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述文答题技巧有哪些

2024-05-07

高中语文论述文答题技巧有哪些(精选13篇)

篇1:高中语文论述文答题技巧有哪些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1.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

2.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3.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

① 概念使用准确;

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

(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

(1)解释词语的含义;

(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篇2:高中语文论述文答题技巧有哪些

1、亮明观点。

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思路二:内因、外因。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思路五:以时间为线索选取史实论证。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步骤三:结论。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或评价性升华。(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3、提供观点型开放题设问方式?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题技巧: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和历史人物,以前所未有的从容与平和的心态,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1)选择观点,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认为可以有力论证的观点。(2)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例证观点的史实。(3)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基本审题和解题方法

1.弄清题目的时间限制。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的题目其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其所述历史现象的时间。

2.确定题目的空间因素。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因素即人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本身的纵向和横向观察,只有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纵向和横向的观察比较,才能明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

3.把握历史现象的性质或立场。每道选择题均涉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性质,只有明确了其性质、立场,才能够迅速区分题目中的主要和次要、现象和本质等因素,才能够迅速确定正确选项。

高中历史的选择题在审题时应做到以下两点

(1)审题干:要做到“四审”,有的放矢。

第一,要明确题目结构,找出关键词语,确定答题方向;第二,要界定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以明晰答题范围;第三,要弄清题目的基本类型,结合相应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第四,要明确涉题概念、理论和观念的内涵和外延。

(2)审备选项:要“四推敲”备选项,对症下药。

第一,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基本常识;第二,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第三,推敲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第四,推敲备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并列、从属、对立、因果关系。

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

“述”,即叙述。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必展开,更不可遗漏。(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篇3:浅谈高考论述文客观题的答题技巧

自从2016年广东高考采用全国卷以来,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形式与往年高考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变,由原来的客观题和主观题兼有的考查形式变成了单纯的客观题,题目由4道减为3道,分值也由原来的16分变成了9分。虽然考题形式和分值有所变化,但考查目的和能力要求依旧还是严格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在“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命题。

因此,解读论述文的客观题时,学生除了能够运用论述文的文体知识通读文本,对论述文本的结构、思路、大意了然于心之外,还需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即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考场中快速准确高效地解答论述文的客观题。现依据笔者多年来的备考经验,就论述文客观题的解答思路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明了转述方式

学生除了要明了命题者设置的干扰项的特征之外,还应懂得语言转述的具體方式。论述文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决定了阅读考查的重点在于把握文本的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具体到客观题中,选项几乎没有照录原文语句的,都是对文章的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但这些转述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需要考生在全面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依据题干的要求,做出明确的判断。所以,了解转述的基本方式也是学生去伪存真、确定选项的重要前提。现就此问题谈谈命题者设置选项常用的三种转述方式:

1. 概括式转述

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提炼其本质,上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判断这一转述是否符合原文语意,一定要注意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这种一般性结论是否可靠;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2006年全国卷第6题A项对应的原文是:“大运河涉及黄河与长江这两个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区,连接着燕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其沿岸是古代中国人口集中、文化遗址密集的地区。各个时代,大运河贯穿之地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其文物价值与意义非同寻常。”

选项转述为:“大运河实际上是连结中国古代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桥梁和纽带。”

这是一个典型的概括性转述。要判断它正确与否,要看转述中传达的两个信息是否正确:⑴大运河是否连结着中国古代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⑵大运河能否算得上是连结这几个文化区域的桥梁和纽带。原文的确列举了大运河流经的几个古文化区域,是不是“桥梁和纽带”原文没有明说,但从原文看这两个词用以概括大运河在贯通文化区域中的作用也是恰当的。因此,这个转述是正确的。

2. 具体式转述

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对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和结论的例证。判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主要从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材料是否切合原文表达意图的角度去思考。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I第1题A项对应的原文是:“悲剧产生于社会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选项转述为:“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这是典型的具体式转述。选项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来解说了“悲剧”的形式,“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追求爱情自由”代表“真、善、新”的社会力量,在与“假、恶、旧”的封建势力冲突中失败,最终“双双殉情化为蝴蝶”。不难看出,这个转述可以看成是用事实来论证“悲剧”的一个例子,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命题者命题的意图就是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原文的意思。

3. 同义变式转述

同义变式转述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不作变更的转述方式。这种转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一种说法”。常见的变式句有两类:一类是单句成分次序排列特殊的句子,如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等;一类是复句中分句次序排列特殊的句子,如因果倒置句、转折倒置句、条件倒置句、假设倒置句,条件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的互换等等。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恰当,可以利用句式变换的一些知识,方法来帮助解题。学生要特别注意那些摘抄原文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需要细致辨析,不可盲目认同;而那些变换了说法和表达方式且在原文中相应语句对应的选项,却不能轻易否定。毕竟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正确,关键还是在于判断转述的句子是否“同义”。

2015年全国课标卷I第2题D项对应的原文是:“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选项转述为:“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这个转述实质上就是由上面那段文字转述而来,只是将原文“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变换“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提供了技术条件。”仅仅是句式变换了一下而已,语意丝毫未变,完全符合原文的表述,是正确选项。

二、辨识陷阱类别

全国卷论述文阅读都是客观题,题目中凡是不符合题意和原文的选项都是对原文的理解或分析推断有误,都是命题者设置“虚假信息”的陷阱,所以学生在解答客观题时首先要能够辨识命题陷阱。一般论述文客观题常设的陷阱有:

1. 偷换概念

故意将选项中的重要概念予以错误解读,乍看与原文一样,但仔细推敲琢磨,却并非一回事。2016全国统一卷第1题D项“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据原文第1段“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可知,是“卜辞资料”印证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属于偷换了概念。

2. 张冠李戴

这种干扰项常常把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是乙的观点。2014年课标卷Ⅱ第3题B项“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原文第3段有“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者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的表述,可见选项的主体应该是“各个行会”。

3. 无中生有

即原文中无此论断而主观臆测,导致选项的分析与原文的论断出现偏颇,甚至风马牛不相及。2015年全国课标卷Ⅰ第1题A项“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比較原文第2段的表述“典当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也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的”可知,此选项于文无据,文中只说明“典”是宋代形成和发展的。

4. 故意扩大或缩小

这种选项往往不是原文的真实表述,而是夸大或缩小某种作用、程度和范围。2016全国统一卷第2题B项“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据原文第4段“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可知,命题者故意将“旧史学”的修饰语“一切经不住史证的”删除,导致“旧史学”的范围扩大。

5. 断章取义

指选项概括原文内容不全面,并据此曲解文意,妄下结论,得出一个错误的论断。2015年四川卷第1题C项“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而原文第2段只说了“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完全是命题者曲解文意的错误推断。

6. 混淆已然与未然

命题者有意将文本中“未然”“将然”或推向的结果,说成“已然”的结果。即有意将原文中没有发生的事情说成已经发生。2013年全国大纲卷第5题B项“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就是将文本第1段“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这种将来可能发生的现象说成了既成的事实。

7. 混淆或然与必然

命题者有意将文本中“或然”或可能的结果,说成“必然”的结果。即有意将原文中可能发生的事情说成必然发生。2014年安徽卷第3题B项“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的倾向,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就是把原文第3段“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中的“可能”表示的或然状态说成“势必”的必然状态。

8. 混淆肯定与否定

即命题者在选项转述时故意用一些具有否定意味的词语或变换句式的形式来改变原文的肯定或否定判断。2014年全国课标卷Ⅰ第4题C项“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原文第4段结尾“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肯定了“人们”是可以“获得悲剧感”的,选项却故意否定。

9. 强加因果

即将原文中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说成是因果关系。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第2题A项“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而原文是“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原句中“召唤结构”与“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三、定位检索信息

论述文阅读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地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答案一定在文本中,我们完全可以凭借客观题中各选项提示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1. 明确题干指向

审题是正确答题的前提。明确题干的“指向”,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审题时要知道命题者设题的角度和考查方向,每一道客观题的题干都包含了许多有效的答题指向信息,这些信息对我们确定答题区间和正确选项既是一种提示,也是一种限制。

①审清题干要求是选择“正确”选项还是“错误”选项,是选择“符合”原文选项还是“不符合”原文选项。全国卷的论述文客观题都是单选题,因此,学生在确定某一个选项的过程,实际上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的过程,所以在审题时务必要明确“排除”的依据。

②审清题干筛选信息的标准或依据。学生要关注题干中“表现”“原因”“结果”“观点”“性质”“主旨”“思路”等关键词,正确选项不仅要符合原文表述,还要符合题干要求。如果学生只看是否符合原文,而忽略题干要求,就有可能出现“选”非所答的问题。

③审清题干提示的信息检索区间。有的题目并未关涉全文,它只是针对文本的某一个段落或某几个段落设题,解答时只需关注题干相关涉的段落即可。此类题目往往有关键词提示本题的信息检索区间,因此,学生在整体阅读时如果能够根据题干中“关键词”的提示快速精准 “定位”,确定与本题相关的段落、语句,无疑会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答题的准确率。

④审清题干的命题特点。一般情况,不同的题型,命题者设置的陷阱也有所差别,学生在审题时如能注意命题特点与“陷阱”的某种联系,就能快速发现错误选项,准确答题。譬如“理解概念題”,常用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扩大或缩小范围等陷阱命题;“理解句子题”则喜用曲解文意、混淆肯定与否定、混淆已然与未然、混淆或然与必然、加深或减轻程度等陷阱命题;“筛选信息、理解文意题”爱用偷换对象、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范围等陷阱命题;“推断题”由前提和结论组成,学生要注意前提是原文的内容,结论是由前提推断出来的。只要前提正确,即使结论不是原文的表述也是正确的。所以命题者设题时往往用强加因果、无中生有、将可能当肯定、加深或减轻程度等陷阱命题。

2. 强化文本意识

一般论述文的阅读,无论是理解层次的还是分析综合层级的,解读必须依照文本,客观题的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确定选项信息来源的“源头”,然后将选项的表述和原文结合起来,两者对照,确保选项判断的准确性。

①区间对应意识。即选项的内容,必须在原文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相关段落或语句。

②选项信息与原文信息的对应意识。判断选项是否正确的依据是文本,所以,学生在解答客观题时必须将选项表述与其对应的原文内容进行比较,区别异同,做出判断。

③原文与引文的对应意识。作者在论述文中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时往往会引述他人的观点看法加以佐证,故学生在阅读时要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文中引用他人的观点的对应关系,把握作者引用的目的和二者之间的异同。

3. 锁定答题区间

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语、文本的照应词语确定与选项对应的照应句。有的题干有明确的阅读区间,学生可以直接锁定答题区域;有的题干却毫无提示,这时学生需要把题干中有引号标明的词语或其他关键词,在文本中找到他最先出现的段落,然后以此为中心,上下检索,确定信息区。与选项对应的信息一般集中在一个段落或者一个段落的某个层次,但亦有分散在互相补充的几个段落或层次。学生需要仔细分析比较,然后据此确定相应的答题区域。

四、比较原文选项

在框定的阅读语区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句,比较选项和照应句,看是否有表述差异。对学生来说,理解和分析的重要信息就是指题目选项中所涉及的,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不是直接采用原文的语言,而是改头换面,有所转换,或者是故意设计陷阱,所以,学生必须熟悉命题者设置陷阱的规律,检索出选项中命题者作为干扰和迷惑的虚假信息,然后排除干扰,不为所惑,才能对客观题选项的正误做出快速而又准确的判断。具体而言,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

1. 比较逻辑关系的变化

论述文在论述某一论题时,必须阐明不同概念、论断之间的逻辑关系。常见的逻辑关系有因果、条件、转折、主次、总分等。比较选项和原文时,要特别留意命题者在选项中是否故意混淆或颠倒了原文的某种逻辑关系。2015年四川卷第2题A项“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与之对应的原文是“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原文并无“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的前提,可见此前提条件是命题者故意添加的。

2. 比较语言分寸的变化

论述文在阐述观点时,要求语言严谨,其褒贬好恶必须旗帜鲜明,不可含糊,故其在一些时态、程度、范围、语气等方面的表达上力求恰当准确。常见的表示分寸的词语有表时间先后的“目前、有时、将会、在……时、当……时、某时、某年”等;表范围大小、数量多少的“一些、有些、几乎、全部、全不、全都、所有、普遍、绝大多数、除……之外、到……为止”等;表程度深浅、质量好坏的“更、更加、尤其、最”等;表推测或肯定“也许、或许、可能、大约、大概、已经、不一定、不可能、一定、必定”等。学生在比较选项与原文时,应高度关注这些表示语言分寸的词语的变化,以免落入命题者的陷阱。2013年山东卷第2题D项“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原文第4段是“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却“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显然,命题者有意将原文表推测的“似是”变成了“现实”。

3. 比较论断成立的依据

论述文的论断一般都是在一定的条件才能成立,缺少了某些特定的条件,有的论断可能无法成立。辨析选项是否符合原文表述,不仅要看主要论断是否一致,还需特别留意选项在转述原文时,是否有遗漏、更改或增加了某项前提。2012年辽宁卷第1题C项“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是人与自然不再对立”,其对应的第1段原文是“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原文用“不管”来阐明人与自然的对立是无条件的,不会因外部条件而改变结果。选项在转述时却变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的必要条件就能实现“人与自然不再对立”的结论,从而改变了原文结论成立的依据,也改变了原来的结论。

五、选项复位验证

选项的确认不是凭空进行的,是学生在充分理解并把握文本内容的前提下,从原文中找出依据与选项进行对比、辨异,用超人的语文智慧识破并躲过了命题人设置选项的种种陷阱,最终才做出的判断。所以,确定客观题的选项后,还应把选出的答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词义连贯,意思准确即为正确。

总之,论述文客观题在设置正确选项时,往往运用“似非而是”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远离”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相符。为达到相应的效果,往往在变换句式时运用合理的省略、调序、增添、替换、归纳或发散,这种合理的省略、调序、增添、替换、归纳或发散就是正确的表达式。

这是考生应该了解掌握的正确表达式,它代表的是合乎逻辑的正确思维方式。为此,我们必须回顾复习相关的语言学、语用学知识,面对文本能准确转换,以期自如应对。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关注“陷阱”的设置方式上,需知所有的“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都将成为考生失分的陷阱。

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高考真题中学”,“在专项训练中学”,经由经验、探究来学习。一旦学生真正形成准确、快速阅读的能力和正确转换的逻辑思维能力,论述类文章阅读得高分甚至满分是不难的。

篇4:高中文综考试答题技巧有哪些

这一阶段,不要把时间大量花在做习题上,要回归课本,认真梳理知识点。对于平时地理单科成绩较好的考生,一定要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细化知识点,保持良好的备考心态,尽量避免低级错误和不必要的失分。想拿高分的考生不能避开“地球运动”的内容,要掌握“时间计算”、“日期变化”、“周日视运动”、“晨昏线”这四种类型的题目。对于单科成绩中等的考生,复习重点应该放在自己较为薄弱,但又能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的知识点上。例如人文地理部分比较容易提高成绩,要特别注意《必修I》、《必修III》部分。对于单科成绩较差,基础比较薄弱的考生,最后阶段要有所取舍,在有限的时间里,对一些难点内容,如自然地理部分的地球运动等内容可以跳过,重点掌握基本的知识点。

临考阶段,对知识结构的梳理,建议按内容专题进行,将所学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高考突出对重点主干知识的考查,特别是考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影响工业布局、交通线建设及港口建设的区位因素;区域定位、区域特征;大气运动、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成因;等值线图的判读;区域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常见的日照图及太阳周日视运动图的判读;台风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酸雨的形成及控制措施,资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等。理解基本概念要透彻、准确,不可似是而非,这样才能学会运用专业术语答题。

高中地理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比例约3∶1,复习应以自然地理为主,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有机结合。初中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部分侧重“区域空间定位”、“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区域认识方法”的内容。图形资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复习时可将各类地图分类,归纳读图方法,可以将重要的经纬线经过的地理事物进行记忆,考试时可通过这一点找到地图所表达的位置。

篇5:高中语文断句答题技巧有哪些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

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

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2、词性词义及语法结构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篇6:高中语文论述文答题技巧有哪些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很多,有概括介绍,也有具体描写。描写的角度有正面和侧面,描写的对象包括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细节和环境等等。鉴赏人物形象,要紧扣这些手法去分析其性格特征。

与中国小说不同,很多外国小说在故事开始前,先对主人公作全景式的描写,也即概括介绍。这样点面结合,往往能收到以少胜多、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的叔叔于勒》《装在套子里的人》都是如此。后者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的婚事前,用了很多笔墨,通过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概括介绍了主人公别里科夫生活中和思想上的种.种套子:

生活中的套子是有形的套子,涉及穿着、用具、语言、生活习性等方面:他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戴黑眼镜,耳堵棉花,脸也藏在衣领里;雨伞、表、小刀等用具也都装在套子里;外出时一坐上马车,就支起车篷;卧室小得像箱子,床上挂着帐子;口头禅是“可是千万不要出什么乱子”!所有这些,都形象再现了别里科夫的胆小孤僻、封闭保守、与世隔绝和狭隘惶恐的性格特征。

篇7:高中语文论述文答题技巧有哪些

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找到诗中描绘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第二步,用精炼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

第三步,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2、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意境型

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遥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地特点来分析作者地思想感情。

3、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炼字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第二步,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第三步,结合诗歌地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第四步,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该字营造了怎样地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4、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诗眼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指出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结合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步,指出该字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5、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语言风格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用一两个鉴赏术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表达技巧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或技巧所表现地内容。

第三步,分析作者选用这种手法或技巧的原因。

第四步,这种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怎样的旨趣。

7、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理解诗句含义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第二步,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

8、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评价观点态度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原由。

9、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0、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11、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12、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13、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分析语言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格式:总体评价+结合字句分析形式和内容上的艺术效果+所表现的诗人的感情

14、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5、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分析诗眼类

(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怎么答题

★ 高中语文试卷答题技巧

★ 诗歌鉴赏

★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答题技巧

★ 高中语文类阅读答题技巧

★ 初中语文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 古典诗词鉴赏的答题格式

★ 行路难其一诗歌鉴赏

★ 经典诗歌鉴赏:夜莺

篇8: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

具体到考查的题目,可以简要概括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三大问题。这些问题既从文本的内容、思想考查,又从作者的写作动机、手法、表达效果以及读者的感受和感悟来考查。所以,基本的题类是存在的。抓住基本题类理顺思路,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复习方法。

含义理解题类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词句或句子的理解,是命题的起点层次,难度较低。

[例]长期以来,人们对人与人、一对一的.争锋对抗一直津津乐道,如古罗马的角斗士,拳王阿里的三次卫冕战。如果这种对抗发生在两位英雄之间,带有某种“巅峰之战”的意味,观众们一定更会为之如痴如醉。(上海春考卷)

考题:“巅峰之战”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分析]这道题是考查词语在段落中的意思。回答时,要考虑语境的特点,而不能孤零零地解释词语。“巅峰之战”含义的答案是“最高级别的对手之间的较量”。

[解题思路]将段落语境特点和词语字面含义有机组合。

原因筛选、组合题类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原因”的筛选、组合,也包括条件、意图等内容的筛选、组合。文本中的有关词句,是进行筛选、组合的依据。难度中等。

[例]战胜电脑,其实就是战胜人脑。实际上,任何人工智能技术都是如此。即使电脑战胜了人脑,也是人类创造力的新标杆,这于“人类的尊严”毫无损害。

当F1的传奇冠军舒马赫以200多公里的速度冲线时,没有人会觉得,这部F1赛车损害了同样以速度和技巧称冠的刘翔的威名。我们已经看透了汽车,看透了这背后其实是置身于驾驶舱中车手之间的对抗,进而为之欢呼。那么,即使(世界冠军棋手)克拉姆尼克可能再也无法战胜电脑,我们同样也应该为之欢呼。(上海春考卷)

考题:文中说“即使克拉姆尼克可能再也无法战胜电脑”但“我们同样也应该为之欢呼”。说说“为之欢呼”的理由。

[分析]设计的题目从结果或结论生发而来,答案都藏在前文的“因”之中。

[解题思路]由结果部分反溯上文,寻找原因;剔除不属于原因的内容;将不隐含的语言明确化、清晰化。

开放式题类

篇9:高中语文论述性文章答题技巧

关键词一是指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等。

二是指“角度”,就是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文章有时有“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同一个角度的文字往往集中在一起。且试题的题干、选项也相应从一定的角度来设计,不仅读文时要注意,读题时也要明确。

三是指“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四是指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等。

篇10:高中语文论述类阅读答题技巧

比较点多为:

1)句意逻辑是否一致。

2)表意范围是否发生扩大或缩小。

3)是否发生张冠李戴。

4)是否绝对。

5)是否无中生有。

篇11:高中语文论述文答题技巧有哪些

所有学科都要靠语文为基础。在高考中语文可谓是最简单的高考科目,高考语文考试包括文言文、现代文阅读,作文和古诗句。模块题目摸不着头脑?高考语文答题的时候有什么答题技巧,可以在语文考试中夺得高分。接下来小编就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

针对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下列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接着审清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工夫。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①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②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③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插叙的作用是

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3.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4.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①开头的作用:总领全文;照应题目,呼应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②中间的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做铺垫(为议论、抒情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照应;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③结尾的作用: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照应前文,结构严谨;升华感情,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小见大。

④标题的作用: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5.修辞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作文审题的训练很重要

如果高考语文审题出现错误,即使文章写得再出彩,也得不到及格分,甚至会很低。在高考语文作文备考中,大家不妨选几个题目,确定一下主旨,列个小提纲,再对提纲进行一下修改,这样你的作文思路就会很清晰,长期训练语文审题,作文水平肯定可以得到提高。有的同学平时喜欢写写小文字的,在紧张的高考复习过程中应该继续,一来有助于放松自己,二来有利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其他同学也可以在这时候这么做,考前找到写作的感觉必然是事半功倍的。

篇12:高考语文答题有哪些技巧

2.速读全文,了解大意和主题。抓主题句是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主要方法。

3.详读细节,掌握细节内容。详读应为细品,不可一晃而过。可边读边用铅笔做些标记。

4.逻辑推理,做好深层理解题。在实际阅读中,有时作者并未把意图说出来,阅读者要根据字面意思,通过语篇逻辑关系,研究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层理解。

5.猜词悟义,扫除阅读障碍。阅读理解常考查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能力。

6.巧用排除法答题,注意检验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怎么做

一、事实细节题

对于事实细节题,剖析一下不难看出,事实细节的内容不会单独出现,它总会与前前后后的段落内容相呼应。考生只要抓住整体大纲,看懂主题,利用内容间的因果关系,通过时间空间的关系转换,并对细节进行深入的剖析了理解,确定主题,将零碎的细节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能深刻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轻松解决问题。

二、词句理解题

词句理解题主要讲究的是理解题意,通过短文的词、短语或句子的理解来充分理解题意,,碰到不熟悉的词语要避过,先略读再通读,仔细推敲,尤其是对语境的理解要准确。

三、推理判断题

推理判断题最主要的就是注重文章结构的逻辑关系,抓住关键词,结合有关的生活和社会常识,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文章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目的,进行推断。

四、归纳概括题

适合这类题型的阅读理解通常具体反映在文章的题目或一段短文的小标题上;很多文章从一开头就直接说出观点,表达中心思想。所以对于这类题型,一定要提示学生注意主题句和主题段,绝大多数的短文类似于语文的老三段,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注意隐藏的中心思想,准确了解文章结构,把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注重逻辑关系,把握住文章的脉络即可。

五、图表理解题

篇13:高中理综考试答题技巧有哪些

理综的时间总是不够的,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拿最多的分,就要先把会的做完。一般的理综卷都是化学最易,生物次之,物理最难。选择做完之后(一定要先做选择,因为一般选择最容易拿分),我通常是先做物理的基础题,顺便看看压轴题的难度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是化学和生物,选做题通常是跟在后面一块做了(因为没什么难度),都做好之后再后面的就要看你水平啦!如果时间还充裕(>30分钟)的话建议把物理的压轴题也一块做了,牛人可能全部做对,就算水平差一点前两个问号一般还是没问题的,做好之后剩十五分钟再检查一下;但如果你不是很强,做完选做已经没多少时间了,那我建议你还是好好检查一下吧,与其去追那压轴题很难得到的分数,还不如把能得的分都把握住。我从上高三,一般每次理综都差不多有二百二三十分,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分数就可以了,很多细节的东西不是努力一下就能再提高的,主要是会做的一定不能错,不会做的也要拣书上靠谱的写点什么,说不定老师一松就能给你几分。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到底怎么做你自己决定,反正一切以分数为中心是没错的.

上一篇:彩票销售承诺书范文下一篇:反假币知识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