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21世纪的孙悟空小学作文

2024-05-16

描述21世纪的孙悟空小学作文(通用8篇)

篇1:描述21世纪的孙悟空小学作文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后全部封为四种不同的佛位,沙僧留在了天庭,唐僧去了皇宫,八戒回了高老庄,而孙悟空则回了花果山。可孙悟空在花果山呆了数百年,总算呆不住了,他溜到了天宫的时空宫殿,擅自穿越了时空来到了21世纪……

天上突然划过一道闪电,孙悟空驾着筋斗云从天而降,落到了我家的院子里。我看呆了,赶紧上去迎接,孙悟空见了我连忙拿起金箍棒吼道:“你是何方妖孽,怎有如此打扮!”我不紧不慢地说:“你好,孙悟空,我叫吕天诚,欢迎来到21世纪。”孙悟空恍然大悟:“原来老孙俺来到了21世纪,差点把你错怪成妖精了。”我笑着说:“21世纪不但人和你们打扮的不一样,而且还有许多你们以前没有的高科技,我现在就带你来参观参观21世纪。”

我带孙悟空走在大街上,孙悟空像一个好奇的孩子,东瞧瞧西看看,眼睛忙得不亦乐乎。突然一辆汽车从我们面前开过,孙悟空把我护在身后对我说:“小心,让我去对付那个妖孽!”举起棍子就要砸,我连忙向他解释了一番,他这才明白过来:“哎呀,都怪俺老孙太冲动,差点就把那什么车砸碎了。”我把他带进了商场,刚进商场,他就目不转睛地盯着一台电视。他问道:“吕天诚,这又是什么宝贝?”“这个是电视,可以利用卫星信号接收到各地的影像。”孙悟空惊奇地叫道:“21世纪真神奇呀,有这么多宝贝,”孙悟空话音刚落,天上降下一群天兵天将,叫道:“大圣,观音大士传你回去!”孙悟空对我说:“谢谢你吕天诚,带我参观了21世纪,我有空还回来的再见!”接着便渐渐消失了。

天空中响了一声闷雷,我突然从书桌上爬起来,原来一切都是一场梦啊……

篇2:描述21世纪的孙悟空小学作文

一日,一支21世纪人类科学考察队来到花果山下,建起了大规模的科学站。悟空闻听此事后,立刻穿上战袍,手提金箍棒,驾着祥云,来到了科学站前的一片草坪上。

“来者何人?快出来与俺老孙较量较量。”这时,从科学站中走出一位红光满面的老者,微笑着说:“大圣,久仰大名了。”说着,老者唤来一个机器人,对孙悟空说:“大圣,这位是我的助手杰杰,由他先带你去四处走走。”杰杰走到悟空面前,说:“我先带你去汽车研制中心看看吧。”悟空后退几步说:“你是何方妖怪,怎么长着这般模样?”杰杰说:“我是机器人,不是妖怪。”悟空说:“不管你是什么,我先同这老头比比本事。”那位老者说:“不知大圣要跟我比试什么?“就比眼力吧!”

悟空说:“我的火眼金睛,能识破妖魔鬼怪的千变万化。你能识破什么?”那位老者不声不响地把悟空的手放在X射线前拍了一张照片,然一后把冲洗出的底片拿给悟空看。悟空看了,不知为什么自己的手竟变成这模样,吓得他连连后退。

悟空毕竟是悟空,他马上镇定下来,一晃身子,变出了十个悟空,每个悟空都一模一样。那位老者将杰杰放人十倍速克隆机,不到一分钟,就克隆出了十个杰杰。

悟空见了,心中不服,决定再比一次,就说:“老头儿,咱们再比试比试,看谁飞得远。”说罢,一个筋斗便不见了。刹那间,悟空觉得身后多了个伙伴,他大声问道:“你是什么东西?你能飞到哪儿?那伙伴说:“我叫航天飞机,能飞出地球。再见啦!”说完便不见了。

篇3:描述21世纪的孙悟空小学作文

一、呵护好奇、激发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在教育理论认为, 人人都有创新能力, 创造力从萌芽到形成可分为类创造力、潜创造力、真创造力三个层次.类创造力不产生创造性成果, 如儿童的幻想等, 常被看作创造力的准备层次.好奇、质疑, 是幻想的前提.好奇是儿童的天性, 他们因好奇而提出一些怪怪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常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或教师认为不必要的问题.如果教师认为这样的问题无意义, 不置可否, 甚至责怪学生, 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其实学生能提出这些疑问正是他们积极思维、创新求知的表现, 教师应正确地引导和鼓励.例如, 学完分数比较大小后, 有的学生问:“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 怎么比较?”教师应给以“你下了课能想一想吗?”的引导, 而不能用“以后会学”打发了事.再如, 教学整数时, 有的同学会问:“有没有比0小的数?”“x=16为什么是方程?”“储蓄为什么会有利息?”……

二、创设情境、建构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讴歌:“处处是创造天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和操作, 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动性, 使学生有足够的创造机遇.如思考: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种成6行, 每行3棵, 该怎么种?在这里设置情景: (1) 房间里坐着两个爸爸, 两个儿子, 却一共只有3个人, 这是怎么回事? (2) 把7颗珠子摆成2行, 每行4颗, 怎样摆? (3) 7颗珠子, 摆3行, 每行3颗呢? (4) 6颗珠子摆3行, 每行3颗呢?通过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最终能解决问题.

创设创新思维的空间, 往往必须走出教材编排的圈子,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现行数学教材基本是按一题一例的形式编排, 表现出十分明显的整理性思维特点, 掩盖了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不仅抑制了学生的认识情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梯形的面积计算”知识, 可以启发学生通过小组讨论, 动手操作, 只用一个梯形思考出各种推导方法.

传统教学中很多是经过复习铺垫、知识类化让学生明理学知.例如解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要求出中间问题, 这个原本应由学生主体经过积极艰苦的思维活动解决的, 却由别人“铺路搭桥”轻松学会了.这对学生的发展并无好处.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常常包含着各类信息, 一个人是否聪明, 有没有创新能力, 就在于他遇到一个新问题时, 能否迅速提取有关知识, 通过组合、迁移解决问题.因此, 我们可选取结合现实生活的例子, 让学生编题, 促使学生想象、对比、迁移.即通过实例法类比, 去创新、改编教材, 转变模式, 竭力为学生营造想象空间, 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掘和培养.

三、鼓励求异、发展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 教师要善于探究问题的结构特征, 寻求异于常规的探索途径, 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多方向思考, 让学生独辟蹊径, 从新的角度概括出新的结论.例如和倍应用题:果园里桃树和杏树一共有180棵, 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教学时如果不被束缚在书本上的解法里, 而是拓展思维, 让学业生根据题意自主地列方程, 那么列出的方程将各种各样.如设桃树为x棵, (180-x) ÷x=3, 180-3x=x;设杏树为x棵, x÷ (180-x) =3, 180-x÷3=x, x+x÷3=180, ……虽然有的方程学生暂时还不会解, 但每种列法都体现了一种思维方式, 这是多种表达同一目的的思维.学生能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学习便成了一种乐趣, 如再加对比, 举一反三, 将触类旁通.这正是通往创新之道路.

一个问题往往会有多种解法, 不同的人由于思维方式不同, 运用的策略也不同.心理学表明, 儿童时期的思维特别富有直觉和想象.长期以来, 人们都认为数学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解答数学问题, 必须言之有据, 如稍加猜测、估计, 往往被视为胡思乱想.实际上直觉、顿悟、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统一.对学生新奇的想法教师要注意引导, 从而发展和培养他们的直觉、想象能力, 让他们大胆地猜测, 假设, 尝试, 绝不要随便加以否定.例如, 我们听过一节课, 训练:一个工人加工一批零件, 如果每天加工80件, 9天可以完成, 实际8天完成了, 每天多做几件?教师的点拨十分成功, 学生非常活

跃, 解法很多:80×9÷8-80, 80×9× (81-91) , 80× (89-1) , 等等, 然而一名学生列式是80÷8, 与众不同, 教师却说, 瞎猜了!使这名同学在同学们齐刷刷的眼光下面红耳赤.幸亏他太棒了!还毫不畏惧直接站起来说:“80÷8, 道理是时间节省一天, 这一天原来做的零件平均分给实际的8天中, 就是每天要多做的.”太妙了!我们在场的教师都为他精妙的回答、独特新颖的创新折服, 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转变传统的意识,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精神.

篇4:杨宁:这就是21世纪的悟空

·“在中国,手机媒体的兴起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产品形式还是市场规模。但客观来说,相比PC互联网的规模,中国无线互联网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无线互联网精彩 才刚刚开始”……

——杨宁

对于“唔箜搜索”的LOGO——一只充满时尚元素的“暴力猴”,杨宁解释:“孙悟空这个形象已经诞生了500年,他在五行山下被压也是500年,500年是一个轮回,传统的悟空形象已经过时”。火星文、暴力猴、90后……非主流信息的流汇,“这就是21世纪的悟空”。

2009年年末,34岁的杨宁,正经历他人生中的第三次创业—“唔箜搜索”。

此前,杨宁创办过两家企业,一家选择卖掉,另一家则成功登陆纳斯达克。被卖掉的叫ChinaRen,国内最成功的校友录网站,而另一家已经上市的叫空中网,是国内最大的手机门户网站。

第一次创业:

风靡一时的校友录—ChinaRen

杨宁的第一个创业念头诞生于大学时代。1993年的一天,密歇根大学电机工程专业学生杨宁被同学带入校内的一个大型机房,通过一个名为马赛克的浏览器,登陆到一个标有大红“雅虎” LOGO的网站。

那是两个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利用学校的机器制作的一个网站,上面一张40个网站的列表,引起了杨宁的兴趣。这是杨宁与互联网的第一次邂逅,他被震撼了:“当时就感觉到,这东西会改变世界”。

那时,个人电脑还很罕见,上网人数更是寥寥。杨宁和电子系的几个同学便萌生了创业想法:做一个机顶盒,让普通人通过电视机就可以上网。但随后微软推出维纳斯计划,让这几个年轻人唏嘘不已的是,不但想法如出一辙,而且这个耗资数十亿美元的计划还轰然崩塌,“谁也没有想到最后全世界的人都买PC很方便地上网了。”

1997年,杨宁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当时雅虎的市值如日中天,eBay也已上市,5家市值最高的公司中有3家(即雅虎、eBay、思科)都是斯坦福的学生和老师创办的。这些大名鼎鼎的创业者将斯坦福的创业氛围带向一个高潮,杨宁所在的99级毕业班,五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他也成为这五分之一中的一员。

这次杨宁把创业的目光投向了中国。毕业前夕,杨宁与同在斯坦福大学读书的同学周云帆、陈一舟回到中国。看到的一切,让他们坚信,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速的国家。

怀揣着梦想和同学们凑的两万多美元种子基金,毕业后三人回国创办了中国风靡一时的校友录—ChinaRen。一年后,搜狐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收购。对于这次创业,杨宁并无遗憾,“当时什么都不懂,仅凭一股‘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冲劲。运气还不错,最后成功给了投资人回报,并且在行业里面塑造了好的口碑”。

第二次创业:

手机上网就上空中网

2000年10月,随着ChinaRen被收购,杨宁进入搜狐担任CTO。仅两年,不甘居人后的杨宁和周云帆又卖掉了所有搜狐的股权,合伙成立空中网。伴随着国内网络运营的迅速崛起,空中网很快就成为国内最大的手机门户网站。2004年7月,仅仅成立两年零两个月的空中网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创造了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所花时间最短的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跟ChinaRen相比,空中网能更加充分地让所有人都享受到信息革命所带来的便利”。杨宁执著地认为,手机成为信息娱乐终端的那一天终会到来。他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世界99%的计算机是用来做计算的,当时绝对没有人想到计算机居然能成为一个娱乐和网络终端,可以上网、打网络游戏、听音乐、看盘……

手机也是一样。“手机绝大部分都有上网功能,只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或者没有这个习惯。”因此,在空中网打出的“手机上网就上空中网”的广告语中,“手机上网”成为核心。

带宽太小、资费昂贵、内容相对匮乏,几乎随便列举出来哪一条都能让人对手机上网失去信心。杨宁偏偏从中看到了无穷的机会,“新兴技术最初都是很不成熟的,不好用,又贵,还不如原来的技术。在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新兴公司有机会了。”

“等到某个临界点,无线互联网一下子就会起来,可能比大家想象要快,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在默默等待那个“临界点”到来前夕的“寂寞期”,李彦宏给了杨宁信心。一次,杨宁跟一群朋友去清华看话剧时路过北大资源楼,他指给朋友:“看到二楼那个小破窗户吗?这楼就是当年李彦宏窝了三四年的地方。当时门户、网游都已经很火了,但他一直等到了搜索起来的那一天” 。

另外一个带给杨宁信心的是空中网的合作伙伴—NBA。“中国从来都是一个足球国家,中国人原来没有人看篮球,NBA却通过影响中国年轻人群体,硬把中国从一个足球国家变成篮球国家”。

2007年,杨宁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手机用户的迅速增长,再次带给他信心。“计算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得起的,而且操作比较复杂,必须是受一定教育的才懂。中国有5亿人拥有手机,是更加全面的沟通工具,手机也很便宜,几百元钱就买一部,绝大部分手机都可以支持上网功能,只是大家没有这个习惯,不知道这个东西很便利”。

第三次创业:

按人群进行市场细分的搜索引擎

2009年7月,杨宁辞去空中网总裁的职务,12月,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三次创业。

早在ChinaRen时代,“唔箜搜索”的前身“孙悟空搜索”就已经立项,这个名称也是杨宁当时的合伙人陈一舟的创意。十年后,再次站在起跑线上,杨宁仍然充满激情。如何让已迟到了的“悟空搜索”在短时间内获得市场的认可?就像杨宁的名片一样,黑色、非主流,杨宁很明确的说:“搜索引擎市场的蓝海,应该是按人群进行市场细分的”。

他将细分市场聚焦在了90后身上,于是一款以“火星文”来命名,风格、内容上都力求突出非主流风格的手机搜索平台——“唔箜搜索”就此诞生。

“一个上网的人,可以说他是搜狐的用户,也可以说他是房地产网的用户,但是不能说他是百度的用户。为什么?因为你不知道他要从百度上获取什么信息” 。杨宁解释说,目前搜索引擎大致可分:google、百度这样的综合性搜索,去哪儿、搜房等垂直型搜索。“当你搜索某种信息,这些搜索引擎会出现很多的链接。它们好不好用不是由链接的多少来衡量,而是能不能直接、快速、准确的找到你所需要的东西,简单说,就是精准定位”。

“搜索引擎需要个性,技术与快消品一样需要细分市场”。杨宁现在做的,就是一个细分化的市场,这个市场以用户群体来细分的,这与传统无线搜索不可同语。

参照当前上网人群结构以及移动网络的功能特征,90后潜力巨大。据统计,国内90后手机上网人数占到总上网人数的20%,他们追求个性、与众不同,更容易对新事物发生兴趣。这种兴趣,足以成为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的催化剂。“现在的90后在不断成长,‘唔箜搜索’可以和他们共同成长”,对于这个彰显个性的群体,杨宁相信,越来越有意思的“唔箜搜索”不但可以抓住90后的眼球,同样也可以吸引2000后,“我们还会开发出更多的东西,满足成长中的90后持续使用‘唔箜搜索’的需求”,而“唔箜搜索”进入PC版搜索引擎,也是杨宁打通无线和PC的联动的又一动向。

“悟空搜索将是一个开放平台”,杨宁丝毫不担心传统的广告主对于“唔箜搜索”的认可程度。细分化的搜索,带来的是高密度的同一类消费者,相比于大众广告的投放,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另一方面,“唔箜搜索”也采取了独特的开放式经营模式,积极跟第三方网站,尤其是第三方搜索引擎进行合作。

篇5:描述21世纪的孙悟空小学作文

他架着筋斗云一晃飞了十万八千里,一下子飞到了我国的首都中国科学院,在那里,他看到了更加不可思义的事情:一百倍光速移动器;七点六二光之宇宙飞船,太阳能产品&hllip;&hllip;他赶忙把科学家们叫到一起说:“今天俺老孙要跟这些高科技比一比,看谁更厉害!”科学家们欣然同意,而且是志在必得、信心十足的样子,

篇6:描述21世纪的孙悟空小学作文

1、阅读课文的语言文字材料,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理解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激发学生探究海洋的兴趣。

2、讨论发现“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感受文本内容的纲目与条理。

3、品味体会文本说明方法与语言特色,模仿文本语言进行表达。

〔重点、难点〕

感受文本的说明方法与语言特色,理解海洋真正是21世纪的希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抓住知识要点,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等。虽然这篇说明文文体简洁、通俗易懂,但同样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感悟形象、晓悟情趣,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教学过程〕

一、生字词引文本,感对比说明

1、课文预习了吗?出示三个生字:“慷”“蕴”“胁”,指名读读,选择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注意提醒学生“慷”下面不是“水”。

2、这三个字课文中是怎么组词的? (威胁 慷慨地给予 蕴藏 )

3、预习了课文,你能联系文本内容,用其中的一个词说说话吗?适机指导学生读读相关段落。

预设一:人们受到生态环境恶化、食物的匮乏的威胁,海洋慷慨地给予我们高蛋白食品。适机理解“匮乏”

预设二:世界受到能源危机的威胁,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预设三:人类受到电力缺乏的威胁,海洋蕴藏着海浪、潮汐等的无穷无尽的能量,

预设四:海洋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水资源,可以慷慨地给予人类以空间。

[设计意图]从词语入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理解词义。“慷慨地给予、蕴藏”是从海洋这一方面讲的,而“威胁”却是从人类现状方面说的,海洋“慷慨地给予我们了什么?它蕴藏了什么?人类的现状受到了什么威胁?这两个问题涵盖了文章内容的全方面,在这样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三个词的意思,还进一步加深并拓展了文本内容的理解:人类面临的困境威胁,“慷慨地给予、蕴藏”突显了开发、利用海洋的美好前景,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关键句析段落 明文本结构

1、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用几句话简单地概括文本的内容,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归纳的。

预设一:找出文中的关键句,组合在一起。

预设二:将各段内容合理组合。

2、出示“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 、“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读一读,在文本中找到与之相呼应的句段,师生对话交流,明确它们在文本中的作用。(中心句总起、过渡段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不同于别的学科,既有语言内容的学习,也需语言形式的掌握。本板块训练学生概括归纳文本内容的能力,明晰概括归纳的方法:可以逐段叠加整理段意,可以找出文章中关键句段。在读思议的基础上,文本的内容与框架便可以了然于心。

三、表达中品情感 悟语言特色

㈠、读“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的段落,体会语言表达的特色。

读读文章的1—3自然段,作者是怎么表达人与海洋的关系密切的,找出的相关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预设一:从内容上谈。作者从两方面来说明这关系的密切。海洋对人类的利与弊,人类对海洋的敬与畏。引导学生读好关键短语:“航行的便利、丰富水产、不可缺的食盐、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城镇。”(出示与短语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预设二:从形式上关注。

1、说明文一般没有华丽的词句,也没有动人的情节,语言也平实朴素,所以会让一些读者觉得枯燥没意思,但是课文的语言特别的生动有趣,试着找一找。

2、在找的基础上出示以下句子:

(1)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

(2)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

(3)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

聪明的你,发现了这些句子的特点了吗?关注加横线的字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你的体会。(这些字词的使用使句子变得活泼生动了,海洋就像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会有人的动作和神情,海洋的形象一下子丰满、鲜活了起来。)

3、适机理解“望洋兴叹”及引号的用法。

(1)请课前查过字典的同学说说“望洋兴叹”的意思或者老师出示故事:

秋天的雨水使河水全部上涨,众多大川、小溪的水都流入黄河,水流汹涌而宽阔。于是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的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一直来到北海边。向东望去,却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河神才改变自己先前得意洋洋的脸色,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神感叹说:“原来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不如自己,现在看来我是多么渺小。” 典故中的“望洋兴叹”是什么意思?叹什么?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我们课文中的“望洋兴叹”是什么意思?叹什么?为什么还加上双引号呢?

(2)课文中还有一些加上双引号的句子,看看它们又隐含着什么秘密。

A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水球”。

B目前,陆地上的煤、石油等矿藏,由于长期开采,已越来越少,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点,一点一得。引导学生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以及关注引号的用法。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在说明的语言表达上有其独特的精彩之处,说明不是干涩的无情物,人有情,物亦有情。把这些精彩之处聚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整体的悟读,实现一课一得。

㈡、读“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从语言中感受海洋的魅力。

自由读文章的5-8自然,每一段都尝试填一填。

海洋是个 ,人类 。

预设一:海洋是个聚宝盆,人类便把目光转向海洋,致力于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

1、你从聚宝盆看出了什么?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我们在致力开发海洋?

2、比较朗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出示:如今,一座座海洋石油平台已矗立在海涛之中,一艘艘海洋考察船已驶向大洋深处,先进的海底探测器也已潜入深海大显神威。

如今,一座海洋石油平台已矗立在海涛之中,一艘海洋考察船已驶向大洋深处,先进的海底探测器也已潜入深海大显神威。

3、小结:作者将海洋比作“聚宝盆”,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海洋内矿产资源的无穷无尽。你能像作者这样形象地表达吗?读读其它的段落,试一试。

预设二:海洋是个“食物柜”,人类向海洋索取高蛋白的食品。

预设三:海洋是个“能源站”,人类可以向海洋索取价格低廉。

预设四:海洋是个“家园”,人类可以在海底拓展生存空间。

预设五:海洋是个“淡水库”,人类用海水淡化的方法解决水荒。

[设计意图]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解,还要让自己的语言美起来。课文中形象的表述海洋是一个聚宝盆,本环节利用文本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创新的模仿,海洋是个“食物柜”、海洋是个“能源站”、海洋是个“家园”、海洋是个“淡水库”,扎扎实实进行语言训练。

4、学到这儿,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你还想抛什么问题给大家思考?

海洋还是个 ,人类 。

[设计意图]读出理解是收获,读出问题也是收获。读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更是收获。此环节,旨在训练学生处理、概括信息的能力。

5、深入思考:海洋对于人类来说,是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说话训练,不但引导学生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认识也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保护海洋、合理开发和应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积极探索海洋的奥秘,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作业中重迁移 达读写目标

你心目中未来的海洋是什么样子的?结合课文内容与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短文,用上“慷慨地给予、蕴藏、威胁”等词。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此处是读写结合,与开篇理解前后呼应。意在趁热打铁,积累运用,把语言训练做得更扎实、有效。

板书设计:

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

聚宝盆——开发海洋矿产资源

食物柜——向海洋索取食物

能源站——利用海洋发电

淡水库——淡化海水

篇7:描述21世纪的孙悟空小学作文

学数学内容,不少方面学生掌握不了,而且学了没用,但考试指挥棒迫使他们非学不可;而很多既有实用功能,又有智力价值的内容,却又学不到。这一现象集中反映了我国现行数学教育体制的弊端,说明当前我国的数学教育状况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必须寻求新的教育改革思路。几年来的研究表明,解决上述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用大众数学的思想改造传统的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社会的到来,数学越来越表现得与人类的生存质量、社会的发展水平休戚相关。义务教育要求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接受适应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所必须的最基本的数学教育。我国古代的数学和数学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大众数学思想,对今天的数学教育实践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唯如此,数学才能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产生和发展,数学才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组成部分。“数学面向大众”、“数学产生于学生的数学实践”——这种意义上的数学教育蕴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将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数学课程改革必须建立在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数学的现代发展、数学教育的人文背景以及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潜在能力的全面考察的基础上。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试图通过构思21世纪初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框架,形成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其主要内容有:社会的未来发展对公民数学修养的需求分析;现代数学发展与数学教育改革;我国古代数学与数学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今天的启示;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对我国现行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析与评价;形成大众数学意义下的现代数学教育思想;形成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课程改革思路;探讨如何以大众数学思想改进我国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分析、国内外比较专题实验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性预期模型”,形成数学教育的发展框架。理性预期模型是对考察对象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点上量或质的描述。大众数学是我们对21世纪初我国数学教育发展状况的总体期望。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背景分析

(一)重新估价未来社会对公民数学素养的要求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具有收集、分析和处理数据及其他资料、信息的能力;市场经济要求人们掌握更多有用的数学,成本、利润、投入、产出、货款、效益、市场预测、风险评估等一系列经济名词将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使用最为频繁的词汇,与这一系列经济活动相关的数学,如比和比例、利息与利率、运筹与优化、统计与概率以及系统分析与决策等,理应成为数学课程中的组成部分。数学提供了一种在日常生活中简明、快捷、通用的交流信息的手段,数学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向社会的一切领域渗透。

(二)重新认识数学1.数学具有了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属性。以往,人们对数学的描绘就是利用纸、笔进行运算与证明,因而很难体会到实验、合情推理、模型模拟、矫正与调控、逐步优化与近似逼近等一系列的科学活动过程。计算机的出现,使这一切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实验、尝试错误、模型模拟已经成为当今数学家或工程技术人员研究数学、应用数学的最为常见的策略,而公理化体系仅仅是整理数学的一种手段。数学具有了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属性。因而,随着计算器、计算机引入课堂,中小学生能更多地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体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尝试、合情推理、建立猜想与实验验证。这种研究方法的熏陶,将使人终生受益。

2.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模式的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也是一门技术)。这种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传播。无论是数、关系、形状、推理,还是概率、数据分析和抽样,它们都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对客观世界的某些侧面的数学把握的反映。基于这种观点,中小学阶段,应该让学生通过“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量与计量,方程与关系,运筹与优化”等基本领域了解数学研究现实世界的全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从普通的人类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3.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数学化过程。数学家反省自身的研究生涯,发现一个基本数学过程的循环,它反复出现,形成了最基本的模式,即抽象、符号和应用。而这一模式与人类的基本认识规律是一致的。H.Freudenthal称之为数学化。实质上,学生数学化的过程,就是数学现实进一步提高、抽象、发展的过程。然而,现行中

小学数学课程绝大多数内容局限于“数、式及其运算”和“平面几何与证明”,学生们见不到数学的全貌,更无从体会数学的全过程。新的课程改革试图在此有所突破。

(三)重新认识学生本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与发现法,加涅的层次学习理论,奥苏贝

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加里培林的活动理论,以及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乃至席卷原苏联的合作教育学等,所有这一切理论角度各异,但综合起来,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强调。

1.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儿童,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这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2.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

4.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使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对于每一个学习主体,没有活动、没有做就形不成学习。

5.从现实中学数学、做数学。这里的现实是相对于儿童所言。布鲁纳有一句名言,任何一个知识都能够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一个年龄的学生。我们认为,任何一个知识如果能够以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方式(即以对儿童来说是现实的方式)出现,就能被学生所感知,为学生所接受。

6.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重新估价我国的数学教育现状新中国建立40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轻视危机所在。

1.数学课程目标偏离社会发展的需求轨道。这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一直在前苏联“学科中心主义”课程模式的笼罩下,固守着他们早已改变了的传统的数学知识体系,学生在校学习的仅仅是16、17世纪以前的数学。随机事件、抽样、数据统计与处理、规划与运筹、决策分析、优化思想以及数学建模等一系列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公民数学修养内容在数学课堂上几乎无处寻觅。同时,迄今为止我国小学、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仍然以计算(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为核心。事实上,信息社会的到来,对公民计算能力的要求已大大降低;逻辑推理能力则因局限于以平面几何为载体的三段论训练模式为重点,而陷于困境;“空间观念”一词虽然提得很好,但小学、初中的数学课本中,除了几个简单几何体的体积、表面积计算外,几乎没有任何别的三维空间的内容。而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与数学的现代发展趋势一致的数学建模能力以及估算意识、应用意识、创造意识都被拒之于教科书之外。

2.数学课程内容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知识面狭窄;部分知识单元的教学要求偏高,耗时过多;不少内容陈旧、过时;忽视数学的实际应用;课程缺乏弹性。

(五)把握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方向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对本世纪以来各自数学教育发展历程作全面的考察,出台了一系列数学教育发展纲要和数学课程改革蓝图。为此,我们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日本和前苏联七国的有关资料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1.关于中小学数学课程目标。(1)重视问题解决是各国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2)增加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数学内容,从学生的现实中发展数学,增强实践环节是各国课程标准的共同特点。(3)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和准确的交流信息的手段,因此,强调数学交流是各国课程发展的新趋势。(4)强调数学对发展人的一般能力的价值,淡化纯数学意义上的能力结构。(5)大多数国家倾向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所要求的数学内容的同时,形成那些对人的素质有促进作用的基本的思想方法,如实验、猜测、模型化、合情推理、系统分析等。(6)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2.关于数学教学内容。(1)拓宽知识面,使学生尽早体会数学的全貌。(2)注重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3)重视在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4)加强几何直观,特别是三维空间图形的认识,降低传统欧氏几何的地位,特别是欧氏几何对演绎推理的作用,用现代数学思想处理几何问题。(5)较早引入计算器、计算机,发挥现代技术手段在探索数学、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我们认为,社会的进步、数学的发展、国际数学教育的发展态势,以及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义务教育的基本精神,所有这一切都在孕育着一个崭新的数学教育新时代——大众数学时代。

实际上,在我国大众数学思想有着良好的生长土壤。首先,中国古代数学和数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大众性。以《九章算术》为杰出代表的中国传统数学与以《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古希腊数学迥然不同,它们分别代表了中西方古代数学文明的杰出成果,如果说《几何原本》是一种“贵族”数学的话,那么《九章算术》无论从思想方法,还是成果以及成果的表达形式和成果利用上都带有浓厚的大众色彩。可以说,我国古代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最终目标,一切从实际问题出发,形成算法,寓理于算,并进一步应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同时,数学的内容、思想和方法的发展不受主观意志的限制,注重实际效果,并且在内容的表达形式上以归纳体系为主等。其次,新中国数学教育发展进程已经表现出向大众数学演化的渐变态势。新中国成立后,数学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进入80年代后,通过总结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数学教育不断调整,以适应义务教育下的新形势。尽管现行的数学教育体系与大众数学相距甚远,但40年的发展已表现出一种向大众数学演化的渐变态势。特别引人注目的是,1993年在全国试行的《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第一次在“教学目的”部分明确“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是指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以及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这一重大变化,对我们深入研究大众数学无疑是极大的鼓舞。

四、大众数学的基本目标及其实现策略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教育体系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掌握有用的数学,其基本含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没有用的数学,即使人人能够接受也不应进入课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在这样宝贵的时间内仅仅学习从属于哪一种价值(或需要)的知识,而必须设计出具有双重价值乃至多重价值的数学课程。其实,即使象“测量”这类纯“实用数学”的知识,从量化的数学根本观点来精心设计也同样可以对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数学修养和科学精神起积极作用。可惜,这种数学的精髓在“纯数学”中被抛弃了。我们认为,所谓有用的数学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数学包括重要的数学事实,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必要的处理数学以解决问题的技能。隐性的数学则集中反映为具有数学元认知作用的各种思想意识(我们认为,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包括数的意识、图形直观与空间观念、概率统计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优化思想、模型化方法、推理意识、计算机意识以及应用意识等);具有智能价值的数学思维能力(如主要用于分析问题的模型化能力、主要用于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一般智力意义上的推理能力),以及具有人格建构作用的各种数学品质。

(二)人人掌握数学。在大众数学意义下,实现人人掌握数学的首要策略正是课程改革策略——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删除那些与社会需要相脱节、与数学发展相背离、与实现有效的智力活动相冲突的,而恰恰是导致大批数学差生的内容,如枯燥的四则混合运算、繁难的算术应用题、复杂的多项式恒等变形以及纯公理体系的几何;同时,在突出思想方法,紧密联系生活的原则下增加估算、统计、抽样、数据分析、线性规划、图论、运筹以及空间与图形等知识,使学生在全面认识数学的同时,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大众数学要求数学课程面向每一个人,因此,新体系下的数学课程将在使所有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数学与精英数学并不对立。恰恰相反,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课程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现代数学分支的原始生长点,它为对数学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五、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数学课程的改革问题,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观点。首先,数学课程改革应与义务教育的精神相一致,使每一个人接受必要的数学教育。然而,我国的现状是,在全国范围内,初中同龄人的数学合格率只占1/3。要使合格率从1/3提高到几乎100%,靠简单的降低难度,提高教师的水平等外部措施,则显得力不从心。其次,在我国的现实背景下提出大众数学,并深入研究大众数学,以至我们正在编写教材,试图使大众数学成为现实,其首要动机并不是因为有多少人学不好数学,而是因为我们提供给学生学习的许多内容不是未来社会所必须的,既不体现数学的发展方向,也不为学生所喜爱;与此同时,很多既有实用功能,又有智力价值,既能反映现代数学的全貌,又能从学生的现实背景中发展并为学生所掌握的内容,学生却没有机会接触到。这就是说,即使现行数学课程人人都能掌握,数学课程也必须改革,使之与未来社会的需求相一致。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认为,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课程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现行教学大纲的增加或删减,而需要寻求新的思路——从哲学意义上讲,人的素质中最为核心的是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数学哲学上讲,数学科学中最富有生命力、最具有统摄力的是数学观和数学方法论,即数学思想方法。从数学教育哲学上讲,决定一个学生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如何看待数学,如何理解数学,以及能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事实上,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数学观。不同的数学观,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或工作行为。如果一个学生产生了数学艰深难懂、枯燥无味、高不可攀的思想,必然会导致他回避数学课、回避数学教师、不接触数学读物的自闭行为。如果一个数学教师认为数学就是公式、法则、记忆、练习,那么他的课堂教学行为必然是满堂灌、注入式。所以,我们提出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以反映未来社会对公民所必须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2.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

3.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

六、对大众数学意义下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在大众数学意义下,义务教育阶段应以下面所论述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来逐一审视我国现行中小学数学内容,并以此为标准来构成数学新课程的框架。

(一)数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地从数量上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并体会——数的产生与发展来源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数学把握;数的构成及其运算规律是生活实践的总结;数学符号是表示、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最有效手段;数量关系是刻画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现象、预测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工具;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计算机出现之后愈显其重要性。

(二)图形直观与空间观念。人类生活在三维空间,理应通过拼补、折叠、描绘、测量、计算、比较与分析,认识和理解现实几何世界;直观几何、变换几何、推理几何、向量几何以及解析几何、拓扑和分形几何是人类对几何世界的不同角度的数学把握;代数化是研究几何问题的必然趋势;而图形直观以及图形分析是人们理解奇妙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的绝妙工具,图形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直觉源泉,图形设计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没有图形人类就无所谓美。

(三)概率统计思想。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投资、贷款、股票、证券、市场预测、风险评估等日常经济行为的实现,其科学性如何有赖于社会成员对不确定性、随机性及可能性等概率统计思想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应当对中小学生进行概率统计思想的熏陶,使他们了解条件是可变的,结论非唯一的,结论不是绝对可靠的,事物的多样性是普遍的,而必然性、绝对性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理解社会、适应生活。同时,通过概率、统计的学习,还应该使他们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习惯,了解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的道理,体会或然性的推理在研究复杂事物中的作用。

(四)优化思想。在我们的周围,优化问题几乎随处可见。例如,如何使有限的材料得到最充分的应用;如何在商品销售中,调整商品价格,薄利多销,获得最多利润;如何在体能训练中调整训练强度和练习节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这些问题抽象成为一个理论问题,即是如何使系统在给定的条件下,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五)函数与方程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在数学内部与外部均显得十分重要,它贯穿于数学理论和实际问题解决的每一场合。函数和方程是有效地表示、处理、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强有力工具,是探讨事物发展规律、预测事物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

(六)模型化方法。通常人们认为,建立和处理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建立模型也是从实际情景中发展数学、“再创造”数学的绝好机会。在建立模型、形成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更加体会到数学与大自然的天然联系。为此,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课程将积极探索“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课程发展模型。前文已经论及,函数和方程是反映客观事物数量变化规律的一种模型。实际上,数、式、方程、函数、图形、统计以及规划和组合分析都是数学反映客观世界的模型。

(七)推理意识。所谓推理意识是指推理与讲理的自觉意识,即遇到问题时自觉推测,并做到落笔有据,言之有理。推理意识包括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自觉意识。在大众数学意义下,推理训练不仅仅存在于欧氏几何,其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内涵普遍地存在于数学的各个分支。如果我们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和应用”的框架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那么,数学交流、合情推理、发展模式、选择合理的方法、调整矫正模式、分析和解释结论等一系列过程中都始终包含着推理因素。

(八)计算机意识。计算器和计算机进入中小学数学课程,其必要性与可能性已不用我们再做讨论。国际上多项研究报告表明,中小学生使用计算机利大于弊。培养中小学生的计算机意识,主要包括以几个方面:①减少学生对计算机的恐惧感,成人社会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恐惧、回避态度不应在孩子们身上继续扩散;②使学生养成运用计算机等更为先进的计算工具,处理复杂问题的习惯;③通过对算筹、算盘、算表、手摇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认识,理解计算工具的变化对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④借助计算机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密切联系;⑤通过使用计算机求解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先进计算工具的使用,将更有助于激发自身的探索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除明确提出以上述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构成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框架外,还应有意识地渗透集合思想和极限思想,并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七、制定《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方案》,编写新世纪小学数学教科书在上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下,经过争求有关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以及第一线教师的意见,我们制定了《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方案》(试验稿),并组织部分教师编写教材,从而使教育理论研究成果,通过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目前该实验已经进行到小学三年级,初步的课程改革受到了广大第一线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好评。

篇8:描述21世纪的孙悟空小学作文

目前学界就英语文化教学策略的探讨涉及到了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 比如, 束定芳[2]、鲍志坤[3]、苗丽霞[4]等从英语文化教学原则的角度进行探讨;而有关英语文化教学方法的探讨也较为广泛,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胡文仲和高一虹[5]等。但是, 涉及到我国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的相关探讨则较为鲜见。基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国针对基础教育外语教学制定的《21世纪外语学习目标》的启示, 笔者将从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探讨我国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一、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目标》内容简介与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 美国政府与教育界意识到了外语学习对于提高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因此, 美国四大国家语言组织在得到资助后, 从1993年开始研究和制定旨在针对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基础教育阶段 (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 外语教育目标。从1996年颁布《面向21世纪的外语学习目标》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到1999年重新修订并更名为《21世纪外语学习目标》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21st Century) ) (以下简称《目标》) , [6]《目标》逐步成为了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学纲领性的文件。

1. 5C标准与7大外语课堂教学内容

《目标》的核心内容包括了5C标准与7大外语课堂教学内容。5C标准即指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外语的五个目标。这五个目标是由5个以C开头的英语单词组成, 故简称为5C标准, 包括:交际 (communication) 、文化 (culture) 、联系 (connection) 、比较 (comparison) 、社团 (community) 。每一个目标除了有要达到的对应的总目标描述外还分列出了总目标下具体的子目标。总体来讲, 5C标准的内容可以简单地概述为使用外语进行交流、了解体会多元文化、外语学习贯连其它学科、比较语言文化差异以及在国内、国际多元文化社区应用外语。5C标准的核心理念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围绕着5C标准, 《目标》还提出了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7大教学内容, 即外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有更多的机会探究、发展和运用包括语言系统 (Language System) 、交际策略 (Communication Stategies) 、文化内容 (Culture Content) 、学习策略 (Learning Strategies) 、其它学科的内容 (Content from Other Subjects) 、批判思维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以及技术 (Techonology) 的7项教学内容。

《目标》中的5C标准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7项教学内容与5C标准的实现又是紧密关联的, 它们贯穿于整个外语教学的过程之中纵横交错和相辅相成。

2. 突出文化教学与强调语言实践两大特点

虽然《目标》只是作为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但是在笔者看来, 《目标》的核心理念与内容明显地体现了突出文化教学和强调语言实践的两大特点。

《目标》特点之一:突出文化教学。从《目标》制定的理论依据到目标的主要内容, 文化教学被置于中心地位。首先, 《目标》制定的理论基础是依据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假设, 即: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假设、关于语言和文化学习者的假设以及关于语言和文化教育的假设。上述三个理论假设都涉及并强调了语言学习中文化学习的重要性、途径与方法、评价和应用;其次, 《目标》的5C标准中联系、比较与文化都与文化教学有关。除了在外语教学中要将所学文化与其它学科联系和进行语言文化比较以外, 《目标》还给出了文化学习要达到的总目标、子目标以及子目标说明。文化学习要达到的总目标是通过外语学习让学生获得和理解多元文化;两个子目标分别是:第一, 通过文化学习, 学生能够理解多元文化实践和与之对应的文化理念之间的关系。“文化实践”具体表现在被社会所接受的文化行为模式以及文化表现方式, 简单的讲就是掌握多元文化下“在何时、何地应该怎么做”的知识;第二, 通过文化学习, 学生能够理解多元文化产物和与之对应的文化理念之间的关系。“文化产物”既以有形的方式表现 (绘画、文学作品、一双筷子等) 也以无形的方式体现 (舞蹈、教育体制等) ;最后, 文化的内容也是《目标》中的7大外语课堂教学内容之一。包括语言学习的同时还必须有机会接触该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还应该了解说该语言的人们对学习本族文化的看法;学生应该学会使用工具书或其他技术手段去查找所需的文化知识, 学会必要的交际策略去识别重要的文化特征和概念, 并把这些特征和概念恰当地应用到日常的交际活动中去。[7]

《目标》特点之二:强调语言实践。首先, 《目标》制定的三个理论假设中都谈及了掌握语言应具备的语言实践的交际能力、获取其他知识的能力以及国际交往的参与能力等;基于上述的三个理论假设, 《目标》的5C标准中交际、联系与社团都涉及到了语言的实践。学生要能使用语言进行交流, 包括应用语言参与交流并且提供和获取信息、表达情感以及交流观点等;将语言与其它学科联系起来以获取更多信息, 包括应用所需语言与文化进一步强化和深入其它学科的学习等;将语言应用于国内以及国际多元文化社区交流之中。《目标》中的7大外语课堂教学内容也体现了语言的实践与应用:比如, 适当运用语言开展交际活动、使用交际策略保证成功的交际活动、使用工具书或技术将所学语言文化特征与概念恰当应用到交际活动中等。

《目标》的两大特点同时还体现了美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广泛性与深入性的结合:文化教学内容根据基础教育的不同阶段既涉及到日常生活的话题也涉及到文学、思想的领域;另一方面体现了外语教学中多种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充分体会多元文化和在多元文化中实践语言。

二、《目标》对我国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之启示

基于《目标》内容及特点所得到的启示, 下文将从文化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探讨多文化背景环境下我国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1. 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原则

在多元文化背景环境下, 结合我国民族地区小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民族特点等, 在实施英语文化教学时应考虑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 宏观性原则。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 加之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完全形成自己成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时应把握文化教学内容的宏观性原则, 即在进行文化教学时广泛地选择与所学内容相关和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易于小学生理解的文化内容;教师以浅显易懂的教学方式比如, 简洁生动的文字描述、借助直观多样的图片或影像展示等来完成文化教学。学生通过对英语国家文化内容宏观性地认识以后可以感知到文化的多样性。

第二, 相关性原则。文化教学除了与语言教学相关以外, 教师还可以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以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在语言教学中可以将文化教学的内容结合音乐、美术、体育以及计算机等课程来呈现和完成。比如, 针对民族地区的小学生能歌善舞的特点, 教师可以考虑增加与歌舞相关的文化素材或用歌舞的形式进行文化呈现。

第三, 结合性原则。我国民族地区有着自身的悠久文化历史, 教师在进行英语文化教学时应注意不要进行单一的英语文化导入。在英语文化导入的同时应该结合与之同畴的相关本民族的文化以及汉文化的导入。学生可以在了解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 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文化教学方法

在上述三种英语文化教学原则的指导下, 实施和完成我国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可以具体体现在下列教学方法之中。

第一, 由少到多移入文化。根据Damen的解释, 一个具备有第二语言能力的人的文化习得过程常常包括两种:文化适应和文化移入。这其中, 文化移入发生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8]语言学家Gillian Brown又指出:第二语言习得与文化移入的不同阶段有关。[9]对于民族地区的小学生来讲, 在他们所处的年龄段期间对于母语文化的框架搭建尚不够完善, 因此和成年人相比所受母语文化的束缚程度低。在他们尚还处于文化移入的兴奋与愉悦的阶段时适时地通过文化教学引入异质文化有利于提高小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性。

由于文化移入是以第一语言为基础, 从少到多。[8]在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文化移入时, 适当使用各民族自身的母语进行文化介绍和呈现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 文化移入的内容应少而浅, 即: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能一次性给予学生过多和深刻的文化内容。按照2011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小学英语要达到的一、二级总体目标来看, 小学生在小学英语学习阶段只需要达到接触以及乐于了解外国文化的目标。[10]例如:在介绍西方节日文化时, 教师只需要将节日的大致内容, 比如时间以及庆祝方式介绍给学生而无需进一步探究节日的文化渊源;选择文化内容时, 教师可以尽量选择更容易为小学生所接受和理解的话题, 比如:与日常生活相关联或者是与文化习俗有关的话题等。

第二, 文化比较展示多元文化。心理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 (Schema Theory) 认为, 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 不断地用已知的本民族文化, 来解释未知的外国文化, 发现不同和冲突时, 图式必定调整, 学习者相应产生一种“文化多面性”, 以便克服原有的文化狭隘知识, 适应新的文化环境。[11]

由于我国民族地区小学生面临的是多元文化语言环境, 即本民族的母语文化、汉文化以及英语文化, 因此在小学英语文化教学进行文化比较时, 应该首先由浅入深、逐个呈现文化现象之后, 再将文化现象进行对比。为了便于学生比较文化, 教师可以考虑先从学生熟悉的母语文化现象呈现为导入, 第二语言汉语文化呈现为辅助, 最后呈现对应的英语文化现象。文化现象呈现完成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比较。在文化教学中结合本民族文化、汉文化以及英语语言文化进行文化的比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不同文化的异质性和同质性, 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和较为清晰的多元文化图示, 继而学会尊重和欣赏多元文化。

第三, 创设文化体验与实践环境。如何将所学的文化知识进行有效地应用也是教师在文化教学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 可以通过为学生创造了解多元文化的环境来达到文化体验和实践目的。

在具体的文化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环境与条件积极创设文化体验的环境。比如, 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文化体验教学可结合民族地区民族特色和教学环境, 考虑采取创设小型文化表演和文化交流的方式来进行文化实践。教师可以利用民族学生能歌善舞的特色举行小型文化表演, 让学生自行组合表演英语歌曲、儿歌、舞蹈甚至小型故事等;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明信片、照片等。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还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体验文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文化话题的交际场景让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对于小学低龄段的学生, 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文化交流的过程;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后,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组模仿实践;对于高龄段的学生来讲, 则可以让学生根据文化话题先分组进行话题交流, 之后学生再在全班进行分组展示。

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目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制定与实施为我国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文化教学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中美两国尽管在文化传承、价值理念与教育制度上不尽相同, 但是面临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和新的形式, 中美两国都意识到学习外语对于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 由此, 中美两国可以在相互学习与借鉴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的外语教学改革经验中达到互补与共进。

参考文献

[1]苗丽霞.近20年我国英语文化教学研究述评.中国外语, 2007 (11) :101—104.

[2]束定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外语界, 1996 (1) :11-17.

[3]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外语界, 1997 (1) :7-10.

[4]苗丽霞.论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4) :46—49.

[5]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6]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21st Century[M].Allen Press Inc., Kansas, USA, 1999.

[7]陆效用.美国21世纪的“5C”外语教育.外语界, 2001 (5) :25.

[8]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15.

[9]转引自谭丽.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1) :2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0.

上一篇:考试复习资料下一篇:地产类企业画册文案策划