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

2024-05-22

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精选6篇)

篇1: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企业伦理建设思考

内容摘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既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影响。然而伦理建设不足已严重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有悖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以中小企业为例,对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道德失范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加强中小企业的伦理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做出更大贡

献。好范文版权所有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伦理建设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超过1000万家,其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城镇就业总数的75,而产值和利税所占比例分别为60和40,在“金字塔式”的企业构架内中小企业构成了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塔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缓解当前国企改革中最大的难题——就业问题,同时也为国家的大中型企业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冲刷着人们已有的观念,新的经济形势要求企业具备自主性、趋利性、竞争性、平等性,以保证其生存发展。但这些特性又有可能使企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自主性强化了“自我利益”和本位主义倾向;趋利性诱发和助长了“一切向钱看”;竞争性可能导致恶性竞争等等。结果,目前假冒伪劣、坑骗顾客的行为屡屡发生,虚假广告泛滥,合同违约,环保意识薄弱,员工权益受到损害。现实表明,以上问题在中小型企业中普遍存在。中小企业违背伦理道德经营行为的发生,一方面给中小企业本身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为中小企业量多、面广,涉及到的用户或消费者较多,一旦其中有违背企业伦理的行为发生,其影响的面就很大,从而出现了目前中小企业的信誉危机状况,这给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这些违背企业伦理的行为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企业自身利益的获得是以资源的浪费、国家税收的流失、他人生命财产的损失等作为代价的。从整个社会来说,企业微小的收益对应的却是巨大的社会成本。本文对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道德失范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中小企业加强自身伦理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

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伦理建设现状

伦理就是人与人之间应遵循的准则和规范。而企业的伦理关系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的所有关系。伦理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人对群体的依附性,依附性越强伦理的约束力越强。对于企业也同样。但是,由于中小企业一般规模相对较小,产品或服务的影响力不大,它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少,它不像大企业的运转要依靠内外每一环节的配合,一旦某一环节脱钩则会出现重大损失。所以相对而言,中小企业对社会的依附性相对较低,从而导致企业伦理对中小企业的约束力降低,企业反伦理经营的机会成本相对较低。我国目前企业经营活动中反伦理经营现象日益泛滥,突出表现在:市场竞争中假冒伪劣随处可见;虚假广告、赖账逃债、肆意毁约经常发生;管理者道德水平低下,涉嫌企业的经济犯罪案件不断曝光;偷税漏税、伪造账目时有发生;在产品质量方面造假贩假;在售后服务方面缺乏伦理关怀,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从而毁坏公司自身品牌形象;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劳资对立,为了利润最大化而损坏被雇佣者利益;不重视环境保护,为了企业自身利益污染环境,对资源过度开采使用,等等。企业的反伦理经营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从根本上有损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和长远发展。

首先,我国企业伦理明确度不高,企业对“伦理经营”行为没有清晰的认识。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不仅仅是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而且是社会结构和经济理念、价值观念的大变革。社会失序、行为失范、价值失衡,随之各种伦理观念纷涌而起,而我国的道德规范又未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我国企业伦理观念混乱,道德失范,企业伦理明确度较低。

其次,我国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反伦理行为的敏感度低,从而使不道德企业有机可乘。对企业反伦理行为的敏感度取决于利益相关者的判断力,相关信息的可获得性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而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许多配套制度缺失或者不完善,从而使得企业的反伦理行为成为可能。同时,国民受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利益相关者的判断素质不高,加之我国企业在信息体系建设方面的不完善,相关信息收集困难,甚至无法获取有关信息,这就使得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反伦理行为的侵害程度和性质严重程度缺乏正确的判断。因此,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反伦理行为不敏感。

其三,中小企业严重的人才缺乏。由于中小企业资金规模有限,很难有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同时,特别是一些私营中小业主的经营思想陈旧,经常会束缚人的能力发挥。这样,即使企业付给高薪,由于工作环境的不如意,也很难吸引人才。人才的缺乏,导致知识缺乏,企业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创新,产品开发能力就有限,企业很难摸准市场需求变化。为了生存,为了获

利,就时有违背企业伦理的事出现。

其四,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反应转化程度比较低。我国的市场体系正处于构建中,因而会存在市场机制的扭曲失灵现象。因此,在我国,利益相关者直接方式的反应转化程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和谐发展观下的企业伦理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追求的是商品的价值。而商品的价值能否在市场交换中实现,主要取决于该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要。因此,商品生产经营者必须考虑消费者的要求,必须千方百计地为社会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在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平等竞争、公平交易、诚实守信来实现自身的利益。因此,规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引导市场的各个主体遵守一定的规则和约束,共同营造有序的市场环境。行业内部的自律意识、企业的自我约束功能、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观念等等,不仅是人们的主观意识,更是市场经济内在的要求。没有这些条件,市场经济是没法正常运行的。因此加强伦理建设无论对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还是市场改革进程的良性运行都有促进作用。

提高法律意识

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规则,提高法律意识和执法力度,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道德失范是一种负外部性行为,政府应该加强立法,增强信息透明度,使企业反伦理经营的机会成本加大。

制定企业伦理准则

企业伦理准则所规范的是企业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关系,侧重于企业自身行为约束。伦理准则虽然不具备法律上的强制约束力,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企业的文化和行为。伦理观念和伦理准则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能够协调好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我国目前很少有企业制定伦理准则,因此,我国企业必须要顺应现代社会企业伦理趋向,树立社会责任、诚实守信、竞争合作、顾客至上、尊重员工等现代企业伦理观念,并且依据现代企业伦理观念来制定企业伦理准则。

加强员工的伦理教育好范文版权所有

企业有了良好的企业伦理观念和伦理准则还不够,还要重视对员工的伦理教育。我国企业目前普遍重视对员工的职业技能训练,忽视企业伦理道德教育,企业员工的整体道德素质不高。发达国家企业则非常重视对员工的伦理教育,而且其经营管理实践显示,通过企业伦理教育可以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企业可以通过采取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典型示范等多种方法来对员工进行伦理教育,加强员工对企业伦理的认识和自觉履行伦理规范。

提高企业经营者的人格素质

企业经营者的人格素质是企业伦理的轴心,企业经营者的人格塑造是企业伦理建设的重点。所谓企业精神,实际就是企业经营者人格精神的延伸;企业凝聚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经营者的人格魅力。作为企业的决策者更应首先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真正领会企业伦理对企业和社会的重大影响,并同时带领企业所有职工加强伦理道德的学习,与此同时欢迎社会舆论监督企业的行为,这样在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伦理水平。在实践中,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就更应谨慎行事,正确处理好自己与相关利益者的关系。因此,企业伦理建设要求企业的经营者具有较强的伦理道德素质并遵守企业的伦理准则,起到表率作用,从而带动员工自觉遵守企业伦理守则。

加强相关行业协会的建设

对我国企业发展现状来说,需要成立行业中介机构来引导企业伦理化经营。行业中介机构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有引导、监督、服务、协调等功能。行业中介机构要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要指导企业制定相关的伦理法则和伦理经营的策略与方法;二是要协调行业之间的关系,监督企业的经营行为,对不道德行为进行劝导和警告;三是协助企业进行伦理培训等。

参考文献:

1.徐大建.企业伦理学(m).上海出版社,2002

2.朱泰.企业伦理文化:现代企业发展的精神实质(j).学术探索,2002,(3)

3.陈宏辉,贾生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伦理管理的新发展(j).社会科学,2002,(6)

4.刘光明.经济活动伦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篇2: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

作者:徐延辉 来源: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资本”及其实物形态的变化过程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范畴: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土地和资本三要素,到新古典经济学引入企业家管理才能变成四要素,经济学关注的资本始终是可以量化分析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而对于难以量化分析但对经济运行又确有重大影响的非经济因素,经济学家却采用“假设其他情况不变”的方式将其排除在模型之外。而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的个人品行以及企业家的社会声望等非物质资本是企业的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对企业以及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本文拟从经济社会学入手,对企业家的伦理行为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加以深入探讨。本文所使用的社会资本主要是指基于个人品行即信任而产生的动员社会稀缺资源的能力。

企业家伦理行为在经济学分析中的缺失: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分离

企业家的伦理行为或企业家精神属于影响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一般不属于主流经济学探讨的范畴。但是,也有学者比如查尔斯·维尔伯等经济伦理学家认为,经济学家应该吸收伦理学思想,因为伦理价值观有助于经济学家建立自己的研究范式,解决经济学方法论的核心问题即现实经济怎样运行以及应该怎样运行的问题(维尔伯曾详细地讨论了关于伦理学介入经济学的三种不同方式,见Wilber ,1998)。但是,自从20 世纪30 年代那场著名的经济学方法论之争后,主流经济学逐渐抛弃价值观,伦理学与经济学逐步分离,使企业家精神这一影响企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变量从主流经济学分析中逐渐消失。

经济学为了变成一门真正的科学而逐渐摆脱伦理学,这对经济学作为一门了解人类经济行为的社会科学的发展壮大是极其不利的。伦理学者道格拉斯·维克斯认为,由于排除了道德关怀,经济学正变得日趋贫瘠(Vickers ,1998 :1509104)。

企业家伦理与企业家精神:社会学与伦理学的融合

上述分析表明,经济学所关注的企业家(及一切经济主体)是其行为的理性特征方面。“理性”是古典经济学和古典社会学等许多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当代经济社会学家斯维德伯格认为,在经济学以外的学科当中,理性一般被当作一种变量来探讨,只有在经济学当中,理性才被当作一种前提假设、一种固定的行为特征而贯穿于一切经济模型之中(Swedberg , 1998 :135)。社会学对企业家行为的探讨超越了经济学的狭隘界限:它一方面肯定了企业家行为当中的理性因素,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企业家行为当中的伦理道德因素。将企业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起来进行理论研究的典范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企业家(及一切经济主体)的行为做了宗教上和伦理上的分析,认为贪欲或赚钱并不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因为贪欲是一切社会一切主体的共有特征,资本主义精神与前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赚钱欲望的发展程度,而在于经济主体尤其是企业家群体所奉行的伦理准则。韦伯在书中,曾大段摘录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格言,认为富兰克林所宣扬的不单是发财致富之道,而且是“一种奇特的伦理”。比如,富兰克林认为,信用就是金钱,善于准时偿付借款的人是别人钱袋的主人,影响信用的事哪怕十分琐屑也要尽力避免。除了勤奋和节俭之外,与他人交往守时公正并奉行诚信原则对年轻人立身处世最为有益(韦伯,1987 :3358)。企业的社会网络是指企业在产品的产购销过程中与其他贸易伙伴所发生的一些长期性和重复性的社会联系。社会网络对企业生产函数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两种效应:一是网络规模越大,能为企业提供的信息、资金等稀缺资源就越多;二是网络密度越高即网络成员之间的互动越频繁,为企业提供的社会资本的质量就越高。对于第一种即网络规模效应,学界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对于第二种即网络密度效应,目前还存有争议。(注5)我们认为,网络密度与社会资本正相关假设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论证。

其一,从社会互动角度来看,网络密度较高意味着网络成员之间保持较为紧密的联系,在联系密切的网络中,成员之间一般都保持较高的互惠性期望和较为明确的惩罚性规则,因而网络能为成员提供真实的收益(或成本)。其二,从经济学实证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提供许多经济交往的经验数据对此加以经验支持。比如,在世界贸易发展史上,贸易格局曾发生如下规律性变化:二战之前,世界贸易主要发生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二者之间的贸易数额占世界贸易总量的50 %左右;而在20 世纪6034 %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数额跃居世界首位,占世界贸易总量的45 %256)。

企业内部的社会资本主要包括三大要素,依其对企业生产函数的贡献率可以将其排序为:企业家个人品行、员工个人品行以及企业产品的社会形象。

企业家(包括企业的决策群体)的个人品行位于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三要素之首,而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又是依靠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推动、建立和扩张的,因而企业家个人品行实际上变成企业社会资本之中最重要的变量。那么,企业家的个人品行又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呢?

笔者认为,企业家的个人品行主要是指企业家的伦理道德行为,包括前文所述的各种行为。除此之外,还可以从社会互动角度,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个人道德水平的培养过程:一是从先赋资本角度来看,遗传及家庭(或家族)声望对个人品行具有重大影响,前者决定个人的可教育程度及可塑性大小,后者则是个人社会资本的先天占有量,它可以是正数(当家庭声望较高时),也可以是负数(当家庭声望较低时)。二是从社会交往角度来看,受教育程度及工作经历都可以塑造个人气质,较高的文化素质有助于增加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所谓“儒商”即被引申为品格高尚的、胆识才能俱备的、言行一致的儒雅之士(马涛,2000)。工作经历是个人实现社会交往或与他人发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库利曾把人的生命归因于两个因素即遗传和社会,认为“人的社会生命起源于与他人的交流”, “人类本性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可教育性”(库利,1989 :

8、21),正是社会交往不断地改变和塑造着个人的品行特征。

员工个人品行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员工的敬业精神方面。员工的工作成效只要符合企业工作标准就应视其为合格职工,但经验研究表明,在许多成功的大企业当中,职工的努力水平常常超过企业要求其达到的努力水平,效率工资理论对此给出了较好的解释。但是,阿克罗夫(George A.Akerlof)认为,职工并非根据正规的、制度化的工作标准来工作,而是根据非正规的努力准则来工作的,这些努力准则并不是个人拥有而是集体所共有的、源于职工之间的情感比如友谊、或者出于职工对企业的情感比如忠诚而产生的一些不成文的规定。职工按照这些标准工作,其劳动成果超出企业标准的余额相当于职工送给企业的礼物。作为对员工超常努力及其高昂士气的一种奖励,企业回赠给员工以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即效率工资,这样,在企业及其员工之间就实现了“礼物交换”(袁志刚,1997 :142)。从阿克罗夫的礼物交换模型当中,我们可以发现社会规范(social norm)对员工及对企业双方的内在影响,具有互惠性质的社会规范内化于员工及企业家的伦理道德之中,对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积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第三个变量是企业产品的社会形象也即通常所说的“品牌效应”。产品作为人类劳动的物化凝结,本身没有思辨能力或行为能力,从表面上看与本文所采用的以“信任”为核心思想的社会资本概念似乎相去甚远。但是,笔者认为,产品作为人类劳动的物化形态反映了其生产者的价值理念,产品一旦被生产出来并流向市场,企业家及其员工的伦理思想就会通过这一媒介形式传递给消费者。如果说企业家及其员工的个人品行是“静止的”社会资本,那么其产品则是“流动的”社会资本,它会无声地传递企业的价值理念,为企业带来巨额物质资本。关于产品信誉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信息经济学奠基人乔治·施蒂格勒(George J.Stigler)曾有简短而精彩的描述,他说“商誉”这个概念,可以定义为“顾客无须不断搜寻(即只须偶尔核实一下)就会不断光顾”(施蒂格勒,1996 :82)。信誉可以保证消费者对于某种品牌产品的信心,节约消费者的搜寻成本,有助于增加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的经济福利。

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对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的意义

有关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影响的话题国内学术界讨论颇多,见张其仔(1997;2001)和李惠斌、杨雪冬(2000)等。在本文中,我们将企业家的伦理行为即企业家的个人品行引入企业的社会资本变量之中,又将社会资本引入企业的生产函数之中。那么,企业家的个人品行对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具有哪些影响呢? 我们将其归纳为两种效应。

第一是内生增长效应。

本文认为,在企业的生产函数当中,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是产出增长的“硬件”,社会资本则是经济增长的“软件”, “软件”与“硬件”的关系是:社会资本借助于人力资本并通过人力资本作用于物质资本而提高企业全部资本的生产效率。虽然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内化于经济主体的伦理道德是无形的,但是其载体却是有形的,在本文中这些载体就是企业家及其员工。本文的分析表明,具有勤俭敬业、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的企业家及其员工的伦理行为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而一定时点上企业家及员工作为一个整体其行为方式又受过去人们的行为方式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一定时点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资本存量的大小要受过去人们行为方式的直接影响,并对现在及未来人们的行为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个人品行对经济增长具有内生效应。

第二是向外溢出效应,它有两层涵义。

首先,由于企业家及企业产品良好的社会形象会引起其他经济主体的模仿行为,从而使良好的个人品行具有扩散效应。经济学家阿克罗夫和曼斯基(Charles F.Manski)等人曾经分别对社会互动中的个体行为做过深入研究,结果发现“身份”(identity)具有激励作用,人们会有意识地选择理想的身份并按理想的标准去行动。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也对人的“社会自我”意识做过心理分析,认为荣誉感是一个人最基本、最真实的自我, “生命对荣誉的追求在人类行为中绝不是一种浪漫的需要,而是真正达到人性水平的标志,是人类特有的东西”(库利,1989 :153-154)。进入更高级的群体、受到更多的人尊重,这种动机遍及一切人类,它会促使人们遏制自己的不良行为,按照理想中的企业家的行为模式去行动。

其次,社会资本的本质内涵在于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信任程度越高、信任范围越广,社会资本的质量就越高。良好的个人品行首先是互动之中他人信任的基础,同时也意味着主体对他人的信任,也即主体对彼此诚实的作风、互惠合作意向具有确定性的预期。只有诚信扩展为社会交往的普遍原则,信任超越了亲情和人情的狭隘界限变成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信任,一个国家才是社会资本存量丰富之国。(注6)

通过本文研究我们可以认为,只有当社会信任遍及人类一切交换行为,只有当法律法规等“硬性制度”仅仅作为他律用以约束少数人的行为、当社会信任成为“看不见的手”作为自律自发地约束多数人的行为,只有那时我们才能认为社会交换已经接近“帕累托最优”即最有效率的交换状态,我们孜孜以求的市场经济才不仅具有形似而且具有神似:因为只有社会信任才是市场经济的真正灵魂。

注释:

注1:布罗代尔在其《资本主义的动力》一书中指出,中国的商品交换是一方无峰无丘、削平了的地盘,这是中国资本主义未能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布罗代尔,1997 :22)。

注2:经济学有一个著名的“效率工资理论”,由著名的经济学家索洛、夏皮罗和斯蒂格利茨等人于20 世纪80 年代正式提出。虽然该理论的分析工具比较前沿即使用信息经济学关于雇主和雇员拥有的信息不对称的方法来论证高工资与高效率之间的因果关系,但从结论上看,社会学家韦伯早在20 世纪之初(写出本文的时间为190461)。

注5:边燕杰等人在讨论中国城市家庭的社会网络资本时,提出社会网络密度与社会网络资本总量呈负相关的假设(边燕杰、李煜,2000 :7)。

注6:杜恂诚在研究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时发现,近代中国的企业绝大多数采取家族式的组织方式,中国企业家第一相信亲属,第二相信同乡。在上海等通商大埠中,做生意的人都以同乡关系结帮:广东人在一起结成“广东帮”,宁波人在一起结成“宁波帮”„„诸如此类的还有“苏州帮”、“无锡帮”等等。不仅企业家结帮,而且企业中的工人也以同乡关系结帮,工人传授技术也只在帮内进行(杜恂诚,1993 :1331905 年)即已提出了效率工资思想,这不能不令当代经济学家汗颜。

注3:熊彼特认为社会资本概念可以从真实资本概念中引申出来,但仅仅作为私人资本加总才有意义。除此之外,资本作为支付手段只有在私人手里才能发挥资本的作用,因而讨论社会资本是没有意义的(熊彼特,1997 :137)。

注4:张其仔曾将社会资本的定义归纳为四种:第一种是指社会网络,第二种是指社会规则,第三种是指规则、网络与信任,第四种是指蕴于社会结构之中的个人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张其仔,2001 :59134)。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当代版本,例如在北京的“浙江村”等等(见项飚,2000;刘林平,2001)。

参考文献:

彼得·布劳,1988 ,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利》,华夏出版社。

边燕杰、丘海雄,2000 , 《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 《中国社会科学》第2 期。

边燕杰、李煜,2000 , 《中国城市家庭的社会网络资本》, 《清华社会学评论》(2),鹭江出版社。

布罗代尔,1997 , 《资本主义的动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查尔斯·霍顿·库利,1989 ,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华夏出版社。

杜恂诚,1993 , 《中国传统伦理与近代资本主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凡勃伦,1997 , 《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

哈耶克,1989 ,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加里·S.贝克尔,1995 ,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

李惠斌、杨雪冬,2000 , 《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刘林平,2001 , 《外来人群体中的关系运用——以深圳“平江村”为个案》, 《中国社会科学》第5 期。

马克斯·韦伯,1987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马涛,2000 , 《儒家传统与现代市场经济》,复旦大学出版社。马歇尔,1997 , 《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马林诺斯基,1999 , 《科学的文化理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迈克尔·迪屈奇,1999 , 《交易成本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施蒂格勒,1996 , 《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

万俊人,2000 , 《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项飚,2000 , 《从“浙江村”到中关村》, 《新华文摘》第7 期。阎云翔,2000 , 《礼物的流动》,上海人民出版社。姚曾荫,1987 , 《国际贸易概论》,人民出版社。袁志刚,1997 , 《失业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约翰·密尔,1982 , 《论自由》,商务印书馆。

约瑟夫·熊彼特,1997 , 《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

张其仔,1997 , 《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 《新经济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朱国宏,1999 , 《经济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Akerlof , George A.& Rechel E.Kranton 2000 ,“Economics and Identity.”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Vol.CXV , August.Manski , Charles F.2000 ,“Economic Analysis of Social Interaction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 Vol.14 , Number 3.Swedberg , Richard 1998 ,“Economic Sociology.”The Handbook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ed.)by John B.Davis , Edwar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Tisdell , Clem 1996 , Bounded Rationality and Economic Evolution ,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Vallentyne , Peter 1998 ,“Economics and Ethics :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Institutions and Polic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 Vol.36 ,September.Vickers , Douglas 1998 , “Economics and Ethic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 Vol.36 , September.Wilber , Charles K.1998 , Economics , Ethics and Policy ,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 Inc.作者系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经济学博士

篇3: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

每年全美经纪人大会号称参会总人数都在2万人以上(包括与大会同期举行的展会人数),在这样盛大的聚会上能够走上领奖台的这五位房地产经纪人获得的称号是什么呢?是“好邻居”。在讲述获奖经纪人故事的短片中,我们看到的全是这些经纪人为邻里社区服务的各种场景和事迹,几乎完全不涉及他们的房地产经纪业务。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伦理道德是现代企业的核心价值构件。并不是伦理道德有助于企业的经营,而是伦理道德本身就应该是和企业同时存在的,或者说:企业的价值追求本身就应该包含了伦理道德的建树。

伦理道德是企业的核心价值构件,而伦理道德的外在表现就是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传统的经济学观点认为:为股东实现组织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的天职,否则就不成其为企业,增进和保护社会福利是政府和非赢利组织的责任。而现代社会经济学的共识则是:企业不只是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它们还要对社会负责,企业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应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企业的目标从最初期的股东利润最大化发展到企业整体利润最大化,再到兼顾员工利益,进而发展到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最终还要同时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企业追求的目标在不断扩展。

今年以来政府主管部门严管严查房地产行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很多房地产经纪人感叹生意不好做,但很多有见识的房地产经纪人则认为这才是行业发展的方向。现在感觉难受,正是因为过去的经营太不规范。国内一些同去参会的房地产经纪公司老板和高管表示:“要我来把员工管起来,规范他们,我也做不到,我也只能用业绩指标来考核他们。政府严查严管,就能帮我把这些经纪人管住。”

篇4:和谐社会与企业伦理经营

[关键词] 伦理经营社会责任企业竞争力和谐社会

企业进行伦理经营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企业的伦理经营水平还较低,遵法、守信等最基本的企业道德也经常得不到落实,使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受到干扰,也影响了经济运行效率。不仅如此,企业对顾客、社会、职工和股东的非道德行为也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立。

一、企业伦理经营的重要性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主导着国民经济。在企业活动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今天,企业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密切相关。

经济发展需要以自由、公正为基础的市场体系,这种市场体系以买卖双方的信用为基础。如果信用遭到破坏,信用交易就不能成立。如果要形成信用交易,交易双方就必须保持一定水准的道德,否则双方就不可能相互信赖,交易就不可能发达,那么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发达,企业也就无法存在和发展。这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伦理是必须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伦理性企业的结局是悲惨的。许多企业目前仍把社会正当性与企业的效率性看作是矛盾的,为了追求利润而忘掉了社会责任。但是其代价是什么,最近因非伦理性经营而倒闭的许多企业说明了一切。其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给美国经济带来很大混乱的安然(ENRON)事件。安然是美国七大企业之一,主要经营能源,2001年12月2日抱着310亿美元的负债倒闭了。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企业,对美国经济产生很大的震动。更由于其破产的内因与其他企业不同,造成了更大的影响。这样一个大企业由于没有重视伦理经营,对会计报表进行大规模作假,欺骗股东和社会,最终走向了毁灭。

如果企业不遵守伦理经营,那么不仅决策者个人受到损失,而且企业也将受到惩罚。企业损失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外,企业的信誉受到损害,其结果是企业的收益下降;对内,影响企业职工的自豪感、士气和工作态度。

韩国1997年的金融危机是道德危机,是由财阀企业的非道德性经营行为造成的,所以,近几年韩国政府特别注意企业的伦理经营。最近韩国经济人联合会进行的针对500家上市公司调查表明,引入伦理经营的企业占59.9%。调查显示,实行伦理经营的企业,从1999年至2003年的年平均股价上升率达到46.3%,与其他企业同期年平均上升16.1%形成鲜明对比。

各种国际机构都试图通过“伦理回合”(Ethics Round)制定伦理经营的国际标准。例如,1997年12月OECD采纳了“OECD国际商业交往中禁止行贿协定”,对违反此协定的企业禁止进入国际市场。美国的伦理经营标准更加具体。美国的伦理协会(EOA:Ethics Officer Association)准备了包括伦理纲领、专责人员、教育、检查、处罚等伦理经营的具体内容的方案,准备提交给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其采纳为国际标准。

二、企业伦理经营的发展阶段

1.无道德阶段

认为只有企业主和经营者与企业利益有关,为了追求企业利益,宁肯付出道德代价。如果公开宣称企业最高经营者的这种错误的伦理观和经营哲学会给企业带来不利,所以采取道德沉默(moral muteness)的态度,这成为诱发职工不道德行为的原动力。

2.遵守法律阶段

认为只要不违法就不是不道德行为,只考虑守法而不想更高层次的伦理道德。这时企业还没有真正进入伦理经营,但与无道德阶段相比已经有了进步。

3.积极应对阶段

认识到企业尽社会义务对企业有利,进行一些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并加以对外宣传。企业战略中包含了最高经营者的伦理经营内容,明确杜绝企业一切非道德性行为。

4.伦理观胎动阶段

谋求伦理和利益的均衡,发表作为企业信条的伦理纲领,成立伦理委员会。最高经营者的企业伦理观作为企业的伦理纲领和职工的行为准则加以具体化,使其成为企业日常活动的准则。成立伦理委员会,揭示企业的伦理行为半径,明确各种业务活动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对行为道德优秀的职工进行表彰和奖励,对非道德行为,应按程度不同进行处罚和教育。把伦理纲领和行为准则纳入职工教育训练内容中。

5.伦理先进阶段

按照伦理原则行事,实行伦理优先的经营方针。让每一个职工熟知企业的伦理纲领和行为准则,使其成为业务活动中决策的准则。纲领和行为准则应简练且有号召力,要做成微型小册子让每个职工随身携带。通过企业内部网络交流各个业务活动中进行伦理经营的体会,使企业全体职工的伦理经营意识不断增强。

三、伦理经营的体系:3C

美国左治亚大学(Georgia)卡罗尔(A.Carroll)教授认为,企业活动要承担法律的、经济的和道德的责任。概括地说,伦理经营的概念是企业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在企业决策中反映与企业具有利害关系的群体的道德期待。

伦理经营不是停留在口号而是落实在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意识和行动中,必须建立3C体系。第一要素是伦理纲领(Code of ethics)。伦理纲领是企业成文化的约定。美国约有90%、英国约有57%、德国约有51%的企业具有企业自己的伦理纲领。第二要素是建立并运营伦理经营监督机构(Compliance check organization)。监督机构的负责人要由充分掌握信息并能够调动相应资源,具有直接向董事会报告的权利。第三要素是通过不断宣传和教育在全体职工中形成伦理经营的共识(Consensus ethic education)。先进企业为了形成伦理经营的共同价值观,通过案例教育、公开讨论等多种沟通方式进行伦理教育。美国联邦法院的“判决指南”表明, 对于那些具备“3C”条件的企业即便违反联邦法律也要适当免责或降低处罚力度。

四、企业伦理经营的步骤

伦理经营体系的建立要从制定伦理纲领开始。伦理纲领可按企业各个领域分别制定,也可以按照涉及的对象具体化,如同股东的关系、同职工的关系、与竞争对手的关系、与环境团体的关系等。

为了制定适合企业的伦理纲领可以组成伦理纲领制定委员会,进行收集资料、制定伦理纲领草案、公司内举行听证会、制定职工行为准则等工作,最后确定伦理纲领并宣布。此外,向国内外伦理经营先进企业学习也是有效方法。但是不考虑企业的文化特征而盲目照抄就很难在全体职工中形成共识,就会变成有名无实的摆设。伦理纲领的内容要反映职工的欲望,只有在职工接受的情况下才可能实践。如果伦理纲领不能成为全体职工的共识,那么就是废纸一张。所以,努力形成共识是伦理经营的重要步骤。

最早的伦理纲领是詹姆斯兄弟公司的创始人R.W.Johnson于1943年制定的“我们的信条”。“我们的信条”明确揭示了目标,用简练的语言写成,因此成为伦理纲领的典型案例。“我们的信条”按照消费者、职工、地区社会、股东的顺序明确规定了企业的责任。

制定伦理纲领后,要进行伦理经营的实践。有了伦理纲领和行为准则后要建立伦理经营运营体系。伦理经营运营体系中包括通过伦理教育确立伦理文化,通过伦理委员会进行伦理检查,实行伦理审判官制度等。

如果成立正式的伦理委员会有困难,也可以成立临时委员会,或者不定期地组成伦理实践团队对企业的伦理实践进行检查。詹姆斯兄弟公司也没有专门的伦理经营负责人,而是由企业人事经理主管伦理问题。由人事部门组成“信条实践小组”(Credo Action Team)对“信条”执行情况每年检查两次。

企业伦理经营虽然是企业自觉行动,但也有必要对伦理纲领执行情况进行评价的制度安排。通过伦理经营的评价和控制可以逐渐提高伦理经营水平。为了伦理经营的评价和控制,有必要建立伦理经营内部评价体系。有些企业建立了内部举报制度,对违反伦理纲领的行为进行举报,形成了相互监督的机制。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伦理经营的制度安排非常重要,但是执行伦理经营的人如果不能从人际关系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那么很难实现伦理经营。

参考文献:

[1]甘伟:中国企业伦理建设的对策分析,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6年10期

[2]赵华:企业伦理何以可能,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3]喻后勇: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企业伦理建设,商业时代,2006年27期

[4]严安:略论企业伦理经营的时代内涵,社科纵横,2006年10期

篇5:企业伦理社会责任论文

正确处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与会计道德自律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与会计道德自律两者之间评价要求、标准不同,内部控制制度要求的是“必须”、“硬性的”规定,客观上规范着会计人员及其他当事人的工作行为,会计道德自律要求是“应该、、“软性的”约束,是靠理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系的。但要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得以落实,还必须依靠会计道德自律的力量。执行制度的是人不是物,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好坏与否,重要的还取决于会计道德自律水准的高低。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道德是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保证。

正确处理传统内部控制方式与新型内部控制方式的关系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会计技术手段全面更新,使得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准确性、效率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些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式都被计算机这个新型内部控制方式轻而易举地替代。但任何先进手段都是被人所指挥、所掌握,一些传统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如职务分离控制、业务程序控制等仍有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仍将有效地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在采用新型内部控制手段时,要结合坚持传统有效的内部控制方式。否则,已经出现多起的利用高新技术和电脑舞弊犯罪之类的活动还会继续在我们身边发生。

正确处理企业内部控制效果与控制成本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效果与成本应该是正相关的,但也并非绝对。如按职务分离控制要求,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业务程序控制要求每项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从发生到终结都要按照事先规定的授权——执行——记录——复核等互相牵制的程序进行办理,特别是执行、记录、复核不得由一人包办等等。所有这些控制效果,是建立在一定的内部控制人员成本和其它相应成本基础之上的。但也并不是内控人员愈多,耗费成本愈大,效果就愈佳,关键在于内控人员职责要明确,权限要清晰并要尽责尽力。要在实践中逐步探寻一个内控效果与内控成本的合理结构比例,同时借助于企业“外控”(外部审计和外部其它控制手段)的压力与动力支持,既取得良好的内控效果,又能尽可能地节约内控所耗费的成本。

正确处理企业内部控制层次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篇6:企业伦理社会责任论文

企业伦理社会责任论文【1】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商业伦理建设愈发重要。本文从商业伦理的角度,对惠普质量门案例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方面得出结论。

关键词:

商业伦理 惠普质量门 社会责任

一、引言

古人曾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企业也同样需要修身。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命运不再只是单纯依靠利润的多少。商业伦理的建设愈加重要,企业更加注重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一定程度上来说,商业伦理与企业命运和前途休戚相关,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家必须高度重视商业伦理精神的塑造和企业道德规范(企业伦理)的重建。当前企业存在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赢利”,也不是简单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真正聪明的企业家、真正追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真正追求从优秀到卓越的企业必须把商业伦理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企业家的责任任重道远。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商业伦理的角度看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案例描述

2008年,惠普因“显卡门”名噪一时,大量用户投诉惠普笔记本有显卡缺陷,出现了花屏、蓝屏、黑屏、分屏等问题,代表机型为DV2000和V3000。2008年7月,惠普公开承认某些型号的电脑显卡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并向个人电脑厂商拨付一部分款项,由其处理相关的显卡问题。2009年7月惠普被媒体曝出“闪屏门”,电脑开机后屏幕下方有条亮线闪动,逐渐引发全屏闪动,有此问题的机型多达近10款,包括6531s、6530b、6535s、CQ40、CQ45等型号笔记本。2009年11月中旬,一个顾客使用了仅仅一个月的惠普4416S笔记本,在按照说明书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主板被烧,找到售后要求换机却遭到拒绝。后经记者协调,惠普才最终为用户免费换机。此事报道后,立即引来200多位该型号笔记本用户投诉,原因均是新购笔记本主板被烧。针对惠普4416S笔记本主板投诉的集中爆发,曾一度导致该型号主板全国缺货长达数月,但惠普以是个例为由,仅同意主板被烧用户更换主板后延长保修期,而在美国惠普采取了普遍的延保服务,并支付消费者的来回运费。2010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在央视1套黄金时间再次曝光惠普的“三大质量门”事件,在晚会中,央视表示惠普把消费者的权益完全抛在了脑后,仅仅按照自己一厢情愿指定的规则进行售后服务,并将其称为“潜规则”,同时声称惠普在华的售后服务与我国三包法完全背道相驰。针对央视在315晚会曝光的种种问题,惠普中国信息产品集团总经理张永利在2010年03月17日表示,惠普严格遵守执行中国有关产品质量与服务的相关规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三包规定的要求。还表示,按照用户维修记录与三包规定,对其进行延保服务,但不会对这些产品进行召回。

三、案例分析

首先,企业社会责任是惠普公司(HP)的七大经营战略之一,是公司整体架构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恰恰是这样的企业出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三大质量门”事件。从中可以看出,惠普的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表面上宣传的那样,它存在着致命的不足。惠普并不是人们过去认为的那样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其次,惠普对“三大质量门”事件的回应也令人感到心寒,对于“三大质量门”事件,它趋利避害,避重就轻,尽可能的推卸责任,相互推诿。对于有问题的笔记本仅仅发布客户关怀计划,按照用户维修记录和三包规定对用户延期保修,并没有召回问题笔记本,被指“徒有其表”;甚至将笔记本的故障问题毫无理由的怪罪于蟑螂,遭到了冷嘲热讽;回应笔记本故障问题时都回避召回话题,被批“打太极”。“三大质量门”使惠普中国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和赞美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其实,企业好比是一个人,人犯错误(产品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面对自己的错误不去反思和改正,而是一味的逃避和推诿、推卸责任。惠普对“三大质量门”的回应给了公众虚伪、毫无诚意的印象,让消费者对惠普更加丧失了信心。这样在敷衍客户的同时,也只会遭到客户的唾弃。那么,我们如何从惠普“三大质量门”事件中汲取教训,从商业伦理角度看企业的社会责任呢?

第一,政府的引领。近年来,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愈加重视。2003年,已经强调,“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构建中国的社会诚信体系。这说明政府早已转变观念,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我国政府正努力构建一个诚信道德、商业文明的社会,并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做了很多。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政府急需完善法律法规对企业进行最强有力的监督,防止企业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对于企业而言,首先要树立质量至上的理念。产品质量,关乎消费者切身利益。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脱颖而出,起码要保证质量,以质量求生存、谋发展。其次,要坚持诚实守信,讲道德。“创建信用经济,造就新一代儒商”,这是中华儒商国际会议论坛根据现实发出的倡议。诚实守信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就没有安全高质量的产品。最后,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消费者的利益作为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三,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发挥监督手段尤为重要,作为消费者,是企业生存赖以依靠的对象。公众的监督既可以将问题通过政府设立的咨询点或“市长热线”反映给政府,也可以通过舆论监督,当前,舆论自由已经有了极大地改善,公众可以在媒体上对现今社会存在的弊病进行揭露和评判。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加上网络平台的进一步开放,想必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伦理道德,当前,企业遵循商业伦理,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的需要。愿我们的企业管理者能够牢记中国先贤“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用实际行动为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环境,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企业伦理社会责任论文【2】

关于“组织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争论在管理学领域已存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了,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前,这个争论始终没有一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才逐步认识到了组织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组织社会责任的认识过程至今经历了利益最大化管理阶段、信托人管理阶段、生活质量管理阶段三阶段。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追求经济利润的同时,还需要对社会承担的相应责任和义务——及维护并提升全社会的福利水准。组织中的伦理行为,通俗点讲就是职业道德问题。管理伦理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又是在是与非之间很难决断,更多受公众舆论和社会压力的影响,而不是与合法行为一样,有着明确的法律和法规约束。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管理学在当代中国企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由于社会中的一系列的任务都是由社会公共组织来承担的,而这些公共组织要取得成功,就需要进行有效率地管理。在中国当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组织应怎样承担社会责任,增加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企业如何在日常经营运作中坚持正确的管理伦理观。

一、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

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企业在创造自身商业经济利润和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需要考量到其他的社会利益。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不仅需要关注股东利益,还需要关注包括债权人、职员、消费者、供应商和社会组织等利害关系人。因为这些利害相关人的利益与企业的经营运作息息相关,所以作为企业必须保护好这些利害相关人的利益。

(二)决定企业社会责任的因素

企业对待社会责任的态度是受到各种因素和干扰的,有些因素是能够促进性的,可以增强企业对社会责任承担的意愿;而另一些因素则是消极性的,这些因素会削弱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愿。积极因素方面有企业的社会形象、长期利润、组织系统、规范行为等,这些因素可以促使企业为了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声誉,得到长期稳定的经济效益,增强对人才的吸引,为企业留住优秀的人才,以及避免企业遭遇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消极因素方面有股东利益、行为衡量、成本等问题,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势必将增加企业的财务支出,减少股东的既得利润。有些企业在行業中处于龙头地位或者企业本身已经在经济领域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果在涉及社会领域,参与处理社会问题,追逐社会地位,企业所拥有的权利就会产生过度膨胀得现象。

(三)怎样加强企业社会责任

一方面,需要要建立相对应的信息披露渠道,利用社会的舆论压力和群众监督的方式,促进企业承担其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要通过相关的信息披露渠道及时向社会公布。这样不但可以使那些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得到社会的认可,提升企业及其商品的知名度,树立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促进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的发展。而且又能让不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得到社会公众的监督和批评,敦促其履行相应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不履行社会责任企业的惩处力度,一旦有企业没有履行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就必须对其追究责任。而且,政府执法部门要强化对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法律约束和管理,让损害和破坏企业和社会利益的不法企业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二、企业的管理伦理

(一)管理伦理的含义

管理伦理又称之为“商业伦理”和“经济伦理”。管理伦理是指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把伦理原则和伦理观念渗透和融合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环节之中,从而形成企业独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企业的管理在本质意义上是对人事的管理,所以管理就得研究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们的行为机制。

(二)管理伦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里每一个人的参与和付出自己的努力,而且企业里的每一个人也是社会大众了解一个企业的一个渠道。所以存在一个合理的企业方向也是在企业的整个管理系统中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分配的重要的条件,从而达到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的管理包括人力管理和物质管理,合理的管理配置是使这两个因素都发挥它们的最大的用处。这一管理的实现,很大程度上的主导于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伦理。一方面要达到人力管理的合理,这就要管理人的素质要得到提高,因为在有效认识到个体的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有了个人存在重要认识,所以能建立起一种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所以才可以实现个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个人的创造,实现伦理道德关系的协调。管理人员拿伦理手段来调起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个人的创造。同时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因为一个企业的主体是员工,所以要正确地调动起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时期便成为企业的优势。相关实数据证明物质是被用来调动积极性的引火索。

(三)如何加强企业的管理伦理建设

上一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ABC-教学教案下一篇:乡镇团委青年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