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行知中学作文

2024-04-22

美丽的行知中学作文(精选7篇)

篇1:美丽的行知中学作文

美丽的行知中学作文

美丽的行知中学作文

级1班 李琳

当开学的第一天,我以一个中学生的身份踏上行知中学那一方土地时,内心是多么震撼,震撼中掺杂了激动。震撼的是行知中学环境是那么地优美:郁郁葱葱的樟树林绿树成荫;水平如镜的星光湖清澈见底;神圣庄严地旗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激动更是因为能在这样美丽的学校度过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涯。

走进行知中学大门的时候,相信朋友你也跟我一样,惊讶于“三中欢迎你”这五个大字居然是用花草修剪成形的!你也许会想:那得花多大功夫啊?悄悄告诉你:这样可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哟!他不仅利用职务美化了环境,还诠释出行知中学对每一个人的真诚。

校门右边是明光馆,明光馆里面还创立了补习班。沿着右手边的石梯下去你会看见左手边一堵石墙上被刻上的栩栩如生的壁画,它就像一面历史文化墙,壁画中的历史人物让整个校园充满了古色古香之气,颇有一番风味。

继续往前走,你会瞧见正前方有一座石桥。石桥下的星光湖静静地流淌着,成群结队的鱼儿互相嬉戏玩耍。往石桥右边眺望,你会惊奇地发现还有一座红亭子矗立在水中,()亭子周围的杨柳树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它长长的,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花草紧靠着红亭子,它们也都跟着柳树们随风舞动。

当你走到小桥尽头时,你会看见红绿相交的操场,这时,你是不是也会有一种想要流汗的冲动呢?哈哈我也是!操场右边是我们初中部的教学楼:尚美楼。但是你可别疏忽了教学楼旁充满书香味的三思书屋呢,里面的书一应俱全,每到放学,不大的.书屋便挤满了学生;我有几次想进去看看,结果因为挤不进去而打消了这个念头。嘿嘿,看来我们学校爱看书的同学很多呀!

再告诉你一个小秘密:红亭子的右边有一条石头桥,你可别以为石头桥是用石头做的桥,太天真了。那座桥是由五六个大石头“摆”成的,每块石头中间的距离也不小哦,其实这也是测验你的胆量的一个小测试哟!快去试试吧。

篇2:美丽的行知中学作文

今天下午老师带我们参观了行知园。

一到那儿,我就看到一尊立着的雕像。走近一看,座基上镌刻着“陶行知”的名字,原来是陶行知爷爷的雕像!他的鼻子上架着一副眼镜,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好像对我们说:“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四周簇拥着得小柏树,如同一群好学的.孩子在倾听一位知识渊博的老人讲故事。

我又看见了叶似枫叶的鸡爪槭,红红的叶子远看像小手,仔细近看还真的很像鸡的爪子。天竹火红的果子显得格外耀眼。虽然现在已经是深秋了,但一簇簇婆婆纳却还是生机勃勃,像给整个行知园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上面还绣着几朵粉色的小花。

行知园的四周长着一圈齐腰高的金边黄杨,细小碧绿的叶子镶上了一圈金边,煞是好看!

篇3:美丽的行知中学作文

一种课程理合

努力追求“真、善、美”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课程理念。

从根本上说,生命教育乃是一种全人教育,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陶行知先生一生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培育真善美的大活人”,“真善美教育”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具有“真善美”的素养是一个现代人和谐发展的标志。我校把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育思想与生命教育理念相融合,将生命教育理念诠释为:追求一种认识真实自我,与自然、人、社会、心灵为善,品生命、心灵之美的天人物我和谐发展的“真善美”的教育。

两大共存世界

积极建构课程中的生命科学世界和生活意义世界。

生命教育课程是一门引导学生学习人生技能、反省与平衡自己的经验、了解自己的潜能和限制、寻找自己在不同群体中的角色、懂得与他人和环境和谐相处的道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课程。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中着力为学生建构共存共生的两大世界:一是为学生建构生命科学世界,帮助学生明确为何而活,建立生命学科知识体系,掌握最基本的生命学科知识,并进一步探究生命的意义,追寻生命的价值;二是为学生建构生活意义世界,帮助学生如何更好地生活,塑造良好的人格,完善内在的道德情操。

三个维度架构

不断完善课程教育目标、内容和实施的框架体系。

(一)确立生命教育的四个向度

1. 生命与自我:认识自己,欣赏并尊重自己,发挥潜能,做最好的自己。

2. 生命与他人:关怀他人,与人和谐共处。

3. 生命与社会:适应社会。

4. 生命与自然:建立生命共同体,促进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凸显“认知、感悟、提升”三个层次目标

围绕生命教育的总目标——培育“真善美”的人,首先我们把生命教育在纵向上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即认知、感悟、提升。

真:对个体真实自我的认知,形成健康和谐的生存观,身体强健、心灵愉悦。

善:对个体生存价值的感悟,形成安身立命的价值观,激励学生与自然为善、与社会为善、与人为善、与心灵为善。

美:生命质量的提升和完善,形成正面积极的人生观,引领学生品生命之美、养道德之美、展心灵之美。

在进行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时,基于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和四个向度,按照年级由低到高的顺序分段,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取同一主题螺旋上升的方式加以组织,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认识、体验到感悟,进而将生命教育的内容内化为自觉行为,形成了由低到高、各年段前后衔接、逐步递进、全面系统的初高中有机衔接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三)开发了四大模块的课程实施途径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是教育主张的源泉、中心与依据,蕴含着对教育的重建与对人的生命的尊重。生命教育是基于生活实践的教育,在生命教育课程实施中,我们引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以生活为媒介和载体,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从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入手,开发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家校联动课程等四个模块的生命教育课程,促进了生命教育的生活化,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生命教育课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1. 基础课程融入

学校注重学科生命教育的探索。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做有心人,积极挖掘利用学科教学本身所蕴含的生命教育资源,将生命教育贯穿、渗透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触与感动,夯实学生提高自我生命质量的根基。如语文学科开发的“静读真意”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名家名篇的阅读中感受生命的美丽,加深对生命的认知;地理学科开发的“风云变幻”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领悟宇宙与人、物与我的关系;生物学科开发的“草木间的情趣”等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体会自然界的花草生命的美好和情趣。

2. 活动课程体验

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学校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设生命教育活动课程,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如,初中少先队开展系列“陶子文化活动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自主活动和同伴教育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会和谐地与他人沟通与交往。高中阶段通过开设“行知实验中学党团课”,让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又如学校的仪式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以分层递进的方式来实施:预备年级的“新生入学仪式”,初一年级的“换戴大号红领巾仪式”,初二年级的“入团仪式”,初三年级的“离队仪式”,高一年级的“扬起青春风帆仪式”,高二年级的“团旗向着党旗飘仪式”,高三年级的“成人仪式”。整个仪式教育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历程,激发对生命成长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唤起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再以我们的实践拓展活动课程为例,高中设计了军训学农、“东方绿舟”国防教育、南京爱国主义教育考察等社会实践课程,初中设计了民防教育、“四立”教育、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课程。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懂得珍爱生活,学会关心他人,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学校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了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如: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模拟法庭审判的“春天的蒲公英——小法官网上行”活动,邀请大华派出所警官定期到我校开设“法制交通安全教育”专题讲座,与大场镇教委共同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宣传活动、“让笑容更灿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我们还开发了《青春期读本》《中学生心理健康常识》《烂漫校园》《法制教育读本》等校本教材,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压力,探讨关爱他人、保护自己的途径与方法。

3. 隐性课程渗透

学校的规章制度、集体生活、环境和气氛对学生能起到熏陶和影响作用,学校的规范、课堂纪律等也折射出学校的教育理念。通过这些隐性课程的渗透,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格。如,我校开发的行为规范校本课程“真人教育德育校本课程”,就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发挥着道德规范和塑造的作用。

4. 家校课程联动

篇4:美丽的行知园作文

瞧,最引人注意的是行知园正面的大石头,石头上还刻着三个红色的大字,就是“行知园”了

行知园中间有一条弯弯的小路,就像一条流动的小溪。里面有生机勃勃的植物,如果吸一口清新的空气,你就会感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过了石板桥,来到了方形的亭子里。亭子两边有两张长长的木凳子,亭子顶上使用的是钢化玻璃,老师说那坚固的玻璃用锤子也锤不烂,你说这个钢化玻璃坚硬啊!放学了,同学们都会来行知园这里,有的聊天,有得看书,有的玩24点游戏,非常高兴。

继续往前走,来到了漂亮的知雨亭。知雨亭四周有四根粉红色的柱子,柱子撑起的知雨亭,从远处看就像一只黄色的雄鹰展翅飞翔,雄伟极了!

知雨亭的两旁各有一片绿色的草地,就像一张绿毯子。草地上有十几棵桂花树,阿姨们把桂花树修剪成圆圆的,真像一个个蘑菇啊!亭子的左边有两棵四层楼高的玉兰树。看!还有鸡蛋花呢!还有四棵香樟树挺立在行知园。

行知园边有一堵墙,墙上写着“思,问,学,恒,勤”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还有许多名言让我们懂的做人的道理。墙下面有许多的粉红粉红的龙船花,真像一个个红色的小绣球。

篇5:滨州行知中学学习体会

惠民县晨光实验学校

韩双喜

2013年的最后一天,我们一行38人到滨州行知中学参观学习了昌乐二中的“271“模式。行知中学的前身是滨州滨城区第二中学,现在是一所民办公助的中学,它包括高中与初中两个级部。这次我们上午重点听得是初中一年级的课程,下午听了王玲玲主任的报告,并与行知中学的部分骨干教师就模式教学做了探讨与交流。从刚开始的质疑到最后的解惑,我感到行知中学是在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成功的航道。

通过学习与比较,我看到了行知中学的教学优势与我们的学校的发展空间。在我看来,我们这两所学校从办学思路及运作来看是极度相似:同是吸引外资;同是民办公助;同是吸收名校领导;学生同是参差不齐;教师同是新老结合;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新“教师都是昌乐二中带过来的有一定“271”经验的老师,我们学校却是纯洁的如同一副白版一样的新教师;老教师是凭着经验,随心所欲地安排着自己的课堂教学,新教师是摸着石头过河,或是比着葫芦画瓢,甚至不假思索直接生搬硬套别人的教案、课件。这种凭借教师自己创新,自己摸索的课堂教学效果与思路我不太看好。

首先撇开“271”模式的优与劣,学校的发展仅凭老师的自觉性很难维持,就如同王令令老师所说,人都有惰性。在每个模式后面有许多硬性的秩序、纪律维持,我曾经记得陈大伟教授曾提到过“实施有效教学的首要问题是建立良好的纪律秩序,其次是让教学活动更有

实效;然后是有效指导学生思维。”而我们学校目前缺乏的是专职研究课堂有效性,维持课堂秩序,提高课堂常规要求的教务主任、教研主任。或者说,从这一点上我感觉有点疏忽。从教师的教案与课堂情况来看,课堂效率很低,教师基本没有自主思考与教师协作配合的习惯,更不用说“预计课堂效果与课堂应急预案”了!

再谈“271”模式,其实我感觉:“271”模式无非就是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预习;课堂让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归纳总结,当堂巩固训练。但是他们却已经把预习与课堂教学纳入细致化管理,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对于“271”中看到的优点:

一、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1、学生每人一份周计划完成后打勾,甚至有月计划、学期计划。

2、《学生成长日记》每人一本,记录当天的任务目标及完成情况,组长负责审阅点评。

二、阅读课程的使用,增添的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文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如果学生没有充足的知识面,不可能理解课文中作者的用意;数学中的应用题等。

三、前后黑板的运用:

1、前黑板有教学目标,学生就明确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完成什么任务,评价栏则是激励学生的一种方式。

2、后黑板是学生展示的舞台。

四、教室的设计:生日挂墙,评价栏上框,每天都有惊喜,每天都有激励性的语言。

五、课堂的灵活性:学生分成ABC三层后便于教师灵活并有区别地对待学生,适时地评价学生,防止学生课堂偷懒。

六、集体备课,集众人之智慧聚一课堂,资源利用率高。

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提高学生的自制力。

八、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鼓励,但这种方法时间长了就不管用了。另一种就是纪律约束式的激励。学生往往兴致也不高,经常是被动的。而这种模式下教师是层层深入,教师在管理层次上只负责选出优秀的学生人员即可,而后则是优秀的、组织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再管理学生,形成这种学生管理学生的体系,并在管理与被管理中增强自制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真正实现学生当家做主人,学生本身对这种模式比较感兴趣。(我把这种模式的进步比作共产主义社会,而教师教、学生学的比作封建主义社会。这两种不同课堂模式的转变,正像两种社会形态的转变。)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模仿,但是需要领导、班主任、老师在前期付出更多努力,并且持之以恒地、排除险难地实施下去。

对“271”模式感到疑惑的四点:

一、怎样激发课堂不发言的学生?

二、怎样检查目标达成情况?

三、知识巩固率反馈怎么了解?

四、学生课外时间安排紧凑,怎样调节学生的疲劳感?

最后谈谈我的感想:习惯养成教育非常关键,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不可能达成高标准要求,但习惯往往是在纪律秩序的强制

下逐步完成的,而实施检查、反馈、评价措施的人员要在前两个月坚持如一,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更不能徇私舞弊,趁机偷懒。习惯决定命运,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是重中之重。如果我们学校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模式或优质的学习习惯,再加上我们学校红红火火的活动课程,我们的学校也不愁没有参观的团队。

篇6:美丽的行知中学作文

[摘要]: 陶行知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著名的、最有影响的教育家,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为我国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很高的现代价值。在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能够感受到陶行知这位伟大教育家站在教育之巅来指导教学的理论,而且还能够发现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迸射出的智慧之花。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思想 地理教学

陶行知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创立了“生活教育”一系列伟大的理论。“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粹,认真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为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将“教学做合一”理论用到实处,真正发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价值。师范院校要根据本学校的教学特色秉行“陶氏”原理,将其理论内涵指导实践,改革旧教学模式,创立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教学模式。

一、创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陶行知清楚地认识到,要增进学生的学问和智慧,仅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必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他在所创办的学校中都特别注重各种教育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图书馆的建设。在晓庄师范,他把图书馆命名为“书呆子莫来馆”,以此激励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用书。在育才学校他把创造学问之气候确定为育才学校四大创造活动之一。他说:“气候是生物生长之必要条件。我们要学问长进,必须创造追求真理所必需的气候。平时所谓气候是空气与热之变化所致,学问之气候也可说是追求真理之热忱与其所需之一定文化养料及其丰富之配合所构成。”

陶行知还在育才学校的师生中开展了创造月、创造年活动,设立了创造奖金,开展了一系列的社团活动、社会服务活动,这些都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良好氛围,大大促进了师生研究学问,开展创造活动的热情,从而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二、以生活为中心,将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

他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和教育原本是没有界限的,应该是一个统一体,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生活在不断融合,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重新充满蓬勃的生机。他认为,“以生活影响生活之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始终把教育教学同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为了生活向上而实施教育”,从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实施教育,“主张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教学内容应该是与人类社会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要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做到生活化,应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这样通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趋向,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感受到学习是有意义的。课堂教学由学校、由社会、家庭延伸,由课内向课外拓展,促进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沟通,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广阔的空间。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他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

三、教学做合一、将地理学习方法实践化

陶行知先生鲜明地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主张。他认为,“做”是一种实践,一种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本领的一个过程。他在杜威的“五步思维法”的基础上又加上“行动”的环节,成为“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这六步思维法,这种学习方式正是我们今天新课改呼唤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探究式学习,以“做”为中心,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遇到棘手的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从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生学,让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就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即如何教学生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其目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使自己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人,从而具备终身创造能力。从表面上看,学会学习与创造发明还有一定距离,但随着世界知识迅速总量扩张和更替周期的日益缩短,使学习的时间自然而然地从青少年延伸到了人的一生,使学习的场所由学校转移到了社会,只有不断学习与掌握,才能始终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才能始终站在知识创新的前沿,学会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创新品质。

五、追求课堂诗意,改善师生关系

“教师不要太像教师,学生不要太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我在新课程教学中,经常进行师生互动,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特别是对于一些地理教学项目,可以让学生“做中学”,鼓励成功,也允许失败,这正符合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让课堂有掌声、笑声和歌声,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传统教育中的老师常常以严师自居,高高在上,让学生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师生的关系难以融洽,情感难以沟通。因此教学或表现为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或表现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陶行知先生深知“教学相长”的道理,他对“民主的教师”作了如下定义:要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跟小孩子学习,„„他还提出: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大胆地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自信地说;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勤动手;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解放他们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教学关系的正本清源。因为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

参考文献

篇7:美丽的行知中学作文

一、巧妙设疑, 激起创新浪花

设疑问难是通向创新的第一阶梯, 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陶行知指出:“学贵有疑, 大疑则大进, 小疑则小进, 不疑则不进”, 并明确地说“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邓明好老师是这样设疑的:他一进教室, 就叫一名男生站起来, 这名男生莫名其妙地说:“我没犯错误啊!”邓老师说:“你能证明你真的没犯错误吗?”“我能!”于是邓老师高兴地说:“谢谢你,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证明’.”他话音刚落, 全班同学都会心地笑了.

二、创设情境, 点燃智慧火花

其实, 每名学生都是一颗创新的种子, 表现在课堂教学上, 就是要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促使学生调动其创新的因子, 主动参与“做数学”的过程, 这样才可能真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例如, 滕树娟老师说:“同学们, 我们来做个拼图游戏吧!”说着出示投影片, 同学们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材料, 迅速地拼起来, 留给学生3分钟的思考时间.学生拼成以下的图形后, 趁热打铁, 又提问道:“我们知道,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如何证明?”从而过渡到证明这个概念教学中来.在“做数学”的情境创设中, 同学们既能品尝到做游戏的乐趣, 又能激发出主动学习的智慧, 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深厚的情感体验, 并且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火花.

三、学生探究, 体验创新过程A

在数学教学中, 直观演示是一座桥梁, 它能沟通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联系.直观演示的方法是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 亲身体验, 从想象到发现、猜想.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然后给出验证, 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图, 画∠AOB=90°, 并画∠AOB的平分线OC,

(1) 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落在OC的任意一点P上, 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与∠AOB的两边分别相交于点E, F, 并比较PE, PF的长度;

(2) 把三角尺绕点P旋转, 比较PE与PF的长度, 你得到什么结论?

你的结论一定成立吗?与同学们交流.

张玲老师在教学上面这个例题时, 让学生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直观演示, 激发兴趣, 培养探索意识, 体验创新过程, 从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达到陶行知所倡导的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

四、关键点拨, 展示名师风采

数学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要认真创造情境, 提供适当的问题, 激发学生去思考, 使他们在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之下拓展思维, 大胆尝试, 把解题中的不足之处显露出来, 教者再给以适当地帮助, 适时地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使学生在探索与讨论中恍然大悟, 从而以高度的注意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例如, 证明: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在云传浩的数学课上有一名同学是这样思考的:

已知:直线a, b被直线c所截, 求证:a∥b.

证明因为∠1=∠2 (已知) ,

∠1=∠3 (对顶角相等) ,

所以∠3=∠2 (等量代换) .

所以a∥b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

云老师提示道:“这道题的解题过程有不足之处吗?如果有, 请找出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有的说:“内错角有两对, 选∠1、∠2这对并没有事先说明啊!”有的说:“‘内错角相等’是这个命题的题设, ‘两直线平行’是这个命题的结论, 已知中的条件与题设对应不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迅速找到解题中的不足.云老师的旁敲侧击, 学生的讨论探究, 体现了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适当点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因此,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的陶行知思想, 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五、多种变式, 拓展数学思维

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 要获取知识, 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 发动自己的大脑, 并作出主观的意志努力, 即需要产生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从基础问题出发, 利用多种变式, 通过一题多解, 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特别是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 在董徽的数学课堂上有这样的一道题:

已知:如图, AB∥CD, 你能证明∠B+∠D=∠BED吗?你有几种证明方法?

这是一道典型的一题多解题, 学生刚学证明, 只满足于一种证明方法, 绝大多数学生是这样证明的:过点E在∠BED的内部作EF∥AB, 再经过平行公理、平行线性质证明之.

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个体探究, 这道题终于有了以下几种创新方法:

创新方法1:过点E在∠BED的外部作EF∥AB, 再经过平行公理、平行线性质和周角知识证明之.

创新方法2:连接B, D, 用平行线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之.

创新方法3:延长BE交CD于F, 用平行线性质、三角形外角定理证明之.

如果将上图改成这个图形, 上述结论还成立吗?如果成立, 请你写出解题过程;如果不成立, 请你说明理由.

一个有趣的问题从一题多解转化为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思维, 实现和提高思维的流畅性.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 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开拓解题思路, 使不同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 并能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优选最佳解法, 总结解题规律, 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使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得到增强.一题多变, 培养学生的转向机智及思维的应变性, 实现提高发散思维的变通性, 把习题通过变换条件、变换结论、变换命题等, 使之变为更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 从而应用更多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

六、传统影响, 留下诸多遗憾

陶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不在做上下工夫, 教固不成为教, 学也不成为学.”我们现在很习惯地把“做”看成实验课了, 其实陶先生说的“做”应该是广义的, 不只是上实验课那么简单.广义的“做”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 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生活.由于社会、学校对升学率的盲目追求, 有的学校实行全封闭管理, 学生进出校门是不自由的, 真的有事还必须有班主任的批条, 更不要说每学年的春秋游, 就连每年的植树节都不能走到城郊亲手种树了.如果不能在中考改革中注入素质教育因素, 素质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七、教后反思, 实现理性升华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 也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和创造教育主张和做法对我们探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有一定的启示:

1. 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即相信每名学生都有创造力, 都是人才的秧苗.

2. 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 即包容、宽恕学生的一些“幼稚可笑”行为, 也许在我们教师的信任、宽容和指导下, 学生中可能会诞生爱迪生、瓦特、牛顿等.

3. 教师要为创造力搭建平台, 提供和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

4. 教师首先要有创造能力, 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与时俱进, 创造新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北京:华文出版社.

[2]汤翠英.陶行知教育思想传播三十年.西部开发生活教育行动讲师团编印.

上一篇:骏腾发简介下一篇:拔草的感受的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