春、伊春、喀什、九江、鹰潭、克拉玛依、吉安、赣州、上饶。利用所选取的参考指标进行主因子分析,以提取出影响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3个重要子,为地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参考依据。

篇2:地级城市水资源论文

摘 要:近年来,“新闻立台”已经成为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做好宣传、谋求事业发展的重要共识。广播电视台作为新闻单位,担负着报道新闻,传播信息,反映舆情,引导舆论,服务大众的重要社会使命。从广播电视作为舆论宣传阵地的性质,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受众收视需求出发,“新闻立台”对于地方台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出“新闻立台”的发展口号,无疑是抓住了广电传媒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

关键词:新闻立台;速度;宽度;深度

一、引 言

相比中央、省级台来说,地方台在人力、物力方面有先天的欠缺,在新闻资源方面没有优势,对新闻热点问题的解读和观点缺乏高度和权威。然而,在“新闻立台”思想的指导下,许多城市地级台为实现“新闻立台”的目标仍然进行了卓有成效、独具特色的新闻节目改革与尝试,有些台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新闻改革发展道路上,当下许多地方台以电视剧、综艺节目拼收视率和广告份额的运营模式及竞争格局中,许多城市台“新闻立台”仍停留于理念或口号,“新闻立台”显得力不从心。

二、城市地级台新闻立台的三个维度

笔者认为从“新闻立台”口号的提出到梦想的实现,地方台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里既有思想认识的问题,也有人财物资源不足的问题。而在新闻竞争中,新闻拚抢速度不快,新闻报道范围不宽,深度不够仍是影响“新闻立台”的主要因素。

(一)提升速度――新闻播报的第一要务

新闻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信息,与通常的信息不同,具有它本身的属性。首先,新闻必须及时且有新意,能满足人们急欲知晓的需要。可以说及时性是新闻的第一要素,在卫星通讯、信息网络化和多功能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新闻报道和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差更是大大缩短了。为此,在“新闻立台”中许多有作为的电视台都将及时传播新闻作为第一要务,抓紧抓好抓落实。如凤凰卫视中文台从早到晚,设置各档新闻栏目,对新闻进行及时报道,上午有凤凰早班车,中午有午间特快,晚上有时事直通车,风凰全球连线,华文大直播等。全天时间还有新闻正点播报。由于激烈的新闻竞争,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许多媒体都在奋力创抓新闻的第一落点,新闻播报的时间用语“昨日”被“今晨”、“今午”、“今晚”、“刚刚发生”所代替,而广播电视的现场同步直播,更是大大提升了新闻的时效性。

快速及时播报新闻应是电视传媒的首要任务。但遗憾的事,一些地方台在今天对新闻的速度要求并不高,对新闻播报的及时性认识不足,还沿用过去管理模式,对新闻报道的时间不作高标准的要求和规定。许多地方台,常常是上午的新闻晚上播,下午的新闻第二天播,有时几天前的新闻还在播,有的台甚至过去播过的旧闻也拿出来重播。如果连新鲜、及时都做不到,何谈新闻立台呢?传播学认为,新闻首发信息形成“第一印象”后很难改变。正是基于这一点,西方媒体才不惜一切代价抢夺各地新闻首发权。对新闻媒体来说,越是重大事件、重要关头,越要争取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发出第一声音,形成第一印象,掌握引导的主动权。时效是新闻的生命。各地方台新闻应牢固树立宁给人“鲜肉”,不给人“罐头”的新闻理念。新闻的时效性也从一个方面给我们广电记者编辑提出了素质上的要求,提高采访效率,提高写作能力,提高节目制作能力,全力缩短事实发生与新闻播报的时间差,全面体现新闻新鲜、快速与简短的特点。

(二)全面覆盖――拓展新闻报道的宽度

新闻除了要新鲜及时外,全面报道所在地区的新闻,拓展新闻的宽度也是“新闻立台”的重要环节。当某地发生重大事件时,是否能够做到第一时间进行现场采访报道,这一点与该电视媒体的站点布局密切相关。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在深化“新闻立台”,建设国际一流媒体行动中,将传播能力建设放在首位,目前已建成31个国内记者站、70个海外记者站和两个海外分台,国际国内的传播能力大大提升。以“新闻立台”而著称的凤凰卫视中文台,为了“全覆盖、不遗漏”,基本做到在大陆、港、澳、台、欧洲、美国等重要地区的重要城市都有记者分布,一旦发生重大事件,记者能够迅速前往现场采访并及时连线播报。然而西部许多地级台或许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等原因,在各县市区根本没有设立记者站,更不具备在全地区范围内全天候采集新闻的能力。各县市区的新闻大多由县级台自行采集上送(由于上送新闻的时效不强,深度不够,质量不高,许多上送新闻仅被编成简讯在传播)。由于采制能力不足,现在不少地级台仅局限于报道中心城市几十公里范围内的消息,有的地方台甚至70%至80%的新闻都来源于本台所在的城市。现在一些地级台提出了要成为西部或秦巴地区一流大台的目标。但在具体实践中,在各县市区连个应急报道点都没有,由于报道的宽度不够,不少地级台在关键时刻、重大关头出现了媒体缺位,许多在“面” 上的事件被遗漏,使得地级台的权威性大大降低,“新闻立台”自然难以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在各县市区设立基层记者站或应急报道点,完善新闻采集报道网络,是提升新闻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是建设一流媒体的必然要求;更是深化“新闻立台”的重要布局和成功之路。据调查统计,由于新闻的贴近性,在一个地区平均每天有67%的成人收看本地新闻,而收看全国性新闻的只有49%。对于普通人来说,本地信息是最重要的,尤其是自己所在社区的信息。从受众收视收听心理看,人们更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对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更感兴趣。为此,地级台在新闻立台前进道路上,应首先坚持本地新闻优先原则,以服务信号服务区内本地市场电视观众为目标。现在的媒体受众不仅希望了解本地区发生了什么,而且还要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及重要性,那么就需要派驻更多的记者直接到事发现场,选取当天的主要事件向观众播放,这是成功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经过多年发展,尽管不少地级台在报道内容、形式、时效等方面有了明显改进,但传播的实际影响力仍然有限。主要表现为,在区域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报道中原创率和首发率低,不能很好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导权。因此,强化新闻站点布局,不断拓展新闻报道的宽度,做到“大事发生我在场”,不遗漏任何本地区的任何重要事件,才是新闻立台的成功起点。

(三)拓展深度――做深做透新闻

一个台面仅有两个支柱是立不起来的,也是立不稳的`。新闻立台的另一个支柱,就是追求新闻报道的深度。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我们在报道新闻时,除了传统的新闻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外,还应当更加关注怎么样的挖掘。如凤凰卫视新闻台,除了大量的新闻资讯报道外,为了让观众全面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真相,开设了大量新闻评论性栏目(新闻今日谈,时事开讲,总编辑时间,时时亮亮点等),对新闻事实进行解读、分析、评论,帮助观众认知,指导人们行动。同样,中央台的新闻频道,也开设“共同关注”、“新闻1+1”、“面对面”等新闻评论性节目,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挖掘,帮助人们理解新闻实质。与一般报道方式相比,新闻评论性节目是一种深度报道方式,更侧重于揭示事物的实质及意义,提供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相关事物的互动关系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对前景趋势的预测等。开办新闻评论节目,一方面充分开发利用了新闻资源,为受众解惑疑释,另一方面对重大题材形成舆论强势,引领舆论导向,同时激发受众的参与意识,对提升电视台的权威性和新闻品牌的知名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胡智锋认为,电视新闻评论是拉动电视整体改革的先锋。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中央电视台从最早期的“东方时空”到“焦点访谈”到“新闻调查”,再到今天的“面对面”,包括新闻频道,每一步往前推动基本上是靠电视新闻评论拉动的。然而,反观我们的不少地级台,虽然每个台都设有新闻综合频道,有时政新闻、民生新闻、经济新闻等栏目,但几乎看不到新闻评论性节目,大多数时政或民生新闻节目还仅仅停留在对事实本身的报道层面,观众看不到媒体对新闻事件的评说、解读,很难知道今日之新闻对明日之意义。近年来一些地级台也认识到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将新闻评论节目或新闻言论节目作为电视台新闻栏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谦言万语”栏目就是温州广播电视台顺应发展而开辟的一档讲述民生民计,受市民欢迎的评论栏目。节目定期邀请一些新闻评论员走进演播室,把新闻热点、舆论焦点说深说透,栏目还通过新闻热线、采访或其它联系方式征集广大观众的观点,真正反映了群众的心声。但这种节目在西部城市台中毕竟太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许多地级台一是认为自己位低力薄,与中央台、省级台在人才、经费、装备、信息等方面无法相比,二是认为选题难,由于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供搞成新闻评论的线索少,大量的是一些适合社会新闻栏目采访的题材,三是认为地级市难找上档次的专家学者型人才,同时短缺新闻评论员,无法把新闻做得更深更透。尽管或多或少存在这些现实的困难,但放弃新闻评论就等于放弃了放弃媒体自己的声音,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影响了传媒的地位,因而只能创造条件,知难而上,而不可消极等待无所作为。其实,对新闻是否进行深度挖掘,对新闻事件是否进行评论,是地级台服务意识强不强的重要表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媒体受众也一天天走向成熟,现在的观众已经不仅仅满足媒体对事实的直截了当的报道,他们更需要的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的报道。评论节目所具有的深刻性,包括过程性、解释性和分析性,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应该说,新闻评论性节目是新闻媒介的旗帜和灵魂,它既代表了电视台的政治思想水平,也是衡量电视台实力的一把标尺,更是媒体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体现。地级台只有将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传播的重头戏,通过评论员评论、电视论坛、电视述评、电视回答、电视座谈、深度报道等多种评论形式,用独树一帜的观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评说大众话题,才能让观众在感觉一新中受到启迪。没有深度就没有高度,没有高度就没有影响力,更谈不上媒体品牌。加强新闻评论,强化深度报道是地级台新闻立台的必由之路。

三、小 结

新闻立台的三个维度――速度、宽度、 深度之间是有机的统一,它们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报道速度决定了媒体的活力,快速反映应对能力。报道的宽度反映出电视媒体的支配性实力,或者叫资源性实力。报道的深度反映出电视媒体的软实力,或者叫影响力。广电传媒要实现新闻立台的目标,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只有不断提升自已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才能提高自身的传播能力,满足对新闻报道速度、 宽度、深度的要求,让新闻立台不致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 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 陈虹.新闻立台――美国地方台的生存之道[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3).

篇3:地级城市水资源论文

资源型城市是能源资源保障的基地,也是经济稳定发展的支撑,其经济发展依托资源的开发利用,高碳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形成高能耗高排放的特点。推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碳排放效率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学者们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其低碳转型的路径。罗洪群等[1]对我国油气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就其可持续发展机制进行探讨。高志刚[2]、贾晓晴等[3]和范宪伟等[4]则分别以克拉玛依、盘锦市和白银市为例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及其实现产业转型的思路。徐君等[5]构建了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战略框架,并设计了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低碳转型路径。白雪洁等[6]基于非期望产出动态SBM模型研究了2005—2012年我国衰退型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效率。段永峰等[7]运用DEA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的10个资源型城市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技术、规模有效性评价。

在对碳排放效率的研究中,Ramanathan[8,9,10]采用DEA方法测算了中东和北非17个国家的碳排放效率,并对GDP、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分析;Zhou等[11]采用MCPI测度了18个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的碳排放效率;Risto等[12]运用SFA方法测度了170个国家的碳排放效率。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碳排放效率的研究也取得很大进展,赵国浩等[13]运用SFA模型分析了1995—2010年山西省的碳排放效率,并与其它中部省份进行了比较;陈黎明等[14]运用该方法测算了我国各省市的碳排放效率;孙爱军[15]则通过建立包含非期望产出、序列DEA的超效率模型测算了我国的省际碳排放效率;李健等[16]利用考虑松弛变量的规模方向距离函数对碳排放效率进行了测算;马大来等[17]则基于至强有效前沿的最小距离法对我国省际碳排放效率进行了测算。

由此可知,目前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多数集中在低碳转型和产业转型等方面,很少有研究关注资源型城市的减排问题,对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的研究缺乏;更重要的是,现有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均以个别城市或部分城市为例,缺少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全面系统研究。在对碳排放效率的研究中,以DEA模型为主流方法,而DEA模型的局限性使得无法对有效率的决策单元进一步分析;而超效率模型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同时SBM模型恰当处理了非期望产出,因此超效率SBM模型的分析更为准确。本文综合运用DEA模型及改进的SE-SBM模型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效率进行系统研究,试图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2.1 研究方法

(1)DEA模型。DEA模型是一种利用数学规划模型对相同类型的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进行评价的非参数统计方法。该模型把每一个待评价的个体作为一个决策单元,而所有的决策单元就构成了待评价群体,然后对各个决策单元的投入与产出比率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根据决策单元的投入与产出权重进行评价,从而判断决策单元是否达到DEA有效。

(2)超效率SBM模型。比起DEA模型,超效率SBM模型可以进一步区分有效率的决策单元,SBM模型则恰当地处理了非期望产出,两者的优势相结合,超效率SBM模型有显著的优越性。其原理如下: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由投入m、期望产出r1和非期望产出r23部分构成,定义决策单元是SBM有效的,则含有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为:

2.2 指标选取

本文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在选择投入指标时,分别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入手,以各个城市的就业人员数代表人力的投入,以能源消费量代表物力的投入,以固定资产投资额代表财力的投入。在确定产出指标时,地区生产总值作为期望产出,碳排放则作为非期望产出。在DEA模型中,采用“非期望产出作投入法”处理碳排放指标,而SBM模型可以恰当处理非期望产出,因此不作特别调整。

2.3 数据来源

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其资源开发处于不同阶段,且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面临的问题更是不尽相同,分类研究可以有针对性地发现并解决问题。根据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关于资源型城市分类的内容,将资源型城市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4种类型。本文以地级市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类研究。鉴于《规划》的规划期为2013—2020年,且考虑到数据获取的全面性,本文选择基于2013年的资源型城市数据进行研究。由于搜集全部资源型城市地级行政区的多指标数据难度大,本文实际分析研究的资源型城市共106个,其中成长型资源型城市13个,成熟型资源型城市58个,衰退型资源型城市22个,再生型资源型城市13个。数据获取方面,地区生产总值和就业人员的相关数据来源于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能源消费量数据来自于各省区市的统计年鉴以及各地区的统计信息网;碳排放量的数据则是通过对上述能源消费量进行核算得到。

3 实证分析

3.1 成长型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效率

成长型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发处于上升阶段,有巨大的资源保障潜力,不仅可以保障本地经济的稳定发展,更是我国能源资源的供给和后备基地。本文选取我国13个成长型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DEA模型下其碳排放效率如表1所示。

在规模可变的条件下,对于非DEA有效的城市可以分析其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昭通市和武威市表现为纯技术有效而非规模有效,即这两个城市要保证现有产出的话,就不能缩减其技术投入;其余城市既没有达到技术有效,也没有达到规模有效,说明这些城市存在投入冗余或者产出不足,换言之,即使减少他们的现有投入,也极有可能实现目前的产出水平。

从规模收益的角度来看,在非DEA有效的资源型城市中,只有咸阳市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的阶段,说明即使增加对该城市的投入,其产出的增加比例也达不到投入增加的比例;而其他非DEA有效的城市如朔州市、呼伦贝尔、南充市、六盘水市、毕节市、昭通市、延安市、武威市均处于规模收益增加的阶段,说明以相同的比例增加对这些城市的投入可以得到更大比例的产出回报。

从综合效率的角度来看,成长型资源型城市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如图1所示,只有陇南市、榆林市、鄂尔多斯市、松原市的综合效率是有效率的,其中,鄂尔多斯不仅煤炭产量位居全国产煤地级市之首,还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后备基地;而榆林市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和煤炭后备基地;其余城市的综合效率则显著偏低。

3.2 成熟型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效率

成熟型城市的资源开发处于稳定阶段,资源保障能力强,经济发展也处于较高水平,是现阶段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的核心区。在计算成熟型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效率时,本文选取了58个成熟型资源型城市进行实证研究,DEA模型下其碳排放效率如表2所示。

规模可变条件下,在非DEA有效的城市中,黑河市、鸡西市、毫州市、池州市、衡阳市、河池市、广安市、雅安市和金昌市是纯技术有效的,因此如果要保证这9个城市现有产出水平的话,就不能降低目前的投入水平;其他非DEA有效的城市均表现为既非纯技术有效,也非规模有效,即这些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

从规模收益的角度看,在非DEA有效的城市中,只有衡阳市和邵阳市处在规模收益递减的阶段;其余城市均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的阶段,按照相同比例增加其目前的投入,将会收获更大的产出回报。

由于在DEA模型中是将非期望产出做投入进行处理,而SE-SBM模型可以自行处理非期望产出,因此二者在得出的具体效率值上会存在差异,但对效率高低的评价是相对一致的。如图2所示,只有济宁市、赣州市、吉林市、临沧市以及大庆市5个成熟型资源型城市是有效率的,其中大庆市的效率值最高,其值为1.339,即在现有的投入基础上再等比例增加33.9%的投入仍然可以保持其相对有效,这是因为近年来大庆市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发展,将开发畜牧业资源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有力地缓解了石油等资源对环境的压力。在其他无效率的城市中,多数效率值分布在0.6~0.8之间,且分布均匀。

3.3 衰退型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效率

由于资源趋于枯竭,衰退型资源型城市不仅出现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还涌现出各种民生问题,面临空前的生态环境压力,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难点地区。为了研究衰退型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效率情况,本文选取了22个衰退型资源型城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DEA模型下其碳排放效率如表3所示。

在规模可变条件下,17个非DEA有效的城市中,有5个城市达到纯技术有效,分别是抚顺市、七台河市、焦作市、铜川市和石嘴山市,因此按照现在的产出计算,不能再减少其技术投入;其他城市既未达到纯技术有效,也没达到规模有效。

从规模收益的角度分析,非DEA有效的城市中过半数量的城市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的阶段,这些城市已经不能再增加投入,因为此时增加投入的产出效率已经很低了。

如图3所示,只有韶关市、乌海市、新余市、鹤岗市以及辽源市的综合效率是有效的,其中,辽源市的效率值远高于其他4个城市,这是由于辽源市是东北的老工业基地,素有“煤城”之称,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辽源市自2007年开始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积极改造老城区,并对环境污染严重的热电厂等进行专项综合治理,积极引进节能环保技术,已经走出一条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道路。其余无效率的城市碳排放效率值分布在0.5~0.8区间,碳排放效率处于中等水平。

3.4 再生型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效率

再生型资源型城市基本摆脱了对资源的依赖,社会经济也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行区。为探究再生型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效率,本文选取了13个再生型资源型城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DEA模型下其碳排放效率如表4所示。

再生型资源型城市中达到有效率的城市超过总数的一半;在无效率的城市中,规模可变条件下,临沂市和丽江市实现了纯技术有效,但还没有达到规模有效。

规模收益角度下,只有马鞍山市和丽江市处于规模收益增加的阶段,其余城市都已经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的阶段,不宜盲目增加资源投入。

如图4所示,南阳市、包头市、洛阳市、唐山市、张掖市、淄博市和鞍山市实现了碳排放的有效性。其中,淄博市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过多年的开采,资源已经枯竭,在实现城市低碳转型的过程中,淄博市以节能降耗为工作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围绕新材料、生物技术和医药、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积极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其新材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过千亿元,拥有50余家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新材料骨干企业,成为有名的综合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3.5 四类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的综合对比分析

不可再生资源的生命周期限制了资源的开发进度,影响城市的发展进程,由上述分析可知,不同阶段的资源型城市其碳排放效率呈现出差异化。继分别对各类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效率进行研究后,本文将四类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效率进行综合对比分析,DEA模型下其碳排放效率对比结果如图5所示。

从综合效率的角度看,成熟型城市的碳排放效率最低,再生型城市的效率最高,这是因为成长型城市的碳排放问题尚处于潜伏期,而成熟型城市由于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环境治理的滞后性,导致碳排放效率低下;衰退型城市则由于资源的逐渐枯竭而缩减能源开采,且环境治理取得阶段性结果,因此碳排放效率有显著提高;再生型城市的节能降耗技术逐渐成熟且得到推广应用,同时接替产业得到大力发展,经济结构趋于良性循环,实现了碳排放效率的较高水平。

在规模可变条件下,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进程看,其规模效率在发展过程中稳定上升,而纯技术效率却在成熟时期出现最小值,说明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对规模效益的高效利用,而在繁盛时期容易忽视技术作用。

为了进一步分析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提高碳排放效率,本文运用Tobit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探讨寻找提高碳排放效率的有效途径。

4 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1 Tobit回归模型及变量选择

除上述投入产出指标外,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为进一步分析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本文以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上述DEA模型得到的效率值为因变量,通过建立Tobit回归模型判断自变量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程度。Tobit回归模型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ames Tobin提出,之后得到大量经济学家的发展和完善,是一种因变量受限的模型,适用于因变量为切割值或片段值。

结合资源型城市的特点,本文选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城市化率作为自变量。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进行衡量;产业结构用第三产业增加值与该市的GDP之比表示;城市化率用人口结构变量表示。考虑到四类资源型城市的样本数量和自变量指标的数量,为降低误差,本文将全部资源型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对其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不再一一分类研究。

4.2 结果分析

运用Tobit模型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见表5所示。

注:***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0%水平下显著

由表5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相关系数较大,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促进了碳排放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在10%水平下显著,且相关系数接近36%,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减物质化的特点促进了碳排放效率的提高。能源强度对碳排放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城市化率与碳排放效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且相关系数高达13.1%,说明城市化率的提高有助于提高碳排放效率,这是因为城市化率高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更倾向于高新技术产业、更多地采用高新技术,从而提高了碳排放效率。

5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106个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对比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资源型城市,其碳排放效率在综合效率、规模有效性、技术有效性以及规模效益等方面表现出差异化。具体而言:

1)在13个成长型资源型城市研究对象中,非DEA有效的城市中,昭通市和武威市表现为纯技术有效而非规模有效,综合效率方面出现两极分化;陇南市、榆林市、鄂尔多斯市、松原市是有效率的。从规模收益角度上看,只有咸阳市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的阶段。

2)在58个成熟型资源型城市研究对象中,在非DEA有效的城市中,规模可变条件下黑河市、鸡西市、毫州市、池州市、衡阳市、河池市、广安市、雅安市和金昌市是纯技术有效的。从规模收益角度上看,只有衡阳市和邵阳市两市处在规模收益递减的阶段,其他均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的阶段。综合效率方面,济宁市、赣州市、吉林市、临沧市以及大庆市是有效率的。

3)在22个衰退型资源型城市研究对象中,非DEA有效的城市中,规模可变条件下抚顺市、七台河市、焦作市、铜川市和石嘴山市是纯技术有效。从规模收益角度上看,过半数量的城市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的阶段。综合效率方面,韶关市、乌海市、新余市、鹤岗市以及辽源市是有效的。

4)在13个再生型资源型城市研究对象中,过半数量的城市达到有效率,临沂市和丽江市实现了纯技术有效,但还没有达到规模有效。在规模收益角度下看,马鞍山市和丽江市处于规模收益增加的阶段,其余城市都已经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的阶段。在综合效率方面,南阳市、包头市、洛阳市、唐山市、张掖市、淄博市和鞍山市实现了碳排放的有效性。

(2)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城市,其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差异。1)成长型资源型城市处于成长发展阶段,大部分规模城市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的阶段,纯技术有效偏低,综合效率出现两极分化,综合效率值普遍偏低。2)成熟型资源型城市中,纯技术有效城市数显著增加,大部分城市处在规模收益递增的阶段,综合效率值处在0.6~0.8之间,综合效率值较高。3)衰退型资源型城市由于自身所处资源趋于枯竭的局面,大部分城市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减的阶段,规模可变条件下提高技术投入作用不明显。4)再生型资源型城市中,过半数量城市达到了碳排放有效性,综合效率值最高,大部分城市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的阶段。

(3)通过对各类型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率均对碳排放效率的提高表现为正向影响,能源强度对碳排放效率的提高有显著负向影响。

根据以上结论,针对我国资源型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碳排放效率特征以及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成长型资源型城市处于成长发展阶段,大部分城市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的阶段,纯技术有效偏低,综合效率分化严重,应当加大技术投入和适当增加规模以提高碳排放的综合效率值。

(2)成熟型资源型城市处于发展鼎盛阶段,这一阶段仍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应当大力加强技术投入,避免忽视技术投入的状况,适当增加规模效应;同时应以低碳经济转型的思维调整产业结构,避免造成资源枯竭以及经济转型的困局。

(3)衰退型资源型城市的特征是大部分城市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的状况,规模可变条件下再提高技术投入的作用已不明显;同时,在这一阶段,城市处于资源趋于枯竭的状态,应当下定决心坚持经济发展转型,调整产业结构,根据自身城市特点和优势寻找替代产业,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

(4)再生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初具形成,效果明显,相关替代产业发展迅速,应当根据自身城市发展的现实基础和优势加强高新技术投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避免引进发展附带高碳排放性的产业。

篇4:地级城市水资源论文

关键词:城市综合实力 评价 特征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54(2009)01-057-05

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城市化继续推进,发展水平快速提高,对全国的影响程度日益增强。据统计,2006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86个(缺少拉萨数据,未含拉萨,下同),年末总人口(不含市辖县)36764万人,比上年提高1.3 %,占全国年末总人口的28.0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2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3%,比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快2.5个百分点。由于受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等因素影响,城市发展各具特色,但发展不平衡,综合实力强弱分明。

本研究以2006年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情况统计资料为依据,采用了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和中国统计学会城市统计专业分会课题组研制的指标体系和测评比较方法(2005年利用此方法对2004年各城市做过类似的研究)。研究的目的,是要评估城市间综合实力,比较差异及分布,将有助于各城市认识自我,促进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和良性竞争,有利于城市全面协调发展、加速现代化进程。

研究结果显示,2006年城市综合实力分布呈现东强西弱局面,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发展较快,特大、超大城市是百强城市的主角,一些大中城市凭借特色产业和突出效益挤入百强之列。百强城市在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压力。

一、城市综合实力比较方法简介

(一)城市综合实力比较概念及特征

城市综合实力是指一个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科技、文教等各个领域所具备的现实实力和发展能力的集合。现实实力是指当前城市所聚集的要素总量和要素品质。主要体现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社会福利水平、发展质量等,是综合实力的核心内容。发展能力是指城市在各方面所具备达到先进程度(或现代化程度)的潜力和城市运行高效率所具备的最优环境,主要体现为人口素质、资本技术投入、资源环境压力、基础设施支持能力、发展趋势等,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城市综合实力也可以体现在两个维度上:从横向看,它反映了城市在各领域的现实状况;从纵向看,它反映了城市发展的态势。

综合实力比较是基于每个城市在所评价目标上相对总体平均水平的差异程度来判断优劣性,它是相对概念。综合实力比较结果是由多个指标的单项评价结果加权汇总而来,不再具有具体含义,而是以指数或分值表示的各城市的发展状态,它是抽象的综合概念。每个城市综合实力比较结果不仅取决于该城市的自身发展程度,同时还依赖于其他城市的相对发展情况。即使一个城市的实力绝对量是增长的,如果发展速度低于其他城市,它在综合实力比较中可能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

由于对城市综合实力存在很多不尽相同的认识,因此,在不同的研究者之间自然存在不同的概念定义、研究方法及最终结论。本研究是在上述认识的基点上,提出研究方法并得出相应结论。

(二)城市综合实力比较主要步骤

1.确定综合实力比较指标体系。这是综合实力评价的基础和依据。

2.搜集整理各城市数据并对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进行同度量处理和同向性处理,以消除量纲影响,使所有指标数值大小与价值判断同向化。

3.确定指标权重。由于参评指标的重要性不同,因此要根据各指标的重要性大小对其进行加权处理。

4.对处理后的指标值进行汇总,计算综合实力比较分值。

5.根据综合实力比较分值对各城市进行排序分析。

(三)城市综合实力比较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选取合适的、能够反映实力的指标并确定各指标之间的关系。课题组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来完成这一过程。定性分析是从评价的目的和原则出发,考虑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可比性、可行性、简约性以及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合理分配等因素,由课题组分析人员确定指标和指标结构。本过程主要是在国家统计局实施的城市基本情况统计指标体系框架内,采用综合归纳法确定了初选指标。定量研究是通过一系列的检验,使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本过程主要检验了初选指标间的共线性,剔除具有强烈共线性的部分指标。

课题组所确定的城市综合实力比较评价指标体系共分四个层次:最上层是城市综合实力比较指数,即为各城市综合实力比较的最终计量结果,也是综合实力评价的首要目标层。其次是将城市综合实力分解成“人口与劳动力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5个一级子系统。第三层分别对上述5个一级子系统进一步分解,在规模、结构、增长速度、效益、效果、能力及水平方面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子系统。最底部一层为一系列统计指标。

(四)权数确定

在城市综合实力比较评价系统内,各指标要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和作用各不相同,进行综合实力比较评价时,需要区别对待,用权数大小表示他们的重要性。课题组采用专家评判法,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专家给定指标体系中各部分的重要性判断,运用AHP方法,计算每个指标的权重,把计算结果反馈给各位专家,征求专家修订意见,直到获得比较一致的结果为止。

二、2006年城市综合实力比较评价主要做法

(一)指标体系和权数的完善

为了使综合实力比较更能体现我国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的特性,在评价体系中适当增加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内容,更替了个别可靠性较弱的指标,进一步明确了每个指标的价值指向。2006年城市综合实力比较评价指标体系在原来的经济结构二级子系统增加了“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指标;在经济效率二级子系统增加了“人均财政收入”指标;在社会保障二级子系统中删除了不易进行优劣性识别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人数占总人口比重”指标;在人口素质与结构二级子系统中用可靠性较高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口比重”指标代替了“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指标,用“登记失业率”指标代替了“登记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指标。在科教文卫二级子系统用“每万人拥有普通高校学生数”指标代替了“每万人拥有影剧院数”指标。对替代指标仍使用原来权重,对新增指标按照原指标体系的平均权数确定权数。2006年城市综合实力评价共设立了51个指标。具体见附录1。

按照所属领域区分,人口与劳动力发展子系统共设置了5个指标,权数比重为14.3%;经济发展子系统共设置了14个指标,权数比重为32.4%;社会发展子系统共设置了15个指标,权数比重为28.2%;基础设施子系统共设置了8个指标,权数比重为14.2%;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子系统共设置了9个指标,权数比重为10.9%。

按照品质区分,规模类指标共15个,权数比重为27.6%;结构类指标共14个,权数比重为27.8%;效益类指标共20个,权数比重为38.8%;速度类指标共2个,权数比重为5.8%。

(二)数据处理方法

本次城市综合实力比较评价是以2006年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基本情况统计资料为基础,重点比较各城市市区实力,对于个别无法区分出市区资料的指标则用全市口径的指标代替。主要考虑是,市区是城市的中心区域,是城市各项功能的聚集地,整体区域划分比较稳定,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人均指标是综合实力比较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使用什么样的人口统计指标进行平均对结果影响极大。目前,由于各城市户籍改革步伐进展不一,一些地区已经把暂住人口完全纳入统一管理范畴,而另一些地区则仍维持原来的户籍人口管理制度。本研究采用常住人口(包含暂住人口)概念。处理方法是,对于有常住人口统计指标的城市使用其统计结果,对于没有常住人口统计数据的城市则用全年平均户籍登记人口加上2/3的暂住人口代替。把暂住人口按一定比例折算计入常住人口的理由是,暂住人口并非全年都在城市居住,应按照居住时间予以调整。目前城市暂住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工,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外出打工人员每年在城市停留时间大约为8个月,约占全年时间的2/3,所以,依此作为折算比例。另外,一些城市对常住人口、全年平均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都有统计,用这些资料进行测算,也验证了使用这个折算比例是比较合适的。对于个别指标数据缺失情况,一般采用上年数据乘以调整系数(发展速度)予以补充,或者用全市口径数据折算。对于统计数据中的奇异值,采用阀值予以修正。

2006年城市综合实力比较评价指标体系中共有44个正向指标、7个逆向指标。对逆向指标处理方法是:1-x(比例指标)或1/x(非比例指标)。所有指标按照标准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处理,即:标准值=(x-u)/s,x、u、s分别为指标值、均值和标准差。

三、2006年城市综合实力比较评价结果及特征分析

城市综合实力比较得分是根据各城市在某一领域实际水平值与全部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均值的差异程度,乘以一定权重汇总而来。它反映了城市综合实力相对强弱程度。0分为平均水平。正分值表示高于平均水平的程度,负分值表示小于平均值的程度。分值越大,表明实力越强。2006年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实力比较得分(在实际得分基础上扩大100倍)结果如下:

第一类(70分以上):共有17个城市,综合实力得分最高的是上海,得分为324分。除上海外,得分超过100分的城市依次为:北京、深圳、广州、天津、苏州、杭州、青岛;得分在70-100分之间的城市有9个,分别为南京、无锡、大连、东营、沈阳、长沙、东莞、宁波和武汉。

第二类(30-70分):共有34个城市,分别是中山、佛山、大庆、济南、合肥、重庆、威海、珠海、厦门、成都、鄂尔多斯、烟台、太原、郑州、南通、绍兴、鞍山、包头、常州、淄博、石家庄、连云港、哈尔滨、潍坊、长春、呼和浩特、泰安、德州、西安、泰州、南昌、福州、温州、秦皇岛。

第三类(0-30分):共有63个城市。

第四类(得负分):共有172个城市。

本研究将对综合实力比较得分前100名的城市(下文简称为百强城市,具体见附录2。)进行重点特征分析,这些城市在数量上占全部地级及以上城市个数的1/3多,它们基本代表了各地区以及全国总体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

(一)百强城市分布特征

1.地域分布特征明显。按照区域分,东部地区城市进入百强城市的总量和比例都居全国领先地位。东部87个城市中有56个进入百强城市,进入比例为64%;东北地区城市在百强城市中占据了10位,数量最小,进入比例为30%;中部地区城市在百强城市中占据了15位,进入比例为15.8%,进入比例最小。西部地区有19个城市进入百强城市之列(见表1)。

2.规模分布特征明显。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分,进入百强城市的比例与城市人口规模呈正相关性,即人口规模越大进入百强城市的比例就越大。人口规模超过400万的16个城市中,有15个进入百强,进入比例为94%;而人口规模不足50万的55个中小城市,只有10个城市进入百强,进入比例仅为18%左右。城市规模大小依然是决定城市聚集效益、对外辐射能力和影响周边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规模的适度扩张将会对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起重要的促进作用(见表2)。

3.区域中心地位特征明显。作为全国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市、26个省会城市(1个省会城市未进入)都进入百强城市之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的31个城市中,有30个进入百强城市行列。

(二)百强城市综合实力水平及特点

1.规模大。2006年百强城市市区常住人口为25584万人,占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总人口的61%;2006年百强城市GDP为10635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93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820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917亿元,分别占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总量的80%、86%、79%%和80%。2006年百强城市中GDP总量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有30个,其中12个城市超过2000亿元,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佛山、杭州、东莞、南京、重庆、沈阳和武汉。百强城市总量规模庞大,对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影响深远。

2.效益高。百强城市是我国城市的佼佼者,它们凭借雄厚的实力、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使得城市经济发展效益不断提高。2006年百强城市人均GDP为41890元,是其他城市的2.62倍。百强城市每百元GDP提供的财政收入18.4元,比其他城市高出3元。每万元GDP耗电、耗水分别比其他城市少150度和8吨。百强城市不但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且也注重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11320元,比其他城市高400多元,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比其他城市高35%(见表3)。

3.结构合理。2006年百强城市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212亿元、53486亿元和50659亿元,结构比为2.1∶50.3∶47.6。一二次产业比重分别比其他城市低7.1百分点和2.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比其他城市高9.3百分点。百强城市在工业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发展重点已转向信息、金融、房地产等更高层次的社会服务领域。

(三)百强城市综合实力结构特征

分子系统看,部分城市发展并不均衡。2006年百强城市在人口与劳动力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5个子系统中分别有78个、83个、84个、79个和72个进入各领域的前100名,每个领域大约有20%左右的百强城市并未进入单领域的前百名。

综合实力前20名城市中,除上海、北京、杭州、南京在每个子系统都进入前20名外,其余16个城市均在一个或多个子系统未能入围前20名。综合实力在20名以后的一些城市,凭借各自特色优势在一些子系统表现非凡。中西部城市如重庆、成都、西安、太原、兰州等城市,在人口资源或劳动者素质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进入了人口与劳动力发展领域前20名;鄂尔多斯、烟台两个城市依靠其突出的经济效率和发展速度,进入了经济领域的前20名;太原、包头、郑州、泰安、十堰等城市注重社会服务发展,进入了社会发展领域的前20名;威海、绍兴、连云港、南通、厦门、潍坊等城市分别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发展优势明显(见表4)。

按照每个城市在5个一级子系统中的排位,计算位次变异系数(即,一级子系统位次标准差/综合实力位次),依此可以判断各城市在5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情况。在综合实力最强的前20名城市中,上海、济南、南京、宁波、杭州、武汉等城市5个子系统位次变异系数均小于1,表明这些城市各方面发展相对均衡。深圳、广州、天津、苏州、长沙、东莞、大庆等城市位次变异系数均超过2,说明这些城市内部发展不平衡,例如,苏州市是新型的工业化城市和园林型城市,其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方面成绩突出,但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发展方面尚需加大发展力度;广州市在人口与劳动力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力雄厚,而其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力度偏弱;大庆作为资源型城市,其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优势明显,但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发展滞后;东莞市具有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功能,但在人口与劳动力发展方面相对薄弱,主要是这些城市暂住人口较多,相当部分是农民工,劳动力素质偏低。

百强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位次变异系数超过1,即这33个城市各自在一个或多个子系统比较排位中变化异常(与综合实力排位相比,要么明显居前,要么明显落后),与其它领域发展状况不协调。

(四)百强城市组成变化情况

2006年百强城市中,东部占有57位,与2004年持平;中部地区占有14位,比2004年减少4位;西部地区占有19位,比2004年增加2位;东北部地区占有10位,比2004年增加2位。

2006年百强城市中,人口规模在100-200万的城市占24位,比2004年减少5位;人口规模在50万以下的城市占10位,比2004年增加4位;人口规模在200-400万的城市占26位,比2004年增加1位;其它规模城市都与2004年持平。

四、结论

(一)研究表明,城市综合实力与城市规模呈较高的正相关性,发展大城市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选择。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最快的是大城市,其次是小城市,最慢的是小城镇。城市越大,它的效应和规模效益更大,对资金、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的吸引也就更大;城市越大,更容易调整城市的经济结构,强化城市内部分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专业机构、中介机构,为社会提供全面的服务,进一步促进整体效益的提高;城市越大,消费市场发育更加完善,社会需求增加,生产更加发展。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城市综合实力的强弱并不惟一由规模决定,运行效益、内部结构、地方特色也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例如,人口规模并不突出的苏州凭借其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和工业园区,大庆、东营凭借其石油资源与开发,长沙凭借其超前的文化服务等,克服人口规模优势弱的局限依然闯入前20强。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突出特色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

(二)城市综合实力与经济实力、科教文卫、城市交通、供排水及电力、居民消费等有着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接近或大于0.8。经济实力是核心, 城市交通和供排水及电力是基础, 科教文卫是关键,消费水平是目的。只有这几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才能有效、快速提升。2006年百强城市中有2/3的城市得益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研究发现,2006年全部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东部城市平均综合实力最强,是全部城市平均水平的131.7%,中西部地区城市平均综合实力较低,分别为平均水平的88.4%和79.2%,东北地区城市平均综合实力接近平均水平。2004年东、中、西以及西北地区城市平均综合实力分别为平均水平的132.4%、88.9%、78.5%和96.5%。相比之下,两年来,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进步较快,综合实力相对分别提升0.7%和1.4%,在百强城市中各增加了2个席位,而东、中部地区发展平稳,综合实力相对减少0.7%和0.5%,特别是中部地区在百强城市中减少了4个席位。说明国家制定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战略已经初见成效。西部地区城市虽然进步较快,但是,相对其他地区城市综合实力差距依然较大。中、西部地区仍然是我国欠发展的主要地区,需要建立一个长期合理的发展计划,从政策上继续进行扶持,推动中西部地区城市快速提升整体实力。

篇5:地级城市水资源论文

彭小东老师在做广告媒介行销培训时就电台广告在商业促销宣传中的优势做了如下阐述:随着商业竞争的加剧,特别是每年一到销售旺季,各商场、超市为了保住和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纷纷开展相当力度的促销,广告力度也随之加大。但是,商家的促销广告在各媒体的投放却存在有严重的不平衡。比如南充市有一家商场从2007年8月中旬到10月中旬,在报纸上的投放达50万元,而在广播上投放的广告费却只有1.5万元,不到报纸的三十分之一。

商家在选择促销宣传媒体时,认为报纸除发行量大,受众多的特点外,还留有文字,能够保存,消费者能够从上面查找信息,而广播只有声音,没有图象和文字,所以,其广告宣传效果没有报纸好,做促销广告首选报纸,而广播广告则无足轻重,可有可无。正是由于商家对各广告媒体的传播特征没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对广播媒体的优势缺乏充分的认识,导致自己促销广告的媒体组合缺项或不完善,既可能造成商家促销广告达不到理想的宣传效果,浪费商家的广告费用,同时又对广播媒体中的广告经营人员产生一种误导,认为广播作为广告宣传媒体正在失去传统的优势,成为弱势媒体。因此,彭小东老师觉得有必要对广播在商业促销宣传中的优势进行重新认识,以便适应广告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势。与报纸等其他媒体相比,广播具有以下的传播优势:

第一,广播覆盖范围广,受众量大。广播的信息传播是以电子信号为载体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广播发射功率的扩大,使广播的无限覆盖成为可能。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市级电台,不仅能够对本地市,对周边地区也能够实行有效覆盖。即使在报纸无法送达的地方,只要在广播的有效覆盖范围内,不论交通情况如何困难,也不管当时的天气多么恶劣,任何一位听众都可以及时、准确地接受广播信息。

一般来说,一家地市级的报纸发行量大概在几万份,即使读者按发行量的两倍计算,受众也不过十几万。而广播由于有效覆盖的人口居住地区广大,不仅拥有巨大的潜在受众群,而且有着大量的忠实听众。在一个人口八,九百万的地级市,即使保守地按5%的收听率计算,也有40多万听众。其中至少有一半约20万人是商场和超市特别关注的、消费力强的城市受众。

商家做促销宣传重报纸轻广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居民购买力强,市场集中,销售量大,农村市场无足轻重。其实不然,农村消费市场虽然比较分散,但总量很大,如南充市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34亿元,其中县和县以下的零售额是124亿元,占零售总额的53%。随着我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和竞争的加剧,本土商家为了迎战外资“巨鳄”、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完善自己的区域布局,向县城和县以下的农村进军,纷纷在县城以至乡镇开设分店。但是,报纸发行的重点在城市,其次是县城,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常常是一个村只有一份“为完任务而订阅”的报纸,几乎是空白,广大的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广播。所以,商家促销广告的媒体选择要与它的竞争布局战略相适应,转变观念,充分重视广播,发挥广播对广大农村市场的强势覆盖优势,吸引农村消费者,占领农村市场。广播不仅是空间上广泛覆盖的媒体,而且在时间维度上也是大覆盖的。由于广播可以实行伴随性收听,人们在休闲散步、出行途中或作家务等其他活动时,并不仿碍人们收听广播,这也大大提高了广播对消费者的影响,增强了广播广告的传播效果。

第二,广播是低成本的信息传播媒体。一方面对受众来说,广播是为听众免费提供信息的,是受众无成本进行信息消费的媒体,而报纸随着订阅与发行价格的提高,这对广大受众特别是低收入的受众来说,无疑是一项经济负担,所以,现实中报纸自费订阅的很少,大量的是公费订阅,这形成人们通过报纸渠道接受广告信息的障碍。通过消费者行为研究证明,执行购买行为,经常进出商场和超市的顾客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居家人士,他们接触不到公

费订阅的报纸,也就是说,在报纸上刊登的广告信息很难直接影响这一部分人群。

另一方面,广播广告的千人成本要比报纸、电视等其他媒体便宜得多,也就是说,广告主取得同样的广告宣传效果,在广播上做广告,费用比报纸要少得多。

广告信息的留存对不同类型、性质的广告具有不同的意义。品牌广告和产品广告由于需要长期的概念积累,广告信息留存可以起到强化记忆和丰富品牌概念内容的作用,对促销广告,由于商家促销活动是经常性和周期性的,记忆不需要强化和积累,仅仅是一种“议程提示”,起一种路标指示的作用,广告留存待查对促销广告可以说没什么意义。并且,广播广告可以持续长久、多频次反复播出,完全可以弥补广播广告信息不能留存待查的不足。第三,广播广告具有灵活、快捷的特点。广播的信息传输速度与世界上最快的光速一样,每秒钟三十万公里,哪怕相隔千山万水,信息发射与接收几乎同步,是所有传媒中最快的。至于广播广告的灵活性,是由于广播实行了直播和滚动播出,可以现场发布促销信息,也可以随时在广播中插播促销广告。比如一家商场准备几天以后搞促销活动,它可以在广播中也可以在报纸上发布信息,但是,如果这家商场要在第二天甚至当天进行促销活动,或者在促销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情况有所变化,比如发现竞争对手也实行促销,需要加大力度,再次降低商品的促销价格,或者临时决定促销活动延长几日,或者赠品改换,这些促销信息都需要“现在”马上向社会上的消费者传递,这时商家就可以利用广播可以插播的特点,在广播节目中间插播自己的广告,并进行滚动播出,而其他媒体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日报早上出版刊发的是“昨日新闻”,几乎不可能满足商家“即时广告”的要求,这种“立刻办,马上办,办得好”高标准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质量,只有广播才能办到。

广播的“快速、”灵活”优势不仅能够满足商家即刻发布广告信息的要求,而且这种“快速、灵活”的媒体优势将成为商家在商业竞争中取胜的一件利器。搞促销活动的商家利用广播快捷灵活的优势,可以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促销不同的商品。如商场、超市可以在当天刚开业8-9点钟,甚至某一天提前在早7点开业,促销保暖、保健等老年用品,在老年人集中收听的早6-7点的广播中把信息播发出去;中午11:30-1:00促销针对上班职工的快速、方便餐饮食品,在上午10点左右把消息发布出去,让那些中午时间紧张,无暇做饭的双职工,中午回家的路上顺路购买;夜场可以为傍晚饭后散步的人准备合适的商品,以方便的形式进行商业促销。每个促销方案实施的时间不必太长,短的甚至只有一两个小时,一天之内各种既实惠又有创意的促销方式不停地变化,利用广播在每天的几个固定时间发布出去,给人新颖的感觉,强化促销效果。

目前社会上进行的商业促销,方式无非买赠、打折、特价、赠券,说到底就是打价格战,各商家都会,你搞促销,我搞的力度比你更大,造成商业促销手段的严重同质化,促销竞争成为资源消耗的比拼,商战打成消耗战。

商业竞争是以快制慢的游戏,因此,如何提高促销广告信息传播速度已经是营销创新和提高广告宣传效果的重要途径。商场、超市应重视广播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可以充分发挥广播广告快速、灵活的优势,缩短促销方案从发布信息到实施的时间,令竞争对手无法模仿和跟进,从而在商业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

第四,广播的频率专业化使商家拥有固定的“核心消费群”,广告信息传播能够“精确制导”,实行“点射”式的传播,对目标消费者进行广告信息的准确传递,提高宣传效果。

不分时间,不分人群“狂轰烂炸”式的广告,只能造成商家广告宣传的低效,浪费商家的广告费。广告界有一句名言:“我只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被浪费了,但我不知道到底是那一半被浪费了”。说明由于媒体的传播太“广”太“泛”,目标受众模糊不明确,导致广告信息传递指向的听众,对广告主或商家来说,大部分是无价值或低价值的消费者,造成广告主或商家在广告费使用上的低效和浪费。但这也同时说明,媒体的专业化与个性化,如同装上卫星定位系统的导弹,实行“精确制导”,大大提高了广告信息传播的准确性,也将大大提高商

家的广告宣传效果和广告费使用的功效。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个性和品位的追求,现代社会生活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人口依居住区域、生理年龄、生活方式、文化程度、行为习惯等因素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人口由“大众”趋向“分众”。与此相适应,广播频率走向专业化,“广播”变为针对不同听众群体的“窄播”,广播频率定位和节目定位更加准确,目标受众进一步细分和明确。广告主或商家可以在频道或节目的目标受众人群和自己促销商品的目标消费者人群具有最大重合度的广播频道或节目进行投放。

现在大多数广播电台开办有新闻、经济、教育、生活、交通、文艺、都市等频道,分别针对不同的听众和消费者。比如,新闻频道的听众大多是政府官员和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关心政治时事的人群,具有不容商家忽视的消费能力;经济频道针对的是对财经信息关心,理财观念强,25—45岁年龄段的听众,他们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消费能力,是对广告主或商家最具价值的顾客。所以投放经济频道特别是其中的财经节目,是高档定位的商家不可缺少的媒体宣传策略;教育频道的听众是学校师生和家有学生的家长,这个受众面非常大;生活频道的听众有一部分是居家时间长、富有生活情趣、在生活支出方面精打细算的人群,如果超市搞低价促销,在这一类节目中发布信息,会有不错的效果;交通频道的听众是驾车人和乘车人,这一部分人与经济频道的听众群有高度的重合性,因为对财经信息关心的工商人士大多是有车一族。所以商家在交通频道进行广告宣传,可以对这一部分高价值顾客实行有效的信息传播。

商家在广播媒体中选择不同的频道进行促销宣传,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传递不同的促销信息,也可以在不同的频道同时播发促销广告,对商家的目标消费者人群进行广告信息的交叉覆盖,进一步强化促销广告的宣传效果。

第五,广播可以使商家与消费者产生互动。在广播媒体做促销广告宣传,商家可以利用电台直播热线和节目短信平台,与消费者进行互动交流,增进沟通,精确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方式,以便制定更具针对性,更加灵活的促销活动方案;同时为消费者解惑释疑,使消费者明白商家的游戏规则,树立诚信形象。

过去有个别商家在促销活动中,采取对赠券使用加以限制,或先涨价后打折等办法,设置消费“陷阱”,坑害消费者,并以“最终解释权归商家”推卸责任,严重影响了商家的信誉。如果商家在广播上开通促销热线,向消费者解释促销方案,说明注意事项,让顾客走进商场、超市,能够轻轻松松购物,明明白白消费,商家既提升了销售额,又塑造了诚信守诺的良好形象。

消费者行为学研究表明,在影响消费者选择购物场所的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价格因素,第二位的因素是顾客消费安全的感觉。商业促销的目的就是以低价来吸引顾客。另一方面,顾客为了追求消费的安全,在进行消费时往往选择信誉好的大商场、超市,同时希望对商业信息进行直接、全面的了解,如果搞促销的商家能够利用直播热线和节目短信平台与消费者进行直接互动沟通,为消费者提供更全面、更详细的消费信息,在出现商品质量或服务方面的问题时,也能及时解决,这肯定能增加顾客的安全感,吸引更多的人流,提高销售额。如邯郸电台新闻频道与工商局、物价局、市消费者协会共同推出的《消费热线》,本着“倾听消费者心声、倡导维权意识、发布商家信息、促进诚信经营”宗旨,为消费者和经营者搭起空中对话的平台,受到消费者的信赖,他们说:“在我们遇到问题时,《消费热线》能让我们与商家直接对话,很多问题当场就能解决和回复”。而多次走进直播间通过热线解答问题的商场管理人员也说:“我们这个零售业,工作非常琐碎,难免有一时照顾不到的地方,对个别的顾客服务不周。电台开办这样一个热线节目,拓宽了我们商场与顾客之间沟通的渠道,祢补了我们工作的不足,让我们挽留住一个即将失去的顾客,而通过问题的圆满解决,这个即将失去的顾客就会变成我们商场的忠诚消费者。并且,通过他的口碑会影响周围的人,这

样通过解决一个顾客的问题,为我们商场招徕了一大批的顾客,客观上起到了促销的作用”。第六,现场直播,娱乐促销。广播是传播媒体中的“轻骑兵”,可以把播出设备安装在商场,对促销活动实行现场直播,向听众传递促销活动的现场气氛,这一方面增强促销广告传播的感染力,另一方面能够提高顾客对促销活动的参与热情,增强促销效果。邯郸电台最近与一家商场联合举行的一次现场直播,联合几家企业在商场前面的广场进行大型文艺演出,配合促销活动,规模大,声势足,场面火暴,顾客踊跃参与,与以往相比,促销额有大幅度提高。当时有几家供应商看了这种情况,认识到商家的实力,对这家商场更增加了信心,当场要求进场经营,还起到招商的作用。

篇6:地级城市水资源论文

水资源规划是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的总体部署,其目的包括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环境质量、取得农业自足、增强对外贸易、促进区域发展、增加就业、为新增人口提供资源、提高生活质量、保持国家稳定、满足能源需求、以及提高公共的健康水平。

一、城市水资源规划特点

1、多功能与多目标

水资源规划涉及的服务范围广、部门多,因而是多功能和多目标的。其功能主要有供水、排水、改善环境等,其目标主要有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及环境目标。这些功能与目标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对立,需要在规划过程中进行协调。

2、供水的连续性

对于大中城市和重要的公共设施、特殊工业部门供水的保证率要求接近100%。

3、供水保证率高,水质要求高

城市是人口密集的地区,而居民生活用水又是各种用户之中最有优先权的。也就是说,不论水源多么紧张,都要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必需水量,而且生活用水对水质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城市往往是所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工业用水特别是其中主要用户,如发电用水、主要工业产品及服务行业用水,供水保证程度往往对城市乃至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居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城市用水要求有较高的保证率、且水质要求高。

4、当地水源不足

城市用水集中;但许多城市离水源地较远,或虽然不远,但较近的水源不能满足需水要求时,除了当地可以开采一定量的地下水外,大量的城市需水量都需从较远的地方引水。

5、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

城市水资源规划要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一方面要满足城市发展规划对水资源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水资源情况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改进。也就是说,城市水资源要以城市发展规划为指导,而城市发展规划应以水资源为重要依据。

二、城市水资开发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正确处理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关系,彻底转变“竭泽而鱼”“寅食卯粮”的规划思想。

2、建立适应环境与发展的水资源、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和管理体系原则

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利可持续发展,需要一贯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管理体制,并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不断调整、改进和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灵活运用机制。

3、水资源及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原则

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即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资源的能力和同化废弃物的容量是有限的。只要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超过水的承载能力和地区发展水平能维持在环境容量限度之内,水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便具备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保障条件,而规划和管理则是实施这条原则的必要手段。

4、维持生态生物的生命力和多样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保护利用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上,需要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多样性不断健全或不受损害,生命才能生存和发展。水资源规划任务之一,应设法促进生态经济系统的不断健全,保护生态的生命力和多样性。

三、城市水源利用规划对策

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尽管可以再生,但开发强度超过其再生能力,就会枯竭。所以对城市水资源应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保证人类和城市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中,特别是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应把握这一原则,充分认识水资源短缺这一国情,通过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水资源的优势和潜力

目前,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8%,相比较于世界的`平均淡水开

发利用程度的54%,我国水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尽管我国不少城市已经力度很大地开发了附近的水资源,但其中多数还有相当程度的开发利用潜力。有些城市的开发利用度也不强,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更大。

2、远距离引水或跨流域调水、满足水资源枯竭城市的需求

为了调整水资源分布和水土资源组合的不平衡,许多国家建造了一批长距离调水工程,有的长达400-500千米。我国现有一大批城市供水源工程正在计划兴建。

3、采用区域整体供水,满足城市密集地区的供水需求

由于我国许多城镇以往采用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方法,造成城市化密集地区污染严重。因城市之间联系紧密,城镇连绵,河道上已无上下游之分,区域水问题的同质性较强。如太湖流域水环境的恶化,使得城市无法取用地表水,而地下水因多年超强开采,造成了多起地面塌陷事件。

4、加强污水的处理回用,充实城市水源

在城市或区域范围内,供水排水循环总是以一定的程度存在着,如利用地表水作为给水源的城市都不可避免的使用上游污水排放的残流。城市污水水量稳定集中,不受季节和干旱影响,若处理达到一定的标准后,将是城市稳定的再生资源。城市污水经过处理后,用于农业灌溉、工业回用、城市杂用水等方面。对污水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后,送至不同需求的用户,既可减轻污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又可以节约水资源,节省长距离输水的费用。中水系统也是污

水回用的一种方式,现在使用比较我广泛的是建筑中水系统,即把一幅或几幅建筑物里产生的污水经过适当处理后,回用于家庭洗刷、庭院绿化、冲洗厕所、空调冷却水。不少国家已将污水回用作为解决城市水资源不足的战略性对策。美国有300多个城市实行了污水回用,并在1980年代末建立了400多个应用良好的污水灌溉系统。日本的污水处理厂已由单纯的排放功能转向了回用功能,其工业用水中的70%是循环使用的,仅1/4的水排入下水道。以色列把全国100%的生活污水进行再生回用,已建立了200多个污水回用系统。污水回用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可回用于所有的用水领域,是可以持续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是未来的地展趋势。

污水回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污水的管网收集、污水再生处理、回用水管网布置、输配用水对象等都需要从城市面布局、功能分区及整个给水排水工程系统统一规划来考虑。利用海水作为淡水的替代水源,来供应工业和生活,目前海水直接淡化的费用很高,不宜普及应用。而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具有水源稳定、水温适宜、耗能低、投资少等特点,广泛应用电厂和石油等生产过程,以节省大量淡水资源。在工业方面,海水还可以用做冲灰、洗涤甚至工艺用水。在生活方面,海水可用作冲刷、消防等。世界上,沿海城市非常重视海水作为部分替代水源。大连、天津、青岛等城市利用海水也有很长历史,海水用量可占工业用水量的一半以上,但开发利用的力度还不够。香港广泛利用海水作为冲厕、消防和空调冷却水,要求能够利用海水的地方都要用海水冲厕,其用水比例已达70%以上。

建设雨水水库和雨水贮留系统,充实城市供水水源。暴雨洪水在(半)干旱地区出现的时间集中,不能被农田和城市充分利用,且短时间的大量积水会危害城市安全。而暴雨洪水被城市排水管道收集后,经河道排入大海。缺水城市,特别是实行雨污分流制的城市,可利用管渠将雨水水库或贮留系统,一方面蓄洪调峰,减少洪涝灾害;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城市水源。也可以建设一些大型的工程设施汇集、调蓄雨水。在日本,雨经过截流池渗滤后贮留在大型地下河、地下水库中,然后导入中水道作为城市杂用和冲洗河道用水。北京也有将住宅、商业区的屋面雨水引入地下渗井,进行天然渗滤,而后抽出使用。应当注意,初期雨水、特别是空气污染严惩的城市的初期雨水含不较多污染物,在使用时应该注意。

分质供水可以做到水尽其用。如把高质量的地下水或优质的地表水用于生活馀用,把水质稍差但符合标准的原水、再生水或海水用作工业或生活杂用水,再把经过一定处理的回用污水用于农业。 结束语

水资源虽然困扰着很多城市甚至已经成分限制城市发展的瓶颈,但是城市水资源危机不是不可解决的,只要加强对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积极开发利用新的水资源。相信城市水资源危机一定能够解决。

参考文献

[1] 张明飞. 水资源规划与可持续发展[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09)

[2] 楚林海,郑伟平. 松江河地区城市供水水源规划方案的比较研究[j]. 吉林水利. (06)

上一篇:于拓展训练心得体会下一篇:头闸九年制创建“星级平安校园”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