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福作文T159:20世纪的最大变化

2024-05-03

托福作文T159:20世纪的最大变化(共7篇)

篇1:托福作文T159:20世纪的最大变化

20世纪的最大变化英语作文

There have been many changes ,both technological and cultural,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I believe that one stands out above the rest :advances in medical science. The changes in medical science go together with the changes in technological and cultural areas. One can move ahead only with the help of the others. We can see the results of medical advances in three areas: development of vaccines and antibiotics, expanded access to health care , and improved surgical techniques.

When medical researchers learned how to prevent disease and stop it from spreading,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man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improved. Today smallpox is a forgotten disease and vaccinations are no longer required. Polio is under control and the vaccine is widely available . The development of penicillin has helped many people recover from serious illness.

Although health care is not universal eve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t is much better than it used to be. Local clinics, visiting nurses and specially hospitals have all improved the health care for our communities.

If you should be unfortunate and require surgery : you are still lucky to have the surgery today rather than even ten years ago. Now with microscopic and laser surgery, operations are more efficient. You spend less time in the hospital and you recover faster.

I can’t think of any other change that has affected the lives of so many people. Our health is important to all of us. We all are thankful for advances in the area of medical science.

篇2:托福作文T159:20世纪的最大变化

Now that we are in a new millennium, we can assume there will be changes in the world. I predict that the changes will be in the area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global alliances, and family structure.

In the past decades, the computer was responsible for changing the way information was organized. Now, the computer plus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the way information is spread. Information will now be universally available to anyone with a computer. You will not have to go to libraries to do research; you will not have to travel to visit scholars; you will not have to go to a bookstore to buy a book. You can do all of this from your home on the computer.

In the past decades, the nations of the world aligned themselve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or with one another in a loose alliance. In the future these alliances will be more fluid. Some countries will align politically with one country, but economically with another. Some countries will share technology and other information, but will not trade together. Some countries, which have long been enemies, will align militarily for regional security.

The family structure will not be based on a mother/father/child pattern. Single parent families will be more common and often the child will not be a biological child of the single parent, but will be adopted. Other family structures like domestic partnerships will become more accepted.

篇3:20世纪古筝技术的变化发展

在20世纪以前的中国传统音乐中, 作曲和表演是合二而一的。到了20世纪之后, 由于专业音乐的发展和现代化专业分工的细密, 作曲和表演才区分开来。中国20世纪的音乐表演艺术, 是与现代专业音乐创作同步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 众多优秀的音乐家纷纷地涌现出来, 为中国20世纪专业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和中国专业音乐文化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筝, 它是我国重要、独特的民族器乐之一。古筝有“群生之主、万乐之师”的美誉。它的音色美丽、动听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的历史可以追朔到先秦时期。音乐艺术的发展是离不开传承和创造的, 古筝艺术也是如此。在当代, 那么多人对古筝情有独钟, 都是因为有前辈们对古筝艺术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自20世纪开始, 古筝艺术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很多流派的筝家将其他乐器的乐曲、京剧和曲牌改编成为古筝独奏曲。这促使了古筝艺术的发展和丰富了古筝艺术的内容。

近代筝的用途主要是说唱伴奏与民间器乐合奏, 它的发展流派纷呈, 有代表性的筝曲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江浙闽南、广东梅县和潮汕等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古筝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将原来的丝弦改为了钢丝弦或是尼龙弦, 并且弦的数量也发生了变化, 由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发展成十九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经过改革后的筝, 音域比较大, 音量也随之增强, 并且便于转调, 这丰富了古筝的艺术表现力, 它不仅仅是用于重奏、伴奏合奏, 而且还经常用于独奏。在古筝曲的创作与改编方面也提升了不少, 从20世纪30年代楼树华编创的《渔舟唱晚》和40年代曹东扶编创的闹元宵之后, 半个世纪以来又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出现, 如庆丰年、战台风、雪山春晓等。使得我国古筝艺术走向专业化, 古筝的演奏技法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创新。21世纪的古筝音乐舞台的著名演奏家有曹东扶、赵玉斋、曹正以及中青年演奏家范上娥、项斯华、王昌元、李萌、王中山、袁莎等。

二、20世纪古筝技术的变化

1.20世纪50年代前。在20世纪50年代前古筝音乐主要是以左手的揉、按、滑、颤来润饰。通过这些润饰达到以韵补声的效果。在此以渔舟唱晚为例, 该作品就是通过左手特殊的滑音技巧的来演奏, 来表现该作品的画面、抒发作者内心的感受。它的慢板悠扬如歌、平稳流畅和快板的乘风破浪、荡浆归舟深刻的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快情景。由于此曲的旋律优美动听, 情调乐观积极向上。因此, 被一些音乐界的名家改编成了高胡、二胡、小提琴等各种不同形式的独奏、重奏、合奏曲, 得到国内外广大听众的青睐。还有一位外国竖琴演奏家听了《渔舟晚唱》后, 对之大加赞赏, 称它是富有东方风味

前能找到的只有香港人费明仪的一个录音。实际上, 萧友梅的《南飞之雁语》是一首非常优秀的歌曲, 我们应该多唱, 让这首作品得到广泛流传。

注释:

[1]名言《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69

的世界名曲, 还把它改编成了竖琴曲。

2.20世纪五十年代。古筝家赵玉斋创作的《庆丰年》, 该作品开创了古筝音乐的新纪元, 对古筝传统曲目的单手弹奏的一个突破。它在继承了以往传统筝曲的基础上, 还大胆地创新, 使用很多前所未用的全新弹奏方法, 极大地强化了左手的弹奏功能, 使左手同右手一样在筝码右侧弹奏旋律, 这是模仿钢琴的双手弹奏的技巧, 并加入些和弦音, 更是使得古筝音乐丰富起来, 并且为之后的古筝音乐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此曲是一首欢快热烈火爆喜庆气氛浓厚的古筝曲。它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人们的喜悦心情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 形象的展现出鞭炮声声, 锣鼓喧天, 万众齐心, 喜庆丰收极为热烈的场景。

3.20世纪60至80年代。以王昌元代表创作的《战台风》。比起50年代来讲, 这时所创造的古筝音乐更加丰富, 充分发挥了古筝的演奏技巧。使得古筝艺术的发展提到空前的高度。以战台风为例, 双手弹奏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织体结构上面更是丰富多彩。“扫摇四点”“扫弦点奏”“装饰密摇”“扣摇”“柱外刮奏”等, 都是以前古筝曲目中没有的, 实属一种弹奏技巧上的创新。此曲给古筝园地增添了一枝不可多得的芬芳花朵, 使本来就五颜六色的古筝艺术天地更加色彩斑斓。战台风气势磅礴, 音乐形象比较鲜明。全曲成功的塑造了码头工人英勇果敢奋战台风的英雄形象, 讴歌了码头工人无畏的精神和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4.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这个过程当中, 左右手都有了更多更新的特色来展现古筝音乐的艺术魅力并且是有一个质的飞跃。比如《云岭音画》, 左手摇指、轮指的运用, 使得左右手音色达到统一和平衡。还有《莲花谣》, 音色很统一, 古筝的和声效果更加丰富, 使人感觉有中立体感和交叉感。

三、古筝艺术发展的趋势以及必要性

在当代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 随着时间的转移。古筝艺术更为大众化了, 对人们的娱乐生活起了不可轻视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 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 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艺术的需要就越来越高, 这也意味着对古筝演奏的要求更高我们就越需要全面的发展, 提高我们的整体水平。

古筝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 需要参与人的生活、参与时代, 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古筝作为国粹, 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 由此它的重要性也被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所以, 创新是必经之路, 推动古筝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创新是前进的动力, 是繁荣振兴我国古筝事业的手段。除此之外, 还应该发扬古筝本有的特性:古筝左手以韵补声是通过左手在琴码的左侧揉吟滑顫的技巧表现出来的, 这是古筝的魅力所在, 也是古筝音乐的灵魂所在。

[3]廖辅叔《廖辅叔文集》, 华乐出版社, 1994, 16作者简介:

程秀芳, 女, (1978年—) , 硕士, 现任教于成都师范学院音乐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邹新华, 男, (1972年—) , 学士, 现任教于成都师范学院音乐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摘要:随着人们对古筝音乐的审美需求、我国各种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外来音乐的深入, 古筝音乐有了新的趋势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它改变了原来的右主左辅的传统, 而是左右是在琴码右侧弹奏。这样更是促进了21世纪古筝音乐的新发展, 展现了古筝音乐内在的魅力。

篇4:新加坡:20世纪最大的赢家

20世纪后半叶,在亚洲有两个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一个是日本,另外一个就是新加坡。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始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大约是在一个世纪之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而新加坡这个在1965年才脱离马来西亚独立、没有任何天然资源、面积只有640平方公里的国家,却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成为亚洲地区第二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加坡是20世纪民族国家体系中最大的赢家。

开明的“强人政治”

谈到新加坡的成功,许多人都会想到新加坡廉洁的政府、严格的法律以及高效率的工作作风。然而,仔细研究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些制度建设既非自然生成,也非一日之工。在其背后,既有公民持久的努力,更有政治决策者强烈的意志。有人将新加坡的成功归因于“强人统治”,问题是,“强人统治”在20世纪并非新加坡独有,为何独独新加坡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呢?

在新加坡独立之初,国家生存成为首要问题。用开国总理李光耀自己的话来说,“怎么盖房子、怎么写书,都有专著教导。但是从没见过有这样一本书,教人如何把一群来自中国、英属印度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不同移民塑造成一个民族国家,或者如何在岛国转口贸易港这一传统角色已经过时的情况下,养活岛上的人民”。书本里找不到新加坡现代化的模式,带着构建新加坡新制度的使命,学医出身的李光耀在就任总理三个月后,于1968年10月前往哈佛大学政治研究所,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充电求知”。在哈佛期间,李光耀结识了学界各路精英,特别是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穴美国经济学家?雪、萨缪尔森(诺贝尔奖获得者)、佛农(跨国公司专家)和政治学家基辛格(后任美国国务卿)以及区域问题专家赖肖尔(日本问题专家、后任美驻日大使)和费正清(中国问题专家)等。

在笔者看来,李光耀的哈佛之行,有两点对于新加坡后来的战略选择意义重大:一是国际视野。李光耀虽然早年留学英国,但在20世纪后半叶,美国已经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体系中最强盛的国家。在哈佛这所学界精英会聚且与政界和商界联系密切的学府里,李光耀知道了什么是国际视野,这对后来新加坡在国际体系以及地区中的战略定位产生了很大影响。二是制度选择。原本学医的李光耀来到美国,并不是要了解兴国、强国的具体科学技术,而是为了熟悉政府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的制定过程。

当然,我们不能将新加坡后来的发展完全归功于李光耀短暂的哈佛之行,但在亚洲国家的领袖中,像李光耀这样放下繁重的政务到哈佛进行思想交流,与学界精英建立友谊,并通过他们与美国政府和商界的神经中枢密切往来,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新加坡的“强人政治”是“开明”的“强人政治”。

“国家资本主义”和“儒家资本主义”

新加坡成功的第二个秘诀得益于其奇特的资本主义模式,有学者称其为“国家资本主义”,也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儒家资本主义”。

说新加坡的资本主义是“国家资本主义”,是强调新加坡资本主义的“计划性”和“有序性”。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霸权在世界经济中的确立,美国式的自由资本主义盛行一时。新加坡虽然选择了资本主义,但在自由的资本主义体系中实行的却是“国家资本主义”。当时新加坡在制定其经济发展战略时面临着三个不利因素,一是资源贫乏,二是市场狭小,三是资金缺乏。尽管新加坡以转口贸易城市著称,但长期的殖民统治并没有使新加坡建立起工业基础设施,相反,大量贸易资金流入殖民者手中。新加坡惟一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即地处两大洋交通要冲,又是天然优良港口,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航运和贸易中心。针对这种状况,新加坡充分发挥政府在培育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在经过短暂的保护国内市场、征收保护关税、对部分商品实行进口配额的进口替代战略(1965~1967)之后,于1967年颁布“经济扩张刺激措施法案”,实行出口导向战略;1968年颁布“就业法案”和“工业关系法案”,鼓励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产品出口;进入80年代,实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实行自动化和电脑化,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正是在富有远见的政府的规划下,新加坡发展成为一个以金融服务业、海运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国家。

说新加坡是“儒家资本主义”,是强调新加坡资本主义的“包容性”。在后发展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一般都强调“制度”的重要性。然而,在建立什么样的“制度”上,又往往过分强调效仿西方“制度”,而忽略制度建设所赖以生存的基础。新加坡在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却非常重视“制度”有效运转所依赖的社会。新加坡在建国之初的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多元社会,即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泰米尔人共处一国之中,其中,华人占70%。当时新加坡也面临着民族融合的问题,尤其表现在官方语言的选择上。但与其他国家保护或偏袒本土民族而采取强行同化政策不同的是,新加坡采取的是自然的文化同化政策。比如,新加坡采取多种语言教育制度,让公民自由选择,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同为官方语言,同时存在于学校的教育中。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商业贸易港口城市,贸易往来使用的语言主要是英语,为了能让自己的子女毕业后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或出国留学,各个民族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同时,都鼓励自己的子女去使用英语的中学和大学接受教育。这与马来西亚强调初中入学必须使用马来语完全不同。新加坡重建社会的政策体现了新加坡资本主义的“包容性”。

新加坡资本主义的“包容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和教育政策上,而且体现在新加坡的“人才政策”上。在今天新加坡的大学(诸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和公司里,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专业人才到处可见,他们来到这里通过贡献自己的专业技能换取数额可观的报酬。这些人才尽管以前所受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不同,但他们为了使自己的专业技能获得认同,必须遵守同一个国际标准,这也促使新加坡成为一个标准的国际化大都市。

生存危机和文明危机

尽管新加坡在20世纪不到3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亚洲的第二个发达国家,但新加坡却时常有一种生存危机。这与新加坡是一个小国不无关系。在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在国际舞台上有着许多令人惊奇的举动:在积极参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同时,又单独与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议;与邻国马来西亚为“水供”争论不休;在赞赏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却时常担心这条龙的尾巴“太长”;在亚洲金融危机时,很好地保护了自己;在SARS肆虐期间,希望国际投资的鸡蛋多几个装到新加坡的篮子里。对于这些,新加坡政治家的解释是:新加坡太小,不这样难以生存。

新加坡社会也存在一种文明危机。在谈到新加坡时,许多人强调新加坡是一个华人社会,因为华人占这个社会的多数。而仔细研究新加坡这个华人社会后,我们会猛然意识到,新加坡的华人与中国大陆的华人虽同根同文,但差异性远大于相似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许多方面:大陆华人注重“落叶归根”,而新加坡华人很少认为根在中国;为了在马来海洋中生存,新加坡通常强调自己不是华人社会;“新一代新加坡国民”政策塑造下的年轻一代华族更认同西方价值观念;新加坡的华人集中的社区不叫“唐人街”,而叫“牛车水”。新加坡也时常为这种“无根”而困惑:“中国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有延续了4000年不曾间断的悠久的历史。我们这些番客,斩断了自己的根,寻觅另一种气候另一片土壤重新扎根,缺乏的正是这种自信”。

篇5:托福作文T159:20世纪的最大变化

——以《20世纪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变化》为教学案例

史地组

王恩妹

一、探究背景

“战争与和平”问题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人类命运和文明的兴衰荣枯。通过整个模块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20世纪战争与和平运动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为了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希望通过一节新情境探究课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历史的方法与关爱人类命运的情感升华有所帮助!

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探究学习。探究学习,解决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他们的思维能力,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而且是“我能学”、“我会学”。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非常必要。

基于以上认识,我找到了这节课的高度与切入点——以海明威为例,探究20世纪人们反战的心路历程。在新情境下探究以下问题:一战前后、二战前后人们对战争认识的变化及其原因与特点。尽量做到“回归教材,情感渗透与能力提升”。

二、探究过程 【问题引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时间世界的和平、安全与发展正面临哪些问题的严重威胁?

生:(大部分同学答)金融海啸和甲型流感。

师:非常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尽快争取世界和平、安全与发展,我们该怎么办?

生:加强合作,共渡难关。

师:很好!为什么要这样呢?历史告诉我们(PPT展示):“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任何人的死亡都会使我蒙受损失,因为我包孕于人类之中。所以绝对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但不是所有人在世界灾难面前都有这样深刻、理性的认识。今天,我们就以海明威的代表作为话题,谈谈20世纪以来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变化。【重点探究】

1、一战前欧美市民对战争的态度。

师:有谁能说说海明威的主要经历及其代表作吗?

生:(一位同学站起来介绍)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主要代表作品:《太阳照样升起》1926年;《永别了,武器》1929年;《丧钟为谁而鸣》1940年;《老人与海》1952年。师:哪些作品体现了反战主题?

生:《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师:在“一战”爆发之初,像海明威这样的高中毕业生为什么要参战?欧美国家一般市民对战争抱着什么态度?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思 考。

材料一 海明威一代年轻人当时极为崇拜的英雄老罗斯福号召青年:“目前,每个优秀的美国青年都要在不利或不完善的条件下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如果他到了打仗的年龄,就应该让他去参加战斗的行列。……身强力壮、心灵健康的青年应当有自己的自由去战斗的行列担任合适工作。”

——转引董衡巽《海明威传》(2003年)

材料二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

——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3分钟后)生甲:冲动的个性。

生乙:还有老罗斯福的欺骗宣传。

师:刚才两位同学认为他参战的主要原因是冲动的人性与政治家的欺骗宣传,对吧。可见,年轻的海明威与一战前的欧洲市民对战争抱者共同的态度是什么? 生:是渴望的,欢迎的态度。

师:(将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呢? 生:从两则材料中得知他们都认为战争不仅是爱国的表现,而且有利于摆脱平凡的日常生活,甚至促进个人优秀品德的养成。

2、一战中及战后对战争的认识变化。

师:可是,经历“一战”后的海明威在1929年发表的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主人公对战争看法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请阅读材料:

材料三 海明威在1929年发表了小说《永别了,武器》,被视为美国文学“迷惘的一代”代表作之一。其梗概如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失业青年亨利应征入伍,被派往意大利前线,与护士凯瑟琳相爱。在部队里,亨利心里老是想到凯瑟琳,越来越厌恶这场倒霉的战争,他的同伴说:“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 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情。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久,他们的防线被德军突破了。庞大的队伍犹如一盘散沙,士兵们高呼着“和平万岁”……亨利瞅准机会跃入河中,心里默默地说:“一切都结束了,我的愤怒在河里洗掉了,任何责任与义务也一同洗掉了。再见了,战场!永别了,武器!”他顺利地上了岸,终于与凯瑟琳重逢。他们终于可以置身战争之外,享受和平美好的生活了。然而凯瑟琳在生孩子时大出血死亡,孩子也胎死腹中。亨利万念俱灰地“离开医院,冒雨走回旅馆”。亨利往何处去?他不知道,他只知道一点即他与战争永远告别了。但其余的一切都是模糊不清。他成了一个失去过去,没有现在,看不到未来的人。整个世界都失去意义,他陷入无边的迷惘中。

——詹志和《海明威》(1998年)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思考:

(1)归纳材料三中的主人公对战争的看法。试结合一战史实分析其原因(6分)

(2)概括小说梗概中表现出反战的主要思想。(6分)(3)“迷惘的一代”的反战有哪些局限性 ?(6分)

师:大家可以直接看试卷上的材料与问题。读材料时一定要动笔划出关键词句,并且尽可能将答案归纳起来写在试卷上。(5分钟后)师:有谁愿意与大家分享答案?没关系,有多少,说多少。没写好的,说说思路也可以。生甲:逃避战争。生乙补充:厌恶战争。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大家默不出声)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写板书:避战厌战)请说说你的答案是怎么得出来的? 生丙:材料有。比如:“越来越厌恶这场倒霉的战争”、“亨利瞅准机会跃入河中”、“ 再见了,战场!永别了,武器!”

师:很不错,铁证如山!如果把主人公看成海明威的缩影,你认为积极参战的海明威式人物为什么在战场上逃避战争、厌恶战争?你可以 结合一战史实回答。

生:战争伤亡很大,很残酷,陷入旷日持久战。另外学生:看不到神圣与光荣。

师:总之,避战厌战是因为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性与持久性、对战争后果和目的的反思等等。那么,这些避战厌战的反战思想在小说里有何表现?请看第二问的分值,满分6分,一般可能有三方面答案。生丁(自高奋勇):老师我来。我认为有三点:揭露战争的残酷;抨击统治阶级战争宣传的虚伪;歌颂人性与爱情。师:同学们,这位同学的答案怎么样?可以给多少分? 生:高手!满分。

师:真了不起!比参考答案还好。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得来这样好的答案的?

生:从“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得出战争的残酷性;从“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情”揭露政治家宣传的欺骗性;从“与护士凯瑟琳相爱”、“终于与凯瑟琳重逢”、“他们终于可以置身战争之外,享受和平美好的生活了。”说明主人公追求个人幸福与爱情。

师:这位同学的答题思路与方法、归纳概括水平真是令人刮目相看。这位主人公可以是一战后反战的典型。这样的反战行为有什么局限性?

生:个人行为,写写小说而已。生补充:看不到希望,很迷惘。师:还有不同声音吗?你请!生:规模没有二战后那么大。

师:现在我们总结三位同学的答案。第一、二位同学的答案主要从哪里得来?与第三位同学的答题思路又有什么不同? 生:从材料中分析得来;与二战后的反战运动相比较得来。师:很好。如果要回答特点、局限性或优点之类的问题,大家一般有两种答题思路:直接从材料中归纳;与不同时期的同类事件比较而来。过渡:教师简单介绍1929年后到1937年的情况。

3、二战时期人们对战争认识的提高。

师:1940年海明威又写出巨作《丧钟为谁而鸣》,在这小说中,你发现主人公对战争的看法又有什么变化?对战争的认识有何提高?请阅读材料四、五。

材料四 罗伯特〃乔丹是1940年海明威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主人公。罗伯特也是一位美国青年,原为蒙大拿州米苏拉大学西班牙语助教,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毅然辞去教职,投身到西班牙反法西斯阵营中。1937年5月的一天,他奉命前往瓜达腊马山区配合一个游击队执行炸桥任务,以阻止法西斯军队增援。在游击队驻地他爱上了西班牙姑娘玛丽娅。在准备炸桥的前夕,乔丹发现自己带的炸药和雷管被胆小怕死的游击队长巴布罗偷走丢掉,因为后者担心一旦炸了桥,游击队的行踪就会暴露,他们也就无法再此安身。乔丹只好设法用手榴弹来代替炸药。乔丹和队员消灭了守桥敌人,完成了炸桥任务。但在撤退途中,游击队受到了敌人的阻击,乔丹的坐骑被击中,跌倒时压断了他的腿。乔丹自知不能突围,便主动要求留下掩护战友。他要求玛丽娅好好地活在这个世上,因为她活着也就等于他活着。

——詹志和《海明威》(1998年)

材料五 小说中,主人公在等待敌人时,也就是在牺牲之前有一段内心独白: 我为自己信仰的事业已经战斗了一年。我们如果在这儿获胜,在每一个地方获胜。世界是个美好的地方,值得为之奋斗,我多么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啊。……你这样走运,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然而,我希望能有什么办法把我学到的 东西传给后人。天哪,我最后阶段学得好快啊。

——董衡巽《海明威传》(2003年)

依据材料四、五,思考:

(1)从这部小说中,你发现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又有什么变化?对 战争的认识有何提高?(6分)

(要求学生运用刚才的文字材料解题方法,5分钟后回答)生:积极参与战争,参与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生:敢于牺牲,不再逃跑。师:还有吗?

生:不再自私,坚信胜利。师:还有吗?

生:没有迷惘,为正义而战,为大局着想。

师:刚才大家说的都有道理。第一问侧重态度的变化;第二问侧重思想认识的变化。请看参考答案:

变化:由避战厌战到积极为正义而战。

认识:没有迷惘,为正义而战,始终把个人的利益放在战争需要的位置;不仅坚决坚定的反法西斯立场,还鼓励后来人继续与法西斯做斗争。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能从小说梗概里迅速提取、整理和分析结论。大家的水平很高。现在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

(2)1936-1939年的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被史学家称之为“小二战”。如果请你搜集这观点的证据,你是否会选上这些材料?请说明理由。你认为能证明“小二战”观点还有哪些形式的有力证据?(8分)

(教师解释二战与小二战的含义后,能证明小二战观点的,必须举出体现多种国际力量在西班牙战争中较量的例子)(一片沉思!)师:同意选的请举手?(只有四个同学举手)其他同学都不选,是吗?好。由请!你为什么选?请说明理由。

生:小说里的主人公是美国人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战争,还有游击队与 法西斯较量等,说明多种国际力量插手。

不同意选的一位同学反驳:这是小说,这情节不一定真实。同意选的另一位同学反驳:小说取材于现实,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可以参考。

不同意选的另一位同学反驳:小说体现个人观点,是艺术,具有夸张性与典型性。决不能作为历史资料。

师:请大家给双方量分。(同学议论后)我给双方满分。为什么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就行。但一定要注意表达准确,文学作品可以参考,但不可以等同历史史实。那么大家认为能证明“小二战”观点有哪些形式的有力证据?

生:关于西班牙战争的新闻报道、战争照片。生:记录片、当事人回忆录、历史专著等。

师:出示参考答案:1)选的理由: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可以参考。不选的理由:文学作品是艺术,具有夸张性,不等于历史。2)有力证据形式:从新闻报道、战争照片、记录片、当事人回忆录、历史专著等史料价值高的材料资源中选取体现多种国际势力在西班牙战争中较量(法西斯力量;反法西斯力量;国际进步势力等)的例子。

师:(教师简单介绍海明威积极支援反法西斯战争,还报道中国战场)正是他特殊的经历与天才般的写作水平留下了不朽名篇。虽然他于1961年离我们而去,但他作品蕴涵的精神与智慧,永远启迪后人。【总结升华】 师:请大家齐读:

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任何人的死亡都会使我蒙受损失,因为我包孕于人类之中。所以绝对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扉页(1940年)对战争的认识变化二战一战人类对战争的不断反思理性捍卫觉醒抗争迷惘无助避战厌战盲目乐观人类认识不断理性和平因素不断增加 追求和平始终是我们心中一个不灭的梦想,只有人类对战争不断反思、不断汲取历史智慧,认识到“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问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努力创造出一个和平的环境,人类实现长久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梦想才能实现。(下课铃响了。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

三、案例反思

本课以海明威的作品为载体,以海明威的经历为线索,探究海明威对战争认识变化为个案,将个人与时代,以小见大的探究20世纪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变化历程。本课试图基于课外资源回归课内历史本真认识的思维探究,基本探究模式总结如下:

第一步:如何激发探究欲望,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情绪仍处于亢奋状态,如何使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探究本课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开始二三分钟是人的思想最易集中的时候,课堂的起始内容对稳定学生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课通过时事热点引出历史智慧导入新课,拉近历史与现实,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为本课主旨学习探讨做铺垫。上课之初又通过两则材料情境和问题探讨得出“一战”前欧美市民渴望战争的观点与传统(教科书一般观点)认为人们普遍反战观点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形成思维冲突,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第二步:如何进行主题探究,巧设疑点不断追问是良药。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激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即学生有了疑问,他们的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经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新知。师生依据课外材料(小说《永别了,武器》)探究“一战”后的迷惘反战和课文已学知识(“二战”后)理性反战的表现形成对比,并且教师还通过自然追问答案来源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字材料解读方法(找关键词句,相关对比,关注分值与空间)等。这些做法有利于学生逐渐养成探究的证据意识和水道渠成的情感提升。

4、通过探讨课文思考题,回归课文,并引导学生如何看待小说的历史价值。希望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史法教育。

5、通过新材料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小我与大我、个人与社会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哲理与情感升华。为达成本课立意的至高点服务。

6、再后展示并要求齐读体现历史智慧的重要段落,不仅呼应开头,而且达成情感体验与升华;将主题引向新的高度:如果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所有人能够携手共进,共渡难关,世界的永久和平与 10 和谐发展就有希望。

篇6:托福作文T159:20世纪的最大变化

1、报道的对象由社会精英阶层逐渐转向社会的普通大众, 报道实现了多元化策略

伴随着改革开放成熟起来的社会大众传媒, 关注的目光逐渐由社会精英和主流人群转向这一时期的社会普通人。从社会学的角度讲, 普通个体同公认的精英阶层一样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 这种意义或源于对理想的执着, 或源于对命运不甘落寞的抗争, 或源于对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普通个体所具有这些美好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社会特征的在社会群体间的“投射”。荣获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张正祥便是这样一位昆明市西山区富善村的普通村民, 却因其对于环保事业的不懈追求而受到亿万国人的尊敬和推崇, 正如颁奖辞所言:生命只有一次, 滇池只有一个, 他把生命和滇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他是一个战士, 他的勇气让所有人胆寒, 他是孤独的, 是执拗的, 是雪峰之巅的傲然寒松。因为有这样的人, 人类的风骨得以传承挺立。

“感动中国”人物的产生变经历了组委会推荐、公众投票、专家评审等新型的传播及沟通方式, 反映出了社会公众的认同感, 淡化了人物被塑造的痕迹, 显得更为真实、可信。从这个意义上说, 报道对象的多元化是对传统以社会精英为报道内容的报道理念的革新和继承, 这也是与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的蓬勃发展一脉相承, 有着典型的时代特色。

2、对人物的描写实现了从“道德圣人”到“自然人”的转变, 彰显人物的时代特征

在典型人物产生和报道的初期, 经媒体塑造的“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激励着国人的奋进和拼搏意识。从新闻生产的诸多因素看, 政治因素主导着典型人物报道的议程设置, 媒体议程的自主性受制于此, 而受众的议程则被忽视, 处于被动接受的信息终端, 信息单向流动是这一模式最明显的特色。重大典型人物李素丽、韩素云、孔繁森等所呈现出的群体形象, 在90年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媒体政治宣传的效果在当时社会情景下较为显著。但这一时期媒体在典型人物报道形象上的极致化操作, 影响了报道内容的可作为空间和典型形象的传播效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市场经济深入发展, 多种文化和价值观共同存在, 使得社会公众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化追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媒体对于典型人物的刻画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媒体在典型人物报道中也充分融入了时代特征, 将人物还原为社会生活中真实、可触摸的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自然人”。在人物形象描述的过程中也更加关注个体特性和社会特征的和谐、融洽的发展。

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张正祥形象正是这样一位从传统从走来, 却又极具个性的人物。他出身贫寒, 曾经富贵, 为了保护心目中的母亲河而奉献出来自己的全部。万贯家财散尽、妻离子散却依然不轻意言悔, 个人安危受胁也不轻言放弃, 只为了“滇池”再如儿时般那样清新可人的模样, 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我们构建的两型社会、和谐社会的发展意义。作为公众人物, 他是个英雄, 为了理想而执着向前的精神感召了更多人投入环保这项关系国计民生的伟大事业;作为丈夫, 他却是悲凉的, 无法获得相濡以沫的妻子的谅解而孤身一人;作为父亲, 他又是凄凉的, 曾经至亲至爱的子女而今形同路人。这些无疑加重了这个典型人物的悲凉情色彩, 然而正是这样作为普通人的多元化形象的描述才感动了万千大众, 更加彰显出我们这个时代所拥有的特征:即便个人利益受到损害, 也依旧为了社会大众的公共利益而坚守一份期望。这表明媒体在典型形象表达中敢于超越传统, 客观记录社会变革时期普通人命运的发展变迁。在新闻媒体全新的报道理念中, 典型人物走下了神坛, 重新回归社会大众, 以期崭新的时代背景特色、立体化的个性特征而引发了受众强烈的共鸣, 迸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3、典型人物形象的组合式报道

随着国内媒体竞争的不断市场化, 纸媒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 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应时勃兴, 它们在传播理念和报道手法上的创新, 也为典型人物报道带来了一缕新鲜的空气。

以对张正祥的报道为例, 众多媒体先后运用了故事 (见《中国企业家》, 张正祥一个人的抗争) 、通讯 (见《昆明日报》2005年版, 张正祥:一个农民的滇池保卫战!) 、评论和图片 (见新浪网新闻中心2009年12月29日:2009感动中国候选人:滇池卫士张正祥) 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报道;报道采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口语化、交叉陈述的叙述方式去表现人物 (如在“滇池卫士张正祥”中的描述:它那个呼吸哼、哼、哼, 在很远的地方就听到了, 那我就知道它来了, 它来不来我都有所警惕, 我就赶快趴到那个大树上去、、、、、、) , 人性化的表述形式给受众以极大的心理震撼, 使得人物的情感力量和精神号召力得到强化。在报道媒介的选择方面, 采用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组合的形式。除了传统媒体的采访、报道, 另在互联网等新媒体上进行传播活动, 用典型人物专题报道 (见http://www.cctv.com上专题报道) 、网上人物访谈、网友互动 (见百度“感动中国”吧) 等令人耳目一新的互动传播方式, 使人物信息在多个层面互动流通, 强化了人物媒介形象的大众化传播, 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4、结束语

新时期内典型人物报道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典型人物选择对象上更加开阔,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重要途径直接参与典型人物的产生和推广的全过程;典型人物的形象根据新时期受众的特点和时代变迁的特征来塑造典型人物;报道风格上吸收各种受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 (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 , 增强了新闻报道的艺术性和可读性, 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出彩, 更能赢得受众的认同。

摘要:通过新闻媒体对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张正祥的报道进行分析, 对比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典型报道, 分别从报道对象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方面总结出了新时期内典型人物报道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几个特点。

关键词:典型人物,单一性,多样性

参考文献

篇7:托福作文T159:20世纪的最大变化

本文认为,把“宇爆说”评选为20世纪最大的伪科学,当之无愧。理由如下:

一、“伪科学”的判定

“宇爆说”直言不讳地宣称自己能回答宇宙的起源问题:宇宙起源于“大爆炸”。这样,“宇爆说”就从根本上把自己剔出了科学的范畴,因为没有一门自然科学能够回答宇宙的起源问题,能够回答宇宙起源问题的只能是哲学和宗教。

哲学认为宇宙没有起源。分两个方面来说:哲学唯心:仁义认为意识产生了物质,但意识是没有起源的,意识属于宇宙。如果一定要说有起源,那就是起源于意识自己,这样说还是没有起源:哲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产牛意识,但物质是没有起源,如果一定要说有起源,那就起源物质自己,这样说也还是没有起源。为什么哲学能说宇宙没有起源呢?就因为它是哲学。

宗教认为宇宙有起源。这也要分两个方面来说:基督教认为宇宙起源于上帝,伊斯兰教认为起源于真主,道教认为起源于元始天尊,这类宗教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人格化的造物主;另一类认为起源于一个非人格化的造物主,例如佛教认为宇宙起源于空。为什么宗教能说宇宙有起源?就因为它是宗教。

面对“宇宙有没有起源”这个问题,科学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它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说有(或者没有)。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文艺学、逻辑学能回答“宇宙有没有起源”吗?不能。这是科学的本性所决定的。

如今“宇爆说”大言不惭地说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实实在在地把自己划入了宗教的圈子。它自己承认自己是宗教,也就罢了,人们对它有信仰的自由,也有不信仰的自由。然而它公然标榜自己是科学,那么它就得到一个十分简单而严肃的定性:伪科学(详见《〈时间简史〉:科学,还是神学?》,《舟山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至于在“宇爆说”学说体系的内部,缺乏科学观测资料,违反思维规律、逻辑规范,偷换概念,土观推理,践踏科学准则的现象,叮渭比比皆是,参见拙文《批改“大爆炸学说”》和“宇爆说”的六人窟窿》(本刊2004年第2期和第S期),说“宇爆说”是伪科学,一点也不过分。

二、历时最久

“宇爆说”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基本形成,60年代风行世界,直到世纪末,未曾遭遇质疑。《发明与创新》、《舟山社会科学》、《舟山晚报》发表批驳文章,以及霍金宣布放弃自己在《时问简史》中的观点,都是2004年以后的事情*。纵观整个20世纪,还有比历时50多年未被戳穿更久的伪科学吗?

三、蒙骗民众最多

英国人霍金的《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是宣扬“宇爆说”的代表作。这本书从1988年愚人节由美国纽约的矮脚鸡山版社首次发行以来,已用40多种文字出版,总印数达到2千万册。至于其他不如它那样有名的宣扬“宇爆说”的專著、论文、“科普”文章、“科幻”作品、电影纪录片、电视专题片、光碟,更是多得无法统计。知识界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宇爆说”,大多都曾经相信它是科学。我们至今还找不到20世纪比它蒙骗更多民众的伪科学。

四、鼓吹者社会、学术地位最高

“宇爆说”最重要的鼓吹者霍金,在剑桥大学担任牛顿担任过的鼎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被吹捧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山的理论物理学家。这等名大、位高人物鼓吹的伪科学,目前所知的,惟有“宇爆说”。

*注:一、“热大爆炸说”由伽莫夫等在1940年代提出,但著名的勒梅特(爆胀)宇宙模型早在1927年已建立,还可追溯到广义相对论:“有限无界”的宇宙,和爱因斯坦引力方程。二、本刊在2004年第2期刊出华先生的《批改“大爆炸学说”》和曲元春的《关于相对论与“宇爆说”的思考》之前,已发表过《黑洞的传说和问题》与《宇宙学:科学乎神话乎》(2002年第12期)和两篇报道文《一个历史性的学术报告》与《大爆炸说是信仰型哲学宇宙论》(2001年第11与12期)。其实,自2000年第5期开始的关于“同时性”问题的大论战和挑战广义相对论的文章,也涉及“宇爆说”的根底。

上一篇:冷香爱情诗歌下一篇:有德自然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