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经济论文

2022-04-17

摘要:通过分析资源型城市的概念、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旅游业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所起的作用,深入分析焦作市实现经济成功转型的优势,指出资源型城市要实现经济成功转型,一方面要充分依靠和合理挖掘当地资源,利用现有资源为经济转型铺桥修路;另一方面要敢于创新,瞅准时机,全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为经济转型开辟新的发展渠道,为当地百姓造福。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资源型城市经济论文 篇1: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性及调整战略

[摘要]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进入了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对挑战抢抓机遇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资源的纵深优势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摆在资源型城市面前的严峻课题。本文拟从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转型的必要性及调整战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必要性;战略调整

所谓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自然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资源型城市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等资源型产品。根据资源开发的程度,资源型城市可以划分为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我国400多座资源型城市中,处于成长期的占20%,处于成熟期的占68%,处于衰退期的占12%,全国约有50多座资源型城市处于衰退状态。无论是处于哪个时期的资源型城市都存在一个结构转型、调整、优化、升级的问题,特别是资源枯竭或将要枯竭的城市,其企业经济困难,下岗职工人数较多,居民生活困难,社会矛盾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升级迫在眉睫。

一、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

1.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型城市一般是因自然资源被大规模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地区经济发展对当地的自然资源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单一追求资源开采量的目标,单一抓资源的调出任务,单一抓资源的开掘,因而出现了单一的自然资源型的产业结构,城市主导产业比较单一。这种以自然资源为单一指向的产业,资源利用面窄,产业链较短,产品深加工不够,自我调整能力低下,后续替代产业弱小,有一定规模的配套产业群难以形成。高投入低效益产出所提供的有限资金,在面广、量大、长期落后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基础建设面前,犹如杯水车薪,严重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和升级。

2.产业结构较多为超重型。与产业结构单一型相适应,我国资源型城市多是以开采加工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其他自然资源而兴起的,这些产业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均属重型工业。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型城市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一直不合理,农轻重比例关系不协调,产业结构一般是能源、原材料的超重结构,有的城市轻重工业的比例一直在3:7上下波动。从而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受到严重制约。

3.产业结构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城市的兴衰往往与资源的可开采性和产业结构提升过程中市场竞争地位密切相关。如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是古代生物转化而来的,其原藏量有限,是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一旦资源枯竭,产业衰败,容易导致城市经济的衰败。当前多数自然资源开发型城市已步入自然资源递减甚至枯竭阶段的事实表明,如果这一现象在一定的时期内得不到有效控制,而是形成一种长期不可逆转的趋势,产业结构就难以实现转型、优化和升级,城市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高新技术产业举步维艰。高新技术既可以提升原有产业,更可以快速发展为独立的新兴产业,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正以其高质量的产品、高效益的经济成果和前景无限的市场而获得高速发展,并正在成为支柱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一系列条件,其中主要是社会和人文资源的各种生产要素,如人才、资本、技术、知识、信息、文化和形象等。资源型城市高新技术产业步履维艰的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人文资源缺乏。

5.企业组织结构普遍不够合理。我国资源型城市由于受体制、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城区内部、城区之间低水平重复建设,无序、盲目竞争严重,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与联合,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形不成规模效益,难以和国际同类企业相竞争。

6.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布局分散。矿业产业由于受资源储备条件和地质开采条件的限制,企业大多数都分散在远离市区的山区和近郊农村。我国绝大部分矿业城市也是依山、靠矿区而建,城市空间布局比较分散,这就为城市的集中发展和居民的交通、生活带来诸多先天的不便。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性

1.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是在20世纪50—7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资源型城市自身的选择能力极弱,很难根据自身发展的要求适时地做出有效的战略决策和战略调整。因而形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长期超重型、单一化、低效益的局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种经济结构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市场经济要求按市场导向配置资源、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要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升级的根本制肘在于体制问题。这些城市旧体制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短时间内很难消除。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新的思路、新的体制、新的机制、新的制度、新的方式,走出新的路子,最后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型。

2.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是针对旧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弊端和危害而提出来的。“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从最终效果来看,它要么就是以一部分地区的落后或贫穷换取另一部分地区的发达,要么是以对未来发展潜力的破坏而换来当前短暂的繁荣。总之,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资源型城市是在开发利用能源、矿产资源基础上兴起的,以消费一定数量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特殊城市类型,其具有强烈的资源指向性。结构转型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结构转型就是通过扩张、收缩、改组、创新等方式,不断优化各产业之问的生产联系、制约关系和数量比例,对各产业进行动态的资源配置,促使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趋动资源向节约型、高效型产业特别是少污染、高产出的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3.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的客观要求。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经过多年的高强度开发,资源储备逐渐枯竭,开采成本急剧上升,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富余下岗人员大幅增加,主导产业的衰退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这些城

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些城市已经陷入举步维艰的地步。如何在资源逐步枯竭的情况下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关系到众多资源型城市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资源开发的特点决定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必要性。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同时,如果不能建立替代产业,随着资源的枯竭,城市将逐步衰退甚至消亡,在国内外均不乏这样的事例。反之,如果能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城市就能继续保持繁荣和发展,并逐步发展为综合性城市。因此,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其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三、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措施

1.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资源型城市结构调整的各领域、各环节必须要贯彻循环经济的要求。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加以推进。一要把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二要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三要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和政策体系。当前要抓紧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2.从实际出发,选择和优化支柱产业。对资源型城市的支柱产业的选择,一般根据其资源状况、区位条件、生产要素配置、市场拓展度等优势以及城市的发展战略来确定,其中,技术要素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既得益于资源又受制于资源,为避免产业结构调整与其他城市趋同,支柱产业的选择更应注意发挥资源和技术的优势。既要遵从资源采选业作为资源型城市要满足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发展的需要这一客观事实,又要发展替代性支柱产业以改变原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3.适应市场,调整产品结构。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以矿业为主体的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转变,以指令性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以初级产品加工业为主向产品深加工转换。坚持走“深度加工、加快转化、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的道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产品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带动城市经济的转换,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因为资源型城市在短期内完成产业结构调整是不可能的,且与资源条件不适应,所以先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来提高效益是较为合理的。

4.适应时代,调整技术结构。资源型城市在进行产业调整时,要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重塑产业优势,促使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城市发展的最佳时机,选择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新兴产业。要通过技术结构的调整,提高劳动力素质,改进工艺,革新设备,引进技术,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要立足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资源型产业,并从产业自身的特点出发,挖掘资源型产业的高新科学技术因素,开发高科技产品和替代产品,使资源型城市在世界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进程中,在高科技产业中立足,并不断发展。

5.制度创新,调整组织结构。资源型城市在组织结构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企业规模小、装备水平低、管理分散、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难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注重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使之科学化、系统化,促进各产业、各部门之间协调、平衡发展以及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适应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如组建企业集团,进行联营改造,推行股份制等。要遵循市场规律,坚持自愿原则,加强政府指导和政策引导,降低大集团扩张型发展的门槛,为集团扩张型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互补优势,真正形成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6.以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调整所有制结构。资源型城市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国有经济比重过高,造成体制转换慢,机制不活,受计划经济影响深,对市场供求信息反应迟钝,企业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从而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有待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需要以新的体制、新的机制、新的方式,走出新的路子,加快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把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作为突破口,通过跨国联合、退出重组和混合所有三种方式做好所有制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通过深化改革探索一条“自我积累、自我融资、自我改造、自我调整”的新体制。同时,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到重要位置。

7.整合区域资源,实施产业集群战略。首先,政府要把握全球和区域竞争格局和发展动向,找准并塑造影响当前和未来地区产业集群和竞争力提升的战略性因素,遵循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要求制定产业集群规划。其次,制定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体系,加强产业集群的环境建设。如土地、税收、产业导向、外贸、科技、中小企业发展、项目审批、投融资体制等政策。要对相关经济政策进行系统的调整。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对那些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与清除。再次,要加强对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的培育。由龙头企业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去建造统一的销售网络,打造全国品牌和世界品牌。

8.吸引外资,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资源型城市虽然存在着区位偏离、环境污染等劣势,但其具有丰富的资源、充足的供应、大量空闲土地和厂房以及廉价的劳动力,这是吸引外部投资的重要因素。资源型城市在吸引外资时,应扬长避短,从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源精深加工起步,逐步形成多样化产业结构。

9.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由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属于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个城市的人口素质较低,同时,因资源型城市的生活环境和矿业生产的行业性特点,使许多拥有高学历人才的就业观带有偏见,造成整个城市生产技术及科研水平的落后,而且科技人才的引进均围绕资源开发利用运转,其专业方向较为单一。这两方面因素均不利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智力密集型方向调整。因此,加强职工文化、技能、管理的教育培训、引进多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稳定科研队伍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长期任务。

[责任编辑:陈雪梅]

作者:赵玉香

资源型城市经济论文 篇2: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旅游业发展研究

摘 要:通过分析资源型城市的概念、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旅游业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所起的作用,深入分析焦作市实现经济成功转型的优势,指出资源型城市要实现经济成功转型,一方面要充分依靠和合理挖掘当地资源,利用现有资源为经济转型铺桥修路;另一方面要敢于创新,瞅准时机,全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为经济转型开辟新的发展渠道,为当地百姓造福。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旅游业

资源型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日益突出,旅游业因其低消耗、污染少等优点往往成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优先发展产业。资源型城市应立足旅游资源,面向市场需求,调整城市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方向,推动旅游产业素质提升,为地区经济成功转型创造良好条件,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成功转型,研究旅游业如何助推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成功转型,为中国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

一、资源型城市及转型含义

资源型城市就是城市的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因资源的开采开发向社会提供矿业初级加工品,并且逐渐兴起或发展壮大,且资源性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并最终因自然资源的枯竭而必然转型的城市。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产业而兴起,又因对自然资源产业的过分依赖而衰亡,所以资源型城市转型应是对城市的产业进行转型。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指将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的开采和粗加工产业转向其他产业,使城市的发展不依赖原自然资源型产业,规避经济发展衰退风险,实现城市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其他系统和谐发展,但城市转型会引发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很多方面的系统转变。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资源取向的转化和资源结构的调整;二是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再选择、再配置;三是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市场取向的调整;四是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与安置;五是政府职能的转变等等。转型伴随着产业转移和制度创新,必然也是经济战略和政策的再调整过程。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

资源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资源型城市转型涉及经济、资源等系统的共同变革,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考虑其发展现状和转型存在的现实问题。

1.发展现状。中国资源型城市的现状不容乐观,正面临着资源枯竭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危机。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僵化单一的问题。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形成的特殊机制导致第二产业是产业结构中的主体,能源、原材料工业与配套产业成为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形成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在产业关联度方面,城市产业之间发展脱节,产业结构聚合质量难以提高。在产业技术水平方面,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技术装备趋于老化,主要工业部门和生产技术结构基本处于中下等水平。在产业组织方面,资源型城市产业组织存在着单调性。在所有制结构上表现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较多,而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较小;在企业的规模上表现为大、中型企业较多,而小型企业较少;在人才结构上也表现为单一化,资源型产业人才济济,其他产业科技力量不足,创新人才匮乏。

2.现存问题。资源型城市是依托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随着资源的持续开采,一些城市出现了“矿竭城衰”的现象。据统计,中国有典型的资源型城市60余座,其中有1/3处于资源衰竭的困境之中。资源型城市因资源发现而立,随资源开采而盛,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给自身留下了“累累伤痕”。资源枯竭随之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资源型城市以采掘业为单一主导产业的衰退,导致大量闲置失业人员,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原来从事资源开采的职工难以适应其他工作岗位的需要,从而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就业压力。相对一般城市而言,从产业上说,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的依赖更大,对环境的破坏也较为严重。矿业开采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威胁,而且给矿区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隐患。资源型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对城市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不同类型的资源城市,其对城市生态和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如以石油煤炭为主的城市,采矿遗弃的废渣、废水和废气对城市生态平衡和生物繁衍,以及人类生存都会带来巨大的威胁。

三、旅游业在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环保的旅游发展进一步促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改变资源型城市的形象,促进资源型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有利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与其他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1.发展旅游促进城市形象转型。资源型城市具有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原有城市功能属性,资源型城市已经树立原有资源城市形象,其发展旅游产业与当前游客心理承受不相适应,游客难以从当前状态转变过来,这样资源型城市中发展旅游产业必将带来极大的负面效果。因此,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首先需要实施城市形象转型,通过设计积极的旅游形象,积极发展资源型城市旅游产品,改变原有资源城市形象,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知名度。

2.发展旅游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资源型城市旅游的发展属于非国有经济,其经济乘数效应远高于其他行业,属于引爆产业,可以带动多个行业的发展,旅游经营者必须为游客提供食、宿、行、游、购、娱等一体化的服务,必然相应发展餐饮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商业、工艺美术等行业,构成经济发展系统产业链,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进而促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非国有经济的参与,促使资源型城市所有制结构的合理化,实现产业多元化,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3.发展旅游促进区域交流合作。旅游是游览观光的过程,旅游的开发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和迅捷的信息,旅游本身就是国内外、区域间信息交汇的过程,是与外界其他区域之间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通过与其他综合型旅游城市进行区域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发展旅游业,可以相互引进技术、设备、人力、管理经验和资金,起到互补互助技术革新的作用,还可以使一些竞争力不够强的当地土特产、工艺品等商品因旅游者的广泛宣传提高知名度,这样进一步引起良性循环,进而步入国内甚至国际市场。因此,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强资源型城市与其他区域间的交流,共同提高资源城市的知名度,促进城市经济、文化稳定发展。

4.发展旅游提供居民就业机会。中国旅游及旅行业的研究报告指出,2004年中国旅游及旅行业将创造1 360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和5 410万个间接就业岗位,共6 700万个就业机会。到2013年就业年增长率达3.8%。提供的就业岗位除直面接触旅游者岗位外,如航空公司、餐馆、娱乐业等,还包括相关行业供应商类,如洗衣服务、食品供应等以及政府机构和钢铁制造类,如旅游业的制造和建设等。转型期的资源型城市存在比较严重的劳动力失业问题,因此,发展资源城市旅游,挖掘当地旅游资源,不仅能使自身就业人员增加,还能促进相关行业就业人员增加,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生态平衡和社会稳定。

四、焦作市成功转型实证分析

焦作发展旅游业具有很多优势,焦作市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成为其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依托,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创新的运作管理机制,独特的区域自然资源,优美的城市形象成为游客赴焦作旅游难以抗拒的吸引力。焦作市是在煤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旅游城市,它之所以能够成功实现经济转型,主要得益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焦作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做精焦作旅游业,制定鼓励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为旅游业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及优良的发展环境。抓好城市建设和旅游宣传,完善服务标准,增强焦作市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焦作市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已经给焦作市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他们在城市转型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终于有了可以值得骄傲的厚报。一是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已初步形成。二是旅游业已成为焦作市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焦作市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三是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四是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提高了焦作的知名度,提高了城市品位,美化了城市形象。五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全市人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精神面貌的变化。通过旅游业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全市人民不仅对自身旅游资源认识了,而且把旅游作为一个大产业积极踊跃参与开发建设,推动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 刘金友.中国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出路[J].理论前沿,2000,(14):15-16.

[2] 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经济评论,2001,(6):25-28.

[3] 徐君.焦作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

[4] 孙淼,丁四保.中国资源型城市衰退的体制原因分析[J].经济地理,2005,(2).

[责任编辑 安世友]

作者:乔宇静

资源型城市经济论文 篇3:

论城市建设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引导作用

基金项目:金融发展、产业转型破除内蒙古“资源诅咒”的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模型(项目编号:NJSY21027)。

作者简介:朱艳坤(1973— ),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摘 要:在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持续推动下,现有的资源型城市必须有效化解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能源、技术、产业等一系列的存量问题和困境,同时积极寻求实现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创造经济创新发展的新的着力点,在新发展阶段努力跟上国家推进城市现代化的整体步伐。从城市建设角度进行探究分析,可以统筹城市建设与发展规划,推动资源城市科学转型。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城市建设;经济转型

在城镇化不断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如何破解在原有发展过程中,以资源换资本、换成长空间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迫切困境,为未来的有效转型设计科学合理的规划路径,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命题。资源型城市是特定时代特定经济发展理念下的产物,目前已经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城市运转和成长需要,围绕城市建设来实现资源型城市空间、产业、技术、能源等方面重新布局,也是该命题的一项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城市建设方向引领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目标

(一)从理论层面分析引领的可行性

当前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转型任务和目标就是产能优化,即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其次是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优化,包括培育壮大新兴朝阳产业,不断调整三大产业比重,促进产业资本的合理有序流动。这些重大任务目标,无疑是要重塑城市的经济发展布局,对城市建设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多以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为主要经济支撑,在建设支出方面,所有的城市建设规划设计都是围绕如何实现高产能、产能资源高效转为资本开展的,基础建设重规模、重进度,对精益程度要求不高,一些工程没有考虑到远期的合理发展需求,与当前产业转型的要求标准及不配套,这都是制约资源型城市优化转型的重要瓶颈。所谓的城市建设,包括了空间的总体规划布局,即存量调整和增量提升,還包括了内部的建筑、公共设施等硬件设施改造,以及城市的经济、生态、文化、公共服务、宜居宜业等软实力的增强,在这些众多的工作当中,把经济要素实现有效的综合重组,带动城市产业结构的科学转型,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使命,也是推动城市综合实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的重要抓手[1]。

(二)从实践层面看引领的功能性

而现实的工作实践中,不同国家层也是通过科学开展城市建设规划来引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把城市功能布局的深度调整与变革,作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性工作和牵头性的工程来抓。例如在国外包括德国等欧洲国家,就是通过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质量水平,优化生态环境、强化功能保障,来进一步的营造了更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吸引力更多的新型产业资本前来投资,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顺利转型和调整,同时也让城市的形象焕然一新,打造了城市的新名片,让城市无论是生产效能还是生活条件上,都同步转型。从国内的改革实践来看,早在八年前,国务院就出台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案,其中对城市建设在转型发展中的支持与保障作用做了突出的强调,明确“ 加强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可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该项纲领性的总规,对城市建设的重要地位加以明确,以城市建设来引导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是有据可循,是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选项之一。

二、强化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主导城市布局建设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未来科学有效的空间布局作为支撑,城市的布局决定了经济产业未来的走向问题。新发展阶段下,践行新发展理念,是推动城市科学布局的必然要求。因此在资源型城市的城市空间规划与布局设计上,必须要以“创新、共享、绿色、开放、可持续”的新发展理念为基本原则,统筹处理好城市高质量发展、产业换挡增效、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优良、发展持续健康的多元关系,审慎稳健的进行空间布局和建设规划。既要确保实体经济转型所需要的土地、技术、人才、资本、制度、政策等方面的保障要素,为其预留出足够的国土空间和转型时间;又要充分的考虑到城市的基本的公共服务职能、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外在形象的稳步提升。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必须综合考虑,不能相互割裂。对于资源型城市,他们建设之初都是以能源资源聚集地为中心开展的建设,在总体的规划上以产业开发为主,配套设施水平较为低下,功能也不够完善,在当前发展新兴产业,实现多元增长的经济发展理念下,就要不断补足当前的城市建设短板,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坚持规划先行、实施多规合一的实用性规划编制,为产业的转型打好基础,留足空间,同时确保城市的生活质量和条件也同步的提升。因此围绕以上目标,城市布局规划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重塑城市中心区域的功能布局。资源型城市的中心城区与企业生产区域有高度融合的特征,显然已不适合宜居城市的转型要求。因此要合理规划,妥善调整,按计划有序实施中心区的工业生产制造集群的外迁和城市综合体改造,按照质价相符的原则,把价值较高的空间地块有序的引导流转至综合附加值较高、生态环保影响较小、资源能源消耗较低的第三产业,同时也能更好满足市民的生产生活需求,而后是在城市郊区合理布局工业等第二产业,最后在集中连片的农用地做好相关的第一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融合。二是高标准规划建设工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提升工业园区的聚集和吸附功能,以科技和人才为主要的支撑要素,在建设之初就坚持高标准,积极推动高技术附加值、生态友好、符合城市建设规划方向的产业企业落户投资,同时配套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简化项目投资的审批监督程序,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地生效,进一步的优化营商环境,努力让新建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成为新兴产业集群的新高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区,城市经济转型的新增长点。三是打造全新的政务服务集中区域,开辟政务新区,配合城市的扩容增效工程,将交通不便、管网老化、配套设施不全的政务办公区实施搬迁新建,建设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行政办公与于一体的政府服务中心,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同时也为老城区留出更多的商业发展用地,一方面缓解了老城区的人流、车流压力,另一方面保障了老城区改造的资源要素需求,为打造更加优质的生活区、商务区做好了相关的基础,也能够进一步的发挥城市的聚集辐射功能。

(二)以基础设施配套为抓手保障产业结构顺利转型

在早期的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国家的投资能力有限,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始终落后于经济发展和民生需求的新变化,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资源型城市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远远的落后于了生产提质与转型的要求,公共交通设施效率低下、水电暖和市容环境等都无法与现代城市的特点相匹配,让城市的形象蒙受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为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城市市民的生活质量也难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归属感不强,既难以吸引人,又难以留人。因此要确保产业转型的资本、技术、人才要素的有力充实,就要先行一步,打造良好的城市宜居宜业环境,以优质的城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来吸引优势资源前来投资开发,从推动产业功能升级,再反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更上一个台阶,推进城市发展的现代化。

由此可见,基础设施的水平决定了产业升级的步伐和质量,根据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实践经验,应当重点從经营性、公共性两方面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着手,着力营造更好的转型发展环境。一方面要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直接推动作用的电力、水、燃气、信息网络等能源资源供应的基础配套设施加大优化和完善力度。加快新型的输变电技术应用,通过电力设施的升级改造,电网的智能化建设,满足新兴产业的基本电力需要,加大对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开发利用,满足居民基本生活用水后,通过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利设施的新建改造等措施来有序保证产业发展的水资源需求。同时以数字化和智能化城市建设理念为指导,加快城市转型,通过建立城市大数据中心,来形成信息产业集群,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导向,大力发展智慧城市产业,让城市的治理能力更加科学精准。另一方面也要以民生为目的,着力健全卫生、教育、医疗、养老、健康等公共服务体系,包括了医院、学校、住宅小区、体育健身、供暖供水官网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更优质的软环境,来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家、技术人才来资源型城市安家立业,并且以民生投资来带动上下游产业和劳动力就业,刺激生产和消费需求,发挥“乘数效应”。

(三)坚持生态红线,推动城市循环绿色建设

生态文明是城市建设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之一,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发展路线,让资源型城市的城市环境形象大打折扣,特别是以煤炭和石油资源为主的资源城市,在生态建设之前的城市面貌可用“黑、乱、脏”来形容,在近年来绿色产能调整、市容市貌改造工程实施后,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主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结语

总而言之,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离不开科学的城市建设理念为引领,同时也要以科学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的配套改造、生态绿色城市的打造为有力的支撑,政府还要处理好与市场企业的关系,按照合法、科学、求实的原则引导企业深入改革转型升级,更好的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晓露.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对策及路径选择[J].中外企业家,2019(29):78-79.

作者:朱艳坤 田丽娜

上一篇:高考历史选择题论文下一篇:金融诈骗罪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