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视角下的语法研究

2024-04-17

变异视角下的语法研究(共9篇)

篇1:变异视角下的语法研究

变异视角下的语法研究

变异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语言学变异观认为,语法项目也会受社会因素影响而变异.比较语音变异而言,语法变异研究相对薄弱.从不同的“语法变异观”出发,对国内外社会语言学的“语法变异”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对比,并对当今中国社会语言学的`语法变异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作 者:曾炜 ZENG Wei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2刊 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43(1)分类号:H04关键词:变异 变化 语法变异 变异观

篇2:变异视角下的语法研究

图式建构理论是语言认知规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概念,图示理论具有体验性、形象性与动态性的特征,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因此,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教师适时借助图式建构理论,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想象,帮助他们建立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Unit3《Askingtheway》的语法板块时,教师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要求学生了解所处地方的邮局、超市、银行以及书店的位置关系,绘制家到学校的路线。然后教师借助学生出示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围绕本单元的目标话题“HowcanIgetto...”展开交流,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使用本单元出现的目标句型“Goalong...Turn...atthetrafficlights.Get...at...”。最后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帮助教师设计一条到邮局寄信、去书店借书、去超市购物、去学生家家访的最佳路线。这里,教师让学生在课前设计示意图,在课上展示最佳路线图,主要是引导学生将目标语与图式结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实现了学生对所学语法知识的内化,更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二、借助意形结合理论开展语法教学

在认知语言的知识理论中,最基本的语言特征就是语言的意义是占据中心地位的,语言学家认为每一种语言符号都是具有意义的。因此,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教师应关注语言的重要性,不能一味地追求语法形式的机械操练,更不能忽视语法知识的语言意义。例如,在教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8《ChineseNewYear》的语法板块时,文中提供的内容是有关一般将来时的特殊疑问句及其回答。教师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为接下来的一周安排自己的周计划,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周计划在小组内进行汇报,最后引导学生利用目标句型对别人的计划进行提问并确定本小组进行集体活动的时间与内容。设计这样的活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热情有了很大的提升,让原本枯燥的一般将来时的知识教学有了实际操作的意义,进而实现了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相结合的目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表达的欲望,实现了语法教学的重要目标,即学生内化语法规则和习得语法技能。

三、借助情境创设理论开展语法教学

语言学家认为所有的语言都是以使用为基础的,语法也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产生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对语言抽象规则的掌握情况,则不能保证学生能够熟练准确地使用语法知识。

因此,在教学英语语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创设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学生喜爱的情境活动,引导他们在语言学习与互动活动中掌握语法知识。例如,在教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7《Atweekends》的语法板块时,教材中提供的内容是关于频率副词al-ways/often/usually/sometimes的使用。教师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了了解自己最喜欢的教师日常活动的情境,让学生从教师布置的作业量、给予学生的奖励、生气的频率、微笑的频率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调查表的填写,然后要求学生两人为一组,借助句型“Whoisagoodteacher?He/Shealways/often/usually/sometimes...”进行交流汇报。通过学生的反馈可以得知,这样的情景活动学生是乐于接受的,不仅激发了他们想学习的欲望,还让他们有了换位思考的空间,点燃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在这样有趣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了本节课的语法知识

。总之,语法的学习过程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教师应从语言视角出发,借助图式建构理论开展语法教学,借助意形结合理论开展语法教学,借助情境创设理论开展语法教学,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语法知识。

篇3:变异视角下的语法研究

一、语言变异

语言变异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热点。作为偏离常规的一种语言现象, 语言变异广泛存在于各种语体之中。那么什么是语言变异?语言变异 (language variation) 是指在语言的使用和发展过程中, 语言在发音、语法、词汇、语体、语言风格或语言的表达方式等层次上, 在语言的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和差异。在现实生活中, 如果我们认真注意任何一种语言, 就会发现该语言内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语言变异理论一反传统语言学只研究静态的、封闭式的语言系统和语言规律的做法, 认为语言变异是语言的内在属性之一, 人们只有对异质语言的有序系统进行研究才是语言研究的核心所在。虽然目前语言变异理论在西方已被广泛接受, 国内也有不少介绍该理论的文章, 但该理论对于国内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者来说仍然是一个很新的课题。

二、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语言变异

(一) 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语音变异

1. 同音异义

同音异义指的是在发音上没有任何变化, 但是它本身的意义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大学生早校园里经常会用到“白骨精”这个流行词语, 发音依然是原来的读法, 但是在意义上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原来“白骨精”这个词出自中国的四大名著中的《四游记》, 然而在大学校园流行语中, “白骨精”表示白领、精英加骨干;因此, 同音异义是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使用的很频繁的一种语音变异方式。

2. 谐音

谐音在大学校园流行语中使用的也比较多。例如:“受不鸟”的发音跟“受不了”类似, 它的意思没有发生改变, 依然表示对某一件事没法忍受, 不满等等;“可耐”和“可爱”的发音相似, 所以大学生经常用“可爱”的谐音“可耐”来表达自己对一件事或者物的喜爱之情;在大学校园中还有很多关于谐音的流行语被大学生们广泛的使用着。

(二) 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词汇变异

1. 创新词

大学生作为这个社会思想进步, 很具想象力的一个群体, 他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坑爹”, 这个词语是最近才流行起来的, 在大学校园中会常常听到同学们在使用这个词语, 而根据不同的语境, 也有相应的意义。首先, “坑爹”指有创意, 让人意想不到。例如:这广告太坑爹了, 哈哈!其次, “坑爹”也表示有才。例如:我去, 太坑爹了!技术改变世界啊!创新词是大学校园流行语发展的动力, 这种词汇变异能够使流行语跟上时代的脚步, 并且迅速发展起来。

2. 网络词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 网络的普及, 网络语言也是逐渐的流行起来, 而网络语言对大学校园流行语也有很大的影响。今年“XX体”比较流行, 最近比较流行的有“甄嬛体”, 这是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热播之后产生的, 大家都在模仿《甄嬛传》里面人物的说话形式;大学生常常说到的“给力”也是最初从网络上流行起来的, 是网络热力词汇。网络词语很丰富, 这里提到的只是一小部分, 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流行语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 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句子变异

1. 中英文结合句

英语是大学生除了汉语只用最多的一种语言。在校园生活中, 同学们都会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去交流。例如:“你能hold住吗?”, “hold”这个英文单词有“控制, 掌握”的意思, 那么这句话的意义是指你能掌控住局面吗?你能行吗?类似这种句子还有很多, 大学生经常使用这种句子变异的形式。

2. 运用感叹句

在大学校园中, 大学生通常会使用感叹句, 他们会在句子的结尾处加上感叹词, 比如:“吧, 啦, 吗, 呢, 嘛, 啊, 了”等等。经常使用这样的感叹句, 可以表达亲切之情, 恰好符合大学同学之间的美好的友情。

(四) 大学校园流行语的风格变异

大学生流行语在风格方面也发生了变化, 它有四种变化趋势:非正式, 简洁, 新颖和幽默。例如:“稀饭”这个词不是正规的语言, 但是在大学校园里使用的很频繁。同样的, 新颖也是风格上的一种转变。因为大学生喜欢追求个性, 标新立异, 所以他们在流行语的创新上是很给力的一个群体。例如“裸考”是指在没有任何准备, 复习的前提下就参加考试。最后, 幽默也是风格变异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例如“蛋白质”指一个人神经质, 白痴的意思。

三、影响大学生使用流行语的语言变异因素

从语言的本身看, 大学校园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校园流行语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同时反映社会的变化, 这是其流行的内在动因, 充分体现了语言鲜活生动的属性。大学校园流行语的产生也有来自大学生特有的心理作基础。在知识创新的时代, 大学生是不容忽视的创新群体。他们接受教育程度高, 吸收的新知识多, 语言信息量大, 所以一些创新的词语就会不断涌现。除此之外, 文化的冲击也是影响大学生使用流行语的语言变异一个因素。

四、小结

综上所述, 从语言变异的角度去研究大学校园流行语是对大学生流行语的深入研究, 它不仅从语音, 词汇, 句子和风格层面上的变异进行分析, 还进而探讨了影响大学生流行语发生语言变异的各种因素。大学校园流行语是大学文化的载体, 我们期待有更多更好的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出现。

摘要:大学校园流行语是指流行于大学生这一群体当中的词语, 是大学生生活、心理等方面在语言中的折射。从语言变异的角度去分析大学校园流行语, 可以更好的诠释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语言变异的特点, 以及影响大学生使用流行语的语言变异因素。

关键词:语言变异,大学校园,流行语

参考文献

[1]、张廷国, 郝树壮.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龚文杰.大学校园里的流行语[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03) .

[3]、孙慧明, 李成华.校园流行语[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07 (05) .

[4]、张志连.校园流行语与文化[J].南昌高专学报, 2008 (04) .

篇4: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语言变异研究

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之一,是语言符号的变异,存在于多种网络语言变体之中,具有自我革新性。模因论为网络语言交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提出了模因论这个假设的概念,他认为,“模因”(meme)与生物遗传基因DNA功能一样能够遗传和繁衍。模因作为一种文化进化现象,主要通过模仿来传播源信息。模因属于一种复制因子,是语言传播方式的载体。

一、模因论与网络语言

(一)模因论

模因论实质是文化社会进化规律,是佐证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一种新理论。1976年,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首次对文化进化规律进行了阐释。理查德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解释了基因不是达尔文主义世界观里的一切,模因是人类文化进化的遗传因子,又是文化遗传的基本单位。其实,“模因”这个词的翻译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最早接触此词的是何自然,他经过反复研究国外翻译“基因”的资料和发音特点,创造了“模因”的中文翻译。模因与“基因”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众所周知,基因作为自然进化规律,是DNA分子上的一个功能片段,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决定一切生物物种最基本的因子,通过遗传、繁衍母本的遗传信息给下一代(即子代)。与之相似,作为文化社会现象,模因通过模仿源信息进行传播。

所以,模因可以界定为:模因是复制因子,它是在复制过程中伴随有变异和选择的任何信息。在网络语言中,语言的复制因子就是模因或者说就是语言模因。由此可见,语言与模因关联密切。

(二)网络语言模因论的实质

网络语言作为网民交流的工具是离不开语言系统的。字、词、句乃至篇章是语言系统的构成部分,它们通过语言模因进行复制和传播。网络语言的模因在语音、文字、词汇、句法方面复制和传播,同樣可发生在语言的形式、意义方面。

语言变异现象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交际策略,其实质是语言模因变异艺术的变体。结果是网络语言的变异呈现出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变体。

二、模因论中的网络语言变异

网络语言是网络虚拟空间里模因复合体的具体体现。由网络词汇、网络语句、网络语篇构成的网络语言要保持永恒的历时性,应具备模因的三个条件:长寿性(longevity)、多产性(fecundity)、保真度(coping–fidelity)。语言模因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形成比单一模因更有复制性的新的集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完全符合语言变异现象。

(一)网络语言词汇模因变异

词汇是语言系统中变异最活跃的领域。与传统语言相比,语音和语法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而词汇却是变化最快的。网络语言词汇变异的生命周期由四个阶段构成:(1)同化(assimilation);(2)保持(retention);(3)表达(expression);(4)传输(transmission)。以上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形成一个模因复制环路,选择在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模因在选择过程中被淘汰。网络词汇变异必须遵循、符合一定的语言规律,但没有传统语言那样严格,变异方式通常包括:缩略语,如GF(girl friend)、PK等;谐音或符号代词,例如,用“9494”表示“就是就是”的意思等。网络词汇模因在内容上保留了相对的稳定性,形式上发生一定的变化。此类属于基因型语言模因。

(二)网络语言句法模因变异

词汇模因变异必然会影响句法的变异,句法变异形态各异。在结构和形式上,用新的词语替代,内容却发生了变化。按照何自然先生的分类,属于“同构异义横向嫁接”。被网民们或多或少地进行了革新,诞生了变异化的模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网络句法中词性的变异,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之间的转换。

(1)“晒黑了”“天色变黑了”

(2)“我的游戏账号被黑了”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黑”的词性原本为形容词,而例②的“黑”则成了动词,即“偷”或“盗”,网民们经常在网游中会说。

再次,中英文糅杂的新句式语法。

(3)“此刻心情不佳,情绪激动ing”

这里的“激动ing”表示情绪正在起伏波动郁闷着。此类英汉混杂的表达形式解码有很大难度,只有不同符号系统的转换才能完成,带有“后殖民主义文化色彩”。

(三)网络语言篇章模因变异

与传统语言相比,网络语言模因在语言中无处不在,小到词、句层面,大到语篇层面。对著名的段落或篇章进行复制,这种模因复制现象越来越普遍。如儿童文学名著Alice in Wonderland(《爱丽斯漫游奇境记》)中的一首歌:

Twinkle,twinkle,little lampyris(可爱的萤火虫忽隐忽现),

How I wonder what you’re doing(我很想知道你们在交流什么)!

Up above the world so many(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到处都是),

Like unnumbered stars in the sky(好像天空中繁星闪烁一般).

由此可知,语言是一种模因、一种复制因子,网络语言借助传播媒介,只要条件许可,语言模因就能复制、变异、传播,这就是语言变异现象的体现。

三、结语

模因论的出现为研究语言变异现象提供一个新思路。与传统语言相比,网络语言变异作为模因论的载体,使新词语得到复制和传播,从中可以窥见网络语言发展和变化的内在规律,开拓出了人们之间交流的新模式。从语言变异研究的新视角,可以更加全面地解读文化、了解社会。总之,人类对语言变异的认识,将会随着语言理论的发展更加深入。

(西北师范大学)

篇5:伦理视角下的博客问题研究

伦理视角下的博客问题研究

被提名为近年来互联网上“最精彩的生活方式”的博客影响越来越广泛,博客现象火热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博客作为信息来源却造成虚假信息泛滥,博客的半公开化写作与隐私保护的冲突,博客共享本质造成博客知识产权维护难的问题以及博客作为互联网财富新增长点的潜力与空间浪费严重的`矛盾等.文章通过分析博客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博客现象带来的影响,并结合现实情况,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作 者:章慧 ZHANG Hui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北京,100876刊 名: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9(6)分类号:B824 G23关键词:博客 博客现象 伦理 自律

篇6:变异视角下的语法研究

认知功能视角下的英汉语法隐喻研究应该着重关注以下问题的探讨:研究中的语法隐喻观、语法隐喻研究材料的选择、认知功能视角下的语法隐喻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一、隐喻及其隐喻观

1. 隐喻

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 它广泛地存在于英语和汉语中。在英语中, 所谓的隐喻是比喻修辞下的一个分类。即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 它不使用like、as这样的比喻词作为自己的标志, 而是通过更为隐蔽的一种方式使语言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呈现出比喻的特点。因此, 它被称为隐喻, 即一种以“隐蔽”的方式而形成的比喻现象。在汉语的修辞体系中, 虽然没有用“隐喻”这一术语来指代这一特殊的修辞现象, 但汉语修辞体系中的“暗喻”却与其相当, 它们都是以不出现“比喻词”而构成的比喻现象。隐喻的形成可以有多种途径, 而其中以语法作为隐喻手段而出现的语法隐喻则是认知功能语言学研究的重点。

2. 隐喻观

所谓的隐喻观是对隐喻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或者说是对隐喻现象所持的根本性观念。在认知功能语言学中, 研究者应该有一种系统化的隐喻观。即所谓的系统化的隐喻观是指隐喻的形成是一种系统化的过程, 在隐喻系统化的过程中任何一种语言因素都可以成为隐喻形成的因素。

3. 语法隐喻及其相关研究

根据上边的系统化的隐喻观, 在认知功能语言学研究的视域下, 隐喻研究应该涉及到语言交际和语言本身构成的各个因素。如, 对于前者而言, 语言交际中的语境可以影响到语言中的隐喻修辞;对于后者而言, 语言本身的语法规则也可以成为隐喻构成的相关因素。因此, 语法隐喻这一课题就成了目前认知功能语言学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互译而言, 认知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英汉语法隐喻研究更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对于什么是语法隐喻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 即使是同一个研究者也会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对其有不同的界定。例如:

(1) Halliday:语法隐喻从根本上说是语法形式发生的改变 (variation) , 尽管也经常导致词汇形式的改变。

(2) Halliday:语法隐喻是语义层在词汇语法层的重新联接与投射。

(3) Halliday:语言从上到下分为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语音层, 语法隐喻是语义项目从语义层向词汇语法层的体现过程中变异的结果。

(4) Halliday:语言隐喻是语法范畴的交叉藕合 (crosses coupling) [1]。

Halliday是一个非常关注隐喻研究的学者。但他对隐喻的界定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叙述呢?答案很简单:第一, 语法隐喻是一种复杂的现象, 它会牵涉到语言交际的诸多方面。从语法形式的改变到词汇形式的改变, 如果这算是对隐喻问题研究发现的话, 那么后边诸多的论述, 可以看作是对隐喻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入。例如, 把语言分成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语音层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隐喻研究的对象——即语义层向语法层面这种变异的结果, 这是隐喻研究的又一进步。第二, 语法隐喻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通过上边的列举, 仅Halliday一个的研究而言, 仅就他的一个研究对象, 即语法隐喻的界定而言, 语法隐喻的研究呈现出逐步深入趋势。这种深化的研究, 特别是对研究对象——语法隐喻的理解与明确, 一定会使对语法隐喻的后续研究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第三, 语法隐喻的深入研究一定会涉及到更多的语言学理论参与其具体研究过程。因为, 语法隐喻是一个复杂的研究对象, 因为语法隐喻它涉及到语言交际中的所有问题, 如语言交际中的语法层面, 语言交际中的词汇层面, 甚至连语音这一层面都涉及到语法隐喻的研究。所以, 要想对语法隐喻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阐释, 研究者必须熟知各种语言学理论。

二、认知功能视角下语法隐喻研究

认知功能语言学是一门交叉的语言学科, 它既涉及到认知语言学的理论, 又涉及到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在认知功能语言学的视角下分析语法隐喻的研究应该注意以下诸多问题:

1. 认知功能视角下的语法隐喻观

认知功能视角下的语法隐喻观是一种系统的语法隐喻观, 所谓系统的语法隐喻观是指在具体的语法隐喻研究中, 研究者应该对所有语法隐喻涉及到的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性的思考。例如, 语法可以分为词法和句法。对于前者而言, 词法既涉及到词形的变化, 又涉及到语音变化。因为在汉语里, 轻音、儿化等都具有语法意义;对于后者而言, 句法也涉及到隐喻的问题。例如, 英语里的虚拟语气等也涉及到语法隐喻的问题。既然是系统化的语法隐喻观, 就应该把语法涉及到的隐喻问题进行系统化的阐释和说明。

2. 认知功能视角下的语法隐喻研究问题

在认知功能视角下分析语法隐喻的问题, 还应该从两个层面注意语法隐喻对语言交际的影响。即从语义层面和语言交际效果层面对其进行分析。语言在交际中可以表现为两个作用, 一个是通过特定的语句向语言交际的对方准确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义;另一个作用是通过一定的表达效果, 使自己要表达的意义能够为对方理解和接受。语法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 它必然会涉及到语义的表达和语言交际效果的再现。如何在认知功能语言学理论的视域下分析语法隐喻对语言交际这两个层面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 认知功能视角下的语法隐喻研究还应该注意不同语言中的语法隐喻现象。作为一门研究语法隐喻问题的实践, 语法隐喻不仅要阐释各种语言中语法隐喻的共性问题, 而且还要阐释某一特定语言中的语法隐喻的个性问题。只有把语法隐喻中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都阐释清楚了, 它的结论才能在语言交际中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众所周知, 语言交际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其一是指使用同一语言的人们相互之间的交际活动, 其二是指使用不同语言之间的人们相互交际, 即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

再次, 语法隐喻研究, 还要涉及到如何处理两种语言在翻译过程中涉及到的语法隐喻现象。即语法隐喻问题在翻译中的处理方法。例如, 英、汉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语法规则和不同的语法表现形式。如何把一种语言中的语法隐喻恰当地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语法隐喻, 这不仅是翻译学关注的问题, 而且也应该是认知功能语言学研究的焦点。

虽然本文在此没有从微观的角度对认知功能视角下的英汉语法隐喻问题进行深入地剖析, 但这种宏观层面的说明, 更能使认知功能视角下的英汉语法隐喻研究取得深入地发展。特别是对于语法隐喻观的论述, 既能使研究者在相关的研究中有一个正确的研究原则, 又能使其对语法隐喻问题有一个系统性的思考。特别是在目前的研究中强调语法隐喻与语言交际中的语言意义和表达效果之间的相互联系更能突出语法隐喻研究的实践价值。

摘要:认知功能视角下的英汉语法隐喻研究可以有多种思路和方法。本文拟在从宏观的层面上, 对目前语法隐喻研究的现状进行简单的回顾, 并针对研究中的空白提出了认知功能视角下英汉语法隐喻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 即系统性的语法隐喻观、语法隐喻对语言交际中的意义、表达效果之间的相互影响、英汉语法隐喻研究的价值等问题。

关键词:语法隐喻观,研究现状,研究问题,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丛迎旭.概念语法隐喻研究的限制与扩展[J].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1 (05) :47.

[2]陆丹云.英语双及物结构的多义性探析—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J].外国语, 2010, (3) .

[3]张德禄, 赵静.论语法概念隐喻中一致式与隐喻式的形似性原则[J].外国语, 2008, (6) .

篇7:严歌苓小说语法变异修辞研究

关键词:严歌苓 变异 词性 语序

语法是用词造句的规律,人们在交流思想时都要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将词组织成句子,这样才能表达准确完备的思想。而文学创作者创造文学作品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理,而在于描述心理感受,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宣泄出来。这时候规范化的语词搭配有时候不能满足主体的情感需要,从而就产生了艺术化的变异语言。这里所说的语法变异,就是指“为了增强文艺语言的表达效果而故意偏离标准语的语法常规,而用超常语格的变格语法”[1]。由于严歌苓小说中有关复句、篇章的语法变异数量较少,在这里我们仅就单句其中的词性变异和语序变异进行归纳分析。

一、词性变异

词性变异,又叫“词类活用”“超常转品”等,指“在特定的语境中,让甲类词语临时性地具有了乙类词语的语法功能的修辞现象”[2],具有鲜明的变异修辞功能和效用。严歌苓作品中词性变异的广泛运用具有突出的语用价值。

(一)名词用作形容词

(1)二孩非常沉得住气,不爱听的话全听不见,实在把他惹急了,他也可以很驴。(《小姨多鹤》,文本第17页)

(2)那伞有一个伞套,边缘一圈黑底白点的裙边,非常的布尔乔亚。(《寄居者》,文本第57页)

(3)自然而然的欧阳萸会提起他请的四个女客人,土包子极了。(《一个女人的史诗》,文本第78页)

(4)焉识三两步跑过马路,青天白日,让路上人看他这个中国佬毫不含蓄,毫不“中国”。(《陆犯焉识》,文本第40页)

(5)我爸爸看着贺叔叔的眼睛,那么创伤的目光,像是一个人……一个枪口,枪后面是他自认为已永远盟结的人。(《人寰》,文本第66页)

例(1)“驴”本是名词,置于程度副词“很”之后具有了形容词特征,读者在阅读时可以由此联想到动物“驴”的特征,表现出张俭脾气的倔强。例(2)“布尔乔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资产阶级”,在这里用“非常”修饰,指具有资产阶级特征,比形容词表述来的简捷、高效。例(3)将“土包子”用作形容词,置于程度副词“极了”之前,用以鄙视四个女客人没有见过大世面,增强了词语的表现力和文章的幽默色彩。例(4)“中国”是名词性的,这里变异为形容词性的,让我们联想到中国人的特征,文中表现出陆焉识在美国留学的风流倜傥。例(5)“创伤”作为一个名词,“泛指物质或精神遭受的破坏或伤害”[3],这里用于修饰名词“目光”,将贺叔叔被打后的心理受伤的表情直观地描绘出来。

(二)名词用作动词

(6)如果什么都能解开重来,如果没有一场战争和日本人在中国畜牲了那么多年,张俭会娶多鹤的。(《小姨多鹤》,文本第77页)

(7)想必恋爱能营养人们饥饿的肉体。(《一个女人的史诗》,文本第140页)

(8)为首的那个叫红菱,滚圆但不肥胖,举动起来泼辣,神色变得飞快,拔成两根线的眉毛告诉人们别惹她。(《金陵十三钗》,文本第23页)

例(6)“畜生”临时活用为动词,它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指做了像畜生一样的坏事,在这里严歌苓用两个字就突出了日本侵华战争的丧尽天良以及中国人对于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例(7)“营养”置于能愿动词“能”之后,名词化作动词来用,指在自然灾害的饥馑年代人们只能靠精神食粮来填饱肚子。例(8)“举动”本是个名词,这里赋予其动词特征,把红菱泼辣、好动的特点幽默地凸显出来。

除了以上两种词性变异的手段,严歌苓的小说中还出现了形容词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形容词的例子。

(9)小环老样子,刻薄越来越办不下去的大食堂。(《小姨多鹤》,文本第146页)

(10)这是个新片子,叫做《苦菜花》,听说特别“打”。(《小姨多鹤》,文本第172页)

(9)中“刻薄”与其后的名词性短语构成的是动宾关系,“刻薄”在这里形容词变异为动词,化静为动,将小环那泼辣、直爽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10)中“打”置于副词“特别”之后,表示电影中激烈的战争场面很多,这种变异新颖奇特,富有情趣,符合语言发展的经济原则。

二、语序变异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语序主要表现为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是“不依赖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借助于语序、虚词等其他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4],从句法角度来讲,汉语语序规则是相对固定的。但是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为了语用、修辞以及不同视角等表达的需要,说话者需要选择不同的句法结构和不同的变换形式”[5],这就形成了语序变异。严歌苓的小说中,语序变异主要有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两种方式。

(一)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处在主语和宾语之前,但是有时为了“语义突显、焦点先行、韵律调节等语用表达需要”[6]而故意将定语后置。

(11)声音不壮,和他人一样,翩翩然的。(《白蛇》,文本第13页)

(12)她明白了,拣了那件带字码的,委屈都在鼻头上,通红的。(《第九个寡妇》,文本第13页)

(13)知道的是,贺一骑在写一部巨型小说,史诗般的,画卷般的,规模百万字的,我爸爸将替他润色文字。(《人寰》,文本第45页)

例(11)“翩翩然的”是修饰“声音”的定语,按照正常位置,应该在“声音”之前,这里将其移到后面,既把“声音”放到显要位置,又突出了“翩翩然”所要表达的内容,言语表达灵活多变,重点突出。例(12)“通红的”是“鼻头”的定语,将其后置,强调了葡萄内心的委屈。例(13)“史诗般的,画卷般的,规模百万字的”都是“小说”的定语,作者打破常规,将多项定语后置,使句子化整为散,避免了句子的繁杂、冗长,使言语表达灵活不呆板。

(二)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一般置于动词谓语之前或者整个主谓结构之前,但是,在特殊语境下,为了表达的需要,也可以将状语后置,增强言语表达效果。

(14)她把事情做得洛可可雕花般的繁冗复杂,为了和我那一口美国下层英语有个贵贱、文野之分。(《寄居者》,文本第8页)

(15)白金欧米茄在丈夫枕头下闲躺枯卧,整整一个夏天。(《陆犯焉识》,文本第13页)

(16)葡萄哭得浑身大汗,刚从井上捞上来似的。(《第九个寡妇》,文本第79页)

例(14)将状语成分后置,一方面避免了句子结构的臃肿,另一方面突出了女主人做事复杂全面的目的,讽刺了英国家教女主人对中国人的蔑视。例(15)作者有意把时间状语放在句后,强调了陆焉识起初对于婉喻感情的无动于衷,这样的叙述也是为了与文章之后焉识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形成鲜明的对比,丰富了小说内容。例(16)写葡萄害怕别人发现在刑场幸免于死的孙怀清,故意哭得特别伤心,将状语后置,表现了葡萄在动乱年代依旧重情重义的美德。

(三)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之后,我们不能违反语言结构规律随意改变宾语的位置,但有时候言语表达者为了突出强调宾语的核心作用,有意将其前置,从而获得艺术语言的形式美和文境美。严歌苓作品中宾语前置的用例虽少,但作用不可忽视。

(17)集上卖烧田鸡,就这么个穿法,葡萄想。(《第九个寡妇》,文本第3页)

(18)她到底没丢掉她们的旗,她们感动地想。(《雌性的草地》,文本第25页)

例(17)“葡萄想”前面都是“想”的宾语,将宾语前置,直接的传达了作者想要表现的语义内容,起到强调作用,一方面表现出了日本鬼子对村民的残暴,另一方面突出了葡萄蒙昧无邪的性格特征。例(18)“她们感动地想”的宾语前置,强调了沈红霞强烈的甚至近乎癫狂的集体主义精神,即便快要被红马拖地致死,她还是没有将红旗扔掉。

无论是艺术语言、变异语言还是破格语言都是作家在写作时为了表达主体情感,追求言语变异美所产生的效果,说白了,也就是作家运用变异修辞手段来达到“适应题旨情境”的目的。严歌苓所用的语法变异修辞为其小说增添了新奇美和神韵美,成为文学界不可忽视的一道风景。

注释:

[1]张德明:《论文艺语言的变异性》,锦州: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第81页。

[2]王占馥:《语法修辞新论》,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92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03页。

[4]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页。

[5]吴春相:《现代汉语句子组成单位的语序变换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13年版,第13页。

[6]许钟宁:《二元修辞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4页。

参考文献:

[1]张德明.论文艺语言的变异性[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4).

[2]王占馥.语法修辞新论[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吴春相.现代汉语句子组成单位的语序变换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3.

[6]许钟宁.二元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篇8:现代汉语语法变异活力研究

新时期以来, 现代汉语出现了大量的语法变异现象, 引起学界以及一般民众的广泛关注, 形成了不同观点和看法。现代汉语语法变异, 概括地说, 包括语法形式变异和语用功能变异。语法形式变异总是伴随着语用功能的改变, 语用功能变异是语法变异的本质, 也是语法活力的体现。现代汉语语法变异的活力可以从使用活力和发展活力两个方面观察。语法变异使用活力是指语法变异现象在语言生活中所呈现的自然状况, 主要指语法变异所能实现的语言功能的总和, 以及与其相关语言现象的功能分布状况。语法变异发展活力是指在语言生活中并未呈现出来的活力, 或者称未实现的潜在活力, 主要指有利于语法变异活力得以体现的种种条件或因素。本文运用语言活力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测度现代汉语语法变异的活力状况, 探求现代汉语语法变异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

对活力的测度就是对发展活力和使用活力的基本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计算的过程, 多采用社会学的统计方法。提取活力要素, 依据相应的统计方法, 制定语法变异活力测度表, 并以此为工具结合相应的测度法来评估语法变异活力状况是可行的。本文将使用活力的要素概括为:使用者与关涉者、使用频率、媒体类型、使用领域、语体和语域类型;发展活力要素主要有:使用者、媒体、领域、态度。根据语法变异活力要素使用和潜力状况的统计, 加上权重因素, 测度出语法变异的活力值。我们依据活力值将活力划分为“高活力”“中活力”“低活力”。

本文以“被××”现象为例, 着重考察其使用活力, 得出其活力值为41, 是使用活力测度的最高值。这一结果反映了“被××”现象强大的使用活力, 这与其使用频率高、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传播媒介多等有关。本文以“有+VP”结构为例, 着重考察其发展活力, 得出活力值为17 (最高值27) , 按照标准划分为“中活力”。这一结果反映了“有+VP”组合的使用有一定的流行度, 但并非盛行。这个结果已经表明人们对“有+VP”的认可度明显提高, 其认可度与使用者的专业背景、地域、性别、性格等诸因素有关。另外, “有+VP”的出现增强了现代汉语语法的对称因素, 这也是构成“有+VP”潜在活力的重要因素。

篇9:变异视角下的语法研究

关键词:英语;语境;语用;语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0-068-1

一、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比较注重语言的含义和形式,缺乏具体的语用环境,学生只能更多地通过老师的反复讲解和机械操练来记住语法概念和结构,但是这种脱离了语境的语法教学必定会使英语语法学习变得生涩枯燥,反复机械的操练也必定会降低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学生最终也没能将所学的语法规则灵活运用,交流中时而出现用词不准确,表达不得体,语言不连贯等问题。

为此,英语教师需要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语境,在语境中呈现语法,使语法概念变得直观形象,增加语法学习的乐趣,保持英语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教师在语法教学中要重视语言运用的环节,引导学生在语用过程中体会语法的概念和结构,自己总结归纳出语法规则。相信建立在语境和语用基础上的语法教学和学习必定轻松有趣而又效果显著。

二、语境的含义及作用

语境,语言环境,指的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具体场合,也就是产生语言活动的环境,包括时间、空间、语言交际参与者和语言活动的目的等等。

语境的创设使语法变得直观形象,合适的语境有助于学生对语法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授“现在进行时”语法概念时,教师在课堂中不断变化动作,边走向门边说:“I am walking to the door.”此时教师再借用手中的一块布,边擦门边说:“I am cleaning the door.”边走向课桌边说:“I am walking to the desk.”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上台做动作,进行人称的转换:She is cleaning the door. He is cleaning the blackboard. They are walking. 学生通过观察动作以及对句型的感知,获得了对“现在进行时”概念的基本理解和对结构的初步感知,学生们在看看、做做和说说的过程中轻松习得语法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远比教师单一的讲解显著得多。

三、语用的含义及作用

语用,即语言的实际运用,既包括语言形式的语用,也包括社交语用,即在特定情境下如何得体地使用语言。

英语语用和语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的运用可以促进语法习得,同时语法的掌握又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在语法课堂进行语用教学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例如,在教授“there be”句型概念和结构时,教师借用图片、视频出示外国朋友Nicole的卧室以及室内物品,引导学生用“There is... in Nicoles room.”或者“There are... in Nicoles room.”来描述Nicole卧室里存在的东西。开口说英语的过程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成就感,因此对相应语法的学习能够兴趣盎然,学得扎实有效。而学生的语用能力也能在语法指导下得到切实提高。

四、如何发挥语境语用在语法教学中的作用

1.语境的创设要有针对性、真实性和趣味性。

语境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是个不可忽视的部分,但是语境的创设并不是随意的,更不是盲目的。在外语语法教学的输入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营造一种既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又接近英语自然语言使用的环境,使学生身临其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如教师在教授“现在进行时”语法时,现场呈现一系列变化的动作,或呈现学生们熟知的动画图片或视频,贴近生活的语境,一下子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语法教学更有效。教师也可以创设趣味性较强的语境作为载体促进学生语法的习得,如选择一个与所教语法点相关的小故事或者美妙歌曲等贯穿语法教学的始终,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就高昂起来,自然学习的效果就更好。

2.语言运用贯穿始终,兼顾操练的广泛性。

相关理论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告诉我们,语法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用出来的。语用贯穿在语法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切实必要的。正如笔者在教授“现在进行时”语法时,选择了One rainy day这一充满童趣的小故事,描述了小刺猬雨天帮助鼹鼠的情景,“现在进行时”句型结构贯穿始终,结合生动的语境,语法学习变得不再枯燥,贯穿始终的语用让学生加深对“现在进行时”句型结构的感知和理解。同时语言的操练需要兼顾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在提问、同桌交流、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获得对故事的理解,尽量扩大学生的语言操练面。在故事后也利用教室内的情景进行问答,使语言的运用具有延伸性,也很好地巩固了所学语法。

3.不可忽视语法功能。

合适的语境创设,有效的语言操练,正如语法教学的两个有力支撑点,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但教师有了这两个支撑点,也不能忽视语法的基本功能。譬如在教授“现在进行时”的语法时,教师会创设一系列自然生动的语境,引导学生不断操练和使用相关的语法结构语言。学生记日记,描述一天的活动等可能都会出现“现在进行时”结构的句子,而这样往往忽略了语法的功能,即“现在进行时”表示某个动作正在发生或进行,当前状态下正在进行着的动作必须用到“现在进行时”;以时间为截点,在某个特定时间发生的动作必须用到“现在进行时”,语法教学中切不可为了语法而教语法。语境语用下的语法教学,切不可忽略了语法的基本功能,否则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4.注重语法体验,引导自我总结。

通过亲身的体会和实践得出的知识,会牢牢根植于学生心中,学生学习语法亦是如此。仍然借用教授“there be”句型的例子,教师呈现了一些卧室物品的单词,有单数名词,也有复数名词,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两所房子,引导学生上前将单数名词的卡片放在第一个房子,复数名词的卡片放在第二个房子,单词分组结束后,教师在第一所房子前写上there is,第二所房子前写上there are,这样学生就清楚地知道了there is用于单数句,there are用于复数句,“there be句型”语法的难点自然就突破了,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去感知参与,学得轻松,也学得扎实。

上一篇:任意角教学设计下一篇:深入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