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视角下的中国服饰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2022-09-11

中国历来就有“衣冠王国”的美称。中国历代服饰文化体现了本色品味的经典风情、民族智慧以及阶级观念。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 它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体, 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传统服饰文化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俗文化, 与整个民族独有的社会、文化、伦理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民族文化的彰显至关重要。因此, 如何将蕴含中国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翻译出来, 传播出去, 使外国读者能正确理解其蕴涵的深刻涵义是译者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提高服饰文化对外传播意识

提升文化软实力要求扩大国际文化交流, 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从目前服饰文化翻译的情况来看, 需要加大其翻译发展力度, 提高其翻译质量。在服饰文化翻译过程中, 需要提高服饰文化对外传播意识, 重视服饰包含的更深层次的、隐形文化信息的传播, 而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翻译。服饰翻译的目的在于通过文本信息来传播和展示国家的特有服饰文化资源, 偏重传播性和交际性。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进程, 服饰文化丰富厚重。王瑞雪、王颖 (2016) 在探讨文物翻译中将文化信息分为三个层次, 笔者认为这种分类也适用于服饰文化翻译。服饰文化蕴含三个层次的信息:表层文化信息、中层文化信息和深层文化信息。不同层次的文化信息传递出不同的文化信息量、文化审美性和文化内涵。表层文化信息针对所翻译服饰的表象, 是对其直接的认知与表述。中层文化信息则是在表层信息基础上, 进行比较深入、详细的描述, 涉及服饰所产生的审美、自身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深层文化信息是服饰所附载的深层文化内涵, 如服饰所体现的风土人情、社会状况、传统观念、和价值观念等。在服饰文化翻译过程中, 以上三层信息的有效传播和被译入文化接受的程度体现了服饰文化翻译的质量和文化传播能力。更重要的是, 需要译者注意其中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信息的翻译和传播, 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1]。

二、提升和培养译者的文化素养

随着翻译领域研究的不断发展, 译者作为文化沟通者和传递者, 在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译者的文化素养是高质量翻译的保障。其文化素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译者的源文化素养、文化态度和目标文化素养。一是译者源文化素养, 指译者所具有的对所译源语文化的背景知识的掌握和掌控能力。掌握并理解服饰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信息是翻译的基本条件。服饰包含多层文化信息, 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为了更好地传递并呈现主要文化信息, 翻译时有必要对部分信息进行筛选, 弱化或省略。这种对源文化信息的掌控能力是高质量翻译和有效文化传递的前提。二是译者的文化态度, 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源文化和目标文化所持的立场。翻译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有共鸣和融合, 也有差异和冲突, 因此译者的文化态度往往影响翻译策略的选取。服饰翻译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播性, 译者的文化态度影响并决定着服饰源文化的呈现形式。三是翻译中译者的目标文化素养, 体现译者处理和调整翻译中外文化差异的能力。在实际翻译中, 特有服饰文化信息往往在另一文化中很难找到对等信息进行翻译, 译者要以可接受的方式用目标语言来进行表达, 其目标文化素养往往决定着翻译的准确性。提升文化软实力要求展示中华优秀文化, 增强其亲和力和吸引力, 高质量的翻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译者的文化素养贯穿文化、策略、语言等翻译的整个过程。因此, 译者需要提升和增强双语文化素养。在翻译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性, 促进文化交流[2]。

三、服饰文化翻译策略的选择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 提出了“异化法”和“归化法”的翻译策略。异化理论认为翻译要以源语言为归宿, 尽可能地保存源语言的文化特征, 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译文的文化冲击, 体会译文的文化内涵, 翻译过程中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的选取由多种因素决定, 包括译者本身及其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环境等。在翻译过程中, 如何在两种语言以及两种文化中有效表达服饰的文化信息, 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主要是归化和异化这两种。

当代西方文化翻译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 苏珊·巴斯奈特 (Bassnett Susan) 认为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码过程, 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翻译是为了冲破语言之间的障碍以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转移和结合 (Bassnett Susan, 1990) 。文化翻译观强调, 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尽量保留源语文化的差异性, 要求读者主动去适应文化差异。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 要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文化因素时尽可能地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3]。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性, 这种特性为异化翻译提供了可能。异化翻译将源语中新的表达方式与语言成分移植到译入语文化中, 对译入语文化是一种补充与丰富, 有利于两种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交流与渗透, 促进文化间的融合。在目前文化大交融的时代, 异化翻译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译者应该意识到, 在翻译中识别文化身份可以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特性。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性, 就是文化个性或民族特性, 这些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这是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 因此,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予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译者在译文中对中国文化形象的充分保留将有助于外国读者接触并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明, 有助于在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中保持自己民族独有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地位。从这一角度来讲, 翻译中译者采用异化翻译对本民族文化形象的保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 在中国, 龙、凤都是传说中的祥兽, 都是祥瑞的代表。在中国传说中, 龙是能呼风唤雨的神异动物, 凤凰是百鸟之王。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 龙被西方人视为恶魔的化身。

英语中的dragon经常用来形容专横跋扈, 让人讨厌的人, 所以龙在西方文化中是个象征着邪恶的贬义词。不过, 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 中国“龙”已经在国际上得到很大程度的认同。传说中, 凤凰phoenix是生活在阿拉伯荒漠的神鸟, 在英语中有“再生”、“复活”的含义, 象征着“不朽”, 这与“凤”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也有所差别。上述文化内涵, 在杨宪益翻译的王熙凤佩戴的饰品“朝阳五凤挂珠钗” (fivephoenixes facing the sun) 中没有充分体现。代表尊贵的“凤”, 翻译时在文化内涵方面适当补充, 把“朝阳五凤挂珠钗”翻译为“in the form of five phoenixes paying their homage to the sun, had pendants of pearls”更能体现中国“凤”的文化内涵。异化翻译将原文中的文化意象真实地再现给目的语读者, 保留原文的异域风情, 传播源语文化, 真正起到了文化交流的作用。例如, “五蝠捧寿”图案译为five bats surrounding character Shou to indicate longevity and blessing;将“百子图”译为one hundred children to indicate fertility;“无极锦” (Jin-silk inscribed“Wu Ji”) 上绣“绣文丸者子孙无极”, 其意应为“子孙满堂”, 译为Fragment of a brocaded silk with“Wu Ji”。以上译文可以保留中国服饰特有文化含意, 值得提倡。

摘要: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独有的社会、文化、伦理等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浓缩。如何使中国服饰文化走出去,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翻译高质量的译文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是翻译领域研究的焦点。同时, 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要求译者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本文从文化传播视角出发, 对服饰文化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服饰文化,异化理论,双语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彭丽梅.操控理论视角下中国传统服饰的翻译[J].华章, 2014 (12) :95-98.

[2] 王瑞雪, 王颖.基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文物翻译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16:84-86.

[3] 张慧琴, 徐珺.全球化视阈下的服饰文化翻译研究从头谈起[J].中国翻译, 2012 (3) :109-112.

上一篇:学校中层干部职场环境与校长管理下一篇:新时期高校校友信息管理工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