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2024-04-20

论依法行政的必要性(精选8篇)

篇1:论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论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行使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行政权力,必须依据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普遍遵循的一项法治原则,实行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管理模式和行政观念的一场深刻革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已成为全国人民和全体公务员的高度共识。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公务员要强化依法行政观念,切实提高能力。积极推动依法行政的进程,是公务员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的基础。

一、依法行政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我国这样一个历史上封建统治时间较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高、公民法治观念较为淡薄的国家,要实现法治这一宏伟任务,就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总结我国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积极借鉴其他国家正确的法治理论和成功的做法,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整体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已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依法治国的关键则在于行政机关能否做到依法行政。

(一)从法治原则的角度而言,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

依法治国的核心应该是立法机关依法立法,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在这三者之中,依法立法是基础,独立司法是保障,依法行政才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据统计,改革开放20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80多部法律,国务院制定了700多部行政法规,地方政权机关制定了4000多部地方性法规,其中大约有80%的法律法规是要由行政机关去贯彻落实的。因此,依法治国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能否依法行政。必须加强依法行政的法制建设,使各级领导干部在日常公共事务中严格做到依法办事,做到政令畅通,执法如山,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这样,依法治国的原则才能通过政府行为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从权力制约的角度来看,依法行政也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

法治的核心是有效地约束公共权力。依法治国的重点是依法治权,治权的重点又在于治行政权力,确保依法行政。依法制约国家机关的权力,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既是现代法治的宗旨,也是依法治国的价值取向。宪法赋予国家行政机关极其广泛的权力范围,几乎涉及社会的各个角落。行政权是国家权力中最为活跃的权力,行政权最易膨胀,它最需要自由又最容易无度,最需要控制又最难以控制。这种无所不在的公共权力必然需要依法制约,也最需要公众监督。从行政权力的性质来看,行政权力也是最难制约的,行政权与立法权和司法权不同,可以为被管理者设定义务,可以独立实施行政处罚,在管理中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被滥用的可能性就大。因此,如何实现依法行政,应该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

(三)从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来看,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确定的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只有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社会氛围,领导干部依法办事,公民依法尽义务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法律法规能够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得到普遍切实的遵守,才能实现依法治国。而要做到这一切,关键还在于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所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它反映了社会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历史进程。不奉行法治原则,谈不上依法行政。人治与主观随意性相联系,权力的行使由个人意志决定;依法行政与法治相联系,权力的行使以人民制定的法律为依据和评判标准。依法行政原则的确立,对于象我国这样缺乏法制传统的国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保证行政管理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人民通过权力机关制定法律,表达意志,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就将保证行政管理遵循为人民服务的目标,使行政管理不致偏离航道。无庸讳言,行政管理范围的宽阔和行政工作人员的众多,作出背离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行为,甚至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事,也时常出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依靠严格贯彻依法行政的原则。

2.保证行政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依法治国的最重要的特点是这个国家一切活动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同时也是依法行政给行政管理带来的保障。依法行政能保证行政管理的统一,有了统一性,才能有公平和公正。社会的不公正、不公平,是产生社会不满,甚至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已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依法治国的关键则在于行政机关能否做到依法行政。所谓依法行政就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该活动进行评判的标准。据统计,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百分之八十需要行政机关去执行。行政机关的施政行为与公民息息相关,直接为公民所感受,因而行政机关能否依法办事,对公民的榜样作用也最强。然而,目前我国的行政执法现状却不容乐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越权执法、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广大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极大地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败坏了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

连续性与稳定性,同样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市场经济之所以必须是法治经济,就是由于法治所带来的统一性和连续性。要保持行政管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只有依靠依法行政。

3.保证提高行政效率

依法行政,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策,依照法律规定执法,以保证行政管理符合国家和人民的要求,避免不公、错误和违法,减少纠纷和矛盾。同时,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遵守法定的操作规则,都将大大提高行政效率,这也一再为我国历史所证明。不能将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对立起来。

4.保证对行政管理的监督有统一的标准和程序

要使监督取得成效,必须解决监督什么和如何监督的问题,也就是需要有监督(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的标准和程序。所谓监督的标准,就是对行政行为是否违法的评判标准。而能够提供是非评判的唯一标准,是法律;所谓监督程序,即进行监督要经历哪些步骤、方式和时限。程序就是操作规则。遵循法定程序进行监督,才能保障监督顺利、有效、正确地进行。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治社会应当逐步向法治社会过渡,而这种过渡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依法行政的实现程度。实践证明,实行依法行政,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避免首长负责制下产生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实行依法行政,才能避免和减少各种行政违法行为及由此给公民、法人造成的损失,并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篇2:论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摘要:中国要建设全面的小康,就必须依法行政,同时依法行政也是当今社会解决基层建设问题特别是农村各类问题的关键。依法行政的目的是保护干部本身,更重要的是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阶段,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其中,对加强法治建设,落实依法治国方案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对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从严治国,依法行政进行了强调,这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对维护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依法行政

一、依法行政的基本含义

什么是依法行政?简而言之是指国家公务员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和程序办事。行政在英语中(Adminstration),是治理、管理和执行事务的意思,它和施政是一个意思,在我国的《左传》中就有“行其政令,行其政事”之说。依法行政是指各级行政机关依据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管理行政事务的一种行为。法律是行政机关进行各种活动和人们对其活动进行评价的标准,依法行政是对各级行政机关提出的要求,也是当今社会人民群众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对政府部门提出的要求,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封建社会也有各种规定、吏律,但它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见当时的统治阶级也是非常重视依法治国的,但由于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造成许多冤假错案,如《杨三姐告状》、《杨乃武与小白菜》等等案例,都说明当时的依法行政还处在一个很模糊的时期。

依法行政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对政府活动的要求,我国是在八十年代末提出“依法行政”这一基本原则的,它的提出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政治、经济及法治建设本身发展到一定程阶段的必然要求。

二、为什么要进行依法行政

(一)依法行政是约束政府工作人员避免出现违法行政,以免对社会、人民造成严重后果,同时也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情况下保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各级政府机关以法律为依据管理各种事务,要求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享受权力、履行义务,对那些不能够正当行使权力和不能够很好履行义务的人们追究法律责任。另一方面,政府工作人员也必须依法管理各项事务,在行使权力时,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必须用法律这把尺子衡量是非对错,而不是施权者的主观意识所决定。干部的权力,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用,绝对不能够越权或者违法施政。法律约束被管理的公民,同时也约束施政的国家公务员,这是统一的。管理者依法办事是前提和基础,他们根据法律规定的内容进行管理,最终目的是使被管理者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有了各个职能部门的依法行政,才会有公民遵守法律,我们的社会才能走上法治之路,人们的生产,生活才能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转,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有安全意识和创造意识,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二)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为人民服务的切实保障。我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工作,只有依法行政才能体现“人民权力人民用”,“赋予权力为人民”的宗旨观念。人民需要行政机关,以实现自己的利益保障,人民授权行政机关行使权力最终目的是通过管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依法行政才能保证国家行政管理人员在管理各类事务时不至于偏离“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这一航道。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的自由、财产和安全。

(三)依法行政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证。只有依法办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才能保护该保护人群的利益,对那些不履行义务、违法乱纪的人严厉打击,保证安定团结的大局。现在的乡镇工作中,解决上权力,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相反是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来欺压人民,达到自己耀武扬威、优亲厚友、满足自己私欲的目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素质低下,对自己的责任认识不够,对我们的法治社会认识不够,对人民赋予他手中的权力认识不够。另一方面,更说明了依法行政在当代农村基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它是解决当代农村稳定和发展的关键。可以这样说,没有依法行政就没有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不能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党和政府的光辉形象,就会失信于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依法行政是维持社会稳定,推进经济发展的必要保证。

(四)依法行政是提高政府形象,提高工作效率,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证。

依法行政和违法施政是处理一个问题的两种相反的手段,前者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策、办事,以保证行政管理符合国家和人民的要求,避免出现徇私枉法现象的发生,减少处理问题中的纠纷和矛盾。同时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遵守法定的操作规程,避免了处理问题走弯路,这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后者则是目无法纪的表现。我们的社会上仍存在个别权权交易,权财交易,权色交易现象。这些象虽然是极少的,不能影响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但它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它大大破坏了我们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有 待于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上好依法行政这一课,从而提高整个干部群体的素质、提高办事效率。

(五)依法行政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要保证。

首先它是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要求的具体体现。解放诉我们,没有健全的法律,就没有良好的经济秩序,不能够依法行政,就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法制化,就不可能改善投资环境,也就不可能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

(六)依法行政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具体表现。

社会主义法制体现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合法权益,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活动,制裁和打击各种危害社会的不法行为。纪律是保证社会工作正常运行的必要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增强人民的民主观念,法治观念和纪律观念,而这三种观念恰恰构成了社会主义的法制文化,依法行政要实践“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法制文化,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保证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实施行政行为。

(七)依法行政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保证。

社会主义法制归根到底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据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法律一旦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不是立法意义上的法律。行政主体在行使权力时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把维护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原则,依法行政是将着眼点放在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基本保证。

综上所述,“三个代表”作为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就不能离开依法行政,就必须通过依法行政来促进生产力发展,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从而巩固我们党的执政之基。

三、依法行政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行政人员的待遇问题

行政的运作离不开人为因素,政府工作人员在行政运作的过程中,腐败行为给依法行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陈希同、成克杰、胡长青、李真及“厦门远华案”涉及到的诸多高官们,他们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弄权枉法,人情、关系、金钱大于法,不仅给国家造成了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给党和政府形象抹了黑,他们没有很好地行使党和国家、人民交给的权力,让人民、群众大大失望。而且其本人也是自食其果,受到法律的严惩。纵观其腐败发展的每一步,从第一小步开始,基本都是相同的-----满足金钱欲望,与自己身边的人相比,觉得不公平,对自己的付出及收获没有正确的认识。胡常青在某市在任期间,也曾给该市做出过一定贡献,人民群众是有口皆碑的,但后来除了其本人放弃 了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改造外,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抵制住金钱的诱惑,从而走向犯罪的深渊。我认为,只讲廉政是无法达到真正廉政的,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廉政?除了对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外,很重要的是一点是“高薪不受经济利益驱使,保证行政行为的合法、公平、公正。

(二)待遇问题解决了,还不能够保证依法行政,下一步应讲奉献、顾大局”的观念,树立“执政、创业、为民”的思想理念,做廉洁的公务员。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依法管理各项事业,是写入我们党章总纲和国家宪法的,作为管理国家各项事业的领导干部,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可见国家领导人对领导干部学习的期望。朱容基总理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指出:“所有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学法、知法、懂法,不学法,不懂法就谈不上依法行政”精辟的见解道出了依法行政的关键。同时各级政府机关也要相应建立起行政人员学习、培训,考核等机制,使人们的依法行政意识不断加强,用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规范行政行为,使所有行政机关人员做到“公生明,廉生威”。

(三)如果加强学习仍不能消除其心底的杂念,那么下一步该是加大监督力度。

原河北省国家税务局局长李真在同记者谈话时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当时有人提醒我一句,我也不至于走这么远„„。”这句话道出了我国对公务员尤其是高层领导、国家领导层人员的监督力度不够,甚至是对他们失去了监督,任其越陷越深,越走越远,这种好人思想不仅害了党,害了国家,也害了干部本身,所以说监督是非常重要的,监督应是多方面的,监督抓好了就能做到“抓苗头,堵源头”,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程维高在任河北省委书记期间,频频为其家属搞项目、拉工程,以至有人称其为“程大队长”并对那些与自己持不同观点的人实施打击报复,可见同级人大或其它纪检部门并没有对其施行监督,以至于其一言一行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并使其本人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四、如果以上几点都不能很好地奏效,还不能保证掌握权力的政府职能部门或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话,那么最后一步至关重要,就是加大对国家公务员的查处力度。查处要严,要狠,对不能够坚持依依法枪决,可见当时反贪力度之大。对那些触犯刑法的高官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领导,决不能姑息,做到杀一儆百,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依法行政的良好环境,这将是取信于民的关键,是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篇3:论行政法评价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 我国的行政机制开始发展并日趋成熟。我国的行政法与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 起步虽晚, 但发展迅速。从重程序轻实体逐步向程序与实体并重发展。目前来看, 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存在过于注重保障行政活动的效率, 行政管辖规定混乱, 缺少对于行政机关违反法定程序后的有效法律责任制度等问题, 因此行政程序法尚须进一步完善, 其中建立行政法实施的评价机制尤为必要。

二、行政法评价机制基本理论

(一) 行政法评价机制的含义

行政评价是指以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而采取的以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为理念的政府策略的改革, 是持续改进和提高政府部门绩效的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更是当今许多国家实施政府改造和落实政府责任、改进政府管理、提高效能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工具。

(二) 行政评价的特征

1.客观性与主观性

行政评价是在遵循政府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追求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但由于行政评价的主体是人, 对行政活动的评判必然有主观感受在其中, 从而又使行政评价带有主观性特征。

2.系统性与特殊性

行政评价具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标准, 具有完整的体系。由于政府各部门的职能、任务不同, 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异, 导致行政评价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会具有特殊性。

3.规范性与时代性

所有的行政评价机制都应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 要符合法律的基本要求,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是一种规范行为。由于在不同时期政府的运作方式, 管理活动, 社会对政府活动的预期与评价都不同, 因此, 不同的时期对行政评价的要求不同, 行政评价又具有时代性。

(三) 行政评价的功能

1.预警指导功能

行政评价通过不断检测政府在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对政府的经济计划的实施与政策的落实进行指导;

2.认识评价功能

行政活动的评价是透明的, 使公民可以对政府的管理活动有清晰的了解与预期。政府本身也可以在透明机制下对自身工作进行认知与校准。

3.监控激励功能

行政评价通过科学、合理、深入的评价, 使评价主体对政府活动的监督更加到位, 可以有效督促政府及时改正不足, 促使政府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和管理。

三、行政法评价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二) 我国行政法评价机制存的问题:

1.

行政评价的开展缺乏刚性规则的约束及具体实施的方式方法, 实践活动中往往带有领导者的感情色彩, 不能将政策更加彻底和深入的贯彻实施。

2.

由于各行政区域的行政评价机制不统一, 没有一个完整的科学评价机制, 导致政府的管理活动混乱, 评价活动往往取不到良好的效果。

3.

我国行政评价多为上级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评价, 缺乏对自身的专门性评价和社会舆论、媒体的监督, 在缺少外力督促的情况下容易形成不正之风。

(二) 建立行政法评价机制有助于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发展

1.行政法评价机制有助于转变政府的服务理念和职能

行政法评价机制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 以刚性规则严格要求自己, 明确绩效评价的目的, 努力改进政府服务质量、提高公众的满意度, 设立公民满意度这样的评价标准, 检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果, 促使政府转变职能, 做到一切工作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

2.行政法评价机制有助于改进政府的管理方式, 建立效能政府

行政评价机制对政府的管理水平进行评价, 同时对行政管理的绩效进行测定与评估, 对管理活动的事前事中与事后三个环节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进行反馈和经验总结, 以政府管理效能的最大化为终点。

3.行政法评价机制有助于建立责任政府

行政评价以满足公众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这与执政为民,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符合。通过将行政评价机制与行政问责制度相结合, 促使行政人员更加注重公众的需求、切实认真履行公共责任。

4.行政法评价机制有助于建立透明、开放式政府

行政法评价机制规定的政府绩效的评价是政府与社会公众深切沟通的桥梁, 通过政府向公众展示工作成效, 增强政府活动的公开和透明度;法律通过赋予公众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 增强政府公共权力的监督机制, 从关闭式政府转变为开放式政府。

总之, 行政评价机制不再仅仅是政府内部活动和管理, 还包括公众参与这一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实现最终目标最重要的是制定统一的行政评价机制标准, 为复杂的行政评价活动提供一个统一的标杆, 才能有效的约束评价主体的活动, 使得所有行政评价都在可预期和可接受的轨道上进行, 确保被评对象和评价主体拥有双方都能认同的评价价值与评价标准, 从而在共识中最终实现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

摘要:行政法实施评价机制是行政系统内部以及外部对自身的行政活动进行评价的准则, 能够激发行政主体的自我规范和控制意识, 实现自我纠错和自我进步。汲取国外的行政评价机制的实施经验和我国的行政制度实践, 论证我国行政法评价机制建立之必要性, 意义重大。

关键词:行政评价,服务,责任

参考文献

[1]崔卓兰, 杜一平.论行政法背景下公众的参与[J].行政法学研究, 2011 (4) .

[2]周实.关于行政评价法制度的理论构建[J].辽宁法治研究, 2006 (2) .

[3]范柏乃.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4]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篇4:论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关键词:抽象行政行为 司法审查权 权力制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抽象行政行为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制度上的缺失,从而针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监督机制并未充分有效的发挥其监督作用。

一、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概述

在我国,抽象行政行为作为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的一种外部行为,并非法律规范上的用语,而是学界为区别具体行政行为而使用的理论用语,并以两种行政行为的对象是否特定为区分标准进行划分。按目前学界较为通行的观点,所谓抽象行政行为,是指以不特定的人或事为管理对象,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1]抽象行政行为的对象是不特定的,它的效力作用于所有行政相对方,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反复适用。

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就是赋予国家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所作出的抽象行政行为是否合宪、合法进行审查的权力。对于不合法的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司法纠正,为该抽象行政行为所针对的不特定的行政相对人提供权利救济的途径,监督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的抽象行政行为,以实现司法权与行政权之间的监督制衡。

二、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必要性

(一) 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关系决定的

“权力制衡”是现代法治政治的显著特征,也是现代文明法治国家一致认同的。“三权分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政治制度,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割国家权力维系国家机器的平衡稳定运行,三种权力之间通过制度建设实现互相监督与平衡。我国是实行“议行合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形式上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不同,但国家权力同样划分为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之间相互监督制衡,共同承担这管理国家的职能。行政机关在诸多国家机关中是管理事务范围最广的,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影响力最大的。假如行政机关在行政过程中违法,那么对社会生活的危害显而易见。从司法权与行政权之间的关系上看,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活动,在实质上就是行政权和司法权之间权力制衡关系,在形式上表现为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换言之就是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时,所能审查的的程度和范围。

(二)从法的价值层面看进行司法审查是必要的

行政权和司法权作为国家权力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者之间互相分工、制衡,共同管理国家事务。从法的价值上看,行政权追求的是效率价值,而司法权代表的是公正价值。效率是满足公正这一价值目标,对于效率的评价也要借助于公正。同时公正的实现也需要效率来配合,并通过资源配置的效率评价实现公正的确定。在公正与效率这两者面前,过多重视或者忽视任何一者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可以看出,要想实现公正价值和效率价值的平衡,就应当在权力配置中准确把握行政权与司法权的统筹兼顾,平衡协调。但是,由于宪法规定的职能不同,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特征。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行政权不得不倾向于对效率的追逐和顾及行政执行者的利益,其自身的特性决定了行政权的行使很难做到绝对中立,相对于行政权而言,司法权往往处于相对超然的地位,不存在政治压力和利益的压迫,并对行政权進行矫正约束。发挥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作用,维护国家权力的平衡运行。

(三)由抽象行政行为本身特征决定的

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实现行政最主要的手段。与具体行政行为不同,抽象行政行为是针对不特定的人或事作出的,其适用效力不同于具体行政行为那样“一次性消费”。抽象行政行为一旦作出是反复适用的,并且是具体行政行为作出的依据,其产生的影响极其巨大。抽象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可以长期存在并且对于符合条件的所有行政对象反复适用。可见一旦行政机关违法地作出抽象行政行为,人民法院又无权对其进行司法审查,不能及时有效的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那么对于行政相对人的损害势必是长期并且连续的。抽象行政行为的违法性必定会带来后续一系列具体行政行为的错误。而在现行的行政诉讼模式下,当行政相对人对侵害自身合法权益的错误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后,法院也只能撤销此具体行政行为,而该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还将继续有效。[2]这使得行政诉讼只能矫正个案,对于源头的治理却只能隔岸观火无能为力。司法监督陷落到只能治标却不能治本的尴尬境地。从这个层面看,抽象行政行为违法的危害程度和破坏力远远超出了具体行政行为。所以抽象行政行为自身特征决定了将其纳入司法审查范围是不可避免的。

(四)无救济即无权利原理的必然要求

在宪政国家人民的权利是至上的,这是主权在民原则与法治原则最基本的要求。法谚云:“有权利,而无救济,非权利也”、“法律恒须规定救济”。由于行政权与立法权、司法权等国家权力相比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最大的,行政权的违法滥用极易引发社会问题,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是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因此,国家应当赋予行政相对人充分的诉权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司法实践当中,由于抽象行政行为游走于司法审查的范围之外,行政机关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通过抽象行政行为随意扩大自身权限并以此逃避义务。目前行政相对人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此类侵害时,往往只能依靠行政复议维权,而受理复议的机关又难免排除“自己做自己的法官”之嫌,所以仅仅依靠行政复议并不能切实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这也验证了“有救济而无效即非救济”这一法彦。所以,法治国家不仅仅建立救济制度,而且务必建立有效的救济制度。这也符合全球范围内行政诉讼和司法机关审理其合理合法与否的发展趋势。

注释:

[1]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1.

[2]张光宏.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85.

参考文献:

[1]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郝明金.行政行为的可诉性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光宏.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

[4]祁晓茹.试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D].山东:山东大学法学院,2008.

篇5: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

那么,我党为什么要提出依法治国的思想呢?众所周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世界也越来越丰满。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

我们来举一个案例:刘迎霞违法收购案留下深刻的法治警示。“最美政协委员”刘迎霞非法收购齐齐哈尔自来水公司,十年来造成大量负面社会效果,这一改革残局留下深刻的法治警示。警示一:不受制约的权力将肆意践踏法律。孔凡荣介绍,支持刘迎霞的政府官员以权

压法不断升级。由于职工和部分中层干部不同意刘迎霞收购企业,不少人受到打击报复。警示二:没有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就谈不上法治政府。有群众指出,这次改革过程多次违反了政府依法行政原则,甚至多有违反《公司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以及相关条例等行为。警示三:不依法行政难保市场经济运行。这次改革留下的后遗症,不仅涉及国有资产处置、职工就业、居民饮水安全、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齐齐哈尔市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说,一些地方政府错误理解了市场化的内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未起到应有作用,反被政府主导。这件事的警示意义,还在于“法无授权不可为”。

在时局的要求下,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并逐步实行。这些问题,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显而易见,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恩格斯曾经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因为宪法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也是公民权利的最重要法律保障。只有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以宪法为最高行为准则,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才能真正体现公民权利至上的宪法原则,实现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公民权利即民权至重。按照现代社会的人民主权原则,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各级官吏,都是平等的公民,人民当家作主是国家政治的实质内容,公民权力是国家政治的根本。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本源,也是一切活动或行为的价值或意义的本源,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是构建国家权力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执政要以人民的意愿为信号,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创造创新能力,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发展成果,使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本质上体现为一个人的的不断发展和

完善的过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条方针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法治中国”的基本标准。科学立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防线,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四者缺一不可。

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所谓“有法可依”,是指要制定反映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的、确认和保护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法律、法令、条例、决议、命令和方性法规,等等。这样才能使得社会主义社会中重要的和基本的社会关系,具有法律化、制度化的性质;也才能在事关国家和社会共同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形成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并上升为国家意志,取得全体公民一体遵守的法律效力,以便使人们在这些领域有章可循。

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依法行政原则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具体要求,如何理解其内涵,落实其要求,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和监督保障机制,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只

有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谈得上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才能够保障行政机关有法可依,严格依照法律办事。也只有健全各项监督和保障机制,才能防止行政机关自立“章法”、违法行政、滥用权力。可以说,我国宪法和法律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依法行政的保障机制,无论是权力机关的立法和监督活动,还是行政机关自身的监督体制,抑或是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机制,都对保障依法行政原则的贯彻落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推进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建立健全依法行政的保障机制也有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不断努力,尽快完善各项监督和保障机制,推进依法行政的顺利实施。

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总之,依法治国要求各级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在日新月异的改革时代,人民更加期待公平正义,折射出社会和谐发展对法治的更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党面对新形势的郑重宣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以人民的期待为导向,以法治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合法权利;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中,把法治精神融入规范社会行为的核心价值观,为建设法治中国打牢群众基础,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注入澎湃动力。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角逐日趋激烈;当代中国,完备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任务愈发紧迫。中国正在经历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深刻变革。越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发展关键期,越需要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改革,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整体提升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推力,让深刻变革中的我国社会既井然有序又生机勃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篇6:论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一、行政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具备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在坚持与时俱进原则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管理措施、管理理念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配置,并采用其他辅助手段来提升人力资源的综合效益,以促使企业内部不同岗位的员工都能为企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进而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行政管理是企业行政组织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主要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等对企业经营活动、企业文化建设活动等进行管理,以将企业内部较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进而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简单来说,行政管理即是结合企业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运用相关的法律、制度和原则等对各部门工作指标、奖惩条件、行政命令等进行实时调整和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行政管理的一个分支,这两项工作开展的根本目的都是通过合理利用企业现有的物资、人力等资源,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行政管理本质属于静态管理,企业通过掌握其主动权来下达或发布一些工作任务、命令,使得各部门员工被动性地接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本质是动态管理,其侧重点在于利用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来挖掘员工的潜在能力。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

从管理特性来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非独立性。企业能够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最大化经济效益,这是每个企业的核心。在当前经濟市场中,多数企业通过向客户提供服务或产品的方式来树立外界形象,以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加强对该资源的有效管理能够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为实现企业最大化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等提供保障;其二,独立性。员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对象,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员工的潜能,使其能够为企业发展贡献自身最大的价值,比如通过完善规章管理制度、满足员工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员工薪酬待遇等,以提高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避免出现资源不必要浪费等现象。另外,随着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融入,要求企业需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将传统的管理模式、观念转变为符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需求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和观念,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性

(1)提升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通常会利用绩效考核制度对员工的工作情况、工作状态等进行综合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与内容来评断该员工在企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绩效考核是企业管理和任用人才时拿来参考的重要依据,也是决定员工薪资水平的关键,若将绩效考核制度应用到人事行政管理中,可充分发挥员工集体力量,提高工作效率,以提升企业综合效益。

另外,薪酬管理也是企业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常用手段,将薪酬管理应用到行政管理中时,需坚持感性与理性的有效结合,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理性注重薪酬的科学性,感性侧重于薪酬的可行性、激励性。

(2)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发展道路上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其综合效益、经济利润等均需要通过人来创造,而人才对现代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相关规章制度的充分掌握,是提高企业生产力和效率的关键,这也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核心与重点。因此,企业可通过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等措施来留住人才,促使其为企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进而确保企业具备可靠的人才优势。

(3)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一个现代化企业只有具备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为员工提供舒适、轻松的工作环境。在当今和谐社会,企业多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切实从员工的生活需求、工作需求等方面出发,调动其为企业经济、文化建设等贡献力量的主动性,进而提高企业文化的凝聚力。

(4)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在现代市场竞争环境中,人力资源是最为活跃的一种因素,可增强企业发展的灵活性。企业需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塑造人才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内部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人才队伍,在满足企业现代化、集团化和持续化发展的同时,也为企业新员工的入职或成长提供必要的环境,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1)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一是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利用信息化技术创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根据不同员工在实际岗位所处的工作状态、日常表现、为企业发展所做的贡献等,对其进行模块化管理,以从不同的模块中选出专业水平更高、表现更为出色的员工,充分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二是利用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对当前人才市场所涉及的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以明确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改革的主要方向;三是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展企业日常考核、管理和评聘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并鼓励员工在信息化平台上发表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建议等,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来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氛围。

(2)建设特色企业文化。在引进企业人才时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确保人才的职业规划、工资薪酬等符合企业价值理念,尽量与企业文化氛围相融合,以创造和谐氛围更为浓郁的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绩效管理制度的建立应与企业核心文化保持一致,并利用职位升迁等方式,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需将企业不同岗位表现优异的员工统一起来,将其培养方向放在企业领导层,形成干部选拔体系,在为其他员工树立榜样作用的同时,还能全面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作用;在员工入职培训阶段,还应考虑将本企业的发展历程、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所获荣誉等向员工介绍,使其全面了解本企业文化的形成历程,以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促使其在良好的文化氛围内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

篇7:论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日前,济南彩石山庄案件随着1700多名购房者拿到逾8亿元执行款宣告尘埃落定。这起全国涉及人数较多、标的额较大的“烂尾楼”群体性事件经济南法院坚持法治方式,形成“购房户债权优先赔偿”意见,并经最高人民法院答复认可才最终得以打开“死结”后成功处置。

这件殃及2000多名购房者,引发长达8年多的群体性上访维权案件,症结在于三联集团债务纠纷复杂,严重资不抵债。彩石山庄979亩土地承载着共计35亿多元的债权负担,涉及多家银行的查封债权,以及建筑工程承包人、购房户、失地农民、企业职工等多个利益主体。

纵观国内房地产市场,各地频现房地产开发形成的烂尾楼。面对这些“烫手山芋”,有些地方政府以市场经济和合同纠纷为由,将问题交给法院处理,导致事情久拖不决,甚至演变为更大矛盾。有些地方片面采取“政府买单”方式,由政府花钱善后,留下不少“后遗症”,并产生不良示范效应,导致“越买越不平安”。

一个烂尾楼项目导致建筑工程承包人、购房户、失地农民、企业职工等多个主体都造成损失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有些政府以市场问题为由不干预,有些政府却掏钱善后处理?为何各地标准不一,到底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工程承包人和购房户的问题。这里主要是两个合同关系,第一个是建筑施工承包合同,是开发商和施工企业的合同关系;第二个是开发商和购房人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关系。而这两者其实是有关联性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商品房预售所得款项,必须用于有关的工程建设。《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开发企业预售商品房所得款项应当用于有关的工程建设。从法律到法规都要求对预售款项进行监管,购房人的购房款必须用于工程建设。该条款如果严格执行将能有效保护工程建设方和购房人的合法权益,由此可以看出“烂尾楼”现象的背后其实折射出的是政府监管缺位。

其次,关于失地农民的利益问题。按照《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四十八条之规定,地方政府应该完成对集体土地的征收工作,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首先考虑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来源和合理补偿费用,补偿费不到位,就不应该将该土地出让。有些地方政府打着改革或者发展的幌子,对集体土地的征收,甚至存在先用后补手续的问题,造成失地农民的权益无法保障,由此也可见政府监管之缺位。

再次,政府部分部门处置不当。在事件发生的前期,如果政府部门发现征地补偿款不到位,对企业进行处罚或者责令停止开发,当时企业肯定会优先解决征地补偿问题。对外销售时,如果发现违规销售行为,要求停止违法行为,也不会引发购房人的集体信访。政府部分部门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综上所述,“烂尾楼”的产生,一是因为开发商的违规操作和经济形势以及房地产市场方面的因素,二是由于政府监管不到位,行政作为不够,没有对预售资金和开发商的违法销售行为进行必要监管,导致开发商挪用预售资金,最后形成“烂尾楼”。

至于失地农民的问题,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及时补偿失地农民;另一方面,有些地方的土地还未转变为国有土地,就让开发商先期介入,置相关法律法规于不顾,甚至为了所谓的地方发展,违反法律规定,允许开发商欠缴土地出让金,先行开发,导致开发商跑路之后,地方政府只能“花钱买平安”。

解决“烂尾楼”问题,既不能盲目归结为双方的民事行为,也不能简单的由政府出资善后。相关政府部门要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树立依法监管、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观念。作为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依据的主要法规,《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预售商品房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已收取的预付款1%以下的罚款”。《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简称《办法》)第六条规定,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不能预售。但是,开发商未办理预售获得的款项应是购房人的合理费用,如果罚没将导致项目无法继续建设,同时,两个法规均未对如何具体监督未批先售或者批后如何落实监管做具体规定,只是在《办法》第十一条授权房地产部门制定具体监管办法。很多地方没有出台监管办法,即使部分地区出台了规定也存在落实不力的现象,因此修改《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迫在眉睫。

2010年住建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完善商品住房预售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对资金监管进行明确。十八大之后,中央政府系列改革精神,作为房地产行业主管部门的住建部门,必须积极作为,加强对楼盘的风险管控和对预售资金的监管,对违规销售积极查处,建立开发企业诚信体系并探索与金融系统、工商管理部门、交通部门的诚信体系接轨,加大开发商违法经营的违法成本,引导开发商诚信经营,对风险楼盘提前预警,让购房人透明消费。

篇8:论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 并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权力, 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原则。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提出了依法行政的六项基本要求, 即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检验检疫系统作为主管出入境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和商品检验的行政执法机构, 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业务性都很强的工作, 肩负着为国把关的神圣职责, 要出色的完成这项任务, 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完善体制、提高素质, 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检验检疫一线执法人员只有学法懂法, 对法烂熟于胸, 执起法来才有力, 也才能更好地开展行政执法工作。

1 部分同志在学习上存在的误区

笔者发现, 有部分检验检疫一线执法人员轻视业务范围内的法律学习.认为只要完成了上级机关交代的任务就行, 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没有足够重视, 不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 或是简单寻求其他同事解决。只照搬其他人的方法, 不对工作做认真细致的分析, 这种应付性心态极大妨碍了部分执法人员工作能力的提高。加之工作方法不正确, 也造成了自身工作素养不高。还有一部分同志, 认为自己有多年的工作经验, 对学习不屑一顾, 认为他们所知道的远超过学习的内容, 易满足于现状。有的认为熟悉自己管辖领域的业务就够了, 对其他相关知识政策不愿多做了解。殊不知.这些知识是一个整体, 相互影响。由于对有关政策法律法规不熟悉, 遇到疑难业务时心里就没有底气, 于是, 对来办事的群众要么语焉不详, 几句空话搪塞了事;要么麻木不仁, “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要么不加分析, 一味答应下来, 结果该办的事未能办好, 给群众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也给检验检疫系统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2 加强学法工作必要性

2.1 学法懂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是形势所趋

近年来, 随着普法进程的加快及新闻媒体的有效宣传, 群众的法律意识大大提高了。从一些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 当今, 群众学法的意识增强了, 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也得到有效提高, 群众在行政执法中已逐渐摆脱被动、从属的地位, 对行政执法工作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对这些变化检验检疫机关不能不加以重视, 也必须逐渐适应这一变化, 提高工作技能, 改变工作作风, 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与工作有关的检验检疫法律法规、总局规章等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国家外贸政策要深刻领会, 唯有如此, 在群众咨询相关工作时, 我们才能应答如流, 达到群众的期盼。此外, 我们在检验监管、执法稽查时, 如果对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不熟悉, 不能准确理解, 对法律程序也一知半解, 又何谈依法行政, 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行政行为, 如果严重侵犯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极易成为行政复议被申请人或者行政诉讼的被告。这类案例在我们系统和其他行政机关都时有发生。这些都从不同角度说明学法、懂法的重要性, 也说明依法行政是大势所趋。

检验检疫部门作为专业性、政策性较强的行政执法机关, 我们更应顺应潮流, 做时代、行业的领头人, 这样才能掌握主动, 依法为人民做好服务工作。适应时代形势的发展.特别是义乌国际贸易改革试点获批之后, 新的检验检疫监管政策不断出台, 总局、省局和浙江、义乌地方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 如果我们只满足于原有的知识, 对新政策不研究、不学习, 那么还谈什么紧跟形势发展需要?作为检验检疫执法人员, 连基本的政策、业务都不了解.怎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这些都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2.2 学法、懂法, 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学法、懂法, 严格依法行政是约束检验检疫执法人员避免出现违法行政等违法违规行为, 以免对社会、人民造成严重后果, 同时也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情况下保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学法、懂法与依法行政是内在统一的。一方面, 检验检疫机关以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为依据对进出口商品、进出境人员进行管理, 在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享有各项权利的前提下, 要求其依法履行各项法律义务, 对那些未依法履行义务的行政相对人追究法律责任。另一方面, 检验检疫执法人员也必须依法管理各项事务, 在行使权力时, 必须用事实和法律来判断行政相对人是否违反了法律义务, 而不是仅凭行政人员的主观意识。执法权, 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用, 绝对不能够越权或者违法施政。法律约束被管理的行政相对人, 同时也约束施政的检验检疫执法人员, 执法者依法办事是前提和基础, 这也是内在统一的。

2.3 学法、懂法, 严格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为人民服务的切实保障

我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只有严格依法行政才能体现“人民权力人民用”, “行使权力为人民”的宗旨观念。人民需要检验检疫机关, 以维护有序的进出口秩序, 人民授权检验检疫机关行使权力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我们的管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唯有学法、懂法, 严格依法行政才能保证检验检疫执法人员在管理职责事务时不至于偏离“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 也才能更好地履行检验检疫把关职能, 切实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3 对提高依法行政的几点建议

(1) 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这里的立法工作在基层检验检疫部门就是进一步完善工作依据, 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结合义乌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就要求我们加强市场调研, 创新监管模式, 及时将新思路、新举措, 在法律规定框架内, 通过制定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 通过检验监管工作付诸实践, 提高检验检疫监管效果和通关效率。

(2) 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是关键。加强队伍建设就是使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法治意识, 使法治成为每个检验检疫人的行为准则, 在执法和社会管理过程中, 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3)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法治质检建设和创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这一契机, 不断完善行政决策机制, 不断规范检验检疫监管秩序, 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 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4) 持续强化普法培训工作。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普法培训是重要手段。笔者认为.要结合法治建设的总要求, 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 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一要立足岗位重点学。加强业务知识和行业法律学习, 加强考核, 形成人人有压力的学习责任意识, 促进浓厚学习氛围的形成。二要结合形势有偏重。现在依法行政是大势所趋, 每年上级部门都会明确教育培训重点, 这就要求我们在安排教育培训过程中, 能够在上级部门的总体部署下, 有所侧重。三要加强学习培训效果的考核工作。为确保教育培训工作不流于形式, 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可采取随机考核、考试等方式, 检查学习效果, 并通报考核结果。四要注重实践, 勤于思考。检验检疫干部职工要在干中学、学中干, 通过检验检疫监管实际加强对业务知识和行业法律的理解, 同时, 在深入掌握业务知识和行业法律后不断思考自己的工作, 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心中有法, 时时、事事、处处依法, 将依法行政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综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对法的认识越深、了解越多, 越能提高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意识, 也才能确保行政执法工作有力、有理、有节, 在执法时才能灵活运用法律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维护正常的进出口秩序, 维护法律和检验检疫执法权威, 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摘要:法治质检建设对一线执法人员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学法懂法, 作为依法行政的基础, 在推进法治质检建设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依法行政,学法懂法,普法培训

参考文献

[1]郑向荣, 史景华.浅谈如何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5, (01) .

[2]孟大川.论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的统一与实现[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 23 (5) .

上一篇:网剧《唐人街探案》最新观后感剧评下一篇:从网络打黑谈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