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行政主体

2024-05-03

依法行政主体(共8篇)

篇1:依法行政主体

1、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的区别

(1)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两个概念的关系极为密切,二者具有包容关系,行政机关是行政主体的一种,是行政主体最重要的一种。在行政主体中,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其它社会公权力组织只占较小的比重,国家基本的主要行政职权都是由行政机关行驶。以至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把行政机关作为行政主体的代名词。

(2)行政机关与行政主体有重要的区别,具体表现在:①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一方当事人的总称,行政机关是行政法律关系具体当事人的称谓,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及法律关系对方当事人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等并列。②行政主体主要是学理概念,它是行政法学为研究行政法律关系而对关系参加人进行抽象而创制的概念;行政机关是一个具体法律概念,用以指称享有某种法律地位,具有某种权利(权力)、义务(职责)的法律组织。③行政机关不是行政主体的全部,行政主体除了行政机关外,还包括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其它社会公权力组织。

2、行政委托与行政授权的区别

行政委托不同于行政授权,被授权组织是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职权,并由自己对行使被授权的行为负责,具备行政主体资格;而行政委托中委托机关只能以委托机关的名义行使职权,行为后果归属于委托机关,而不是行政主体,具体而言,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行政授权必须以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明文规定为依据,行政委托在没有法律、法规、规章明文规定的情形下,可以根据行政法的原则、精神进行委托。

(2)行政授权具有单方性,不以被授权者的同意为授权成立的前提,被授权者不得拒绝,具有单向性;行政委托除非是发生在具有上下级隶属关系的行政机关之间,一般都要征得受托方同意,具有对向性。

(3)行政授权是要式行为需要法律、法规、规章的明文规定;行政委托通常是要式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口头作出。

(4)被授权组织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所授予的行政职权,并承担由此产生的责任;而受托方只能以委托方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由委托方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3、行政诉讼举证制度与民事诉讼举证制度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我国行政诉讼举证制度与民事诉讼举证制度相比,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举证责任分担不同。在民事诉讼中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原告负有更多的举证责任;在行政诉讼中则实行“谁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谁举证”的原则,由被告承担基本的举证责任。

(2)证明要求的侧重点不同。民事诉讼的证明要求的侧重点主要放在原、被告双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基础和合法性上;而行政诉讼的证明要求的侧重点主要放在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基础和合法性上。

(3)证明对象不同。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主要是原、被告双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包括法律事实和相关的证据事实;而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是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因此,被诉的行政主体应证明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根据和法律根据。

篇2:依法行政主体

行政哲学视野中行政主体概念的界定

从行政哲学的角度对行政主体的`概念进行界定是运用行政学理论对行政主体作一般性分析,主要是根据行政本质及其表现的各种现象,明确规范行政主体概念的基本含义,弄清行政主体同其他主体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从而深入认识和把握行政主体的本质.

作 者:张静 周义程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21 刊 名:行政论坛  PKU英文刊名:ADMINISTRATIVE TRIBUNE 年,卷(期): “”(5) 分类号:B01 关键词:行政主体   行政客体   行政活动  

篇3:依法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概念的引入为我国行政法学者研究行政主体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也为学者更好的研究行政法奠定了基础。但是, 随着学者对行政主体的认识逐渐加深, 同时结合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出现的诉讼主体, 我国对行政主体研究的缺陷也日益凸显, 即传统上认识的行政主体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的诉讼主体的确立存在矛盾之处, 我国引入行政主体概念时, 为了解决实务中对行政主体的认定采用了这种法人认定的方式, 但是在行政诉讼中为了更好地实现行政诉讼主体和行政主体的统一, 不但未引入国外的分权思想, 反而把行政主体的范围与行政诉讼主体的被告范围进行互相影响, 结合行政诉讼的被告确定行政主体范围, 即行政主体和行政诉讼被告是统一的, 强行的把两者作出统一, 反而违背了行政主体原有的意义。为了对我国行政主体的概念重新定位, 笔者从法国行政法的行政主体理论出发, 通过对比研究, 以期为我国行政主体的完善提出建议。

1 法国行政主体的现状

行政主体概念由法国行政法最早提出, 法国学者一般将行政主体称为法人或公法法人, 王名扬教授曾在《法国行政法》中指出法国的“行政主体只能是公法人”。对于行政主体公法人的身份认定, 使得行政主体与私法人、自然人以及无法人资格的公共行政机构等都有所区别。行政机关只有在实施行政职能时才能成为法国行政法上的主体, 从而成为法国行政法的调整对象。从特征看, 行政主体是实施行政权能的组织, 行政主体需要具有实施行政权的能力, 并且承担由于实施行政权力而产生法律后果的主体。该概念包含两层含义: (1) “权”法国行政主体是一个实施行政职务的主体; (2) “责”法国行政主体是一个负担行政法律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主体。

1.1 法国行政主体的种类

法国行政主体包含三类:国家、地方团体和公务法人, 笔者对以下三种主体类型作出阐述。

1.1.1 国家

根据法国宪法三权分立的原则, 行政权属于国家, 国家是当然的行政主体, 并且国家是法国行政法中主要的一类主体。正如法国学者所说, “像法国这样一个长期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大量的行政管理任务一向被视为国家利益, 因而由国家承担”, 可见, 国家在行政主体1.1.2地方团体

根据法国现行宪法 (即1958年宪法) 的规定, 法兰西共和国的地方团体包括市镇、省和海外领地, 这些地方团体依法由选举产生的议会自主进行管理, 即国家将部分行政自治权分给了地方, 因此除了国家这个行政主体外, 又产生了地方团体这一行政主体, 这一行政主体是以地域为基础进行组织管理。

根据法国宪法的规定, 地方团体的权力由宪法规定并受到法律保障, 具有独立的权力机关与执行机关, 具有法人资格和财政自主权, 有权在行政法院和审计法院的监督之下进行独立的公共服务和财产管理。从这一角度可以看出, 法国的地方团体拥有自己的议会与政府, 不仅具有行政法上的地位, 同时也是地方自治单位, 所以还具有宪法上的政治地位, 地方团体能够独立地承受权利、义务和责任, 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因此, 法国的地方团体主要是分权的产物, 也是中央和地方分权的重要单位。

1.1.3 公务法人

法国的行政主体除了国家和地方团体外, 法国还有一类行政主体即公务法人, 公务法人是指法律规定某种公务脱离一般行政组织, 具有独立的管理机构和法律人格, 能够享权利、负义务的行政主体。即公务法人是“经营管理特定公用事业为宗旨的”公法法人, 公务法人可以行使公权力特权, 拥有可独立支配的资产。

公务法人与地方团体不同, 区别在于:地方团体是一种以地域为基础而产生的自治性单位, 而公务法人是一种以管理公共事业为宗旨的单位, 所以其地域性并不突出。公务法人与国家行政机关是不同的, 最主要的区别表现在:公务法人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 而行政机关不具备独立法律人格。因此, 公务法人是另一类独立的行政主体。

1.2 启示

结合法国的行政主体类型, 可以看出:地方之所以自治是以地方分权为前提的, 地方分权就是对地方自治的肯定。通过地方的自治, 可以看出, 法国的行政主体并不包括法国的地方行政机关, 地方行政机关并不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 只是代表地方团体行使行政权, 所以行政机关不是行政主体。而行政主体的认定基于分权, 行政主体必须是法人才具有该资格。

地方团体和国家行政权之间主要有三种关系:第一种关系体现分权, 中央和地方各自分工, 在各自权限和事务范围内, 享有充分自治权;第二种关系体现制衡, 地方有足够的政治实力, 可以反制中央的随意干预, 更有宪法的保障, 中央不能擅自单方面减少地方政府的自主权限;第三种关系体现合作, 中央政府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合, 所以在某些事项上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联合作业。

2 我国行政主体的现状及完善

我国对行政主体的认定, 不同学者的定义也不同, 笔者采用姜明安主编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对行政主体的定义:行政主体指能以自己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或社会公权力, 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 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在行政诉讼中通常能作为被告应诉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及社会公权力组织。从这个概念出发, 行政主体特征: (1) 权, 能依法享有并行政职权; (2) 名, 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行政职权; (3) 责, 由其本身对外就行使职权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根据这一概念和特征, 著者把我国的行政主体分为:国家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及社会公权力组织这三类。结合我国的行政组织法的规定, 国家行政机关的体系包括中央行政机关体系和地方行政机关体系两大类, 中央行政机关体系包括国务院及国务院所属的的部委, 地方行政机关体系包括地方各级政府及政府工作部门。但是根据我国现有法律规定以及权力分配来看, 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为行政主体, 已经与法国的法人概念做了区分, 同时我国社会公权力组织要成为行政主体仅停留在理论探讨范畴, 我国已有的法律并未确立其真正的法律地位。

那么根据法国的分权理论, 结合法国行政法上对行政主体的认定来分析, 国家顺理成章地应该作为行政主体, 而地方公共团体与我国的地方政府基本一致, 但是在对行政主体认定时, 并未对政府工作部门的地位确立下来, 法国的地方政府公共部门只是地方政府的执行部门, 最终权力依然来源于政府的授权, 同时, 法国的行政主体多了一个公务法人的概念。我国对行政主体认定时, 并未把国家作为一个行政主体, 并且在最终确定行政主体时, 为了保持行政诉讼法与行政主体的统一, 在认定行政主体时借鉴行政诉讼法的规定, 把代表政府工作的政府工作部门也认定为行政主体, 而这一认定, 使得我们在引入法国行政主体的概念之后, 并未从实质上确立下来行政主体的理论。

通过对两国行政主体理论的分析, 笔者认为我国在行政主体制度的引入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我国对行政主体理论的移植, 实质上只是移植了“行政主体”的概念和形式, 把民事主体和法人的相关理论模式引入到了行政法中, 并且对法国的行政主体的理论进行了内容的改造, 从而我国形成具有民法特色的“机关主体模式”。

结合法国行政法对行政主体的认定, 我国对于行政法的认定在公务法人这一部分有待于再完善, 法国行政主体中的公务法人的“经营管理特定公用事业为宗旨”, 与我国的社会公权力组织实质上有相似之处, 但是, 我国并无公务法人的认定, 因此, 在姜明安主编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 对社会公权力组织的地位已经提到:社会公权力组织属于行政主体。可是, 我国大多数学者对行政主体的认定, 以及我国现有法条对行政主体的规定中, 还未关于社会公权力组织的地位问题。因此, 结合法国行政法的行政主体理论, 我国对社会公权力组织的行政主体认定有待于再完善。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5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2]贾建平.我国行政主体的理论进程与实证分析[J].云梦学刊, 2013 (9) .

[3][法]让·里韦罗, 让·瓦利纳.法国行政法[M].鲁仁,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

[4]王明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北大学出版社, 2007.

篇4:依法行政主体

关键词:问责制;行政问责制;行政问责主体;同体问责;异体问责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61-02

一、问责制与行政问责制

(一)问责制含义的阐释

我国学者邹健在《问责制概念及特征的探讨》中对问责制的定义“所谓问责制,就是关于特定组织或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追究没有履行好分内之事的公共权力使用者,使其承担政治责任、道德责任或法律责任,接受谴责、处罚等消极后果的所有办法、条例等制度的总称”[1]。

王宏伟在《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中概括问责制含义为“指对政府及其官员的一切行为和后果都必须而且能够追究责任的制度,其实质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责任约束、限制、规范政府权力和官员行为,最终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2]。

以上两位学者在阐释问责制概念的同时,对问责制中的问责主体范围的界定延展得较为广泛。问责主体具有较宽泛的外延,具有法定权利的个人、组织,甚至是一定社会范围内的群体都可作为问责主体,具有对于公共权力使用者不当履行职责的行为予以追责,使其承担各种责任的权利。

(二)行政问责制的概念

周亚越在《行政问责制研究》中提出“行政问责制是问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实施的,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结果的一种制度规范”[3]。

周仲秋在《论行政问责制》中指出“行政问责制是政府实现其行政责任的一种自律或自我控制。所谓行政自律机制,是政府凭借自身的行政权力所建立的一种内部控制机制”[4]。

宋涛在《行政问责概念及内涵辨析》中认为“行政问责是指行政人员有义务就其工作职责有关的工作绩效及社会效果接受责任授权人的质询并承担相应的处理结果。其内涵从功能和作用上看,行政行为表现为行政管理中的一种监督控制机制:其作用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行政自身对于行政效率和效果的价值期望”[5]。

以上三位学者解析行政问责制概念的同时,界定行政问责制的问责主体侧重于行政系统内部、责任授权人,问责主体范围相对较小,有一定的限制。行政系统内部问责主体具有监督、质询、问责的基本功能,行政系统外部问责主体主要具有监督、质询的功能。

综上,问责制与行政问责制概念、内涵及问责主体范围不尽相同,二者是从属关系,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行政问责制从属于问责制,行政问责主体与问责主体也是从属关系,行政问责主体从属于问责主体。

二、同体问责与异体问责

行政问责的问责主体包括同体问责与异体问责,刘厚金在《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多维困境及其路径选择》一文中指出“行政问责的主体,既有同体问责,即行政系统自身层级的问责,也有异体问责,即行政系统以外的主体,包括人大、各民主党派、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新闻媒体和公众等”[6]。周亚越在《行政问责制的内涵及其意义》中认为:“行政问责的主体,不仅有同体的问责主体即行政机关的上级领导,而且有异体的问责主体包括人大、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司法机关、新闻媒体、公众等。”[7]同体问责的问责主体即行政问责主体,而行政问责制中的异体问责的问责主体属于问责制中的主体范畴,但区别于行政问责主体,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问责主体范围不同

同体问责的问责主体即行政问责主体界定于行政系统内部,是由行政机关内部对其行政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质询并对其违法失职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的一种制度安排,问责主体包括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机关和行政首长等行政主体范畴。行政系统之外的主体对问责客体进行问责则被视为异体问责,异体问责的问责主体范围则较为广泛,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问责、中国共产党问责、各民主党派问责、司法机关问责、人民团体问责、新闻媒体问责、公众问责等。同体问责与异体问责的问责主体不能单纯地混为一体,行政问责主体必须是由法律授权的特定的国家机关,其他组织和个人均无权直接认定行政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的各种责任,二者有着清晰的界限,不可逾越。行政问责主体依法行使行政问责的权力,接受异体问责主体的监督,保障行政问责的良好运行。只有准确界定行政问责主体才能在问责程序中更好地发挥问责主体的能动作用,推动行政问责制的高效、有序的健康发展。

(二)问责主体功能不同

行政问责主体具有启动并实施行政问责的功能。2009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依照《暂行条例》严肃问责,充分发挥问责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8]。《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及一些地方的行政法规都相应地规定了地方行政首长问责。由此可见,行政问责主体依据法律、法规启动并实施行政问责,执行立案、调查、决定、执行、申诉、复议等一系列程序。

异体问责主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具有质询、监督、建议等问责功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第63条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罢免职能。第101条规定了地方各级人大的罢免职能。异体问责的问责主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于行政问责主体在行政问责的启动和实施的过程中可提出批评、建议、质询、复议等权利,并具有相应的批评、建议、质询、复议等问责功能。

行政问责主体与异体问责主体的职能划分具有明显区别,不能互相干扰,甚至是越权行事,影响行政问责的有效运行。双方各种行为都应当限定在法律的框架之内,二者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共同促进行政问责制的法制化、绩效化进程。

(三)问责主体参与方式不同

同体问责的问责主体参与行政问责过程属于直接参与方式。目前,我国部分地方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行政问责规定,如《深圳市人民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海南省行政首长问责暂行规定》、《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等。行政问责主体即行政监察机构或者指定的行政问责机构负责对机关领导干部以及其他工作人员行政问责的具体工作。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负责受理、调查行政机关行政问责案件,提出拟处理意见并接受同级监察机关的指导和监督。行政问责主体参与行政问责是问责实践中的主要方式,它对督促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勤政、廉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异体问责的问责主体参与行政问责过程属于间接参与方式。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问责主体可提出附有相关证据材料投诉、检举、控告行政机关违法履行或不当履行其职责的工作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问责主体可通过议案、提案等形式提出问责建议;同级人大问责主体在开展执法监督检查中可提出问责建议;司法机关、新闻媒体等问责主体可提出问责建议。

(四)行政问责主体多元化概念的纠正

上文已给出行政问责主体与问责主体的从属关系概述,行政问责主体不存在多元化的概念,行政问责主体界定于行政机关内部,又称同体问责。行政问责的启动和实施过程中行政问责主体占主导地位,从行政问责主体宏观角度出发,只存在一元发展,无多元发展。但问责主体的多元化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指人大、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新闻媒体、公众等异体问责主体参与问责。异体问责主体与行政问责主体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并列关系,同属于问责主体集合中的一个元素。因此,同体问责内部的制度建设、法治建设、问责制度建设与异体问责的问责主体多元化的参与体系、监督体系、问责体系并重,是我国实行行政体制改革,行政问责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结语

同体问责是我国行政问责制的主要形式,异体问责是我国行政问责制的重要形式。目前在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的运行过程中,行政问责制内部同体问责的建设、发展与外部异体问责的多元化都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在一定时期内要遵循并行发展的趋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问责主体,肩负着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特别是国家行政机关的重任,应在行政问责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样,国家司法机关作为行政问责的问责主体之一,也应该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行为追究其相应的刑事责任、民事责任,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认真履行职责。公民、组织和媒体等问责主体更要积极地参与到行政问责制的建设中来,行使应有的问责权利、履行相应的问责义务,为我国行问责的优化建设、良好运行、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邹建.问责制概念及特征的探讨[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6,(3).

[2]王宏伟.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J].经济师,2006,(3).

[3]周亚越.行政问责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36.

[4]周仲秋.论行政问责制[J].社会科学,2004,(3).

[5]宋涛.行政问责制概念及内涵辨析[J].深圳大学学报,2005,(3):42-46.

[6]刘厚金.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多维困境及其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05,(11).

[7]周亚越.行政问责制的内涵及其意义[J].理论与改革,2004,(4).

篇5:第二章行政主体试题

行政组织与行政主体

一、单项选择题:

1、某县政府所属林业局在某林区设立木材检查站,对过往木材进行检查,并委托其行使处罚权,木材检查站应当以谁的名义行使处罚权?()

A.县林业局

B.林业木材检查站

C.县人民政府

D.县政府法制办

2、派出机关是由地方行政机关设立的派出组织。我国可以设立派出机关的地方人民政府主要有:()

A.省级政府

B.县级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国务院部门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国家行政机关的是()。

A.市消费者协会

B.民政部

C.北京市税务局

D.县级人民政府

4、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属于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A.区公所

B.街道办事处

C.行政公署

D.派出所

5、受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法律后果由以下哪个机关承担?()

A.受委托组织

B.委托行政机关

C.委托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

D.行政复议机关

6、下列哪些不是监察机关应当履行的职责?()

A.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中的问题

B.受理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控告、检举

C.调查处理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及人员违法犯罪的案件

D.受理对行政行为的复议审核

7、以下各项中,不属于公务员的是()。

A.国务院总理

B.北京市东城区公安局局长

C.桂林市工商局局长

D.广州市消费者协会会长

8.下列关于国务院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最高国家权力机构

B.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考试大论坛

C.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监督

D.可以制定行政法规

9.关于派出机构下列选项说法错误的是()。

A.派出机构由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设置

B.派出机构管理综合的行政事务

C.派出机构只能成为授权行政主体

D.税务所是派出机构

10.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依法行使受托的行政职权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应当以自己名义行使

B.应当以委托机关名义行使

C.可以口头委托也可书面委托

D.既可以自己名义行使,也可以以委托机关名义行使

11.关于行政主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行政机关都是行政主体

B.行政职权只有行政机关才能行使

C.并非所有的行政机关都能成为行政主体

D.行政机关在从事任何活动时都是行政主体

12.行政主体只能是()。

A.国家行政机关、接受授权的组织和受委托的组织

B.行政机构

C.国家行政机关

D.国家行政机关和接受授权的组织

13.决定某个社会组织能否成为行政主体的先决条件是()。

A.是否享有行政权力

B.是否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

C.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

D.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社会组织

14.职务上的优益条件属于()。

A.行政优先权

B.行政受益权

C.行政保障权

D.行政执法权

15.行政决定权不包括()。

A.行政确认权

B.行政物质帮助权

C.行政合同权

D.行政决策权

16.关于政府职能部门的说法错误的是()。

A.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设立若干职能部门

B.省级人民政府设厅、局等

C.政府工作部门受本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并受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或业务指导

D.县级地方人民政府不能设立职能部门

17.我国对公务员的管理实行的是()制度。

A.党政干部单一的管理模式

B.对公务员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

C.分类管理

D.根据职位分级管理

18.以下情况不能录用为公务员的是()。A.曾受到行政处分的 B.曾被行政拘留的 C.曾被开除公职的 D.大专学历

19.公务员法对领导成员职务的任免实行的是()。A.委任制 B.选任制 C.聘任制 D.任期制

20.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受处分的期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记过,十二个月 B.记大过,十六个月 C.降级,十八个月 D.撤职,十八个月

21.去年中组部、人事部选派中央机关的干部到东北地区各级政府中交流任职,这种干部交流方式属于()。A.调任 B.转任 C.录用

D.挂职锻炼

22.公务员法中规定的领导成员的辞职制度中,有一种辞职方式实际上是领导成员对本人失职失误的一种主动追究,请问是那种辞职方式()。A.因公辞职 B.自愿辞职 C.引咎辞职 D.责令辞职

23.公务员原系领导成员的在辞去公职后()内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A.一年 B.两年 C.三年 D.四年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自()起施行。A.2005年4月27日 B.2005年7月1日 C.2006年1月1日 D.2006年7月1日

25.下列哪些人员属于公务员法所称人员?()A.在国家机关中工作的人员 B.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C.履行公职的人员 D.行政工作人员

26.下列人员符合公务员条件的是哪个?()A.张三,28周岁,研究生学历,患精神分裂症 B.李四,17周岁,身体健康,具有良好品行 C.王五为美籍华人,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赵六,22周岁,身体健康,大专毕业 27.根据公务员法,()有权对具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

A.国务院

B.全国人大 C.省级政府 D.地方政府

28.非领导职务层次在()以下设置。A.省部级 B.厅局级 C.县处级

D.乡科级

29.公务员的职务应当对应相应的级别。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由()规定。A.全国人大 B.国务院

C.省级政府 D.地方人大

30.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前款规定录用公务员时,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对少数民族报考者予以()。A.统一对待 B.降分录取 C.适当照顾 D.优先录取

31.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为()。A.3个月 B.6个月

C.12个月

D.24个月

32.招录机关根据()对报考申请进行审查。A.希望的招录标准 B.编制限额 C.人数

D.报考资格条件

33.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是()。A.平时考核的结果 B.年终考核的结果 C.定期考核的结果 D.不定期考核的结果

34.对机关的交流决定,公务员()。A.应当服从 B.可提出异议 C.可申请复议 D.可拒绝执行

35.某民族自治县政府拟录用20名公务员,该县政府责成本县人事局负责主考工作。该县人事局组织了此次考试并录用了20名公务员,对其中5名少数民族考生予以照顾。后来上级领导机关认定此次考试无效。根据公务员考录的规定,你认为此次考试无效的原因应该是()。

A.县人事局不应该对5名少数民族考生予以照顾 B.县政府录用公务员应由地市以上人事部门主考

C.地方各级机关公务员的录用,由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组织 D.民族自治县政府录用公务员应以少数民族为主

36.公务员张某受降级处分后,一直表现较好,两年后,张某所受处分被解除,根据有关法规,对张某正确的做法是()。A.恢复原级别

B.不恢复原级别,但今后晋升职务、级别和工资档次,受原处分的影响 C.恢复原级别,今后晋升职务、级别和工资档次,受原处分的影响

D.不恢复原级别,今后晋升职务、级别和工资档次,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

37.聘任制公务员与所在机关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争议的,可以自争议发生之日起____日内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接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____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A.60 15 B.30 30 C.15 60 D.15 30 38.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后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的,由____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____管理部门没收该人员从业期间的违法所得,责令接收单位将该人员予以清退,并根据情节轻重,对接收单位处以被处罚人员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A.其原所在机关的上级公务员 省级以上工商行政 B.其原所在机关的同级公务员 县级以上工商行政 C.其原所在机关的上级公务员 省级以上税收 D.其原所在机关的同级公务员 县级以上税收 39.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退休金以及录用、培训、奖励、辞退等所需经费,应当(),予以保障。

A.机关经费自行解决 B.列入财政预算 C.尽量节省

D.机关营利保障

40.公务员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称职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A.升职奖励 B.医疗补助 C.住房补贴 D.年终奖金

41.公务员在不同职位之间转任应当具备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在规定的()内进行。A.职位 B.人数范围

C.编制限额和职数 D.编制

42.受撤职处分的,按照规定()。A.降低级别 B.停职 C.留党查看 D.不予录用

43.公务员违纪的,应当由()决定对公务员违纪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认定的事实及拟给予处分的依据告知公务员本人。A.上级机关 B.监察机关 C.处分决定机关 D.纪检机关

44.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A.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 B.向上级提出复议

C.要求上级立即改正 D.不能提出改正意见

45.公务员旷工或者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____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____天的,予以辞退。()A.20 30.

B.15 45 C.15 30 D.20 45 46.公务员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应该()。

A.予以辞退 B.降级使用 C.降两级工资 D.撤职

二、多项选择题:

1、选项所列的哪些组织不享有行政主体资格?

A.接受乡政府委托从事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村委会

B.税务局稽查大队

C.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评审委员会

D.市政府行政复议办公室

2、关于行政机关和机构的设立,下列哪些说法是不正确的?()

A.经国务院批准,省人民政府可以设立行政公署

B.经市公安局批准,县公安局可以设立派出所

C.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可以设立直属机构

D.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县人民政府可以设立区公所

3、根据行政法学对行政机关的分类理论,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表述?()

A.乡政府是一般权限行政机关

B.地区行署是省政府的派出机关

C.审计局是专业性行政机关

D.国家税务总局是国务院的工作部门

4、下列选项中有权设立派出机关的是哪几项?

A.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必要时,经国务院批准,可以设立若干派出机关

B.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在必要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区公所作为派出机关

C.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派出机关

D.县级公安机关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派出所

5、下面所列的行政组织中属于地方人民政府派出机关的是哪些?()

A.派出所

B.区公所

C.街道办事处

D.税务所

6、受行政机关委托的社会组织行使行政权的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A.应视为该行政机关的行为

B.应视为该社会组织的行为

C.应视为该社会组织和行政机关的共同行为

D.应视为既是该社会组织的行为,又是该行政机关的行为

7、受委托组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内()

A.是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

B.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人员

C.受委托组织必须是县级以上

D.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

8、下列有关被委托组织的论述,正确的有哪些?()

A.被委托组织不是国家机关

B.被委托组织仅能根据委托行使一定的行政职权,而不能行使一般的行政职权

C.被委托组织行使一定的行政职权是基于行政机关的委托,而非基于法律、法规的授权

D.《行政处罚法》中规定的受委托组织必须是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

9、下列有关法律、法规授权组织法律地位的论述,正确的是哪些?()

A.被授权组织在行使法律、法规所授职权时,享有行政主体地位

B.被授权组织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法律、法规所授职权

C.被授权组织自身就行使职权的行为对外承担法律责任

D.被授权组织在执行其本身的职能(非行政职能)时,不具有行政主体的地位

10、下列关于我国行政法制监督的论述,正确的是哪些?()

A.行政法制监督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和专门行政监督机关

B.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是行政主体及国家公务员

C行政法制监督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公务员遵纪守法的行为

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D.在行政法制监督法律关系中,国家公务员可与行政主体并列

11、有关公务员的说法正确的有()。

A.公务员的公务活动应以行政机关的名义进行

B.公务员只要是以其机关的名义进行活动,都视其为公务行为,应由其所在机关承担责任

C.公务员只要是不以执行公务为目的,无论以何种名义而为的行为都是个人行为

D.行政机关对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上的行为承担责任

12、我国公务员权利义务的特点()。

A.公务员的义务同时又都是权利

B.公务员享有公民所不能享有的某些权利

C.公务员的权利因公职而受到一定限制

D.公务员的义务与其职业道德规范有密切联系

13、根据监察法的规定,下列行政决定哪些属于最终决定?()

A.上一级监察机关的复核决定

B.上一级监察机关的复查决定

C.国务院监察机关的复查决定

D.国务院监察机关的复审决定

14、下列有关国家公务员法律地位的论述,哪些是正确的?()

A.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国家公务员不具有一方当事人的资格

B.在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中,国家公务员不具有诉讼当事人的地位

C.国家公务员可以以行政相对人的身份作为外部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

D.在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与行政法制监督关系中,国家公务员可以成为一方当事人

15、行政监察法规定的复核所指向的对象包括以下哪些选项的内容?()

A.行政机关的行政处分决定

B.监察机关对公务员不服主管行政机关行政处分申诉所作的复查决定

C.监察机关对公务员不服其所作监察决定而申请复审所作的复审决定

D.监察机关的监察决定

16、某行政机关一国家公务员胡某谎称家中有病人,请假2个星期,其实他是外出办自己的私事。胡某的这种行为被单位发现后,该行政机关做出给予胡某记大过并扣发其2个月工资的处分决定。胡某不服,下列关于他可以取得的救济途径不正确的说法是:()

A.胡某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B.因为这是行政机关的内部行政行为,胡某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只能向监察部门提出申诉

C.胡某如果对监察部门的决定仍不服,这时取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D.对监察部门的决定不服既可以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17、某工商局干部王某在周末开公车,带领家人到外地旅游,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单位因此给予其警告一次行政处分。该人不服,请问他依法取得的救济途径是:()

A.可以先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如果对复核决定仍不服,还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机关申诉

B.可以不经复核直接向有管辖权的机关提出申诉

C.可以直接向有管辖权的行政监察部门提出申诉

D.在未经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前不得向有管辖权的行政监察部门提出申诉 源: 18.下列各项中,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是()。

A.文化部管理管理的国家文物总局

B.国家税务总局

C.国务院法制办

D.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E.教育部

19.下列各主体中,()可以成为行政主体。

A.行政机关

B.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或公务员

C.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D.权力机关

E.公安机关

20.行政职权除具有权力的一般属性外,还具有()的法律特征。

A.支配性

B.自治性

C.优益性

D.公益性

E.平衡性

21.下面关于行政立法权说法正确的是()。

A.并不是所有行政主体都享有行政立法权

B.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拥有行政立法权

C.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拥有行政立法权

D.法定行政机关以外的其他行政主体也可能享有行政立法权

E.国务院部委有行政立法权

22.行政职权的内容包括()。

A.行政立法权

B.行政决定权

C.行政执行权

D.行政强制权

E.平等交易权

23.属于行政主体的中央行政机关是()。

A.财政部

B.国务院法制办

C.海关总署

D.工商总局

E.新闻办

24.公务员的管理坚持()原则,依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A.公开 B.平等 C.竞争 D.择优

25.公务员应该维护国家的()。A.安全 B.政权 C.荣誉 D.利益

26.领导成员因什么原因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

A.工作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 B.工作严重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 C.生活作风不检点,受到社会舆论强烈批评的 D.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

27.公务员之间有以下哪些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A.夫妻关系 B.直系血亲关系

C.三代以下旁系血亲关系 D.近姻亲关系

28.受理公务员申诉的机关是谁?()A.各级党委组织部 B.各级检察机关

C.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

D.做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 29.公务员的考核分为()。A.平时考核 B.定期考核

C.专项考核

D.业务考核

30.下列哪种情形的公务员不得辞退()。A.女性公务员在孕期、产假、哺乳期内的

B.因公致残,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 C.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D.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退的情形 31.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其中受(A.警告 B.记大过 C.降级

D.撤职

32.公务员法规定可以越级晋升的条件是()。A.表现特别优秀的公务员 B.资历很高 C.工作经验丰富 D.工作特殊需要

篇6:行政强制主体有关问题的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自2012年已经正式实施,各类行政执法部门都在按照《行政强制法》梳理本部门的行政强制职权,各级政府法制机构也在审核确认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强制主体资格,在梳理、审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笔者根据有关法律依据,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问题。《行政强制法》第十二条 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

(一)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

《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二)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

(三)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依据此条规定,凡是具有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是否均具备行政强制主体资格?省直各执法部门有的报了此项,有的没填报。几个市法制办请示,他们的意见不统一。

二、地方性事务的问题。

《行政强制法》第十条 行政强制措施由法律设定。尚未制定法律,且属于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事项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本法第九条第一项、第四项和应当由法律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以外的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且属于地方性事务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本法第九条第二项、第三项的行政强制措施。

《河北省消防条例》第六十条 单位或个人违反本条例规定,在输油、输气管线安全距离内建设有碍消防安全建筑物的,责令限期改正,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强制执行,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河北省建筑条例》第五十二条

(五)对不符合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施工设备,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安全防护用具等,予以查封、扣押,并在十五日内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以上是否属于地方性事务?

三、专业法律、法规涉及的行政强制措施种类或者执行方式的提法与《行政强制法》不一致的问题

例如:省国家安全厅申报:查验(国家安全部梳理有此项,但强制法中无“查验”一项)

《国家安全法》第七条 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时,经出示相应证件,有权查验中国

公民或者境外人员的身份证明;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询问有关情况。

林业厅申报:收缴采伐许可证、暂扣无证运输的木材、代为补种树木、代为恢复擅自或者毁坏林业服务标志、代为除治森林病虫害等。

无线电管理局申报:暂扣 邮政管理局:信报箱设置代履行 药监局:暂停销售

统计局:登记保存证明和资料

安监局:责令排除隐患、责令撤出作业人员,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疏散、撤离人员;控制危害源;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等措施;组织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

四、行政机关内设机构的行政强制主体资格问题 省地税局稽查局、省地税局直属征收局 公安厅消防总队、交警总队等分别报送

篇7:论村民委员会的行政主体地位

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摘要】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村委会依法管理村集体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承担着对本村内部事务自治管理的职能。传统的行政法理论把村委会排除在行政主体之外,认为其行政行为不应列入司法审查范围,这种理论不利于村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村委会的自治权不同于基于法律、法规授权以及基于基层政府委托而行使的行政权力,其中,村委会在行使法律、法规授予的权力时,其实施的行政行为可纳入司法审查范围,此时,村委会的行政主体地位成立。

【关键词】司法审查;行政主体;村民委员会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稳步推进,村民群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民告官”的事例不断出现。根据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最基层的政府是乡(民族乡、镇)政府,所以严格意义上的“官”最低也就到乡(民族乡、镇)一级。但是,现实中村民群众接触最频繁、联系最紧密的却是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委会)的干部。村委会不是一级政府,不是行政机构,严格说起来,村委会的干部并不属于“官”,但就我国的行政管理实际而言,村委会行使着部分政府行政职权,甚至行使着部分本应由乡(民族乡、镇)政府行使的行政职权,一直以来,村民群众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村委会当成“衙门”,将村委会干部当成了“官”。然而长久以来,我国传统的行政法理论将村委会一概排除在行政主体之外,认为村委会只是村民自治组织,所作出的行为不属于行政行为,因此村委会的行为不能适用于行政诉讼法,不能纳入司法审查范围。如果按照这一理论,村民群众无法通过行政诉讼渠道对村委会某些涉嫌违法的行为进行“抗辩”,往往会导致村民群众的众多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由此可见,村委会是否具有行政主体地位意义重大,需要认真慎重予以研究确定,本文现就此问题作一简要论述。

一、行政主体的概念及主流学术界对村委会行政主体地位的观点

一般来说,行政主体并非是法律实践中所使用的术语,而是我国行政法理论界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系指“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国家行政权(表现为行政管理活动),并对行为效果承担责任的组织”{1}。一般认为,只有行政主体所从事的与其行政职能有关的行为,才适用行政诉讼法,成为司法审查的对象。

目前我国行政法学界普遍认同行政主体应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活动;二是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根据《行政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8号)相关规定,行政主体作被告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六种:1.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作被告;2.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作被告;3.由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为,该组织是被告;4.委托某一组织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5.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派出机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该行政机关是被告;6.行政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比照上述法规性文件的规定,似乎村委会难以一一对号入座:村委会既不是一级国家行政机关,也不是行政复议机关,更不是行政机关内设机构或者派驻机构。似乎只有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即村委会在取得法律、法规授权而代行基层政府部分行政职权的情况下,村委会才有可能作为行政主体,具备司法审查被告资格,适用行政诉讼法。然而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村委会几乎从未被列为行政诉讼的被告,这也意味着司法实践界仍坚持认为村委会不应具有行政主体地位。

而在我国行政法理论界,传统的行政法学理论对于村委会是否具备行政主体地位问题也一般持否定观点,即,认为村委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适用行政诉讼法,不具备司法审查被告的资格,其主要原因是村委会不是行政主体。这种理论认为:首先,村委会不是我国法律法规规定的一级政府,也不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行政机关;其次,村委会不是法律、法规授权可以行使行政职能的组织;再次,村委会行使行政机关委托的管理职权时,可以成为行政主体、具备司法审查被告资格的是委托的行政机关,而不是作为受委托机关的村委会;此外,村委会的管理行为未被赋予强制性,村委会对村务的处理贯彻民主原则,在民主原则下实施的行为不应适用行政诉讼法的司法审查制度。

这种观点看似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果按照以上所说,村委会不是行政主体,村委会与村民之间的关系就不存在行政管理关系,而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只能适用民法调整。民事法律关系最本质的特征是双方地位平等并且对有关事项协商一致,而从我国各地的村务管理工作实践来看,村民群众与村委员会的关系几乎从来就不是平等协商关系,村民群众在村委会这个“组织”面前几乎从来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与政府等同起来,于是一旦觉得村委会的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就会认为是“政府”侵犯了自己的权益,因此往往倾向于通过向上级政府上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极少通过民事诉讼途径来寻求救助。

于是问题出现了:法学专家们认为村委会不是行政主体,而村民群众却偏偏认为村委会就是“政府”的化身,双方似乎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有充足的理由。这种实践与法学理论存在着较大的脱节,不免使人疑惑:村委会究竟是否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是否可以成为行政诉讼的主体?

要搞清楚村委会是否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村委会行使的职权类型及权力来源开始分析。

二、村委会行使职权类型及权力来源

村委会的权力来源基础首先来源于《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明确规定,《婚姻法》、《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等,也包含着村委会职权部分的部分内容。在明确村委会职权之前,有必要搞清楚村委会与基层政府以及村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一)村委会与基层政府之间的关系

篇8:论行政主体

( 一) 我国行政主体的理论研究

1. 行政主体的定义。对行政主体的定义, 学者们在表述上, 基本一致。基本上将行政主体界定为依法承担行政权的单个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2. 行政主体的权责。关于行政主体的权力, 学界们一般将其分为具体的权力和抽象的权力, 前者如针对具体的人、事作出具体的处理, 后者如制定一些行政规则和一般行政规范性文件等。学者们认为行政主体的权力和责任具有统一性, 只有合理合法的行使行政权时, 才不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否则将针对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定的不利后果。

3. 行政主体的法律资格。要想成为行政主体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要件, 其中包括资格要件和程序要件。

( 二) 外国行政主体的理论研究

我国的行政主体理论是从法国、日本等国移植过来的, 但仅引进了行政主体的概念, 对其具体内容却做了实质性改造, 主要从以下几点论述外国行政主体理论:

1. 法国、日本的行政主体理论研究是针对具体的行政主体制度, 而具体的行政主体制度又是与行政分权密不可分的。在法国, 行政主体是在行政分权的原则下, 通过法律技术出现的, 行政主体只是一种承担行政责任的组织, 这种组织还包括通过立法设立的公务法人和地方团体。

2. 法国、日本的行政主体理论并不承认行政机关的独立人格, 认为行政机关仅是行政主体中的一种, 可以作为行政主体的代表, 但不是独立的权利义务主体, 也不承担独立的责任。而我国却认为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具有独立的人格。

3. 法国、日本行政主体理论中的责任不是形式上的责任, 而是实质上的责任, 实质责任即是指最后由谁承担具体责任, 这与财产责任相一致, 凡不承担独立财产责任者, 不是行政主体。而我国恰巧是将行政主体与责任承担者分离开来。

二、行政主体理论的缺陷

我国行政主体的不足之处, 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 行政主体这一叫法在根本上就不科学。从语言对应的层面来看, 主体和客体是一组对应词汇, 我国现阶段将实施行政权的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概括为行政主体, 则在无形中就将行政相对人概括为了行政客体。这很容易让人产生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不平等地位的想法, 所以行政主体这一叫法在根本上就不符合我国行政法的内在要求, 应该换掉行政主体这个名称。

其次, 行政诉讼被告是否只能由行政主体充当。那么, 对于那些非法行使了行政权的非政府组织, 是将其作出的行为归为行政行为还是其他行为? 这对行政诉讼的被告确认有着重要影响。还有, 对于行政机关里的一些机构, 如派出机构或内设机构等作出的越权行为、无权行为, 现在我国并没有将这些行为视为行政主体的行为, 那么这时应由谁来当被告呢? 行政主体一直称其是责任主体, 然而, 却一直由国家承担具体的赔偿责任, 这并不符合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所以行政主体的责任应怎样承担?

三、行政主体理论的完善

基于上述三种所提到的关于行政主体理论的问题, 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完善意见:

( 一) 改“行政主体”为“行政体”

行政主体概念在行政法理论中占重要地位, 但是这一词语的使用不正确会导致很多不良的案例发生。使用行政主体这一概念会让人们认为行政法理论中只有拥有行政权的机关或组织在行政活动中占主体地位, 而行政相对人占客体地位, 也就是说在行政管理活动中,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处于不平等地位, 这是完全违背行政立法的目的。行政立法是为了限制具有行政管理权的机关和组织的权力滥用, 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基本权利。所以行政主体这一概念在行政法理论中不适当, 笔者认为应借鉴日本的概念“行政体”。这样就不会出现主客之分, 不会让人们误解为行政立法就是为了巩固行政权的行使。

( 二) 行政主体不完全等于行政诉讼被告

行政诉讼被告不单单有行政主体, 而应包括行使行政权的社会团体、公务法人等。现在我国只将行政主体划到行政诉讼被告的范围, 不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工作机构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这是不符合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所以我国应该将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和部门都概括为行政诉讼的被告。行政主体即使作为行政诉讼被告, 也只是在名义上承担了赔偿责任, 实质责任则是由国家承担赔偿, 这样不利于行政主体对自己行为错误的认识。所以, 我国的行政主体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经费和预算, 这样在行政赔偿时就可以由责任主体自己承担赔偿责任。

摘要:行政主体这一概念的出现是在《行政诉讼法》颁布的时期前后, 是移植了法国、日本等国的行政主体制度, 这一概念的出现为确定行政诉讼中的被告创造了条件。但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 如行政主体理论妨碍了行政组织法的研究进程。本文从行政主体理论基础以及行政主体的研究中现存的问题进行论述, 最后就存在的一些问题给予适当的建议。

关键词:行政主体,行政机关,行政组织

参考文献

[1]张树义.论行政主体[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0 (4) .

[2]薛刚凌.我国行政主体理论之检讨[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1998 (6) .

[3]余凌云.行政主体理论之变革[J].法学杂志, 2010 (8) .

上一篇:8_国美企业文化手册下一篇:济东中学2010--2011学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