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体验过程——《铝的氢氧化物》探究性学习课剖析

2024-05-25

合作探究体验过程——《铝的氢氧化物》探究性学习课剖析(共3篇)

篇1:合作探究体验过程——《铝的氢氧化物》探究性学习课剖析

发表在《新课程研究》2014年第5期上的论文原稿

合作探究体验过程

——《铝的氢氧化物》探究性学习课剖析

洪云龙

(广东省雷州市第三中学广东雷州524200)

摘要:通过对《铝的氢氧化物》课例剖析,了解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体验实验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态度。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合作探究 ; 体验过程

长期以来,化学教学重结论,轻过程,注重间接经验的传播,轻视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经验,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化学必修1《铝的氢氧化物》这节课中,笔者根据“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理念,对教材内容大胆处理、重新设计,整节课让学生围绕一个探究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合作探索,体验过程,在探究中发现新问题,在探究中实现对Al(OH)3制备方法及Al(OH)3两性的总结与学习。

学习目标:

初步了解探究性学习过程及实验方案的设计,通过实验探索,掌握Al(OH)3制备方

法及Al(OH)3的两性,体验实验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Al(OH)3制备方法及Al(OH)3的两性。

难点:氢氧化铝的两性。

一、回顾知识,提出问题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前提,是科学探究的源泉,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是教学过程的起始和归宿。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会出现一种心理困境,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努力拟出有效的活动策略,以求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在化学课堂中应努力设计恰当问题,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导学生积极探索。

在《铝的氢氧化物》一课中,笔者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先设计三个简单问题,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探究问题。

问题:

1、从初三化学酸、碱、盐角度看,Al(OH)3属于哪类物质?该类物质有何性质?

2、从所属物质种类看,Al(OH)3可能有哪些性质?

3、前面我们学过的铝土矿提取铝的工艺流程共有几步?每一步的反应原理怎

样?同学们能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吗?

第1、2问题让学生根据初中化学知识充分讨论,然后教师总结。目的是先使学生对Al(OH)3的性质有个初步认识,为进一步引出Al(OH)3两性的学习作些准备。

第3问题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要先让学生动笔练习,教师巡视,然后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并让大家评价。目的是为后面的探究作些知识铺垫。

在学生回顾旧内容后,笔者正式提出一个探究问题:

根据所学过的化学原理,思考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可能有几种可行方法?请同学们提出假设并设计制备方案。

学生顿时情绪兴奋,自主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分组探究,提出假设

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将全班学生按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不同分成甲、乙、丙、丁四个小组。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基础,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各组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小组成员的座位是邻位,以方便完成合作探究任务;每组设一名组长、一名汇报员,以利于调动组内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各自潜能。

笔者要求每个小组都提出一个假设,首先由组长主持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依次发言,各抒己见。在组内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由汇报员集中小组意见统一向全班陈述,提出假设。

甲组、乙组根据“复分解反应中有沉淀生成的发生条件”,提出了甲、乙假设;丙组同学认为,铝土矿提取铝的工艺流程:溶解过滤酸化过滤灼烧电解,其中第三步酸化是通入过量CO2析出Al(OH)3,因而提出丙假设;而丁组同学认为工艺流程第三步用酸酸化,那么除了可选CO2(实则H2CO3)外,也可选其他酸如盐酸,于是提出了丁假设。如下:

甲组假设:用氯化铝溶液与氨水制备;

乙组假设:用氯化铝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制备;

丙组假设:二氧化碳通入偏铝酸钠溶液制备;

丁组假设:用偏铝酸钠溶液与盐酸制备。

三、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为了验证假设,笔者指导各组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为了更好地暴露Al(OH)3两性问题,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我特意要求甲组学生加入氨水时要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乙组、丁组加......

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时要用倾倒法一次性加入,充分振荡,且不限量(即一定量),可多可.........

少。

甲组方案:取一支洁净的试管,注入2~3mL2mol/L氯化铝溶液,逐滴加入6mol/L氨..

水至过量,制备Al(OH)3,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乙组方案:取一支洁净的试管,注入2~3mL2mol/L氯化铝溶液,用倾倒法一次性加入......

一定量的6mol/L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制备Al(OH)3,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丙组方案:在启普发生器中加入大理石和稀盐酸,产生的气体经净化后慢慢通入到盛..

有2~3mL2mol/L偏铝酸钠溶液的试管中,制备Al(OH)3,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丁组方案:取一支洁净的试管,注入2~3mL2mol/L偏铝酸钠溶液,用倾倒法一次性加......入一定量的6mol/L稀盐酸,充分振荡,制备Al(OH)3,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方案确定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人人动手,通过实验获取实验事实与证据,来验证假设、探明结果,从而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

四、暴露新问题,再假设再验证

甲组同学一滴入氨水,马上产生沉淀,滴入氨水越多,沉淀也越多,当沉淀达最大程度时,无论再怎么滴入氨水,沉淀都不会变化,证明该组假设合理,能制备Al(OH)3;丙组同学在慢慢通入CO2过程中,发现随着CO2量的增加,沉淀越来越多,当沉淀达最大程度时,无论再怎么通入CO2,沉淀都不会变化,也证明该组假设合理,能制备Al(OH)3。

而乙组和丁组则出现奇怪现象:部分同学能制备出Al(OH)3,而部分同学却不能,实验结果与学生的假设发生了冲突。这时,笔者启发学生:当加入试剂的量有什么特点时,能制备出Al(OH)3?而当加入试剂的量又有什么特点时,不能制备出Al(OH)3?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与思考,回答:当加氢氧化钠或稀盐酸量少时,能制出Al(OH)3;当加氢氧化钠或稀盐酸量多时,不能制出Al(OH)3。

笔者接着引导学生:为什么当加氢氧化钠或稀盐酸量多时,就不能制出Al(OH)3呢?请同学们提出假设并设计方案验证。

乙组提出假设:开始有Al(OH)3生成,后来被多余的NaOH溶液溶解了;

丁组提出假设:开始有Al(OH)3生成,后来被多余的稀盐酸溶解了。

如何验证假设呢?

乙组设计实验方案:将甲组制得的Al(OH)3装在一支试管里,向试管逐滴加入6mol/L NaOH溶液直至过量,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丁组设计实验方案:将丙组制得的Al(OH)3装在一支试管里,向试管逐滴加入6mol/L

盐酸直至过量,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五、分析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综合分析,看看实际结果是否与假设一致,从而得出结论;并将结论在全班交流,暴露思维过程,锻炼表达能力。

通过分析、比较甲、乙两组方案,得出结论:

Al(OH)3难溶于弱碱,易溶于强碱。乙组方案若加入的氢氧化钠过量,沉淀会溶解;甲组方案即使氨水加至过量沉淀也不溶解。所以制备Al(OH)3,甲组方案优于乙组方案。

通过分析、比较丙、丁两组方案,得出结论:

Al(OH)3难溶于弱酸,易溶于强酸。丁方案若加入的盐酸过量,沉淀会溶解;丙方案即使二氧化碳通至过量沉淀也不溶解。所以制备Al(OH)3,丙组方案优于丁组方案。

综合起来,制备氢氧化铝可以采用的方法:

1氯化铝溶液中加入氨水:Al3++3NH3·H2O == Al(OH)3↓+3NH4+ ○

2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AlO2 + CO2 + 2H2O == Al(OH)3 ↓+ HCO3-○-

通过实验得知:Al(OH)3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是两性氢氧化物。

1与强酸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

Al(OH)3+ 3H == Al+ 3H2O

2与强碱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3+

Al(OH)3 + OH== AlO2 + 2H2O--

为深化学生对Al(OH)3两性的认识,笔者再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课后探究:

1.向AlCl3溶液中不断滴加NaOH溶液;向NaOH溶液中不断滴加AlCl3溶液,试分别描

述实验现象并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不用任何试剂能将AlCl3溶液和NaOH溶液鉴别出来吗?

2、向NaAlO2溶液中不断滴加稀盐酸;向稀盐酸中不断滴加NaAlO2溶液,试分别描述

实验现象并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不用任何试剂能将NaAlO2溶液和稀盐酸鉴别出来吗?

3、在前节课学习提取铝的工艺流程中,为什么选用二氧化碳酸化而不用盐酸酸化? 这节课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增强了。通过探究问题,学生初步了解实验方案的设计,并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知识。只有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才能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才更容易被应用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 刘儒德.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过程[J].北京教育,2003,(10):33-34

[2] 常洪德,曹玉春.鼎尖学案必修1·化学[M].吉林:延边教育出版社,2012:213-214

篇2:合作探究体验过程——《铝的氢氧化物》探究性学习课剖析

一、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内涵

自主探究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进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学生各自学习, 是要提起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所有学生都自主地去探索和学习, 而且要加强合作、互动和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保证。小组学习能把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转向主动, 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 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 组间的竞争, 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个体潜能得到最大激发, 让学生的各项能力在相互促进的环境中得到提升。

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

1.强调教学目标要更加科学性与全面;2.倡导教学形式要个性化与多样化;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4.有助于增强学生创新思想;5.有助于提高于学生实践能力;6.有助于培养学生分享苦乐与合作共事的精神。

三、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阶段

1.阶段一:自主学习, 即通过自学的方式和自主学习的途径掌握简单易懂的内容。2.阶段二:合作学习, 即通过合作学习的途径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一定难度的内容。3.阶段三:探究学习, 即通过学生之间, 师生之间共同探究并且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对难度很大的内容来探究。

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 设置引导式的学习方案推进自主学习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的特征以及新课程改革中教材要求掌握的知识情况, 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等方面提前准备教学内容,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能够自觉地预习新知识, 独立地去思考, 积极地研读教材, 踊跃地搜索材料, 对于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如在学习“化学反应与速率”这个知识环节, 完全可以设立以下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 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 能举例说明有哪些反应进行得快和慢呢?又是以何种依据来判断反应快慢的?怎么针对反应快慢来进行定量的说明呢?同学们知道采取哪些措施可以让反应减慢或者加快呢?”教师可以通过以上相关问题的提出来引入对反应速率的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运用已学会的学习方法去体验、尝试, 从而带着问题上课, 养成会自学的好习惯。

(二) 加强合作交流, 展示成果

1.在课上的教学活动中, 互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学生自身客观存在的差异性, 就要求化学授课的过程中, 一定要让学生去交流以及合作。在教学过程中, 由小组长带头来进行组内成员的合作与交流, 进而初步掌握所学知识。

2.在充分掌握化学学科特点同时, 改变以往教师讲授实验的情况, 把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 把验证和总结性实验变成探究性实验, 让学生积极动脑和动手去探求知识, 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形式。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课堂上倾听和表达, 使不一样的观点得到相互碰撞, 进而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过程。

(三) 探究与点评相结合将知识得以升华

1.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认知, 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 确定好实验方案后, 让学生自己开始实验。点评方式可以有小组内相互点评, 小组间相互点评, 自由点评和教师点评。教师点评时, 要指出并纠正学生理解错误的知识点, 疑难知识点, 注意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点。教师要指导学生总结出最终实验结论。同时, 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探究的喜悦。

2.教师点评结束后, 小组成员和组间要进行点评。从理解对应知识点的准确性、角度及表达规范性等方面做出客观的点评。与此同时也可以对模棱两可和未能解决的问题来质疑并且探讨, 从而有助于深化知识层次, 让知识在探讨中得以升华。

(四) 学习成果当堂进行检测

1.教师要及时收取各学习小组的结果, 在课后时间进行有效的分析, 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防止学生在学习上的预留问题的累积, 让学生踏实地掌握预定目标的知识, 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

2.教师需要针对本次课准备好检测习题, 通过检测可以立即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并能有效和及时地去解决。随堂检测是判断、反馈以及评价学生学习现状的实践活动, 也是为了明确学生能否通过本次课的学习, 掌握了教材规定的最基本内容, 是否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较快地找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五) 课堂小结和问题反思

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本次课进行小结, 对教学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再次进行讲解, 给出恰当的分析、有效的点评, 并根据本节课堂中的学习内容, 明确知识结构, 形成知识的系统感与整体感。

(六) 课外进行延伸, 自主推动学生的发展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药品和仪器并且让学生自己去选择, 对物质的可能性质和实验方案, 由学生自由发挥去设计。内容可以是课本上没有涉及的知识和实验,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起着推动作用。

通过以上阐述, 以前认为的学生离开了教师的讲解就学不好、不会学的观点是错误的,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 课前做好方案, 课上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 课下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知识拓展。体验自主合作探究过程对于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 达到新课改的最终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斌.浅谈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 2011 (10) .

[2]周晓珍.新课改视野下高中化学的教学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2 (1) .

[3]周锋.高中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31) .

篇3:合作探究体验过程——《铝的氢氧化物》探究性学习课剖析

一、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包括三种合作类型, 即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师师合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合作伙伴交往互动, 激发灵感, 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得到增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合作伙伴们共享资源, 互补优势, 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展示、讨论、交流, 发挥集体的智慧, 共识、共享、共进, 共同创造集体智慧的结晶, 使科学得以发展。当然, 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是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就像空中楼阁没有了根基, 合作学习离开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就如无源之水, 更不可能“思如泉涌”。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又产生新的问题, 会激发更高一层次的探究性学习, 这样循环往复, 学生的科学素养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态势。通过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合作精神、批判精神、求证精神和乐于探索、勇于探索的精神得以形成, 这些都是创造性人才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新课程之所以提倡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就是因为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学生探究性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与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过程有着本质的联系,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大多数结论是科学家早就在科学实验中得出且有现成答案的, 但也不能排除会有科学家没有发现的问题, 不能排除会产生新的论断。因此, 新课程倡导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共同探讨生物学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生物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似于科学家合作探究生物学概念与规律的“再发现”过程。在生物课程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扎实开展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

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是适应新形势、新挑战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是扎实开展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理念、目标、结构和内容要求, 我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使课堂教学更为鲜活, 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以人教版课标教材生物七年级 (下册)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课堂教学为例, 谈谈自己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探究食物中的主要营养物质。

(2) 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能力目标

(1) 在合作学习中, 培养自主学习、收集信息、共同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2) 在探究学习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上课伊始, 教师首先让学生介绍合作小组去超市或食品店等进行的调查,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常见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和纤维素等 (教师板书) 。

1.提出问题环节

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 并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学生普遍想到的问题:食物中是否含有这些营养成分?如何验证?

2.探究问题环节 (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1) 让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 在课本提供的实验设计的基础上, 把课前通过查阅书籍、上互联网、咨询家人或专家等途径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共享。

(2) 在组内分析、讨论, 对资料进行筛选、整合、归纳。

课前, 教师做好如下准备:收集资料信息和进行实验设计;可能用到的实验材料, 如面粉、米饭、瘦肉、肥肉、花生、干菜、小麦、橘子和一些化学试剂等。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也带来了一些实验材料。

(3) 在组内进行实验设计, 验证或说明食物中含有的三种营养物质。学生按分配的角色根据实验方案分工进行探究实验, 由记录员做好探究实验记录。

教师在学生探究实验的过程中, 深入各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了解学生探究实验进展的情况, 并与备课中的预设做对比, 找出生成的内容, 以便在学生的展示、交流活动环节中, 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 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假设某食物中含有某种营养物质) 、设计实验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等环节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勤于动手、动脑,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等能力, 使学生形成乐于探索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交流、展示环节 (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片段一

师:人体主要供能物质是什么?

生:糖类。

师:哪组同学探究的食物中含有糖类?

(教师从举手的小组中选择了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代表性的第二小组)

组2:我们知道淀粉是糖类的一种, 并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面粉里含有淀粉。我们还知道淀粉遇碘变蓝, 于是, 我们就在馒头、米饭上滴碘液, 结果观察到馒头、米饭变蓝了, 所以我们认为这个实验可以说明面粉中含有糖类。

(这时, 第七小组的学生将手举得很高。教师及时地让这组的代表发言, 要激励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组7:我们对第二组的结论有不同的意见。我们用干净的纱布包着面粉浸泡在水中, 过了一会儿, 发现有白色的物质渗透出来, 我们取一些白色物质, 向其中滴入碘液, 现象是变透明了。所以, 我们认为馒头和米饭不含糖类。

同样是探究食物中是否含有糖类, 不同的个体产生的想法却是这样的截然不同, 实在出乎教师的意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才能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如何对待学生出现的偏差?这正是教师在课堂上可利用的无形资源, 也是考验一位教师是否能灵活应对课堂上突发情况的一个标准。

教师让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把实验过程、结果向大家展示, 全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密切关注着两组同学的演示。随着演示的展开, 学生们有了想法。此时, 教师组织了一个简短的辩论。

组3:细嚼馒头、米饭时有甜味, 所以我认为馒头、米饭中含有糖类。

组6:苹果和梨吃起来很甜, 所以我认为苹果和梨中含有糖类物质。

组7:那么, 谁能解释我们组出现的现象?

……

最终, 学生们达成了共识:食物中含有糖类。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只有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才能充满活力和生命力;只有经过亲身探究和体验, 才能变得丰满而深刻。而小组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更能唤起每一个学生的热情和智慧。

片段二

师:人的生长、发育、细胞的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哪组同学探究的食物中含有蛋白质?

组5:我们组作出的假设是瘦肉里含有蛋白质。我们的探究实验是把瘦肉放到火上烧, 观察到它烧焦了有臭鸡毛的味道, 这与我们组课前查到的资料中提到的蛋白质特有的性质相符。

组7:蛋白质遇浓硝酸变黄, 这是我们查阅书籍得到的信息。我们组作出的假设是面粉里含有蛋白质。我们向面粉中加入少量水和成面团, 用纱布包起来, 放在清水中不断揉搓后, 取出面团, 向剩下的面团中滴入浓硝酸, 面团变成了黄色, 所以我们组认为面粉中含有蛋白质。

“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社会、生活、自然是一本本活的教科书。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获取宝贵的经验, 这是他们人生中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片段三

学生设计方案探究食物中含有维生素C的实验有一定的难度, 对此教材中没作要求, 因此, 我估计没人选择探究食物中的这一营养成分或查找相关的资料。然而, 还是有学生选择探究食物中的这一营养成分, 并进行了实验。这是在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实验的过程中, 我巡视时发现的, 因此, 我让第三小组展示他们的探究实验。

组3:我们向木薯粉中滴入淡棕色的碘液, 观察到的现象是变成了蓝色, 当再滴入橘子汁时, 观察到蓝色消失变成了无色。我们收集到的资料里提到, 这是维生素C的特性。

由于没有其他小组选择这一探究内容, 在第三组展示之后, 其他同学没有发表意见。此时, 教师也没有把结论直接呈现出来, 而是告诉学生:“老师要变个魔术。”教师拿出一块大白布并让学生们查看布的两面, 确认布上什么都没有。为制造效果, 教师快速地向白布泼高锰酸钾溶液, 白布瞬间出现了紫红色的印迹。学生们都愣住了。教师提问:“这与白衣服被不慎碰洒的红酒染上色相似, 怎么办?”迟疑了一会, 一位学生略显犹豫地说:“记得小时候, 我的衣服被高锰酸钾染了色, 我妈用漂白粉加盐来洗, 后来就洗得比较干净了。”教师:“这个办法真好, 我们放学后不妨试一试。”

教师对学生积累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 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引导学生把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实现生物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

教师往白衣服上染有紫红色印迹的位置倒课前准备的新鲜橘子汁, 戴着塑胶手套涂抹, 让橘子汁与高锰酸钾溶液充分接触。学生们惊奇地喊起来:“紫红色不见了!”“变回白色了!”联系第三组代表的发言, 有的学生领悟出其中的奥秘:“是维生素C在起作用。”此时, 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的时机已然成熟:“魔术被揭穿了。维生素C具有能使高锰酸钾溶液退色的特性。事实上, 除了含有维生素C, 食物中还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D等多种维生素。”同时, 教师用赞许的目光看着第三组学生, 他们知道老师在欣赏他们, 原来心里没底的他们终于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使教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在探究中发展综合素质, 落实了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在一篇随笔《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中谈到他的教育观:“不应该把学校简单看作是一种传授知识的场所。知识是死的, 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他还指出:“用富有活力的表达和知识去唤醒乐趣是教师的至尊艺术。”只有真正唤醒学生学习的乐趣, 学生才会有学习的热情和智慧。“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思路狭窄时, 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 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 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 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启发与引导的过程也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 教师满腔的热情、高度的责任心和高超的启发、引导艺术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 教师还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和自由, 这些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 课前, 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要求合作小组进行实践调查 (去超市或食品店调查常见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由于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有了第一层次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在教师的组织、引领下, 学生出示第一层次的学习结果进行汇报;在第二层次的教学活动设计下, 合作小组又一次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对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探究实验;在第三层次的教学活动设计下, 学生们将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情况向其他小组进行展示。这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呈现出多方向的交叉互动。在教师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情绪被激发起来了, 积极参与, 动手演示、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在这样的活动空间和时间中,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感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 体验成功, 达到了生物新课标理念的要求, 落实了本课的三维目标。

上一篇:学习总结开头下一篇:免费word宣传册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