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援助视角下的贫困大学生资助路径研究

2022-09-1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普遍发展, 人们对于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而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人均平均水平, 导致我国依然存在大量贫困学生, 因此我国逐年加强对于贫困学生的经济资助。而在资助的过程中可以发现, 资助的方式以经济资助居多, 忽视了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援助。只有从心理和经济双管齐下, 才能真正实现资助的目的,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现阶段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问题概述

(1) 单一的经济资助渠道。现阶段, 各高校大学生接受经济资助的渠道主要是以国家和学校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为主, 加之社会爱心人士以及企业的经济资助为辅。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 主要是依靠生源地贷款来解决四年的大学学费, 而学校和社会爱心人士以及企业的奖助学金名额比较有限, 大部分高校贫困学生无法享受到。这种单一的生活补助无法满足学生日常生活的需求, 更无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全面发展的目的。由此看来, 需要进一步拓宽各方面的经济资助渠道, 从而确保学生的健康发展[1]。 (2) 心理建设不到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建设不到位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由于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导致的。根据一项调查研究数据表明, 82%以上的贫困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过早的承受着经济压力的影响, 导致其在生活压力下表现出偏激、易怒、自卑等心理问题;56%的学生觉得与同学谈论钱的问题很自卑;53%的学生在生活费方面比较节俭, 很少向家庭要生活费。在这种经济压力的影响下, 很容易导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比较紧张, 据心理研究表明, 后期有仇富心理的成人有80%的原因是由于年少时期过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这种自卑、敏感、偏激的心理情绪会影响学生的交友范围, 进而导致其的交友范围更加狭窄, 极有可能会产生“茧房效应”[2]。另一方面缺乏来自国家、政府、高校的心理援助, 很多时候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思考, 由于比较内向的情绪表现, 他们一般很难在班级内的同学中有较为突出的表现。但是这并不是对于资助对象心理建设、心理援助不到位的理由, 如果不能对贫困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排遣和疏导, 极容易导致后期的更大的心理问题的出现。 (3) 资助过程中考虑因素不全。目前的大学生大部分为“90后”, 其个性鲜明、心理比较敏感。然而部分高校在进行经济资助过程中, 将贫困学生的信息公之于众, 使得贫困学生的心理更加脆弱。同时, 部分家庭环境比较好的学生会对贫困学生表现出蔑视的表现, 造成贫困生更加自卑。因此, 学校在进行资助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避免给学生造成二次伤害。

二、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 错误的认知方式。由于贫困学生生长环境不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认知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 并没能形成正确的事物认知方式。如贫困学生在进行贫困认定的过程中, 需要将家庭信息对外公开, 这种方式让部分心理敏感的学生认为十分丢面子, 难以接受。甚至有一些学生为了避免公开家庭信息, 而拒绝认定, 这种错误的认知方式给贫困大学生的成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3]。 (2) 不当情绪的表现。根据国际上著名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 家庭情况比较困难的学生在恐惧、厌恶、仇恨等负面情绪上的表达和认知要远甚于家庭情况比较良好的学生。同时我国对微博、新闻上的“键盘侠”的调查表明, 这些人的经济、生活压力比较大。种种情况都说明长期处于这种紧绷、高压、负面的生活环境中,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比较严重。此外, 这个特殊群体也无法通过与师长、同学沟通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过度压抑自己的不良情绪也会造成心理问题, 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3) 社会关注度不够。现阶段社会对于贫困学生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物质支持方面, 而在精神、心理等方面的支持利用率还是比较低, 高校和社会缺乏完善的教育系统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家庭情况, 打开自己的心扉。如贫困学生对于他人眼光的敏感程度, 以及对于同学的钱的敏感程度都能说明这个道理。同时这种自卑的情绪使其对于师长的关注度更加敏感, 一旦辅导员不能及时给予其情感上的反馈, 就会使其认为辅导员瞧不起他。现阶段贫困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资助方式是奖学金, 接受度达40%以上, 而对于减免或者补助金接受程度仅达7%。这说明贫困大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帮助, 而对于减免等不需要回报的资助方式比较抵触, 出现善意拒绝的现象。

三、心理援助下的贫困大学生资助路径分析

(1) 进行心理脱困。就现阶段的资助情况而言, 需要物质资助与心理资助双管齐下, 避免由于过度关注某一方面造成贫困学生的成长缺陷。首先, 开展学生家长心理健康的讲座, 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的理论程度。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 一方面学校要从物质生活方面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保障, 另一方面学校要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管孩子不等于打孩子, 爱孩子不等于溺爱孩子。只有正确处理孩子和家长的亲子关系, 才有助于学校教育的建立。对于家庭极度困难的学生, 要帮助他们正视自己家庭情况, 同时树立“人穷志不穷”的信念, 消除其自卑情绪。其次, 要及时帮助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方式, 建立正确的三观[4]。家庭情况和家庭条件是自己无法改变和扭转的, 只有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后, 各高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开展各种团体活动和专业课程, 来宣传和普及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 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排解和疏导的方法。 (2) 学会与人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贫困学生减轻来自经济和心理上的压力, 同时也能帮助其减轻内心的矛盾冲突。一方面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获得他人的赞誉和表扬, 对贫困生来说是一种肯定;另一方面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能够帮助他们打开心扉。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需要和谐友好的班级气氛, 班级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学习、生活的最小的单位。如果在班级内能够对贫困情况有一种理性、正确的认识, 就会引导班级内的学生正确的看待贫困问题。其次, 学校要多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贫困学生多自影自怜, 有心胸和眼界都被限制的因素在。而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 一来可以丰富其的精神生活、开拓眼界, 二来在团体活动中容易帮助学生形成团体精神, 有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 (3) 建立完善的贫困生资助档案。为了避免公布贫困生的信息而造成学生的抗拒心态, 可以在入学前建立一整套贫困生的家庭情况档案, 在进行资格认定的过程中, 对档案内的信息及时进行核实、审查。一旦发现不符合条件的学生及时进行移除, 同时补充新的名额。同时, 还需要建立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贫困生, 要给予足够的关心, 定期进行调查等。此外, 针对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显示, 可以建立资金资助和心理援助相结合的资助路径。简而言之, 就是增加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物质支持的机会。首先, 学校需要增加获得奖学金的机会, 努力保证学生能够获得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此外, 在评选奖学金的过程中需要保证选拔的公开性、公平性和透明性, 避免给学生进行双重打击。其次, 各高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增加勤工俭学和校外实习的机会, 一来真正让贫困学生体会到赚钱不易, 帮助其树立感恩意识;二来, 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工作中学习, 在工作中成长。最后, 目前的奖学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提供, 如果能够引入社会资源, 就能实现社会资源的及时利用和转化, 扩宽贫困生的资助渠道。现阶段, “社会+高校”的资助模式仍然在探索当中, 如何开展心理与经济双重援助, 仍然需要各方人士不断进行探索。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开展的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减免等一系列保障性经济资助能够切实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负担。但是由于贫困大学生的生长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其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贫困大学生逐渐有由经济贫困向心理贫困的发展的趋势, 而且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 容易产生诸如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因此, 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仍然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四方合力来共同解决。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强国战略的提出, 国家和政府加强了对于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 确保每个大学生都能圆自己的大学梦。现阶段, 国家的保障性资助工作卓有成效, 然而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援助工作却迟迟未开展, 不少高校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并没有探索出成功的道路。本文以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基于心理援助的视角下, 对其资助路径进行探析, 以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援助,贫困大学生,资助路径

参考文献

[1] 高飞.心理援助视角下的贫困大学生资助路径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5 (4) :106-108.

[2] 王琼, 甄春成.基于心理援助视角下的贫困大学生资助路径分析[J].商情, 2016, (52) :68-69.

[3] 程敏.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与心理援助相结合的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33) :45-46.

[4] 张本钰, 廖深基.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援助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5, (9) :70-73.

上一篇:新课程化学探究实验中的创新思考下一篇:心存感恩励志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