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思杂文随笔

2024-04-10

春思杂文随笔(精选14篇)

篇1:春思杂文随笔

春思的杂文随笔

(一)听海

窗含半月勾尘客,谁在倾听海浪声。

淡漠庭花先逝落,那人静坐到天明。

(二)空城

东风难解相思苦,遍地春花故梦浓。

遥寄三千星碎念,一人离去变空城。

(三)释怀

轻轻摇落三更雨,春酒一杯幻影来。

不为匆匆云水客,但求梦里释君怀。

(新韵)

当代诗词精华录(留取残荷选编)

残荷按:此集原名《当代诗词精华录》,但后来感觉名字有点大,所以空间发布时改叫《残荷网诗闲摘》。因为尽管有所限制(见说明),但是涉及作者及作品还是太多,加上年轻作者不断涌现,所以沧海遗珠自是必然。但无论效果如何,鄙人心迹与《网人七绝八百首》(原名网人七绝三百首,后来陆续增加、...

留取残荷

我对工作能力的一些思考

前几天有同学问我,刚入职场的她不知道应该怎么培养能力,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学习。 以下的一些言论只是我入行两年的所思所想,如果把你引入歧途,本人概不负责。 一、为什么要学习(Why) 相信这个问题不用多说了。不能持续学习,就无法胜任将来越来越重要的工作。 以下一些场景,是不是有...

路西法的流浪猫

篇2:春思杂文随笔

每次读朋友们的心情,都深知那许多只言片语的倾诉,多半是自己一个人的悲喜,不需要看者的心意相通!所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能有多少人的一生只是为等一个知己?那些辗转于文字的情怀,岂能真的执笔就淡忘?安静的做个旁观者,只是静静地读取,静静地念想,不去打搅不去解晰,便已是相知的默契!

篇3:《夏衍杂文随笔集》后记

一九二○年到日本,先是为了考官费,后来是功课忙,有一段时间没有动笔,后来读了郁达夫、陶晶孙的短篇,忽动写小说之念,一口气写了五篇,陆续寄给上海创造社办的刊物,结果是有的批上“不用”两个字,有的连这两个字也没有,一篇篇地全退回来了。这件事打消了我写小说的念头。此后十二、三年中一直从事翻译,一以练笔,二以糊口。一九三○年加入了“左联”,“左联”机关刊物要我写文章,也只写了一些《欧洲文艺动态》、《高尔基新作简介》之类的东西,在“一二·八”抗战时期写过一、两篇类似报告文学的速写。一九三二年到明星影片公司,五十年代出的《中国电影发展史》里说我写过几个电影剧本。其实,这些所谓“剧本”,都是电影公司老板和导演提出一个故事,在编辑会议上讨论,然后写成梗概,再由这部影片的导演和我商量,替他出点点子,增改一些情节,然后由我给他们写出一个类似电影文学剧本的草稿。因此,那些影片里面虽然有我的想法、设计,乃至台词等等在内,但实质上说,这些都不能算是我的“创作”。我专心地写杂文、随笔,是在一九三三年,搞影评运动的时候开始的,但写的数量也不多。

一九三五年,一连串的党组织遭到破坏的事件,迫使我在一家小公寓里隐蔽了半年多。在这一段时间里,我是名符其实地足,不出户,也不能和外面通消息,于是,只能看些旧书、笔记……作为消遣。日子久了,忽然又发生了利用这个机会写点东西的念头。我在这个时期内写了两个多幕剧和初步整理了《包身工》的材料。一九三五年到一九三六年,是一个时局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当我重新和文艺界接触的时候,主要的工作已经不是文艺运动,而是救亡运动了。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就用各种化名在许多报刊上写鼓吹团结抗战的文章。这些都只能说是政论,或者时评,数目虽然相当多,但没有一篇是自己觉得满意的。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开始了,我奉命办《救亡日报》,从此当了十二年的新闻记者。这段时期也写过几个剧本,但多半是在办报和统战工作的业余时间搞的“自留地”。在这十二年内,按写的东西的种类来排,最多的是社论、每周时事述评,这一类文章占了我毕生写作的最大部分;其次是偶有所感而写的杂文、散文、随笔;再其次才是话剧(这一段时间没有写过电影剧本)。在桂林办《救亡日报》时期,我每天写一篇一千字左右的社论(除因病有几次由廖沫沙同志代笔外),有时还得写一些新闻报道和补白。最近粗粗估计了一下,在这十二年中,我大概写过四、五百万字。就形式说,除诗之外,什么东西都写,但说实话,什么也没有写好。文章写多了,常常自己也觉得腻,但回头看一看,自己觉得可安慰的一是在吃大锅饭和不拿稿费的情况下,一直没有偷懒;二是写下来的东西里也有一些在当时或事后还可以使敌人受到一点伤害。我平生最怕被人叫作什么什么家,只想做一个诚实的新闻记者。写这些文字根本就没有保留的意思,印在报上或杂志上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很快地忘掉了。在抗日战争中和抗战胜利后,几位好心的朋友曾给我编印了五本杂文、随笔集子,这就是:《此时此地集》、《长途》、《边鼓集》、《劫余随笔》、《蜗楼随笔》。解放以后,我担任了行政工作,写作的时间就少了。但每天写一点东西的习惯一旦养成了之后,要戒掉也是很困难的。因此,《新民晚报》在上海复刊的时候,我还应赵超构同志之约,化名给他每天写几百字的短文,大约持续了半年以上。此后,就是写应景文章和在文艺界集会上讲话的文稿。尽管这样,我在这一时期写的杂文也引起过两次不小的波澜。一次是一九五六年写的《废名论存疑》,另一次是一九六二年写的《从点戏谈起》,这些事现在想来都很滑稽,但是,就拿《从点戏谈起》这篇不满一千字的文章来说吧,当时就有人说,这是讽刺某某人,批评某某人,或者是某某人授意写的。从这件事看,我以为某些神经衰弱的人拿起镜子来照一照自己,可能都会有一点阿Q的影子吧。

这次应三联书店之约,重新编印了一部我的杂文随笔选。这本书是我所写的杂文随笔之类的文章的选集,包括前面说过的五本小册子和解放后出版的《杂文与政论》的大部分作品。从时间上说,这里收集的是抗战前后直到现在的文章。时过境迁,有些文章已经失去了它的作用,还有不少是过年过节应报刊编者要求而写的应景文章,这些东西都删去了。大凡我自己还有一点印象的文章,都收进去了。这样编集,内容必然很杂,除了战争时期的随笔、杂感之外,数量较多的是我自己写的剧本的序文、后记和有关戏剧运动的文章。由于整个集子大体上是按照几本小册子的出版顺序和文章发表的年代编排的,所以体例上显得不很统一,特别显眼的是《长途》、《走险记》、《广州在轰炸中》这些介于新闻报道和速写之间的文章,很难排在适当的地位。其中也有一些“遵命文学”,《论<十五贯>的改编》就是周恩来同志看了《十五贯》之后指定要我在两天之内赶写出来供座谈会讨论的。在这种情况下写的文章,当然在行家看来是浅陋的。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除明显的误植和为了欺蒙审查官而有意用的曲笔之外,我都没有改动。时间差不多过了半个世纪,世界起了很大的变化,自己在颠沛中也获得了一些长进,但墨写的字是刀也砍不掉的。我以为还是一仍其旧为好。这样做也另有一层意思,就是留下这些记录,让现在的读者知道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这些人在蒋管区的遭遇。

从抗战开始,我一天不写东西的日子几乎是没有的,但这里有个很大的例外,那就是从一九六四年到一九七八年五月之间的十五年,我完全搁了笔,理由就不必在这里细说了。

由于我年来视力衰退,此书的收集、编排、校勘等工作,得到了范用、魏绍昌、常君实、黄会林等同志的帮助,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老战友廖沫沙同志,带病给我写了那篇认真的但也使我感到惭愧的序言。

篇4:随笔日记杂文随笔

一觉睡到12点。迷迷糊糊,现在跟陈建去琥珀市场看看那边怎么样。他激情满满,一早想钱的事情。这次和他去市场看看他是如何销售别人的。学习他的说话和销售技巧。他说话的方式,和语气是值得我学习。还有他销售时候的自信和洒脱。心态看得开。那天和他出去玩手机丢了无所谓第二天就买了个新的。他说丢就丢了呗,

过去了。今天天气不错,不冷,穿个短袖没一点关系。值得说一点的是,他是一个有想法的`人,有主见。。那么多年了总觉得自己没有主见,自己想法也不够。这一点真的值得我学习。

刚刚看了这边的市场,在里面逛了好几圈。又长见识了,一个普通石头1400。收货还是不小,他和人家做生意的说话方式,这里汇集各种和陈建一样的寻宝者,通过赚供货商和买家的差价。他说昨天前天一天赚了5000。

这样小小一块石头1400也是很贵了。他在供货商买完之后自己拿去小工厂去加工。自己和供销商谈低价格。供销商和客户没有联系。报价就是由我朋友了,他说今天目标600。刚刚不到一个小时他轻松赚600。亲眼所见。客户很相信他,信任和时间很重要。刚刚看到他同事过来了,公司规定一人至少一万的股份。昨天是五万,今天老板降了四万,真实验证了那句话风险和收益正正比,现在我坐在大堂等他

大堂

这些天上班累本想好好休息去宿舍睡觉,14天睡眠没满8个小时,其实也还好。相比在北京比起来至少不用熬夜。除了上班就是睡觉了,刚刚他把我叫过来地方找不到了,我把他带过来。语气高兴的和我说又赚了200。说实话我在这市场呆了一下午累。对石头不感兴趣。兴趣还是很重要,今年做了健身房顾问、卖车是真心不感兴趣、卖房一礼拜。最后发现还是喜欢餐饮,那天看着客户吃自己做的沙拉别提多开心。和之前不一样服务员。说俩句好话哄客人开心办卡。

现在过来这边加工厂加工料子,师傅们很用心把一块不均匀的石头弄成圆形。

这是加工初,加工后石头很光滑。买家那么做比买成品比起来省不少钱。这个销售交易流程就是:客户让我朋友去市场买初石头,我朋友相当于中介代购赚客户的差价。代购也赚钱,买家也觉得自己赚钱了,经销商也赚钱了。这三方面的顺序循环让三方都觉得自己赚了。颠覆了我对生意的了解和认识。今天一天陪他跑了一天市场,比待在宿舍强,学到了东西。了解到了交易市场的大概运行流程。我相信大部分的交易市场流程都大同小异。刚刚结束完加工。现在和他们一起去吃饭,他们都喝酒,我不喝酒也没办法了。

这个地方在深圳宝安郊区,现在天气还是不冷,这个饭局只认识他一个人,天色已晚。

篇5:吹牛杂文随笔

传说吹牛这一俗语来源于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以前,当地人过河,靠的是皮筏子,皮筏子是牛皮做的,用的时候,往里面吹气,扎好口后,作为渡河的工具,如果把几个小筏子连在一起就成为大筏子,就可以承载数千斤的重物过河。这个吹牛,就是往皮筏子里吹气。
在我的记忆中,乡下过年杀猪时,屠夫将猪杀死后,就会在猪的腿上靠近蹄子处割开一个小口,然后用一根铁条插进皮下捅一捅,再用嘴使劲往里吹气,直到猪全身都膨胀起来,这样就容易用刮刀刮掉死猪身上的毛。这就叫吹猪。如果用这种方法对付牛,就叫吹牛。我也见过几次杀牛,就是没这程序。我曾问邻居孙爷爷,杀牛为何没吹气?孙爷爷哈哈大笑说,谁有那本事,谁说他能吹牛,那他肯定是日白的。
如今人们说的吹牛,就指那些说大话、空话的人。据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超过八成的人每天至少吹牛一次,超过四成的人每天吹牛超过三次。对多数人来说,吹牛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它可以快速地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认同,增强我们的自信心,而吹牛的典范当属二战期间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有一次,德国空军一颗炸弹在他附近爆炸,警卫问他为什么不赶快躲开。他说:“希特勒永远造不出来能将麦克阿瑟炸掉的炸弹。”这吹牛让人获得心理博弈优势,在刻意“蔑视”对手的同时,缓解内心的焦虑。
不少人吹牛只是为了活跃气氛、玩笑取乐、增加点生活乐趣。一天,小区的人在一起乘凉聊天,甲说:我今天去银行存钱,带的钱太多了,营业员数了一上午才存完。乙说:那不多,俺家钱屋里都堆满了,小偷想进去偷,门都推不开了。后来发现,甲是开公交车的,他每天都要收一大袋子的一圆的硬币。乙是开小卖铺的,囤积了大量的给死人的烧纸。看来吹牛也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吹牛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或者说是一种表达方式或语言艺术,是热爱生活的表现。吹牛是调味剂,让我们在工作之余寻找到快乐,缓解生活的压力,自我陶醉。可不少人不仅业余吹牛,工作中也吹牛,事还没做或仅仅做了一部分就吹上了,有的则是无中生有。过去不少人认为实干不如会吹,好像不会吹就不能体现水平,于是就有了不吹白不吹,吹了没不白吹,没白吹谁不吹,不会吹的学着吹。有的人可能是吹过头了,或者是赶不上时代的节奏,还落下了精神或心理上疾病。说明吹牛也不是好玩的事。近来因工作中吹牛的人在逐渐减少,因现在要网上直报、上级督查,群众监督,特别是那责任追究,使吹牛专家们已没了用武之地,不得不退居二线,让那些做老实事,讲老实话的人有了一片天地。

篇6:闲说龙杂文随笔

说起龙,说实在是的,谁也没有见过真龙,都是人们臆想中的吉祥物,中国腾飞的龙图腾。就目前的中国第一龙,陈列在河南濮阳博物馆,距今5000多年,都还是鱼鳞一样的贝壳拼凑一起的。中国的恐龙,倒是有十六个恐龙之乡,龙的种类也繁多,有:青鸟龙、华阳龙、中华鸟龙、巨盗龙、小盗龙、永川龙,好像只有永川龙体现最大,最凶猛,是食人的龙。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天意,在丁酉年里也就是鸡年里,云阳新津发现恐龙化石。在山海经里鸡就是传说中凤,龙凤呈祥嘛!讨得了一个好吉言。云阳发现恐龙化石时,一时云阳人都沸腾了好一阵子。也不知道即将出土的云阳恐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龙,我倒是希望它是一个长满羽翼一样会飞的小盗龙,模样不是很凶猛。

说起龙的凶猛,我不由得想起二十几年前做的一个梦,一条龙,凶神恶煞一路追赶着我,要吃人的样子,梦里急得我大汗淋漓。无独有偶,记得我还很小的时候,启蒙不久的秋天。那天我刚好路过池塘,一眼就瞧见那蛇的样子,有点像书上所描写,头顶鸡冠,肚子下面还有脚,全是赤红,只不过没有细长的尾巴,尾巴和身子几乎一样粗细。我赶紧跑回家喊大人也来瞧,结果,等我再跑来的时候,它已经不见了。当时大人责怪我,说是,神灵一样的生物,普通人是不容易瞧见的,责备我是打胡乱说,从此一病半年之久,还真的差点要了我的命。

我不知道,当时是真的看花了眼,还是这世上真有这样的生物存在。不过,当我第二遇见的时候,我已经读初中了。那天早上,我坐在池塘边上那大石头上读书,池塘里的满是莲芙蓉花,早上的花朵都是带着露珠的。特别的好看,这样的氛围里读书,肯定是要跑神的。我又一次看见红蛇在池塘里的游,我心一颤。这次没再跑,而是大着胆子,对着它大喊“黄帝”,说来也怪,喊了“黄帝”,它游走了,也真的没有生病,我隐隐高兴,下次再遇见,我就喊它“皇帝”。因此,正是因为这两次经历,也是特别关注龙的传说,凡事一切与龙有关的,都是特别的感兴趣。就前五六年,在腾讯新闻看到一则新闻,说某个地方也发现满身是鱼鳞身子像蛇的生物,科学家再次证明只有湿地才会出现这种生物。

篇7:春思绵绵似春草

李清照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李清照这首思春怀人之作,热情呼唤远行在外的丈夫早日归来,一同度过春天的美好时光。将热烈情感抒发得直率深切,表现出李清照追求自然、不假雕饰的一贯风格。

“春到长门春草青”,“春”字两次出现,是春天的叠韵,“青”更映绿了人眼。“长门”,原汉宫名,汉武帝陈皇后阿娇失宠后居住的地方,后多以它代指“冷宫”。较之陈皇后,李清照此时虽不是被弃,却同是幽居。崇宁五年春,朝廷销毁立在宫门外长达三年之久的元祐党人碑,大赦旧党。李清照父亲李格非得到了一个“监庙差遣”的职位,一家人也得以解禁回汴京。

“江梅些子破,未开匀”,一枝江梅已经有一些绽破,虽尚未开匀,却已疎瘦有韵。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从茶笼取出碧云般的茶团,置身于渐近窗内的春光中,将这白玉茶团轻碾成尘。宋时为了存储和运输方便,会将茶制成团或饼,想喝的时候需碾成粉末状,然后再取茶粉入瓯,冲水分茶。宋庞元英的《文昌杂录》卷四中:“(韩魏公)不甚喜茶,无精粗,共置一笼,每尽,即取碾。”“碾玉成尘”,即将茶饼碾成碎末,而茶末就如碧玉之屑,“玉”也可见茶的名贵,绝品茶才色白如玉。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压”“铺”二字十分传神。“压”字描绘花朵繁盛。花若稀疏零星,花影就不会给人以浓重如“压”来之感。“铺”字形象地显示了月光朦胧和清淡。淡月,微光,若有若无,像薄如蝉翼的轻纱般铺在疏帘之上。“铺”与“压”在用墨浓淡、轻重、明暗、虚实上相互辉映,使整个画面呈现朦胧和谐之美。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农历遇闰年,常有一年中首尾有两个立春日的情况。据《金石录后序》可知,其夫赵明诚或因负笈远行,或因异地为官,常与妻子分别。“二年三度”加重其痛惜之情。结尾“著意过今春”,将惜春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明白如话,以口头语写眼前景、心中情,淡笔素描中,略加点染,将女词人朝暮之间如梦如痴的心绪,浓缩在不到六十字的短小篇幅之中。在写景、叙事、抒情的水乳交融之中,写得曲尽情致,耐人寻味,有自然隽永之趣,足见李清照在抒情词创作上驾驭语言的功力。

篇8:面食杂文随笔

可能地域的原因,抑或是因为我小的时候家乡比较穷,家里的米只有在来了尊贵客人时才舍得做来吃。

小时候的我们也盼着家里来客人,就可以跟着吃点眼馋很久的米饭,可终究没那么多尊贵客人造访,于是面食一直是我们的主食,偶尔还得加点玉米面。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为了让我们这些馋嘴的孩子吃饭香甜,爸妈便换着花样给我们做不同的面食。于是我们的食谱也变得丰富起来:饺子、撕面饼、芝麻盐卷子、面条、包子……我家吃的最多的就是面条、饺子和死面饼。

随随便便揉一团面,擀面杖一擀,一锅饼就来了。农村的柴火锅贴出的饼格外香脆可口,如果再能在饼锅里煮两条鱼那就更美了!当然,那样的机会是极少的,但捣一些蒜泥或炒一碟咸菜便可成就一顿美餐,虽然现在看来那样的伙食是极其粗糙的,但对于如今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游子,那却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美味,就这么想着就由不得馋出口水。但基于条件限制,基本只有回到老家才可解馋。

饺子一直是爸爸的最爱,每到冬天不忙的时候,老爸总能变魔术般的从自家的菜地找出些新鲜的蔬菜,往我和姐姐面前一放:“下午包饺子……”言毕转身,潇洒地留下背影。于是,我和姐姐的一下午就交代给厨房了,我剁馅姐姐和面,然后就是姐姐擀皮我来包。那时候的我还刚十岁不到,姐姐也刚十一二岁,两个小人儿就要包出一大家人吃的饺子,现在想想都觉得那时候的我们好能干。

好多朋友都羡慕我会做面食,想起来真的要感谢老爸对我的严苛要求。还记得第一次做面食的经历,那是个农忙的季节,天还没亮我就被老爸抓起来了,老妈早带着姐姐下地干活了,老爸吩咐我说:“煮一锅稀饭,贴一锅撕面饼,再炒一碟咸菜就行了。”说完就扛着锄头出门了,留下一脸迷茫的我。毕竟那时候我还只是八九岁的年纪,虽然会和面包饺子了,可饼一次没做过,可从小就怕老爸的我还是没敢吭声。做好稀饭炒好咸菜,我对着和好的面团不知所措,为难半天后突然想到求助邻居家的嫂子。可我还没等到嫂子忙完自己手上的活过来帮我,老爸就回来了,看着摊在面板上的面对我吼道:“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吧,面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有什么难的,看好了,下次别再说不会。”老爸边擀饼边凶我,我被吓的大气都不敢出,小心翼翼看着老爸的动作,从此就学会了使用擀面杖。现在的我能做出好多老爸也做不出的面食的花样,有机会就会在老爸面前露一手,老爸眼里是满满的赞许。想想如果不是老爸当初的严格要求,我又怎么会做到现在这么好呢。

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外漂泊的我,经常会想家,想家里的亲人,可很多时候都身不由己。所以每当想家却不能回的时候,便开始做小时候吃过的面食,每一种面食都是满满的回忆!

最怀念的是爸爸做的手擀面,面条劲道可口。对于手擀面,最难的是和面,就这一个步骤就得一个多小时才能完成,所以虽一直嘴馋,终究没勇气尝试。老爸最了解我的心思,每次回老家,老爸总是会做一顿手擀面给我解馋。

篇9:说桥杂文随笔

桥不仅可以行人载物,还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上古时代,面对难以逾越的大水,人们幻想过“疏川奠岳,济巨海,鼋鼍以为梁。”桥还是一夫当关的关卡,演出过无数英雄却敌的壮举;也不乏尾生抱柱之类的浪漫寓言。甚至还可以连接现实与虚幻,所以天上有鹊桥,阴间有奈何桥……

杜甫说:“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交通便利的大桥边,往往会成为集市,古代苏州的枫桥、景德镇的“浮梁”,都因桥而成市。《秦州记》载:“枹罕(临夏)有河,夹岸广四十丈,义熙中,乞佛(炽磐)于河上作飞桥,桥高五十丈,三年乃成。”飞桥之製出现于东晋义熙年,西秦所建的这座桥,与后世的飞桥结构是否相同已无从了解。苏东坡说:“弯弯飞桥出,敛敛半月彀。”这种桥的实例就表现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闹市中心虹桥一带的繁华。《宋史》记载:苏东坡的老上级陈希亮,在宿州做知县时,汴河上的桥被大水冲毁,陈希亮“始作飞桥,无柱,以便往来,诏赐缣以褒之,仍下其法,自畿邑至于泗州,皆为飞桥。”不过宋朝最早造这种虹桥的是夏竦。《渑水燕谈录》记载他在明道年间任青州太守时,州桥常被大水冲垮,夏竦发现了一个有智思的牢城废卒,用他的方法:“垒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到了庆历年间,陈希亮“乃命法青州所作飞桥,至今沿汴皆飞桥,为往来之利,俗曰‘虹桥’。”对照《清明上河图》发现:其结构与流传下来的“筷桥”游戏是一样的。陈希亮对于虹桥有推广之功,更难得是作为高官的夏竦,能采用区区一个牢城废卒的方案。

桥的形式多种多样,建造方法也充满了丰富多彩的独创性魅力。“闽中桥梁甲天下”,最著名的是蔡襄主持造的洛阳桥,采用了渔民“种蛎固基”的独特方法,成为生物工程学的范例。

喜欢桥的穿越性格,欣赏其多样性的创造之美。历年来多次流连徜徉于历史上著名的安济桥、灞桥、万年桥、宝带桥、卢沟桥、八字桥、铁索桥、泰顺廊桥……以及现代的一些中外名桥,也爱走过乡间的独木桥、栈桥、摇晃的竹桥、无栏的小石桥……

无论是辉煌的都市,还是淳朴的乡野,徜徉于桥上,寓目两边争奇斗胜的高楼广厦、市井人流匆忙的脚步、田野花朝的飞禽犬吠、蓼汀柳岸的橹声船歌……细细品味,用桥的穿越阻碍的特点,都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生活的情趣,文化的感悟;甚至可以从表层的有形美中,追求到隐藏在深层次的无形之美。

从安徽和州的白渡桥故地经过,看见那里原来的旧石桥仍在。中国各地有不少“白渡”,或者“白渡桥”、“白桥”。“白桥”是“白渡桥”的简称,和州白渡桥是其源。上海不仅有外白渡桥,还有老白渡。梅州也有老白渡,其他如重庆綦江有白渡;浙江金华市金东有白渡;山东省商河县白桥;四川苍溪也有白桥……现在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其中除了少数与当地有关外,都是为了纪念白居易的。民国和州学者张铁安,有一篇《重建白渡桥碑记》的文章,其中说白渡桥是:“唐廷缔迹,白傅留踪”。说的就是白居易与刘禹锡的故事。唐长庆四年春,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白居易由杭州刺史调任东都洛阳太子少傅。据传白居易途中想看望故交刘禹锡,便乘车马到屯溪,经芜湖改乘船到和州天门山,再乘车马到渡口。当时,刘禹锡已等在南渡口迎接。他们先在南渡口环顾片刻,又同乘一叶扁舟渡到北渡口。白居易随口吟道:“和州涨水少桥横,难得使君过渡迎。”刘禹锡会意,接吟道:“今有圣人波上踏,来朝或可地虹生。”所以“为黎民计,此处当架一座桥。”刘禹锡当了和州地方官,便将渡口命名为“白渡”,而诗中的虹桥也不断出现了,最著名的有《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各地虹桥、飞虹桥、外虹桥、北虹桥……就不一而足了。只是在和州白渡架起白渡桥,也已经是宋朝的事了。“刘白友情传世代,和州此后益名知”,不仅和州,其他地方为了纪念刘白二人,也往往把便利民众的桥,称作了白渡桥,或者间称白桥。白居易还有一首《南浦别》诗:“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所以“南浦”代表了离别的伤感;“白渡”则代表了友谊和为民,代表了造桥修路,便利大众的传统,“白渡”也是无需花钱的。这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深入人心的,以致各行各业的切口里也有反映,比如《切口?造酱匠》:红泥,酱滓也;粒子则为黄豆;白渡为麦饼,取其形状与桥板相似。

很多人都人为:上海的外白渡桥,是因为在摆渡口的外侧,所以是外摆渡桥之讹,以前这里是没有桥的。但1862年日本贸易考察船“千岁丸”到上海后,随船的高杉晋作等人留下了记载。他的《游清五录》说这座桥:“名为新大桥,七年前因为古桥老化腐朽,即将倒塌,中国人没有能力再建,所以英国人修建了此桥。”也就是说,在英国人威尔斯建桥以前,原本就有桥,所以威尔斯桥为“新大桥”。有新就有旧,这时离造新桥才七年,其传闻应该不谬。他还说:“上海新大桥,中央分为两部分,用铁链拉起板子,让大船通过,此板用一次英国人要收取一银元”。这和现在还能看到的照片是相符的,其他如纳富介次郎的《上海杂记》;峰洁的《上海见闻》也都提到:“新大桥为英国人所建。”1855年开建的这座桥,最早的英文名称为苏州河桥(soochowbridge),官方文件中到1863年才见到“威尔斯桥(willsbridge)”。中国人都称之为“大桥”、“新大桥”。除了船只经过要付钱,桥上经过的华人也要被收钱,所以《春申浦竹枝词》说:“大桥一座作洪波,幸免行人唤渡河。两文钱交方过去,济人原自为钱多。”

在华人的反对和抗议声中,1872年,破败的威尔斯桥被租界当局收购、拆除,又造起新桥,名为“花园桥(gardenbridge)”,不再收费。但上海人仍然叫它“大桥”,1876年的《沪游杂记》中,有个手绘地图,就是称“大桥”的。那么“新大桥”之前的桥难道就叫大桥吗?1883年出版的《淞南梦影录》中记:“东洋茶社者,彼中之行乐地也。昔年惟三盛楼一家,远在白大桥北。”1901年的地图上也是“白大桥”。这就是老桥名的复活,其来源仍然是“白渡桥”,也就是大白桥,之前更老的白渡就成了“老白渡”。1907年才有了现在的铁桥,英文名沿用“花园桥(gardenbridge)”,中文则称“外白渡桥”。1917年的《上海英租界分图》上,把该桥标著“外摆渡桥”,但是北岸的有轨电车的站名还是“外白大桥”。上海方言中“白大桥”与“白渡桥”发音是一样的,前面加了个“外”字,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外洋人的外,也可以理解外外摆渡的外,也可以理解为外于老白渡的外。旧《上海志》把黄浦江陆家浜以西称“里黄浦”,以东称“外黄浦”,外白渡桥地处外黄浦滩,加个外字是很自然的。

篇10:大海杂文随笔(共)

给自己在这幅图中找片地方,就自然得蹲下来吧,静静地注视这平凡世界的车水马龙。不必再畏忌他人的言语,因为这路上,只有你才认识你自己。

就停下来罢,尽管他们还让你飞快地转。一个喜欢日出日落的人怎耐得住长时间神经的紧绷。从前别人施压,后来自己施压,别人施压时活得摇曳,后来就一塌糊涂。后来的自己找不到从前的快活。

就闭上罢,睁着就会流出泪来,干涩酸楚,一齐涌来。活出点自由来,都是自己作的怪,别要迁怒与他人,学着迁就,学着生存。自由的眼睛一闭一睁。

就醒醒罢,只是尘土还要强求风的来去,等待飞起的日子犹如沙漠渴望甘霖一样难挨。一度随意的形态变得揪心而又紧张。

篇11:暗恋杂文随笔

吉光片羽

天光月明

我在那头哭啼起舞

你在那头编撰成歌

爱情应该就像是

喧闹的圆舞厅我听得到你的高跟鞋

大雨的夜晚我看的到你的眼泪

微光爱上长夜

烛火恋上纸花

水雾下腾起的烟火

冰点下凝固的细纹

我哭泣时你嬉笑雀语

我心痛时你春风得意

你为别人的故事伤感叹息

我为你的泪水痛哭流涕

我将你当做全世界

我将你当做空气

当做光明

当做炉火

只是

篇12:平淡生活杂文随笔

这些天经历了很多,工作上被领导批评,陷入极度自我怀疑之中;每天早起困到怀疑人生;每天上下班都是大汗淋漓的骑着我的二手自行车;在领导那背诵资料紧张得不行……也会遇到同样房贷20年的同事,以及自己转正和发工资时的开心。

在公司的这段日子,见了一个又一个的同事离职,而我只能尽力去坚持,虽然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但是为了自食其力我必须努力去适应生活,尽管工作能力不行,遭人白眼,尽管形单影只,我也理解,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不奢求什么。

每天两点一线,回到家就有香喷喷的饭菜等着我,还像以前一样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吃饭,有母亲操持家务,我饭后就是刷剧,和先生语音一会。

偶尔和朋友聚一次,大吐苦水,朋友说业余时间都是挤出来的,那天散步到晚上十点多,突然觉得晚上的几个小时只要充分利用还是可以做点什么的。

每个休息的周日我几乎都会坐城铁去先生那边,先生会在我挫败的时候鼓励我,会带我去吃好吃的,带我去医院看牙齿,陪我在炎热的夏季逛公园,也会因为我打扰他睡觉而大发雷霆。

有时候会甚至会怀念之前和他在上海的时光,那时我俩都是无业游民,天天在一起,会吵架也会有点滴的温暖,而现在我们分隔两地,矛盾少些了,也说不上好与坏。人就是这样矛盾,不好好珍惜当下,失去了又开始怀念过去。

这段时间狂爱看自制美食节目,精致的厨具和碗筷,让我重拾对生活的希望。在一个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的晚上,我在厨房切菜,油爆羊肉加上母亲做的花菜,这就是第二天的午餐,自家做的饭菜,卫生又营养。

篇13:四月杂文随笔

四月,各种树木都冒出了嫩芽,最早长出绿色的柳树俨然已成规模,整树的绿色正应了那句“万条垂下绿丝绦”,北归的春燕穿飞其中,满眼的嫩绿,到处生机勃勃,生命的力量发挥的淋漓尽致,到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四月,花的海洋,一些早开的花虽已开始凋零,却是真正大规模花开之时,各种各样的花次第开放,你方开罢我登场,你追我赶,各不相让,争先恐后的绽放自己的美丽,五彩缤纷,让人迎接不暇,真应了那句“乱花渐欲迷人眼”,只开到荼靡。放眼望去,目光所及之处尽是花儿。

四月,风也变的轻柔了,不像“乍暖还寒时候”那样大了,沙尘也渐渐的少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用这句来形容四月的风最恰当不过了,风就这样轻柔的拂过你的脸,夹杂着各种花的香气,直扑你的鼻子而来,“暖风熏得游人醉”,的确是这样,,脱去了厚厚的冬装,人也变得轻快了,不再显得臃肿和笨重,走在四月的天气里,看着满眼的绿树红花,吹拂着微带香气的春风,什么是满面春风意气风发啊?此刻,便是最好的诠释。

四月,雨也是细软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点亮了春天的眼睛,让一切欢快起来,明亮起来,春雨贵如油,可就是如此金贵的雨儿一点也没有因为自己的珍贵而张扬,就这样默默的飘来了,“细雨湿衣看不见”,雨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滋润了春天的一切生灵。

篇14:四月杂文随笔

然而,801群的四月天,却挂上了一丝的阴云。因为今天,我们801群的男神、摄影家——郭子,被推进了手术室,正在接受着一次性命攸关的肝移植手术。

上午9时半左右,群里象炸开了锅一样,传递出来一条信息,郭子今天要在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做肝移植手术!说实在的,我是不敢相信自己眼睛,半天也回不过神来,内心无论如何也不愿去接受这个事实。因为郭子一向都是那样的阳光、温暖、帅气、风趣、幽默,甚至还有些调皮。就在去年聚会时也还是那样的风流倜傥、玉树临风,怎么突然之间就要去换肝脏了。而一说起肝移植,人们难免会想到多年前的一位明星,最后还是人财两空。尽管专家说这种技术现在已经很成熟,但我的内心还是忐忑不安。看到同学们一个个在给郭子加油鼓劲儿,我也想送上几句话,要给郭子以安慰、加油、鼓劲,只是半天也想不出妥贴的语言来,感觉这世上的所有文字都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虔诚的祈祷,让佛祖保佑郭子手术顺利,早日康复!因为我们根本分担不了病魔给郭子带来的创伤,然坚强如郭子,看到他面对手术的那种从容和淡定,相信他一定会度过这个难关,手术一定会成功的。

平安是福,健康是金。这绝非仅仅是一句俗语,其中包含了多少人发出的感叹。就说郭子吧,历来春风满面,率性阳光,为人是那样的古道热肠;一米八几的身高,是那样的挺拔伟岸;清秀白皙的面容,清澈的目光,一架近视眼镜更是那样充满了智慧和艺术特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毅然放弃安逸的生活,跟随南下大军从省城去了深圳,现在一线城市深圳有房,有自己的公司,事业风生水起、如日中天。妻子温良贤淑,女儿聪明漂亮,又是名校的学生。自己闲时总是背着一架相机,走遍了北国南疆,留下了多少精彩的瞬间!食有鱼,行有车,本来往后的尽是好日子,一切的一切都让人羡慕得不要不要的,怎敌他来了一个健康问题。原来,郭子早就查出自己得了大病,之前甚至还动过一次微创,只是怕同学们会太过担心而未惊动大家而已,除在深圳的走得特别近的个别同学知情之外,别人一概不知。因消息太过突然,大家所以惊愕。

既然问题来了,我们总是要去面对。尽管人生不能样样顺利,但我们可以事事尽心。都说阳光总在风雨后,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肯定是对的,人生总有几道坎需要我们去跨越。也许病痛还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它能磨练我们意志,教会我们坚强,提醒我们珍重,伴随我们成长!唯愿,郭子从此更加坚强,并顺利跨越这道坎坷,早日康复!因为天南地北的同学,都在期待他灿烂的模样!同时也祝801的全体同学都有一个好身体!因为,我们已经不再年轻,唯有健康,方能享受幸福人生!看来,我们真的要让自己慢下来了,因为我们再也挥霍不起,尤其是801这群上有老下有小的姐妹兄弟!

上一篇:瑞祥冰雪世界小学作文下一篇:科目二考试心得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