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论述题答题技巧

2024-04-28

卷四论述题答题技巧(共6篇)

篇1:卷四论述题答题技巧

「内容摘要」全国统一司法考试第四卷成绩的高低往往左右着司法考试的成败。本文就考生回答第四卷所出现的常见错误分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对广大考生顺利通过司法考试有所帮助。「关键词」司法考试,案例分析,论述,错误,分析,解决方法

2006年全国统一司法考试的结果已经公布。尘埃落定时,几家欢乐几家愁。百分之十几的少数幸运者欢呼雀跃,努力得到回报,通过了号称“全国第一考”的统一司法考试。更多的考生则是看到结果,仰天长叹,悲伤过后,擦干眼泪,又投入了新一轮的备考之中。对于大部分已经投入足够精力进行复习的考生来讲,司法考试前三卷的成绩差别不大,第四卷成绩却高低明显。近几年司法考试的统计结果表明,第四卷的平均分跟前三卷相比,明显偏低,很多考生往往连一半分数(75分)都未考到。显然,第四卷成绩的好坏往往成为司法考试成败的关键因素。如何答好第四卷,避免技术性失分,充分发挥出应有水平,是新老考生最为关注的问题。笔者作为全国司法考试阅卷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近两年来一直参与了司法考试第四卷的评阅工作,现就阅卷中发现的问题做一总结、剖析,以期对广大考生答好第四卷,顺利通过司法考试有所帮助。

司法考试第四卷主要包括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两部分,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如何答好案例分析题

(一)案例分析题常见错误分析

案例分析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具体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近两年阅卷过程中,发现考生常常因以下原因而失分:

其一,部分题目卷面空白,根本没做,导致十几分或二十几分的整道题目完全失分。这是最令人痛心的情形,出现这种情形的考生十有八九是通不过司法考试的,究其原因,大致有二:第一种是答题时间安排不合理,在其它题目上耗时过多,以至有可能会答的题目根本没有时间作答;第二种是复习不够充分全面,这道题正好出到了自己复习的“盲点”,看完题后,脑子一片空白,找不到分析案情的切入点,根本不知如何作答。

其二,弄清楚了题干中所交代的各种法律关系,但对相关考点把握不够准确,受到题目里故意设置的干扰信息的迷惑,误入歧途而失分。

其三,看懂了题目,但平时实战训练不够,没有养成解析案例分析题的正确思路,掌握正确的做题方法,下笔写起来,罗哩罗嗦,眉毛胡子一把抓,写得很多,却不得要领。犯了通常所说的“答不到点子上”的错误,费力又不讨好。

其四,没有仔细、全面、连贯的审题,便仓促下笔作答,但很快发现自己的观点前后矛盾,于是再返回来重新分析题目,否定前面的答案,这样一来,不光浪费有限的答题时间,而且导致试卷答题次序颠倒,箭头乱飞,涂改严重,卷面效果一塌糊涂。阅卷老师需很费力地才能找到你答题的得分点,卷面分数因此而受到影响。

其五,题目都回答了,但没有掌握基本的做题技巧,答题因标注不明而失分。比如,一道案例分析题总共包含六个小问题,正确的答法是按照顺序依次作答,并且清清楚楚地标明第一个小问题答案在哪,第二个小问题答案在哪,第三个……第六个。而有些考生在作答时除了标明第一个小问题外,对剩余问题不做任何标注,连在一起作答或做出的标注极不明显,两个问题之间去间隔无空行,给阅卷老师阅卷工作带来麻烦,有时会直接影响分数。

其六,知识点复习到了,也写出来了,但因为关键概念答错或核心词汇写错而被扣分。比如,合同法中如果将“缔约过失责任”写成“违约过失责任”就会被扣分;2006年卷四第一题第六问中,很多考生因为“交通肇事罪”中的“肇”字不会写或写错而被扣分。

(二)做好案例分析题的步骤、方法与技巧

要答好案例分析题,首先要明白案例分析题是如何命题的。案例分析题命题者一般都采用“因法设题”的命题思路,即从法条到案例的命题思路。命题者往往头脑中先有了所要考查的内容和知识点,再找出该知识点所对应的可适用的法条,而后根据该法条来设计具体的案情和题目。为了增加考试的难度,这些命题法条有可能跨度较大,综合性较强,从实体法到程序法,从一个部门实体法到另一个部门实体法;案情

设计上有时候故意增加些干扰考生正确作答的信息即“考试陷阱”来混淆视听,以此检验考生对法条、概念掌握的准确程度。

根据案例分析题命题者“因法设题”的命题思路,考生答题时一定要养成“就题找法”的解题思路,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首先判断本案例分析题考的是哪一个部门法的内容,这点绝大多数考生都能做到。近几年,案例分析题大多出现在如下几个部门法中:民法(包括担保法及其解释、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继承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公司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有的题目只是集中考一个部门法的知识点,有的题目则以一个部门法为主,略有交叉,个别问题兼及其他部门法的个别知识点。

2、其次确定本案例分析题考的是该部门法中哪一个或哪几个法律制度。考生可根据该题目的具体问题设置来确定究竟所考查的是哪部分知识点。如在民法试题中,你不仅要知道本题是考担保法,还要进一步确定是考人保部分还是物保部分。如果是考物保部分,还应再进一步确定是考抵押、质押还是留置;如果是考抵押,再看是考抵押合同的效力还是抵押权的实现或是最高额抵押。

3、找到了要考查的具体法律制度,按照“就题找法”的解题思路,迅速在脑海中搜寻该制度所对应的相关法条。找到该考查点所对应的法条,离正确答案就不远了。

4、找到所对应的法条后,先不急于作答,应仔细、全面地分析案情,避免有所遗漏。一般而言,司法考试的题目都是命题者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设计出来的,又经过了命题委员会的特别审定,体现了较高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除非叙述案情之必需,不会有多余的、无关紧要的文字出现。案情叙述中所给出的有法律意义的信息都是有用的,要么是提供答题线索的,要么是用来干扰、迷惑的。所以,考生一定要仔细辨析,去伪存真,排除干扰,确定“题眼”。

5、统筹考虑全案各种情况,前后兼顾,写下最终答案。对于案情比较复杂的合同法、继承法、公司法和程序法试题,考生一般不能仅在脑海中分析,最好在草稿纸上详细列出各方当事人的关系,确定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并对照案情检查有无遗漏的重要信息,这样才会避免因粗心大意而失分。

有的考生上面的步骤全会,也照样做了,平时复习自我感觉挺好的,可一到真正考试,就不知如何下笔,组织作答。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考生在平时复习作答每一个题目时一定要坚持独立思考,逼迫自己亲自动手用笔写出答案来。然后再对照标准答案,看看自己答题的准确率如何,错在哪里?为什么答错?找出自己复习中的漏洞再次深入复习,不明白的地方应积极查找资料或请教师友,彻底弄懂。同时,检讨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是否存在重大偏差,积累做题经验。千万别存在畏难心理,怕麻烦,没耐心。一看案例这么复杂,懒得亲自动笔了,头脑中刚一形成模模糊糊的大致答案,就急于翻看标准答案,一看,全明白了,真正考试时,往往由于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而陷入眼高手低的窘境。亲自做答案与仅仅看答案,复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做答案的过程是逐渐掌握司考题目命题规律的过程,是培养“题感”的过程。

除此以外,在案例分析题中,尚有以下答题技巧需要掌握:

1、案例分析题阅卷采用“找点给分”方式,即找到得分点,就给相应的分数,找不到,不给分。所以,回答案例分析题,考生应用言简意赅的点睛话语,针对提问,分开几点作答,再加以必要的叙述,不需重复案情,案情阅卷老师都已清楚。这样既节省时间,卷面又清爽干净,阅卷老师批起来很容易就找到得分点,不会有遗漏。

2、如果万一碰到根本没有复习过的问题或实在搞不清楚题意时,也要尽量凭直觉作答,千万不要空白,在“找点给分”阅卷方式下,碰巧答对了,就给分了,而空白卷是无论如何都不得分的。

3、珍惜自己的第一感觉,没有足够的把握千万不要随便改动答案。阅卷时经常发现考生原本答对了,一改,弄巧成拙,改错了。在犹豫不决时,要坚信第一感觉。

4、不仅仅适用司法考试第四卷,目前任何有主观题的考试都适用的普遍原则即能把字写漂亮尽量写漂亮,实在写不漂亮,也要写工整。这两年,司法考试第四卷也采用电脑阅卷。所谓电脑阅卷,就是把考生手写的卷子用高档扫描仪扫描后输入电脑,阅卷老师在电脑上批改考卷而已,卷子还是那张卷子,字迹还是你的字迹,只不过评分在电脑上操作,更便捷些,统计分数更准确些罢了。阅卷是件劳心劳力的苦差事,在困顿不堪时,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娟秀的字迹,好感会油然而生;反之,映入眼帘的是杂乱不堪,辨认费力,看起来如读天书的字迹,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篇2:卷四论述题答题技巧

阅读时轻轻点开 来自勤阅

00:00 23:31

前言好久没更新,再次发文来点硬货!明确一点:复习进度不好的考生,卷四开始的时间最好不要晚于8月15日;复习进度较好的考生,现在开始卷四即可。明确二点:卷四统统都是有方法的,不讲方法、盲目地练习只是在浪费时间。强调本期更新的内容一定要听音频!政治题方法:套模板 原因:1.可以给案例分析题节省时间;2.基础差的考生现场编写较为困难。例如:模板(来自陈璐琼老师):【定概念】X 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说联系】A和B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A对B有重大的影响,B对A有指导作用。同样,B对A有独立的反作用,A对B有促进作用。因此,A的水平的好坏决定了B的发展的好坏。他们犹如飞机的双翼,缺一不可。【抄材料】联系材料,……(附上材料内容)【喊口号】综上所述,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真题(2016年司法考试卷四真题(第一题)):材料一: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材料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所谓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权利一定会得到保护和救济,违法犯罪活动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惩罚。如果人民群众通过司法程序不能保证自己的合法权利,那司法就没有公信力,人民群众也不会相信司法。法律本来应该具有定分止争的功能,司法审判本来应该具有终局性的作用,如果司法不公、人心不服,这些功能就难以实现。(摘自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问题: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总体要求,谈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于推进严格司法的意义。答题要求:1.无观点或论述、照搬材料原文的不得分;2.观点正确,表述完整、准确;3.总字数不得少于400字。套模版:【定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说联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推进严格司法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推进严格司法有重大的影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推进严格司法有指导作用。同样,推进严格司法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独立的反作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表现之一就是严格司法,他们犹如飞机的双翼,缺一不可。【抄材料】联系材料,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推进严格司法也要遵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喊口号】综上所述,在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基础上,推荐严格司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论述题 方法:套模板

原因:1.可以给案例分析题节省时间;2.基础差的考生现场编写较为困难。例如:提纲【定概念】,关联到“合法性和合理性”。【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关系】,凑字数。【合法性与合理性的不足】,联系材料凑字数。【扣题-措施】,消除题干中的矛盾就是消除合法性与合理性的不足。真题(2016年司法考试卷四真题(第七题)):谈谈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处理公开与不公开关系的看法。说明

案例分析题以“民法”学科举例,但各科其实是殊途同归,希望大家可以仔细琢磨“民法案例分析题”的解题思路、答题方法,“举一反三”以应对其它五科。民法案例分析题与卷三客观题的关系:其实还是那个点,客观题需要的是有印象;主观题需要的是背下来。考点分布:物权、合同、侵权,辅以债法、总则。案例分析题的关键:考点一定要敏感!!多做真题!!做题步骤:第一步:快速扫题干,了解故事情节、捕捉考点关键词;第二步:看问题、结合题干,确定考点;第三步:写答案,“三段论的思维”。案情:

2007年2月10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份购买1000台A型微波炉的合同(签订合同),约定由乙公司3月10日前办理托运手续,货到付款。

乙公司如期办理了托运手续,但装货时多装了50台B型微波炉(不当得利)。

甲公司于3月13日与丙公司签订合同,将处于运输途中(在途货物买卖)的前述合同项下的1000台A型微波炉转卖给丙公司,约定货物质量检验期为货到后10天内(约定验货期限)。

3月15日,上述货物在运输途中突遇山洪爆发,致使100台A型微波炉受损报废。

3月20日货到丙公司。4月15日(超期)丙公司以部分货物质量不符合约定为由拒付货款,并要求退货。

篇3:论述类文本的做题技巧

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 在实际考查中, 论述类文章就是社会科学类文章。它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美学、考古学等。这一类文章的选材, 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 也就是说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对于考生来说是比较新的或比较陌生的, 我们把这样的文章内容称为“新知识”, 新知识包含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 是人们在深入学习到一定阶段时必然接触到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检验是为了检验人的学习的潜在能力, 选这种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考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那么, 如何有把握的把这一类题做好呢?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摸索, 我逐步掌握了以下技巧:

首先, 要仔细阅读全文。拿到试题后, 不看后面选项, 先通读全文。阅读时要平心静气, 全神贯注, 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 着眼于整体内容的把握, 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 或讲的是什么理, 文章涉及到什么人, 什么观点等, 。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 抓住文章提供的重要信息。同时还要注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词句, 一些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还有一些在文章的过渡处。有时文章的标题也暗含着作品的主旨。总之, 文章的一些敏感部位, 常常明摆着或隐含着文章的中心思想, 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 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其次, 要读准题干。注意题干中打重点符号的部分, 是“符合”还是“不符合”, 是“正确”还是“不正确?”是找原因、找依据还是做出推断等。根据题干要求, 迅速找到选项在原文中的大致位置。要明白“答案就在文章中”是解读论述类文本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再次, 在筛选选项的过程中, 要做好四个比较:1、题干与原文进行比较。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中的位置后, 要把原文和选项仔细对照, 验明正身, 辨别正误, 注意题干和原文信息是否一致, 是增加了哪些信息, 还是减少了哪些息, 还是换掉了哪些信息。2、题干与选项进行比较。不少同学或由于情绪紧张, 或由于急于求成, 往往粗心大意, 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而失分。例如, 没有注意“主要”而选了“次要”, 没有看清“选错”而答了“选对”, 或对概念的理解有所偏颇, 往往是答非所问。这就要求我们仔细审题, 进行比较, 避免答非所问。3、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在辨析过程中, 把题中每一选项的表述与原文中相关内容进行比较, 看有无变化。其中有的变化可能是形式上的, 其核心内容并无变化;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 如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等, 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有时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语句, 这就需要仔细辨别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分析。同时还要注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词语, 如:表示程度与范围的词语, “最”、“个别”、“凡是”、“都”、“一些”、“几乎”、“绝绝大多数”、“唯一”、“全部”等;表时间的词语, “目前”、“打算”、“未来”、“必然”、“曾经”等;表逻辑的词语, “原因”、“因此”、“相反”、“大约”、“大概”等。甚至一些助词如“着”、“了”、“过”, 也不要轻易放过, 因为增加或减少这些词有时甚至会改变文章的内容或观点。4、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在把题干与原文、题干与选项以及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后还拿不准, 就在选项之间进行比较, 看看四个选项中是否有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类型, 再结合题干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最佳答案。或者在两个选项之间徘徊不定的时候, 就把两个选项进行比较, 找出它们中谁的错误较大, 并且属于本质上的错误, 判断之后进行选择, 这样, 准确率就会比较高。

最后, 还要清楚干扰项的设置方法。这些干扰项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如过于绝对、以偏概全、混淆时间、模糊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答非所问、强加因果等。清楚了这些干扰项的类型, 在项与项的比较中就能确定题中的选项为什么与原文信息不一致, 是要选的项还是不要选的项。这样, 做题的把握就会更大一些。

篇4:浅谈高考论述文客观题的答题技巧

自从2016年广东高考采用全国卷以来,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形式与往年高考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变,由原来的客观题和主观题兼有的考查形式变成了单纯的客观题,题目由4道减为3道,分值也由原来的16分变成了9分。虽然考题形式和分值有所变化,但考查目的和能力要求依旧还是严格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在“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命题。

因此,解读论述文的客观题时,学生除了能够运用论述文的文体知识通读文本,对论述文本的结构、思路、大意了然于心之外,还需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即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考场中快速准确高效地解答论述文的客观题。现依据笔者多年来的备考经验,就论述文客观题的解答思路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明了转述方式

学生除了要明了命题者设置的干扰项的特征之外,还应懂得语言转述的具體方式。论述文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决定了阅读考查的重点在于把握文本的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具体到客观题中,选项几乎没有照录原文语句的,都是对文章的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但这些转述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需要考生在全面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依据题干的要求,做出明确的判断。所以,了解转述的基本方式也是学生去伪存真、确定选项的重要前提。现就此问题谈谈命题者设置选项常用的三种转述方式:

1. 概括式转述

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提炼其本质,上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判断这一转述是否符合原文语意,一定要注意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这种一般性结论是否可靠;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2006年全国卷第6题A项对应的原文是:“大运河涉及黄河与长江这两个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区,连接着燕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其沿岸是古代中国人口集中、文化遗址密集的地区。各个时代,大运河贯穿之地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其文物价值与意义非同寻常。”

选项转述为:“大运河实际上是连结中国古代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桥梁和纽带。”

这是一个典型的概括性转述。要判断它正确与否,要看转述中传达的两个信息是否正确:⑴大运河是否连结着中国古代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⑵大运河能否算得上是连结这几个文化区域的桥梁和纽带。原文的确列举了大运河流经的几个古文化区域,是不是“桥梁和纽带”原文没有明说,但从原文看这两个词用以概括大运河在贯通文化区域中的作用也是恰当的。因此,这个转述是正确的。

2. 具体式转述

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对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和结论的例证。判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主要从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材料是否切合原文表达意图的角度去思考。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I第1题A项对应的原文是:“悲剧产生于社会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选项转述为:“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这是典型的具体式转述。选项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来解说了“悲剧”的形式,“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追求爱情自由”代表“真、善、新”的社会力量,在与“假、恶、旧”的封建势力冲突中失败,最终“双双殉情化为蝴蝶”。不难看出,这个转述可以看成是用事实来论证“悲剧”的一个例子,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命题者命题的意图就是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原文的意思。

3. 同义变式转述

同义变式转述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不作变更的转述方式。这种转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一种说法”。常见的变式句有两类:一类是单句成分次序排列特殊的句子,如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等;一类是复句中分句次序排列特殊的句子,如因果倒置句、转折倒置句、条件倒置句、假设倒置句,条件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的互换等等。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恰当,可以利用句式变换的一些知识,方法来帮助解题。学生要特别注意那些摘抄原文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需要细致辨析,不可盲目认同;而那些变换了说法和表达方式且在原文中相应语句对应的选项,却不能轻易否定。毕竟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正确,关键还是在于判断转述的句子是否“同义”。

2015年全国课标卷I第2题D项对应的原文是:“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选项转述为:“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这个转述实质上就是由上面那段文字转述而来,只是将原文“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变换“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提供了技术条件。”仅仅是句式变换了一下而已,语意丝毫未变,完全符合原文的表述,是正确选项。

二、辨识陷阱类别

全国卷论述文阅读都是客观题,题目中凡是不符合题意和原文的选项都是对原文的理解或分析推断有误,都是命题者设置“虚假信息”的陷阱,所以学生在解答客观题时首先要能够辨识命题陷阱。一般论述文客观题常设的陷阱有:

1. 偷换概念

故意将选项中的重要概念予以错误解读,乍看与原文一样,但仔细推敲琢磨,却并非一回事。2016全国统一卷第1题D项“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据原文第1段“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可知,是“卜辞资料”印证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属于偷换了概念。

2. 张冠李戴

这种干扰项常常把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是乙的观点。2014年课标卷Ⅱ第3题B项“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原文第3段有“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者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的表述,可见选项的主体应该是“各个行会”。

3. 无中生有

即原文中无此论断而主观臆测,导致选项的分析与原文的论断出现偏颇,甚至风马牛不相及。2015年全国课标卷Ⅰ第1题A项“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比較原文第2段的表述“典当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也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的”可知,此选项于文无据,文中只说明“典”是宋代形成和发展的。

4. 故意扩大或缩小

这种选项往往不是原文的真实表述,而是夸大或缩小某种作用、程度和范围。2016全国统一卷第2题B项“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据原文第4段“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可知,命题者故意将“旧史学”的修饰语“一切经不住史证的”删除,导致“旧史学”的范围扩大。

5. 断章取义

指选项概括原文内容不全面,并据此曲解文意,妄下结论,得出一个错误的论断。2015年四川卷第1题C项“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而原文第2段只说了“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完全是命题者曲解文意的错误推断。

6. 混淆已然与未然

命题者有意将文本中“未然”“将然”或推向的结果,说成“已然”的结果。即有意将原文中没有发生的事情说成已经发生。2013年全国大纲卷第5题B项“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就是将文本第1段“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这种将来可能发生的现象说成了既成的事实。

7. 混淆或然与必然

命题者有意将文本中“或然”或可能的结果,说成“必然”的结果。即有意将原文中可能发生的事情说成必然发生。2014年安徽卷第3题B项“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的倾向,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就是把原文第3段“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中的“可能”表示的或然状态说成“势必”的必然状态。

8. 混淆肯定与否定

即命题者在选项转述时故意用一些具有否定意味的词语或变换句式的形式来改变原文的肯定或否定判断。2014年全国课标卷Ⅰ第4题C项“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原文第4段结尾“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肯定了“人们”是可以“获得悲剧感”的,选项却故意否定。

9. 强加因果

即将原文中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说成是因果关系。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第2题A项“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而原文是“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原句中“召唤结构”与“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三、定位检索信息

论述文阅读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地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答案一定在文本中,我们完全可以凭借客观题中各选项提示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1. 明确题干指向

审题是正确答题的前提。明确题干的“指向”,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审题时要知道命题者设题的角度和考查方向,每一道客观题的题干都包含了许多有效的答题指向信息,这些信息对我们确定答题区间和正确选项既是一种提示,也是一种限制。

①审清题干要求是选择“正确”选项还是“错误”选项,是选择“符合”原文选项还是“不符合”原文选项。全国卷的论述文客观题都是单选题,因此,学生在确定某一个选项的过程,实际上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的过程,所以在审题时务必要明确“排除”的依据。

②审清题干筛选信息的标准或依据。学生要关注题干中“表现”“原因”“结果”“观点”“性质”“主旨”“思路”等关键词,正确选项不仅要符合原文表述,还要符合题干要求。如果学生只看是否符合原文,而忽略题干要求,就有可能出现“选”非所答的问题。

③审清题干提示的信息检索区间。有的题目并未关涉全文,它只是针对文本的某一个段落或某几个段落设题,解答时只需关注题干相关涉的段落即可。此类题目往往有关键词提示本题的信息检索区间,因此,学生在整体阅读时如果能够根据题干中“关键词”的提示快速精准 “定位”,确定与本题相关的段落、语句,无疑会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答题的准确率。

④审清题干的命题特点。一般情况,不同的题型,命题者设置的陷阱也有所差别,学生在审题时如能注意命题特点与“陷阱”的某种联系,就能快速发现错误选项,准确答题。譬如“理解概念題”,常用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扩大或缩小范围等陷阱命题;“理解句子题”则喜用曲解文意、混淆肯定与否定、混淆已然与未然、混淆或然与必然、加深或减轻程度等陷阱命题;“筛选信息、理解文意题”爱用偷换对象、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范围等陷阱命题;“推断题”由前提和结论组成,学生要注意前提是原文的内容,结论是由前提推断出来的。只要前提正确,即使结论不是原文的表述也是正确的。所以命题者设题时往往用强加因果、无中生有、将可能当肯定、加深或减轻程度等陷阱命题。

2. 强化文本意识

一般论述文的阅读,无论是理解层次的还是分析综合层级的,解读必须依照文本,客观题的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确定选项信息来源的“源头”,然后将选项的表述和原文结合起来,两者对照,确保选项判断的准确性。

①区间对应意识。即选项的内容,必须在原文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相关段落或语句。

②选项信息与原文信息的对应意识。判断选项是否正确的依据是文本,所以,学生在解答客观题时必须将选项表述与其对应的原文内容进行比较,区别异同,做出判断。

③原文与引文的对应意识。作者在论述文中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时往往会引述他人的观点看法加以佐证,故学生在阅读时要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文中引用他人的观点的对应关系,把握作者引用的目的和二者之间的异同。

3. 锁定答题区间

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语、文本的照应词语确定与选项对应的照应句。有的题干有明确的阅读区间,学生可以直接锁定答题区域;有的题干却毫无提示,这时学生需要把题干中有引号标明的词语或其他关键词,在文本中找到他最先出现的段落,然后以此为中心,上下检索,确定信息区。与选项对应的信息一般集中在一个段落或者一个段落的某个层次,但亦有分散在互相补充的几个段落或层次。学生需要仔细分析比较,然后据此确定相应的答题区域。

四、比较原文选项

在框定的阅读语区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句,比较选项和照应句,看是否有表述差异。对学生来说,理解和分析的重要信息就是指题目选项中所涉及的,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不是直接采用原文的语言,而是改头换面,有所转换,或者是故意设计陷阱,所以,学生必须熟悉命题者设置陷阱的规律,检索出选项中命题者作为干扰和迷惑的虚假信息,然后排除干扰,不为所惑,才能对客观题选项的正误做出快速而又准确的判断。具体而言,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

1. 比较逻辑关系的变化

论述文在论述某一论题时,必须阐明不同概念、论断之间的逻辑关系。常见的逻辑关系有因果、条件、转折、主次、总分等。比较选项和原文时,要特别留意命题者在选项中是否故意混淆或颠倒了原文的某种逻辑关系。2015年四川卷第2题A项“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与之对应的原文是“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原文并无“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的前提,可见此前提条件是命题者故意添加的。

2. 比较语言分寸的变化

论述文在阐述观点时,要求语言严谨,其褒贬好恶必须旗帜鲜明,不可含糊,故其在一些时态、程度、范围、语气等方面的表达上力求恰当准确。常见的表示分寸的词语有表时间先后的“目前、有时、将会、在……时、当……时、某时、某年”等;表范围大小、数量多少的“一些、有些、几乎、全部、全不、全都、所有、普遍、绝大多数、除……之外、到……为止”等;表程度深浅、质量好坏的“更、更加、尤其、最”等;表推测或肯定“也许、或许、可能、大约、大概、已经、不一定、不可能、一定、必定”等。学生在比较选项与原文时,应高度关注这些表示语言分寸的词语的变化,以免落入命题者的陷阱。2013年山东卷第2题D项“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原文第4段是“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却“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显然,命题者有意将原文表推测的“似是”变成了“现实”。

3. 比较论断成立的依据

论述文的论断一般都是在一定的条件才能成立,缺少了某些特定的条件,有的论断可能无法成立。辨析选项是否符合原文表述,不仅要看主要论断是否一致,还需特别留意选项在转述原文时,是否有遗漏、更改或增加了某项前提。2012年辽宁卷第1题C项“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是人与自然不再对立”,其对应的第1段原文是“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原文用“不管”来阐明人与自然的对立是无条件的,不会因外部条件而改变结果。选项在转述时却变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的必要条件就能实现“人与自然不再对立”的结论,从而改变了原文结论成立的依据,也改变了原来的结论。

五、选项复位验证

选项的确认不是凭空进行的,是学生在充分理解并把握文本内容的前提下,从原文中找出依据与选项进行对比、辨异,用超人的语文智慧识破并躲过了命题人设置选项的种种陷阱,最终才做出的判断。所以,确定客观题的选项后,还应把选出的答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词义连贯,意思准确即为正确。

总之,论述文客观题在设置正确选项时,往往运用“似非而是”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远离”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相符。为达到相应的效果,往往在变换句式时运用合理的省略、调序、增添、替换、归纳或发散,这种合理的省略、调序、增添、替换、归纳或发散就是正确的表达式。

这是考生应该了解掌握的正确表达式,它代表的是合乎逻辑的正确思维方式。为此,我们必须回顾复习相关的语言学、语用学知识,面对文本能准确转换,以期自如应对。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关注“陷阱”的设置方式上,需知所有的“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都将成为考生失分的陷阱。

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高考真题中学”,“在专项训练中学”,经由经验、探究来学习。一旦学生真正形成准确、快速阅读的能力和正确转换的逻辑思维能力,论述类文章阅读得高分甚至满分是不难的。

篇5:中考政治论述题答题技巧

如果题干与题肢属因果关系,要弄清谁为果谁为因或有无因果。

首先排除错误的观点;其次排除观点正确,但与题干无关的选项;再次排除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这种方法对解组合式选择题有效。

以上对政治中排倒法答题技巧的知识讲解学习,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的。

篇6:高中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有哪些

1、亮明观点。

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思路二:内因、外因。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思路五:以时间为线索选取史实论证。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步骤三:结论。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或评价性升华。(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3、提供观点型开放题设问方式?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题技巧: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和历史人物,以前所未有的从容与平和的心态,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1)选择观点,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认为可以有力论证的观点。(2)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例证观点的史实。(3)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基本审题和解题方法

1.弄清题目的时间限制。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的题目其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其所述历史现象的时间。

2.确定题目的空间因素。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因素即人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本身的纵向和横向观察,只有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纵向和横向的观察比较,才能明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

3.把握历史现象的性质或立场。每道选择题均涉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性质,只有明确了其性质、立场,才能够迅速区分题目中的主要和次要、现象和本质等因素,才能够迅速确定正确选项。

高中历史的选择题在审题时应做到以下两点

(1)审题干:要做到“四审”,有的放矢。

第一,要明确题目结构,找出关键词语,确定答题方向;第二,要界定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以明晰答题范围;第三,要弄清题目的基本类型,结合相应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第四,要明确涉题概念、理论和观念的内涵和外延。

(2)审备选项:要“四推敲”备选项,对症下药。

第一,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基本常识;第二,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第三,推敲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第四,推敲备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并列、从属、对立、因果关系。

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

“述”,即叙述。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必展开,更不可遗漏。(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上一篇:老工业城市新型城镇化下一篇:村霸集中整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