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高一化学方程式小结

2024-04-10

鲁高一化学方程式小结(精选7篇)

篇1:鲁高一化学方程式小结

高一化学方程式练习

(1)钠和氧气

(2)钠和水,并写出现象

(3)钠暴露在空气中的变化

(4)氧化钠和水

(5)过氧化钠和水

(6)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

(7)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8)溶洞反应

(9)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10)氯化铵受热分解

(11)氢氧化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碳

(12)氢气和氯气

(13)氯气溶于水

(14)氯气和铜并写出现象

(15)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

(16)工业上制漂白粉

(17)漂白粉失效

(18)氯气和铁并写出实验现象

(19)用铁和稀盐酸制氢气

(20)氯气通入FeCl2溶液

(21)铁粉加入到FeCl3溶液里的离子方程式

(22))铜粉加入到FeCl3溶液里的离子方程式(用于雕刻铜线路版)

(23)Cl2+NaBr:

(24)氯气和二氧化硫1:1混合通入水中

(25)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并写出现象

(26)久置硝酸呈黄色的原因

(27)铜和浓硫酸

(28)铜和稀硝酸

(29)铜和浓硝酸

(30)碳和浓硝酸

(31)铁和稀硝酸

(32)铁和浓硝酸(33)氢硫酸和二氧化硫

(34)实验室制氨气

(35)电离方程式: H2O NH3.H2O 醋酸

硫酸钡

碳酸

(36)离子方程式 氢氧化钡和稀硫酸

碳酸钙和稀盐酸

氯气和氢氧化钠

(37)氢氧化亚铁暴露在空气中并写出颜色变化

(38)实验室制氯气

(39)高炉炼铁

(40)尿素的化学式

(42)雷雨肥田

(43)工业上制硝酸

(44)工业上制硫酸

(45)氨气溶于水

(46)黑火药爆炸

(47)酸雨有关方程式

(48)氯碱工业

(49)海水提取镁

(50)镁和二氧化碳

(51)镁和氮气

(52)海水中提溴

篇2:鲁高一化学方程式小结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第3章 第2节 氮的循环

二.教学目的

1.能简要说明氮循环的基本过程,知道固氮的本质以及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这两种固氮形式。

2.了解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3.能列举含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了解氮气、氨气、铵盐及硝酸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NH4的检验方法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能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教学重点、难点

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四.知识分析

空气中的主要物质?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元素?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存在形式 1.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自然界中氮元素存在的形式一种是游离态,如N2,一种是化合态,如铵盐、硝酸盐、氨、蛋白质等。

2.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1)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的基本过程 自然界里,空气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含氮化合物的两种主要形式,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N2转化为硝酸盐;闪电使少量N2与O2化合生成NO,随之变为硝酸随降水进入土壤和水体。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铵盐、硝酸盐,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了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最后变成蛋白质。动物以植物为食而获得植物蛋白,并将其转化为动物蛋白,动物遗体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子分解成铵离子、硝酸根和氨,又回到了土壤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

(2)氮循环的重要意义

由于存在着氮元素的循环,其他生命元素的循环,以及水的循环,地球的生命才生生不息,生机勃勃。

(二)氮循环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 1.氮气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在空气中约占总体积的78%,占其它质量的75%。

(2)分子结构

两个氮原子之间的强烈作用,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常温下,N

2用心

爱心

专心 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能与O2、Mg、H2等反应。

(3)化学性质

①与O2反应:N2+O2=2NO ②与H2反应:N2+3H2=2NH3 ③与Mg的反应:N2+3Mg=Mg3N2 温馨提示:

●由于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N2与其它物质的反应,需特别注意标明条件。●N2和O2反应后,“最初产物”是NO,而不是NO2。

●一般情况下,N2不能燃烧,也不助燃,但Mg条却可以在N2中燃烧。(4)用途:a.保护气b.液氮作深度冷冻剂c.合成氨等

思考:相同质量的镁条分别在O2、N2和空气中充分燃烧,所得固体产物的质量m1,m2,m3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解答:m1>m3>m2)重要补充:①氮的固定

概念:使空气中游离的氮转变为含氮化合物的方法。分类: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 ②可逆反应

概念:在相同条件下,能同时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化学方程式中用“”代替“=”。

特点:相同条件下,相反方向的两个化学反应;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各种物质共存,如N2+3H2 2NH3反应体系中就存在N2、H2、NH3分子。

2、氮的氧化物—NO、NO2的重要性质(1)物理性质

NO: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有毒 NO2: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有毒(2)化学性质

2NO+O2=2NO2 6NO+4NH3=5N2+6H2O 3NO2+H2O=2HNO3 +NO 6NO2+8NH3=7N2+12H2O(3)计算中用到的两个重要化学方程式 4NO+3O2+2H2O=4HNO3 ;4NO2+O2+2H2O=4HNO3 思考:① NO有毒,为什么在1992年被世界著名学术期刊《科学》(Seience,美国)评为明星分子?

②NO2为什么能使多种织物退色,损坏多种织物和尼龙制品,对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也有腐蚀作用?

③实验室如何收集NO、NO2?为什么?

解答:①NO作为一种神经系统的信使分子,在使血管扩张、免疫、增强记忆力等方面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② NO2溶于水生成了硝酸,使织物退色、腐蚀材料。

③ 收集NO用排水法,收集NO2用向上排空气法;前者易与氧气反应,后者易与水反应

3、氮的氢化物——NH3(1)分子结构

立体结构(三角锥形)(2)物理性质

用心

爱心

专心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标况下密度为0.771g·L,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1:700),且快速溶解,易液化得液氨,液氨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物质的温度急剧下降,所以液氨常用作制冷剂。

关于喷泉实验:

①氨气能形成喷泉的本质原因是氨极易溶于水。②用教材中的装置进行喷泉实验,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该实验的原理是,少量水进入烧瓶时,氨迅速溶解,瓶内压强迅速降低,水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压入烧瓶。如果把胶头滴管去掉,如何引发水上喷?

③氨溶解于水不是简单的溶解过程,有化学反应,生成碱性物质。(3)化学性质

①氨与水的反应 NH3+H2O

NH3·H2O

-1说明:

●氨的溶解中更重要的是生成了NH3·H2O,但溶质为NH3 ●氨的水溶液显弱碱性,NH3·H2O

NH4+OH

+

—●氨水易挥发,要密封保存,对许多金属有腐蚀作用,不能用金属容器盛装。●氨水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且质量分数越大,密度越小。

+— +●氨水的成分:NH3、H2O、NH3·H2O、NH4、OHH ②氨与HCl反应 NH3+HCl=NH4Cl 练习:写出NH3与硝酸、硫酸、磷酸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NH3+HNO3=NH4NO3;2NH3+H2SO4=(NH4)2SO4;3NH3+H3PO4=(NH4)3PO4)③氨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

FeCl3+3NH3·H2O=Fe(OH)3↓+3NH4Cl ;MgCl2+2NH3·H2O=Mg(OH)2↓+2NH4Cl ④氨的还原性 a.氨与O2的反应

催化氧化:4NH3+5O2=4NO+6H2O ;与纯O2反应 : 4NH3+3O2=2N2+6H2O b.与Cl2反应

①氨气不足(Cl2过量)2NH3+3Cl2=N2+6HCl ②氨气足量 8 NH3+3Cl2=N2+6NH4Cl c.与CuO的反应 2NH3+3CuO=3Cu+N2+3H2O(可用于制N2)小结:

●NH3是唯一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可用于氨气的检验

●氨水与液氨为不同物质,氨水为混合物,液氨为纯净物;NH3为非电解质,而NH3·H2O为弱电解质。

●与浓氨水靠近,能产生白烟现象的物质:①挥发性酸如浓HNO3、浓HCl ②酸性气体HCl、HBr、HI、H2S等;③Cl2。但浓H2SO4、浓H3PO4因难挥发而无此现象。

●NH3可在纯氧中燃烧,不是在空气中燃烧,故NH3不属于可燃烧气体。4.铵盐的主要性质

(1)概念:由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盐(2)物理性质:都是无色晶体,都易溶于水(3)化学性质 ①受热易分解

用心

爱心

专心 a.热不稳定酸的铵盐为NH3和酸的分解产物NH4HCO3NH3↑+CO2↑+H2O(对热不稳定酸:H2CO3、H2SO3、H2SiO3)

b.挥发性酸对应的铵盐的分解产物是NH3和相应的酸 NH4ClNH3↑+HCl↑(挥发性酸:HCl、HBr、H2S、HI)

c.高沸点酸的铵盐的分解产物为NH3和相应的酸(NH4)3PO43NH3↑+H3PO4 d.氧化性酸的铵盐的分解产物随温度而异 2NH4NO32N2↑+O2↑+4H2O ②与碱反应 NH4Cl+NaOHNaCl+NH3↑+H2O(4)NH4的检测: 在未知溶液中加入强碱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若试

+纸变蓝,则证明原溶液中含NH4

思考:

+①铵盐都能受热分解,能不能用此种方法检验NH4的存在? ②铵盐与浓碱溶液,铵盐与稀碱溶液反应并加热,铵盐与稀碱溶液反应不加热的离子方程式有何不同?

解答:①不能。②生成氨气、生成氨气、生成一水合氨。5.硝酸的重要性质

(1)物理性质:纯HNO3是无色,易挥发(沸点83℃),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溶于水密度比水大,常用的浓HNO3质量分数为69%,98%的硝酸称“发烟硝酸”)

(2)化学性质 ①酸的通性 ②特性

a.不稳定性: 4HNO34NO2+O2+2H2O并且越多越易分解

b.强氧化性:浓硝酸可以与不活泼金属如铜、银等以及碳、磷等非金属反应。说明:

①浓、稀HNO3均有强氧化性 ②氧化性:浓HNO3>稀HNO3

③金属与硝酸反应不产生H2,而是与浓硝酸反应生成NO2,与稀HNO3生成NO 4HNO3(浓)+Cu=Cu(NO3)2+2NO2↑+2H2O 8HNO3(稀)+3Cu=3Cu(NO3)2+2NO↑+4H2O 小知识:

●常温下浓HNO3可使铁、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膜而钝化,(浓H2SO4也有此性质)因此可用铁、铝容器盛放浓H2SO4、HNO3。

+●氧化性酸和酸的氧化性:酸的氧化性是指H的氧化性;氧化性酸是酸根离子中心原子获得电子的性质。

思考:①分别将盛有浓HCl,浓H2SO4,浓HNO3的烧杯置于空气中,其中质量增加的是,质量减少的是,原因分别是。

②浓HNO3为什么常是黄色? 浓HNO3如何保存?

解答:①浓H2SO4;浓HCl、浓HNO3;浓H2SO4有吸水性,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浓HCl、浓HNO3都有挥发性。②浓硝酸易分解产生NO2,NO2溶于水显黄色;浓硝酸通常保存在棕色瓶中,置于冷暗处。

用心

爱心

专心 +【典型例题】

例1.下列过程属于人工固氮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氮气

B.闪电时N2 转化为NO C.合成氨

D.豆科作物根瘤菌将N2 转化为NH

3答案: C 解析:该题目考查氮的固定知识,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物的方法,统称为氮的固定,分为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B、D 属于自然固氮,C属于人工固氮。

点评:本题属于基本概念应用题

例2.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非金属氧化物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从某种意义讲P2O5、SO2、SO3、CO2、Cl2O7等归为一类,则下列氧化物中与它们同属一类的是()

A.CO

B.NO

C.N2OD.NO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了基本概念。题目中所给氧化物都是酸酐,而所给选项中CO、NO、NO2 都是不成盐氧化物,只有N2O5 是硝酸的酸酐。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从题干中准确分析、判断、归纳出几种物质的共同规律,分析选项时,明确非金属氧化物可能是酸性氧化物,也可能不是。结合平时积累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3.有关氨的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氨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B.氨水呈碱性

C.氨气和酸相遇能产生白色烟雾

++D.在反应 NH3 + H= NH4 中,氨失去电子被氧化

答案:AB

+-解析:氨只能在纯氧中燃烧,不能在空气中燃烧,A 正确;因为NH3·H2O=NH4+OH,故氨水呈碱性,并视为一元弱碱,B 正确;氨气只有与挥发性酸相遇才能生成白烟,C错; 反++应NH3 + H = NH4为非氧化还原反应,D错。综上分析,本题答案为A、B。

点评:氨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学习中应全面掌握氨的重要性质。

-1例4.为了测定某铜银合金的成分,将30.0 g 合金溶于80 mL 13.5 mol·L的浓HNO

3+-1中,待合金完全溶解后,收集到气体6.72 L(标准状况),并测得溶液中c(H)=1mol·L。假设反应后溶液的体积仍为80 mL,试计算:

(1)被还原的HNO3 的物质的量;

(2)合金中银的质量分数。

答案:(1)0.3 mol(2)36% 解析:(1)HNO3 被还原生成NO 或NO2 气体,因此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即是被还原的HNO3 的物质的量。

-1 n = 6.72 L/ 22.4L·mol=0.3mol

+-1(2)反应后溶液中c(H)= 1mol·L,说明硝酸过量。

-1-1 参加反应的HNO3 为(13.5mol·L-1mol·L)×0.08L=1mol,设合金中Cu的物质的量为x,Ag的物质的量为y则得:

64g/molx+108g/moly=30.0g 2x + y + 0.3mol =1mol(参加反应的氮原子守恒)

用心

爱心

专心 解得: x=0.3mol y=0.1mol 则合金中银的质量分数为:(0.1mol×108g/mol)/30.0g =36% 点评:本题是硝酸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混合物的计算等多方面综合题,解决此类问题,既要准确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还要准确分析化学过程,灵活选择解题方法。属要求较高的题目。

【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有1或2个正确答案)

1.铜粉放入稀硫酸中,加热后无现象,当加入一点钠盐后,铜粉质量减少,新加入的盐可能是下列中的()

A.氯化物 B.硫酸盐 C.硝酸盐 D.磷酸盐

2.通常状况下能共存,且能用浓硫酸干燥的一组气体是()

A.H2、O2、N2 B.O2、NO、NO2 C.H2、N2、NH3 D.NH3、HCl、NO2 3.下列关于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稀硝酸是弱酸,浓硝酸是强酸

B.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都能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C.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

D.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而浓硝酸则使金属钝化

4.NH4HCO3 在试管中加热,使放出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足量过氧化钠的干燥管,足量浓H2SO4 的洗气瓶,最后得到的气体是()A.NH3 B.O2 C.H2O D.CO2 5.在一定条件下,将等体积的NO 和 O2 的混和气体置于试管中,并将试管倒立于水槽的水中,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约为原总体积的()A.1/4 B.3/4 C.1/8 D.3/8 6.下列反应中硝酸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的是()A.H2SO3 与稀HNO3 反应 B.铁和热的浓HNO3 C.Ag 和稀硝酸共热 D.Fe(OH)3 和稀HNO3

7.在Fe、Cu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NO3 并微热。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ag。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并加热,充分振荡后还剩金属bg,则()

A.a 可能等于b B.a 一定等于b C.a 可能小于b D.a 一定大于b 8.在一定条件下,将m体积NO和n体积O2 同时通入倒立于水中且盛满水的容器内,充分反应后,容器内残留m/2 体积的气体,该气体与空气接触后变为红棕色,则m与n的比值为()

A.3:2 B.2:3 C.8:3 D.3:8 9.用铜锌合金制成的假金元宝欺骗行人的事件屡有发生。下列不易区分真伪的方法是()

A.测定密度 B.放入硝酸中 C.放入盐酸中 D.观察外观 10.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假定只有单一的还原产物。当参加反应的金属与被还原的HNO3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时,还原产物是()A.NO2 B.NO C.N2O D.N2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填空题

11.有一瓶无色混和气体,是由HCl、O2、NH3、NO、CO2、N2中的某些气体组成。①把混和气体通过浓硫酸后,气体体积明显减小;② 剩余气体通过碱石灰后,气体体积又明显减小;③ 最后,剩余气体接触空气时,立即变为红棕色。由此可见,原混和气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一定不含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NH3 可与H2SO4 反应而被吸收,而干燥时与CO2 不反应)。

12.在硝酸生成过程中所排放出来的废气中含有NO 和NO2,它们污染环境。现在氨通过催化还原法将它们转化为无毒气体___________直接排入空气中。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假设NO和NO2 物质的量之比恰好为1:1,则两者的混合物相当于一种酸酐。写出由烧碱溶液吸收这种酸酐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13.根据你学习的有关氨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问题。(1)合成氨对化学工业具有重要意义。写出氨的两种重要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室制备氨气,下列方法中最适宜选用的是______________。

①固态氯化氨加热分解

②固体氢氧化钠中滴加浓氨水

③氯化氨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

④固态氯化氨与氢氧化钙混和加热

三、计算题

14.将32.64 g 铜与140 mL 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铜完全溶解,产生的NO和 NO2 混和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 L,请回答:

(1)NO 的体积为_________L,NO2 的体积为____________L;

(2)待产生的气体全部释放后,向溶液中加入VmL amol/L的NaOH 溶液,恰好使溶液2+中的Cu 全部转化成沉淀,则原硝酸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__mol/l;

(3)欲使铜与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在NaOH 溶液中全部转化为NaNO3,至少需要30%的双氧水____________g。

用心

爱心

专心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C 4.B 5.C 6.BC 7.D 8.C 9.D 10.C

二、填空题

11.NH3 CO2 NO ; O2 HCl

催化剂 12.N2 ; 6NO2 +8NH3 7N2 +12H2O

催化剂 6NO + 4NH3 5N2 +6H2O ;

NO +NO2 + 2NaOH = 2NaNO2 +H2O 13.(1)制化肥 制硝酸(液氨作制冷剂)

(2)②④

三、计算题:

14.(1)5.8 5.4-3(2)(a V·10 +0.5)/0.14(3)57.8

用心

爱心

篇3:鲁米诺化学发光分析研究综述

鲁米诺 (5-氨基-2, 3-二氢-1, 4-二杂氮萘二酮, 也称3-氨基邻苯二甲酰肼) 因其结构简单、易合成、水溶性好, 以及发光量子效率高等特点, 鲁米诺是最常用的液相化学发光试剂之一。自从1928年Albrecht首次报道了鲁米诺与氧化剂在碱性溶液中的化学发光反应以来, 人们对该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就一直十分活跃, 使得该化学发光体系被应用于许多领域之中。

White等通过比较鲁米诺体系的化学发光光谱和3-氨基邻苯二甲酸根离子的荧光光谱, 提出鲁米诺化学发光反应的发光体。在碱性条件下, 鲁米诺首先被氧化为叠氮酮, 然后形成桥式六元环过氧化物中间体, 分解后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能量产生化学发光。下面笔者简要介绍鲁米诺化学发光反应的机理, 详细地总结近五年来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的应用进展。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的分析应用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体系应用最为广泛。许多过渡金属离子对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反应具有很好的催化作用。李正平等发现铁蛋白催化luminol-H2O2反应, 产生很强的化学发光信号, 建立简便灵敏的检测铁蛋白的化学发光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5~10μg/L, 检出限为0.36μg/L, 为铁蛋白作为纳米粒子标记物及直接检测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戴路等报道了一种新的测定雌性激素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方法。在碱性条件下, 金银复合纳米粒子能显著地增强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 而雌性激素能明显地抑制该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 建立了测定天然雌激素 (雌酮、雌二醇和雌三醇) 的化学发光方法。该方法已用于孕妇尿样中雌激素总量的测定。刘振波等基于人的血清白蛋白对鲁米诺-过氧化氢-叶绿素铜钠化学发光体系的抑制作用, 采用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可连续测定人的血清白蛋白的新方法。

鲁米诺-铁氰化钾化学发光体系。陈效兰等发现在碱性介质中, 铁氰化钾氧化鲁米诺产生化学发光, 头孢拉定对该体系有显著的增强作用。基于此并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测定头孢拉定含量的化学发光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6~160mg/L, 检出限为0.028mg/L。本法已用于胶囊中头孢拉定的测定。邓娜妮研究了盐酸阿比朵尔在鲁米诺-K3Fe (CN) 6化学发光反应体系中的后化学发光反应。据此建立了测定盐酸阿比朵尔的流动注射后化学发光分析法。在对这一后化学发光反应的动力学性质、化学发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以及一些相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申婧等基于阿魏酸对鲁米诺-铁氰化钾化学发光体系的抑制作用, 建立了阿魏酸的流动注射抑制化学发光分析法, 阿魏酸浓度在4.0×10-7~4.0×10-6mol/L之间时与化学发光强度减小值呈现良好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2.4×10-7mol/L, 将其应用于复方当归注射液中阿魏酸含量的测定, 结果令人满意。

鲁米诺-高碘酸钾化学发光体系。王瑞琪等发现在碱性介质中, 镧 (III) 对鲁米诺-高碘酸钾体系的化学发光反应有显著的增敏作用。据此, 建立了测定镧 (III) 的反相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方法, 并将此法用于合成样品的测定。屈颖娟等基于蒽醌类药物在碱性条件下对高碘酸钾-鲁米诺体系的化学发光信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这一现象, 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一种直接测定蒽醌类药物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马明阳发现, 当向已充分反应的高碘酸钾与鲁米诺混合溶液中注入异烟肼时, 又可以产生一个新的化学发光反应并检测到较强的化学发光信号, 建立测定异烟肼的流动注射后化学发光分析法。

鲁米诺-高锰酸钾化学发光体系。高锰酸钾是化学发光反应中常用的强氧化剂。Fernando等基于在碱性介质中, N-甲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西维因、克百威和灭虫威对Luminol-KM-n O4化学发光体系有增强作用, 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并同时测定了三种农药在水样和蔬菜中的残留量。沈祥根据次黄嘌呤对高锰酸钾-鲁米诺-SO32-体系化学发光具有增敏作用, 建立了SO32-的化学发光方法。余宇燕等发现在碱性条件下茶多酚对鲁米诺-KMn O4化学发光体系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据此建立了茶多酚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法。Easwaramoorthy等利用在p H=12.0磷酸介质中, KMn O4可以氧化鲁米诺产生稳定的发光, 扑热息痛的加入会抑制发光, 建立了扑热息痛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 并用于片剂中扑热息痛的测定。吕九如等人发现, 当把碱土金属离子Mg2+、Ca2+、Sr2+和Ba2+注入已充分反应的鲁米诺和高锰酸钾混合溶液中时, 又发生了新的化学发光反应。牛卫芬等利用高锰酸钾-鲁米诺后化学发光体系, 建立了测定奋乃静的高选择性分子印迹-后化学发光分析方法, 所建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4~1.0×10-2g/L, 检出限为3×10-5g/L, 已用于人尿液中奋乃静含量的测定。

鲁米诺-溶解氧化学发光体系。李菁菁等人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得平均粒径约10nm Sn O2粒子, 将该纳米粒子加入到碱性鲁米诺-溶解氧化学发光体系中, 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明显增强, 这种增敏作用与纳米Sn O2的加入量以及体系中溶解氧的浓度有关, 可用于溶解氧的测定。

鲁米诺的其他化学发光体系。宋正华等人发现肌红蛋白能够与鲁米诺在碱性条件下反应产生化学发光, 建立了克林霉素的化学发光法。鲁米诺-NBS/NCS化学发光体系[152,153,154,155,156,157,158]已成功应用于药物、食品、及环境分析中。石文兵利用鲁米诺-Au Cl4-化学发光体系建立了测定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钠、盐酸雷尼替丁、美诺西林钠、双嘧达莫和盐酸奋乃静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方法。瞿鹏等建立了流动注射抑制化学发光法测定头孢曲松钠的化学发光法。

篇4:高中化学鲁科版的习题功能分析

关键词:高中化学;鲁科版;习题功能

习题是附在教学内容之后,用于学生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升,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改以来,教育的目的越来越偏向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单就高中化学而言,鲁科版教材中的习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鲁科版化学教材中的习题系统性较强,在学习之前注重以现实的使用价值引入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学习,注重过程和方法,并非结果。此外,在习题的后半部分,会出现探究性的习题,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化,提升到实际应用和科研应用的水平。本文主要分析鲁科版化学习题在教学中的应用和作用。

一、教学内容的导入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鲁科版化学教材中的习题是分层次的、有目的的,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习题中的问题进行阅读和分析,了解学习这些内容的重点和应用。学生虽然在预习时了解得不是很深,但是学生通过预习激发了学习知识的兴趣,带着初步的了解和兴趣进入知识的学习,学习效果很好。

二、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和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

在鲁科版的化学教材中,课后的习题中有许多探究类型的题目,这些题目不同于以往传统教材中的题目,更注重实际操作,以学生的实验为主。实验性题目的探究性和自主性很强,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在一些题目中,习题还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考查和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则是考查学生学习完毕此章节以后对于此章节的掌握程度,但是大都会以生活中的想象和实例的形式出现,样式新颖,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解决此种问题的科学性方法和解题方案,将以往重视结果的考查方式转到考查学生的解题过程和方法运用上来,以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

三、引导学生的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鲁科版的化学教材与传统的教材有所不同,强调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强调学生学习这些化学知识以后,能利用这些化学知识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一些简单的化学还可以应用到生活中来,拉近学习和生活的距离,也体现了化学的独特魅力。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化学,学有所用,学习和生活相结合,更加坚定了他们学习的勇气和信心,更加有利于他们的化学学习。鲁科版的化学教材介绍目前科技发展、能源领域以及工业发展、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的内容很多,以化学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为基础,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化学知识将来会在哪些领域应用。

四、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传统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考试等各种手段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强调学生通过自我反思的形式进行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使用鲁科版教材时,课后的习题十分全面,可以充分地引导学生进行各个章节知识的学习,并在完成之后进行自我评价,向教师反馈自己的学习信息。在解决课后题中类似于交流研讨和概括整合这类的习题时,教师只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基本线索,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归纳和总结的形式进行自我的检测、评价和反思。

五、延伸并扩展课堂知识

鲁科版中的习题多是以化学知识的基本原理在目前最新科技研究中应用的形式出现,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很多学生在做习题的过程中对习题中的装置和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在课余时间深刻地了解,无形之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升华。教师还发现,与以往的教材相比,鲁科版中的习题并非是每章之后仅有一个,而是在每章、每节之后会有几个不同层次的习题。这些习题由浅入深,涉及各个层次和知识面,并且在考查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又深化一步,注重引导学生向着更深的一个层次研究,因此鲁教版的习题还承担着一定的教学功能。

六、结束语

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是为新课标量身定做的,其中的习题部分侧重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由淺入深。其中的浅层次习题可以作为学生预习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等层次的习题在于考查学生的知识熟练度和掌握的科学方法,还在培养学生科学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此外,习题能够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习题,挖掘其教学功能,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严文法,李彦花.美国高中化学教材中科学本质的呈现研究简介[J].化学教学,2009(6):51-56.

[2]王磊.化学必修课教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9-112.

篇5:鲁高一化学方程式小结

一化学实验与安全

二、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几个重要考点:

1.检验沉淀完全的方法?(即沉淀剂是否过量)

静置,在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某沉淀剂 若无沉淀生成则沉淀完全

2.过滤后洗涤沉淀的方法?

在沉淀所在的过滤装置中加入蒸馏水至浸没沉淀 静置至水全部自然流出 重复1-2次

3.检验沉淀是否洗净的方法?如从氯化钠溶液中过滤出硫酸钡沉淀进行洗涤

取最后一次滤出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检验试剂如硝酸银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洗净 五种分离方法和一种配制方法

1、过滤:

仪器:烧杯、铁架台、漏斗、玻璃棒、滤纸 操作要领:一贴、二低、三靠

2、蒸发结晶:

仪器: 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 坩埚箝

操作要领 : 向蒸发皿中倾倒液体,溶液量不得超过其容积的2/3,用酒精灯加热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免局部过热、致使液滴飞溅。当析出较多晶体时(即仅剩下少量水),就停止加热,利用余热把剩余的少许水蒸干。热蒸发皿放在实验台上时要垫上石棉网。

3、蒸馏:利用液态混合物的沸点不同,加热使液态物质气化,冷凝收集从而与难挥发或不挥发成分分离的方法 仪器:铁架台(附铁夹、铁圈)、酒精灯、石 棉网、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应接管、锥形瓶等 操作要领:

1)蒸馏烧瓶中的液体不能超过球部容积的1/2,加热时不得把液体全部蒸干。

2)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下沿处

3)蒸馏烧瓶中应加碎瓷片以防暴沸

4)冷凝管的冷却水流向:下口为进水口,上口为出水口,不可反接。

4、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萃取剂的选择原则:1.不相溶 2.不反应 3.溶解度大

5、分液:把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开的操作 仪器:分液漏斗、漏斗架、烧杯

步骤:

6、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仪器: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药匙、托盘天平

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贮存

误差分析:

三、物质与离子的检验鉴别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几个重要公式

二、几个重要推论:

三、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

1、已知ρ、ω换算C;

2、已知ρ、C换算ω;

四、稀释和混合的计算

稀释原理:

C1 V1

=

C2 V2

混合原理: CAVA + cBVB = C混 V混

篇6:《化学真奇妙》教案鲁教版

授课日期:20xx年9月5

课型

新授课

课题:1.1

化学真奇妙(第二课时)

主备人:(xx中学)

学习目标:

.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重点)

2.了解所有的宏观物质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子按照不同的方式结合而成的。

3.初步知道原子有类别之分,物质有不同元素组成。

4.简单了解水、氢气、氧气、铁等物质的化学符号及内涵(最小构成、原子的排列等)。

实验准备:分子球棍模型

板书设计:

二、神奇的化学变化

.物质的变化

2.学习化学的意义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等

2.物质的组成:元素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活动意图

复习提问: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物质的变化规律,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哪些属于物理变化?

①庖丁解牛②菜刀生锈③恶狗分食

④擀面条⑤雾霾

学生:回答补充

归纳板书

二、神奇的化学变化

.物质的变化

2.学习化学的意义落实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导入新课:我们生活在我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大千世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它们的构成一样吗?

两千多年以前,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开始思考万物的构成,后人更是前仆后继,到现在,我们也只是领略皮毛而已。

篇7:鲁高一化学方程式小结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山东省沂蒙山区鲁山南麓的地椒全草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分离鉴定出59种化学成分,其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98.513%.产于山东沂蒙山区鲁山的`地椒全草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对伞花烃(17.395%)、百里酚(12.207%)、龙脑(12.084%)、香芹酚(9.002%)和松油烯-4-醇(6.323%)等.

作 者:陈刚 汤颖 屈撑囤 张群正 穆淑珍 CHEN Gang TANG Ying QU Cheng-tun ZHANG Qun-zheng MU Shu-zhen 作者单位:陈刚,汤颖,屈撑囤,张群正,CHEN Gang,TANG Ying,QU Cheng-tun,ZHANG Qun-zheng(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穆淑珍,MU Shu-zhen(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

上一篇:QS-JL069内部审核报告下一篇:申论社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