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依法行政

2024-04-17

论依法行政(精选6篇)

篇1:论依法行政

论依法行政

2004年法律本科班 姓名: 内容提要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制国家政府行使权利时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樗。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内涵,基础是什么,对依法行政的要求是什么,依法行政要实现哪三个转变,依法行政同依法治国的关系。本文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论述,说明在我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依法行政是必要的,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切政府机关都要必须依法行政,这是我们党治国方略的一大转变,表明我们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有了重大发展,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崇尚法治,注重法律实施、力行法治的新时期。当依法行政、依法治国被写进执政党的纲领性文件和国家的根本大法的时候,依法行政已经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依法行政是现代法制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标志。下面,笔者拟就从依法行政的内涵、基础、要求、依法行政同依法治国的关系谈谈我之见,仅供参考。一.依法行政的内涵

对于依法行政的内涵,有学者认为依法行政的“法”在本质上必须是体现人民整体意志(公意)的法,而不能是长官意志、个人意志、少数利益集团意志的反映;在形式上应限定在法律、法规(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两种形式上;在法律要素上不仅应包括法律规范,还应包括法律原则以及法律目的和法律精神;在法律渊源上原则上应采取成文法主义,以不成文法(判例法制度)作为补充。笔者以为依法行政的内涵应从以下几点来理解:

1.依法行政的主体是公共行政的承担者。在我国依法行政的主体主要是国家行政机关,而在西方则不仅限于国家行政机关。既是依法行政规范的主要是行政权的享有者,而非行政相对人,依法行政的实质和重心,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

2.依法行政是指对公共事物的管理,既不是对私人事务,也不是对国家行政的管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国家行政与公共行政是不同的。依法行政的“行政”是行政意义上的行政,既指一定的国家组织(行政机关)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维护公共利益、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规定,对国家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其行政的领域是其他社会组织所无力、无法或不愿承担,只能由国家实施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3.依法行政中的“法”应从广义上理解,不仅指法律,也指行政法规等一个法律体系。在依法行政中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该活动进行评价的标准,居于国家和社会的统治地位,具有最高权威。

4.依法行政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权利,维护公民的权益,以实现公法的价值追求。在我国依法行政是一种积极保障(有效行为)与消极防范(防止滥用行政权力)的有机结合,其目的不仅仅在于对政府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规范,防止滥用权力,并使受到不法行政行为侵害的公民权利及时得到裣,而且也在于保证政府能有效地维护法律秩序,保证人们具有充分的社会和经济的生活条件。二.依法行政的基础。1.依法行政是法治的要求

依法行政是建立在法治原理基础上的,这是依法行政得以确立的内存因素。“无法律则无行政”是指任何没有法律明确授权的行为,都不具有公民必须服从的正统性而归于无效。这一原则是指行政机关的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该原则产生于近代宪政意义上行政权的行使。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之后,以为国家权力必须分立,国家必须依法而治而不是由王者而治,法律的制定必须由具有民志的机关——议会来完成,对于议会所制定的法 律,不但要求公民个人遵守,同时要求政府也必须遵守。因而,行政的功能只在于执行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并且立法机会对这种权力的行使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在政府必须守法的观念支配下,行政权的运用必须符合法律的具体规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要数盛行于19世纪的英美传统行政法控权理念。

“法治”的确切含义发展到今天尚未定论,但有一点基本要求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则是公认的。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在保证法律具有实质正义(良法)的前提下:⑴任何人(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对于国家机关而言,除了法律允许的以外,无权进行任何活动;对于社会组织和个人而言,除了法律禁止的以外,可以从事任何事业活动;⑵任何人违反法律规定都必须受到惩罚,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不容许有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权。国家机关违法,由其他国家机会依法追究其责任;社会组织和个人违法,由行政机关和民事法机关依法予以惩戒。可见,虽然“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提出的,有限制权力的重要意义,但是,法治原则的内在要求是对任何人的行为给予不偏不倚的保护或制裁。法治原则贯彻到行政法领域,即意味着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法律既同等地保护行政机关和相对一方的合法行为,又同等地追究行政机关和相对一方的违法行为。依法行政原则是应运法治原则对行政机关的要求而产生的。

2.依法行政是入世的要求。

我国加入WTO,不仅享有WT0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承担WTO的各项义务。这既为政府依法行政注入新的内容,也对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依法行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又是依据我国宪法、法律实施的。加入WTO之后,对外开放事业在WTO框架内推进到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的发展阶段。要按照WTO规则的要求,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必须树立加入WTO首先是政府加入WTO,加入WTO就是要加入“规则”的新概念。要以此为 基点,不仅要进一步增强国内的法律意识,同时要增强国际法律意识;不仅要有严格实施国内法的意识,还要遵守WTO规则,增强以WTO规则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行政法意识,并按照WTO规则和我国加入WTO的承诺,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例如:我国加入WTO后,对路政管理职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与WTO规则并轨,2003年4月1日,交通部颁布实施了《路政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办事程序、办事手续、办事条件和办事时限,为路政人员依法行政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三.依法行政的要求 1.行政组织及其职权确定。

这是对依法行政的首要要求。依法行政,从其实质上看,就是要使行政管理进入法治状态。首先,行政组织的自身管理要法治化。无论是行政组织的权限,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还是行政机构的设置、行政编制管理都要以法律为依据,排除个人意志的非理性干预。其次,行政组织的对外管理要法治化,行政组织对外管理的主体形式,行政机关及行政机构行使政权的条件、规则以及程序等要依法设定,行政机关及行政机构必须严格依法进行管理。显然行政组织法律制度与行政组织法息息相关,没有行政组织法的规范和保障,也就不可能有完备的行政组织法律制度,行政法治状态也就无以真正实现。2.法律保留和法律优先。

所谓法律保留即指国家的重要事项要通过法律来规定,主要有国家的主权,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法律优先是指行政机关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受法律的约束,不得与法律相违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或相冲突,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

3.行政行为运行要符合法律。

包括形式合法和实质合法两个方面的要求,或称之为形式合法与实体合法的要求,二者的关系,形式合法无疑是第一位的。因为,一方面,形式合法是达到实质合法的保障,只有真正地、一丝不苟地做到形式合法,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实质上的合法,为行政案件地正确处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准确地说,在法治社会,任何执法活动必须要讲究程序法的第一性。尤其在我国,由于整个社会长期受到“重实体轻程序”这一负面传统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更上一层楼应高度重视执法活动的程序合法性内涵的法律价值。4.运作要诚实信用。

即政府在管理运作过程中,使相对人对政府产生的合理期待,不可随意改变。但在特别情况需要下,诚信原则不排除政府对规定、政策的改变,但要求政府给予相应的补偿。目前我国并未确立诚信原则,在现实生活中行政主体常以公共利益为由,来肆意侵犯相对人的权利。四.依法行政要实现的三个转变

当前依法行政要特别注意转变消极行政执法的陈旧意识,树立积极行政执法观念。消极执法意识陈旧有三:一则将管理方与被管理方树立起来,简单以为双方只是管制与服从关系,忽视行政相对人参与权与主人翁地位;二则片面认为执法仅是或主要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和行政审批,否则不是执法;三则不明确法律规定的行政主营部门的职责,就是执行该法律即行政执法,误以为政府另组建队伍实施处罚等职能,才是行政执法。陈旧的消极行政执法观念不仅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城市管理要求,而是有悖现代行政法治原则。因为行政法治的第一要义就是职权法定。所谓职权法定,即各级政府,所有行政机关的职权必须由法律、或法律授权法规做出规定;法定的职权行政机关必须履行,不得不履行,不得越权履行,更不能滥用职权;不履行,越权履行三种新观念:一是行政执法手段仅为城市管理的一种手段,法律手段不是万能的。制裁要与教育结合;法治要与德治并举。二是行政执法手段是多样的并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审批、命令、处罚、强制、处分等消极手段是执法;协商、协议、听证、指导、奖励等积极手段也是执法。现代法治政府在职能转变的同时,行政执法的手段也在悄然改变,行政执法手段 的人性化,即更多的尊重行政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更多地让行政相对人直接参与管理,亦即行政执法的消极手段更多地被积极手段所取代是当代行政执法发展的新趋势。三是行政执法是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门为执行法律法规实施的一系列活动,而不仅是一项具体行政行为。五.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1.依法治国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使国家繁荣富强长治久安的必经之路,依法治国为依法行政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前提条件,不奉行依法治国的方针,就不可能有依法行政,没有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依法行政也难于推行,依法行政需要权力机关加强立法和必要的授权,需要司法机关的保障,需要全国人民有良好的法律素养,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对行政机关是否贪污行政的监督,依法行政不可能孤立存在,不可能离开依法治国的大环境单独进行。例如:199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施行,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公路事业步入了法制轨道,为路政管理人员依法行政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如果没有依法治国的大环境,就不可能有《公路法》的颁布实施,依法行政也就无从谈起。

2.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首先,在整个国家机关序列中,行政机关所占比重最大,拥有部门最多。行政管理的范围广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行政执法活动具有多样性,广泛性,技术性强,对社会生活直接干预等特点。其次,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约有80%以上的法律法规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在整个执法活动中,行政执法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依法行政,用法律手段调节和管理各个领域的活动,将逐渐成为政府机关活动的主要形式,依法行政将成为政府机关的主要工作任务。因此,只有加强依法行政,改善行政执法活动,才能有力地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目前,虽然行政执法工作不断加强,成绩很大,但也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越权 处罚、无权处罚、以罚代刑等现象时有发生。针对目前行政执法不严的状况,要突出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要明确执法机关的责任,提高执法效率,切实解决执法不力,放弃法定职责或超越法定权力的问题;要狠抓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坚持不懈地抓紧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律政策教育和岗位业务培训;加强考核任用、奖惩等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对行政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执法违法的追究制度和赔偿制度,促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办事。

综上所述,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只有以依法行政为重心和突破点,人治的现状方可望改变,法治才可望实现。”才能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代的轨道,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和规范化,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这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提高执政水平的有效途径。主要参考资料:

1、《社会主义法治论纲》石泰峰主编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0年3月

2、《行政法学》姜明安、皮纯协主编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年4月

3、《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本知识》 任建新主编法律出版社 1996年9月

4、《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程》 皮纯协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5、《传统行政法控权理念及其现代意义》 沈岿、王锡锌、李娟著《中外法学》 1999年1期

6、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

目录

一.绪论 二.本论

⑴依法行政的内涵 ⑵依法行政的基础 ⑶对依法行政的要求

⑷依法行政要实现的三个转变 ⑸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三.结论

篇2:论依法行政

摘要:{本文从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以及依法行政的地位和重要性入手,结合本人在学习中认识到的关于我国依法行政的概念、内涵、沿革、基本内容、原则等几个方面的理论,并通过对以上理论的认识和理解,针对目前我国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及依法行政在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等做出了论述。} 关键词(依法行政、重要性、概念、内涵、沿革、内容、原则、问题、建议、意义)依法行政,是现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标志之一。①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行政管理中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确立,为实现依法行政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前提条件,而依法行政又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所在,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法律的实施是所有国家机关的任务,但其最重要的,与公民关系最密切的还是行政机关。大量的法律,包括涉及国家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以及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还有许多与公民切身利益及人身自由有重要关系的法律都要靠行政机关去落实。据统计,百分之八十的法律都有赖行政机关执行。② 行政机关在依法治国中担负着最大量、最繁重的任务,可以说,没有行政机关,依法治国就失去了最主要的支柱。没有强有力的行政执法,立法方面的一切努力将变为徒劳。正因此,江泽民同志指出:“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③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所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它反映了社会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历史进程。不奉行法治原则,谈不上依法行政。人治与主观随意性相联系,权力的行使由个人意志决定;依法行政与法治相联系,权力的行使以人民制定的法律为依据和评判标准。依法行政是对行政机关提出的,主要解决的是以下关系: 公民与行政机关的关系,行政权力与法律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关系,党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并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行政活动及其行政体制达到法治状态。

第一,行政机关与公民的关系。行政机关的权力(即行政权力)来源于权力机关,权力机关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机构,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是统治阶级,行政机关由我国的权力机关即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④国家的本质决定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要为人民服务,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利益,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未经授权,不能设定和实施任何剥夺或限制公民权利的行为。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是依法行政立论的基本点,一切观点和制度都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行政权力与法律的关系。行政权力来源于人民制定的法律,所以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有法律授权,并有法定的依据。行政机关必须依照法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其行政权利。一切超出法律范围的违法行为都必须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三,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关系。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都由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是分工合作,互相监督的关系。司法机关不是行政机关的下属机关。人大与司法机关都有监督行政机关是否依法行政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党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党与行政机关的关系正如有些学者论述的那样“党和国家机关(当然包括行政机关)之间不是上下级隶属的关系。党无权直接给国家机关发命令,下指示,也无权越过

国家机关直接管理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只能通过自己的党员在国家机关中的活动实现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权。同其它社会政治组织一样,共产党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能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⑤

一、依法行政的概念和内涵

依法行政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活动;既是目标,也是过程。依法行政是对行政主体即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要求,而不是对行政相对人的要求,是治“官”,而不是治“民”的。依法行政中的“行政”是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即国家行政或公共行政。是指一定的国家组织(行政机关)为实现国家职能、维护公共利益,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规范,对国家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⑥其行政的领域,是其他社会组织所无力、无法或不愿承担,只能由国家实施管理的社会公益事务。依法行政就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该活动进行评判的标准。而法律,必须是通过民主程序所制定的“良法”。依法行政就是要使一切行政管理的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一切行政管理活动合法化的前提;有法必依,是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办事;执法必严,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严格执法,杜绝执法的任意性;违法必究,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对其违法行为向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承担应有的责任。⑦ 要深入理解依法行政首先要了解依法行政的内涵,依法行政的内涵具体的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权法定

即行政机关的组织依据和活动范围等皆来源于法律规定,法律是行政权力的来源。因而,一个行政机关享有的职权、职权范围和行为限度都必须以法律为准。没有法律的授予,行政机关不可能享有并行使行政职权。行政职权法定、行政机关法外无职权是理解依法行政的重要方面。行政职权法定的原因在于权力本身所具有的强制性和危害性,如果允许行政机关在法律外享有职权,就会使行政权力失去限制,行政权力的当权者就会无限地扩张自己的权力,并将该权力演化为任意所为,公民、组织的权益也就无法得到保障,社会秩序就会遭到破坏,所以就需要严格限制行政权力。行政机关的职权,在我国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和地方各级政府(地方政府

及其职能部门)的职权,必须由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活动。非经法律授权,不能具有并行使某项职权。这与公民的权利恰恰相反,从法律的范围说,公民的权利是,凡法律没有禁止的,公民皆可为之(当然还要受到道德等规范的约束)。行政机关的职权是,凡未经法律授权的,行政机关就不得行使,更不能为自己设置权利。法律禁止的当然更不得为之。否则就是超越职权。在内部,超越职权就是行政机关横向超越了某一行政机关的职权,或纵向超越了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职权(越权无效,造成损害的要负责赔偿);在外部,超越职权即等于违反法律就会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法律保留

法律保留即凡属于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事项只能有国家权力机关通过法定程序由宪法和法律规定(如涉及公民、组织重大权益的事项,尤其是限制或者剥夺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的),行政规范的制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明确授权下,由具有行政立法权的行政机关按法定程序在规定的范围内制定。

(三)法律优先

法律优先又称法律优位,是指行政活动必须受法律的约束,不得与法律相违背和冲突。行政从属于法律,法律居于优先地位。法律高于其他任何法律规范,其他任何法律规范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如有抵触,以法律为准。我国《行政处罚法》表述为:“在法律对行政处罚已有规定的情况下,法规、规章可使之具体化,但必须在法律关于行政处罚规定的行为、种类、幅度范围以内,不得抵触。” 就是法律优先的典型例子。

(四)依据法律

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依据法律,或者说,必须有法律依据。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无非就是两大

类,即制定规范的抽象行政行为和做出处理决定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行政不仅要求行政机关根据法

律和法律的授权制定规范,还要求行政机关在做出具体行政作为时必须依据法律,否则就会出现依 “法(恶法)”违“法(良法)

”的情况,就算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都是“良法”,但在具体执行“良法”,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却并不依据“良法”,那么,依法行政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良法”将成为一纸空

文。因为规范制定得再好,最终仍要看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落实。

(五)权责统一

权即职权,就是宪法、法律授予行政机关管理经济和管理社会的权力,它与公民的权利不同。公

民的权利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但行政机关的职权是必须行使,不能放弃的。责即职责,法律授予行 政机关的职权,实际上也就是赋予行政机关以义务和责任,行政机关必须尽一切力量去保证完成。因

此,行政机关的职权从另一角度说,就是职责。是职权与职责是统一的,是一件事情的两面。放弃职

权,不依法行使职权,就是不履行义务,就是失职,应该追究法律责任。绝对禁止愿意行使时就行使,不愿行使时就随意搁置就不作为的随意行政,依法行政应该是依法必须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就等于 违法。

二、依法行政的沿革

依法行政是近代社会法治国家所普遍奉行的准则,但由于各国社会历史条件和法治传统的区别,对于依法行政的理解,也因时代和国家的不同而相异。近代以来西方的依法行政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的演变:

第一个阶段(17 世纪至 19 世纪)的特点是消极无为式的依法行政。所谓消极行政,就是政府实 行无为而治,放任社会自流。

“法无授权不得行”是行政行为必须绝对遵守的规则,议会通过立法与监 督来约束行政权的运行,司法机关通过司法审查制约行政行为。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最好的政府,最少管理”就成为依法行政的重要目标,消极行政就成为依法行政的重要特点。

第二个阶段(19 世纪末期至上世纪 50 年代)的特点是积极包揽式的依法行政。积极行政,就是

政府实行公共福利,经济领域抑强扶弱,政治领域扩大民主(如实行全民

公决等)。

政府再也不是过去的无为而治的守夜人,而是对过去放任社会、个人从事的一些事务大包大 揽,“从摇篮到坟墓,都有行政权在作用”。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最好的政府,最大服务”就成为

依法行政的重要目标,积极行政就成为依法行政的重要特点。

第三个阶段(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特点是契约、指导式的依法行政。积极包揽式的依法行政虽

然缓和了贫富对立,增进了社会的公共福利,但由于政府直接包揽、包办社会救济事业,缺乏市场机 制,因而带来了政府工作效率低下,政府投资成本大、收益与其不成比例,官员寻租机会多,腐败之 风蔓延。因此,本世纪 60

年代以来,西方行政改革中一个主要做法就是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引入 行政合同制度(也称行政契约制度),即政府官员走到 “ 市场 ”

去同商家签订种种合同,将某些公共服务

以合同的形式承包给私人部门,打破政府垄断,鼓励和吸引私人资本投资到原来政府包揽包办的事业 中。

在我国,依法行政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建国初期由于人治思想占主导地位使处于萌芽

状态的法治思想遭到了扼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国家处于无政府状态也就使依法行政无从谈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93 年 11 月 14 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中提出 “

各级政府都要依法行政,依法办 事。”

这是我国第一次正式在党的文件中确立依法行政的原则。⑧

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我国经济

民主和政治民主,为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建立,要求

建立与之相应的社会主义法治。“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法治经济”。⑨ 因为,要建立健全和规范商

品经济,舍法治别无它途。法治是健全的市场经济必有的内在要求。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已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历史要求,同时也为我国确立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依法

行政也是法治建设本身发展的结果。我国宪法对依法行政提出了基本要求,并作了许多原则规定,近几年来,社会主义法治迅速发展,在经济、社会的广阔领域里,为依法行政提供了法律依据。其中尤

其是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的颁布实施,建立了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司法监督机制。事实上,依法行政正是行政诉讼制度建立起来以后才提出的。这是提出依法行政原则的法律条件。是法治建设

本身发展的规律性体现。1996年3月通过的《行政处罚法》,充分体现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精

神。在我国行政管理中影响极为巨大的行政处罚领域,从行政处罚的设定权、实施主体和处罚程序等

几个方面,保证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中必须依法行政的方针。特别我国加入 WTO 以后许多法律法规

要和世贸规则相接轨,在参与复杂的国际经济竞争中需要政府守法,需要法治基础。在内因和外因的

同时作用下只要坚定法治思想一定会把我国依法行政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2004 年 7 月 1 日,行政许

可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这部法律,较好地贯彻了行政审批制度

改革的精神,明确了行政许可的范围和设定权限,建立了公开、公平、公正的行政许可程序,推动着行政 审批迈进法制化轨道。体现了政府信用原则,是我国立法建设的重大成就,是依法行政的重大发展!

三、依法行政的基本内容

依法行政当然包含了行政管理的全过程和全部内容,依法行政的基本内容,也就是国家行政管理 的基本内容,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组织法方面

依法行政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行政机关的性质、任务、职权、组成、活动方式以及成

立、变更和撤销的程序,由行政机关组织法和行政机关编制法规定。公务员的录用、任命、晋升、奖

惩、待遇等由公务员法规定。行政机关组织法和公务员法统称为行政组织法。行政机关、公务员的产

生和活动,必须依据行政组织法。这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不能把行政主体本身的依法行政排除在 外,否则依法行政将失去基础。

现在我国的行政组织法主要是宪法和法律中关于国家行政机关设立,组成等方面的规定(没有专门的

行政组织法)和《公务员暂行条例》。

(二)行政行为法方面

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行使行政权力,即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必须严格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行

政行为是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发生各种关系的行为,极为广泛而复杂。它是依法行政的基本内容。

(三)行政程序法方面

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时,必须依据法定程序。行政程序伴随着行政活动的全过程和一切方面。

没有无程序的行政行为。行政程序法是依法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程序保障正义)

(四)内部行政法方面

内部行政法应当包括行政系统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行政系统内部实施的监督,包括

审计与行政监察,以及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的监督等等,也都属于行政活动的范畴。行政监督的体制、标准、形式及程序,同样要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

(五)行政诉讼法方面

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制度,是依法行政的司法保障,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行为,法

院将予以维护,必要时提供司法强制;对违反依法行政的行为,法院将予以撤销和纠正,由此保障行

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

(六)行政责任与行政赔偿方面

此处的行政责任并非是指公民或社会组织因违反行政法规而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而是指行政机 关因其行政行为违法侵犯了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行政,民事三个

方面,行政赔偿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一定侵害后果的,受害人依法向侵害机关提出赔偿请求,由侵害机关做出赔偿的活动,要对违

法行政行为进行赔偿首先要确定其责任形式,应负刑事责任的应先有司法机关处理,并以司法机关的

处理为赔偿的依据,应负行政,民事责任的也要依法定程序进行处理。

(七)其他方面

由于行政权的复杂性决定依法行政内容的广泛性,以行政行为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可以将行政

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所以依法行政的内容也应当包括抽象的行政行为(如行政立

法,制定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行政解释以及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和审查)和具体的行政行为(如 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两个方面,其两个方面都应以依法行政作为其指导原则,在此就 不一一列举。

四、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

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依法行政进程始终,适用于-切行政活动的基本准则。对依法行政 的原则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深刻把握依法行政的实质,也有助于依法行政的顺利实施。一般认为,依

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一)行政合法性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依法行政基本原则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对行政权 的行使必须遵守法律。

(二)行政合理性原则 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行使,特别是行政自由裁量权(所谓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机关在法

律的积极明示和消极默许的范围内,基于行政目的,自由斟酌选择正确的、恰当的行政行为的权力)的行使必须适度,符合理性。

(三)行政公正性原则

行政公正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必须平等地、无偏私地行使行政权力。行政公正不仅是依法行政过

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而且也是依法行政的目的所在。

(四)行政效率性原则

行政效率原则指行政机关在行使其职能时,要力争以尽可能快的时间,尽可能少的人员,尽可能

低的经济耗费,办尽可能多的事,取得尽可能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所谓效率,就是投入与产出之比,原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范畴,移植到政府行政领域,就是要求政府所施行的公共事务管理既要低成本 的,又要优质和高效率的。

(五)行政责任性原则。

所谓行政责任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其所实施的行政活动应承担法律责任。行政 责任性原则是一个易被忽视但却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试想,如果行政没有责任,也就等于行政可以

任意而为,对其后果不负任何责任,那么行政的合法性、合理性、公正性、效率性等都将不具任何意

义,因此,没有责任的行政、没有责任约束的行政是对依法行政的否定。

(六)行政信用性原则

行政信用是指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对象(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政府行政行为及其能力的信任度。

它是在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信用形式和信用资源。是诚实信用原则在依法

行政中的体现。它侧重并涵盖政府的行政行为(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等),是现代政府信

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依法行政中确立行政信用原则将有助于加强政府行政系统的信用意识和信用建

设,更有助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七)行政公开性原则

行政公开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应当向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开其行政行为的一项原则。行政公开原则 是 20 世纪中叶以后迅速发展和推广的一项行政法原则。其要义就是,政府行为以及政府所掌握的信息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以外,都应当公开。贯彻行政公开的基本原则被实践证明为是防止和发现并惩治腐

败的利器,所谓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为了贯彻行政公开原则,人们发明了很多制度,比如政府公报 制定,政务上网等。

(八)行政服务性原则

行政服务性原则是依法行政的目的性原则,即政府由法律产生,受法律控制、依法律办事、对法

律负责等等其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服务。行政服务性原则在现实中的任务

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树立管理型服务的意识,做到从“官”到“仆”的转变,从“管理型

管理”到“服务型管理”的转变。

五、我国现阶段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法治的观念在我国刚刚萌芽,使依法行政工作也无先例可循。因此,推进依法行政,不但必须扫 除观念上的障碍,还要解决更多体制上的问题,目前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法律和现实的脱节,许

多好的法律没有被认真的执行,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立法跟不上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主要表现在行政立法缺位和行政立法过滥同时并存,立法质量不高,可操作性差,民主化科学化

程度不高,部门利益,地方利益浓厚。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没有树立,以及传统的理

论和思想并未正确认识部门利益存在的现实,一味的否认行政机关有自己的利益,使法律限制部门利

益的问题成为空白,没有使很多在现实中实际发生作用的“潜规则”上升为“明规则”用具体的法律

规范去约束。缺少正确民主的民意接收方式,刚刚萌芽听证制度也流于形式,制定的行政规范往往站

在行政机关的立场只考虑便于管理,设定权力,不注重方便群众,不在意其程序的民主、效率和结果 的公正。使得许多法规不好执行,群众抵触情绪高,或根本无法执行,使得本来就不高法律权威又有

所下降,间接导致政府的信用和地位下降,使得好的法律也无法执行,形成恶性循环。在国家的行政

管理中“行政先于法律”即行政管理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随时

会出现新的事物,新的问题而法律相对这些新的事物和问题是滞后的,合理的滞后是正常的,但过于 滞后将产生法律空白,使有些人和部门有空可钻,相应的就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失。不利于我国的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以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法律建议机构即除人大政协和行政法制机

关外,再建立民间的、行业的、专业的法律法规提议组织,并在政策上给予激励和支持,提议被采纳 的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使建议机构多种形式并存,调动多个方面的积极性为我国的法治建设 增砖添瓦。

(二)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有待提高

现实中行政执法权横向太分散,执法体制不顺,职权交叉、分工不明、职责不清,执法趋利明显,人治思想干预行政执法,基层执法人员素质太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问题的存在直

接导致执法质量下降,违法办案,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大量产生,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公

务员制度没有真正落实,用人不正之风(即在封建的用人唯亲残余思想和权钱交易思想的操纵下,违 法用人,乱用人),以及大量的临时执法人员的存在,使得本来就素质不高的执法队伍雪上加霜。

(三)对行政权缺乏有力的制约和监督

行政权力的监督主要有权力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内部自身的监督,和现实中存在的群众监 督和舆论监督。在现实中专门的监督机关由于缺乏启动的程序和启动的动力流于形式,群众监督和舆

论监督面对强大的行政权处于弱势,无奈监督也无力监督。忍无可忍时尔愤起,也遭到无情的报复,这样的事情在信息时代,通过各种载体经常铺天盖地的向我们涌来,早已见怪不怪了。

(四)部门利益思想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比较严重

传统的理论和思想并未正确认识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存在的现实,一味的否认部门利益和地方利

益,使法律限制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问题成为空白,没有使很多在现实中实际发生作用的“潜规则”

上升为“明规则”用具体的法律规范去约束。在这样的情况下部门利益再加上保护地方利益的地方保

护主义使得依法行政的阻力极其强大,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一些地方和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和政绩,急于在短时间内提高经济利益不做长远打算,并未真正树立法治意识直接导致“自费执法”和“见权

力当仁不让,见义务安全礼让”局面的大量存在。⑩

(五)行政不作为行为的存在

通过我们对以上几个问题的认识,行政机关追逐利益,有利争着管,无利也就不愿 管,有损失就更不想管了,能推就推,无论是抽象的立法行为还是具体的执法行为都存在利益驱动,无利当然不动,也就不作为了。

以上问题的存在不仅是法律的问题更多是“人治”思想和旧体制的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逐

步的在行政管理中推进法治进程,推进依法行政。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样是一项

长期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针对以上问题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本人认为,依法行政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行政机关及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

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作为执法主体,必须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和一定的法律水平,具备相应的

法律知识,这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内在因素。加强法律意识,特别要加强领导干部对法律价值 的理解,提高其对依法行政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只有使执法人员具有法治观念,才能使依法行政 成为现实。

(二)逐步规范执法主体

要依据宪法、法律和行政组织法的规定,严格行政机关的设立,减少临时执法机关的存在,保证

行政机关的合法性;要在职能上理顺各行政机关的职能,要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按照行政

机关的职能设立机构,集中行政执法权,避免各级行政机关、同级政府的各工作部门相互之间职能交

叉,一事多头管理。尽量精简行政机构,推进部分行政管理活动的市场化,在行政管理中引入市场机

制,将一些行政权力以行政契约的形式由相关组织承担,减轻政府资金和编制的压力,将财力,和人

力集中到必须由行政机关行使的事物中去; 减少本不应存在的“临时执法人员”,严格区别公务员和行

政机关的工勤人员,杜绝非执法人员执法现象的存在,增强行政执法的严肃性,提高执法效率和质量。

(三)要逐步提高立法质量,使行政管理有法可依

依法行政的前提是要有法可依,要有良法可依。为此,我们应提高立法质量,加紧对现有法律的

清理工作,废止法律中因“部门利益”而相互打架的内容,修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内容,保证现有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同时要改变有些行政

管理领域无法可依的现象,使行政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四)建立和完善执法监督制度

完善的执法监督制度是行政公正的保障,要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制度的建设,首先要完善监督标准,健全监督程序,协调各监督机关的职能,使各种监督机制发挥作用,而不是把它当花瓶,当摆设。同

时建议重组监督机构,把分散的监督机构进行适当合并,形成监督全力,并加强对监督机关的监督、管理,对监督权力进行制约,防止监督机关不履行监督职能,防止监督机关与行政执法中的腐败因素

结合而滥用权力,防止监督权力本身腐败。

建立防碍执法公正制度(或行政公正制度)对说情,行贿

等防碍执法公正行为进行处理,对说情的给予罚款或行政处分,对行贿的没收其行贿物品并处罚款或 行政处分,从另一方

面保证执法公正加强监督。

(五)完善办事程序,公开办事制度 科学的程序是执法公正的重要保障。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有关执法程序的规定散

见于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之中,尚且很不完善。现阶段应在原有行政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行

政程序,以先进民主的程序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使行政执法程序本地化(即在合法的基础

上以便民原则为指导适当的照顾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增加程序的灵活性),科学化,制度化,同时

向人民群众公开办事制度,建立内部制度和文件的公开查询制度(依法非保密性可以公开的)

篇3:论依法治国与依法治校

一、加强宣传教育, 树立法治观念

1. 围绕教学主题, 坚持不懈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广大教职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充分利用政治学习、专题讲座、短期培训等形式, 把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 把全体教职员工的精神和力量凝聚到完成各项教学目标上。要深入持久地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大力宣传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引导教职员工崇尚科学, 增强广大教职员工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2.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充分运用我校历年来取得的成就,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校发展史教育、两个文明建设成果教育、学校发展战略教育,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 进一步把教职员工的爱国主义热情引导到“爱岗敬业, 争创一流”上来, 让教职员工自觉地将爱国主义的情怀转化为爱岗位、爱学校的具体行动。

3. 围绕教学工作中的热点、难点, 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和形势任务目标教育, 进一步引导教职员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 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 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校领导要经常深入教学一线, 随时了解教职员工的思想状况和热点问题, 理顺情绪, 化解矛盾, 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做到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 并不断总结经验,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4. 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突出加强职业道德这个重点, 认真执行《岗位职业道德规范》, 加大考核力度, 落实各项责任, 采取教育与奖惩相结合的办法, 全面深入开展“爱岗敬业, 争创一流”活动, 不断增强教职员工爱岗敬业、履行岗位职责的自觉性;在全校推行文明用语, 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标准。同时要在广大教职员工中深入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 大力倡导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尊重学生、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和理解、谦让、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

5. 进一步抓好法制教育。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要结合教学实际, 在全体教职员工中深入进行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 坚持学用结合的原则, 突出重点, 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 抓好专业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宣传、落实, 注重将依法治学与以德治学相结合, 不断提高学校依法管理的水平。要加强治安综合治理和学校内部治安保卫工作, 深入进行“稳定压倒一切”的教育, 全面落实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 保证各项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6. 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继续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警示教育, 不断提高全体干部和党员的自身素质和廉洁自律意识。国法无情, 违法必究, 执法必严。严格查处各种违纪案件, 促进全校党风廉政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在依法治校的基础上, 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庄严地载入宪法, 使之成为治国方略, 为系统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开辟了法治中国建设新航程。

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 必须要贯穿于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体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依法治校就是广大教师在党的领导下, 按照宪法、法律、学校章程及其他规章制度的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学校事务和相关事务, 保证学校的各项工作依法进行, 逐步实现学校管理、运作的制度化、法律化, 使学校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学校管理者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学校管理者意识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从而为现代学校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三、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必然延伸

1.依法治校的主体是广大教职员工, 学校管理者是制度的执行者, 是行使一定范围内的某些管理职责, 而不是站在广大教师之上, 以权代法的主人。

2.依法治校的客体是学校的事务和其他相关事务, 一切涉及这些事物的机构和人员都应受到法律、学校章程和其他规章制度的规范, 这是依法治校的重点。

3.依法治校的依据是宪法、法律、企业其他规章制度, 学校任何层次的组织都不得与此相抵触。

4.依法治校与党的领导是一致的, 宪法和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学校章程和其他规章制度也是学校党组织参与制定的, 也必须在学校章程和其他规章制度范围内活动, 这就把党的领导、依法治校和广大教职员工当家作主紧密结合起来。

5.依法治校是强调法治, 反对人治, 这对学校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学校把依法治校的思想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认真做到依法治校, 学校的各项工作将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跟上时代发展潮流。

篇4:浅论邓小平理论与依法行政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 法制 依法行政

一、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形成了邓小平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

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得出的经验教训是:

1、只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能保障安定团结,才能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事件的发生。这是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从“文革”所受的迫害中亲身体验到的一条沉痛的历史教训。邓小平同志在回答外国记者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错误问题时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他还联系原苏联的历史教训和毛泽东的错误指出:“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邓小平同志这些分析,第一次把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提到应有的高度,并作了深刻的阐述。

2、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我们党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辩证关系。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没有社会主义法制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即使一时有一定的民主,也不能得到保障、巩固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深刻地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些精辟的论断指出了我国今后一个历史阶段法制建设的任务,是在总结我国法制建设的历史经验后得出的正确结论。

3、党组织和党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在中国出现十年动乱,固然有历史、文化方面的影响,又有经济、政治方面的原因。但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与我们党当时没有严格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有直接关系。党的领导者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拥有超出宪法、法律的许多特权,导致全国人民的法制观念淡薄,使宪法、法律成了一纸空文,从而出现了无法无天的十年内乱。

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客观分析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所需的基本条件。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邓小平同志民主法制建设思想指导的结果,而这些成就又充分证明了这些思想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1、在全体人民中进行法制教育。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在党政机关、军队、企业、学校和全体人民中,都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1986年,他更加明确地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建设的根本问题是教育人,这是由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2、领导干部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邓小平在讲到进行纪律和法制教育时,首先提到的就是“党政机关”。党政机关干部成为法制教育的重点,是由其地位决定的。首先,党政机关担负着制定方针、政策的重任,这些方针、政策制定得是否科学合理,对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对于保障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方针、政策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法制原则,则与广大干部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其法律意义的程序密切相关。其二,党政机关往往是法律和政策的执行者,其执法水平的高低或是否严格执法,既是衡量我国法制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党政机关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真正成为合格的执法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其三,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政机关干部则是公仆,如何使公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也就是党政干部能否依法行使职权,很重要的一点就取决于干部自身法律意识程度的高低。因此,将党政机关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作为法制教育的重点是符合实际的。

3、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邓小平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一再强调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号召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法制教育上,邓小平特别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他提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青少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是振兴中华民族、使祖国繁荣昌盛的希望所在,是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和后备军。必要的法律知识和较高的法律意识,是今后一切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必备的素质。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是国家法制建设,乃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青少年正处于在学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确立世界观、是非观、法制观的时期,要使他们接受正确的东西,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关键在于教育。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以保证青少年沿着祖国未来需要的道路健康成长。

4、法制教育的目标是使公民懂法、守法和维护法律。关于法制教育的目标,邓小平十分概括地指出:“要讲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这段论述表明,法制教育的总目标是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打好基础。具体包括三个内容:其一,“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全体公民法律意识的高低,是衡量国家法制建设水平的基本标准。只有提高了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法制建设才有广泛的坚实的社会基础,才能使法制真正得到加强,不断走向完善。其二,使越来越多的人“不犯法”。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尺度,通过法制教育,使公民懂得什么是合法行为,什么是非法行为,从而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减少直到逐步消灭违法犯罪。其三,“能积极维护法律”。经过法制教育后,使公民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能用法、护法,即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行使监督权,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当好主人。这是对法制教育更高层次的要求。

三、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活动,严格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历史进程

行政执法在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行政执法工作不断得到加强,成绩很大,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行政管理体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适应,依法行政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不够完善;部分行政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规章没有得到很好实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放任自流、放弃法定执法职责的现象在一些领域内存在;越权处罚、滥施处罚、无权处罚、以罚代刑等现象时有发生,乱罚款、乱设卡、乱摊派成为尖锐的社会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行政执法部门之间职责不清,互相扯皮,有的互相推诿,有的争相主张管辖权,有的在执法过程中搞地方保护主义;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健全,一些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得不到及时救济,等等。为的尽快解决上述问题,当前应当做好以下工作:第一,严肃行政执法,提高执法水平。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在执法中,要切实注意合法性问题。例如,执法的主体要合法,要按法定职权办事,行政机关以外的组织执法,必须为法律授权或行政委托;执法的程序要合法;执法的内容要合法,要以事实为根据地,以法律为准绳,对于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必须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不能以罚代刑。第二,提高执法效率,明确执法机关的责任。要实行执法责任制,严肃处理失职行为,切实解决执法不力、放弃法定职责的现象。对于一些实施情况很不好的法律、法规,要重点推动主管执法机关的工作。第三,理顺执法机关之间的关系,完善执法工作制度。要明确划分行政执法机关的职责权限,协调解决执法机关之间的争议,避免扯皮现象。要进一步规范执法工作程序,包括调查取证程序、实施处罚程序、采取强制措施程序、内部工作协调程序等。第四,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检查。要逐步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使这项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要围绕党的国家的中心工作,确定一个时期内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重点。要建立健全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机制,特别要把行政复议制度作为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实施监督的重要途径。同时,行政执法机关还要主动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监督、司法机关通过行政诉讼活动进行的司法监督和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舆论监督。第五,狠抓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要坚持不懈地抓紧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律政策教育和业务培训,加强考核、任用、奖惩等制度建设,从严整治违法违纪行为,建立一支纪律严明、清正廉洁、作风过硬、深得人民信赖的行政执法队伍。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政执法人员,该批评教育的批评教育,该处分的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坚决提请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

篇5:试论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

一、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管理和社会事务管理,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能依法进行,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它反映了社会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历史进程,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管理活动。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作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行政的范围,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都要依法进行,其核心是行政执法。因为行政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国家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对管理相对人采取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的行为,或者对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的行使和履行情况直接进行监督检查并作出处理结果的行为,最容易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所以,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行政执法。

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依法治国由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和依法监督等内容组成。在这些内容中,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重点。因为一个国家的整个管理活动,不是靠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而主要是靠各级人民政府进行的。如果各级行政机关都能依法行使职权,依法进行管理,那么,依法治国就有了基本保证。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又为依法行政创造了大环境和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依法治国的方略和大环境,就根本谈不上依法行政。但没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就会落空。因此,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里政府行使行政权力所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本保证

1、行政权在国家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决定要依法行政。所谓行政权力,是国家行政机关管理内政、外交的权力,即各级行政机关依照国家法律和国家权力机关的授权行使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行政事务的管理权力。它的管理对象是社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一个国家的整个管理活动都是由各级行政机关进行的,行政机关能否合法有效地行使好行政权力,管理好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非常重视行政权力的建设和制约。

2、行政权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决定必须依法行政。由于行政权力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公共权力。因此,行政权力的行使具有自己的特征。一是行政权力是由法律设定和权力机关的授权。为了保证国家各方面的有效管理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与稳定,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不得不授予行政机关很大的权力,如行政立法权、管理权、处罚权和强制权等,而这些权力不受法律的约束,就有可能走向专横、滥用,甚至腐败。同时,我国的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也是法律的执行机关,因此,必须执行国家法律的规定和权力机关的意志,行政权的运用必须对权力机关负责,对人民负责,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在国家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不能越权。二是行政权力属于国家公共权力,具有强制性和单方面性。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只能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作出各种行政行为,这些行政行为都是行政机关单方面的意志表示,不需要与管理相对人协商。行政决定一旦作出,行政管理相对人就具有服从的义务,其他国家机关就具有协助的职责,而且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的。如果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履行法定义务或行政决定,行政机关有权采取强制措施或强制执行,强迫其履行。三是现代行政权力急剧膨胀,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政府管理任务的繁重,现代行政权力急剧膨胀,介入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已经越来越多地介入国家刑事、民事问题。如有的国家出现了“行政刑罚”现象。在我国,象轻微违法犯罪行为,不构成刑事处罚的,由政府部门的劳动教养委员会批准劳动教养。行政司法、行政调解、行政仲裁、行政合同等都在急剧增加。如果不对行政权力的行使加以规范和制约,那么,行政权力必然要走向专横、独裁、滥用和腐败,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四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国家为了保证行政管理的效率性,赋予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享有很大的和较宽幅度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是属于行政权的一部分,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措施,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存在着某种扩张性和随意性。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不仅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行政,而且还要根据依法行政原则拓展到自由裁量领域,即依据法律精神和立法目的行政。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要符合立法目的,作出的处理决定要合情合理,不能畸轻畸重。由于上述行政权力的这些特点所决定,各级行政机关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时,只能依法行使,不能违法和越权。否则,就会侵犯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甚至造成损害。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行政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也是一种法制经济。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在提高经济效益、改善产品质量、增强企业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奠定微观经济基础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实现优胜劣汰,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与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我们不能直接地、过多地干预它。但是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职能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掌握着对经济要素的控制权、物资分配权、资金调拨权、人事任免权等。这些权力是与经济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的身份相适应的,如果没有这些权力,就无法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因此,企业办成了政府的附属物,没有任何经营自主权。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指令性计划、行政命令和强制措施等手段,对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行政事务进行集权式的管理。行政命令就是这种体制运行的准则和依据。不需要法律的调整和规范,那时也没有法律。主要是靠行政命令,实行“人治”。现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些政府职能和干部的思想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1、干部的思想观念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要求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但在少数干部中,仍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概念束缚着思想和手脚,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特有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种思想反映在实践中,欲干怕犯错误,不干怕掉队,表现出瞻前顾后,左右观望。还有些干部对市场经济存在误解,认为市场经济是万能的,搞市场经济,政府什么都不要管了,一切都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大撒手”,该管的不管,该检查的不检查,放纵了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结果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坑害消费者,牟取暴利的情况十分严重。这些思想的实质和产生的根源,还是对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没有认清。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的精辟的论断,已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因此,我们各级干部必须加强学习,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

2、政府管理机构和管理手段不适应。现有的政府机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它适应的是当时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现在国家确立和发展市场经济模式,那么,国家的管理职能、管理机构都必须转变,以适应新的市场经济规律。但目前的政府管理机构,远远不适应新形势要求。具体表现如下:政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浮于事,办事拖拉,效率低下。尤其是少数行政职能部门,运用手中的权力,以履行行政职能的形式,对社会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运行进行操纵,甚至形成“行政垄断”。这与商品经济的高效率发展格格不入,严重地影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所以,国务院下决心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精干的政府领导机构,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务院与地方各级政府都进行了机构改革和精简人员。但在管理手段上,有些各级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仍习惯采用行政手段、长官意志和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粗暴的管理,直接决定各种经济活动,不会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结果必然压制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当前依法行政急需作好的几项工作

1、摒弃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人治与法治,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规范是靠人来制定、靠人来推行的,在形式上很难分开。但二者又截然对立。法治,就是指法律至高无上,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都必须遵守,一切管理都必须按照法律来进行,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目前,我国很大程度上还存在“人治”思想。虽然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但人治思想经过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在人们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影响极深。解放后又没有进行彻底的批判,相反,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继续实行人治。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法治,认为那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无产阶级不能接受。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行政命令、长官意志、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干涉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现象还十分严重。所以人治思想在广大干部思想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我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艰苦探索,才认识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树立法律观、法治观,树立依法治理社会、依法管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观念,依法管理好本部门的工作。当前要树立法治观念,必须首先树立法律支配权力的观念,纠正权力支配法律的错误思想。封建社会是权力支配法律,“法由君出”,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国王就是法律,行政权力支配法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法律支配权力,“法律应该成为国王”。马克思主义主张实行权力制衡,建立强有力的制约机制,认为过分集中和没有制约的权力容易导致专断和腐败,这种制约机制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在国家各个生活领域中,法律应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各机关、各部门、各政党都必须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活动,各级政府都必须依法行政。这样才能做到法大于权,法律支配权力。

2、加强法制学习、宣传教育,强化法律意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强化法律意识,这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备条件之一,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遵守与执行法律,只有提高全体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才能作到依法行政。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对公民来说,通过普法宣传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在全民都有较强法律意识的大环境中,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政能加以批评、抵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纠正违法行政。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知法、懂法、守法就更为重要和更为紧迫。只有领导干部增强了法律意识,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方略。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做到依法行政。很难设想在一支没有法律知识的法盲干部队伍的带领和管理下,能建设法治国家。所以,只有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增强了,法律素质提高了,依法行政才能有保障,依法治国才有希望。

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是推动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又一重大契机。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大力削减审批项目,减少审批环节,有条件地要集中进入大厅,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3、加强政府的行政监督检查职能。政府职能转变后,必须更新管理方式,各级政府由过去的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加强宏观管理的力度,就必须加强政府的监督检查职能,加强行政处罚职能。对市场主体是否遵守法律、法规或者执行行政机关的决定、命令,履行法定义务,都要通过行政监督检查来查证处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主体会出于小集团或个人的利益考虑,有可能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出现偷税漏税、假冒伪劣、欺诈、垄断、暴利或者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这就必须加强政府的监督检查的职能,对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我们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如行政处罚法,赋予了行政机关行政处罚权;行政监察法,赋予了行政机关监督监察权;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审计监督权;统计法,赋予统计机关统计监督权;会计法,赋予财会人员监督权。这些行政监督机关,都要认真负责地行使监督职权,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促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真履行法定义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公安、司法、工商、税务、商检、海关等职能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充实和加强行政监督检查队伍建设,以保证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的实现。

篇6:试论依法行政必要性

贵州电大成开院06秋行政管理(专科)禄炫蓉

目 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一、依法行政的基本含义„„„„„„„„„„„„„„„„„„„1

二、为什么要进行依法行政„„„„„„„„„„„„„„„„„„1

三、依法行政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3 参考文献„„„„„„„„„„„„„„„„„„„„„„„„„„5

内容摘要: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阶段,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其中,对加强法治建设,落实依法治国方案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对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从严治国、依法行政进行了强调,这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对维护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依法,行政,必要性

一、依法行政的基本含义

什么是依法行政?简而言之是指国家公务员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和程序办事,它和施政是一个意思,依法行政是指各级行政机关依据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管理行政事务的一种行为。法律是行政机关进行各种活动和人们对其活动进行评价的标准,依法行政是对各级行政机关提出的要求,也是当今社会人民群众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对政府部门提出的要求,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依法行政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对政府活动的要求,我国是在八十年代末提出“依法行政”这一基本原则的,它的提出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政治、经济及法治建设本身发展到一定程度阶段的必然要求。

二、为什么要进行依法行政

1、依法行政是约束政府工作人员避免出现违法行政,以免对社会、人民造成严重后果,同时也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情况下保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政府机关以法律为依据管理各种事务,要求公民、法人或基耸组织依法享受权力、履行义务,对那些不能够正当行使权力和不能够很好履行义务的人们追究法律责任。另一方面,政府工作人员也必须依法管理各项事务,在行使权力时,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必须用法律这把尺子衡量是非对错,而不是施权者的主观意识所决定。干部的权力,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用,绝不能够越权或者违法施政。法律约束被管理的公民,同时也约束施政的国家公务员,这是统一的。管理者依法办事是前提和基础,他们根据法律规定的内容进行管理,最终目的是使被管理者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有了各个职能部门的依法行政,才会有公民遵守法律,我们的社会才能走上法治之路,人们的生产、生活才能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转,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有安全意识和创造意识,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为人民服务的切实保障。我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工作,只有依法行政才能体现“人民权力人民用”,“赋予权力为人民”的宗旨观念。人民需要行政机关,以实现自己的利益保障,人民授权行政机关行使权力最终目的是通过管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依法行政才能保证国家行政管理人员在管理各类事务时不至于偏离“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这一航道。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的自由、财产和安全。

3、依法行政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证。只有依法办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才能保护该保护人群的利益,对那些不履行义务、违法乱纪的人严厉打击,保证安定团结的大局。现在的乡镇工作中,解决上访问题已成了当时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其中有十几年、几十年的老上访户,除了个别人别有用心外,有一大部分群众的确存在以前村干部违法施政、优亲厚友、办事不公等因素所造成的。据说在北京旧火车站附近有一个“上访村”(所谓“上访村”是指所有上访的人都到那个村子居住,因为那个村的收费低,人们也因为出门不容易,且能相互照顾)。其中大部分 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冤情,否则不会背井离乡,长途跋涉去告状。造成“上访村”这个怪胎的原因,笔者认为与其本地地方官员违法施政有关,他们没有利用人民授予的权力,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相反是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来欺压人民,达到自己耀武扬威、优亲厚友、满足自己私欲的目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素质低下,对自己的责任认识不够,对我们的法治社会认识不够,对人民赋予他手中的权力认识不够。另一方面,更说明了依法行政在当代农村基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它是解决当代农村稳定和发展的关键。可以这样说,没有依法行政就没有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不能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党和政府的光辉形象,就会失信于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依法行政是维持社会稳定,推进经济发展的必要保证。

4、依法行政是提高政府形象,提高工作效率,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证。

依法行政和违法施政是处理一个问题的两种相反的手段,前者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策、办事,以保证行政管理符合国家和人民的要求,避免出现徇私枉法现象的发生,减少处理问题中的纠纷和矛盾。同时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遵守法定的操作规程,避免了处理问题走弯路,这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后者则是目无法纪的表现。我们的社会上仍存在个别权权交易,权财交易,权色交易现象。这些现象虽然是极少的,不能影响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但它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它大大破坏了我们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上好依法行政这一课,从而提高整个干部群体的素质、提高办事效率。

5、依法行政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要保证。

首先它是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要求的具体体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成功的经济需要市场的驱动,市场驱动除了需要建立经济类型的机制外,还需要建立负责和透明的政府系统,完善的法治标准,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市场经济中的公平竞争,因此,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越迅速发展,对法治化要求就越高。这样,一方面需要市场主体的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规范和约束,有效地利用法律、法规调整社会利益分配,另一方面,作为市场管理者,各级政府行为必须更加规范有序,在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事实告诉我们,没有健全的法律,就没有良好的经济秩序,不能够依法行政,就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法制化,就不可能改善投资环境,也就不可能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

社会主义法制体现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合法权益,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活动,制裁和打击各种危害社会的不法行为。纪律是保证社会工作正常运行的必要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增强人民的民主观念,法治观念和纪律观念,而这三种观念恰恰构成了社会主义的法制文化,依法行政要实践“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法制文化,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保证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实施行政行为。

第三,依法行政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保证。社会主义法制归根到底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据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法律一旦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不是立法意义上的法律。行政主体在行使权力时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把维护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原则,依法行政是将着眼点放在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基本保证。

综上所述,“三个代表”作为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就不能离开依法行政,就必须通过依法行政来促进生产力发展,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从而巩固我们党的执政之基。

三、依法行政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行政人员的待遇问题。行政的运作离不开人为因素,政府工作人员在行政运作的过程中,腐败行为给依法行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陈希同、成克杰、胡长青、李真及“厦门远华案”涉及到的诸多高官们,他们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弄权枉法,人情、关系、金钱大于法,不仅给国家造成了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给党和政府形象抹了黑,他们没有很好地行使党和国家、人民交给的权力,让人民、群众大大失望。而且其本人也是自食其果,受到法律的严惩。纵观其腐败发展的每一步,从第一小步开始,基本都是相同的-----满足金钱欲望,与自己身边的人相比,觉得不公平,对自己的付出及收获没有正确的认识。胡常青在某市在任期间,也曾给该市做出过一定贡献,人民群众是有口皆碑的,但后来除了其本人放弃了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改造外,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抵制住金钱的诱惑,从而走向犯罪的深渊。我认为,只讲廉政是无法达到真正廉政的,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廉政?除了对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外,很重要的是一点是“高薪养廉”,新加坡的高薪养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他所挣的工资足以能够满足其正常的费用支出时,他的金钱欲望就不会膨胀,就不会有第一次犯错误的一小步,而恰恰这一小步是造成大错的开端。这看起来与依法行政似乎不相干或者很远,其实不然。我觉得这才是最根本最直接的,它是违法施政的阶梯,一切违法施政都或多或少地与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我认为,依法行政的第一步必须提高国家公务员的待遇问题,使行政执法人员只要不违法行政就能够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减轻心理上的不平衡,使他们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不受经济利益驱使,保证行政行为的合法、公平、公正。

第二,待遇问题解决了,还不能够保证依法行政,下一步应该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改造,加强学习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加强行政执法队伍法治教育,不断增强依法行政观念,加强为人民服务典型事迹的学习,树立“守纪律、讲奉献、顾大局”的观念,树立“执政、创业、为民”的思想理念,做廉洁的公务员。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依法管理各项事业,是写入我们党章总纲和国家宪法的,作为管理国家各项事业的领导干部,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可见国家领导人对领导干部学习的期望。朱容基总理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指出:“所有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 一定要学法、知法、懂法,不学法,不懂法就谈不上依法行政”精辟的见解道出了依法行政的关键。同时各级政府机关也要相应建立起行政人员学习、培训,考核等机制,使人们的依法行政意识不断加强,用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规范行政行为,使所有行政机关人员做到“公生明,廉生威”。

第三、如果加强学习仍不能消除其心底的杂念,那么下一步该是加大监督力度。原河北省国家税务局局长李真在同记者谈话时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当时有人提醒我一句,我也不至于走这么远„„。”这句话道出了我国对公务员尤其是高层领导、国家领导层人员的监督力度不够,甚至是对他们失去了监督,任其越陷越深,越走越远,这种好人思想不仅害了党,害了国家,也害了干部本身,所以说监督是非常重要的,监督应是多方面的,监督抓好了就能做到“抓苗头,堵源头”,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程维高在任河北省委书记期间,频频为其家属搞项目、拉工程,以至有人称其为“程大队长”并对那些与自己持不同观点的人实施打击报复,可见同级人大或其它纪检部门并没有对其施行监督,以至于其一言一行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并使其本人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四、如果以上几点都不能很好地奏效,还不能保证掌握权力的政府职能部门或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话,那么最后一步至关重要,就是加大对国家公务员的查处力度。查处要严,要狠,对不能够坚持依法行政的人员,包括高层领导,除了承担责任后果外,要按规定按章程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甚至是追究刑事责任。天津的刘青山、张子善就因为大肆贪污公款、腐化堕落而成为建国初期最早被严惩的党内高级干部。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廉政制度,比如《惩治贪污条例》,规定凡贪污500元以上者处以死刑或5年以上有期徒刑,(300—500元)处三年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100元以下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还规定党员犯法加 重治罪,凡贪污50元以上者撤职,100元以上者枪决,革命功臣肖家壁因贪污3050元,被依法枪决,可见当时反贪力度之大。对那些触犯刑法的高官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领导,决不能姑息,做到杀一儆百,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依法行政的良好环境,这将是取信于民的关键,是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总之,依法行政是我们党员干部的切身职责,它渗透于我们的工作之中,监督着我们的言行,规范着我们的纪律,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给了我们党员干部依法行政的标准,我们要加强学习,加强抵御社会不良风气诱惑的能力,做一个真正服务于人民的基层干部,用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严格做到依法行政,用法律保障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大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参考文献:

1、《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 博登海默著

2、《美国行政法》 王名扬著

3、《依法行政论纲》 应松年著

4、《行政法学》 罗豪才者

5、《当代西方法哲学》 张文显著

6、《社会优位理念与法治国家》 周永坤著

上一篇:小学二年级英语作文500字下一篇:童画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