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

2022-05-12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陶行知提出了平民性、终身性、全面性和主体性等成人教育思想。研究和借鉴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对于当前成人教育改革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富声誉和影响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之一。他关于成人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是其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篇: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

我读陶行知之教育思想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民小学 广东湛江 524081)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集中编著在《陶行知全集》中。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种为教育献身的精神以及其煜煜生辉的教育思想一直在中华教育事业上发光发热。其最为突出的教育思想有三个方面:一、活的教育;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三、教学做合一。学习其教育生活的点滴犹如在吸取一部教育巨著的养分,为自己的教育事业点亮了明灯。

关键词:活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教育家,陶先生的才华让人敬佩,陶先生的教诲让人感激, 但最让人感动得是他为教育献身的精神。陶先生的一生都在為教育奔波,都在为教育思考。大到国家教育方针,小到具体的教育事件,他无不关心,他真正做到了想教育所想,急教育所急。细细咀嚼,为之感动。他为教育事业热心热情,不曾想过回报,不曾有过计较,他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毛主席说他是人民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全部记录在 《陶行知全集》中,其教育生活中的点滴把其一生的教育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他生在民国时期,但是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是中国现代教育变革与发展不竭的源泉。

一、活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反对“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提倡“活的教育”、“活的知识”、“活的人”。其活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Education of life ,Education by life, Education for life这三句中。他主张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另外还要活的教育方法和活的教育精神。教育是就用一个生命去润泽另一个生命;是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活的教育”思想主要从三个层面去阐述,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作为老师的,要把学生当做一个有灵性、思维和活动着的个体去对待;要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的需要出发,设法子去搜罗好的教材和教学方法,通过自己的不懈的学习去增长和充实师者的智慧以满足孩子的发展。"活的教育”就是要求所有的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等都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当时主要是教人做人,教人健康生活,他不教人升官发财,只教中国的民众救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教人要在劳力上劳心,教大众以大众的工作养活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科学说明了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团体的力量保护大众的生命。在当今看来,"活的教育”就是要求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育人宗旨,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不是培养出“考试机器”、“书呆子”。特别是我国在去年9月份提出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框架,就是我们当今“活教育”的目标,其要求我们要培养出的学生要具备六大方面的素养:1.人文底蕴,2.科学精神,3.学会学习,4.健康生活,5.责任担当,6.实践创新。我们在今后一段比较长的教学、教育研究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去研究、开发课程,深入创新德育内容。这也是我们每位一线老师应担当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也应拥有远大的教育情怀,把学生的终身发展视为已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陶先生的教育理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让学生注重知识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的运用,并能运用多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发展自己的思维。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衡量学生和教师的好坏。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和教师都是“死的”,陶先生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吃人的教育。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而新的教育理念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获取知识、能力和优良的品格。这正好与陶先生的教育理念是相吻合的。

在我们平时教学中要贯彻好”活的教育“思想,需要我们教师拥有一颗坚定的教育之心和高尚的教育情怀,工作中多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学习、反思、总结,并加深对教材和新课标的研究,拓宽教育资源和教育、教学手段,善于发现和研究教育问题。这才能使我们老师变“活”,并能用活的教育资源和手段去教育“活”的学生。在这方面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一座丰碑。

二、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成为什么样的人: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以此类推:好生活是好教育;坏生活是坏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下流的生活是下流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不合理的生活是不合理的教育。陶行知还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教死,学生是学死!教死与学死所造成的国是死国,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正好把其导师杜威的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来个180度的翻转,我觉得陶先生的说法更为准确,教育的内涵更大,教育的实践性更强。陶行知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致于偏狭。我们要拿好的生活去改造不好的生活,拿整个的生活去解放偏狭的生活。杜威先生的“教育即生活”是拿教育做生活,好教育固然是好生活,八股的教育也就造成八股的生活。而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的;“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门里,如同一个鸟关在笼子里的。通过这个形象的比喻之后,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包含两层意义:一是生活决定教育,二是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意义在于生活的变化,因此生活教育的内容是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生活是无止境的,因此生活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与个人生活共始终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作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使教育与生活更为密切地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更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以改进教育的效果,同时也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潜概念,无形中要求我们要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地接受教育(学习),以致于不断地改造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又如何地贯彻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呢?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特别是结合当今家乡大搞工业建设的时机,平时通过实地参观、图片、视频、讲述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现状及发展的未来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热爱家乡的情感;还有利用我国科学技术每一次进步的机会,例如,天宫二号升天、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重大事件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技,培养孩子探索末知的兴趣和好奇心;利用社会或生活中典型人物的事迹和优秀品格去感化学生,引领学生学习,追求真、善、美。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结合生活实际创编小诗歌、短文章,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每一次的黑板报比赛,高年级的学生都包办了本班的黑板报的板面设计、内容查找及抄写、图纹的绘画等所有环节,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我们学校就开垦了一片生态园地,每个班级负责经营一小块,让学生通过种植去体验劳动的乐趣,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学习撑握劳动技能的过程,增强班集体的荣誉感等方面,都是在劳动生活中获得的;开展有活力的体育运动,例如,举行班际足球比赛、班际体操比赛、班际踢毽球比赛,校际运动会这些活动也成为校园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学生校园生活的快乐因子,让更多的学生体验体育的乐趣,也强健了身体,锻炼了意志、凝聚了班集体。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处处留心生活,从生活中去获取知识的能力,让活动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做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思想意识,在每天的教育工作中,要做到追踪观察,及时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和技能,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人们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一大法宝,也是我们当今教师所应要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我们老师当中普遍存在只教不做的现象。例如,有些老师教到一个知识难点或遇到一件学生的难题,他们不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而是置之不理或是糊涂拖过,最后难点还在、问题仍存,学生没得到知识的长进和问题的解决,老师以这样的教学态度和方式教了十几或几十年,知识不增长,反而思想固化,方法陈旧,逐渐被时代淘汰,被学生淘汰。可见没有做的教不是真正的教,是教不好学生的,一个学校中这样的现象存在的越多,这个学校越没有真正的教育。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劳力上劳心就是要求手到心到,如果劳力不劳心的,则一切动作都是囿于故常,不能开创新的途径;劳心而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玄之又玄,不能印证于经验。劳力和劳心分家则一切进步发明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单单劳力,或单单劳心,都不能算是真正之做真正之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到事物之真理。因此,“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从“晓庄”实验初期开设的“农事教学做”、“家事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等课程,也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的“做”已经与生活结合,与劳动结合了。这一“做”已广泛包含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内容了。

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教和学是一种常态,但是做却成为教学的奢侈品,很多时候教学做是分家。学生学习每个学科都有其生活实用性,例如,数学,生活数学到处可见,但是我们有些老师缺乏正确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更末能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只是囿于考试中的几个题型,让学生反复机械地操练,磨坏了学生的意志、磨灭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更磨掉了学生对生活数学的兴趣。再例如,英语,我们许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英语,相对于数学和语文,英语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少见,可以说是可有可无的,他们只知道考试需要才学,所以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这一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学中做的环节缺失,教师末能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英语素材并加以运用,学生对生活中的英语知识视而不见,也没有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去表达,教师教的知识,学生付出努力学习,却无法体验到做所带来的乐趣,特别是在生活中缺少做的行动和思想,所以没有产生新的价值,没能把课堂所教、所学的知识得以延伸、拓展。以上这两个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让我们更能清楚地认识,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固然重要,但是缺少教学中的做,特别是在生活教育过程中的做,那么这样的教学,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不是真的教育,这样的学校没有真的教育。因此,我们现在的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要强调教学做的教育思想,否则,是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终生发展需要的人才的。

陶行知先生在短短30多年的教育生活中所呈现出的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至今,其光茫绽放得更加灿烂。作为一名教师,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阅读其著作及研究其教育思想,从而多积累知识,丰富自己教学和管理经验,为筑梦自己的教育事业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陶行全集》[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2016年9月

[3]杨斌:《教育照亮未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年版

[4]《陶行全集》[M],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5]《陶行全集》[M],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陶行全集》[M],第3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7]《陶行全集》[M],第5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作者:李兴发

第二篇: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研究

摘 要:陶行知提出了平民性、终身性、全面性和主体性等成人教育思想。研究和借鉴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对于当前成人教育改革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富声誉和影响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之一。他关于成人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是其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21世纪初期,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探讨陶行知的成人教育思想,研究陶行知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弘扬和发展陶行知的成人教育理论,对于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体系、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成人教育的对象:平民性

文明的社会是公平的社会,平等的社会。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的公平。平民教育是改造社会的出发点,利用平民教育可以“打通”贫富、贵贱等“横阶级”与三教九流七十二行“纵阶级”的关系,“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制造四通八达的社会”。陶行知批评所处时代教育的弊端时说:“中国现在受教育有三桩不平均的地方:(一)妇女教育;(二)乡村教育;(三)老人教育”。提倡并大力组织平民教育运动、乡村教育运动、小先生扫盲运动、科学下嫁运动、师范教育下乡运动等。他满腔热情地南下北上,先后到南京、上海、北京、安徽、江西、湖北、山东、河南、河北、察哈尔等地宣传、推动平民教育运动。他处处接触贫苦劳动大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在街道、工厂、商店、机关、兵营、监狱、寺院、蒙古包发起组织平民读书处和平民学校。他穿上中式棉袄、布棉套裤,戴一顶西瓜小帽,和老妈子、洋车夫、小摊商、店员等劳苦人民交谈,指导他们学习。“科学知识,要变得像空气、日光一样的普遍,要为工人、农民、穷苦的老妈子和小孩子所共同拥有”“要救中华民族,必须民族具备科学的本领,成为科学的民族,才能适应现代生活,而生存于现代世界”“要把平民教育输入到军队里、慈堂里、工厂里、监牢里、尼姑庵里、济良所里。我们要叫黑暗的地方大放光明。”中国是农业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五,这就是说,全国有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住在乡村里,所以乡村教育是远东一种伟大的现象。凡关心世界问题的人们,决不至忽略这种的大问题——无论办得好不好,中国的乡村教育关系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民。”“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因此,中国的乡村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乡村不能真正繁荣,中国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乡村教育关系到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之幸福!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办得不好,能叫农民下苦狱”。他认为通过“工学团”这样的教育组织形式,“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可以使乡村变成富有生活力的新细胞。”他指出,创造新中国之先决条件在培养好的民众,继续不断地向新知识追求。只有使国民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才能建设、发展新中国。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把现代文明的钥匙——活用的文字符号和求进的科学方法,从少数人手中拿出来交给大众,使大众做一个现代人。因为好学的民众才有思想。“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

二、成人教育的过程:终身性

终身教育是人的全程教育。唯有终身教育,才能使社会真正成为大学校,变成学习社会。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就预言二十世纪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现代科学技术将把人类带入一个知识化的社会,学习将与整个社会生活融为一体。20世纪40年代,他又将这一认识概括为终生教育的重要特点:“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陶行知认为,“一个人有整个的生活,才可得整个的教育,”教育纵及终生,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横扩社会整体的一切方面,“社会一切事业皆胎息于教育。”“终生教育,培养求知欲。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只要活着就要学习。一旦养成学习习惯,个人就能终生进步不断”。“教育最重要的成就在使众人养成一种继续不断的共同求进的决心。我们对众人养成的态度是: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地前进,我们必得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否则,再过几年又要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了。因此,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地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要把教育、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他主张,国家和社会一方面要通过立法强迫国民读书,另一方面要通过立法强迫各级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举办各类学校,对各类国家官员升职根据其所负责教育的事项实行教育“考成”。

三、成人教育的目标:全面性

确立教育培养的标准和规格是终身教育的首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陶行知主张教育要坚持“全部发育”原则,“身体和精神,要全体顾到,不可偏于一面”,使人得到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统一、道德价值和知识价值的统一。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人。“教育家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健康、科学、劳动、艺术及民主将构成和谐的生活。” “用教育的力量,来顺民之情,顺民之意,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人民大众既要生活富裕,又要精神健康向上。他认为,教育的内容有四个方面:“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总之,陶行知要求受教育者做一个完整的人,在“真善美”“知情意”“智仁勇”等方面和谐发展。“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陶行知认为,民主共和国是中国必然的趋势,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是中国社会的前途。而这一切必须靠教育来实现,“教育实建设共和国最要之手续,舍教育则共和之险不可避,共和国不可建,即建亦必终归劣败。”1918年11月,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指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要皆属之。其范围之广,实与教育等。”“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两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

四、成人学员的地位:主体性

成人教育必须以主体性的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陶行知指出,要培养具有改造社会精神的活的灵魂的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它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员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它其实要叫学员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上去运用环境的活势力,以培植它自己的活本领”。陶行知提出他的生活教育是“人中人”教育,是“主人”教育。“他不教人升官发财,他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进而“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这些主人必须具有“康健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精神”“使他们为自己创造,为社会创造,为国家创造,为民族创造,更要把他们的一双手解放开来,使他们为自己生利,为社会生利,为民族生利”,在意识深处唤起一种对新生活方式和更高精神世界的渴望和追求,以自尊、自立、自强对自己和社会负责。“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教学做既是教学法,也是生活法,教学就像生活一样,强调个体的参与。他主张学校的一切活动都由学员来承担;在下学团,其主体也是真农人,这种育人方法有助于培养学员的主体能力,发扬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提高,学员也只有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才逐步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因此必须给学员提供独立“做”的机会才能提高他们的主体性。陶行知对“六大解放”有一个总结性的表述:“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剪去指甲,摔掉无形的手套,使大家可以执行头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摆龙门阵,谈人、谈心、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把人民和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想想问题,谈谈国事,看看日,干点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

总之,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丰富而又深刻,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挖掘和梳理,并弘扬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2.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49.

作者:焦春林

第三篇: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幼儿创新教育的启示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陶先生的整个教育思想中,创新精神是其精髓。从陶行知先生教学的“鲁滨孙漂流记”一例就能说明“创新”两字的含义: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教育是由行动产生新思想、新价值的教育过程。如何来开展创新教育,它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措施,现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谈谈我的体会:

一、引导幼儿学会观察,感悟创新

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只有解放了小孩子的空间,带孩子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帮助我们搜集周围丰富的资料,加深印象,扩大认知的眼界,从而激发内在的创造力。因此,观察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是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他们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对什么事都想问个为什么。教师的正确引导必不可少。在观察中,我注意引导幼儿从大到小,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以及事物的一些特性等方法来观察周围的事物。如:在观察树木时,我会引导幼儿“小朋友,我们远远望去,这棵树长得什么样子?”(它像一把伞;像蘑菇;……)“我们走近看看,它又是怎样的?”(真高呀!真大呀!像一顶帽子;树干很粗,像根柱子……)“仔细看看它的树叶长得什么样子?”(是椭圆形的;像饼干;也像帆船……)在观察的过程中,增长了幼儿的知识,同时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为创新奠定了基础。

二、把握活动的新颖度,体验创新之旅

我们常常要求孩子不许他们做这、做那,殊不知就在这一个个的“不许”中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我们教师应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动脑。我在组织幼儿开展科学活动《会跳远的乒乓球》中,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操作材料——乒乓球、杯子、水,让幼儿在动动玩玩中去发现,去探索。孩子们的答案也是层出不穷:“我可以用手帮助它。”“还可以用勺子帮助。”“把杯子拿起来一起倒到另一个杯子里。”……进一步提出要求:不用手或材料有什么办法让乒乓球跳过去。有幼儿便想出可以用嘴吹过去。许多幼儿便对这个方法提出质疑,此时,最好的验证方法就是鼓励幼儿动手实验。幼儿在动手操作中遇到了困难:“老师,我的跳不过去。”“老师,我的还差一点点。”“老师,我的力气很大,可它还是没跳过去。”在经过多次的尝试,探索中,有些幼儿终于发现:“把水加满点,乒乓球就容易跳过去。”“我让风吹在乒乓球的一侧,只要轻轻一吹,它就跳过去了。”孩子们在玩玩、做做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

三、捕捉活动契机,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对孩子来说,他们身边的一切环境都是活的:自然角的植物;游戏室的玩具;丰富多彩的墙面设置等。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言论自由,让他们敢说,想说,才能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如果话题是孩子们不感兴趣的,孩子们便会觉得很无趣而不想议论。因此,我们应该为幼儿创设思维激发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迪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1.尊重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好奇心强,经常会问出一系列感兴趣的问题。由于年龄特点的限制,往往他们的提问也是无意识、偶然、不稳定的,甚至有些提问是令成人狂然大笑。但是,我们也应正确对待,使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开拓幼儿的眼界从大自然开始

大自然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库。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走进大自然,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捕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激发幼儿探索、发現的兴趣。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去郊游:观察不同季节树木、花草、昆虫、果实、农作物的变化,引导幼儿在观察中增进知识,比较中发现问题,激发幼儿善于发问、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3.引导幼儿大胆发现问题

《指南》中指出,我们在活动中应充分体现幼儿为主体。在开展《秋天来了》主题活动中,我鼓励孩子们共同搜集秋天的蔬果、落叶,置放于自然角,引导孩子们自己观察、探索蔬果、树叶的秘密。不久,孩子们会惊奇地发现:老师,为什么水果放时间长了,会烂掉?树上的水果怎么不烂掉呀?为什么树叶会掉下来?有的树叶为什么黄色的?有的树叶为什么还是绿色的?……孩子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自发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了无数的问题,激发了幼儿探索的兴趣和主动性。

四、满足幼儿的自主评价,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在《十二生肖》活动中,我鼓励幼儿大胆对作品进行评价,着重引导幼儿从作品的形象生动、材料丰富、创意想象进行评价:请一位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作品,通过介绍使其他幼儿了解他的创作意图,老师再概括性总结这位小朋友大胆运用竹叶制作牛的耳朵、角的方法。在欣赏出色作品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忽视不尽如人意的作品,也许这些作品的背后有着很好的创意,我们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保护幼儿的创造力。活动中,老师以举例的方式抛出一个小朋友作品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幼儿自己来讨论解决:“老师发现了一件很有创意的作品,有个小朋友制作了生肖龙,他选择了洋娃娃的卷头发当作龙须,可他的龙须老是掉下来,请小朋友想想你有什么办法让龙须粘连更牢固,使这件作品变得更美?小朋友纷纷想办法,给出了与众不同的建议,在评价作品的同时也提升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的过程也是幼儿不断成长的过程。他们在观察、行动、思考、总结、评价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学会学习。让我们通过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引,结合现代教育思想,不断更新观念,引领孩子在创新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助他们走得更稳!

作者:吴小莲

上一篇:转基因生物安全论文下一篇:护士妇产科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