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钠说课稿

2022-07-02

第一篇:高一化学钠说课稿

初中化学说课稿 《常见的盐》说课稿

《常见的盐》说课稿

化学组韩爱理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教材第八章酸碱盐的第五节《常见的盐》。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

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初中化学教材分十二章,常见的盐是其中最后第二章,是在讲授了氧、氢、

碳、铁、溶液等知识的基础上,将常见的无机物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加以分类,从具体物质的知识到一般概念,使学生对所学的无机物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同时把初中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等予以总结,也使学生为今后学习和参加工农业生产作好准备。因此,本章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将起到总结作用。《常见的盐》是在学习了酸碱盐的概念、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常见的碱、碱的通性的基础上,学习几种常见的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盐的性质,作好了准备。这样,使学生在掌握了个性的基础上,学习通性,符合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常见的盐》这节课用二课时来完成。本节教材介绍了氯化钠、碳酸钠、

碳酸氢钠、碳酸钙四种重要的盐,主要意图是密切地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同时还在相应的位置穿插讲授了结晶水、结晶水合物、结晶水合物式量的计算、风化、潮解及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等,这些也都是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常识性的知识和技能。这节课可以说是实施化学、技术、社会(CTS)教育的典型课。

本节教材难度不大,有些知识学生已比较熟悉,另外,根据初中学生的年

龄特点,他们对化学实验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好奇心的满足无疑会产生具大的内驱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我增作了许多实验。这些因素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不利的因素是,青少年时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欠成熟,有时会导致观察的片面性。教学中我会有意识地启发引导,使学生有重点,有目的的观察。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

标为:

1认知目标:了解氯化纳、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四种常见的盐,了解食盐

和盐的不同含义,了解结晶水合物的概念、常识,介绍风化、潮解等概念。2技能目标:掌握结晶水合物式量的计算及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3情感目标:结合化学家侯德榜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为:氯

化纳、碳酸钠、硫酸铜的用途;结晶水合物式量的计算,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教学难点为:结晶水合物及结晶水合物的性质;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和本节课的实际内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前

预习,课上讨论,实验,教师小结的方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教学。有趣的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有肋于学生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思维,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中为了达到时刻吸引学生的目的,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复习提问

讲述

[俗称(讨论:食盐与盐)

导入新课观察

[特性(讨论题)

样品

氯化钠讨论

[用途]

小结

实验

[俗称]

讲述观察

Na2C03·10H20 [风化]

碳酸钠样品

讲解

[结晶水合物式量的计算方法]

对比

[C032—的检验]

实验

小结

[用途](介绍侯德榜事迹)

观察样品

]

巩固练习

1,写出氯化钠、碳酸钠、高锰酸钾、硫酸铜的化学式,指出它们属于哪类物质并叙述其定义。2,说出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或你知道的盐的名称: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不仅是对旧知识的再现,而且为新课的引入埋下了伏笔。

二、引入新课

根据刚才的复习提问,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自然界中盐的种类成千上万,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几种常见的盐。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及时集中到对新课的学习上。

三、讲授新课

我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的一种盐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食盐是它的俗名,它的化学名称叫做氯化钠,我们首先来学习氯化钠这种盐,这样很自然地将学生的兴趣引到对氯化钠的学习上。由于学生对氯化钠的有关知识都比较熟悉,因此,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主要采取教师设

问,学生讨论回答,教师重点小结的方法。

(一)氯化钠

1,俗称:通过氯化钠是每天饮食中不可缺少的盐,引出它的俗称食盐,接 着提出问题:盐与食盐是不是同一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为了加深印象,我给学生讲述了有人将工业用盐亚硝酸钠误作食盐用于烹调发生中毒的事件,在此我还给学生介绍了我国丰富的食盐资源,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2,特性:先由如何从海水中取盐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引出粗盐,再 由观察粗盐样品(含泥沙、表面潮湿)进而引出粗盐易潮解这一特性,并介绍粗盐易潮解的原因(含氯化镁、氯化钙杂质)。这样,一环扣一环使学生的思维按着一个很逻辑的规律延伸,同时也为下面讨论题的设置做好了铺垫。讨论题:为什么海水晒盐时日晒风吹有利于食盐晶体的析出?为什么食盐成晶体析出而氯化镁、氯化钙却大部分留在卤水中?为什么海水晒盐采用蒸发水分的方法而不采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投影)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

3,用途:通过设问,缺盐对人的生理活动带来什么不良影响,引导学生讨 论回答,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战争年代涌现出许多象潘冬子那样冒着生命危险而为红军战士送盐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同时介绍过多摄入氯化钠会引发高血压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另外,补充介绍我国食用碘盐的原因,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化学知识。采用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回答,教师重点小结的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碳酸钠

我用了这样的过渡句: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食盐以外还有一种常见的盐,那就是碳酸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盐。这样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碳酸钠的学习上。

1,俗称,纯碱。碳酸钠是一种盐,为什么俗称纯碱呢?为了加深学生对这 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我补充了一个学生实验。学生亲自动身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由酚酞变红的现象进而分析得出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的结论。有趣的实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Na2C03结晶水,结晶水合物。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我采用

讲述的方法。对风化这一知识点的学习,采用先观察样品表面现象,进而分析原因而引出的。有助于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思维。结晶水合物式量的计算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突出这一教学重点,突出强调“·”不是教学中的乘号,而是结合的意思,求式量时是相加的关系。

3,C032—的检验。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采用了变演示实验为对比实 验的方法。我准备了四支试管分别放入少量碳酸钠、碳酸钙、碳酸钡、硫酸钠,然后分别滴加稀盐酸。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我让一名学生到讲台上演示操作。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找规律,

2—不难得出凡是组成中含C03的物质都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采用对

比实验有利于学生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科学始于观察。法拉第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任何人的观察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观察什么,怎样观察以及观察的顺序,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都会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以分析、归纳、得出结

论,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4,用途。对这一问题的学习主要采用讲叙法,来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 的掌握。

讲完用途后,给学生介绍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为我国制碱工业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四、小结

师生一起重温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以求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领会本节 重点内容,并将学生的兴趣适时引到对下一节课知识的学习上。

五、巩固练习和作业。

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为通过练习不仅可以巩固本节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还可以及时反馈本节教学情况,为了适应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根据本节知识目标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练习题:填空,求结晶水合物式量,推断题。共分三个层次:

(一)基础题,此类题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巩固本节基础知识;

(二)技能题,主要目的上培养学生化学计算技能。

(三)综合题,此类题的练习目的是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题主要面向比较好的学生。练习过程中注意将练习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避免学生产生模棱两可的认识,以达到预期的练习效果。

作业:书面作业,P1731,4。作业留取主要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角度出 发,少而精,具有真对性、典型性;还有两个家庭小实验,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第二篇:化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

二、说学情

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四、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

3、引导学生定势思维为发展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趣: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建筑师称它是粉刷匠;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老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震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产生,气体是什么?又体现了什么性质?从而加深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

2、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引导学生回顾“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了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 (2)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老师指导:从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内取出少量的液体放入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操作实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目的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若干组实验,此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会因实验得出而兴奋起来,掀起一个小高潮)。并加热紫花观察到红花变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3) 学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注意现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反应这一原理。并说明这是CO2的一条重要性质,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4) 即时应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证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并操作实验验证,以便使知识学以致用。 过渡: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要求学生通过刚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想、推断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一热点话题。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练测平台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习题,力图达到“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无色无味气态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不支持燃烧,不燃烧 2.与水发生反应 CO2+H2O=H2CO3 3.与石灰水发生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三、用途:灭火、人工降雨等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本课时的内容较紧凑,实验较多,部分后进生思维可能会跟不上,所以,我将通过课后辅导来加深这些同学对知识的消化能力

第三篇:初中化学说课稿

酸碱盐的鉴别说课稿

《酸碱盐的鉴别》说课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化学分组实验《酸碱盐的鉴别》。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分析、说教法与学法、教具的准备、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酸碱盐的鉴别》是通过实验,根据需鉴别物质性质差异,利用特征反应把它们一一区分开来,这不仅仅是考查学生判断物质之间能否反应,这是首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判断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另一方面更主要是考查物质之间反应呈现什么现象,了解常见离子的一般检验方法,为以后物质的鉴别推断题做好铺垫。基于我对教学内容的以上分析,因此我为本课制定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酸碱盐化学性质及相互间的关系;

2、熟练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的特征现象;

3、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和描述实验现象; (2)、能力目标: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小组团结合作完成实验任务的团体协作精神;

2、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实验重点:

能根据物质的特征以及反应进行物质的鉴别。 实验难点:

常见离子的检验的特征现象。

二、教法与学法的选择:

1、教法:主要采用分组实验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探究——活动——发散”模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的解决实验的成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2、学法: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途径: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归纳比较—— ...... 《氧族元素》说课方案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六章《氧族元素 环境保护》的第一节,教材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氧族元素,这部分内容的突出特点是它处于学生刚刚学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因此完全有可能有条件,也应该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教材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依据,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表,采取讨论的方式来安排氧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学习。 第二部分是臭氧,介绍了臭氧的初步知识和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教材从正反两方面介绍臭氧,使学生全面地看问题,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第三部分是过氧化氢,对这部分内容现行大纲只要求做常识性介绍,教材也只是侧重于从用途的角度做了简单的介绍。

在全节的最后,还安排了关于硫化氢的选学材料。

(二)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紧接在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之后,是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理论为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第一个元素族,因此,对氧族元素的学习可以说是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应用。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初步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同时又是对学生思维、分析、推测能力的训练,因此本节教材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单质和化合物性质递变的关系。 (2) 使学生对臭氧和过氧化氢有大致了解。

2、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让学生初步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加强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运用所学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巩固元素周期表中族的概念,初步学会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科学方法,加深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理解,因此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但是由于本节是学生首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因此这两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氧族元素之前已学习过碱金属元素与卤族元素,他们对同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性质变化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刚刚学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因此完全可以也应该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关于氧族元素的教学(第一课时)

这一部分教材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为依据,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6-1氧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表6-1氧族元素的性质,从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所受作用力的大小,非金属性和金属性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氧、硫、硒、碲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对于单质性质的变化,主要集中于物理性质方面,而化学性质则结合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以及氢化物的性质加以讨论。由于学生已有了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因此除了讨论同一族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外,还比较了同一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 这是教材中的内容安排。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我认为可以首先组织学生根据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运用元素周期律理论,对元素性质变化规律进行推测,推测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然后分析课本中所列相关数据以及相关的反应事实,最终验证理论推测的正确性,得出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包括以下几点:

1、性质相似点 ① 元素化合价相同,在化学反应中,主要显-2,+4,+6价(氧例外) ② 都能形成H2R型气态氢化物(Te不能与氢气直接化合)。 ③ 都能与氧结合生成RO2和RO3型两种氧化物(O除外),其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H2RO3和H2RO4型两种酸。

2、性质不同点

① 物理性质的递变性(结合教材表6-1中氧族元素的单质物理性质的内容讲解)。 ② 从O到Te,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③ 从O到Te,单质与氢气化合能力逐渐减弱;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④ 从S到Te,所对应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逐渐减弱。 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更好地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推测能力。

由于学生在卤素一章曾比较详细地讨论过F、Cl、Br、I与H2反应的难易及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章又学习了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稳定性的关系,因此本节只是对以上知识的扩展和应用。

3、氧族元素与同周期卤族元素非金属性的比较

可以用O、F和S、Cl为例,让学生在已有的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基础上,推断出氧族元素比同周期的卤族元素非金属性弱的结论。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如果能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反应事实,如S、Cl2分别与变价金属Fe、Cu的反应为例作分析比较,得出氧族元素比同周期卤族元素非金属性弱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用原子结构知识进行解释,效果将会更好,能突出结构对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并培养学生利用已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臭氧的教学(第二课时) 在这部分中,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学生在初中虽然已学过金刚石和石墨,但那时没有专门介绍这个概念。在本节中,以O2和O3为例介绍这一概念,并联系初中学过的金刚石和石墨,进一步扩展到硫有多种同素异形体。除同素异形体外,这部分主要还介绍臭氧的初步知识,包括:

1、 O3和O2 物理性质的对比

2、 O3 的化学性质:极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3、 O3的用途

这部分的教学中,应注意使知识的学习与思想教育的渗透有机地结合。例如,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臭氧多与少、远与近对人类及地球生命作用不同的学习,让学生形成辩证看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三)关于过氧化氢的教学

这部分内容,现行大纲只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分寸,不宜扩展及加深,教师可侧重于从用途角度作简单介绍,并将H2O2 与H2O进行比较。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可用于实验室制备氧气,有条件教师可补充一个演示实验。

在这个课时当中,知识方面,臭氧这部分应紧抓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并与同位素概念作比较,使学生真正从本质上区别它们。能力方面,过氧化氢这部分可结合H2O2分解产生氧气的反应,让学生比较它与KClO3分解制氧气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本节的学习位于元素周期律之后,强调知识的网络化,因此应注意从O3与O2 ,H2O2 与H2O的对比展开教学。

最后是选学材料这一部分,硫化氢作为选学材料,教学特意补进这一节,原因有:

1、 本章知识主要是硫和硫的化合物,硫是典型的具有变价特征的元素,教学中主要围绕-2→0→+4→+6价硫这条线展开学习,重中之重是相应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因此必须掌握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规律,为充实这条线,特补充这节内容。

2、 通过硫化氢的教学,可加强学生对含有最低价态非金属元素化合物还原性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教学中除了介绍H2S的物理性质,实验室制法外,重点落在H2S的化学性质上,包括可燃性、还原性、不稳定性,其中以还原性为重中之重。

二、 反馈练习(见投影)

三、 布置作业(见投影)

作业:[第一课时] 课本习题

一、三

1、2 [第二课时] 课本习题

二、四

选学材料:整理本节内容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六、板书设计(见投影)“二氧化硫”说课方案

1.内容出处:

本节内容选自高级中学课本(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 第六章 《硫和硫的化合物环境保护》的第二节。教学内容包括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两部分。本节课时安排为一课时。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而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等知识的基础,是学生赖以进行科学抽象的依据和出发点。因此,元素化合物知识在中学更具有基础性,不可忽视。 本章节安排在基础理论——元素周期律的后面,可以使学生在已有的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即氧族元素中代表元素硫及其氧化物性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氧族元素性质的了解,并为下面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硫在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大的用途,并且是工业上生产硫酸的主要原料;二氧化硫知识点也是高考的一个常考点,所以我们必须把它作为一个重点来对待。 难点: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学生易于同Cl2等物质的漂白性相混淆,思维定势地认为SO2也是利用其氧化性漂白,必须使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

2)能力目标: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科学推理能力。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测反应原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及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互动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同时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的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二、教学方法

根据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①目标导学法: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发现; ②演示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二氧化硫的特性;

③比较法:通过和已学过的Cl2等的漂白实验相比较,启发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认识SO2的漂白性,获得新知识。

三、学习方法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下列基本学习方法 : ①观察法:学会全面地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②归纳法:学会根据现象,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出物质的性质;

③阅读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培养自觉能力。

四、教学程序

1.复习导入: 通过雪白的馒头、发黄的报纸、媒体上经常报道的酸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烟花爆竹等现象,这些材料或现象都与二氧化硫有关。要了解其中的奥秘就得先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从而引出二氧化硫的性质的教学。 2.二氧化硫的性质的教学:

首先请学生完成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实验,并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二氧化硫易溶于水的结论,使学生学会全面地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教师总结并介绍二氧化硫的其他物理性质。利用“二氧化硫的组成与二氧化碳相似,其化学性质是不是一样”的问题顺利过渡到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学习当中去。同时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对比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入手,指导自主探究实验[6-1],让学生写出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化学方程式,说明二氧化硫是一种酸性氧化物。结合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对比两者中的区别与联系,指出二氧化硫具有的特性。可指导学生复习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和碳酸的不稳定性,让学生由碳酸的不稳定性实验方案迁移设计出亚硫酸性质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并形成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知识的迁移、应用的能力。

由二氧化硫中的硫所处的价态引导学生得出二氧化硫还可能有其它的什么性质?二氧化硫的不稳定性仅仅是表现在热不稳定性上吗?由学生作答,教师强调。借此引入到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的学习中。

硫的不稳定性不仅仅表现在其对热不稳定性上,还表现在其氧化还原性上面。由硫在二氧化硫中为+4的化合价可以推出二氧化硫可能被氧化为硫元素显+6价的化合物,引导学生写出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此可得出我们实验室存放亚硫酸盐应注意些什么呢?学生作答,教师加以补充、强调。

从而复习可逆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为化学平衡的学习做铺垫。 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如纸张、草帽、市售馒头等生活现象入手(也可展示实物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出新课题;让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请学生上台演示改进后的二氧化硫性质实验(尽量做到少污染、有安全性),让学生注意实验物品的变化情况,并积极思考其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可以让学生演示教学参考书中的二氧化硫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并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组织学生间进行讨论,老师起组织、协助和参与作用。

设疑: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与已经学过的氯气、过氧化钠、活性炭等物质的漂白原理是否相同?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有何用途?

知识拓展:氯水和二氧化硫同样有漂白作用,利用探究实验:在品红溶液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水,比较哪一种的漂白效果好。通过知识拓展实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

强调:二氧化硫与其它物质漂白作用的不同之处。

学生阅读:课本P127-128有关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质的用途段落。 3.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我们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但二氧化硫在人们心目中的评价腐败不一,主要是在于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上。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二氧化硫的功过是非呢?

我们可以通过放灯片投影二氧化硫对环境污染、如何污染以及如何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的相关知识图片,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二氧化硫与环境的关系。也可以采用让学生分组进行互动讨论,共同探究,并请各组代表来评价二氧化硫的功过是非。最后由教师总结性地评说二氧化硫的作用,布置学生课后进行环保方面的研究性学习探究。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二氧化硫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 (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 H2O+SO2=H2SO3 2.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 2SO2+O2=2SO3 , SO3+H2O=H2SO4 3.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二、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六、反馈练习:书P133-134课后习题

一、

二、三。

七、作业布置:

1、课本P134习题四;

2、写一篇关于环保方面的小论文。

3、预习下节新课的内容。

第四篇:初中化学万能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册第

单元课题

》。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后面我们还要学

。可见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法 (1)

教学重点: (2)

教学难点: 重点、难点解决方法:

现在是一个网络发过的社会,所以本节课我会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的发展。

二、

教法与学法 1.

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科学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于有形,使学生易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探究学习”。根据新教材编写特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一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采用美国著名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教学法配合互动教学法 。主要是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等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处于协作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生情况分析

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很多活动:比如,“我会填”“我会答”“讨论与交流”等。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且还能为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2.说学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还说过:“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1)实验探究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分成十个阶段进行,同时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演示烧手帕的化学小魔术。提出问题: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呢? (这样设计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条:“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这样做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在生活中化学是无处不在的。) 第二阶段:教师演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我会在大屏幕上将实验所要用到的仪器、药品及实验步骤给出,由各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来预测可能产生哪些现象?然后由老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燃烧的条件是:(1)有可燃物(2)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第三阶段:提出问题:如果我想让水中的白磷也燃烧,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由小组再次进行讨论,拿出实验方案。然后选定最佳方案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出燃烧是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的。

(这样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二条:“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学习机会,同时可以使不能程度的学生有所提高。”这样设计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的的积极性,以及培养他们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第四阶段:我设计了一个小环节-------叫做我会答:在这个环节中我将会出几道和实际生活相关的习题:

比如:正在燃烧的炉子(1)如果不再继续加柴禾,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2)如果把炉门关的严严的,一点气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3)

如果把燃着的柴禾拿走,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这些问题都是由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回答。看看哪组的答案好。

(这样设计可以与生活相关系起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第五阶段: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了,都可以生火。从古至今,火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好处,让各个小组讨论,然后说说火对于人类都有哪些好处? (这样设计可以进行学科渗透。与历史等学科相连。) 第六阶段:播放录像片:2005年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的火灾。让同学们体会到,火可以为人类造福,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看完后让学生们说说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办?

(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知道事物是两面性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还可以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珍惜生命,爱护国家财产。)

第七阶段:创设情境:大火我们可以拨打119。要是遇到一些小火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在这个阶段要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给出一个大烧杯,烧杯中放有一根燃着的的蜡烛,提出问题:如果我想让烧杯中的蜡烛熄灭,你想怎么办?由小组进行讨论,拿出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由各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灭火的原理。

(这样设计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设计实验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第八阶段:结合生活实际的小环节-----我会答。 给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1.如果炒菜的油锅着火了怎么办? 2.如果实验桌上酒精洒了,着火了怎么办? 3.如果液化石油气着火了怎么办? 4.如果电器着火了怎么办?

(这样设计是想让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很有用,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九阶段:通过录像片介绍一些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以及一些灭火器具的使用方法。 第十阶段:反思小结。这个阶段会提出问题: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由各小组分别讨论回答。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串线总结。 3.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主要分为

部分。分别是

4.布置作业:

本节课的作业为:书后

题。以及我从参考书中选取的习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次训练,还练习了一部分的实际生活相关的题,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有能力的同学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拨尖和减负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

两个体现: (1)

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

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

四个突出: (1)

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

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

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

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氯围

那么以上就是我关于

说课的内容。谢谢大家!

第五篇:高中化学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化学___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是鲁科版XX年级必修X(或选修X)第#单元的第#节第#课时,本节是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与高中化学的始终,本节是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介绍为今后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掌握、了解。

2.能力目标:通过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教学,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导学法、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与导学法相结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和导学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让学生结合导学稿中(回顾与思考)环节进行自学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环节3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请学生先分组讨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课堂矫正 、拓展延伸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等等之类

环节5课堂小结、巩固迁移

在学习本节教学内容后进行简单的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系统的认识,并通过练习在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上一篇:关于党课思想汇报下一篇:关于梁家煤矿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