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杂文随笔

2024-04-29

无畏杂文随笔(精选5篇)

篇1:无畏杂文随笔

古筝十级得了良好。

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古筝,上次考九级还是六年级,一晃六年过去了,这六年来摸琴的次数屈指可数,基本功全部荒废,仅仅靠一首渔舟唱晚吊着口气。

以前的古筝老师失去了联系,新老师的名字很好听,叫甘露,她很好看,她身上那种气质特别适合弹古筝,或者说她身上具有弹筝人的独特气质。我拿去考级的曲子叫《长安八景》,我说我想学《幻想曲》,她说我现在的基本功弹不好幻想曲,我心里有些不服气,想用六年前的手速来反驳,但是我发现有些力不从心。我丢下古筝太久了。

我小时候古筝弹得还行,参加过比赛得过奖,我妈想让我走专业,还帮我买了一把一万块的敦煌琴,但是当时我一心想成为学霸,没想到最后学霸每当成,琴也不弹了,只是可惜了那把琴,躺在那里积灰尘。

每次去回课,老师总说“还不错,挺好的”,我不知道是真的还不错还是老师想给我一点鼓励,我估计是后者。那天下课之后我听到琴行有一个小妹妹弹《洞庭新歌》,我很激动,这是我的首次参赛曲目,二等奖,后来好几次比赛也弹这首,以至于越来越有经验,越来越好。甘老师说:“没关系,我帮你捡回来。”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有点戳到我,好像我那一去不复返的辉煌岁月得到了肯定,我那点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不过最后她也没有帮我捡回来,因为我要去上大学了。

是啊,我真的要读大学了。高考前我信誓旦旦地说要复读,并以此为借口不努力,整天刷微博看视频。成绩出来之后我复读的愿望就快实现了,可是我回头捡起了古筝。复读的话就有一年时间不能弹琴了,那我考这个十级还有什么意义?我考级不只是为了填满原先挖下的坑,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有一技之长,我是真的喜欢古筝,我想把它练好。

万事不能两全,我害怕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我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有了期待,我知道这不是妥协,也不是给未来下的赌博。

今年的考级很水,《长安八景》大概十分钟,考官只让我弹了一小段。我和甘老师开玩笑说:可能弹完整首就得优秀了。她建议我去参加中国音乐学院的考级,在民乐中认可度最高,要笔试乐理,我答应她一定去考。

十级,才算真正的入门。我在网易云上搜到了别人弹的《长安八景》,我可以拍着胸脯说:我弹得更好。以后我再也不会把它丢下。我没能上一个很好的大学,我知道我有能力变得更好,但是我有了别的更加不想放弃的东西。就算以后的路会越走越窄,我一样能活得洒脱又精彩。

篇2:无畏杂文随笔

心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向往着我的明天如今天一样勇敢,不在乎过结果,我从来都享受过程。

想过很多,也做过很多,只是突然我有所感怀,只有每一天尝试过才叫青春,人生路上从来不害怕失败,也只有经历过自己曾经不敢做的事,在多年以后,回忆起来,至少欣慰,我曾经去做过,便不曾后悔。

篇3:《夏衍杂文随笔集》后记

一九二○年到日本,先是为了考官费,后来是功课忙,有一段时间没有动笔,后来读了郁达夫、陶晶孙的短篇,忽动写小说之念,一口气写了五篇,陆续寄给上海创造社办的刊物,结果是有的批上“不用”两个字,有的连这两个字也没有,一篇篇地全退回来了。这件事打消了我写小说的念头。此后十二、三年中一直从事翻译,一以练笔,二以糊口。一九三○年加入了“左联”,“左联”机关刊物要我写文章,也只写了一些《欧洲文艺动态》、《高尔基新作简介》之类的东西,在“一二·八”抗战时期写过一、两篇类似报告文学的速写。一九三二年到明星影片公司,五十年代出的《中国电影发展史》里说我写过几个电影剧本。其实,这些所谓“剧本”,都是电影公司老板和导演提出一个故事,在编辑会议上讨论,然后写成梗概,再由这部影片的导演和我商量,替他出点点子,增改一些情节,然后由我给他们写出一个类似电影文学剧本的草稿。因此,那些影片里面虽然有我的想法、设计,乃至台词等等在内,但实质上说,这些都不能算是我的“创作”。我专心地写杂文、随笔,是在一九三三年,搞影评运动的时候开始的,但写的数量也不多。

一九三五年,一连串的党组织遭到破坏的事件,迫使我在一家小公寓里隐蔽了半年多。在这一段时间里,我是名符其实地足,不出户,也不能和外面通消息,于是,只能看些旧书、笔记……作为消遣。日子久了,忽然又发生了利用这个机会写点东西的念头。我在这个时期内写了两个多幕剧和初步整理了《包身工》的材料。一九三五年到一九三六年,是一个时局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当我重新和文艺界接触的时候,主要的工作已经不是文艺运动,而是救亡运动了。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就用各种化名在许多报刊上写鼓吹团结抗战的文章。这些都只能说是政论,或者时评,数目虽然相当多,但没有一篇是自己觉得满意的。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开始了,我奉命办《救亡日报》,从此当了十二年的新闻记者。这段时期也写过几个剧本,但多半是在办报和统战工作的业余时间搞的“自留地”。在这十二年内,按写的东西的种类来排,最多的是社论、每周时事述评,这一类文章占了我毕生写作的最大部分;其次是偶有所感而写的杂文、散文、随笔;再其次才是话剧(这一段时间没有写过电影剧本)。在桂林办《救亡日报》时期,我每天写一篇一千字左右的社论(除因病有几次由廖沫沙同志代笔外),有时还得写一些新闻报道和补白。最近粗粗估计了一下,在这十二年中,我大概写过四、五百万字。就形式说,除诗之外,什么东西都写,但说实话,什么也没有写好。文章写多了,常常自己也觉得腻,但回头看一看,自己觉得可安慰的一是在吃大锅饭和不拿稿费的情况下,一直没有偷懒;二是写下来的东西里也有一些在当时或事后还可以使敌人受到一点伤害。我平生最怕被人叫作什么什么家,只想做一个诚实的新闻记者。写这些文字根本就没有保留的意思,印在报上或杂志上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很快地忘掉了。在抗日战争中和抗战胜利后,几位好心的朋友曾给我编印了五本杂文、随笔集子,这就是:《此时此地集》、《长途》、《边鼓集》、《劫余随笔》、《蜗楼随笔》。解放以后,我担任了行政工作,写作的时间就少了。但每天写一点东西的习惯一旦养成了之后,要戒掉也是很困难的。因此,《新民晚报》在上海复刊的时候,我还应赵超构同志之约,化名给他每天写几百字的短文,大约持续了半年以上。此后,就是写应景文章和在文艺界集会上讲话的文稿。尽管这样,我在这一时期写的杂文也引起过两次不小的波澜。一次是一九五六年写的《废名论存疑》,另一次是一九六二年写的《从点戏谈起》,这些事现在想来都很滑稽,但是,就拿《从点戏谈起》这篇不满一千字的文章来说吧,当时就有人说,这是讽刺某某人,批评某某人,或者是某某人授意写的。从这件事看,我以为某些神经衰弱的人拿起镜子来照一照自己,可能都会有一点阿Q的影子吧。

这次应三联书店之约,重新编印了一部我的杂文随笔选。这本书是我所写的杂文随笔之类的文章的选集,包括前面说过的五本小册子和解放后出版的《杂文与政论》的大部分作品。从时间上说,这里收集的是抗战前后直到现在的文章。时过境迁,有些文章已经失去了它的作用,还有不少是过年过节应报刊编者要求而写的应景文章,这些东西都删去了。大凡我自己还有一点印象的文章,都收进去了。这样编集,内容必然很杂,除了战争时期的随笔、杂感之外,数量较多的是我自己写的剧本的序文、后记和有关戏剧运动的文章。由于整个集子大体上是按照几本小册子的出版顺序和文章发表的年代编排的,所以体例上显得不很统一,特别显眼的是《长途》、《走险记》、《广州在轰炸中》这些介于新闻报道和速写之间的文章,很难排在适当的地位。其中也有一些“遵命文学”,《论<十五贯>的改编》就是周恩来同志看了《十五贯》之后指定要我在两天之内赶写出来供座谈会讨论的。在这种情况下写的文章,当然在行家看来是浅陋的。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除明显的误植和为了欺蒙审查官而有意用的曲笔之外,我都没有改动。时间差不多过了半个世纪,世界起了很大的变化,自己在颠沛中也获得了一些长进,但墨写的字是刀也砍不掉的。我以为还是一仍其旧为好。这样做也另有一层意思,就是留下这些记录,让现在的读者知道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这些人在蒋管区的遭遇。

从抗战开始,我一天不写东西的日子几乎是没有的,但这里有个很大的例外,那就是从一九六四年到一九七八年五月之间的十五年,我完全搁了笔,理由就不必在这里细说了。

由于我年来视力衰退,此书的收集、编排、校勘等工作,得到了范用、魏绍昌、常君实、黄会林等同志的帮助,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老战友廖沫沙同志,带病给我写了那篇认真的但也使我感到惭愧的序言。

篇4:无畏杂文随笔

语文,作为国学,其实我们并不陌生。然而,或许是慑于汉语言的威力,人们对语文总是怀有敬畏之心的。在小学语文这个基础阶段,这种现象就已经比较普遍了,最为集中的表现是: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从语文学科的终极目标--语文素养来讲,作文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形式。怕作文,最终也就是怕语文了。

老师怕教作文主要原因是:一是不用教;二是不会教。

从功利的角度讲,作文是不用教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小学生考试,作文分是没有太大差距的。只要保持中等水平,确保格式正确,保证字数,保持卷面清洁,一般扣分就不会多。至于内容嘛,很少会影响成绩的。记得有位从教多年的朋友告诉我:他有个学生写作文真的没有办法了。小学毕业考之前,只好强制性训练作文格式,内容嘛,就让他从试卷中的阅读题中抄。考试成绩下来后发现,这个孩子的语文成绩还不错。我们且不去评判这位老师,也不说对孩子成长的后续影响。仅从作文教学角度分析,那些切切实实教学生写作文的老师,他的学生作文分数未必就比这位仁兄的学生高。还有一个情况,就是让学生去背作文。按各单元习作要求,每个要求背诵一篇作文。至于题目嘛,大同小异。考试的时候,学生只要换一个题目,作文就和顺畅地“默写”出来了。稍微有一些心计的老师,还给学生设计出“多头鸟”、“九尾狐”--即一个作文配有好几个开头和不同的多个结尾。其目的是为了应对“雷同作文”。这些个急功近利的做法,一般就是怪罪于现在的学生考试评价制度。认为:学生考试分数不但是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与教师的考核、学校的考核挂钩。这样做,既让学生“作文”起来轻松自如,增加分数,还可以为教师考核挣得筹码,为学校评价增添色彩。何乐而不为?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暖、竭泽而渔。遗憾的是,这样的做法非但不引起教师乃至相当一部分教育管理人员的警觉,反而接踵仿效,以去“效益”。也就是说,小学作文不用教,一般是会被默认和默许的。

相比之下,教师不会教则是忌讳的字眼。许多语文老师也被“张扬的社会”所俘虏了。也就是说,在许多人眼中,教作文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谁不会呢?至于怎么教,那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范畴了。假如要他写出自己教学生作文的方法,他就“只会实际操作,不会理论总结”了;如果你去听他的作文课,则会有不少于一万个理由等着搪塞;假如你让他写“下水文”,他会告诉你:成年人和小孩观察的角度是不一样的,看问题就会出现很大差池;假如你让他在教研会上交流,他肯定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因为,有网络帮助着他、有很多这方面的经验等着他“炒回锅肉”。而一般情况下,也是不好看出老师不会教作文的。假如你问他小学生作文要怎样才算好?他会告诉你,好作文的标准时:“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标要求);假如你去看他批改的学生作文,出现常识性错误他又没有批改,他会告诉你:这个学生呀,怎么教他都不会。记得二十一世纪初,一个规模不少于千人的小学进行作文临场写作比赛,有的孩子就有逗号、句号等不允许顶格写的标点符号顶格写的情况。当时,一个老师在评审中提出了这个问题。结果,好几个老师就说出了“对小学生不要作那么高的要求”的反对意见。其实,稍懂文笔的人都明白,如果这样的高度都没有,那么,我们的语文到底还教什么?

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也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恐习”;二是“无物”。

孩子的“恐习”,说的是恐惧“习作”。现在的孩子口语是很丰富的,他们从小受动画、儿童剧、幽默诙谐的相声小品语言的熏陶,加上他们那聪明的小脑袋瓜。能说出稚气十足却充满诗意的语言的孩子不再少数。比如:有个孩子在捉蚂蚁,孩子的爸爸提醒他:“担心蚂蚁咬你啊。”孩子回答:“蚂蚁的嘴还没有我的手大,怎么可能咬到我呢?”有人问孩子:“人会走路,为什么小树不会走路呢?”孩子看看小树又看看问他问题的人,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回答说:“哦,我知道了,因为人有两只脚,小树才有一只脚。”类似这样的“惊人之语”其实很多,但学生却怕写作文呢?首先,他们把语文看得太高太远。比如课本里的故事,比如课本里的语言,他们都认为那是书本里的东西。而这种东西是要我们从头去学的,与自己已有的思维、语言根本打不上边。所以,往往是敬而远之,总是不敢敲开那扇门。其次,他们把自己的语言看得太低太通俗,认为登不了大雅之堂。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认为作文就是要用书中的语言来摆弄的,自己学的字少,肯定是写不好作文的。于是,就对作文失去了信心。而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信心,那是肯定做不成事的,作文也是一样。记得那是县上组织的一次纪念伟人毛泽东的作文比赛,老师把一个四年级的孩子的作品推荐上去了,当时孩子诚惶诚恐,总怕出丑。后来的有一天,学校给孩子送来了一本书,那里就有她的文章。孩子喜出望外,激动地涨红了小脸。那时起,孩子似乎明白了什么,班里是孩子也似乎明白了什么,老师呢,似乎明白了任何让孩子“胆大”一些了。第三,孩子们对老师给他们的批语不懂。很多老师批改作文,就会直言其不足。诸如“语句不通”、“表达不清数”、“描写不具体”这样的批语见得还是多的;纵然现在老师们为了呵护孩子的自尊心,以鼓励孩子为主,将评语改为“……很好,不过……会更好”(如:你的作文很好,不过如果语句再通顺了会更好)的格式。感觉这也是隔靴搔痒,不会对孩子起到太大的作用;感觉老师没有给孩子什么,只是没有伤害孩子脆弱的自尊心罢了。于是,无论老师的语言如何温柔可亲,孩子还是一如既往惧怕着作文。

孩子的“无物”,说的是孩子没有可写的东西、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这方面,一般的语文老师都会想到一句箴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会教育孩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于是,就鼓励孩子多读书。甚至推荐给孩子诸如四大名著之类的。还有的学校、有的班级会搞一些读书比赛:看谁读书多,看谁会将读过的书讲给别人听。这些做法无疑对孩子的学习是有好处的,但真正要写好作文,要“下笔如有神”是很值得商榷的。就四大名著而言,且不说小学生,就是小学语文老师也不知能否领会其要领?(我也是一个从教将近三十年的小学语文老师,仅仅就能说点相关故事而已。)总的意思是:鼓励孩子多读书不错,推荐优秀的作品也不错;但必须明白,“积累”是不等于会“运用”的。事实上,我们都明白:外来的知识是需要内化的,没有内化的东西,积累再多也不知道要怎么去用。这就比如人们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是必须转化的,转化了才可以成为人们的物质享受。因为大家都明白:钱不是房子,不可以遮风避雨;钱不是车子,不可以旅游代步;钱不是食物,不可以充饥品味。而钱却可以转化成这些,只有得到了这样的转化,钱的价值才得到体现。所以,给孩子“充饥”,得想办法然孩子“消化”、让孩子“吸收”、让孩子“成长”。要不然,孩子即便“学富五车”,也只能沦为富足的乞丐。

很多时候,我们还是要敢于去面对自己所畏惧的东西的。因为,我们去面对了,或许可以看清畏惧的原因,至少可以洞察到它的冰山一角。小时候,长辈告诉我:如果一个人死了,你很害怕,最好的办法是你去仔细地看那个死去的人,看透了,也就不怕了。或许就是要告诉我作文不可怕吧!

我们的老师还怕教作文吗?我们的学生还怕写作文吗?语文,还会让我们畏惧吗?

篇5:随笔日记杂文随笔

一觉睡到12点。迷迷糊糊,现在跟陈建去琥珀市场看看那边怎么样。他激情满满,一早想钱的事情。这次和他去市场看看他是如何销售别人的。学习他的说话和销售技巧。他说话的方式,和语气是值得我学习。还有他销售时候的自信和洒脱。心态看得开。那天和他出去玩手机丢了无所谓第二天就买了个新的。他说丢就丢了呗,

过去了。今天天气不错,不冷,穿个短袖没一点关系。值得说一点的是,他是一个有想法的`人,有主见。。那么多年了总觉得自己没有主见,自己想法也不够。这一点真的值得我学习。

刚刚看了这边的市场,在里面逛了好几圈。又长见识了,一个普通石头1400。收货还是不小,他和人家做生意的说话方式,这里汇集各种和陈建一样的寻宝者,通过赚供货商和买家的差价。他说昨天前天一天赚了5000。

这样小小一块石头1400也是很贵了。他在供货商买完之后自己拿去小工厂去加工。自己和供销商谈低价格。供销商和客户没有联系。报价就是由我朋友了,他说今天目标600。刚刚不到一个小时他轻松赚600。亲眼所见。客户很相信他,信任和时间很重要。刚刚看到他同事过来了,公司规定一人至少一万的股份。昨天是五万,今天老板降了四万,真实验证了那句话风险和收益正正比,现在我坐在大堂等他

大堂

这些天上班累本想好好休息去宿舍睡觉,14天睡眠没满8个小时,其实也还好。相比在北京比起来至少不用熬夜。除了上班就是睡觉了,刚刚他把我叫过来地方找不到了,我把他带过来。语气高兴的和我说又赚了200。说实话我在这市场呆了一下午累。对石头不感兴趣。兴趣还是很重要,今年做了健身房顾问、卖车是真心不感兴趣、卖房一礼拜。最后发现还是喜欢餐饮,那天看着客户吃自己做的沙拉别提多开心。和之前不一样服务员。说俩句好话哄客人开心办卡。

现在过来这边加工厂加工料子,师傅们很用心把一块不均匀的石头弄成圆形。

这是加工初,加工后石头很光滑。买家那么做比买成品比起来省不少钱。这个销售交易流程就是:客户让我朋友去市场买初石头,我朋友相当于中介代购赚客户的差价。代购也赚钱,买家也觉得自己赚钱了,经销商也赚钱了。这三方面的顺序循环让三方都觉得自己赚了。颠覆了我对生意的了解和认识。今天一天陪他跑了一天市场,比待在宿舍强,学到了东西。了解到了交易市场的大概运行流程。我相信大部分的交易市场流程都大同小异。刚刚结束完加工。现在和他们一起去吃饭,他们都喝酒,我不喝酒也没办法了。

这个地方在深圳宝安郊区,现在天气还是不冷,这个饭局只认识他一个人,天色已晚。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无畏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勇者无畏作文04-16

青春无畏无悔作文07-11

无畏选择600字作文04-16

关于无畏选择话题作文05-01

随笔杂文范文05-17

杂文随笔范文05-18

花见杂文随笔04-09

春思杂文随笔04-10

父亲杂文随笔04-10

修行杂文随笔04-11

上一篇:购货合同下一篇:初中生英语演讲比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